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同课同构总结
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
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同课同构”教研活动总结
高小宁
为了使课堂教学不断正向发展和深化,进一步培养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本学期,我校在科技组和语文组以“同课同构”为平台,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力求达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课堂结构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更切合学生,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我现将二年级组语文学科“同课同构”活动总结如下:
一、收获。
1.智慧碰撞、互学同研,增进团队凝聚力。
低语组的教研组长兼二年级引领者是骨干教师白晶老师,她带领低语组全体语文老师认真学习了“同科同构”的教学模式,在对“同课同构”初步理解后开始精心选课、扎实教研,仔细推敲,分工合作,形成了教学设计和PPT初稿,在听了高年级老师授课之后,我们对“同课同构”这一模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及时将教学设计与PPT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由白晶老师引领马焕丽老师、陈乐老师分别教授了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这一教学内容。
通过这次的教研活动,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白老师、马老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年轻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PPT高手陈乐老师在教学设计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一遍又一遍的修改由胡老师制作的PPT初稿。还有心灵手巧的高老师和李老师也发挥自己的专长为这堂课准备了一字开花的教具。一个组的凝聚力在这个活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2.各领风骚,独具特色,展示个人魅力。
因为是“同课同构”,所以三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是基本一致的,三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如:在让学生体会“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两个反问句的语气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当时的语心情,并即时指导孩子朗读此句话,再从读中感悟种葫芦人的满不在乎,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但在不同的领悟中,还是体现了三位老师不同的教学理解和教学风格。引领者白晶老师首先执教了这一教学内容,白老师还特别注重课堂评价语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和导向性。她能用自己准确、丰富的评价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逐渐水乳相融。除此之外,白老师在朗读指导方面处理的特别扎实特别有技巧,如:在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她抓住细长的、长满了、雪白的等形容词指导孩子把课文读美。马焕丽老师注重创设情境、渲染感情,她用音乐、范读的形式让孩子想象画面,身临其境的体会美丽的胡葫芦园和可爱的葫芦,从而体会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整堂课溢满了浓浓的语文味。陈乐老师则注重整堂课的时间分配,能在预设的时间内完成每个环节的内容,并完成教学目标。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认真反思、互相学习,争取来年更棒。
本次“同课同构”活动的开展,在交流与研讨中,每个老师都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通过共同研讨,我们能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新的理念和见解。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
这也给其它学科的老师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改进的方向,相信下学期的“同课同构”活动会开展得更加顺利、精彩。
二.不足。
1.由于在前期集体教研时,对“同课同构”这一模式的理解不够深入,稍显盲目。初步拟定教学设计之后,大家对这份教学设计的分歧较大。在听了其他年级授课和领导的点拨之后,我们受到了一些启发。进行深入的思考,白老师又带领我们加班完善教案,形成最终的教学设计。如果前期对“同课同构”的认识足够深入,教研的效率会更高些。
2.年轻老师对整个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的目标理解不够深入。3.课时安排不太合理。三堂课上下来,我们组老师认为最大的遗憾就是教学设计容量稍大,导致有些环节不够深入和拖堂现象。如果把探究葫芦掉落的原因这一环节留作悬念放在第二课时进行深入学习,就会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识字。如:“一字开花”这个环节若时间充裕的话,可以让学生对重点字进行组词、说话训练。
4.在整个教研过程中,个别不上课的老师的参与教研的热情不够高。
同课同构,传达着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同课同构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引发智慧和思维的碰撞,展示出了精彩的课堂,增进了团队凝聚力。切切实实地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充分展示了每位老师的教学风格。我们会从中积累经验、反思不足,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品而不断努力。
第二篇:同课同构教学反思
今天跟着教导处的安排,我们初二四名英语教师进行了同课同构的教学教研活动,在今天的讲课之前,昨天下午我们四个人进行了上课流程的统一和课型结构的分析,针对学科特点,我们四个人也分别提供了一些适用的课堂检测及训练。
上午第一节由我开始先讲课,这节课是一节阅读课,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能力,重点训练回答问题和选择答案上面,我先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用最快的速度找出两个简单的问题,并给同学们讲出做这种题型的方法,就是跳读法,找出问题中的关键短语信息,在短文中快速找出相同的短语并进行分析来解决问题。学生很快在文中找出了相关的答案。然后,我又随机找出几道类似的题型让学生快速在文中找答案,巩固他们的阅读技巧与方法。学生在找答案的过程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对这节课开始感兴趣。接着,我又加大题型难度,找出一些课文细节题,让学生二读课文,这次读让学生细读文章,找出相关细节进行回答。学生很快就进入状态,经过几分钟的探讨,有部分小组很容易就找出了答案,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第三遍读的过程中,我就以概括,总结题型为主,让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再一次深读课文,找出概括文章的句子或者提炼文章中心句以及总结题目的题型,这种题型必须在学生掌握大意的情况下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在理解文章中,需要综合及提炼,是比较难的部分。我不时的提点,引入。最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出总结。
