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22水族马尾绣

时间:2019-05-13 09:3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22水族马尾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22水族马尾绣》。

第一篇: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22水族马尾绣

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22水族马尾绣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马尾绣,是水族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刺绣工艺。马尾绣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成品古色古香,华美精致,结实耐用。马尾绣的刺绣图案古朴、典雅、抽象并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水族马尾绣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工艺,闻名遐迩的水族马尾绣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堪称世界一绝。

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最近马尾绣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的原始艺术的保护带来了更好的机遇。

刺绣是流行于水族地区的民间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艺术造型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水族刺绣技法的种类很多,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

水族马尾绣的起源已不可考,主要产品形式有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花鞋等。四川成都织绣和其它民族的刺绣技艺也用马尾为原材料,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将之用于背带等绣品。

贵州省三都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是马尾绣的发祥地,那里的马尾绣工艺品远近闻名,成品远销海内外。板告村的女孩子从小就跟长辈学习马尾绣制作技艺,一般十岁左右就可以单独完成小型工艺品的制作。现在,板告村的所有女性公民都精通马尾绣制作技艺,而且马尾绣已经成为该村的知名副业,成为该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分布在三都境内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在当地,人们把是否精通刺绣作为判断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她们这里的姑娘出嫁,母亲必须备一条马尾绣小儿背带作为嫁妆送给女儿,预祝早日生儿育女。[1]

水族妇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她们将自然万物和民俗事象经过想象加工后,反映在马尾绣工艺上,绣品上的花鸟虫鱼造型别致,颇富民族韵味和艺术效果。

马尾绣的一个奇特之处,就是绣品上缀有铜饰。铜饰形状做成古代钱币的样子,但很小,薄薄的直径只有黄豆大小,以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如星星点点的小花,除了做装饰外,水族同胞还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在封建社会,铜是铸币之物,一些朝代严禁民间铸铜,而水族的马尾绣里却有铜饰。这又是体现马尾有价值的一个地方。

水族马尾绣

马尾绣的制作方法是,将两三根白线缠绕在马尾上(白色马尾最佳),然后用缠好的马尾盘在已描绘好的花纹轮廓上,接着在白线条的凹缝处绣、挑、补、梭各种彩色丝线,刺绣艺人凭自己的生活积累及艺术修养,在布面上挑绣各种图案。所绣的这些图案还只是一个空心的框架,还需要由螺形绣或结线绣来填充,最后再缝上金光闪闪的金线,一共要经过52道工序才算完成。[1] 制作过程

马尾绣的制作过程非常繁杂,具体可以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步,制作马尾线。即用丝线(多数以白色为主)将二至三根马尾绕裹起来,做成马尾线;

第二步,固定框架图案。用一颗大针将马尾线穿好,再用另一颗稍小的针穿上同色丝钱,然后一边用马尾线在布面上镶成各种图案,一边用穿有丝线的小针专门将图案固定在布面上;

第三步,“填心”。即用各色丝线(多以黑色、墨绿色和紫色为主)将固定好的图案空隙部分填满;

第四步,镶边。用橙色和墨绿色丝线在四周挑成“花椒颗”的镶边图案;

第五步,订“金钱”。在绣品上订上闪亮的小铜片以增加绣品亮度;

第六步,装订。由于马尾绣制作工序繁琐细致,并且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制作,人们为了方便操作,便将绣品分解成若干小片,待每一片都完工后,再用针线将它们按次序订在一起。六道工序完工后,一件完整的马尾绣工艺品就做成了。

技法种类

水族刺绣的技法种类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马尾绣的主要产品形式有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花鞋等。四川成都织绣和其他民族的刺绣工艺也有用马尾为原材料,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将之用于背带等绣品。采用此工艺制作的绣品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夸张。马尾绣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水语称为“歹结”)及翘尖绣花鞋(水语称为“者结”)、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虽历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号基本不变。

马尾绣绣品

水族马尾绣到底有多长的历史?水书及相关资料都无记载,全靠聪明娴慧的水族妇女世代相传,才保留至今。可能主要是水族有养马赛马的习俗,马尾绣应运而生。其实,这种以丝线裹马尾制作图案的刺绣方法,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好处,一是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二是马尾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另外,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在水族传统节日里,男子们赛马,女子们身着马尾绣盛装参与节日活动,成了最美丽动人的习俗。马尾绣钱包、香包精美的图案,巧夺天工的绣法,是馈赠亲友、家居装饰、收藏研究的佳品!

