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校史

时间:2019-05-15 11:16: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大学校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大学校史》。

第一篇:重庆大学校史

重庆大学创建于1929年,校址最初设在重庆市菜园坝,1933年迁至重庆市沙坪坝嘉陵江畔至今。学校1935年成为省立大学,1942年改为国立大学。截止1949年,重庆大学已成为一所拥有理、工、文、商、法、医等六个学院,二十一个系科的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周恩来总理及夫人邓颖超女士曾于1938年、1946年两度到重庆大学为学生运动作演讲,给重庆大学和重庆市的学生运动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建校初期至1949年期间,在校任教的著名学者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最早把现代数学引入我国的学者之一的何鲁教授、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教授、中国化工学会创始人著名化学工程专家张洪源教授、我国第一位赴北极考察学者、著名电讯工程专家冯简教授、著名数学家柯召教授、著名作家艾芜先生等。;Z: G(^C(P7 k!t在校就读后来成为知名学者的有:被誉为“中国恐龙研究之父”的周明镇等十余名两院院士、著名诗人杨明照先生、著名经济学家钱荣堃先生等。

然而,就在重庆大学高速发展的时候,政治却让重大成为牺牲品,沉积了近三十年的精髓在1952年及其后的几次的院系调整中所剩无几8 y(G* S' s$ r, S4 V9 h8 W3 a(, Y

(此部分参考《重庆大学校史下册1949-1994》,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以及2009年的《漫步重大》创刊号):0 p7 J& k+ m# X8 g“ c” E(?$ n

1952年重大医学院调入当时的华西大学,即后来的华西医科大学,后来又被并入四川大学;!B“ _: _5 L.N* S6 a2 ?8 I

1952年重大文学院并入四川大学,部分老师调入当时的西南师范学院 5 T9 v* {.h& M!{, xU;E

1952年重大铁道工程专业调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7 g# F0 p” H& y

1952年重大商学院调入当时的西南财经学院和四川财经学院,即现在的西南财经大学;)H-~# F8 P+ W# X.X9 W1 g$ e% f6 g-p

1952年重大法学院组成当时的西南政法学院,即现在的西南政法大学;

1952年重大体育系科调入西南师范学院,即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7月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

1952年重大农业系科调入西南农学院,即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7月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

1952年重大化学化工系调入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即成都科技大学,后来又被并入四川大学;(K: D6 t" u.p

1952年重大的土木建筑组成后来的重庆建筑大学,重庆交通学院后又从建筑大学中分离,2000年重庆建筑大学重回重大;;r!Y4 Q8 W6 f% w6 p1 x% A9 @

1953年重大理学院并入四川大学;

1955年重大无线电系电报电话专业与天津大学两个专业组成北京邮电学院,即北京邮电大学;

1956年在重大地质系的基础上成立四川地质学院,就是今天的成都理工大学;

1952年调入重大有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和川南工业学院机械科和电机科,石油专科学校钻探和机械科,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机械科' B4 r6 p6 `& l3 z# {.y

1952年调整中,文,商,法,医学院全部调入他校,工科专业有进有出,理学院暂时保留未动8 G6 r1 V7 k* ~$ N.M0 n8 P

1952年9月20日,以何鲁教授为主任委员的重庆大学院系调整委员会开始着手搬迁事宜。从9月28日起,到11月19日,一个半月的时候,调整搬迁工作基本结束。但是对重庆大学的调整远没有结束。1 d7 Z& q-X6 I

1953年理学院全部调入四川大学,1955无线电系全部调出 ,1956地质系全部调出,1952大调整中,工学院是唯一保持了较强实力的学院,因为此时整个重大只剩下一个

