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肿瘤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
肿瘤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
来源:创新医学网
作者:韩志慧
作者单位:北海市人民医院放疗科,广西北海,536000
【摘要】 危害护士执业安全的因素有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心理性,工作环境[1]本文从心理社会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生物性危害等方面分析肿瘤科护士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 肿瘤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加重,环境污染及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肿瘤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以死亡率统计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而占第二位[2]。综合治疗已成为当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向,而肿瘤内科治疗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医学发展,各种新抗癌药增多及高新技术推广使肿瘤科护士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之中。目前,护士职业防护日益受到重视。现分析肿瘤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职业危险因素
1.1 心理社会因素 肿瘤科护士面对的是各类肿瘤患者,病情各异,并有些伴有各类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甚至烈性传染病原携带者,这均可导致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加;另一方面,肿瘤患者既要承受来自疾病和治疗的痛苦,还要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常出现抑郁、焦虑、绝望,甚至精神崩溃现象,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和经济的窘迫常无端发脾气或不配合治疗,训斥护士;肿瘤科护士经常面对患者痛苦的表情、无助的眼神、悲伤的情绪,为晚期肿瘤患者送终等,这些不良刺激严重地影响着护士的心理健康。美国卫生界人士普遍认为:尽管护士有体谅患者、进行周到护理的满腔热情,但这种热情因某种原因被长期禁锢,以至丧失热情,护理变得表面化、机械式、出现不能对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给予帮助现象[3]。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大多数抗肿瘤药物为细胞毒剂,在正常组织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缺乏选择[4],近年来,文献报道使用抗肿瘤药物可诱发二种癌,尤其是烷化剂的癌诱发作用和致癌作用[5],经常接触抗肿瘤药物的医务人员的体细胞染色体有较多的异常现象[6]。这对长期接触抗肿瘤药物的肿瘤科护士具有极大危害性,抗癌药物能在空气中挥发,经皮肤吸收、呼吸道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造成护士白细胞减少、月经失调、自发性流产率增高、畸胎、脱发、头晕等职业危害风险。
1.3 物理性危害因素 放射治疗也是护士职业损伤危险因素之一,在治疗子宫癌行腔内放射治疗所采用的放射性核素为钴60,而释放出的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其穿透能力很强,如果放疗护士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放射线,会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孕、放射病、致癌、致畸等[7]。护士给病区空气消毒及配制消毒剂时,如果防护不当,紫外线会使眼睛、皮肤受损。
1.4 生物性危害因素 随着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的增多及细菌致病力传染性增强,护士受到职业危害性更大。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常接触到肿瘤病人的血液、体液,尤其是针刺伤时常有发生,通过血液、体液可能被传染多种疾病。病房环境细菌污染机会增多,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如开放性肺结核等。随着抗肿瘤治疗领域发展,生物治疗中的病毒制剂已广泛用于临床,因此增加了肿瘤科护士病毒感染的机会。防护对策
2.1 避免心理、生理疲劳 职业心态是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决定因素,管理者应充分合理调配人力资源,科学弹性排班。使护理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能得到劳逸结合;积极营造促进护士身心健康的环境氛围,定期组织护士的福利性娱乐活动,以集体出游、KTV等生动活泼形式,使护士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彼此交流、营造和谐关系,释放心理压力,保持良好身心状态。护理人员应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丰富知识内涵,提高与患者沟通技巧及能力,加强自身修养,减少身心疲劳。
2.2 加强职业防护意识培训 培养护理人员树立自我防护和“慎独”意识,执行化疗的护士必须经过相关化疗防护专业培训,建立相关工作制度、措施及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学习与考核。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熟练运用自身防护技能,当危害发生时能及时处理。管理者应对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且同时进行轮岗制,以减少接触化疗药物的时间。
