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立社区“法律诊所”的实施方案
路南区司法局
关于建立社区“法律诊所”的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推进村居网格化管理,积极开展“法律服务进网格”,充分发挥律师精通法律知识的优势,将律师为群众提供义务的、公益性质的法律服务向街道、社区和家庭延伸。我局经研究决定,创造性地在开展律师进社区开设免费“法律诊所”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中心,贴近社区工作实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立足于保障稳定和服务发展,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合力推进“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全面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降低处理纠纷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提高党和政府的社会形象和政治威望。
二、目标任务
以社区法律诊所为基站和平台,坚持纠纷解决时的就早、就小、就近、就快“四就”原则,解决纠纷方式的最佳、最优、最稳、最让群众接受的“四最”原则,做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区,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典型带动、整体推动,全面促进社区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
三、工作方式
区司法局统一安排律师事务所与定向服务街道签订服务协议,并在该街道所属社区开设“法律诊所”。各律师事务所每月1、15日(节假日顺延)指派一名律师到“法律诊所”值班,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围绕社区居民关心的法律问题,在社区开展法制宣传;接受社区居民委托的各类诉讼代理;为符合条件的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参与定点服务社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工作,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提供法律咨询意见。
四、工作要求
社区法律诊所是政府贴近和联系社区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便民利民、执政为民的重要载体,是稳定社区、服务基层的重要平台。因此,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社区法律诊所的各项工作。
(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把握社区法律诊所的重要功能和现实意义,合力促进法律诊所的建设和发展。
(二)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成立社区法律诊所工作领导小组和协调办事机构,实施巡回分类指导,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和工作落实。
(三)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通过工作的全面开展,努力维护社区稳定,用真情温暖和服务千家万户,促进社区 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四)要健全制度,完善管理。逐步建立健全社区法律诊所的工作制度、管理办法、奖罚制度,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形成法律社区服务的长效机制。
(五)要正面宣传,树立形象。全区律师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优良的工作作风和积极的工作热情,主动投身社区法律的优质高效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加强典型、正面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为社区法律诊所的深入持久开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第二篇:法律诊所
第一期法律诊所总结材料
[ 来源: 海南大学法律诊所 ] 2008/11/3 2:18:00
关怀弱者服务社会
——记海南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
在莺飞草长的季节里,热带海南有着别样的风情,有一群年轻人正用自己的行动举起人生价值的火把。他们有着青春的脸庞和清澈的眼神,他们有着知识的储备和实践的悸动,他们投身于以“关怀弱者、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法律诊所活动之中,用自己的知识与信念谱写着社会和谐的乐章。
一、法律诊所,为弱者搭建维权平台
法律诊所是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是西方法学院培养学生的一种基本模式,近年来逐渐为我国的高校引用。海南大学法律诊所是海南大学法学院《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课程的活动基地。该诊所于2003年筹建,2004年底成立,2005年初正式开课。诊所宗旨是关怀弱势群体,服务社会大众。依托于法学院强大的师资力量,诊所设立于海大平正律师事务所。海南大学法律诊所第一期由法学院4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其中教授、副教授各1名,执业多年的律师2名)担任指导老师,以法学院32名学生为主体。
