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
数列求和
一、【知识梳理】
1.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公比含字母时一定要讨论.
2.错位相减法求和:如:已知成等差,成等比,求.
3.分组求和:把数列的每一项分成若干项,使其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再求和.
4.合并求和:如:求的和.
5.裂项相消法求和: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正负相消剩下首尾若干项.
常见拆项:,,(理科).
6.倒序相加法求和:如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
7.其它求和法:归纳猜想法,奇偶法等.
二、【经典考题】
【1.公式求和】例1.(浙江)在公差为的等差数列中,已知,且成等比数列.
(1)求;
(2)若,求.
【分析】第一问注意准确利用等差等比数列定义即可求解,第二问要注意去绝对值时项的正负讨论.
【解答】(1)由已知得到:
(2)由(1)知,当时,①当时,②当时,所以,综上所述:
.
【点评】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变式训练:
(重庆文)设数列满足:,.
(1)求的通项公式及前项和;
(2)已知是等差数列,为前项和,且,求.
【解答】
(1)由题设知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2),故.
【2.倒序相加法】例2.已知函数.
(1)证明:;
(2)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求数列的前项和;
(3)设数列满足:,若(2)中的满足对任意不小于的任意正整数恒成立,试求的最大值.
【分析】第(1)问,先利用指数的相关性质对化简,后证明左边=右边即可;第(2)问,注意利用(1)中的结论,构造倒序求和;第(3)问,由已知条件求出的最小值,将不等式转化为最值问题求解.
【解答】(1)
.
(2)由(1)知,,即,又两式相加得,即.
(3)由,知对任意的,则,即,所以.,即数列是单调递增数列.
关于递增,时,.
.
由题意知,即,解得,的最大值为.
【点评】解题时,对于某些前后具有对称性的数列,可以运用倒序相加法求和.
变式训练:
已知函数.
(1)证明:;
(2)求的值.
【解答】(1)
(2)利用第(1)小题已经证明的结论可知,令,两式相加得:
所以.
【3.错位相减法】例3.(山东理)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且.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前项和为,且
(为常数).令,求数列的前项和.
【分析】第(1)问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项和公式列方程组求解及即可;第(2)问先利用与关系求出,进而用乘公比错位相减法求出.
【解答】(1)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为,由得,解得,.
因此
.
(2)由题意知:,所以时,故,.
所以,则,两式相减得,整理得.
所以数列数列的前项和.
【点评】用错位相减法求和时,应注意:
(1)要善于识别题目类型,特别是等比数列公比为负数时的情形;
(2)在写出与的表达式时应特别注意将两式“错项对齐”,以便下一步准确写出的表达式;
(3)利用错位相减法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时,若公比是参数(字母),一般情况要先对参数加以讨论,主要分公比为和不等于两种情况分别求和.
变式训练:
(山东文)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且.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满足,求的前项和.
【解答】(1)同例3.(1).
(2)由已知,当时,当时,结合知,.
又,两式相减得,.
【4.裂项相消法】例4.(广东)设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的前项和为,满足,且构成等比数列.
(1)证明:;
(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证明:对一切正整数,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利用与关系求出,进而用裂项相消法求出和,然后采用放缩的方法证明不等式.
【解答】
(1)当时,(2)当时,,当时,是公差的等差数列.
构成等比数列,,解得,由(1)可知,是首项,公差的等差数列.
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3)
.
【点评】
(1)利用裂项相消法求和时,应注意抵消后不一定只剩第一项和最后一项,也有可能前后各剩两项或若干项;将通项裂项后,有时需要调整前面的系数,使裂开的两项之差和系数之积与原通项相等.
(2)一般情况下,若是等差数列,则;此外,根式在分母上时可考虑利用分母有理化相消求和.
变式训练:
(大纲卷文)等差数列中,(1)求的通项公式;
(2)设.
【解答】(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则
因为,所以.
解得,.
所以的通项公式为.
(2),所以.
【5.分组求和法】例5.(安徽)设数列满足,且对任意,函数
满足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求数列的前项和.
【分析】,由可知数列为等差数列.
【解答】(1)由,得,所以,是等差数列.
而,.
(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组求和法,具体求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数列通项的构成特点,将其分成等差、等比或其它可求和的式子,分组求出即可.
变式训练:
(2012山东)在等差数列中,.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对任意,将数列中落入区间内的项的个数记为,求数列的前项和.
【解答】(1)由可得,则,于是,即
.
(2)对任意,则,即,,.
于是,即.
【6.奇偶项求和】例6.(2011山东)等比数列中,分别是下表第一、二、三行中的某一个数,且中的任何两个数不在下表的同一列.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前项和.
第一列
第二列
第三列
第一行
第二行
第三行
【分析】根据等比数列定义先判断出,求出通项;求和时要对分奇偶讨论.
【解答】(1)由题意知,因为是等比数列,所以公比为,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
(2)解法一:
当时,.
当时,故.解法二:令,即
则
.
故
.【点评】解法一分为奇数和偶数对进行化简求和,而解法二直接采用乘公比错位相减法进行求和,只不过此时的公比
.本题主要意图还是考查数列概念和性质,求通项公式和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
变式训练:
已知数列,求.
【解答】,若,则
若
.
三、【解法小结】
1.数列求和的关键在于分析数列的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在具体解决求和问题中,要善于从数列的通项入手观察数列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与变化规律,根据通项公式的形式准确、迅速地选择方法,从而形成“抓通项、寻规律、定方法”的数列求和思路是解决这类试题的诀窍.
2.一般地,非等差(比)数列求和题的通常解题思路是:如果数列能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就用公式法;如果数列项的次数及系数有规律一般可用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来解决;如果每项可写成两项之差一般可用裂项法;如果能求出通项,可用拆项分组法;如果通项公式中含有可用并项或分奇偶项求和法.
四、【小试牛刀】
1.数列前项的和为()
A.
B.
C.
D.
2.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等于()
A.
B.
C.
D.
3.数列中,若前项的和为,则项数为()
A.
B.
C.
D.
4.(2013大纲)已知数列满足则的前项和等于()
A.
B.
C.
D.
5.设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为,则()
A.
B.
C.
D.
6.(2013新课标)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则()
A.
B.
C.
D.
7..
8.已知数列,则其前项和为
.
9.(2013江西)某住宅小区计划植树不少于棵,若第一天植棵,以后每天植树的棵树是前一天的倍,则需要的最少天数等于
.
10..
11.(2013江苏)在正项等比数列中,,则满足的最大正整数的值为
.
12.正项数列的前项和满足: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令,数列的前项和为.证明:对于任意的,都有.参考答案:
1.B
2.B
3.C
4.C
5.D
6.C
7.8.
9.10.11.,.,..,所以的最大值为.12.(1)由,得.由于是正项数列,所以.于是时,.综上,数列的通项.(2)证明:由于.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