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问答论述题
问答题
1.民族大迁徙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
1)日耳曼内部发生的变化引起的:B1-2世纪,日耳曼人氏族社会迅速解体,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加剧,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是各部落间的战争成为掠夺性战争,像邻人掠夺财富,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这种卑劣的动机是大迁徙的动力。
2)匈奴西迁和罗马帝国的衰落是引起氏族大迁徙的客观因素。
意义:
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日耳曼人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任务,摧毁了腐朽反动的罗马奴隶制帝国,为垂死的西欧注入新的生命力,为封建制度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起了解放者的作用。
还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民族大迁徙的结果导致了罗马古典奴隶制的灭亡和西欧封建社会的开始。
2.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西欧封建制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交叉,两种社会历史因素相互综合的结果。
特点:
1)形成了以劳役剥削为主的庄园制
2)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等级制
3.法兰克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封建化的过程和历史意义如何
——见笔记
4.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1)城市是社会进步的集中表现。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把西欧社会从原始简陋的农业状态中解脱出来,是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生机勃勃。城市的再生产过程改变着客观条件和生产者自身,造就新的力量和观念,成为反天主教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2)对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乡村的自然经济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
3)在城市的支持下,英、法等国家先后形成了等级议会君主制。逐渐发展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
4)改变了中古时期的阶级构成,使阶级斗争发生新的变化。市民和农民阶级一起,构成了封建社会内部巨大的反抗力量,为推翻封建制度,创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拓了道路。
5.十字军东侵的后果及其影响
十字军东侵是中世纪的世界性的战争,是西欧教俗封建主对近东的侵略战争。这次战争历史之长,涉及的国家和社会阶层之广,地理范围之大,历史上是空前的,影响深远的。
1)对东方人民来说,十字军东侵破坏了生产力,摧残了文化,洗劫了许多城市和乡村,断送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严重阻碍了近东各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欧洲的广大劳动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牺牲。
2)十字军的东侵,对欧洲封建社会来说,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她它进一步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欧的工农业生产、贸易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市场的扩大。随着贸易的发展,东方的许多产品和技术也更多传到西方。从而改进了西方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式。
3)十字军东侵的结果,对西欧社会政治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部分封建主在东侵中消耗了力量,而城市却在贸易增长的刺激下得到较快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市民的地位,从而导致等级议会君主制的产生,在城市市民的支持下,王权日益加强起来。
4)十字军东侵期间,封建主急需金钱,曾让部分农民通过金钱来买自由,减轻了一部分封建义务,也促进了封建奴隶制的解体。
十字军东侵的结果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是贵族阶级的削弱,市民阶级和王权的加强以及农奴解放的开始。
6.英法王权加强的过程
——见笔记
7.德国历史发展特点
1)封建关系产生的比较晚,封建化的进展缓慢。受罗马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的影响很少,长期保存了日耳曼二年的农村公社制度;公社里的自由农民爱好自由的精神,使得他们对于剥削和奴役进行顽强的抵抗,使德国封建关系发展比较缓慢,以致城市兴起较晚。
2)中央王权软弱,地方封建势力强大。国王往往是诸侯中的弱者,多热衷于对外侵略扩张,不甚关心国家的集权和统一;以个别城市为中心的地方市场反而加强了地方诸侯的势力,更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集权;新兴得富裕市民只关心自身的局部利益,不能支持君权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所以,德国在中古时期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8.皇帝与教皇斗争的原因、经过及后果
原因:主教授职权问题
实质:教皇和皇帝为争土地和在西欧的霸权地位的斗争
经过:1)1075年教皇格利哥里七世召开宗教会议通过的决议直接触犯了皇帝的利益。
2)1076年德皇亨利四世召开了沃姆斯宗教会议,决议废黜教皇;教皇则在拉特兰召开宗教会议,开除亨利教籍,废其帝位,煽动大封建主反对皇帝。亨利害怕国内大诸侯造反,不得不暂时屈服。1077年亨利到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请罪。在大雪中等待三天,最后吻了教皇的鞋子,才恢复了教籍
