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小学校史

时间:2019-05-14 05:5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联合小学校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联合小学校史》。

第一篇:联合小学校史

联合小学简介

联合小学创建于1950年,其前身是福利小学,创建前有过多种办学形式,校址作过多次搬迁。

1965年,狮岭公社将福利片各生产队与其他生产队(迳口、田心、葛光、新联、白池塘、六群一队、二队、三队、联六)合并,称为联合大队。因此,福利小学更名为联合小学。同年开始,联合小学逐渐搬迁至现址,曾实行五年制办学和办初中一、二年级,1982年起实行六年制办学,1969年至1993年间是全镇有名的“重点小学”,招收联合村子弟及狮岭居委的居民子弟,学生人数最多时超过一千人,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1993年9月,狮岭镇政府另新建了镇的中心小学,联合小学不再承担镇的重点小学,重新办成村级小学,招生对象主要是联合村民子弟。

从1993年起,联合村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建教学楼、教师宿舍楼,改造校园校貌。2003年,花都区全面开展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工作,镇要创“教育强镇”,学校要创“教育强校”。乘借“创强”的东风,学校积极谋求发展,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得到联合村委的大力支持,重新对校园进行了规划。联合村委投入大量资金,拆去了全部旧瓦房,新建了综合楼、厨房、学生厕所,改建了校门、西围墙,装修了原有的教学楼,重新进行校园美化绿化,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环境优美舒适。学校于2004年6月顺利被评为花都区一级学校。

2005年10月至2007年2月,联合村委牵头积极筹款,再次得到上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扩建了运动场,进一步完善了

办学条件,美化绿化校园,完善专用场室建设,增添设备设施,使联合小学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好地方。

第二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展览解说词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展览解说词(试用稿)

(2006年10月)

一、序厅

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不久,平津沦陷。著名的北方三校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长沙,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继续办学。随后,南京沦陷,战火危及长沙,临大被迫迁至昆明,并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高举“爱国、民主、科学”的伟大旗帜,“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在昆八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对云南的科学、文化、经济建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被誉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连接:这是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旗图形制作的倒三角锥体灯箱,底座是一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老昆明地图,寓意三校落脚昆明合组西南联大:顶部采用了光导纤维七色光线的变化制作了无数星星闪烁的星空,寓意了西南联大培养的人才像星空中闪烁的星星一样众多而耀眼)

二、西南联大的前身

北京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创办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担任校长后,按照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对北大多方改革和整顿,延聘具有先进思想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到校任教,使北大走在新思想新科学的最前面,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传播马列主义的主要阵地。其中,北大校徽是前北大校长蔡元培请鲁迅先生设计的。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1911年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创办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12年改名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改称国立清华大学。1931年梅贻琦担任校长后,推行“通才教育”,实施“教授治校” 等制度,使清华成为我国又一所著名高校,教学与学术空前发展。

南开大学前身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张伯苓1904年创办的私立敬业学堂,1907年改名为南开中学堂。1919年建大学部,成立南开大学,制定了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倡导团体组织、注重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等五项“训练方针”,到30年代已成为我国最著名的私立高校。

北方三校南迁,全因战火所迫。“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不久,平津沦陷,天津的南开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罹难的高等学府,校舍尽被日军飞机炸毁,而清华大学的体育馆被改作日军厨房,图书馆也被挪作它用。

为保存中国的教育文化力量,北大、清华、南开随内地、沿海高校相继迁往大后方。最初三校迁至长沙组成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租借韭菜园、圣经书院、岳麓书院等地为校舍,于1937年11月1日正式上课。(相关连接:因此每年的“11月1日”成为临大,后来的西 1 南联大和我们今天云南师大的校庆日。)不久,南京失陷,仅维持了4个月的长沙临大又被迫再度西迁。

长沙临大决定迁滇,是认为昆明离战区较远,相对安全,又有滇缅公路、滇越铁路通往国外,交通较为便利。

1938年2月,临大师生分三路入滇:一路沿粤汉铁路至广州、香港,乘船至越南海防,转滇越铁路到昆明(相关连接:该路女生和教职员家眷);一路沿湘桂公路经桂林、柳州至南宁,再经越南转滇越铁路到昆明(相关连接:该路10余位教师——朱自清、冯友兰、陈岱孙、钱穆等);另一路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横跨三省进入昆明。同年4月,三路师生先后抵达昆明。其中,第三路是最为艰难,也是影响最大的一路。它由二百多名师生组成湘、黔、滇步行团,徒步三千五百里,历时两个多月抵达昆明,被誉为教育史上的长征。(相关连接:闻一多坚信抗战必胜,在路上未剃胡子,到昆明时已留起一部美髯,但没想到这一留便是八年,直到日本投降之日他才剃掉,一时传为美谈)

旅行团由闻一多、黄钰生等十一名教师组成辅导团,带领学生西行。当时的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先生十分关心教育,出发前,为每一位同学准备了统一的行装:草绿色军服,外罩黑色棉布大衣,打绑腿、背干粮袋和水壶及一把长沙油纸伞,并委派了一位将军带队护送前行。

由于每天要步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挑脚泡”成了同学们每天必做的“功课”。在步行团到达贵州地界后,地形变得复杂艰险,像“鹅翅膀”、“二十四拐”这样的地形屡见不鲜。当然旅行团一路上也饱览了祖国的锦绣风光,同时师生们深感如此的大好河山,怎可任糟日寇践踏?途中,接到台儿庄大捷的消息,想到自己辛酸的求学史,同学们悲喜交加,团队和当地百姓一块儿冒雨庆祝。

当步行团抵达云南地界,云南省政府派专车为步行团接送行李,大大鼓舞了师生们的士气。4月28日,步行团在昆明东郊贤园整修后,整齐地列队进入昆明,受到了先期抵达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等的欢迎。在行军途中,同学沿途收集素材,著书立说,使得这次行军不仅是人员的迁徙,更具有教育的意味。这是步行团成员编著的《西南三千五百里》、《西南采风录》,其中,闻一多和朱自清专门为《西南采风录》作了序。随着步行团抵昆,也就开始了西南联大在昆八年的历史。

同学们正当弱冠年华,血气方刚之际被迫迁滇求学,他们在祖国山区行走了三千多里,亲眼看到了山区的同胞是怎样过着封建愚昧、没有文化、极度贫困的生活!他们敏锐意识到国家领土无比辽阔,意识到了时间、空间及思想方面的可怕距离分隔了东部沿海城市地区和处于原始状态的内地。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身上所承担的责任。

三、西南联大在云南

西南联大在滇八年,时值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又屡遭日机轰炸,生活困苦不堪。但师生们克服种种困难,精诚合作,共济时艰,结茅立舍,弦歌不辍,继承和发扬三校优良校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边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其影响延续至今,享誉世界。

奉教育部令,长沙临大抵昆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的校门,在今天云南师大正门的位置(相关连接:在向前推进八米的地方,因市政建设而拆)(相关连接:据一些老校友回忆,是由联大师生动手垒成)联大校歌,歌词采用《满江红》的词牌名填写而成(相关连接:是一篇高昂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这首歌也一直为我们今天云南师范大学的师生所传唱)。

联大校徽,以大三角中套有三个小三角组成,寓意三校的团结与合作。校训为“刚毅坚卓”,刚强、有毅力、坚定而卓尔不凡,这一校训一直为我们今天的云南师大所沿用。(相关连接:联大校旗-——这面校旗是1941年10月10日,举行首届昆明市运动会,要求参赛的单位举棋绕场一周。为此,经讨论确定制定一面由三角形组成图案的校旗,三个等腰三角形代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该校旗原来为美国的联大校友保存,后来辗转送回国内,经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讨论,认为该校旗应该保留在云南师范大学,1998年由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李传信同志转送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65周年校庆时,我校复制了三面分别赠送北大、清华和南开。).1938年4月启用关防,“关防”,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公章。

西南联大的行政机构是汲取西方大学制度之长、结合中国国情、集三校管理经验而建立,适应了三校联合办学与战时特殊形势的实际,有较高的权威性与办事效率。联大最高领导机构为校常委会,其领导下的议事办事机构是“两会三处”,即校务委员会和教授会,教务处、总务处、建设处(后改为训导处)。

联大没有专门的校长,由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芩、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组成三常委,共管校务,由于张、蒋均在国民政府兼职,负责日常事务的是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相关连接:张伯苓——我的表你戴(代)着;蒋梦麟——我的不管就是管。)

