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

时间:2019-05-14 23:2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

第一篇: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

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

【摘要】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已成为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护士职业损伤因素的分析,针对护士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较多,提出相应防护措施,并指出当今医疗环境中应该注意的几个职业防护问题。

【关键词】职业损伤 护士 防护措施

随着不断更新的各种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新的化学药物、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护士的工作暴露于各种职业损伤因素之中,其中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心理社会性因素[1].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职业损伤的危险正在不断增加,护士的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关注,通过各种措施加强职业防护,保证护士的安全与健康,已成为护理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多年临床护理实践经验,探讨了护士职业损伤因素及其防护措施。

1职业损伤因素

1.1生物性因素

护士工作的环境处于人类共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中,又具有医务场所的特殊性,大量存在的生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1.1.1病毒

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毒为主,美国CDC监测报道[2]: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由于护理职业行为的特殊性,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被污染的几率相当高,国内大量研究证实[3]: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职业群体,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9.36%~92.3%,被乙肝污染的针或锐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为6%~30%.1.1.2细菌

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1.2化学性因素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院资料显示[4]:医院至少使用159种对皮肤或眼有刺激的物品,135种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品。调查证实[2]:1.0PPm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皮肤、眼、鼻、咽、喉及肺,引起变态反应、哮喘。国内外研究资料得出结论[5]:护士在化疗操作过 程中,注射器溶药、排气、换液、拔针等都可能造成皮肤接触或吸入;管理及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人员,可能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吞食,长期受到低剂量药物影响,可诱发基因变性,使染色体畸变,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

1.3物理性因素

意大利一项调查显示[6]: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部疼痛的发生率为8.4%.临床护士在工作中,体力劳动多,强度大,特别是骨科、急诊科、创伤科等需要搬运患者,容易扭伤腰背,造成自身损害。我国对临床护士的疾病调查发现[7]:下腰背疼痛、静脉曲张和手术室经常保持前屈位引起的颈椎病很普遍。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护士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接触CT、X线、激光、红外线等逐渐增多。护士常需要定期消毒病室,不可避免要接触紫外线,可能会造成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等不良反应。医院内一般病室均能保持安静,避免噪声,但有些辅助科室,由于工作需要,机器启动及工作声音较大,护士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势必会受到损伤,引起听力、神经系统等损害。抗生素引起的慢性过敏者更屡见不鲜,有报道显示[8]:护士每天与各种药物反复接触,导致其过敏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尤以过敏性休克为甚。

1.4心理社会因素

在工作领域中存在着很多负性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心理和工作行为,严重时会导致职业倦怠。由于各种因素,使某些患者、家属对护士工作存在偏见,导致护士与患者之间矛盾激化。在处理护患关系这一环节中,护士往往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会带有紧张情绪。据调查发现[4]: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人群差,其中30~40岁是心理障碍发生最多的时期。

2防护操作措施

在医院特殊环境中,护士是与患者最密切接触的人员之一,因职业暴露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因此职业防护迫在眉睫。21世纪,职业医学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职业有害因素及危害的变迁,其他各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加速引进,职业医学和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境医学的融合与渗透,政府立法增加,全国性和国际性合作研究的趋势增强。在此背景下,国内外护理职业防护研究亦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从损伤因素入手,分别采取相对应的防护措施。

2.1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护措施

2.1.1洗手

洗手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护士的手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污染物品或患者接触,极易引起感染和交 叉感染。在医院内非紧急情况下,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均应认真洗手,洗手时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2.1.2戴口罩及防护目镜

戴口罩及防护目镜可以防止悬浮在空气中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吸入和阻止感染性血液、体液、碎屑等物质溅到医务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经常清洗、消毒;口罩变湿后或被血液、体液污染后要立即更换;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用,口罩两面不能混用。

2.1.3戴手套

戴手套进行相关操作既可以保护患者免受感染,一旦针刺伤发生后也可以减少体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职业感染的机会,有研究表明[4]: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彻底洗手。

2.1.4穿、脱隔离衣

正确穿脱隔离衣既可保护工作人员或患者,避免相互间交叉感染,又可避免无菌物品或无菌区域被污染。隔离衣每天更换,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后或打湿后应立即更换。

2.2控制感染源的防护措施

2.2.1隔离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区携带者

控制感染源的主要措施是隔离,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其隔离措施也不同,不同种类的隔离均应严格遵守隔离原则。

