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毛概课后答案最新整理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
国内:
(1)20
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国际:
(1)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新时代,并为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
(2)“二战”后两大阵营对立和争斗;
二、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答:
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内容。
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三、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答: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答:
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和前途。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①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③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④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二、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答:
必要性:
1.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在内部没有民主,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2.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中国革命的敌人又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农村发动集聚力量,最后夺取政权。
重要意义:
①在实践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被证明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
②在理论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③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
四、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1.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2.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3.党的建设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答:
新民主主义革命究其本质仍然属于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推翻的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仍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也没有废除,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二、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主体;
2、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
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辩证的统一关系。
最显著特点: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实质: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
三、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答:
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③进行和平改造。
四、如何理解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
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3、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答: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二、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意义?
答:
①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②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③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三、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答: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一、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二、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
党的基本路线
(4)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5)
“三步走”战略
(6)
改革开放理论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8)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9)
“一国两制”
(10)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三、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答: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如何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怎样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答: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三句话”是“三个代表”科学内涵的精神实质,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继“七一”讲话之后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概括、新阐发。我们要联系实际全面理解、正确把握这“三句话”,真正做到在理论上十分清醒,在政治上十分坚定,在行动上十分自觉。
三、如何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
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衡运行。
3)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答: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武器。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一、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基于对当今世界形势的科学分析和我国发展大势的敏锐把握,在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进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必然产物。
①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②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③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二、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答:
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四,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又一代永续发展。
三、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
(一)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理论。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一、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
答: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答:
我们可以从新起点、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四个方面加以把握。
首先,从新起点来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而不懈的奋斗,我们的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第二,从新思想上来把握。我们党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构成了划时代的理论新建树。
第三,从新矛盾上来把握。十九大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再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四,从新目标上来把握。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描绘了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三、如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
1.主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重点讲的是怎么看,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重点讲的是怎么办,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2.历史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新时代的精神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一、如何认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如何看待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答:
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描绘了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视野、高远眼光与科学谋划,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深刻把握这个新目标,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三、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答: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新时代如何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答:
①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1.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各项经济工作。
②
加快建设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的产业体系和经济体制
1.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2.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二、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
三、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答:
一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二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要鉴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答:
1、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3、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五、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答: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三)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答:
1.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2.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3.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4.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答:
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3.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党带领人民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
三、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略的特色,是我们推进依法治国所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代表)。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在国家政权方面,党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在社会方面,党努力扩大基层民主,让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四、如何理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答:
“四个以”的工作思路
(1)“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十八大报告相关表述,特别是把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到了全党面前,凸显了“永远在路上”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导向。
(2)“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这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根本点、关键点,对党的各方面建设必将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3)“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强调的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政治灵魂,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4)“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强调的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形成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良好风尚。
“5+2”的总体布局
“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对于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长期沿用的“思想政治建设”区分为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凸显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各项建设中的统领和首要地位;新增“纪律建设”,体现了管党治党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的新鲜经验;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回归了制度建设的内在规定性,更加凸显了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与加强纪律建设一起,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正风肃纪的坚强决心)。
“五句话”的总目标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的一个全新的概括。“五句话”既有各自丰富的内涵,更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彰显了我们党引领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品格,彰显了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立党初心。
“两个坚持”的根本方针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贯方针和要求。在从严治党前加上“全面”二字,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实践经验的规律性把握,实现了党的建设指导方针的与时俱进。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迫切任务
(1)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党的建设工作质量不高,有的搞“两张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够;
(2)有的搞形式主义,注重实效不够。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是要求党的建设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布局来展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一、如何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
习近平强军思想它是一个主题鲜明、是一个逻辑严密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如果是比较系统地梳理一下,它至少有这么一些最重要的内容:
(1)在根本原则上,强调要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而且把它上升为新时代我们党的基本方略;
(2)在地位作用上,强调我们建设强大的军队,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3)在奋斗目标上,强调要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不仅把我们人民军队要建设成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队,而且要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4)在战略统揽上,强调要贯彻新时代的军事战略方针;
(5)在强军布局上,强调要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其中政治建军就是我们的立军之本,改革强军是我们的必由之路,科技兴军是我们的核心驱动,依法治军是重要保障;
(6)在发展理念上,强调要五个更加注重。这些内容有机地统一于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博大精深的理论。
二、谈谈你对“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一论断的认识。
答:(好)
(1)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是攸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是思考筹划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逻辑起点。习主席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2)这科学地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矛盾特征,为我们认识新的时代条件下战争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是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丰富和发展。
(3)历史经验表明,和平必须以强大实力为后盾,能打赢才能有力遏制战争,才能确保和平。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提出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强调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这些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下去,永远不能动摇。我们渴望和平,但决不会因此而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会拿国家的核心利益做交易;我们决不干称王称霸的事,决不会搞侵略扩张,但如果有人要把战争强加到我们头上,我们必须能决战决胜。
三、如何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答:
1.提升国际战略统筹能力。
2.提升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统筹能力。
3.提升军民融合发展能力。
4.提升国防资源战略管理能力。
5.提升国家产业协调能力。
6.提升军队体制创新能力。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答: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
一、时代主题明朗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依托。
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标志着时代主题以“战争与革命”为特征。二战之后,时代主题逐渐转向“和平与发展”。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当今承认多极化并主张建立多极世界的国家日渐增多。
人们的基本共识是:国际关系具有建设性的多极化进程,有助于建立一个平衡、稳定、民主、不对抗的新秩序,这一趋势客观上符合所有国家的根本利益。三、经济趋于全球化:全球化是在市场化和信息化条件下,伴随经济一体化和经济自由化应运而生的。
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进行改革性调整,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发展中国家普遍改变发展战略,实行开放政策,两者都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然而经济全球化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也将使各国的经济安全面临风险和挑战。四、安全环境复杂化:当今世界存在两大祸根,从全球性范围讲,是指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从地区性范围讲,是指国际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二、如何推动建立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答:
在国际关系中,相互尊重是政治前提,公平正义是法治准则,合作共赢是理想结局。我们一向主张,国与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不能有所谓宗主国和附庸国、核心国和边缘国的区别。
(1)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2)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3)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4)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5)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还要把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理念提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答:
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由2012
年秋天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
(1)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习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3)“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4)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与此同时,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一、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制度的最大优势?
答:
①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来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
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③从践行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来看,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
④从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⑤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特质看,中国共产党有资格有能力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历史重任。
二、如何理解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答: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如何理解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答: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第一,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
第二,这是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第三,这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