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一、总则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体现时代感,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应遵循以下原则: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德育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独立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视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立志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努力学习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5.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维护合法权益;遵守校纪校规和职业岗位规范。6.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7.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乐观向上,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德育内容 1.民族精神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创新精神的教育。2.理想信念教育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 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知识教育; 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3.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
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 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
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以及职业礼仪的教育与训练;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保护环境的教育。4.遵纪守法教育 法律基础知识教育; 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 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教育; 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
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内容外,中等职业学校还要随着经济、政治形势发展进行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教育。
四、德育途径 1.德育课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
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2.其他课程教学
文化课教学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专业课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学校应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3.实训、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
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实习过程中,教师应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其养成训练。
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参观现代企业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4.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学校要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他们在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咨询、辅导和援助,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职业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各地各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全面渗透德育内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5.班主任工作和学校管理、服务工作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专业特点,遵循德育规律,组织建设好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培养好的班风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密切联系家长,充分利用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及社区等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教师要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应与德育紧密结合,要从关心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着眼教育,严格要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管理育人。学校各项服务工作都应体现德育功能,全体服务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以身作则,优质服务,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实现服务育人。
6.党团组织、学生会工作
要通过举办业余党校、团校和组织党章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特别是学生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入党。
共青团、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共青团、学生会应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学校要通过党团组织、学生会、班集体、学生社团,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文艺、体育活动。要鼓励、指导学生建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和社团,因地制宜开辟活动场所,建设活动设施,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锤炼意志品质。7.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要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的建设,发挥黑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及模拟职业场景等的宣传作用和校训、校歌及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作用,注重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及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8.家庭与社会
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实施好本大纲,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均应履行关心、促进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义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协助政府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发利用社会的德育资源,开辟青少年教育的社会教育舆论阵地,加强社会文化市场及娱乐场所的管理,配合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工作,打击腐蚀毒害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治安环境和社区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依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和街道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并同所在地的机关、部队、企业建立固定联系,发动、协调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逐步建立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共同营造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教育环境。
五、德育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评价的内容与标准以本大纲为依据。评价由学校德育工作评价和学生品德评定两方面组成。1.学校德育工作评价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学校实施本大纲的情况应作为考核校长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在评估工作中应注意听取学生、用人单位的意见。
学校要加强对德育课教学质量、班级德育工作、部门及教师育人质量的考核评比,把德育工作实绩作为对部门及教职工考核的重要内容。
评价与创建相结合。通过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和评选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等活动,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学校、班级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2.学生品德评定
对学生品德的评定,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德育目标,并结合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品德要求,对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道德与职业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行为表现提出具体要求,由学校制定具体测评办法,并组织测评工作。对学生的品德测评,应坚持科学性、客观性、教育性、民主性等原则。
六、德育的领导与管理 1.德育工作管理体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有明确的机构负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应根据本大纲德育目标要求与教育内容,针对本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需要,制定本大纲实施细则以及实施情况的评估制度和办法,定期对本大纲的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评估。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党组织要发挥德育的监督保证作用。全体教职工都要做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要建立贯彻实施本大纲的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奖励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育人责任,并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的局面。2.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从事德育工作。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工作队伍;制定规划,有计划地培训学校的校长、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不断提高德育专(兼)职工作者的素质和德育工作的能力、水平;培养一批在德育工作方面有专长和造诣的管理者、优秀校长(书记)、班主任、德育特级教师和研究人员;切实解决德育专(兼)职工作者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3.德育工作的经费与物质保障
德育经费要确立科目、列入预算。学校德育经费投入的范围,包括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学、管理和日常德育活动两部分。教学、管理经费投入包括德育课教学、德育专职教师的培训提高、社会考察与调研、有关教研室的业务条件建设和图书资料购置、德育科研。日常德育活动经费投入包括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假期和课余时间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大型德育活动以及用于学生和德育队伍表彰奖励等所需经费。学校应把建设适应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德育设施、设备和活动场所、基地纳入总体建设规划,并从基本建设费和设备费中给予保证。4.德育科研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德育的研究项目列入科研规划,建立德育研究组织,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实施本大纲提供理论指导和业务咨询。要注重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查,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实际,确定研究课题,探索德育规律,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与实际工作水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德育研究成果的鉴定、奖励、推广机制。
中等职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教育部日前制定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进一步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任务和指导思想。中等职业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多元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也日益复杂。如何针对中等职业学生的特点,采取切合实际的方法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是摆在我们职业教育工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中等职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为考察、分析当前中等职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最近我们对04届新生做了问卷调查,其中部分调查结果颇反映一些问题。摘录如下:1。你认为人世界最起作用的是什么?回答“精神”的占有%,是“知识”的占56%,同是还有14%回答的是“金钱”;
2、你的理想是什么?答“没想过”的占据22%,回答“百万富翁”的占40%;
3、你觉得人应该怎样活着?有70%回答“为他人活着”,认为应该“显富达贵”、“光宗耀祖”的占25%;
4、你最崇拜的人是谁?回答“歌星、影星”的占30%,选择“自己”的占40%;
5、当你看到有人从偷钱包,你会怎么做?在回答68%的学生选择“装没看见”,13%的选择“尽快走开”,12%的选择“找警察阻止”,只有7%的同学选择“率先阻止”。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一是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主流是趋向积极的,但也明显地让人感到他们心态的多层面,拜金主义理想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利己主义的世界观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时有表现。二是思想道德意识滑坡,明辨是非能力差,缺乏维持社会秩序的责任感,人格精神呈双重性,观点与行为不一致。
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中等职业学生思想道德这种状况,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社会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渠道的传播如电脑、电视、音像、书刊日益普及到各家庭,使青少年耳闻目睹了许多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不良社会现象,从而思想受到腐蚀,心灵受到污染。除此之外,残酷的升学竞争,因此产生的痛苦失望、自卑„„严重地摧残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其人性的扭曲,人格堕落,甚至犯罪。
一、家庭原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既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学生成长永恒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据了解,中等职业学生的家长,大部分是厂矿企业落聘的下岗人员,时代的遭遇使他们对社会情绪极大,严重影响孩子社会现状的不满。由于家长为生活所迫,下岗后不得不去做些小生意,对金钱的追求不得不时常流露出来。这就形成了学生对金钱的崇拜,对个得失的计较。其次,现在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分的娇惯和放纵,造成了孩子的过分“自私”,形成“利己主义”倾向。
二、学校原因。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目前就我们学校而言,德育工作还主要是传统的“灌输型教育”,基本上是按照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定规律,学生守规矩;教师定标准,学生对照标准的模式进行。学生缺乏自己的道德信念评定标准和自律意识。其次,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德育的关注只注重学校组织了哪些课外活动,班主任和学生谈了几次话,学生是不是循规蹈矩等等。
三、中等职业学校思想道德现状对策研究
四、德育教育要体现社会性和针对性