水族刺绣十分丰富,不同地区的水族在掌握同一技法上有粗犷与精细之分,在掌握不同的技法上也各有所长。刺绣工艺有挑花、绣花、补花等,针法有马尾绣、平绣、十字、打籽、乱针刺。但总体而言,水族“马尾绣”(有的民族也称为钉线绣),是水族刺绣中运用较多的技法之一,也是水族最古老、最具特色、最负盛名的一种刺绣,其工艺精湛,立体感、艺术感极强。水族生活中的很多物件都绣有“马尾绣”,尤其妇女背小孩用的背孩带,穿的绣花鞋,将水族“马尾绣”的艺术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了水族妇女娴熟的刺绣技艺。

水族妇女从小就在长辈的精心传授下,学做刺绣和剪纸。剪纸的花样很多,主要用做刺绣。长期以来,水族妇女在刺绣工艺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们对各种事物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并通过熟练的技巧反映在各种刺绣品上。用马尾线在背孩带和鞋子上刺绣制作十分细致的图案,是各地水族妇女的拿手活。

马尾绣绣品在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具有深远影响。马尾绣背带、马尾绣尖角鞋、马尾绣童帽等,在水族生活礼仪中具有不同的特殊意义。如水族女子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银佛童帽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是外婆(或舅母)探视外甥的必备礼物。而且水族女子只有在嫁出后生育第一孩时,母子才能享受此殊荣。此后,该女子不管生育多少个孩子(在旧社会不执行计划生育,女人能生多少便生多少),娘家都不会再送马尾绣背带,先前送的马尾绣背带便一直背孩子们都长大成人(背带完成使命后如果还完好结实,就会成为该户人家的“子孙背带”)。一般来说,每个水族女子一生中就只能接受娘家送的一副马尾绣背带,就算婚姻变故另嫁再生,娘家都不会再送。这种做法,一是因为马尾绣背带制作工序繁杂、价格昂贵、经久耐用。二是娘家人希望自家女儿从一而终,婚姻稳固,幸福美满。三是母亲对自己女儿及她的孩子们的良好愿望。孩子是希望,是未来,母亲希望女儿多子多福。在第一个孩子出生时,送去马尾绣背带和银佛童帽,代表富贵吉祥,希望外甥健康成长,长命百岁。

马尾绣绣品

1、马尾绣的“歹结”背带:是水族地区公认的最好背带之一,往往要经过52道工序才能完成,水族人也常常把是否拥有马尾绣背带看作是否体面和富有的标志。马尾绣背带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为主体图案,由二十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周围边框在彩色缎料底子上用大红或墨绿色丝线平绣出几何图案,而在上部两侧为马尾绣背带手,下半部为背带尾,有精美的马尾绣图案与主体部位相呼应,“歹结”成为通体绣花的完整艺术品。制作这样一件“歹结”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水族中老年妇女制作“歹结”尾花,一般不用剪纸底样,而直接在红色或蓝色缎料上用预制好的马尾绣线盘刺绣,综合运用结绣、平针、乱针,灵活自如,图案美观耐看。

