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谢校长”“感谢学校”说起
名校长工作室 2019-09-15
17:32:22
初任校长的时候,每每听教师发言,经常听到“感谢校长”“感谢学校”之类的话语。起初,只是感觉这是发言者的礼貌和素质的体现。然而,我还看到了很多类似的现象——
在一次外出开会时,有位教师和我交流,他说,每学期,他都要把学生写的优秀作文或者随笔编辑成册,而这些小册子的主编是写自己,还是写校长,还是写教学主管领导呢?这件事让他很苦恼。
很多学校的开学典礼都是由副校长主持,领导和嘉宾都坐在主席台上;学校运动会一般也是由校长宣布开幕。这几乎成了惯例。
这些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要感谢校长?校长和数学教师、语文教师等一样,都是学校的一个岗位,只是分工不同。为什么要感谢学校?学校是大家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每一位教职工都代表着学校。开学典礼由学生主持行不行?领导和嘉宾不坐在主席台上,和学生坐在一起行不行?由体育学科的教研组长宣布运动会开幕行不行?
这些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值得我们学校管理者深入反思。
客观地讲,目前,很多学校的机构设置太像政府机关,虽然方便了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对接,却不利于学校中心工作的开展。
教师劳动的特点和机关等单位劳动的特点是有本质区别的。一位数学教师教两个班的数学课,那么,他就要对这两个班的教学负责,课怎么上、布置什么样的作业、什么时候进行日常检测等都由他决定。即使这位数学教师要征求同事、领导的建议,也主要由他本人作出决策。此外,每个班不同的学情、不同的班级文化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等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这显然不是靠一个文件、一个制度能解决的事情。尊重教师劳动的特点,也是在促进学校管理者的反思和学校管理的改进。
我曾经做过一个研究,跟踪学校的骨干教师,研究他们一天的时间安排。以一个语文教师为例,每天要上两节语文课,并至少用两节课的时间批改作业;每周要参加学校大会、年级例会、教研组备课研讨等大大小小的五、六个会议;还要应对来自学校和上级的各项检查等。如果是班主任,要参加的会议就更多了,还要随时处理学生的突发事件等。这样算下来,一个教师每天真正坐下来备课教研的时间很少,而我们都知道,备课的质量决定着课堂的质量,我们也知道,教师就是在每天的认真备课、上课中实现专业成长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教师拥有更多这样的时间?著名的苛希纳定律提到: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时,工作时间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随之增加,且工作成本也要成倍增加。因此,研究如何减少学校管理层级和管理人员,解放教师,还给教师更多能自主掌握的时间,从某种角度讲,就是在解放学生。
淡化学校行政色彩、淡化学校行政管理的意识,让学校努力回归育人本位,是一件“说易做难”的事,但至少通过我们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
首先,学校应厘清常规管理要求的价值取向。学校主体工作更多地需要依靠每一个教职工完成,因此,常规管理的对象也更多地指向了教职工,为此,学校制定了很多制度。但是,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需清楚,制定这些规章制度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是把教职工管“严”还是管“活”——管“严”是让教职工听话,必须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管“活”是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首先要给予教职工作为工作主体的尊重,要么注重引发、激发教职工的工作激情,使其不断迸发工作的智慧,要么给教职工在遵循制度要求的过程中留下创造发挥的空间。
其次,学校可建立项目工作制和项目“首长负责制”。基于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困惑,可在全校层面开展项目研究,实行项目工作制和项目“首长负责制”。每位教师既可以是项目组的成员,同时也有机会成为项目组的负责人。这种以项目为中心的合作机制可以淡化行政组织关系,打破年级组和教研组的职责边界,强化合作关系和业务研讨,使教育教学研究更有针对性,学校发展也会更具活力。项目由“首长”负责,“首长”即每项具体工作的负责人,他们都有权调动、安排学校的所有资源。
第三,积极进行学校组织变革,努力建设学校新文化。让组织得到更好的发展是组织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组织变革的成效应体现在教师、学生、学校的共同发展上,其中,教师的发展是首要问题,因为学校教育的着眼点是学生,但着力点是教师。因此,学校组织变革应该有利于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有权力调动学校的所有资源,展现才华,参与民主管理——这样可以让有能力的教师到重要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持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比如,可以探索建立一种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学术影响力超越行政影响力引领学校发展的新型治理文化。
于会祥,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北京市初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主持或参与了北京市“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等课题,以及教育部“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中学六年一贯制二、四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等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正主持“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研究”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校长引领教学改革不能盲目追风》等论文一百余篇,出版《教育教学新探》等著作1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