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成就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成就
一、基本状况
我市历史上是防疫重点地区,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疫工作,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血吸虫、结核病、麻疯病、肝炎等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遏制或消灭,防疫工作具有较好的基础。抗击“非典”期间,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卫生部门和防疫机构全力以赴,全市实现“零病例”,为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后,按照国家对疾病防控和卫生监督体制的改革要求,市防疫站、血防所、皮防所、健康教育所合并组建扬州市疾控中心,实现机构整合、功能重组。各县(市、区)也先后完成机构组建工作。转型后的疾控中心承担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中明确的7项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即疾病预防与控制、应急预警与处置、疫情收集与报告、监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经过整合、转型和建设,我市疾控机构在机制建立、职能履行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1、疾控网络覆盖城乡,疾控队伍能力增强
全市疾控体系共有四个层次,市疾控中心为龙头,负责全市疾控工作的业务指导、考核和人员培训;7个县级疾控中心为骨干,管理和落实辖区内的具体工作;乡(镇、街道)一级,邗江区独立设置防保所,其它县(市、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防保组,承担基层疾控任务、上报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等;社区(村)卫生服务站协助开展疾控工作。
市县两级疾控中心现有在编人员478人,在145个基层防保所和防保组中,共有1496人专职从事或参与疾控工作。近年来,在承担一系列重大 防控任务,如抗击“非典”、血吸虫阻断、结核病防治、艾滋病筛查、支援四川灾后防疫,以及参与环境污染监测、突发事故处置和应急综合演练中,各级疾控人员在实战中得到锻炼,职业能力不断提升。
2、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疾控设施得以改善
用于疾控工作的财政投入,包括政府预算性拨款、专项经费等直接投入,也包括疾控机构的政策性业务收入。其中全市各级财政预算性拨款,2003年为1441.74万元,2008年增加到2573.59万元,年均增幅13%;对重大疾控任务如血吸虫防治、儿童预防接种、结核病、艾滋病防治,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都有专项投入,确保了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
近几年,各地政府通过调配卫生资源或选址新建,全面改善疾控中心的办公条件。市县两级疾控中心的办公、实验用房近4万平方米,其中2006至2008年新增7260平方米。检测仪器和能力也不断充实与提高。市疾控中心现有主要检测仪器299台,设备总资产2534万元,加之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较为完善,实验室通过国家认可委的认可,检测数据得到国际相关组织互认协议方国家和地区的承认。
3、预防接种规范开展,疾病控制取得成效
全市每年需对3.5万新生和适龄儿童进行90余万针次预防接种。由于疫苗接种率高、接种规范,纳入计划免疫病种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全市已有10多年未发生脊髓灰质炎、白喉、流脑、乙脑等计划免疫的传染病,为优生优育构筑了一道抵御疾病的坚实屏障。
全市各类传染病控制取得积极成效,2008年总发病率为156.07/10万,比2003年下降25%;连续3年无急性感染血吸虫病例;结核病防治从2004年开始攻坚,到2006年,治愈率、系统管理率等多项指标处于全 省先进行列;艾滋病监测、干预网络已覆盖全市,建立6个高危行为干预县(区)和7个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艾滋病在我市处于低流行趋势。
4、疫情监测上报及时,突发事件处置有备
抗击“非典”期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直报点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后陆续启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结核病管理、艾滋病综合防治等多项信息系统,对疫情信息反映灵敏,为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提供了保证。
按照国家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要求,我市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成立公共卫生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家组,一支人员稳定、功能齐全、反应迅速的应急处理队伍随时待命。2008年,妥善处置了40余起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二、存在的几个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疾病防控形势十分复杂,传染病谱不断改变,人感染猪流感正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在我国,“非典”、人感染禽流感威胁依存,艾滋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肺结核病每年新发患者超过100万人,这些重大传染病对经济社会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巨大破坏力。另外,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受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因素影响,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非传染性慢病不断增多,职业病危害更为复杂。为应对这些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功能健全、机制完善的疾控体系,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调研中反映的问题主要有几下以点:
1、重医轻防的意识和现象依然存在
防病与治病是卫生服务的两个组成部分。相对于病后被动治疗,主动防 病投入费用少,社会效益高。但与疾控工作重要性不相称的是,社会对疾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一部分人的意识中,疾控机构只是处置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机构,没有充分认识其工作的常态性。疾控机构在经费保障、人才配备、科研力量、检测能力等方面与医疗机构都有较大落差。一些单位和企业不重视传染病和职业病的防范,视疾控工作为干扰,消极应付甚至阻挠疾控人员开展工作。一些市民群众缺乏防病意识和科学态度,遇到疫情或疏于防范导致传染,或过度紧张造成恐慌。尽管“非典”疫情给了我们足够的警示,但是疾病防控还没有真正成为全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自觉行动。
值得反思的现象是,当各类传染病发病率下降,疾控工作显示成效,社会“风平浪静”时,疾控工作反而易受到忽视;而一旦重大疫情突现威胁社会稳定,疾控工作的受重视程度才会上升。疾控工作常常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被动局面。
2、人才经费等要素保障力度偏软
反映在机构定位和人员配备方面。单位的性质理应由其承担的社会职能所决定,而非以是否有业务收入为依据。疾控机构提供纯公共卫生产品,以追求社会效益为前提,应是“全额拨款单位”,但仍有个别疾控中心被定为“差额拨款单位”。在人员配备上,2004年出台的《扬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依据职能需要,规定市县两级疾控机构编制数分别按所辖人口的0.3/万和1.2/万配备。据此,市县两级应分别配备专业人员150人和601人,共约751人。而目前全市实际在编人员478人,与应配备人数相差273人。与缺编并存的问题是人员结构不合理,由于多种原因,具有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心理学、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研究生难以补充进各级疾控中心,而一些政策性安置人员又难完全胜任岗位职责。重要岗位专业人员不足,影响疾控工作的总体质量。
在经费保障方面,主要是财政预算性拨款比例不高、专项任务经费补偿不到位。据向几所疾控中心了解,财政直接投入一般只占总支出的30%至40%,个别只有15%左右,费用的缺口主要依靠服务性收入弥补。虽然政策性服务收入也视为财政性投入,但这种以服务性收费为主体的经费保障形式存在一定弊端。一是疾控中心离开有偿服务就无法正常运转,从利益导向上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生存动力。二是很多公共卫生服务是无偿提供的,需要“贴钱”,因而疾控中心常常把主要的人力、物力向政策性收费的服务项目倾斜,并利用现有设施开展延伸服务,出现聘用大量编外人员以增加收入用来补偿公共卫生服务的现象。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越多,需要补偿的业务收入越多,以致有的疾控中心不愿提供或无力提供完全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三是有偿服务正陷入困境。因市场职责划分不清,不少部门参与分羹,使业务收入不能稳定,收支平衡点一旦打破,疾控工作的质量势必受到影响。此外,部分专项任务经费补偿也不到位。以儿童预防接种为例,从2008年5月起,国家扩大免费预防接种范围,由原来8种疫苗防9种传染病扩大为14种疫苗防15种传染病。实施扩大的儿童免疫规划后,疫苗虽由国家免费下发,但接种人员培训、疫苗冷链与配送、预防接种反应处理、接种耗材等经费仍需要地方配套。据市疾控中心测算,该项费用每年超过100万元。2009年市财政列入预算40万,仍有较大缺口。各县(市、区)财政几无补偿,只会挤占其它工作经费。
3、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未得到全面履行
7项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互为支撑构成疾控工作的有机整体,需要疾控机构全面履行。受经费、专业人才、实验检测条件等因素制约,和防控任务“软”“硬” 度影响,多数疾控中心对“硬”任务完成度一般较好,对“软”性工作诸如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与控制等,或开展不够,或流于形式,或完全空白。当前各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们健康威胁日增,对不健康生活行为进行干预可以使患者获得有质量的生活,但对慢病的防治宣传和控制工作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加强。重“硬任务”轻“软任务”、履行职能偏失成为各疾控中心普遍性的问题。正如卫生部科研基金资助的一项调研所得出的结论:政府投入不足前提下的公共职能缺失,是疾控体系的首要问题。
4、检测能力与规定要求尚存差距
对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主要仪器装备标准》中有关地市级城市A级标准(完成常规检测要求的基本标准),市疾控中心的仪器配置率为76%,可以检测的项目占标准数的80%。各县(市、区)对照县级机构A级标准,平均仪器配置率为30%左右,项目检测率仅为50%,即有一半的检测项目不能实施。在重要检测项目中,以饮用水为例,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监测指标由1985年的35项增加到2007年的106项。而我市两级疾控中心目前均不具备完全监测能力。市疾控中心可以监测78项,县级的检测手段更为落后。省政府规定2010年7月1日,是苏中城市最迟实施期限。因此迅速配备饮用水监测设备,是两级疾控中心的当务之急。
快速检测设备可以实地查明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卫生事件的危害成份,为有针对性地处置和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但目前市县两级疾控中心都缺少这样的设备,检测人员赶赴现场取样、送回实验室检测,往返、等待时间过长,给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造成被动。
5、防控网底薄弱成为疾控体系建设的隐忧 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依托于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开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构成疾控体系的网底,大量疾控、防保工作依靠基层防保组织和乡村、社区卫技人员完成。由于目前基层卫生机构的生存方式取决于医疗收费,预防工作做得越多,医疗收入就可能越少,因此基层卫生机构“重医轻防、以医养防、重收益轻服务”的倾向比较普遍。基层防保人员多年得不到补充,江都市、高邮市反映已经10多年没有招收到一名正规大专以上毕业生。一部分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险问题还没有解决,也影响到队伍的稳定。人员老化、队伍不稳、能力不强,使得防控网底比较脆弱。
