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古中古史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5 02:2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世界上古中古史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世界上古中古史教学大纲》。

第一篇:世界上古中古史教学大纲

《世界上古中古史》

教 学 大 纲

《世界上古中古史》教学大纲(专科)

一、课程的性质:

世界上古中古史是历史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是研究人类社会头两个阶段的历史,即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的历史,介绍人类的起源、人类社会的形成、人类第一个阶级社会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世界五大古代文明历史。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世界古代史发展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从全球史观掌握人类奴隶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为进一步学习历史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世界古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使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三、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导,辅助以课堂讨论,交叉进行;课上做课堂笔记,课外阅读原始文献和相关研究著作。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总学时144)

第一章 原始社会(共14学时)

一、基本要求:

1、人与动物的区别、人的特征

2、图腾与宗教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人类起源

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

3、氏族制度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形成(4学时)

一、人类关于自身起源的认识过程:从神话宗教到科学探讨

二、人类起源的三个阶段

三、人种的差异

四、原始社会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产生和发展(4学时)

一、旧石器时代

二、采集和狩猎生活

三、人类向美洲以及澳洲的迁移

四、氏族制度的形成

第三节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4学时)

一、金属的冶炼

二、社会大分工

三、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

四、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

五、国家的产生

第四节 原始文化(2学时)

一、宗教萌芽

二、史前艺术

三、科学知识萌芽

四、文字的产生

五、思考题:

1、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经过哪些主要阶段?劳动起了什么作用?

2、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原因是什么?

3、私用制、阶级和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古代社会》,摩尔根著,商务印书馆。《原始社会史》,林跃华主编,中华书局。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二章 古代埃及(共10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埃及历史文明的特点

2、埃及神权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埃及文明的演进

2、埃及宗教与埃及文明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埃及国家的产生与古王国时期(2学时)

一、埃及文明的发生

二、古王国时期和第一中间期

三、中王国时期和第二中间期

第二节 新王国时期的埃及(3学时)

一、反喜克索斯和埃及再统一

二、埃及帝国形成

三、社会经济状况

四、王权和神权的关系

五、埃及与赫梯的争霸

第三节 新王国时期的埃及(2学时)

一、新王国的建立

二、新王国的经济

三、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宗教改革

四、新王国的衰亡 第四节 古埃及文化(3学时)

一、文字:

象形文字、祭司体文字、世俗体文字、科普特文字、商博良、《罗塞达石碑》。

二、文学:

诗歌、箴言、传记。

三、建筑艺术:

金字塔、卡尔拉克神庙、涅菲尔提提皇后像。

四、自然科学:

太阳历

五、思考题:

1、尼罗河对于埃及古代历史有何影响?

2、比较古王国与新王国,说明古代埃及政治生活的演变趋势。

3、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1、《埃及古代史》,费克里著,商务印书馆。

2、《埃及古代史》,刘文鹏著,商务印书馆。

3、《人类早期文明的“木乃伊”—古埃及文化求实》汉尼希、朱威烈,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三章 古代西亚诸国(共10学时)

一、基本要求:

1、两河流域文明特点

2、苏美尔文明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两河流域诸文明国家

2、汉莫拉比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苏美尔文明的发生(2学时)

一、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向文明的过渡

第二节 苏美尔城邦争霸(1学时)

一、社会经济状况

二、政治制度

三、城邦争霸

第三节 阿卡德王国(1学时)

一、阿卡德王国的统一

二、政治和经济状况

第四节 乌尔第三王朝(1学时)

一、乌尔第三王朝建立和王权加强

二、社会经济状况 第五节 古巴比伦王国(1学时)

一、巴比伦尼亚的统一

二、汉谟拉比的专制统治

三、汉谟拉比法典

四、等级制度

五、奴隶制度

六、土地制度

七、雇用制度

八、古巴比伦的衰亡

第六节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犹太王国(1学时)

一、赫梯

二、腓尼基

三、以色列犹太王国

第七节 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1学时)

一、早期亚述

二、中期亚述

三、亚述帝国

四、新巴比伦王国

第八节 波斯帝国(2学时)

一、波斯的兴起

二、高墨达运动

三、大流士改革

四、波斯帝国社会经济状况

五、文化和宗教

六、波斯与希腊的矛盾

七、波斯和西亚北非古代文明的终结

五、复习思考题:

1、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范围与历史内容。

2、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城邦政治的主要特点。

3、《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内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吴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东方社会政治形态史论》,刘学灵著,上海远东出版社。《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施治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古代两河流域与西亚神话》魏庆征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四章 古代印度(共10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古代印度文明特点

2、印度宗教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印度历史演化

2、古代印度文化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2学时)

一、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哈拉巴文化

第二节 吠陀时代(2学时)

一、吠陀和雅利安人

二、早期吠陀时代

三、后期吠陀时代

第三节 列国时期(2学时)

一、列国的形势

二、耆那教

三、佛教

第四节 孔雀帝国的兴衰(2学时)

一、摩揭陀国

二、孔雀帝国建立

三、阿育王

第五节 古代印度文化(2学时)

一、哲学(婆罗门教、《森林书》、《奥义书》、《梵书》)

二、文学(《摩诃婆罗多》)

三、建筑艺术(阿旃陀石窟、键陀罗艺术)

三、自然科学(阿拉伯数字)

五、思考题:

1、何谓哈拉巴文明?哈拉巴文明在古代印度历史中居于怎样的地位?

2、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是如何产生的?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3、婆罗门教包括哪些经典?婆罗门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基础和基本教义。

5、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

6、耆那教的基本内容。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高级印度史》,马宗达著,商务印书馆。《印度史》林承节著,人民出版社。

《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尚会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现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邱永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印度教——宗教与社会》朱明宗、尚会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宗教与印度社会》王树英,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五章 古代希腊(共14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希腊文化

2、希腊民主政治制度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爱琴文明

2、雅典、斯巴达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爱琴文明(2学时)

一、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克里特文明

三、迈锡尼文明

四、荷马时代

第二节希腊城邦的形成(4学时)

一、城邦的形成和殖民

二、斯巴达城邦

三、雅典城邦

第三节 希腊古典时代(上)(2学时)

一、希腊波斯战争

二、雅典海上同盟

三、雅典民主政治

四、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社会经济状况 第四节 希腊古典时代(下)(2学时)

一、伯罗奔尼撒战争

二、公元前4世纪社会经济状况

三、城邦内部矛盾的发展

四、城邦间的争霸

第五节 马其顿——希腊的扩张(2学时)

一、马其顿的兴起

二、雅典亲马其顿派与反马其顿派

三、希腊落入马其顿控制之下

四、亚历山大的东征

五、帝国的建立和分裂

六、托勒密埃及王国

七、塞琉古王国与帕加马王国 第六节 古代希腊文化(2学时)

一、文学(《荷马史诗》、希西阿德、爱斯奇里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阿里斯托芬)

二、建筑和雕刻(多利亚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帕德嫩神庙、菲狄亚斯、梅龙、坡里克利特)

三、哲学(米利都学派、爱非斯学派、埃利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四、史学(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

五、宗教(多神教、神人同形同性论)

五、思考题:

1、公元前8-6世纪的希腊处于怎样的历史阶段?