2、“马尾绣”背孩带: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丽的“T”形“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儿。它的突出特点就是不用剪纸图案做底样,只凭经验完成。首先将两三根马尾合股,用白色的比马尾毛还细的丝线(把丝线剖拆成丝来用的)缠裹成“马尾线”,然后刺绣者凭着自己的想象,用彩色“马尾线”在背孩带上镶拼成各种几何图案和花草鸟雀图案骨架(图案主要是极富弹力的牛角花、水车纹、花椒纹、回纹、斜纹、方格纹、鱼骨纹),再用针穿上白线将图案固定。最后用结线绣和螺线绣将图案骨架填满,谓之“补花”,再缀上闪亮发光的“金线”,于是便构成一幅结构完整、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缜密精致、豪华富贵的美丽画面。黑、红、黄、白几色对比,形成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背孩带不仅美观大方,而且结实耐用,是母亲给女儿准备的最好嫁妆。一件马尾绣衣服往往要耗费一个妇女数年甚至十多年时间,因此它也是衡量姑娘女红功底的标准。

3、“马尾绣”绣花鞋:是一种翘尖布鞋,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翘。制作方法是在鞋帮上先用彩色丝线刺绣成底色图案,然后再采用马尾绣的方法,用丝线缠马尾,卷曲成各种几何形图案拼镶在鞋帮上,然后边缘镶补。其工艺十分复杂,但刺绣出的图案立体性强,精美别致,堪称精美的工艺品。所以水族妇女也多在庄重场合或走亲戚时才穿,配上豆浆印染的蓝布上衣、百褶裙和银胸饰,显得十分典雅华贵。

随着时代变迁,马尾绣艺术也在变化。两条背带主色调发生了变化,解放前的背带色调主黄色。与封建社会以黄色为高贵相关联,解放后的背带色调主红,与今天人们以红色为吉利的观念相同。[1]

虽然制作马尾绣的人还很多,但穿戴的人已不多。马尾绣服饰多在节日里才穿戴。特别是在水族端节里,但现在的端节已经过得越来越淡了。最关键的是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过去,马尾绣被视为一位姑娘是否心灵手巧和这个家庭富有与否的象征。但现在人们都不这么看了,姑娘们做出了衣服都压在箱底里,改穿汉装去了。

马尾绣工艺传承出现严重断层,现代马尾绣的工艺制品质量下降,人们已很少愿意使用,对水族马尾绣这一特殊的工艺门类应当进行抢救、保护

第二篇: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扶贫开发与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略论

罗燕

(贵州省黔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古籍办)

论文摘要:水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民族,有着独具的特色。文章着重论述扶贫开发与水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提出对水族文化抢救、保护和传承的对策。使水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永续发展.关键词:扶贫;水族;保护传承

水族有近40万人口,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独山县、都匀市、福泉市,黔东南州的榕江县、丹寨县、雷山县、从江县、剑河县,广西的南丹县,云南的富源县等地区。

一、水族文化资源

1、水族口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族口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内容来讲,是非常丰富的。涉及文学、历史、地理、经济、语言、文字、艺术、医学、宗教、历法、民俗、生产技术等。

水族口头文化通过民间口耳相传,世代沿袭,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水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繁多,以神话、歌谣、传说、故事、童话、寓言、谚语等多种形式流传于民间。

⑴、神话。水族的神话格调高昂,思想健康、气魄宏伟,具有激发和鼓舞人奋发向上的作用,构思巧妙、幻想新奇,具有永久的魅力,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水族的社会发展和每一个民族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低级经济基础和贫乏的知识,决定了水族先民认识世界的水平,从而才以他们奇丽的幻想创作了极为丰富的神话。按其内容可分为:开天地类,如《开天地造人烟》、《恩公开辟地方》等;人类起源类,如《人类起源》、《牙仙造人》等。我们可以从这些神话中了解到水族先民为了生存而与自然作,斗争以及人类自身演变的情形。

⑵、歌谣。水族的歌谣按形式可分为双歌、单歌、蔸歌、调歌等。按内容分为古歌如《人龙雷虎争天下》、迁徙歌如《在西雅,上广东》、生产歌如《造房歌》、风俗歌如《端节歌》、苦歌如《苦难歌》、酒歌、丧葬歌、婚嫁歌、情歌等等,其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言语简练、风格刚健清新,所反映的内容充满了劳动的美、斗争的美和情感的美,渗透在水族人民的各个生活领域,具有民族凝聚功能、历史功能、寄托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艺术功能等多种功能和研究价值。