2.3 化学性危害因素防护 肿瘤科护士首先应熟悉各种细胞毒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化学特性、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危害及操作防护。把接触抗癌药操作规程制成简表,挂在配药室醒目的位置,提醒护士注意。配制化疗药物操作流程是:洗手一穿一次性手术衣一戴一次性口罩、帽子一戴双层手套一打开粉剂安瓿时用无菌纱布包裹;瓶装药物稀释后抽取时插入双针头,排除瓶内压力一配制结束。用75%酒精擦拭操作台一弃置于专用袋内集中封闭处理一洗手[8]。
2.4 物理危害因素防护
2.4.1 防锐利器损伤 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时应规范操作,割玻璃安瓿时,用纱布垫于安瓿与手指间,用力均匀;各类针头、锐利医疗废物严格按《医院废物处理条例》进行分装、集中处理。
2.4.2 参加放射治疗护士必须掌握防护知识和有关法规,经培训考核合格;进入放疗场所必须佩戴个人剂量仪,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2.5 生物危害因素防护 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操作中,应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进行预防,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严格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对手卫生要求。定期进行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机体抵抗力。小结
肿瘤学在医学领域中新的理论、新的诊断、治疗方法和新抗肿瘤药物不断出现,护理工作范围日益扩大[9]。需肿瘤科护士不断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具有高度职业危害防护意识,重视抗肿瘤药物在化疗过程中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危害性,注重工作中细节,增强自我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生活中还应加强体育煅炼,增强体质,才能胜任工作,充分发挥护士在肿瘤防治工作中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顺红.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当代护士,2007,(1):69-71.[2] 胡雁,陆箴琦.实用肿瘤护理[M].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10.[3] 周郁秋.护理心理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2-58.[4] 张惠兰,陈荣秀,主编.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出版社,2000:183~184.[5] 孙燕,主编.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9.[6] 何海丽,吕菊红,鲁娟.抗肿瘤药物对医护人员健康影响及防护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2):33—34.[7] 张月英,穆进军.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对护士的危害及防护相关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06,15(4):243.245.[8] 章鸣.非肿瘤科护士接触化疗药物的自我防护[J].临床护理杂志,2004,12(4):6-7.[9] 王艳荣.运用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癌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1,7(10):39.
第二篇: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自我防护对策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自我防护对策
内容摘要:职业环境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手术室的环境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相对于其他临床科室而言,环境封闭存在有害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的危害因素,且由于长时间、连续的工作,使手术室护士成高危群体。另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先进仪器设备、高科技产品、各种抗肿瘤药物及消毒剂等被手术室广泛使用。
关键词:职业危害 物理危害 化学危害 生理危害 对策
职业环境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手术室的环境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相对于其他临床科室而言,环境封闭存在有害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的危害因素,且由于长时间、连续的工作,使手术室护士成高危群体。另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先进仪器设备、高科技产品、各种抗肿瘤药物及消毒剂等被手术室广泛使用。因此,针对危害手术室护士的身体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的现象,如何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减轻有害因素对自身的危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手术室存在的职业性危害