2.2.2按规定程序处理污染物及废弃物

所有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锐利器械、各种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都应放在有标记的塑料袋或专门容器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医护人员误伤或在运送途中流失。

2.2.3环境储源的防护措施

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是控制感染传播的基础,在有明确感染源存在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进行随时和终末消毒。

2.3保护易感人群

护士与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接触密切,极易受传染。因此,通过改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

3职业防护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合理的人员编制

合理的人员编制和专业结构,是临床护理工作必须的人才保障。如果护士严重缺编,工作量超负荷,致使护士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会大大增加职业伤害的频率和程度。

3.2充分重视防护用具

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防护用具,是防范护士职业伤害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医院实行成本核算,很难为护士提供符合标准的安全防护器材,甚至连防漏、耐刺、密封收集箱都很难用[9].科室为了节约材料消耗,反对护士在正常无菌操作以外戴手套从事临床工作。这些都留下可能造成护士职业伤害的隐患,应引起充分重视。

3.3切实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目前,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有调查显示[10]:57.3%的人未采取防护措施,其原因是认为遇到的传染患者少,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洗手及手消毒正确者仅25.8%,正确掌握消毒剂用途及效能者仅4.5%.护士在临床一线是各种操作的执行者,最易受到职业暴露的伤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各种因素的潜在职业性伤害,加强防护知识教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制定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以保证临床护士的身心健康。

3.4建立健全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

在大多数二级综合医院中,目前还没有建立职业伤害报告制度,有调查显示[9]:1499名发生针刺伤的上报率仅占21.15%,更谈不上采取及时科学的救助措施。建立健全护士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建立起救助及时、管理科学、操作规范、保障有力的护士职业伤害预防、报告、救助、保险及赔偿机制,是减少护士职业伤害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和完善现代医疗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利然,刘丽萍.临床护士职业伤害防护研究进展.现代护理,2007,6(13):1562.2戴青梅,王文英.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3袁秀萍,李红珍.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与防范对策的探讨.现代护理,2005,11(23):1979.4魏丽丽.护理职业防护与管理.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9.5元秀梅,朱念琼.从健康促进的角度看我国护士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现代护理,2006,12(6):507.6外国文献资料,1999,90(2):28-201.7赖海燕.手术室护士应注意预防颈椎病.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39-140.8姚继梅.临床护士自身发生青霉素过敏现象的观察与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4,4(11):50-52.9陈照坤.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与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5,5(4):44-45.10花壟,张咏梅.医务人员院内感染防护情况调查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4,11(2):12-13.

第二篇: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

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2--01

中国论文网 /1/view-13036432.htm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危害因

1.1.1 射线的危害:有资料证实:射线可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致癌或致畸。

1.1.2 紫外线及臭氧的危害:紫外线是手术室空气消毒的常用消毒方法。紫外线能将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皮肤黏膜

和肺组织都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接触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等。

1.1.3 噪声危害:噪音对人体的听觉有明显损害:听力下降;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加。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对内分泌系统也有影响:烦躁、判断能力和持续记忆力减退,降低灵活性,导致精力分散,工作易出错。噪声超过50分贝可影响人的休息和睡眠,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噪音长期刺激可引起耳聋,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手术室平均噪声应是60-65分贝,这是机体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但常达到90分贝。所以,手术室属于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手术室的噪音主要来自于监护仪、高频电刀、超声清洗机等的噪音等。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 各类化学消毒剂的危害:如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剂

等。长期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等,急性大量接�|可致肺水肿、同时能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

1.2.2 麻醉气体的危害:微量的麻醉废弃物可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读数字能力及操作能力产生影响。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气体的污染环境中,有引发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

1.2.3 抗肿瘤药物的危害: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抗肿瘤药物非常普遍,抗肿瘤药物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损害正常细胞,出现白细胞下降、脱发、月经不规律等。另外,抗肿瘤药物还可以通过胎盘运转,造成畸胎等。

1.3 生物性危害因素和意外损伤:手术室护士每天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容易被传染各种疾病;锐利器械、针头等不当的操作会发生血源性感染。常见的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螺旋体病毒等可因锐器刺伤直接传播。研究表明,医务人员职业感染中,80.6%由锐器刺伤所致,医务人员因针刺伤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液,感染乙肝的危险性为2%~40%,感染丙肝为3%~10%。电损伤:高频电刀、电钻等设备的广泛使用,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电击伤、电灼伤的概率。

