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茶馆》教学反思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1
《扬州茶馆》是朱自清先生的《说扬州》节选。朱自清是一位语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纯真朴实的风格见长,给人疏朗清新的感觉。这篇《扬州茶馆》,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带着后生到扬州茶馆品茶吃点心。但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的关系,学生学习课文肯定遇到很多困难,就是老师也是不能一下子就弄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的,因此要上好这篇课文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的。难在朱自清先生写出的茶馆的韵味是向我们展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于是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尽量营造一种情境,带引着学生由浅入深地钻研学习。
首先,出示“馆“这个字,让学生说出馆是什么意思,继而了解茶馆是一个什么样的处所,陈述品茶是我国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南方、北方茶馆数不胜数,茶馆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其次,初步了解扬州的位置,同时温故”扬“字的写法;随后引出课文的出处,为下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力图表述清晰自然,一上课就要充分地吸引住学生。
茶馆不仅仅是品茶的'地方,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吃,于是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介绍了哪些小吃,学生的动作很快,找的也很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产生了兴趣,对七十多年前的茶馆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作者不光抓“香”字来描写,更通过描写摆放零碎小食的物件和炒白果的过程,把已经久远的茶馆氛围直愣愣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从而更能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
作者在文中着重介绍了烫干丝和小笼点心这两类小吃。尤其是烫干丝,作者短短的一句话就把它的制作过程写清楚了,连用了8个动词,我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边看边跟着做,之后再复述,边复述边做动作,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生很容易说出烫干丝的过程。同时我再适时点出可以描写菜的制作过程来把一道菜写具体的。为了更好地掌握顺序与动作描写,我还设计了“炒鸡蛋”的动作,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效果不错。
但是在教学课文第三小节时,由于时间关系节奏比较快,因此没有细讲,尤其是动词只是以填空的方式匆匆带过,因此在写“炒鸡蛋”的动词时,学生就说的不全面,而且对于“先……接着……然后……再……最后”的顺序不甚明晰。再者,课堂上读的不够,学生的感悟也较粗浅,对于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还是不到位。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2
“炒白果、五香牛肉、花生米、烫干丝、小笼点心……”我执教的《扬州茶馆》的一课上,我们仿佛来到了扬州,端坐在热闹的茶馆中,品味着美味的小吃。我让学生读课文,想想扬州茶馆,有哪些小吃?以此为线索,通过一道道小吃的点评,赏味,了解了茶馆中零碎儿的花样繁多、烫干丝的制作精细,以及小笼点心的美味可口,并感受语言大师朱自清的文字魅力和他的扬州情怀。在课堂上,学生们纷纷发出感慨:“扬州小吃真是诱人,若是有机会,定要狠狠地吃个饱。”“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用字,用词恰到好处。”
在上《扬州茶馆》这篇课文的前一周,我请学生采用各种方法查找有关饮食文化的资料。于是,在以后的一周内,同学们使出浑身解数进行了资料查找。有的同学从家里的书橱里找来了《茶经》等书籍;有的同学到网上搜集资料;有的同学在那几天里特别注意家长炒菜做饭,还向家长学了一两个菜的制作方法;有的同学到书店翻阅菜谱;更有同学请父母带着他们到城隍庙等地方实地考察了一番。孩子们搜集来的资料真让老师大开眼界,如茶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的十大名茶、各地不同的饮茶方式、中国的名小吃等等。同时,这些资料也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课前学生自主地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难怪同学们会这么踊跃了。
这堂充满自主意识的课让我深深地思索起来。21世纪的新型教育所需要的是培养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语文的自主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文的自主学习与教材有密切的关系。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的《说扬州》的节选。朱自清是我国文学界的一位语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纯真朴实的风格见长,给人清新疏朗的感觉。在这篇《扬州茶馆》中,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带着后生晚辈到扬州茶馆品茶吃点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来饮茶的先后顺序、烫干丝的具体步骤、扬州小吃的特色等等。这篇课文的语言极具生活气息,没有艰涩难懂之词,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把握教材的.内容。另外这篇课文有很强的生活性。中国历来把“食”作为人生中的头等大事。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食文化和茶文化历史悠久,学生极容易在身边获得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语文学习是长期积累的渐进过程。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与发展的环境,开放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既学习知识又培养能力,既培养兴趣又陶冶情操。教师在教学时,要针对学生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作必要的取舍、补充和选择,是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时代特征。
