第一篇:考研政治近现代史纲要重要考点(六) 中公考研专题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考点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确立侵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在1931年7月已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发动华北事变
(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豫湘桂战役是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考点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1)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1932年,日军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上台,建立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成了日本的殖民地。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投降日本。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考点3: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考点4: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同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爱国人士李济深、陈铭枢等发动福建事变。
考点5: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这就是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考点6: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考点7: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考点8: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在这个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是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考点9: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考点10: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提示: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考点11: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以后,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针对这种情况,1939年7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2014考研政治笔记:近现代史纲要考研归纳
思远福大考研网
2014考研政治笔记:近现代史纲要考研归纳
整理了下考研政治讲义的笔记,以下主要针对近代史纲要的一些复习要点,希望能给各位考生多点帮助吧。近代史纲要科目是考研政治最具年代感的一门,思远福大考研网建议大家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内容分阶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根据历史阶段划可分为侵略史、探索史、革命史和建设史四部分。其中,侵略史主要是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入侵以及中国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章节划分为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篇章节。它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华民族遭受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剥削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这一部分历史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导致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以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其次,侵略史章节。
第一章共两节。第一节介绍了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导致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以及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二节讲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三,考查知识点。
本章在以往的考试中,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主要考点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的形式、失败原因,帝国主义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口号的提出等。因此2014考研政治依然有可能以选择题形式,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民族意识的觉醒等知识点进行考查。
第四,有针对性的复习。
就侵略史部分,建议同学们复习时做到四点。
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的特征,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方式和经过,及其与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共同带给中国人民的灾难,认识造成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原因。
2.领会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掌握认清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3.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的历史,掌握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及失败原因。4.重点关注容易以选择题方式出题的考点,如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及其著作等等。最后,如上所述。经过我们对考研政治史纲近代侵略史部分的分析,大家复习时就不再盲目找不着重点了。其实,政治复习并没有那么难,其他探索史、革命史和建设史部分都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各个击破,最终圆满完成复习。资料参考:思远福大考研网
第三篇:2014考研政治考点
2014考研政治考点:十八大相关知识点考查题型
【同学们应掌握的选择题知识点1:“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同学们应掌握的选择题知识点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是“两个一百年”目标之一。
【同学们应掌握的选择题知识点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新部署:一个总依据、一个总布局、一个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是我们所有改革发展举措的立足点、出发点。
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全面、更加科学。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明确了清晰宏伟的目标。
【同学们应掌握的选择题知识点3:“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上,除了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了新论述,第一次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同学们应掌握的选择题知识点3:“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四篇:2010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核心考点(明确分析)
开篇的话
2010政治考试改革势在必行,许多考生都有一个同样的疑问:“《中国近代史纲要》,将以什么形式考察?考察的重点、难点在哪里?作为考生在考试大纲正式颁布前,应该如何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个部分的知识„„”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们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近代史纲要》核心考点汇编(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于是,英国殖民者以走私毒品鸦片作为改变贸易逆差的手段,据不完全统计,鸦片战争前40年间,英国运入中国的鸦片约有40万箱,从中国掠走了3亿至4亿银元。
中国的鸦片走私不仅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导致银贵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并且直接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和精神。清政府实行禁鸦片措施,特别是钦差大臣林则徐1839年六月在广东虎门销毁收缴鸦片的行动,完全是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为。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同年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侓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二,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三,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四,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五,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它们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必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二、政治控制
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批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曽多次重 4 创英、法侵略军和外国侵略者指挥的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在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台湾的过程中,台湾人民也奋起反抗侵略者。199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及部分清军与之展开殊死战斗。
1884年法舰进犯台湾,被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指挥守军击退。1885年3月,70岁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中,许多爱国官兵英勇献身。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欧美报刊纷纷公开讨论如何瓜分中国。
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原因何在?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时期,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使它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1年,编成《四洲志》一书。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到1856年上半年,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具有进步意义。《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在天京事变中,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败亡。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1864年6月,洪秀全病故。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
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但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一)兴办近代企业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最早的官员留学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于1898年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等以各种方式宣传维新主张。
维新派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百日维新”。维新派经过光绪皇帝试图推 9 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扼杀了维新变法。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表现有三个方面: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社会。
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作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的破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894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并筹划发动反清起义。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章炳麟发布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写了《革命军》,热情讴歌革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民主,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被成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民族主义的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三、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社会革命。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1912年三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首先,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其次,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最后,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开始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帜。1917年9月,在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并出师北伐。不久,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实行停战,并且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中国近代史纲要》核心考点汇编(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一)外国垄断资本在华扩张
(二)中国封建经济占优势地位
(三)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处境艰难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最终,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使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与科学。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第一,十月革命给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其次,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再次,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使得一切反动势力感到深深的恐慌。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提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推动下,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通过工人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密切了同工人阶级的联系,党的自身建设也由此得到了加强。在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革命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联盟的主张,是共产国际驻中国的代表马林提出来的。1924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东举行。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做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主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行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大革命的准备与进步