学院--工学院。工学院自身也受到重创,无线电系和地质系全部迁出,土木建筑系也全部迁出,1958年重大曾增设了国防科技专业的6个新系,1962年时这6个新系又被调整组合,重大仅保留了无线电专业。第一次调整后工学院所存在的6个专业为:机械制造系,动力系,电讯系,采矿系,冶金系,地质系。第二次调整后所设置专业为:机械制造系,动力系,电机系,采矿系,冶金系。至此,风雨飘摇中颠簸着艰险成长的重大只有5个专业。三十多年的心血,已经无以言对。

到此,当时的重庆大学完全成为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学

第二篇: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

梁锡昌:

教授、博士生导师、齿轮制造专家,曾任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的“成形磨齿成套技术”曾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在齿轮制造技术、切削及刀具制造技术等诸多领域,以及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现是机械制造学科学术负责人。

徐宗俊:

男,江苏宜兴人,195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系,留校任教,曾在上交大进修二年,美国田纳西大学访问学者一年。现为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高校制造技术与机床研究会”理事长,<制造技术与机床>杂志编委。研究方向为制造系统工程、CIM,CAD/CAM等。“制造系统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制造系统工程的理论框架与技术体系”获中国高校科技一等奖(2001年),另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10项。合著《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加工系统能量特性及其应用》等著作。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数十人。

刘 飞:

男,重庆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现任重庆大学制造工程研究所所长,并兼任重庆大学科协主席、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专家委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工程技术学部委员、全国高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理事长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为制造系统工程及网络化制造。近年来主持过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及企业大型课题20多项,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种成果奖14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论文集发表论文200多篇;在国防工业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著作11本。

多次获得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奖励和表彰,如“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863计划重要贡献先进个人”等。

张根宝:

1983重庆大学机械制造系硕士研究生毕业,1994年瑞士联邦洛桑高等工业大学机械系博士研究生毕业,1997年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为机械制造专业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机械学院机械制造系主任,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

贴获得者。

社会兼职有:重庆长安汽车公司总经理助理,重庆长风机器公司总经理

助理,四川省机械工业质量技术保证中心现代质量管理研究所所长,重庆市信息化协会信息

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制造技术及机床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杂志副主任编委,著名国际杂志:“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评审员,“制造技术与机床”杂志编委等。

近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总经费300余万元。近几年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和大型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40余篇,被EI收录近10篇。出版专著和全国统编教材7部,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余名。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和技术、先进制造技术、ISO9000质量体系信息化管理整体解决方案,技术创新理论及应用软件开发、现代制造系统等。

郭 钢: 1982年1月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84年10月在重大毕业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先后在机械制造专业、工业设计、机电一体化专业任讲师、副教授,94年9月在重庆大学获博士学位,97年破格提升为教授。“九五”期间任国家863/CIMS设计自动化专题专家,重庆市CAD专家组成员兼秘书长,全国高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西南分会副理事长。现任重庆大学产品设计支持中心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重庆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重庆市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中心CAD专家组组长、重庆市电子商务专家组专家、长安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兼)。

90年以来,一直从事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承担了四个国家级CIMS应用工程项目、国家863基础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承担和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咨询、总体解决方案、CAD/CAE/CAM/PDM及ERP单元及集成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工程实施。

第三篇: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一、总则

3、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办学地点:A、B校区和虎溪校区

三、招生计划和类别

1、经教育部批准,2012年本科招生计划为7000名。

四、录取原则

1、调档比例: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调档比例一般控制在105%以内,生源好的省可适当扩大比例。其它未实行平行志愿的省,调档比例一般原则为:105%-115%;具体情况由各省招办在投档前根据生源情况与学校商榷后确定。

2、按照学校志愿优先的原则,首先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填报本校第一志愿(或平行志愿的第一批投档)的上线考生;第一志愿(或平行志愿的第一批投档)的上线考生数不足本校在该省的招生计划数时,根据缺额的招生计划,按照投档顺序从高到低录取非第一志愿(或非第一批投档)的上线考生(总分不低于我校录取平均分)。若生源仍不足时,将不足部分的招生计划调剂到其它生源好的省。

