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思想品德
提高思想品德“课堂讨论实效”之我见
【摘 要】 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必然要求我们关注有效教学,适应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新理念,课堂讨论成为教师普遍采用的课堂组织形式。而课堂讨论要真正达到目的、收到成效,必然要求教师对课堂讨论的有效开展进行研究,从而保证课堂讨论的有序、有效进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不断提高。文章主要针对目前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高政治课课堂讨论实效的策略开展研究。【关键词】
思想品德 课堂讨论 实效 策略
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适应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新理念,课堂讨论成为教师普遍采用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实现师生互动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堂讨论能够有效地改善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和主体地位的形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有效的多元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教学局面,用智慧启迪智慧,在互动式的交流研讨中实现共同发展、教学相长。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如何有效开展课堂讨论,提高课堂讨论实效方面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的问题。本文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作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更好地焕发课堂讨论的魅力。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已经得到了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广泛运用,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在如何有效开展课堂讨论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1.课堂讨论随意性大,讨论目的不明确。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许多教师运用了课堂讨论,至于通过讨论,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实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则考虑甚少。有的教师把讨论变为教师调节教学时间的工具,时间宽裕就要求学生讨论讨论,时间紧凑时就草草了事,学生刚进入有时还未完全进入讨论的角色教师就宣布结束。这样的讨论,具有明显的随意性,讨论的质量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2.讨论的问题设计不恰当。在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中,讨论的问题应该设计恰当,不能过于肤浅或者深奥。有的教师设置的讨论问题有时太浅显,学生一看就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样组织讨论,看似学生非常“活跃”,其实学生的思维是僵死的,丝毫没有得到锻炼,造成了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有的老师设置的问题太深奥,学生看到问题,无从入手,讨论毫无效果。
3.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教师缺乏有效引领。有的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有些学生按照要求在积极思考交流讨论问题,可也有的学生乘机聊天或做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有的学生干脆一言不发,等着听别人得出的答案。当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向老师请教时,教师不是进行点拨和有效的指导,讨论过程中教师对问题缺乏有效的引领。
4.学生思维水平肤浅狭隘,教师即时性评价欠客观真实。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习惯性地去教材上找答案,对于答案的组织,大多数是照搬教材,而没有融入自己的观点和创新性的意见,发挥性的诠释更是少见。有些教师对于学生讨论后的问题解答,缺乏认真的倾听,缺乏准确的点评,有的教师甚至就是简单地把学生的答案再复述一遍,缺乏必要的总结概括和思路梳理,教师的课堂即时性评价缺乏激情,缺乏准确性和客观真实性。
(二)课堂讨论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造成课堂讨论诸多问题,影响课堂讨论效果的原因主要是这些方面:
1.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内涵和意义的理解不深刻,对讨论的基本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认为讨论仅仅是新课程理念下实现生生互动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似乎有了讨论就等于落实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把讨论看成是课堂的点缀,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或者以讨论代替课堂教学。2.教师对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不能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在学生认知的盲点、疑点、模糊点和发散点处设置问题,问题缺乏讨论的价值,致使课堂讨论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
3.教师只关注讨论结果,对“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理解,对讨论的指导、引领和过程的调控不够,缺乏一种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讨论时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自控能力的个性差异,部分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也是出现上述问题的客观原因。
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实效的策略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开展的原则
要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的实效,必须在课堂讨论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开展课堂讨论教学时把握以下原则。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讨论活动的开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课堂活动为中心,针对某些问题或课文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课堂讨论式教学,同以往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相比较,讨论式教学更能激发、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有助于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师生共同创新、共同发展。3.形成知识的互补性。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紧紧把教师和学生连在一起,学生和老师都能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疑问,但同时又都在倾听别人对某一问题的阐述。这样一来老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并用自己的言行把讨论引向高潮,同时也是在对课堂讨论进行协调。老师和学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师生之间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形成知识的互补。
(二)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开展的方法 1,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开展有效讨论的前提
这就需要根据学生与教学情况进行分组。划分学习小组要本着学生“学科互补、性格互补”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一个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在分组的基础上,小组内部成员还需进一步进行角色分工,找出记录员、小组发言人、组长等,明确各自职责,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群策群力。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小组成员的角色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同时,要充分研究运用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在促进小组不断进步的同时,实现每个小组成员的共同提高。
2.科学设置讨论话题是保证思想品德课讨论实效的关键
一般来说,教师设置的话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能容易让学生产生好奇,想知道但又不能一下子知道答案,必须要经过一番思考、讨论、探究后才能得到答案,于是兴趣有了,探究的欲望也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也就具备了,就会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这样的话题往往是学生认知的盲点、疑点和模糊点,同时又是学生跳一跳能够得到的能力发展点。
教师设置的话题不能过于简单,简单的话题学生马上就能给出答案,没有讨论的价值,不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就不会产生讨论的欲望。如在讲授《法律的含义和特征》这节内容时,让学生讨论“法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因为三个特征就在教材上明明白白的写着。教师设置的话题也不能超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过于深奥,让学生无从下手。如在讲授《振兴国家的战略和国策》这节内容时,让学生讨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两者有什么联系?”这无疑是为难学生,讨论自然开展不下去。