西南联大初到昆明,没有专门的校舍。理学院租用昆华农校,工学院租用拓东路的迤西会馆、全蜀会馆等地,由于校舍紧张,文学院和法商学院则在蒙自办学,直到一学年后,新校舍建成才迁回昆明。当时昆明流传一句话:昆明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1939年新校舍建成。新校舍十分简陋,铁皮顶教室,茅草顶宿舍,唯一的瓦顶建筑是西南联大图书馆和学生食堂。(相关连接:“民主草坪”——图书馆前的草坪常举行各种时事讲演、聚会,称为“民主草坪”,今天的云南师大仍有所保留。“火腿椅”——当时联大学生使用的一种桌椅两用的椅子,称为“火腿椅”,这种椅子今天在联大旧教室内仍有保留。)图书馆前的草坪常举行各种时事讲演、聚会,称为“民主草坪”,今天的云南师大仍有所保留。当时联大学生使用一种桌椅两用的椅子,称为“火腿椅”,这种椅子今天在联大旧教室内仍有保留。学生们的学习条件是这样,生活条件呢?在这样一间宿舍里,要住四五十人,床挤着床。用水只有几眼土井,还得担心日军飞机的轰炸。

为躲避敌机轰炸,联大教授疏散到昆明城郊农村居住,加之战时物资匮乏,通货膨胀,货币一再贬值,师生们生活极其艰苦。但是,大家深信抗战必胜,保持乐观精神,崇尚真理,追求真知。

在这个小院的一间十多平米的小屋里,曾住过华罗庚和闻一多两家共十四口人,用一块布帘隔屋而居,为此,华罗庚曾赋诗一首:“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 3 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教授收入微薄,为了维持一家人生计,闻一多公开挂牌刻印以贴补家用……联大教授薪金比例表……教授们艰难,同学们更艰难……(介绍兼差示意图)。

联大在昆之初,设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四学院,增设师范学院后,拥有5个学院、26个系,2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经常在校的教职工约35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约占一半,八年间在联大任教的教授先后共有300余人。联大大师云集,名家荟萃,为当时国内教授阵容最强、学术水平最高的高等学府。

文学院设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历史学、哲学心理学四个学系,知名教授约四十余人。许多基础课程常由几位教授同时或先后开设,让学生自由选修。文学院学生每学年一般在450人左右,共毕业本科生650余人。

理学院设算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气象学五系。1942—1943年,有教授、副教授50余人,学生的共同必修课,除国文、英文、体育外,尚须修习中国通史、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等。每学年在校生平均约350人,共毕业本科生670余人。

法商学院初设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商学四系。1940年5月,社会学系从历史社会学系中分出归入法商学院。1942—1943年,法商学院有教授约30人,学生700余人,占全校学生35%以上,其中经济学系500余人,是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一个学系,共毕业本科生1280余人。

工学院设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四系。1938年秋,增设航空工程学系。1939年初,又增设电讯专修科。本院有教授、副教授约70 人。全院有学生近2400人,毕业本科生929人。

联大师范学院为当时全国6所师范学院之一,共设国文学系、英语学系、史地系、数学系、理化系、教育学系和公民训育系七学系。系主任及任课教师多由联大其他学院教授兼任。1942—1943年,师院共有教授、副教授16人(未计兼任)。建院之初,借用昆华中学北院校舍,1940年10月日机轰炸,昆北院校舍几乎全毁,即迁往昆华工校,直到联大结束。师院共毕业本科生220余人(落实人数)、专科生80余人。为给云南培养更多的师资,师院开办了三年制的专修科,并与省教育厅合办过暑期讲习会、中学在职教员晋修班、中学理化教师实验讲习班等。

联大实行“通才教育”,既重视基础课程的教授,又适应抗战急需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中兼容并包,文理渗透,科学与人文并重,贯穿抗日救国教育思想,加之实施学分制、选修制与严格的招生考试制度,在民族危亡关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联大的研究机构由三校独立设置,但研究工作则由联大统一协调。三校共设置13个研究所(室)32部(组),其中,北大有3所11部,清华有8所16部(组),南开有2所(室)5部(组)。研究实力之雄厚,在战时中国高校中首屈一指。它们除了培养出一批研究生(招生240人,毕业74人)外,还与联大各院系相互依托、配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 4 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联大科研的许多方面适应战时需要调整了研究重心,其中特别注重科学技术在国防军事及工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研究,为抗战救国和大后方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是为抗日救亡、民族复兴而进行的一场中外罕见的教育大转移。它保证了我国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到最后胜利的精神财富和人才资本,为战后中国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和物质基础,为边远地区注入了新的文明因素和发展动力。西南联大以其人才、思想、学术的优势,极大地促进了云南等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声。

教学与科研结合,是研究型大学的传统。中国近代大学科研从20世纪20年代起步,至全面抗战前已有相当基础。在战时环境中,西南联大的科研特别注意汲取国内外最新成果,具有创新性与前沿性,有利于促进教学与培养学生成才。

抗战时期科研转向是时代的趋势,然而也有过分注重应用研究而忽视理论研究的偏向。此种情势下,联大既重视抗战急需的应用科学,又着力于关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基础科学,许多项重大研究成果,进入世界前列。

西南联大不仅在科研和学术走在时代的前列,同时也被誉为“民主堡垒”。西南联大爱国民主运动是在中共联大地下党组织领导下进行的。联大地下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基层组织,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基层组织。它由中共中央南方局(先是长江局)和云南省工委直接领导。“皖南事变”以后,云南省工委主要在昆明以联大为中心展开学生、工人的工作。1944年国民党当局掀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被挫败后,联大党组织在上级领导下,发起组织了一系列爱国民主运动,联大被誉为大后方的“民主堡垒”。联大结束,三校北返,师院留昆,联大党员或到平津、或留云南,为新中国诞生作出了新的贡献。

抗战军兴,抵抗侵略的炮火唤起了国人的民族自强意识,抗日救亡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内地文化艺术单位和一批著名大学的迁入,众多文化名人相继来滇,昆明继重庆之后成为大后方又一文化中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昆明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其中,知识青年从军抗日和抗战文化活动是其主要方面之一。1、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局势朝着有利于盟国的方向发展,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开始反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战场与中国战场结合的云南,已从抗战后方变为反攻前线,为将侵略者逐出国土,中国与盟军配合,积极准备反攻滇西和缅北。满怀爱国热情的联大同学,响应前方召唤,纷纷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战场。

2、战时昆明,抗战文艺社团及其创作、出版、演出等各种活动十分活跃。满怀爱国热情的联大师生是抗战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和积极参与者。

3、战时昆明先后出版的报刊有250种以上,其中,许多报刊由联大师生创办、编辑,或撰稿。联大师生通过报刊等大众传媒宣传抗战、倡导民主,为国人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局势,坚定抗战决心,重振民族精神、宏扬中华文化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4、1940年8月1日开播的昆明广播电台,是为抗战国际宣传而建立的中国最大的广播电台。西南联大以其强大的思想、学术、人才优势,全力支持了该台的抗战宣传。从1940年该台试播到抗战胜利,先后在该台专任或兼任编辑、播音员和技术人员的联大师生有100余人,成为该台编播人员的主体。

在民主运动低潮时期,1942年1月6日以联大学生自发的 “倒孔”运动,打破了“皖南事变”后国统区沉寂的局面。从1944年起中共联大地下党组织、进步社团组织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爱国民主运动,因此西南联大及昆明被誉为中国抗日大后方的“民主堡垒”。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西南联大的历史使命结束,三校准备复员北返。云南人民依依不舍送别八年来生死与共的联大师生,对西南联大在转移学界风气、开拓边地文明等备加褒扬。

四、联大人杰

“中兴业 须人杰”,西南联大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等诺贝尔奖获得者,两弹元勋等一大批英才,还有一批志士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辉煌业绩,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联大在滇八年,总计前后在联大就读过的学生有8000余人。共培养联大学籍的本科毕业生近2500名、专科生约200名,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学籍的本科毕业生1280名、研究生74名,总计毕业约4000名。是当时全国毕业生最多的高校之一。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由于作出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这一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从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举行表彰大会,向在“两弹一星” 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的23位科学家中有8位是联大校友。