2、公元前8-6世纪希腊海外殖民的背景、范围、性质和影响。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古希腊史》,塞尔格叶夫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希腊波斯战争史》,希罗多德著,商务印书馆。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六章 古代罗马(共14学时)

一、基本要求:

1、罗马共和国前期的社会矛盾

2、塞尔维乌斯改革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2、共和国的建立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王政时代的罗马(2学时)

一、意大利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伊达拉里亚文明

三、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

四、罗马城的起源和王政时代

五、塞尔维乌斯改革

第二节 早期罗马共和国(2学时)

一、共和国的建立

二、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三、对意大利的征服以及统治政策

四、罗马军队

五、政治制度

第三节 罗马的扩张(4学时)

一、布匿战争

二、对东地中海地区的征服

三、行省制度

四、奴隶制度发展

五、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第四节 罗马共和国的危机与覆亡(2学时)

一、西西里奴隶起义

二、格拉古兄弟改革

三、马略军事改革

四、同盟者战争

五、苏拉独裁

六、斯巴达克起义

七、凯撒独裁

八、共和国覆灭

第五节 罗马帝国的繁荣(2学时)

一、元首制的建立

二、屋大维的对内外政策

三、专制统治加强和各地人民的反抗

四、行省地位提高和帝国的鼎盛

五、帝国前期经济的发展

六、奴隶制危机征兆和隶农制的发展

七、帝国前期文化

第六节 罗马帝国的衰亡(2学时)

一、奴隶制危机

二、政治危机

三、人民反抗斗争和大批蛮族入侵

四、基督教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五、罗马帝国的衰亡

五、思考题:

1、古代罗马世界的地理范围及其特点。

2、罗马共和国前期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起因、经过与历史后果。

3、罗马人的扩张进程与统治政策。

4、古代罗马文化的主要成就。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古代罗马史》,科瓦略夫著,三联书店。《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罗斯托夫采夫著,商务印书馆。

《罗马史》,李维著,商务印书馆。

《欧洲文化的起源》,兹拉特夫斯卡雅著,三联书店。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七章 亚欧民族大迁徙(共8学时)

一、基本要求:

1、日耳曼人的迁徙和征服

2、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

2、西欧封建制度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亚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4学时)

一、匈奴西迩的经过;

二、3至5世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徙;

三、厌达人的迁徙;

四、阿瓦尔人的西迁;

第二节 欧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4学时)

一、罗马周边的蛮族;

二、蛮族入侵罗马;

三、西罗马废墟上的日耳曼国家;

五、思考题:

1、西欧封建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2、查理曼帝国的土地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高教出版社,1996年。朱寰:《世界中古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86年。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八章 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和十字军东侵(共6学时)

一、基本要求:

1、欧洲各国封建制度确立以后的封建发展史、特点及原因

2、教权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

2、十字军东侵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城市的兴起(3学时)

一、城市产生的原因

二、城市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和城市自治

三、城市手工业及其行会

四、行会反城市贵族的斗争

五、帮工、学徒反行东的斗争

六、行会的解体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 十字军东侵(3学时)一、十字军东侵的原因。

二、第一次十字军东侵及其所建立的十字军国家

三、第四次十字军东侵和拉丁帝国 四、十字军东侵的后果

五、思考题:

1、西欧封建城市产生的原因经过

2、十字军东侵的原因,后果和影响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马克•布洛赫《法国农村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的生活与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沃尔克《基督教会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九章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共10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封建制度

2、基督教与早期西欧社会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法兰克王国

2、西欧封建制度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英王权的加强(2学时)

一、早期历史

二、王权的强化

三、议会君主制

四、瓦特•泰勒起义与中古后期的英国 第二节 法国王权的加强(2学时)

一、早期历史

二、王权的强化

三、议会君主制

四、巴黎起义与扎克雷起义

第三节 英法百年战争和英法农民起义(2学时)

一、战争起因

二、战争进程

三、战争影响

第四节 神圣罗马帝国和意大利(2学时)

一、德 国 1封建化进程的缓慢

2、政治进程:

3、对外扩张:

4、教俗之争:

二、意 大 利

1、政治形势

2、使徒兄弟派

3、城市共和国

第五节 西班牙国家的形成(2学时)

1、西哥特时代

2、穆斯林的统治

3、收复失地运动

五、思考题:

1、十字军东征的社会背景、基本过程和历史影响。

2、比较英国与法国的议会君主制,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3、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进程和结局。

六、参考文献: 《十字军东征》,扎波罗夫,三联书店。《英国封建社会研究》,马克尧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章 中古时期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共8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基督教对东欧历史的影响 2拜占廷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东欧各国历史特点 2东欧各国封建制度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拜占廷帝国(2学时)

一、查士丁尼统治时期

二、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三、拜占廷文化

第二节 波兰(2学时)

一、古波兰建国

二、波兰统一国家形成

三、波兰立陶宛君合国成立 第三节 捷克(2学时)

一、胡司宗教改革

二、胡司战争

第四节 俄罗斯国家(2学时)

一、基辅罗斯

二、莫斯科公国的兴起

三、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五、思考题:

1、比较5世纪前后的西罗马与东罗马,说明两者在历史道路方面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2、如何评价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的内外政策。

六、参考文献: 《俄国历史概要》,波克罗夫斯基著,人民出版社。《俄国通史简编》,孙成木等著,人民出版社。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一章 中古时期的西亚诸国(共6学时)

一、基本要求:

1、阿拉伯国家产生与伊斯兰教的兴起

2、阿拉伯文化发展与贡献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阿拉伯国家发展的历史

2、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教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1学时)

一、古代中东的地理环境与历史传统

二、伊斯兰教产生以前的阿拉伯社会

三、穆罕默德在麦加

四、穆罕默德在麦地那

第二节 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与发展(1学时)

一、四大哈里发的扩张

二、倭马亚王朝

三、阿拔斯王朝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发展和演变(1学时)

一、哈瓦立及派的兴衰

二、什叶派的演变

三、逊尼派思想体系的确立

四、苏非主义

第四节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2学时)

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和扩张

1、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

2、奥斯曼帝国的继续扩张和君士坦丁堡陷落

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及帝国的衰落

1、帝国的统治制度

2、帝国的衰落

第五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1学时)

一、社会氛围

二、主要成就

五、思考题:

1、古代中东的地理环境与历史传统。

2、查希里叶时代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状况。

3、伊斯兰教城市的历史背景。

六、参考文献: 《阿拉伯通史》,希提著,商务印书馆。《阿拉伯通史》,纳忠著,商务印书馆。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二章 中古时期的南亚和东南亚(共4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印度封建国家发展特点

2、越南封建国家发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种姓制度发展与佛教在东南亚传播

2、佛教特点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笈多王朝时期的印度(1学时)⒈笈多王朝的历史 ⒉笈多王朝的文化成就

第二节 戒日王朝时期的印度(1学时)⒈戒日王朝时期历史

⒉戒日王朝时期与中国文化交往

第三节 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1学时)⒈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的途径

⒉佛教在东南亚(锡兰、缅甸等)的传播 第四节 越 南(1学时)⒈越南封建国家发展 ⒉中越关系

五、思考题:

1、种姓制度和印度教的产生。

2、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3、越南封建国家发展与中越关系的变化。

六、参考文献:

《世界十大宗教》黄心川

《越南史略》,明峥著,三联书店。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三章 中古时期的朝鲜和日本(共6学时)

一、基本要求:

1、朝鲜王朝的更替

2、唐帝国政治制度对日本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朝鲜与中国文明的关系

2、幕府制度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朝鲜(3学时)