1、生物性危害手术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被病毒、细菌、支原体、霉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感染的机率为增加。据资料显示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意外血接触,诸如器械护士传递锐利器械时意外遭受针刺伤,刀割伤以及污血溅到破损的皮肤或眼睛里。而血接触造成感染的概率为:乙肝2%~40%,丙肝3%~10%,爱滋病(AIDS)0.2%~0.5%。乙肝病的致病性强,般0.004u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2化学性危害手术室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空气流动性较差,工作期间接触化学消毒剂的时间长、种类多、使用频率高。
1.2.1 甲醛是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易挥发气体,对人体有一定的刺激、致敏、致突变及致癌作用。据报道,甲醛浓度超过0.6mg/m 3,即可引起流泪,咽部不适及疼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气喘,如果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月经紊乱,染色体异常及肝脏损害。
1.2.2 2%戍二醛一般用于器械的消毒、灭菌,溅到皮肤上有强烈的刺激性,特别是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引起胸闷、头痛、皮肤过敏等症状。
1.2.3 环氧乙烷本品因用于不耐高温的医疗用品灭菌效果好而广泛使用,但残留在医疗物品上的环氧乙烷对人体有害。如不彻底排放,可以刺激眼和呼吸道,可致癌,引起流产;吸入过量的环氧乙烷气体可引起呕吐,意识障碍等急性中毒症状,皮肤若直接接触其液体可致烧伤和冻伤。1.2.4 臭氧用于手术间空气消毒,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之一。易引起头晕、恶心等症状,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
1.2.5 抗肿瘤药随着肿瘤外科的发展,越来越多抗癌药用于手术中,往往在局部或全身用药。苯类药物在使用时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损害人体正常白细胞,易出现白细胞下降、月经不正常、脱发等症状。还可通过胎盘运转,孕期职业接触抗癌药可造成胚胎或胎儿宫内接触,此外,对生殖功能亦有不良影响。
1.3 物理环境性危害
1.3.1 由于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在手术室内使用电子仪器越来越多,有触电、灼伤等危险因素的存在。骨科手术内固定器械的使用广泛,为病人安全常在术中定位照片,手术室护士受到X线照射机会增多,长期接触X线可致癌或胎儿畸形等放射性损害。
1.3.2 麻醉机排出的废气,主要是安氟醚,异氟醚等的代谢产物。另外还有术中使用电刀、双极电凝时产生的烟雾,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泄漏,关节臵换术中骨水泥释放的气体等。长时间呼吸诸多有毒气体,可引起人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心情烦躁等。
1.3.3 噪声污染手术室内噪音来自于使用各种监护仪、麻醉机、电刀、电锯、吸引器和器械车轮的摩擦发生的噪音。手术室平均噪音应是60~65分贝,但常达90分贝[4],是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噪音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二者同时发生,且互为因果。常可导致反应迟钝、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和焦虑、恐惧、愤怒或抑郁等情绪变化。
1.4 生理性危害
1.4.1 因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长期超时站立,可致下肢静脉血流回流不畅,易生下肢淤血,甚至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长期不规律就餐,易引起胃部病变。
1.4.2 协助医生给病人摆放和/或维护各种体位是手术室护士一项经常性体力劳动,加上长期奔走造成肌肉关节损伤;另外,搬动较重器械易引起肌肉拉伤和腰肌劳损。
1.4.3 在整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术中全神贯注于手术的配合,上身倾,颈部偏转,相对固定在20°~80°,术野离器械护士越远,颈部偏角越大,长时间的固定姿势极易使肌肉、肌腱疲劳,受累的有斜方肌、颈类肌等,这些肌群长时间张弛失调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形成组织水肿,渗出或增生,严重的可压迫椎动脉和脊神经根导致颈椎病的发生[5]。
1.5 心理社会性危害
1.5.1 护理工作与法律的关系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难免存在或潜在差错或纠纷问题和隐患的袭扰。如:接错病人,手术部位搞错,器械或敷料遗留于病人体腔等[6]。一旦发生医疗纠纷,不但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1.5.2 手术室护士每天所面临的工作性质具有高危、高风险、高强度、无规律性,加之家庭对护理工作的不理解以及经济、子女问题等,造成工作和生活不协调,长期处于此环境中易造成严重心理压力。
二、自我防护对策 1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1.1 术前认真查阅病人病历,对有特异性感染者应作特别记录。
1.2 做好自检,如工作人员有皮肤破损暂不参加特异性感染手术,尽量避免与病人皮肤、粘膜等损伤部位或体液直接接触。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和双层手套。