1.4 生理和心理因素:手术室护士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节奏快,所面临的工作具有高危性、高风险性、高强度性、无规律性。长期处于此环境中,使手术室护士存在诸多的威胁。手术室繁重的工作可使手术室工作者颈椎病和腰背损伤的几率大大增加;同时手术室的工作节奏快,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往往会使人产生疲惫感,影响手术配合质量;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及空腹、饮食不规律等易致手术室护士患胃溃疡、偏头痛等;

长久的站立工作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等。[1] 防护措施

2.1 制定职业暴露管理制度:根据职业防护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完善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以及应急预案,完善消毒隔离制度,制定防护流程,完善防护设施,建立医护人员利器伤管理制度,处理及上报制度。

2.2 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在职业培训的内容,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并进行考核,以此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知识教育。

2.3 执行严格的自我防护措施:

2.3.1 预防物理性危害:手术室应设立射线专用的手术间,术中要使用射线照射时,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手术室护士应该暂时回避,如不能回避,要事先穿好铅衣。参加手术的护士应该定期轮换,避免短期大剂量接受射线的

照射。

2.3.2 预防化学性危害:对于化学制剂应妥善保管,放在阴凉通风处,易挥发毒剂要密封保管。消毒剂现配现有,剂量应准确,避免大剂量使用,使用时做好防护措施;手术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使麻醉废气等有害气体及时排出;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做好防护措施,使用后的物品及时焚烧处理。

2.3.3 预防生物学危害及意外损伤:对于手术病人,术前做好乙肝三系检查和HIV测定等相关检查,查明为阳性患者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让手术室工作人员能够早知道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2]手术室护士应定期自我检查,及时发现破损的皮肤及粘膜,及时采取措施。小结

医学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护理事业的进步。在医疗工作中,护理事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保障护理人

员的职业安全是当今医疗卫生事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手术室是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手术室护士由于各种职业因素及工作环境的原因,面临许多的职业伤害的威胁。虽然许多医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降低伤害的发生,但作为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来说还是应该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只有这样才是降低伤害发生的最主要途径。

第三篇: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摘要:手术室护士是一群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工作的人群。手术室的特殊环境使得手术室护士经常暴露在一些危险的因素当中,从而威胁手术室护士的自身健康。因此,作为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手术室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强化自身的防护工作,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1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性危害因

1.1.1射线的危害:有资料证实:射线可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致癌或致畸。

1.1.2紫外线及臭氧的危害:紫外线是手术室空气消毒的常用消毒方法。紫外线能将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皮肤黏膜和肺组织都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接触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等。

1.1.3噪声危害:噪音对人体的听觉有明显损害:听力下降;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加。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对内分泌系统也有影响:烦躁、判断能力和持续记忆力减退,降低灵活性,导致精力分散,工作易出错。噪声超过50分贝可影响人的休息和睡眠,声级达到7090分贝,会使人感到厌烦,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噪音长期刺激可引起耳聋,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手术室平均噪声应是60-65分贝,这是机体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但常达到90分贝。所以,手术室属于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手术室的噪音主要来自于监护仪、高频电刀、超声清洗机等的噪音等。

1.2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各类化学消毒剂的危害:如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长期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等,急性大量接触可致肺水肿、同时能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

1.2.2麻醉气体的危害:微量的麻醉废弃可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

射线的照射。对于怀孕的手术室护士应避免接触射线;在手术室进行紫外线消毒时,手术室护士应回避;在手术间内限制不必要的交谈,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对于手术室的医疗电器,要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淘汰陈旧的设备,引进性能好,声音小的设备。(2)预防化学性危害:对于化学制剂应妥善保管,放在阴凉通风处,易挥发毒剂要密封保管。消毒剂现配现有,剂量应准确,避免大剂量使用,使用时做好防护措施;手术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使麻醉废气等有害气体及时排出;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做好防护措施,使用后的物品及时焚烧处理。(3)预防生物学危害及意外损伤:对于手术病人,术前做好乙肝三系检查和HIV测定等相关检查,查明为阳性患者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让手术室工作人员能够早知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手术室护士应定期自我检查,及时发现破损的皮肤及粘膜,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措施;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套管针;做静脉穿刺时或与患者的血液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时,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地戴手套操作,如果没戴手套,在操作后要及时洗手,简单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部90%以上的微生物,重要环节可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等消毒液浸泡。参加手术者一律戴手套最好戴双层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减少50%。根据国外报导,双层手套穿孔率为4.7%,其中外层8.9%,内层<0.5%,而单层手套的穿孔率达11.5%-50.0%;洗手护士在安装、准备手术刀片时,应使用工具,不要徒手安装,防止误伤自己;手术刀、穿刺针、缝针、刀片,注射针头等锐利物品放在手术台上的小碗里,不可随意丢弃;手术中,缝针、手术刀、注射器针头应放入弯盘内传递,防止误伤他人和自己;不要重新给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戴保护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针头、穿刺针、刀片、缝针等用后应放人锐器盒内,并加盖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用锐器盒后,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在尖锐物被丢弃前,应检查锐器盒以确定未装满或针头未突出,以防止运送时造成锐器伤等。