三、意见与建议
加强疾控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利益,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为此,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1、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和新医改精神,进一步提高对加强疾控体系建设的认识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核心是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要求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意见》将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列入近3年实施的5项重点改革任务,要求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疾控体系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具有支撑作用,也是城市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增进共识,增强“以人为本,首先在公共卫 生”的意识,建立起常态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机制。随着政府职责的全面到位,硬件、软件、人才队伍等各个要素支撑有力,疾控体系才能面对复杂的疾病防控形势,做到有效有序应对,摆脱被动应急的局面。
2、完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项目管理加强效能考核
应根据疾病防控工作的职能需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财政保障机制。目前可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入手,逐年增加财政直接拨款的比例,直至将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对诸如儿童计划免疫、重大疾病防治等专项工作经费应足额补偿到位。对完成诸如饮用水预警监测等重大检测任务所必须的设备,专项经费应予以保证。逐步转变疾控机构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动力,依据业务收入高低决定职能履行程度的状况。与此同时,对疾控中心的政策性业务收费,要做到应收尽收,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是追求“高效率的公平”。为有效利用现有的人财物资源,提高疾病防控工作绩效,可以探索实施项目管理模式,即明确疾病防控机构须完成任务量,要花费多少资金,通过对所有“软”“硬”任务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确保所有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履行。年终,对政府投入进行绩效考核。
3、合理划分市区两级疾控职责,提升疾控队伍职业化水平
市区两级疾控机构在职责划分、业务范围上有交叉和界定不清的情况,有些给基层单位造成影响、加重负担。需要进一步合理划分职责,明确各自业务范围。宜将基础性的工作,交给区级疾控机构承担;将技术性强,资质要求高的工作交给市疾控中心负责,做到职责明确,运转协调。
疾控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日益提升,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应重视 提高新进人员的专业门槛,科学合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具有符合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做到能岗匹配。同时应建立起有效的疾控机构内部培训机制,对各级各类疾控人员进行标准化职业能力培训,尤其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层防保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升疾控队伍的整体职业化水平。
4、有效整合各类检测资源,实现检测设备与技术力量共享
实验室检验能力是做好疾控工作的重要保障。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应按照国家标准,具备完全的检测设备和能力。市疾控中心承担着区域内重大的检测任务,在技术上具有权威性,应集中财力做强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这需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实现市区两级疾控检测资源共享。目前区疾控中心的实验室建设按照县级标准执行,但区与县不仅在人口数量、地域位置、业务能力上都有明显区别,而且区级实验室会面临检测任务不足、经费和技术力量不够等问题,因此在要求区级实验室具备基本检测能力的情况下,不应提出脱离实际的要求,完全可以利用市疾控中心的检测资源为各区提供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有效整合市各部门的检测资源。目前很多部门都有自己的检测机构,一些设备和检测项目重复。有的因检测任务不足设备闲置,有的又因缺少设备致检测无法开展。不久前,市政协主席会议就整合资源、强化城市应急管理与市政府协商讨论。一个重要建议就是实现检测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在各检测机构中技术力量较强,能否以之为龙头建立所有技术设备和力量共享的市级检测中心,承担各类检测任务。
5、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和队伍建设,疾控经费多向基层倾斜
一是加快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卫生站一体化管理,改变目前联 系松散、管理粗放的状况,发挥基层网络的整体功能。二是采取实际措施落实乡村医生参加养老保险问题,彻底解决他们的保障之忧。2008年7月,我市出台了《关于切实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的意见》,这是维护乡村医生合法权益和保护队伍稳定的切实之举。但在执行中,一些地方在经费落实上还存在问题,建议重视加以解决并真正落实到位。三是疾控经费尽可能向基层倾斜,更多地用于防控一线和基层防保人员。
(一)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2003年以来,全国人大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相继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根据法律授权,卫生部与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规划、方案。
(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协调机制逐步建立
为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部门间协调与合作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健全。
2004年2月,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和国务院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近年来建立的其他多部门协调机制还包括:由17个部门组成的“精神卫生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两部门应对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合作机制;卫生部、铁道部、交通部、质检总局、民航总局联合制定的预防控制传染病境外传入和通过交通工具传播、蔓延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协调机制;卫生部联合教育部共同制订的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专(兼)职疫情报告人制度;卫生部会同总后卫生部制定的军地传染病防治合作机制等。
(三)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职能逐步完善
卫生部发布了《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中央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与管理工作,界定了国家、省、市、县四级CDC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的职责、任务。
(四)中央财政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投入
基础建设。国家财政支持和地方各级配套筹资106亿元的国债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建设项目2448个(图1-1)。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总计投入163.72亿元,主要用于加强传染病院和紧急救援 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和医疗救治能力。另投入9亿元,建设项目426个,用于加强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基地建设。
图1-1 国家财政支持和地方各级配套筹资建设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大楼
实验室建设与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建设。投入2.52亿元用于加强中西部地区省、市两级CDC卫生应急和现场处置能力,为中西部地区配备了部分实验室检验设备及应急处置车辆;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经费10亿元,用于加强地、县级CDC实验室装备。国家财政专项支持的“加强中西部地区基层卫生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项目”,已经完成了368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配置工作。
2003~2007年间,中央对地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非典与人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免疫规划和农村改水改厕、精神卫生及癫痫防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资216亿元,用于建设和改造乡(镇)卫生院、县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和县中医医院及部分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配置基本医疗设备。
另外,中央财政投入6.95亿元,组织开展了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急诊急救知识、乡镇卫生院院长和县卫生局局长管理知识培训,共计培训约90万人,显著提高了农村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业务技术水平。
(五)人员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卫生部组织编写了用于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人员、现场流行病学专业技术人员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系列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工作,共计培训人员13700余人。卫生部组织编制了以加强实验室科学建设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教材,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实验室科学建设与管理培训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进程。
(六)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2006年2月,《国务院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根据《指导意见》,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明确从2007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分别按城市社区服务人口人均3元和4元给予补助。目前,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和86%的市辖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已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万个,成为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我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38种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日、周、月、季、年的疫情分析和定期信息发布已形成制度,我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信息管理、儿童预防接种个案管理信息报告和重点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个案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23种重点传染病监测方案的颁布、实施,显著提高了重点传染病预测预警和控制能力。至2007年底,医疗机构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95.99%;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率达到79.04%,各单病系统网络直报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和完善,全国传染病报告质量继续稳步提高。截至2007年底,全国传染病报告及时率为93.44%,较2006年提高了8.44%。