在招生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我校将用部分预留计划接收二志愿高分考生。北京考生第二志愿填报我校,高考成绩高出我校调档线80分及以上,我校将用预留计划(北京计划的10%左右)予以录取,专业安排按照高考总分减去20分后进行考虑。其它省在省级招办同意和我校预留计划许可的前提下,由学校与省级招办协商考虑。

3、对第一志愿(或平行志愿的第一批投档)的进档考生,按分数优先兼顾专业级差的原则安排专业(专业1-2;2-3志愿之间的级差分别为3分、2分,其它专业志愿之间级差为0分即:3、2、0、0)。对报考的专业计划已满且愿意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学校将根据其专业志愿意向及缺额专业计划合理安排;对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则作退档处理。因生源不足进档的非第一志愿(或非第一批投档)考生,学校在缺额的专业中进行安排。上海市考试科类要求:统考理科本科(3+综+物/化/生皆可)。

4、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按实际考分确定专业。

5、英语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英语、日语、德语实行总分相当时,英语和语文成绩较好者优先录取;新闻学专业实行总分相当时,语文和英语成绩较好着优先录取;软件工程专业因需使用英文原版教材,非英语语种考生慎重填报;其它专业不限外语语种。

6、报考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和专业潜质。本省已组织徒手画统一测试的,其成绩须合格。以上三个专业录取的学生进校后学校将组织美术基础复查,不合适者将进行专业调剂。

7、在保证招生计划完成的前提下,原则上要求考生外语和相关成绩在及格以上。

五、学费、住宿费和奖贷学金

1、学费:本校实行学分制收费方式。学费由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两部分构成。每年实行先预交,学年末根据所选学分实际结算的原则进行。2011级各专业预交学费参考标准如下:文理科各专业4000-6250元/年之间,其中:英(日/德)语、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专业6875元/年;软件工程专业1、2年级5625元/年,3、4年级15000元/年。

2、住宿费:学生公寓1200元/年/人。

3、奖助贷学金:为了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学校设立了新生奖学金(特别奖学金2万、1万,优秀奖学金5000元);为了鼓励在校学生勤奋学习,争优创先,设立了包括综合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防奖学金、专业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近100项。为了保证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已建立并逐步完善各项资助措施和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困难学生按照规定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同时学校设立了大批的勤工俭学岗位,优先安排特困学生。

六、招生纪律

学校招生录取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招生政策,遵守招生纪律,杜绝一切舞弊行为,热情接待来信来访。招生监督电话:***(工作时间内,仅限投诉举报)

第四篇: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怎么样?

一、学校简介

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创办于1929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等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重庆大学现设有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程学部、建筑学部、信息学部,共32个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和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学校现设有本科专业96个,覆盖理、工、文、经、管、法、教育、艺术、哲学、历史学等10个学科门类。重庆大学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弘扬“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重大精神,倡导“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求知、求精、求实、求新”的学风,坚持“扎根重庆,立足西南,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扎实推进“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不懈奋进。精诚教育于1997年创办,作为重庆大学专本科网络教育的报考点,依托重庆大学优秀的教学资源,采用基于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远程教育技术模式和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面向社会人士开展网络教育。办学18年来,精诚教育以不懈的努力与执着的追求,成就了其在教育培训行业的领先地位。考生携带身份证和毕业证书复印件以及蓝底彩照5张可至精诚教育思明校区报名报考重庆大学网络教育。

二、入学及毕业

入学:免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由重庆大学组织入学考试,录取学生名单在重庆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网站公布。

毕业证书:凡修完规定课程且成绩合格,颁发国家承认学历并经教育部电子注册的重庆大学毕业证书(加注“网络教育”),符合规定条件者可授予重庆大学成人学士学位。

三、学习方式及学位考试

1.学习方式:基于互联网的学分制教学方式,不需要集中面对面上课,也不占用工作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业余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只要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完并获得该专业的最低毕业学分数即可毕业。

2.学习计划:由学校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各学习中心实际安排。考试一般集中在星期天。3.学位考试:平时考试成绩平均分达70分以上,补考不能超过3次,论文良好以上!

