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地质大学第二届研究生运动会组织方案
中国地质大学第二届研究生运动会组织方案
一、活动名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二届研究生运动会
二、活动时间:
2009年5月16日(星期六)全天,上午8:45开始(开幕式),下去4:30闭幕式。
(组委会及协调会安排:5月13日(周三)下午四点在研究生院一楼会议室召开,参加人员:组委会全体人员。)
三、活动地点:
西区田径运动场
四、组织单位:
校办、研究生院、体育课部、团委、宣传部、后勤保障处、保卫处、校医院、各学院(所、课部)
五、参会人员:
学校领导、各学院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全体运动员(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管理干部)。(估计共有运动员1400人左右)。
六、开幕式、闭幕式议程:
开幕式(各学院代表队整队入场完毕)
会前介绍参加运动会的领导(研究生院)
主持人:党委副书记傅安洲教授
一、升国旗、奏国歌(8:50-8:55))
二、副校长王焰新教授致开幕词(8:55-9:05)
三、运动员代表宣誓(9:05-9:10)
四、裁判员代表宣誓(9:10-9:15)
五、副校长邢相勤教授宣布运动会开幕(9:15-9:17)
六、各代表队退场(9:17—9:30)
七、竞赛开始9:35
闭幕式(下午4:30以前各学院代表队整队入场完毕)
介绍参加闭幕式领导(研工部)
一、闭幕式开始(4:30)
二、裁判长宣布竞赛结果(4:35-4:40)
三、颁奖仪式(4:40-)
1.研究生羽毛球赛颁奖(4:40-4:55)
2.运动会各奖项颁奖(4:55-5:)
四、领导致闭幕词
五、代表队退场
六、领导宣布运动会闭幕
七、运动员入场安排:
上午8:30之前各学院(所、课部)组织好参加开幕式人员按指定地点入场整队完毕。(场地划分见附件1)
八、会场布置与校园氛围营造:(见附件2)
九、职责分工:(各组织单位的职责分工附后)
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校办、研究生院、体育课部
2009年5月6日
竞赛组织机构
一、组织委员会
主 任:邢相勤 王焰新 傅安洲
副主任:殷坤龙 喻芒清
委 员:万清祥 蔡楚元 童德卿 吴胜雄 王 甫 刘 杰
李素矿 冯 岩 董 范 熊和平李红丽 徐士元
黄金波 王海花 王耀峰 杨 燕 齐世学
徐 岩
黄 菊 唐 勤 杨昌锐 胡文勤 李 晖
卢 杰
张晓红 侯志军 秦长胜 陈 慧 曾中良
二、仲裁委员会
喻芒清 李红丽 熊和平
三、竞赛委员会
主 任:蔡楚元
副主任:冯 岩
孙 劼 陈 慧
四、资格审查委员会
主 任:曾中良
副主任:齐金杰 彭 赟
委 员:杨 兵
彭媛媛
吴
堪
黄 菡
魏 漩
王恒松
五、裁判委员会
裁判长:秦长胜
发令协调:刘 毅
计时主裁判: 刘华荣 林 夏
终点主裁判: 姜 睿
场地器材:徐建平
叶连珍 郭秀蓉 高翠欣 徐 胜
二〇〇九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
生运动会竞赛规程
一、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运动委员会
承办单位:研究生院 体育课部
协办单位:校研究生会
二、竞赛日期和地点
时间:2009年5月16日
地点:西区田径场
三、竞赛项目:(全部项目均为集体项目)
(一)二人三足跑
(二)摸石头过河
(三)背夹气球跑
(四)夹球跳
(五)8×50米接力跑
(六)集体跳绳
(七)拔河
四、参赛办法:
(一)参加单位:
地学院 资源学院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学院 工程学院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外语学院-体育课部联队 数理学院-珠宝学院联队 信息工程学院 政法学院 计算机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
(二)参赛资格:凡我校在籍研究生及我校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管理人员,经医生检查身体合格者均可报名参加。
(三)报名人数及要求:
1、各单位限报领队1人。
2、各单位每项限报1队。
3、各单位每项参赛队员中至少有1名教师。
五、比赛办法:
(一)比赛使用组委会制定的相关比赛规则。
(二)竞赛分组及顺序均由大会统一抽签排定。
(三)参赛队员需携带有效证件,赛前检录出示证件,无证件者不得参赛。
(四)对于比赛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由各参赛队的领队向比赛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但不得扰乱比赛秩序,否则取消本队比赛资格。
六、竞赛办法:
(一)竞赛细则:
1.二人三足跑:各队出8名队员,每组两人,共四个组(其中至少有3名女队员,1名教师),每一个组的两名队员用布条把腿捆在一起,赛跑时互相配合,比赛为接力赛跑,每个组在50米的距离内往返一次,四个组全部往返一次所用时间为该队成绩,按成绩取前八名。
2.摸石头过河:各队出4名队员(其中至少有1名女队员,1名教师),使用三块砖头进行比赛,每一个队员比赛时脚不允许接触地面,接触一次,时间多记1秒。比赛为两端接力赛,每个队员的比赛距离20米,四个人全部完成比赛所用时间为该队比赛成绩,按成绩取前八名。
3.背夹气球跑:各队出8名队员,组成4对组合(其中至少有3名女队员,1名教师),比赛时,2名选手需背靠背,夹着气球在布满障碍物的道上前进,中途不得掉球且不能将球弄破。违规1次,时间多记1秒,每组50米,两端接力,按成绩取前八名。
4.8×50米跑:各队出8名队员(其中至少有3名女队员,1名教师)。参赛队员按规定跑道进行,每人50米,两端接力,按成绩取前八名。
5.夹球跳:各队出4名队员。分为两组(其中至少1名女队员,1名教师),比赛时,起点的第1人手拿接力棒,两脚夹一排球,以跳跃方式前进,在跳跃过程中,球不允许掉落,若掉落须在原地夹好后再继续跳进,违规1次,时间多记1秒。每组相距20米,两端接力,按成绩取前八名。
6.集体跳绳:各队10名选手(其中至少有4名女队员,教师2名)和2名甩绳手(男生)共12人参赛。在2分钟时间内集体跳绳,中间若停顿再次开始跳,个数累计,按成绩取前八名。
7.拔河:各队出20名队员参赛(15男5女,其中教师2名),按抽签分组,依照顺序进行比赛,每场比赛三局两胜。两两对决,直至决出冠军。(运动会前一周的周六上午九点半举行预赛)
(二)录取名次及计分方法:
1.各单项按成绩录取前八名,按名次依次计9分、7分、6分、5分、4分、3分、2分、1分;
2.团体总分为各单项比赛得分总和,取前8名,若最后总分相同者,则按单项比赛中获第一名的数量多者为胜,若获第一名次数相同,则按所获第二名数量多者为胜。以此类推。
七、奖项设置:
(一)各单项前三名队伍给予物质奖励。
(二)团体总分前八名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另设体育道德风尚奖和优秀组织奖若干。
八、未尽事宜,另行通知;本竞赛规程解释权属本届大会组委会。
第二篇:2012(武汉)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考试试题
2012年(武汉)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考试试题
自然地理学
名词解释:
生态农业系统、潜水、准静止锋、土壤肥力质量、水系和流域
填图:
土壤类型、水平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
简答:
1、自然区分原则及方法。
2、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图解)。
3、季风与海陆风的形成机制分别是什么?
