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探究
谢传美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中学计算机教育正在蓬勃发展,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精心安排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进行导入课堂教学的。
1、问题式
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问题式导入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面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这一节时,在导入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 计算机有哪些本领?② 计算机的特点有哪些?③ 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④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内容。问题式导入的第二种形式是在新授内容之前,直接向学生提出本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开门见山,重点突出。比如在《文件操作》教学中,一上课就开门提出本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① 用拖放法复制或移动文件。② 用拖放法删除文件。用这种方法导入,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的放矢。总之,问题式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抓住重点,激发兴趣,效果也比较好。
2、演示式
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能过课件的演示进行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
用。比如,本人在教学WORD贺卡制作这一课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贺卡,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我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贺卡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WORD制作出来的。其实很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能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贺卡。”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
3、对比式
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新授内容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进行“EXCEL图表的建立与编辑”教学时,我将文字、表格、图表三种形式的信息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先展示文字形式的信息,指出缺点后转换到表格形式的信息,最后再展示出图表形式的信息,让学生通过三种形式的对比,强烈感受到图表形式的优点:形象、清晰、一目了然。从而引出学习图表的目的与好处,明确学习目的。所以说,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细细道道。这种做法是本人认为不妥。其弊有四点:1.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容易形成被动学习。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扩展,思想容易被框死。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电脑绘画的教学中,经过分析教材发现:画圆,画矩形,画圆角矩形的方法是一样的。于是我只详细讲解了圆的画法,而矩形,圆角矩形,在课堂教学中只提了一句,方法与画圆一样。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由画圆的方法自学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科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
驱动”等,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对于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比如有一节内容是讲Word中的图文框、文本框、图片和自选图形的使用,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将所有内容设计为制作一副图片这一具体的任务,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这幅图片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时,重点难点突出,而且授课顺序就是制作图片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还有利寸: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教学中,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容易疲劳,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如果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下达一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就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在自己去操作、尝试,去创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但要注意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也有自身缺陷,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会造成两极分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此外,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任务,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四、培养信息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所不可忽视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也就是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是信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教育相当大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信息)。这种低效率的教育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式的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需求。可以说,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套新的基本技能体系。除了吸
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外,应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等信息能力,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向学生提供“资料库”,让学生到“资料库”中去获取有用的材料。有的学生利用“资料库”中的各种各样的图片、表格,经过处理,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精致华丽的电子贺卡送给老师,有的学生制作课程表、值日表、通讯录来管理班级。也许有的学生运用笔和纸进行学习的能力不如别的同学强,但他们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却高于其它同学,这正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在。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了信息素质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能力和意识,学习计算机的动力也就提高了。相信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一定会对增加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顺利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采取多种手段,及时巩固课堂知识。
1、少讲多练。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在操作的课程。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本人认为,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其中,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压缩在15分钟左右,余下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达到巩固,熟练和提高的目的。
2、分段教学。在教学中也可采取分段授课,分段练习的方法,教师先讲授一段知识,然后让学习练习,完成后再讲授下一段知识,再让学生练习。通过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及时吸收教学内容,及时消化。教师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更好地实施教学任务。如在EXCEL的《工作表基本操作》中,我先演示数据的几种插入与复制方法,然后提出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刚学的知识完成几步操作练习。让学生马上吸收、消化这些知识。然后再继续下面的数据的移动与删除等教学任务。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非常顺利地接受新知识,而且也比较容易消化知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很理想。
3、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这种手段主要是针对一些知识性课程。这一类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微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认识计算机》、《初识WINxp》等。理论性较强。这些课程中知识的巩固,如果采取一般的方法,是单调的。但可以做成课件,如填图等练习形式,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初识WINxp》教学中,我把桌面同各种图标名称、作用等做成匹配题,让学生通过移动对象进行配对,这样既生动活泼又