所谓社会性就是要以社会现实和真实生活来教育学生,使思想道德教育更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需要。当前重点是要解决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种种负面影响。德育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社会是道德生长最肥沃的土壤,只有经历了百味人生,经历了真实的社会生活,才是完整的人生。因此,德育必须大力加强社会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参加生产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会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学会处理人与集体、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逐步养成诚实守信,热爱劳动,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德育的针对性就是要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不同禀性、不同言谈举止、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参与讨论的方法,以此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质量、效益、民主、平等法规信念,使学生具有竞争、拼搏、开放、创新意识,以增强德育的渗透力,达到最佳教育目的。
(二)加强师德建设,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言传身教、道德素质是青少年道德形成的主要原因。“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象征,人格化身。教师的学问与德行时时刻刻都要影响着学生。所以,要想搞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首选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要时刻以马克思主、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教师努力形成健康、美好、真诚、光明的人格,德才兼备、言与行统一,才能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
(三)创设育人环境、形成德育氛围
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环境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热情,使人树立公德意识,遵纪守法、助人为乐。校园环境可体现出校园的文化氛围、优美的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各种活动和情境感染等等。所以要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首先要改善办学条件,注意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营造一种干净、整洁、充满文明气息的氛围。其次是要大力宣传新时期的先进人物,英雄事迹,表彰校园内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潜移默化地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和对不良风气的抑制功能。以提高学生的公德意识及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情操,以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再次还要抓好家庭育人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加油站,也是学生成长中永远的加油站。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的道德风尚、生活方式、语言行为等,都不断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所以要想对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正面的影响,就必须创设一个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1、学校要成立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教师向家长传授如何教育子女的方法和经验。
2、班级要经常如开家长会,互相了解学生在校内、家庭中的思想变化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共同解决。
3、班主任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家访。家访不仅是学校联系学生家庭的主渠道,也是促进学生在家自觉接受家长教育的一种督促方式,最终能起到促进学生自觉接受家庭教育的作用。
课程研究>德育课程教学交流
研究会介绍
德育课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探索
北京市商业学校——陈济
相关政策和文件 内容摘要:要改变德育课程的教学,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德育课程的教为建立一种模块化的教学结构应该是提高德育实效性比较有效的途径。建立模块化教学结构,相应研究会动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体系,需要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同时,本文认为,模块化教学态 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把学与做结合了起来,而且也使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德育教师和班联系起来。
德育管理
主题词:德育、课程、模块化、教学
课程研究
资料查询
一、建立新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学者论坛 德育课程的教学是中职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学校德育的整体性建设的中心环节。因此,德育课对于学校德育建设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效果呢?如何才能学会论坛 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呢?我认为,不仅要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应该考虑改进我们现有将德育课程教学模块化。
现有的德育课程的教学结构是以教材的章节为基础的。问题在于教材的章节划分大都是以知识的内据的,更多的体现出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以此为基础的教学结构必然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的教作为德育课程的教学,这种结构不免会表现出它的局限性。
第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不符合中职德育的特点和规律。首先,道德素质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即道德必须内化为一个人的信念,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一个人的品德如何主要不决定于道德知识定于政治理论水平的高低,而在于能否自觉地把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也就是构与发挥问题。其次,品德的形成离不开主体的主动、自觉的道德实践活动。只有通过活动,即主参与,才能加深其感受和体验,从而把道德要求逐渐习得为内在需求。因此,德育课程教学的目的样给学生传授各科系统的书本知识,而应该是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地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得到充分而有特色的发展。教师的教应体现在“指导”上,即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指导学再者,作为中职的学生对于现有的德育课程的理论内容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并且与他们的自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使学生感到德育的空洞、抽象。
第二,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本位是中职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什么是以能力为本位?最根本的就是要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中教学的根本目标不再是知识掌握的多少,而是做事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能以自己的能力来满当然,这不是说知识的学习不重要,或者可以忽视知识的掌握,相反,要做事。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扩展和提高的。但是,这时的知识的学习是以做事为目标的,是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而的知识的学习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就是这时的知识是为做事服务的。什么是以学生主体?强调学中的主体,最根本的就是强调处于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真实需求、有着自己着自己的选择能力的人。我们更多地是强调把学生作为主体,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就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性,这是没问题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或者说,如果我们那么还不能说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已经把学生作为了教育教学中的主体。相反,实际上,这还是仅一种工具、一种被动地接受与自己无关、或自己并不需要的知识的对象。因为,在这里我们并没有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什么?没有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去做什么?其实,没有得到明确和说明期形成的固有的观念,也就是无须说明、无须再去明确的东西,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是在实践认的是,在以知识传输为中心的思想支配下,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中,尽管我们想尽办法,也很正的主体地位。为什么?因为主体的最根本的东西没有得到我们应有的重视,即学生自己的需要,观念。我们灌输给他们的是他们所不需要的,不想要的东西。可以设想,一个学生坐在教室里,从看到的都是自己不想听的东西,他还能有积极性、主动性吗?因此,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要重视视学生的价值。
主体的需要和价值,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应该是多元化存在的。因为现在的社会发展本身也是多元们的教育和教学应该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的余地。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也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些都不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能解决的。
第三,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与之相适应的是越来越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人,需要的是具换句话说,需要具有特点之人。而社会的发展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条件,与之相适来越多的注意到自己的个性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四个学会”这样的我国的教育部门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已能力为本位就是要在教为中心的思想。虽然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知识作为基础,但是,这种知识的掌握与以知识为中心的握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以能力为本位的知识学习,是具有明确的目标的,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为而服务的,而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下的知识学习,缺乏这样的明确目标,因而很容易导致为知识学结果使学生的学习脱离了实际的需要,使学生最终成为了“书呆子”。
事实上,这些问题不只是存在于学生中,应该说也存在于相当一部分德育课的教师身上。因为他们的要求,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教学,尽管他们中的不少人也希望能使学生参与进来,达到德堂教学中设计、安排了不少活动,但是,由于对教学结构的整体没有改变,这些活动本身也只能成至多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而对于提高教学,尤其是提高德育效果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二、对新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我认为要改变德育课程的教学,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德育课程的教学结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引导学生实际操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经过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我认为建立一种模块化的教学结构应该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也提高德育实效性比所谓模块,就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将相关的知识组织在一起的结构。模块有大有小。我们可以说个大的模块。也可以说一章或一节是一个小的模块。我们这里说的模块,是介于教材和章之间的模就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归纳出的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起码应该掌握的问最大特点是非学科性,更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教材的章节的划分,更多的是以知识的内在逻更多的体现出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要直接以此为根据组织活动,有其局限性。即活动的内容会限制。而模块的划分则是以主题为中心把相关的知识组织到了一起,打破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活、贴近学生需要,使内容变得更容易操作,因此,这种划分更有利于活动的组织,更有利于学生于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我们需要为以模块为主的课程设立新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的特点是综合性强。因此,其教学目标的。即能体现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时又能表现出学生的操作能力,体现出学生的态度。以模块为主完全等同于一般的活动课。一个模块的教学目标的重点应放在一个具体任务的完成上面。为了完成不仅要参加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要去了解情况,收集必要的资料,并且要发挥自己的特的教学目标也可以说是一种任务目标。简单地说,作为模块化教学结构的目标,不再是以知识的传以学与做的结合为中心。
事实上,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的关键就在于将学与做能够真正结合起来。例如,作为职业学校的德育职业道德的培养上面,但是像以前那样就道德而道德的说教,是没有多少实际效果的。要解决这个解决二个问题:一是职业道德的落脚点。道德不是空泛地存在着,它总是与人们的行为联系在一起是与职业行为分不开的。要学生培养基本的职业道德,就必须使他们明白职业是怎么回事,明白职么样的。如果一个人连什么是职业都还不明白,就给他讲职业道德,他能 不感到空洞吗?因此,教材给职业道德找到了它的落脚点,那就是职业和职业生涯。作为教师,就不能还抱着原有的观念生涯和职业道德看作是二回事。而要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职业道德就是职业自身的学生的需求。对于刚刚迈进职业学校校门的学生来说,最需要就是能够明确自己的进步方向,能够发展的空间。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自己才能有进步的要求,学生才能接受你讲的道德的内容念是党叫干啥就干啥,既然干了就要干一行爱一行。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况已经完全不什么,不再是党的事,而是自己的事。即使干了,不喜欢也可以不干或者去干别的。因此,自己要找自己的目标。他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呢,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要求他应该怎么去干,他能听进去吗?事实上,德育就是要从受教育者的切身需要出发,才能使受教育者真正解决学生的职业目标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
为了确立学与做的教学中心,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我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模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首先对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划分出三个基本的层次。第一,校的大门后,需要确立起自己的职业目标,逐渐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这样才能获得进一步学习的自己学习的需要,才可能使我们的教育能够获得一定的效果。第二,有了职业目标,需要解决的问何才能干好工作,如何才能在职业活动中获得成功,换句话说,也就是要知道干好工作都需要具备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也就是如何才能迈好就业的第一步。
根据以上的分析,教材的内容应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 — 职业与职业生涯 ;第二模块 — 职块 — 职场入门。