在理解课文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我及时对文章中的重点短语及重点句型进行了总结及练习,达到了精练精讲,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锻炼了阅读能力及技巧,而且掌握了必学的知识及应用,这节课流程经过我们几个的努力,非常顺畅。
接下来的三节课,以同样的流程教会不同班级的学生,学生在接收知识上都有不断的提高,有些四号同学也积极参与进来,积极找相关的短语及句型。总之,今天的同课同构比较成功。我们四个人都达到了教学目标。
英语教学就应该先备好流程,分析问题,备好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说出来,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喜欢上英语,喜欢说英语,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第三篇:“同课异构“与”异课同构”
曹国锋 同课异构是时下比较流行的教研方式,就是让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课文进行个性化解析,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学生不同,课的目标、结构、策略、风格自然也就形态各异、多姿多彩。在语文教学中,异构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学目标求异。对语文课来说,课文文本本身蕴含的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给教师提供了见仁见智的广阔空间。特别是在重点、难点的确定上,不同的教师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见解。例如《天上的街市》,有的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有的教师侧重于想象的生发,引导学生产生各种奇思妙想;有的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的追求。在不背离文本的基础上,应该允许教师进行多元的解读。2.切入话题求异。语文课的切入话题是同课异构的重点之一,可以说没有话题的选择就没有同课异构。例如《孔乙己》的教学,可以从孔乙己的语言人手分析人物,可以从众人的笑人手深入
曹国锋 同课异构是时下比较流行的教研方式,就是让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课文进行个性化解析,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学生不同,课的目标、结构、策略、风格自然也就形态各异、多姿多彩。
第四篇:议课同构 评课
六年级组同课异构活动评课稿
同一节课,林老师和李老师却采用了不同的教法,他们俩向我们全组的老师展示了他俩独特的教学风采。下面我来谈谈我对这两节课的一些个人的看法:林老师的这节课导入很合适,能很好的为新课做好铺垫;李老师的导入部分内容有点多,占用的时间较多。新授部分,两位老师都能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来,并借助线段图分析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整个新授部分两位老师都做得不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不同的是:李老师只是教学方程解法,而林老师在方程解法的同时也渗透算术解法。我认为两位老师的教法各有优点,他们有着各自的设计意图。他们能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练习部分:两位老师的练习设计都不太理想,练习量比较少,练习没有体现层次性。如果这两节课能在练习设计方面多下功夫,相信整节课的教学效率会更高。
张老师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条理清晰。由课外的资料收集、课前自学到课内资料交流和自学检查,由初步感知课文到品读感悟,教程层层推进,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在课堂上,学生自学时间充分,自学环节落实,充分体现了二类课文的教学特点;学生动手、动脑较多,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语言较为平淡,没能感染学生。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条理清晰。由课外的资料收集、课前自学到课内资料交流和自学检查,由初步感知课文到品读感悟,教程层层推进,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在课堂上,学生自学时间充分,自学环节落实,充分体现了二类课文的教学特点;学生动手、动脑较多,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语言较为平淡,没能感染学生。
乐清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评课稿
同课异构,各领风骚
——评《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
吴魁标(晚风)
3月13日,我在科技楼一楼听了5节课,分别是朝阳学校的黄春燕老师和茗西学校的石彩余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蒲岐中学的罗海萍老师和中雁中学的高仁洁老师执教的《湖心亭看雪》,乐成一中的郑乐芬老师执教的《江城子》。作为同课异构,五位执教者都表现出各自的教学风栺,可以说是各领风骚,各有千秋。
《记承天寺夜游》执教者:黄春燕老师(朝阳学校)
今天上午,我听了黄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给我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下面谈点个人感受和体会:
(1)课堂环节“实”,“实”在完整、流畅,训练有梯度
导入课文后学生集体朗读、情感朗读,要求读得流畅无误,读得停顿有序,读得声情并茂。而后指名读,形式多样,黄老师热情鼓励,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接着,黄老师教给学生简单的翻译方法,让学生对照注解疏通翻译,有疑惑处圈点或举手回答,而后出示幻灯片,落实关键词与重点句。指导与自读相结合,训练有梯度,切实把文言词句理解落到实处。
(2)教学方法“实”,“实”在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
语文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体味古人的情感。黄老师在导入课文后就让学生集体朗读、指名读、示范读、比较读,疏通、翻译课文学生再读,思考: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其实文言文的教学要学生在朗读中慢慢地体会语感,从而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黄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陶行知说:课堂教学就要交给学习的法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问题设计“实”,“实”在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
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乊嫌。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我认为黄老师在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上设计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1、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
2、我从文中哪里,读出了一位什么样心情的苏轼;
3、何谓“闲人”你是如何理解“闲人”并对苏轼人生遭际及后人的评价迚行引入;
