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质检”意识,切莫沦为“淘汰品”
一年一度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又如约而至,每一年各种上当受骗的案例都教育消费者要提高警惕,以次充好往往是消费者最常遇到的消费陷阱,作为党员干部,要想成为各项工作领域里永远的行家里手、时代先锋,就要提高“质检”意识,就得在吐故纳新中及时给大脑“充电”,让知识“保鲜”,经常刷新思想认识这个“操作系统”,给自身硬件做好“换代升级”,永远不当党旗下的“淘汰品”。
维护好知识“保质期”,谨慎自满情绪产生。一些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明明去年政策是这么制定的,遇到群众询问他也是这么答复的,但是却不知道,今年的政策已经调整,或者说碰上领导问一些数据,想当然的拿出自己目前掌握的数据,殊不知已经和现下相距甚远。当今世界,新知识的产生速度越来越快,2011年,《自然》杂志上一篇文章称,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仅仅10年的时间内,在53项里程碑式的癌症基础研究成果中,竟然有47个被新的研究覆盖或推翻,仅有6个没有被新成果取代。这样看来,我们今天认为正确的事情,到了明天依然正确的还剩多少呢?一个星期之后呢?或者一年之后呢?要想让自己做好百姓的“活字典”,必须要警惕这种自满情绪,对理论政策学习解读切忌“半瓶水”,要常学常新,准确把握当前政策,服务好人民群众。
降低好思想“折旧率”,警惕思想滑坡形成。“折旧干部”这个词,乍听还有点儿陌生,细想身边还真有。不信?听听“折旧干部”的几个特征:首先学习就是可有可无;其次就是对业务知识不熟,政策一知半解;最后办事永远在吃“老本儿”,问题解决得不伦不类,经常卡在“半山腰”,还得靠其他同志“救济”过活。不管是以上哪种情形,其实都有“软性”不作为的嫌疑,都是形式主义的隐形变异发散,会影响工作效能,减低服务群众质量,甚至可能会导致重大决策失误。要破除“折旧干部”的魔怔,就要锤炼自己的党性、淬化自己的思想,重拾自己的信仰,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
提升好本领“迭代力”,提防能力退化出现。我身边有一个朋友,一直很抗拒使用智能手机,他认为老式手机更安全,通信质量更好,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被迫”用上了“没有按键”的手机,逃不过“真香定律”,他现在完全适应了过去认为“操作复杂”“隐私危险”的智能手机,反而把过去引以为傲的“宝贝古董”遗忘在角落里。对于基层干部来说,要不断高标准要求自己,不能满足做一个只具备“基础功能”的“工具人”,而应该了解自身不足,主动去接触优秀的新思想、新事物,做一名能够不断丰富不断充实自己的“实干家”。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当一块“高效蓄电池”,不断充电,才能持续释放能量,造福人民、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