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教学大纲(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0:5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世界通史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世界通史教学大纲》。

第一篇:世界通史教学大纲

《世界通史》

教 学 大 纲

《世界通史》教学大纲(专科)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通识类选修课,通过世界通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人类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树立历史发展观;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人类社会的历史进步性;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和研究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辅助以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积极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体现教学过程中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总学时72)

第一章

原始社会(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的基本特点及它的发展过程,掌握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和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条件,认识原始社会在各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人类的起源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难点:人类的婚姻状态与社会组织的演变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知识要点: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生命的起源

从猿到人的过渡

最早的人属

直立人

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劳动创造了人的理论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

知识要点:旧石器时代

工具的进步

采集和狩猎生活

血缘家族

氏族的产生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 知识要点: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及其意义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第四节 文明的产生 知识要点:金属工具的出现

社会大分工

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

父系氏族的解体

家庭、私有制、阶级、国家的起源 第五节 史前文化

知识要点:宗教的萌芽

史前艺术

科学知识的萌芽

文字的萌芽。思考题:

1、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经过哪些主要阶段?劳动起了什么作用?

2、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原因是什么? 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原始社会史》,林跃华主编,中华书局。《人类自然史》,吴汝康著,科学出版社。《世界上古史纲》,林志纯主编,人民出版社。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二章

古代埃及(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埃及奴隶制度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并对古代埃及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古代埃及国家的形成和埃及国家政权的特点

难点:埃及中央集权君主制形成的原因;埃及文明结束的原因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埃及国家的产生

知识要点:埃及的自然条件 国家的产生 诺姆

金字塔 第二节 古埃及国家的历史演进 知识要点:早王朝时期

古王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土地制度与阶级结构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金字塔的建造及其后果

古王国的衰落

第一中间期时期的埃及

统一王国的重建

中王国的社会经济及王权的巩固

希克索斯人入侵与中王国的灭亡

新王国时代

埃赫那吞的改革

第三节 古埃及的文化

知识要点:文字

文学

建筑与艺术

科学知识

宗教

四、思考题:

1、尼罗河对于埃及古代历史有何影响?

2、比较古王国与新王国,说明古代埃及政治生活的演变趋势。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埃及古代史》,费克里著,商务印书馆。《埃及古代史》,刘文鹏著,商务印书馆。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三章

古代西亚(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亚一些主要国家,例如:苏美尔、古巴伦、亚述、新巴比伦和波斯等国家的古代奴隶制的主要特点,并对这些国家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杰出贡献有所了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西亚文明的特点;古巴比伦王国的统治;犹太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难点:古代西亚的民族与历史发展进程;西亚的文化成就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古代西亚的地理范围、自然条件及居民 知识要点:自然条件

居民

西亚文明特点 第二节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文明国家

知识要点:苏美尔

古巴比伦

亚述

新巴比伦

腓尼基

第三节

古代巴勒斯坦

知识要点:巴勒斯坦

迦南

摩西十戒亚伯拉罕

扫罗 大卫

所罗门

第四节

古代伊朗

知识要点:伊朗高原

米底

波斯人

波斯国家的建立

对外扩张与帝国的形成居鲁士

冈比西斯

大流士一世

薛西斯

大流士改革的主要内容、意义

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建立

波斯帝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

文明整合希波战争 第五节 古代西亚文化

知识要点:文学

科学

建筑

四、思考题

1、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范围与历史内容。

2、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城邦政治的主要特点。

3、《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内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吴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东方社会政治形态史论》,刘学灵著,上海远东出版社。《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施治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四章

古代印度(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印度奴隶制度发展过程,并对早期佛教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让学生掌握古代吠陀时代、列国时代、孔雀时代的基本特点,并对早期印度佛教创立的历史背景、主要教义有所了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哈拉巴文明的特征;婆罗门教;种姓制度;原始佛教 难点:种姓制度与奴隶制的关系;佛教兴起的原因及其基本教义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古代印度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

知识要点:南亚次大陆

自然环境

居民

哈拉巴文明

黑暗时代

历史分期 第二节 雅利安人的吠陀时代

知识要点:吠陀经典

早期吠陀时代

后期吠陀时代

瓦尔那制度

婆罗门教 第三节 从列国分立到统一帝国

知识要点: 工商业的发展和大城市的兴起

兼并形势与摩揭陀称霸

反婆罗门教思潮的兴起

嗜那教 早期佛教的产生

基本教义

乔达摩·悉达多的传教活动

亚历山大的入侵与孔雀帝国的建立

阿育王的统治及宗教政策

孔雀帝国的政治制度

土地制度

奴隶制度

种姓制的发展

评价阿育王

佛教传播路线

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

第四节 佛教的兴起和发展

知识要点:佛教的兴起

佛教的基本教义

发展和传播

四、思考题:

1、何谓哈拉巴文明?哈拉巴文明在古代印度历史中居于怎样的地位?

2、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是如何产生的?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3、婆罗门教包括哪些经典?婆罗门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现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邱永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印度教——宗教与社会》朱明宗、尚会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宗教与印度社会》王树英,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五章

古代希腊(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希腊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了解“城邦”的概念,掌握斯巴达国家的形成过程及政治经济制度、奴隶制度。掌握雅典国家形成的过程,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及对雅典政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爱琴文明的特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斯巴达国家的统治特征;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意义。

难点: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希腊文明高度发展的原因。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爱琴文明

知识要点:自然环境和居民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第二节 荷马时代 知识要点:《荷马史诗》 铁器

第三节 古风时代

知识要点:奴隶制城邦

斯巴达

雅典 公元前8—6世纪希腊的社会经济

城邦的形成及海外殖民斯巴达国家的产生

斯巴达国家的阶级结构

政治制度与社会风尚

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形成雅典国家的萌芽

雅典的部落组织

提修斯改革

平民反贵族的斗争及雅典城邦的形成梭伦改革

皮西特拉图僭主政治

克里斯提尼改革 第四节 古典时代

知识要点:希波战争 爆发的原因

马拉松战役

萨拉米战役

希腊胜利的原因

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的社会经济状况

伯罗奔尼撒战争

战争的起因及性质

主要经过

对希腊社会的影响

公元前4世纪社会经济状况

城邦间的争霸战争

城邦危机 第五节 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

知识要点: 马其顿地区的自然条件

马其顿国家的形成腓力二世改革

马其顿征服希腊

科林斯会议

亚历山大东侵

帝国的建立和分裂

对亚历山大的评价

托勒密埃及王国的政治与经济制度

亚历山大里亚文化的繁荣

塞琉古王国的兴亡

马其顿王国及其控制下的希腊

希腊化时期的文化

希腊化 第六节 古代希腊的文化

知识要点:神话

文学

奥林匹亚运动

四、思考题:

1、公元前8-6世纪的希腊处于怎样的历史阶段?