初步遏制了艾滋病的蔓延势头。艾滋病防治工作持续深入,初步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积极组织实施《艾滋病防治条例》。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有效实施了艾滋病公共干预措施。
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步入新阶段。全国已逐步建立了独立的结核病实验室,完善和健全了国家、省、市、县、乡镇、村(社区)综合的结核病控制服务体系与结核病监控、评价系统。全国以县为单位的痰涂片镜检室间质量保证覆盖率达92%。我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达到100%、患者发现率达到79%、患者治愈率达到91%。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开展了血吸虫病流行区工作情况的调查,基本摸清了各地疫情和以行政村为单位的重点防治地区,并实施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各地无突发疫情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免疫规划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完善冷链系统:实现计划免疫预定目标,最终达到和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全国预防接种于1988、1990、1995年先后实现以省、县、乡为单位国家免疫规划四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85%的普及儿童免疫目标。
基本消灭丝虫病和麻风病。1994年我国基本消灭丝虫病,1998年基本消灭麻风病。
在各级卫生防疫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重大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在历次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广大卫生防疫工作者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取得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辉煌成绩。
地方病防治成果稳固并有所发展。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用于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炉改灶,改水工程、水氟、水砷筛查等;同时用于西部地区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大骨节病和克山病防治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病防治工作的发展。全国第五次碘缺乏病监测结果表明,我国 “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继续得到巩固,碘盐覆盖率达94.9%,合格碘盐食用率达90.2%;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246.3mg/L,处于基本适宜的碘营养水平;8~10岁儿童甲状腺触诊肿大率5.0%,达到了国家控制标准。
慢性疾病防治工作有序稳步展开。举办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导和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动员全民参与。通过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对社区居民进行慢病风险评估和分类指导。组织开展淮河肿瘤综合防治和部分癌症高发地区筛查及早诊早治。起草了《慢病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慢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制定了《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和《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修订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组织开展了相关的培训工作,为规范重点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神卫生工作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精神卫生法(草案)》立法进程。促进在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中建立心理援助专线,推动建立社区和农村精神疾病防治网络,推进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以及在乡镇、村开展农村癫痫防治管理。2004年起,“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在全国30个省的60个城乡地区实施以来,一定程度上为贫困精神患者解决了实际困难,为地方社会安定作出了贡献,被当地政府和受益群众赞扬为“政府造福人民的项目”。
爱国卫生运动——改水改厕、创建卫生城市和城镇得到普及开展。截至2007年底,我国农村改水累计受益人口达8.79亿人,受益率为92.05%;农村改厕累计户数达1.44亿户,卫生厕所普及率为56.97%;全国爱卫会共命名了99个国家卫生城市、25个国家卫生区、316个国家卫生镇(县城)。爱国卫生运动对改善广大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促进健康、预防疫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全市居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平均预期寿命达75岁,略高于泉州市平均水平。2009年本市人口死亡率5.23‰,比“十五”期末下降了20.76%。2009年婴儿死亡率为6.04‰,孕产妇死亡率为11.73 /10万,分别比“十五”期末下降了3.96个千分点和34.27/10万。传染病发病率保持在低水平状态,全市未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累计报告乙类、丙类传染病共22种16290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74.38/10万,发病死亡率为0.27‰,比“十五”期末均有所下降,略低于泉州市平均水平,并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范围内。
4.疾病预防与控制取得一定成绩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投入250多万元,添置了一批先进仪器设备,加强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顺利通过资质认定复评审。加强市医院、中医院、海都、南侨等4家医疗单位感染控制科和传染病预检分诊规范化建设,强化疾病监测预警能力。实行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启动国家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全市23个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达到100%。
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在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等6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以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并组织开展入学入托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和补种工作。“十一五”期间,共为147348名0-7岁儿童建立起预防接种证,全市一类疫苗单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分别 达到95%和85%以上。
加大结核病防治力度,深化实施世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控制项目、第四轮全球基金、第五轮(二期)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和中央加强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实行结核病100%归口管理,对结核病人实行免费治疗。“十一五”期间,共管理活动性肺结核病病人4347人,痰涂片阳性2776人,治愈2498人, 涂阳治愈率89.9%(合格指标≥85%);加强艾滋病娱乐场所高危行为干预,为12700人次提供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采集4656名被监管人员和1238名高危场所人员血液标本进行筛查,对45名艾滋病感染者进行个案调查。成立市疾控中心艾滋病自愿咨询门诊,为989名咨询者提供自愿咨询检测服务。
加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落实传染病控制措施,严格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加强麻风病防治工作,认真实施麻风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麻风病患病率控制在基本消灭的水平(1/10万)。做好乙肝综合防治工作,从2009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8岁~15岁的儿童乙肝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共接种221770针次。
强化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了高危行业作业人员健康监护。“十一五”期间,每年对我市石材、制鞋、水暖制造、造纸、树脂工艺等318家企业的作业场所进行卫生监督监测,粉尘、化学毒物和物理因素的合格率分别达到80.2%、82%和81%,做好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关于我市近年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
宝鸡市卫生局
(2006年9月15日)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非常感谢市政协举行这次“对口协商”座谈会,这必将对进一步搞好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防病保健水平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这里,对各位委员长期以来对卫生工作的关爱和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下面,我就近年来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工作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近年来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各级党委、政府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把加强全市疾控体系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做了大量工作,基本建立起资源整合、覆盖城乡、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比较完善的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完善了市县两级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的设置,进一步深化疾控机构体制改革
