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2010年指南_
附件: 2010-2011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申报指南
一、医疗卫生领域
(一)医疗卫生信息化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疾病风险因素早期识别和干预,加强疾病问题动态连续管理和应对各种突发卫生事件,是现代医学发展重要方向。通过卫生信息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质量、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与风险,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其发展趋势表现为系统标准化、应用多样化、信息数字化、服务个人化、交互移动化、操作虚拟化。
1.医疗卫生信息化网络
围绕医疗卫生信息化推进和医疗安全、隐私保护、医学伦理等问题,通过综合应用宽带、卫星、移动等通信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并与临床诊疗技术结合,梳理重大、常见疾病卫生服务标准、操作规程、路径以及关键绩效指标,研究医学信息表达术语标准及交换协议、远程医疗协同工作技术、明确医疗系统组成部件及其功能和接口规范,开发VAA、VHF、VSS、VMET等虚拟医疗软件,建立医疗卫生信息化网络架构模型与体系,形成基于循证医学指南服务标准、信息化技术标准和安全等体系,建设虚拟医疗、区域医疗、远程医疗服务应用网络系统和应用基础设施,实现基于语音、图片、影像、文字等数据实时在线共享、交互式协同服务和决策功能。探索远程医疗应用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面向城市社区区域开展应用示范。
要求申报高校与具有相应科研基础的临床医院联合申报。2.电子病历与智能专家系统 围绕常见、多发病和重大传染性、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以及原因不明突发性疾病,研究开发疾病电子病历数据挖掘、同步、结构化表达方法与存储技术,医学图像智能分析与注释、存储、三维重构以及基于Internet的远程存取、管理监控策略、统计分析技术和知识库与信息指向决策支持技术等,实现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的规范书写、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标本库与影像数据管理、决策辅助支持以及HIS、PACS、LIS、手术麻醉、心电等系统集成应用六大功能。以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共享为核心,基于网络建立疾病临床诊疗数据库和疾病与健康管理专家系统,面向医疗机构逐步推广EMR、PACS、RIS、LIS等临床信息系统,在疾病致病原因、发展机理和疗效评价等方面满足临床医学诊疗、科研与教学需求,最大限度保证公民医疗质量和安全性,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质量和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与风险。
要求申报高校与具有相应科研基础的临床医院联合申报。3.移动数字医疗系统
针对疾病诊治医学信息采集与处理需求,研究常见、重大疾病特征参数与诊断模式,开发微型、智能、数字化人体穿戴式多参量医学传感终端,实现人体多生理参数的微创/无创、实时、准确获取,应用无线传感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将生理参数数据安全可靠快速地无线传输到医学服务中心,开展随时随地、形式多样的交互式移动医学服务,面向农村偏远地区、家庭、野外现场以及移动现场(海、陆、空)逐步开展应用示范,实现以组织化医疗中心为龙头,建立区域一体化协同医疗服务体系、高品质与效率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健康生活方式评价激励疾病保障体系,实现生命无缝隙监护和健康管理。
(二)、疾病诊疗技术与器械
4、心脑血管病治疗技术与器械
以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为目标,通过新材料、精密制造、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叉研究,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支架球囊临床治疗技术与器械、临床消融技术与器械、临床结构修复技术与器械以及脊髓刺激治疗心力衰竭等其它新型临床治疗技术与器械为技术方向,系统研究开发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型高端介入治疗系列器械(包括可降解血管内支架、减少支架血栓形成或再狭窄表面涂层改性血管内支架、颅内动脉支架等支架球囊器械;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系统、颅内血管病导管治疗系统、高血压肾交感神经消融、经血管实体肿瘤疾病局部导管治疗系统等心脑血管内科介入器械;经皮心脏瓣膜病治疗器械、介入栓塞式封堵器械、人工心脏瓣膜或瓣膜成形环和搭桥术固定装置等心血管外科用器械装置),建立心脑血管治疗技术与器械检测与应用临床平台和相关技术标准。
要求申报高校与具有相应科研基础的临床医院联合申报。
5、眼疾诊疗技术设备
针对我国眼科诊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以及我国老年性眼病高患病率的现状,围绕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和低视力矫正等眼科常见致盲眼病疾病的筛查、诊断与治疗需求,集成应用精密光学仪器、电子信息、生物医学工程、精密制造等技术,以眼科实用性高清成像、眼组织结构和功能成像、眼科常用设备的小型化为主要方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宜化眼科光学设备、超声设备、微创手术设备以及眼前后节成像及数据传输系统等,实现临床应用;建设并形成眼科诊断和治疗设备的中试基地与临床适应性检测平台,建立相应技术标准体系。
要求申报高校与具有相应科研基础的临床医院联合申报。
6、口腔治疗技术与材料
应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现代生物学技术、数字化技术(先进影像技术和CAD /CAM等)、材料科学相关技术和口腔临床医学等技术,围绕口腔疾病临床治疗方法,以牙组织工程及牙再生、干细胞在口腔临床应用、口腔颌面数字化修复技术、口腔生物材料等为研究开发方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端口腔诊疗技术与材料,包括牙及牙周组织再生修复技术、干细胞在口腔颌面部相关疾病中的临床治疗技术及标准、颅颌面组织缺损修复的数字化诊疗的软件开发及设备研制以及口腔新材料研发,建立口腔相关疾病诊疗新技术与新材料临床评估与应用平台和技术标准体系。
要求申报高校与具有相应科研基础的临床医院联合申报。
7、生物医学数字影像
为了改变我国医学影像设备绝大部分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针对现代生物医学数字影像成像、处理与分析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建立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研究开发团队,研究医学数字影像新的成像技术和方法,建立通用多模态医学影像分割、配准、融合、分析与可视化的统一计算框架与算法平台,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新型医学数字影像设备,为我国医学影像设备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提供产业技术支撑。
二、工程技术领域