4、食物链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其原因是什么? 论述:
1影响地表环境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表构造的影响。2以碳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3分析地貌形成及地貌地域性差异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第三篇:中国地质大学 研究生教室使用申请单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教室使用申请单
(存单)
研究生院培养处:
兹有 院(系)因(1、教学,2、学术报告,3、其他)需要使用 教室,请予以安排。
活动名称: 负责教师:
使用时间: 周,星期 第 节; 周,星期 第 节 申请人(教工)签字: 公章: 年 月 日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教室使用申请单
研究生多功能教室管理办公室:
兹有 院(系)因(1、教学,2、学术报告,3、其他)需要使用 教室,请予以安排。
活动名称: 负责教师:
使用时间: 周,星期 第 节; 周,星期 第 节
研究生院培养处 年 月 日
第四篇:中国地质大学 研究生考试 构造地质总结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构造地质学: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地壳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构造现象的学科。
2.构造层次:地壳中存在地温梯度,随着地壳深度增加,温度压力升高,引起岩石力学性质变化而产生的变形性质的垂向分带性
3.构造组合:具有内部组合和秩序的许多密切相联系的构造要素的集合体称为构造组合 4.构造叠加:指已经变形的构造又再次变形而产生的复合现象。5.构造置换(03.07.08):岩石中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过程中或通过递进变形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称为构造置换
6.构造继承:如果前期构造控制或影响了后期构造的形成和发展,后期构造保留了前期构造某些主要特点称为构造继承
7.构造序列:不同时期的构造群按其发育的顺序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即构造序列
第二章 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层构造
名词解释
1.面状构造:指地质体中几何的或物理的呈面状的构造面;线状构造:地质体中几何的或物理的具一定方向延长的构造
2.层理:成分和结构以及颜色 结核 包体等在垂向上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成层的原生沉积构造
3.流面:又称面状流动构造,岩浆流动过程中云母等片状、板状矿物或扁平状捕虏体、析离体,呈面状定向排列而成的面状构造。
4.流线:又称线状流动构造,岩浆流动过程中由角闪石、长石等线状、柱状矿物或透镜体以及长条状捕虏体和析离体,以线状优选定向排列而成的线状构造。
5.整合接触:上 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且产状基本一致,连续沉积形成,这种上 下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6.不整合接触:上 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即先后沉积的上 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这种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 论述
1.在浅变质变形沉积区确定地层层序的沉积与构造变形标志?(05.07)答:
1)交错层理:层理前积纹层的顶部多被截切与层系面呈高角度相交,下部常逐渐变缓收敛与底面小角度相交或相切
2)递变层理:在一个单层中,从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到细,递变层理的顶面与其上一层的底面常是突变的有明显界线的
3)波痕:振荡式波痕呈对称的尖脊圆谷状,尖脊指向顶面圆弧指向底面
4)层面暴露标志:常见暴露标志有泥裂,雨痕等,泥裂剖面上呈V型,被上覆沉积物充填呈脊状印模,印模间断指向岩层底面;雨痕被上覆沉积物充填后,在上覆岩层底面形成突起瘤状印模指向底面
5)生物标志:根据某些化石在岩层的埋藏保存状态鉴定岩层顶底面,如古植物根系分叉方向指向岩层底面
6)底面印模:底面印模常呈舌状或细长脊状突起,突起方向指向岩层底面 7)此外还有冲刷痕迹;砂岩球,砂岩枕的凹面指向岩层顶面,碟状构造凹面指向岩层顶面等
2.不整合接触的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答: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可以分为平行不整合即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类型;平行不整合的主要特点有:
(1)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两套地层间缺失了一些地层;(2)生物间断,有升降运动但不强烈;
(3)不整合面常有底砾岩有时保存有古风化壳,土壤层;
(4)形成过程为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或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
角度不整合的主要特点有:
(1)上 下两套地层间缺失地层且产状明显不同;(2)生物间断,有强烈的构造运动;
(3)不整合面亦有古土壤层,底砾岩,古风化壳;
(4)形成过程为下降、沉积—强烈构造运动 —下降、再沉积 不整合的地质意义有:
(1)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史,鉴定地壳运动特征和时期的重要依据;(2)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构造单元依据之一;
(3)不整合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类型变化情况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古地理特征和古构造状态;(4)不整合带有利于沉积矿床及交代型矿床,因此可以指导寻找沉积、热液性矿床和石油、天然气田
第三章构造研究中的应力分析基础
名词解释:
1.应力:在内力均匀分布的情况下,作用于单位面积的内力称为应力
2.正应力&剪应力:垂直于截面上的应力称为正应力,用σ表示;平行于截面的应力称为剪应力,用τ表示。
3.主应力:某一截面上只有正应力,没有剪应力时的正应力 4.应力椭球体:三维应力状态下,通过一点的应力矢量之矢端或矢尾的轨迹所确定的椭球体代表该点的全应力状态,称为应力椭球体
5.应力莫尔圆:在以正应力σ为横轴,以剪应力τ为纵轴组成的坐标系中,以(σ1+σ2/2,0)为圆心,σ1-σ2/2为半径的圆,表示一点的全应力状态,由莫尔提出,故称之为莫尔应力圆