我国自2000年起开始设立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在我国科技领域作出重大贡献、业绩最突出的科学家。该奖每年颁发1次,每次奖励2位科学家。2001年,联大校友黄昆获此殊荣。2003年,联大校友刘东生获此殊荣。2005年联大校友叶笃正获此殊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在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当选者均为中国科学技术界学术水平最高、贡献最大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1955年,中国科学院开始设立学部,选聘学部委员。以后停止评选。1980年重新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起改称院士。1995年开始评选院士。中国工程院1994年初次遴选院士,1995年开始增选院士。

西南联大除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众多建国需要的优秀人才外,还培养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其中有的进入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列。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先后有17位联大校友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立而英勇献身。从1938年至今,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和云南师范大学,肩负历史的重任,发扬西南联大爱国、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恪守“刚毅坚卓”的校训,为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辉煌的业绩。作为西南联大五个学院之一的师范学院,今天的 6 继承者——云南师范大学,秉承历史、勇创未来,为国家特别是云南的教育、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8年根据教育部令,西南联大于当年8月增设师范学院,为当时中国的六所师范学院之一。西南联大迁滇,大师云集,名家荟萃,“一时文教之盛,遂使昆明屹然成为西南文化中心”。发展师范教育,培养人才成为当时社会之共同呼声,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在昆成立,培养了很多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并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云南师资,对云南的文化教育、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西南联大三校战时使命结束,返回在即。为了答谢云南人民对西南联大八年的鼎力支持,继续为西南培养师资,教育部决定,西南联大师院留昆独立设置,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是时全校共设有七个系,在校学生约1000余人。60年代初,云南体育学院、滇西、滇南大学撤销,相关专业并入昆明师范学院,学校发展成八个系12个专业,在校学生达2800余人。1984年4月11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8年7月经云南省报教育部批准,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和云南师范大学合并办学,组建了新的云南师范大学。

构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师范大学,已成为云南师大承负的历史重任。在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中,它将为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展的介绍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的参观!

“一二·一”运动展览解说词(试用稿)

(2006年10月)

1945年爆发的“一二·一”运动是继伟大的“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又一次震撼全国的著名学生运动。抗日战争结束后,它是国民党统治区燃起的第一把反内战、争民主的烈火;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内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工人、农民和爱国知识分子组成的同反动派进行斗争的第二条战线的起点。“一二·一”运动从1945年11月25日,由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中法大学、英语专科学校在联大民主草坪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开始,到1946年3月17日争得出殡大游行而胜利结束,历时113天。

“一二·一”运动发生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是云南人民的骄傲,它继承和发扬了云南各族人民反帝爱国的光荣传统,是云南历史上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也是当前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省情教育的极好教材。正如闻一多先生殉难前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中所说:“云南省光荣的历史,远的像护国运动,近的像‘一二·一’,这些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一定要发扬这些光荣的历史。”

抗日战争爆发后,昆明成为后方重镇,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和中法大学及一些文化企事业单位纷纷南迁昆明,进步力量在此大汇合,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形成坚强的民主基地。

昆明的民主运动,是和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关怀与领导分不开的。当时中共中央南方局通过《新华日报》指导在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设在昆明青云街的《新华日报》昆明营业处旧址、地下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翠湖南路小井巷一号旧址,都表明昆明的民主运动是在中共南方局和云南省工委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党中央派朱德同志做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和各界爱国人士的团结、争取工作,争取了一批社会上层和地方实力派人士站到爱国统一战线方面来,使昆明民主运动得以蓬勃开展。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8年,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经长沙迁到昆明,组成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些南迁来的人中,有不少知名的学者,而且有许多还参加了“五四”和“一二·九”运动,随着他们的到来,带来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火种,促成了“一二·一”运动的爆发。

西南联大当时被誉为国统区的“民主堡垒”,在西南联大的民主墙上,经常有各种进步社团刊出的反内战壁报和漫画。

抗战的胜利使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人们渴望休养生息,治疗战争创伤,重建祖国家园,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妄图夺取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维持其一党专制的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于1949年8月25日发表了《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声明实现和平、民主,建立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是全民族面临的重大任务。三天后,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从延安到重庆同蒋介石共商和平建国大计,于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但《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就背信弃义,秘密印发了《剿匪手本》,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把大批国民党军队运到内战前线,疯狂进攻解放区,妄图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

为发动内战,控制云南。1945年10月3日,蒋介石派卢汉率部前往越南受降为名,调滇军主力离开云南,同时,命其嫡系部队发动突然袭击,以武力改组云南省政府,将龙云赶下台,由李宗黄代理云南省主席职务,准备镇压共产党领导的云南爱国民主运动。《新华日报》报道了云南改组事件。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独吞胜利果实,实行独裁统治。1945年11月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正规军已达八十多万人,11月5日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用一切方法制止内战”。昆明学生酝酿以行动响应。在中共云南省工委的领导下,11月23日,由西南联大、云大、中法大学、英语专科学校四校学生自治会发起,决定于11月25日在云大至公堂举办反内战时事晚会,但遭到国民党当局禁止,并强迫云大校方不准借给会场。

当晚,时事晚会改在西南联大图书馆前大草坪举行,到会的有六千多名师生和各界人士,钱端升、伍启元、费孝通、潘大逵四教授先后在会上发表演讲,呼吁制止内战,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会议期间,国民党中央第五军包围了联大校本部,并切断电源,鸣枪放炮,还派特务查宗蕃捣乱,企图扰乱会场,破坏晚会。群众揭穿了特务的面目,将其赶出会场,师生冒着敌人的枪弹,点着小汽灯,聆听四位教授的讲演。大会通过了四大学学生团体建议:发表反对内战宣言,呼吁美国人民和政府,反对美军参加中国内战的提案。大会在《我们反对这个》的反内战歌曲中结束,这时国民党军队已实行戒严,封锁路口不准通行。学生群情激愤,纷纷签名罢课。第二天,国民党中央社发表了“西郊匪警,黑夜枪声”的消息,完全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更加激起了学生的愤慨,西南联大、云大、中法大学、昆华工校等十八所大、中学校学生相继罢课,发表了《昆明市大中学生为反对内战及抗议武装干涉集会告全国同胞书》,许多学生到接头讲演,遭到暴徒的追捕。学生们不畏强暴,继续写标语画漫画揭露国民党的暴政。

由于爱国学生罢课,广大群众投入到了反内战、争民主的激流中来。反动派凶相毕露,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实行武力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

12月1日上午九时左右,一帮军警、特务带着刺刀、铁棍、木棒、扁担闯进云大,撕毁标语,追打同学,并嚎叫“冲上去”。因云大门口台阶较高,加上学生早有准备,他们居高临下,用石头、瓦片不断还击,特务只好退去。云大当即派人向联大罢委会报信,联大学生当机立断,紧守校门,发动同学用黑板、课桌椅等顶住大门抵御暴徒、特务的进攻。十点左右,二百名佩带“军官总队”符号的武装特务,气势汹汹地向联大新校舍冲来,借口要看联大“民主墙”上的壁报,强行入校。先入校的十余名暴徒一进校就行凶打人,同学们闻讯纷纷赶来,群起反击,并爬上墙头高呼“中国人不打人”,奋力将暴徒逐出校门。暴徒在门外继续行凶,打伤前来劝阻的袁复礼教授等人。当一个暴徒揭开手榴弹,欲往联大校内扔时,南箐中学于再老师急忙上前,将正要行凶的特务拦腰抱住。几个特务将他推到几丈远的地方,随即将已拉开弦的手榴弹向他扔去。随着爆炸声,于再老师倒在了血泊之中。他用自己的宝贵的生命挽救了无数战友。

十一时左右,另一帮暴徒在三青团头目周坤的率领下,闯到龙翔街的联大师范学院,配合反动派安插在学校的特务学生,拆毁师院大门一扇,冲到第三院(食堂前男女宿舍楼下),同学们退到西面楼上,抛掷石块、砖瓦与敌人对战。特务肆意行凶,在饭厅前投掷手榴弹一枚,学生们猝不及防,推开食堂窗口,退入隔壁昆华工校,与工校同学一起进行反击,将暴徒逐出大门。暴徒又打破大门,投进两枚手榴弹,炸倒学生多人。联大师院学生李鲁连头部中弹,在送往医院途中身亡。昆华工校学生张华昌被炸,弹片穿入脑中。英勇抢救同学师院女生潘琰(共产党员)被炸倒地,特务龚正德又用尖头铁条向她腹部猛刺三下。三人均于当天壮烈牺牲。一起参加反击暴徒的缪祥烈同学,被炸断了左腿,成了终身残疾。12月1日这一天,有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四人牺牲,五十多人受了轻重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