2、公元前8-6世纪希腊海外殖民的背景、范围、性质和影响。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古希腊史》,塞尔格叶夫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希腊波斯战争史》,希罗多德著,商务印书馆。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六章

古代罗马(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古代罗马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原因、古代罗马历史发展进程,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从而掌握罗马王政时代、古代罗马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罗马帝国时代、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及古代罗马文化。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罗马共和国前期贵族和贫民的斗争及其结果;罗马的对外扩张;罗马向帝制的转变;罗马帝国的衰落。

难点:平民争取政治权力地斗争;罗马对外扩张的动因;罗马向帝制转变的原因;基督教的兴起和演变。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罗马的王政时代 知识要点:意大利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伊达拉里亚文明

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

罗马城的起源

王政时代的罗马社会

塞尔维乌斯改革 第二节

罗马共和国 知识要点:共和国的建立

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与军事组织

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对意大利的征服及其统治政策

对外扩张胜利的原因

布匿战争

对马其顿的战争

行省制度

包税制

罗马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西西里奴隶起义

格拉古兄弟改革

马略军事改革及其后果

同盟者战争

苏拉独裁统治的建立

斯巴达克起义

前三头同盟与恺撒的独裁

后三头同盟与共和国的覆灭 第三节

罗马帝国 知识要点:元首政治的建立

皇权的加强

早期罗马帝国的内外政策

朱里亚·克劳狄王朝

佛拉维王朝

安敦尼王朝的统治

帝国前期经济的发展

隶农制的发展及对帝国经济的影响

帝国前期的文化

三世纪危机

基督教产生、发展和演变 第四节 古代罗马文化

知识要点:文学

史学

哲学

建筑

四、思考题:

1、古代罗马世界的地理范围及其特点。

2、罗马共和国前期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起因、经过与历史后果。

3、罗马人的扩张进程与统治政策。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罗斯托夫采夫著,商务印书馆。

《罗马史》,李维著,商务印书馆。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七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十字军东侵(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1、欧洲各国封建制度确立以后的封建发展史、特点及原因

2、教权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

2、十字军东侵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城市的兴起(3学时)

一、城市产生的原因

二、城市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和城市自治

三、城市手工业及其行会

四、行会反城市贵族的斗争

五、帮工、学徒反行东的斗争

六、行会的解体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 十字军东侵(3学时)一、十字军东侵的原因。

二、第一次十字军东侵及其所建立的十字军国家

三、第四次十字军东侵和拉丁帝国 四、十字军东侵的后果

五、思考题:

1、西欧封建城市产生的原因经过

2、十字军东侵的原因,后果和影响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马克•布洛赫《法国农村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

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的生活与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沃尔克《基督教会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八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封建制度

2、基督教与早期西欧社会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法兰克王国

2、西欧封建制度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英王权的加强(2学时)

一、早期历史

二、王权的强化

三、议会君主制

四、瓦特•泰勒起义与中古后期的英国 第二节 法国王权的加强(2学时)

一、早期历史

二、王权的强化

三、议会君主制

四、巴黎起义与扎克雷起义

第三节 英法百年战争和英法农民起义(2学时)

一、战争起因

二、战争进程

三、战争影响

第四节 神圣罗马帝国和意大利(2学时)

一、德

国 1封建化进程的缓慢

2、政治进程:

3、对外扩张:

4、教俗之争:

二、意 大 利

1、政治形势

2、使徒兄弟派

3、城市共和国

第五节 西班牙国家的形成(2学时)

1、西哥特时代

2、穆斯林的统治

3、收复失地运动

五、思考题:

1、十字军东征的社会背景、基本过程和历史影响。

2、比较英国与法国的议会君主制,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3、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进程和结局。

六、参考文献: 《十字军东征》,扎波罗夫,三联书店。《英国封建社会研究》,马克尧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九章 东欧的封建国家(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基督教对东欧历史的影响 2拜占廷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东欧各国历史特点 2东欧各国封建制度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拜占廷帝国(2学时)

一、查士丁尼统治时期

二、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三、拜占廷文化

第二节 波兰(2学时)

一、古波兰建国

二、波兰统一国家形成

三、波兰立陶宛君合国成立 第三节 捷克(2学时)

一、胡司宗教改革

二、胡司战争

第四节 俄罗斯国家(2学时)

一、基辅罗斯

二、莫斯科公国的兴起

三、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五、思考题:

1、比较5世纪前后的西罗马与东罗马,说明两者在历史道路方面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2、如何评价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的内外政策。

六、参考文献: 《俄国历史概要》,波克罗夫斯基著,人民出版社。《俄国通史简编》,孙成木等著,人民出版社。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章 亚洲的封建国家(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1、阿拉伯国家产生与伊斯兰教的兴起

2、阿拉伯文化发展与贡献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阿拉伯国家发展的历史

2、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教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1学时)

一、古代中东的地理环境与历史传统

二、伊斯兰教产生以前的阿拉伯社会

三、穆罕默德在麦加

四、穆罕默德在麦地那

第二节 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与发展(1学时)

一、四大哈里发的扩张

二、倭马亚王朝

三、阿拔斯王朝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发展和演变(1学时)

一、哈瓦立及派的兴衰

二、什叶派的演变

三、逊尼派思想体系的确立

四、苏非主义

第四节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2学时)

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和扩张

1、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

2、奥斯曼帝国的继续扩张和君士坦丁堡陷落

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及帝国的衰落

1、帝国的统治制度

2、帝国的衰落

第五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1学时)

一、社会氛围

二、主要成就

五、思考题:

1、古代中东的地理环境与历史传统。

2、查希里叶时代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状况。

3、伊斯兰教城市的历史背景。

六、参考文献: 《阿拉伯通史》,希提著,商务印书馆。《阿拉伯通史》,纳忠著,商务印书馆。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一章 16世纪以前的非洲和美洲(共2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埃及历史演变

2、宗教改革在西欧历史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地理大发现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北非的伊斯兰教诸国(1学时)

一、法蒂玛王朝时期的埃及

二、阿尤布王朝时期的埃及

三、马木路克王朝时期的埃及

四、马格里布的新兴国家 第二节 中南美洲(1学时)

一、马雅人国家

二、阿兹特克人

三、印加人国家

四、印第安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五、思考题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诸多层面的历史运动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六、参考文献: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古代社会》,摩尔根著,商务印书馆。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二章 欧洲文艺复兴(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⒈人文主义的时代特征与社会性质。⒉对人文主义的历史评价问题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文化

2、人文主义思想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早期文艺复兴(3学时)