一、上古朝鲜 二、三国时期封建制的形成

三、新罗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发展

1、新罗的统一

2、封建制的发展

四、高句丽王朝时期的朝鲜

1、专制统治的加强

2、人民起义

3、蒙古入侵和高丽王朝的灭亡

五、李朝前期封建制度的发展

六、朝中人民抗日斗争(壬辰战争)第二节 日本(3学时)

一、大化革新前的日本

二、大化革新

1、历史背景

2、大化革新的内容

3、大化革新的历史意义

三、封建制度的发展和武家政治

1、班田制下农民的处境。

2、班田制的废驰和庄园的形成。

3、藤原氏专权与摄关政治

4、镰仓幕府

5、室町幕府

四、日本的统一和德川幕府

1、日本的统一和职丰政权

2、德川幕府

3、岛原起义和锁国政策

五、思考题

1、比较新罗时期、高丽时期与李朝时期的统治政策,分析朝鲜封建社会的演进趋势

2、奈良时期与平安时期日本封建土地制度的变化。

六、文献参考: 《简明日本古代史》,王金林著,天津人民出版社。《日本历史》,井上清著,天津人民出版社。《朝鲜通史》,朝鲜科学院,三联书店。

《越南史略》,明峥著,三联书店。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四章 中古时期的北非和中南美洲(共2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埃及历史演变

2、宗教改革在西欧历史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地理大发现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北非的伊斯兰教诸国(1学时)

一、法蒂玛王朝时期的埃及

二、阿尤布王朝时期的埃及

三、马木路克王朝时期的埃及

四、马格里布的新兴国家 第二节 中南美洲(1学时)

一、马雅人国家

二、阿兹特克人

三、印加人国家

四、印第安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五、思考题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诸多层面的历史运动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六、参考文献: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古代社会》,摩尔根著,商务印书馆。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五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新航路的发现(共4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地理大发现的世界影响

2、宗教改革在西欧历史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地理大发现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生(2学时)

一、手工行会与手工工场的比较。

1、技术的进步

2、分工的扩大

3、手工工场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

1、欧洲资本主义萌芽

2、资本的原始积累 第二节 地理大发现(2学时)

一、社会背景

二、主要内容

三、历史影响

四、早期殖民掠夺

五、思考题 1、15-16世纪西欧历史的时代特征。

2、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一般特征的比较。

3、比较手工行会与手工工场,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 同处

六、参考文献: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布克哈特著,商务印书馆。《意大利文艺复兴》,朱龙华著,商务印书馆。《地理大发现》张箭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六章 封建专制时期的英国与法国(共4学时)

一、基本要求:

1、英法专制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英法宗教改革的过程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英法两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产生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英国(2学时)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二、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

三、海外殖民扩张及与西班牙的斗争 第二节 法国(2学时)

一、16世纪经济的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

二、法国的宗教改革与胡格诺战争

三、黎塞留与法国的重商主义

五、思考题

1、英国圈地运动产生的原因,意义

2、英法的宗教改革及其后果

六、参考文献:

《英国封建社会研究》,马克尧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经济史》,克拉潘著,上海译文出版社。《法国通史》,张芝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七章 欧洲文艺复兴(共6学时)

一、基本要求:

⒈人文主义的时代特征与社会性质。⒉对人文主义的历史评价问题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文化

2、人文主义思想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早期文艺复兴(3学时)

一、文艺复兴的大背景。

二、文艺复兴为什么起源于意大利。

第二节 意大利和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3学时)

一、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二、德、英、法、西等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三、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思考题

1、人文主义的社会性质与时代特征。

2、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

六、参考文献: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布克哈特著,商务印书馆。《意大利文艺复兴》,朱龙华著,商务印书馆。

第十八章 宗教改革(共4学时)

一、基本要求:

⒈宗教改革与转型时期的伦理 ⒉基督教在西欧中世纪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首先发端于德国的原因。

2、宗教改革的影响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宗教改革前的德国社会(2学时)

一、首先发端于德国的原因。

二、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

三、闵采尔的宗教观。

四、德国路德教派的形成

第二节 宗教改革的扩展(2学时)

一、加尔文教的教义。

二、英国的“安立甘 教”和“清教”。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

五、思考题

1、分析马丁•路德改革的宗教纲领与政治纲领。

1、比较马丁•路德的宗教政治思想与闵采尔的宗教政治思想,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六、参考文献:

《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戚美尔曼著,商务印书馆。《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九章 中古后期的西班牙和尼德兰革命(共4学时)

一、基本要求:

⒈西班牙统一王国的形成 ⒉尼德兰革命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西班牙专制统治的性质

2、尼德兰革命意义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中古时期的西班牙(2学时)1、16世纪之前的西班牙及西、萄国家的形成

2、中古后期的西班牙及其内外政策 第二节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2学时)

1、西班牙对尼德兰的专制统治

2、尼德兰革命的爆发

3、独立初期的荷兰

五、思考题

1、西班牙衰落的原因

1、尼德兰革命的历史意义

六、参考文献:

王助民《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黄邦和等《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汤普逊《欧洲中世纪晚期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96 年。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二篇: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上古)

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上古)

作者:朱伟奇 【

《世界古代史——上古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世界古代史——上古史 英文名称:

课程性质:

历史专业基础课程 总 学 时: 54 学

分:

适用对象: 历史专业本专科

先修课程: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世界古代史是历史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世界古代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头两个阶段的历史,即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的历史,介绍人类的起源、人类社会的形成、人类第一个阶级社会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世界五大古代文明历史。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世界古代史发展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从全球史观掌握人类奴隶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为进一步学习历史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世界古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使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人类和人类社会起源的历史过程,社会形态演变发展问题,如,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奴隶制社会的过渡、奴隶制社会瓦解向封建社会过渡问题,古代世界各文明的发生发展的特点规律与异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世界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历史发展规律,学会运用历史的思维方式,以历史的眼光视角,看待当今世界的发展进程,当今的世界是历史的延续继承和发展。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导,辅助以课堂讨论,交叉进行;课上做课堂笔记,课外阅读原始文献和相关研究著作,并撰写读书报告。

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授课

(四)实践环节

提出本课程所学需要的实践环节,如实验、上机、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等,确定其名称、主要内容与要求和学时分配。其格式为:

1.名称(如:实验、上机、课程设计等)(5号宋体)2.主要内容与要求(5号宋体)3.学时分配(5号宋体)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略

(六)本课程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为以后开设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奠定了基础,如,《西方史学史》、《西方文化史》、《世界宗教史》等。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一、一般参考文献:

《世界史·古代史编》,刘家和、朱寰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林志纯、郭守田主编,商务印书馆。

《世界文明史》,伯恩斯著,商务印书馆。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世界史纲》,韦尔斯著,人民出版社。

《外国史学名著选》,吴于廑主编,商务印书馆。

《外国历史名人传》,朱庭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历史著作史》,汤普逊著,商务印书馆。

“精粹世界史”系列丛书,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外历史年表》,翦伯赞主编,中华书局。

The World To 1500: A Global History, by L.S.Stavrianos, Prentice-Hall, 1970.The World Since 1500: A Global History, by L.S.Stavrianos,Prentice-Hall,1971.World Civilizations,by E.M.Burns and P.L.Ralph, New York, 1974.二、原始社会史参考文献: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古代社会》,摩尔根著,商务印书馆。

《原始社会史》,林跃华主编,中华书局。

《人类自然史》,吴汝康著,科学出版社。

《世界上古史纲》,林志纯主编,人民出版社。

三、古代东方史参考文献:

《世界上古史纲》,林志纯主编,人民出版社。

《古代东方史》,阿甫基耶夫著,人民出版社。

《埃及古代史》,费克里著,商务印书馆。

《高级印度史》,马宗达著,商务印书馆。

《希伯来文化》,朱维之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

《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吴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东方社会政治形态史论》,刘学灵著,上海远东出版社。

《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施治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四、古代希腊罗马史参考文献:

《古希腊史》,塞尔格叶夫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古代罗马史》,科瓦略夫著,三联书店。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罗斯托夫采夫著,商务印书馆。

《希腊波斯战争史》,希罗多德著,商务印书馆。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著,商务印书馆。

《罗马史》,李维著,商务印书馆。

《欧洲文化的起源》,兹拉特夫斯卡雅著,三联书店。《荷马史诗》《希腊神话》

(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美)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8年。魏庆征编《古代两河流域与西亚神话》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魏庆征编《古代埃及神话》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魏庆征编《古代印度神话》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魏庆征编《古代希腊罗马神话》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法)迭朗善《摩奴法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世界十大宗教》

世 界 历 史 导 论

一、历史

二、历史学

三、世界历史的宏观框架和演进趋势

四、上古时代奴隶制的基本形态

五、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关系与社会结构

六、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地位

教学要点:

△认识过程的哲学原则。

△世界历史的实质与历史演进的深层背景。思考题:

1、什么是历史?

2、什么是历史学?

3、历史学是不是科学?

4、如何理解世界历史的宏观框架?

5、世界历史表现为怎样的演进趋势?

6、如何理解人类社会诸多层面的历史运动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7、何谓奴隶?

8、奴隶制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9、上古时代奴隶制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10、古时代奴隶的来源和社会构成?

11、何理解上古时代奴隶制社会的阶段说与类型说?

12、何理解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世界史·古代史编》,刘家和、朱寰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林志纯、郭守田主编,商务印书馆。《世界文明史》,伯恩斯著,商务印书馆。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世界史纲》,韦尔斯著,人民出版社。

《外国史学名著选》,吴于廑主编,商务印书馆。

《外国历史名人传》,朱庭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历史著作史》,汤普逊著,商务印书馆。

“精粹世界史”系列丛书,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外历史年表》,翦伯赞主编,中华书局。

The World To 1500: A Global History, by L.S.Stavrianos, Prentice-Hall, 1970.The World Since 1500: A Global History, by L.S.Stavrianos,Prentice-Hall,1971.World Civilizations,by E.M.Burns and P.L.Ralph, New York, 1974.第一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人与动物的区别、人的特征

2、图腾与宗教

二、教学内容

1、人类起源

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

3、氏族制度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 要点:

⒈△人区别于动物的两个层面。⒉○从猿到人的演进及其非连续性

一、人类关于自身起源的认识过程:从神话宗教到科学探讨

二、人类起源的三个阶段

三、人种的差异

四、原始社会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 要点:

⒈△旧石器时代特征 ⒉○氏族制度的形成

一、旧石器时代

二、采集和狩猎生活

三、人类向美洲以及澳洲的迁移

四、氏族制度的形成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 要点:

⒈△新石器时代特征 ⒉○农业革命的影响

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二、新时期时代的农业革命

三、畜牧业的起源

四、农业革命的影响

五、新石器时代特征

第四节 文明的产生 要点:

⒈△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 ⒉○社会大分工与社会大分裂

一、金属的冶炼

二、社会大分工

三、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

四、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

五、国家的产生

第五节 史前文化 要点:

⒈△原始文化 ⒉○图腾

一、宗教萌芽

二、史前艺术

三、科学知识萌芽

四、文字的产生 思考题:

1、人类关于自身的起源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

2、如何理解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3、人类的起源经历了哪些阶段?

4、人种是如何划分的?

5、如何理解原始社会的历史分期?

6、如何理解家庭的历史内涵?家庭的演进经历了哪些阶段?

7、何谓原始公社?原始公社是如何演进的?

8、何谓群婚?何谓辈份婚、族外婚和对偶混?

9、辈份婚、族外婚、对偶混的更替与原始社会组织形式的演进两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10、原始社会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11、原始社会是如何解体的?

12、如何理解文明的历史内涵? 参考文献: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古代社会》,摩尔根著,商务印书馆。《原始社会史》,林跃华主编,中华书局。《人类自然史》,吴汝康著,科学出版社。《世界上古史纲》,林志纯主编,人民出版社。

第二章 古代埃及文明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埃及历史文明的特点

2、埃及神权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1、埃及文明的演进

2、埃及宗教与埃及文明 第一节 早期埃及 要点:

⒈△埃及文明的起源 ⒉○埃及历史特点

一、埃及文明的发生

二、古王国时期和第一中间期

三、中王国时期和第二中间期 第二节 新王国时期的埃及 要点:

⒈△埃及帝国

⒉○埃及神权与王权的关系

一、反喜克索斯和埃及再统一

二、埃及帝国形成

三、社会经济状况

四、王权和神权的关系

五、埃及与赫梯的争霸

第三节 古埃及文化 要点:

⒈△文化特点

⒉○宗教与埃及文化

一、文字

二、建筑

三、科学

四、宗教 思考题:

1、尼罗河对于埃及古代历史有何影响?

2、比较古王国与新王国,说明古代埃及政治生活的演变趋势。

3、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4、埃及古代文化的主要成就。参考文献:

1、《埃及古代史》,费克里著,商务印书馆。

2、《埃及古代史》,刘文鹏著,商务印书馆。

3、《人类早期文明的“木乃伊”—古埃及文化求实》汉尼希、朱威烈,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世界上古史纲》,林志纯主编,人民出版社。

5、《古代东方史》,阿甫基耶夫著,人民出版社。

第三章 两河流域文明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两河流域文明特点

2、苏美尔文明

二、教学内容

1、两河流域诸文明国家

2、汉莫拉比

第一节 苏美尔文明的发生 要点:

⒈△苏美尔文明的发生

⒉○苏美尔文明与埃及文明的不同

一、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向文明的过渡

第二节 苏美尔城邦争霸 要点:

⒈△城邦政治制度 ⒉○城邦兼并战争

一、社会经济状况

二、政治制度

三、城邦争霸

第三节 阿卡德王国 要点:

⒈△阿卡德王国的统一 ⒉○萨尔贡

一、阿卡德王国的统一

二、政治和经济状况 第四节 乌尔第三王朝 要点:

⒈△乌尔第三王朝建立 ⒉○《乌尔纳木法典》

一、乌尔第三王朝建立和王权加强

二、社会经济状况

第五节 古巴比伦王国 要点:

⒈△汉谟拉比 ⒉○汉谟拉比法典

一、巴比伦尼亚的统一

二、汉谟拉比的专制统治

三、汉谟拉比法典

四、等级制度

五、奴隶制度

六、土地制度

七、雇用制度

八、古巴比伦的衰亡

第六节 苏美尔·巴比伦文化 要点:

⒈△文字、建筑 ⒉○太阴历

一、文字

二、文学

三、科学知识

四、建筑和雕刻 思考题:

1、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范围与历史内容。

2、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城邦政治的主要特点。

3、《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内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参考文献:

《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吴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东方社会政治形态史论》,刘学灵著,上海远东出版社。《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施治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古代两河流域与西亚神话》魏庆征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