语文在学校教育中处在一个十分特殊的地位。语文是“交际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属于“人类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生天然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必然成为其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应该把求知的广阔天地还给学生!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3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继续学习复述课文。复述能力是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复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学习第二节的基础上,能抓住关键动词,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以往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在复述文章时存在着:抓不住重点词句,好似在背诵,或当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条理性不够清晰,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因此为使学生能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复述,分成以下三步骤来达成教学目标:⑴理清脉络。利用文本里出现的二个“;”,帮助学生了解烫干丝分几步。学生在认真研读、思考后,从“;”的提示中知道烫干丝分三步。但文本语言描写比较具体,学生在回答时,会把文中语句重复一遍,而没有自己的概括。我对他的答案表示肯定,然后帮助学生把烫干丝的第一步提炼成精炼的词语——切丝。有了我的示范,后面两步的描述学生的语言也开始越来越简炼。我边引导边适时板书,学生理清了脉络,知道烫干丝需要三步——切丝、烫熟、调味。⑵抓住关键动词。作者用词的准确细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要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说清楚,关键动词不可缺。我采用填空题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了解烫干丝每一步所需的动作。3、有条理地复述。在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感受了厨师手艺的高超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抓住关键动词,自己来组织语言,介绍“烫干丝”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学习步骤,学生一般都能把烫干丝的过程介绍清楚,有些学生甚至能加上我补充介绍的关于切干丝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复述课文中,品味着语言,积累着语言,通过语言运用真正实现文本语言向主体语言内化、转换。
但对于“兜揽”一词的教学,学生在模仿叫卖时,表达有困难,学生不能发挥想象,语言不够生动,这也许和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有关,教学时还应加强指导。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4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收集资料,让学生在有限的文本中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以学生学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一些体验性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写自己最爱吃的风味小吃,写自己家乡的特色小吃,也可以通过网络环境体验各地风土人情、宇宙万象,通过图片欣赏,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多姿,不管怎样,在设计教学时不忘让学生“体验”。
优点:
1、教学过程设计清晰,抓住教材重点及单元难点。
2、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3、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随机应变。
4、能恰到好处地设计与文本有关的知识拓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改进之处:
朗读训练不够深入。
学生在欣赏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时,光靠填空练习来记忆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反复诵读,细细揣摩,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5
一堂课结束,感觉设计总归是高于课堂实际的。结合张春兰老师《送小蚂蚁回家》一课中的教学亮点,来谈谈实践课中出现的改进与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一、不容忽视的导入环节。
在《扬州茶馆》的教学中,我通过一字开花“馆”引入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学生对“馆”字有了较全的理解与掌握。接着,我并没有直接入题,而是从扬州的地理风景讲起,扬州优美的景色伴着江南悠扬而富有特色的琵琶声,结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诵读,情与景的完美交融顿时让学生领会了扬州的“美”,对于扬州的茶馆则增加了向往之情。
二、精心设计过渡语,增加文本的整体性效果。
朱自清的语言质朴清纯,使读者犹如真的来到了扬州茶馆。“扬州不仅景色优美,而且那里的饮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一句自然的过渡即刻将学生带入了热闹的“扬州茶馆”。“扬州茶馆不仅人多,而且吃的花样也多”,这样一来,很顺利地使学生急迫地开始了寻找扬州小吃的花样。在学生吃了亲手制作的烫干丝,闻了其香味之后,引出了作者内心的赞美——“烫干丝就是清的好,不妨碍你吃别的。”紧凑的环节,简洁的教师语言,使《扬州茶馆》的学习附带着一种独特文化的熏陶。
“身为扬州人的作者把扬州茶馆中最地道、最入微的地方表达得丝丝入扣,从他娓娓道来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对故乡的.了解、热爱和由衷的自豪。扬州人就是这样生活着,扬州城就是这样静静地在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这一段过渡语既是对文章的一个总结,体会到了扬州特殊的饮食文化,更有作者感情的融合。紧接着,“扬州茶馆因为有这样的特色小吃,吸引了许多游客,于是它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由此引入了本课学习的读写整合部分——动作描写。