一、文艺复兴的大背景。

二、文艺复兴为什么起源于意大利。

第二节 意大利和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3学时)

一、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二、德、英、法、西等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三、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思考题

1、人文主义的社会性质与时代特征。

2、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

六、参考文献: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布克哈特著,商务印书馆。《意大利文艺复兴》,朱龙华著,商务印书馆。

第十三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新航路的发现(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1、地理大发现的世界影响

2、宗教改革在西欧历史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地理大发现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生(2学时)

一、手工行会与手工工场的比较。

1、技术的进步

2、分工的扩大

3、手工工场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

1、欧洲资本主义萌芽

2、资本的原始积累

第二节 地理大发现(2学时)

一、社会背景

二、主要内容

三、历史影响

四、早期殖民掠夺

五、思考题 1、15-16世纪西欧历史的时代特征。

2、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一般特征的比较。

3、比较手工行会与手工工场,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 同处

六、参考文献: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布克哈特著,商务印书馆。《意大利文艺复兴》,朱龙华著,商务印书馆。《地理大发现》张箭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四章 封建专制时期的英国与法国(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1、英法专制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英法宗教改革的过程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英法两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产生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英国(2学时)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二、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

三、海外殖民扩张及与西班牙的斗争 第二节 法国(2学时)

一、16世纪经济的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

二、法国的宗教改革与胡格诺战争

三、黎塞留与法国的重商主义

五、思考题

1、英国圈地运动产生的原因,意义

2、英法的宗教改革及其后果

六、参考文献:

《英国封建社会研究》,马克尧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经济史》,克拉潘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五章

尼德兰革命(共2学时)

一、基本要求:

⒈西班牙统一王国的形成 ⒉尼德兰革命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西班牙专制统治的性质

2、尼德兰革命意义

三、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 中古时期的西班牙(2学时)1、16世纪之前的西班牙及西、萄国家的形成

2、中古后期的西班牙及其内外政策 第二节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2学时)

1、西班牙对尼德兰的专制统治

2、尼德兰革命的爆发

3、独立初期的荷兰

五、思考题

1、西班牙衰落的原因

1、尼德兰革命的历史意义

六、参考文献:

王助民《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黄邦和等《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六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主要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运行轨迹,美国第一次革命的历史进程及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背景,法国大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和革命进程,深刻理解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和影响,从而深刻认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阶级关系和发展规律。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运行轨迹,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和影响 教学难点: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知识要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的曲折与反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及影响 第二节 美国独立战争

知识要点:北美殖民地时期美国民主产生的独特环境,革命期间进行的民主改革,《联邦宪法》的特点和利弊。第三节 法国大革命

知识要点: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之间的冲突,三级会议,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的贡献和局限性,“八九年原则”

四、思考题: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的曲折与反复

2、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之间的冲突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汤普逊《欧洲中世纪晚期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96 年。《法国通史》,张芝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七章:1848年欧洲大革命

(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主要了解1848年欧洲大革命的原因、性质及特点,要求学生掌握这次大革命的爆发与东南欧各被压迫民族解放战争的关系,并了解西、北欧一些国家的革命状况,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对1848年欧洲大革命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法国二月革命、德国三月革命和法国六月起义 教学难点: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特点和历史意义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法国革命

知识要点:法国二月革命背景、经过,六月起义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德意志革命

知识要点:德国三月革命背景、经过和影响 第三节 东南欧的民族运动

知识要点:奥地利革命和意大利革命的背景、经过及影响 第四节 1848年欧洲革命的意义

知识要点: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特点和历史意义

四、思考题: 1、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

2、东南欧各被压迫民族解放战争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八章:19世纪的欧美及日本(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主要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是如何通过改革巩固自己的统治的,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及历史地位,掌握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过程,俄国农奴制废除的历史背景,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及其对日本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及性质,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意义,日本明治维新性质分析

教学难点:俾斯麦 “铁血政策”的评价,德国和意大利统一的比较分析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英法两国的改革与美国内战

知识要点:英国的宪章运动的背景,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及性质,“美国式发展道路” 第二节 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

知识要点: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三次王朝战争,加富尔 第三节 俄国农奴制改革

知识要点:俄国农奴制废除的背景和过程,1861年改革的历史意义 第四节 日本明治维新

知识要点: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的因素的发展状况和特点,明治维新发生的历史条件,废除封建制度的各项措施

四、思考题:

1、资产阶级是如何通过改革巩固自己的统治的

2、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及其对日本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远山茂树等著,邹有恒译:《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五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十九章: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主要了解和掌握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并从理论上认识和理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垄断组织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意义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

知识要点:垄断组织的含义及产生的条件和过程,垄断组织产生的积极消极意义 第二节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和社会的演变趋势

知识要点:欧美国家政治发展的趋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和社会改革的影响

四、思考题:

1、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和社会改革的影响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六章第五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二十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了解并掌握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进程和伟大意义,了解十月革命影响下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分析、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的总结 难点:十月革命必然性问题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前提

知识要点: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四月提纲,两个政权并存 第二节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和实行

知识要点:四月提纲,两个政权并存,七月事变,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理论和策略,十月革命的经验和历史意义

第三节

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俄国

知识要点: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对外政策 第四节

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知识要点:粉碎外国三次武装干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四、思考题:

1、俄国苏维埃政权是如何得到巩固的?

2、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理论和策略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五章第二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孙成木:《十月革命史》,三联书店1980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二十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结合战前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发展情况,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了解和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理解和掌握大战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871-1914年国际关系;战争的根源;战争结果及影响。难点:战争的根源;影响战争的主要因素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会议后的国际关系

知识要点:维也纳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最后议定书”,维也纳会议的历史地位,神圣同盟 第二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

知识要点:一战前国际关系的变化,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一战

知识要点:一战爆发历史背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一战爆发的根源、性质和影响

四、思考题:

1、巴黎和会是一次什么性质的会议?为什么?

2、凡尔赛体系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评价这一体系?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保罗•肯尼迪著,梁于华等译:《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迪罗塞尔著,李仓人等译:《外交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二十二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与二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了解一战后世界的基本形势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背景,这一体系建立的过程;掌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分析这一体系的实质,评析其作用及崩溃原因。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难点:20年代国际关系的特点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凡尔赛体系 知识要点:战胜国对战后世界“新秩序”所达成的共识, 巴黎和会争论的主要问题,巴黎和会,对德和约, 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

知识要点: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九国公约,对“凡一华”体系的评价

四、思考题:

1、华盛顿体系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评价这一体系?