第一模块要解决的就是第一个层次的问题,即认识职业、了解职业,确立职业目标,形成学习动力内容包括了教材中的第一章、第四章和第六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模块要解决的就是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即如何才能干好工作,如何才能成功,干好工作需要哪部分内容包括了教材中的第一章部分内容、第二章、第三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与职业形象相关的基本实践来看,增加与职业相关的基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职业形象应该是一个人的职业素质的外在表作为职业素质应该具有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两个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来说,更注意内外在表现,或者说没有将外在表现放在职业素质中。事实上,职业形象对于职业活动来说,越来越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职业形象的重视,实际上也是一个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因此,实一个重要方面。并且使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学生的将来的职业生涯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了。通过本学期效果也是良好的。第三模块要解决的是第三个层次的问题,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如何迈好职业第一步。了教材中的第五章的主要内容。
做出这样的模块划分,可以使教材的原有内容得到更合理的整合,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目标利于课堂活动的组织,从而更好的实现学与做的结合。
三、对与新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的探索
我们还需要有与以模块为主的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标准。不能像原有的教学那样,只是简单地以是学与做的结合,那么,就应该以做的结果为主。以模块为主的教学,虽然也是贯穿着课堂活动,动而活动,而需要有活动的结果,或者说学生通过活动要做出自己的成果。这个成果应该反映了学度、能力和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的水平。从评价的方式来说,应改变过去的那种以考试为主的方式的作品评价为主的方式。从评价的主体来说,应改变过去的那种以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代之以任班主任教师以及与学生就业相关的教师为共同的评价主体。
从评价的内容或标准来说,应该从模块化教学的目标出发,我们所要考核的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学与做为中心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获得的不只是知识,而应该是包括知识在内的态度、能力。点也不只是结果,而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进步,重视学生的发展。
第一、我们应该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改变价主体,形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单一化,一切都要听教师的,既不公平,也不民主,生看成是不懂事的孩子,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结果不能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实现沟通和理解。这方面会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教师个人的主观性,(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偏向)另一方面,不利于调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主要表现为能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既学生真正把学习作为自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自己发展的目标。而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自己的内在需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自评是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缺点和不足以便及时进行矫正,消除隐患的最佳途径,“促进学生发展”功能的最好体现。事实上,学生自评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人贵有自长中的学生来说,往往容易发现他人的缺点和问题,看不到自己身上的毛病;容易强调客观方面的己主观上的问题。这也是他们往往出现偏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过学生自评价,尤其是通过自教师的评价相对比,对于学生的自我认识会起到促进的作用。
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学生自评,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实现师生的沟通。这种了解和沟通不仅可以评价中的主观性,而且还可以了解学生个体的进步状况。从而使评价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宣称要尊重学生个性、提倡因材施教,但那种严格统一标准、“铁式测评考试,从来都没有真正给学生主体性及自我的发展留下余地。要扭转这种状况,让学生本人并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措施。
第二、我们应该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把成绩评价和非成绩评价结合起来,使评价真正成为激励学罗森塔尔实验的暗示作用,其实也表现出了评价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这也说明,在课堂评价中不验、衡量,更重要的是还应该包含着对学生的希望、期待,而正是这种希望和期待对学生的发展来从道德教育的内容来看,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其中,除道他几个因素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因此,对于道德教育来说,主要是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基础的。的评价方法应该区别于以智力为基础的课程。智力因素的评价使用成绩评价比较容易,而非智力因绩评价就比较困难。换句话说,对于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可以给出一个相应的一致的评价标准,可去衡量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就很难用同样的方法去衡量,更单的成绩来概括。如果用智力因素的评价方法来对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那么就不可能真正衡量出只能是削足适履。另一方面,作为中专或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身心发展正处于不平衡的阶段,非智力发展方面的不平衡更加明显。有些学生可能在智力发展方面表现出某些迟缓、落后,但在非突出;有些学生在智力因素方面表现优秀,但在非智力发展方面却可能比较缺乏。因此,无论是从点来说,还是从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来说,在职业道德课教学中必须把成绩评价和非成绩评价结合起能更好地起到评价的积极作用,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激励学生上进的手段。
在课堂评价中不仅是对学生的检验、衡量,更重要的是还应该包含着对学生的希望、期待,而正是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可能更重要。在传统的课堂评价中,往往更侧重于期中、期末的考试,考试的的这门课程的评价结果。很难说,这样的成绩评价对学生能起到什么激励的作用。我们认为,要更价的激励功能,应该把学生的平时表现的评价和期末考核的评价结合起来,尤其是应该重视学生的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状况,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才能更好地做到具引导和鼓励学生沿着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前行。
四、对现新的教学模式的方法的探索
没有适宜的方法,再好的愿望也只能停留在空中。要达到教学中的学与做的结合,使模块化教学获仅靠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是不够的。要达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仅靠教师的说教也是到与此相适应的方法。
我认为结合课程模块的划分,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任务目标式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可以达到学生在做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的目的的方法。
具体的做法是:每一个模块的课堂教学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活动展开,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必要力。首先是教师围绕主题设计活动;其次,指导学生按照目标完成活动任务;再次,学生完成报告进行点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修改。最后,由教师与班主任、其他相关教师给予评价。
例如,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的第一个模块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题活动括自我介绍一分钟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制作成幻灯片)职业分析活动,职业生涯第二个模块教学中,设计了以小品和职业形象设计为主题的活动。在第三个模块的教学中,设计了试的活动等。
这种做法使原来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最明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以往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的重要性,讲职业理想,讲职业道德,但是,不容易让学生也往往不往心里去。为什么?除了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因素之外,就是缺少让学生动手的环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是一个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的人,似乎讲的内容和他是没有关系。教学效果生搞职业生涯设计,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教学内容成为他自己的事情,必须由他
2、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学生自己完成职业生涯设计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正是由于存在着一定困难,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查找资料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获得提高。同时,在这个活生认真地思考自己身上存在的优缺点,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
3、明确了学习的方向
学习的兴趣主要地来自学生将来的目标。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学生,不可能具有家教强的学习兴趣己的将来的职业目标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职业目标的确立,尤其是通过对职业要求的分业要求寻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差距,制定出具体的措施,应该说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来说是有益
4、学会了展示自我
通过一分钟自我介绍活动,学生在众人面前通过自己的言语和姿态来展示自己。同时,为了更好地学生运用了学过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自己的介绍制作成了幻灯片,不仅强化了介绍效果,而且展技能。
五、对以德育课程教学为中心的学校德育的整体性的探索
建立以做为中心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整体功能。
德育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不仅需要有德育课程,还需要有课外活动,并且需要外活动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整体性的功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现在的学着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尤其是班级中的德育活动脱节的现象。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各管一摊,一方育课程,一方面是课堂外的德育活动,缺乏德育的整体性。而德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和负责班级德育师之间更是从不往来,缺乏沟通和相互支持。课堂的德育活动得不到班级的支持,而班级的德育活的指导,致使两方面的效果都不好。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以往的德育课多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与学校的德育活动的开展没有什么联系。因此,从学校的整体来看,出现是缺少联系的纽带。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通过改变德育课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可以达到进一步拓展教学的空间伸到课外的班级德育活动之中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德育的整体性,实现课内和课外的德育现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教师之间的联系。
1、使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就业办联系起来
教学中每个模块的任务目标也可以成为班级的主题活动的内容。任课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在为班级了一定的指导作用,而班主任对于班级的主题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实际上也起到了督促学生、指导任务目标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我们把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的活动,即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同时德育活动来完成。这样做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职业生涯设计的认识,而且也使班主任教师加深有些模块的任务目标还可以与就业办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课堂活动的内容着密切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活动、完成任务的自觉性。
2、使德育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联系起来
学生完成了课堂任务目标也就形成了他自己的作品。学生的作品,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成果,而且也织的相关的活动,参加省市或全国的相关的竞赛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学生的努力得到了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同时由于参加活动的作品是课堂学习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可以得到教师的专业指导,并且由于是全体学生参与,使课外活动的泛的群众基础。
3、使德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学生在完成每个模块的任务时,更多的需要利用他们的课外时间,并且需要他们学会利用学校现有括图书馆、报刊杂志阅览室以及学校的校园网,学会与专业相关的教师的交往。我们可以将模块任学生所学的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是在学会使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作品时,也是在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事实上,学生通过这样的任务,通过这样的展示,更重要的的规矩,认清了自己在做事情中的差距,从而明确了自己进步的方向。作为德育课教师要达到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和专业课教师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从而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更好地发挥出各自总之,要更好地发挥该德育课程的重要作用,还有许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探索。我这里所做的只是一存在着不足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我只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德育课程的改革起到一定
第二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我部对2004年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新修订的《大纲》在基本保持原《大纲》的框架体例、保留原《大纲》中行之有效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各地在实施《大纲》中形成的经验做法作了必要的修改完善。新修订的《大纲》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新精神及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文件,各地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各地要组织好新修订《大纲》的实施工作,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水平。要组织教育部门有关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和学校全体教职工学习新修订《大纲》,做好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体现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符合中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发挥好党团组织、妇联、关工委、社区等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要结合实际制订新修订《大纲》实施指导意见或工作计划。教育部将适时对新修订《大纲》实施情况进行督查。
1前言 2德育目标 3德育内容 4德育原则 5德育途径
1前言
编辑
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联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各级教育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和督导评估的基本标准,也是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依据。