8、弹性体材料节能与资源化 针对我国橡胶材料及其产品生产高能耗与排放、橡胶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问题,围绕节能弹性体、弹性体资源化利用以及弹性体复合材料节能制造等方向,开展弹性体合成制备、加工改性、成型与使用全过程的节能、减排、降污关键技术与工艺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支撑我国橡胶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需求。
9、金属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
以我国中东部危机矿山深部挖潜,西部区域资源潜力调查评价,提高找矿效率、降低找矿成本为目标,在找矿方法、大-超大型矿床发现等已有技术基础上,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矿产勘查评价领域找矿‘弱信息’提取、矿床定位预测评价等关键方法与技术问题,深入开展不同地质景观条件下遥感蚀变(矿化)信息提取、化探数据处理、快速评价找矿目标等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建立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快速逼近找矿目标的矿产资源评价预测体系、勘查技术方法体系及靶区筛选指标体系,建设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产、学、研示范、推广基地,为国家找矿规划部署、区域资源潜力评价、找矿技术重大突破以及不同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标准制订与修订提供技术依据和工程验证平台。
10、石油生物技术与生物采油
针对我国石油能源短缺危机与石油资源采收不充分的现实矛盾与问题和微生物在生物采油与油气勘探的良好应用前景,以提高油田采收率为主要目标,通过系统研究微生物采油与油藏工程、菌种与营养体系、驱油过程与调控,开发油藏环境微生物采样与群落结构分子识别、生物表面活性剂与高效驱油菌系营养体系优化及其生产工艺、采油功能微生物调控、示踪评价、采油动态监测与注入结构调整等技术与工艺,形成微生物采油动态监测与调控技术体系和工业应用工艺整体解决方案,并适时将相关技术延伸拓展到油气勘探领域,为提高我国油藏开发水平,延长油田开发寿命,降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做出贡献。
11、节能增效智能化技术与装备
针对我国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传统工业‚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低附加值‛现状,以工业领域节能增效为目标,开展生产工艺模拟与优化设计、生产全流程运行优化、智能化检测与控制、工业企业能源系统管理与优化,工业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的回收利用、工业节能增效智能化装备设计与开发为主要研发方向,支撑我国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减排,为工业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服务。
三、现代服务业领域
12、数字媒体创意与设计
面向快速崛起的高质量数字影视、动漫及娱乐产品的设计、制作、生产和传播等数字内容创意产业,通过数字技术与导演、艺术设计、新闻传播等艺术学科的交叉,以文化创意数字再现方法与设计工具、动画设计与制作技术及软件、海量媒体管理与服务技术系统等为研究开发方向,研究虚实结合影视特效设计、基于运动捕捉的动画设计、高真实感并行渲染、海量媒体数据的存储、检索、传输等文化创意数字化再现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影视特效设计与制作,并行渲染引擎等软件,构建面向数字内容创意产业的内容服务平台和数字影视动漫素材库,制定数字内容创意产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支撑数字内容创意产业可持续繁荣发展。
第二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一、项目摘要
二、项目依据、背景与意义
三、依托单位情况和建设条件
1.依托单位情况;
2.建设条件;
3.成员单位对建设项目的意见及提供的支持条件。
四、主要任务与目标
1.方向;
2.主要功能与任务;
3.近中期目标。
五、管理与内部机构
1.管理委员会;
2.组织机构及职责;
3.队伍、编制及学科、技术主要带头人概况;
4.与企业、依托单位的关系;
5.运行机制。
六、建设方案与条件
1.建设地点与环境;
2.建设方案及合理性;
3.内部设施的功能及合理性;
4.科研开发的主要技术、工艺设计方案;
5.设备选型及主要设备的技术经济指标;
6.原材料、动力、供水等配套及外部协作条件。
七、环境影响
八、项目实施
1.建设期限;
2.实施安排;
3.建设期的项目管理;
4.建设负责人与领导班子。
九、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总投资估算与分类投资(包括土建、设备、资料、技术援助、培训及不可预见费等)估算;
2.建设资金来源与落实情况(应提供相应的证明);
3.项目建成后所需流动资金金额与来源。
十、项目效益分析
1.收益分析;
2.资金流量分析(五年);
3.贷款的偿还。
十一、项目的风险
十二、其它问题
第三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强化高等学校社会服务功能,教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建设。为加强和规范工程中心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促进工程中心持续健康发展,制订本办法。第二条 工程中心是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加强资源共享、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组织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和聚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组织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第三条 工程中心建设宗旨是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为指导,结合学校学科整体规划,面向国际高新技术发展方向和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国家安全的发展战略,将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和系统集成,转化为适合规模生产所需要的工程化共性、关键技术或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产品。
第四条 工程中心建设目标是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工程化验证环境和对科技成果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评估的能力;建成一支一流的技术创新开发与系统集成队伍;形成不断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第五条 工程中心主要任务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以技术集成创新为核心,持续不断地为社会提供工程化技术成果;研究提出行业技术标准、规范;促进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推动学科交叉,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及管理人才;为行业和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六条 工程中心是依托高等学校开展工程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的科研实体,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涵。高等学校要将其列入重点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工程中心在资源分配上计划单列,是相对独立、与院系平行的依托高等学校的二级机构。