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也在速度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多渠道、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否则必将为社会所淘汰。课堂教学是学好每一门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主体参与,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适当的运用到每一节课中,并不断总结好的模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总之,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2013年2月
第二篇:对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2009.9.25
对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中学计算机教育也在正在蓬勃发展,不断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精心安排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钮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进行导入课堂教学的。
1、问题式
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问题式导入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面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这一节时,在导入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 计算机有哪些本领?② 计算机的 特点有哪些?③ 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④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内容。问题式导入的第二种形式是在新授内容之前,直接向学生提出本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开门见山,重点突出。比如在《文件操作》教学中,一上课就开门提出本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① 用拖放法复制或移动文件。② 用拖放法删除文件。用这种方法导入,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的放矢。总之,问题式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抓住重点,激发兴趣。效果也比较好。
2、演示式
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能过课件的演示进行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本人在教学WORD贺卡制作这一课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贺卡,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我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贺卡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WORD制作出来的。其实很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能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贺卡。”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在进行FRONTPAGE网页制作教学时,我挑选部分以前学生制作的比较优秀的个人网页展示给学生看,当同学们看到或精美或生动活泼的网页时,都非常羡慕,迫切希望自己也能制作出类似的网页,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得以迸发,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学习态度,从而为下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3、对比式
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新授内容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进行“EXCEL图表的建立与编辑”教学时,我将文字、表格、图表三种形式的信息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先展示文字形式的信息,指出缺点后转换到表格形式的信息,最后再展示出图表形式的信息,让学生通过三种形 式的对比,强烈感受到图表形式的优点:形象、清晰、一目了然。从而引出学习图表的目的与好处,明确学习目的。所以说,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教师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细细道道。这种做法是本人认为不妥。其弊有四点:1.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容易形成被动学习。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扩展,思想容易被框死。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电脑绘画的教学中,经过分析教材发现:画圆,画矩形,画圆角矩形的方法是一样的。于是我只详细讲解了圆的画法,而矩形,圆角矩形,在课堂教学中只提了一句,方法与画圆一样。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由画圆的方法自学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还比如说,在《上网浏览》教学中,由于这一课内容较多,学生一下子掌握所有内容比较困难。其中,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网上搜索是一个难点。于是,本人在开始授课时没有把网上搜索这一内容放进去,先把网址的填写和网页的浏览讲解完,然后让学生操作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即想查找一些信息或访问某个网站但又不知道在哪个网站上,网址是什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动脑筋自己解决。能解决最好,如果无法解决,大家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一下。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破了难点,真是事半而功倍。又如在讲解网页修饰这节内容时,可先展示一个已经修饰好的网页,并让学生与上一班级制作的网页相比较,从而提出任务一:给网页添加背景、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学生可以通过“帮助”、网页学习网站等获得 操作信息。学生因为已经学过word字处理软件,任务一很容易就完成了,于是再展示一个网页进行比较,并提出任务二:给网页添加图片、动画、音乐、水平线等内容。教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在word中已经学习的方法去操作以达到知识的迁移。最后教师总结。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都带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网页装扮地五彩缤纷,个性十足。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科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等,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对于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比如有一节内容是讲Word中的图文框、文本框、图片和自选图形的使用,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将所有内容设计为制作—副图片这一具体的任务,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这幅图片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时,重点难点突出,而且授课顺序就是制作图片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还有利寸: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教学中,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容易疲劳,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如果每—节课都给学生下达—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就有—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在自己去操作、尝试,去创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但要注意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也有自身缺陷,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会造成两极分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此外,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任务,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四、采取多种手段,及时巩固课堂知识。
1、少讲多练。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在操作的课程。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本人认为,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其中,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压缩在15分钟左右,余下18分钟到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达到巩固,熟练和提高的目的。