第四章 西亚文明

一、教学基本要求

1、西亚诸文明国家

2、犹太国和犹太教

二、教学内容

1、波斯

2、琐罗亚斯德教

第一节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犹太王国 要点:

⒈△铁器、腓尼基

⒉○犹太教和希伯来民族历史

一、赫梯

二、腓尼基

三、以色列犹太王国

第二节 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 要点:

⒈△亚述的崛起 ⒉○亚述的历史

一、早期亚述

二、中期亚述

三、亚述帝国

四、新巴比伦王国 第三节 波斯帝国 要点:

⒈△波斯帝国的地位 ⒉○琐罗亚斯德教

一、波斯的兴起

二、高墨达运动

三、大流士改革

四、波斯帝国社会经济状况

五、文化和宗教

六、波斯与希腊的矛盾

七、波斯和西亚北非古代文明的终结

思考题:

1、亚述帝国奴隶制的特点。

2、新巴比伦王国的扩张及统治政策。

3、大流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

4、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经典和主要教义。

5、腓尼基人对于人类文化的主要贡献。

6、犹太教形成的历史环境与神学思想。

7、西亚古代文化的主要成就。

8、评价波斯帝国的历史影响。参考文献:

《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施治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希伯来文化》,朱维之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

《犹太——充满“悖论”的文化》顾晓鸣,浙江人民出版社。

第五章 古代印度文明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古代印度文明特点

2、印度宗教

二、教学内容

1、印度历史演化

2、古代印度文化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 要点: ⒈△居民

⒉○哈拉巴文化

一、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哈拉巴文化 第二节 吠陀时代 要点:

⒈△吠陀、婆罗门教 ⒉○种姓制度

一、吠陀和雅利安人

二、早期吠陀时代

三、后期吠陀时代 第三节 列国时期 要点: ⒈△耆那教 ⒉○佛教

一、列国的形势

二、耆那教

三、佛教

第三节 孔雀帝国的兴衰 要点:

⒈△古代印度文化 ⒉○阿育王

一、摩揭陀国

二、孔雀帝国建立

三、阿育王

四、古代印度文化

思考题:

1、何谓哈拉巴文明?哈拉巴文明在古代印度历史中居于怎样的地位?

2、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是如何产生的?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3、婆罗门教包括哪些经典?婆罗门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基础和基本教义。

5、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

6、耆那教的基本内容。参考文献:

《高级印度史》,马宗达著,商务印书馆。《印度史》林承节著,人民出版社。

《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尚会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现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邱永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印度教——宗教与社会》朱明宗、尚会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宗教与印度社会》王树英,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第六章 古代希腊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希腊文化

2、希腊民主政治制度

二、教学内容

1、爱琴文明

2、雅典、斯巴达 第一节 爱琴文明 要点:

⒈△自然环境和居民 ⒉○自然环境和希腊文明

一、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克里特文明

三、迈锡尼文明

四、荷马时代

第二节希腊城邦的形成 要点:

⒈△自然环境和

⒉○斯巴达城邦和雅典城邦各自特征

一、城邦的形成和殖民

二、斯巴达城邦

三、雅典城邦

第三节 希腊古典时代(上)要点:

⒈△雅典的崛起 ⒉○雅典民主政治

一、希腊波斯战争

二、雅典海上同盟

三、雅典民主政治

四、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社会经济状况

第四节 希腊古典时代(下)要点:

⒈△伯罗奔尼撒战争 ⒉○希腊世界的衰败原因

一、伯罗奔尼撒战争

二、公元前4世纪社会经济状况

三、城邦内部矛盾的发展

四、城邦间的争霸

五、希腊古典文化 思考题:

1、古代希腊世界的地理范围及其特点。

2、后人是如何发现爱琴文明的?

3、比较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说明其在希腊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4、比较爱琴文明与荷马时代,说明两者的异同。

5、公元前8-6世纪的希腊处于怎样的历史阶段?

6、公元前8-6世纪希腊海外殖民的背景、范围、性质和影响。

7、比较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说明雅典国家形成的历史轨迹。

8、比较雅典与斯巴达,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9、公元前5世纪希腊社会的时代特征是说明?

10、希腊波斯战争的起因、进程与结局。

1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怎样的经济社会基础之上?有何具体表现?其性质如何?

12、说明古典时代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特点。

13、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进程及其对希腊社会的影响。

14、比较希腊波斯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说明两者的异同。

参考文献:

《古希腊史》,塞尔格叶夫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希腊波斯战争史》,希罗多德著,商务印书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著,商务印书馆。《欧洲文化的起源》,兹拉特夫斯卡雅著,三联书店。

第七章马其顿——希腊的扩张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什么是希腊化

2、希腊化时期文化

二、教学内容

1、亚历山大帝国

2、马其顿

第一节 马其顿的兴起 要点:

⒈△马其顿的兴起

⒉○雅典亲马其顿派与反马其顿派

一、马其顿的兴起

二、雅典亲马其顿派与反马其顿派

三、希腊落入马其顿控制之下 第二节 亚历山大帝国 要点:

⒈△亚历山大帝国建立与分裂 ⒉○希腊化时期的文化

一、亚历山大的东征

二、帝国的建立和分裂

三、托勒密埃及王国

四、塞琉古王国与帕加马王国

五、马其顿王国

六、希腊化时期的文化 思考题:

1、亚历山大东征的背景、经过与历史遗产。

2、比较希腊古典时代的文化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说明希腊文化的历史进程。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远征记》 阿里安著,商务印书馆1979。

2、《拉奥孔》莱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八章 罗马兴起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罗马共和国前期的社会矛盾

2、塞尔维乌斯改革

二、教学内容

1、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2、共和国的建立

第一节 伊达拉里亚文明和王政时代的罗马 要点:

⒈△伊达拉里亚文明 ⒉○塞尔维乌斯改革

一、意大利自然环境和居民

二、伊达拉里亚文明

三、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

四、罗马城的起源和王政时代

五、塞尔维乌斯改革 第二节 早期罗马共和国 要点:

⒈△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⒉○统治政策

一、共和国的建立

二、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三、对意大利的征服以及统治政策

四、罗马军队

五、政治制度 思考题:

1、古代罗马世界的地理范围及其特点。

2、罗马共和国前期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起因、经过与历史后果。

3、塞尔维乌斯改革。

4、罗马人的扩张进程与统治政策。参考文献:

《古代罗马史》,科瓦略夫著,三联书店。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罗斯托夫采夫著,商务印书馆。

《罗马史》,李维著,商务印书馆。

《欧洲文化的起源》,兹拉特夫斯卡雅著,三联书店。

第九章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罗马共和国后期的社会矛盾与政治危机

2、共和国灭亡

三、教学内容

1、罗马的扩张

2、罗马共和国的危机 第一节 罗马在地中海区域的统治 要点:

⒈△罗马的扩张

⒉○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一、布匿战争

二、对东地中海地区的征服

三、行省制度

四、奴隶制度发展

五、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第二节 罗马共和国的危机与覆亡 要点:

⒈△罗马共和国的危机的表象 ⒉○共和国覆灭

一、西西里奴隶起义

二、格拉古兄弟改革

三、马略军事改革

四、同盟者战争

五、苏拉独裁

六、斯巴达克起义

七、凯撒独裁

八、共和国覆灭

九、共和国文化

第三节 罗马帝国的繁荣 要点: ⒈△元首制

⒉○帝国前期文化

一、元首制的建立

二、屋大维的对内外政策

三、专制统治加强和各地人民的反抗

四、行省地位提高和帝国的鼎盛

五、帝国前期经济的发展

六、奴隶制危机征兆和隶农制的发展

七、帝国前期文化 思考题:

1、罗马共和国后期的社会矛盾与战争危机。

2、什么是元首制?