2.4适当调整护士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在工作中适当调整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工作的次数,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注意缓解护士因工作带来的身心疲劳,缓解紧张的程度。让手术室护士注意节约体力和能量,减少无效劳动。管理者应合理设计流程,保证手术室工作的高效率性。可以在手术间播放轻柔缓和的音乐,使手术室护士放松身心,为手术室护士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同时在工作之余让手术室护士学会调整自我,积极做好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维护。

第四篇: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职业危险因素之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又只注重病人的安全,而忽略了护理人员自身的职业安全,护理人员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护理工作主体的护理人员应该怎样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下.护理人员工作的医院内,由于病人高度聚集,加上各种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医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环境;同时由于护理工作高强度性,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心理学和工效学的高度应激状态。如何有效避免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意识,已迫在眉睫。有记载的医源性感染:

1924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白喉 1949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肝炎 1984年,美国首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HIV 1987年,意大利首例ICU护士感染HIV 1992年,美国医生被留置针扎伤感染HIV 2003年,美国报道实验室感染HIV+HCV 2009年,我国广东某医院某护工感染HIV……

这么多医护人员遭受职业暴露, 那什么是职业暴露呢

职业暴露的定义 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

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护理人员位居高危之首; 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SARS &2002.11-2003.6,内地诊断病例5326例,其中医务人员1002例;死亡病例中约30%是医务人员;另据报道: 某医院在一次意外伤急诊抢救中,6名医务人员均因无保护措施参加抢救,在抢救中均直接接触血液,频率最多的那位重伤员,后经检测证实是艾滋病人,致使6名医务人员全部遭受艾滋病毒职业暴露。半年后有2名血液检出艾滋病毒抗体阳性,造成一起医务人员艾滋病毒职业暴露的悲剧;

为什么护理人员易发生职业暴露呢?(图)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缘于:工作环境特殊:病原微生物集中;工作对象:易感人群;遭受职业伤害的机会和频率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制度;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危害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1.生物性因素

主要包括由呼吸道传播的疾病; 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禽流感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护理人员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经常接触各种感染患者,易受到职业伤害;大量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据WHO统计,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由于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化学性因素

对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药物及消毒剂的接触,如抗肿瘤药、麻醉剂、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入空气中,或由于接触暴露,多有致畸和致癌作用。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解决消毒与环境污染致残余消毒剂吸入的矛盾也是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亟待改进的重要课题,有报道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烧灼、胸闷、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对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影响最大的化学因素是抗肿瘤药物的接触,现阶段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剂,具有致突性、致癌性、致畸性。

物理性因素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等有关。比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病人、弯腰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如腰背痛等。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精子生成障碍,甚至诱发肿瘤。

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有ICU、手术室、急诊室、供应室等主要噪声来源为机器声、工作人员对话、电话铃声、病人的呻吟声、物品移动的声音等;在消毒灭菌工作中,消毒物质(紫外线、臭氧等)均对人体造成损害.4 心理社会性因素

护理人员长期面对疾病、意外伤害、死亡、忧伤情绪会影响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共突发事件以及 酗酒、吸毒、医闹等社会问题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和紧张感;由于工作紧张、长期的轮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生物钟紊乱,造成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加重;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较高,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达到12.3%。护理工作压力源主要有:①不良的工作环境;②紧急的工作性质;③沉重的工作负荷。面对这么多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安全防护呢?