1.3 防止针头、刀片或锐利器械损伤。在手术全程操作中,传递手术刀、穿刺针头等锐利器械应臵于弯盘内,不可直接传递,避免误伤任何一方。如在工作中不慎被刺伤,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用0.5%碘伏处理伤口,尽早检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接种疫苗等。
1.4 术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用物。手术完毕分类处理有关防止交叉感染物品,针头、刀片放入回收盒内。一次性用物用0.5%365液浸泡、毁形。丢弃物品装入黑袋送焚化炉焚烧,手术间进行终末消毒。
2.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2.1 用甲醛消毒、灭菌时熏箱门一定要关好,以防泄漏。取放物品时先看准放臵位臵再操作,动作迅速、准确。为减少开启熏箱次,可由夜班护士根据当日上午手术次数集中开启夹取,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来降低空气中甲醛浓度。
2.2 接触2%戍二醛应戴口罩、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和腐蚀双手及减少吸入。消毒灭菌时,容器要加盖,尽量减少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缩小化学消毒剂的使用范围。加强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及储藏的管理,以安全、有效为原则。
2.3 环氧乙烷灭菌效果好,尤其还用于一次性用品灭菌,应设有专用的房间和排放有毒物质装臵系统,为了安全性,灭菌后须将物品按规定放臵一段时间再用。
2.4 臭氧发生器换为定时自动开关的新一代空气消毒机—三氧消毒杀菌机,可以弥补紫外线、化学药物及熏蒸法的缺陷,特别是灭活速度快,消毒率高。开机过程中工作人员应避免进入被消毒区域,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臵层流手术室。
2.5 配臵抗肿瘤药,应戴好口罩、帽子、手套,开启安瓿时应防止划伤手;配制溶液时应防止药物溢出。操作完毕后及时洗手,治疗台用湿布擦拭。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3.1 C型臂由专人操作,使用时注意距离防护和时间防护。无法回避的医护人员应穿好铅衣,其他人员尽量避开射线范围,在病人病情许可情况下可暂避室外。参加人员进行登记,次数均摊,避免身体短期大剂量集中接受X线照射。
3.2 重视麻醉废气的排放管理,建立良好的排放系统,使用密闭性良好的麻醉机减少泄漏。根据麻醉种类及手术的分类安排手术间。合理安排孕期护士工作。吸引管道应跟着电刀走,避免烟雾在局部过高。关节臵换手术更换为非骨水泥材料;腹腔镜手术,严格检查气腹机与二氧化碳容器及衔接处,防止二氧化碳泄漏。
3.3 为防止或减轻噪声污染,尽量做到操作准确、轻柔。对于陈旧性、噪音大的仪器设备尽量淘汰,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新仪器、新设备。定期检查器械车,使用润滑剂加强保养。吸引器应做到即用即开,各种监护仪器音量大小适宜。保持室内安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对话,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生理性危害防护
4.1 工作中应重视姿式自我调节,尽量避免被动操作,可两腿交替支撑身体,以促进血液循环,适度放松减轻静脉淤血。平时加强锻炼,减少静脉曲张发生。传递器械用物时,颈部与身体同时转动。平时加强腰背肌及颈部运动,预防颈椎病及腰背积累性损伤。合理、安排巡回手术和上台次数;手术时间过长时,可由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调换位臵,以缓解疲劳与紧张心理,亦便于有规律进餐,但应做好台上物品交班。
4.2 熟悉手术类别及程序,充分准备用物,减少奔跑次数。协助病人摆放体位时应请医生配合,减少体力消耗。心理社会性危害的防护
5.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执行各项查对制度,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保证抢救器械的完好率,这样既保护病人的利益又保护自身的利益。
5.2 加强心理训练,完善工作制度,改善客观工作环境及工作待遇,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同事间真情相处,缓解心理压力。手术结束后,尽快地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合理安排休息,娱乐身心,使工作和生活节奏有张有弛。
三、小结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性危害与自身防护,是一个引以为关注的课题。笔者就相关问题作了以上阐述,针对手术室存在的环境危害,特别是化学性、机械性及法律纠纷带来的压力等提出讨论,并提出相应措施。通过加强规范操作,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法律意识,保护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目前,部分医院对手术室客观存在的职业性危害认识不足,在如何防护上未引起足够重视,这种现状亟待改变。
参考文献 吴红梅.手术室护士的自身防护及环境污染的控制.临床护理杂志,2001,4(5):42.2 王英姿.浅谈手术室护士的损害因素及防护措施.现代医药卫生,2003,19(5):611.3 薛岚,徐波,谢栓辉.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对自身DNA损害的观察.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59-360.4 樊波,贾鹏云.手术室的噪音污染及预防.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3,12(1):63.5 赖海燕.手术室护士应注意预防颈椎病.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39.6 刘凤云.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与法律意识的关系.南方护理学报,2003,10(1):73.