3、古代罗马文化的主要成就。文献参考:

第十章 罗马帝国的衰亡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基督教产生

2、罗马三世纪危机

三、教学内容

1、罗马帝国灭亡

2、伊朗和中亚帝国

第一节 罗马的3世纪危机和基督教的兴起 要点:

⒈△基督教产生 ⒉○奴隶制危机

一、奴隶制危机

二、政治危机

三、人民反抗斗争和大批蛮族入侵

四、基督教的产生

五、基督教发展和演变 第二节 罗马帝国的衰亡 要点:

⒈△戴克里先称帝 ⒉○罗马帝国的衰亡

一、戴克里先的专制统治

二、君士坦丁的统治和基督教的质变

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第三节 伊朗和中亚帝国 要点:

⒈△安息帝国 ⒉○贵霜帝国地位

一、安息帝国

二、大夏王国和贵霜帝国

思考题:

1、基督教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早期思想。

2、基督教的合法化及奥古斯都教父学的主要内容。

3、罗马帝国三世纪危机。

参考文献:

《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王晓朝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第三篇:世界中古史问答论述题

世界中古史问答论述题

问答题

1.民族大迁徙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

1)日耳曼内部发生的变化引起的:B1-2世纪,日耳曼人氏族社会迅速解体,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加剧,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是各部落间的战争成为掠夺性战争,像邻人掠夺财富,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这种卑劣的动机是大迁徙的动力。

2)匈奴西迁和罗马帝国的衰落是引起氏族大迁徙的客观因素。

意义:

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日耳曼人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任务,摧毁了腐朽反动的罗马奴隶制帝国,为垂死的西欧注入新的生命力,为封建制度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起了解放者的作用。

还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民族大迁徙的结果导致了罗马古典奴隶制的灭亡和西欧封建社会的开始。

2.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西欧封建制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交叉,两种社会历史因素相互综合的结果。

特点:

1)形成了以劳役剥削为主的庄园制

2)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等级制

3.法兰克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封建化的过程和历史意义如何

——见笔记

4.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1)城市是社会进步的集中表现。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把西欧社会从原始简陋的农业状态中解脱出来,是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生机勃勃。城市的再生产过程改变着客观条件和生产者自身,造就新的力量和观念,成为反天主教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2)对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乡村的自然经济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

3)在城市的支持下,英、法等国家先后形成了等级议会君主制。逐渐发展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

4)改变了中古时期的阶级构成,使阶级斗争发生新的变化。市民和农民阶级一起,构成了封建社会内部巨大的反抗力量,为推翻封建制度,创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拓了道路。

5.十字军东侵的后果及其影响

十字军东侵是中世纪的世界性的战争,是西欧教俗封建主对近东的侵略战争。这次战争历史之长,涉及的国家和社会阶层之广,地理范围之大,历史上是空前的,影响深远的。

1)对东方人民来说,十字军东侵破坏了生产力,摧残了文化,洗劫了许多城市和乡村,断送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严重阻碍了近东各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欧洲的广大劳动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牺牲。

2)十字军的东侵,对欧洲封建社会来说,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她它进一步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欧的工农业生产、贸易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市场的扩大。随着贸易的发展,东方的许多产品和技术也更多传到西方。从而改进了西方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式。

3)十字军东侵的结果,对西欧社会政治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部分封建主在东侵中消耗了力量,而城市却在贸易增长的刺激下得到较快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市民的地位,从而导致等级议会君主制的产生,在城市市民的支持下,王权日益加强起来。

4)十字军东侵期间,封建主急需金钱,曾让部分农民通过金钱来买自由,减轻了一部分封建义务,也促进了封建奴隶制的解体。

十字军东侵的结果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是贵族阶级的削弱,市民阶级和王权的加强以及农奴解放的开始。

6.英法王权加强的过程

——见笔记

7.德国历史发展特点

1)封建关系产生的比较晚,封建化的进展缓慢。受罗马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的影响很少,长期保存了日耳曼二年的农村公社制度;公社里的自由农民爱好自由的精神,使得他们对于剥削和奴役进行顽强的抵抗,使德国封建关系发展比较缓慢,以致城市兴起较晚。

2)中央王权软弱,地方封建势力强大。国王往往是诸侯中的弱者,多热衷于对外侵略扩张,不甚关心国家的集权和统一;以个别城市为中心的地方市场反而加强了地方诸侯的势力,更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集权;新兴得富裕市民只关心自身的局部利益,不能支持君权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所以,德国在中古时期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8.皇帝与教皇斗争的原因、经过及后果

原因:主教授职权问题

实质:教皇和皇帝为争土地和在西欧的霸权地位的斗争

经过:1)1075年教皇格利哥里七世召开宗教会议通过的决议直接触犯了皇帝的利益。

2)1076年德皇亨利四世召开了沃姆斯宗教会议,决议废黜教皇;教皇则在拉特兰召开宗教会议,开除亨利教籍,废其帝位,煽动大封建主反对皇帝。亨利害怕国内大诸侯造反,不得不暂时屈服。1077年亨利到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请罪。在大雪中等待三天,最后吻了教皇的鞋子,才恢复了教籍

3)亨利等到国内局势稳定以后于1084年出兵罗马,驱逐格利哥利,另立教皇,使其为自己加冕。

4)教皇与皇帝的斗争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1122年双方才达成协定,签订“沃姆斯宗教协定”。授职权中象征着教会徒弟权力的权节由皇帝授予;象征教会权力的指环和笏杖由教皇授予。双方都有份,但都不满意。

后果:给德国带来严重的后果,政教之争以后的德国,皇权更加软弱,加剧了德国的分裂局面,1125年法兰克尼亚王朝终结。

9.4~5世纪拜占庭政治发展的特点(为什么拜占庭没有与西罗马同时灭亡)

1)东罗马存在着许多经济成分:a奴隶制经济但规模不大,奴隶数量也不多,奴隶的处境有所改善,阶级矛盾从来没有达到西罗马帝国那样的状况,这是东罗马帝国不至于因遭受奴隶制危机而衰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b农村公社经济,存在一定数量的自由农民,自由村社农民的存在,使东罗马帝国不仅有税源而且还有兵源,对政权的稳定起了促进作用。c隶农制经济,这种经济是东罗马帝国的农业的基础。隶农的处境要比西罗马帝国隶农的处境好,隶农的劳动积极性也比较高。它的存在也缓解了奴隶制的危机。

2)拜占庭兴旺的城市和发达的工商业,君士坦丁堡是世界著名的大城市,东西方贸易的‘金桥’国际贸易的集散地。国际贸易的繁荣也促进了拜占庭工商业的发展。

3)政治上拜占庭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皇权被神化,各省官吏由皇帝任免,并对皇帝复杂。地方分权的现象也没有像西罗马那样显著,离心力不大,这对政权的巩固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这些使得东罗马帝国能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又继续存在了一千年的原因。

10.俄国伊凡四世改革内容(沙皇专制制度建立措施)

