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校长材料校史讲解

时间:2019-05-13 10:2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朱校长材料校史讲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朱校长材料校史讲解》。

第一篇:朱校长材料校史讲解

新生校史暨爱国爱校教育流程

新生入学后,利用二节课时间,以班级(或两个班同时)为单位进行校史教育,由讲解员全程讲解。

一、全班集合于主楼正门前

讲解员:新生同学们,当我们站在这文物楼前,心中充满自豪与敬畏:让我们引以自豪的是,我们学校是沈阳乃至全东北唯一的建校近百年,沿用同一校名、在同一个地方、在同一所教学楼内进行教学活动的中学,是唯一的学生在文物中上课和活动的学校;让我们敬畏的是,这所文物的投资者、建设者及最初工作的先贤们,都已作古。然而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这所古朴典雅的哥特式建筑,留下来许多悲壮感人的故事。

我们这所综合楼,是座T型建筑,一层为半地下,却冬暖夏凉。正面向东为三层教学楼,后面相连体育馆和礼堂。楼前美丽的树藤是1993年栽植,现已枝繁叶茂,装饰和保护着我们的文物建筑,给人以幽深宁静舒适的美的享受。这幢楼现在已被列为沈阳市级保护文物,让我们走进这所文物楼吧!

二、楼梯前 讲解员:同学们,现在我们站立在文物楼入口处。向上迈17阶台阶,即到二楼。环视四周,我们似乎还未完全体会到此处设计的精妙。那么我们听一下,我校毕业生,现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家聂兰生校友,回访母校后著文所发的感叹和赞美吧:“中学时代不懂得空间建筑,但喜欢这个与众不同的厅。读建筑系之后,才认识到设计师杨廷宝老先生这一妙笔……在我所见到过的直达二楼的大楼梯中,同泽女中的处理是最成功的……进来之后的大台阶给大厅增加了纵深感,丰富了空间层次。”

同学们再仔细看看楼梯上金灿灿的镶嵌。我们把近百年校史,写在楼梯上:从1928年张学良于凤至创办女中,到2011年女中荣耀回迁此处原址,美凤还巢。每一年份的记述,既是学校所走过的不凡足迹,也相连着沈阳乃至我们国家的社会变迁和时代递嬗,悲壮与血泪;豪迈与欢笑。

看到这同学们会发现什么?对了。最下面留出一级,最上面剩下三级台阶没有镶嵌。这是为什么呢?同泽女中的历史有丰富的内涵,所有台阶可以填满。下面留一级,是寓意女性教育并非始于同泽,而是源远流长;上面预留三级台阶,是表面同泽前程远阔,让一代代新同泽人,续写辉煌吧!

这是学校伟大的创建人,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半身铜像。早在1930年第一代同泽师生,为感念张将军建校伟业,集资在此敬立张将军铜像。可是“九一八”事变后,万恶的日本侵略者毁掉了将军铜像。留下了侵略者的罪恶,也留下了同泽的伤痛。所幸在抗战胜利50周年的1995年,我校在原处原样复制了此铜像,并由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同志亲笔题词。瞻仰将军遗容,让我们铭记创办人伟业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吧!

三、走进礼堂

同学们,让我们深怀感佩之心、敬畏之情走进沈阳独一无二的礼堂吧!

我们的礼堂,八十多年前,是沈城最美的礼堂,时至今日仍然是沈阳最古老、最独特、最优美的中学礼堂!

同学们用心欣赏吧!我们的礼堂 既古朴庄重,又不失其典雅别致 既小巧精致,又不失其浑然大气 既简约无饰,又不失其美艳秀丽 既古色古香,又不失其现代风范 我们的礼堂

融中西美学之精华,美轮美奂 聚古今文化之荟萃,超凡脱俗

我们的礼堂,经80余载岁月之磨砺、时代之嬗变,而景貌如初、宛然似昨,怎不令人敬仰赞叹!而今臵身其间,仿佛身临时光隧道、艺术殿堂、少女沙龙,而心旷神怡。

今天我们站在这先贤才女们曾经活跃的空间,感佩怀念之情、陶醉自豪之感,油然而生。这是我同泽女孩们所独享的幸福啊!

是的,在我们这个舞台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张学良曾发表过演讲;大音乐家阎述诗老师曾指挥过合唱。在1931年苦难的“九一八”之夜,我们的老学友们,就在这个舞台上,满怀爱国激情,演出了她们自编自演的话剧《一片爱国心》。

而如今,现在这个不平凡的、八十余载未经改动的舞台是属于你们的了。它会留下你们动听的歌喉、曼妙的舞姿、激情的演讲和欢快的笑声!

四、二楼走廊

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我校的创办人。这是英姿勃发的张学良将军青年戎装像。主政东北及创办同泽女中时,他还不到三十岁。

这是我们文物楼1929年落成庆典上留下的珍贵照片。时至今日楼正门仍保持原样。

这是建校之初女中的校训、校徽、校旗。校训是张将军亲自拟定的诚字。校徽、校旗有日月星图案,体现光明的同泽、光明的青年、光明的未来的深刻含意。

这是出资并辅助张学良创办女中的张夫人于凤至女士,她兼任我校董事。这张珍贵的照片拍摄于此楼落成庆典时的文物楼门前。照片中的三个人,中间为于凤至,左侧为我校第一任校长、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王捷先博士,右侧为副校长姚女士。照片上的原始说明文字表明,这是王校长将楼门钥匙,敬呈于凤至女士,并由于凤至执行洞啟同泽女中校门之礼仪。

这是我女中历史上最著名的老师阎述诗先生。他是当时沈阳名气最大的数学老师,又是音乐家。“九一八”事变后,他不甘当亡国奴为日本人工作,而流亡关内,寻求抗日救国道路。并于1935年满怀悲愤之情写下了当时唱遍全国,而又传唱至今的不休的爱国歌曲《五月的鲜花》。

这一版陈列的是张学良先生的眷属们与同泽交往的照片。这张照片上的二个人物是张学良六妹、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张怀敏和她的儿子投资大陆的企业家翟云台先生。这是1995年他们母子二人来同泽出席张学良铜像落成典礼时留下的照片。

这张照片是张学良八弟张学荃的夫人携子女来访同泽的留影。

这张照片是张学良四弟、我海军将领张学思的夫人与我校刘煜校长的亲切合影。

(到北侧走廊)

同学们,我们这栋建筑,所以能成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不仅仅是因其出资人为张学良将军,还要感谢此楼的杰出设计师杨廷宝博士。杨廷宝先生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生前曾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他的作品丰富,包括他参与设计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京长江大桥、老东北大学、老沈阳北站等等。

五、校史馆(朗读前言)

这是一张1930年留下的见证历史的十分珍贵的照片。照片中站立者为当时的副校长姚女士,其身后的背景是改建前的实验楼。此照片珍贵的是镶嵌石板上的文字:

“同泽女子中学校落成纪念;创办人、董事长张汉卿先生;校长王一丁先生;民国十八年二月竣工;民国十九年三月立石。”

解释一下,民国18年即1929年;民国19年即1930年。张汉卿是张学良的“字”。张将军姓张名学良字汉卿。校长王一丁,姓王名捷先字一丁。

此石碑镶嵌在此楼正面北侧楼角。可惜更可恶的是“九一八”事变后,此石碑被日本侵略者毁掉了。所幸立碑石时留下这张照片。

这是张学良将军携夫人于凤至参加运动大会时的留影。此上下两张照片,在走廊见识过。照片上原有文字,尚能看清,不过要从左向右念,当年横排版文字,皆从左向右读。

“同泽女子中学一览”这是张学良先生为同泽女中办学一周年教学成果展览而亲笔写的牟言的题目。此牟言全文仍保留着。在牟言中张将军拟定同泽的办学宗旨为“强国保种”。

这是1928年同泽女中建校的校训、校徽、校旗。我们在走廊上看过了。

这是1929年同泽女中的校歌。为女中第一代教师、歌曲《五月的鲜花》作者阎述诗等前辈老师所作。歌词优雅、曲调优美。大家要会唱这支歌,来传承同泽精神。歌曲最后一句:“同泽女校莫与京”,意为同泽女中是无以伦比的最好学校,表达了同泽女孩的自信、自豪和对女中无限热爱之情。

