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课:改写《一个真实的故事》讲义
(换位思维教学)
课前准备:生准备习作稿纸,笔。四个人一组。
一、导入(三分钟)
(这几天的热让我们呆着不动还是可以感觉到身体里的水分蹭蹭往外跑,是不是呀?可是热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强对流的天气,狂风暴雨就会来临,事故也会发生,所谓物极必反。)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在1987年9月16日的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我国环境保护战线第一位因公殉职的烈士徐秀娟(板书)的故事。徐秀娟1964年10月16日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个养鹤世家。她小时候常在齐齐哈尔的扎龙自然保护区帮着父母喂小鹤,潜移默化中也爱上了丹顶鹤。为了学习更好的养护动物的专业知识,她自费去东北林业大学学习,(1986年5月)她从东北林业大学进修结束之后受邀请到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和扎龙遥相呼应,一南一北。)而且这里是丹顶鹤的主要越冬地,有大片的滩涂沼泽地,长满了芦苇,一条自北向南的复堆河天然地把沼泽地和村庄隔开,人迹罕至,是十分理想的丹顶鹤栖息地。她为在这个地方建立一个不迁徙的丹顶鹤野外种群,就带着三枚鹤蛋,离开了她所熟悉的齐齐哈尔扎龙保护区,不远万里,只身南下,来到射阳县。在盐城保护区,徐秀娟养活了好多丹顶鹤,她的才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可是在1987年9月16日的一个大风大雪的天气,有好多丹顶鹤和两只天鹅走失了,23岁的徐秀娟顶着大风雪,千辛万苦找回了丹顶鹤,筋疲力尽的时候还在继续寻找走失的最后一只天鹅而陷入沼泽里面溺水牺牲,她在沉下去的最后时刻托起了最后一只天鹅,白天鹅飞了起来,她自己却再也爬不起来。她的故事感动了全中国,有一位名叫朱哲琴的歌手以她的事迹谱写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曾被广泛传唱,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音频)。
二、分析歌词(三分钟)
师:歌声旋律很动听,但这歌词更动人。这和我们的作文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真实的故事,是老师讲述给你们听的,你们是站在旁听者的角度觉得很感动,那这堂课我们练一下,看能不能换个角度来叙述这个真实的故事,换什么角度呢?大家先一起看一下作者写这个歌词的时候,选用了哪些事物?明确:女孩,丹顶鹤,沼泽地,小河,芦苇坡,白云,风儿。大家找得很准啊。你们后面学习会知道这些都是意象。现在我们先从这些白云,丹顶鹤,沼泽地等,任选一个角度来叙述一下丹顶鹤和小女孩的故事,听明白习作要求了吗?也就是说把你自己化作女孩,沼泽,白云,风儿,丹顶鹤等,通过你的视角去叙述这个故事。(板书:第一人称)我是一只丹顶鹤,我看到小女孩做什么了,环境如何。这里要注意一个点,如果你是丹顶鹤,你要用丹顶鹤的体态语去描写当时的情况,你身为丹顶鹤的反应姿态应该是怎么样的,(板书:体态语:表情、手势、眼色、姿态等来传递信息)(比如芦苇,我是一株芦苇,我在风雨中飘摇不定,看到一个小女孩从我身旁穿梭,匆忙而去……)用芦苇的体态语来描写。化身其他角色也一样注意这个问题。听明白了吗?现在拿习作本出来,给大家15分钟的时间自己动笔写一写。换个角度来叙述这个歌词里的故事,至少100个字(板书)。(3:25停)(板书:改写,“一个真实的故事”)(师下台看写的情况,简单指导)
*三、讲评(13分钟)
师:时间到,现在每个组可以交流并交换修改文章,给他人的文章建议,补充或者修改,修改好了就给我们大声分享一下习作的内容。其他同学评一评。(给大家三分钟)
师:好,时间到,大家停下来,我们验收一下交流后的成果。谁先来,大胆给我们分享你的想象成果?(15分钟)
一生分享前(师:其他同学要仔细听,想想她文章的优点或者不足,需要修改的,动笔记一记,一会儿起来说一说)
(2生分享,每次分享(鼓掌),1-2人评。师总结。)
师:好在哪里?
一生评。
师评。设:(通篇拟人)环境描写(我看到什么样的环境?狂风暴雨,暴雪)、动作体态描写(体态:挣扎——急促扑棱翅膀)心理描写(谁的心理描写,当时想的是什么?感受:如丹顶鹤很害怕、恐惧;体态:挣扎——急促扑棱翅膀;为了求救,我只能发出什么叫声?:咯咯咯咯,嗝嗝啊,嘎嘎嘎。)白云:伤心、流泪(下雨,下雪),沼泽地流泪:冒泡:啵啵、咕咕咕、咕噜噜)风儿(呼啦啦的响、呜呜呜、哗哗哗、萧萧。)芦苇坡(簇拥摇曳的芦穗、整片整片的芦苇荡、苇絮飘洒、万头攒动的芦苇枝、枯黄(秋季);神态描写、肖像描写。----想象:更生动、丰富、传神、富于文学性。(板书)
四、总结
补充:鸟儿扑翅声和飞动声:扑楞楞、扑棱棱、扑啦啦、嗖嗖嗖、呼、呼啦、刷啦、扑棱(翅膀抖动)忒儿(急促地振动翅膀)、扑啦啦、蓬、扑扑扑、啪啪啪。丹顶鹤叫声:咯--咯;雄鹤:嗝---;雌鹤:嗝啊---;嘎嘎
肖像描写: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包括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以形传神)
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比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