三、适时的语言训练点,扎实而有效。
第一处,在导入文章的学习之后,马上把握住学生此刻扬州茶馆特殊饮食文化的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走进扬州茶馆,我看到了XX;我听到了XX;我闻到了XX。”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将各自的所看所听所闻清晰而完整地表达。讲到那诱人的香味、多样的小吃、炒白果的声音之时,一个个都馋涎欲滴,真想立刻跑进扬州茶馆。第二处,在学生演示完“烫干丝”的制作过程之后,我借着将美味的烫干丝走进学生之中时,又让学生发表内心的感受,你闻到了什么?吃着什么味道?你想到了些什么?此时,在学生表达的同时又添入了一些直观的感受,言语的表述更形象、更生动了。
从虚拟的感受到直观的真实感受,学生所能表达出来的层次有很大的区别。此时讲来,更是滔滔不绝,让我不忍心停止他们内心情感的抒发,对扬州的喜爱之情由此产生。
四、注意教师语言,提升感情的体会
上课时饱满的感情使学生以美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教材内容用情来激励学生表达,调动学生、及时评价。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师与生的交流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投入学习之中,认真仔细思考问题,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充分增强,更感到课堂气氛温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交融的课堂上得到培养的。
不足之处:
一、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较简单,“蜻蜓点水”的指导减低了其一定的效果与意义。反思之后,我又将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进行,并借班进行了改进与实施。在第二课时中重点抓住《莴笋炒鸡蛋》这一读写结合点,通过“看录象——找动词——简要说过程——出示衔接词”先……再……然后……接着……最后……”——根据衔接词再看录象——有顺序地说说制作过程。这样的环节下来,学生较易清楚地表达,从而产生了观看录象之后所产生的意义,增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在时间的掌控方面缺少一定的经验。节奏的快慢决定于内容的轻重程度,教师需注意其合理的安排与分配。然而,课堂上,前半部分的教学节奏较慢,似乎带着扬州那“声声慢”的曲调风格。
总的来说,在多位老师的指导下,使我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对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及时的改进,让我在本次“责任杯”中收获不小。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6
《扬州茶馆》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在这篇课文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扬州茶馆小吃种类的多以及了解、学会复述“烫干丝”的全过程,和扬州的人文情怀与地方特色。复述能力是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复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学习第二节的基础上,能抓住关键动词,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在复述文章时存在着:抓不住重点词句,好似在背诵,或当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条理性不够清晰,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因此为使学生能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复述,分成以下三步骤来达成教学目标:⑴理清脉络。利用文本里出现的二个“;”,帮助学生了解烫干丝分几步。学生在认真研读、思考后,从“;”的'提示中知道烫干丝分三步。但文本语言描写比较具体,学生在回答时,会把文中语句重复一遍,而没有自己的概括。我对他的答案表示肯定,然后帮助学生把烫干丝的第一步提炼成精炼的词语——切丝。有了我的示范,后面两步的描述学生的语言也开始越来越简炼。我边引导边适时板书,学生理清了脉络,知道烫干丝需要三步——切丝、烫熟、调味。⑵抓住关键动词。作者用词的准确细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要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说清楚,关键动词不可缺。我采用圈出动词的形式,了解烫干丝每一步所需的动作。但要注意的是,在这里有两个“切”字。需要区分的是,第一个“切”是“切成薄片”;第二个“切”是“切成细丝”。然后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这样就在复述的过程中更具有条理性。3、有条理地复述。在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感受了厨师手艺的高超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抓住关键动词,自己来组织语言,介绍“烫干丝”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学习步骤,学生一般都能把烫干丝的过程介绍清楚,有些学生甚至能加上我补充介绍的关于切干丝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复述课文中,品味着语言,积累着语言,通过语言运用真正实现文本语言向主体语言内化、转换。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7
《扬州茶馆》是朱自清先生的《说扬州》节选。朱自清是一位语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纯真朴实的风格见长,给人疏朗清新的感觉。这篇《扬州茶馆》,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带着后生到扬州茶馆品茶吃点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来饮茶的先后顺序、烫干丝的具体步骤、扬州小吃的特色等等。
本文层次清晰,共分为三小节,分别介绍了零碎小吃、烫干丝、小笼点心这三类扬州小吃。作者抓住了每类小吃的特色,有条理地从色香味、做法、选料等方面介绍。第二小节“烫干丝”的制作过程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在课文的导入环节,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爱吃的小吃,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在这篇课文的.字词教学方面,我还是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理解“兜揽”一词时,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想象自己就是卖零碎的,自己会怎么叫卖生意,能够更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但在学生交流表达时,声音都比较小,没有叫卖的感觉,我应该加强指导。