这是全中国大中小学唯一的引以为豪的标本,是我校的镇校之宝。(念说明词)

(回头到校歌后面的展板前)

同学们,同泽女中的历史不平凡而坎坷,她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曾二次惨遭停办。第一次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将学校改做警察局,此楼成为关押折磨屠杀中国爱国人士的场所;第二次停办女中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的1968年。当时粗暴取消女性教育实行男女合校。

当然,女中也有过第二次辉煌。就是解放后改名为沈阳第三女子中学的时候。当时女三中与同泽是以同泽命名的同泽男中的继承者沈阳二中齐名争艳,是沈城优秀女孩的首选学校。

这张表格是1928年到2009年历任校长名单,也同时标明了学校校名的更替情况。

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校受到了包括中央领导同志在内的各级领导的关注关怀。先后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前中央政治局委员芮杏文、省委副书记曹伯纯等同志光临我校视察指导工作。

下面展示的是张学良先生的生平简介。张将军生于1901年卒于2001年,跨世纪的高龄寿星,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千古功臣,东北人民的骄傲。

这三人合影,三人为张学良父亲张作霖元帅与幼时张学良、张学铭。张作霖曾统治东北多年,其势力曾扩张半个中国,包括北京、山东直到上海。1928年被日本人炸死于皇姑屯站的火车上。

张学良接掌东北大权后,便着手谋划中国统一大业,顶住日本人分裂中国的压力,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三省及热河省与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统一,并将当时东北的五色旗撤掉,改挂当时代表中国的旗臶,这就是张学良的第一大功绩,“东北易臶”。下面这张群像,中间两位一位是当时的中国陆军空军总司令蒋介石和副总司令张学良、后面为当时中央政府高官。

下面这张照片,是张学良和当时的西北地区将领杨虎城。是他二人联手发动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兵谏”,也称“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反共内战,促使全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八年抗日战争的开展和胜利。

下面是当时报纸的报导。

“西安兵谏”后,蒋介石挟私报复,将张学良软禁半个世纪之久。蒋介石死后,解除软禁的张学良去美国夏威夷居住,并于2001年逝世,享年101岁。(读结束语)

六、展室

这里介绍的是2003年同泽女中复校后的情况和取得的不凡业绩。(念前言)

这是沈阳市教育局关于恢复同泽女中的二个文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沈阳乃至全东北35年没有女子中学。所以同泽女中复校引起轰动。这几张图片是《辽宁日报》、《辽沈晚报》、《华商晨报》等报刊对女中复校的热情报导。

这三张图片介绍的是中央电视台对复校后第一任校长刘煜的采访;央视科教频道的专题报导及刘煜校长发表在沈阳日报上的文章。

女中复校后,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这张照片是教育部组织中央电视台等首都十大媒体来我校采访时留影;

这是教育部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协会主席陶西平先生到我校视察;

这是我校刘煜校长陪同市委书记曾维同志步入由女中承办的沈阳中学生新年音乐会;

这是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建华、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健、沈河区副区长徐爱秋等来我校指导工作;

这是市人大副主任徐璐、副市长王玲来我校参加活动; 这是中国教育学会整改委的领导同志来我校指导工作; 同泽女中是适宜女孩发展的特色学校,我校有独特而先进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读前三张版)

这张照片是我校民乐队在上海演出时的舞台照,此次演出获全国一等奖。

这一部分介绍的是我校独特的管理模式。(读主要版面文字)

需要教育是刘煜校长首先提出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以人为本、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而实施的教育和管理。

这是按需培养承诺签字仪式的照片。

这里介绍的是“三管四自”的德育管理模式的相关图片; 这里介绍的是“四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

适合女孩发展的艺术教育,是我校的一大特色,也是培养成功优雅的现代女性所不可或缺的:

这几张图片简单介绍了我校艺术教育的状况和成果。最后一部分展出的是我们尊敬的德才兼备的老师们几年来在教育科研上所取得的成果。(念结束语)

七、体育馆、地下走廊

讲解员:下面我们到地下层,也就是此文物楼的一层参观。同学们现在触摸的楼梯栏杆,都是当年的原装,都是百年的精美木料。

(进入体育馆)这是沈阳最古老的半地下体育馆。它的上面就是我们刚参观过的女中礼堂。本体育馆设计十分合理,处于半地下,因此冬暖夏凉,更适合体育健身。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当其他体育馆热不可耐的时候,而我们的体育馆恰清爽宜人。现在是你们日后健身的好场所。然而,在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把女中强制改为日伪当局的警察厅。就在这个女孩子们健身游戏的体育馆里,关押着数以百计的中国爱国志士。大家看这体育馆墙高窗窄,人们很难逃脱。大家看对面的两扇小门,小门后面是上下二层封闭房间,下层无窗,即使白天也是漆黑阴深。日本军警就在那里严刑拷打中国爱国抗日人士。这是我同泽的灾难与耻辱,也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与耻辱。

今天,当我们在这具有不平凡经历的体育馆里活动的时候,我们更应铭记张学良为女中制定的“强国保种”的办学宗旨,刻苦学习,加强锻炼,做一名不愧为伟大先驱者的同泽女孩。

下面我们到走廊参观。走廊二侧的墙壁上,介绍了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欧洲、美洲、澳洲一些发达国家的女子中学的现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中国大陆的女中不多了,但在台湾女性教育十分发达,每个县市都有一所或几所女中。比如台北市就有第一女子高中、景美女中及中山女中等。这张图片介绍的是台北市第一女子高中,它是台北市优秀女孩首选学校。台湾名作家刘墉曾著文说:“在台湾,如果提到台北一女中,大概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因为她们太厉害了……”现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是男中建国中学毕业,他夫人周美青正是台北第一女中的毕业生。

这张图片介绍的是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解放后我校一直称为第三女子中学。二所三女中南北呼应,同为女校奇葩。现代中国著名宋氏三姐妹,都毕业于上海三女中。其中宋庆龄为孙中山夫人,一代**,曾任新中国副主席。

这一张图片介绍的是华人为主国家新加坡的南洋女中。南洋女中是新加坡的国家名片。2010年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新加坡,专程到访南洋女中,并与女孩们亲切互动。表明了国家领导人对教育,特别对女性教育的格外重视、关注与关怀。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对展示的女子中学一一介绍,但这些足以说明,在世界上,在中国不是我同泽女中一所学校在战斗,在海内外有许许多多女子中学,在坚守女性教育阵地,实现对女性的特殊人文关怀,为培养万千优秀女性人才,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而努力地奋斗着。

同学们,从小学到大本十六年期间,能有机会在青春期的高中阶段,独享三年女性教育,这是我们的偏得;能在这人文积淀深厚的历史名校学习,更是我们的荣幸与光荣。进女中爱女中、自豪在女中、成才在女中。

女中三载圆梦,奠定一生光荣。同泽女校莫与菁!

参观到此告一段落。预祝学妹们三年女中生涯快乐、幸福、健康、学业有成!

谢谢!再见!