6.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由构造作用造成的应力场 7.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应力场中个点的应力状态相同的应力场称为均匀应力场;应力场中个点的应力状态不同,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应力状态不断变化的应力场称为非均匀应力场
第四章 变形和岩石应变分析基础
名词解释
1.变形: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应力作用后,其内部的质点经受一系列的位移,从而使岩石体的初始形状,方位或位移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通常称为变形 2.线应变:变形前后单位长度的改变量
3.剪应变:变形前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称为角剪切应变,角剪切应变的正切值为剪应变。4.均匀变形&非均匀变形: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发生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5.连续变形&非连续变形:变形过程中,如果物体内从一点到另一个点的应变状态是逐渐变化的,则称为连续变形;如果应变状态是突然改变的,应变是不连续的,称为非连续变形 6.应变椭球体:为了形象描述岩石的应变状态,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个椭球体,以这个椭球体的形态和方位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
7.递进变形: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过程中应变状态发生连续变化,这种变形称为递进变形
8.共轴变形&非共轴变形:递进变形发生过程中,增量应变椭球体的应变主方向始终与全量应变椭球体应变主方向保持一致者称为共轴变形;如果增量应变椭球体的应变主方向与全量应变椭球体应变主方向每一瞬间都是不平行的,称之为非共轴变形 9.蠕变:是指在恒定应力的作用下,应变随时间持续增长的变形。
10.松弛:在恒定变形情况下,岩石中的应力也可以随时间持续不断减小,这一现象称为松弛
11.位错蠕变:由晶内滑移或位错引起的蠕变称为位错蠕变
12.稳态蠕变:岩石蠕变第二阶段,应力保持不变,应变速率也近于保持恒定的蠕变状态 13.压溶作用(溶解蠕变):是一种有流体参与的塑性变形,由于压力作用,岩石中一些颗粒在高压力区发生溶解,通过流体迁移,在低压力区沉淀,从而造成塑性变形,把这种作用称为压溶作用。
论述题
影响岩石变形行为的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 影响岩石变形行为的有 作用力:表现为作用力的大小和作用方式;岩石自身的成分和结构;围压,温度,空隙流体,时间
面构造对岩石抗压强度存在很大影响
围压增大,岩石强度极限得到提高,韧性增强 温度升高,使岩石韧性增大,屈服极限降低
流体一方面降低岩石强度另一方面增加岩石内部空隙压力,抵消围压,降低强度。时间对岩石变形的影响主要为蠕变和松弛
第六章 劈理
名词解释
1.面理:在变形变质中形成的具有透入性的面状构造如劈理,片理,片麻理。2.透入性:在一个地质体中均匀连续弥漫整体的构造现象,反映了地质体的整体发生并经历了一度变形或变质作用
3.劈理:是一种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4.劈理域:由层状硅酸岩或不溶残余物质富集而成的平行或交织状的薄条带或薄膜又称薄膜域
5.微劈石:夹于劈理域间的窄的平板状或透镜状的岩片,亦称透镜域
6.流劈理:由片状,板状或扁圆状矿物或其集合体平行排列构成的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是岩石在变形时内部组分发生压扁,拉长,旋转以及重结晶作用的产物
7.破劈理:岩石中一般由剪切破裂作用(有时有压溶作用参与)形成的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矿物排列方向无关。8.滑劈理:发育在具有先存面理的岩石中,是一组切过先存面理的差异性平行滑动面 9.连续劈理: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只有借助偏光或电子显微镜才可以分辨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可细分为板劈理,千枚理,片理等,流劈理属于连续劈理
10.非连续劈理:劈理域在岩石中具有明显间隔,肉眼可以鉴别劈理和微劈石,它又可细分为褶劈理和间隔劈理,间隔劈理细分为弱,中等,强和很强四个等级。
论述题
1.简述劈理结构分类依据及类型 答:(1).根据劈理的结构及其成因类型将劈理分为:流劈理,破劈理,滑劈理;具体: 流劈理:由片状,板状或扁圆状矿物或其集合体平行排列构成的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是岩石在变形时内部组分发生压扁,拉长,旋转以及重结晶作用的产物
破劈理:岩石中一般由剪切破裂作用(有时有压溶作用参与)形成的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矿物排列方向无关。
滑劈理:发育在具有先存面理的 岩石中,是一组切过先存面理的差异性平行滑动面(2).根据劈理化岩石内劈理域结构及其特征能识别的尺度,劈理分为连续劈理和非连续劈理
连续劈理: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只有借助偏光或电子显微镜才可以分辨劈理域和微劈石得劈理,可细分为板劈理,千枚理,片理等,流劈理属于连续劈理
非连续劈理:劈理域在岩石中具有明显间隔,肉眼可以鉴别劈理和微劈石,它又可细分为褶劈理和间隔劈理,间隔劈理细分为弱,中等,强和很强四个等级。
2.野外区分面理和层理的工作方法 答:面理是指在变形变质作用中形成的具有透入性的次生面状构造,是在岩石形成之后的后期地质作用中形成,如劈理 片理 等
层理是沉积岩中由于沉积物的颜色,粒度,成分,结构等差异而显示出的成层构造,它与岩石同时形成,是典型的原生沉积面状构造,一般平行与承载沉积物的地面。
所以野外区分面理和层理的工作方法有:
a.根据发育环境;层理大多发育在沉积岩中,面理大多发育在变质或变形的岩石中 b.根据与成分层的交切关系;层理平行于成分层,面理的方向取决于形成面理的地质作用
c.观察是否存在原生沉积标志;层理一般由原生的印模,粒级层,波痕等
d.寻找追寻特征岩性,结构及颜色的夹层,根据有无标志层确定其层理或面理
第七章 线理
名词解释
1. 线理:岩石中发育的具有透入性的现状构造.2. 拉伸线理:岩石组分变形时发生塑性拉长,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集合体等平行排列而显示的线状构造
3.矿物生长线理:针状,柱状或板状矿物顺其长轴定向排列而成的线状构造。是 岩石在变形和变质作用过程中矿物在引张方向重结晶生长的结果
4.皱纹线理:先存面理上的微细褶皱的枢纽平行排列而形成的线状构造。