海南大学法律诊所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为贫弱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学习律师的职业技巧和职业道德。计划每学年开设一期,每期学员30名左右,从三年级学生中选拔,学习合格者取得3个学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部分:课堂教学包括若干专题,由富有理论和实务经验的法学院诊所教师,资深法官和律师等专业人士为学生传授法律职业的执业技能与职业道德。诊所式法律教学形式多样化,主要有学生的案件汇报、小组讨论、师生间问答以及师生点评,形成圆桌会议教学。学生在课堂中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方法和技巧,力求在处理真实案件时,为当事人提供高水平的法律服务。课外实践包括真实案件处理和其他实践活动。真实案件处理:参与诊所法律教育课程的学生均为本科高年级学生,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具备法律服务的基本能力。诊所学生除继续参与课堂学习外,在诊所教师指导下,依法从事免费法律咨询等公益性法律服务工作,并以实现课程教学目的为标准,选取并接办案件,免费为当事人提供非诉或诉讼代理服务。其他实践活动:包括法律咨询、定期社区法律知识讲座、义务普法宣传、法制状况调研等。
自成立以来,诊所先后在龙华区和美兰区举办法律咨询、普法讲座等数10次。
诊所法律教育模式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从传统的课堂中走出去,学生已经能够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展开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包括案件代理、社区法律咨询以及普法讲座等等。诊所既是法律教育基地,也是法学院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机构。诊所学生以其扎实的知识基础、负责的事务处理态度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为他们伸张法律之正义,让他们感受法律的权威与公正;在社会普法工作中,诊所学生以其所学真诚地向社会回报学子的热忱心与公民的责任感。该诊所成立以来,面向社会开展活动,免费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诉讼、代写法律文书等服务。该诊所还经常利用节假日上街宣传,为需要法律服务的人们提供帮助。到目前为止,该诊所已接受各种咨询300多次,代写法律文书30多次,代理诉讼10多起。
二、服务社会,用青春谱写法律真谛
法律诊所教育教育通过“中国海南外来工维权行动项目”,深入社会,服务大众。中国海南外来工维权行动项目是由欧盟资助,由海口市龙华区外来工管理协会、清华大学NGO研究所中心、海南省律师协会和海南大学法学院负责实施,由政府和社会相关单位共同协助的,在海口市龙华区执行的,专门为外来工提供维权服务的一项小型人权项目。行动的目的是为促进和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权利,并建立为外来工这一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教育和维护权利的平台。该项活动是与龙华区外来工管理协会合作,立足于海南,以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权益为主题,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和“公益服务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全面的法律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贡献力量。龙华区外来工维权活动,《商旅报》称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中国海南外来工维权行动项目”有助于促进中欧人权对话,提高外来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及维护其合法权益,维护海南发展、改革、稳定的顺利进行,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加强高校与社会团体的合作,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加强培养法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合格的优秀法律人才;让同学们深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服务意识;实现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法律诊所教育的国际化、项目化、社会化。
(一)外来工维权培训
举办多期法律知识、维权技能培训班,主要涉及外来工被拖欠和拒付工资问题、外来工遇到工伤事故被拒付医疗费问题、外来工遭受某些执法人员的无理收费问题和外来工子女入学难
问题等,旨在提高有关政府官员、维权教育工作者、维权青年志愿者队伍维权能力,强化外来工维权力度,增强外来工及其家属子女的维权意识。