同泽女中新生校史暨爱国爱校

教育流程

第二篇:校史展厅讲解词(精选)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史展厅讲解词(初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大家好: 欢迎大家在哈工程六十岁华诞之际前来我校校史展厅参观,想必我校校史会给各位带来深刻的印象。我是本次的讲解员***,隶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讲解团。今天由我带领大家跟随时光的脚步,翻开历史的画卷,回顾哈尔滨工程大学所走过的五十七年光辉历程。

下面请大家看一下这边,这三幅照片生动的展现了我校从哈军工到哈船院至哈工程的校园风貌。1953 年 9 月,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这是当时召开开学典礼时的珍贵照片),如今喜迎母校六十岁生日,工程骄子,人各异第心却在一起为工程祝福。此次校庆庆祝典礼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966 年,学院退出军队建制,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69 年末,中央军委决定对学院进行分建工作。哈船院是以“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完整建制和其他各系人员为基础组建起来的,1975 年正式定名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照片上所展现的是哈船院时期的 31号楼,是哈军工时期海军工程系所在的教学楼,)1994 年,哈船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 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之一。2002 年获准试办研究生院,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从此,学校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照片上是我校主教学办公楼,在 03年建校 50周年之际建设而成)

【介绍完校友风采,带领参观者向左走,进入第一部分】 请大家随我向这边走(向左走),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了学校历任的主要领导。

哈军工时期,第一任院长为陈赓大将,1952 年 6 月 23 日,毛泽东主席将陈赓从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召回,交给他一项新的任务——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培养现代化的军事人才。而坐落于我校世昌路的《受命》铜像再现了当年陈赓大将受命创建哈军工的历史场景。关于陈庚院长的生平及事迹,刚才我们在陈赓纪念馆里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可以说,陈赓大将是哈军工的建院元勋,也是哈军工的军魂。1961 年,陈庚院长逝世,刘居英任院长。被誉为“中国潜艇之父”的邓三瑞,邓三瑞教授是我校著名校友,在担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期间,为哈船院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校现任校长为刘志刚,其幽默的语言风格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同学们骄傲的喊出“华科有根叔,我们有刚哥。”(语言风格改变,此段有待商榷)(或,而我校现任校长为刘志刚。)

【继续向左走,进入学校沿革和隶属关系展板】 这里展示的是我校的沿革和隶属关系。

1953 年至 1959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隶属于中央军委及各部。

1966 年,学院退出军队建制,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由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代管。1970 年至 1982 年,我校更名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机械部,也就是后来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1994 年至今,先后隶属于船舶工业总公司及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2008 年大部制改革,哈尔滨工程大学现隶属于工业与信息化部。

【继续介绍,进入第一个主要部分——历史辉煌的哈军工】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第一部分,历史辉煌的哈军工。我校校歌中唱到“当年军工圣殿,今日精英摇篮”,哈军工的光辉历史,在莘莘学子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时期的概况和简要的大事年表。

1952 年初,中央军委决定,为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学技术,创办组建一批高级军事院校和高等国防科技院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技术综合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院校开始筹建。在军工建设的这段时间里,有一位前俄罗斯将军为我校建成做出了具大贡献。瓦·依·奥列霍夫(1902-1957),前苏联空军中将。1952年7月,受苏联政府委派来华工作,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陈赓院长的顾问及苏联顾问团首席顾问,为哈军工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1957年3月27日在哈尔滨逝世于工作岗位,时年55岁。

【指向图片。这是毛泽东主席签发的陈赓任院长令,下面几幅图片是当时的教学楼和陈庚院长在开学典礼上检阅部队以及与苏联顾问团的合影】 【继续向左,进入“辉煌永存”部分的讲解】

(该部分总共有五块展板,分别从占地面积、院系分布,培养人才的成就,办学指导思想、招收研究生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几方面来展示)

【展板一:占地面积和院系分布】

“哈军工”占地面积 254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64 万平方米,是远东地区校园面积最大的高等学府。(这是当年哈军工教学区全景图)“哈军工”在创建之初,设有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和工兵工程系,是世界上第一所包含诸兵种的综合院校。(讲解时分别指向各照片)

【展板二 :培养人才的成就】

“哈军工”不但是一所军事院校,同时也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为我国培养了一百多位将军、一百多位省部级领导,两院院士和数以千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蛟龙号上的三个潜水员有两位就毕业于哈工程大学。一位是叶聪,2001年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毕业, 进入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工作。

现任水下工程研究开发室总体结构组副组长,国家“十五”863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总布置主任设计师、质量师、建造师和试航员。另一位是唐嘉陵,200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专业。

2007年2月5日入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接受潜航员培训。

【展板三:办学指导思想】

“哈军工”定期举办“教学经验交流,探索教学方法”的研究会议,逐步形成了“两老办院,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展板四:招收研究生,丰硕的科研成果】在2011哈工程取得的十大科技成果。一.哈工程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二.哈工程863课题参展“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三.哈工程一专利入选2010百优四.哈工程跻身“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五.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哈工程团队领跑亚洲 六.5057.58米!叶聪驾“蛟龙号”挑战新深度七.哈工程科技成果亮相首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 八.哈工程海水“卫士”亮相“挑战杯”九. “便携式多波束测深仪” 首摘中国专利奖十.第九届全国高校GIS大赛哈工程获历史性突破

【展板五:一些重大的科研成果】(向观众展示照片)【转弯,进入“亲切关怀”部分的讲解】

“哈军工”作为共和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军事院校,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有许多党和国家及军队的领导人莅临我院,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极大地鼓励与鞭策。在工程校庆,若能邀请到各位领定是我校的荣耀;而当老前辈看到我校的发展以及成就,定会为我校感到骄傲。

(这是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学院时的照片)【继续向前走,进入“哈军工的分建”部分的讲解】

(向观众介绍“哈军工”的分建)1966 年 4 月 1 日,“哈军工”退出军队序列,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

1969 年末,中央军委决定对学院进行分建工作。将哈军工分成六所学校,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南京理工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还有就是在哈军工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哈尔滨工程大学。【转过来,介绍几次校庆照片】

其中在50周年校庆之际,诞生了很多学校的文化产物,比如校徽、校旗当然还有凝练哈工程精神文化内涵的校训,下面就跟大家说说校训的诞生过程。2003年,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开始征集校训,2005年正式确定我校校训为“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大工”是改造世界,“大学”是认识世界“至善”,“至真”是一种最求真知的最高境界。并且校训中还包含了1953年6月毛主席为校刊题词“工学”二字,所以这八字校训既继承和发扬了军工传统,又体现了与时俱进,道出了未来的前进方向。(这是十周年和五十周年校庆时的珍贵照片。)大家看到这个一定很期待六十年校庆时的精彩时刻,【向前走,正式进入第二大部分——建设发展的哈船院,先介绍哈船院时期的概况】

在了解了“哈军工”辉煌灿烂的历史之后,让我们走进第二部分——建设发展的哈船院。之前我们介绍过,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是 1970 年哈尔滨工程学院分建时以“哈军工”海军工程系的完整建制以及其他各系人员为基础组建起来的。1975年 6 月,正式定名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3 年,学院被列为要重点办好的十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学院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进入了积极向“211 工程”进军,创建一流大学的新时期。【向前走转弯,三个展板,展示了学院的“起步与发展”】

(展板一)略。(展板二)略。

【继续向前走,进入“抓住机遇,谋求发展”部分,共有两个展板】

在学院筹建完成后,1978 年 2 月,学校被国务院、教育部确定为全国 88 所重点高校之一,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81 年,学院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院紧紧抓住机遇,先后成立机械、电子、管理等多个教学系,促使学院发展迈向了一个新台阶。1987 年至 1991 年,21、41 号楼陆续划归学院使用,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

1985 年 10 月,学院成为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建设院校之一,至 1990 年10 月,累计贷款 580 万美元,国内配套资金 1298 万人民币,共购置设备 71 台套,集中建设了计算中心,船模实验水池(如图片所示),工程结构实验室等 7 个实验室,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照片上展出的是学院于 1990年竣工的图书馆,在当时其使用条件为全国一流,如今,我校的新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 5 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国内高校中最大的图书馆。)【继续向前,进入“鼓励与鞭策”部分】

当然,学院日新月异的发展,取得的进步与成就也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鼓励与鞭策。(介绍照片——这是 1983年,聂荣臻元帅在建院三十周年之际,为学院提写的校名)【继续向前走,介绍下一部分“提升办学层次”,共有 8个展板】

【展板一:办学思想】

从“军工”到船院,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稳中求进,提高质量”的办学思想。(这几张照片中,都是我校的优秀的教授,邓三瑞教授,杨士莪教授,戴遗山教授和吴德铭教授工作时的照片。几位教授都曾先后担任过学院领导,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做为军工传人,身在哈工程,定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展板二、三: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建设与发展中,学院注重对交流与合作,经常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来院讲学,促进了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都是当时的资料照片,真实的反映出了学院在提升办学层次上的努力与进步。)

【展板四:注重学生英语及社会实践培养】略

【展板五、六:丰硕的科研成果】(这部分的介绍再详细些)

自 1978 年以来,学院取得了数百项科研成果,有些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些已达到了国外先进水平,为船舶工业,海军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介绍照片中的一些科研成果)