第五篇:中央财经大学校史

各位同学,你们好,我是今天的讲解员***。现在大家所在的校史馆在前不久刚刚建设完工,其实,在2009年,我校建校六十周年之际,学校在学院南路校区重新设计兴建了校史馆。但是为了让沙河校区的众多学子,特别是大一新生方便、及时地参观校史馆,接受校史校情教育,学校又在学院南路校区校史馆的基础上在沙河校区建设了这个校史馆。

“任何涉入一条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而对于每一位新来中央财经大学的莘莘学子来说,都渴望了解这所大学的初创,以及它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和种种故事。那么首先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我校的发展历程:

我校建校已有60多年,经历了办学初创期、单科性学院定型期、学校恢复期、向多科性大学转型期等几个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努力创办高水平大学新时期。

办学初创期 自1949年建校起至上世纪50年代末是学校的初创期。

中央税务学校

我校的前身是中央税务学校,始建于1949年11月6日,校址位于西皇城根22号,现改为西黄城根南街45号,也就是这张图片所示的位置。

西皇城根22号,最早是一所尚书宅地,由清末邮传部尚书陈璧所建,又名陈家大院,这处院子有30余亩,200间房舍,能容纳500余人,当时学校花费了相当于7000多袋面粉的价格购得该处院落。

此时的中央税务学校还不能说是正规的高等院校,是为中央政府培养亟需的税务干部,还只算是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财经类学校。

中央财政学院

为了加强高等财经教育,财政部开始在中央税务学校的基础上筹备建立中央财政学院,所以从1951年9月开始,西皇城根22号院也成为中央财政学院的校址,同时学院也在西直门外四道口处,也就是现在的学院南路校区处兴建新的校舍。在初期,税务学校和财政学院并行运行,直到1952年6月,税务学校才正式并入中央财政学院。

中央财经学院

税务学校和财政学院合并后,“蜜月”还没度完,就赶上了1952年的全国院系大调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史上的大事件,是以苏联为师的结果。这次调整,私立大学全部改为公立,教会学校一律撤销,对综合性大学进行整顿,发展专门院校,重点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

这次调整,虽然改变了旧中国工科过于薄弱、师范缺乏的状况,但也确实造成了高等教育长期文理、理工分家,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割裂的状况,给培养的学生造成了思想方式的缺陷和知识面的偏颇等负面影响。

不过,在这次调整中,我校还是受益的,北大、清华、辅仁、燕京大学的很多知名学者、著名教授来到我校,可以说是精英荟萃,名士云集。

中央财政干部学校

好景不长,中央财经学院只办了一年就被撤销了,究其原因不得而知,一种说

法是说国家可能处于对北京地区高校布局上的考虑,另一种是说,学校的办学条件简陋,院系调整过来的一些教授们不愿意在这里供职,因为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相去甚远。

中央财经学院撤销后,师资又被分到了北大、清华、人大等院校,原来中央财政学院和税务学校人员大部分留下来承办中央财政干部学校。不过,无论如何,干校的成立对改变当时财政干部培训工作的落后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极大缓解了当时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财政干部紧缺的状况。

中央财政金融干部学校

1958年,中央财政干部学校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干校合并,成立中央财政金融干部学校,这次合并凝聚了财政和金融两大力量,奠定了我校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

单科性学院定型期 1960年直到“文革”期间停办为止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

196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我校原来干校的基础上,成立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到了1961年,全国经济困难,大家吃不饱饭,各个浮肿,于是中央决定精简城市人口,所以这一年学校没有招生,因此这一时期学校只培养了的四届正规毕业生,共1597人,但就是这四届学生,在后来出了众多中国财政、金融领域的高管,这在后面会加以介绍。另外,在这一时期,我校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

