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史展厅讲解词(精选)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史展厅讲解词(初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大家好: 欢迎大家在哈工程六十岁华诞之际前来我校校史展厅参观,想必我校校史会给各位带来深刻的印象。我是本次的讲解员***,隶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讲解团。今天由我带领大家跟随时光的脚步,翻开历史的画卷,回顾哈尔滨工程大学所走过的五十七年光辉历程。
下面请大家看一下这边,这三幅照片生动的展现了我校从哈军工到哈船院至哈工程的校园风貌。1953 年 9 月,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这是当时召开开学典礼时的珍贵照片),如今喜迎母校六十岁生日,工程骄子,人各异第心却在一起为工程祝福。此次校庆庆祝典礼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966 年,学院退出军队建制,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69 年末,中央军委决定对学院进行分建工作。哈船院是以“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完整建制和其他各系人员为基础组建起来的,1975 年正式定名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照片上所展现的是哈船院时期的 31号楼,是哈军工时期海军工程系所在的教学楼,)1994 年,哈船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 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之一。2002 年获准试办研究生院,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从此,学校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照片上是我校主教学办公楼,在 03年建校 50周年之际建设而成)
【介绍完校友风采,带领参观者向左走,进入第一部分】 请大家随我向这边走(向左走),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了学校历任的主要领导。
哈军工时期,第一任院长为陈赓大将,1952 年 6 月 23 日,毛泽东主席将陈赓从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召回,交给他一项新的任务——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培养现代化的军事人才。而坐落于我校世昌路的《受命》铜像再现了当年陈赓大将受命创建哈军工的历史场景。关于陈庚院长的生平及事迹,刚才我们在陈赓纪念馆里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可以说,陈赓大将是哈军工的建院元勋,也是哈军工的军魂。1961 年,陈庚院长逝世,刘居英任院长。被誉为“中国潜艇之父”的邓三瑞,邓三瑞教授是我校著名校友,在担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期间,为哈船院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校现任校长为刘志刚,其幽默的语言风格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同学们骄傲的喊出“华科有根叔,我们有刚哥。”(语言风格改变,此段有待商榷)(或,而我校现任校长为刘志刚。)
【继续向左走,进入学校沿革和隶属关系展板】 这里展示的是我校的沿革和隶属关系。
1953 年至 1959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隶属于中央军委及各部。
1966 年,学院退出军队建制,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由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代管。1970 年至 1982 年,我校更名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机械部,也就是后来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1994 年至今,先后隶属于船舶工业总公司及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2008 年大部制改革,哈尔滨工程大学现隶属于工业与信息化部。
【继续介绍,进入第一个主要部分——历史辉煌的哈军工】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第一部分,历史辉煌的哈军工。我校校歌中唱到“当年军工圣殿,今日精英摇篮”,哈军工的光辉历史,在莘莘学子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时期的概况和简要的大事年表。
1952 年初,中央军委决定,为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学技术,创办组建一批高级军事院校和高等国防科技院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技术综合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院校开始筹建。在军工建设的这段时间里,有一位前俄罗斯将军为我校建成做出了具大贡献。瓦·依·奥列霍夫(1902-1957),前苏联空军中将。1952年7月,受苏联政府委派来华工作,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陈赓院长的顾问及苏联顾问团首席顾问,为哈军工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1957年3月27日在哈尔滨逝世于工作岗位,时年55岁。
【指向图片。这是毛泽东主席签发的陈赓任院长令,下面几幅图片是当时的教学楼和陈庚院长在开学典礼上检阅部队以及与苏联顾问团的合影】 【继续向左,进入“辉煌永存”部分的讲解】
(该部分总共有五块展板,分别从占地面积、院系分布,培养人才的成就,办学指导思想、招收研究生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几方面来展示)
【展板一:占地面积和院系分布】
“哈军工”占地面积 254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64 万平方米,是远东地区校园面积最大的高等学府。(这是当年哈军工教学区全景图)“哈军工”在创建之初,设有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和工兵工程系,是世界上第一所包含诸兵种的综合院校。(讲解时分别指向各照片)
【展板二 :培养人才的成就】
“哈军工”不但是一所军事院校,同时也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为我国培养了一百多位将军、一百多位省部级领导,两院院士和数以千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蛟龙号上的三个潜水员有两位就毕业于哈工程大学。一位是叶聪,2001年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毕业, 进入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工作。
现任水下工程研究开发室总体结构组副组长,国家“十五”863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总布置主任设计师、质量师、建造师和试航员。另一位是唐嘉陵,200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专业。
2007年2月5日入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接受潜航员培训。
【展板三:办学指导思想】
“哈军工”定期举办“教学经验交流,探索教学方法”的研究会议,逐步形成了“两老办院,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展板四:招收研究生,丰硕的科研成果】在2011哈工程取得的十大科技成果。一.哈工程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二.哈工程863课题参展“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三.哈工程一专利入选2010年度百优四.哈工程跻身“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五.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哈工程团队领跑亚洲 六.5057.58米!叶聪驾“蛟龙号”挑战新深度七.哈工程科技成果亮相首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 八.哈工程海水“卫士”亮相“挑战杯”九. “便携式多波束测深仪” 首摘中国专利奖十.第九届全国高校GIS大赛哈工程获历史性突破
【展板五:一些重大的科研成果】(向观众展示照片)【转弯,进入“亲切关怀”部分的讲解】
“哈军工”作为共和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军事院校,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有许多党和国家及军队的领导人莅临我院,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极大地鼓励与鞭策。在工程校庆,若能邀请到各位领定是我校的荣耀;而当老前辈看到我校的发展以及成就,定会为我校感到骄傲。
(这是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学院时的照片)【继续向前走,进入“哈军工的分建”部分的讲解】
(向观众介绍“哈军工”的分建)1966 年 4 月 1 日,“哈军工”退出军队序列,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
1969 年末,中央军委决定对学院进行分建工作。将哈军工分成六所学校,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南京理工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还有就是在哈军工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哈尔滨工程大学。【转过来,介绍几次校庆照片】
其中在50周年校庆之际,诞生了很多学校的文化产物,比如校徽、校旗当然还有凝练哈工程精神文化内涵的校训,下面就跟大家说说校训的诞生过程。2003年,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开始征集校训,2005年正式确定我校校训为“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大工”是改造世界,“大学”是认识世界“至善”,“至真”是一种最求真知的最高境界。并且校训中还包含了1953年6月毛主席为校刊题词“工学”二字,所以这八字校训既继承和发扬了军工传统,又体现了与时俱进,道出了未来的前进方向。(这是十周年和五十周年校庆时的珍贵照片。)大家看到这个一定很期待六十年校庆时的精彩时刻,【向前走,正式进入第二大部分——建设发展的哈船院,先介绍哈船院时期的概况】
在了解了“哈军工”辉煌灿烂的历史之后,让我们走进第二部分——建设发展的哈船院。之前我们介绍过,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是 1970 年哈尔滨工程学院分建时以“哈军工”海军工程系的完整建制以及其他各系人员为基础组建起来的。1975年 6 月,正式定名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3 年,学院被列为要重点办好的十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学院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进入了积极向“211 工程”进军,创建一流大学的新时期。【向前走转弯,三个展板,展示了学院的“起步与发展”】
(展板一)略。(展板二)略。
【继续向前走,进入“抓住机遇,谋求发展”部分,共有两个展板】