【展板七、八:总结】

1992 年 11 月,学院提出进入国家实施的“211 工程”高校行列的发展目标。1993 年,学院被列为要重点办好的十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从此,学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哈船院部分介绍完成,继续向前走,然后进入巨型展板“哈尔滨号”简单介绍】

如今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坚持“三海一核”的办学方略,创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为奋斗目标。“三海”指的是船舶工业,海洋开发,海军装备,“一核”指的是核能应用。下面的这幅图是被誉为“中华第一舰”的112号导弹驱逐舰,也称“哈尔滨号”,在楼下的船舶博物馆里陈列着“哈尔滨号”的模型。

112舰之所以被称为“哈尔滨号”的原因是,此型驱逐舰上有我哈工程五项专利。【介绍完毕之后,带领观众进入最后一个大部分——“特色鲜明的哈工程”】(这部分主要介绍一下咱们学校从1994年至今的历史大事和重大变化)

在回顾了哈军工时期的辉煌与哈船院时期的进步后,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展馆的最后一个大部分——“特色鲜明的哈工程”

1994年5月,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之一。1999年2月,学校正式划归新成立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2001年至2002年,学校“九五211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十五211工程”通过立项审核,学校进入亿元级科研强校之列,获准试办研究生院和启动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5年1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从此,学校的发展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评价。“十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以平均30%的速度递增,承担重大科技攻关、“973计划”、“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项目等220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68项。2006年学校科技经费3.6亿元,居国内重点大学前列。

学校与美、英、德、俄、日、韩、澳等20多个国家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十几所大学开展本科生、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联合办学。每年举办十余次国际学术会议。

学校是国家”首批27所211”[1]院校、教育部“985平台”高校、全国“56所研究生院”之

一、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总政治部“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高校、海军在东北地区唯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依托院校,是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领域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和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具有“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支撑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本科招生专业5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3个。学科专业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防特色学科11个、国防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十二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一级学科11个。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学校他秉承“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理念,把师资队伍建设呢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特别的是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队伍重点,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总量充足、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师资队伍正在形成,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在这里陈列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是08年6月“联想奥运火炬高校行”活动中在我校传递的火炬,当天共有15位火炬手在校园内传递火炬,为北京加油,为中国加油,为奥运加油。

【安排时间自由参观】

【进入下一部分——“三海一核”办学方略形成,共五幅展板】(这部分特色再鲜明些,内容有些抽象)

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明确了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实现“主题超越,整体升级”的思想,加强“三海一核”领域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凝练相关学科发展方向,主义为相关学科的绘画和建设提供发展平台,并制定了一些特殊政策,汇集了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创新性人才,为重点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海一核”是指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四个方面。而首先我们要介绍的是现代船舶设计与制造学科。

该学科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调动全员件事的科研积极性,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十五”期间“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接下来向大家介绍的是水声工程。该学科结合“高新工程”建设和国家级水声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和科研条件,搭建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水平的水声工程技术人才的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在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的同时,某些技术领域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并保持与国际水平同步发展。

我校另一大特色是核能工程与辐射防护。

突出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特色,兼顾民用领域核能技术的应用。目前,该学科已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成为国内核能工程与辐射防学科领域内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之一,并在舰船核动力领域具有突出特色和实力,核仿真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最后一门学科为海洋运载器导航工程。该学科继续保持了在高校舰船导航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的国内领先地位。“十五”期间新增“导航制导与控制”这一国家重点学科。【到此,所有内容性讲解全部结束,带领观众拐弯,进入到结束语部分】

学校将牢固树立“三海一核”特色办学方略,继续坚持“依托船舶,立足国防,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秉承“哈军工”优良传统,践行“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激情与活力,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在我校五十七年的历史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校友,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照片,展现了我校校友们的风采。(指着图片说几个人物,如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

第三篇:江西农业大学校史讲解稿(最终版)

江西农业大学校史讲解稿

欢迎大家来到江西农业大学校史馆参观,很高兴这次能有我担任本次的讲解工作。

整个校史馆分为一号馆和二号馆,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一号馆。整个校史馆共有173块展板,而展板分为五个部分对校史进行阐述,分别是一风雨历程,二今日农大,三国际交流,四亲切关怀,五桃李芬芳。下面我会对五个部分进行讲解,大家请这边参观。

一风雨历程

要想认识江西农业大学,首先我们就要了解它的过去,所以就让我来讲解该馆的第一部分风雨历程吧。

这一部分的内容追溯至国立中正大学,止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通过这块学校沿革简图的展板我们可以看到江西农业大学的前身是国立中正大学,它创建于1940年10月,1949年8月更名为南昌大学,1952年以南昌大学农学院为主体成立江西农学院,到了1969年9月并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介绍完校史的沿革,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当时属于国立中正大学的校徽,校门,校歌,大家看这是国立中正大学的校门,看到中正这两个字大家是不是很容易想起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蒋介石,蒋中正。没错,这所大学的创建与他确实有着很大的渊源。1934年夏,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与当时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同游庐山秀峰,蒋介石说:“此处最易讲学,大学设于此处乃佳。”

于是熊式辉便秉承蒋介石的旨意,正式提出在江西创办大学的建议。不过由于战争的原因蒋介石当时没有出席学校的建设,但蒋介石始终关注这所学校的建设,并于1936年5月和1939年5月分别拨款100万元作为创办基金。

于是到了1940年10月,以蒋介石名字命名的国立中正大学就这些创建了。一个好学校的发展肯定是离不开优秀的校长。而这三位便是中正大学办学九年的三任校长。正大的第一任校长便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胡先骕教授,并且他还是著名的植物学家,他首次发现了与熊猫并称为活化石的“水衫”,如果大家以后到了庐山植物园参观的话,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那万株水衫的美丽风景。

第二任校长便是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肖蘧教授,在他担任期间虽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但在它的全力以赴,认真办学下各方面工作有所推进,特别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成绩显著。

第三任校长是化学家林一民教授,在他任职期间,他着力于学校规模的扩大,进行院系的调整。正如这块展板所示正大由最初三院调为五个院系。中正大逐渐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日趋完善。

当时在学生中流传着中正大学有“五多”。一是名师多,二是活动多,三是办的刊物多,四是课程多,五是考试多。有这五多便足以证明中正大学是一所多么好的大学。而这三块展板正好诠释了前面的“三多”。

正如该馆的第一部分标题所示:风雨历程。正大的创办时间是从1940年到1949年,学校正处于动荡困难时期,当时正大师生,员工大多数人的家乡都被沦陷,因此他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怀有强烈的民族仇恨,对国民党消极抗日表示愤慨,于是正大师生,员工组织了“抗日战地服务团”誓死保卫国家。虽然在抗战中

37岁的姚明达教授和25岁的吴昌达同学为了掩护其他同学突围而光荣牺牲,但他们的爱国精神将长存我们的心中。姚明达教授也被尊称为“抗地捐躯第一人”,为了纪念和缅怀,我们把二教改为“明达楼”。

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5月26日迎接解放军入校。在学生们的簇拥下解放军迈进了学校的大门。据不完全统计,中正大学自创办以来培养的毕业生有2000余人。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学校的沿革简图,大家可以看到1949年8月国立中正大学正式更名为南昌大学,但这段校史却非常短,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1952年的10月全国进行了一次非常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这次院系调整也是为了平衡全国的师资力量,尤其是我们华南地区。具体调整为以南昌大学农学院为主体,河南农学院,湖南农学院等等合并为江西农学院。1953年校址搬迁至南昌县莲塘镇。著名昆虫学家杨惟义教授担任校长。而南昌大学其他院系也分别做了调整,如:理学院物理系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生物系调入了中山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调入华中工学院等等。同时在1953年11月9日以南昌大学师范部为主体成立了江西师范学院,而江西师范学院就是如今江西师大的前身。此时南昌大学正式撤销。国立南昌大学虽历时4年,但它是江西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时阶段,它为江西高等教育科学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到了1952年经过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江西农学院正式成立。院长杨惟义是一位蜚声国内外的昆虫学家,更是江西省第一位学部委员即现在的院士。在他担任江西农学院院长期间,他呕心沥血,励精图治,把学院办成了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很有影响力的高等学府,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大家如果参观过校园就可以知道杨惟义院士的雕像就在我们北区拾禄楼旁边。江西农学院办学17年,凭借这雄厚的师资力量在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历经学院的创立,历史性大发展走向辉煌三个时期的艰苦创业,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1969年9月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江西农学院并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现在大家看到的正是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说到这所大学我想你们父辈应该比较了解,这所大学是遵照毛泽东主席教育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创办的一所半工半读的新型农业大学。而现在我们所在的校址也就是当时共大的校址。但当时的条件和现在是没得比,当时校址的建设全凭师生一砖一瓦亲自动手。而且当时他们也是自己种菜,养猪不给国家带来多余的负担。