2、根据国联盟约的内容分析其实质。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六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二十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了解二战的起源、性质、进程及其对世界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分析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开罗宣言与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 难点:二战的起源、性质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大战的全面爆发及其初期阶段

知识要点:德波战争,波兰沦亡的原因,东方战线,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空战 第二节

战争的扩大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知识要点:法国败降后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动,苏德战争的爆发,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第三节

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转折

知识要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 第四节

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进

知识要点:诺曼底登陆,第二战场的开辟 第五节

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知识要点: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二战的历史地位

四、思考题:

1、反法西斯联盟是如何建立的,有何意义?

2、开罗宣言与德黑兰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如何?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丘吉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六卷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历史进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二十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局势(共3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以及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变化的原因、事件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 点:雅尔塔体系下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难点:两极格局最终解体的标志、原因和影响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 知识要点:“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华约组织成立

第二节 二战后的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知识要点:社会主义阵营中的矛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存在的问题,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曲折历程。第三节 二战后的美国

知识要点:美国霸权地位,社会保障制度,经济复兴计划 和平演变为 第四节 二战后听西欧和日本

知识要点:欧洲煤钢共同体、欧共体、欧洲议会的成立,日本的崛起 第五节 第三世界的崛起

知识要点: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不结盟运动兴起,“七十七国集团” 第六节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

知识要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四、思考题:

1、雅尔塔体系下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2、两极格局最终解体的标志、原因和影响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六章),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二十五章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共2学时)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以及哲学、社会科学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果。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 难点:哲学成果

三、讲授内容: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

知识要点: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汽车、飞机与V-2火箭,高分子化学的建立和三大合成材料的问世,生物学与医学的新成就,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哲学、社会科学与文学艺术

知识要点: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

四、思考题:

1、现代战争对科技进步的催化作用

2、现代西方哲学成就

五、成绩考核、评定方式

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

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 金重远主编:《20世纪初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上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

第二篇:《世界通史(现代史)》教学大纲(精)

《世界通史(现代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世界通史(现代史)》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历史学

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

5、总学时:54

6、总学分:3

7、先修课程:《世界通史(古代史)》,《世界通史(近代史)》。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主要讲授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整体世界观的视角分析人类历史在这一时期的基本走向以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从宏观上把握20世纪人类历史的基本进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能适应和胜任中学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为准备报考世界历史专业的学生提供必要而准确的知识信息。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列强的军备竞赛以及巴尔干问题等方面,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了解这次大战的主要历程和重要战役;分析这次大战造成的损失及其带来的后果。

第一节 大战的起源

一、资本主义列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二、欧洲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一)三国同盟

(二)三国协约

三、军备竞赛

四、巴尔干问题

(一)波斯尼亚危机

(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二节 大战的爆发和战争性质

一、战争的爆发

二、大战的性质

第三节 大战的性质

一、战争的阶段:1914年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线

(二)德国速决战的破产

二、战争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一)德军在东线的胜利

(二)保加利亚的参战

(三)意大利的参战

(四)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五)勃鲁西洛夫的攻势

(六)日德兰海战

三、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

(一)战争的僵持

(二)无限制潜艇战和美国的参战

四、大战的结束

(一)战争给欧洲交战国造成的政治危机

(二)美国的参战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三)大战的结束

第四节 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一、大战造成的损失和破坏

二、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

三、战争引起了一系列革命

四、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五、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

第二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认识1917年前夕俄国的社会状况和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爆发的客观与主观条件,分析俄国在这一年连续爆发两次革命的原因;沙皇政府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连续倒台的原因;苏维埃政府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着重理解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原因和背景;分析内战胜利的原因与后果。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俄国的经济状况和阶级构成

(一)经济发展的两重性

(二)人口和阶级构成

二、沙皇的专制独裁和政治上的腐朽

三、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俄国革命的催化剂

五、列宁和布尔什维克

第二节 从二月革命到十月武装起义 一、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

(一)二月革命与沙皇统治的崩溃

(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

二、列宁的《四月提纲》

三、临时政府继续参战和政治危机的不断加深

(一)临时政府的第一次危机

(二)临时政府的第二次危机

(三)临时政府的第三次危机和七月事件

四、布尔什维克武装起义方针的确立

五、科尔尼洛夫叛乱的被粉碎和革命形势的形成

六、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

(一)布尔什维克党中央通过武装起义的决议

(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

七、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和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

(一)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二)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

第三节 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一、苏维埃政权初期的国内政治经济措施

(一)挫败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否定新政权的企图

(二)加强同左派社会革命党合作,争取农民对新政权的支持

(三)同社会革命党展开政治较量,解散立宪会议

(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创建新的政权机关

(五)政府的经济措施

二、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

(一)签约的背景和原因

(二)布尔什维克党内的意见分歧

(三)和约的签订

(四)和约的内容、意义和后果

三、国内战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国内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背景

(二)内战的爆发和1918年的内战形势

(三)战时紧急措施和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

四、粉碎白卫军和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

五、苏维埃俄国赢得内战胜利的原因以及内战的后果

(一)苏俄赢得内战胜利的原因

(二)内战的后果

第三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巴黎和会召开前夕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与称霸计划;《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争霸形势的变化和美英日三国海军军备竞赛情况;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国际联盟的成立以及对盟约的评价。

第一节 巴黎和会

一、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

(一)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安排的共识

(二)美国争霸世界的计划

(三)企图维护世界霸权并主宰欧洲的英国

(四)争夺欧洲霸权的法国

(五)意大利和日本的目标

二、巴黎和会的召开与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一)巴黎和会的召开

(二)列强争论的主要问题

(三)《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和内容

三、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一)《圣日尔曼条约》

(二)《纳伊条约》

(三)《特里亚农条约》

(四)《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

(五)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

一、战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形势

(二)英、美、日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三)美日英三国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

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一)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二)《四国条约》

(三)《五国海军条约》

(四)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与《九国公约》

(五)华盛顿体系及其实质和影响

第三节 国际联盟

一、国际联盟的成立

二、国联盟约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第四章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试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内政和外交概况。内容有:英国经济的衰落、政党政治的变化和自治领地位的提高。法国经济的恢复、多党制下的政局变化和谋求国家安全的措施。德国十一月革命与魏玛共和国的政局特点、经济的复兴和大国地位的恢复。法西斯运动在意大利的兴起与法西斯政权的建立。美国经济繁荣的原因及其隐患、政治保守局面的产生。日本经济的萧条、政党政治的出现、企图侵略中国的外交方针。