在学院筹建完成后,1978 年 2 月,学校被国务院、教育部确定为全国 88 所重点高校之一,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81 年,学院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院紧紧抓住机遇,先后成立机械、电子、管理等多个教学系,促使学院发展迈向了一个新台阶。1987 年至 1991 年,21、41 号楼陆续划归学院使用,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
1985 年 10 月,学院成为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建设院校之一,至 1990 年10 月,累计贷款 580 万美元,国内配套资金 1298 万人民币,共购置设备 71 台套,集中建设了计算中心,船模实验水池(如图片所示),工程结构实验室等 7 个实验室,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照片上展出的是学院于 1990年竣工的图书馆,在当时其使用条件为全国一流,如今,我校的新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 5 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国内高校中最大的图书馆。)【继续向前,进入“鼓励与鞭策”部分】
当然,学院日新月异的发展,取得的进步与成就也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鼓励与鞭策。(介绍照片——这是 1983年,聂荣臻元帅在建院三十周年之际,为学院提写的校名)【继续向前走,介绍下一部分“提升办学层次”,共有 8个展板】
【展板一:办学思想】
从“军工”到船院,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稳中求进,提高质量”的办学思想。(这几张照片中,都是我校的优秀的教授,邓三瑞教授,杨士莪教授,戴遗山教授和吴德铭教授工作时的照片。几位教授都曾先后担任过学院领导,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做为军工传人,身在哈工程,定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展板二、三: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建设与发展中,学院注重对交流与合作,经常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来院讲学,促进了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都是当时的资料照片,真实的反映出了学院在提升办学层次上的努力与进步。)
【展板四:注重学生英语及社会实践培养】略
【展板五、六:丰硕的科研成果】(这部分的介绍再详细些)
自 1978 年以来,学院取得了数百项科研成果,有些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些已达到了国外先进水平,为船舶工业,海军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介绍照片中的一些科研成果)
【展板七、八:总结】
1992 年 11 月,学院提出进入国家实施的“211 工程”高校行列的发展目标。1993 年,学院被列为要重点办好的十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从此,学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哈船院部分介绍完成,继续向前走,然后进入巨型展板“哈尔滨号”简单介绍】
如今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坚持“三海一核”的办学方略,创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为奋斗目标。“三海”指的是船舶工业,海洋开发,海军装备,“一核”指的是核能应用。下面的这幅图是被誉为“中华第一舰”的112号导弹驱逐舰,也称“哈尔滨号”,在楼下的船舶博物馆里陈列着“哈尔滨号”的模型。
112舰之所以被称为“哈尔滨号”的原因是,此型驱逐舰上有我哈工程五项专利。【介绍完毕之后,带领观众进入最后一个大部分——“特色鲜明的哈工程”】(这部分主要介绍一下咱们学校从1994年至今的历史大事和重大变化)
在回顾了哈军工时期的辉煌与哈船院时期的进步后,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展馆的最后一个大部分——“特色鲜明的哈工程”
1994年5月,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之一。1999年2月,学校正式划归新成立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2001年至2002年,学校“九五211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十五211工程”通过立项审核,学校进入亿元级科研强校之列,获准试办研究生院和启动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5年1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从此,学校的发展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评价。“十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以平均30%的速度递增,承担重大科技攻关、“973计划”、“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项目等220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68项。2006年学校科技经费3.6亿元,居国内重点大学前列。
学校与美、英、德、俄、日、韩、澳等20多个国家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十几所大学开展本科生、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联合办学。每年举办十余次国际学术会议。
学校是国家”首批27所211”[1]院校、教育部“985平台”高校、全国“56所研究生院”之
一、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总政治部“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高校、海军在东北地区唯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依托院校,是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领域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和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具有“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支撑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本科招生专业5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3个。学科专业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防特色学科11个、国防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十二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一级学科11个。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学校他秉承“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理念,把师资队伍建设呢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特别的是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队伍重点,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总量充足、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师资队伍正在形成,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在这里陈列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是08年6月“联想奥运火炬高校行”活动中在我校传递的火炬,当天共有15位火炬手在校园内传递火炬,为北京加油,为中国加油,为奥运加油。
【安排时间自由参观】
【进入下一部分——“三海一核”办学方略形成,共五幅展板】(这部分特色再鲜明些,内容有些抽象)
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明确了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实现“主题超越,整体升级”的思想,加强“三海一核”领域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凝练相关学科发展方向,主义为相关学科的绘画和建设提供发展平台,并制定了一些特殊政策,汇集了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创新性人才,为重点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海一核”是指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四个方面。而首先我们要介绍的是现代船舶设计与制造学科。
该学科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调动全员件事的科研积极性,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十五”期间“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接下来向大家介绍的是水声工程。该学科结合“高新工程”建设和国家级水声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和科研条件,搭建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水平的水声工程技术人才的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在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的同时,某些技术领域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并保持与国际水平同步发展。
我校另一大特色是核能工程与辐射防护。
突出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特色,兼顾民用领域核能技术的应用。目前,该学科已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成为国内核能工程与辐射防学科领域内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之一,并在舰船核动力领域具有突出特色和实力,核仿真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最后一门学科为海洋运载器导航工程。该学科继续保持了在高校舰船导航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的国内领先地位。“十五”期间新增“导航制导与控制”这一国家重点学科。【到此,所有内容性讲解全部结束,带领观众拐弯,进入到结束语部分】
学校将牢固树立“三海一核”特色办学方略,继续坚持“依托船舶,立足国防,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秉承“哈军工”优良传统,践行“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激情与活力,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在我校五十七年的历史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校友,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照片,展现了我校校友们的风采。(指着图片说几个人物,如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
第二篇:文化展厅讲解词
文化展厅: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来到振东文化展厅!