1960到1962年是我国国名经济遇到严重困难的时期。共大也由于发展过快,生产基地不健全和管理不善等原因产生了严重的困难。正在这关键的时刻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中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热情地关怀共大,大力支持共大的事业,使共大全体师生员工受到极大的鼓舞,增添了无穷的力量。1961年7月毛泽东主席写下了《七三0指示信》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办校的信心,共大的生产,教学,科研等逐步取得了巩固与提高。在此后十几年里共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活跃学术风气,扩大学术交流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在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二今日农大

部分今日农大展示的是我校从1980年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以来的新面貌及师生风资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今日农大的面貌。今日农大占地面积15500亩,仅次于民航大学校园面积。我们农大校园面积由1980年的845亩扩大到目前的4000亩,校园绿树成荫,可以看到我们学校的环境是非常优美的。今年来农大还新建了一批多媒体,视听语音室,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在05,06两年,我恩学校还建设了许多场馆,像游泳馆,体育馆等等。虽然我们今天参观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农大。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今年来的一些成就展示。现在农大农大有16个院系,现在的校长是黄禄生教授,党委书记是石庆华老师。希望在今后有人问到学校基本情况的时候大家可不要说不知道诶。

三国际交流

下面我们看到的正是国际交流部分。江西农业大学是我省最早对外参观点之

一。从1962年5月日至今先后有98个国家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学者,官员及民间团体人士来校参观访问,考察和学术交流。并且至1985年起,学校也陆续与美国,俄罗斯,荷兰,英国等国家的教育机构建起了校际友好的合作关系,并且先后向二十多个国家派出留学人员。

四亲切关怀

一个学校的发展是离不开国家支持的。我们学校自国立中正大学开始到江西农业大学便一直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江西省委政府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热情支持。其中毛泽东主席特地给共大写的一封长达525字的《七三0指示信》,周恩来总理也先后多次来到共大总校及分校视察。还有在1958年至1966年的8年间朱德委员长四次亲临共大视察。而这些展板展示的是今年来领导人亲临江西农业大学视察,考察对我们农大的改革发展进行了具体的指导。正因为有了这些领导人的支持,我们学校才有现在的成就。

五桃李芬芳

大来看校史馆最后一部分桃李芬芳。江西农业大学培育了七万多名全日制学生和一万多名成人教育人才。大家可以看看各个办学时期全日制毕业生人数示意图。后面这些展板记录了我们学校部分校友的风采。像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等等。这些校友都为国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同学们,了解校史是十分值得骄傲的事情哦,如果以后你们的同学家人来到农大,希望你们也可以为他们进行一系列的介绍。好了,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参观以及耐心的聆听。

第四篇:校史博物馆讲解稿2016(简简版)

校史博物馆讲解词2016(简简版)

第一展厅展示的是交大从1896年建校至今的发展历史。校名演变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为“南洋公学”,在一百二十年的办学历程中,校名有过十四次变更。

第一部分、肇基南洋(1896-1921)

1、缔造南洋

交通大学创始人盛宣怀照片

南洋公学的创始人为盛宣怀,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拓者。创开轮船、电报、铁路、银行等工商实业,又率先仿行西制兴办新学十余所,其中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为我国近代最早的两所大学。

甲午战败后,盛宣怀深刻反思中国惨败于日本的原因,努力探求改变国家困境的出路,认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即“兴办新式教育、培养强国人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首要措施。

取名“南洋公学”,是因为:

南洋:清末至民国时期,我国沿海地区划分为南北两洋区,江苏(包括江苏)以南地区称南洋,江苏以北地区称北洋。

公学:盛宣怀解释道:“西国以学堂经费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为公学。今上海学堂之设,常费皆招商、电报两局众商所捐,故定名曰南洋公学”。

何嗣焜照片

他是南洋公学筹办者之

一、首任总理,盛宣怀的同乡,他负责拟定章制(《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折》、《南洋公学章程》)、聘任教员、购地建屋等主要筹建事宜,于初创时期居功甚伟。

南洋公学中院

1899年,南洋公学中院落成,中院是南洋公学的主体部分,近5000平方米。中院所学课程相当于现在的中学程度。图为1899年落成的中院校舍。它是交大校园内现存最早的教学楼。

2、初创图景

福开森照片(1866—1945年)

福开森,美国马萨诸塞州人,毕业于波士顿大学。20岁时来到中国传教,1888年起担任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前身)监督、院长。1897年到南洋公学担任监院,相当于西文教务长。他引入欧美国家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协助公学校长选定校址、规划校舍建筑、制订教学计划、布置各门课程、聘期外籍教师、选派学生留洋等。他在任4年间,公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南洋公学办学设置表

要办好大学,必须有相应的小学、中学为大学提供足够的优质生源。当时,我国新式教育刚刚起步,正规的中学、小学校几乎没有。在“大学无从取材”的情势下,南洋公学一改中国旧式书院的培养模式,采用分级设学、自成体系的办法,首立四院(外院、中院、上院和师范院),即小学、中学、大学和师范4个部,成为中国近代分级教育制度的开端。

师范院、外院学生合影

1897年,盛宣怀照会南洋公学总理何嗣焜:准于先设师范班。一八九七年农历三月初七日(阳历1897年4月8日)师范班正式开学,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师范学校,标志着近代师范教育的开端。4月8日,后来成为交大的校庆日。

特班

因国家急需人才,盛宣怀主张设立经济特班。1901年,张元济拟订了《南洋公学特班章程》。特班的“特”在于正规教育体系之外另设一班,两相有别,各不统属,旨在尽快培养出有志西学的“桢干大才”。设立特班是盛宣怀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政府统治,实现从速培养新政人才的愿望。然而事情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顺利,1902年11月,南洋公学爆发了“墨水瓶事件”,倾向民主思想的特班学生抛弃功名仕途,大部分退出公学,参加了蔡元培后来主持的爱国学社。特班由此解散,只存在了一年半。

图为特班生黄炎培在校期间的读书日记,左上角为蔡元培的批语。

3、开创新风 1901年9月,盛宣怀批复暂缓开办上院先派学生出洋留学。

南洋公学中院开办之后,开办上院的条件尚不具备,且中院头班学生仅有7名。1901年,公学总理劳乃宣呈文盛宣怀缓办上院,建议从首届中院毕业生中择优留洋,盛宣怀随即批准。

1898—1905年,南洋公学共有58名学生去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等国留学,相当于这个时期中院、师范院毕业生的一半。

1898年6月,盛宣怀呈奏《南洋公学附设译书院片》(抄件)

1898年,为解决公学新式教材短缺问题,以及办理洋务需要了解国外情况,盛宣怀动议成立译书院。1901年秋,译书院附设东文学堂,半年后停办。

译书院是我国近代大学中第一个翻译出版机构,它以开启民智、教育救国为宗旨。

1902年,译书院出版的近代翻译家、思想家严复著名译作《原富》原稿。1903年,译书院因经费紧缩而停办。四年间,译书院共翻译出版图书13种40余部,其中以严复翻译的亚当•斯密的《原富》最为著名。这是国内第一个中译本,共有8册,1902年出版。

随着译书的内容、范围及数量的增加,译书院译印之图书远远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译书院所译书后多署“书经存案 翻刻必究”,并加盖“南洋公学译书院之章”,以昭信守,由此开启了我国近代版权版税制度的建设。

二、东方MIT(1921-1937)

1、工科先驱

唐文治校长(1865-1954)