⑶、传说和故事。水族的传说和故事的产生是继承了神话流传的影响,随着现实生活视野的逐步扩大,而逐渐产生和不断丰富。水族的传说和故事非常丰富,题材广泛。从内容上可分为迁徙如《燃火》、风物如《温泉的传说》、爱情如《韦光与石仙》、善恶如《石马宝》、抗暴起义如《简大王的故事》、机智人物《金贵的故事》、动植物如《满懂满》、物产《漆树的来历》等方面至今尚在水族人民生活中流传,由于它是在各个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从人们的客观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

⑷、童话和寓言。水族童话是对儿童进行人生启蒙教育形象化的教科书深为水族人民所需要和喜爱,因而世代相传,久经不衰。水族童话的内容是扬善怨恶,赞扬勤劳、忠厚、善良的美德,批判贪婪、狡诈、恶狠的恶行。具有代表性的有《包谷姑娘》、《葡萄姑娘》、《兄妹斗虎》等。

水族寓言以教诲为主要目的,含有较深刻的意义,大体可分为道德性寓言和哲理性寓言,道德性寓言从各方面反映了水族人民长期纯朴的道德和真诚、谦逊、无私、善良、勤劳的优秀品质。如《乌鸦和老蛇》、《蜘蛛网和蚊子》等。哲理性寓言揭示事物的规律,含有一定的哲理,知识性强,能启人以思,晓人以理。如《石匠和木匠》、《脚和眼睛》、《鹌鹑和老鼠》等。

无论是水族童话还是寓言,都是水族人民对积累生活、生产经验的一种总结。是水族人民智慧的一种结晶,是非常珍贵的财富。水族口头文化内容多姿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丰富,全面纪录了水族历史根源、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揭示了水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征。

2、水书

水书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水族的独特文字,均为手抄本,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它源于洛书、周易。2006年被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书类似甲骨文和金文,其象形原理亦与甲骨文相似。行文体例,先注年月日时方,下注兆象及说明,犹甲骨文先注占卜时间,下注贞兆。又有许多表达宗教内容的文字,有些字近似汉字的反写或倒写等。(水书)

水书是水族先民用以记载古代天文、地理、历史、宗教、历法、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人类学等古老文化的典籍,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是水族的百科全书。水书的抢救、征集、整理,对进一步研究水族古代语言文字、历史、哲学、天文、历法、语言学艺术、宗教信仰以及解读人类发展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水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极高的研究价值,受到世界语言学界的瞩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水书所反映的天象、历法资料,显示了水族先民的天文知识水准,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我国天文学史和民俗学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水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还具有社会生活价值,更具有经济开发的价值。

水书是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目前我国稀有的、完整地、活态地保存并应用至今的古老文字。水书不仅仅在水族社会应用,水族聚居区周围的汉族、布依族、苗族等其他民族也相信水书、认可水书、应用水书。水书就其应用范围来说,是开放型的,可为任何一个民族服务。水书结构较为丰富,可分为

1、象形字。

2、指示字。

3、会意字。

4、假借字。

5、象形、会意与指事结合造字。水书是我们今天推断文字历史的重要依据。

3、水族马尾绣

水族马尾绣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2006年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的原始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更好的机遇。(马尾绣)

刺绣是流行于水族地区的民间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艺术造型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水族刺绣技法的种类很多,有马尾绣、平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

马尾绣是水族地区一种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水族姑娘用这种手法绣出来的花纹图案有很强的浮雕美。刺绣手法与西周时期辫子骨刺绣填彩手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其特征都是以流动曲线组成的对称图纹,似花非花、似蔓非蔓、象波涛滚滚、如行云,似流水,叫人瞩之神往,似乎让人进入一个完全抽象的空间和另外一个神奇的远古世界。水族通过这种传统的刺绣得到不断的传承、补充和发展。