第七条 教育部对工程中心实行定期评估,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滚动发展的管理机制。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八条 教育部是工程中心的行政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依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及行业技术发展状况,编制工程中心发展规划与实施计划,制订有关工程中心建设与管理政策和办法。指导工程中心的运行和管理。
(二)确定工程中心立项,组织工程中心的验收与评估。
(三)聘任工程中心主任,对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进行备案。
(四)根据情况发展,调整现有工程中心规划布局。
第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依托地方高等学校建设的工程中心的主要职责是:
(一)配合教育部制订所属地方高等学校工程中心的发展规划与计划;创造条件,将工程中心纳入区域创新规划。
(二)组织地方高等学校工程中心的申报与建设,指导辖区工程中心的运行和管理。
(三)初审地方高等学校推荐的工程中心主任人选,对技术委员会主任进行备案。
(四)落实工程中心建设、运行的配套条件与地方相关政策。
第十条 高等学校是工程中心建设的依托单位,负责工程中心的建设与日常管理。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编制工程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负责工程中心的建设实施。
(二)将工程中心的建设发展纳入学校相关规划,根据工程中心所依托的学科特点、产业背景和学校管理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工程中心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协调并解决工程中心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资金及其他配套条件。
(三)负责遴选推荐和考核工程中心主任,聘任工程中心副主任、技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四)制定有利于工程中心建设与发展的考评体系,负责工程中心日常考核和预评估,并将考核和预评估结果报送上级主管部门。配合主管部门做好工程中心的验收与评估工作。
(五)根据技术委员会建议,及时向教育部报送工程中心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第三章 立项与建设
第十一条 工程中心的立项与建设管理主要包括立项申请、评审、计划实施等。第十二条 工程中心建设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托重点学科或优势学科群,整合各方面资源高起点构建;在相应技术领域中有坚实的工程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工作基础、特色和业绩;具有相关支撑学科、技术的系统集成条件,有利于推动学科交叉,可以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市场前景的重大科技成果。
(三)已有科研成果工程化所需要的部分装备和基础设施,并能够为项目的建设、运行提供必要的配套保障。
(四)具有较强市场意识和转化经验的精干管理班子和技术带头人,能够在该领域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工程化研究开发与转化素质较高的高水平技术创新队伍。
(五)具有较好的工程化运作管理水平和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六)拟申请的工程中心已纳入所在地方和依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规划或相关计划,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与建设思路,所提组建方案切实可行,建设配套资金落实。
第十三条 符合工程中心立项申请基本条件的高等学校,根据工程中心建设规划,编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附1)一式两份行文报送教育部。地方高等学校的立项申请由地方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行文报送。第十四条 教育部对报送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合格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将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或根据情况采取实地考察)。根据专家论证意见,教育部经综合研究后择优批复立项。
依托地方高等学校立项建设的工程中心采取省部共建方式。
第十五条 依托高等学校依据立项批复,落实资金与建设条件,组织项目具体实施。工程中心建设期间,依托高等学校要加强监督管理,按时报送工作总结。教育部将对工程中心建设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六条 依托高等学校应当保证工程中心建设期内负责人的相对稳定。对连续六个月不上岗的工程中心负责人,依托单位应当及时调整并书面报教育部同意。工程中心建设过程中,如对原计划进行重大调整,须经教育部组织专家重新论证并批准后实施。
第十七条 原则上工程中心固定资产新增投资规模不低于1000万元,研发和成果转化用房不低于5000平方米,且相对集中。确有行业或领域特点者,须在立项申请时说明,并按教育部批复的建设规模执行。
第十八条 工程中心建设资金可实行多元化融资,鼓励社会投资机构、企业或个人投资工程中心的成果转化工作。中心建设资金的国家拨款要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购置工程化研究开发、试验所必需的设备、仪器,引进必要的技术软件和进行人员培训。第十九条 工程中心建设期原则二年。通过验收后,转入运行。
第四章 运行与管理
第二十条 工程中心应加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工程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第二十一条 在依托单位领导下,工程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主持工程中心全面工作,并向依托单位提名推荐工程中心副主任和技术委员会成员人选。
第二十二条 工程中心主任的任职条件是: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较高的工程技术水平和开拓创新意识;熟悉相关行业国内外的技术发展趋势;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岁。
第二十三条 工程中心主任由依托高等学校提名,教育部聘任。工程中心主任任期5年,采取“2+3”考核管理模式,即工程中心主任受聘2年后,依托单位对工程中心业绩和工程中心主任进行届中考核并报教育部核准。对考核不通过的教育部将予以解聘。
