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市关于发展果园养鸡助民增收调查与思考
我市关于发展果园养鸡助民增收调查与思考
胡大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对鸡蛋的品质、品味、营养成份及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消费者返“土”归真,回味以前的农村散养鸡蛋。市场上不仅出现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在发达国家还出现了有机食品,原来追求高产的生产形式正在发生改变,不同质量的食品在价格和效益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显著。在市场上,既有每千克不到8元的普通鸡蛋,还有每千克14元的“柴鸡蛋”,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回归自然进行蛋鸡散养或放养,成为发展绿色食品的一种新的途径和选择。
一、放养蛋鸡的概念和优点
现代蛋鸡散养并不是原来地方鸡种的规模化散养,而是选择适宜散养的蛋鸡品种,利用果园、林地进行规模化散养。
放养蛋鸡是指雏鸡脱温后,经1—2个月的舍内培育后,放养于果园、茶园、林地中的饲养方式。一般选择比较开阔的缓山坡地,搭建简易鸡舍,白天鸡只自由觅食,早晨和傍晚人工补料,晚上在禽舍休息。放养蛋鸡以五谷杂粮和田间地头草虫为食,生产出的鸡蛋色泽好、味道鲜美,即“柴鸡蛋”,深受消费者欢迎,可以卖出好价钱。
优点:一是果园位臵偏僻,面积大,有利于鸡群的防疫安全。二是鸡群在树木中自由活动,采食大量的杂草和野生虫蚁,既可使树木免遭虫害侵袭,又可充分利用自然生态饲料,减少因集约化饲养增加的药物和能源的消耗。三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同时鸡粪还田,既缓解了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又减少了果园的化肥使用量。鸡粪中含有蛋白质和其它营养物质,可作为果园中蚯蚓、昆虫等动物的营养物质,从而为鸡提供丰富蛋白质饲料,节约生产成本。四是果园放养蛋鸡生产的鸡蛋优质无公害,风味独特,经济效益高。通过放养蛋鸡可改良土壤品质,改变目前果园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达到种养结合,形成综合效益。总之,果园放养蛋鸡对充分利用我市的自然资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果园放养蛋鸡的经济效益
据测算,一只农大3号蛋鸡育雏育成期耗料5.5kg,计16.5元(单价3.0元/ kg),产蛋期(20—72周龄)耗料30 kg,(单价2.5元/ kg),计75元,加上种苗及药费8.5元,一只蛋鸡全期费用100元。农大3号标准产蛋量是300个。据我市果园养殖户养殖情况调查,散养产蛋量在200-260枚左右,即按220枚每枚鸡蛋的成本在0.45元。如果鸡蛋价格常年保持在0.6元/枚,每只蛋鸡的产蛋收入在132元,加上成鸡20元,收入在150左右。也就是说放养农大3号蛋鸡1000只,毛收入可达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丹江口市果园生态散养蛋鸡经过两年的试点推广,已取得成效。
例如:家住丹江口市丹赵路办事处计家沟村八组全国人大代表辛喜玉,2011年5月20日通过市畜牧兽医局购买了2000只农大三号蛋鸡,经过的室内育雏后放养到200亩的核桃园中散养,并在园中建起了栅栏或搭建了网架,同时为了防热、下雨还搭建了棚舍,园地里种植苜蓿及菊苣牧草,对鸡实行轮块放牧,鸡吃园地的牧草和虫子,生长速度快,并且产蛋率高,目前蛋鸡产蛋率达到了85%以上。每天产蛋1600枚以上,每枚蛋均价都在1元以上,每只鸡可获纯利30元左右。
六里坪镇双龙堰村二组的何相群,作为村主任的他,身先士卒成了果园养鸡的带头人,2011年春季经镇畜牧部门介绍,从市畜牧局以优惠价格引进1000只农大3号鸡苗,投入11000元建起7间石棉瓦房,充分利用百亩桔园林下空间,干起果园养鸡。为了保证土鸡蛋的质量,既不能过多的投喂饲料,又得要保证其营养的供给,除了投喂部分玉米和饲料外,他在30亩桔园里种上白三叶,划分区域,实行轮换放牧,这样既大大节约了饲料成本的投入又对桔园的杂草生长和病虫害得到了根治,6月购回鸡苗,25天的育雏,育雏结束后放入桔园散养,10月底开始产蛋,截止到今年1月31日,共产蛋近45000枚,每天投入饲料成本每只鸡不到2角钱,以这样计算,养1000只农大三号蛋鸡一年的鸡蛋纯收入4万余元。
习家店镇小茯苓村养殖户刘丰斌2011年6月3号进了一批农大3号蛋鸡苗4000羽,建了300平方米标准鸡舍,80亩桔园或果园、荒山林地轮流放牧。固定投资(鸡舍、围网、料桶、饮水器等)需7.5万元。鸡从育雏到开始产蛋需20元成本(包括鸡苗、饲料、疫苗、药等)该投资到鸡不产蛋了淘汰出卖时可以完全收回成本。去年冬月和腊月育成鸡3500只,每天一只鸡吃0.15斤饲料,一斤饲料1.5元,每天需饲料费用787.5元,当时每天产蛋2000个左右可卖2000元,减去饲料费每天净赚1200元,两个月净赚7.2万元。
由此可见,果园养鸡既是一个适合山区发展的生态养殖模式,又是一个提高果园养鸡经济效益的“生财之道”。其一,让鸡在果园自由采食,培养“野”性,提高了肉的品质;其二是鸡在果园内又起到除草、施肥的目的,减少了肥料和人力投入;其三是较好地促进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同步发展,实现了节肥增效。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短、平、快”发展项目,值得大力推广应用。蛋鸡生态放养是充分利用闲臵土地,果园、山间林地等等。有了这些草场资源和场地,可以给蛋鸡提供丰富的虫草天然饲料和广阔的活动场地,这样可提高蛋鸡的品质和风味,生产出天然绿色、无公害的生态鸡蛋,能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而鸡粪又可化作优质肥料,供果林、小草吸收,减少环境污染,保护了水源形成了种养结合立体生态模式,适合广大农民规模化饲养。
我市有着丰富的山场和果园资源,其中就柑橘面积就达30万亩,今年计划果园养鸡面积达到3万亩,养殖蛋鸡100万只以上,新增产值3亿元,就这一项可农民增收100元,若在一半的柑桔园里发展果园鸡,可使农民新增700多元,可见果园养鸡空间很大、前景很好,目前种鸡场已建立,示范基地已建68家,现已初具规模,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已成为丹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靓点。
三、果园养鸡中存在的问题
果园养鸡成效显著,发展空间很大、前景很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培训宣传力度不够,技术服务不配套,养殖户还缺乏系统的养殖技术。如丹赵路办事处茅腊坪村二组胡立杰由于缺乏养殖技术及缺乏养殖技术员指导,去年从畜牧局引进200只农大3号鸡苗,成活120只,成活率只有60%,而目前120只每天只收鸡蛋20多枚,产蛋率不到20%,光喂饲料就花了3000多元,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二是市场销售还存在困难。由于果园鸡蛋才上市场,一方面是产量少,多数都用于单位销售,没有完全上市场,所以还没有完全被市场和消费群体认可;另一方面春天和秋天鸡蛋容易保管和销售,尤其是夏天一天收那么多鸡蛋,时间长了鸡蛋销不出去就坏了,加上一无储藏手段,二没加工企业,三没和养殖合作社对接,鸡蛋销售成了摆在鸡农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三是缺乏品牌效应。我们虽然发展了果园鸡蛋,但是我们调查发现,养殖的都是农大三号鸡,但每户所喂养的饮料不一样,鸡蛋的品质也不一样,而且鸡蛋大小、色泽不一,且叫法多样,土鸡蛋、生态蛋、柴鸡蛋、果园蛋的都有,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虽然进行了包装,但没有分类,在市场上没有竟争力。
四是防疫意识不强。我们调查发现很多养殖户也做了防疫工作,但只注意了简易的疫防,在果园外围圈了网子,园内盖了简陋的鸡宿,但对遇到特殊天气鸡传瘟缺乏应对措施,这些应急意识不强,若真遇到特殊天气和鸡瘟那就损失的一无所有,甚至倾家荡产,几年的血汗白流了。
四、几点建议和对策
果园养鸡是丹江口市探索出来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环境改善的新路子,我们如何把这个产业做好做强,使农民受益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是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做好农户和技术员的双向培训,提高养殖效益。首先要做好对养殖专业户的养殖和防疫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的养防能力;其次要加强技术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业务能力,更好的服务指导养殖户养殖发展;再次,要建立养殖户的养殖档案,掌握养殖动态,跟踪服务;最后是技术员要深入养殖户进行养前、养中、养后服务,提高养殖效益。
二是打造龙头企业和加工园区,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一方面引导龙头企业与畜禽专业合作组织,实行“企业(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对果园鸡蛋深加工能力, 如利用果园蛋加工成皮蛋和石鼓镇的“灰蛋”打好品牌推广销售,提高果园鸡蛋的附加值,助民增收,同时要建立大型的储藏室, 对鸡蛋进行保鲜,提高鸡蛋的储藏保鲜能力,确保四季供应,市场不断货;另一方面要做好宣传,通过新闻媒介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宣传造势把果园鸡蛋推进超市,和超市进行无缝对接;最后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要和养殖场(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动机制,促进果园养殖专业化生产。
三是打造果园鸡蛋品牌,提高市场竟争力。首先要创造品牌。郧县有松针蛋,我们要用好武当山(水都)名片,大打武当(水都)牌,我们可以把果园鸡蛋叫“武当(水都)生态蛋(武当绿色蛋)”或“武当(水都)养生蛋”;其次要统一鸡种、统一饲料喂养,达到鸡蛋色泽、营养成份等等一致;再次要统一品牌统一包装;最后要对鸡蛋进行筛选,从而达到规格一致,规格不同价格不同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使丹江果园鸡蛋成为丹江农产品的一个重大特色,走出丹江、走出湖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使之成为丹江口市农民增收的创汇“金蛋蛋”。
