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为农民集中居住区打造更优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我市借力增减挂钩、万顷良田等政策,把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来抓,围绕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村民生、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启动建设农村集中居住区68个,集镇集中居住区9个,其中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100户以上)40个,累计入住农户2.44万户、6.8万多人,集中居住率达25.5%。可以说,农民集中居住区已经成为当前农民生活重要载体。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由于集中居住区的快速发展,给农村管理服务工作以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社会管理工作不够健全。社会管理问题是目前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的通病。以我镇为例,以村为单位的“纯自然村型”农民集中区管理事务全部由原行政村负责,管理上没有矛盾。而由原自然村农民和原街道社区居民混居的“村居合一型”农民集中居住区里,虽然挂了社区居委会的牌子,但涉及征地安置、集体资产分红、农村合作医疗、社会救助、党员活动、民主选举、征兵服役等所有与户籍挂钩的日常事务仍然由原村负责。这种由原行政村集体经济继续承担社区公共支出、社区居民继续享受原行政村的集体福利和义务的管理模式,既给小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更容易造成管理重叠甚至缺位现象。
2、物业管理不够规范。目前全市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相对规范的管理模式。就我镇而言,“纯自然村型”小区属于“自治管理”,不收物业费,由村委会落实几名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负责管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而“村居合一型”小区物业主要是由第三方物业公司进行市场化专业化管理,统一招标,聘用一家物业公司(皇家物业),每户收取物业费260元一年,不足部分由政府承担,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相应约束机制,加上几乎所有的集中居住区都是开放型的,没有建设围墙,出口较多,不方便小区管理,导致物业公司工作缺乏主动性、管理不到位、服务不及时,社会治安问题凸显,小区居民意见很大,产生了连锁反应。有过半的居民不同意缴纳物业费,导致财政负担加大,小区环境、管理、治安得不到保障,由此产生恶性循环。
3、居民生产生活不够便利。就目前而言,农民集中居住只是单一改变了农民的居住形态,集中区里的很多农民并没有放弃原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他们的生产资料还在原来的村,而生产半径明显增大,特别是偏远村的居民搬迁到集镇后,这种情况就更加突出。以我镇六巷村为例,离集镇有十几公里,农民进入集镇集中区居住后,不少居民还要回原承包地耕种,生产生活都非常不方便。
4、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够流畅。稳定的收入是农民进入集中区后的生活保障。但目前从土地里解放出来的农民,以50、60及以上中老年为主体,由于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缺乏专业技能等原因,导致就业层次相对较低、择业空间相对较小。虽有土地流转的固定收入,但集中居住也增加了他们的生活成本和生活压力,这直接影响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
5、文化活动管理不够严格。由于全市各镇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居民业余文化活动阵地逐渐由原来的公园、广场、马路边转移到了离家较近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市民广场,广场舞、秧歌舞、舞龙队、戏剧票友等团体百花齐放,其中以广场舞遍地开花、见缝插针现象尤为突出。文化事业繁荣背后也隐藏着几个社会问题:一是扰民问题,活动音乐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周围居民的正常作息,产生噪声污染;二是内部纷争,各团体之间经常会因为争抢地盘、吸引人气、争抢舞伴等原因发生打架、斗殴纠纷事件;三是宣传内容不规范,以我镇安民苑为例,居民反映经常会有基督教徒等其他组织在公众场合宣扬错误理念思想,我镇综治办对此进行了严肃处理。从面上的情况来看,目前各镇农民集中居住区对这方面的管理引导基本还是空白。
6、居民公共意识不够到位。农民搬进集中居住区后,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并没有随环境的“农转非”而一下子转变过来,一些居民公共意识比较淡薄,破坏健身器材、乱倒生活垃圾、乱建乱搭、占用公共空间和公用设施等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毁绿种菜现象尤为严重,部分居民更加愿意把房屋四周绿化带就地改造,导致小区整体环境受到不同程度地破坏。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我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甚至社会和谐稳定。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
结合各镇实际情况,“纯自然村型”集中居住区,保持现行村级管理的模式,进一步完善管理权限的设定、人员的设置、职能的分工。“村居合一型”的集中居住区,建议各镇政府整合现有的村、居两个委员会,成立新居民管理委员会,建制高于村一级,由镇副科级领导干部兼任负责人,其他成员以原村、社区干部为主,再通过选、聘、招、调等方式配备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工作人员。进一步明确机构职能,设置“一站式”服务大厅,除了与利益分配挂钩的事务由原村负责外,统筹物业、民政、社保、医保、征兵、计生、党员活动、公共服务等其他所有事务,镇政府对其实行差别化考核。二是强化物业管理。
对于“纯自然村型”集中居住区,建议组建物业公司自主管理模式,学习江都区大桥镇东园社区的做法,以各村委会牵头,在当地村民中选择威信高、善管理的人员,并招聘一定的专业物业管理人员,组建物业公司,资金来源主要以村集体资产补助为主。对于“村居合一型”集中居住区,由于小区规模较大、人员较杂,建议引进多家专业物业公司管理,一个小区招一次标,避免一家独大。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村组建的物业公司还是招标引进的专业物业公司,都必须建立相应考核机制,明确物业公司职责,严格落实物业责任,切实增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必要时可成立小区业主委员会,将小区业主委员会意见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针对物业费收缴难的情况,先期通过渐进式收缴模式,远期还是要提升服务水平赢得业主支持,努力构建政府招标、物业负责、居民考核的物业管理体系。三是提供就业保障。
借鉴月塘镇尹家山庄的经验,引导鼓励种田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带动土地集中集约规模化经营,大户承包提前支付一年土地租金,从而规避农民风险。对流转出来的土地,应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引进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对没有专业技能的农民组织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进园区打工挣钱。推广新城镇新北花苑的做法,将小区物业保洁、保安、水电维修等工作岗位,优先聘用集中区内家庭贫困、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同时,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点对点培训,依托政府每年组织的企业专场招聘会,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四是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广播站、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法治宣传栏、村务公开栏等不同载体,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强化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居民的文明教育,特别是要发挥农民集中居住区内部普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提高居民素质。积极引导业主委员会自己制定区规民约,培养居民文明生活习惯,对不文明行为坚决实行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对确有种菜需要的居民,鼓励去租赁统一规划的一分菜地。针对妇女、儿童、老人等不同人群,经常性开展相应活动,弘扬正能量,不断增强居民对小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组织“文明家庭”、“星级评比”等活动,进一步引领社会风尚,形成敬老尊老、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新型社区风貌。合理引导小区居民、各类团体有序参与社区活动,避免出现矛盾纠纷,同时对活动内容加强规范管理,坚决抵制错误思潮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