第二十四条 技术委员会是工程中心的技术咨询机构,其职责是负责审议工程中心的发展战略、研究开发计划,评价工程设计与试验方案,提供技术经济咨询和市场信息,审议工程中心工作等。技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第二十五条 技术委员会由工程中心所在领域科技界、工程界和相关企业与经济界专家组成,其中依托单位人员不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中青年委员不少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技术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五年,换届时委员须更换三分之一左右。
第二十六条 工程中心实行项目合同制和人员聘任制。研究开发队伍由固定人员和客座流动人员组成,规模一般在100人左右。固定人员由工程中心主任在校内外聘任。客座流动人员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工作需要和研发项目的实际情况聘任,经工程中心主任核准后作为流动编制,其相关费用在项目经费中支付。
第二十七条 工程中心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注重工程化开发设施和网络环境建设,提高使用效率,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学术道德建设,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真实性审核及存档工作。
第二十八条 工程中心原则上应实行相对独立的财务核算,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管理,其成果转化收益主要用于依托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工程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验收与评估
第二十九条 依托高等学校完成工程中心建设任务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并提出验收申请,编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总结报告》(附2)报送教育部。
省部共建工程中心的验收申请需经地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教育部。第三十条 教育部依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验收大纲》(附3)和批复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文件组织专家对工程中心进行验收。
第三十一条 教育部对通过验收的工程中心正式命名并授牌,纳入教育部工程中心序列管理,聘任工程中心主任。对于未通过验收的工程中心,教育部责成依托高等学校对验收专家组提出的问题限期加以整改。被责令整改的工程中心一年之内可再申请验收,通过验收后正式命名并授牌,仍未通过验收的将被撤消。
第三十二条 对于建成后运行满三年的工程中心,教育部将组织专家依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大纲》(附4)对工程中心进行绩效评估并予以公布。
对建设成绩和评估结果优秀的工程中心教育部将给予支持相关扶持,并视情况推荐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评估绩效不佳的工程中心,教育部给予黄牌警告并责令限期整改,一年内再次评估绩效仍无较大改观的予以撤消。
第三十三条 工程中心建设和运行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发展,达到鼓励先进、淘汰落后、调整布局的目的。鼓励高等学校中同现有工程中心技术领域、工作方向相近的技术创新平台,在现有工程中心评估前提出工程中心立项建议,按照优胜劣汰原则,滚动支持。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工程中心命名统一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英文名称为“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工程中心通过验收后,可根据教育部批复文件刻制工程中心印章。
第三十五条 依托军队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高等学校建设的工程中心,其建设和管理模式,可参照地方高等学校执行。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教育部负责解释。各高等学校可据此制定相应细则和实施办法。
附:1.《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2.《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总结报告》编制大纲
3.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验收大纲
4.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大纲
附1.《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一、项目摘要(2000字左右)1.项目名称、依托单位 2.项目的必要性
3.项目建设的目标、地点、内容、规模与方案 4.项目总投资、投资构成与资金筹措
二、项目背景、必要性
1.国内外本领域技术状况及发展趋势,项目的目标市场及关联度 2.国内本领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三、工程中心组建方案
1.建设条件(包括依托单位在本领域科研开发基础和特色、技术水平与优势、创新能力和工程化业绩、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储备、依托单位所能提供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共建单位的合作基础与吸引力等)
2.与依托学科间的关联度和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 3.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与研发队伍情况 4.工程中心运行机制,机构设置与职能
四、主要目标、任务及技术发展分析 1.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发展方向 2.工程中心的近中期目标
3.工程中心拟解决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和当前拟实施的工程化项目,在本领域所处的地位与发展潜力
五、建设方案
1.项目建设地点、内容、规模与方案 2.技术设备、工程方案及其合理性 3.建设周期与进度
4.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方案
六、项目总投资、投资构成与资金筹措
七、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等
八、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九、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十、依托单位意见
十一、地方主管部门意见
十二、有关附件
附2.《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总结报告》编制大纲
一、工程中心名称,主管部门,依托单位
二、工程中心基本情况
三、建设计划的执行情况与质量评定 1.建筑安装工程
2.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及运行 3.工程化验证单项工程 4.配套与支撑条件 5.文件资料归档情况