四是提升动物疾病防控能力,为家禽养殖业保驾护航。继续依法依规实施强制免疫、计划免疫和补免工作;强化免疫主体的法定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对大中型养殖场宣传增强业主的自主自发免疫意识;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场)建设。对动物疫病防治实行区域化管理,逐场逐片地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从根本上净化疫病,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四是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水平,每月定点、定时、定量、定性监测和春秋两季集中监测,开展重点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把握疫病的流行和分布规律,分析评估疫情风险,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五是加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提高优质畜禽产品供应能力。首先进一步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加强全市畜禽养殖场(大户)的档案填写、信息库建立和保存工作,有选择性地开展专项抽检,并继续保持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二是加大对违法违禁投入品的检查力度,强化饲料监管工作。三是深入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加强认证产品质量监管,重点推进绿色、有机食品和产地认证。
第二篇:关于发展我市慈善事业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我市慈善事业的调查与思考
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它在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扶老、助残、济困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以及一些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慈善团体及组织的成立,更促进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主要负责人担任市慈善总会的名誉会长,德高望重的在职、退职负责人担任会长,自2005年3月市慈善总会成立以来,组织网络初步建立,慈善捐赠、慈善救助工作稳步推进。市民政局组织专门班子,就我市慈善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
我市慈善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慈善机构的大力倡导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发展,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慈善事业发展势头良好。
1、慈善组织日趋完善。2005年,我市成立了慈善总会,并制定出台了《**市慈善总会章程》和《**市慈善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市慈善总会组织了换届选举,将市级机关多个部门吸纳为会员单位,乡镇建立了慈善办事处,全市基本建立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
2、社会参与日益广泛。通过持续多年的宣传,特别是开展慈善捐赠和救助活动,慈善精神深入人心,捐赠行善已日益成为广大市民和企业的自觉行为。据统计,已有数十万人次参与捐款,特别是驻地企业争当捐赠排头兵,新浦化工、中丹集团分别协议捐赠50万元及500万元,泰隆、泰星等骨干企业累计捐赠均已超过50万元。建筑、商贸、房地产开发商你追我赶,竞相为慈善事业作贡献。
3、慈善实力持续壮大。慈善总会刚成立时,只募得起始基金近100万元,至2009市慈善总会换届,累计募集资金554余万元。市慈善总会换届选举之际,市委、市政府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市慈善资金总量达到近3000万元(不包括向汶川、玉树灾区捐赠的的善款)。
4、救助方式更加多元。以助学和助医为龙头的慈善项目救助为广大的困难学子和重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2005至2010年,先后六次组织助学救助,救助特困学生达400多人次。2010至2011年,先后两次组织“尿毒症、白血病患者”专项救助,救助800多人次。与省、泰州市慈善总会联动实施的“心蕊工程”,先后救助“先心病”患儿20多名。为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和孤儿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组织开展慰问乡镇敬老院等等慈善工作,为一部分特殊困难群体“雪中送炭”。
二、我市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慈善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与苏南等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很多方面需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特别是慈善捐赠和慈善救助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加以推进。
1、参与慈善事业的理念不强。在我市城乡居民中,住房性支出、高消费支出、娱乐性支出已不在少数,但主动参与慈善事业的理念不强,主动参与慈善捐赠的比率较低,不少市民虽然参加或多次参加过捐款捐物活动,但主要是被动性参加所在单位、学校、企业、街道集体组织的捐赠活动,缺乏主动性、自发性的捐赠意识。
2、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有待加强。慈善机构作为连结捐赠方和受助方的纽带和桥梁,必须要有人做事并且能够做好事。目前,从市级层面看,市慈善总会日常办公的只有两人,办公场所也是临时借用的;从乡镇层面看,还有极少数乡镇没有成立慈善办事处,即使成立了慈善办事处,从事专职工作的人员也很少。在全市组织大的慈善捐赠活动时,人手不够、力量不足的问题相对突出。
3、发展慈善事业的激励机制滞后。企业捐赠可享受税前扣除政策,但对为慈善事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还没有建立表彰、宣传、奖励等激励机制。
三、促进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广泛普及慈善理念。宣传普及慈善理念是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是要研究制定发展慈善事业的慈善理念宣传规划和具体方案,明确相关责任,使慈善理念宣传制度化。慈善理念的树立,慈善精神的弘扬,慈善文化的普及,慈善氛围的营造,是慈善机构和宣传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要把宣传的重点放在提升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增强企业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上。运用灵活多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慈善精神和对慈善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同时,要营造慈善热点,激发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进一步宣传和落实慈善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在自愿捐赠的基础上,倡导和研究多形式的捐赠,如“协议捐赠”、“冠名捐赠”、“定向捐赠”等,促进更多的企业和公民主动参与慈善事业。及时报道和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慈善捐赠活动,以慈善救助带动慈善募集,以慈善募集促进慈善救助,不断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借助捐赠和救助平台,营造全社会扶贫济困、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二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出版、广播、报纸、影视、网络等主要媒体的作用,开辟慈善宣传专栏,使慈善理念宣传常态化;三是要把慈善宣传的触角延伸到工厂、学校、企业,使慈善理念宣传广泛化,激发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慈善工作和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适时召开慈善工作表彰大会,用先进典型感召社会。
2、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加大行政推力是慈善事业前期发展的必要手段,它可以为慈善组织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慈善机构开展募捐活动营造良好的慈善生态环境空间。形成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充满活力的慈善发展机制。在如何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问题上,“靠政府”还是“靠民间”?实践证明,慈善工作既要靠政府部门强势推动,也要靠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与民间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在发展慈善事业上,行政推力的“三大要素”主要是: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思想发动到位、干部、龙头企业带头。党委政府重视,尤其是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慈善工作,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只要党政一把手亲自关心、亲自部署、亲自要求,思想发动到位,慈善事业一定会有突破性发展。榜样是无声的命令,带头是无形的感召。加大行政推力,还可以通过下达一定的慈善捐赠指导数、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动员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捐赠。同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有影响力的负责人,还可采取召集全市企业家及相关单位“联谊座谈”、“餐叙座谈”,举办“专场演出,举牌捐赠”等方法,通过各种形之有效的手段扩大慈善捐赠资金总量,做大做强慈善资金的蛋糕。2009年,借市慈善总会换届选举,通过一定的行政推力,党政机关带头,使市慈善总会的资金盘子由500多万元扩大到近3000万元,应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和实践。