唐文治,江苏太仓人,著名教育家、国学家。清末进士,曾任农工商部署理尚书。1907—1920年担任学校校长。在任职的14年间,唐文治校长提出了一系列办学理念,大力推行崇德、尚实、重文、健身的教育主张,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工管结合、工文并重的办学体系。还提出了建设“第一等大学”的目标,奠定交大工科教育与教风校风基础。故有“国学大师 工科先驱”的美誉。

中外名师

清末民初交大延聘的中外教师,大都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训练。建校初期,学校聘任的外籍教师在专科教师中约占一半。随着早期留洋学生陆续学成归来,逐渐成长为交大的教学骨干。

2、合组交通大学(1921-1922)

“五所交大”历史渊源关系简图

追根溯源,交通大学的缔造者是著名“交通救国论”者、时任交通部总长的叶恭绰。叶恭绰是孙中山实业救国的积极追随者,提倡交通救国,重视实业教育。1920年8月他复任交通部总长,将交通部下辖专门学校四所:上海、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二所,北京有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两所合并,组成一所培养高级交通工业专门人才的“交通大学”。于1921年8月1日正式成立,对外称交通大学,“交通大学”校名由此启用。学校分设上海、唐山、北京三地,分别称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今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今西南交大)、交通大学北京学校(今北京交大)。

建国后,国立交通大学演变成现今的上海、西安两所交大,唐山工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分别发展成为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部分迁移台湾的交大校友在新竹创立“国立交通大学”。在分分合合的历史变迁中,五所交大演绎成“天下交大是一家”,均为我国现代、当代著名大学。

3、南洋大学(1922-1927)小火车照片

1926年校庆三十周年之际,交大举办工业展览会,国内外共有101个单位送来数千件展品,来校参观者达五万多人,盛况空前。除了展品丰富外,还在校园内铺设一段名曰“南洋铁路”的轻轨铁道,行驶一辆四节小火车,在沪上引起轰动。在国内大学举办这种活动,交大是首创。

图为淩鸿勋校长、前监院福开森与中外嘉宾乘坐工业展览会上的小火车。

4、渐入“黄金时期”

此时期的交通大学,通过派遣留学生培养师资的同时,积极向海内外延揽名师,逐步建立起一支以留学归国人员为主体的“大师”队伍。他们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具备新式教学理念和方法,怀有科学救国思想。这些知名教授亲自上教学第一线,执教基础课程。

“三民主义”

1920年代名师代表:数学系教授胡明复(哈佛大学数学博士)、物理系教授 周铭(麻省理工化学博士)、化学系教授徐名材(麻省理工化学硕士),三人名字中都有个“民”字的谐音,就称呼他们为“三民主义”。

“五权宪法”

1930年代名师代表:英文教授唐庆诒(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国文教授陈柱(国学家),微积分教授胡敦复(康奈尔大学理学士),物理教授裘维裕(麻省理工电机硕士),化学教授徐名材(麻省理工化学硕士)。

1936年交通大学院系专业设置示意图

进入1930年代后,学校顺应科学与工程结合的趋势,突破单一的工科办学模式,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交通建设专才”为宗旨,加强了理科建设,开始了科学研究。学校设置有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和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形成了以工为重点,理为基础,兼重管理的办学体系。

三、弦歌不辍(1937-1949)

1、蛰伏“孤岛”

“东亚同文书院”照片

1938年4月17月,原在虹桥路的日本同文书院侵占交大校舍,摘下了“交通大学”校牌,改挂“东亚同文书院”招牌。

震旦大学(现为交大医学院)教学楼照片

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日本宪兵队侵占交大徐家汇校园,并设立“宪兵队徐家汇分驻所”。交大被迫迁往法租界,租借原震旦大学(现为交大医学院)教学楼,继续上课。此地现为交大医学院重庆南路校区。

2、九龙坡“曙光”

交通大学机械、土木工程两系在抗战大后方重庆培养的首批毕业生合影 抗战时期,从交大九龙坡走出来的院士多达20人,其中有“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航天事业奠基者之一庄逢甘,等等。(前排左五为校长吴保丰,左六为教务长李熙谋)。

3、不平静的校园

原本期望抗战胜利后重建校园的交大学生在政府当局的倒行逆施下一步步趋于绝望,纷纷走向抗争的道路。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与国统区的其他学生运动 一起,构成了人民战争的第二条战线。交大校园逐渐成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堡垒”,为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了力量。

1947年5月,交大学生驾驶列车赴南京请愿,反对政府肢解交大的图谋。

四、服务大局(1949-1978)

1、跨入新交大

上海市军管会发布的两个第壹号命令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2日学校复课。6月15日,上海市军管会主任陈毅、副主任粟裕共同签署“文字第一号令”,指令唐守愚负责接管国立交通大学。7月29日,上海市军管会又向交大发布第二个“第一号令”,即文高教字第一号令,任命国立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成员。

2、建国初期的崭新风貌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大量干部和建设人才。图为1952年9月,交大毕业生纷纷服从统一分配,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交大师生再次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积极献身抗美援朝、参军参干、治理淮河等运动当中。

3、院系调整

为配合国家大规模工业建设,1950年代初期国内高校参照苏联高校工科与文理科分校模式,进行一系列的院系调整,建设单科性学校。从1951年下半年到1956年,交通大学前后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八次调整,有13个系科被调出合并到12所大学,为建立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4、西迁与分设

1955年初,国际形势依然十分紧张。国内确定把工业布局的重点放在内地,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安地区的工业建设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急需相应的高校为之服务,所以高校布局也要相应的调整。1955年4月初,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5年,在西安开始新校园基本建设,1956年起分批内迁,最大发展规模为12000人。1956年秋,一所崭新的交通大学在古城西安初具规模,西迁学生3906人、教职工815人。

然而,在交大西迁过程中,国内外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1957年6月学校提出“交通大学分设上海、西安两地,两部分为一个学校,一个系统,统一领 导”的新方案。1959年,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部分独立建制,成为两所大学,上海部分定名上海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西安交通大学。

5、建设国防工业院校

1961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划归国防科委领导,同时接受高等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领导。其基本任务是为国防工业服务,以造船为中心,军用为主,兼顾民用。学校设置9个系、28个专业,形成了以军用舰艇为中心的专业培养体系。

6、十年挫折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交大遭到极大破坏,教学工作停顿达7年之久。1970年,交大划归海军领导,由第六机械工业部代管。1973年9月,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然而,自1969年恢复科研工作以来,由于文革中后期校园的相对平静有序,广大教师的责任心,学校科研工作也从夹缝中逐步开展

1、率先走出国门

组团访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对上海交通大学的改革和发展非常重视。1978年9月29日,根据邓小平指示,党委书记邓旭初率领交大教授访问团一行12人赴美,考察美国科学与教育机构。代表团在美国48天,访问了20多个城市、27所高校、14个科研与生产单位。这次出访推动了高等教育界的对外开放,促进了国际交流,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

引资助学

上海交大大胆突破“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接受爱国侨胞的捐献,揭开了利用外资办学的序幕。

1981年7月6日,邓小平同志亲自接见香港著名实业家包兆龙、包玉刚父子一行。在接见中,包玉刚先生向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向上海交大捐赠1000万美元建造图书馆的意愿。图书馆于1985年竣工,成为建国后接受海外捐赠的先例。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元帅为图书馆题写馆名——“包兆龙图书馆”。

2、管理体制改革

1970年代末,交大率先破除僵化的管理体制,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在人员流动、岗位责任、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释放了蕴藏在广大教职工身上的巨大潜能,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上海亲切接见交大主要领导干部、教授代表,对上海交大管理改革的显著成效表示满意。

1984年5月,上海交大作为全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进典型写入六届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

3、历史性的抉择

闵行校区一期建设

因徐汇校区面积太小,限制了学校的继续发展。1983年,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批准上海交大建设闵行新校区。1985年,交大开始建设占地1800亩的闵行新校区,1987年正式入住新生。

闵行校区二期建设

自2001年起,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加快学校跨越式发展,上海交大参加了上海紫竹科学园区建设,全面推进闵行校区二期建设,学校教学科研的重心也逐渐从徐汇校区转移到闵行校区。目前,闵行校区占地5000亩。