序言:振东创建于1993年。1993年4月5日,清明节当天,董事长李安平在他的家乡东和村边的一片墓地开土动工。这片墓地当时有数百座墓,由于李总深爱他的家乡父老和先辈,所以选择清明节这天。“振东”这个名字最初取义于“振兴东和”,即振兴李总的家乡。随着企业发展,“振东”的意义已扩展为“振兴东方”,期望振东能不断发展壮大,在世界的东方撑起一片天空。在上党老区一个以“奉献人民,富强国家”为使命的团队正一步一步向着阳光,本着诚信,拓展创新,日趋日上。回首振东数十载风雨历程,朴实的振东人以朴实的振东风格,创造了朴实的振东文化,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时代赞歌。他从艰难起步到神奇崛起,从成功转型跨越发展,秉承“诚信阳光,创新日上”的理念,以“胸怀吞天胆略,在铸世纪辉煌”的气魄,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优秀的民营企业成长的壮丽历程。当年虽然只有五个人的团队,但公司仍然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为振东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管理基础。
图中就是当时第一座加油站的外观,作为最早的加油站,这种结构引领了全国加油站的潮流。还有当时条件下的大型油库。左图为1994年建立的打火机厂,当时是中国北方第一个打火机厂。解决了数百名下岗工人再就业难的问题。时间走到1998年,振东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实现,企业资产已经过亿。此时,面对公司内部管理层享乐主意刚露苗头的局势,7月18日李总召开了振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公司召开全员大会,进行了重大的人事调动,打破家族式管理体制,而这次会议也被称为振东发展史上的“遵义会议”。
二次创业:2000年,由于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石油进货渠道严重受阻,发展形势极为困难,李总果断决定把大部分油站和两座油库转让给中石化。此时李总带领大家解放思想,继续创业,召开了“二次创业动员大会”。而后李总开始带领他的团队在全国寻找适合企业今后发展的新项目,企业掀开了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2001年8月,振东集团一举收购濒临破产的金晶制药公司,迈出了跨行业转型发展的第一步。11月,振东科技园奠基开工,当时我们公司仅有“复方苦参注射液”一个产品,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将振东制药做大作精做长。2002年12月26日,金晶制药一次性顺利通过国家GMP认证,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认证、当年运营,创造了中国制药行业的奇迹。
03年1月,振东精诚铸业有限公司成立,由于管理经验不足倒闭,损失1000余万元。进入陌生领域后在我们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下,跨越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种种艰难坎坷,挫折失败后,振东制药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业绩。03年,岩舒复方苦参注射液被国家推荐为防治“SARS”病毒的八种中药之一,04年3月,振东制药被命名为“中国市场医药行业十大知名品牌”,05年6月,振东制药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2001年8月,振东集团一举收购濒临破产的金晶制药公司,迈出了跨行业转型发展的第一步。11月,振东科技园奠基开工,当时我们公司仅有“复方苦参注射液”一个产品,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将振东制药做大做精做长。2002年12月26日,金晶制药一次性顺利通过国家GMP认证,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认证、当年运营,创造了中国制药行业的奇迹。
2001年10月振东跻身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在不断的追求完美与创新的过程中,2004年1月,振东北京药物研究院宣告成立。2004年12月,振东制药二期工程片剂、胶囊、颗粒剂、口服液等剂型均通过GMP认证。
图中大家就可以看到,李总在振东制药中药材种植的实验基地,实地考察。
与此同时,五和食品被评为“中国消费市场食品安全放心品牌”
2004年8月,五和食品公司一次性通过“HACCP”国际体系认证
在国内不断探索与发展的同时,振东把眼光投向了国外的市场,图中:
2004年12月,五和食品第一次走出国门,李安平总裁亲自向德国的商人介绍五和食品,从此五和食品走向西欧市场。这是属于振东更大的荣誉和骄傲。
企业注重培养员工的学习,也为振东的员工创造了完善的学习环境和办公设施。像可以容纳数百人的功能培训中心,高效智能的现代化综合办公场所等等,图中大家可以看到大型的培训会现场,2007年1月,为全面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经理论坛”正式启动,振东集团的“员工论坛”也随之而来。
同样值得骄傲的是,李总在凭借着自身多年的管理经验和实践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让振东的员
工理解工作的流程和操作顺序,于2006年11月,集团“个人工作程序化”“岗位管理流程化”系列管理工程全面竣工。而振东管理案例也被列入北大管理案例库,李总也凭借自身的创新的管理方案被聘为北大的客座教授。
2006年7月,“岩舒”复方苦参注射液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2007年4月,振东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在太原挂牌成立
2007年4月,首次展开全国性“中华仁爱天使”活动
2007年6月,利用中药成功研发了“系列家庭健康用品15个产品,获6项发明专利(研制的“随症随药”各种食疗性糊、粥、汤、茶等功能性食品申报6项专利)中药注射剂生产线新上国际最先进的近红外在线监测技术
振东发展史跨越发展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发展是成功大道
图中:2007年6月,集团控股太行山红豆峡旅游风景区
2007年6月,二期工程竣工生产指挥中心落成剪彩
2007年8月,兼并山西大同泰盛制药有限公司
2008年9月,重组山西开元制药有限公司(原长治中药厂)
小标:
2008年7月,“苦参家种野生差异化种植技术”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专利。2008年8月,“岩舒”大品种技术改造列入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
2008年10月,振东医药(商业)公司通过国家GSP认证
图中:
2010年5月,重组山西展东区医药物流有限公司
2011年3月,成立振东工程公司
2011年4月,振东制药20万亩连翘种植产业化项目奠基
小标:
2009年4月,集团荣获“2008中国医药卫生行业社会责任孺子牛奖”
2009年6月,中国人与震动联办的MBA研修班结业
2009年10月,振东制药生产100亿片车间奠基开工
2009年11月,振东制药荣获“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优秀单位及优秀个人双殊荣 2010年11月,振东制药被评为“中药企业成长型品牌十强”荣获称号。
图中2011年1月,振东制药在创业板上市
上市成功史机遇也是压力,更是挑战。在前进的征程上,振东也将乘上市之风,大展宏图,在资本市场展翅翱翔,全力实现“国际品牌,中国名牌,山西名片”的远大目标。为股民负责,为老区争光,为山西添彩,为振兴中医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振东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企业的形象和代言。
百亿,千亿......直至振兴东方。振东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在世界东方,振东的明天永远充满激情向上的阳光!
高管团队:这是振东集团高管团队的照片,不论从年龄结构还是学历、阅历来说都是比较成熟的,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是振东集团的基石,也是振东集团不断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慈善:振东集团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把公益慈善事业公司法定化的企业,有严格的制度和科学的标准。多年来用于家乡科教文卫、慈善等光彩事业累计投入资金8500余万元,受助人数上万人次,推动了爱心助学、夕阳扶老、慈善助孤、扶贫助困、康复助医、援建道路、解困饮水等慈善公益事业。
从2002年起,集团工会专门成立了“扶贫济困委员会”,以法定形式创立了针对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贫困学生的“扶贫济困日”。即:把每年8月份的第三个周日定为“扶贫济困日”,旨在帮助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学的大、中、小学生,让他们能够顺利入学,圆他们的求学梦。截至目前,振东集团已累计为各类贫困大、中、小学生捐资2000多万元,帮助3000余名学子圆了求学梦。