1925年5月,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受到严重的打击。
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大革命的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出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
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1927年4月12日,将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并在其辖区内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搜捕和屠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是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从主观方面来说,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大革命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因为正是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轰轰裂烈的革命工作,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同时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且从大革命的失败中吸取了严重的历史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所有这些,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宁汉合流,东北易帜,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变成了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和军事独裁统治。
首先,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其次,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再次,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们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最后,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没有改变。国民党统治集团将捕杀的网罗张遍了全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运动遭到严厉镇压。据中共六大时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党员26000多人。据1927年11月统计,全党党员人数由1927年5月中共五大时的57900多人减到10000人。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 21 折。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初,中国共产党还先后领导了近百次武装起义。中国革命也由此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8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继续把城市工作的复兴视为革命高潮到来的决定条件的同时,肯定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量。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导下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1932年底,第四次“围剿”胜利。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了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在根据地军民进行军事上反“围剿”作战同时,国民党统治区的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界人士还在文化战线上开展了反“围剿”斗争,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第一次,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涨,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最大的恶果,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长征。这次错误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90%,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100%。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并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北上红军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同红军十五团会合,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有了新的落脚点和战略基地。至此,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1936年12月,他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1937年夏,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由此开始。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入侵中国华北地区。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策动华北五省两市“防共自治运动”。
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日军相继占领了北平(今北京)、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一大批城市。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日本侵华战争最终遭到彻底失败。
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首先,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其次,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再次,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成第十八集团军)等协议。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1937年的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实施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日军1万余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灭1000余人,取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多次,毙、伤、俘敌54000人。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由于共产党及时进行揭露和斗争而被制止。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 25 级。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945年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1945年10月25日,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同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在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的一年稍多一点的时间里,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制度改革运动的热潮。
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抗战胜利以后,民主党派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比较活跃。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采取了积极的争取和团结的政策。
第四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自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中国近代史纲要》核心考点汇编(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新中国成立初期,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
第一,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二,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第三,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
为了解决上述面临的迫切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第二,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第三,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这七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
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这十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至今,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四,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造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共中央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 31 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引起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而且使生产逐年增加。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期间,中国农村在发展稳定的气氛中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
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官僚资产阶级即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是把他们作为敌人,在政治上推翻他们的统治,在经济上没收他们的资本。对民族资产阶级,是把他们作为朋友,在团结他们的同时,用和平的方法逐步地改造他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采取这样的政策,既可以在一定时期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又有利于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并减少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从根本上说,对于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符合于客观需要的,完成这些改造是一件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由于党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执政地位,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1957年6月8日,一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反右派运动全面展开。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1957年11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大跃进”的序幕也由此揭开。
1958年1月和3月,毛泽东先后在广西南宁和四川成都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严厉批判反冒进,一些坚持正确意见的中央领导人被迫在会议上作了检讨。这些做法破坏了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1959年7-8月的庐山会议,作出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随后在全党范围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2年 1、2月间召开的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在三年调整时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从1962年到1965年,由于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注意力一直放在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上,加上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的有利措施,国民经济开始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成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地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会议还决定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实际上凌驾于中央政治局之上。
1966年8月1日至1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并在全会上印发《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
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头目王洪文等人在张春桥、姚文元的策划下,夺取了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委员会的领导权,号称“一月革命”。
1967年2月中旬,在有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人参加的碰头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中央文革小组的错误做法提出强烈的批评,却被诬称为“二月逆流”而遭到压制。
1968年10月13日至31日,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在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全会通过所谓《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
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康生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
林彪反革命集团在密谋杀害毛泽东未遂后,于1971年9月13日凌晨仓皇出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温都尔汗附近坠机身亡。发生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1973年8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方针。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
毛泽东不能容忍邓小平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在1975年底发动了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1976年10月6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之所以会发生并且持续十年之久,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
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处于起始阶段,中国共产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做是阶级斗争,并且面对新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又习惯沿用过去熟习而这时已不能照搬的进行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群众性斗争的旧方法和旧经验,从而导致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致使党无法依靠制度的和集体力量及时地发现并纠正错误。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1964年中法建交。
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公认的国际准则。
1971年10月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同年9月,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
四、探索中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第五篇:2012考研政治重点难点内容总结近现代史纲要
龙耒为你贴心服务!