按照中、省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实施意见以及卫生部、省卫生厅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精神,我市积极实施和大力推进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2003年,经市政府批准,将原市卫生防疫站、地方病防治所、结核病防治所合并,分设成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卫生监督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108人,主要承担公共卫生决策技术咨询、传染病防控、免疫规划、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有关公共信息的报告和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等13项职责任务。全市12个县区也都相应成立了疾控机构,由于编制、财力等客观原因,县区疾控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成立时都是两套机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没有彻底分设。按照中省关于疾控机构和卫监机构必须彻底分设的要求,我们做了大量工作,截至目前,已有凤翔县、陈仓区、岐山县、眉县、渭滨区、金台区、千阳县等7个县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监机构彻底分设,为有效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2、全市13个疾控机构建设项目和10个传染病院(区)建设项目全面完成从2002年开始,我市共争取国债建设疾控机构项目13个,包括市疾控中心和12个县区疾控中心建设项目,国债投资1530万元。目前,13个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完工,其中市疾控中心建设项目于2004年8月正式开工,综合业务楼建筑面积5874m2,投资额980万元,2005年6月底建成完工,市疾控中心已完成整体搬迁,在新址正式办公。市传染病院和9个县传染病区建设项目国债投资1704万元,目前也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市传染病院总投资1336万元,其中国债投资1180万元,2004年6月份开工建设,去年8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市急救中心建设依托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一并建设,计划投资482万元,其中国债资金220万元,2004年9月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这些项目的建成,对于改善卫生面貌,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卫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建立健全应急指挥和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提高应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根据市政府统一安排,我局积极调查研究,深入论证分析,提请市政府印发了《宝鸡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总指挥,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卫生局局长任副总指挥,卫生、宣传、发改委、财政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四个等级,明确了分级响应原则及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全市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预案也在进一步修订完善之中。近年来,先后以市政府和市卫生局名义印发了人禽流感、鼠疫应急处置及地质灾害应急救治等预案,组织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救治机构和卫生管理人员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加强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到目前,全市已基本建立起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情网络报告系统,实现了各级疾控机构及二级以上医疗单位的纵横连通和省、市、县三级信息互通,传染病疫情可做到当日收集上报,传染病报告质量不断提高。今年,我局将网络直报系统进一步向乡镇延伸,为全市137所乡镇卫生院配置微机,全市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网上直报率达到92%以上。应急指挥系统和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建立健全,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关心支持下,2003年以来,我市成功保持了非典疫情零状态,获得全省防治非典工作先进集体;防止了禽流感向人间传播,防止了较大的群体性食源性疾病发生;及时处置了一批公共卫生事件,避免了疫情扩散。今年3、4月份,我们及时应对、成功处置了发生在岐山县益店高中的学生群体性发热事件,得到了卫生部、省政府和省卫生厅的充分肯定。
4、加强免疫规划工作,保护适龄儿童身体健康
免疫规划是“预防为主”卫生工作的重要体现,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近年来,我局一直把加强免疫规划工作作为疾病预防控制最基础的工作,以扩大覆盖面、提高接种率为突破口,以提高接种质量,保证接种安全为目标,常抓不懈。全市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为99.7%,建证率98.9%,“四苗”全程接种率95.2%。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已覆盖全市,疫苗接种率达到85%以上,流脑和乙脑覆盖率和接种率也不断提高,全市保持了无脊灰区状态,麻疹、百日咳、流脑和乙脑发病低于全省平均发病水平。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们根据外省市传染病发病情况,结合我市实际,积极请示,提前应对,适时开展麻疹、流脑、乙脑等强化免疫活动,避免了这些先后在其他地区造成大面积流行的传染病在我市暴发,得到了省上的表彰奖励。同时,我们把传染病病例主动监测范围从28所县级以上医院扩大到包括乡镇卫生院在内的175所医疗单位,先后开展了省疾控中心乙肝疫苗接种效果分析项目、中国疾控中心农村地区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数据质量研究项目、中国卫生部和美国适宜卫生科技组织合作的加速乙脑控制宝鸡市示范项目等多个项目。连续三年获得全省计划免疫和传染病管理先进地市。去年3月份,新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颁布后,我们认真领会《条例》精神实质,深入开展社会宣传,积极向市政府汇报,落实了一类疫苗预防接种补助经费,到今年5月,我市12个县区已全部实现了免疫规划免费预防接种。同时,加强对预防接种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和督导考核,确保了接种质量。
5、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重点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加强对肺结核、出血热、艾滋病、麻疹、细菌性痢疾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全市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发病率平均控制在300/10万以内的较低水平。一是加强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开展肠道传染病监测,保 持霍乱无发病,细菌性痢疾疫情平稳。二是对流行性出血热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其发病得到有效控制,疫区范围明显缩小,发病大幅降低,由最高发病率29.06/10万下降到目前的8.14/10万。眉县等县获得全省出血热防治先进县。三是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督导检查,提高肺结核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我市结核病防治工作以卫生X结核病控制项目及全球基金项目为支撑, 切实落实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建立例会制度,不断加大结核病人发现力度,“十五”期间发现的病人数是“九五”期间的3倍,涂阳病人近10倍。治愈率明显提高,达到92.3%。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提前达到了《宝鸡市结核病控制规划(2002-2010年)》提出的“到2010年,全市以县区为单位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结核病防治先进单位。四是全面开展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认真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成立组织机构,调整充实了市预防控制艾滋病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18个增加到27个,基本做到防治目标、政策措施、职责任务三到位。建立了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机构等有关单位参加的辖区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哨点监测,强化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的干预措施,免费发放安全套,积极开展美沙酮替代门诊治疗试点,对高危人群定期开展筛查和行为干预活动,对发现的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携带者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艾滋病疫情保持在低流行水平态势。
6、抓好地方病防治工作,减轻和消除病人疾痛
地方病多发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做好地方病防治工作,减轻和消除病人疾痛,恢复其劳动能力,是我们卫生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我市地方病防治工作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认真落实防治专项经费,采取免费手术治疗、“一盐防三病”和病区扶贫搬迁、改水、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期间,全市共手术治疗大骨节病人519例,治疗氟骨症1303例、甲状腺肿大30797例(治愈21677例);开展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克山病、布鲁氏菌病病情监测,基本控制了大骨节病对青少年的危害;全市12个县(区)实现了消除碘缺乏危害目标;建成千阳、太白、麟游、凤县4个省级地方病防治示范县,全面完成了省、市地方病“十五”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地方性氟砷中毒等四大地方病的主要控制指标已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目标,我市重点地方病的危害已基本得到消除。同时,我市碘盐质量合格率、碘盐覆盖率、食用率均达到95%以上,防氟改水工程使3.58万病区人口受益,2002-2005年共完成地方病区移民搬迁1778户7957人,病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7、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不断提高群众文明卫生素质
制订《全市全民健康教育工作安排意见》、《关于在全市持续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等健康知识宣传方案,通过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利用各种卫生日进行大规模宣传、印发健康教育书籍、举行公众知识竞赛、开展义诊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展出宣传版面、举办健康教育进社区等形式多样的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卫生素质。特别是我市开展创卫、创文工作以来,我们先后举办了多次大规模的健康教育活动,引起了较大反响。近期,我局正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公民卫生健康知识和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再一次掀起了全市健康教育热潮,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提高群众素质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疾控机构的长远建设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各级疾控机构的能力与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疾控机构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县区,受编制、财力等客观因素制约,目前仍有5个县区的疾控机构没有和卫监机构彻底分设,不能充分和有效地履行职责。已经分设的县区,人员编制大多数没有达到每1万人设置1.8人的标准,人力严重不足。二是疾控机构和传染病院(区)建设项目虽然完成,但地方配套资金多数没有到位,工程欠账较多,基本上是负债运行,更谈不上添置设备和进行人员培训。三是按国家规定,凡是需征地新建的疾控机构建设项目,由当地政府无偿划拨土地或安排征地资金,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县区没有完全做到,造成建设单位背上了征地债务。四是各级疾控机构设备设施短缺,现有设备老化,监测技术落后,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知识更新缓慢,缺乏系统培训,服务能力不足,亟待提高。五是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指挥和疫情网络直报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非典、人感染禽流感防控应急储备不足,传染病报病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六是新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颁布后,各级政府的计划免疫补助经费需要进一步落实,“七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七是艾滋病、肺结核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任重道远,不敢有丝毫松懈和马虎。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还未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费少,干预工作难以开展。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也衷心的期望各位委员对我们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三、今后工作的设想和打算