(二)外来工基层维权
通过一个维权总部、七个维权(培训)工作室,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从时间和空间上全方位地为外来工维权(培训)提供服务,设立持久性的外来工维权平台。
(三)“外来工维权日”
开展法律咨询、媒体宣传、优秀外来工评奖等活动。无偿为外来工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代写法律文书等服务,通过与外来工直接对话的形式商讨解决外来工户籍、子女教育、普及法律教育、维护合法权益等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外来工维权网络
充分发挥协会维权网站的作用,通过互联网,引导维权工作者与维权需求者之间、维权工作者之间、维权需求者之面对面的交流,促进外来工维权行动,提高外来工维权质量。同时,开设外来工维权热线(96955925),为外来工维权提供24小时服务。
(五)外来工维权论坛
组织国际、国内有关非营利组织及NGO研究机构,对外来工维权工作方面的研究及政策、法规和体制方面的探索和倡导,起草关于外来工维权方面的政策、立法建议。
由于项目内容的广泛性,需要一定数量的志愿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挑选后,2月27日上午,56名海南大学法学院的大学生庄重地举手宣誓,成为外来工维权行动项目的第一批志愿者,法律诊所32名同学全部成为自愿者。他们脸上洋溢的是青春,他们怀中揣着的是热情;他们吐出的是金科玉律,他们喊出的是铮铮正义;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中国海南外来工维权的壮丽乐章!截至2005年6月底,八个维权小组的志愿者们共开展法律宣传50多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6998册,举办培训班10多次,接受咨询4575人次,维权引导100人次,代理案件13宗,深入车站、码头、居委会、民工区等26个,受益人数已逾24000多人。
三、对外交流,用合作拓展服务渠道
法律诊所以海大优秀法学学生为主体,优秀执业律师、法学院专家教授为智囊团而形成的一个民间法律服务团体,它以法学院为依托开展活动,免费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诉讼、代写法律文书等服务。自成立以来,诊所法律教育项目得到了海南大学领导和校内外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一)外来工协会
受海口市龙华区外来工管理协会之托,海南大学法学院首期法律诊所以外来工维权为主题,学员除参与协会组织的维权咨询、值班外,还代理外来工的诉讼和非诉讼案件,为外来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同时,诊所学生对于上门求助的其他弱势群体亦给予高质量的法律服务。除课堂教学和课外案件辅导外,诊所要求学生在给贫弱者提供法律援助的过程中,掌握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同时要求学生及时总结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提供法律服务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为下期诊所积累经验,打下基础。
2005年3月10日下午3时“中国外来工维权行动项目”座谈会在椰海大酒店三楼第二会议室召开。作为合作的方之一海南大学法学院派出法律诊所志愿者代表陈吉波前往出席。参加座谈会的欧盟代表有项目官员康雅文(Petra KIEL)女士、助理张岚女士、财务及合同管理官员孟岚女士,清华大学NGO研究所贾西津教授、海南广播电视大学的副校长姚定楷副教授、海口市副秘书长朱东海博士以及海口市外来工管理协会的相关人员。志愿者代表陈吉波同学(海南大学法律诊所学生)谈了参加该项目的感受,他说“法科大学生不拘于法律条文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学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决心在活动中锻炼成才!”
2005年3月10日,对于“大同外来工之家”的民工们无疑是记忆深刻的一天。晚上九时,在一股土墙上的一盏灯下,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课,第一次有人这样贴近而亲切地告诉他们怎样处理生活、工作中碰到的法律问题,又如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教室就设在他们的简陋的小院里,没有黑板、没有粉笔,而讲课的两位老师——周全和陈吉波都是参加海南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的大三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了外来工维权行动,来授课也是第一次。他们利用所学的法律知识,结合生活的点点滴滴,讲述了一堂生动而深入浅出的法律课。讲课九点开始,外来工之家的长辈、兄弟姐妹们还不敢接近课桌,搬着小板凳围成一圈,坐在离课桌几米多,新鲜多于渴望,志愿者与外来工的陌生还未清除。但不久,演讲者生动的事例就吸引了他们,演讲者走进人群,人群也迎向了演讲者,心和身体都慢慢靠拢了。外来工们认真地聆听、不断地发问,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掌声迭起,反映非常热烈。末了,周全问民工们:我们下次来你们欢不欢迎时,他们回答:欢迎!最好天天来!一堂课下来,周全、陈吉波同学满头大汗、嗓子沙哑,但依然热情澎湃。康雅文女士一行,对他们俩翘起大拇指,夸他们很优秀,海大法学院的学生综合素质很高!