2德育目标
编辑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具体要求如下:
1.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
3.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增强公民意识,依法办事,待人友善。
4.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
5.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人格健全,乐观向上。
6.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节俭意识、廉洁意识,珍爱生命,尊重自然。
3德育内容
编辑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科学设置教育教学内容。1.理想信念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
2.中国精神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共党史与国情教育。
3.道德品行教育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与训练;生命安全、艾滋病预防、毒品预防、环境保护等专题教育。
4.法治知识教育 宪法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校纪校规教育。5.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精神教育;就业创业准备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教育。6.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方法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
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内容外,学校还要根据国家形势发展需要进行时事政策教育。
4德育原则
编辑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方向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原则。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2.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
3.知行统一原则。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重视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引导学生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4.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同时要加强科学严格的管理,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
5.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既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又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5德育途径
编辑
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德育途径,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课程教学
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德育课教学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等课程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2.实训实习
实训实习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学校要结合实训实习的特点和内容,抓住中职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以及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进行以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增强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学校和企业要共同组织开展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学校要安排专人负责实训实习期间的教学管理和德育工作。学生要撰写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
3.学校管理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层单位,班主任是组织班级管理和德育的直接实施者。班主任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及社区等资源,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组织、职业指导、沟通协调工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
学校要加强党组织、共青团工作,举办业余党校、团校,组织学生特别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团的基本知识,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入党、入团。充分发挥团组织团结青年、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要加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指导建立各类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学校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都要发挥德育功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学校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社团活动、校园安全、后勤服务、突发事件应急等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要强化全员育人理念,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
4.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要凝练具有职教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建设体现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结合开学及毕业典礼、升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仪式以及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等,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结合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创意创效竞赛、“文明风采”竞赛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积极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通过宣传学习行业劳动模范、学校优秀毕业生事迹等,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精神,增强就业创业信心。培育和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要加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校园网络宣传队伍,加强正面信息的网络传播,杜绝不良信息在校园网上传播,重点加强对校园网公告栏、留言板、贴吧等交互栏目的管理,发挥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帮助学生做到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及时发现并主动帮助网络成瘾学生。
5.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要把志愿服务纳入教育计划,要依托各类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场馆等课外活动阵地,发挥学生专业技能特长,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厂矿企业等,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要把学雷锋活动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把志愿服务活动做到社区、做进家庭。大力组织学生向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学习。
6.职业指导
学校要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全面渗透德育内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7.心理辅导
学校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或援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配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设施。
8.家庭和社会
家庭和社会在德育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学校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访等,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和改进家庭教育,促使家长协助配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教育。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充分依靠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社区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并同所在地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建立固定联系,发动、协调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建立完善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治安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德育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评价由学校工作评价和学生品德评定两方面组成。1.学校工作评价
各地教育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教育实际情况,科学制订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深度参与的德育评价机制,定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德育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情况、规章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德育课开设情况及课程教学情况、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工作情况、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情况等。学校实施本大纲的情况应作为考核校长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
学校要加强对德育课教学质量、其他课程德育渗透、班级德育工作、部门及教职工育人质量的考核评价,把德育工作实绩作为对部门及教职工考核、职务聘任、表彰奖励的重要内容。
评价与创建相结合。通过创建先进学校、文明班级和评选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活动,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学校、班级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2.学生品德评定
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品德评定。学校要把学生品德的评定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等的重要依据,发挥品德评定对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引导作用。学校要结合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要求,在德育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具体评定办法。对实训实习学生的品德评定应由学校和实训实习单位共同完成。
六、德育实施 1.组织管理
各地教育部门应有明确的机构负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结合本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制定本大纲实施细则,定期对本大纲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学校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支持和协助校长做好德育工作。校长要把德育与其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估。要有一名校级领导分管德育工作。学校要建立贯彻实施本大纲的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奖励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育人责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队伍建设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严格队伍选拔标准,优化队伍结构,制订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培训规划,切实采取措施解决德育工作者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功能互补的德育工作队伍。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选聘好班主任,每班应至少配备一名班主任,可根据需要配备班主任助理,班主任工作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学校绩效工资分配要适当向班主任倾斜,教师高级岗位聘任应向优秀班主任倾斜。要充分发挥学校团组织和团干部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3.经费保障
德育经费要列入预算。学校德育经费包括德育教学、管理和学生日常德育活动方面的经费。教学、管理经费包括德育课教学、德育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培训、社会考察与调研、有关教研室的业务条件建设和图书资料购置、德育科研经费等。日常德育活动经费包括对学生的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社会实践、大型德育活动以及表彰奖励等所需经费。要把德育活动场所、基地建设和德育设施、设备购置维修纳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并从基本建设费和设备费中给予保证。
4.德育科研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德育研究项目列入科研规划,加强课题研究,定期开展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德育工作调研,交流德育工作经验,不断提高研究和实际工作水平。要发挥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作用,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德育研究成果的鉴定、奖励、推广机制。
第三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2014年修订)
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联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各级教育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和督导评估的基本标准,也是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依据。
一、德育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具体要求如下:
1.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
3.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增强公民意识,依法办事,待人友善。
4.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
5.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人格健全,乐观向上。
6.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节俭意识、廉洁意识,珍爱生命,尊重自然。
二、德育内容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科学设置教育教学内容。
1.理想信念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
2.中国精神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共党史与国情教育。
3.道德品行教育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与训练;生命安全、艾滋病预防、毒品预防、环境保护等专题教育。
4.法治知识教育
宪法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校纪校规教育。
5.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精神教育;就业创业准备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教育。
6.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方法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
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内容外,学校还要根据国家形势发展需要进行时事政策教育。
