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一、设计总则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的时候吸水、蓄水,防止内涝,而天好及干旱的时候,又能把吸的水“吐”出来综合利用,节约水资源。
1.1
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规划先行,生态优先,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建设方针。
1.2
工程设计应因地制宜,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以达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雨水控制目标。
1.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满足规划要求,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建筑与小区:新建不低于
80%,改建不低于
70%。
道路用地:新建不低于
75%,改建不低于
60%。
绿地及广场用地:新建不低于
90%,改建不低于
85%。
1.4
鼓励采用透水铺装、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工程措施。
1.5
透水铺装设计及施工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1.6
对有条件的工程工程,宜考虑雨水资源化利用。
1.7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设置溢流排放系统,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1.8
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宜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盐碱、耐水湿、耐污染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
二、建筑与场地
2.1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局部采用小型的、分散的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雨水调蓄功能的绿地或水体,减少外排雨水量。通过这些绿色生态措施收集、滞留、净化、渗透、原位利用小区内屋面、道路、停车场的雨水径流,削减了进入市政管道和水体的雨水量及污染物,节省了雨水管道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提供了健康、生态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2.2
建筑与小区内的景观水体和绿地设计有雨水储存和调节功能,景观水体可建成集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生物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水体。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行土壤/气候分析以选择适合的植物设计景观绿化,采用地方化或适合植物,减少浇灌要求。当进行浇灌时,采用高效设备,并且根据气候进行控制。
2.3
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外落水雨水立管底部采用间接排水。通过模块式蓄水箱收集到的雨水资源用来冲洗厕所、浇洒路面、浇灌草坪、水景补水。
2.4
新建排水管网采用以下标准:屋面雨水设计重现期采用
年一遇,重要公共建筑屋面雨水设计重现期应采用不小于
年一遇;地面雨水设计重现期采用
年一遇,重要地区地面雨水设计重现期应采用不小于
年一遇。
2.5
设置在道路、广场及建筑物周边的绿地宜采用下沉式做法,并采取措施将雨水引至绿地。建筑与小区下沉绿地占总绿地面积比值不低于
30%,下沉式绿地内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高于绿地50-100 mm。
2.6
除机动车行车区域外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低于50%。
2.7
建筑屋顶绿地面积不低于屋顶可绿化面积的50%,屋顶绿地覆土厚度不低于
30cm。
2.8
建筑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利用建筑场地附近河流作为雨水调蓄设施,不必再设人工池体进行调蓄。
2.9
地面停车场通过设置的停车位分隔绿带等形式调蓄、净化停车场径流雨水,停车场铺装具备透水功能。
三、绿地与广场
3.1
城市绿地与广场在满足自身功能条件下,充分利用大面积的绿地与景观水体,设置渗透塘,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设置渗透塘前需做好沉砂池、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有降雪的城市,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侵害植物;渗透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不大于1:3,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0.6 m;渗透塘底部构造一般为200-300 mm的种植土、透水土工布及300-500 mm的过滤介质层;渗透塘设溢流设施,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衔接,渗透塘外围设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牌。
3.2
城市绿地与广场周边区域雨水径流进入城市绿地内的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前,利用沉淀池、前置塘、植草沟和植被过滤带等设施对雨水径流进行预处理。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采取弃流、排盐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设置挡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如经评估认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出水进行集蓄回用时,可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
3.3
广场和地面公共停车场的硬质铺装选用透水铺装,并配建蓄水模块等蓄水设施。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 mm,并设置排水层。
文档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