第三篇: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
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2--01
中国论文网 /1/view-13036432.htm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危害因
1.1.1 射线的危害:有资料证实:射线可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致癌或致畸。
1.1.2 紫外线及臭氧的危害:紫外线是手术室空气消毒的常用消毒方法。紫外线能将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皮肤黏膜
和肺组织都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接触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等。
1.1.3 噪声危害:噪音对人体的听觉有明显损害:听力下降;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加。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对内分泌系统也有影响:烦躁、判断能力和持续记忆力减退,降低灵活性,导致精力分散,工作易出错。噪声超过50分贝可影响人的休息和睡眠,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噪音长期刺激可引起耳聋,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手术室平均噪声应是60-65分贝,这是机体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但常达到90分贝。所以,手术室属于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手术室的噪音主要来自于监护仪、高频电刀、超声清洗机等的噪音等。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 各类化学消毒剂的危害:如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剂
等。长期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等,急性大量接�|可致肺水肿、同时能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
1.2.2 麻醉气体的危害:微量的麻醉废弃物可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读数字能力及操作能力产生影响。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气体的污染环境中,有引发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
1.2.3 抗肿瘤药物的危害: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抗肿瘤药物非常普遍,抗肿瘤药物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损害正常细胞,出现白细胞下降、脱发、月经不规律等。另外,抗肿瘤药物还可以通过胎盘运转,造成畸胎等。
1.3 生物性危害因素和意外损伤:手术室护士每天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容易被传染各种疾病;锐利器械、针头等不当的操作会发生血源性感染。常见的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螺旋体病毒等可因锐器刺伤直接传播。研究表明,医务人员职业感染中,80.6%由锐器刺伤所致,医务人员因针刺伤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液,感染乙肝的危险性为2%~40%,感染丙肝为3%~10%。电损伤:高频电刀、电钻等设备的广泛使用,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电击伤、电灼伤的概率。
1.4 生理和心理因素:手术室护士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节奏快,所面临的工作具有高危性、高风险性、高强度性、无规律性。长期处于此环境中,使手术室护士存在诸多的威胁。手术室繁重的工作可使手术室工作者颈椎病和腰背损伤的几率大大增加;同时手术室的工作节奏快,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往往会使人产生疲惫感,影响手术配合质量;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及空腹、饮食不规律等易致手术室护士患胃溃疡、偏头痛等;
长久的站立工作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等。[1] 防护措施
2.1 制定职业暴露管理制度:根据职业防护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完善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以及应急预案,完善消毒隔离制度,制定防护流程,完善防护设施,建立医护人员利器伤管理制度,处理及上报制度。
2.2 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在职业培训的内容,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并进行考核,以此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知识教育。
2.3 执行严格的自我防护措施:
2.3.1 预防物理性危害:手术室应设立射线专用的手术间,术中要使用射线照射时,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手术室护士应该暂时回避,如不能回避,要事先穿好铅衣。参加手术的护士应该定期轮换,避免短期大剂量接受射线的
照射。
2.3.2 预防化学性危害:对于化学制剂应妥善保管,放在阴凉通风处,易挥发毒剂要密封保管。消毒剂现配现有,剂量应准确,避免大剂量使用,使用时做好防护措施;手术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使麻醉废气等有害气体及时排出;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做好防护措施,使用后的物品及时焚烧处理。
2.3.3 预防生物学危害及意外损伤:对于手术病人,术前做好乙肝三系检查和HIV测定等相关检查,查明为阳性患者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让手术室工作人员能够早知道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2]手术室护士应定期自我检查,及时发现破损的皮肤及粘膜,及时采取措施。小结
医学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护理事业的进步。在医疗工作中,护理事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保障护理人
员的职业安全是当今医疗卫生事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手术室是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手术室护士由于各种职业因素及工作环境的原因,面临许多的职业伤害的威胁。虽然许多医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降低伤害的发生,但作为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来说还是应该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只有这样才是降低伤害发生的最主要途径。
第四篇: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摘要:手术室护士是一群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工作的人群。手术室的特殊环境使得手术室护士经常暴露在一些危险的因素当中,从而威胁手术室护士的自身健康。因此,作为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手术室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强化自身的防护工作,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1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性危害因