三、德育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方向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原则。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2.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
3.知行统一原则。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重视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引导学生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4.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同时要加强科学严格的管理,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
5.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既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又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德育途径
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德育途径,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课程教学
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德育课教学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等课程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2.实训实习
实训实习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学校要结合实训实习的特点和内容,抓住中职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以及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进行以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增强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学校和企业要共同组织开展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学校要安排专人负责实训实习期间的教学管理和德育工作。学生要撰写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
3.学校管理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层单位,班主任是组织班级管理和德育的直接实施者。班主任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及社区等资源,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组织、职业指导、沟通协调工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
学校要加强党组织、共青团工作,举办业余党校、团校,组织学生特别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团的基本知识,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入党、入团。充分发挥团组织团结青年、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要加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指导建立各类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学校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都要发挥德育功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学校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社团活动、校园安全、后勤服务、突发事件应急等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要强化全员育人理念,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
4.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要凝练具有职教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建设体现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结合开学及毕业典礼、升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仪式以及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等,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结合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创意创效竞赛、“文明风采”竞赛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积极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通过宣传学习行业劳动模范、学校优秀毕业生事迹等,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精神,增强就业创业信心。培育和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要加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校园网络宣传队伍,加强正面信息的网络传播,杜绝不良信息在校园网上传播,重点加强对校园网公告栏、留言板、贴吧等交互栏目的管理,发挥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帮助学生做到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及时发现并主动帮助网络成瘾学生。
5.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要把志愿服务纳入教育计划,要依托各类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场馆等课外活动阵地,发挥学生专业技能特长,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厂矿企业等,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要把学雷锋活动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把志愿服务活动做到社区、做进家庭。大力组织学生向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学习。
6.职业指导
学校要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全面渗透德育内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7.心理辅导
学校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或援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配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设施。
8.家庭和社会
家庭和社会在德育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学校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访等,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和改进家庭教育,促使家长协助配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教育。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充分依靠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社区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并同所在地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建立固定联系,发动、协调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建立完善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治安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德育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评价由学校工作评价和学生品德评定两方面组成。
1.学校工作评价
各地教育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教育实际情况,科学制订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深度参与的德育评价机制,定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德育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情况、规章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德育课开设情况及课程教学情况、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工作情况、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情况等。学校实施本大纲的情况应作为考核校长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
学校要加强对德育课教学质量、其他课程德育渗透、班级德育工作、部门及教职工育人质量的考核评价,把德育工作实绩作为对部门及教职工考核、职务聘任、表彰奖励的重要内容。
评价与创建相结合。通过创建先进学校、文明班级和评选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活动,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学校、班级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2.学生品德评定
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品德评定。学校要把学生品德的评定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等的重要依据,发挥品德评定对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引导作用。学校要结合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要求,在德育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具体评定办法。对实训实习学生的品德评定应由学校和实训实习单位共同完成。
六、德育实施
1.组织管理
各地教育部门应有明确的机构负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结合本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制定本大纲实施细则,定期对本大纲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学校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支持和协助校长做好德育工作。校长要把德育与其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估。要有一名校级领导分管德育工作。学校要建立贯彻实施本大纲的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奖励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育人责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队伍建设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严格队伍选拔标准,优化队伍结构,制订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培训规划,切实采取措施解决德育工作者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功能互补的德育工作队伍。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选聘好班主任,每班应至少配备一名班主任,可根据需要配备班主任助理,班主任工作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学校绩效工资分配要适当向班主任倾斜,教师高级岗位聘任应向优秀班主任倾斜。要充分发挥学校团组织和团干部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3.经费保障
德育经费要列入预算。学校德育经费包括德育教学、管理和学生日常德育活动方面的经费。教学、管理经费包括德育课教学、德育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培训、社会考察与调研、有关教研室的业务条件建设和图书资料购置、德育科研经费等。日常德育活动经费包括对学生的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社会实践、大型德育活动以及表彰奖励等所需经费。要把德育活动场所、基地建设和德育设施、设备购置维修纳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并从基本建设费和设备费中给予保证。
4.德育科研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德育研究项目列入科研规划,加强课题研究,定期开展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德育工作调研,交流德育工作经验,不断提高研究和实际工作水平。要发挥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作用,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德育研究成果的鉴定、奖励、推广机制。
第四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 网站首页 | 学校概况 | 上级文件 | 工作安排 | 实训基地 | 教学教研 | 招生就业 | 德育在线 | 精彩校园 | 后勤管理 | 校园文化 | 工会组织 | 科学发展观 | 改革成果 |
| 德育在线首页 | 德育管理 | 队伍建设 | 德育研究 | 住校生管理 | 奖、助学金 | 德育成果 | 德育活动 |
您现在的位置: 芜湖市职教中心首页 >> 德育在线 >> 德育管理 >> 正文
专 题 栏 目
没有任何专题栏目
最 新 热 门
2009年禁毒教育主题校会
感 恩 的 心5„
感恩的心4 感 恩„
感恩的心3 感恩的心2 感恩的心
国 家 助 学 金 助 我 成„
综合高中081班先进班级申„
微 机 073 班先进班级申„
最 新 推 荐 [组图]市职教中心开展法„ [组图]市职业学校第九届„ [组图]红五月艺术节展板„ [图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 [组图]职教中心师生同乐„ [组图]德育工作研讨会 [图文]“珍爱生命、拒绝„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通知
作者:教育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1 更新时间:2008-4-30 上午 08:44:19
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我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意见:
一、《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和督导评估的基本标准,也是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依据,各地各学校应制定出《大纲》实施细则和具体实施计划,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二、《大纲》是根据《若干意见》的精神,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实际,在总结多年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各地各学校要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学习《大纲》,并按照《大纲》的要求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各项工作;要制定规划,认真做好相关人员特别是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工作水平和贯彻执行《大纲》的自觉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开创新局面。
三、各地各学校在贯彻执行《大纲》过程中要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大纲》的内容,不断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创新。
二○○四年十月二十五日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一、总则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体现时代感,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应遵循以下原则: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德育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独立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视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立志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努力学习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5.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维护合法权益;遵守校纪校规和职业岗位规范。
6.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7.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乐观向上,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德育内容
1.民族精神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创新精神的教育。
2.理想信念教育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
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知识教育;
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
3.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