防护措施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接触特殊感染源,控制预防的原则,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的损伤,规定护士绝对不要将针罩罩回针头;操作后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教育,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及标准,贯彻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医院加强职业暴露预防资金的投入,提供有力的职业安全保障,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2.加强药物管理

加强化疗药物的管理,建立化疗操作流程、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配置化疗药物环境空气要流通,使用生物安全柜,操作中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除做好与接触抗肿瘤药物同样的个人防护及良好的通风环境外,要科学地使用化学消毒剂浓度,集中存放,容器密闭,并有显著标记。

加强自我防护 长时间站立的护士应学会合理用力,运用正确的姿势,培训护士正确搬抬病人和帮助翻身。监护室、手术室等部门如频繁应用射线和电磁波,也应达到一定的防护要求,如铅板隔层,或提供铅屏风等防护用品,在摄床旁拍片时让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器10m以上。重视洗手与戴手套

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前后、上下班前、脱隔离衣后要洗手。曾有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因此,一定要重视洗手并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实践证明,这些预防措施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提高认识,减少精神及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因工作对象、环境、社会地位、护患关系等造成心理紧张,工作压力比一般职业突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要积极应对各种压力,调节心态。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拓宽知识,完善知识结构。通过沟通技巧的学习,正确处理护患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防范差错事故发生。

面对压力如何进行自我调控? 做人不要太认真; 做事一定要认真;

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学会给自己减压 个人防护---3R原则

认识(Reconnition)——认清你该做什么,有备无患; 重复(Repetition)——正确、熟练、反复地操练; 强化(Reinforcement)——在例行操作中反复强化,使

习惯成自然;

总之,护理人员维护好自身健康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本保障。医院及各科室管理者应对护理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和重视,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让我们努力工作,快乐生活!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第五篇:ICU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ICU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钱芳袁石靓邮编:430060

摘要 分析了ICU护士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对ICU护士职业安全造成危害的因素可归纳为:生物性损伤、机械性损伤、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心理性损伤、工作环境对护士造成的损伤。最常见为针刺伤。针对这几类造成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保护ICU护士自身的安全并强化护士自我防护意识。

关键词:ICU护士;职业损伤;危险因素;防护

职业损伤包括职业危害因素导致的损伤和与工作有关的疾病【1】。被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自身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黏膜,或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而导致感染,造成医务人员的职业损伤。而使用的各种化学药物,消毒剂以及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之中【2】。ICU环境封闭,设备繁杂,且实施介入性检查和治疗多,有创监测和护理操作频繁,护士在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随着护理工作范围不断拓展,护理工作的风险也相应增加。护士的防护意识不强、防护知识欠缺和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可致使护士发生职业损伤的危险性增大。因此,要充分认识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加强综合管理,积极有效地进行防护。现将ICU护士常见职业损伤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ICU护士职业损伤潜在的危险因素

1.1生物性因素

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ICU收治病人大多病情危重,病人感染的病原菌复杂,且病房相对封闭,空气流通性差,易通过口鼻腔感染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由于病人介入性导管放置多,有创监测操作频繁,ICU护士需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尤其是在治疗急诊创伤病人时,因争分夺秒抢救,特别是实施抢救的前15分钟,一些预防措施(如手套、面罩、口罩和隔离衣等)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存在较高的职业性暴露,接触病人的血液或体液传播病原体包括: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研究结果显示,含病毒浓度较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的血液和体液HIV的感染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3】,暴露于含HBV血液、体液,感染HBV比率为6%—30%;若HbsAg(+)、HbeAg(+)感染率更高。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没有危险性

1.2机械性因素 【4】。

最常见为针刺伤,其次为刀片、玻璃等锐器伤。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4】,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具有潜在的感染危险。有报道,临床护士针刺伤率高达80.6%,其中74.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5】,已经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接种传播【6】。针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3%;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的几率为1.8%。

1.3物理性因素

ICU护士执行治疗和护理操作多,患者病情多为危重,基础护理量大,负重、抬、搬病人等常规护理工作也是导致护士腰背痛的危险因素【8】。病人进行床边拍片检查或护送危重病人做CT和核磁共振检查时,因病人需要不间断的人工呼吸支持,护士不可避免地要接触X线,高新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电离辐射会给医护人员造成机体损伤。如不进行有效地防护,易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甚至诱发肿瘤。【7】

1.4化学性因素

因ICU环境封闭,一些药物和消毒的挥发气体在ICU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中循环,可引起呼吸困难、眼睛和呼吸道炎症、接触性皮炎、头痛、关节疼痛、记忆障碍、注意力分散,甚至生理功能异常。ICU因消毒要求严格,消毒物品多,护士需频繁接触各种消毒灭菌剂,常用的消毒剂有: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是用于空气、地面和物品消毒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可引起变态反应、哮喘和胎儿流产。化疗和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化疗药物在配制过程中可出现