第一节 战胜国英、法的困境

一、盛极而衰的英国

(一)持续萧条的经济

(二)第一届工党政府

(三)1926年大罢工

(四)爱尔兰自治和英国自治领地位的提高

二、政府频繁更替与极力谋求安全的法国

(一)经济的恢复

(二)多党制下的政局变化

(三)寻求安全

第二节 从十一月革命到魏玛共和国的德国 一、十一月革命和德意志帝国的崩溃

(一)革命前夕德国的经济政治状况

(二)十一月革命的爆发和帝国的崩溃

二、魏玛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政局变化和经济恢复

(一)魏玛共和国的建立

(二)魏玛共和国政局的动荡

(三)经济的复兴

(四)重新恢复国际大国地位

第三节

首先建立法西斯政权的意大利

一、法西斯运动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落后与国力的虚弱

(二)一战导致经济政治危机的加剧

(三)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导致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四)政府与人民以及社会之间的对立

二、法西斯党的建立及其夺权斗争

(一)墨索里尼的早期生平

(二)法西斯运动的第一阶段:寻求中下层群众的支持

(三)法西斯运动的第二阶段:争取统治阶级的支持

(四)法西斯运动的第三阶段:夺取全国政权

三、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第四节 美国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保守

一、经济繁荣及其隐患

(一)柯立芝繁荣

(二)经济繁荣背后的隐患

二、“无为而治”的企业家政府

(一)哈定政府

(二)柯立芝政府

(三)胡佛政府

第五节 日本的政党政治与协调外交

一、经济危机与持续萧条

(一)从战争时期的繁荣到战后的持续萧条

(二)日本经济衰退和萧条的原因

二、政党内阁时期及其外交政策

(一)第一个政党内阁——原敬内阁

(二)政党内阁时期

三、协调外交

四、田中内阁与东方会议

第五章 首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试验的苏联(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20世纪20至30年代苏联为建设社会主义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主要内容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国民经济的恢复,苏联的成立,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制订和实施,党内斗争,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开展及其评价五年计划的制订、实施、特点、成就与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点与评价,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与大清洗运动。

第一节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内战结束后的形势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

四、列宁晚年对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关注和设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制订和确立

(一)党内的第一次斗争: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等人的斗争

(二)“新反对派”与斯大林之争: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

(三)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纲领的阐述

(四)党内的第三次斗争:托季联盟的形成及其失败

(五)五年计划的制订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一)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摇摆与粮食收购危机的发生

(二)粮食收购危机与非常措施的实行

(三)党内的第四次斗争:布哈林与斯大林的争论

(四)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展开 三、五年计划的实施

(一)五年计划的实施及其特征

(二)五年计划的成就

(三)五年计划的严重缺陷

第三节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苏联的对外政策

一、1936年宪法的制定和高度集中体制的确立

(一)1936年宪法

(二)斯大林模式及其特点

二、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和大清洗运动

(一)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二)大清洗运动的全面开展

第六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三洲的民族民主运动(6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在了解和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基本概况的基础上,着重认识和分析亚洲和非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史实。重点把握的内容有:这一时期民族民主运动的原因和特点;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及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甘地主义;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与世俗化改革以及革命与改革的指导思想——凯末尔主义;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第一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概况

一、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

二、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第二节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一)社会背景

(二)甘地和甘地主义

(三)非暴力抵抗运动的预演

(四)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二、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

(一)世界经济危机与印度社会矛盾

(二)群众性文明不服从运动

第三节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一、凯末尔革命

(一)凯末尔和凯末尔主义

(二)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

二、世俗化改革

(一)政治改革

(二)法制改革

(三)教育改革

(四)文化改革

(五)社会生活与习俗改革

(六)经济改革

第四节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一、1919年3月爱国运动

(一)英国在埃及的殖民保护制度

(二)柴鲁尔和华夫脱党

(三)埃及1913年三月起义

二、埃及的初步独立和1929年宪法

(一)英国被迫承认埃及独立

(二)1923年宪法

(三)华夫脱运动的结局和历史意义

第七章 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6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及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这次危机所做出的不同反应。重点掌握的内容有: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后果;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与影响;

这次经济危机对德国纳粹运动发展和希特勒上台执政的影响、法西斯专政在德国的建立;经济危机影响下日本政局的变化和军部势力的膨胀、法西斯政权在日本的确立。

第一节

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危机的爆发、主要表现和特点

二、危机爆发的原因

三、危机的后果

第二节

罗斯福新政

一、危机的突发及其对美国社会的冲击

二、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生平介绍

(二)新政的主要内容

三、对新政的简要评价

第三节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经济危机与纳粹运动的迅速发展

(一)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

(二)纳粹运动的迅速发展

二、共和国危机与希特勒上台

(一)共和国危机与希特勒上台

(二)希特勒上台执政的原因

三、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扩军备战

(一)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二)法西斯独裁统治

第四节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经济危机下的日本内外矛盾

(一)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

(二)军费膨胀与“军财抱合”

(三)高桥财政与倾销政策

(四)“协调外交”的破产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

(一)北一辉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

(二)法西斯势力的形成

(三)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活跃与侵华战争的开始

(四)法西斯势力掀起一系列**与政党政治时期的结束

(五)法西斯政权的初步确立

第八章法西斯国家走向战争与世界各大国的反应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并要求学生了解、掌握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逐步走向大战的历程以及世界各大国对这一历程所做出的反应。重点掌握的内容有: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国、法国、美国和国际联盟采取的纵容政策;1936年德国、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和英国、法国采取的所谓“不干涉”政策;1938年德国武装吞并奥地利和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期间,英国、法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以及这种政策的典型表现——慕尼黑协定;1939年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第一节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一、意大利的战前准备和英法的纵容

(一)意大利的扩张计划

(二)英、法两国的纵容

二、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一)战争的爆发

(二)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

(三)美国的中立法

(四)霍尔—赖伐尔协定

(五)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六)英法绥靖意大利的后果

第二节 西班牙内战和德意的武装干涉以及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一、西班牙内战的爆发

(一)西班牙共和国的建立

(二)人民阵线政府的成立

(三)武装叛乱的开始

二、德国和意大利的武装干涉

三、英、法的“不干涉”政策及其实质和原因

四、苏联和国际纵队对共和国的支持

五、西班牙共和国的灭亡

第三节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慕尼黑协定

一、德国吞并奥地利

(一)1934年德国第一次夺取奥地利的失败

(二)1936年的德奥协定

(三)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最后决策

(四)意大利放弃奥地利

(五)英、法的绥靖政策

(六)德国武装吞并奥地利

二、慕尼黑协定

(一)苏台德问题与五月危机

(二)伯希特斯加登和哥德斯堡会谈

(三)慕尼黑协定及其严重后果

第四节 大战的迫近

一、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二、波兰危机与英国对波兰的保证

三、英、法、苏三国谈判

四、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一)条约签订的背景

(二)条约的签订及其内容

(三)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并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历程,包括大战的全面开始、战争的扩大、大战的转折以及大战的结束。学生应着重掌握以下内容:德国入侵波兰与波兰的迅速败亡原因,苏联建立“东方战线”,法国败亡的原因与教训,不列颠之战,德国发动侵苏战争与苏联在战争初期损失惨重的原因,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性的战役,非洲战场状况,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德国投降,波茨坦会议,美国投掷原子弹,日本的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开始