2、分段教学。在教学中也可采取分段授课,分段练习的方法,教师先讲授一段知识,然后让学习练习,完 成后再讲授下一段知识,再让学生练习。通过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及时吸收教学内容,及时消化。教师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更好地实施教学任务。如在EXCEL的《工作表基本操作》中,我先演示数据的几种插入与复制方法,然后提出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刚学的知识完成几步操作练习。让学生马上吸收、消化这些知识。然后再继续下面的数据的移动与删除等教学任务。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非常顺利地接受新知识,而且也比较容易消化知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很理想。
3、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这种手段主要是针对一些知识性课程。这一类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微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认识计算机》、《初识WIN98》等。理论性较强。这些课程中知识的巩固,如果采取一般的方法,是单调的。但可以做成课件,如填图等练习形式,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初识WIN98》教学中,我把桌面同各种图标名称、作用等做成匹配题,让学生通过移动对象进行配对,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也在速度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多渠道、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否则必将为社会所淘汰。课堂教学是学好每一门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主体参与,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适当的运用到每一节课中,并不断总结好的模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总之,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不断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将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精心安排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1.演示式
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通过课件的演示进行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本人在教学Word贺卡制作这一课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贺卡,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我趁机插入:“同学们,你们看这些贺卡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Word制作出来的,其实很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能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贺卡。”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2.问题式
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比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这节时,在导入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计算机有哪些本领?②计算机的特点有哪些?③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内容。问题式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抓住重点,激发兴趣,效果也比较好。3.对比式
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新授内容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进行《图表生成与图表修饰》教学时,我将文字、表格、图表三种形式的信息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先展示文字形式的信息,指出缺点后转换到表格形式的信息,最后再展示出图表形式的信息,让学生通过三种形式的对比,强烈感受到图表形式的优点。从而引出学习图表的目的与好处,明确学习目的。所以说,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教师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要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解网页修饰这节内容时,可先展示一个已经修饰好的网页,并让学生与其它班级制作的网页相比较,从而提出任务一:给网页添加背景、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学生可以通过“帮助”、网页制作学习网站等获得操作信息。学生因为已经学过Word文字处理软件,任务一很容易就完成了,于是再展示一个网页进行比较,并提出任务二:给网页添加图片、动画、音乐、水平线等内容。教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在Word中已经学习的方法去操作以达到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个个都带着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网页装扮得五彩缤纷,个性十足。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科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法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比如在讲Word中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和自选图形时,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将所有内容设计为一副图文并茂的电子贺卡这一具体的任务,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这幅贺卡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授课顺序就是制作贺卡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如果每节课都给学生下达具体任务,学生就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在自己去操作、尝试、创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但要注意的是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任务,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四、培养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是信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体系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式的增长。信息技术教学除了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外,还应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等能力,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能力。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给学生提供“素材库”,让学生到“素材库”中去获取有用的材料。有的学生利用“素材库”中的各种各样的图片、表格、文字、动画,经过处理,或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贺卡,或制作课程表、个性月历、通讯录等。相信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一定会增加对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能顺利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采取多种手段,及时巩固课堂知识。1.少讲多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在操作的课程。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其中,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压缩在15分钟以内,用25~3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练习。向45分钟要效率,达到巩固,熟练和提高的目的。2.分段教学