学习文章时,我先让学生找到概括写扬州茶馆特点的句子,然后指导突出重点朗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文章的大致意思,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学生找到扬州茶馆吃的花样后,我引说“在扬州茶馆,有XXXXXX等零碎小食,有XXXXXX,还有XXXXXX,所以说吃的花样XXXXXX。”这样的句式,在训练运用句式说话的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在指导学生学习零碎小食的部分,通过让学生自己读,找到这些零碎小食共同的特点,在读中感悟到一个“香”字,并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一边听他人朗读,一边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复现茶馆的画面,再来谈谈“走进扬州茶馆,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闻到了什么?”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够将各自的所看所听所闻清晰地表达出来,进一步体会到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把“烫干丝”的过程清楚地说给大家听,学习复述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对于刚学习复述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老师要给学生铺设好台阶,因此,在这一部分处理中,我先给学生观看我在网上搜集到的制作烫干丝的视频,让他们边看边想厨师做了哪些动作,然后再圈出文中的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细腻。再通过填空,理清烫干丝的先后顺序,然后再抓住重点词尝试边做动作边复述,有了动作的辅助,复述就不会太难了。
课后,经过戚老师的点拨,我想在这个环节,可以处理得更到位些,在借助影像感受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后,在同桌互说的同时可以再播放一遍视频,再次利用影像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多给学生一些扶手,学生也会说得更好。
另外,阅读好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扬州茶馆的著名不仅是由于茶馆中吃的花样最多,还与扬州人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息息相关。于是我提出了“扬州人为什么爱上茶馆呢?他们仅仅是去品尝茶点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对扬州茶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初步感受到中华民族饮茶风俗及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教学有个整体的回归。
在多位老师的指导下,使我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对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及时的改进,让我在这次评比课中收获不小。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1
一堂课结束,感觉设计总归是高于课堂实际的。结合张春兰老师《送小蚂蚁回家》一课中的教学亮点,来谈谈实践课中出现的改进与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一、不容忽视的导入环节。
在《扬州茶馆》的教学中,我通过一字开花“馆”引入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学生对“馆”字有了较全的理解与掌握。接着,我并没有直接入题,而是从扬州的地理风景讲起,扬州优美的景色伴着江南悠扬而富有特色的琵琶声,结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诵读,情与景的完美交融顿时让学生领会了扬州的“美”,对于扬州的茶馆则增加了向往之情。
二、精心设计过渡语,增加文本的整体性效果。
朱自清的语言质朴清纯,使读者犹如真的来到了扬州茶馆。“扬州不仅景色优美,而且那里的饮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一句自然的过渡即刻将学生带入了热闹的“扬州茶馆”。“扬州茶馆不仅人多,而且吃的花样也多”,这样一来,很顺利地使学生急迫地开始了寻找扬州小吃的花样。在学生吃了亲手制作的烫干丝,闻了其香味之后,引出了作者内心的赞美——“烫干丝就是清的好,不妨碍你吃别的。”紧凑的环节,简洁的教师语言,使《扬州茶馆》的学习附带着一种独特文化的熏陶。
“身为扬州人的作者把扬州茶馆中最地道、最入微的地方表达得丝丝入扣,从他娓娓道来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对故乡的了解、热爱和由衷的自豪。扬州人就是这样生活着,扬州城就是这样静静地在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这一段过渡语既是对文章的一个总结,体会到了扬州特殊的饮食文化,更有作者感情的融合。紧接着,“扬州茶馆因为有这样的特色小吃,吸引了许多游客,于是它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由此引入了本课学习的读写整合部分——动作描写。
三、适时的语言训练点,扎实而有效。
第一处,在导入文章的学习之后,马上把握住学生此刻扬州茶馆特殊饮食文化的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走进扬州茶馆,我看到了XX;我听到了XX;我闻到了XX。”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将各自的所看所听所闻清晰而完整地表达。讲到那诱人的香味、多样的小吃、炒白果的声音之时,一个个都馋涎欲滴,真想立刻跑进扬州茶馆。第二处,在学生演示完“烫干丝”的制作过程之后,我借着将美味的烫干丝走进学生之中时,又让学生发表内心的感受,你闻到了什么?吃着什么味道?你想到了些什么?此时,在学生表达的同时又添入了一些直观的感受,言语的表述更形象、更生动了。
从虚拟的感受到直观的真实感受,学生所能表达出来的层次有很大的区别。此时讲来,更是滔滔不绝,让我不忍心停止他们内心情感的抒发,对扬州的喜爱之情由此产生。
四、注意教师语言,提升感情的体会
上课时饱满的感情使学生以美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教材内容用情来激励学生表达,调动学生、及时评价。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师与生的交流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投入学习之中,认真仔细思考问题,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充分增强,更感到课堂气氛温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交融的课堂上得到培养的。