5.交面线理:两组面理相交或面理与层理相交形成的线理,一般长平行于同期褶皱 枢纽 6.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层受到垂直层面挤压时,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与软弱岩层之间的强硬层被拉伸以致拉断形成一系列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周围的软弱岩层楔入到石香肠之间得空隙中,把这些称之为石香肠的长条状块段分割开来形成的构造组合成为石香肠构造
7.窗棂构造:岩层受到顺层强烈缩短引起纵弯失稳而形成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线状构造
8.压力影构造:矿物生长线理的另一种表现常产出与地变质岩。应力作用下,沿刚体表面基质被拉开,形成低压引张区,基质中易溶物质被压溶向低压区运移在低压场所沿最大拉伸方向生长成纤维状的影中矿物,把这种构造成为压力影构造 论述题
1.简述线理的基本类型并评价其对构造运动学分析的意义 答:线理是岩石中发育的一般具有透入性的线状构造 1.根据观察尺度可以分为小型线理和大型线理;
小型线理包括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皱纹线理以及交面线理;具体:
1)拉伸线理:岩石组分变形时发生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 粒或集合体等平行排列而显示的线状构造。2)矿物生长线理:岩石在变形和变质作用过程中矿物在引张方向重结晶生长形成针状,柱状或板状矿物顺其长轴定向排列而成的线状构造。
3)皱纹线理:先存面理上的微细褶皱的枢纽平行排列而形成的线状构造。
4)交面线理:两组面理相交或面理与层理相交形成的线理,一般长平行于同期褶皱枢纽 大型线理包括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杆状构造,铅笔构造和压力影构造,具体: 1)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层受到垂直层面挤压时,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与软弱岩层之间的强硬层被拉伸以致拉断形成一系列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周围的软弱岩层楔入到石香肠之间得空隙中,把这些称之为石香肠的长条状块段分割开来形成的构造组合成为石香肠构造
2)窗棂构造:岩层受到顺层强烈缩短引起纵弯失稳而形成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线状构造
3)杆状构造:由石英等单矿物形成的细长的杆状体
4)铅笔构造:浅变质岩中泥质、粉砂质岩劈成的长条状构造,根据形成不同分为交面铅笔构造和压实变形铅笔构造:
5)压力影构造:矿物生长线理的另一种表现常产出与地变质岩。应力作用下,沿刚体表面基质被拉开,形成低压引张区,基质中易溶物质被压溶向低压区运移在低压场所沿最大拉伸方向生长成纤维状的影中矿物,把这种构造成为压力影构造
根据线理形成时物质运动方向可以吧线理分为A型线理和B型线理,具体:
A型线理是延伸方向平行于物质运动方向的线理;包括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压实变形铅笔构造,压力影构造
B型线理是延伸方向垂直于物质运动方向的线理;包括皱纹线理,交面线理,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杆状构造,交面铅笔构造 线理的构造运动学分析意义有:
通过确定线理类型可以根据线理判断构造运动方向,A型线理延伸方向(物质运动方向)与应变椭球体最大主应变轴方向一致,B型线理延伸方向代表中间主应变轴
如果一个地区存在多期构造变形叠加,不同期次构造运动形式线理可能互相截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线理截切关系研究恢复构造运动期次
第八章 褶皱 名词解释
1.褶皱:由岩石中的各种面的弯曲而显示的变形。2.背形:褶皱面向凸式弯曲;向形:褶皱面下凹式弯曲
3.背斜:核部到翼部地层由老到新的褶皱;向斜:核部向翼部地层由新变老 4.枢纽:单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5.脊线&槽线:同一褶皱面上沿着背形最高点的连线称为脊线;沿向形最低点的连线为槽线 6.轴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连成的面叫做褶皱的轴面;轴面与地形面的交线称为轴迹 7.平行褶皱:同一褶皱层的厚度在各部分一致,弯曲的各层具有同一曲率中心的褶皱 8.阿尔卑斯式褶皱:一系列线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整个带内背斜和向斜呈波状,基本同等发育,布满全区,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或复向斜并伴有叠瓦状断层的褶皱。
9.侏罗山式褶皱:又称过渡型褶皱,它的代表性构造是隔档式与隔槽式褶皱,隔档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褶皱组成,其特征是背斜紧闭发育完整,而两个背斜间的向斜开阔平缓;隔槽式褶皱与其相反,特征是向斜紧闭且发育完整,而两个向斜之间的背斜平缓开阔,常成箱状。
10.日耳曼式褶皱:发育于构造变形十分轻微的地台该层中,以卵圆形穹窿,拉长的短轴背斜或长垣为主,褶皱翼部倾角极缓,但规模延伸大
11.纵弯褶皱作用:指引起褶皱的作用力平行于岩层挤压,使岩层失稳而弯曲的作用 12.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与层面垂直的应力作用而发生弯曲的行为
13.底辟构造:地下岩盐,石膏或粘土等低粘性易流动的物质在构造力或浮力作用下向上流动,以致刺穿或部分刺穿上覆岩层,使上覆岩层拱起形成的构造
论述题
1.褶皱位态分类依据及主要类型 答:褶皱的空间位态取决于轴面和枢纽产状,以横坐标表示轴面倾角,纵坐标表示枢纽倾角。可将褶皱分为七类,具体:
1.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伏角,枢纽近水平倾伏角 2.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倾伏 3.倾竖褶皱: 轴面直立,枢纽直立 4.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枢纽水平
5.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枢纽倾伏,产状不同 6.平卧褶皱:轴面、枢纽均水平
7.斜卧褶皱:轴面倾斜,枢纽倾伏,产状相同
轴面:水平为0°—20°; 倾斜(伏)为20°—80°;直立为80°—90° 枢纽:水平为0°—10°; 倾斜(伏)为10°—70°;直立为70°—90° 2.褶皱横截面形态分类的依据及其类型
答:横截面:垂直褶皱枢纽的剖面即正交剖面 1.按转折端的形态分类
(1)圆弧褶皱:转折端呈圆弧状弯曲的褶皱
(2)尖棱褶皱:转折端呈尖状弯折的褶皱
(3)箱状褶皱:转折端宽平,两翼产状直立,轴面共轭
(4)挠曲(膝折):褶皱面膝状弯曲 2.按翼间角大小分类
(1)平缓褶皱:180°—120°(2)开启褶皱:120°—70°(3)中常褶皱:70°—30°(4)紧闭褶皱:30°—5°(5)等斜褶皱:5°—0° 3.按轴面产状和两翼产状分类