3、打造慈善救助品牌。打造慈善救助品牌是扩大慈善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在大力开展慈善捐赠的同时,合理科学地使用慈善资金,积极和适时地开展慈善品牌项目救助。打造慈善救助品牌,这是慈善工作目前和今后的较长时间内,要调查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打造慈善救助品牌是发挥时代精神和普及慈善文化的需要,也是体现社会关爱,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通过品牌救助,扩大慈善影响,加大慈善救助力度,使之系列化、制度化,不断创造“品牌项目”,把慈爱洒向最需要帮助的特殊困难群体身上,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结合我市实际,需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开展慈善助学“圆梦”行动,面向贫困的大、中、职高新生、孤儿学生开展助学活动,解决他们上不起学的问题。这一工作慈善总会虽已在做,但今后应继续加大救助力度,圆困难学子大学梦。二是开展慈善助医“阳光”行动,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看病难问题。与民政、卫生、财政、医保等部门联手救助,形成一套完整的慈善助医救助机制。对城乡低保人员、特困职工、农村五保、六十年代下放职工、民政救助的孤儿等对象中患重大疾病的人员,除按合作医疗保险规定报销应报的部分外,慈善机构相应帮助解决个人承担的部分。实行“品牌救助”,克服了传统救助的随意性,变资金救助为医疗救助,变同情救助为机制救助,变临时救助为长效救助。三是开展慈善“助残”行动。与残联、民政共同研究救助低保、五保、孤儿中的残疾人,他们是困难群体中的特殊对象。如“健行、复明”等活动,通过装假肢、消除白内障等活动,使这些对象中的残疾人象正常人一样站起来,走起来,让他们看到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一起融入社会大家庭,共享社会文明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成果。通过品牌救助,不断提升慈善救助水平和扩大慈善影响。
4、建立慈善激励机制。建立和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长远谋略。对为慈善事业发展做出重大或较大贡献的个人,除给予表彰和奖励外,探索建立“回报激励机制”:企业或个人向慈善机构捐赠达到一定的数额后,慈善机构对这些企业和个人在今后遇有重大困难和变故时,可优先予以慈善援助或救助,让献爱心的人有爱的回报。
5、发展慈善义工队伍。加强慈善义工队伍建设,是慈善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义工队伍是壮大慈善事业发展的源动力。“义工”就是义举,“义工”就是善举,“义工”队伍越大,行善举的氛围越浓。首先,倡导机关部门、乡镇(街道)、企业学校等建立义工队伍,努力营造“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慈善组织运作”的工作机制。形成“志愿、服务、热爱**”的氛围。其次,大力开展义工服务,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建立义工队伍,制定义工公约,开展义工活动。依托慈善服务基地、老年人比较集中的社区,重点面向孤、老、残、幼人员,烈军属、革命伤残军人、贫困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员服务。再次,要提高义工服务专业化水平,健全义工队伍长效管理机制。力求克服义工队伍服务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使义工服务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自觉”,成为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一种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6、加强自身建设。慈善机构和组织的自身建设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载体。大量的慈善工作、社会服务需要慈善机构和组织来承担,没有慈善机构和组织的存在,慈善事业就无从谈起。因此,加强自身建设是做大做强慈善事业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充实慈善工作力量,做到慈善工作有人做。聘请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和吸收有一定业务素质的年青同志充实到慈善工作队伍中来,解决慈善机构人员少,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注重建立良好的慈善人才队伍建设和引进机制,吸收更多的人才进入慈善事业领域,是慈善事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完善慈善机构的内部工作和管理制度,如慈善组织的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确保机构规范运作。在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是慈善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慈善资金如何使用,应该说几乎所有的捐赠者都想知道自己的捐款将用于什么样的对象和用途,这就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救助项目,用实实在在的项目来进行劝募。对捐赠者而言,慈善救助项目,特别是成功的慈善品牌救助项目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因此,树立品牌救助意识,打造品牌救助项目的目的就在于此。在慈善事业的管理中,组织和接受社会捐赠是整个慈善事业的基础,对款物的管理则构成了慈善机构组织运行中的重点与关键。接受捐献者与社会各界的监督则是确保慈善机构乃至整个慈善事业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制定并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建立项目资金追询和反馈制度,让捐赠者知道捐赠的每一笔资金花在什么地方,主动约请审计和财务部门对慈善资金的使用进行审计,定期公布财务收支情况和审计报告,使慈善款物的使用阳光透明。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向慈善机构捐款捐物。三是落实慈善组织的工作经费,包括人员工资、办公开支等,应由政府财政全额补贴,确保善款全额用于慈善救助项目,提高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第三篇:关于我市发展劳务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开封市发展劳务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乔博
(开封市委党校河南开封475000)
内容提要:开封市高度重视劳务输出,把劳务输出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基本实现了劳务输出模式由自发型向劳务经济型转变,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 键 词:劳务品牌信息孤岛劳务信息“110”
一、引子
农民工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工资被长期拖欠,工作条件恶劣,基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引起上到中央、下至百姓的举国关注;另一方面,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量农民工源源不断地涌进城市,客观上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推动劳务输出工作的健康发展,最近,我对开封市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了调研。
二、劳务输出在开封市农村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有规模的劳务输出,在开封市已经开展多年。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更是高度重视,把劳务输出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一)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成分,已在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仅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实现劳务收入19.2亿元,占同期农民现金总收入的50%。
(二)劳务输出已经成了开封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重要途径。开封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其中富余劳动力100万左右。今年上半年开封市共输出劳动力69.8万人次,约占富余劳动力的70.9%,有效的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劳务输出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当地优势资源的产业化进程。虽然从全市总的情况来看,劳务输出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资源产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效果尚不明显,但在局部地区已经显现出了曙光。通许县畜牧业的发展比较快。1995年,通许县竖岗村30多人外出打工,掌握了生猪屠宰技术和销售渠道,回村后,比猫画虎,很快使生猪的屠宰、购销开展得红红火火,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年销量达16万头,远销北京、上海、广州和本省郑州、洛阳、开封等大中城市,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这对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三、开封市劳务输出正在实现由自发型向劳务经济型转变