不足之处:
一、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较简单,“蜻蜓点水”的指导减低了其一定的效果与意义。反思之后,我又将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进行,并借班进行了改进与实施。在第二课时中重点抓住《莴笋炒鸡蛋》这一读写结合点,通过“看录象——找动词——简要说过程——出示衔接词”先……再……然后……接着……最后……”——根据衔接词再看录象——有顺序地说说制作过程。这样的环节下来,学生较易清楚地表达,从而产生了观看录象之后所产生的意义,增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在时间的掌控方面缺少一定的经验。节奏的快慢决定于内容的轻重程度,教师需注意其合理的安排与分配。然而,课堂上,前半部分的教学节奏较慢,似乎带着扬州那“声声慢”的曲调风格。
总的来说,在多位老师的指导下,使我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对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及时的改进,让我在本次“责任杯”中收获不小。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2
《扬州茶馆》是朱自清先生的《说扬州》节选。朱自清是一位语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纯真朴实的风格见长,给人疏朗清新的感觉。这篇《扬州茶馆》,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带着后生到扬州茶馆品茶吃点心。但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的关系,学生学习课文肯定遇到很多困难,就是老师也是不能一下子就弄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的,因此要上好这篇课文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的。难在朱自清先生写出的茶馆的韵味是向我们展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于是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尽量营造一种情境,带引着学生由浅入深地钻研学习。
首先,出示“馆“这个字,让学生说出馆是什么意思,继而了解茶馆是一个什么样的处所,陈述品茶是我国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南方、北方茶馆数不胜数,茶馆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其次,初步了解扬州的位置,同时温故”扬“字的写法;随后引出课文的出处,为下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力图表述清晰自然,一上课就要充分地吸引住学生。
茶馆不仅仅是品茶的地方,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吃,于是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介绍了哪些小吃,学生的动作很快,找的也很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产生了兴趣,对七十多年前的茶馆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作者不光抓“香”字来描写,更通过描写摆放零碎小食的物件和炒白果的过程,把已经久远的茶馆氛围直愣愣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从而更能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
作者在文中着重介绍了烫干丝和小笼点心这两类小吃。尤其是烫干丝,作者短短的`一句话就把它的制作过程写清楚了,连用了8个动词,我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边看边跟着做,之后再复述,边复述边做动作,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生很容易说出烫干丝的过程。同时我再适时点出可以描写菜的制作过程来把一道菜写具体的。为了更好地掌握顺序与动作描写,我还设计了“炒鸡蛋”的动作,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效果不错。
但是在教学课文第三小节时,由于时间关系节奏比较快,因此没有细讲,尤其是动词只是以填空的方式匆匆带过,因此在写“炒鸡蛋”的动词时,学生就说的不全面,而且对于“先……接着……然后……再……最后”的顺序不甚明晰。再者,课堂上读的不够,学生的感悟也较粗浅,对于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还是不到位。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3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继续学习复述课文。复述能力是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复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学习第二节的基础上,能抓住关键动词,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以往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在复述文章时存在着:抓不住重点词句,好似在背诵,或当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条理性不够清晰,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因此为使学生能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复述,分成以下三步骤来达成教学目标:⑴理清脉络。利用文本里出现的二个“;”,帮助学生了解烫干丝分几步。学生在认真研读、思考后,从“;”的提示中知道烫干丝分三步。但文本语言描写比较具体,学生在回答时,会把文中语句重复一遍,而没有自己的概括。我对他的答案表示肯定,然后帮助学生把烫干丝的第一步提炼成精炼的词语——切丝。有了我的示范,后面两步的描述学生的`语言也开始越来越简炼。我边引导边适时板书,学生理清了脉络,知道烫干丝需要三步——切丝、烫熟、调味。⑵抓住关键动词。作者用词的准确细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要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说清楚,关键动词不可缺。我采用填空题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了解烫干丝每一步所需的动作。3、有条理地复述。在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感受了厨师手艺的高超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抓住关键动词,自己来组织语言,介绍“烫干丝”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学习步骤,学生一般都能把烫干丝的过程介绍清楚,有些学生甚至能加上我补充介绍的关于切干丝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复述课文中,品味着语言,积累着语言,通过语言运用真正实现文本语言向主体语言内化、转换。