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基础,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进一步深化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体制改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一是加强指导、协调和督促力度,力争到年底前或明年上半年,全市所有县区完成疾控机 构和卫监机构的分设,充实工作人员队伍。二是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在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基础上,把建设重点转移到健全职能、增强能力、改善服务、转换机制上来。争取各级财政支持,逐步更新和补充疾控机构设备装备,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严格人员准入,加强队伍建设和技能培训,合理调整人员结构,充实现场处置力量和农村、社区力量,积极深入基层,做好公共卫生工作。认真实施疾控机构规范化建设项目,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切实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完善疫情信息网络报告和疫情监测系统,形成以乡镇为单位的网络直报系统,加强疫情信息分析利用,建立健全由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严密防控非典、人禽流感等突发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发生。四是加强卫生应急机制建设。建立起规范、科学、有序的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应急管理体制。建立畅通、快速、准确、标准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争取防控经费,落实应急储备,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2、进一步加强免疫规划工作
积极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认真执行国家免疫规划项目免费接种、疫苗分类管理规定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积极争取政府投入,落实疫苗接种工作经费。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提高“七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消除免疫空白,降低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持续做好脊灰疫苗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保持我市无脊髓灰质炎状态。
3、加强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加强对人禽流感、艾滋病、非典、结核、肝炎、出血热、麻疹、腮腺炎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知识宣传,提高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做好疫情监测,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三是坚决落实防治政策和措施,务求落实到基层和患者身上。特别是加强艾滋病和人禽流感防控工作。认真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落实社会各方面的防控责任,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预防干预措施,强化监测与防治,切实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继续保持我市低发低流行态势。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以项目为依托,继续对传染性结核病人实行免费治疗,把以县为单位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保持在100%。继续实施以疫苗接种、灭鼠防鼠、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出血热综合防治措施,抓好重点县防治工作,切实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认真探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新思路,加强健康教育,推广有效干预措施。抓好碘缺乏病、大骨节病、氟骨症等主要地方病的防治,加强地方病防治示范县建设,完善地方病防治工作长效机制。
各位委员,我们将继续把加强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作为卫生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建和谐奋进新宝鸡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不懈的抓下去。我们也衷心地期望各位委员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第二篇:浅谈如何加强疾病预防控制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求发展、向管理要效益”,把保障全县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作为神圣职责,发扬“团结务实、开拓进取、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精神,全面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测检验、健康教
育、人才培训、技术指导等卫生工作。以科学求实的工作作风,采用多学科、多途径,不断巩固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疫情监测能力、防病能力、现场处置能力和实验室监测检验能力,进一步提升疾控整体形象,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了公共卫生长效机制建设的步伐,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县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一、开拓创新、科学管理
疾控行业是社会的窗口,县疾控中心坚持“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把行业作风建设摆上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以人为本,以社会满意为工作职责,全力打创疾控行业新形象。一是健全单位内部管理机制,采取以管理促发展、以管理见效益的思路,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做到领导带头落实到位。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建立了指令性任务与事改工资挂构、经济指标与绩效工资挂构、工作业绩与分配效益挂构的“三挂构”和定人、定岗、定任务的“三定”制度;二是营造团队精神,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医风纳入单位目标管理,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并着重解决职工实际困难,掌握职工思想动态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优化激励,营造团结,形成了争先创优的良好格局。
二、迈大步、体系建设上台阶
中心以重塑政府公共卫生和疾控中心形象为目标,广泛争取多项目支持,初步建成了一个专业齐全、设备先进、技术精良、综合防治能力强的新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003年“非典”的出现,给我国疾控事业发展敲响了警钟,全面启动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疾控中心以此为契机,2006年我中心实验室综合大楼改扩建竣工并投入使用,这样使我中心的业务用房面积扩大到3120.6平方米;规范标准化的理化、生化实验室、鼠疫强毒室、结核病痰检和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并添置了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酶标仪、x光机、b超、心电图、纯水机、大气采样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从根本上解决了我中心多年来基础设施落后、设备老化的现状,大大提高了我县疾病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三、功难点、抓细节、练内功、疾控工作成绩显著
**县疾控中心的工作思路是: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素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利用一切优势抢抓机遇,促进疾控事业长足发展。中心与各科室实行了经济目标管理,签订责任书,建立“效力优先、按劳取酬、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充分调动了全中心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是在全县推广了规范化接种门诊,加强规范管理,确保了免疫接种率和接种质量。规范的操作和优质的服务,完善的设施和设备,优美的人性化接种环境,让孩子舒心、大人放心、群众安心,推动了全县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预防接种的质量,保证了各项计划免疫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为扩大免疫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落实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时控制暴发流行;切实制定完善了鼠疫、霍乱、“非典”、禽流感、狂犬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预案,并重新整合调整了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队伍,开展专业培训及应急演练,建立了快速反应应急机制,使之成为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队伍,提高和增强了应急反应能力和疫情处置能力,同时建立健全了疫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加强了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治疗等环节紧紧衔接,做到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三是积极发现和治疗肺结核病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健康的基础。我县自1998年以来先后实施了省级结核病控制项目、who西太区结核病控制项目、世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控制项目、日本无偿援助项目、中央专项资金项目及全球基金第四轮、第五轮结核病控制项目,严格按上级要求,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政策,以法律为准绳,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加强结核病归口管理,强化肺结核病人的发现、诊断、治疗、管理。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6年我县结核病防治工作代表云南省接受国家卫生部“卫x项目中期评估团”评审,得到专家组一致肯定及高度赞誉,为云南省结防工作赢得国家特殊荣誉做出了重大贡献;结核病痰涂片被确定为全省的示范教学片,涂阳病人治愈率高达90%以上;多次被国家、省、市、县评为结核病防治先进集体称号。四是艾滋病防治工作推陈出新上台阶。艾滋病防治工作以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项目和省级防治项目为龙头,全面带动**县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摸索出了一套防治艾滋病的工作模
第三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汇报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汇报