设置的话题应该表述清晰、指向明确,层层深入、有思辨价值,答案或为源于教材的结论,或为开放性的,学生要联系实际才能作答。如某位老师在讲授《法律与道德关系》时,让学生讨论“违法行为是否都是不道德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是否都是违法行为?”;又如某位老师在讲授《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时,结合有关材料,让学生讨论“通过大家的社会调查,我们知道经过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能否说明我国现在已经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为什么呢?”这些话题既根据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又结合了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难易适度,切口较小,话题也有梯度和纵深,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3.科学调控是课堂讨论有效进行的保障
教学的情境千变万化,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把握课堂讨论的节奏,积极参与,适时介入,及时引导,做好讨论的组织调控工作。
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情绪,有时甚至影响纪律,出现讨论过分激烈或过分沉闷的一些极端现象,降低讨论质量,所以,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参与,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
二是调控进程,讨论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学生注意力和讨论话题容易分散,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巡视检查等形式,保证讨论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益服务。当学生纠缠于枝节而忽视主题时,当出现事实上的错误或逻辑错误时,当出现无人发言局面时,当出现争执不休时等,课堂上就应该及时出现教师的声音,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在讨论过程中的某些中间环节上,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做简短的阶段性小结,以明确当前面临的问题。这既可以帮助学生概括已走过的思维轨迹,预示下一步的讨论方向,又教会了学生讨论的方法。三是发现问题,寻找典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必要时参与他们的讨论,寻找典型范例,以便在反馈讨论情况时以“典型范例”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作用。
总之,讨论的基本的程序应是展示问题情景、提出讨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形成观点雏形——组内交流研讨、教师广泛参与——小组代表发言、组间相互完善——教师评价陈述、实现师生共进。在课堂讨论中,教师适时的引导,及时的点拨,自如的收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是课堂讨论高效运行的保证。4.梳理概括是提高讨论实效的重要环节
讨论结束时,有必要对整个讨论过程和结果作总结概括。是可以由教师归纳学生对讨论问题的新认识或提出的解决方法,并进行有效的梳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难度较大或有争议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促进学生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把学生的思维统一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可以让学生描绘自己在讨论中所获的思想果实,反思自己的思维历程,鼓励学生将自己对问题的全面认识付诸于笔端。在经历从说到写的过程中让自己的见解更为成熟,为学生主动、积极的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课堂讨论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开展有效的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记;老师灌输,学生接受的僵化形式,使学生的学习有“被动”变“主动”,老师的教学有“主演”变“导演”,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强烈愿望。所以,我们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将其科学化,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
台江县台盘乡棉花小学 杨静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这是小学生的必修课,但是小学生年龄小,如何让他们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真正实现教学的目标呢?下面,我们就针对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目前小学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品德教育理念脱离生活实际
小学生自身对思想品德的认知本来就浅,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再脱离生活,空泛的讲解理论,不仅课堂没有乐趣,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也起不到任何的帮助。
(二)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是传统教学的主要缺点,但是这种模式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活泼好动相违背,单一的说教方法起不到教学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中加入小组讨论、情景再现等新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从而在故事中促进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
(三)思想品德教师资源不足
目前,小学学校的教师资源相对缺乏,因此大多数学校并没有专职的思想品德教师,兼职的教师不仅没有系统的思想品德教学知识,还可能将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占有,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匮乏。
二、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教师对思想品德的认识,重视思想品德学科教育
目前,很多的小学教师也对思想品德教育认识不深,认为这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教师这样的思想对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极为不利,因此想要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改变教师的思想很重要,只有教师重视了这门学科,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也才能有效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二)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情景剧中认识品德的重要性
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是这门学科的主要任务,因此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性是保证学生思想品德提高的基础。要想让学生学有所成、认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
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情景模式教学,让学生在小故事中学习思想道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兴趣,还能加深他们的记忆,能对思想品德的课堂有效性起到促进作用。另外,自己参与故事的演绎、讨论、思考还能锻炼小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能对他们的心灵产生震动,引发他们的思考,进而提高他们自身的思想品德。
(三)优化课堂气氛,增加课堂活跃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一定要铭记这个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有效的优化课堂气氛,增加课堂的活跃性。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跟学生一同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教学,能增加课堂的活跃性,还能减少师生间的隔阂,使学生与老师成为朋友,使学生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如果师生关系很僵硬,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缓解了师生关系,然后老师再鼓励学生思考、提问,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加深小学生对思想品德重要性的认识
除了学生真正参与的情景小故事,老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故事图像,对学生进行讲解、讨论。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在故事中学到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五)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讲课
小学生的阅历浅,空洞的讲解大道理更不利于他们对思想品德的理解,在生活中选取小片段,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能让小学生更好的体会思想品德,还能启发学生留意生活情景,利于他们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生活的好习惯,还能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六)依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