针对孤寡、伤残等弱势人群的“冬助日”。每年冬至这一天,天气开始进入严寒,振
东都会召开“冬助日”帮扶大会,向孤寡、伤残等弱势人群发放救助金,并派专人挨家挨户为帮扶对象送去大米、白面、食油、衣物等过冬所需物品。2003年至今,每年给长治地区120余名孤儿每人1000元的救助,给孤寡老人220余户物品救助。
管理模式:从93年开始,我们每年设计一个工作管理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去做,在年底经过总结,产生出一种模式。比如说02年兼并金晶药业,由于我们踏入陌生领域不懂专业知识,每个员工都以“时时用心,事事求知,天天进步”的理念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快速进步,所以就把那年定为“学习年”,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要求管理者对下级像教练一样教授工作方法和技巧,但是不能代替员工做工作,年底即成“教练模式”。
同时,针对管理中遇到的难题、细节、推出不定期的管理月、管理周和“法定日”等,例如近期成本提高,我们就会推出“成本月”,要求人人从自身做起节约费用,降低成本。
五大文化:振东集团从创建的那天起,就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企业发展过程中,经过多年的萃取提炼、优化完善,形成了以“阳光、简单、亲和、诚信、责任”为精髓的振东五大文化体系。
责任文化:不敢承担责任就是没有尽职,李总教育我们员工要孝敬父母长辈,对家庭负责;关爱同事亲朋,为企业尽责。
简单文化:中国文化的复杂导致中国人思维复杂。刻意追求完美等于零,把复杂的事做简单最不简单,把简单的事情持之以恒更是难能可贵。简单文化就是要我们化繁为简,轻松工作,快乐生活。
亲和文化:无情制度,有情领导,无情市场,以情经营。在振东这个大家庭中,同事之间都以兄弟姐妹相称,情同手足,从未有过任何矛盾;对待客户,亲和服务,朋友相待;对待合作伙伴,亲和相交,彼此信任。
诚信文化:人以信立,企以信存,诚实守信是企业取胜之道。振东对待客户、朋友、消费者向来都是以诚相待。
阳光文化:要求我们以阳光的思维和心态来对待工作和生活。例如,“阳光费用”管理模式中一切报销单据、开支、账本都是公开的,通过部门召开阳光费用会、阳光审批、盖阳光章一系列程序,达到防范不良行为、提高资金效率、杜绝腐败浪费的目的。
五大文化是振东18年来理论与实践的结晶。细细品味,浑然天成,丝丝入扣,相互关联。五大文化是“天、地、人”和“路与站”的空间,面、线、点的有机整体,“阳光为天,诚信为地、亲和为人”、“简单是路、责任是站”,架构清晰、目的明确。它无时无刻不在鞭策着振东每一个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振东在企业管理上逐渐形成两大优势,一是企业文化建设,二是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在振东,独具特色的文化理念随时随处熏陶着我们,提醒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及思维习惯,所到之处都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各种物件的理念,有行为理念,有各单位的工作理念。
物件理念:在振东,每一件物品都有理念,如宿舍墙壁上的理念“自觉、自省、自律、自警”,提示我们要随时注意保持严谨、自律的生活、工作习惯;花草理念“养她之身,修我之心”,告诉我们养花护草,修身养性,既要会工作,也要懂得生活。
行为理念:办公桌理念“伏案自省,成就未来”、办公椅理念“在其位,谋其职”提醒我们应该具备负责任的、正确的工作态度;电话理念“沟通从心开始”,提醒我们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真诚待人。
工作理念:振东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工作理念。“尽心尽职尽责,求细求实求快”是我们每一个振东人的工作标准;学习理念“时时用心,事事求知,天天进步”告诉我们随时随地做个有心人,随时随地用心积累知识,不断提升自己、成长自己;计财部理念:“精打细算抠效益,当家理财做主人”,没有豪言壮语,简单、朴实、人性化、易操作;“识德育知,用才聚贤”是我们的人才理念,本着识别人才、培育人才,选用人才、汇聚人才的工作理念,为公司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发展理念“顺其自然,进二停一”,提示我们企业发展要量力而行,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求精求长,而不求大求强。
第三篇:河钢集团展厅讲解词(精选)
集团展厅讲解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欢迎您参观河钢集团展示厅。
首先请进播映厅。请各位来宾就座,观看集团企业形象介绍片。(看完之后,出播映厅)请各位来宾继续参观。
(第一板块:集团概况)●建设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
河钢集团拥有直属子分公司20余家,其中,钢铁主业拥有河钢唐钢,河钢邯钢,河钢宣钢,河钢承钢,河钢武钢,河钢石钢,河钢衡板,河钢新材八家子公司,河钢采购,河钢销售,河钢国际,三大经营公司和河钢钢研总院;非钢板块有河钢矿业,河钢物流,河钢能源,河钢化工和河钢宣工;金融板块有河钢财务,河钢保理,河钢租赁和财达证券;海外板块瑞士德高,南非PMC和国际控股等公司,形成了以钢铁为主业,矿山资源、金融服务、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集团连续八年跻身世界500强,2016年居201位。
集团以“建设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为战略目标,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主体装备实现了大型化、现代化。集团拥有3196项自主知识产权,制定有30项国家产品标准。主要产品覆盖除无缝钢管外所有品种领域,是中国产能规模最大、产品规格最齐全的钢铁企业,200多个钢材品种替代进口,产品出口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集团核心企业被誉为“世界最清洁钢厂”,被国家工信部树为绿色发展典范。
● 这是河钢产业布局图。
这是国内板块:唐钢、承钢、宣钢、石钢、邯钢、舞钢,集团总部坐落在石家庄。
这是海外板块:德高、南非、加拿大板块和香港板块等。●主要经济绩效指标
2015年,集团产铁4671万吨,产钢4776万吨,产钢材4436万吨;实现营业收入2850亿元,利税85亿元,总资产为3451亿元。
集团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15年社会贡献总额为297亿元,实缴税费82亿元。
●人才队伍结构情况
截止2015年底,集团在岗职工总数为116000人,其中35岁及以下人数占职工总数的32.34%,36至45岁人数占职工总数的36.86%。大学以上学历21500人,占职工总数的18%。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3000人。
(第二板块:装备技术)
●集团主体装备实现了大型化、现代化
铁前系统拥有6m以上大型焦炉 10座,200m以上烧结机 13台,3200m高炉 5座,2000m级高炉 10座;
炼钢系统拥有120t以上转炉 25座,100t超高功率电弧炉 4座;
轧钢系统拥有棒材、线材和型材轧机50余套。
●这是集团的主要装备:7米焦炉、400平方米烧结机、3200立方米高炉、260吨转炉、RH精炼炉、板坯连铸机、方坯连铸机、2250热连轧生产线、宽厚板生产线、型钢生产线、棒材生产线、高强汽车板生产线、2180毫米酸轧生产线、彩涂生产线、镀锡生产线、电镀锌生产线。
●主要工艺技术
集团已经形成了集采矿、炼铁、炼钢、轧钢及深加工十大全流程钢铁生产制造技术。
(以下选择性介绍)
●清洁生产技术:实施了以煤气综合利用,烧结机脱硫、固体废弃物高效综合利用”等一系列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绿色矿山开发技术:开发了智能采选、地下充填、无尾排放等绿色矿山开发关键技术,实现了数字化矿山建设、资源高效利用与全自动化选矿。
●低成本炼铁技术:应用封闭料场、大喷吹冶炼,大型高炉低燃料比冶炼等低成本炼铁技术。高炉燃料比等主要指标跃居国
332内同级别高炉领先水平。
●洁净钢平台技术:实施了解析-优化的铁水预处理、高效-强化的转炉冶炼、精细-严密的过程参数控制追溯等洁净钢平台技术,建立了以唐钢为代表的线材洁净钢平台和以邯钢为代表的汽车板洁净钢平台。
●自动化炼钢技术:以副枪检测和烟气分析为基础,辅以精准的计量、检测、分析等手段,开发出“一键式”自动化炼钢技术。
●特厚板生产技术:洁净钢冶炼、电渣重熔、特厚板轧制及热处理等完善的特厚钢板生产技术,最大厚度达700mm,产品品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超薄热轧板卷生产技术:以高拉速薄板坯连铸、超薄规格热轧板卷轧制等为特点的超薄规格热轧板卷生产技术,实现了高碳钢、耐候钢、电工钢等特殊品种的薄规格批量化稳定生产。
●高端汽车板生产技术:高洁净度、超快冷、高表面质量控制等高端汽车板生产关键技术。实现了汽车用钢的系列化生产。
●高端特殊钢棒材生产技术:高端轴承钢低钛、低氧含量控制,高端齿轮钢窄成分、窄淬透性控制,高端弹簧钢高周疲劳寿命控制等高端特殊钢棒材生产技术,满足了汽车和工程机械用特殊钢棒材要求。
●钒钛冶炼技术:实施了大型高炉钒钛矿冶炼、转炉提钒渣、竖炉连续生产氮化钒、钒化工产品生产等钒钛冶炼技术,实现钒 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