一、德国入侵波兰

二、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三、西线战争和法国的崩溃

(一)“奇怪的战争”及其实质

(二)德国入侵丹麦、挪威

(三)从“黄色方案”到曼斯坦因计划

(四)英法两国的战略失误

(五)德国发动西线进攻与荷、比、卢亡国

(六)敦刻尔克大撤退

(七)法国的败降及其原因分析

四、不列颠之战

(一)法国败降后英国的处境

(二)不列颠之战

五、德意日军事同盟的建立和德国入侵巴尔干和北非

(一)德意日军事同盟的建立

(二)德国入侵巴尔干

(三)德意入侵东北非

第二节 战争的扩大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一、德国发动侵苏战争

(一)德国对侵苏战争的准备

(二)苏联的临战准备及其失误

(三)苏德战争的爆发

二、莫斯科保卫战

三、日本南进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一)日本南进战略的确立与准备

(二)珍珠港事件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第三节 战争的根本转折

一、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

(一)斯大林格勒战役

(二)库尔斯克战役

二、盟军在北非的胜利和意大利投降

(一)阿拉曼战役

(二)美英盟军在西北非登陆和北非战场的胜利

(三)意大利投降

三、太平洋战局的变化

(一)1942年的美日战略

(二)珊瑚海海战

(三)中途岛海战

(四)瓜岛之战

四、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

第四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一)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二)美英拖延开辟第二战场及其原因

(三)第二战场的开辟

二、苏军解放沦陷国土

三、雅尔塔会议

四、攻克柏林和德国投降

五、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

六、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最后攻势

七、美国投掷原子弹、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和日本投降

(一)美国投掷原子弹

(二)苏联对日作战

(三)日本投降

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影响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述法、课堂讨论法,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电子教案。

五、课程考核

平时布置作业,举行课堂讨论,期末举行考试。

六、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参考书:[1]潘润涵、林承节.世界近代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2]莫瓦特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2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4]布莱克等.二十世纪欧洲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5]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6]徐天新等.世界通史·现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7]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朱贵生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10]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11]甘地.甘地自传.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5年.[12]托洛茨基:斯大林评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13]胡其鼎.希特勒.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4]邓蜀生.罗斯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5]朱庭光主编.法西斯新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16] 朱庭光主编.法西斯体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7] 林承节.印度近现代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8]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七、其他

本课程上接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下连世界通史当代部分,因此属于世界通史的断代部分。

第三篇:《世界通史》读后感

《世界通史》读后感

看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轨迹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该书从人类的初步阶段--食物的采集者--开始一直论述到二战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类的历史显得如此短暂,但有显得如此丰富,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人类步入新石器时代至今的一万两千年中,人类以其特有的“智慧”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几百万年里,我们的祖先--原始的人类--为了生存与恶劣的大自然进行斗争,那时的人类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为生存的斗争转为人类内部之间,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导者的历史遂而拉开了序幕。

人类历史是一部战争史,至今我们无法否认这一点;人类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历史向我们展示的是另一幅画境--战争和痛苦,这或许是人类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满怀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断破灭继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这种希望和痛苦的交织铸造了灿烂的的人类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辉,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为之骄傲的人类文明是从痛苦和不幸中压榨出来的。

历史是强者的舞台,从统一两河流域的萨尔贡、希腊化时代的亚历山大、罗马时代的凯撒、中世纪横扫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近代的拿破仑以及现代的战争狂人--希特勒,这些名字连同相应的帝国永远占据着历史的篇章;从地区或国家来看,世界历史也是一部强者占主导的历史,弱者只能处于历史的边缘甚或被历史忘记,人是一种具有无限欲望和带有侵略性的动物,争斗和战争不可避免,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隅,就必须成为“强者”,这绝对是一条定理。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第四篇:世界通史 读后感

[世界通史 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书评人:习明明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世界通史 读后感。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发生?这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其背后的逻辑则更加重要。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文明古国希腊、印度和中国,从文化、种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诚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或更晚的一个世纪发生。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非洲为什么落后,利用两百多年前的奴隶贸易与非洲现在的人均收入做回归分析,遗憾的是这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工业革命促使宗主国向殖民地不断的掠夺资源、并限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而影响最深的往往都是这些主要的奴隶输出国,因为这些国家最初都是收入相对较高、且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他们的资源和地理条件都相对较好,进而成为欧洲国家掠夺的对象。尽管分析者使用了工具变量,但这种变量更多的可能是制度的替代。在所有的这些解释中,经济似乎只能扮演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具有连续文化的国家,我们的科举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多年,我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只是在中世纪以后才开始逐渐落后的,算上公元前的发展我们整整领先了近两千年。尽管我们现在处于落后地位,但中华民族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名族。我们近代发展落后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与世隔绝,缺乏交流竞争。但是我们现在改革开放了,与世界各国都在从事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很多制度固然可取,但也不必完全照搬照抄,什么都学习西方的。中华民族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自我,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文化多元和文化差异才是创新的源泉。中国坚持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不是喊口号向国家献媚阿谀奉承之类的观点,而是从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的。当年,毛主席正是因为没有对苏联模式照搬照抄,没有完全采取共产国际的那套做法,才成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

最后,《全球通史》虽然是关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将各国文化习俗进行比较,在谈到各国对女性地位的歧视时,他通过举例来反映当时的女性地位。例如,在德国,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之一路德认为,男人的臀部瘦小,所以应该在外从事生产活动,女人的臀部肥大,所以应该待在家里,生儿育女。在中国,人们要求女人裹脚是为了防止她们出远门;在印度,丈夫过世之后,女人在丈夫的灵前自焚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等等。总之,更多更详细更精彩的内容,请大家自己到《全球通史》中去发掘。

《全球通史》读后感 书评人:习明明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发生?这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其背后的逻辑则更加重要。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文明古国希腊、印度和中国,从文化、种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诚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或更晚的一个世纪发生。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非洲为什么落后,利用两百多年前的奴隶贸易与非洲现在的人均收入做回归分析,遗憾的是这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工业革命促使宗主国向殖民地不断的掠夺资源、并限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而影响最深的往往都是这些主要的奴隶输出国,因为这些国家最初都是收入相对较高、且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他们的资源和地理条件都相对较好,进而成为欧洲国家掠夺的对象。尽管分析者使用了工具变量,但这种变量更多的可能是制度的替代。在所有的这些解释中,经济似乎只能扮演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具有连续文化的国家,我们的科举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多年,我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只是在中世纪以后才开始逐渐落后的,算上公元前的发展我们整整领先了近两千年。尽管我们现在处于落后地位,但中华民族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名族。我们近代发展落后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与世隔绝,缺乏交流竞争。但是我们现在改革开放了,与世界各国都在从事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很多制度固然可取,但也不必完全照搬照抄,什么都学习西方的。中华民族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自我,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文化多元和文化差异才是创新的源泉。中国坚持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不是喊口号向国家献媚阿谀奉承之类的观点,而是从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的。当年,毛主席正是因为没有对苏联模式照搬照抄,没有完全采取共产国际的那套做法,才成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