4、把握世纪机遇

百年校庆

1996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1947届校友江泽民学长回到母校。如今耸立在徐汇校区草地正中央的就是交大百年校庆纪念碑,上面刻着江泽民的题词。

大学合并

在90年代全国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中,1999年9月原上海农学院并入上海交大;2005年6月,上海交大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理、工、农、管理、生命、医学、人文等学科交叉融合。

5、今日交大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共有5个校区,30个学院/直属系,25个直属单位,13家附属医院,全日制本科生(国内)16188人、研究生(国内)28842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3841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6506人),学位留学生2134;有专任教师2793名,其中教授89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4名。

第二展厅是专题展馆。

六、海上翘楚

上海交通大学,人才辈出,群英荟萃。秉执“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之传统,荣冠“东方MIT”之美誉,百廿载风云砥砺,桃李春风;卅余万学子陶钧,蓝缕筚路。经文纬武,才智摇篮;励志竭精,栋梁渊薮。涌现出江泽民等治国英才,钱学森等科技精英,及文化名流、社会翘楚和产业巨子30余万,可谓桃李遍天下,栋梁满神州!且夫以国家富强为己任,诚愿尽酬;于民族振兴之基图,砥柱中流。

一、重点展出

1、江泽民

江泽民,1926年生,江苏扬州人,194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就读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2、钱学森

钱学森(1911-2009),原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3、“两弹一星”元勋

获得该称号的我校校友有6位:钱学森、杨嘉墀、王希季、姚桐斌、陈能宽、吴自良。

4、最高科学技术奖

我校有3位校友获得此奖:吴文俊、徐光宪、王振义。

5、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于1948年3月召开年会,选举确定了81名中央研究院的首届院士。其中本校校友有13人。

二、人物墙

1、科技精英(在各自科研领域有杰出贡献者,展示35人)

2、治国英才(省部级以上领导,展示16人)

3、产业巨子(实业领域有突出成就者,展示21人)

4、文化名流(文化教育界有知名度者,展示20人)三、二百多位校友院士均在显示屏里。

七、交大之光

交通大学是我国最早开设电机、土木、机械、管理、造船、航空等专业的大学之一,享有“工程师的摇篮”、“全国造就建设人才最高学府”之美誉。大量交大毕业生服务于工程、实业、管理、国防、医疗、文化各个领域,以国家富强为己任,诚愿尽酬;于民族振兴之基图,砥柱中流,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历程中功勋彪炳,为世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玻璃金字塔中的模型:

长征2号、3号系列火箭模型

1963届自动控制专业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征三号甲、乙、丙火箭总设计师与总指挥龙乐豪

“歼轰-7”(“飞豹”战斗机)模型

1951届航空系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歼7之父”屠基达 “歼8Ⅱ”模型

1951届航空系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歼8之父”顾诵芬 中国火车机车模型

“东风(DF)11型”内燃机车模型,1967届、1968届车辆系校友参与研制,在中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中发挥重要作用。

“韶山-9型”电力机车模型,1967届、1968届车辆系校友参与研制,是目前我国干线铁路牵引旅客列车功率最大的机车,在中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中担当 主力车型。

“和谐号(CRH2)“动车组模型,1967届、1968届车辆系校友参与研制。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

“辽宁舰”模型,总设计师:1963届船舶系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富 世界第一座能够自行行走的钻井平台:“胜利二号”。

“胜利二号”极浅海步行座底式钻井平台(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第二单位参与研制)

“海马号”模型:我国迄今为止自主研发的系统规模和下潜深度最大的无人遥控潜水器,主要研制者: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

“蛟龙号”模型,总设计师:1958届船舶系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

“天鲸号”模型:我国第一艘全电驱动的大型自航绞吸挖泥船,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挖泥船,设计单位: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

“远望3号”远洋航天测量船模,总设计师:1948届造船系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学彦

八、大学精神

巍巍交大,底蕴深厚,代代交大人始终以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为己任,不断追求卓越,薪火相传,凝聚形成交大所特有的精神文化传统,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强国兴邦、饮水思源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与日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

第五篇: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讲解词校史厅

中央民族大学校史展

前言:

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人才而创建的高等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央民族学院,1951年6月学校正式开学,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04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建校60年来,学校根据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需要,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进行学科、师资队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由以民族学学科为龙头的文科高等学校,逐渐发展为以民族类学科为特色,文理兼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已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尤其是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回顾学校60年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与成就,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员工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特举办本展览。展览共分发展历程、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党的建设四个部分。热诚欢迎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参观指导。

中间展区:

您看到的这些照片是历届国家最高领导集体亲切接见我校师生的留影。学校从酝酿、筹备、成立到后来的建设发展,都得到了党和国家,特别是历届最高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这张为1957年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南海怀仁堂草坪接见我校全体师生的照片,这在高校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校和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关怀。

这里展示的是我校部分老一辈著名专家学者的照片和他们的著作。有社会学家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他们不仅是我们学校的学术权威和大师,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相关学术领域也是声名显赫、影响不凡的著名专家。

这是我校马学良、宋蜀华等民族学、社会学和民族语言学学者的亲笔手迹,有原全国人大常务副委员长,我校名誉校长费孝通教授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当选证书,吴文藻、王锺翰、李森的手稿。这本书是林耀华先生在燕京大学研究院社会学系的硕士论文,论文题为《义序宗族的研究》,写于民国二十四年五月。评卷人是当时的社会系研究院委员会主席陆志华先生和吴文藻先生。该书是中国人类学学者以参考观察法研究中国汉族的家族、宗族而写的第一部人类学专著。全书建立在深入全面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描述准确细致;同时,在叙述过程中,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功能学派的影响,一方面又大量引证中国的典籍,而且结合得较为平顺,显示了老一代学者深厚的功底。

旁边陈列的是专家学者的部分书籍。

这是我们学校的校训: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美美与共,是已故的名誉校长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的表述,意为不同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欣赏和赞美对方的文化;知行合一,源于古代哲学命题,表达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其核心思想为“人与人和,知与行合”。

这个版面展示的是我校培养的部分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著名专家学者、艺术家和知名人士的照片。如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西夏学著名学者李范文、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歌唱家宋祖英等。

这个版面展示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给我校的题词,其中包括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的题词等。

第一部分 发展历程: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框

第一阶段:创办时期(1950---1951年)

学校是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下创办的。学校前身是1941年10月革命圣地延安成立的民族学院。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央民族学院。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成立,在国 2 子监的临时校舍举行开学典礼,首任院长是后来担任过国家副主席的乌兰夫。

第二阶段:正规建设时期(1952---1965年)

在此期间,学校经过14年的不断发展,由最初的民族干部培训发展成为以民族学科为特色的文科高等院校。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和北京大学的民族语文专业相继并入中央民族学院,一批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民族历史学家、民族语言学家到校工作,成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和骨干。同时,校址也从国子监迁到了现在的校址。同年,学校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开始正规化办学。

下表是从全国各高校和有关单位中调入我校的著名专家名单。

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我校师生的合影照片。

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文革造成了我国的十年**,学校曾一度停止招生,学校的各项工作遭受严重的破坏和巨大损失。但广大教职工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不计个人安危,矢志不渝。表现出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1971年底恢复招生,是全国恢复招生最早的高校之一。

第四阶段:恢复和发展时期(1977---2000年)

根据国家民委、教育部提出的中央民族大学办学方针和任务,学校不断对原有系科和专业进行调整、扩建,使学校、从单纯的文科高等学校逐步发展成为文理俱全的综合性的全国重点大学。

下表是20世纪70—80年代我校系科建设一览。

1993年11月,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99年1月,我校正式成为国家“211工程”一期重点建设的大学。

第五阶段:稳健快色发展时期(2001年至今)

国家在这一时期加大了对学校建设的投入。学校通过深化改革,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

2001年6月,在学校建校50周年之际,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校视察,对学校50年的办学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

2004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

2009年5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校视察指导工作。同年12月,国务委员刘延东视察学校,他们都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就和发展思路,并为我校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指导。