●研发试验平台(钢研院补充)
集团构建了完善的技术研发平台,拥有2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3个通过CNAS认可理化试验室,以及钒钛、宽厚钢板和钢铁产业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有3个“院士工作站”和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中试实验平台(钢研院补充)
集团中试实验平台装备了一流的冶炼、轧钢及深加工等模拟中试设备和物理、化学、力学等高端理化检测设备,着力于前沿、共性、关键、重大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
●国际化交流平台(钢研院补充)
集团拥有德高、南非等国际化平台,并与韩国浦项、西门子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推进技术升级和品种开发;与国际钢协、瑞典国家冶金研究院等海外科研机构和知名院校的建立交流协作机制,提升集团国际影响力。
●协同创新平台(钢研院补充)
集团与中国科学院、中国钢研集团、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燕山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板块:产品及应用)●集团主要产品
集团具备生产系列热轧板卷、冷轧板、镀锌板、彩涂板、中宽厚板、棒材、线材、型材等产品的能力,是我国产品品种与规格比较齐全的钢铁企业。6
● 产品(实物)介绍(钢研院补充)
各位来宾,下面是产品实物展区
您看到的是用于西气东输、川气东送、西三线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使用的的X80管线钢、高强汽车板,这是集团的特厚板,包括6到700mm不同规格的系列宽厚板。“舞钢牌”为宽厚板“中国驰名商标”。
集团弹簧钢产品广泛用于高铁、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产销量在国内名列前茅,生产的机车减震圈簧,现已大量应用于高铁及动车;
集团的齿轮钢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广泛用于陕西法士特、株齿、一汽哈齿等大批国内外知名齿轮制造企业,并出口欧美市场。这是用齿轮钢制造的轿车变速箱齿轮、圈齿及载重车传动齿轮的制造。
这是轴承钢产品,集团的轴承钢现已为SKF、铁姆肯、哈轴、洛轴、人本轴承等国内外知名轴承制造企业供钢。这里展示的是用轴承钢产品制造的汽车和机械用轴承。
河北钢铁集团生产的高洁净度非调质钢产品、合金结构钢、优质碳素结构钢等产品,已应用于宝马、丰田、卡特比勒、中国一汽、东风汽车、中国重汽、三一重工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这是轿车用的发动机曲轴、凸轮轴、转向节等产品。
这是我们新近研发的新材料---高强不锈钢焊丝。
目前,我国的高铁和地铁及城市轨道交通工具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河北钢铁集团的铁路弹条用钢产销量居全国第一,广泛的用于高铁、铁路、及地铁建设。
这是我们生产的Φ5.5-Φ60mm高强度抗震钢筋和钢绞线。这里陈列的是我们生产的热轧板、酸洗板、冷轧板、镀锌板、镀锡板和彩涂板系列。
展台1:这是我们生产的Φ12mm-Φ350mm特殊钢棒材,产品含盖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易切削非调质钢、优质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等钢种。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制造和铁路、船舶工业、石油及矿藏开采等行业。
展台2:我们生产的百米重轨(U71Mn、U75V)用于京九线、京山线和兰渝铁路等项目建设,结束了河北不能生产百米重轨钢的历史;目前,可以生产5-30#系列铁塔用角钢,其中,30#等边角钢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矿用U型钢产品目前已实现了18UY-40U系列化,其中40U型钢填补了国内空白。
展台3:这个展台展示的是我们生产的高强超深冲和超高强汽车冲压零件,目前,最高强度达到1000MPa。●产品应用领域
集团产品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汽车、石油、铁路、桥梁、建筑、电力、交通、机械、造船、轻工、家电等众多国民经济重点领域。
●航空航天工程用钢:高强度高韧性超厚合金钢板,广泛应用于大飞机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
●电力工程用钢:高级别电力工程用钢应用于秦山核电站、三峡工程、内蒙古赤峰风电等项目建设。
●造船及海洋工程用钢:系列海洋工程用钢和高强船板用于海洋钻井平台和采油平台、船体结构、船用机械等制造。
●锅炉及压力容器用钢:临氢铬钼钢、抗湿硫化氢腐蚀用钢、大型储油罐及高强度焊接无裂纹球罐用钢等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核电、锅炉等行业。
●汽车用钢:具备汽车整车用钢供货能力,产品广泛应用于一汽、上汽、丰田汽车、北方奔驰、卡特彼勒等众多知名汽车制造企业。
●桥梁用钢:系列桥梁用钢应用于重庆朝天门大桥、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上海卢浦大桥等国内外50多座大桥建设。
●石油管线用钢:系列管线用宽厚板和热轧卷板,批量用于西气东输、川气东送、西三线等重点工程建设。●铁路用钢:生产的百米重轨用于京九线、京山线。铁路弹条用弹簧钢产销量在国内名列前茅。
●食品用钢:镀锡板(MR钢)产品应用于饮料罐、奶粉罐、食品罐、气雾罐等的制作。
●建筑用钢:“舞钢牌”、“燕山牌”产品广泛应用于奥运工程、三峡工程等诸多工程。
●装备制造用钢:系列高强钢、系列耐磨钢主要用于溢流型球磨机、盾构机、大型汽车吊等工程机械制造。
●家电用钢:系列镀锌板、系列彩涂板等高档家电用板成功应用于空调、洗衣机、冰柜、冰箱等知名品牌家电。
●科技成果
集团成立以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河北省科学技术奖61项,中钢协、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38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3196项,平均年增长28.8%,其中申请专利2296项(发明专利60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900项。
(第四板块:绿色发展板块)●引领绿色发展、打造行业典范
集团自组建以来,积极推进“绿色”引领战略,投资近145亿元,实施了重点节能减排项目380多个,采用先进技术、强化环境治理,主要能源环保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集团被中钢协 誉为“创造了钢铁企业清洁生产、绿色发展的成功典范”;核心企业被誉为“世界最清洁钢厂”、被国家工信部树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企业、被国家发改委确认为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首批企业。
●高效节能:集团积极推进“能源成本管理”,实现了能源管控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实施CDQ、烧结余热发电、TRT、转炉负能炼钢、全蓄热式加热炉和CCPP等先进节能工艺技术,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2014年,集团吨钢综合能耗560公斤标准煤,较2008年降低21.75公斤标准煤;吨钢耗新水2.90m3,较2008年下降22.8%;自发电比例达到50%以上,其中核心企业自发电比例达65%以上。图为干熄焦、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CPP)、能源管控中心、烧结余热回收。
●环境保护:集团先后淘汰烧结矿和球团产能1419万吨、生铁537万吨、粗钢334万吨;通过强化环保管理,积极推进污染物治理重点项目建设,污染物排放实现了大幅降低。2014年,SO2排放量较2008年降低23.36%;烟粉尘较2008年降低42.87%;COD较2008年降低60.24%。图为封闭式原料场、烧结机脱硫、高炉干法除尘、转炉二次除尘。
●资源综合利用:集团引入生态理论,建立和完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技术路线,实现了全流程的清洁、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其中,炼铁、炼钢、轧钢等工序固体废弃物实现全回收利用;矿山采用充填法等先进技术,显著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集团 还通过建设焦炉煤气生产LNG项目、推进转炉煤气制乙醇项目,不断提升副产品的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图为水处理、居民楼(供暖)、LNG液化天然气、水渣超细粉。
(第五板块:非钢产业)●非钢产业