2012考研政治重点难点内容总结
近现代史纲要(全系列)
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重难点之侵略与抗争史专题一、六次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6—1842.8,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法战争:1883—1885 年,签订《中法新约》。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6.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①1931—1937 年,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
②1937—1945 年,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归类
1.割地:
①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涉及香港问题的三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②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去150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③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
2.赔款
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 万银元。
②《马关条约》赔款2 亿两白银。
③《辛丑条约》赔款4.5 亿两白银。
3.开埠通商
①《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最西端)、苏州、杭州为商埠。
4.攫取中国的特权
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
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
③《辛丑条约》:列强取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权
5.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①《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②《瑷珲条约》:割地最多。
③《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
④《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及其失败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1841 年5 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2)1851 年到1864 年,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曾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和外国侵略者指挥的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
(3)1899 至1900 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4)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禁烟运动:1839 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
(2)鸦片战争: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副都统海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提督史荣椿、乐善英勇牺牲。
(3)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林永升以身殉国。
(4)1937 年七七事变,卢沟桥守军(二十九军)英勇抗击日军进攻。
(5)1937 年9 月,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一一五师英勇抗击日军。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6)1938 年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激战。
(7)1940 年8 月起,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
3.学生运动
1919 年,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4.反侵略斗争及其失败
从1840 年至1919 年的80 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的。其原因有:第一,社会制度的****是根本原因。第二,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重点难点总结之探索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
近代中国不同阶级、阶层的探索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体内容详见后面关于太平天国的“热点问题”)
2.地主阶级
(1)新思潮的萌发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①背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②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③根本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④目标(口号):自强、求富。
⑤洋务事业:兴办近代企业(创办军事工业——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是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是福州船政局;创办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⑥破产: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⑦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⑧历史作用:客观上为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3.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①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③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④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⑤失败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一是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二是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三是惧怕人民群众)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⑥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改善了社会风习。
⑦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企图通过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
4.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体内容详见后面关于辛亥革命的“热点问题”)
5.新文化运动(先进的知识分子,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①背景: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军阀混战);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尖锐冲突)。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③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和迷信盲从;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
④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⑤开始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⑥五四之前意义:
第一,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它在社会上掀起的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从而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激励着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第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条件。
⑦五四之前的局限:没有思想武器,只有民主主义;没有革命实践,只有宣传呐喊;没有全面批判,只有绝对片面。
⑧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第一,民主与科学的内涵(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科学,除自然科学外,就对社会的研究来说,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没有中断或取消五四以前开始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从反对封建思想入手,进而提出必须反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制度;把反封建思想的斗争的立足点,从争取个人的个性解放,扩展到争取人民群众的社会解放的高度;把反封建的斗争方式,从少数人进行的思想批判,逐步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考研政治近现代史之对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3.1923 年,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革命统一路线,掀起了国民大革命。
4.1924—1927 年国共两党开展第一次合作。1927 年,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中共认识到必须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开始发动武装起义。
5.1927 年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6.1927 年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的问题。1928 年—1930 年,毛泽东接连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7.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 长征。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1.《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2.“八大”正确地指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3.1957 年2 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4.1958 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误人歧途。
5.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全面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6.“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7.“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8.“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十五大”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0.“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1.“十七大”(1)对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的总结: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概括。
(3)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
三、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1.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①标志:1924 年******一大召开。
②目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③作用:领导开展国民革命,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了北洋军阀统治。
④破裂: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右派叛变革命。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退出统一战线,支持******的蒋介石集团。因此,在此时期,统一战线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基本上是三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战线,故称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体内容详见后面关于抗日战争的“热点问题”)
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又称反蒋爱国统一战线,参加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以及各方面的反将爱国分子。
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荣稳定和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武装斗争
(一)重要革命战争
1.北伐战争:1926 年7 至1927 年7 月,与******实行合作的战争。基本上****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抗日战争:1937 年7 月至1945 年8 月,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3.解放战争:1946 年6 月至1949 年9 月,****了******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4.抗美援朝:1950 年至1953 年,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维护了世界和平,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二)重大战事
1.五次反“围剿”:1930 年至1934 年,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红军长征:1934 年10 月至1936 年10 月,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粉碎了******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3.平型关大捷:1937 年9 月,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4.百团大战:1940 年,是抗日战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5.1946 年6 月—1947 年2 月,经过8 个月歼敌71 万,粉碎了******军的全面进攻。1947 年3 月—6月,经过4 个月的内线作战,打退了******军的重点进攻。