1.1.1射线的危害:有资料证实:射线可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致癌或致畸。
1.1.2紫外线及臭氧的危害:紫外线是手术室空气消毒的常用消毒方法。紫外线能将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皮肤黏膜和肺组织都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接触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等。
1.1.3噪声危害:噪音对人体的听觉有明显损害:听力下降;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加。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对内分泌系统也有影响:烦躁、判断能力和持续记忆力减退,降低灵活性,导致精力分散,工作易出错。噪声超过50分贝可影响人的休息和睡眠,声级达到7090分贝,会使人感到厌烦,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噪音长期刺激可引起耳聋,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手术室平均噪声应是60-65分贝,这是机体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但常达到90分贝。所以,手术室属于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手术室的噪音主要来自于监护仪、高频电刀、超声清洗机等的噪音等。
1.2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各类化学消毒剂的危害:如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长期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等,急性大量接触可致肺水肿、同时能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
1.2.2麻醉气体的危害:微量的麻醉废弃可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
射线的照射。对于怀孕的手术室护士应避免接触射线;在手术室进行紫外线消毒时,手术室护士应回避;在手术间内限制不必要的交谈,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对于手术室的医疗电器,要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淘汰陈旧的设备,引进性能好,声音小的设备。(2)预防化学性危害:对于化学制剂应妥善保管,放在阴凉通风处,易挥发毒剂要密封保管。消毒剂现配现有,剂量应准确,避免大剂量使用,使用时做好防护措施;手术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使麻醉废气等有害气体及时排出;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做好防护措施,使用后的物品及时焚烧处理。(3)预防生物学危害及意外损伤:对于手术病人,术前做好乙肝三系检查和HIV测定等相关检查,查明为阳性患者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让手术室工作人员能够早知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手术室护士应定期自我检查,及时发现破损的皮肤及粘膜,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措施;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套管针;做静脉穿刺时或与患者的血液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时,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地戴手套操作,如果没戴手套,在操作后要及时洗手,简单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部90%以上的微生物,重要环节可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等消毒液浸泡。参加手术者一律戴手套最好戴双层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减少50%。根据国外报导,双层手套穿孔率为4.7%,其中外层8.9%,内层<0.5%,而单层手套的穿孔率达11.5%-50.0%;洗手护士在安装、准备手术刀片时,应使用工具,不要徒手安装,防止误伤自己;手术刀、穿刺针、缝针、刀片,注射针头等锐利物品放在手术台上的小碗里,不可随意丢弃;手术中,缝针、手术刀、注射器针头应放入弯盘内传递,防止误伤他人和自己;不要重新给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戴保护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针头、穿刺针、刀片、缝针等用后应放人锐器盒内,并加盖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用锐器盒后,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在尖锐物被丢弃前,应检查锐器盒以确定未装满或针头未突出,以防止运送时造成锐器伤等。
2.4适当调整护士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在工作中适当调整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工作的次数,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注意缓解护士因工作带来的身心疲劳,缓解紧张的程度。让手术室护士注意节约体力和能量,减少无效劳动。管理者应合理设计流程,保证手术室工作的高效率性。可以在手术间播放轻柔缓和的音乐,使手术室护士放松身心,为手术室护士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同时在工作之余让手术室护士学会调整自我,积极做好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维护。
第五篇: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职业危险因素之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又只注重病人的安全,而忽略了护理人员自身的职业安全,护理人员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护理工作主体的护理人员应该怎样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下.护理人员工作的医院内,由于病人高度聚集,加上各种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医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环境;同时由于护理工作高强度性,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心理学和工效学的高度应激状态。如何有效避免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意识,已迫在眉睫。有记载的医源性感染:
1924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白喉 1949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肝炎 1984年,美国首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HIV 1987年,意大利首例ICU护士感染HIV 1992年,美国医生被留置针扎伤感染HIV 2003年,美国报道实验室感染HIV+HCV 2009年,我国广东某医院某护工感染HIV……
这么多医护人员遭受职业暴露, 那什么是职业暴露呢
职业暴露的定义 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