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传统的教育可能就磨灭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还会引起学生对老师的不满,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依据特点、个性化教学也是非常关键的。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所擅长的也不一样,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正确对待学生间的差异,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
能够树立正确的意识、找准教学的方法是非常关键的,也就是说,小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利用多种情景的结合能有效的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总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进行改变,结合实际生活、运用多媒体、师生互动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引入,一定会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兴趣中引导他们进行品德思考,更能有效的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成绩
摘要: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是由学生主动参与的,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形成的教学活动。本文就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并提出了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成绩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教学水平
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是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时代性和理论性的科目,尤其现在的新教材,育人性非常强。学生对本学科较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那要如何改变这一种状况,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又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提高的要求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战斗力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和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2.以恰当的导语,引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奋状态。
3.以教材知识的兴趣点,培养学生的兴趣
每节课最起码有多个环节能吸引全班学生,抓回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讲《继承法》时,我就留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案例让学生试着用所学知识去划分遗产,全班同学便跃跃欲试,问题讨论得非常激烈。这样做,就把学生的兴趣高度地集中到课堂中来,引起了学生对教学的心理期待,效果很好。
4.以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兴趣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日益增加的信息传播渠道,使各种价值观、政治文化思潮及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交织在一起向学生渗透,市场经济的冲击波也在不断向他们辐射。为此,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思想品德课教学照本宣科的状况,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从社会生活中广泛收集活生生的现实材料,如国际的、国内的、历史的、现实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信息,并把它们和教材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在讲《人口问题》时,我就引导学生关注我县经济开发区外来打工者(或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在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时,就引导学生关注我县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在这样的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可谓一举两得。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讲求实效
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深化,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和觉悟,并加强综合训练;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要狠抓基础知识,注重在基本知识过关和基本训练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记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适当降低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查补和复习,强调从基本概念入手,加强基本训练,力求学一点,记住一点,当堂复习,当堂巩固。
2.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
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比较法、归纳法、浓缩强化记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备课时要做到“三透、三精”。吃透标纲,吃透课本,吃透学生;精心选择教法,精心选择例题习题,精心设计教案。备课同时做到四结合: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备教学方法与备学习方法相结合、备知识传授与备能力培养相结合、备教师活动与备学生活动相结合;在上课时,我们让学生既动眼、又动手;既动脑、又动口,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活动的作用。
3.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
思想品德课的首要教学目标就是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评价学生的习题答案时不要用单一的标准去束缚乃至泯灭学生的创造性,要设计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对有不同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有时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的结论并不十分科学,但这毕竟是他自己探究的结果,其中蕴涵着其探索经历,这是难能可贵的,错了弄清错在哪里,对了则能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就会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教师还要承认和面对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创设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导向。
4.发挥非语言因素的作用
非语言因素通常包括表情、语音语调、手势,甚至穿着打扮等,它不同于语言因素,它不传播具体的知识,但是它传播态度、情绪、感觉等不具有清晰逻辑性的信息,若被赋予教育意义,它通常是一种无意识教育。教学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一种情感的氛围,这些非语言因素可以创设这样一种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陌生感消除了,教师传授的知识似乎更有说服力,活动也更具启发性了。由于思想品德教学本身是一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因此,这样一种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对道德知识的认同感,并进而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
5.加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活动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关注的思品话题以及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社会生活的规范要求。在课外要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参与到社会管理和建设中去,在体验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纷杂现象与自我成长的矛盾问题,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解决疑惑,从而适应社会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三、结语
总之,学生智力的发展、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完善都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只要我们每个思想品德教师心中装有学生,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充实提升自己,一定能用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焰。唯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才能被赋予更强的影响力和更广泛的学科功能。
第四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 要]: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教法运用得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词]:思想政治 课堂 有效性