为此,以联大为首的昆明三十余所大中学校成立了罢课联合委员会,并于12月2日为四烈士举行了入殓仪式。12月4日,“罢联”举行烈士公祭,控诉反动派的罪恶。设在联大图书馆的烈士灵堂,庄严肃穆,“党国所赐”的横幅特别醒目,它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暴政。至24日止,前来公祭的团体达六百五十多个,群众约十五万人次,捐款法币近三千万元。

反动派的残酷屠杀,激起了昆明大中学生的无比愤慨,同学们以“我们决不退下”的誓言投入斗争。罢联根据省工委的布署,组织了上百个宣传队,从12月2日起,走上街头、9 郊区宣传,并深入居民中演讲,向各界群众说明事实真相,控诉反动派的罪行,以争取社会各界同情和支持,孤立反动派。学生宣传队在街头演讲、散发传单,为四烈士筹募殡葬费而进行义卖活动。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支部发言人发表了对制造“一二·一”惨案的抗议,联大教职员致函慰问受伤同学。在运动中全市中学生勇敢参加斗争,坚持罢课的中等学校达三十七所,轰轰烈烈的反内战、争民主运动震撼昆明城乡。

“一二·一”惨案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为了援助国民党统治区蓬勃发展的爱国民主学生运动,在党的号召下,全国各地都爆发了为援助昆明学生的游行示威,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反内战运动一时席卷了整个中国并辐射海外。延安《解放日报》1945年12月11日发表了《延安青年纪念一二·九大会,向昆明学生致敬》的社论;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说:“今天是昆明学生无愧于‘一二·九’的后继者,的确是真正的爱国青年。”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也发表声援函:联大校友在重庆集会追悼四烈士,李公朴先生参加追悼会;上海各界群众二万人集会,追悼“一二·一”死难烈士;林汉达、柳亚子、马叙伦参加了于再同志的追悼会;马尼拉等地群众及华侨也声援“一二·一”学生运动;惨案发生后,上海、天津、成都、遵义等地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国民党的暴政,声援昆明学生。

由于大中城市的学生纷纷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国民党的暴政,使国民党当局十分害怕,被迫将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李宗黄调离昆明,将昆明血案祸首国民党云南省警备总司令关麟征停职。

在中共云南省工委的领导下,昆明学生掌握斗争策略,把复课条件同反对内战要求区分开。“罢联”提出了罢课的三大目标(严惩主犯李宗黄、关麟征;负担死难同学之抚恤费,受伤同学之医药费;赔偿一切公私损失等)五条要求(保障人身自由,不得非法逮捕师生;取消禁止集会的非法禁令;负担丧葬、善后费、赔偿公私损失;中央社更正诬蔑学生的消息;继续控诉凶犯力争严惩)。昆明学生通过艰苦斗争,在五条要求达到后,宣告罢课胜利结束。12月27日,“罢联”发表了《复课宣言》,全市三万学生有秩序地正式“停灵复课”,反内战、争民主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昆明学生复课后,立即转入了新的斗争。1946年3月17日,为四烈士举行了盛大的出殡及公葬仪式。出殡行列以“一二·一死难四烈士殡仪”的横幅布标为前导,撞击自由钟开路,由知名爱国民主人士参加的殡仪主席团走在出殡队伍前面。队伍中有在惨案中被暴徒炸断左腿的联大师院学生缪祥烈,有昆华工校、昆华师范、云大附中、昆华女中、联大工学院、云南大学等校的师生三万多人,行经昆明的主要街道近日楼、金碧路、护国门等地,沿途均设路祭台。昆明群众涌向街头,含悲注目,送别四烈士。下午,殡仪队伍回到西南联大校本部,举行四烈士公葬仪式。闻一多、吴晗教授作了悲愤的讲话,学联代表三万多群众在烈士墓前宣誓:安息吧,勇士!我们将以更坚决的步伐前进,我们要集中一切力量,向反动的中国法西斯余孽痛击!最后公葬了四烈士。至此,“一二·一”运动胜利结束。

“一二·一”运动吹响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战斗号角,它给国民党发动派以沉重的打击,丰富和发展了青年学生运动的经验。随内迁学校的复员和学生的毕业,师生们把“一二·一”运动的精神带到了北方和全国各地。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全国青年学生继续掀起新的爱国运动。他们与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形成了反对国民党发动派的第二条战线,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武装斗争,加速了革命的进程,迎来了全国的解放。“一二·一”运动是继“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以来最深入、最持久、规模最大的一次爱国学生民主运动。它高举和平、民主的旗帜,代表了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全国人民共同的迫切要求,得到了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援,逐渐成为全国性的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运动。继“一二·一”运动之后,爱国民主运动方兴未艾:1946年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大游行;上海工人举行反饥饿游行;1947年,北平、上海、天津、南京等地学生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10 总罢课;上海复旦大学学生首先举行了“反美扶日”大游行;昆明学生开展人权保障活动等等。

在昆明,“一二·一”惨案使广大青年学生看清了国民党当局的真面目。他们纷纷觉醒,在党领导下,许多学生纷纷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桂边纵队,有的成了边纵各支队的骨干,有的为了云南的解放事业流血牺牲了。在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和云南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1949年12月9日,卢汉宣布云南起义。1950年2月22日,周保中、陈赓、宋任穷率二野四兵团进入昆明,云南和平解放。

先烈虽与世长辞,但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每年“一二·一”运动纪念馆都有许多大、中、小学学生和各界人士前来参观、祭扫、悼念先烈。我们纪念馆也专门成立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生义务宣讲团,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西南联大和“一二·一”运动精神。

196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四烈士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建“一二·一”运动陈列室,1985年更名“一二·一”运动纪念馆,邓颖超同志亲自题写了馆名。1992年、1994年,纪念馆先后被列为昆明市、云南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7年,“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和纪念馆被中宣部列为首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2005年“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和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2006年,西南联大旧址(内含“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和纪念馆)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二·一”运动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继承和发扬了“五四”和“一二·九”运动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继承和发扬了中国青年为祖国的命运而献身的革命精神,写下了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李公朴、闻一多殉难展览解说词

“一二·一”运动反内战爱国民主运动刚刚过去,1946年7月,在昆明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李闻惨案”。国民党发动派暗杀了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和闻一多。

1946年国民党发动派悍然撕毁政协协议,在全面向解放区发动进攻的同时,加强对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血腥镇压,妄图用逮捕、监视、屠杀等恐怖手段把一切爱国者斩尽杀绝,以建立其法西斯独裁统治。当时的昆明“黑云压城城欲摧”,进步力量自西南联大复员后有所削弱。面对白色恐怖,著名的民主战士、民盟中共执行委员李公朴、闻一多不顾个人安危,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反内战、争民主的斗争中,获得各界人士的支持,同时也招致国民党发动派的忌恨,加紧了对李、闻的暗害活动。李公朴听说国民党特务已把他列入暗杀的黑名单后,毫无惧色,对家里人说:“我跨出了门,就不准备再跨进来。”表现出为民主革命事业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先生和夫人张曼筠外出归来行至大兴街学院坡(现青云街)时,被国民党特务枪击受重伤,于12日清晨牺牲,临死前痛骂国民党“无耻”,并用尽力气说“我为民主而死”。

对于李公朴先生的被害,闻一多怒不可遏,大家劝他暂时避一避,但他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参加了李公朴先生丧葬委员会,并于7月15日去云大至公堂参加为李公朴举行的追悼会。在追悼会上,他发表了他那气壮山河的《最后一次演讲》,愤怒地谴责国民党的 11 罪行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极端蔑视反动派,把生死置之度外,并庄严宣告:“我们随时象李先生一样,跨出了门就不准备在跨回来。”当天下午,他出席《民主周刊》社举行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发动派杀害李公朴的罪行。会后,闻一多在归途中被特务暗杀于西仓坡联大教授宿舍门前。同行的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受了重伤。

一城之内,五日之间,两位民主战士惨遭杀害,消息传出,举国共愤。毛泽东、朱德从延安分别电唁李、闻家属,并高度赞扬李、闻“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在上海各界举行的追悼会上,邓颖超宣读了周恩来亲撰的悼词:“今天再次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人们异常悲愤,但此时此地有何话说?我谨以自己虔诚的信念,向殉道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有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