4、写一写,面对如此空明的月色,面对如此豁达的苏轼,你想对他说(或对自己说)些什么。问题设计虽少却很有深度,且给学生切实的帮助,切中关键并游刃有余。(4)课堂效果“实”,“实”在时间高效,不面面俱到的,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驾驭不好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成了一锅糨糊。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黄老师就是通过“一读音准”“二读文意”“三读情感”来探究“闲”的含义,来把握苏轼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复杂的心境,继而领悟其豁达人生态度。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提出2点思考,与在座的各位同行探讨商榷:
1、感觉课堂上教师预设的太多,学生动态生成的太少。学生的思维一直禁锢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条条框框乊中,对于课堂中学生碰撞出来的思维火化,教师没有及时的把握住,并使乊得以充分燃烧。
2、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读文本的时间不是太充足。
《湖心亭看雪》执教者:罗海萍老师(蒲岐学校)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的一篇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表现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节课采取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拍张弛有道,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读促学。
罗老师的这堂课整体安顿井井有条,层次明确:对文本重视全面细密,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诵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咀嚼及内容主旨的明白等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徐徐走,欣赏啊!”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述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罗哪些方面展现出张岱的“痴”。罗老师抓住文中的一个要害词“痴”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展现的爱国心情。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乊思,祖国乊痛。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罗老师主要扣住“准、清、活、实”四个字。
一.教学目标立足一个“准”字。
根据课标要求,上好一堂课,要凸显这堂课的“三维”价值,谋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这节课,我认为罗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有如下三个: 1.诵读课文,积累本课的文言词语。2.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乊美。
3.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乊思。
罗老师将教学目标分散开来,比如,诵读课文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目标一;学生理解课文后,迚入课文重点问题的教学阶段,师生共同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乊美,完成目标二;在男生读、女生读乊后,通过对两个问题的探究,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乊思,从而完成目标三。二.教学思路讲究一个“清”字。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如同写文章一样,有一条思路,讲究思路教学。
我觉得这节课课堂教学思路:品痴景,近看张岱(感受)——遇痴人,近看张岱(领悟)——还原痴遇,演绎情景(展示)——辨痴,回望张岱(触发),最后顺利到达终点。
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课罗老师先走迚去,教学生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再走出来,教学生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乊美;再走迚去,重点教学生如何理解白描写法;再走出来,在难点处设置疑问,巧妙引导,终于让学生走迚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三.教学方法注重一个“活”字。
把学生盘活,把教材教活,把课堂搞活……那么,这些都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活”。俗话说“千个师傅千个法”。罗老师本节课运用了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教学法等。其中孔子创造的启发教学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启发教学法的运用。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因此,罗老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她注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得来全不费功夫”。
2.朗读法的运用。有道是:学文千法,朗读为本。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该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整个教学都是由“读”引领的。围绕着解读痴人乊“痴行、痴景、痴遇”,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迚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范读、有齐读,有男生读,有女生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迚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次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能力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四.教学有效要强调一个“实”字。
课堂教学要做到实,还必须认真准备。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说来,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这节课罗老师经过精心准备的。小到一个字的读音,大到与本课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都认真对待,丝毫不马虎。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栺,无论哪种风栺,都应该以认真解读文本为基础,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然而,语文课堂就像电影一样,是个遗憾的艺术。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乊处:比如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还有教学时间处理不妥当,前松后紧。
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乊见,如有不当乊处,敬请指正!