1)颁布了新法典,增强了国家机关在司法上的作用。

2)军事:提拔中小地主任军官,颁布军役法占领150俄亩的土地为国家出骑兵1人

3)行政:废除贵族世袭的领地机关,设置系统的管理机构-衙门,分管全国的财政

军事外交等事务;提拔中小贵族为衙门的官吏。

4)经济:建立沙皇特辖区制度,专制统治的集中表现:从宫廷和国家机关开始设置全国的土地分成两部分即由杜马管理的普通区和沙皇特辖区,凡是土地富饶商业发达具有军事意义的“特辖区”分给支持王权的中小贵族。特辖区内的大贵族世袭领地一律收回,换成偏远的普通区。

11.拜占庭帝国历史地位和影响

1)政治上,拜占庭是保护西方的盾牌;2)文化上,保护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为以后的西欧文艺复兴运动打下了基础;3)对东欧,拜占庭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对东欧国家和民族都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12.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的原因

阿拉伯社会的各种矛盾,包括氏族部落的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交织,十分尖锐,各个阶级阶层,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要求阿拉伯半岛统一起来:6世纪以来,半岛内陆大都处于原始公社制的阶段。内部出现了私有财产和剥削奴隶的现象,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半岛西部农业商业发达,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麦加城因此得以繁荣,社会急剧变化;麦加贵族把持统治权力,役使奴隶劳动,平民也受其压迫和奴役,社会矛盾尖锐;对于阿拉伯商路的争夺,使阿拉伯农业商业严重衰落,更激化了阿拉伯的社会矛盾。商人提高利率,贵族竭力压迫人民。整个阿拉伯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贵族为了镇压日益高涨的人民运动,巩固统治,扩张土地,争夺商路,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一国家。

再次受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主要是它们的一神观念。

13.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其后果

原因:宗教原因

希望更多的人皈依伊斯兰教;经济原因

为了到外地寻求土地和财富。

过程:1)初期,四大哈里发时期:在圣战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宗教的传播,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对拜占庭和波斯发起进攻。第二任欧麦尔七世纪三十年代打败伊朗军队,西部大军占领开罗,将埃及纳为版图之中。第三任

奥斯曼继续扩张战争

并建立海军

占领呼罗珊,亚美尼亚,北非的利比亚以及拜占庭的海军基地塞浦路斯岛等

第四任

阿里时期形成一个新的宗教派别

活动在伊拉克,伊朗等地。

2)委马亚王朝统治时期

东西北三个方向进行扩张。

3)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

对外扩张战争基本结束。

后果:1)给被征服地区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加强了征服地区与被征服地区宗教民族的矛盾,同时也激化了阶级矛盾。

2)促进了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播。

3)扩大了阿拉伯国家的版图,使其成为横快亚欧非的一个大帝国。

14.伊斯兰教对阿拉伯统一的影响

1)伊斯兰教是一神教,要求人们信仰和服从安拉,实质上是要求人们服从国家的统治。他所宣扬的,要为安拉进行的圣战。实质上是要他的信徒为国家而战,这就为国家的产生制造了舆论,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伊斯兰教是一个宗教行政

军事三个为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3)伊斯兰教的产生是和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变迁相适应的,是阿拉伯奴隶主阶级为摆脱社会危机,实现阿拉伯半岛政治上的统一,以及要求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15.伊斯兰教产生背景、基本成就、特点和历史意义

l

背景:

产生于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革的时期。当时阿拉伯社会的各种矛盾,包括氏族部落的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交织,十分尖锐,各个阶级阶层,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要求阿拉伯半岛统一起来。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就是伊斯兰教的产生。【详解矛盾:6世纪以来,半岛内陆大都处于原始公社制的阶段。内部出现了私有财产和剥削奴隶的现象,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半岛西部农业商业发达,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麦加城因此得以繁荣,社会急剧变化。麦加贵族把持统治权力,役使奴隶劳动,平民也受其压迫和奴役,社会矛盾尖锐。

对于阿拉伯商路的争夺,使阿拉伯农业商业严重衰落,更激化了阿拉伯的社会矛盾。商人提高利率,贵族竭力压迫人民。整个阿拉伯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贵族为了镇压日益高涨的人民运动,巩固统治,扩张土地,争夺商路,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一国家。

再次受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主要是它们的一神观念。】伊斯兰教这就为国家的产生制造了舆论,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伊斯兰教是一个宗教行政

军事三个为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l

基本原理:

教义——信仰:1)信安拉

2)信使者—安拉的使者3)信经典--《古兰经》是安拉的启示4)信前定---宇宙间一切事物皆为安拉的前定。5)信死后复活,末日审判。

l

教规:1)五功:念贡

拜功

斋功

课功

朝功

2)圣战

社会主张:1反对部落间的血亲复仇,进行婚配和弃婴。

2.反对高利贷和赌博行为

3提倡赈济平民,善待和解放奴隶,主张一夫多妻制。

4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16.印度教的产生背景和信仰

1)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佛教的禁欲苦行已经不符合封建主日益腐化的生活需求。

2)佛教的善行,戒杀也背离了地方王宫割据独立的欲望。

3)佛教口头上的众生平等对处于种姓制度层层压迫下的群众也失去了迷惑力。

信仰:1.信《吠陀经》2.信奉多神。3同时吸收了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

17.阿巴克改革的原因

阿巴克时代,帝国版图辽阔,各地规制不一,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尖锐。为了统一制度,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阿巴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8.朝鲜三个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P204)

新罗时代【1世纪到7世纪初】封建制度确立时期。措施:1)在经济上建立起土地国有制的经济模式—丁田制2)实行中央集权制。

高句丽王朝【918—1392】政治上:实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体制:军事上:重视军队的建设,实行府兵制。经济上:改革田制,国王力图控制大量土地以巩固中央集权。976年颁布田柴科法令。

李朝时期【1392—1910】经济上:对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丈量土地同时登记在册。实行科田法。政治上:健全强化专制政权的政治体制。废除府兵制把封建主和寺院武装集中在中央。实行邻保制。编成全国大典,国王拥有无上权力。将立法行政集于一身。在外交上:一改高句丽与明朝敌对的关系,实行和平亲善政策,与日本也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

19.大化改新原因、内容、评价

l

原因:

1)是日本奴隶社会内部各种斗争的结果。第一种是阶级矛盾即劳动群众同天皇贵族的斗争,第二对事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天皇与中央贵族之间,及中央贵族与地方贵族之间争夺权势,土地和部民的斗争。

2)日本面临国际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促使了改革。{中国大陆隋唐的建立,实现了统一,朝鲜新罗的崛起,朝鲜三个国家的政治改革

日本在对朝鲜战争失败使它丧失了从大陆输入先进文化的通道}

3)圣德太子的改革措施为日本的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模拟中国官阶制实行“冠位十二阶”。

制定宪法十七条强调君主至上。

建立与隋朝对等的外交关系。

4)中国隋唐封建制度对日本的影响。

l

内容:

1)改革土地占有制:废除王室和贵族占领的一切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归属天皇。成为公地

公民。

2)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公民颁给口分田

六年一班

死后归还。授田人要像国家服租庸调。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食封,对功臣贵族另授功田。

3)改革官制

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规定各级官吏均由国家任免,废除官位世袭。

4)改革军事一,废除贵族世袭控制

军事特权

军权收回中央

二,实行府兵制。

l

评价:

1)大化改新把大部分农民从奴隶主的占领下解放出来,农民地位有所改善,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2)实行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天皇制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削弱贵族豪强的特权,限定了土地兼并和人民战争。

