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课后答案重点章节
第一章
1.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答: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②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③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答:内容(重点):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①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科学发展观提出过程?(了解)
答: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四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答: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理解: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2、解放思想的定义?
答: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第四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重点)
答:①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②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阶级力量。这三种基本的金黄即成份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③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
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党提出过渡时期的重路线,其实施的可能性?
答:①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②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④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是“主体”,“三改造”是“两翼”。
第五章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答: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④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实现对所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①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②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③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④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4.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①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促进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③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④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⑤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答:科学内涵: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③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
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即:不是泛指而是特指)
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第七章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①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③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答: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①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④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为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纯属瞎掰)①中国商品远销海外,是一个制造大国。②商品交换,对外贸易,贸易进出口方面,中国在世界上不可或缺。③资本输出,现在的外汇储备已经居于世界前列。④金融危机时,中国的作用,首先复苏,给西方经济复苏带来有利的客观条件。
3.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答:在开放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大。为此,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①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③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①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③社会主义也可以高市场经济。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究其联系而言,两者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即具有共性。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区别而言,两者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即具有个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3.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答: ①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意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这样,我国的分配制度,可概括为按劳分配制度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但不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都会引发显示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②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指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则根据每一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但由于劳动者的个人天赋不同,以及能力有大有小,他们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是有很大差异的,那些能够提供较高质量和较少数量劳动的人,就能获得较高的收入,从而使得社会上呈现出个人收入差距的现象,这种收入差距是合理的、正常的,也是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③由于不同的生产要素具有不同的稀缺程度,因此,不同要素的所有者便会获得不同的收入。例如,资本、管理等要素供不应求,该要素的所有者就能获得高收入,而劳动特别是普通劳动等要素供过于求,该要素的所有者能获得的收入就较低。按要素分配虽然会引起收入差距的出现和扩大,但它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因此具有合理性。但对由此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加大的情况,应通过财政等手段调节。④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如行业垄断、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
4.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重点)
答:①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虽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未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而且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寓意深远,意义重大。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此之外,还强调结构优化,资源节约成果共享。因此,提
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②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③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区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这不仅影响全国经济稳定、可持续地发展,影响四个现代化的整体过程,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和政治稳定。可见,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④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第二,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式的需要,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第三,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它不仅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第十一章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答:重要性: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可能性: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第一,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法治社会的逐步形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三,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第四,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一致,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群众基础。第五,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条件。
第二篇:毛概重点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名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平与发展
6、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7、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的主要标志:五四运动
8、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政策是:和平赎买
9、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10、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的时间、主要内容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路线 时间:1987年中共十三大
内容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3、按劳分配的定义: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14、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国体(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精髓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6、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解决台湾问题需要用武力吗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17、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8、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9、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各民族共同繁荣
20、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同时,两者又是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中国革命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4、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5、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26、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对象: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8、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9、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0、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1、如何理解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根本任务、重要内容、中心环节
基本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根本任务: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33、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3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原则、主要措施、理论意义
科学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主要措施: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35、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其活的灵魂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活的灵魂:实事求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37、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组织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39、2001年加入WTO的意义
加入世贸组织给发展中的中国既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利于在政治上树立中国守规则、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疑虑,从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入世贸组织还使中国取得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发言权,最大限度地谋取国家利益;此外,加入世贸组织,还会使国内民族企业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促使其进行调整完善,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国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国内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中国经济发展会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而增加不确定性。
40、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核心
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核心:有法必依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
4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依靠力量:农民阶级
43、党十六大提出的四个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核心:尊重劳动
4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对象
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4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6、当今世界的格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47、怎样理解小康?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
48、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范围:l、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2、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3、个体户;
4、私营企业主;
5、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6、自由职业者。
49、怎样理解公有制经济,它主要包括什么?
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50、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51、如何理解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它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第二,它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52、依法治国的内涵和意义:
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3、如何理解“发展是党治国的第一要务”?