最后,《全球通史》虽然是关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将各国文化习俗进行比较,在谈到各国对女性地位的歧视时,他通过举例来反映当时的女性地位。例如,在德国,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之一路德认为,男人的臀部瘦小,所以应该在外从事生产活动,女人的臀部肥大,所以应该待在家里,生儿育女。在中国,人们要求女人裹脚是为了防止她们出远门;在印度,丈夫过世之后,女人在丈夫的灵前自焚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等等。总之,更多更详细更精彩的内容,请大家自己到《全球通史》中去发掘。

《全球通史》读后感 书评人:习明明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读后感《世界通史 读后感》。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发生?这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其背后的逻辑则更加重要。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文明古国希腊、印度和中国,从文化、种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诚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或更晚的一个世纪发生。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非洲为什么落后,利用两百多年前的奴隶贸易与非洲现在的人均收入做回归分析,遗憾的是这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工业革命促使宗主国向殖民地不断的掠夺资源、并限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而影响最深的往往都是这些主要的奴隶输出国,因为这些国家最初都是收入相对较高、且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他们的资源和地理条件都相对较好,进而成为欧洲国家掠夺的对象。尽管分析者使用了工具变量,但这种变量更多的可能是制度的替代。在所有的这些解释中,经济似乎只能扮演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具有连续文化的国家,我们的科举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多年,我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只是在中世纪以后才开始逐渐落后的,算上公元前的发展我们整整领先了近两千年。尽管我们现在处于落后地位,但中华民族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名族。我们近代发展落后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与世隔绝,缺乏交流竞争。但是我们现在改革开放了,与世界各国都在从事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很多制度固然可取,但也不必完全照搬照抄,什么都学习西方的。中华民族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自我,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文化多元和文化差异才是创新的源泉。中国坚持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不是喊口号向国家献媚阿谀奉承之类的观点,而是从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的。当年,毛主席正是因为没有对苏联模式照搬照抄,没有完全采取共产国际的那套做法,才成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

最后,《全球通史》虽然是关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将各国文化习俗进行比较,在谈到各国对女性地位的歧视时,他通过举例来反映当时的女性地位。例如,在德国,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之一路德认为,男人的臀部瘦小,所以应该在外从事生产活动,女人的臀部肥大,所以应该待在家里,生儿育女。在中国,人们要求女人裹脚是为了防止她们出远门;在印度,丈夫过世之后,女人在丈夫的灵前自焚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等等。总之,更多更详细更精彩的内容,请大家自己到《全球通史》中去发掘。

《全球通史》读后感 书评人:习明明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发生?这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其背后的逻辑则更加重要。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文明古国希腊、印度和中国,从文化、种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诚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或更晚的一个世纪发生。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非洲为什么落后,利用两百多年前的奴隶贸易与非洲现在的人均收入做回归分析,遗憾的是这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工业革命促使宗主国向殖民地不断的掠夺资源、并限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而影响最深的往往都是这些主要的奴隶输出国,因为这些国家最初都是收入相对较高、且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他们的资源和地理条件都相对较好,进而成为欧洲国家掠夺的对象。尽管分析者使用了工具变量,但这种变量更多的可能是制度的替代。在所有的这些解释中,经济似乎只能扮演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具有连续文化的国家,我们的科举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多年,我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只是在中世纪以后才开始逐渐落后的,算上公元前的发展我们整整领先了近两千年。尽管我们现在处于落后地位,但中华民族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名族。我们近代发展落后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与世隔绝,缺乏交流竞争。但是我们现在改革开放了,与世界各国都在从事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很多制度固然可取,但也不必完全照搬照抄,什么都学习西方的。中华民族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自我,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文化多元和文化差异才是创新的源泉。中国坚持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不是喊口号向国家献媚阿谀奉承之类的观点,而是从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的。当年,毛主席正是因为没有对苏联模式照搬照抄,没有完全采取共产国际的那套做法,才成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

最后,《全球通史》虽然是关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将各国文化习俗进行比较,在谈到各国对女性地位的歧视时,他通过举例来反映当时的女性地位。例如,在德国,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之一路德认为,男人的臀部瘦小,所以应该在外从事生产活动,女人的臀部肥大,所以应该待在家里,生儿育女。在中国,人们要求女人裹脚是为了防止她们出远门;在印度,丈夫过世之后,女人在丈夫的灵前自焚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等等。总之,更多更详细更精彩的内容,请大家自己到《全球通史》中去发掘。

天承运,寒假里要读若干名著,吾好史,遂取《全球通史——1500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涉猎之。

时间紧迫,我只能从中截取部分感兴趣的内容走马观花,虽然仓促,却也学到些许东西。下面就谈一下我的读史感受。

在《中文版序言》一节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劈头就上来一句“不过我也感到有点不安,因为我担心中国学生在阅读时将不会给予足够的批评。”这倒奇了,人家不批评他倒感觉忐忑不安?作者紧跟着说道:“人们阅读任何东西都应提出批评,这是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东西能作为真理或完整的模式而被人接受的时代。”

妙哉!此言正对我的胃口。无论对待什么事物,我总会很尽量去发掘它的缺陷,要知道,在这个社会,“危机即商机”,任何缺陷只要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加以改造,便可以不断获取成功,反之则步步被动。

正是持着这种批判的态度,作者看到“在富有魅力的美国,我们发现太阳并不明亮,人民也并非幸福。相反,今日的美国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许多严重的问题日益加深。”“如今,再也不存在什么世界性的社会模式了,因为所有社会都处在深深的危机中„„就总的社会模式而论,却没有一个可鉴用。”作者还不无幽默地告诫我们“或许,我们应该记住毛主席的劝告:我们能从反面的经验中学到某些东西。”

作为一位西方学者,作者能够勇敢地批判其所属的的社会,而不会像我们诸多的历史粉饰家那样遮遮掩掩,粉饰太平,大叫“光明是事物的主要方面”、“应该多看光明面”!这一点对于研究历史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为打破史学界多年的积习——“西欧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全书应用了崭新的“全球史观”,亦正如作者所说“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长期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深受“西欧中心论”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动辄用十分机械的“阶级分析法”来切割历史。而今,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的逐步推进,我们应当以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眼观,来看待我们的历史,我们现在周边发生的事件,以及我们的未来。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全球通史》的意义所在。