但对于“兜揽”一词的教学,学生在模仿叫卖时,表达有困难,学生不能发挥想象,语言不够生动,这也许和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有关,教学时还应加强指导。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4
《扬州茶馆》是朱自清先生的《说扬州》节选。朱自清是一位语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纯真朴实的风格见长,给人疏朗清新的感觉。这篇《扬州茶馆》,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带着后生到扬州茶馆品茶吃点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来饮茶的先后顺序、烫干丝的具体步骤、扬州小吃的特色等等。
本文层次清晰,共分为三小节,分别介绍了零碎小吃、烫干丝、小笼点心这三类扬州小吃。作者抓住了每类小吃的特色,有条理地从色香味、做法、选料等方面介绍。第二小节“烫干丝”的制作过程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在课文的导入环节,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爱吃的小吃,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在这篇课文的字词教学方面,我还是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理解“兜揽”一词时,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想象自己就是卖零碎的,自己会怎么叫卖生意,能够更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但在学生交流表达时,声音都比较小,没有叫卖的.感觉,我应该加强指导。
学习文章时,我先让学生找到概括写扬州茶馆特点的句子,然后指导突出重点朗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文章的大致意思,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学生找到扬州茶馆吃的花样后,我引说“在扬州茶馆,有xxxxxx等零碎小食,有xxxxxx,还有xxxxxx,所以说吃的花样xxxxxx。”这样的句式,在训练运用句式说话的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在指导学生学习零碎小食的部分,通过让学生自己读,找到这些零碎小食共同的特点,在读中感悟到一个“香”字,并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一边听他人朗读,一边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复现茶馆的画面,再来谈谈“走进扬州茶馆,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闻到了什么?”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够将各自的所看所听所闻清晰地表达出来,进一步体会到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把“烫干丝”的过程清楚地说给大家听,学习复述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对于刚学习复述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老师要给学生铺设好台阶,因此,在这一部分处理中,我先给学生观看我在网上搜集到的制作烫干丝的视频,让他们边看边想厨师做了哪些动作,然后再圈出文中的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细腻。再通过填空,理清烫干丝的先后顺序,然后再抓住重点词尝试边做动作边复述,有了动作的辅助,复述就不会太难了。
课后,经过戚老师的点拨,我想在这个环节,可以处理得更到位些,在借助影像感受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后,在同桌互说的同时可以再播放一遍视频,再次利用影像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多给学生一些扶手,学生也会说得更好。
另外,阅读好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扬州茶馆的著名不仅是由于茶馆中吃的花样最多,还与扬州人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息息相关。于是我提出了“扬州人为什么爱上茶馆呢?他们仅仅是去品尝茶点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对扬州茶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初步感受到中华民族饮茶风俗及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教学有个整体的回归。
在多位老师的指导下,使我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对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及时的改进,让我在这次评比课中收获不小。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5
“炒白果、五香牛肉、花生米、烫干丝、小笼点心……”我执教的《扬州茶馆》的一课上,我们仿佛来到了扬州,端坐在热闹的茶馆中,品味着美味的小吃。我让学生读课文,想想扬州茶馆,有哪些小吃?以此为线索,通过一道道小吃的点评,赏味,了解了茶馆中零碎儿的花样繁多、烫干丝的制作精细,以及小笼点心的美味可口,并感受语言大师朱自清的文字魅力和他的扬州情怀。在课堂上,学生们纷纷发出感慨:“扬州小吃真是诱人,若是有机会,定要狠狠地吃个饱。”“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用字,用词恰到好处。”
在上《扬州茶馆》这篇课文的前一周,我请学生采用各种方法查找有关饮食文化的资料。于是,在以后的一周内,同学们使出浑身解数进行了资料查找。有的同学从家里的书橱里找来了《茶经》等书籍;有的同学到网上搜集资料;有的同学在那几天里特别注意家长炒菜做饭,还向家长学了一两个菜的制作方法;有的同学到书店翻阅菜谱;更有同学请父母带着他们到城隍庙等地方实地考察了一番。孩子们搜集来的资料真让老师大开眼界,如茶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的十大名茶、各地不同的饮茶方式、中国的名小吃等等。同时,这些资料也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课前学生自主地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难怪同学们会这么踊跃了。