1-10展板 我校学院、专业情况介绍。截止2010年底,学校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教等10个学科门类,56个本科专业,19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点,4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等。依托这些重点学科和基地,分别形成了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历史学、宗教学等教学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的特色优势专业,尤其是学校的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学科不仅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

1-11展板 这边是学校基本情况及党政机关、直属单位的情况介绍。经过60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体、民族类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到2010年底在校本科生11236人,硕士研究生和骨干研究生3322人,博士研究生673人,留学生922人,预科生490人,有55个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学生以及各国留学生。建校60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各民族毕业生,他们大多数已成为民族地区各条战线的骨干,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尤其是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12展板 我校教学科研机构情况介绍。1-13展板 学校历任主要领导。1-14-16展板

院系设置情况表

第二部分 教学改革

中央民族大学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摇篮,围绕人才培养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60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进行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形成了自身的办学指导思想,充分展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

一、学科专业建设

2-18 展板 学校的学科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般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历程。

遵照学校“培养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与技术干部为辅”的办学方针,建校初期,为解决国家民族工作急需的问题,首先开办了军政干部训练班、短期干部训练班和藏语班,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输送了大批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至改革开放前,学校开设过本科专业36个和一批非学历班次。

2-20 展板 改革开放后,学校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形成了由预科、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6个教学层次构成的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干部培训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民族学、民族史、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经济、民族艺术及理科等学科群体。

2004年以来,学校实施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十一五”专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了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同时,发挥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注重提高质量,将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训练贯穿于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与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

二、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发展的关键在师资,学校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根本大计,60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

2-26展板 1951年建校初期,民族学科教师奇缺,最初仅有教师14人。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一批民族学、语言学、历史学方面的专家来校任教,使学校师资力量大为改观。

改革开放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也逐步在教师队伍中建立起应有的竞争机制。5 1979年学校恢复了职称评定。同时,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安排教师学习深造,使师资队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使学校的专家队伍后继有人。

20世纪90年代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从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一方面抓好教师管理和培训,使其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抓好校外人才的引进,严格把关,大胆任用。经过不懈的努力,学校教师在总体水平、知识结构、职称结构、高学历比例、民族成分、年龄结构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师资水平和师德水平不断提高,逐渐涌现出一大批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带头人。这批中青年教师的特点是年纪轻、学历高、知识新、能力强,这是学校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根本保障。

2-27展板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大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助人成才和鼓励创造、培育名师的良好环境。近年来,投入到教师队伍建设、用于教师培养、进修、资助、奖励和人才引进的经费每年均超过1000万元。2006—2010年底,已派出教师512人次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访学、培训、开展合作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

到2010年底,学校有专任教师1037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有240人,副高职称教师有339人,有441名博士和311名硕士。他们当中有戴庆厦、王尧、耿世民、张公瑾、牟钟鉴、胡振华、施正

一、刘秉江、马跃、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等知名专家学者,也有不断涌现、渐成学界翘楚的诸多中青年新秀。

学校的教师具有良好的治学传统和学术风范,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上成果卓著。目前,在学校教师队伍中有双聘院士2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等国家学科规划和评审机构成员1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3人、学校特聘教授2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以及教学带头人82人。

2-29展板 学校有113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三、教学改革

2-30展板

(一)教材建设与实践教学:教材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材建设完全靠自己创新。十余年间,学校5个系共开设课程100余门,教师编写出上百种讲义和教材。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建立了严格的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制定实施《本科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严把教材选用质量关,明确规定优先选用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国家规划教材、获奖教材及近年出版的教材,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学校加大投入力度用于加强教材建设,重点开展精品教材、特色教材的立项建设工作,形成了与学校专业相匹配的教材体系。

“十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及北京市多项优秀教学成果奖。

在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了《本科实习指南》等实践教学系列文件,为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和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保障。

2-32展板

(二)课程体系建设

经过60年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学校已建立起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学校将课程分为三个系列,即校定必修课,系定必修课和选修课。

2002年,学校开始施行学分制,实行校内转专业制度;设立双学位班;增设国际合作培养项目(3+1、2+2项目、学期学习与实习项目);实施双导师制等。

2-33展板

(三)教学质量体系建设

学校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经过不断的建设与完善,逐步形成了完整链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有力地支持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34展板

(四)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一贯重视教学条件建设,将改善教学条件摆在优先地位,依托“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全面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建设,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运动场、体育设施等满足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需要。

四、人才培养

60年来,学校培养出了大批人才,他们是少数民族之精英、民族团结之模范、民族工作之栋梁。其中有领导干部、有专家学者、有企业者,还有艺术家。中央民族大学还走出了许多少数民族的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硕士、第一个博士。

2-36展板 1951-2010年校学生人数统计表

第三部分 科学研究

科研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60年来,学校在解决我国民族工作的重大课题方面,在解决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问题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38展板

一、改革开放前的科研工作,学校全面参与了国家组织的“三大调查”,为党的民族政策的制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奠定了学校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的优良学术传统。

3-39展板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科研工作,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学校的科研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大力实施学术兴校战略,并把科研和学术活动作为牵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积极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

3-40展板

1、紧密联系实际,为民族工作服务。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3-41展板

2、深化基础理论研究,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华民族史》、《原始社会史》等。

3-42展板

3、继承、弘扬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藏族文学史》等。

3-43展板

4、自然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计算机数据库及文字处理技术在少数民族语文研究中的应用等。

3-44展板

5、对外学术交流。学校始终坚持面向世界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55个欧美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签署了69份合作协议,开展“以项目为基础、以教授为中心”多途径、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这些交流与合作,为我校师生掌握学科前沿动态、拓展国际视野提供了条件,有效提升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学校的国际学术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5、46展板

这是与我校建立校级关系的国外高校名单。

3-47-51展板

这是1987年以来获得的省部级奖励情况一览表以及历年的科研成果。3-52展板

这是调研报告奖。

第四部分 党的建设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针对多民族大家庭的特点,学校建立了一套有鲜明特色 8 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营造了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组织保障。

学校把加强学生党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不断创新学生党建工作内容和形式,积极发展各民族学生党员,建立和健全学生党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学校各级管理干部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各项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得以严格执行,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

2010年4月以来,学校按照中央和北京市委的安排与部署,根据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要求,在全校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这将为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维护和谐稳定、培养造就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各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这是“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情况介绍。通过两个工程建设,学校在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中青年学术骨干成长、科研工作、办学条件、管理体制改革、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结束语:

这是一所中伴随着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而成长壮大的高校;这是一所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的高校;这是一所得益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关心和厚爱的高校;这是一所得益于全校几代各民族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的高校。

回顾学校60年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我们感受着中央民族大学无比光荣的过去。她承载着历史的荣耀,将继续前行,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为挈机,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地进行各项改革和建设,为创造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世界一流民族大学”而努力奋斗!

下载朱校长材料校史讲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朱校长材料校史讲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2年家长会朱校长稿

    尊敬的家长朋友: 大家下午好!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全体教师向前来参加家长会的各位家长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 今天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各位家长进行一个简短而又必要的交流......

    2013 演讲比赛 朱校长致辞(推荐)

    翼云中学“告别陋习、崇尚文明,争做文明中学生” 演讲比赛朱校长致辞 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在这充满生机的金秋时节,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在各位老师和同学......

    南开大学校史

    南开大学校史 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1876-1951)和严范孙(1860-1920)。 南开大学成立时,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周恩来为文科第一期学生(学号6......

    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可溯至民国前一年(公元一九一一年)的「清华学堂」。最初之酝酿,是在前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间,我国驻美公使梁诚,因美国国务卿海约......

    厦门大学校史

    1919-1921 筹办与立校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建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综合性私立......

    校史演讲稿

    (鞠躬) A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高一1班的王小艺 B 我是高一1班的廖禹舜 A 明年,她将度过自己110岁生日。请允许我用“她”来称呼我们的学校,因为她值得我们尊......

    校史策划书

    “展自我风采,绘常大未来”校史宣讲活动主办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三系团总支学生会活动时间:2010年5月19日(周三)活动背景:江苏工业学院正式更名常州大学。自此,常州历史上有了第......

    湖南大学校史范文大全

    9.湖南大学基本简介 湖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校区位于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她不仅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