(1)直立褶皱:轴面近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2)斜歪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相等
(3)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其中一翼地层倒转(4)平卧褶皱:轴面近水平,其中一翼地层倒转(5)反卷褶皱:轴面弯曲的平卧褶皱 4.按褶皱的对称性分类
(1)对称褶皱:褶皱轴面与褶皱包络面垂直,两翼长度基本相同。(2)不对称褶皱:褶皱轴面与褶皱包络面斜交,两翼长度不相同。3.纵弯褶皱作用内部的应变分布形式与半生构造的基本特征
答:纵弯褶皱作用是指引起褶皱的作用力平行于岩层挤压,使岩层失稳而弯曲的行为,因此它的主要应变分布形式有中和面褶皱作用和顺层剪切作用;而应变分布形式决定伴生构造的基本特征,具体:
1.中和面褶皱作用是由层的切向长度变化而形成的单层弯曲,层的中部有一无应变面即中和面,故称其为中和面褶皱作用,它的伴生构造有:
1)劈理和小褶皱:褶皱外侧受侧向拉伸变薄形成的劈理平行层理,内侧受压扁加厚形成的劈理呈正扇形,小褶皱由内侧受压形成,小褶皱的褶皱轴与原褶皱轴平行
2)张裂和张裂脉:外侧受拉伸形成,垂直于层理;被同构造分泌的结晶物质所充填后形成张裂脉,一般呈正扇形排列
3)楔形脉和充填脉:外侧不断拉伸变薄,张裂由外向内发展形成垂直层理的楔形脉;内侧顺层挤压形成顺层的充填脉
4)共轭剪裂(地堑):变形继续增加,韧性较大岩石形成剪裂时,外侧形成正断层式共轭剪裂,地堑是剪裂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内侧形成逆断层式共轭剪裂。2.顺层剪切作用是褶皱岩层的弯曲由顺曾的剪切来调节,在不同岩性条件下作用方式不同,在软弱层以弯流作用为主,在有薄层强硬层夹层岩层中以弯滑作用为主
1)弯滑褶皱作用是剪切面集中在层面之间的褶皱作用,伴生构造主要有: 擦痕:垂直于褶皱枢纽,指示滑动方向为上层相对下层向背斜转折端滑动 不对称的小褶皱和层间劈理:小褶皱轴面与劈理面与层理斜交,与层理锐夹角指示外侧岩层的滑动方向,斜交程度反应其剪切应变量大小
层间破碎带:形成于脆性岩层转折端
2)弯流褶皱作用是宏观上没有明显滑动面的褶皱作用,伴生构造主要有:
劈理:呈反扇形,通常为流劈理,排列形式和发育程度反映应变方向和强度,此外还有顺层展布的构造透镜体和石香肠等小构造
4.纵弯褶皱作用伴生构造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答:纵弯褶皱作用伴生构造类型决定于纵弯褶皱作用应变分布形式,纵弯褶皱作用应变分布形式主要有中和面褶皱作用和顺层剪切作用,顺层剪切作用根据不同岩性作用方式不同又有弯滑作用和弯流作用;
1.中和面褶皱作用的伴生构造有
1)劈理和小褶皱:岩石呈韧性条件下,褶皱外侧受侧向拉伸垂直层理变薄,内凹部分垂直层理受压扁变厚,因此,外侧劈理平行层理分布,内侧层理垂直层理分布,同时内侧压扁作用形成小褶皱 2)张裂和张裂脉:岩石韧性很小条件下外侧不断拉伸变薄,外侧形成分布垂直于层理的张裂,张裂被充填后形成张裂脉
3)楔形脉和充填脉:外侧不断拉伸变薄,张裂由外向内发展形成的楔形脉垂直层理扇形分布;内侧顺层挤压形成的充填脉顺层分布
4)共轭剪裂(地堑):变形继续增加,韧性较大岩石形成剪裂时,外侧形成正断层式共轭剪裂,地堑是剪裂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内侧形成逆断层式共轭剪裂。2.弯滑褶皱作用是剪切面集中在层面之间的褶皱作用,伴生构造主要有:
1)擦痕:垂直于褶皱枢纽分布于层面上,指示滑动方向为上层相对下层向背斜转折端滑动
2)不对称的小褶皱和层间劈理:形成于层间软弱带,小褶皱轴面,劈理面与层理斜交分布,与层理锐夹角指示外侧岩层的滑动方向,斜交程度反应其剪切应变量大小
3)层间破碎带:分布于脆性岩层转折端
3.弯流褶皱作用是宏观上没有明显滑动面的褶皱作用,伴生构造主要有:
劈理:呈反扇形分布,通常为流劈理,排列形式和发育程度反映应变方向和强度,此外还有构造透镜体和石香肠等小构造顺层展布
5.中和面褶皱作用的应变特征及其伴生构造组合类型与分布特征 答:中和面褶皱是由层的切向长度变化而形成的单层弯曲,层的中部有一无应变面即中和面,故称其为中和面褶皱作用,主要特征有
(1)中和面:褶皱面中部的无应变面(2)平行与褶皱轴的方向无拉伸作用
(3)褶皱各处垂直层面的厚度不变,典型的平行褶皱(4)外弧伸长,内弧压缩,应变量大小与离中和面的距离
成正比
(5)应变椭球体在外侧平行层面排列,内侧垂直层面
呈扇型排列
(6)形成不同类型的小构造:
A.外侧岩层变薄,形成平行层理的劈理,垂直层面、扇型排列的楔形张裂隙
B.内侧岩层加厚,形成扇型劈理,小褶皱,逆冲小断层
(7)继续挤压,中和面向外侧迁移,直至不存在 中和面褶皱作用的伴生构造有
1)劈理和小褶皱:岩石呈韧性条件下,褶皱外侧受侧向拉伸垂直层理变薄,内凹部分垂直层理受压扁变厚,因此,外侧劈理平行层理分布,内侧层理垂直层理分布,同时内侧压扁作用形成小褶皱
2)张裂和张裂脉:岩石韧性很小条件下外侧不断拉伸变薄,外侧形成分布垂直于层理的张裂,张裂被充填后形成张裂脉
3)楔形脉和充填脉:外侧不断拉伸变薄,张裂由外向内发展形成的楔形脉垂直层理扇形分布;内侧顺层挤压形成的充填脉顺层分布
4)共轭剪裂(地堑):变形继续增加,韧性较大岩石形成剪裂时,外侧形成正断层式共轭剪裂,地堑是剪裂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内侧形成逆断层式共轭剪裂。
第九章 节理
名词解释:
1.节理:岩石中的裂隙,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是地壳上部岩石中发育最广泛的一种构造 2.剪节理:由剪应力作用产生的破裂面;张节理:由张应力作用产生的破裂面 3.节理组: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基本一致,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
4.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构成节理系 5.节理的分期:将一定地区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加以区分,将同期节理组合在一起 6.节理的配套:将一定构造期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各组节理组合成一定系列
7.节理的分期和配套:从时间,空间和形成力学上研究一个地区节理的形成发育史和分布产出规律,为研究一个地区构造和恢复古应力场提供一定依据
论述题
1. 剪节理与张节理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答:剪节理是由剪应力作用产生的破裂面,主要特征有:
(1)节理产状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但穿过岩性显著不同的岩层时,其产状可以发生变化,反映岩性对剪节理方位有一定的影响
(2)节理面平直光滑,有时面上有因剪切滑动留下的有擦痕,摩擦镜面
(3)节理无充填时是平直闭合缝,被充填后,脉宽均匀,脉壁平直
(4)发育在砾岩或砂岩等岩石时,切穿砾石和胶结物
(6)常组成 “X” 节理,两组节理旋向相反,锐夹角平分线是最大挤压力的方向,发育良好时,常将岩石切割成菱形或棋盘格式
(7)常形成斜列的羽状节理,可判断两盘移动方向,锐角尖端指示本盘运动方向
(8)剪节理的发育具有等距性的特点,即相同级别的剪节理常有大致等距离的发育分布规律
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作用产生的破裂面,主要特征有:
(1)节理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单条节理短而弯曲,节理常侧列产出
(2)节理面粗糙不平,节理面上无擦痕
(3)节理缝多被矿脉充填,脉宽变化大,脉壁不平直
(4)发育在不太坚实的砾岩或砂岩中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和粗砂,如切穿,破裂面也凹凸不平
(6)张节理的尾端变化和连接形式: 多为不规则形态, 另有树枝状、多级分叉、杏仁状结环。
(7)在共轭剪裂带中形成的张节理多呈雁列式,可判断断层两盘旋向 剪节理和张节理是研究恢复节理形成之时地应力场的信息的重要标志:
(1)共轭剪节理交线代表中间应变轴σ2方向,一般共轭剪节理锐夹角的角分线代表最大挤压方向σ1方向,钝角角分线代表最大拉伸方向σ3方向,由此可判断形成节理好时应力场分布状态
(2)张节理面的垂直方向代表最大拉伸σ3方向
2. 节理分期与配套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 答:
第十章 断层
名词解释
1.断层:地壳岩石体(地质体)中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破裂构造
2.滑距:断层两盘实际的位移距离,是错动前一点,错动后分为两个对应点之间的实际距
离
3. 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
4. 正断层: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沿断层面向下滑动的断层 5. 逆断层: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的断层
6. 逆冲断层: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一般位移量达数公里,倾角不大于30度 7. 推覆体:推覆构造上盘的平板状外来岩体称为推覆体,又称逆冲岩席 8. 构造窗:逆冲断层或推覆构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块剥蚀掉而露 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的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的现象称为构造窗
9. 飞来峰:逆冲断层或推覆构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剥蚀外来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被
剥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块的现象称为飞来峰
10.阶步:断层滑动面上由于断层上下盘相对滑动,造成与擦痕直交的陡坎称作阶步,一般阶步陡坎面向对盘运动方向 论述题
1. 低角度断层的类型及其识别标志 答:
2. 断层的识别标志
答:断层的识别标志有:地貌标志,构造标志,地层标志,岩浆活动及矿化作用标志以及岩相和厚度标志;具体:
地貌标志:通过断层引起的特征性地貌判断断层;主要有:(1)断层崖:断层上升盘与下降盘引起的断层崖。(2)断层三角面:断层崖受到与压面垂直方向的水流切割,沿断层走向形成一系列断层三角面(3)错断的山脊,(4)串珠状湖泊洼地(5)泉水的带状分布(6)水系特点:断层影响水系的发育,引起河流的急剧转向甚至河谷错断
构造标志:断层活动留下的一系列构造作为其标志;主要有:(1)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如地层,矿层的突然错断不连续.(2)断层活动引起的构造强化现象如岩层产状的急变或变陡,节理化,劈理化窄带的突然出现,小褶皱增加,擦痕,阶步等.(3)断层带的标志性岩石如构造透镜体,断层岩等
地层标志:主要是地层的缺失和重复是断层识别的重要依据
岩浆活动及矿化作用标志:断层常是岩浆和热液等运移和储聚的良好场所,因此断层内常有岩浆活动和矿化遗迹或标志
岩相和厚度标志:一地区的沉积岩相和厚度沿一条线发生急变主要有两种情况(1)同沉积断层活动引起两侧沉积环境不同,岩相和厚度因而发生严重差异(2)断层的推移.使相隔甚远的岩相带直接接触
3. 如何区分地质体之间接触关系是断层接触还是角度不整合接触
答: 断层接触与角度不整合接触区分主要是接触带内的沉积和构造变形特点不同;具体:(1)对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而言,接触带内往往发育风化壳,风化壳内可能发育铝土矿、褐铁矿、古土壤等长期风化的产物,断层带内不发育铝土矿、褐铁矿等长期风化的产物;(2)角度不整合接触带上覆地层的底部通常还会发育底砾岩或砂岩,断层接触带可能发育断裂碎裂岩,断层碎裂岩的砾石与胶结物的成分是一致的,而且与接触带两侧地质体的岩石组成是基本一致的,根据这一点可以把断层碎裂岩与底砾岩区别开来。
(3)角度不整合接触带一般不发育平行接触带的片理(或劈理)化现象;对断层接触关系而言,接触带内通常会发育平行接触带(即断面)的片理或劈理。如果在接触带的两侧发育牵引构造或逆牵引构造,也可以根据它们判断断层接触关系。
(4)角度不整合接触主要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整体缺失地层,且两地层整体产状明显不一致,但断层可能引起地层的缺失和重复是局限在断层接触带
第十二章 伸展构造
名词解释: 1.地堑:由两组走向平行且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断层之间共同的上盘下降,两条断层各自的下盘上升形成的构造形式
2.地垒:由两组走向平行反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断层共同的下盘上升,各自的上盘下降形成的构造形式
3.盆岭构造:指由不对称的纵列单面山,山岭及其间列盆地组成的构造-地貌单元,是在区域性伸展作用下形成的地垒,地堑, 斜式阶梯断层控制下形成
4.断陷盆地:在伸展背景条件下,由基底及盆缘正断层控制发育的沉积盆地称为断陷盆地 5.裂谷: 区域伸展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巨大狭长断陷,两侧由正断层限定,切割深,发育演化期长,常具地堑型式。
6.变质核杂岩:被构造上拆离及伸展的未变质沉积盖层所覆盖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起强烈的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
论述题:
1.裂谷构造主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答:裂谷是在区域性伸展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巨大狭长断陷,两侧由正断层限定,切割深,发育演化期长,常具有地堑型式。
按照裂谷发育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其地质构造特征,可分为大洋裂谷(大西洋裂谷)和大陆裂谷(东非大裂谷)和陆间裂谷(红海)。它们构造成一个威尔逊旋回。大陆裂谷的特点:
①由一系列地堑、半地堑和地垒组成的复杂地堑系统,通常发育于区域性隆起的轴部,表现为断陷谷和断陷盆地的构造-地貌景观,反映岩石圈的伸展作用。