这一时期是学校历史上发展较好、较快的一个时期,无论是校舍建设、教师培养还是学生培养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的基建工作停了,挖好的地基毁了,教师被下放,校舍被北京烟厂占了。

学校恢复期

1978年,国务院批准学校在原址复校,这就意味着烟厂得搬家,腾出校舍,但是因为烟厂是北京市的利税大户,市里更重视,所以在去留问题上双方争论了好几年。财政部的领导去国务院、去国家事务管理局,都没谈下来。烟厂生产轰轰隆隆,学生没法上课,于是上街、罢课,去请愿。后来事情闹大了,新华社写了一篇内参,报给了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胡耀邦同志,胡耀邦批示,让烟厂搬家,这是1981年的事儿了,但是烟厂彻底搬走是1988年,前前后后经历了10年。可以说复校后学校经历了一段相当艰苦的岁月,因为没有地方,有的老师在澡堂里隔出一个空间,做宿舍,第二天起床,被子都能拍出水,几百个学生一起住在大礼堂,学生没有教室,就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上课,但是就是在物质条件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同学们非常团结,保持着高昂的学习劲头,晚上在烟垛上谈理想,平时积极锻炼身体,一心想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而教师到各地用人单位的走访,普遍反映中财的学生务实、踏实,很得用,这可以说已经成为我校学生的传统。

迁厂还校的十年,对学校的发展非常不利,同其他兄弟院校相比,实际上是失去了10年的发展机遇。没有校舍,办学规模就不能扩大,也不利于教师的培养。

向多科性大学转型期

1996年学校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是学校在复校后抓住的第一个历史机遇,相对于原来的以财政、金融、会计等为主要学科的专门性院校而言,学校走上了多科性大学之路。

创办高水平大学新时期

复校后的第二个历史机遇是2000年学校由财政部划归到教育部,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从而走上了“入主流、办特色、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办学道路。

捐资兴学

这块儿内容是1996年以来,向我校捐资十万元以上的单位和个人的名单。其实无论是小从几十元,大到几千万元的捐赠,学校都一一记录在册,并在基金会的网站上公布出来,但在因为数量很多,而这面墙的空间有限,所以无法一一列举。

除了社会捐赠,很多从校友毕业后反哺学校,像涌金实业前董事长,已故经管86级校友魏东先生,有女巴菲特之称的刘央女士等等。

相信有这么多的好榜样,学生们在能力范围内反哺学校,捐资兴学一定会在中财形成风气,这些虚位以待的空位,说不定也会出现在场同学的名字。

现在我们来到了校史馆的室内展示部分。

前言

这是我校的新徽标,于2009年7月启用,以学校的标志雕塑——“龙马担乾坤”为核心主体。

“龙马担乾坤”主题雕塑坐落于学院南路校区校门区广场中央,落成于2000年5月16日,由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先生为我校建校50周年创作,造型是一个背负乾坤,昂首奋蹄的龙马造型,予以中财学子像龙一样腾天潜渊,吐纳川海,也要像马一样辽阔原野,一任奔驰。

我校现阶段的办学目标是建设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

历程篇

校史馆的室内部分分为历程篇和成就篇两个篇章,以“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研究型”为主线,对建校以来学校取得的成绩,进行简要地回顾、总结和提炼。

与国同体

在中财6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学校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这些照片是新中国历届国家领导人接见我校师生的照片,这是在我校建校50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给我校的题词。

复校后的历次党代会

在这块儿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学校各个发展阶段提出的校办学目标,从第一次党代会的建设全国重点财经院校,到2010年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在不断发展,办学目标在不断提高。

发展大事记

2000年后,学校发展非常迅速,在基建、科研、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突飞猛进,这些发展变化在大事记里得到充分体现。