4月1日,维权总部,由海口市龙华区外来工管理协会会长杨涞清主持,龙华区司法局副局长以及区各司法所所长和维权组各个支部组长参加,总结3月份的维权行动。各组组长依次
总结了各支部的工作情况。会长杨涞清布置了4月份至5月份的工作重点,由大规模的宣传转为对外来工的法律维权培训,每一个维权小组要在两个月内培训外来工7万多人。
(二)司法行政部门
法律诊所积极与省内各司法行政部门开展合作,建立沟通协调的平台。该诊所先后与海南省律师协会、海南省法律援助中心、海口市法律援助中心、龙华区法律援助中心等单位密切联系,拓宽法律服务的渠道,为弱势群体提供优质的法律帮助。
(三)国内外专家
法律诊所先后邀请了诸如海南省司法厅厅长施文、美国Fulbright学者Stephen Everhart教授、海南省司法厅律师公证处处长等国内外专家传经送宝。
StephenEverhart先生是美国Stetson大学法学院教授,是2004-2005美国-中国Fulbright项目教授,曾担任过检察官和辩护律师、佛罗里达州律师协会会长,曾被佛罗里达州州长任命为负责处理工伤案件的法官。
2005年3月23日晚上,StephenEverhart教授在模拟法庭为诊所的学员作了题为“关于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报告”。报告会由法学院副院长诊所负责人副教授叶英萍主持,黄永锋老师担任翻译。StephenEverhart教授的报告风趣幽默、简洁易懂,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及司法实践经历,阐述了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基本理论。
3月24日晚上,StephenEverhart教授又为诊所的学员就美国大学法律诊所的运作模式及发展趋势作了阐述,对中美“诊所法律教学”、法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并与我们做了深入探讨和交流。通过这两场报告,我们获益匪浅。
(四)新闻媒体
法律诊所与众多新闻媒体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人民日报》、《海南日报》、《海南特区报》、《海口晚报》、《商旅报》等相继对法律诊所进行了报道。经过积极策划,海南广播电视台每天滚动发布免费热线电话,使法律诊所活动走进电视,走向了全省观众。
四、践行法律,用实战提升学生素质
法律诊所虽在海南大学法学院落户仅仅一个学期却已是成绩斐然,有口皆碑,尤其在法科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收获颇丰,积淀了一定的宝贵经验。
“法律诊所”是作为一门新设课程供法学院学生选修的。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学院通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甄选出32名品学兼优的同学成为法律诊所的首批学员。与此同时,四位资深的法学院教师被安排担任法律诊所课程的主讲教师。在课堂上,学员们接受专门系统的法学实践理论辅导(到目前为止共计15次),可以说这是理论知识的一种集中“充电”,再加上四位导师都是学术与实务平分秋色的业内精英,讲起课来自然有的放矢,学员们因此受益匪浅,理论功底日有所长。
在课堂之外,法律诊所的所有学员在海大平正事务所轮流值班,接听来电、接待来客,义务提供法律咨询和分解法律疑惑。这无疑是一种学以致用的实践大演练。
首先它对学员的沟通表达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和磨练。经过一个学期的锤炼,学员们均表示与人交流的水平和技巧都有所提高。其次,它是学员的实践能力的一块重要试金石。法学专业培养的不是雄辩滔滔的纸上谈兵的学生,而是脚踏实地的活学活用的青年才俊。在不计其数的案件咨询和代理活动中,学员在四位导师的循循善诱下发挥所长、弥补所短,学习与应用并举双收。其中颇值得一提的是“外来工维权行动”。这项规模宏大的维权行动不仅为法律诊所学员搭建了一个社会实践的良好平台,而且为弱势群体送去了雪中送炭般的人文关怀。法律诊所的同学们利用其课余时间走入外来工群体,满腔热血服务于外来工兄弟。他们举办志愿者培训班宣传法律,深入街道普及法律常识,聆听外来工的真实心声,解决外来工的棘手问题。
总而言之,他们殚精竭虑地诠释着公平正义的法律真谛。而在这一轰轰烈烈的过程中,法律诊所学员不但巩固了平日所学和传扬了团队协作精神,并且赢取了外来工群体的无数褒扬。例如,2005年5月15日中午,我院2002级刘文华、刘鹏两位同学在海大平正律师事务所接受了湖南民工龙新娥敬赠的锦旗。锦旗上绣着“维护法律、匡扶正义”八个大字!龙新娥激动地为在座师生讲起了两位同学免费帮助她,打赢了诉讼标的为9000元的人身损害赔偿案的故事。刘文华和刘鹏同学用其辛勤的汗水和付出换来了服务对象的真情称赞,有一面鲜红的锦旗为证。
内容编辑:flzs
第三篇:法律诊所
“用我所学,服务社会”我认为这句话最能体现法律诊所这门课程的宗旨。法律诊所为法学
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门课程共分为两个环节,一个是老
师对相关知识的讲授环节,另一个便是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去法律援助中心以及社区提供法律
咨询服务的实践环节。下面,我分别就这两个环节谈一下我学习这门课程的经历和收获。
在老师讲授这个环节,老师分别就会见当事人的技巧、事实调查方法、法律研究方案、调解及诉讼解决能力训练进行了讲解和模拟练习。社交技巧以及法律基础知识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彰显了出来。通过学习,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律师,其专业素养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懂得聆听,更要学会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分析案情;要知悉各类法律规定,更应熟练地