一、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二、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在科学总结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最为深刻的教训
三、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四、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适应了当代世界发展变化的实际
54、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篇:毛概重点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答: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单选判断)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的思想渊源。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质和核心。答:《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基本内容,简答)“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单选判断)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答:①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②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③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1、《论十大关系》的内容及意义。答:内容①《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②“十大关系”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各方面。意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主要观点答:①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②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③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④毛泽东论述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⑤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⑥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答: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1、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答: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简答)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答: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⑴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的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⑵从上层建筑方面看,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否得到基本确立。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答: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答: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②政治③文化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⑤生态文明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答: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答: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5、现阶段总体小康社会的特点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答: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6、中国梦的内涵及实现途径答: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必须坚持⑴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⑵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⑶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它们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解决。
2、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因和性质。答:原因: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性质: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力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带、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4、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答:⑴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⑵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⑶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⑷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有坚实基础。
5、对外开放的格局。答: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6、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答:一,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答: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长处和优势,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2、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市场和政府的关系的新提法 答: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3、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答: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4、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主体地位。答:含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地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5、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地位答:非公
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6、按劳分配的原因答: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7、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表现形式答: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7.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举措㈠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㈡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㈢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㈣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㈤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答: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10、“四化”道路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①首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结合②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③再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答: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答: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市=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依法治国的含义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之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答: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15.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答:第一,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第二,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第三,发展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治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答: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答:第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第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第四,健全
公共安全体系。生态文明理念答: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1、台湾问题的实质。答;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答:第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3、新形势下对台方针政策。答: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第二,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1、当今时代主题答:和平发展
2、世界格局的演变答:①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全面对峙,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②60年代后,国际舞台出现大动荡,大分化和大改组的局面,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③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终结。④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力量此消彼长,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清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答:“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答: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新的社会阶层。答: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对象及两个联盟。答: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华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时期党面临的考验和风险。答: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党建设的战略目标。答: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
第四篇:毛概课后题答案(重点部分dufe)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2)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
(3)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民族化。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的依据,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提出的依据: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思想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展开看)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8、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
⑷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
⑸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
9、(1)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界定: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名屈辱界定,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依据是: ①理论基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②时代背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
③历史依据: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
④现实依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第二章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 中明确的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1.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2.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
3.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7.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一)从实践角度来说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二)理论依据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第三章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见答案(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见答案(4)
毛泽东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a.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区别
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b.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c.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外,还具有自身的优点和特点。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a.现阶段的革命是为了终结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 b.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 c.革命动力是民族资产阶级
d.革命的经济政策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1)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势只能是武装斗争。
发动农民的必要性: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到农村的必要性: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2)①实践: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②理论价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立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③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6.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书82页)
(1)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2)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政权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
(2)文化上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从主要矛盾上看,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4)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详见94)工业化建设必要性:
(1)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之一工业化道路。
(2)时代条件,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已经于相对强大地地位。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手工业: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土地改革后,党不失时机的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
作的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对于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工商业:
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所属的资本阶级相结合,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阻力,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第五章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3)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同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
(4)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还没有讲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5)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6)邓小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理论方面:(1)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2)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
(3)使社会主义更好的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
(4)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
实践经验: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现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
(2)科学技术做为智能要素,渗透于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科学技术推动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是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关键。(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从党的实践经验看,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2)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总的目标是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3)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①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③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①从历史上看,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历史使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并占主要地位的历史阶段,但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却无法逾越。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
②从现实来看,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③从时代的特征看,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对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则更高。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是不断提高的。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工业化仍是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
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6、如何理解“总体上的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联系:是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实现现代化第三部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区别:①时间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②发展状况,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我们大体用20年的时间,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实际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第七章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
(2)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于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3)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63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它的解决不需要阶级斗争的方式。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才能而能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的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
(3)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由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4)要处理好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
第五篇: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开卷考试必备 2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共十五章)第一章思考习题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在马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第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时代背景。中国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第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所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具体来说,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个代表”重要思想。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体系,又是需要从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中国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三大已将其概括为十六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三句话,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思想是中国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二,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必须长期坚持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第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章思考习题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同年12月,毛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的问题。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本误的,完全不是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界定了中国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揭露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1937年,毛泽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1938年,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借来提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并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奠定思想基础,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从思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2.邓小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党的思想路线有哪些贡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求是。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他还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经过1980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他指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进入21世纪,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2004年1月,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哲学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和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中国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
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求真务实。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6.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路。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之具体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7.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第三章思考习题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也使党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并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随着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尤其是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了艰辛探索。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锻炼,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毛泽东系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抗日战争胜利后,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种前途的战略决战。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3.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分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的内在要求。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事实上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当时的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正是在科学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着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及时提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4.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西。”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
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6.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五章思考习题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考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1]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道路。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在这个探索中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比如,党的八大的正确思想、毛泽东在1956年和1957年先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讲话,以及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人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我们在新的思主义提供了基础。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在逻辑关系。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然要求。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任的需要。
中国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20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中国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的理论。1953年,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生产力”,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主要标志”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的飞轮。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
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活水平。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站在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