【9】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进入人体。护士在准备一些具有细胞毒性的药物时不慎暴露的剂量虽小,但日常频繁接触会因蓄积作用产生远期影响,可使免疫力下降,易造成流产、胎儿畸形

1.5心理性因素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的方向和内涵都在拓展。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日益增高。ICU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高负荷、高责任、高风险性,使护士心理问题尤为突出。ICU工作环境封闭,工作量大,而护理人员普遍编制不足,护士常常超负荷工作,尤其是晚班时间,护士人员相对较少,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导致护士身心疲惫,引起失眠、焦虑、抑郁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增强,人们越发注重自己的健康状态和权益保护,护士常常因为应对各种医疗纠纷而承受更多的精神压力,长期处于多种心情的交集之中,使身体始终处于应激状态。

1.6工作环境的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长期处于危重病的包围中,生活不规律、工作负荷重、病室内空气不新鲜、病室内异味,使护士的家庭生活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在全世界的各种职业中护理行业因工作环境造成的护士腰、背、肩疼痛,心功能障碍及流产现象的发生率较高【10】。国外研究表明,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培养护士的专业行为(如决策力),降低护士疲惫感和针刺伤的发生率。护士工作环境中的可变特征如人员配备、管理者支持程度、医护关系等不良可引起护士情感耗衰【11】。组织环境因素与护士个人因素交互作用促使护士产生疲惫感,改善个人和组织环境可有效地预防和矫正护士职业倦怠【11】。.ICU护士职业损伤的防护对策

2.1安全教育

树立安全管理理念,加强ICU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和教育,增强护理人员自身的防护意识,推行标准预防措施,即假定所有人的血液等体内物质都潜在传染性,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制定安全有致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执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和医疗垃圾分类管理等医疗制度,提高防护的依从性,提高执行率。

2.2 改善病房环境及设施

层流洁净病房可以保证环境空气质量。由于ICU环境封闭,如无条件采用层流通风,【9】。在设计上应考虑空气的流通性好,并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安置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床单位物品配备齐全,各病人监测设备独立、体温表、听诊器、电筒等用于病人诊疗的物品,病人应固定使用,翻身枕头配备充足,避免病人间混合应用引起交叉感染。对转出科、出院或死亡病人的一切用物,应及时彻底地进行终末消毒。病区管理上应限制陪护和减少探视,并进行动态空气消毒,每月定时进行空气检测,定期对病区环境进行全面消毒。

2.3 避免生物性损伤

2.3.1 实施屏障保护对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和黏膜暴露等危险时,应实施屏障保

护措施:做介入性检查和诊疗,如气管插管、吸痰、动静脉抽血和动静脉置管操作等,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处理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物体表面和医疗器具时,均应佩戴乳胶手套和口罩,遇特殊感染病人穿隔离衣,戴护眼罩。如病人的血液或体液不慎飞溅到脸上或眼中,应立即用清水清洗面部及眼睛,并用抗菌滴眼液做好眼的清洗和护理,工作服或各种私有物品染上病人血液或体液时,应及时用3%过氧化氢溶液消毒并除去血渍。

2.3.2防止交叉感染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用产品如人工气管导管、鼻氧管、引流管、吸痰管、吸引器连接管等。凡病人应用呼吸机治疗,遇特殊感染病人,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有人工气道时,应用人工鼻(热湿交换过滤器),并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以减少医院感染机会。ICU护士因工作繁忙或洗手不便比其他病房的工作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差。洗手是自我防护,防止交叉感染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应严格执行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洗手的制度。

2.4避免机械性损伤

2.4.1防止锐器伤安全使用锐器,重点是使用锐器前、中、后的正确操作及对用后锐器的安全销毁,制定和完善避免锐器伤的防护措施,用过的针头和锐器应装入防水、耐刺的容器内集中储存。避免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直接传递针头及锐器物,应用金属容器盛放后传递。在处理使用过的锐利器械时,应佩戴防护手套,且工作要细心,避免锐器伤。一旦发生锐器划伤或刺伤,应立即从伤口近心端挤压出血液;用肥皂清洗伤口并用大量流动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酒、酒精消毒后敷料包扎伤口。并抽血做相关病原学检查,确认是否存在感染,并进行随访观察。疑有特异性感染上报院感染科,必要时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进行早期预防。