开封市劳务输出已经结束了散兵游勇式的小打小闹,逐步发展为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有特色的劳务输出模式,基本实现了由自发型向劳务经济型转变。
(一)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实现这个转变的基本条件。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全市劳务输出工作动员大会,成立劳务输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市委书记刘长春亲率四大班子领导不仅到火车站为外出务工人员送行,而且还亲自到广东、浙江、上海和新疆等地推介我市劳动力资源。市政府还将劳务输出纳入到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了各基层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现在,全市已经形成市、县(郊)、乡、村四级劳务输出工作网络。这些措施给开封市劳务输出的转变提供了很好的舆论氛围、政策保障和组织保证。
(二)建立信息网络,强化指导,力避盲目性。为减少劳务输出的盲目性,避免“信息孤岛”现象,开封市各有关部门对信息的收集和筛选给予了高度重视。全市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劳务输出信息,积极建立输出基地和驻外信息服务机构。杞县建立了劳务输出数据库和富余劳动力人才资源库。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搜集信息8000多条,通过驻外办事机构有组织地输出12.6万多人。
(三)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劳务收入的科技含量。为了使劳务输出逐步由“体力型”转
变为“技能型”,各县(郊)充分调动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仅今年上半年就有3000多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30余万人次受到了输出前引导性培训,与外地大型企业和用工单位建立了培训合作关系。杞县今年引资300多万元,新上各类专业技术学校14所,培训了近10000人。
(四)建立和完善规劳务劳市场,维护外出民工的合法权益。劳务输出是一种经济行为,不可能长期由政府包办代替,最终必须通过市场来完成。为此,各县(郊)都在建立和完善劳务市场上下了功夫。一方面大力推进劳务市场建设,一方面对劳务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和规范。尉氏县投资280万元建起一座2000平方米的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劳动力大市场。13家劳务中介机构进入办公,实现了监督管理、制度设定、信息、协调“四统一”。开封市在劳务输出集中地设立了100个办事处,对务工人员进行管理,协调务工人员与企业的关系,树立开封民工良好形象,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五)注重打造劳务品牌,建立输出基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封市已在京、沪、粤及新疆、江浙等地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确立了多个行业劳务品牌近百个。在广东中山、东莞等地鞋厂仅兰考籍鞋匠就达l万多人,成了当地鞋业主力军。杞县陈庄村何泽军带领全村800多人在石家庄经营建材与装修,形成了“杞县装修一条街”。
(六)走一步看三步,使劳务输出成为区域优势资源。开封市劳务输出具备了产业化运作行为,把劳务输出当作一种区域资源,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劳务输出,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劳务输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素质偏低,市场就业竞争力弱,输出人员体力型劳务还占相当大的比例。
(二)劳务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开封市劳务输出信息的收集、筛选和利用,仍是初级阶段,急需提高与完善。现在各县(郊)都逐渐建立了劳务输出档案,有的县甚至还建立了数据库。但是还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三)劳务输出市场建设仍有死角,非法中介还有一定的市场。
(四)认识上有片面性,宏观调控不到位。有些地方,因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的土地撂荒现象相当严重;有些地方不顾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强行摊派外出务工指标,导致基层虚以应付,甚至组织残疾人外出凑数。这种现象既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势必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五、进一步发展劳务输出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1、要有的放矢。劳务输出的目的是要农民工见世面,学本事,然后来发展本地经济,而不是把劳务输出简单地看作外出挣钱。政府要有意识地进行宏观指导,根据具体情况有目的的对返乡人员提供各种便利,推动开封市劳务经济健康发展。
2、建立信息平台。要尽快建立开封市级劳务信息“110”,专门收集和发布各地劳务信息,有针对性地培育具有开封市特色的劳务市场。目前建立这样一个网站,直接费用可能在十八万元左右,所以要多方融资,建立劳务信息网站,避免低层次劳务输出,提高经济效益。
3、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技术培训。当前开封市的劳务培训只能解决初级技能问题,不能解决高技能问题,更不可能解决基本的文化素质问题。所以不能脱离农村的基础教育来单独搞培训,要有长期规划,整合农村的教育资源,对教育进行改革,切实改变农村 “应试教育”体制,在初高中阶段就在学生课程中加入劳动技能选修课,要有条件的还可以举办劳动技能班,培养千千万万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农民,以适应各行业不断发展的用工需求。
作者简介:乔博,男(1966—),杞县人,开封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电话:0378—22587655,***
第四篇:我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与思考
我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与思考
王传雄
湖北省襄阳市供销社近几年来,湖北省襄阳市供销社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夯实基础、占领市场、扩大经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优势、以产权为联结、以利益为纽带,依托广大农民社员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最近,笔者在开展围绕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展开了深入调查,摸清了有关情况。到目前,全市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171个,吸纳社员8500人,吸收社员股金2800万元,其中,农资类43个、农产品收购类35个、种养殖类68个,加工类18个,其它7个。
一、供销社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全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科技服务示范带动型:供销社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通过开展和引进优良品种,推广使用新的种植技术,创办引办示范种植基地,用示范效应引导,带动农民科学种植,发展农业化生产,如樊城区早富林果专业合作社,抓住当地土地、人力资源,根据地理、气候等自然优势引进品种,在山坡地引种梨枣、日本甜柿等,平地引种早熟甜油桃、千年红、超红珠、大仙桃、冬桃、蟠桃、金太阳杏、凯特杏等9大类20多个名优品种,同时多次与养殖协会合作,深入调查,多次研究试验,并探索出地上种草,草上养鸡、鸭等家禽,禽肥还田肥树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减少了肥料投入,提高果品品质,真正实现了立体丰收。在合作社的影响和带动下,附近有数十家农户参与了农业结构调整,已发展种植林果面积3000多亩,改良品种1000多亩。
二是以营销为核心的产销结合型:主要是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以产销为主要合作环节,采取代理收购、分购联销二次结算等方式,把分散的农副产品集中收购起来,销售出去。老河口市供销社从乡镇的地方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着手,高标准发展专业合作社,该市洪山嘴办事处,农民种植鲜桃和梨子有一定规模,为了使果农的产品推向市场,保证果农利益最大化,供销社积极参与,坚持“民办、民享、民受益”的原则,做到引导而不强制,支持而不干预,扶助而不包办,成立了仙仙果品专业合作社,现在已吸纳入社社员176人,吸收社员股金1115万元,基地1265亩,网络果农18000多户,服务桃梨面积85000多亩,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每年为果农增加收入500多万元。