校园变迁 1988年之后,学校进入了校园建设逐步改造和建设阶段,1997年清河分部启用,到1999年建校50周年之际,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学校空间狭小,无法完全满足学校办学的需要,由于周边无法拓展,学校抓住沙河建设高教园区的契机,在昌平沙河建设新校区,扩展办学空间。2007年沙河校区破土动工,2009年正式启用,迎来首批学子。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校园面积过小问题初步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为学校今后的更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标志着中央财经大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沙河校区将成为学校未来的主校区。

在沙河新校区投入使用之前,为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2007年学校租用了校舍功能齐全,条件完备的上庄校区作为使用了11年的清河校区的替代校区。

同学们看到的西山分部,是中央财政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财后,其教学用地成为中央财经大学西山分部。

六十年辉煌

这是在2009年我校建校60周年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给发来贺信,题词,还有来视察和讲座的照片。

校庆当天共和国五任财长更是齐聚我校,祝贺60周年校庆。校庆期间,学校还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各大媒体也争相对校庆盛况进行了报道。

有特色

在2003年9月的《经济》杂志上,记者王信川经过细心统计和精心研究,发表了文章“中国财金黄埔报道”,将目光聚焦在我校金融62一班。这个50人的班级出了30多位司局级以上干部,且大多身处经济重要部门,并且他们的同届和下届校友也不了不少政府高官。这张图片就是这期杂志的封面,封面上的这三位校友分别是时任国家审计长的李金华,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和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戴相龙。

特色学科

60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形成了鲜明的财经特色。

经济学和管理学是我校两大传统优势学科。建校初期我校所开设的专业主要属于应用经济学,直接服务于当时国民经济建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是国家在我校率先设立的。

这是我校现阶段财经专业的建设情况,我校是全国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四所高校之一,这四所高校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

2006年,学校搭建了“经济学与公共政策创新平台”,引进了一大批海外优秀归国人员任教,还聘请了一批世界一流学者,包括诺奖得主担任学术委员、名誉院长,平台学生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培养,采用国际公认最权威的英文版教材和英文授课。2006年末该平台被列为国家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这张照片是六十周年校庆前夕刘延东同志来校视察时,与平台教师的合影。

我校注会专业在2006年和2007年的教学质量评估中连续名列全国第一,这是中注协发的文件。

保险学专业获得了国际保险业著名专业资格认证机构的资格认证,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申请会员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这是会员证。

前不久学校MBA项目又获得了AMBA国际认证。

财经人才培养

我校学生生源好、表现好、就业好、发展好、社会反响好,在20世纪50、60年代的毕业生中,一大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有的成为担纲扛鼎的领军人物。其中就包括上面的这五位,分别是:金融62级校友李金华、财政62级校友金人庆,财会63级校友戴相龙,这三位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另外还有总后勤部副部长孙志强,原新华社澳门分社社长王启人,都是我校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时期的学生。

我校1978年复校后培养的大批校友,现在也已成为国家经济管理部门、金融保险机构、企事业单位、学术界、文化界等行业领域的骨干力量。

而新一代毕业生也是人才辈出,如我校2006届会计学院毕业生王一钢同学被国际会计师公会授予“杰出英才奖”,毕业后被摩根士丹利公司录用,是当年全亚洲唯一被录用的本科毕业生。

多科性

院系成立时间

这是自1949年以来,我校各院系成立的时间,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所在的学院的发展演变情况。大家可以看到,1995年,法律系、中文系成立,学校开始有了非财经专业的院系了。

学科树

目前我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文学、哲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培植新的优势学科,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型

这块儿内容里展示的是我校近年来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学校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5人,他们用英文为本科生授课和举办讲座。教师队伍和课程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学校国际化的水平,为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国际化

目前学校与遍及世界五大洲的高校、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120家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些项目包括学生的合作培养,学生与教师互换,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合作。

名人名家

这些是我校建校以来的部分名人名家。

学校历任领导

这是我校第一任校长李予昂,时任财政部税务总局局长,他既是一名出色的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又是一名精通书画、温文尔雅的文人雅士,是公认的高官中的才子。

