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2022年植保植检工作要点
2022年,全市植保植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粮食生产要年年抓紧”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全程、绿色”导向,全力打好小麦赤霉病、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农田抗性杂草防控硬仗,抓好病虫监测预警、植物检疫监管、农药减量增效工作,突出绿色防控与科学防控,扎实推进统防统治与全程防控,全面提升植保植检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和农药减量化有机统一,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主要目标是:确保农作物重大病虫不大面积暴发成灾、重大植物疫情不恶性扩散蔓延,其中,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达标区域防治处置率达到90%,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科学安全用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农药使用量与基期相比继续保持负增长。
一、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虫口夺粮”保丰收
(一)加强病虫疫情监测预警。
持续完善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病虫测报基点建设与管理。持续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重点关注草地贪夜峨、赤霉病、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监测工作,提升监测系统化、网络化、可视化水平。积极参与水稻、小麦等病虫害智能化监测对标试验示范工作。强化病虫情会商制度,深化交流合作,及时会商研判发生形势。借助电视互联网等各类渠道及时、准确发布病虫预警信息。(二)强化重大病虫害防控。
调整重组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指挥部,充实完善防控技术专家队伍,及时制定防控工作要点和技术方案,落实落细防控目标任务。按照好药剂、好器械、好时机、好监管思路,精准做好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水稻稻瘟病和稻曲病、油菜菌核病等重大流行性病害和草地贪夜蛾、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的联防联控、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工作,继续落实好草地贪夜蛾防控“两区三线”阻截带布防任务。积极争取赤霉病、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等防控财政资金,为防控提供要素保障。强化技术指导,在重大病虫防控关键时期,组织相关专家和植保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做好防控指导、政策宣传和技术培训。严明属地责任,完善应急防控指挥调度机制,适时开展应急演练,落实病虫灾情报告和调度通报制度确保突发病虫不大面积成灾。推广应用植保无人飞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管理平台,加强飞防作业全程监管,提升防治质量和作业水平,提高防治效果。(三)推动统防统治服务。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体系与能力建设,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做好病虫害防治,扶持一批管理规范、技术先进、诚信度高的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做优、做强。创新服务模式,加快推进新型机械、高效低风险药剂和精准施药技术应用,不断提升病虫防治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县创建评选活动,推广农企对接和技物结合,促进区域整建制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行备案制度,加强行业监管,组织专业化病虫害防治组织参与示范组织评选,不断强全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能力和水平。二、加强植物检疫监管,防范疫情传播风险
(四)强化产地检疫。
以我市辖区内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为重点,强化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和瓜类、蔬菜重点作物种子种苗产地检疫申报承诺制度,依规开展产地检疫。严密监测种子种苗基地疫情发生动态,突出抓好种子市场检疫监管。推进种子种苗基地和繁育单位数据库建设,加强与林业检疫、进出境检疫和种子管理信息互联互通,从源头上防范疫情传播风险。(五)强化疫情阻截防控。
贯彻执行《植物检疫条例》,强化政府主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健全重大植物疫情应急防控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和技术指导服务,坚决铲除零星发生疫情,严格阻控局部发生疫情,系统综合治理大面积发生疫情,开展稻水象甲、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联防联控。以常规疫情监测为基础,突出优势作物、重点疫情,全面优化疫情监测点布局。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在做好本市已发生疫情监测的同时,密切关注周边市新发疫情发生态势,强化调运检疫和疫情处置。加强技能培训,开展专职检疫员轮训工作,举办“植物检疫宣传月”活动,提升检疫员疫情识别与防控能力。(六)优化检疫审批服务。
按照中央“放管服”的要求,规范产地检疫、调运检疫流程和服务内容,强化网上申请、网上审批、信息公开等服务。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规范开展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植物检疫信息化建设,推广应用全国农业植物检疫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产地检疫合格证信息追溯体系。三、强化科学用药指导,推进农药减量增效
(七)抓好绿色防控示范引领。
进一步示范推广病虫害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加大果菜茶优势经济作物示范区病虫害绿色防控力度。在名优农产品创建中引入、固化、集成绿色防控技术要素,扩大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积极探索水稻、果菜茶等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促进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可持续发展。(八)抓好科学用药技术指导。
按照农药减量增效要求,继续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风险农药,加大新型农药助剂、种子处理剂、超低量制剂、缓控释制剂和新型纳米航空制剂等新剂型农药示范推广力度。做好小麦、水稻、玉米、杂草等市场主流主推药剂的防效对照试验,筛选推广高效对路农药。强化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提倡交替用药和轮换用药,优化施药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施药效率和农药利用率,实现农药减量增效。做好新药械替代,推广大中型施药机械和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探索农机与农艺结合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航空植保。以农作物全生育期病虫害防控为主线,开展绿色化、精准化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和应用研究。开展种子处理、送嫁药、穗期综合防治和冬前除草等病虫草害综合解决方案技术研究和推广。(九)推进统防绿防融合。
创新防控模式,充分发挥统防统治组织优势和绿色防控技术优势,实现从代防代治服务向承包防治服务转变,从单一开展化学防治向全程绿色防控转变,不断提升病虫害防控技术水平。加强引导扶持,提供病虫发生防控信息与技术培训,争取绿色防控项目支持,促成统防统治组织向绿色防治组织升级,探索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的运行机制和补贴机制。四、夯实行业发展基础,提升植保工作服务水平
(十)加强植保队伍建设。
宣传贯彻落实《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和《生物安全法》。加强植保植检体系建设,完善工作手段,提升履职能力。加强测报防治队伍和植物检疫员建设,确保病虫有人查、疫情有人管、防治有人指导。加强植保植检专项技术培训,积极组织参与植保员技能比赛,加快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加强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联系,积极参与植保植检重大问题专项调研和关键技术攻关,邀请专家参与趋势研判和技术指导,探索多元协同的植保技术示范推广新机制。(十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省级)田间监测点等项目建设与管护,发挥长期效益。在粮食主产区和特色作物优势产区,选择重点县建设田间监测网点和信息化处理系统,配备新型自动化、智能化测报工具,努力实现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可视调度、网络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