2016年2月17日
各位领导,大家好;根据安排,现将疾控中心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疾控中心现有业务用房1200平方米,设办公、业务、疾病控制、性病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地方病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预防接种门诊和检验9个科室。疾控中心核定编制14个,现有在岗职工30人,专业技术人员29名(含借调12名)、工人1名(自收自支);其中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14人;本科学历7人,大专学历13人,中专学历8人,高中及以下2人。现有常温冷库、低温冷库各8立方米,有原子吸收仪、αβ弱放射性测量装置、Ⅱ级生物安全柜、1/万电子天平、酶标仪、洗板机、PH测定仪、浊度测定仪、低温高速离心机、超净操作台、高压灭菌器、恒温培养箱、激光打印机等仪器30余件,工作用车三辆(2018年均需报废)。
二、县疾控中心基本职能
(一)完成上级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具体工作的管理和落实;负责辖区内疫苗使用管理,组织实施免疫、消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
(二)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落实具体控制措施;
(三)开展病原微生物常规检验和常见污染物的检验;
(四)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五)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开展卫生防病工作,并负责考核和评价,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六)负责疫情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报告,指导乡、村和有关部门收集、报告疫情;
(七)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八)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控部分项目管理考核工作,完成上级部门安排的临时性工作;
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强卫生应急、传染病管理
一年来,修订完善了传染病、食物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等20部应急预案;处置麻疹暴发疫情5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1起,处置率100%。全县累计报告传染病1547例,发病率为351.02/10万,与去年相比较上升47.33%,累计死亡2例(肺结核)。发病前五位的病种分别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麻疹、其他感染性腹泻、猩红热。处置传染病预警信息259起,排除242起,及时对病例进行了规范处置。开展了重点疾病监测,其中呼吸道疾病267例,发热伴呼吸道疾病447例、肠道疾病170例、手足口病67例,采集菌痢标本243份;对321名朝觐回国人员进行了健康监测; 年内组织开展了一次应急处置演练。
(二)继续巩固免疫规划工作
为适龄儿童开展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免疫规划预防接种75457剂次,应急强化接种34252剂次,6岁以下儿童预防接种建卡率98%,建证率96%,单苗合格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完成了3月份开学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及补种工作;4月下旬日对全县9月龄-6岁儿童进行一轮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全县应种儿童32457人,实际接种31846人,接种率98.12%。同时针对塔城中学、民和三中、民和红卫小学、南庄子小学麻疹暴发疫情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工作,分别接种177人、217人、1264人、68人;对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医护人员418人和330人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10月、11月对2011年11月1日后出生至接种期间满2月龄的儿童开展两轮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继续巩固维持无脊灰状态;
(三)加强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
结核病门诊就诊442人,转诊54人,追踪98人;发现各型结核病患者270人,其中新发涂阳病人77人,涂阴病人176人,结核性胸膜炎12人,肺外结核5人;拍胸片228张,痰检1446人。督导访视病人42例。开展了以“你我共同参与,消除结核危害”为主题的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活动,举办了一期“礼来基金会资助耐多药结核病防治培训班”,29所卫生院以及县级医疗机构的防疫专干和专科医生约40人参加了培训。
(四)强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
按照省市疾控机构部署,我县及时推进严重精神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项目工作,2015年10月下旬召开了全县精神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项目启动会,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细化了工作任务。截止目前,我县筛查出重性精神病1149人,检出率3.1/‰,其中精神疾病患者737人(其中在管病人695人,死亡21人,失访9人,非在管12人),癫痫病人数412人(其中苯巴比妥组管理人数302人,丙乳酸钠组管理人数89人,同时服药21人)。完成人群死因登记管理1324份,完成录入审核肿瘤患者登记管理592份。
(五)完成地方病防控工作
碘缺乏病 完成碘缺乏病项目碘盐监测300份,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96.3%,碘盐覆盖率97.3%。碘盐合格率为98.9%。采用触诊法检查甲状腺I°肿大1人,肿大率为0.06%,采集8—10岁儿童、孕妇尿样300份送海东市疾控中心进行尿碘测定。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儿童知晓率93.0%,家庭主妇知晓率88.8%。完成“十二五”地方病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终期评估,受到上级部门的良好评价。
包虫病 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包虫筛查B超检查5670人份,采集血清1000人份,采集犬粪2300份,送省地方病防治所待检,全县总人群60%筛查任务已安排各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
鼠疫防治 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青海省地方病防治条例》及鼠疫防控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培训人数达200余人次。各医疗机构基本做到鼠疫防治“三不、三 报”制度规定(“三不”制度:(1)不接触、不剥皮、不煮食病(死)旱獭及其它病死动物;(2)不在旱獭洞周围坐卧休息,以防跳蚤叮咬;(3)不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家中探视护理或吊丧。“三报”制度:(1)发现病(死)旱獭和其它病(死)动物要报告;(2)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应立即报告;(3)发现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应立即报告)。
饮水型氟中毒 完成县内74个行政村高氟水源地370份饮用水氟检测及当地儿童氟中毒检查工作,其中转导酒坊、中川八大山、草滩、新民苏家庄4个行政村水氟1.6mg/升以上(超标)。
(六)巩固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
全县完成艾滋病病毒筛查检测25495人,现管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38人(接受抗病毒治疗25人,民政救助9人);检测出梅毒2人,丙肝1人;完成第三轮“全国艾滋病防治示范区项目”核定任务,国家级吸毒哨点艾滋病病毒监测401人、孕产妇哨点监测403人,检测出梅毒2人,丙肝1人,圆满完成了今年的工作任务。美沙酮门诊年内累计治疗141人,正在治疗26人,保持率70.3%。年内联合县妇联、教育局、住建局等成员单位开展了面对面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参加培训人数约 1450人次。圆满完成了今年的工作任务。
(七)农村环境卫生、食品安全风险、食源性疾病、城市农村饮用水水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生营养监测等七个项目监测检测工作
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采集了西沟等四个乡镇农村土地土样,进行了土样重金属污染物、感染性虫卵检测;开展了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采集各类食品样本进行4轮微生物检测,57份相关样品进行11种卫生指标菌和致病菌检测。进行6轮化学危害因素检测,30份相关样品进行45种化学污染物检测,检出1份样品结果超标,超标结果报上级行政部门;报告食源性疾病37例,全部录入系统并审核通过。开展了2轮农村饮用水枯水期水样检测67份,丰水期水样检测122份,并将结果录入系统;开展职业卫生检测工作,对安监局提供的 38家企业用工信息、职工职业危害体检、农药中毒危害及职业病防治检测数据进行了数据录入;开展了放射卫生监测工作,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及29所乡镇卫生院放射设备使用情况及46名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危害情况进行了监测及数据录入;开展了学生营养监测工作,对新民、巴州、马场垣等乡镇四所学校正在进行学生营养状况监测及数据录入;
(八)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工作
全县录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档案418548条,建档率94.97%;体检25432人,管理高血压患者18445人,规范管理11067人、规范管理率60%;糖尿病患者4380人、规范管理1752人、规范管理率40%;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623人;肺心病患者672人;风湿病患者1081人;类风湿病患者2015人;65岁以上老年人管理31432人;地方病性碘缺乏病患者5人,管理率100%。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检查5轮,考核两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知识培训4次,参加培训约160人次。
(九)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
各医疗机构开展以医疗知识讲座、咨询活动、发放宣传材 料、音影播放、健康教育栏形式开展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6981次。同时,结合“卫生三下乡”、艾滋病、结核病、口腔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宣传日活动进行了各类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年内制作横幅301条,发放印刷材料79000余份,展出展板130块,张贴宣传画300余张,更新宣传栏1320期,播放健康教育影像785次,举办健康知识讲座840次,参加讲座2600人次,接受健康咨询的群众约8万余人,健康教育宣传覆盖率100%。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继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及时组织参加省卫计委、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所、市疾控中心等上级业务部门安排的相关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我中心工作人员综合业务水平,积极开展新项目,推广适宜新技术,提高我中心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及日常业务开展能力,更好的为全县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疾病预防控制服务。