2.4.2应用安全医疗器具安全器具是一种设有安全功能装置的注射器或其他锐器,被用来降低用锐器时所造成的针头刺伤或其他锐器伤的危险。有自动毁型注射器、安全留置针、无针密闭输液接头等,安全医疗器具在临床的投入使用,可以阻止和减少锐器伤害的发生。因此,减少锐器伤害的关键,是每一位操作者要按安全程序使用锐器。

2.5避免物理性损伤

负重、搬运重物或搬抬病人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和技巧以保持身体平衡、省力;需接触放射线时应穿防护衣,避免短期内大剂量集中接受X线的照射;进行紫外线或臭氧消毒时,人要离开消毒现场,眼睛不要直视紫外线光源,消毒后及时开窗通风。

2.6避免化学性损伤

掌握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给药途径及排泄方式,尤其是给病人输注细胞毒性药物时,护士戴口罩和乳胶手套操作,有条件应配置垂直层流生物安全柜。由于在操作时柜内可形成负压循环气体,可避免药物向空中弥散,配置室内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细胞毒性药物为化学性废弃物,要严格管理,空安X密封保存,并放于坚固、防漏、有盖的容器中,避免药物挥发。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掌握其使用方法、浓度、时间,并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和使用,解决消毒和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前应先了解该消毒剂的性能和不良反应,进行消毒操作时戴较厚的合成乳胶手套,可以有效地避免皮肤与消毒液的接触,并注意将消毒液存放于有盖的容器内。

2.7 改善工作环境,避免心理损伤

管理者要尽可能为护士改善工作环境,在工作设计和安排上要符合卫生学要求,护士面对压力应选择积极的应对策略,充分发挥个人应对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加强锻炼。在工作管理上,护理人员要配备充足,ICU病床与护士的配置比例在1:3左右,尽可能避免护士的超负荷工作状态,要注意人力资源合理安排,采用弹性排班,以保护护士的休息和体力。以计算机网络化、医疗文书表格化、后勤工作服务化,来减少ICU护士的非临床护理工作时间,减轻工作的劳动强度。加强护士的业务技能培训和专科学习,以减轻护士因学习新技术及知识更新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另外,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不过分苛求自己和他人,处理和协调好工作、家庭、社会等各种关系

参考文献

1.陆培康.预防医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1—117.2.艾秀琴.医务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天津护理,2004.12.(1):58

3.戴青梅,刘素美,李法云,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中华护

理杂志,2002,37(9):692.4.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

67—68.5.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6.段慧,吕卫华.实习护生护理操作中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天津护理,2004,12(6):

34.7.戴青梅,王立英,刘素云,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

杂志,2002,37(7):532—534.8.谢红珍,潘绍山,王红.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研究综述.中华护理杂志,2004,20(10):

77.9.王蠢英,李秀霞,保向菊.浅谈肿瘤科护士的自身防护.哈尔滨医药,2002,22(2):

90.10.李映兰.介绍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中华护理杂志,2002,38(8):116.11.丁莉萍,叶志雷,王汉琴.护士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0):49.2010.2.20

【11】。

下载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  手术室是医院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和抢救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种病原体最集中的场所,细菌病毒污染、化学消毒剂和挥发性麻醉剂对空气的污染以及锐器......

    手术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楚雄州人民医院手术室胡兰花 手术室是一个集手术、麻醉、抢救工作为一体的特殊科室,有别于门诊和病房。而手术室护士又是一个在特殊......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 刘洁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院手术室,陕西安康 725000 ) 手术室是医院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和抢救的主要场所和各种病原体最集中的场所,细菌病毒污染、......

    护士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措施

    护士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措施 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1、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2、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3、①、接触患者......

    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推荐]

    [摘 要] 伴随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条例的颁布实施,母婴健康问题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愈来愈多的关注,产妇与社会对助产士的服务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产房是一个特殊的工......

    肿瘤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

    肿瘤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 来源:创新医学网 作者:韩志慧作者单位:北海市人民医院放疗科,广西北海,536000 【摘要】 危害护士执业安全的因素有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心......

    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摘要】 目的 助产士是医院这一特殊环境中为特殊人群服务的群体,经常会接触较多的危险因素,从而导致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发生,危害了助产士的健......

    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与防护(五篇范文)

    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与防护 时间:2009年06月25日11:11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余中华 [摘要] 医护人员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中,特别是急诊室医护人员,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