这两位是我校现任领导,分别是党委书记胡树祥教授、校长王广谦教授。

学校早期著名学者

这些事我校早期的著名学者,除了这位凌大珽先生是1949年学校成立便来校工作,以及崔敬伯先生是1955年来校工作外,其余的都出自我校中央财经学院时期,他们当中,有在当时就已经享誉全国的经济学家,如曾任清华大学经济系主任、西南联大商学系主任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当时就任学院第一副院长的陈岱孙老先生;还有大名鼎鼎的社会学家,如现代中国人口学开拓者之一,国民政府时期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陈达老先生;还有一些默默耕耘、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学者,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家,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的整理执笔人郑必坚。

对这一版块儿内容的整理不容易,由于一些历史客观因素,及人为因素,使得学校早期的历史资料非常欠缺,而仅存的资料又有待整理,所以这些榜上有名的只是早期在我校执名师名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内容还有待我们对资料的进一步整理和挖掘。

复校后的著名学者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给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政府特殊津贴,这些是我校96年以前政府特贴获得者。

姜维壮教授是我国比较财政学的开拓者;李天民教授对我国管理会计学发展发挥了开拓性的作用,其所著《管理会计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探讨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专著,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刘光第教授最早提出我国国民经济应从实物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的政策性建议;闻潜教授在我国宏观调控方面较早系统提出“消费启动理论”,具有重要理论影响;赵天寿教授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的副总工程师,1990年北京亚运会计算机系统运行方面的副总工程师。

另外还有两位教授也属于这个范围,一是中央财经学院时期就来我校工作直至去世的崔书香教授,是1993年政府特贴的获得者,她是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入国内的第一位学者;在后面要提到的现任我校校长王广谦教授也是1993年政府特贴的获得者。

现时期高层次拔尖人才

我校目前拥有“千人计划”引进人才1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4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其中一位长江学者Barry Eichengreen在国际化师资的内容里进行了介绍。

今天为大家简要的对学校的情况进行了介绍,下面的时间大家可以随便看看。在这里我也预祝各位同学能够尽快度过迷茫期,早日融入全新的大学生活,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愉

快生活,让自己的大学时光精彩不留遗憾。今天,你以中财为家,明天,中财以你为荣。再次感谢大家!

下载重庆大学校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大学校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开大学校史

    南开大学校史 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1876-1951)和严范孙(1860-1920)。 南开大学成立时,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周恩来为文科第一期学生(学号6......

    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可溯至民国前一年(公元一九一一年)的「清华学堂」。最初之酝酿,是在前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间,我国驻美公使梁诚,因美国国务卿海约......

    暨南大学校史

    暨南大学校史 ○1911年一落 ○1918年复校 ○1949年再落 ○1958年再复 ○1970年三落 ○1978年三复1925年10月,只有师范文凭的曹聚仁被聘到国立暨南学校大学部,"一本正经做起教......

    厦门大学校史

    1919-1921 筹办与立校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建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综合性私立......

    广西大学校史

    广西大学校史 1925年,以李宗仁、黄绍竑为首的新桂系统一广西。1927年4月15日广西省政府正式成立。1927年冬间,省政府决定在梧州筹办省立广西大学,并由省政府主席黄绍竑邀请本省......

    重庆大学章程

    重庆大学章程 序言 重庆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创办于1929年。1942年,学校成为一所文理工商法医诸学科俱备的综合性大学。1952年调整为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

    重庆大学文献检索

    1、重庆大学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哪些可以检索并查看期刊全文? 答: 2、重庆大学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哪些可以检索并查看电子全文? 3、重庆大学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哪些可以检索并查......

    重庆大学师资

    师资概况 重庆大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培养、引进、稳定、提高”的方针,通过重点培养与普遍培养相结合、强化国内外培养,加大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