随着新教育课程改革在各地的蓬勃开展,广大一线的教师们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反思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所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有效”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有效教学论”关键的主题就是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它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意味着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也可以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积极备课,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导入环节,巧妙地设置情境,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激活学生思维的状态下,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怎样讲好导语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努力设计出能引发
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它可以是现实事例、故事、相声、漫画、看图说话、音乐、设疑等等,要让学生体会到政治学科的实用性,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意愿,激活学习动机。
2.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节课仅4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事实知识、原理知识等要通过过程和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效地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同时,有关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决不能急于求成,应对这些目标做出系统的规划,通过一个课时或一个阶段的教学达成初级目标要心中有底,造成不能把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终端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来确立。
3.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深化学习氛围。例如在上《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中我引用了影片《刮痧》的节选镜头,并设问讨论:(1)圣诞夜,丹尼斯的父亲为什么要冒险爬楼去探望儿子?(2)作为亲生父亲,为什么会被剥夺对自己儿子的监护权?法官的判决是为了保护丹尼斯的什么权利呢?(3)这段影片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这样用特殊而典型的生活案例,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答疑解惑、学习知识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人格权”和“生命健康权”,也让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并理解了影片中对孩子生命健康的关爱,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特殊保护”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1.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何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思想品德科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交流的毛病,积极开展活动教学,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如《难报三春晖》的教学,我让学生看图并分组讨论到口述、表演整个故事。这样一来,本来只有几张图片的内容,经过学生的处理,就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了。长期的训练,使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的表演。
3.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动起来。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求老师要唤起学生的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所以,在新课改下不断深化的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在动脑、动目、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4.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课堂有效地保证。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失去了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成功的土壤。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教师的喜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用真诚的微笑、热情的目光、积极的情绪对待我们的学生。学生会用更大的热情回报老师。老师爱学生,学生也会爱老师,“爱屋及乌”,并对这门学科产生更大的兴趣。
三、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
1.教师要用好教科书。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老师要由用教材教转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所用。
2.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中学生之友》、《中学生时事报》、《半月谈》、《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并作好摘记。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3.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无字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
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生活是一本无字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让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如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参观、考察烈士陵园;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查,并鼓励他们针对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学校举行“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竞赛,举办在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受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这正是新课标的德育目标所要达到的归宿点。
4.要求教师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拓展教材。中学各学科之间是融合贯通的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因此教师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切忌把思想品德课变成纯政治理论课,应将各学科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讲解,在这种综合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来理解思想品德教材的知识点,又用思想品德课的辩证思维方法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5.教师要充分利用光盘、各类教育软件、多媒体设备、自然和人文景观、人力资源等,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提升思想品德课有效性的方法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思想品德教师共同追求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
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改革也一定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最后,我想引用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的话:“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可以活跃心灵以及充满智慧与人类经验的环境中。”
第五篇:薄弱学科提高总结 思想品德
薄弱学科《品德与社会》提高总结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过去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为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我将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学习提高情况总结如下: 1.着重指导学生自主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使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2.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2.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3.自身不断学习,转变教育理念,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教育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动脑、动手,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能够应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5.不失时机,创设情境,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内化教学内容,深刻领会文本,渎懂文本;
6.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7.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所以,今后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和让学生喜欢的学科。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要实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