四、资金与财务决算
五、组织机构与管理模式、规章制度
六、建设期的工作业绩与工程化工作进展
七、工程中心近中期任务、目标与经营战略
八、依托单位自评估意见
九、主管部门意见
附3.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验收大纲
一、验收范围
由教育部立项建设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建设内容,按此大纲进行竣工验收;教育部批准立项第一次未通过验收而被责令整改的工程中心按此大纲进行重新验收。
二、验收依据
1.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2.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复文件 3.合同、协议及其他相关文件
三、验收标准
(一)建设计划执行情况及其所形成的能力
1.具有研究开发、验证单项工程的基本用房,公用设施配套,环保、消防、劳动安全设施完善,并取得相关部门的验收合格证;
2.已形成预期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化验证能力。实验室仪器设备到位,运转正常;单项工程满负荷运转良好,单项验收合格;配套设施满足工艺要求,并取得验收合格证;所需提供的配套支撑条件完善落实;
3.文件、图纸、资料、档案齐全;
4.按国家有关财务制度进行财务决算,账目清楚,帐物相符,手续齐全,管理完善。
(二)组织机构与管理
1.建立了适应中心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
2.人员规模、结构合理。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和流动制度。主要负责人具有创业精神和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氛围。
(三)建设期的主要业绩
1.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的工程建设任务; 2.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近中期主要研究开发任务;
3.承担了重大科技研发任务,取得了具有行业影响、对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
4.促进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行业提供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 5.经济上基本实现良性循环;社会效益明显;
6.发展战略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近期工程化任务明确落实。
(四)验收程序
1.依托高等学校进行自评估,提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总结报告》。对技术文件进行整理归档;对所有财产清查造册,做好财务决算;
2.教育部审查依托单位提交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总结报告》及竣工验收申请后,组织专家进行竣工验收,听取工程中心的工作报告,审查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审阅工程档案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考核后,对工程中心建设情况作出全面评价,提出验收意见; 3.对通过验收的工程中心予以授牌。
第四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第 一 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强化高等学校社会服务功能,教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建设。为加强和规范工程中心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促进工程中心持续健康发展,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工程中心是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加强资源共享、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组织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和聚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组织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第三条
工程中心建设宗旨是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为指导,结合学校学科整体规划,面向国际高新技术发展方向和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国家安全的发展战略,将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和系统集成,转化为适合规模生产所需要的工程化共性、关键技术或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产品。
第四条
工程中心建设目标是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工程化验证环境和对科技成果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评估的能力;建成一支一流的技术创新开发与系统集成队伍;形成不断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第五条
工程中心主要任务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以技术集成创新为核心,持续不断地为社会提供工程化技术成果;研究提出行业技术标准、规范;促进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推动学科交叉,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及管理人才;为行业和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六条
工程中心是依托高等学校开展工程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的科研实体,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涵。高等学校要将其列入重点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工程中心在资源分配上计划单列,是相对独立、与院系平行的依托高等学校的二级机构。
第七条
教育部对工程中心实行定期评估,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滚动发展的管理机制。
第 二 章
管 理 职 责
第八条
教育部是工程中心的行政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依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及行业技术发展状况,编制工程中心发展规划与实施计划,制订有关工程中心建设与管理政策和办法。指导工程中心的运行和管理。
(二)确定工程中心立项,组织工程中心的验收与评估。
(三)聘任工程中心主任,对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进行备案。
(四)根据情况发展,调整现有工程中心规划布局。