3)亨利等到国内局势稳定以后于1084年出兵罗马,驱逐格利哥利,另立教皇,使其为自己加冕。
4)教皇与皇帝的斗争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1122年双方才达成协定,签订“沃姆斯宗教协定”。授职权中象征着教会徒弟权力的权节由皇帝授予;象征教会权力的指环和笏杖由教皇授予。双方都有份,但都不满意。
后果:给德国带来严重的后果,政教之争以后的德国,皇权更加软弱,加剧了德国的分裂局面,1125年法兰克尼亚王朝终结。
9.4~5世纪拜占庭政治发展的特点(为什么拜占庭没有与西罗马同时灭亡)
1)东罗马存在着许多经济成分:a奴隶制经济但规模不大,奴隶数量也不多,奴隶的处境有所改善,阶级矛盾从来没有达到西罗马帝国那样的状况,这是东罗马帝国不至于因遭受奴隶制危机而衰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b农村公社经济,存在一定数量的自由农民,自由村社农民的存在,使东罗马帝国不仅有税源而且还有兵源,对政权的稳定起了促进作用。c隶农制经济,这种经济是东罗马帝国的农业的基础。隶农的处境要比西罗马帝国隶农的处境好,隶农的劳动积极性也比较高。它的存在也缓解了奴隶制的危机。
2)拜占庭兴旺的城市和发达的工商业,君士坦丁堡是世界著名的大城市,东西方贸易的‘金桥’国际贸易的集散地。国际贸易的繁荣也促进了拜占庭工商业的发展。
3)政治上拜占庭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皇权被神化,各省官吏由皇帝任免,并对皇帝复杂。地方分权的现象也没有像西罗马那样显著,离心力不大,这对政权的巩固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这些使得东罗马帝国能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又继续存在了一千年的原因。
10.俄国伊凡四世改革内容(沙皇专制制度建立措施)
1)颁布了新法典,增强了国家机关在司法上的作用。
2)军事:提拔中小地主任军官,颁布军役法占领150俄亩的土地为国家出骑兵1人
3)行政:废除贵族世袭的领地机关,设置系统的管理机构-衙门,分管全国的财政
军事外交等事务;提拔中小贵族为衙门的官吏。
4)经济:建立沙皇特辖区制度,专制统治的集中表现:从宫廷和国家机关开始设置全国的土地分成两部分即由杜马管理的普通区和沙皇特辖区,凡是土地富饶商业发达具有军事意义的“特辖区”分给支持王权的中小贵族。特辖区内的大贵族世袭领地一律收回,换成偏远的普通区。
11.拜占庭帝国历史地位和影响
1)政治上,拜占庭是保护西方的盾牌;2)文化上,保护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为以后的西欧文艺复兴运动打下了基础;3)对东欧,拜占庭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对东欧国家和民族都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12.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的原因
阿拉伯社会的各种矛盾,包括氏族部落的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交织,十分尖锐,各个阶级阶层,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要求阿拉伯半岛统一起来:6世纪以来,半岛内陆大都处于原始公社制的阶段。内部出现了私有财产和剥削奴隶的现象,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半岛西部农业商业发达,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麦加城因此得以繁荣,社会急剧变化;麦加贵族把持统治权力,役使奴隶劳动,平民也受其压迫和奴役,社会矛盾尖锐;对于阿拉伯商路的争夺,使阿拉伯农业商业严重衰落,更激化了阿拉伯的社会矛盾。商人提高利率,贵族竭力压迫人民。整个阿拉伯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贵族为了镇压日益高涨的人民运动,巩固统治,扩张土地,争夺商路,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一国家。
再次受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主要是它们的一神观念。
13.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其后果
原因:宗教原因
希望更多的人皈依伊斯兰教;经济原因
为了到外地寻求土地和财富。
过程:1)初期,四大哈里发时期:在圣战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宗教的传播,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对拜占庭和波斯发起进攻。第二任欧麦尔七世纪三十年代打败伊朗军队,西部大军占领开罗,将埃及纳为版图之中。第三任
奥斯曼继续扩张战争
并建立海军
占领呼罗珊,亚美尼亚,北非的利比亚以及拜占庭的海军基地塞浦路斯岛等
第四任
阿里时期形成一个新的宗教派别
活动在伊拉克,伊朗等地。
2)委马亚王朝统治时期
东西北三个方向进行扩张。
3)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
对外扩张战争基本结束。
后果:1)给被征服地区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加强了征服地区与被征服地区宗教民族的矛盾,同时也激化了阶级矛盾。
2)促进了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播。
3)扩大了阿拉伯国家的版图,使其成为横快亚欧非的一个大帝国。
14.伊斯兰教对阿拉伯统一的影响
1)伊斯兰教是一神教,要求人们信仰和服从安拉,实质上是要求人们服从国家的统治。他所宣扬的,要为安拉进行的圣战。实质上是要他的信徒为国家而战,这就为国家的产生制造了舆论,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伊斯兰教是一个宗教行政
军事三个为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3)伊斯兰教的产生是和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变迁相适应的,是阿拉伯奴隶主阶级为摆脱社会危机,实现阿拉伯半岛政治上的统一,以及要求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15.伊斯兰教产生背景、基本成就、特点和历史意义
l
背景:
产生于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革的时期。当时阿拉伯社会的各种矛盾,包括氏族部落的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交织,十分尖锐,各个阶级阶层,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要求阿拉伯半岛统一起来。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就是伊斯兰教的产生。【详解矛盾:6世纪以来,半岛内陆大都处于原始公社制的阶段。内部出现了私有财产和剥削奴隶的现象,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半岛西部农业商业发达,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麦加城因此得以繁荣,社会急剧变化。麦加贵族把持统治权力,役使奴隶劳动,平民也受其压迫和奴役,社会矛盾尖锐。
对于阿拉伯商路的争夺,使阿拉伯农业商业严重衰落,更激化了阿拉伯的社会矛盾。商人提高利率,贵族竭力压迫人民。整个阿拉伯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贵族为了镇压日益高涨的人民运动,巩固统治,扩张土地,争夺商路,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一国家。
再次受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主要是它们的一神观念。】伊斯兰教这就为国家的产生制造了舆论,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伊斯兰教是一个宗教行政
军事三个为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l
基本原理:
教义——信仰:1)信安拉
2)信使者—安拉的使者3)信经典--《古兰经》是安拉的启示4)信前定---宇宙间一切事物皆为安拉的前定。5)信死后复活,末日审判。
l
教规:1)五功:念贡
拜功
斋功
课功
朝功
2)圣战
社会主张:1反对部落间的血亲复仇,进行婚配和弃婴。
2.反对高利贷和赌博行为
3提倡赈济平民,善待和解放奴隶,主张一夫多妻制。
4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16.印度教的产生背景和信仰
1)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佛教的禁欲苦行已经不符合封建主日益腐化的生活需求。
2)佛教的善行,戒杀也背离了地方王宫割据独立的欲望。
3)佛教口头上的众生平等对处于种姓制度层层压迫下的群众也失去了迷惑力。
信仰:1.信《吠陀经》2.信奉多神。3同时吸收了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
17.阿巴克改革的原因
阿巴克时代,帝国版图辽阔,各地规制不一,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尖锐。为了统一制度,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阿巴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8.朝鲜三个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P204)
新罗时代【1世纪到7世纪初】封建制度确立时期。措施:1)在经济上建立起土地国有制的经济模式—丁田制2)实行中央集权制。
高句丽王朝【918—1392】政治上:实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体制:军事上:重视军队的建设,实行府兵制。经济上:改革田制,国王力图控制大量土地以巩固中央集权。976年颁布田柴科法令。
李朝时期【1392—1910】经济上:对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丈量土地同时登记在册。实行科田法。政治上:健全强化专制政权的政治体制。废除府兵制把封建主和寺院武装集中在中央。实行邻保制。编成全国大典,国王拥有无上权力。将立法行政集于一身。在外交上:一改高句丽与明朝敌对的关系,实行和平亲善政策,与日本也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
19.大化改新原因、内容、评价
l
原因:
1)是日本奴隶社会内部各种斗争的结果。第一种是阶级矛盾即劳动群众同天皇贵族的斗争,第二对事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天皇与中央贵族之间,及中央贵族与地方贵族之间争夺权势,土地和部民的斗争。
2)日本面临国际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促使了改革。{中国大陆隋唐的建立,实现了统一,朝鲜新罗的崛起,朝鲜三个国家的政治改革
日本在对朝鲜战争失败使它丧失了从大陆输入先进文化的通道}
3)圣德太子的改革措施为日本的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模拟中国官阶制实行“冠位十二阶”。
制定宪法十七条强调君主至上。
建立与隋朝对等的外交关系。
4)中国隋唐封建制度对日本的影响。
l
内容:
1)改革土地占有制:废除王室和贵族占领的一切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归属天皇。成为公地
公民。
2)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公民颁给口分田
六年一班
死后归还。授田人要像国家服租庸调。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食封,对功臣贵族另授功田。
3)改革官制
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规定各级官吏均由国家任免,废除官位世袭。
4)改革军事一,废除贵族世袭控制
军事特权
军权收回中央
二,实行府兵制。
l
评价:
1)大化改新把大部分农民从奴隶主的占领下解放出来,农民地位有所改善,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2)实行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天皇制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削弱贵族豪强的特权,限定了土地兼并和人民战争。
3)军事上的改革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国家的实力。
4)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班田收授法”的颁布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