教师先讲授一段知识,然后让学生练习,完成后再讲授下一段知识,再让学生练习。通过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及时吸收教学内容,及时消化。教师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更好地实施教学任务。如在Excel的《编辑数据》中,我先演示数据的几种插入与复制方法,然后提出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刚学的知识完成几步操作练习。让学生马上吸收、消化这些知识。然后再继续下面的数据的移动与删除等教学任务。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非常顺利地接受新知识,而且也比较容易消化知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很理想。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多渠道、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否则必将为社会所淘汰。课堂教学是学好每一门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主体参与,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适当的运用到每一节课中,并不断总结好的模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总之,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第四篇: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是解决信息技术课时间安排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的最好方法。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大胆放手,发挥学生创造力;采用多种手段,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关键字:信息技术 课堂效率 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教材和内容也在不断的调整,要求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但目前学校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上的不足,硬件设施的不完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掌握和提高。一周45分钟的信息技术课,常常学生在下次课回来上课时,经过一周末的休息和一周其他主要课程的学习,而把上次课程所学的内容忘记了。因此,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是缓解这些矛盾的的最好方法。而每节课如何精心设计这45分钟,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怎样才能好好发挥这45分钟每一分钟的作用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如果能切实有效的做到以下几点,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课前要认真备课,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备课是每一门学科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信息技术学科也是一样,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详细、周密地备课,确立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任务。所不同的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但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探索、归纳、总结,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在计算机上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逐一验证、演练、推敲。要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一个知识点,就必须构造出与这个知识点相对应的实例在机上演示,以使得这些枯燥知识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准确性和完善性。为避免学生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感性认识,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上课时要演示给学生看的一定要先在课前仔细推敲,弄好之后才能去上课。像七年级的一些课程,是有些打字范例上课时要用电视背投展示给学生们看的,就必须在课前先把范例准备好;还有八年级的Word电子报刊、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这些也都必须老师先演示给学生看一遍怎么操作,在课前老师也必须把演示的步骤先自己动手操作几次,免得上课的时候会显得有些条理不清。
另外,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特点,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角度出发,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同时适当补充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及最新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进一步增强驾驭课堂的主动性,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如果一直都是和学生说一些计算机的组成、运行原理之类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的话,再好的学生也会听得不耐烦。精心备课是培养学生会应用信息技术持续学习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的基石。
除了备好课之外,还要检查机房的电脑是否能够正常使用,确保学生一人一机,每个人都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练习、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如果没有亲自动手操作过,知识被遗忘的可能性就更大。
二、发挥电脑的新奇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起信息技术课,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有一个感触: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不爱学信息技术知识,爱上课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可以趁老师不注意玩一玩游戏。游戏也就因此成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劲敌,有些教师索性就把计算机上所有的游戏,甚至Windows自带的游戏也删掉了,可还是抓不住学生的心。有时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改动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老师指定的练习,一听到给他们上网,马上就来了兴致。一旦真给他们上网了,又总有部分人都会趁不注意下个QQ、玩会FLASH小游戏、看会电影,所以每堂课下来老师都觉得疲惫不堪,总是抱怨学生不听话。其实,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存在问题。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枯燥的知识传递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手段,把信息技术知识有机地溶入学生喜闻乐见的任务中,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几种方法来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 1.形象教学法
我们所面对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更要注意运用形象化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学习计算机知识。2.比喻教学法 对于中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比如,讲文件在磁盘中分门别类的存放,我们可以拿生活中如何利用书架分门别类放置我们的书籍为喻,又如,在讲网络时,IP地址就和人的身份证号一样,每个人的号码都是唯一的,域名就和人的名字一样,因为身份证号码太长太难记了,所以我们通常都是记人的名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两个复杂的概念。3.游戏学习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施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像初一学生的打字练习,就一直让学生在记事本上打字,是个很枯燥的机械运动,学生第一节课说不定还会有兴趣,第二节课就会觉得没意思了,我们就用了金山打字通这个软件,里面打字有很多种练习,也有打字游戏,学生最爱玩的就是打字游戏,可以通过游戏,熟悉键盘,他们也练习得津津有味。
三、运用好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作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在实践中我们可能都有类似的体验,对于有些操作,比如鼠标的单击,双击和拖动等,听起来或看起来觉得挺简单,但在自己实际操作时却觉得非常困难,这时才感觉到原来并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讲鼠标的使用时,只进行简单的演示,多安排了一些时间用于学生练习。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掌握好时间,每节课45分钟起码要保证有3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这样学生才能把当堂课的知识掌握好。1.课堂教学紧凑
根据课前精心设计的课题,教师以“任务驱动”方式,以某个实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还可以把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及注意事项,操作步骤等显示在背投上,让学生可以明白本节课的任务、重点,在操作的时候可以边看步骤边进行。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觉得课能听、好听、想听。老师在课堂上还应尽量使课堂教学紧凑,让学生有种新鲜感,压迫感,紧张感,让他们感觉一节课的时间总是不太够用。可行性的做法是:要求学生上课必须记笔记,有些内容是指定的必须要记的,而且在讲课(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结束后五分钟后不定人的抽查,借笔记约束学生的行为,下课时笔记放在机房,不定人不定时的抽查,此种方法将大大改善学生的课堂效率。以前有些学生总在老师上课的几分钟内觉得无事可做,甚至有的还妨碍其他同学、搞破坏,通过这些可以把学生听课的15分钟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操作要点。2.结合现实生活
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关于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我是这样讲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在邮局申请一个邮箱以后,属于我们的信件、报纸等,邮局会每天派专人送到我们自己的邮箱中,每个邮箱都有它的号码和锁,要使用邮箱,我们必须记清自己的邮箱号,拿好对应的钥匙,这样,找对邮箱、打开信箱门上的锁就能拿到自己的信件。网络中,有很多计算机在网络上为我们传送电子信件,我们称之为电子邮局,我们可以向电子邮局申请一个电子信箱,用于收发自己的电子信件。申请电子邮箱时要提供用户名和密码,有什么用呢?同生活中一样,每个电子邮局中有很多电子信箱,为了区别辨认,每个电子信箱也有一个邮箱号和一个密码锁,申请时提供的用户名就是我们为自己的电子邮箱所设的邮箱号,密码就是我们为密码锁设定的密码,那么,我们使用电子信箱时,只要提供正确的邮箱号和密码,就能开启信箱,从而收发电子信件。这样讲解,很多同学恍然大悟,原来,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如此一致!