第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依托地方高等学校建设的工程中心的主要职责是:
(一)配合教育部制订所属地方高等学校工程中心的发展规划与计划;创造条件,将工程中心纳入区域创新规划。
(二)组织地方高等学校工程中心的申报与建设,指导辖区工程中心的运行和管理。
(三)初审地方高等学校推荐的工程中心主任人选,对技术委员会主任进行备案。
(四)落实工程中心建设、运行的配套条件与地方相关政策。第十条
高等学校是工程中心建设的依托单位,负责工程中心的建设与日常管理。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编制工程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负责工程中心的建设实施。
(二)将工程中心的建设发展纳入学校相关规划,根据工程中心所依托的学科特点、产业背景和学校管理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工程中心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协调并解决工程中心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资金及其他配套条件。
(三)负责遴选推荐和考核工程中心主任,聘任工程中心副主任、技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四)制定有利于工程中心建设与发展的考评体系,负责工程中心日常考核和预评估,并将考核和预评估结果报送上级主管部门。配合主管部门做好工程中心的验收与评估工作。
(五)根据技术委员会建议,及时向教育部报送工程中心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第 三 章
立 项 与 建 设
第十一条
工程中心的立项与建设管理主要包括立项申请、评审、计划实施等。
第十二条
工程中心建设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托重点学科或优势学科群,整合各方面资源高起点构建;在相应技术领域中有坚实的工程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工作基础、特色和业绩;具有相关支撑学科、技术的系统集成条件,有利于推动学科交叉,可以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市场前景的重大科技成果。
(三)已有科研成果工程化所需要的部分装备和基础设施,并能够为项目的建设、运行提供必要的配套保障。
(四)具有较强市场意识和转化经验的精干管理班子和技术带头人,能够在该领域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工程化研究开发与转化素质较高的高水平技术创新队伍。
(五)具有较好的工程化运作管理水平和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六)拟申请的工程中心已纳入所在地方和依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规划或相关计划,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与建设思路,所提组建方案切实可行,建设配套资金落实。
第十三条
符合工程中心立项申请基本条件的高等学校,根据工程中心建设规划,编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附1)一式两份行文报送教育部。
地方高等学校的立项申请由地方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行文报送。
第十四条
教育部对报送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合格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将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或根据情况采取实地考察)。根据专家论证意见,教育部经综合研究后择优批复立项。
依托地方高等学校立项建设的工程中心采取省部共建方式。第十五条
依托高等学校依据立项批复,落实资金与建设条件,组织项目具体实施。工程中心建设期间,依托高等学校要加强监督管理,按时报送工作总结。教育部将对工程中心建设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六条 依托高等学校应当保证工程中心建设期内负责人的相对稳定。对连续六个月不上岗的工程中心负责人,依托单位应当及时调整并书面报教育部同意。工程中心建设过程中,如对原计划进行重大调整,须经教育部组织专家重新论证并批准后实施。
第十七条
原则上工程中心固定资产新增投资规模不低于1000万元,研发和成果转化用房不低于5000平方米,且相对集中。确有行业或领域特点者,须在立项申请时说明,并按教育部批复的建设规模执行。
第十八条
工程中心建设资金可实行多元化融资,鼓励社会投资机构、企业或个人投资工程中心的成果转化工作。中心建设资金的国家拨款要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购置工程化研究开发、试验所必需的设备、仪器,引进必要的技术软件和进行人员培训。第十九条
工程中心建设期原则二年。通过验收后,转入运行。
第 四 章
运 行 与 管 理
第二十条
工程中心应加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工程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二十一条
在依托单位领导下,工程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主持工程中心全面工作,并向依托单位提名推荐工程中心副主任和技术委员会成员人选。
第二十二条
工程中心主任的任职条件是: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较高的工程技术水平和开拓创新意识;熟悉相关行业国内外的技术发展趋势;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岁。
第二十三条
工程中心主任由依托高等学校提名,教育部聘任。工程中心主任任期5年,采取“2+3”考核管理模式,即工程中心主任受聘2年后,依托单位对工程中心业绩和工程中心主任进行届中考核并报教育部核准。对考核不通过的教育部将予以解聘。
第二十四条
技术委员会是工程中心的技术咨询机构,其职责是负责审议工程中心的发展战略、研究开发计划,评价工程设计与试验方案,提供技术经济咨询和市场信息,审议工程中心工作等。技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第二十五条
技术委员会由工程中心所在领域科技界、工程界和相关企业与经济界专家组成,其中依托单位人员不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中青年委员不少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技术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五年,换届时委员须更换三分之一左右。
第二十六条
工程中心实行项目合同制和人员聘任制。研究开发队伍由固定人员和客座流动人员组成,规模一般在100人左右。固定人员由工程中心主任在校内外聘任。客座流动人员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工作需要和研发项目的实际情况聘任,经工程中心主任核准后作为流动编制,其相关费用在项目经费中支付。
第二十七条
工程中心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注重工程化开发设施和网络环境建设,提高使用效率,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学术道德建设,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真实性审核及存档工作。