三是农资服务型:将入社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以合作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向周围辐射,扩大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范围,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类型的合作社,实际上是供销社业务的一种扩展和固定化,是扩大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襄城区新集农资专业合作社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个主题,积极创办农资专业合作社。在搞好农资供应、服务“三农”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从而使生产资料销售形势越来越好,农资专业合作社越办越红火,使供销社农资经营主渠道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每年可销售化肥达1万多吨(尿素、碳铵、磷肥、复合肥),农药50多吨,中小农具2000件,机、柴油500多吨,销售额达700多万元。农资市场占有率稳定在98%以上。在具体操作中积极开展承诺服务、销售服务、技术服务,最大限度地以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农业生产给予大力支持,以此密切同农友的关系,使专业社成为密切政府和农民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近年以来,仅在价格方面让利于农就达10万元,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生产企业带动型:襄阳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为使资源优势变商品优势,让广大农民收入得到不断提高,各级供销社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外来人员投资办厂,加工转化农副产品。宜城市供销社充分利用孔湾镇冬瓜资源,兴办冬瓜加工企业,并以此为“龙头”,加固了全镇冬瓜产业链条,收到了民企双赢效果。宜城孔湾镇素称宜城蔬菜基地,种植面积2.5万亩,基中冬瓜面积在1万亩左右。但由于蔬菜属鲜类商品,时令性强,价格完全受制于市场,缺乏自我调控能力,这种高风险常使菜农摇摆不定,产业发展忽冷忽热,农民收入时高时低,收效甚微。孔湾冬瓜产业要摆脱受制于市场的局限,保持稳定发展,必须创办加工项目,实施“工业”带动、市场拉动战略,才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增强驾驭市场能力。据此,宜城市供销社与孔湾镇政府共同联手,充分利用孔湾冬瓜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宣传优惠政策,广泛招商,很快与陕西一个体老板达成了合资办厂的意向,由供销社出土地、厂房,对方出资金、技术,在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下,互为一体,合作经营。每年可加工冬瓜955万公斤,转化增值430万元,实现销售935万元,创利税近72万元;通过加工转化而拉动当地冬瓜市场价格上扬这一项,为本镇菜农增收324多万元。保康县供销社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部署,抢抓全县推行“一县一品”工作的机遇,积极探索,兴办加工企业。该县龙坪镇地处高寒地区,无公害反季蔬菜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基地已达1.5万亩,因受交通、信息的制约,蔬菜销路不畅,使菜农的投入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保康供销社借它山之石铺自己之路,引进长阳江南特菜开发中心客商投资近400万元,联合组建蔬菜经营公司,开展蔬菜收购、加工、冷藏、销售,把千家万户的菜农同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真正实现企业增收入,菜农得实惠这一目标。公司自运行以来,每年已加工、销售各类蔬菜近10000吨,助农增收近110万元,为100多名无业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和传统产业,结合市场需求,带领农民开展生产基地建设,实行规模化生产,打造乡村支柱产业,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步伐。谷城县供销社与198户村民充分利用当地优势,投资600多万元在五山镇建立了谷城供销龙虾水产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亩产小龙虾600斤,鲜鱼300斤,每亩水面产值8000元,去年销售龙虾40万斤,创产值900万元,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合作社也得到发展,经济效益可观,吸引了更多农户入社,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广泛赞誉,该专业合作社去年一次得到扶持资金40万元。
(二)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的方式,克服了农民单个经营规模小、与市场脱节及抗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樊城区鑫广润蔬菜专业合作社为帮助农民解决蔬菜卖难问题,统一组织销售,减少流通环节,把60%的鲜菜送入超市销售,既解决了分散农户卖菜难,避免了千家万户闯市场的困惑,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增加了社员收入。同时带动蔬菜运输等行业80多人就业,形成了“一业兴旺,多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提高农民联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减少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降低了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生产经营风险。
(三)打造了农产品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过程中树立质量立市的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注册商标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谷城大薤山茶业专业合作社以谷城县茶叶主产乡镇为依托,网络108个茶叶种植农户,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起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紧密的利益关系,把市场和基地紧紧连在一起,全年为茶农增收100万元,起到了专业合作社带动茶业产业发展、帮助茶农增产增收的作用,自身经营业绩也得到大幅提升,成为谷城茶叶行业的销售大户,被评为全省供销社系统十佳专业合作社。
(四)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如襄城新集化肥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62人,入股资金47万元,开展“四个统一”服务(即统一生产供肥、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年销售化肥1万多吨,金额600万元,既方便了农民,又使农民得到实惠。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职能交叉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多重管理,职权不统一。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单位是经管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的审批安排,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指导和管理单位是供销社,在襄阳市,1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安排到专业社要经过市经管局、供销社和科协3家单位会商决定。多重管理下,存在着职责与权利不统一的现实矛盾,部门关系难以理顺,职责分工不明确,申报项目和争取资金的渠道不顺畅,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一是不规范。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依法实行工商登记,但其内部运行和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必要的组织机构和利益分配制度都没有建立健全,甚至连固定的办公场地都没有。二是规模小。多数专业社尚处于初建阶段,入社社员和资本较少,产品和产销渠道单一,加上同类产业的专业社分割而治,彼此互不联合,容易受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制约,抗风险能力不强,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缺少人才、技术和信息,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主要是农民,未能吸纳社会各种专业人才入社,生产技术没有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难以有效提升,难以打造名优品牌,加上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多,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三)发展资金来源少。一是专业社股本有限,缺少资金,造成流动性不足,影响了自身发展。二是银行借贷难,专业社虽然属法人,但多数积累不多,资产总量不大,资信能力较弱,缺乏有效抵押物,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三是争取政策性扶持资金难。一方面政策性扶持资金较少,另一方面设置的门槛太高,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政府项目资金难。
(四)缺少优惠政策支持。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权证手续办理难。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基地上修建办公场所后,有关部门虽然认可,但相关权证手续难以办理。二是缺少相关扶政政策。如出口基地品种改良、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等方面缺少优惠政策扶持专业社发展。