4、庆典活动——端节 卯节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2006年也被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节,水族人民又称“借端”(“借”水语“吃”的意思)吃端、过端。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匀市、独山县、荔波县等地水族人民欢庆团聚、辞旧迎新、庆丰收而举行的节日。水族历法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和春夏秋冬四季。阴历的九月为其岁首,阴历的八月为其岁尾。水历十二月(农历八月)第一个亥日起,至水历新年二月(农历十月)期间,主要以亥日,亦有以午、未、申、酉、戌日为端节的节期,按古老惯例分地区、分期分批轮流过节。各地所过的亥日不一样,如都匀市奉合、阳河等地以第一个亥日为节日,水龙地区过第二个亥日;恒丰,三洞地区过第三四个亥日。

端节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顿饭忌荤食素,但不忌鱼虾。节日期间,铜鼓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歌声和芦笙调从早到晚回荡在翠竹掩映的竹楼里,水乡山寨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敲铜鼓)

祭祖是水族过端最重要的活动,分别在除夕夜和大年清晨进行。祭品依例要戒荤食,惟独鱼不在禁用之列。水族祭祖的鱼叫“鱼包韭菜”,是将大叶韭菜、广菜等塞满鱼腹后,炖煮或清蒸而成,祭祖之后便可食用。相传,水族的远祖由南方往北迁徙时,送行者送上一包食物,原来是内有九种青菜的煮鱼。远祖靠这食物充饥来到黔南落户,后来鱼包韭菜便成为水族人最喜欢的家乡风味。(祭祖)

端节清晨,水族村民在长老指挥下敲起了神圣的铜鼓,大家聚集在铜鼓周围互祝人寿年丰,然后随着铜鼓挨家挨户去贺新年,吃年酒。每到一家,大伙便按辈分依序入座,互挽手臂在“秀!秀”(水族语:干杯!干杯!)的欢呼声中干杯,一边吃些鱼和其他菜肴。吃年酒必须家家去到,若有一家未去,就是对这户人家的极大侮辱。孩子是吃年酒队伍的重要角色,据说孩子的欢笑会带来好运,所以谁也不敢冷落他们。赛马是端节活动的最高潮。赛马的地点叫“端坡”或“年坡”,人们吃过年酒后便成群结队地从各村寨赶来这里,端坡顿时人山人海。青年人赶端坡不但为了看赛马,还把这盛大的聚会看成是物色情侣的好机会。跑马之前也要举行--个简便的祭典。人们在跑道中央设一供席,上摆各种各样的祭品,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祭,长老伫立桌前神情肃穆,端斟满酒的酒杯,口中念念有词,大多是对祖先的怀念和吉祥如意的话语。祭典完毕,寨老跃身上马在跑道上遛上一圈,方宣告赛马开始。水族的赛马形式非常独特,叫做“挤马”。当指挥者一声号令,骑手扬鞭策马,在山谷互相冲闯,在抗争中挤出山谷向坡顶冲去,谁先到远坡顶,谁就是胜者。当夜幕降临,水乡山寨星光点点,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人们将铜鼓悬挂在堂屋中央,敲击为乐,彻夜不息。趁着夜幕,在端坡上相识的未婚青年男女相约而至,芦笙悠悠,情意绵绵,青年男女成双成对漫步在低矮的丛林中;幽坐在散发着缕缕清香的池塘边;他们无所顾忌,纵情歌唱,相互倾吐衷肠。在水族中,有“过端不过卯,过卯不过端”的传统区分。过卯节的这些村寨把水历九月或十月(农历五、六月)的卯日作为新年节日,叫做“借卯”,意为“吃卯”。按照水族的族规,凡过端节的村寨,就不过卯节,而过卯节的,就不过端。