3)军事上的改革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国家的实力。

4)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班田收授法”的颁布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标志。

第四篇:中古史名词解释

12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金国为逼迫南宋王朝投降,多次举兵南下,遭受到南宋将领的坚决抵御。南宋史学家将宋高宗赵构重建宋王朝及南宋初年宋军抵御金军入侵这段历史称为一次“中兴”。其中有四位军事统帅抗金功绩最为突出,他们是:韩世忠、张俊、岳飞、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

开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鉴于东汉至隋南北分裂达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国库空虚,故自开皇九年,杨坚统一天下后,即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之同时,稳定民生。由于南北朝以来,户籍不清,税收不稳,于是杨坚开皇五年,即大索貌阅,并接纳尚书左仆射高颎之建议,推行输籍法,作全国性户口调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之积弊,促成开皇之盛世。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二王八司马事件”指的是唐顺宗在位期间由王叔文、王伾等人所领导的一次政治革新运动。唐顺宗深知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对唐中央政权的危害,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的官僚士大夫。公元805年(贞元21年)正月,德宗皇帝李适病死,唐顺宗即位后立即起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8人,着手进行改革,希图改变艰难局面。

二王八司马中的“二王”指王伓、王叔文,“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故名。“二王八司马事件”其内容主要为:收夺宦官兵权,制裁藩镇跋扈,打击贪官污吏,废除宫市、五坊小儿及进奉等弊政,免除民间欠税和各种杂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为官等

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因顺宗在位期间的年号为“永贞”,故又称这次政治革新运动为“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前后共146天

唐宋八大家: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

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在唐贞元元和时期,韩柳崛起,掀起古文运动,使得唐代的散文发展到极盛,一时古文作家蜂起。而到了宋代则以欧阳修为魁,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三苏等五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将古代散文史的水面搅了个天翻地覆,使得散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神龙(705~707)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玄宗先天元年(712)﹐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至开元二年(7

14)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成就最大的两个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编辑、加工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部40篇,共120篇。因为书名都有一个“言”字,就统称“三言”。“二拍”是明代凌濛初在“三言”的直接影响下写成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每部40篇,共80篇。“二拍”也是取两部书名中的“拍”字而得名。

四等人制

中国元代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元代,蒙古贵族以少数民族统治阶级成为全国的统治者,为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和维护对人口远远超过本族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进一步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根据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分人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为国族。第二等为色目人。第三等汉人(又称汉儿)。第四等南人(又称蛮子、囊加歹、新附人),指最后为元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元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和河南行省南部)各族。汉人、南人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元廷规定四等人的地位、待遇是不平等的,表现在:①任用官吏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署的实权多数操在蒙古人、色目人手中。元统治者尤严防汉人掌握军机重务,定制汉人不得阅军数,故掌兵权之枢密院长官(知院)终元一代除少数色目人外皆为蒙古大臣,无一汉人。仁宗延祐元年(1314)恢复科举取士,但在名额分配上表现极大的不平等。考试程式,蒙古、色目人考二场,汉人、南人需考三场;考题难易也有差别。②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元统治者曾下令:蒙古人因争执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只许向官府申诉,违者治罪。四等人犯同样的罪,而量刑的轻重不同。③对汉人、南人进行严密的军事防制。严禁汉人、南人执把弓箭和其他兵器。元政府甚至禁止汉人、南人畜鹰、犬为猎,违者没入家资。元代统治者实行四等人制,旨在利用民族分化手段以维护其本身的特权统治。四等人制的实行,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从而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八旗制度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在中国历史上起过积极和进步的作用,为发展和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过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史通: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史论又称史评,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作者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先后参与《姓族系录》、《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玄宗实录》等撰修。《史通》共20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各为10卷。内篇有39篇,外篇有13篇,合计52篇。其中,属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等3篇,大约在北宋时已亡佚,今存仅有49篇。另有《序录》一篇,为全书的序文。《史通》将唐代以前的历史文献,分为“正史”和“杂史”两大类。应当肯定的是,《史通》对我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成为唐代以前我国史论的集大成。他敢于怀疑,则史料因此纠正,敢于非圣,则成见因此打破,这些都是他的科学精神。当然,刘知几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史通》中有维护封建名教,诬蔑农民起义等论述,这说明刘氏也没有超出封建史家的立场和观点。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开元 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北宋 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元丰 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唐宰相议事的地方。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周世宗:柴荣,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柴荣是五代时期最英明的君主,也是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深的人物之一。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建立禁军、南征北战,(2)改革政治,富国安民,(3)营建帝都,畅通水路,(4)

四、率先垂范,事必躬亲扫除唐未以来的政治弊端,大力发展经济,使国力迅速增强。他整顿骄将惰卒,亲率兵马南征北战,几乎战无不胜。遗憾的是,上天仅给了他5年半时间。然而,就在他几乎就要一统天下的最后阶段,这位雄才大略、英明果敢的一代英主,却以39岁英年在北伐契丹途中不幸染疾,猝然而逝。

《中俄尼布楚条约》

中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议界条约》)是清王朝和俄罗斯之间签定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清政府和西方国家签定的第一份条约。开“以土地换和平”之先河,为日后沙俄大规模鲸吞中国东北地区埋下了伏笔。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东至海的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全部属于中国;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存放,留待以后再议;这个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的东西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沙俄同意把入侵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清朝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部分土地让给俄国。它遏止了俄国向东方的侵略扩张。也有人说中国在该条约中放弃了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领土,该条约实际上不利于中国。应算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第五篇:中古史试卷[范文]

一. 名词解释

三省六部制 头下军州 鹅湖之会 军机处 庆元党禁

二. 简答题

1.简述北宋集权制度措施及利弊

2.简述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3.唐代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

4.简评隋炀帝

三. 材料题

1.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

结合材料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

2.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蔫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为减者可知已。结合材料分析宋朝冗官现象表现及原因。

四.论述元代行省制度的内容及其意义。

下载世界上古中古史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上古中古史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世界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世界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英文课程名:World Tourism Geography 总 学 时:36学时学 分:2学分课程类别:旅游管理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先修课程:中国旅游地理 一、课程性质......

    《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

    洛阳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世界中古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适用对象: 历史学专业普通本科生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处 二OO九年六月 《世界中古史》......

    世界经典电影教学大纲

    《 世界经典电影导读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世界经典电影导读 课程名称(英文):Introduction to world claasic film 课程类型:人文科学;经典导读 适用范围:广州大学文理工管......

    《世界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课程代码:03012002 2.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3. 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30 理论学时:30 实践学时:0 学分:2 4. 适用专业:酒店管理、......

    历史学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

    世界古代史 【课程编号】 【学 分 数】 【学 时 数】72 一、教学目标 【课程类别】历史学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历史学 【编写日期】2012年12月21日 世界古代史包括世界......

    七上古诗文

    七上古诗文一、《论语六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

    《上古神话》教案

    《上古神话》授课提纲 ○自然界处处有神:日有日神,月有月神,风有风神,水有水神,火有火神;雨有雨师,旱有旱神,雷有雷公,电有电母。日神叫羲和,月神叫嫦娥,风神叫飞廉,水神叫共工,火神叫祝......

    世界民族音乐教学大纲(范文大全)

    世界民族音乐教学大纲 课程意义:开设《世界民族音乐鉴赏》课程,希望让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音乐的特征与个性,提高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进而自发的进行了解和认知,去感受世界不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