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学生会自发地感兴趣,学好之后,可以告诉大家在现实生活的哪些地方会有运用的机会,如何运用,真正地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3.分层次、分小组教学 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均假设学生一点计算机基础都没有,往往从计算机发展史、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键盘结构等开始。由于家庭条件和小学所受教育的差异,七年级的学生的水平相差比较大,有的学生已经在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有的学生就从来都没碰过计算机,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要实行分层次教学。可以把每个班的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等级,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每节课要求完成不同的任务,这样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课上都有所学。
同时,我们还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让好的学生当每个组的组长,在完成任务时,组长完成好了之后,可以帮助其他同学来一起完成,因为全班50多个学生,教师就一个,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亲自指导、详细解答,因此可以让这些组长担起“小老师”的职务,帮助组里的同学一起学习,也可以培养同学间团结合作的精神。还可以利用学生示范的功能,让接受能力强、学得快、做得好的同学示范,以此评价学生,鼓励学生,促使他们不断进步。而对这些小组长也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发给他们一些激励卡,借此也可以带动全班其他学生都想学好,都想拿激励卡,形成全班同学一起合作,努力学习的良好局面,通过信息技术课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4.集中演示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我们学校自从装了电视背投后,教学方面比以前方便也有效了很多。信息技术课中,教师的教学过程,都可以在背投电视上演示了,这样形象直观,便于学生模仿。但在演示时,要要求学生用心听,注意看,动脑筋想。在教室演示完毕后,还要深入到学生中作个别辅导。只有演示和辅导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机房里,有些学生对着电脑就没有心思听老师在上面讲什么,自顾自的在下面讲话,做小动作,这时教师要严格学生,老师讲的时候认真听讲、记好笔记,不能干其它事情,不然等会让他们自己去做的时候又什么都不会,就知道在那玩游戏,这是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共同问题。
四、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我认为,自学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以,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过实践可以获得的知识,我都鼓励他们自己学习,自己掌握。信息技术课的一个特点是:知识的一致性与操作的多样性并存。例如在WINDOWS学习中,窗口操作就涉及到单击、双击、拖动、定位等情况。单击还分左键单击和右键单击,一旦上机练习,就会碰到各种不同的情况。教师往往要对不同界面的操作一一讲解,而且还不一定全部涉及到。时间用了不少,确实有些同学的水平提高了,但大部分同学却产生了依赖性,总是袖手等别人帮忙。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学习效率降低。这时可针对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另辟蹊径,尝试在教学中“一题多解”的快乐。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不但提高了效率,找到了学习、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社会需要创新的人才。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中学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一个领域,同样必须实施创新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发展。在时间和问题面前磨炼他们,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计算机功能之广泛,曾有人这样来形容:只要你想得到它都能做得到,就怕你想不到。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身特点也是创造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我们必须积极利用。如:在教学WINDOWS桌面属性的设置时,关于桌面墙纸、屏保等的设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时机,学生也倍感兴趣,设置了具有个性的桌面属性会马上就显示出来,从而体会了成功的感觉。还有很多多媒体作品的创作都需要学生的创新精神,做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学生的创造力还有不可估量的迁移和学科衍生作用,对学习效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双边整合,共同成长 虽然计算机进学校时间不长,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却非常紧密,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各科知识之间都是相通的,我们可以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其他学科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课堂效率提高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像九年级学生学习的程序设计和流程图,这些都和数学的关系很密切,很多题目都要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学校的老师现在上课大部分都是通过背投电视用课件的形式上课的,这样在耳濡目染之下,学生对电脑的接触也越来越平常,对于教师的课件幻灯片也很熟悉,八年级学习制作幻灯片时就会觉得有兴趣,会喜欢去动手制做。综上所述,我们与其在教学中抱怨一周就45分钟过于短暂,还不如开动脑筋精心设计好这45分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这样你一定会发现有效率,就一定会有成绩。