将这些死的法条应用于活的案例。在课堂上,我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也积极参与课堂
讨论。每当看到新的案例,脑海中的第一反应便是如果我是当时人的委托律师我该怎么处理
这个案子以使得我的当事人利益最大化,在这个有老师指导、有自我信息反馈的过程中我学
到了很多,也汲取了很多营养,也跃跃欲试地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真正地帮助他人解决实
际问题,而这个期望也终于在接下来的实践环节中得以实现。
第五周的时候,我们小组被派去通州区法律援助中心开展实践,我们组员三人早早地便
去到了办公室,指望着能遇到一个大案,但整整一下午的时间却是无人造访,只有一个工作
人员为我们大致地介绍了一下援助中心的基本情况,还给我们看了很多援助中心已受理案件的卷宗以便我们学习参考。这一下午不免让人有些失落,但还是庆幸自己能实地了解到我国的法律制度,包括办事流程和援助对象范围等等。
第二天,我们又早早地去到了援助中心的办公室,下午四点钟左右,一对母女走进来说
是想咨询一下婚后财产分割的法律问题。我们热情的接待了她们,并仔细询问了相关情况后
得知:那位中年妇女是年轻女子的母亲,在她女儿结婚前她曾出资为新人购置了新房,如今
这对年轻夫妇想要离婚,女方想拿回房屋的所有权,男方却不愿意,声称房子属于夫妻共有
财产应进行财产分割。女方束手无策只好来寻求法律帮助。在听完她们的介绍后,工作人员
以她们不属于援助对象为由而拒绝了为她们提供相关的法律服务。但我们三人还是希望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到这对母女,于是趁她们和工作人员闲聊之际又更详细地询问了相关情
况,得知女方虽主张房屋是由女方家长在其婚前所购置的,但并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证明这
一点,而且房屋购买是产权登记在新人夫妇双方名下。根据我国(婚姻法)第的规定,得知的新情况使我们犯了难,根据我们现有的法律知识,我们只
能建议当事人尽量去收集能证明女方家长是房屋购买出资人的证据,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建
议她们可以在这一点上去取得男方的自认。关于具体的法律适用问题,我们只能建议她们去
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
这好不容易来的案子,却因为自己知识上的欠缺而没能一箭中的地帮当事人解决问题,可见我们的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离一名合格律师的标准还差了很多,但同时也通过这个案
例让我们有了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回校后,通过询问老师后得知。从中,又让自己更
深刻的理解了有关法条的意义和适用方法。
意识到自己知识上的欠缺,我便更虚心地想要打好自己的知识基础。在接下来去社区服
务的实践中,我们再没有碰到过什么案子,不过利用这个机会我们翻阅了大量的真实材料,切实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民事纠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想以上便是我通过法律诊所这门课程的学习所得来的收获,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试着
去面对一个真实的案例、真实的当事人,同时也适时地起到了一个对知识查漏补缺的作用,加深了我们对有关法条的理解和认识,可谓收获颇丰。务社会”,我将带着这样一种使命感
去更加努力地学习我的专业知识,也希望能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第四篇:法律诊所
对法律诊所的认识和加入法律诊所的目的 “法律诊所”,是指借用医科教育中学生在诊所中进行必要实习的教育模式,通过让学生承办真实的案件,面对真实的客户和真实的对方当事人,以及教师在学生办案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掌握办理法律案件的技巧和技能,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律师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学会怎样遵从律师的职业道德,从而为将来成为合格的法律执业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法律诊所将培养我如何在解决办理案件时出现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寻找法律、分析法律、解释法律和使用法律的能力,即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法律诊所课程就是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了解法律的运行,在办理具体案件的过程中主动地去学习法律,从而学会运用法律。法律诊所教通过让我办理真实的案件,赋予我一定的责任,在这种责任的推动下,会以超出一般课堂上百倍的注意力和细心来处理案件中出现的问题。这种负有责任的学习过程也能使我学到如何在实际案件中把握法律职业道德标准的经验和要求。
第五篇:法律诊所论文
中国政法大学
行政法诊所论文
学以致用 用以长学
——感悟行政法诊所
学以致用 用以长学 ——感悟行政法诊所
【摘要】
诊所教育是对传统法学教育的重大变革,其注重法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行政法诊所里我们法科学生学会了各种法律实务技巧与知识,为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人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 诊所教育 学以致用 法律实务技能