(二)加强财务及廉洁自律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制度管人长效机制。强化项目财务监督管理,资金使用公开、透明,较大额度资金开支需经中心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集体会议研究决定,票据由中心主任、分管主任和经手人三人签字后付款,有效防范财务违纪问题,确保廉洁自律各项制度较好执行。
(三)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在现有人员紧张的现状下,认真研究各项目工作特性,整合资源,科学设置业务科室,合理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每个职工特长,积极引导职工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业务技能水平,提高每个职工工作效 率,全面完成疾控中心各项工作任务。
(四)继续做好卫生应急、免疫规划、重型精神病、地方病、艾滋病、结核病及其他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农村环境卫生、食品安全风险、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生营养、农村饮用水水质等监测、健康教育等工作,加强对乡村两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业务技能水平,更好完成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不断提高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理论水平,加大对基层督导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提高基层工作质量。
五、对全县卫生计生工作意见建议
积极争取上级部门从根本上解决疾控中心编制较少问题,解决职工职称晋升问题,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解决冷链运输车问题,提高夏秋季节疫苗运输困难问题。也希望卫生行政部门一如既往的对我中心各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关心,我中心在全面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同时,坚决完成局领导安排的临时性工作。
第四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总结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总结
20**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卫生厅和省疾控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三三战略”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卫生工作会议和全市疾控工作会议及十七大报告精神,以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为目的,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己任,全市疾控系统振奋精神、克服困难、扎实工作,按进度圆满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各项业务工作主要指标圆满完成预期目标。
1、继续推进以“加强免疫规划管理,推进免疫规划发展”为主题的免疫规划管理年活动,免疫规划工作再上新台阶。
预防接种量化指标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的阶段目标。今年以来,全市疾控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全国乙肝防治规划》、《X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市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温家宝总理十次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继续深入开展了免疫规划管理年活动,年初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XX-XX年XX市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方案》,市cdc制定了《XX年XX市免疫规划工作项目目标》,将各项工作细化、量化,责任到人,有计划、分步骤重点做了乙脑、流脑、乙肝、流感等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以及省卫生厅安排的其他疫苗强化接种工作。XX年省卫生厅下达我市免疫接种量化指标数为35739人,今年1-10月份(11-12月份数据于08年1月份报告),全市量化指标完成情况分别为:bgg35764人、opv32233人、dtp32052人、mv32253人、乙肝疫苗31161人、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35034人,分别占预期目标的 %、110%、%、%、%、%,全部超额完成任务。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根据省卫生厅有关要求,今年我市初步确定潞城、平顺、XX县三个县市作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试点首先启动。同时对全市乡级防保组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现状调查已圆满结束。据统计全市承担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工作的乡级防保组织共146个,工作人员656名,目前仅22家乡级防保组织拥有计算机,所有656名工作人员中不懂计算机操作者297名,占%。对潞城、平顺、XX县乡级防保人员的培训工作已圆满结束,三县市此项工作已全面启动。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监测任务全面完成预期目标。在afp病例监测方面,13县(市、区)均按要求完成了至少1例的病例报告,超额完成全年监测指标的167%,各项监测指标合格率均为100%。全市afp病例旬报表应报429 次,实报429次;主动监测报表应报143次,实报143次,报告率均达100%。与此同时,完成了XX/XX年脊灰疫苗第二轮强化免疫工作,共免疫适龄儿童万人,服苗率达99%。在麻疹监测方面,报告发病率为/10万,除黎城外,其余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对报告的所有病例全部进行了个案调查,并进行了网络报告,对所有暴发病例和80%以上的散发病例开展了血清学采集工作,报告、调查病例数与大疫情报告系统相符,并对26000 名易感人群开展了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对8700名密切接触者开展了人血丙球免疫接种。截止目前无白喉病例报告。根据省卫生厅要求,我市在做好乙脑疫苗基础免疫的同时,联合教育部门在学校开展了乙脑疫苗接种工作,共免疫适龄人群175120人次。目前全市流脑疫苗接种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计划免疫接种率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为保持我市高水平接种率,今年我市加强了计免网络建设。在所有城镇接种点开展日接种和周接种,在一般乡村接种点每年至少提供8-10次免疫接种服务。1-10月份常规免疫接种报告完整率达100%,“两苗”入院率以县为单位达100%。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逐步提高,传递卡制度执行良好。据统计1-10月份全市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糖丸%、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从今年起,按照省cdc要求,全市
统一使用规范的薄、卡、表、证等相关资料。同时,各县(市、区)积极与当地教育部门取得联系,制定实施方案,全面执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并按免疫程序要求查验学校、托幼机构 2288个,195510人,补证15238人,补种免疫规划疫苗万人次,保证每名出生儿童及时建卡建证,及时接种。
——各项监测工作进展顺利。为了保持常规免疫报告、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1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例、“两脑”病例监测工作正常运转,年初市疾控中心针对每项监测工作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认真组织了实施。针对新的常规免疫报表填报内容,对各县市区进行了多次培训。在afp病例监测方面,根据卫生部新修订的《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检测方案》,于XX年2月在全市废止了afp手工报表,启用了《中国免疫规划监测系统》新的监测报表,实行网络数据上报。截止目前,全市各项监测系统运转正常。
2、性病、艾滋病防控工作进展顺利。
——XX年国家级哨点监测任务圆满完成。XX年4月1日至6月1日,对城区、郊区、XX县15个娱乐场所的服务人员进行了艾滋病和梅毒监测;4月1日至10月31日,对男科医院等3个性病门诊的302名就诊者进行了艾滋病和梅毒监测。
——血液感染因子监测规范进行。市疾控中心坚持每月对XX市中心血站、康宝长子单采浆站、XX县采浆站进行血液感染因子监测,1-9月共采集血标本150人份,并送省疾控中心进行艾滋病和梅毒检测,前三个季度全部符合规定要求。
——XX市高危人群hiv第三轮行为监测工作顺利完成。为了解全市目标人群中有关hiv/aids/std的行为、知识及态度的现状,为制定和调整下一步我市干预计划和卫九项目中期评估提供依据,根据省疾控中心的安排,市疾控中心于XX年4-8月对长治学院和长治医学院学生、娱乐场所女服务生、长卡司机开展了行为监测问卷调查。共监测学生400份,女服务生350份,长卡司机200份。
——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抗击艾滋病。去年9月1日到今年10月31日我们和法国世界医生组织进行了成功的合作,为XX市、城区、XX县的艾滋病防控增加了有用的外援,为大众宣传教育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4、结核病防治工作再创佳绩。
——新涂阳肺结核病例任务基本完成阶段目标。全市XX年应发现新涂阳肺结核病人1087人。截止至11月底,全市共发现新涂阳肺结核病人1022例,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涂阳肺结核病人的比例为%。
——进一步开展了结核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期间,市委、市政府及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的领导亲自参加了宣传活动。各县市区结合各地实际分别制定了XX年结核病健康促进工作计划。市疾控中心为市直20所中小学校发放了光盘、致家长信、结核病防治知识的资料,同时与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合作,定期在《健康》栏目中对结核病的防控知识进行宣传,极大地提高了全市人民群众对结核病防治知识和国家免费治疗政策的了解程度,提高了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向各县(市、区)中、小学校发放师资材料2085份,家长信34000余份,手抄报资料40余份,画册 4900余份,播放动画片、快板等40余次。
——结核病项目开展工作进一步规范。市疾控中心于4月12日和10月15日分别召开了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管理工作研讨会,对相关业务人员开展了业务培训,进一步组织学习了《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卫生部关于结核病防治工作“五率”相关技术方案》,切实提高了业务人员的素质,保证了结核病防治规划工作及项目管理工作如期进行。
5、地方病防治工作和消毒监测及病媒生物防控工作全面推进。
——全市碘缺乏病防治资料完整。市疾控中心对市盐业公司大库进行了每月一次的碘盐监测。1-12月份共检测12批次108份,合格率为100%。对居民户盐样采集3776份进行了监测,碘盐覆盖率%,合格率为%,合格碘盐食用率%,非碘盐率为%。
——布病防治效果明显。今年1-12月份全市报告布病新发病例正在积极治疗中。
——医疗托幼机构消毒监测工作开展顺利。XX年监测医疗机构132所,共采样572份,合格466份,合格率81%;监测托幼机构18所,采样250份,合格196份,合格率78%.——积极开展了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在郊区漳泽电厂发现了新种褐斑大蠊,为今后蟑螂防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6.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工作科学、规范。
——依法开展了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XX年分别对潞安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五阳煤矿等120家厂矿企业进行了职业有害因素检测评价工作,共检测粉尘点291个,其中合格288个,合格率%;氮氧化物点3个,合格率100%;噪声点435个,合格433个,合格率%,掌握了厂矿企业职业有害因素的现状,为预防和控制职业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顺利完成了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网络直报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保障。