集团非钢产业的发展,以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的规模优势与资源平台为依托,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主线,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矿山资源、钢铁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装备制造为主的钢铁与非钢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非钢产业正在成为集团削减钢铁附加成本、还原主业先进性的主渠道,集团全面提升盈利能力新的效益增长极。目前,非钢产业的资产总额占集团总资产的40%以上;营业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30%。
●矿山资源:形成了以铁矿石采选加工为主业,辅以有色金属、矿建、矿机、火工品制造等产业的矿山资源产业链;国内铁矿石资源掌控量达到40亿吨,位居国内钢铁企业前列;到“十三五”末,矿山资源将实现年产2000万吨的铁精粉产量,为钢铁主业可持续发展构建低成本、高稳定性的铁矿石资源保障链。
●钢材贸易:以服务内部市场为基础,积极拓展外部市场,按照“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运作原则,增强三大专业经营 公司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升贸易服务的市场化创效能力。2015年,集团贸易市场化创效超过4亿元。
●现代物流:依托河北钢铁交易中心的电子商务平台与港口物流基地布局,增强集团物流价值链的主导权和掌控力,以“大物流”产业发展思维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构建融物流、贸易、金融为一体的创新型物流服务体系。目前,曹妃甸与黄骅港港口物流园区年吞吐量达到1135 万吨;钢铁电子交易中心年在线交易量突破4000万吨。
●装备制造:以河北宣工与集团内部机械加工制造存量资产为平台,盘活内部存量资产,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拓展钢铁下游产业链,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板块。目前,旗下主要有河北宣化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唐钢机械装备公司、邯钢设备制造安装公司、唐钢唐山创元方大电气有限责任公司等产业集群。
●金融证券:以产融结合为主线,全面提升集团资本运营及资金集约化运用能力,有效促进集团产业资本的金融化与金融资本的产业化,使金融证券业务成为集团重要的效益增长极。下一步,财达证券将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综合券商;财务公司将成为牌照齐全、功能完备的全方位内部金融服务平台与资金集中管控平台。
下面是集团非钢产业的主要代表产品及部分实物模型。最上面的是LED照明产品,由集团与韩国浦项的合资公司生 产,主要有工矿灯、隧道灯、马路灯、球泡灯等,广泛应用于电力、石化、冶金、煤炭、建筑、纺织、矿山、交通、港口、机械制造等行业。
中间左边这部分主要是智能终端及仪器仪表。这款无人天车智能终端产品是天车无人化系统的一部分,已经应用于唐钢高强汽车板项目,是国内首家研发并使用的天车无人值守系统;旁边,这部分主要是无线测温、测振等智能点检仪器系列产品。
底下这部分产品,主要有精密铸件,应用于工程机械等领域;装备制造板块可以制造的产品有,轧辊、钢包车、烧结机台车、高炉冷却壁、转炉托圈及炉壳等相关产品,主要产品出口多个国家;还有电缆产品,包括多类型的电力电缆及特种电缆;
下面这部分是集团钒钛产品系列,主要有硫酸氧钒,铝钒合金,80钒铁,氮化钒,50钒铁,高纯钒酸铵,五氧化二钒(粉剂),五氧化二钒(片状),高纯五氧化二钒,三氧化二钒,氮化钒铁。其中,硫酸氧钒(蓝色)目前主要应用于生产钒电池的电解液。钒电池具有锂电池、镍氢电池不可比拟的性价比优势,主要有功率大、容量大、效率高、寿命长等特点。
最后这是集团的气体产品,除传统的氧气、氮气、氩气、氢气工业气体与医用气体产品外,已成功开发出氦氖氪氙稀有气体及特种气体、食品级CO2、LNG以及等多种高附加值的气体产品。这是食品级液态CO2与LNG的储罐模型。
(第六板块:国际化战略)●明日河钢,世界河钢
努力把河钢集团建打造为:与规模水平相匹配、全球拥有资源、全球拥有客户、全球拥有市场的世界的河钢。
海外业务形成2232的产业格局:
即:培育两大功能事业集群:一是培育回馈国内钢铁主业的功能事业集群。二是培育具有自我滚动发展能力的独立发展、独立创效的海外新事业集群。
两大上市平台:在伦敦、香港等金融中心拥有集团掌控的投、融资上市平台,初步具备全球范围优化资本结构的能力。
打造资源、制造、贸易三大核心业务板块:
资源:PMC铜二期达产,铜冶炼厂改造等项目全面完成,高品位磁铁矿达到1000万吨/年,争取达到2000万吨/年,PMC保持20年以上的市场竞争力。
制造:南非中国钢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成,年产值突破百亿美元,成为中国和非洲产能合作的样板;通过垂直并购在欧洲建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向钢铁下游制造延伸,同时谋划钢铁产业的配套布局。
贸易:德高覆盖全球的贸易网络负责将河北钢铁品牌的产品销往全球客户,产品销售将实现境内外的有效衔接。
依托既有资源,建设两大基地
依托德高,构建集团国际市场开发主基地。依托PMC公司,河钢塞尔维亚,马其顿,开普敦等公司建设集团海外实业发展主基地。
集团在全球拥有76家子分公司,覆盖70多个多家和地区,营销网点遍及100多个国家。
集团在海外布局了“四钢,一矿,一平台” “四钢”:
河钢塞尔维亚有限公司
简称河钢赛钢,注册于2016年6月14日,通过收购ŽSD 资产,在塞尔维亚拥有了200万吨钢配套生产能力,后续拟通过技改和流动资金的注入,聚合河钢集团优势资源,将河钢赛钢打造成为欧洲具有竞争力的钢铁供应商之一,成为中国在中东欧国际产能合作中的金名片和样板工程。
河钢马其顿中板公司
位于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距贝尔格莱德市400公里)。钢厂建于1967年,原为一个综合性钢厂,1997年政府将其进行私有化,MSK是一家在马其顿股权交易市场公开挂牌的股份公司,全部股份可以在此交易市场公开出售。目前公司总股本1400万股。
MSK现有年产40万吨电炉钢和40万吨热轧中厚板的配套生产能力,主要产品为钢坯和中厚板。能够生产100多个品种的中厚板产品,产品规格为厚度150-300mm,宽度900-1550mm,长度1000-3050mm。
南非中板厂
DSP工厂建于1997年,1999年投产,是德高和南非工业开发局(IDC)合作项目,位于南非开普敦地区,毗邻IDC能源工业园,物流条件较好,距港口5公里。设计每年使用65万吨热卷和酸洗卷,45万吨冷硬卷,年产12万吨冷轧卷,32万吨镀锌卷。
DSP工厂主要机组包括:连续酸洗线一条,四辊单机架罩退一套,四辊单机架平整一套,重卷(预留脱脂)一套,镀锌一套,酸再生一套,磨床两台,喷丸毛化一套。
河钢美国克拉赫公司
●德高国际贸易控股公司(以下简称德高)是全球最大的独立钢贸商,拥有覆盖从原材料到钢材产品的一套完整供应链。德高在全球布局76家分公司、25个分销和服务中心,在111个国家从事商业活动,在钢铁行业拥有最大的全球网络,与全球331家钢厂建立有业务往来,产品出售给全球43000多家客户。
●南非PMC矿业公司(以下简称PMC)
PMC是一家综合性矿业公司,在位于南非林波波省的帕拉博拉地区开发一个大型铜矿,该铜矿是南非最大的铜矿之一,拥有铜金属122万吨,同时累积铜尾矿56%品位的磁铁矿2.7亿吨,以及一个世界级的蛭石矿。
(第七板块:未来展望)
●集团愿景:
代表民族工业,担当国家角色。
建设与规模地位相匹配、效益行业一流、受社会普遍尊重、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
●钢铁主业
形成“5000万吨+X”的产能格局,继续保持钢铁主业规模优势。
钢铁主业人均劳效、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达到行业一流水平。
成为通用产品市场的领军企业,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精深加工产品为代表的战略产品市场的主导企业。
●海外事业
建成全球拥有资源、全球拥有市场、全球拥有客户的“世界的河钢”。
五年内,实现海外铁资源掌控量4亿吨;南非基地实现年产2000万吨高品位磁铁矿、500万吨钢材生产能力;德高成为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亿美元、具有核心竞争实力的世界级综合贸易商。
●非钢产业
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主线,做大做强矿产资源、现代物流、钢铁贸易、金融证券、钢材深加工、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医疗健康、社会服务等十大业务板块。
到2018年非,钢产业实现利润超过50亿元。成为削减主业 附加成本、还原钢铁主业先进性的主渠道和新的效益增长极,成为建设综合型产业集团、打造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的战略支撑点。
●绿色发展
建设“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和废弃物消纳”三大功能完备的钢铁企业,开发“高强、长寿、耐蚀、轻量化”的高效节能钢材产品。
率先在行业内实现生产“零”购电、原水“零”采集、废水“零”排放、煤气“零”放散的目标。
●成就员工
以“建设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的美好愿景,凝聚14万名本土与海外员工的聪明才智,增强“河北钢铁人”的自豪感、荣誉感。
树立“开放、包容、创新、自强”的理念,创造“业内最佳工作环境”,让员工成为“本地区最受尊敬的企业员工”。
欢迎您留言,谢谢参观!