烈士为民主而死,烈士的血没有白流,它唤起了更多的群众丢掉幻想,投入到埋葬蒋家王朝的战斗中。

李、闻生评述略

李公朴(1902—1946),祖籍江苏常州,生于镇江。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著名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社会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1935年任上海各届救国会执行委员。1936年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同年11月,在上海与邹韬奋等六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世称救国会“七君子事件”。抗战爆发后获释。1939年5月到达延安,率领“抗战教学团”到晋察冀边区进行抗战教育和宣传,1941年底到昆明曾开设“北门书屋”,后又开办“北门出版社”,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并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一二·一”运动中李公朴坚决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多次撰文抨击国民党,痛悼烈士。1946年他在重庆“较场口事件”中被特务打伤,伤未愈又回昆投入新的战斗,同年7月11日晚被国民党特务枪击重伤,次日清晨牺牲。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著名诗人、文史学者、教授,是近代中西文化大交汇、大碰撞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从事诗歌创作。1922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回国。先后在北京艺专、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清华等高校抗战南迁,他随校到长沙临时大学。因战火所迫,学校西迁,他随“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行走三千五百华里,沿途考察风土民情并写生。1938年任西南联大教授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国和民主运动。1943年后积极参加昆明的民主运动,“一二·一”运动中积极支持爱国学生,向反动黑暗势力作坚决的斗争,是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生前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成为记载“一二·一”运动的不朽文献。

外 景 讲 解 词

欢迎大家来到“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参观,我是本馆的讲解员

学院

班的学生

,今天由我给大家做总体的讲解。

1982年11月27日,为纪念“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纪念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并作为“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中坚力量的西南联大,纪念支持“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并为争民主、和平献身的李公朴、闻一多先生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修建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

纪念馆初建于时称“一二·一”运动陈列室。1985年9月经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批准,更名为“一二·一”运动纪念馆,邓颖超同志亲自题写了馆名。1992年、1994年纪念馆先后被列为昆明市、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又被中宣部列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2005年2月,纪念馆及四烈士墓又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个中央和国家部委、局选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并被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昆明——会理——攀枝花——冕宁——西昌”,成为昆明市唯一一家入选的单位。

“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占地总面积7000余平方米,内含不可移动文物: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李公朴、闻一多先生衣冠冢,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联大旧教室等。设两个展馆及一个展室: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云南师范大学校史暨成果展览室,展室面积共计1422平方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及“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分别陈列展出了西南联大校史、“一二·一”运动历史以及李公朴和闻一多俩先生的生平事迹三个展览,共计展出696幅历史图片,12幅图表,161件实物,300余万字,是目前全国有关西南联大及“一二·一”运动资料最多、最集中的展馆。

“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建馆至今,共接待海内外各界人士90余万人次,其中90%为大、中、小学学生,每逢清明、“五·四”及“一二·一”纪念日期间,他们都到这里举行入党、入团、入队及成人宣誓仪式。李岚清、李铁映、周培源、雷洁琼、费孝通、王汉斌、彭珮云、孙孚凌、朱光亚、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杨振宁、李政道等著名学者均来馆视察和参观过。

20多年了,纪念馆已成为宣传云南、昆明的重要窗口,以及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和阵地。西南联大和“一二·一”的历史虽然都已成为历史,但历史不容遗忘,历史创造的伟大精神更不容遗忘,让爱国主义精神永 驻人心!

各不可移动文物介绍:

1、“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建于1946年3月,在216平方米的墓地上,从右至左排列着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四烈士的水洗石长方形墓,墓前各有墓碑一块。上刻烈士姓名、籍贯、所在学校、终年春秋。四烈士墓的后方正中间是高3.2米,宽3.55米的自由女神像浮雕石屏。自由女神身后跟随着无数热血青年,呼唤光明;石屏基座上为阴文镌刻的冯至、萧获等人写的5首悼诗。四烈士墓前是闻一多先生衣冠冢。烈士墓四周有铁链围栏。进入墓台的台阶之上刻有一柄“自由民主”之剑,象征了闻一多先生的勇敢战斗精神。整个陵园为参天塔柏翠竹衬托,庄严肃穆。墓地正前方两侧矗立着两根高3.5米的石雕火炬柱,两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象征革命传统代代相传。其基座上镌刻着闻一多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是记载“一二·一”运动的不朽文献。同时,四烈士墓后还有1946年7月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先生的衣冠冢,因“李闻事件”的特殊历史关系,1980年3月26日而从昆明西山迁移至此。

2、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位于四烈士墓西侧,立于1946年5月4日,碑为墨石,由碑首、碑身、碑座和石拱券组成。碑首半圆形,高0.55米,宽1.23米。通高3.5米。碑额篆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由联大中国文学系教授闻一多题写。碑文由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写,联大中国文学系系主任罗庸书丹。被称为现代“三绝碑”。碑文详细记述了西南联大前后九年的办学经历,是一篇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杰作。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阴面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碑,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同年而立,碑为墨石,碑身高2.28米,宽0.88米,碑首为圆形,高0.6米,宽1.23米。碑座高0.65米,宽1.23米。通高3.5米,碑文由联大校志委员会纂列,楷书、阴刻,27行,共记抗战八年联大投笔从戎学生834人名单,是西南联大学生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历史见证。

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旁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为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独立设置题写的“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柱,为火炬形,寓意联大光荣传统代代相传,背面有“教学相长”四个篆字。

4、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教室,为土坯墙,铁皮顶,东西向,长条形,长16米,宽5.8米,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艰苦办学的历史见证。

第三篇:沙山小学校史定稿

肃州区屯升乡沙山

小 学 校 史

(1987年——2005年)

二00四年六月

沙 山 小 学 校 史

第一章、概述

沙山村南靠陇海铁路,北临茫茫沙海与肃南县接壤,东接戈壁与高台县为邻,西连河滩与清水镇相连。沙山小学处在沙山村中心的四组居民点上。

这所学校创办于1957年3月,起初是四年制初级小学,建校起实行春季招生,到1979年改为秋季招生,成为一所全日制五年制完全小学;从2002年起改为全日制六年制完全小学。从2001年秋季起实行隔年招生。

沙山小学曾在1977年3月招收两年制初中班2个,到了1979年3月将初中撤消。从1988年秋季开始附设一年学前教育,由其他教师兼代,到1990年秋开始学前班由专任教师任教,2000年秋季将1年学前教育改为2年幼儿园教育。

学校现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平方米。有砖混结构的教室2栋、办公室1栋,砖土木结构教室2间,伙房2间。现有教学班4个(包括一个幼儿班),在校学生86人,专业教师3人,幼儿教师1名。(历年教师、学生人数变动情况见附表1。)

第二章、学校管理

第一节、办学形式

沙山小学最初是由农业社主办,聘请外地教师,工资由农业社付给,是民办初小;1969年由公社派一名公办教师任教,从此每年就有一名或两名公职人员任教,成了民办公助形式。在此期间的管理形式是由村级管理,学区具体指导工作;1985年将公社改为乡政府后,就由乡学区主管。

第二节、内部管理

一、从建校初到1979年这期间,学校不设校长,工作由学区指定一名负责人,具体管理工作。从1980年开始,由学区提名乡政府任命校长。1982年为了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领导,设立了教导主任一职,到了2002年9月由于各校人数减少,又将教导主任取消,由校长一人全权负责。

二、教师管理。从建校到1998年这期间都是实行领导调配形式,进行教师选调。从2001年秋季开始,实行教师双向选择全员聘用制管理。

三、1979年起恢复少先队组织后,学校从少先队的建队到现在已培养少先队员300多名;平时积极创造条件丰富少先队活动内容。坚持从1990年秋开始的升国旗仪式,开展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第三章、教育教学

第一节、教育教学 一、八十年代初我们执行旧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1993年秋季开始,从起始年级开始实行新《教学大纲》和《课程方案》。

二、作息时间当时是按一节课45分钟,学生在校时间一天8小时,一周6天学习时间。从1996年起实行一周5天学习时间,课程又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学生在校时间一天6小时,一节课调整为40分钟。

三、从1984年起我们按照教育部要求全面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我们的“四率”标准,年年都达到部颁标准。从1989年开始实施的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也同步进行办识字班,包教包学,达到了预定目标。1994年通过了市、区验收。

第二节、教研教改

我们在教改方面从传统的 “五环教学法”到1980推行“六课型教学法”,到83年以后进行“愉快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单元教学法”等。到了1996年起又开展了“目标教学法”,从学习理论到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推广。2000年起又开始了课堂教学达标创优活动。从2002年起新一轮课程改革培训开始,从2003年秋全区从一年级开始实施新课标方案,其它年级的其它科目渗透新课程理念。