第五篇:主题: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主题: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次丘镇一中
宋箴
要想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并不是简单的在增加每一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而是要从多方面入手。
一、作好课程整体规划
教师在教学生以前,首先要对所教的知识的结构理解透彻。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作为是一门系统的工具学科,它涉及到计算机操作、网络运用、多媒体使用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各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之间即互相关联又自成体系。
例如在七年级下学期中有关于Word操作的课程,它既是一种独立完整并不断发展的文字处理系统,又涉及到像Windows文件管理方面的基本操作、网络资料收集等方面内容作为外围知识。
针对如此复杂的体系,教师只有把握住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的脉络,理顺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确立了各环节的目标与方向,才能充分的利用课时,达到有条不紊的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两步:
1、了解学生基础,明确教育方向
将玉石加工成玉器,工匠首先要了解玉石的大小、形状、性质等情况,然后构思好最终要完成的玉器的特点、样式,才能下刀。如果盲目出手,很可能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石就会毁于一旦。
教育学生,将学生培养成才,也是如此。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情况,确定好学生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才能以此制定出实际、高效的教学计划。
就拿上面讲到的关于Word操作的课程来说,教师应该先了解好学生的基础情况,知道哪些外围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还需要在课堂中 补充的,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确定好整体的目标,明确最终要让学生的Word操作水平达到怎样一个程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教师没有清楚的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没有明确的目的与方向,就很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内容的重复或遗漏,影响到课时的整体安排与利用。
2、确定课时内容,制定教学计划
二、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好坏,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握一个基调,那就是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如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过的那样:“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做好。”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试着以学生的角度来看待课堂,创设出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课堂。
1、联系实际,创设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生活中的情景,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许多教师常用的方法,也是非常有效,非常实用的方法。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信息技术的特点就是它的实用性。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就围绕在我们身边,从中挑选出一些和学生联系密切的,符合教学目标的事件与问题在课堂上创设成教学情景并不困难。通过解决这些模拟现实中发生的事件、遇到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真实的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自然而然的就会被吸引。同时在这种贴近现实的情景中,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正所谓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调查基础,任务分层
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能力也参差不齐。以往单一的任务设计往往使得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吃不饱”,能力不足的则可能半天也无法入手。长此以往,能力强者对这些问题慢慢的失去了兴趣,而能力不足者则对这些任务望而却步。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学生积极性的下降,影响课堂效率。
要解决这个问题,对任务进行分层设计,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当然,这里并不是指把学生简单的分成三六九等,硬性的分派不同的任务,这样往往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可以适当的转变一下形式。
比如,可以参照某些网站的做法,设计一个任务发布系统。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设计多个不同程度的任务,以不同的分值用悬赏的形式发布出去。这些任务并不要求学生全部完成,而是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来挑选并接受它,每节课达到一定的任务完成率就可以通过。这样一来,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挑战分值高难度大的任务,积累高分,体会到超越众人的成就感,从而更进一步的激发起对学习兴趣;而一般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完成适合自己难度的任务,不至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并激发起他们追赶高分段学生动力,努力学习,向更高难度的任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