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护理人员位居高危之首; 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SARS &2002.11-2003.6,内地诊断病例5326例,其中医务人员1002例;死亡病例中约30%是医务人员;另据报道: 某医院在一次意外伤急诊抢救中,6名医务人员均因无保护措施参加抢救,在抢救中均直接接触血液,频率最多的那位重伤员,后经检测证实是艾滋病人,致使6名医务人员全部遭受艾滋病毒职业暴露。半年后有2名血液检出艾滋病毒抗体阳性,造成一起医务人员艾滋病毒职业暴露的悲剧;
为什么护理人员易发生职业暴露呢?(图)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缘于:工作环境特殊:病原微生物集中;工作对象:易感人群;遭受职业伤害的机会和频率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制度;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危害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1.生物性因素
主要包括由呼吸道传播的疾病; 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禽流感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护理人员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经常接触各种感染患者,易受到职业伤害;大量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据WHO统计,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由于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化学性因素
对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药物及消毒剂的接触,如抗肿瘤药、麻醉剂、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入空气中,或由于接触暴露,多有致畸和致癌作用。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解决消毒与环境污染致残余消毒剂吸入的矛盾也是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亟待改进的重要课题,有报道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烧灼、胸闷、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对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影响最大的化学因素是抗肿瘤药物的接触,现阶段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剂,具有致突性、致癌性、致畸性。
物理性因素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等有关。比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病人、弯腰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如腰背痛等。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精子生成障碍,甚至诱发肿瘤。
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有ICU、手术室、急诊室、供应室等主要噪声来源为机器声、工作人员对话、电话铃声、病人的呻吟声、物品移动的声音等;在消毒灭菌工作中,消毒物质(紫外线、臭氧等)均对人体造成损害.4 心理社会性因素
护理人员长期面对疾病、意外伤害、死亡、忧伤情绪会影响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共突发事件以及 酗酒、吸毒、医闹等社会问题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和紧张感;由于工作紧张、长期的轮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生物钟紊乱,造成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加重;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较高,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达到12.3%。护理工作压力源主要有:①不良的工作环境;②紧急的工作性质;③沉重的工作负荷。面对这么多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安全防护呢?
防护措施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接触特殊感染源,控制预防的原则,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的损伤,规定护士绝对不要将针罩罩回针头;操作后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教育,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及标准,贯彻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医院加强职业暴露预防资金的投入,提供有力的职业安全保障,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2.加强药物管理
加强化疗药物的管理,建立化疗操作流程、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配置化疗药物环境空气要流通,使用生物安全柜,操作中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除做好与接触抗肿瘤药物同样的个人防护及良好的通风环境外,要科学地使用化学消毒剂浓度,集中存放,容器密闭,并有显著标记。
加强自我防护 长时间站立的护士应学会合理用力,运用正确的姿势,培训护士正确搬抬病人和帮助翻身。监护室、手术室等部门如频繁应用射线和电磁波,也应达到一定的防护要求,如铅板隔层,或提供铅屏风等防护用品,在摄床旁拍片时让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器10m以上。重视洗手与戴手套
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前后、上下班前、脱隔离衣后要洗手。曾有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因此,一定要重视洗手并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实践证明,这些预防措施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提高认识,减少精神及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因工作对象、环境、社会地位、护患关系等造成心理紧张,工作压力比一般职业突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要积极应对各种压力,调节心态。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拓宽知识,完善知识结构。通过沟通技巧的学习,正确处理护患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防范差错事故发生。
面对压力如何进行自我调控? 做人不要太认真; 做事一定要认真;
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学会给自己减压 个人防护---3R原则
认识(Reconnition)——认清你该做什么,有备无患; 重复(Repetition)——正确、熟练、反复地操练; 强化(Reinforcement)——在例行操作中反复强化,使
习惯成自然;
总之,护理人员维护好自身健康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本保障。医院及各科室管理者应对护理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和重视,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让我们努力工作,快乐生活!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