赛马

二、水族文化资源的开发

1、物质文化

⑴水族村寨大多数是依山傍水而立,人们居住“干栏”式房屋,这些村寨需要进一步维修并培植环境。⑵与水族衣着有关的水族刺绣、剪纸与印染艺术是水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⑶水族的石雕、木雕、工艺美术及金银首饰等手工艺品的商品价值的潜在力也是不可忽视。铜鼓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及社会功能也是急待开发的问题之一。

⑷水族的饮食文化,在保持民族特点的前提下,通过扶贫开发使产品进入市场,从而才能改善水族地区的同胞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2、精神文化 水族的水书、神话传说、音乐舞蹈、礼仪风俗等是异常丰富多彩的,它最具民族特色。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所有文化资源的开发,要通过研究使之变成文字的表达,图画的宣传,艺术象征的表演,最终达到物化和商品化,其目的首先是提高民族的自我意识,其次才是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产品商品化,使之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

3、观念文化

水族人民的观念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其原始宗教的观念、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作用形成的。通过民族文化、商品经济的交流,使世人从中了解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扶贫开发使民族文化商品走出村寨、走出国门。

三、扶贫开发与水族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1、扶贫开发与水族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要实现扶贫开发与水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必须与水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发相结合。充分认识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扶贫开发工作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一个新的突破。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把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为扶贫的重点,投入一定的资金抢救、保护频临失传的民族古籍,扶持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的翻译、出版。扶持民族传统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有新的突破。贫穷是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扶贫开发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只有消除贫困,社会才会和谐稳定,才能加快促进少数民族的共同繁荣,经济社会才能又好又快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发展和区域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方面,扶贫开发工作要在统筹发展方面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扶贫开发部门应进一步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作出新的贡献,扶贫开发要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人文、地理以及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进行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传承的开发,发挥少数民族特色,形成特色产业,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增强生机与活力,迅速发展起来,持续发展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世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它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主权的依据。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灭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和流失,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也同样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建设先进文化为宗旨,把握全局,因地制宜,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指导方针

通过扶贫开发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制度,使少数民族地区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和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工作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部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3、扶贫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生机

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加大投入,扶贫工作部门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使少数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获得生机。否则,还没等到国家投入的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是人亡艺绝了。获得传承的生机根本出路在哪里?还是在于要让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能够获得社会对其内在价值的认定,获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认知。当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缺失让我们特别是我们的子孙后代对感到扼腕惋惜、感到千金难求的时候,少数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才真正获得传承下去的强大动力和内在生机,才具备了传承下去的根本条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特点不同,传承条件也不相同,要针对各自项目的特点进行研究,找出不同的扶贫开发对策。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任重道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扶贫开发之路也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传承的本质是文化的延续,正确理解传承,建立科学有效扶贫开发机制,对民族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及保护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很多的口头和行为传授的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面对纷繁复杂的保护任务,迫在眉睫的保护重点将是如何扶贫和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称“非物质”,但与“物”密不可分,其本质不在“物”与“非物”,而在文化的传承,即世代相传,传承人消失,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不复存在。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是传承人,保护好他们,是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最简单的办法是把保护的责任和权利交给传承者,交给传承的群体或个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肯定会产生经济效益,但这种效益应该先让传承者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有规律的,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重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的特殊保护。

目前对传承做法各有不同,主要有:(1)只认可传统的传承,否认其他的一切传承。(2)坚持自然传承。所谓自然传承,就是民间父子师徒传承。但实际上,经过社会的变迁,大部分自然传承的条件已经消失了。(3)当今世界已是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了,归入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的归宿。(4)办班传承,进入学校传承是许多人的观点,如民族文化进课堂等。(5)扶贫开发传承,这是靠扶贫工作部门的资助开展传承的做法。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项长期的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重视、参与、支持,传承将会成为一句空话。随着扶贫开发行动计划,我们水族的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水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扶贫开发将会促进水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水族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俗习惯、民族艺术和手工制品都有独特的特点,把民族文化保护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人文生态保护和自然生态建设并举、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注重保持其独有的民居、民俗和民族风情、科学搞好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建好民族村寨、改善水族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做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扶贫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与旅游开发、继承传统文化和弘扬先进文化相互结合,利用扶贫开发方式,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改变水族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推进水族地区达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保护遗产、对外开放、走向小康的目标。在扶贫开发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要加强对特困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扶贫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切实推进民族地区社会进步,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现代文明水平。要进一步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扶贫工作部门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物、出版、语言文字、报刊等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承载点,也是做好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有效结合点。以少数民族文化为重要特色的旅游的快速发展,不断加深对传统民族文化珍贵价值的认识,极大促进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界、各方面更加自觉地投身于民族文化的保护。相较于政府传统的倡导、投入和扶持而言,这种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自觉认同和积极保护,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具有更加持久、有效的作用。参考文献:

1、潘一志:《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

2、贵州民族出版社:《水族简史》

3、三都县:《水族源流考》

4、贵州省水家学会:《水家学研究》

5、上海文艺出版社:《水族民间故事选》

6、贵州人民出版社:《水族民间故事》

7、三都县:《石马宝》

8、贵州人民出版社《水族文学史》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采取进校园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有益尝试,让我们能够看到传承的希望所在。像贵州省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不仅以兴趣为导向,播下对非遗文化热爱的种子,可谓给非遗传承传来“一脉香”。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最大的效果就在于开启学子们的兴趣点。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而非遗文化的传递,如何培植兴趣才是重点。贵州省的例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因为作为多民族的省份,非遗文化的资源也极其丰富,让这些文化资源走进校园,成为孩子们的必须课,不仅丰富学生们的文化修养,更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新契机。学校是一个重要载体,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与现实结合,懂得呵护民族文化的传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在非遗传承的链条上,人才辈出是最理想状态。对很多非遗项目,往往面临着“人走技失”的困局。而打破这个困局,关键问题在于完善人才培育机制,让非遗的传承能够源远流长,能够有不同时代的“手艺人”代代相传。而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对于小学和中学阶段来说,只是启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懂得非遗的文化价值,而对于高校来说,就需要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育上努力。目前,高校可以从开设非遗选修课上作为突破口,再进一步设置非遗必修课,从而在高校中能够培养合格的人才,为非遗传承续上薪火。

文化遗传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文化遗传就是保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推进“非遗”进校园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非遗”进校园大有可为。

开设“非遗”校本课程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作为学校,完全可以制作符合本校校情和地方文化特色制定内容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本土“非遗”文化遗传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土“非遗”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本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开展方言课,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我们的语言文化,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比如,引导传统戏曲进校园,让学生感受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诸如此类,都是有效传承本土“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

立足本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可与文化单位建立对口的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开展文化夏令营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感受本土“非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创设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文化环境熏陶。学校可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广播节目、班会课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本土“非遗”文化教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本土文化面对面,让文化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

本土“非遗”进校园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学校要做有心人,要做用心人,真正搭建平台,让文化传承大优可为。

本次活动联合了县文化馆在教学楼大厅特设了五个方阵,依次是变脸馆,越剧馆,剪纸馆,布袋戏馆,提线木偶戏馆,每个方阵分别由民间艺术大师张永新、邢玲娟与柯秀容、金素清、郑运德、许正桃坐镇。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吸引了大批的幼儿及家长驻足观看,大家纷纷送上了热烈的掌声,与此同时每个班级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活动,幼儿与家长都积极参与其

中。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机关幼儿园处处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孩子们在民间艺术家的魅力中,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体验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之处,萌发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展望未来的一切,我们更加珍惜美好的六月,让游戏点亮幼儿快乐的童年!