第二十八条
工程中心原则上应实行相对独立的财务核算,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管理,其成果转化收益主要用于依托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工程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第 五 章
验 收 与 评 估
第二十九条
依托高等学校完成工程中心建设任务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并提出验收申请,编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总结报告》(附2)报送教育部。
省部共建工程中心的验收申请需经地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教育部。
第三十条
教育部依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验收大纲》(附3)和批复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文件组织专家对工程中心进行验收。
第三十一条
教育部对通过验收的工程中心正式命名并授牌,纳入教育部工程中心序列管理,聘任工程中心主任。对于未通过验收的工程中心,教育部责成依托高等学校对验收专家组提出的问题限期加以整改。被责令整改的工程中心一年之内可再申请验收,通过验收后正式命名并授牌,仍未通过验收的将被撤消。
第三十二条
对于建成后运行满三年的工程中心,教育部将组织专家依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大纲》(附4)对工程中心进行绩效评估并予以公布。
对建设成绩和评估结果优秀的工程中心教育部将给予支持相关扶持,并视情况推荐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评估绩效不佳的工程中心,教育部给予黄牌警告并责令限期整改,一年内再次评估绩效仍无较大改观的予以撤消。
第三十三条
工程中心建设和运行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发展,达到鼓励先进、淘汰落后、调整布局的目的。鼓励高等学校中同现有工程中心技术领域、工作方向相近的技术创新平台,在现有工程中心评估前提出工程中心立项建议,按照优胜劣汰原则,滚动支持。
第 六 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工程中心命名统一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英文名称为“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工程中心通过验收后,可根据教育部批复文件刻制工程中心印章。
第三十五条
依托军队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高等学校建设的工程中心,其建设和管理模式,可参照地方高等学校执行。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教育部负责解释。各高等学校可据此制定相应细则和实施办法。
附:1.《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2.《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总结报告》编制大纲 3.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验收大纲 4.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大纲 附1.《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一、项目摘要(2000字左右)
1.项目名称、依托单位 2.项目的必要性
3.项目建设的目标、地点、内容、规模与方案 4.项目总投资、投资构成与资金筹措
二、项目背景、必要性
1.国内外本领域技术状况及发展趋势,项目的目标市场及关联度 2.国内本领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三、工程中心组建方案
1.建设条件(包括依托单位在本领域科研开发基础和特色、技术水平与优势、创新能力和工程化业绩、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储备、依托单位所能提供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共建单位的合作基础与吸引力等)
2.与依托学科间的关联度和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 3.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与研发队伍情况 4.工程中心运行机制,机构设置与职能
四、主要目标、任务及技术发展分析
1.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发展方向 2.工程中心的近中期目标
3.工程中心拟解决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和当前拟实施的工程化项目,在本领域所处的地位与发展潜力
五、建设方案
1.项目建设地点、内容、规模与方案 2.技术设备、工程方案及其合理性 3.建设周期与进度 4.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方案
六、项目总投资、投资构成与资金筹措
七、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等
八、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九、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十、依托单位意见
十一、地方主管部门意见
十二、有关附件 附2.《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总结报告》编制大纲
一、工程中心名称,主管部门,依托单位
二、工程中心基本情况
三、建设计划的执行情况与质量评定
1.建筑安装工程
2.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及运行 3.工程化验证单项工程 4.配套与支撑条件 5.文件资料归档情况
四、资金与财务决算
五、组织机构与管理模式、规章制度
六、建设期的工作业绩与工程化工作进展
七、工程中心近中期任务、目标与经营战略
八、依托单位自评估意见
九、主管部门意见 附3.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验收大纲
一、验收范围
由教育部立项建设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建设内容,按此大纲进行竣工验收;教育部批准立项第一次未通过验收而被责令整改的工程中心按此大纲进行重新验收。
二、验收依据
1.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2.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复文件 3.合同、协议及其他相关文件
三、验收标准
(一)建设计划执行情况及其所形成的能力
1.具有研究开发、验证单项工程的基本用房,公用设施配套,环保、消防、劳动安全设施完善,并取得相关部门的验收合格证;
2.已形成预期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化验证能力。实验室仪器设备到位,运转正常;单项工程满负荷运转良好,单项验收合格;配套设施满足工艺要求,并取得验收合格证;所需提供的配套支撑条件完善落实;
3.文件、图纸、资料、档案齐全;
4.按国家有关财务制度进行财务决算,账目清楚,帐物相符,手续齐全,管理完善。
(二)组织机构与管理