这堂充满自主意识的.课让我深深地思索起来。21世纪的新型教育所需要的是培养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语文的自主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文的自主学习与教材有密切的关系。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的《说扬州》的节选。朱自清是我国文学界的一位语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纯真朴实的风格见长,给人清新疏朗的感觉。在这篇《扬州茶馆》中,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带着后生晚辈到扬州茶馆品茶吃点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来饮茶的先后顺序、烫干丝的具体步骤、扬州小吃的特色等等。这篇课文的语言极具生活气息,没有艰涩难懂之词,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把握教材的内容。另外这篇课文有很强的生活性。中国历来把“食”作为人生中的头等大事。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食文化和茶文化历史悠久,学生极容易在身边获得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语文学习是长期积累的渐进过程。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与发展的环境,开放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既学习知识又培养能力,既培养兴趣又陶冶情操。教师在教学时,要针对学生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作必要的取舍、补充和选择,是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时代特征。
语文在学校教育中处在一个十分特殊的地位。语文是“交际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属于“人类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生天然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必然成为其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应该把求知的广阔天地还给学生!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6
《扬州茶馆》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在这篇课文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扬州茶馆小吃种类的多以及了解、学会复述“烫干丝”的全过程,和扬州的人文情怀与地方特色。复述能力是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复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学习第二节的基础上,能抓住关键动词,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在复述文章时存在着:抓不住重点词句,好似在背诵,或当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条理性不够清晰,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因此为使学生能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复述,分成以下三步骤来达成教学目标:⑴理清脉络。利用文本里出现的二个“;”,帮助学生了解烫干丝分几步。学生在认真研读、思考后,从“;”的提示中知道烫干丝分三步。但文本语言描写比较具体,学生在回答时,会把文中语句重复一遍,而没有自己的概括。我对他的答案表示肯定,然后帮助学生把烫干丝的第一步提炼成精炼的词语——切丝。有了我的示范,后面两步的`描述学生的语言也开始越来越简炼。我边引导边适时板书,学生理清了脉络,知道烫干丝需要三步——切丝、烫熟、调味。⑵抓住关键动词。作者用词的准确细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要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说清楚,关键动词不可缺。我采用圈出动词的形式,了解烫干丝每一步所需的动作。但要注意的是,在这里有两个“切”字。需要区分的是,第一个“切”是“切成薄片”;第二个“切”是“切成细丝”。然后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这样就在复述的过程中更具有条理性。3、有条理地复述。在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感受了厨师手艺的高超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抓住关键动词,自己来组织语言,介绍“烫干丝”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学习步骤,学生一般都能把烫干丝的过程介绍清楚,有些学生甚至能加上我补充介绍的关于切干丝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复述课文中,品味着语言,积累着语言,通过语言运用真正实现文本语言向主体语言内化、转换。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7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收集资料,让学生在有限的文本中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以学生学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一些体验性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写自己最爱吃的风味小吃,写自己家乡的特色小吃,也可以通过网络环境体验各地风土人情、宇宙万象,通过图片欣赏,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多姿,不管怎样,在设计教学时不忘让学生“体验”。
优点:
1、教学过程设计清晰,抓住教材重点及单元难点。
2、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3、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随机应变。
4、能恰到好处地设计与文本有关的知识拓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改进之处:
朗读训练不够深入。
学生在欣赏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时,光靠填空练习来记忆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反复诵读,细细揣摩,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