当然,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实现非遗传承,更需要有创新的理念。而学校,尤其是高校往往是创新高地,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人们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能够激发创新的灵感,从而换取非遗传承新的形式。可以说,在非遗传承上,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共同呵护非遗的传承。非遗文化进校园,可行且有新的启示。同时,非遗文化也可以走进社区,走进更为基层的地方,让非遗的未来传承更为广阔。(苏彦)

“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各地纷纷从改革教材、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等方面入手,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之美”。

让孩子从小学习传统文化,教材是基础。当下许多城市推陈出新,编写适合适龄儿童阅读的教材,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引入教材,使阅读过程既有教育性又有可读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注重教材革新外,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形式上,非物质文化因其新颖、有趣,容易被儿童接受,成为许多地区推广传统文化的范本。全国中小学校纷纷邀请大师名家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一起互动,为幼小的心灵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保护教学基地,真正做到了非遗项目保护从娃娃抓起,加强了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珍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郝萱琳在傅山小学传授剪纸技艺,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和兴趣爱好,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苇编老艺人给孩子们传授技艺。

除了古文经典,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等等,都是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

学校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增加古文比例?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进课堂?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误区?这些问题的确引人深思。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领悟”,把传统文化当作生活中的智慧与美,而不是一种“古书”、“落伍”或“久远”。对于,孩子们而言,千万不要小看小孩子们的“鉴赏力”,如今的孩子,既然能“三岁读诗”,更能在小小年纪领悟“传统之美”。而孩子天生对文化美的鉴赏力,需要家长、学校、老师、社会形成一个呵护“传统美”的氛围,这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就会对“传统文化之美”有一个内心的意愿和感受。

传统文化“近生活”,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最重要的是“文化自信”,这是民族文化之魂,自信才有美丽,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之中,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一定要通过“必要的形式”去展示和发扬,但一定不能“就形而形式”、“重形式而轻内容”。

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从“小”下手,让传统文化之美从孩提始起就培养文化和艺术的欣赏力,而生活中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存能力”,还有对美的“鉴赏力”。不管今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一定要有对本民族文化的欣赏力,这表示民族生命力和精神的成长。一个民族最兴旺的时候,一定是传统文化发扬最广大的时候。所以,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责任和使命。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本真包括“真正”、“真实”、“完整”。

1、真正:如捏面人,小孩子也会捏,但没有套路,是瞎捏着玩,不是“真正”,真正包括传统的技巧、材料和技术要求和规范。

2、真实:能作成产品,可见、可听、可触,如山歌,不能仅有文字记载,没人能唱。

3、完整:有一整套完整全面的体系,会唱1~2首歌不是完整,起码继承了较多的,较全的内容。应该是不是古代遗迹,而是靠人们传承而到来的古代产生的文化。如:维吾尔十二木卡姆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

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11年11月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6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昆曲

中国古琴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2010新添两项:京剧、中医针灸

2011年新添一项: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福建南音

南京云锦

安徽宣纸

贵州侗族大歌

广东粤剧

《格萨尔》史诗

浙江龙泉青瓷

青海热贡艺术

藏戏

新疆《玛纳斯》

蒙古族呼麦

甘肃花儿

西安鼓乐

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书法

中国篆刻

中国剪纸

中国雕版印刷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端午节

妈祖信俗

羌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麦西热甫(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活字印刷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载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22水族马尾绣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22水族马尾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定在我心里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在清代以来,特别是近代史,在中国历史进程上,它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在的直隶总督署大院里,知道这个院子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1国考申论范文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华图 2010-11-24 18:26: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情况

    灵武市非遗工作进展情况及2011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安排一、非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灵武市历来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几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对非遗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翻译

    如何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12月11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首发式上,有专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外文翻译过来的名词,“英译汉做得不够好”,造成我国“非......

    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云龙山庙会看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姓名:杨成业 学号:100663017 班级:10营销(Z) 摘要 我们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徐文化的集大成者。徐州古称彭城,已有6000多年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一、指导思想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师生对“非物质......

    浅谈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站推荐)

    浅谈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姓名 班级 学号许昌是我的家乡。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中原腹地。历史车轮滚滚,在这片中原土地之上拥有数之不尽的历史名声文化古迹与神话传说。很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

    1972年巴黎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公约对人类的整体有特殊意义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自然风光和文化及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