四、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一)典型引导,示范带动。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进入新阶段后出现的一种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现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规范化指导,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因此,选择典型进行示范性的试点十分必要。一是培养带头人。要分期分批组织当地热心于合作事业的龙头企业法人、农业大户、社会能人进行合作经济知识培训,让他们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性质、作用和意义,增强组建和加入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和扶持,起带头示范作用。省、市两级供销社多次举办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参加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200多人,邀请省有关专家授课,系统学习农产品经营、市场营销等知识;二是培育典型。要在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择优确定若干个专业社进行试验和示范,通过帮助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组织对外交流学习,科技培训等途径,促使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成为当地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典型。三是扩大影响。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介绍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认识,消除农民对兴办或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思想顾虑,更好地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二)分类指导,多样发展。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要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引导农民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在兴办主体上,鼓励农民合作兴办、社会能人牵头创办、依托龙头企业兴办,同时要发挥供销社领办的作用。在发展方向上,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鼓励农民投资入股,进行工商登记,实行企业化运作。在发展模式上,突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要积极探索“供销社+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通过多样发展,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三)完善机制,规范运作。一是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完善的章程,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明确责任和权利;要强化民主管理,在内部决策上,严格执行“一人一票制”;要建立健全劳动、财务、营销等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二是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其利润采取按交易额分配或按交易额与按股分配结合,以更好地体现合作社的特征。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事会和农民社员的监督作用,实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通过建章立制,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四)强化服务,政策推动。供销社是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和指导。一是加强技术服务。要通过组织各类培训,使农民社员掌握农业生产科学知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同时,要积极帮助农民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生产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加强信息服务。要加快建立信息网络,加强信息队伍建设,使产业化服务网络终端延伸到社员和农户,真正服务于“三农”。三是加强销售服务。努力架设农产品购销平台,开拓市场,通过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扩大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的知名度,使农产品的销售延伸到省内外大、中城市。并要提高农产品质量、改进包装,利用现代流通网络,设法进入大型超市销售,扩大市场。四是做好资金服务。积极为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疏通县(市)区内各家商业银行和其他融资渠道,解决目前生产经营资金困难。五是认真落实省、市、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加强与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的协调,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巩固与提高,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良好环境。
第五篇:关于我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我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在物质资源消耗过程中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如何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把晋城建成“山西省循环经济模范市”的要求,是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亟待探讨与研究的重要课题。近段时间,我们对全市如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将主要内容报告如下。
一、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有效形成了以“四梁八柱”为主要特色的产业结构,极大地推动了全市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明显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007年,在全省确定的十二项循环经济特征指标中,我市的单位GDP能耗为
2.23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6.46%,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86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9.35%。这两大能耗指标连续两年保质全省最低。2007年,我市能耗降幅在全省各市中排名第二。
1、初步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领导工作机制。市长与各县(市、区)长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曾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印发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及奖惩办法的通知》。有关职能部门成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机构,成立了节能监测办公室,对各县(市、区)和高耗能企业建立了GDP能耗公报制度,重点对全市50户能耗企业实施监控和纳入能量考核。泽州县、高平市编制完成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2、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再生资源,积极组织实施节能工程。近年来,我市始终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煤层气、沼气、化工尾气等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积极组织实施了十大节能工程,仅此一项,年可节约标准煤250多万吨,相当于再建了10座中型煤矿。一是煤层气开发工程。我市在煤层气开发利用上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在国内首先实现了煤层气的规模化和商业化开发利用。目前全市已建成1500多口煤层气井。煤层气发电厂达到21座,总装机容量达18.095万千瓦。寺河煤矿建设的全球最大的12万千瓦煤层气电厂,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完成了5个新型发电项目的审查和上报,新批准煤层气发电装机约8万千瓦。北京蓝清创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3亿元,建设阳城屯城矿区矿井废气环境治理及综合利用项目于10月16日正式奠基新建。目前,煤层气在晋城已广泛运用于发电、工商业和民用。煤层管道气源于10月份在市区实现了对接,全市煤层气用户累计达到8万多户。市区所有公交车、出租车和部分私家车都用上了清洁能源,常年运行的128台燃煤锅炉中,有8家改用空气热源和太阳能,有6家改用煤层气,至明年元月20日前,将有70家完成煤改气工程。金驹煤矸石电厂年前可完成煤改气项目。我市现有300多辆大型煤层气罐车往省内的太原、长治、临汾,河南的郑州、洛阳等地运送新型高效洁净的煤层气,市场前景广阔。二是化工尾气回收工程。天泽永丰煤化工公司率先在全省合成氨生产中实现了“两煤变一煤”蒸汽自给的节能生产。该厂运用巨大的吹风气余热回收装置,成功的将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原先废弃的二氧化碳、氮气的高温余热充分利用起来,实现了生产过程中蒸汽的循环