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
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
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以及职业礼仪的教育与训练;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保护环境的教育。
4.遵纪守法教育
法律基础知识教育;
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
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教育;
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
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内容外,中等职业学校还要随着经济、政治形势发展进行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教育。
四、德育途径
1.德育课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
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2.其他课程教学
文化课教学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专业课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学校应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
3.实训、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
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实习过程中,教师应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其养成训练。
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参观现代企业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学校要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他们在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咨询、辅导和援助,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职业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各地各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全面渗透德育内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5.班主任工作和学校管理、服务工作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专业特点,遵循德育规律,组织建设好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培养好的班风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密切联系家长,充分利用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及社区等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教师要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应与德育紧密结合,要从关心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着眼教育,严格要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管理育人。学校各项服务工作都应体现德育功能,全体服务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以身作则,优质服务,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实现服务育人。
6.党团组织、学生会工作
要通过举办业余党校、团校和组织党章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特别是学生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入党。
共青团、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共青团、学生会应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学校要通过党团组织、学生会、班集体、学生社团,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文艺、体育活动。要鼓励、指导学生建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和社团,因地制宜开辟活动场所,建设活动设施,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锤炼意志品质。
7.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要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的建设,发挥黑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及模拟职业场景等的宣传作用和校训、校歌及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作用,注重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及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8.家庭与社会
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实施好本大纲,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均应履行关心、促进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义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协助政府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发利用社会的德育资源,开辟青少年教育的社会教育舆论阵地,加强社会文化市场及娱乐场所的管理,配合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工作,打击腐蚀毒害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治安环境和社区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依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和街道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并同所在地的机关、部队、企业建立固定联系,发动、协调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逐步建立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共同营造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教育环境。
五、德育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评价的内容与标准以本大纲为依据。评价由学校德育工作评价和学生品德评定两方面组成。
1.学校德育工作评价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学校实施本大纲的情况应作为考核校长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在评估工作中应注意听取学生、用人单位的意见。
学校要加强对德育课教学质量、班级德育工作、部门及教师育人质量的考核评比,把德育工作实绩作为对部门及教职工考核的重要内容。
评价与创建相结合。通过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和评选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等活动,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学校、班级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2.学生品德评定
对学生品德的评定,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德育目标,并结合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品德要求,对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道德与职业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行为表现提出具体要求,由学校制定具体测评办法,并组织测评工作。对学生的品德测评,应坚持科学性、客观性、教育性、民主性等原则。
六、德育的领导与管理
1.德育工作管理体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有明确的机构负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应根据本大纲德育目标要求与教育内容,针对本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需要,制定本大纲实施细则以及实施情况的评估制度和办法,定期对本大纲的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评估。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党组织要发挥德育的监督保证作用。全体教职工都要做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要建立贯彻实施本大纲的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奖励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育人责任,并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的局面。
2.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从事德育工作。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工作队伍;制定规划,有计划地培训学校的校长、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不断提高德育专(兼)职工作者的素质和德育工作的能力、水平;培养一批在德育工作方面有专长和造诣的管理者、优秀校长(书记)、班主任、德育特级教师和研究人员;切实解决德育专(兼)职工作者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3.德育工作的经费与物质保障
德育经费要确立科目、列入预算。学校德育经费投入的范围,包括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学、管理和日常德育活动两部分。教学、管理经费投入包括德育课教学、德育专职教师的培训提高、社会考察与调研、有关教研室的业务条件建设和图书资料购置、德育科研。日常德育活动经费投入包括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假期和课余时间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大型德育活动以及用于学生和德育队伍表彰奖励等所需经费。学校应把建设适应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德育设施、设备和活动场所、基地纳入总体建设规划,并从基本建设费和设备费中给予保证。
4.德育科研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德育的研究项目列入科研规划,建立德育研究组织,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实施本大纲提供理论指导和业务咨询。要注重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查,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实际,确定研究课题,探索德育规律,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与实际工作水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德育研究成果的鉴定、奖励、推广机制。
中职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规范
——教育部职成教司负责同志就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答记者问
2004-11-02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教育部日前制定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如何学习贯彻落实好《大纲》,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同志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谈谈制定颁布《大纲》的重要意义。
答:首先,制定颁布《大纲》是教育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重要措施之一。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若干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大措施。《若干意见》的制定和颁发,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这项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任务的高度重视,是我们党为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制定颁布《大纲》,是教育部党组在教育系统全面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
第二,制定颁布《大纲》将有力地促进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曾先后于1988年、1994年、2000年专门就学校德育工作制定过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政策。最近,在继《若干意见》之后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原国家教委于1995年先后下发了《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对普通中学和高校的德育工作作出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要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这不仅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体现,也是现代化建设对新一代劳动者的基本要求。如何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制定出这类学校的德育大纲,一直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普遍的要求,也是教育行政部门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制定颁布《大纲》,是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大纲》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构建,有利于职业教育上新水平、开创新局面。
问:《大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大纲》由总则、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评价、德育的领导与管理等6部分组成,规定了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和督导评估的基本标准,也是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依据。
第一,《大纲》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内涵、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第二,《大纲》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大纲》还特别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及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第三,《大纲》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内容和途径作了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主要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五项内容。在这些内容里面,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及学生的特点,专门列入了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交往礼仪以及职业礼仪的教育与训练,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等。《大纲》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实训、实习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
第四,《大纲》对德育评价和领导管理提出了要求。《大纲》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评价由学校德育工作评价和学生品德评定两方面组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对学生品德的评定,《大纲》规定工作原则,要求由学校根据《大纲》规定的德育目标,结合社会对从业者的品德要求,制定测评办法,组织测评工作。《大纲》还对德育的领导与管理作出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有明确的机构负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德育经费要确立科目、列入预算”等项规定。
《大纲》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紧紧围绕做什么样的人规定德育的目标和任务,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和鲜明的时代感。二是从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出发规定德育的内容和途径,体现了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结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规定德育的重点和方式、方法,体现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四是从基层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规定德育的评价和管理,体现了尊重基层创造性做好德育工作的精神。
问:各地各学校应采取哪些措施,贯彻执行好《大纲》?