目录
一 诊所教育是对传统法学教学的重大改革...................1 二 行政法诊所重在培养和提高法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1
(一)理论课重在培养学生法律技巧与方法................2
(二)实践课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
(三)讨论课着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积极参与性..........3 三 行政法诊所教学力图法科学生走近普通大众、接触现实社会..3 四 对诊所法律经验教育的几点思考..........................4
(一)应更加注重法科学生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4
(二)诊所教育应鼓励学生走出大学深入社会..............4
(三)诊所教育应更加注重专业化........................4
学以致用 用以长学 ——感悟行政法诊所
我有幸在大三上学期于法学院行政法诊所实习,短短几个月的时光记载了自己在大学中最为宝贵的记忆,在这里我们发现法学理论与实践实现了真正的完美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尤其对于我们法科学生,将自己从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对我们掌握实务技能、提升理论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行政法诊所不仅为法科学生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实践平台,而且更让我们认识到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人。
一
诊所教育是对传统法学教学的重大改革
诊所式法律教育发源于美国,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大学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实践的严重分离,使美国的众多法学院开始向“法律经验教育”转型:法学教育应为学生执业做准备,应教授给学生诊所、实用性的法律技术。我们知道医学院的学生往往需要在真实的诊所中从事临床实习,从实践中学会诊断和治疗疾病,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就这样美国的法学教育开始借鉴医学院诊所教育的模式,创造了法律诊所教育的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学教育更是以传授系统和科学的知识为目的,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也较为忽视社会的实际需求。而我们必须承认法学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和操作能力。因此,借鉴美国正在推行的“诊所法律教育”的模式,十分有利于将现有法学教育转变为理论和实践兼顾、培养全面素质法律人才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各种法律技巧、方法、能力及素质,学会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会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政法大学作为我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行政法诊所的创立与发展无疑是对我国法学教育的转型开创了先河。
二
行政法诊所重在培养和提高法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行政法诊所的教学主要分三个部分完成的:理论课、实践课以及讨论课。课
堂上我们学习法学理论与实务技巧,课下我们接待上访的当事人,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一起讨论案件。这种情况下,诊所教学就促成了一个具有良好效应的学习链,我们能够通过实践及时检验课堂所学,同时又通过小组讨论将疑问解除,一环扣一环的学习与思考为我们学习法学提供了捷径。
(一)理论课重在培养学生法律技巧与方法
实践需要理论来指导,我们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仍是处于大脑之中,并未得到运用与验证。诊所理论课并非像其他理论课一样传授系统和科学的法学知识,而是集中教授法科学生法律实务技巧与能力培养。诊所理论课主要涉及到接待当事人的思路与技巧、律师调查取证与法庭辩论的基本思路、谈判的理论与技能、律师的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各种法律文书的制作方法、法律检索等知识的传授。通过系统学习律师办案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本领与技能,为我们在实践课中接待当事人更好地为他们答疑解惑提供了条件。由此可见诊所教育的理论课具有显著的实务性、可操作性、微观性,这与我们所接触的其他理论课如民商法、刑法抑或各种程序法有着很大的不同。通过诊所理论课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法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促发其培养法律思维。在固有法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加上法律实务技巧的学习,我们更加有实力有信心走到实践中,以法律人的眼光去看问题、去解决问题。