第四篇: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讲解词校史厅
中央民族大学校史展
前言:
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人才而创建的高等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央民族学院,1951年6月学校正式开学,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04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建校60年来,学校根据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需要,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进行学科、师资队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由以民族学学科为龙头的文科高等学校,逐渐发展为以民族类学科为特色,文理兼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已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尤其是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回顾学校60年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与成就,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员工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特举办本展览。展览共分发展历程、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党的建设四个部分。热诚欢迎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参观指导。
中间展区:
您看到的这些照片是历届国家最高领导集体亲切接见我校师生的留影。学校从酝酿、筹备、成立到后来的建设发展,都得到了党和国家,特别是历届最高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这张为1957年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南海怀仁堂草坪接见我校全体师生的照片,这在高校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校和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关怀。
这里展示的是我校部分老一辈著名专家学者的照片和他们的著作。有社会学家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他们不仅是我们学校的学术权威和大师,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相关学术领域也是声名显赫、影响不凡的著名专家。
这是我校马学良、宋蜀华等民族学、社会学和民族语言学学者的亲笔手迹,有原全国人大常务副委员长,我校名誉校长费孝通教授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当选证书,吴文藻、王锺翰、李森的手稿。这本书是林耀华先生在燕京大学研究院社会学系的硕士论文,论文题为《义序宗族的研究》,写于民国二十四年五月。评卷人是当时的社会系研究院委员会主席陆志华先生和吴文藻先生。该书是中国人类学学者以参考观察法研究中国汉族的家族、宗族而写的第一部人类学专著。全书建立在深入全面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描述准确细致;同时,在叙述过程中,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功能学派的影响,一方面又大量引证中国的典籍,而且结合得较为平顺,显示了老一代学者深厚的功底。
旁边陈列的是专家学者的部分书籍。
这是我们学校的校训: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美美与共,是已故的名誉校长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的表述,意为不同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欣赏和赞美对方的文化;知行合一,源于古代哲学命题,表达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其核心思想为“人与人和,知与行合”。
这个版面展示的是我校培养的部分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著名专家学者、艺术家和知名人士的照片。如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西夏学著名学者李范文、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歌唱家宋祖英等。
这个版面展示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给我校的题词,其中包括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的题词等。
第一部分 发展历程: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框
第一阶段:创办时期(1950---1951年)
学校是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下创办的。学校前身是1941年10月革命圣地延安成立的民族学院。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央民族学院。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成立,在国 2 子监的临时校舍举行开学典礼,首任院长是后来担任过国家副主席的乌兰夫。
第二阶段:正规建设时期(1952---1965年)
在此期间,学校经过14年的不断发展,由最初的民族干部培训发展成为以民族学科为特色的文科高等院校。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和北京大学的民族语文专业相继并入中央民族学院,一批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民族历史学家、民族语言学家到校工作,成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和骨干。同时,校址也从国子监迁到了现在的校址。同年,学校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开始正规化办学。
下表是从全国各高校和有关单位中调入我校的著名专家名单。
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我校师生的合影照片。
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文革造成了我国的十年**,学校曾一度停止招生,学校的各项工作遭受严重的破坏和巨大损失。但广大教职工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不计个人安危,矢志不渝。表现出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1971年底恢复招生,是全国恢复招生最早的高校之一。
第四阶段:恢复和发展时期(1977---2000年)
根据国家民委、教育部提出的中央民族大学办学方针和任务,学校不断对原有系科和专业进行调整、扩建,使学校、从单纯的文科高等学校逐步发展成为文理俱全的综合性的全国重点大学。
下表是20世纪70—80年代我校系科建设一览。
1993年11月,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99年1月,我校正式成为国家“211工程”一期重点建设的大学。
第五阶段:稳健快色发展时期(2001年至今)
国家在这一时期加大了对学校建设的投入。学校通过深化改革,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
2001年6月,在学校建校50周年之际,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校视察,对学校50年的办学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
2004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
2009年5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校视察指导工作。同年12月,国务委员刘延东视察学校,他们都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就和发展思路,并为我校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指导。
1-10展板 我校学院、专业情况介绍。截止2010年底,学校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教等10个学科门类,56个本科专业,19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点,4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等。依托这些重点学科和基地,分别形成了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历史学、宗教学等教学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的特色优势专业,尤其是学校的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学科不仅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
1-11展板 这边是学校基本情况及党政机关、直属单位的情况介绍。经过60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体、民族类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到2010年底在校本科生11236人,硕士研究生和骨干研究生3322人,博士研究生673人,留学生922人,预科生490人,有55个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学生以及各国留学生。建校60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各民族毕业生,他们大多数已成为民族地区各条战线的骨干,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尤其是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12展板 我校教学科研机构情况介绍。1-13展板 学校历任主要领导。1-14-16展板
院系设置情况表
第二部分 教学改革
中央民族大学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摇篮,围绕人才培养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60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进行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形成了自身的办学指导思想,充分展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
一、学科专业建设
2-18 展板 学校的学科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般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历程。
遵照学校“培养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与技术干部为辅”的办学方针,建校初期,为解决国家民族工作急需的问题,首先开办了军政干部训练班、短期干部训练班和藏语班,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输送了大批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至改革开放前,学校开设过本科专业36个和一批非学历班次。
2-20 展板 改革开放后,学校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形成了由预科、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6个教学层次构成的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干部培训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民族学、民族史、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经济、民族艺术及理科等学科群体。
2004年以来,学校实施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十一五”专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了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同时,发挥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注重提高质量,将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训练贯穿于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与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
二、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发展的关键在师资,学校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根本大计,60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
2-26展板 1951年建校初期,民族学科教师奇缺,最初仅有教师14人。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一批民族学、语言学、历史学方面的专家来校任教,使学校师资力量大为改观。
改革开放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也逐步在教师队伍中建立起应有的竞争机制。5 1979年学校恢复了职称评定。同时,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安排教师学习深造,使师资队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使学校的专家队伍后继有人。
20世纪90年代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从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一方面抓好教师管理和培训,使其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抓好校外人才的引进,严格把关,大胆任用。经过不懈的努力,学校教师在总体水平、知识结构、职称结构、高学历比例、民族成分、年龄结构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师资水平和师德水平不断提高,逐渐涌现出一大批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带头人。这批中青年教师的特点是年纪轻、学历高、知识新、能力强,这是学校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根本保障。
2-27展板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大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助人成才和鼓励创造、培育名师的良好环境。近年来,投入到教师队伍建设、用于教师培养、进修、资助、奖励和人才引进的经费每年均超过1000万元。2006—2010年底,已派出教师512人次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访学、培训、开展合作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
到2010年底,学校有专任教师1037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有240人,副高职称教师有339人,有441名博士和311名硕士。他们当中有戴庆厦、王尧、耿世民、张公瑾、牟钟鉴、胡振华、施正
一、刘秉江、马跃、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等知名专家学者,也有不断涌现、渐成学界翘楚的诸多中青年新秀。
学校的教师具有良好的治学传统和学术风范,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上成果卓著。目前,在学校教师队伍中有双聘院士2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等国家学科规划和评审机构成员1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3人、学校特聘教授2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以及教学带头人82人。
2-29展板 学校有113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三、教学改革
2-30展板
(一)教材建设与实践教学:教材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材建设完全靠自己创新。十余年间,学校5个系共开设课程100余门,教师编写出上百种讲义和教材。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建立了严格的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制定实施《本科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严把教材选用质量关,明确规定优先选用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国家规划教材、获奖教材及近年出版的教材,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学校加大投入力度用于加强教材建设,重点开展精品教材、特色教材的立项建设工作,形成了与学校专业相匹配的教材体系。