第四章、教学设备、设施

一、学校起初是利用乡村小庙旧址创办起来的,后来于1959年在现址修建了土木结构的2间办公室,2栋教室(共6间),建筑面积共有160平方米,没有围墙校门,也没有厕所。1979年教师带领学生拉土垫地基,在原址上升高1米,扩建了2栋教室,新修了5间办公室,共计建筑面积220平方米。1990年春全村又拉土垫沙将地基又垫高0.5米,修建了现在的砖混结构教室2栋,宿舍4间,办公室2间,建筑面积440平方米,共投资11万元。

二、学校建设从“一无所有”到“六配套”,到1990年开始实现“九配套”工作,我们做了一定的工作,1990年基本达到了“九配套”。新修了围墙270多米,校门、厕所、花池,在1992年冬开始配备实验台和仪器柜,现在实验仪器达到了二类标准。图书室图书已达到1000多册,生均20册。

三、在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我们在2001年春全面将课桌贴面维修。1991年购置了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做到了“两机一幕”进课堂。现在已有DVD播放设备及音响,2001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学校筹措资金购置了一台计算机和打印机。也先后购买了风琴、电子琴等设备,逐步添制了艺术课及活动用的服装、道具。

四、教学设备从开始起就连一个教学算盘、三角尺也没有,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教学设备从录音机、教学仪器、实验器材开始,逐步完善,现在已有了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DVD功放设备。2002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村委会的协助下,学校自筹了一部分资金购买了一台计算机和打印机。体育设施方面,现已有大型联合器、平梯、肋木、高低杠、篮球场及标准篮球架等适合高年级活动的体育器材,还有小型联合器、滑梯、旋转车等适合幼儿班玩耍的玩具。

五、学校狠抓校园建设。从“三园式”学校向“标准化”学校建设迈进。学校在1995年春硬化学校场地2000多平方米,又修建了伙房、幼儿班教室,抓了校园绿化、美化,拉沙换土栽种树木,现在已栽种风景树40多棵,常青树50多棵。现在学校建设正向三园式、标准化发展。

第四篇:虞城县明德小学校史

虞城县明德小学

校 史

目录:

一、前言

二、学校发展简介

三、学校发展大事记

四、学校荣誉

一、前言

虞城县明德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从建校至今已走过了八个春秋。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中,虞城县明德小学已从当年羽翅未满的雏鹰长大成为展翅翱翔的雄鹰,哺育出了近两千多名莘莘学子。

学校经历了在摸索中艰苦创业阶段,从艰苦创业中积极发展事业阶段,经历了教学资源从无到有,从匮乏到丰富的阶段,也经历了教师队伍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阶段,更经历了教育理念改革大潮中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学校始终秉承“明全人之理,养德行之正,启学识之蒙,悟生命之道”的办学理念,恪守“格物、致知、尚德、健体”的校训,积极营造“友爱、团结、求真、务实”校风,逐步开创“人文化、科技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八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在我们正确的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培养了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少年儿童。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我们编写校史,目的在于让所有看到这本校史的人都静静地回顾一下过去,回忆为明德小学的发展壮大付出辛勤心血的人们,并将这化作永恒的动力,铸造我们虞城县明德小学新的篇章!仅以此史献给曾为虞城县明德小学奉献过和正在奉献着的教师!

一、虞城县明德小学发展简介

虞城县明德小学地处工业园区,诚信大道东段,是2005年由台塑集团投资兴建。最初只建有一座明德楼,而后由县政府于2009年 投资兴建了第二座教学楼及一座办公楼,并于2010年春季正式实现招生,是由虞城县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公办小学。

2010年开学之初,学校贯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营造师生成长乐园”的发展思路,为每个教室都安装了55寸液晶电视,并对每位教师进行“班班通”技术培训,成立虞城县首个“班班通”学校。

在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学校一直致力于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之路的探索。学校一方面加大对数字化硬件的投资建设。2011年学校为每位老师配备了办公电脑,并建成了明德小学系列网站。从上海金英小学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管理平台。2012年对校园网再次改造,购置了专用服务器。2013年多方争取“班班通”改造资金,把原来的55英寸液晶电视换上了65英寸的交互式平板。2014年获批河南省教育信息化第二批试点学校,确定在我校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法的课改实验。2015年我校安装了无线校园网络,首期工程覆盖全部7个翻转课堂教学班,并为5个教室安装了一套分布式录播系统,7个实验班550多位学生拥有了个人的平板电脑。2016年,7月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河南省信息化示范校。在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学校认真做好教师培训工作,采取校本培训、网上学习、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形成共识,打造了一个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地有力支撑学校信息化工作。2017年9月,学校在前期信息化课堂改革尤其是翻转课堂改革实验的基础上推出了更加切合学校实际的“两单两段”教学模式的实验。

学校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建设,逐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2014年5月,学校形成了“国学教育”、“爱家爱国教育”、“美德教育”和“理想教育”的校园文化主题。2017年10月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校家风”、“爱上阅读”、“文明礼仪”的校园文化主题。同时,学校课程开设齐全,并富有特色。开设有书法课和阅读欣赏课,积极开展了经典文化诵读活动、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德育教育活动。2017年9月学校在经典文化诵读的基础上,推出了“爱上阅读”的系列诵读活动实施方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虞城县明德小学诵读课程,并在全校推广。

从建校至今虞城县明德小学已走过了八个春秋,学校经历了从摸索中的艰苦创业阶段到积极发展的稳步提升阶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今的虞城县明德小学已拥有37个教学班,教职工140人,在校学生2600多人,占地面积13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绿化面积1800平方米,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文化氛围浓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路上,学校将始终秉承“明全人之理,养德行之正,启学识之蒙,悟生命之道”的办学理念,恪守“格物、致知、尚德、健体”的校训,积极营造“友爱、团结、求真、务实”校风,逐步开创“人文化、科技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办学特色,为教师、学生过上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做好奠基服务。

三、虞城县明德小学发展大事记

2010年

1、余根华同志担任学校校长,马德科同志任副校长,卢梅任副校长。

2、元旦前后,整理校园,铺垫操场,更换门窗,购买800多张课桌凳,为迎接春季开学做准备。3、3月,虞城县明德小学春季正式开学,共招收13个教学班,近700名学生,科任教师50多名。

4、我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55寸液晶电视。最初为了能在电视上播放PPT课件和文件分享的方便,我们加装了“壁挂式”电脑,用配置大一些的交换机改造了校园网络。“班班通”逐渐成为了老师们不可或缺的教学“利器”。5、9月,郭文杰担任副校长。2011年 1、1月22日,教育局张洪涛局长在我校召开推进“班班通”现场会。

2、为了能让老师们更好的制作课件和在课堂上方便的使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2011年学校为每位老师配备了办公电脑,并建成了明德小学系列网站。从上海金英小学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管理平台。这样老师的备课与上课就通过校园网络有机地结合起来。3、3月,杨民华老师担任我县现代教育技术协会产生新一届理事会理事。4、4月11日,北师大明德项目专家组到县明德小学督导工作。5、4月14日,六(7)班朱慧敏、李梦阳和任淑伟三位同学拾到1180元现金,经师生多方寻找失主未果,班委会决定把这笔钱捐给边远山区的学生们。扶苗义工收到这笔捐款后,决定用这笔钱购买图书,在学习和生活条件极差的四川省巫溪县长桂乡小学建设第一个“扶苗义工爱心书屋”。《青年导报 成长周刊》对此进行了报道。6、4月21日,在县域教育局长行动联盟各成员单位中,虞城县教育局承办了数字化支持教学(育)观摩研讨会,我校副校长卢梅以题为《打造数字校园 助推学校腾飞》在会上作典型发言,竟荣花老师做观摩课。

7、应洛阳市洛龙区教育局之邀,4月27日,郭文杰、李海霞、杨民华在副校长卢梅的带领下,一行四人带着县教育局的重托前去交流学习数字化教学。8、5月12日,睢县电教馆胡诗奇馆长带领六位中心学校及中学校长,在我县电教馆张友建馆长、邵铧副馆长和工会主席杨运启老师的陪同下,前来我校学习交流“班班通”及数字化支持教育教学工作。9、5月13日上午,王惠敏副县长在卫生局、教育局有关同志地陪同下,到我校检查食品卫生安全工作。10、5月,学校为了更好开展大课间活动,硬化了操场。11、6月29日,我校教职工、学生在城区学校教职工组和中小学生组庆祝建党90周年红歌赛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