(二)实践课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我们获得新知识的源泉。与当事人近距离接触,通过聆听和询问获取案件的信息,再依靠自己的所学进行解答,这就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接待过程。通过几周的训练我们已经具备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最大程度地显示我们这些受过特殊教育的法科学生的专业性。首先了解当事人的基本信息与案件材料并做好登记,以便后期总结。在为当事人进行法律服务时,我们首先是一个理性而清醒的聆听者,通过当事人的陈述以及我们精炼的讯问,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案情与筹划问题解决方案。面对当事人厚重的文字材料,我们只有掌握了快速阅读和提取有用信息的本领,才能够将工作进行得顺利和有效。而整个接待答疑过程,正是我们在诊所理论课上所学的技巧与方法。
整个接案与法律答疑中,都要求法科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然而很多情形下我们并不能给当事人提出一套准确的解决方案,此时课余时间的讨论课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此我们必须十分清楚地了解诊所教育终究是一种教学,在此实习的学生终究是未毕业的法科学生,我们的知识结构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往往实践课结束后,我们都会注重利用互联网与图书馆来解决案件中的问题,这样日积月累,我们就逐渐具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方案即各种法律文书的制作又是诊所实践教学的一特点,上访信、起诉状、法律意见书等都是法科学生就业后日常接触的材料。大学学习中注重培文书写作的培养无疑会为自己将来的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讨论课着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积极参与性
思想的火花永远在碰撞中产生,一个全面科学的解决方案总是在集思广益后形成。正如众人拾柴火焰高,无论面对多么复杂困难的案件,在老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我们总能寻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与突破口。诊所教育注重法科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往往在案件讨论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解决方案。
三 行政法诊所教学力图法科学生走近普通大众、接触现实社会
在一个法制尚不发达的国度里,聘请律师或其他法律专家不仅困难重重而且意味着高额付出。当下中国社会矛盾日渐尖锐,农民等社会弱势群体经常面临合法权益遭侵害的危险,尤其是当某个行政行为给当事人造成损害时,他们往往不能通过司法等途径解决问题。诉诸上访无疑成为了他们唯一的选择,然而近乎虚设的信访制度又往往令当事人失望之极。虽然我们仅是实习的法科学生,但通过行政法诊所系统教育,我们已具备运用法律知识与实务技能处理现实问题。通过与中国社会最底层老百姓的接触,我们对社会的现状了解的更加真实与透彻。贫困弱势群体的遭遇时常会激发学生们的怜悯,这就让我们很清楚明白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法科学生肩上的重担。在此种情形下,诊所教学就成功地对学生完成了思想教育,让当代法科学生明白中国的法制国情,为将来的就业与人生理想的实现
起到了一定积极的影响。
四 对诊所法律经验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应更加注重法科学生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
当代法科学生在法学院中主要是学习各种系统理论知识抑或是实务研讨,而在法律职业行为规则方面受到的教育则是很有限。诊所法律经验教育应将此领域纳入教学范围,促使法科学生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如今社会上很多法律人不能够坚持职业操守,当面对金钱、强权、人情时他们往往不能做到依法执法、公正司法。甚至存在不少有着法科背景的人利用所学专钻法律漏洞,利用法律的空白为非作歹给社会集体造成损害。心中有个明朗的行为规则,圣洁的价值选择,在是非面前能够做到公正公平是一名优秀法律人最起码的要求。
(二)诊所教育应鼓励学生走出大学深入社会
行政法诊所的建立为法科学生走出象牙塔面对现实提供了平台,然而我们所接触的案件多集中在房屋拆迁、农村土地纠纷方面,这样无形中限制了实习生的视野。只有深入群众、走向社会,当代法科大学生才能真正全方位地感受社会的现状,从而检验所学升华理论。比如定期组织诊所学生走进乡村进行法律宣传,走进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向专业法律人学习等,都有利于学生熟悉法律在日常生活中运作的方式,对其日后学习与工作都会有益处。
加强行政法诊所与北京各大律师事务所的联系,为诊所实习生提供交流平台,同时邀请法律实务专家学者为诊所学生举办沙龙讲座等。
(三)诊所教育应更加注重专业化
社会矛盾多种多样,由此产生的纠纷、导致的法律关系也大不相同,对此诊所法律经验教育也应像医学院诊所一样注重专业化。诊所教学在不同领域应皆有涉及,为法科实习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目前行政法诊所仅存在刑事法、农村法治研究等领域,这就导致学生选择的局限性。诊所教育发展应趋向于专业化,培养
专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