西方人著史,习惯于摆出史实,罗列例证,再在最后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而非像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一样,喜欢给出现成的结论,让你去背诵。实际上,真正的历史学也正应如此,摆出史实,是非由你读者自己去作独立判断。不应该为了强求个人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高度统一”而把作者的意志强加在读者头上。实话说,对以前历史教科书上的诸多说法,我是不能苟同的,有时为了应付考卷上的试题,不得不照搬书里面的结论,总令我感到阵阵的恶心和不服。

本书的作者又言:人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但是,人们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必需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快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的孩子还是幸福得多了,现在的历史教材都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发展一步步进行着改革。自然,书中还有不少的“西欧中心论”和所谓意识形态的束缚,但毕竟已经比我们读中小学那个时代好得多了。

在书中,作者主要提出了如下这些内容,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是关于学习。作者认为,人类进步关键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互相影响。只有那些最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民族,才最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他们是被迫这样做的,因为这样做既选择了机会同时也选择了压力。如果没有抓住机会,他们就会不断被同化或消灭。这样的理论颇可以引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我们的社会充满竞争,只有不断向周围的人学习,我们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环境,避免被淘汰的命运。一味地闭关自守骄傲自大,最终则是自取灭亡。

第二是关于合作双赢。作者认为,以往人类生活在短缺的世界中,可资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一方得益必然引起另一方的受损。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人之间和国家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损人利己的战争。而在当代,人类进入一个物质财富能满足所有人类需求的时代。目前我们人类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不再是经济效率,而是能否建立一种合作双赢的社会关系,使充足的物质财富得以公平合理地分配和利用,从而使人类回归到自由和睦的状态之中。

这些便是我泛读《全球通史》,纵览世界后的些许体会

第五篇:《世界通史》读后感

《世界通史》读后感

“每个时代都要编写他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在这变化速度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

这是《世界通史》的作者塔夫里阿诺斯在“致读者”开头所阐明的本书的意义,《世界通史》,作为众多史学书中的一部,不仅将着眼点放在历史中的某些大事件上,而且着重表现了对当今的意义。整观全本书,我们可以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中探求出现今社会新的问题,并借鉴与历史,更好好的解决此类问题。这就是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写这本书的真正目的。

考虑到当今世界面临的很多问题,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惯例和制度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为了客观的应对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在历史中寻找答案。

事实上,阅读历史书籍,尤其是通史类的教科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与其他史学类书籍最大的不同是,这本书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强加给读者,而是平心静气,娓娓道来,没有教育人的口吻,而是去把读者引入到一种求索的境界,让你不由自主的手不释卷。然而,为什么《全球通史》会做到这一点呢?通观全书,读者首先会发现,《全球通史》,具有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作者在介绍历史时,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历史事件,而是纵观全局,将这个历史事件与其他的事件相联系,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这个历史事件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全球通史》介绍历史的过程,并不是单向的——从过去慢慢演进到现代,而是双向的,从过去到现在和从现代到过去,贯穿于全书之中,让读者深刻的体会到,历史与现实是如何直接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此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还将历史事件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生动而形象,使人们对这个事件感到有种现实感。当人们在阅读全球通史时,你会感到不仅在与过去沟通,也在与现实对话。

《全球通史》的不同凡响还在于他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他突破了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亚中心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例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根据人类进程的全局,将历史分为了史前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以及可能发生的后工业时代。他突破了地理和时代的限制,以人类的整体俯瞰整个地球。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将本书分为了,上下两册,着重介绍了1500年以后的人类历史。这是因为,全球的各个地区以及各个地区的人类,直至16世纪航海大发现时代,才真正联系到一起,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全球通史》,不想在阐释体系上束缚住读者的想象力,作者的单式手法,更是让读者得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斯塔夫里阿诺斯没有声言自己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但实际上他对历史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多种方法,如文明模式理论、地缘政治理论、文明交流理论、长时段和宏观历史理论等,都了如指掌,应用娴熟,从而为读者构建起一幕幕雄伟的历史画卷。欧亚大陆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欧亚大陆内部的游牧部落和周围的各大河流域文明区之间的历史,农业文明结束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建立起一直持续到今天的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和黑人的优势。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较,让读者对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但遗憾的是,书中对中国的历史只是概括性的描述,他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只有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这就是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对中国的统一,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当然,同其他史学作品一样,斯塔里夫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例如,尽管他一直在努力突破西方中心论限制,但由于他特殊强调西方是1500年以来世界的动力之源,所以人们就对他是否真正的突破了西方中心论产生了怀疑,他对整个欧亚大陆诸古典文明历史命运的整体解读因而也就不能说完全站得住脚了。

最后,根据斯塔里夫阿诺斯著书的用意,我想说,读史使人明智。

姓名:xx 学院:xxxx

学号:xxx 班级:xxxx

联系电话:xxxxx

下载世界通史教学大纲(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通史教学大纲(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世界通史复习资料

    世界通史复习资料 1.道威斯计划:是一战后协约国提出的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方案。鲁尔危机后,美国插手德国赔款问题,按照美国的建议,赔款委员会成立专家组研究赔款问题,美国银行家道......

    高三班《世界通史》读后感

    《世界通史》读后感 我是因为学校里有读书活动才有机会接触《世界通史》这本书的。但实际上我们作为一个高中生,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

    世界近代史读书报告《全球通史》

    浅析“全球史观”——《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①读书报告 摘要:最近一段时间,笔者阅读了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经典作品《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于是笔者将对......

    《世界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世界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英文课程名:World Tourism Geography 总 学 时:36学时学 分:2学分课程类别:旅游管理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先修课程:中国旅游地理 一、课程性质......

    《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

    洛阳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世界中古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适用对象: 历史学专业普通本科生 洛阳师范学院教务处 二OO九年六月 《世界中古史》......

    世界经典电影教学大纲

    《 世界经典电影导读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世界经典电影导读 课程名称(英文):Introduction to world claasic film 课程类型:人文科学;经典导读 适用范围:广州大学文理工管......

    《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读后感

    《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读后感 《全球通史》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著作,由于其历史方面的独特视角,这部书在全球很多地区享有好评。由于我比较喜欢历史方面的......

    通史读书笔记

    通史读书笔记·秦的兴衰高二五班张笑 从秦孝公时商鞅变法,之后的七世励精图治,再到嬴政一统天下,最后二世而亡,秦的“一生”留给我们太多启迪。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