12、副校长卢梅获得虞城县首届“十大名师”。13、10月22日,竟荣花、高丽老师在第九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中获奖。14、10月26日,我校学生李达获小学甲组书法一等奖,王媛获得了器乐(古筝)二等奖,霍一凡同学获得了声乐三等奖。林建磊获得省级优秀辅导教师。15、12月17日,我校绘制出校徽,并征求意见。16、12月22日,我校创建河南省师德师风先进校成功接受验收 17、12月30日、31日,我校举办首届教师趣味运动会,元旦联欢会,喜迎龙年元旦。2012年

1、随着多媒体和网络应用的逐渐深入,原有的信息化设施很难满足师生们的需要,经常会出现网络缓慢无法办公的情况。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元旦,我们又用1个可管理三层交换机和14个楼道的二层交换机对校园网再次改造,还为中心机房购置了两台戴尔专用服务器,替换掉原先用普通电脑作的服务器。校园网络和资源平台变得通畅和稳定起来。2、1月18日,下期的语、数、英三科课题添加完毕,试用调试成功后的教学平台。3、3月,少先队大队部开展“向雷锋学习签名寄语”大队会活动、开展网上祭奠先烈活动、“缅怀革命先烈 清明祭拜扫墓”活动。4、4月9日,我校杨民华老师跟随考察团在张洪涛局长的带领下前往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北门里小学学习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5、4月24日,河南省明德项目典型校指导活动在我校召开。6、5月29日,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顾志跃教授,在教育局余坤股长的陪同下,前往我校考察。7、6月1日儿童节上午,由虞城县文明办、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在我校隆重启动.8、6月7日,新服务器调试成功,投入使用。9、6月18日,我校举行首届同题异构课件制作和优质课比赛。10、9月11日,商丘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团一行7人在副局长蒋家军带领下,在县教育局张洪涛局长的陪同下,莅临我校督导检查“五项工作”落实情况。11、12月10日,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验收组到我校督导评估。

12、12月29日,我校举行第二届“师生联欢喜迎元旦,激情豪迈祝福蛇年”。2013年

1、元月15日,县明德小学举行第二届优质课和课件制作大赛。2、2013年虞城县教育信息化再次进入一个新阶段,从城区到乡镇,不少学校都在安装交互式电子白板。我校多方争取“班班通”改造资金,把原来的55英寸液晶电视换上了65英寸的交互式平板。从此老师们逐渐告别了使用4年之久的PPT课件,开始使用上了具有交互功能、更加便捷的电子白板课件。

3、春季,新建两层水冲式厕所,新建标准化餐厅。4、4月2日,大队部组织优秀少先队员参观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接受爱国主义。5、5月5日,我校教师郭红梅、李晓颖、李英、郭玉芳、史艳梅、孙长征、杨哲英七名选手在县第二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荣获第一名。6、5月23日下午举行了首届中华经典文化诵读比赛。7、6月18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8、8月14—17日,获得了“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实验“先进学校”及三个子项目“管理者素质提升”、“攀登英语”、“数学分层次卡”“先进实验学校”所有金牌,副校长卢梅、“攀登英语”实验教师康雪梅、“数学分层次卡” 实验教师竟荣花均获得“省内优秀培训者”荣誉称号。9、11月19日,在第十一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中,我校参赛的两名教师郭红梅荣获一等奖,史艳梅荣获二等奖。10、12月4日上午,我校在我县首“班班通”教学应用技能大赛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11、12月26、27日,我校隆重举行第二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2014年

1、元月17日,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三届“班班通”技能竞赛。2、1月25日安装完成28个班级的65英寸的鸿合牌交互平板(液晶电视)。

3、新建拥有标准化篮球场,羽毛球场,60米直线跑道和200米环形跑道的塑胶操场,4、3月13日下午,学校成功接受省教育厅省一级食堂验收组检查验收。5、4月10日,我校形成特色教育: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书法教育、攀登英语。6、5月,制作了“国学教育”、“爱家爱国教育”、“美德教育”和“理想教育”四大主题的校园文化。7、5月15日,河南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组一行4人,在虞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路保安、教育局副局长李凤的陪同下,莅临我校检查和指导工作。8、5月11日,虞城县第三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异课大赛开幕式在我校举行,9、5月18日,商丘市首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公开赛在我校举行,我校8名老师获得一等奖,另有4名老师获得二等奖。10、7月1日下午,县委宣传部、文明办“践行价值观 文明我先行”主题活动检查组莅临我校检查工作。11、7月,我校获批河南省教育信息化第二批试点学校。根据项目计划安排,参照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要求,我校开始筹划如何从“班班通”转向“人人通”的工作思路,最后确定在我校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法的课改实验。12、10月11日,我校公布《明德小学教师综合测评考核办法(讨论稿)》。13、10月13日,我校举行“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新少先队员入队仪式。14、12月24日,我校举办系列活动喜迎元旦。2015年

1、为了打造翻转课堂教学法模式及更好的促进校本教研、校际交流和家校互动。2015年我校安装了无线校园网络,首期工程覆盖全部7个翻转课堂教学班,并为5个教室安装了一套分布式录播系统。在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下,7个实验班550多位学生拥有了个人的平板电脑。学校还引进了一套微课资源分享平台。这样学生无论在家还是在校,只要有网络,有终端,便可通过APP或网页的形式登录到自己的“人人通”空间来学习。2、2015年我校还对原来的监控系统进行全面改造,目前已实现校园和各教室全覆盖,学校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观看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和学生的学习状态。3、4月15日,省教育厅、市教育局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教师持证上岗工作。4、5月28日,商丘市妇联关爱留守儿童“圆梦微心愿”活动在我校举行。5、6月22日至24日,派出16名骨干教师,在张友建馆长和卢梅副校长的带领下,赴苏州文萃小学考察访问,签订友好结对校意向书。6、7月,北师大汪琼教授到我校指导翻转课堂实验工作。2016年 1、3月15日上午,柘城县教育系统有关领导到我校考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方面的工作。2、7月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河南省信息化示范校 3、9月是明德小学立德树人教育活动 4、11月筹建1200平方米的综合楼 2017年 1、3月17日,我校开展“立德践行,跟我来”志愿服务活动。2、4月27日,我校开展师德师风提升年集中学习活动。3、5月2日,明德书社成功成立并举行第一次读书交流会。4、6月1日,我校举办迎六一系列庆祝活动。5、9月1日,1200平方米的综合楼落成,并投入使用。6、9月,学校进行“两单两段”课堂教学改革。7、10月,学校推出“爱上阅读”阅读课程。8、10月24日,学校为迎接市级文明校园创建进行校园文化布置。

四、虞城县明德小学学校荣誉:

2010年:

1、虞城县综合目标考评先进单位

2、河南省先进家长学校

3、河南省级校园文化艺术工作先进单位

4、河南省级师德师风先进校

5、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我是90后”读书征文活动先进集体

2011年

1、虞城县综合目标考评先进单位

2、虞城县教育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歌咏比赛一等奖

3、虞城县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

4、商丘市级依法治校先进校

5、商丘市级电化教育先进单位

6、河南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2012年

1、虞城县综合目标考评先进单位

2、虞城县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

3、商丘市政府督导评估先进单位

4、商丘市级文明学校 2013年

1、虞城县综合目标考评先进单位

2、虞城县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

3、虞城县优秀少先队集体 2014年

5、虞城县综合目标考评先进单位

6、虞城县科普示范校

3、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先进学校

4、商丘市级绿色学校

5、河南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学校

6、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先进集体 2015年

1、虞城县综合目标考评先进单位

2、虞城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

3、虞城县第四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大赛优秀组织先进单位

2016年

1、虞城县综合目标考评先进单位

2、商丘市“优秀红旗大队”

3、商丘市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学校 2017年

1、河南省榜样首届百姓心中最具成长力学校

第五篇:江西省武宁县第一小学校史

·悠久历史·

武宁县第一小学座落在县城西北面,庐山西海南畔,是一所有9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其前身系清代正谊高等小学堂,1937年并入武宁师范附属小学,解放后改为古艾小学,1952年—1955年改为武师附小,同年秋复名为古艾小学,1961年改为新宁小学。1970年建柘林水库,学校由老县城搬迁至县城西北角新宁一小现址即建设路16号。后由于城镇人口增加,1974年学校分设3部进行教学和管理,各部均由副校长负责领导。1976年4月新宁小学三个部正式分校,单独建制,分别成立新宁一小、二小、三小。