答:首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地和本学校的实际,制定出实施细则和具体实施计划,把《大纲》的各项规定具体化,落到实处。要认真按照《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德育内容,积极探索德育途径,做好德育工作的督导与评估,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德育工作的条件保障。
其次,学校要组织全体教职员工结合学习贯彻《若干意见》,认真学习《大纲》,掌握《大纲》的各项规定,并按照《大纲》的要求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各项工作。在贯彻执行《大纲》过程中,还要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大纲》的内容,不断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创新。
第三,要制定规划,认真做好相关人员特别是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工作水平和贯彻执行《大纲》的自觉性。教育部将以实施《大纲》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为主题组织举办培训班,培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教研人员、职业学校校长和德育骨干教师,深化德育课教改。各地也要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和德育课教改工作。
文章录入:王志庆 责任编辑:王志庆 上一篇文章: 活 动 申 报 制 度„
下一篇文章: 关于班主任聘用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讨论稿)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注册会员 |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管理登录 | 帮助信息 | 联系我们
芜湖市职教中心、芜湖市旅游学校;芜湖应用技术学校 版权所有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职教信息中心
地址:芜湖市康复路207号 网站联系电话:0553-3832626 备案序号:
第五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解答》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
解读文章摘编
贴近德育实际 突出“四新”亮点
江苏省南京市职教(成人)教学研究室 胡卫芳
新修订的大纲紧密结合当下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在原有基础上继承创新,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注入学生发展新动力。新大纲将“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目标的首要要求,让学生在多元价值冲击下有了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进而在中国梦引领下确立明确、具体的理想,为学生的成长指引方向。
二是重塑中职学生新形象。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存在鄙薄职校生的倾向,甚至部分教师也会把德育中的问题简单归咎于学生。新大纲在德育目标中明确宣示将中职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既有信仰层面的精神关怀,也有日常行为的严格规范;既有德育的基础要求,也有成才的目标引领;既是对中职学生的科学定位,也是对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
三是引领学生成才新需求。新大纲既清晰地表述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又体现了以生为本引领学生发展的需求。新大纲明确提出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思想问题这一实际需求信号,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激发、识别、引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化解思想问题。
四是传递德育工作新经验。新大纲对近年来中职德育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作了全面梳理提炼,突出了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生活育人等德育理念,根据实际提出了组织学生利用专长开展志愿服务,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深度参与德育评价等新举措。这既是对国内外先进德育经验的吸收借鉴,也是现代职业教育育人理念的重要体现。
创新德育方式 展现德育魅力
山东师范大学 张伟
新大纲充分吸收借鉴近年来各地开展德育工作的鲜活经验,在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内容途径、评价实施方面进一步突出了“近、小、活、实”,对新形势下做好中职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突出“近”。新大纲要求中职德育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这就是倡导生活德育,把德育融入到时代大潮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把德育要求和内容转化为学生内生需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在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时,如果从现实生活中精选一些与他们所学专业有关的一线劳模、学校毕业的成功人士,甚至直接选取学生身边的榜样案例,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是突出“小”。中职德育要从小处着手、从细微处入手,让德育工作具体化,引导学生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全心全意地服务爱护学生,补补课、谈谈心。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爱心行动,无疑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是突出“活”。新大纲强调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引导学生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当代中职学生渴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渴望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兴趣特长,喜欢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不愿接受训导式的教育,不喜欢机械空洞的说教,不乐意接受乏味教条的灌输。因此,中职德育要多途径创设条件和情境,让学生获得更多体验和感悟。
四是突出“实”。中职德育工作必须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扎实做好日常工作,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从而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变,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确保德育工作贯穿中职学生培养全过程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周俊
如何依据学校实际,切实贯彻落实好新大纲,是每所中职学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是强化三层学习,夯实思想基础。要充分发挥新大纲的指导作用,需要结合校本校情,抓好三个层面学习:其一是通过专家讲座、专题研讨、自学等形式,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新大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其二是通过专题培训,使全体班主任、德育课教师都能把握新大纲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其三是通过系统培训,使校领导都能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都能自觉关注、积极支持、主动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二是建好三支队伍,夯实组织基础。建设好德育课教师队伍,发挥其学校德育工作主力军作用;建设好班主任队伍,发挥其德育工作骨干力量作用,保证德育要求渗透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建设好德育工作管理队伍,确保德育工作要求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无缝对接,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夯实制度基础。中职学校应按照新大纲要求,改进教育教学,加强非德育课程的德育渗透;完善学校教育,从课堂教学、行为引导、社团活动、劳动锻炼、志愿服务等方面全面渗透德育;整合多方力量,健全和完善体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符合中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德育工作机制。
四是解决突出问题,夯实工作基础。对照新要求反思学校德育工作现状,更深入探索和把握中职学生的成长规律,深化德育课程教学改革,解决问题,加强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效能。
五是建构诊断改进体系,夯实动力基础。在学校内部建构德育工作“诊断与改进”体系,对学校的德育工作现状进行自查自纠,在学校内部形成有别于外部评估的“计划、执行、检查、纠正”的循环运转机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整体合力。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为中职学生“补钙”
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 蒋乃平
新大纲进一步强化了理想信念教育,为中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动力保证,明确了不断提高中职德育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导向。
一是针对学生实际,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的灵魂,是德育的核心要素。新大纲的一个重要亮点就是提出中职德育要“紧密联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际”,在德育目标中要求中职学生“拥有梦想”,在具体要求中既强调“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又强调“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而且把理想信念教育列在德育内容即德育要素的首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列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首位。
二是结合职业生涯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新大纲针对中职学生实际,及时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把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德育要素,既便于德育课发挥主渠道作用,又便于班主任开展工作;既便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从不同角度开展德育工作,又便于在实习实训、校园文化中全面渗透;既能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又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切入点。
三是从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切入,强化社会理想教育。新大纲坚持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中职学生的理念,从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密切相关的职业生涯教育切入,教育引导学生在关注自身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把“我的梦”与中国梦契合为一体,螺旋式上升到社会理想,为学生“补钙”,准确把握了理想信念教育与其他德育内容之间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内在联系,能够显著增强社会理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达成中职德育目标,更好地发挥新大纲对中职德育的导航作用。
贴近实际 引导中职学生学会做事做人 广东省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 曹永浩
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新大纲提出的5条德育原则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中职学校做好德育工作、帮助学生扣好扣子的基本遵循。
坚持方向性和时代性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我校推出了集教育性、系统性、可读性、可操作性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修养读本,把国家、社会、家庭、企业、学校的要求凝练成“学生成长十字箴言”,为学生认识、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方向。
贴近实际、生活和学生,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我校开展了“说出你心中的故事”、“校园经典歌曲对抗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德育工作贴近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虑、所惑,使德育活动成为学生素质拓展、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