②裂谷中往往沉积一套巨厚的粗碎屑沉积,常伴有蒸发岩、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③裂谷往往是浅源地震带和火山带。裂谷带内的地球物理场一般表现为巨大的负布格重力异常和负磁异常,或者为负背景值上的正异常,裂谷边界一般表现为明显的重力梯度和磁力梯度带,大陆裂谷热流值高,变化幅度大。
④大陆裂谷有两类岩浆岩共生组合:大陆溢流玄武岩,主要为拉斑玄武岩,也包括碱性玄武岩及其深成侵入岩体;双峰系列,可以是拉斑玄武岩-流纹岩套,也可以是碱性玄武岩-响岩或粗面岩套。
⑤深部结构上,裂谷下地幔升高,地壳变薄,玄武岩层下普遍存在着波速较低的壳-幔物质混合组成的裂谷垫(异常地幔)。
裂谷的形成机制:大陆裂谷按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主动裂谷和被动裂谷两类。主动裂谷是地幔的上升热对流的长期作用,使大陆岩石圈减薄、上隆而致破裂,然后出现坳陷而成裂谷。被动裂谷则是由于地壳的伸展作用或剪切作用,使岩石圈减薄、破裂而导致裂谷的形成。如果大陆裂谷能够连续发展下去,最终就会演化成为大洋裂谷。
2.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征,组成要素及其形成过程 主要特征:
(1)变质核杂岩又深层拉伸抬升的变质基底(下盘)和变形较轻的盖层(上盘)组成,外形呈近圆形、椭圆形、呈分散孤立的穹隆状产出,中间变质岩,周围沉积岩
(2)基底与盖层以规模巨大的拆离断层分隔,基底岩石塑性变形强烈,顶部厚层糜棱岩带分隔基地与盖层,中间为岩体,糜棱岩化随着与拆离断层的距离增加减弱向深处过渡为正常片麻岩
(3)拆离断层原始产状近水平,在伸展拆离中变成犁式,上盘发育多米诺式断层以及次级顺断层使地层拆离变薄和缺失,使得地层柱中的上部地层直接覆于基底变质岩之上,变形属脆性域。盖层也可因侵入作用而变质,原始拆离断层可因穹窿作用而呈穹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拆离断层带
(4)拆离断层(带)是一条岩石强烈破碎带,与其接触的糜棱岩带的顶部可卷入碎裂岩化形成绿泥石微角砾岩,随着顺拆离断层倾斜向下趋近塑性区,碎裂带转变为网状韧性剪切带,进而汇入糜棱岩构成的韧性剪切带
(5)变质核杂岩可因伸展在其周缘形成箕状断陷盆地,其中常常堆积了一套粗碎斜岩 组成要素:(1)由高级变质岩和侵入其中的岩浆岩组成的变质核杂岩本身;(2)变质岩周围未变质沉积岩
(3)介于前二者之间的低角度正断层(拆离断层)形成过程:
变质核杂岩一般认为是在造山后伸展作用中形成的,往往出现在造山带的核部。
碰撞造山带的岩石圈底部一般都会有一个伸入地幔软流圈中的岩石圈山根(因为需要该山根的浮力来支撑地表多出来的山体,打个比方,对一根浮在水面上的木头来说,水面之上多出来的部分必然需要浸在水面之下部分获得的浮力支撑),该山根通常是硅铝质且含水的,熔点比较低,它在硅镁质的软流圈中不能长期稳定,在软流圈高温、地幔对流等作用下,山根会被熔融,难熔部分沉入地幔深处,易熔部分成为岩浆上升,这样山根就被去除了(此所谓“去山根作用”或“拆沉作用”)。在山根被去除的同时,山根处出现潜在的空隙,压力降低,软流圈物质上涌,造山带中央被拱起,造山带中央就从原来碰撞造山时的挤压状态转变为伸展状态。在造山带中央因隆升而伸展的同时,造山带两侧的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形成低角度正断层(拆离断层),造山带中央部分因处于正断层的下盘而不断被拱起抬升,最终会使原本处于造山带岩石圈比较深层次的古老变质岩石被剥露在造山带的中央,这就是变质核杂岩。
第十三章 逆冲推覆构造
名词解释:
1. 逆冲推覆构造: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大型至巨型构造,主要产出于造山带及其前陆
2. 叠瓦式:一系列产状相近并向同一方向依次逆冲的断层构成叠瓦式
3. 背冲式:自一个构造单元的两侧分别向外缘逆冲的两套叠瓦式逆冲断层构成背冲式逆冲断层
4. 对冲式:两套叠瓦式逆冲断层由两侧向一个中心相对逆冲形成的构造组合
5. 楔冲式:产状相近的一套逆断层和一套正断层共同构成上宽下窄的楔状冲断体成为楔冲式
6. 台阶式:由长而平的断坪与连接其间的短而陡的断坡交替构成逆冲推覆构造的基本格架,是逆冲断层发育之初岩层处于水平产状时表现的型式
7. 断坪:上下盘岩层产状与逆冲断层产状一致部段;断坡:上下盘岩层产状与逆冲断层产状交切,即断层切层部断为断坡
8. 叠瓦扇:向上没有连接成顶板断层的叠瓦式逆冲断层 9. 双重逆冲构造(双冲构造):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组合而成的构造组合,次级叠瓦式逆冲断层向上相互趋近并且相互连接共同构成顶板逆冲断层,各次级断层向下相互连接,构成底板逆冲断层;各次级逆冲断层围限的断块叫断夹块
10.断弯褶皱作用:上盘断块沿非平板状断面滑动时发生弯曲而形成褶皱的过程 11.断展褶皱作用:正在向上扩展的冲断层前端上方地层吸收了下伏冲断层的位移量而形成褶皱的过程
12.断滑褶皱作用:强硬岩层由于下伏塑性层中的断层滑动而形成褶皱的过程 论述题: 1. 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及其构造组合
答: 逆冲推覆构造是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大型至巨型构造,主要产出于造山带及其前陆,其主要特征有:(1)逆冲断面往往呈台阶状,构成断坪—断坡—断坪样式;
(2)逆冲推覆体系发育完整时,沿着冲断方向一般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可以分为后缘带、根带、中带、锋带和外缘带,各带的力学性质和变形特点不尽相同;
(3)在冲断体系内可能发育反冲断层,且往往发育在逆冲断层前锋部位和断坡后侧(4)逆冲推覆构造在后期的风化剥蚀作用改造下,有可能形成飞来峰和构造窗;(5)多个逆冲推覆构造在垂向上往往构成叠瓦式相互叠置;(6)逆冲断层系走向上表现出分段变化 构造组合有:
(1)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一系列产状相近并向同一方向依次逆冲的断层构成叠瓦式(2)背冲式逆冲推覆构造:自一个构造单元的两侧分别向外缘逆冲的两套叠瓦式逆冲断层构成背冲式逆冲断层
(3)对冲式逆冲推覆构造:由两侧向中心逆冲的两套叠瓦式逆冲断层的构造组合
(4)楔冲式逆冲推覆构造:产状相近的一套逆断层和一套正断层共同构成上宽下窄的楔状冲断体成为楔冲式
(5)双重逆冲构造: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构成的构造组合
2.简要介绍评述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机制 答:逆冲推覆构造主体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一般是由一个地质体对另一个地质体的推挤形成的,即所谓的后推力模式。在重力滑动的情况下也可能形成逆冲推覆构造,但由这种方式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的规模一般较小。3.逆冲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基本类型和主要特征
答:逆冲断层相关褶皱构造主要包括断弯褶皱、断展褶皱和断层滑脱褶皱;具体:
断弯褶皱:逆冲席体沿阶梯状断层面运动时在断层的弯曲部位被迫发生的弯曲形成的褶皱。弯曲的形态被动反映其下断层形态,褶皱翼部位于上、下盘断坡之上,转折端位于断坪之上,常形成平顶的背斜或箱状褶皱,称为褶隆。