利用。仅此一项,一年就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152吨,减少烟尘52吨。三是冶金行业尾气余热发电等工程。近年来,在全市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中,高炉喷煤、煤气回收、区域热电联产、余热发电、集中供热、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铁水输送的短流程工艺等节能项目,已在全市兴高能源、沁泽焦化、春晨兴汇、福盛钢铁、三甲炼焦等大中型企业分别推广运用,收到了明显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兴高能源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被国家农业部、世界银行全球环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四家机构联合授予“中国乡镇企业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示范企业”的炼焦企业。四是粉煤灰矿渣综合利用工程。通过实施资源集约化和废弃物资源化的开发利用,我市发展了以煤矸石、粉煤灰、高炉炉渣等废弃物为原料的各种墙体砖和高标号水泥等新型建材企业40多家,年产20多亿块新型墙体砖,100多万吨高标号水泥。目前,阳城润城镇准备投资1亿多元利用阳电排出的粉煤灰年产五万吨纸浆项目。五是积极打造循环经济圈和产业链。目前,我市按照“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形成了“煤——化肥——电力——汽油”、“焦炭——煤气——电力焦炉”、“煤矸石——电(气)——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煤矸石——热电——建材、煤化工尾气利用”和“煤层气——发电(民用—工业用—汽车用—商业用)”等五大循环经济圈。与此同时,也初步形成了煤炭深加工、变输煤为输电输肥输油、焦炉和高炉煤气、煤矸石和煤层气、冶炼——铸造——机加工——装备制造业、煤——新型化工系列产品、煤——电——建材、循环农业等十大产业链。这些循环经济圈和产业链的形成,标志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六是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将为民办实事工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并狠抓落实,在全市广大农村广泛开展了沼气、秸秆气“户户通”工程,截止2007年底,全市建成和在建沼气、秸秆气用户10.1万户,市县两级政府补贴资金累计达一亿多元。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22万吨燃煤。随着沼气、秸秆气的广泛运用,在全市广大农村初步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种植——养殖——沼气——种植——养殖、养殖——沼气——发电、种植——养蚕——沼气——种桑、种植——秸秆气化——综合利用”等循环农业生产链。
3、大力提升科技水平,淘汰落后产能。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我市重点在钢铁、煤炭、水泥、电力等行业进行了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一方面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落后产能,采取“五停”(停水、停电、停原料、停贷、停运)等强制性措施。2007年,全市共拆除100立方米以下小高炉347座,炸毁烟囱502根;淘汰钢铁产能70万吨;淘汰水泥产能84.9万吨;淘汰关闭小火电机组3台,总计1.8万千瓦;关闭电石企业2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8.2万吨。对市区及周边14户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的工业企业实施了搬迁、关停或改造。另一方面对煤炭行业实行了关小改中建大的整合机制。今年,全市又关闭了126个煤矿。同时,全面推广了节水技术改造。全市投资3亿元,相继建成了市区、高平、晋煤集团3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巴公工业废气处理厂。天泽、大化等化工企业建设了中水处理池,打造企业冷却水闭合循环系统,基本做到了不外排。沁泽焦化等公司使洗煤水达到一级闭路循环,实现了废水零排放。阳电、兴高能源等企业都实行了废水循环使用。
(二)存在问题
一是发展规划滞后。国务院2005年就正式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并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确定了两批全国试点单位,山西省也确立了30个试点单位,并确定我市5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截止目前,市和4个县区还未编制完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体规划。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还不够大。晋城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偏重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1%,不仅低于全国水平,而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不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影响全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三是体制机制管理不到位。据调查,全市发展循环经济仅处于起步阶段。从企业来讲,主要表现在各行其是、自行发展,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统一体。
从管理层来讲,由于部门职能所限,存在着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从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全局来分析,目前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尚处在“减量化”即节能减排阶段,距离“再利用、资源化”还有较大的差距。四是科技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短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和科技人才作支撑,由于我市地处内陆省份,位于偏僻的太行山区,在引进高科技人才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不及时解决人才引进和技术问题,将很难实现循环经济模范市的目标。五是发展循环经济立项难。阳城县早在“十五”期间就提出利用煤矸石建设2×13.5万千瓦热电联供电厂,至今项目还没有批下来。市区在金村境内规划建设的热电联供电厂,也已有五年之久,至今也未建成。
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构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为主线,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山西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按照建设经济发达、文明富裕、生态良好、和谐稳定的新兴现代化城市的目标,以理论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转变,努力达到全面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使用较少的能源和原料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提高资源生产率,推动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拉长资源、能源利用链条,促进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多次回收利用和多级资源化,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走节约型发展之路。
2、坚持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原则。要紧紧依托科学技术促进我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3、坚持强化市场为主导,政府引导和公众参与的原则。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积极调动公众参与和民间团体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广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和多主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新局面。