6.(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人民解放军突进中原:1947 年6 月,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7.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历时4 个月零19 天。
——党的建设
(一)思想建设
1.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
(1)1927 年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给思想混乱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2)1935 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1941、1942 年延安整风运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倾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4)1945 年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了重要准备。
(5)1949 年七届二中全会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论断。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
(1)1951 年在党政机关开展三反运动。
(2)1957 年开展整风运动,把反官僚主义放在第一位。
(3)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4)1992 年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
(5)1997 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2002 年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作风建设
1.1942 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展整风运动。通过整风,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倾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1949 年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还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3.1951 年中央决定在党政机关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4.1957 年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使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三)理论建设
①中国共产党先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实践中坚持捍卫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从领导民主革命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思想。
四、农民问题(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①1928 年井冈山土地法: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②1929 年兴国土地法: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的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③阶级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2.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①《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消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②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1947 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4.建国初期
1950 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了这次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改中对待富农的政策,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次土改运动中进行得最好的一次。
5.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运动,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 年中央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坚决纠正“共产”风。
7.文化大革命时期
由于过分强调以“以阶级斗争为纲”,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后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8.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五、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及启示
1.国民大革命时期──合作(1924 年-1927 年)
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影响:基本消灭北洋军阀,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
2.土地革命时期──分裂(1927 年-1936 年)
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影响:导致大革命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带来可乘之机
3.抗日战争时期──合作(1937 年-1945 年)
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影响:抗战胜利
4.解放战争时期──分裂(1946 年-1949 年)
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
影响: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
启示: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携手,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考研政治近现代史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60周年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1.内因:****的封建统治和残酷的剥削、压迫,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外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1.金田起义——运动爆发(1851 年)
2.定都天京——同清对峙(1853 年)
3.北伐西征——全盛(1856 年)
4.天京事变——转折(1856 年)
5.重建领导核心:任洪仁玕为干王;提拔了一批年轻将领,如陈玉成、李秀成。
6.天京陷落——运动失败(1864 年)
三、《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意义和局限性
1.性质: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2.内容: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规定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
3.目的:希望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4.意义: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5.局限性: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因此,《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行。
四、《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局限性
1.1859 年干王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
2.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五、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产生背景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处于强盛时期 1.建立绝对平均的社会; 2.消灭私有制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目的都是反封建,结果都未实行
《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已衰落 1.发展资本主义; 2.保护私有制 无群众基础 符合历史潮流 社会主张
群众基础 本质 相同点
六、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1.历史意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①太平天国起义从1851-1864 年坚持了14 年,革命的势力先后扩展到18 个省。
②在太平天国起义影响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如南方和东南沿海各省的天地会起义,北方的捻军起义等。天京陷落后,太平军余部仍坚持战斗4 年之久。这些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新的历史特点:
①《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
②《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及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它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①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
②与英法军队和由外国军官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英勇斗争。
第五,在19 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失败原因:
第一,根本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第二,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①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也无法维持内部长久的团结,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
第三,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对西方列强侵华野心警惕不够,缺乏理性认识,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
3.经验教训:
①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②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七、太平天国运动分析题命题角度
1.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历程结合命题。
2.与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纲领结合命题。
3.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对比考查。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重难点之辛亥革命100周年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国际: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国内:人们负担加重,社会矛盾激化。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形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组织准备: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2.思想宣传 代表人物 著作
主要观点
孙中山 《中国问题的真解指出只有****清朝政府的统治,才能真正解决中决》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革命军》 《警世种》、《猛回头》
国问题。
章炳麟 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 号召人民****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 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三、三民主义学说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是,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一方面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另一方面,革命派强调了对满族封建势力的清除而放松了对汉族封建势力的警惕,结果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导致了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的反扑。
2.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即****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不过,民权主义归根到底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很难得到真正的保证。
3.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
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但是,“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四、中华民国的建立
1.时间:1912 年元旦。
2.国号:中华民国。
3.选举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4.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5.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五、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掌握实权,势力强大
2.资产阶级革命派缺乏下层民众的支持和理解,力量涣散,反袁斗争软弱无力。
3.帝国主义势力支持袁世凯掌权。
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七、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原因
第一,根本原因。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第二,客观原因。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第三,主观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首先,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其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最后,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八、辛亥革命分析题命题角度