断展褶皱:正在形成的逆冲断坡端线部位形成的褶皱。端线以下部分岩层缩短,端线以上未断部分通过褶皱缩短以调节上下的不一致。这类褶皱一般不对称,前翼很陡;与断坡近于同时形成
断滑褶皱:是指强硬岩层由于下伏塑性层中的断层滑动而形成的褶皱,其主要特征:底部软弱层在褶皱核部加厚;底部发育滑脱断层;褶皱发生前的能干性地层在变形过程中厚度和长度不变;生长地层向褶皱顶部厚度减薄,褶皱翼呈扇状旋转。4.如何判断一个低角度断层是逆冲推覆构造还是伸展剥离断层
答: 1.二者形成的构造环境不同。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主断面两侧派生的次级褶皱、小断层、节理等构造也指示上盘的运动方向是向上逆冲;低角度伸展剥离断层形成于伸展背景,主断面两侧的次生构造指示上盘的运动方向是向下滑动。
2.两盘的相对新老关系不同。对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而言,断面附近上盘的地层时代一般老于断面附近下盘地层;对低角度伸展剥离断层而言,断面附近下盘的地层时代一般老于断面附近上盘地层。
第十四章 走滑断层系统
名词解释: 1. 走滑断层:即大型平移断层,两盘顺直立断层面相对水平剪切滑动的构造
2. 拉分盆地:走滑断层系中局部拉伸形成的断陷盆地,形似菱形,两侧长边为走滑断层,两短边为正断层
3. 花状构造:指剖面上一条走滑断层自下而上成花状散开的构造组合,根据其结构和力学性质可以分为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构造
4. 双重构造:两条走滑断层围限的断块中产出的一套与主断层斜交的次级雁列式走滑断层 5. 雁列式褶皱:走滑断层派生的特征性构造,褶皱以背斜为主,褶皱轴与主走滑断层成小角度相交,所交锐角指示对盘滑动方向,褶皱是在走滑剪切作用派生的次级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 论述题
走滑断裂系统应力应变状态,伴生构造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形式 答:走滑断裂系统应力应变状态
走滑断裂系统的伴生构造主要有:拉分盆地,花状构造,雁列褶皱和牵引弯曲,双重构造,此外还伴生小型的正断层,逆断层和节理等,具体:
(1)拉分盆地是走滑断层系中局部拉伸形成的断陷盆地,形似菱形,两侧长边为走滑断层,两短边为正断层
(2)花状构造是指剖面上一条走滑断层自下而上成花状散开的构造组合,根据其结构和力学性质可以分为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构造(3)雁列式褶皱是走滑断层派生的特征性构造,褶皱以背斜为主,褶皱轴与主走滑断层成小角度相交,所交锐角指示对盘滑动方向,褶皱是在走滑剪切作用派生的次级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4)牵引式弯曲是指走滑断层两侧地层由于断层两盘相对滑动而发生的牵引弯曲构造(5)双重构造是两条走滑断层围限的断块中产出的一套与主断层斜交的次级雁列式走滑断层 伴生构造空间分布形式:
一般来说,左行左阶弯曲与右行右阶弯曲处伴生的构造类型基本相似,主要是拉分盆地、正断层、张节理等张性构造;左行右阶与右行左阶弯曲处伴生构造类型可能相同,主要是褶皱、逆断层等压性构造。在垂直走滑断裂走向的剖面上往往伴生花状构造。
第十五章 韧性剪切带
名词解释:
1. 糜棱岩:发育于狭窄的强应变带内,较原岩粒度显著减小,面理或线理增强且岩石中至
少有一种主要矿物发生明显塑性变形的岩石
2. 鞘褶皱:韧性剪切带中一种形似刀鞘的A型褶皱
3. A型褶皱:韧性剪切带中褶皱的褶轴与拉伸线理的方向大致平行的褶皱 4. B型褶皱:浅层次中褶轴与拉伸线理相垂直的褶皱
5.S-C组构:韧性剪切带中由S面理和C面理构成的构造组合形式称为S-C组构,其中S面理是平行于剪切带内应变椭球体XY面呈S型展布的剪切带内面理;C面理是糜棱岩面理,平行剪切带边界相间排列的小型剪切带
论述题:
韧性剪切带剪切运动方向判断主要依据 答:
1.错开的岩脉或标志层:
穿过剪切带的标志层往往呈“S”形弯曲,造成标志层在剪切带两盘明显位移,根据互相错开方向可确定剪切方向 2.不对称褶皱:
平行层面的剪切作用,导致岩层弯曲旋转,形成不对称褶皱,小轴面与岩层面的锐夹角指向对盘动向 3.鞘褶皱:
鞘褶皱枢纽方向或垂直Y轴剖面上的褶皱倒向指示剪切方向 4.S-C面理(两种面理组合):
S面理与C面理所交的锐夹角指示剪切带剪切方向;S面理: 剪切带内的面理,平行带内应变椭球体的 XY 面,呈S 型展布,C面理: 糜棱岩面理,平行剪切带边界相间排列的小型剪切带 5.云母鱼构造:
云母碎片尾部代表强剪切应变的微剪切带,它组成了C面理,锐夹角指示对盘方向 6.旋转碎斑系:
碎斑及周围动态重结晶的集合体,在基质的流动下发生旋转,形成不对称的形态,常有两种,尾端指向剪切方向:
σ型—结晶尾部宽短,中线分别位于结晶参考面
(X面)的两侧
δ型—结晶尾细长,根部弯曲,结晶尾的中线从结
晶参考面的一侧转向另一侧 7.不对称压力影:尾端指剪切方向 8.“多米诺骨牌”构造:
裂面与剪切带的锐夹角指示剪切带的剪切方向 9.曲颈状构造:
矿物碎斑、集合体、捕虏体的一侧拉长形成曲颈,曲颈弯曲方向指向剪切方向
第五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合同书
委托培养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合同书
甲方(委托单位):
乙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
丙方(博士生):考生编号:
录取学院:专业:录取:
为满足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保证培养质量,保障研究生权益,特明确三方权利与责任。
(一)甲方
1.甲方委托乙方培养博士研究生,学制三年,须付给乙方委托培养费共计捌万肆千元(84000元),于每学年报到注册之日前支付培养费的三分之一,甲方若不按期支付委托培养费,乙方有权拒绝丙方报到注册。
2.甲方承担丙方在学期间的工资、医疗、生活补贴等费用,丙方毕业或因退学、被开除、意外事故伤残等不能继续学习的,均由甲方负责接收。
3.甲方同意丙方至少脱产一年在校学习,并为其完成学位论文等提供必要支持。
(二)乙方
1.在甲方按期交纳博士生培养费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乙方各项规章制度负责丙方的学籍注册、培养管理及学位授予等各项事宜。
2.负责在丙方毕业后将丙方在学档案、党团关系等发给甲方。
(三)丙方
1.在校学习期间,可将党团关系从甲方转到乙方,不转户口、工资关系及人事档案。
2.按照培养方案要求修读相关课程,完成培养过程及论文答辩后向乙方申请学位。
3.在学期间及论文工作期间费用自理。
4.在校期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乙方各项规章制度。
5.如需延期毕业,须经甲、乙双方同意。
6.保证博士毕业后回甲方工作。
本合同书一式三份,三方各持一份,甲、乙、丙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委托单位人事部门(章)代表签字:
乙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代表签字:
丙方:委托培养研究生学生签字: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