同课异构话语文 评课就是评自己 ——《太阳是大家的》评课稿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
大家上午好。十分感谢学校给予我参与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机会。在这半天的学习之中,一个个思考的瞬间,一次次感动的刹那,源于两位老师和孩子们带给我的太阳般的温暖。
套用王崧舟老师的一句话:“评课就是评自己。”因为,在评课之中,我们在评论课的价值取向时,掂量的其实是自己所秉承的课程宗旨;我们在评议课的实施策略时,反观的其实是自己所拥有的教育智慧;我们在评价课的生成效果时,最终检验的其实是自己所信奉的质量内涵。所以,我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现针对两位老师的《太阳是大家的》第一课时教学谈谈自己肤浅的一点看法,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从两位老师的整体教学流程来看,课前进行了细致的文本研读工作。两位老师都抓住了诗歌的第2小节和孩子们一起进行精心地赏读,注重了重点词语“洒、拔”的理解,在赏读之中进行想象说话的训练。从周老师的课来看。诗歌的第一小节只是作为赏读的引子,第三小节是过渡,第4小节是全诗情感升华的高潮点。特别是周老师运用一篇多带,给学生们了拓展了《地球只有一个》这首小诗,升华了诗歌主旨之处,还开拓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而这正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运用教材、拓宽教材的一个体现。
二、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当下的语文本体已由“写的什么”转向了“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也正是这个。两位老师显然十分明确这一点,课堂并没有在引导学生理解感受诗歌内容之中止步,而是抓住了诗歌第2小节的文本留白之处,让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训练,从而内化了文本的表达形式。“瞧,太阳在一天中还做了哪些好事?”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语言内存,知道用诗歌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种语言是经过加工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提升的。
崔峦曾指出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即在培养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的同时,落实听、说、读、写,也就是语言的积累与语感的训练。透过两节课,两位老师都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思维品质的训练。让课堂的当下展现出学生的生命张力之美!
三、润物无声的细节智慧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今天,两位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细节处理的智慧。
比如,孟老师在课堂中,始终运用温柔细腻的语言在引导着学生们学习。“举起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这篇文章很美,老师想把它读给你听,行吗?”“我觉得你们一定读得更好。”
比如,周老师的“我相信这节课,你们一定会有不同凡响的表现。”“清楚了吗?开始吧!”“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发现你们特别的团结一致,心都是齐的,要读一起读。”“将这个字在你书上的空白处工工整整地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幽默的语言中暗含期待,评价之中饱含要求。还有周老师丰富的肢体语言,让我们明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往往让课堂更加的简洁、干净,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四、商榷之处。
两位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第2小节中的“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这句中的关键词“洒”的理解与朗读时,老师们从太阳的角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值日洒水与浇花去理解体会“洒”的意思。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两种生活中的“洒”与文本中的“洒”所表达的意蕴是在同一个层次上吗?我想文本中“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透过“洒”让读者体会万物受太阳普照的恩惠,感悟太阳的温暖、无私、慈爱。这个教学环节是否可以处理的诗意一些呢?
总之,一节好课,如同一篇好文章,有开篇之新颖,有重点之突出,有过渡之自然,有高潮之迭起,有结尾之余音。感谢两位老师呈现的精彩课堂,让我在评课之时,评价了自己,反思了自己。
谢谢大家!
第五篇:异课同构教研心得
“异课同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本学期,根据课题组的活动安排我们学校和含山环峰二小组织了“异课同构”活动,通过听我们学校洪老师上的《倍数和因数》、钟老师上的《圆的认识》和环峰二小孙老师上的《比例尺》以及课后的说课评课专家讲座,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观摩别人的课和听了同行以及专家的评论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和自己都会有所启发。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体会:
一.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诚默的知识和情趣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通过这次的教研和评课活动,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此次活动采用了相同的教法,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论,反思一节课的“得”和“失”,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在交流与研讨中,我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地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
本次“异课同构”教研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从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我认真反思,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化学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