遵循知行统一原则,把职业精神培养作为重点内容。我校结合专业实际,从企业和学生两个维度出发,对生动、丰富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岗位工作任务和实践中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学会做事、做人。
把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德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我校坚持“严而有爱、严而有序、严而有度、严而有方”,德育目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学生触手可及,伸手可做,学生“跳一跳,摸得到”;学校各项管理都要因材施教,实现对学生进行教育与自我教育、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温暖学生心灵。我校建立了“靓妈妈班主任”队伍,选拔的班主任都是有孩子的母亲。这些班主任把母爱施与她们的学生,全方位关心学生,以爱心、细心、恒心、耐心去关爱他们,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充满了感动、温暖和大爱。
立德树人 为中职学生人生出彩领航
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 汪永智
学习理解、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要深刻把握大纲修订过程和具体内容所体现的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
一是贯穿于新大纲修订全过程。通过修订大纲推动中职学校真正贯彻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职学生梦想成真奠基、人生出彩领航。这种价值追求指导下的修订工作,深入贯彻了党和国家对中职德育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全面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爱与期待,着重探索了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中职德育工作的创新与提升。二是体现于新大纲具体内容各方面。新大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贯穿始终的红线,从德育作用、指导思想、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途径、德育评价、德育实施等方面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协同推进、创新实践,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通过新大纲贯彻落实实践来实现。新修订的大纲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文件,是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各级教育部门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和督导评估的基本标准,也是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依据。一要把新大纲的内容与完善学校规章制度相结合,做到目标要细、要求要细、责任要细、措施要细,使各项落实措施具有操作性。二要把新大纲的内容与中职生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使广大学生在学习、体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三要抓落实,做到知行合一,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教育、日常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把以立德树人为价值追求的新大纲的各项内容贯穿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广大中职学生健康成长、人人成才、早日成功。
强化理想信念和中国精神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 王霁
新大纲在德育内容的具体规定中把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精神教育置于突出地位,十分引人注目。
一是把理想信念教育置于德育内容之首。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校学习的中职学生,将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使自己成长成才、人生出彩,将是亲手实现和亲眼见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代人。要把中职学生培养好,不仅要使他们掌握职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更要使他们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生信念,这是德育之核心。因此,新大纲指出,中职德育工作要“紧密联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际”,同时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特点,提出要“爱党爱国、拥有梦想”,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与人生教育。
二是把中国精神教育作为德育重要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根本利益所在,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讲的是要“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也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抵御错误思潮影响的重要内容。因此,新大纲提出,要进行“中国精神教育,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共党史与国情教育等”,特别提出了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新大纲的一个亮点,无论从现实需要还是从德育内在逻辑看,都十分必要,也是需要探索的新的重要课题。
为中职学校立德树人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 詹万生
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新大纲,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一要与时俱进发展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德育工作的根本指针。在新形势下修订大纲,就是要全面、及时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青少年成长的新期待、对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对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新思考,为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立德树人提供更具体的制度保障,为与时俱进推进中职德育工作改革创新提供更清晰的顶层设计,为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进中职德育提供了基本规范、标准和依据。二要深入理解德育原则,整体把握德育目标和内容。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规定的特定的教育内容。新大纲科学设置6个板块的德育内容,既全面系统,又突出重点,既符合德育内容的一般规定,又突出了职教特色。德育原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新大纲提出了5条原则,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要重视载体途径创新,强化德育评价和实施。新大纲归纳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8条德育途径,涵盖学校德育工作方方面面,构建起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德育评价是对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作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重视并加强德育评价,有利于发挥德育对学校全面工作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新大纲从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德育科研4个方面提出了德育实施具体要求,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德育工作实施机制,是推进中职德育改革创新的坚实保障和强大牵引。
突出职教特色 增强德育实效
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 郑惠坚 张伟
新修订的大纲在保留了原大纲基本框架体例基础上,吸纳继承原大纲理论上成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内容,并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总结创新,对增强中职德育工作实效、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纲领性指导作用。
一是落实党和国家新要求,明确了中职德育新目标新任务。新大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贯穿始终的红线,从德育工作定位、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途径等方面对贯彻落实新精神新要求作出系统设计,在中职德育制度建设上具有基础地位和里程碑意义。
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提出了解决德育新课题的新举措。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急需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更充分地发挥调整教育结构、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作用。新大纲在考虑大中小学德育统筹衔接的基础上,遵循德育工作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提出了职业精神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养成教育、实践教育、实训实习、志愿服务、多方评价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新举措新途径。
三是顺应中职学生身心新特点,提出了加强改进中职德育新举措。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的学生更早步入社会,对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影响更为直接。调查表明,中职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个别学生心理负担较重,法治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新大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特别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强化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在德育途径、德育评价、德育实施等各个环节动员和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完善学校、家长与社会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通过加强组织管理、推进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强化德育科研等完善实施保障,对于破解当前中职德育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以新大纲为指导 建构中职德育新常态
辽宁省大连市教育局 赵玉宝
新大纲全面体现了党和国家当前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清晰、系统地勾画出新形势下中职德育工作的脉络和框架。我市职教系统将以新大纲为指导,提升观念意识,完善配套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以打造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地方特色的德育体系为目标,建构起中职德育工作新常态。
一是全面开展培训,深入解读内涵。组织德育专家、职教专家组成新大纲研读宣讲团,面向职业学校领导、德育工作管理者(包括班主任)和专职德育课教师,开展专项培训。在全面辅导学习新大纲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对象,重点解读相关内容,力求让新大纲与培训对象工作属性和常规内容产生共鸣、引发思考、激发动能,让新大纲思想真正入心入脑。
二是出台实施细则,完善配套机制。根据新大纲精神,制定贯彻落实大纲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晰我市新时期中职德育工作路线、方向和路径。
三是加强专项配训,完善师资结构。新大纲在德育内容、德育途径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要在教育教学中贯彻好新大纲要求,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师资数量和质量能否保证。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面向中职学校教师的国学与传统文化专题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职业指导师培训,储备了一批优秀师资力量。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上述培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适时实施专业实训教师德育素养专题培训计划,提高德育课专职教师整体素质,扩大德技辅导员的选聘规模和专业覆盖面,为全面实施好新大纲提供师资保障。
四是推进科研引领,努力实现文化育人。新大纲把校园文化作为德育重要途径,提出了具体要求。近年来,我市中职学校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了大连女子中专的“女性化礼仪”、大连海洋学校的“海洋文化进校园”、金州职教中心的“国学校园”等学校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