1.建立了适应中心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 2.人员规模、结构合理。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和流动制度。主要负责人具有创业精神和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氛围。
(三)建设期的主要业绩
1.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的工程建设任务;
2.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近中期主要研究开发任务;
3.承担了重大科技研发任务,取得了具有行业影响、对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
4.促进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行业提供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 5.经济上基本实现良性循环;社会效益明显;
6.发展战略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近期工程化任务明确落实。
(四)验收程序
1.依托高等学校进行自评估,提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总结报告》。对技术文件进行整理归档;对所有财产清查造册,做好财务决算;
2.教育部审查依托单位提交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总结报告》及竣工验收申请后,组织专家进行竣工验收,听取工程中心的工作报告,审查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审阅工程档案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考核后,对工程中心建设情况作出全面评价,提出验收意见;
3.对通过验收的工程中心予以授牌。附4.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大纲
一、评估范围
通过验收运行满三年的工程研究中心,按此大纲每三年进行绩效评估。
二、评估依据
评估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和“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公正合理”。1.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2.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总结报告及验收结论
4.工程中心验收后新增专利证书、委托开发或技术转让合同及其他协议和相关文件
三、评估指标
(一)硬件建设与运行绩效
1.工程化开发、验证环境用设备建设运转情况 2.工程化开发用房面积及配套设施情况 3.业务范围及其流量和财务收支情况
(二)制度建设
1.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与合理,激励约束机制有效性 2.工程技术队伍的规模、结构是否合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情况
(三)人才培养情况及其对学科建设的贡献
1.培养的硕士、博士生数量与质量,接纳本科生结业和实践情况 2.为行业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培训的情况
(四)对行业技术进步的贡献
1.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配套工艺及技术产品与装备开发情况 2.承担国家科技任务项目情况,专利申报及获授权数量 3.技术转移及科技成果产业化情况
4.起草制定行业技术、工艺标准与规范情况,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情况
5.与行业组织及企业合作,参与行业发展战略规划与计划工作情况 6.开展本领域工程技术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
四、评估程序
依托高等学校首先进行自评估,提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运行评估报告》。教育部审查依托单位提交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运行评估报告》及竣工验收申请后,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估,听取工程中心的工作报告,审阅相关文件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考核后,对工程中心建设情况作出全面评价,形成评估意见。
第五篇:武汉理工大学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大纲
附件4.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大纲
一、评估范围
通过验收运行满三年的工程研究中心,按此大纲每三年进行绩效评估。
二、评估依据
评估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和“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公正合理”。
1.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2.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总结报告及验收结论
4.工程中心验收后新增专利证书、委托开发或技术转让合同及其他协议和相关文件
三、评估指标
(一)硬件建设与运行绩效
1.工程化开发、验证环境用设备建设运转情况
2.工程化开发用房面积及配套设施情况
3.业务范围及其流量和财务收支情况
(二)制度建设
1.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与合理,激励约束机制有效性
2.工程技术队伍的规模、结构是否合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情况
(三)人才培养情况及其对学科建设的贡献
1.培养的硕士、博士生数量与质量,接纳本科生结业和实践情况
2.为行业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培训的情况
(四)对行业技术进步的贡献
1.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配套工艺及技术产品与装备开发情况
2.承担国家科技任务项目情况,专利申报及获授权数量
3.技术转移及科技成果产业化情况
4.起草制定行业技术、工艺标准与规范情况,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情况
5.与行业组织及企业合作,参与行业发展战略规划与计划工作情况
6.开展本领域工程技术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
四、评估程序
依托高等学校首先进行自评估,提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运行评估报告》。教育部审查依托单位提交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运行评估报告》及竣工验收申请后,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估,听取工程中心的工作报告,审阅相关文件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考核后,对工程中心建设情况作出全面评价,形成评估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