4、坚持规划先行与重点突破的原则。要依据各县(市、区)的不同情况,搞好规划编制工作。把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经济活动,统筹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局上来。要实行由点到面、典型引路、全面推广,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率先突破,从而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5、坚持推行循环经济发展企业是主体的原则。实现传统的线性经济向闭流动经济的转变,链接技术是关键,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尤为重要。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要把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和基层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凝聚起来,对各类循环经济模式的设计、链接技术的选择和创新,合力攻关,取得新突破,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6、坚持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先导的原则。各级政府要率先创新发展理念,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和科研开发活动,积极主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发展思路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总体思路是:“实现一个目标”,即:建设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循环经济模范市;“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即:转型发展环节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回收与多级资源化环节;“构建三个核心体系”,即: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现代绿色宜居城市和特色城镇化建设体系、生态环境建设体系;“拉长四个产业链条”,即:煤化工产业链、新型材料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链、生态旅游产业链和绿色商贸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产业链;“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即:化工行业尾气回收利用、高炉喷煤、煤气回收、区域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余热发电、资源综合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及设备、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
三、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科学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与措施。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发展循环经济,尤其是要把建设循环经济模范市列入经济工作的重要日程抓落实。一是科学规划。有关职能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台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规划。二是试点先行。各级各部门要规划设立市级和县(市)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率先做好典型引导工作。三是要建章立制。要积极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体系,坚持将企业层面的循环、工业园区的循环,产业之间的循环、区域之间的循环和社会层面的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解决资源节约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的大循环。
2、为把循环经济打造成强势经济,必须在项目建设上做文章。一是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煤层气是我市近年培育和成长起来的新型产业,各级各部门要下大力积极扶持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引导向工业企业和服务业的广泛运用。与此同时,要巩固和发展我市已经形成的“十大”节能工程,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二是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应将减量化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构建生态工业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保障。为此,积极培育清洁生产企业,引导企业加强原料替代,降低GDP能耗,强化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三是大力培植和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市区每年产生大量的垃圾。市环保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尽快推进市区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工作。四是要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生态服务业转型。五是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努力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政策法规体系。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草案)》,要通过法律来规范政府的行为,通过严格执法来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应根据我市的实际,建立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有关规定,建立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强化对高耗能企业的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示范园区、示范项目、示范企业、示范产业、示范产品等投资配套、开发补助和贷款贴息。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循环经济专项基金。三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市、县两级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招商引资,选上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坚持把好上项目的关口,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对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循环经济要求的投资项目,坚决不予立项审批。四是有效提升科技创新机制。从技术层面上讲,需要构建以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从人才层面上讲,当前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人才普遍匮乏,因此,必须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建立循环经济认证制度,并要鼓励和促进发展循环经济。五是设立循环经济发展奖励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和任务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要重点奖励循环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企业。通过设立奖励机制,促进全市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六是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平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真实而充分的信息来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平台。市县两级都要建立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库,并实行网络动态管理,定期更新,加快推进。
4、坚持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落实到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一是要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绿色”工程中。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紧密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坚持以建设绿色晋城为目标,打响生态宜居城市明片,重点推进通道绿化、城市绿化、村镇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有关职能部门要抓紧完成高等级公路沿线、白马寺山和城市周围可视荒山绿化任务,有效提升高速公路直通口、出入口和城市出入口绿化标准。二是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蓝天工程”中。随着煤层管道气源输入市区的实现,有关部门要对市区内餐饮业强制实行燃气等清洁能源。新更换的城市公交车、出租车都必须使用清洁的煤层气,并要积极引导公用小轿车和私家车改用煤层气。宾馆饭店、洗浴业常年运营的燃煤锅炉一律实施煤改气改造。市区重点区域禁止燃煤,积极扩大集中供气和集中供热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区的空气质量。三是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碧水工程”中。沁河和丹河是我市的母亲河,在流域内新上或正在新上的项目,必须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制,保证流域不受污染。建成的市区、巴公工业园区以及高平等地的污水处理厂,尽快做到中水回收利用。沁水、陵川县城北留等工业园区以及重点发展乡镇应及早规划筹建污水处理厂。丹河、市区东河等河流要尽快完成治理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全市环境治理水平、生态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真正使晋城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
牵头单位: 市委政研室 李兴文(课题负责人)、赵积伦(执笔人)
参加单位: 市经济委员会 张丽清
阳城县委政研室 刘书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