“十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及北京市多项优秀教学成果奖。
在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了《本科实习指南》等实践教学系列文件,为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和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保障。
2-32展板
(二)课程体系建设
经过60年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学校已建立起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学校将课程分为三个系列,即校定必修课,系定必修课和选修课。
2002年,学校开始施行学分制,实行校内转专业制度;设立双学位班;增设国际合作培养项目(3+1、2+2项目、学期学习与实习项目);实施双导师制等。
2-33展板
(三)教学质量体系建设
学校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经过不断的建设与完善,逐步形成了完整链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有力地支持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34展板
(四)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一贯重视教学条件建设,将改善教学条件摆在优先地位,依托“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全面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建设,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运动场、体育设施等满足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需要。
四、人才培养
60年来,学校培养出了大批人才,他们是少数民族之精英、民族团结之模范、民族工作之栋梁。其中有领导干部、有专家学者、有企业者,还有艺术家。中央民族大学还走出了许多少数民族的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硕士、第一个博士。
2-36展板 1951-2010年校学生人数统计表
第三部分 科学研究
科研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60年来,学校在解决我国民族工作的重大课题方面,在解决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问题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38展板
一、改革开放前的科研工作,学校全面参与了国家组织的“三大调查”,为党的民族政策的制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奠定了学校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的优良学术传统。
3-39展板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科研工作,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学校的科研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大力实施学术兴校战略,并把科研和学术活动作为牵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积极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
3-40展板
1、紧密联系实际,为民族工作服务。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3-41展板
2、深化基础理论研究,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华民族史》、《原始社会史》等。
3-42展板
3、继承、弘扬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藏族文学史》等。
3-43展板
4、自然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计算机数据库及文字处理技术在少数民族语文研究中的应用等。
3-44展板
5、对外学术交流。学校始终坚持面向世界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55个欧美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签署了69份合作协议,开展“以项目为基础、以教授为中心”多途径、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这些交流与合作,为我校师生掌握学科前沿动态、拓展国际视野提供了条件,有效提升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学校的国际学术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5、46展板
这是与我校建立校级关系的国外高校名单。
3-47-51展板
这是1987年以来获得的省部级奖励情况一览表以及历年的科研成果。3-52展板
这是调研报告奖。
第四部分 党的建设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针对多民族大家庭的特点,学校建立了一套有鲜明特色 8 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营造了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组织保障。
学校把加强学生党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不断创新学生党建工作内容和形式,积极发展各民族学生党员,建立和健全学生党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学校各级管理干部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各项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得以严格执行,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
2010年4月以来,学校按照中央和北京市委的安排与部署,根据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要求,在全校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这将为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维护和谐稳定、培养造就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各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这是“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情况介绍。通过两个工程建设,学校在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中青年学术骨干成长、科研工作、办学条件、管理体制改革、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结束语:
这是一所中伴随着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而成长壮大的高校;这是一所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的高校;这是一所得益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关心和厚爱的高校;这是一所得益于全校几代各民族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的高校。
回顾学校60年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我们感受着中央民族大学无比光荣的过去。她承载着历史的荣耀,将继续前行,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为挈机,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地进行各项改革和建设,为创造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世界一流民族大学”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展厅讲解稿英文版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Eva.Welcome to BYD Technology City.It’s a great honor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give you a short introduction.Baoding, as the hometown of many celebrities, has a history of 3000 years, also known as an important fortress in ancient China.The name of the city came from “protecting the capital and stabilizing the nation”.Nowadays, there are 17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and 120 technology platforms in Baoding, which provide us an inexhaustible supply of personnel in demand.Meanwhile, our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 is taking shape, including world leading companies like Great Wall Motor Company Ltd.and Yingli Solar, laying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YD Technology City.As we all know, a proper opportunity is also vital.2014,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had become a national strategy, which will definitely lead to an economic boom in Baoding.That’s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for us.As we can see in this picture, Baoding , Beijing, Tianjin formed a triangle, the distance between each two of them is approximately 140kms, which gives Baoding an unparalleled advantage.In April 2015,BYD Technology City had been included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Outline, which made it a national strategy platform that can ease the pressure of Beijing and Tianjin, and put the technology ideas produced in Beijing and Tianjin into practice.After background briefing, lets have a look at the specific plan of BYD Technology City.Our short term plan is “a city with two areas and five towns”, with a total area of 385 square kilometers, as you can see in the picture.The “two areas” are the main area in the left, and the culture and tourism area in the right.Our five technology towns located at the green corridor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attracting famous foreign and domestic companies.The long term plan is to expand the city to “1+n” parks, forming an organic whole.The red part is the main area, which has a very convenient traffic with Baoding east station in its center.The green part is the culture and tourism area, which is a peninsula with enchanting scenes.Let’s take a closer look at the main area.We have comprehensive area, modern commercial area, research and education area, industry area, Guogongying cultural village and residential area.In this map we can see the splendid traffic system.We have 7 express ways, 4 railways, Beijing new airport under planning and the high-speed rail from Baigou to it.This splendid external traffic system connected BYD technology city with the world.We also have a convenient internal one, with Baiyangdian boulevard, central boulevard , Baoxin boulevard , Xuqing fast road and Ronggao fast road.There are also Jinggangao express way and Jingguang passenger dedicated line running through the main area.Reasonable industry arrangement along with good transportation and traffic provide vast development space to all our business friends.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new energy, health and new generation of IT industries are the main ones in the main area, while the culture and tourism area focuses on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modern agriculture.As the biggest wet land in Hebei Province, Baiyangdia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limate of the surrounding areas.With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s its principle, BYD Technology city has planned an ecology network system to improve the basic environment.So that we can attract people we need.Here is our last picture.A picture about beautiful villages and four demonstration parks of modern agriculture, which will boost the economy and promote the living standard.Let’s take a brief look at the sand table.This is where we are now.This is Hebei University.This is Baoding College.Here is Baoding east station.The area surrounded by the red line is the main area I just introduced.We can see our five technology towns scattered in the green corridor.To the far right is the culture and tourism area.Now we have prepared a short video for you, so that you can have a better view of BYD Technology City.It is a privilege to have you as our honorable guests.I wish you a wonderful and successful trip in China.Thank you for your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