1.与农民的土地纲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纲领结合命题。
2.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制度与新中国的民主制度对比命题。
3.新旧三民主义对比命题。
4.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5.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重难点总结之中共成立90周年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1.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3.国际指导:共产国际的指导。
4.思想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和伟大意义
1.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特点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其历史特点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一方面,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而且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阶级根本不可能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他们很少可能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抱有期望。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第三,党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预示着中国的光明和希望。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一大”(1921、7、23,上海)。(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
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1922,上海)。
内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军阀;****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3.“三大”(1923):1923 年6 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同孙中山领导的******建立统一战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①会议彻底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议明确提出了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意思。④会议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2)意义: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2.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
(1)内容:①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②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2)意义:为抗日战争的到来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①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②强调要****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③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发动游击战争,在******统治区发动抗日群众运动。
2.“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②说明了全国胜利的局面下,采取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已经结束,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③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④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①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被认为是新中国奠基的3 个历史性文件。
②《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
2.“八大”(1956)
(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③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④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4.“十二大”(1982):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②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5.“十三大”(1987):①突出贡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大会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③大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十四大”(1992):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②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7.“十五大”(1997):①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②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③大会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
8.“十六大”(2002):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②大会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③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9.“十七大”(2007 年):
(1)对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的总结: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四、中国共产党诞生分析题命题角度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2.结合中国共产党90 年的发展历史说明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3.90 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哪三件大事,是怎样完成的?
4.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建设?如何加强党的建设? 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重难点之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
一、抗日战争期间的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期间的两条抗战路线:
①******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
②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抗战。
2.抗日战争期间两个战场的抗战情况:
(1)******正面战场:
①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比较积极抗战,先后组织了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__武汉会战),承担了主要的抗战任务,但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还是丧师失地,一溃千里。
②进入相持阶段,由于实行消极抗战,积极****方针,正面战场出现豫湘桂战役大溃败。
(2)共产党敌后战场:
①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在全面抗战路线指引下,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为抗战前线,从日寇手中夺回大片沦陷国土,严重威胁敌人后方。
②相持阶段,中共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克服困难,采取一系列措施,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③反攻阶段,中共领导的武装成为对日反攻的主要力量。
(3)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两个战场是国共合作抗日的体现,他们互相依存,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作出贡献。
①抗战初期,没有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就没有相持阶段的到来。
②相持阶段,没有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没有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
二、抗日战争的地位、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基本经验
1.抗日战争的地位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占世界总人口4/5 的60 多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法西斯侵略者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也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人民在1931 年到1937 年独自抗战,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战场每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 万人中,有150 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另一方面,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战场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又不能全
力南进,减轻了盟军的压力,并为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伟大贡献。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 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表现在: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③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④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⑤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
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③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形成背景和原因: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目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中共中央发布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②1935 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1935 年,中共中央在陕北的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
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⑤1937年8 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⑥1937 年9 月22 日,******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 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对蒋政策变化:①1931 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政策是“反蒋抗日”。②1935 年12 月25 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之后,1936 年5 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9 月1 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1936 年12 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也是中共“逼蒋抗日”方针的成功。③1937 年9 月22 日,******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联蒋抗日)
5.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的特点: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时,由于阶级成分的复杂和利益的差异,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领导全国政权和军队;共产党领导局部政权和军队。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国共两党只能采取临时协商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四、比较两次中日战争
1.19 世纪和20 世纪的两次中日战争有怎样的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
(1)19 世纪的中日战争是指发生在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这次战争以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宣告结束。20 世纪的中日战争是指开始于1931 年的抗日战争,这次战争以日本投降,中国收回台湾以及澎湖列岛,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而宣告结束。
(2)两次中日战争之所以结果不同,原因是:第一,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第二,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通过比较19 世纪和20 世纪两次中日战争的不同结果,你得出什么历史启示?
①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
②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
③两次中日战争失败和胜利的不同结果教育我们: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