7、健康教育等其他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
——“卫生与健康”栏目为普及卫生防病知识打造了有效平台。市疾控中心与《长治日报》联办的“卫生与健康”栏目,XX年共刊登防疫知识36篇。同时,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8篇。
——加大了健康促进宣传工作力度。XX年市县两级疾控机构在全市范围内分别开展了碘缺乏病防治、结核病防治、世界无烟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宣传活动,同时还在全市疾控系统内部动员全体职工签订了控烟承诺书,开展了创建“无烟疾控”的活动。
8、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全面加强。
今年上半年以来市疾控中心调整理顺了党总支内设机构,并以开展“作风建设年、狠抓落实年”活动为契机,以政风行风建设为切入点,狠抓了党风廉政建设和转变作风工作,市县两级疾控机构分别就廉政建设和转变作风建设工作向社会进行了公开承诺,聘请了社会监督员,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使全市疾控系统作风建设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XX年10月下旬,市疾控中心领导班子还按照XX市委《关于在全市迅速掀起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热潮的实施意见》的安排和部署,要求全中心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
二、主要做法
(一)深化改革,规范管理,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各项工作任务。
根据今年省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市疾控中心结合实际及时制定了《XX市二00七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和《二00七年疾控工作安排》,以市政府办公厅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加强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系统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印发XX市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了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建设和预防接种工作。并于今年3月份及时召开了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会议,与各县市区疾控中心签订了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并完善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一整套良性工作机制,使总体工作目标得到有力的保障。市疾控中心还着手编印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手册》和《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项管理制度》,借此来规范疾控工作的实际操作。
(二)狠抓政治思想教育,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修养和业务技术水平,市疾控中心于年初提出了创建“学习型中心”的目标,坚持利用星期五下午组织干部职工集中学习和平时自学等方式,认真学习政治理论、业务技术和法律法规,围绕中心开展的“转变作风、狠抓落实”活动,在中心掀起了讲政治、学理论的热潮,做到了人人学习有笔记、学后有提高,并要求认
真研读、原原本本地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章,按照中央要求,切实做到“八个深刻领会”,把贯彻十七大精神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多次组织各种专业培训,切实提高了全市疾控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干部职工的思想得到净化,工作作风得到了进一步转变,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得到了增强。
(三)夯实基础,开拓创新,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疾控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疾控中心在去年先后取得质量计量认证、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资质认证和职业病诊断机构资质认证的基础上,今年又多方筹资购置了12导心电图机、血常规检测仪、石墨炉、生化培养箱、恒温摇床、培养箱、霉菌培养箱、显微镜等多种仪器,并为各个科室配备了35台电脑、18台打印机、扫描仪、多媒体、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办公设备,进一步改善了硬件设施,为拓宽服务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为拓宽业务服务范围,经多方筹资努力,还筹建了社区服务中心,承担了紫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任务,并顺利通过了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验收。
(四)强化人员培训,全面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的业务水平。
“打铁必须自身硬”。提高疾控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是疾控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体系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首先我们加大了培训力度,除不断派业务骨干外出参加培训考察外,还依托山西医科大学教学基地这个平台,积极争取利用公共卫生培训项目,组织全体业务人员分三批到山西省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接受强化培训,学习先进的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累计培训126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其次是创造条件,鼓励职工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第三是加强了疾控机构之间的交流,学习兄弟单位(如XX市疾控中心、XX市疾控中心、XX市疾控中心)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重点帮助解决县级疾控中心实验室人员操作技能相对薄弱的问题,切实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举行了“质量报告管理月”活动,医疗机构通过自查、交叉检查进一步规范了传染病报告程序、时限,并对各医疗单位之间进行排名,增强了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我们还举办了多期“传染病防治知识、网络直报规范”的培训班,提高了业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XX年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诸多客观因素制约,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还比较低,硬件投入不到位,对我市传染病疫情快速准确报告形成严重制约。
(二)流动儿童管理仍是薄弱环节。尽管我市出台了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办法,基层接种点同有关部门配合,对流动儿童也认真登记过,但由于流动性强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管理工作仍是一个难点。
(三)麻疹控制工作不容乐观。根据《XX-XX年山西省消除麻疹实施计划》要求,今年全省麻疹发病率应控制在/10万以下。截止10月底我市麻疹发病率已达/10万。尽管今年上半年全省乃至全国都存在麻疹高发的现象,符合麻疹流行规律,但进一步分析流行原因,与接种率水平不高有密切关系,麻疹控制工作任重道远。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我们仍将围绕重大传染病防治这条主线,全面推进以免疫规划管理年活动为主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得力措施,力争通过政府支持,加大投入,努力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各项工作任务,为构建和谐长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
射阳湖镇2012年疾病控制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镇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全镇人民身体健康,进一步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强化防保体制内部管理,创造性开展工作,巩固和发展多年来取得的防病成果,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为圆满完成全年的工作任务,特定以下方案:
一、目标及任务
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工作内容
(一)、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法制化管理。
(二)、加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1、加强以霍乱为主的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4月1日至10月31日开设肠道门诊,并按标准做到规范、齐全,认真做好登记,按时上报疫情,实行腹泻病旬报制度。
2、加大艾滋病的防治宣传教育力度,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努力做好每年艾滋病宣传日活动。
3、加强对结核病人的归口管理,提高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报告率,做好结核病的转诊、登记、上报及追踪、督导治疗工作。
4、加强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预防控制,根据疫情情况,开设发热门诊。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等防治工作。
5、认真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工作,及时上报、处理总结。
6、加强传染病的防治监测,重点对甲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监测、流调、报告等工作。
(三)、加强疫情上报工作。认真抓好门诊日志和住院病人的登记,及时准确报告疫情,认真填写好报告卡和报表,及时准确网上上报疫情。每周主动到各科室及村卫生室进行监测搜索,督导疫情上报工作。
(四)、认真做好0-5岁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登记、上报、转诊、流调、疫点处理及愈后的访视工作。
三、组织实施
(一)、成立组织
1、成立射阳湖镇中心卫生院重大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 组
长:梁吉兵
中心卫生院分管院长
张启勇
天平医院院长
副组长:许春桃
中心卫生院副院长
任凯源
中心卫生院常务副所长
成员:吕干东
中心卫生院医技科科长
孙长青
中心卫生院总务主任
陈定忠
中心卫生院医疗科科长
徐金花
中心卫生院护理科科长
王
伟
中心卫生院预防保健所业务所长
梁允珂
预防保健所主任
张文达
中心卫生院负责疾病控制工作
2、射阳湖镇中心卫生院疾病防治技术指导组:
组
长: 居敏军
医疗科主任
王
伟
业务所长
副组长: 梁允珂
防保科主任 成员: 张文达、张志平、陈仕梅、李道芬
3、射阳湖镇中心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小组: 组
长: 梁吉兵
分管院长 副组长: 任凯源
常务副所长
徐金花
护理科科长
成员: 居敏军、王
伟、梁允珂、张文达、张志平、陈仕梅
(二)、宣传发动
防保科每月5日按时组织召开全镇村医生例会,对全镇医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安排部署疾病预防工作。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宣传单、横幅、咨询台等多种形式进行防病知识宣传,增强广大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参与意识。
四、督导检查和绩效考核
为确保我镇的疾病预防工作质量,防保科将对实行每人定站包干责任制,对辖区内的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疾控工作进行不定期督导检查,每月把检查结果登记造册,作为防保科包点人员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考核依据。
射阳湖镇中心卫生院 二0一二年二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