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伟霞
《醉花阴》《采桑子》听课评记录
一.导入:歌曲《菊花台》
二.复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佳节”——重阳节。
2.了解“重阳节”(老师总结:重阳节风俗)
三.学习新诗:
1.诗范读:
2.生齐读:
3.借助注释,小组合作:你读懂了哪些?没有读懂哪些?交流。
4.分享:(强调规则:有补充的请举手)
5.小组合作学习《采桑子·重阳》
6.两首词情感基调有什么不同?
四.以己证诗:当你面对秋天,面对菊花会有何感想,何所思?
菊花:凌霜傲雪
秋天:多愁善感
聂校长评课整理:
我们的课堂是展开的对话、对话式、促进学生的理解没有问题,但是从这节课的问题上了来讲:
一、缺乏设计感。
我们的每一步在做什么?任务要明确、清晰。课件上呈现的都是整体感知,无论是学习诵读,理解诗意,还是改编创造等这节课的任务必须明确,每一个板块的任务是什么?任务有时候也可以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我在干什么?二、诵读。
我们的课堂缺乏诵读,薛瑞萍的晨诵课堂非常重视诵读,而我们现在缺乏诵读。,我们让孩子们好好诵读,而对诵读要有一套章法,很多课堂上都在无效劳动,那么我们如何进行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孩子咱们就让孩子们感情已经诵读出来流利,诗意也理解了,朗读水平也指导到位了,学生已经整体理解了。而在诵读的过程中,每一遍的目的是什么?两首诗歌的基调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重读、哪些词语低音读,在哪些地方停顿更好,结合注释怎么读等等。每一句都要具体的指导,在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理解的水平。而读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说根据注音读准确、根据停顿符号读出节奏、分角色朗读、反复读的、问答式的读、轻重音读等。三、倾听。
有标准的倾听。朗读倾听听什么。要有标准、量规去听。标准、量规是什么?就是老师的专业知识。比如,孩子们这两首诗歌的字面意思,情感基调、因果等,只有老师的理解到位了,才能有标准的去倾听。老师的倾听就是一种审核、评价,也是引导学生轻功的过程。所以课堂应该是安静的。很多孩子不参与学习,课堂太闹,学生齐读多,安静是倾听的前提,安静的另一个含义是思考。所以老师要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朗读解释马上有反思。课堂上有对话。能够串联启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