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考核指标(共性指标)
项目
内容
分值
组
织
设
置
1.管理严格。由各县委组织部、各级党(工)委负责对所属党支部审批管理及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加强党支部运转情况的日常督导,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按组织程序和时限要求组建、调整或撤销党支部,清除“空转”支部、“僵尸”支部。做到申请、研究、审批、会议记录、备案程序等规范,手续完备。
2.组建及时。凡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都要单独成立党支部。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成立联合党支部,联合党支部覆盖单位一般不超过5个。流动党员较多的党组织,工作地或居住地相对固定集中的,由流出地党组织商流入地党组织,依托园区、商会、行业协会、驻外地办事机构等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执行某项任务临时组建的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经上级党委批准,成立临时党支部。做到党支部应建必建,组建及时。
3.覆盖有效。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探索在商务楼宇、商圈市场、园区、商会、互联网业等新兴领域和基层各类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中设置党组织,优化“四类安置点”党组织设置,明确管理服务界限,加强联建、共建,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党组织“有形覆盖”“有效覆盖”。
10分
队
伍
建
设
1.班子健全: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并报上级党委审批。正式党员不足7人的不设支委会,仅设支部书记1名。正式党员7人以上50人以下的党支部设支部委员会,一般设支部委员3-5名,其中支部书记1名,必要时设副书记1名。按照党支部任期制有关要求,按期按程序换届。建立党支部书记和委员后备队伍等。
2.监管有力。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监督管理,教育党员自觉足额、按月缴纳党费,做好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对不合格党员及时妥善处置。违纪违法党员及时给予党纪处分。加强党员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及时规范转接党组织关系。加强党内关爱帮扶,适时对重病、高龄、失能等特殊党员、老党员和因公殉职、牺牲党员的父母、配额和子女开展慰问活动,每年至少开展1次走访慰问活动。
3.严把质量。分领域探索建立党员政治标准,注重发现、培养、吸收各领域优秀年轻人才入党,做到程序严谨、手续齐全。全面执行发展党员“近亲属”报告、上级党委委员联系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党委考察发展对象等制度。建立各领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信息库。
4.教育到位。党组织书记参加县级以上党组织集中轮训每年至少1次。支部委员参加由上级党委组织的培训。制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工作制度,监督党员干部按时完成网络学习、集中学习和自学任务。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媒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科学、文化、法律及业务知识培训。
15分
任
务
落
实
1.任务明确。领导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等群团组织,支持群团组织依照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党支部年度工作计划,做到任务清、目标明、载体新、措施实,党支部八项基本任务落实有力。讨论决定或者参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重要事项,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群众,努力完成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
2.措施务实。党支部委员会每月至少研究1次党建工作,找准找实党支部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结合点、着力点,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实际创新工作载体,积极创建特色党建品牌。建立健全党支部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职工)制度,制定联系服务群众(职工)的措施办法和具体形式,定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接受群众监督。
3.成效明显。党支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有效发挥,党支部基本任务、重点任务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无点名通报、约谈问责事项。党建工作年度考核、支部“堡垒指数”考评成绩优秀,群众满意度95%以上。
15分
机
制
运
行
1.制度严格。党支部依据《党章》和党内法规条例,建立科学、规范、健全、完善、实用的组织生活制度、民主决策制度、联系服务群众、党务公开等制度,做好党支部相关制度的“废、改、立”工作,严格制度执行。
2.分工明确。坚持党支部集体领导,党支部委员会设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等,做到责任分工明确,建立党支部工作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细化责任分工,明确责任目标,配合密切,加大督导落实力度,确保任务落实落地。班子整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班子成员定期开展调查研究和分析研判,及时解决分管领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执行到位。“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落实。重要情况及时向上级党组织请示报告,实事求是对党的建设、党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党支部书记每年底向上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进行述职。
15分
基
础
保
障
1.经费落实:分领域分标准落实党支部党建工作经费,村(社区)党支部党建工作经费按照每个支部不低于5000元/年的标准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按组织隶属关系逐级划拨到每个党支部;机关党支部党建工作经费列入本单位经费预算,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公用经费5%的标准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事业单位党支部党建工作经费要列入本单位经费预算,上级党委要从留存党费中下拨一定比例党费用于事业单位党组织开展组织活动;国有企业党支部党建工作经费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按照不低于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0.3%-0.5%的标准安排党建工作经费;非公经济组织党支部按照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0.03%安排党支部党建工作经费,社会组织党支部工作经费纳入管理费用列支,每个支部每年不低于3000元。
2.阵地规范:依托村(社区)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办公(会议)场所,坚持“阵地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按有统一规范标识、党旗党徽(国旗)、有领袖画像、有基本制度、有党员形象栏、有学习园地、有学习书籍、有档案书柜、有电教设备、有取暖设施等“十有”标准打造功能完善的活动阵地,做到管理维护到位,利用率高。
3.师资有力。党支部班子成员积极参加上级党组织党务培训,着力提升开展党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结合职能分工对全体党员进行教育培训,适时邀请联点党员领导及上级党组织负责同志开展党员教育培训,保证党员教育师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