·辉煌历程·

新宁一小自建校以来,校长先后有汤守忠、刘俊贵、张子希、罗昆、夏元绪等。1980年初成立了中共一小支部委员会,实行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84年学校扩容,在校园北面建了一栋砖混结构645㎡的教学楼。当时学校占面积为8800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2055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210平方米,生活用房595平方米,其他用房250平方米。学校运动场地面积6200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芳香扑鼻。

学校对体育工作比较重视,体育设施和运动器材比较齐全。能坚持常年训练,建立体育档案,每年春秋两季举行运动会。1986年小学体育达标赛获全县第一名,达标率为90.4℅,三(1)班、五(2)班、五(1)班获全县小学班级前三名。

1982年以来,学校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经常开展“学雷锋、创三好”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各班以小会队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少先队”和“科技小组”活动,坚持做好人好事。从1984年起,历次被评为“卫生先进单位”。从1985年起,连年被评为市、县级文明学校。全校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评为文明学生,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评为“五好”家庭和文明家庭。

教学成绩逐年提高。1989年全校有11个教学班,507名学生,34名教职工。全县小学语言竞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数学竞赛获团体第二名,期末非毕业班统考中,1—4年级语数总平均80.84分,名列全县第三。五年级毕业生158人,升学统考中,语数总平均分名列全县第二名。

1996年县政府把改建新宁一小列入了当年十件大事中,投入58万余元建成一幢4层砖混结构、1200平方米的教学楼。

从1997年起,学校进行了“新模式课”的探求,三年中实验的思想越来越清晰,内容越来越丰富,措施越来越具体,使得一大批在实验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从1998年开始学校进行了大面积的考试制度改革,从口试、笔试、操作、朗读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突破了一张试卷定优秀的弊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几年的摸索中,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科学的方法。

·再创辉煌·

从1999年起,由于新宁一小校区人口减少,已沦为老城区,生源质量逐步下降,学校负债运行,再加上学校校长更换频繁(五年内换了四位校长),以至形成了校区内学生流失的艰难局面。

2004年8月,通过激烈的公开竟聘,洪欢平任新宁一小校长。在洪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师生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团结拼搏,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使新宁一小又走向了新的辉煌。

教学工作:学校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做到“一个突出,三个注意”。即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养成教育、个性发展、兴趣激发。

为破解作文难,让学生发现作文就在身边,2004年秋创办了《春芽》校刊,每学期两期,把学生平时优秀习作刊登在上面,每期都给小作者照相进行展示,每学期把发表作品最多的10位学生评为“优秀小作者”,并且给每位小作者发放稿费,通过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2007年10月,在多媒体教室成功举办了新宁一小第一届春芽朗诵会,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至今为止,《春芽》校刊一共出版12期,刊登了806位小作者的956篇作品。

学校根据学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热情鼓励后进生。首先从学校开始创设平台,期中、期末设立“学习进步奖”,让进步的学生上光荣榜,照片、事迹介绍上“校园风彩栏”。然后在各班开展后进生优先制,教师做到:提问优先、关爱优先、辅导优先、板演优先。

在教学中,学校历来注重“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使学生“基础扎实、思维灵活、方法科学、习惯良好”。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论,注意处理好“教与学”、“知与能”、“文与道”之间的关系,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既研究教师的教,又研究学生的学,不仅注意结论的得出,更注意获得结论的过程。

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让阅读成为习惯,2008年10月学校举行了“书

香满校园”的读书活动,具体做法是将图书室搬进了教室,学校为各班添置书柜,按年级特点把图书室的书分发到各班,各班再添置一些新书,每班确保首次藏书人平不少于3册,小学六年确保每班藏书不少于400册,每个学生阅读的书籍不少于200册。学校还召开读书动员大会,让孩子们感知阅读的重要性。每周星期二和星期四课外一小时定为各班集中指导阅读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感受阅读的乐趣。此项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好评、学生的喜爱,一小的学生与书籍交上了朋友,自觉阅读已成为了习惯,浓浓的书香飘满校园。

德育工作:用文明整洁的环境陶冶师生的品德、用严格的制度训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优美的环境,文明整洁的校容校貌,良好的校风校纪,激发了师生爱校建校、奋发向上的情感,也促进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为保持学校文明整洁,首先是抓制度的建设和班级工作的评比制度。然后抓一年级新生的严格训练,一年级新生提前三天入学,进行讲卫生、守纪律、懂礼貌的常规训练,使新生入学有个良好的开端。另外是引导高年级对低年级进行传帮带。

学校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以心灵美为方向,以热爱学生为重点,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向教师提出“三要”、“四好”的要求,“三要”是要有较渊博的知识;要认真研究教学,懂得教育规律;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四好”是在校做辛勤的好园丁;在社会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家做尊老爱幼的好成员;在街道做睦邻友善的好邻居。

高尚的品德,良好的情操,以校为家的精神,引导着每一位教师,促进了学校整个师德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县目标管理督导评估全面优胜单位”、“九江市优秀少先队集体”、“市巾帼文明示范岗”、“九江市师德师风先进集体”、“九江市安全文明校园”、“全县教师赛课团体总分第一名”“九江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真正成为了一所人民满意的学校。

特教工作:2003年8月根据县委政府的批示和教育局的安排,学校开设了一个特殊教育语言训练班。开班之初,从南昌师范特殊教育专业招聘洪梅教师,并从本地聘请了黄亚园做生活教师,当年招收了15位聋哑学生。随着学校的发展增加到23位学生,2004年8月学校又从南昌师范特殊教育专业招聘唐莉莉教师。2005年9月通过教育局、县残联的帮助开始兴建一栋641.53平方米的特教楼,2006年2月投入使用。两位特老师用责任心、耐心和爱心让那些聋哑孩子快乐地学习和生活,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05年我校被评为“省特殊教育先进集体”2009年又从南昌师范特殊教育专业招聘两位教师。现有教学班2人,学生39名。

2009年9月,熊唐生调任新宁一小校长。至今学校占地10600多平方米,现有教师37人,大专以上学历35人,小特高教师2人,高级教师29人。师资力量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骨干教师13人。有16个教学班(含特教学校),700余名学生。在现今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在奋发努力,学校的各项事业都在大踏步的进步。一小人淳朴善良,团结进取,追求卓越,以崇高的师德,满腔的热情,创新的工作,诚挚的爱心,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无私地奉献,树起了幕阜山下的一面旗帜。

下载联合小学校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联合小学校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莫古小学校史

    大莫古小学校史 大莫古小学位于大莫古村中央,校园占地面积3864平方米,现有教师15人,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0人。 1948年办班,教师冯志勇,5个班,学生数35人,1973年办附设初中。班数3......

    中央财经大学校史

    各位同学,你们好,我是今天的讲解员***。现在大家所在的校史馆在前不久刚刚建设完工,其实,在2009年,我校建校六十周年之际,学校在学院南路校区重新设计兴建了校史馆。但是为了让沙......

    重庆大学校史

    重庆大学创建于1929年,校址最初设在重庆市菜园坝,1933年迁至重庆市沙坪坝嘉陵江畔至今。学校1935年成为省立大学,1942年改为国立大学。截止1949年,重庆大学已成为一所拥有理、工......

    南开大学校史

    南开大学校史 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1876-1951)和严范孙(1860-1920)。 南开大学成立时,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周恩来为文科第一期学生(学号6......

    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可溯至民国前一年(公元一九一一年)的「清华学堂」。最初之酝酿,是在前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间,我国驻美公使梁诚,因美国国务卿海约......

    暨南大学校史

    暨南大学校史 ○1911年一落 ○1918年复校 ○1949年再落 ○1958年再复 ○1970年三落 ○1978年三复1925年10月,只有师范文凭的曹聚仁被聘到国立暨南学校大学部,"一本正经做起教......

    厦门大学校史

    1919-1921 筹办与立校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建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综合性私立......

    广西大学校史

    广西大学校史 1925年,以李宗仁、黄绍竑为首的新桂系统一广西。1927年4月15日广西省政府正式成立。1927年冬间,省政府决定在梧州筹办省立广西大学,并由省政府主席黄绍竑邀请本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