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自主合作的语文教学模式
新课改下自主合作的语文教学模式
仙城中学 高二语文 郁玉霞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教学过程中的这两个方面,孰先孰后,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去琢磨、设计和安排。教学似乎教师先教,然后学生跟着学,这是自然而然的事,甚至是天经地义的,尤其是语文学科。然而,新课程标准却强调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对这一理念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形成自主合作,先学后教的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这较之传统教学将会对学生有很大帮助。
一、以学定教,以疑促学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疑问为学习动力,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内容,同时,利用课内测评反馈情况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这样因疑而学,学而后教,教而后又疑,疑而后又学,形成自主循环,保持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老师要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时候介入,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的教能教在点上,学生的学能学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教的内容视同学们自学的程度而定,学的内容通过疑问来激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构建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性学习
学习共同体是这样一个人群:所有成员(包括老师)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于解决一组问题,或者为了一个主题共同投入热情,它们在这一共同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自己的专长。因为,当学习在群体合作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激情会达到最佳状态,当学生处于孤独无援的情况下,激情就会下降,学习劲头会懈怠。我把学生编成八个小组,四个大队,每组七、八个人,每两组组合成一个队,每队十五人左右,每组一个组长,每队一个大队长,小组间合作,大队间竞争,这样既合作又竞争,在每组间成员们荣辱与共,队与队间每次讨论必有一方被挂黄牌。
2、课前预习三步曲 我们可以把预习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大预习,或叫总预习,即开学时花出一个星期时间作总体预习,要求看前言、翻目录、订计划、定目标、找兴趣点,写出学习方案,这级预习旨在让学生对整个学期的学习有自己的思路,避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第二级为中预习,或叫单元预习,以单元教学为预习单位,要求学生在单元讲授前,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学习大体内容。制定单位学习计划,并要求每单元要设计一套测试题作为自我评价,第三级为课前预习,在单元预习的总体轮廓清楚下,我要求每篇课文要有自己的预习材料,这个预习材料就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我要求每个成员对每篇课文提出十个以上的问题,问题包括:
一、我弄不明白的问题,二、我感兴趣的问题,三、我有自己新见解的问题,每个人对三项内容填写,在上课前交给学习组长、学习组长进进行归纳后,把主要的问题交学习队长,学习队长对本队的问题组织讨论后,形成大队讨论提纲,包括本队已解决的问题,尚未解决的问题;本队哪些人对哪些问题很感兴趣;本队成员中哪些人对哪些问题有创新性理解等。并以此作为课堂讨论的发言材料。队长把这份提纲交给老师,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整理后,开始制作课件,针对学生的问题确定课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重点难点。
3、三种课型,以疑贯穿
除了每个单元每位同学要完成一份单元测试题之外,我要求同学们在课堂讨论中相互质疑。每篇课文一般分三节课,第一节课为讨论课,第二节课为展示课,第三节课为检测运用课。讨论课中,我要求每个队长把组内讨论的情况在讲台上向大家陈述,其他队的同学对该队的陈述内容进行“发难”,如果该对能以理服人,自圆其说为胜。第二节课为多媒体展示课,老师把课文大概内容利用多媒体作展示,以解决大部分同学的疑问,引导学习,规范认识。第三节课为检测运用课,我要求学生对本文内容作进一步的互相质疑,开展组内检测活动。
二、以兵教兵,以“文”教“文”
在自主性学习,我强调以强带弱,以优帮差的做法,实施“兵教兵”的策略、要求成绩暂时落后的要“拜师”,在同学中选一个较自己中的同学为“师父”,“师父”的职责是帮助“徒弟”赶上自己或超过自己,“徒弟”在学习上有某些困惑,“师父”要帮助解决。当“徒弟”有两次以上成绩赶上自己或者超过“师父”时,“师父”就可卸任。这样形成一种学生间自主合作、相互帮促的学习关系。
同时,我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教学自己,每位同学要捕捉课文的美点,并加以借鉴,利用“仿写”、“续写”、“缩写”、“扩写”、“改写”等形式对课文特色加以消化,化为己有,让课文成为规范自己语言的载体,毕竟,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经得起考验的文章。
三、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乐的评价反馈
在语文教学中,我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和学有所乐,每篇课文学完之后,都要求有学习心得,学生要反思:我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获得了„„包括积累了一些什么词汇、语句、字、音、形、义,我对这篇课文的艺术手法上有了哪些启发,本文的思想上给我一些什么能动等等。这些一方面是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的评价内容,也是实现知识转换的重要方面,通过学习心得的整理,可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动机的良性发展。
学有所用,是贯彻学以致用学习理论的价值评判标准,因此,我要求学生会用知识,一般是采取研究性学习成果形式加以展示,如在讲古典小说时,一些同学研究了古代章回体小说的结构,审美取向,《红楼梦》人物研究、“三国”人物形象意义,讲完戏剧时,一些同学会自编话剧,讲古典戏剧时,一些同学也开始研究起地方戏剧与古典、戏剧的渊源。
学有所乐,是保持学习效能的主要指标,事实上,语文教学在课堂上是无法解决多少东西的,正如一句行话说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让学生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成绩,关键是让学生有学习兴趣,正如孔说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学科充满激情时,何愁成绩不好?我关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并着重在以下方面做了尝试。
1、与学生商量,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参与教学。武断与专制是扼杀兴趣的刽子手,我在较大的问题时都采取与学生商量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作主的特点,因而融洽了师生关系,找到了双方情感的共鸣区,学生就看了持久牢固的学习愿望。
2、保持愉悦的课堂氛围,夸美纽斯指出“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在课堂上,我尽量保持愉悦的情绪、祥和的态度,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3、积极的评价,为使学生找回兴趣,增强自信,我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采取正面肯定式,积极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学生就很快对语文学科充满了兴趣。
四、加强监督,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因此,要真正实现大语文教学思想,就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包括查工具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作笔记的习惯,写心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保持卷面整洁的习惯,积累语言素材的习惯,动手动口的习惯,善于发问的习惯等等。凡人都有惰性,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于是我采取自我反思法和学习管理法,要求学生每天反思,我今天的任务完成得怎样,安排学习组长每天检查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把每天的学习任务写在醒目、位置等等。通过不断的长期的督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第二篇:浅谈新课改下如何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摘 要:现阶段,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方案的实施,新课改下如何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从孤立、封闭的教学模式转向综合、开发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本文将简要分析,新课改下如何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进一步促进新课改下如何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可以顺利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新课改;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06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38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灵魂,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可以获得全面的发展。通过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逐渐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以及语文表达能力。新课改下如何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成为语文教师重视的教学问题。通过转变语文教学模式的方式,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一、新课改下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意义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相对沉闷的学习氛围,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活力,也对语文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综合素养等方面入手,重视新课改下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应用的策略探究,不断完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重视新课改下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这一项教学内容。
二、新课改下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策略
小学语文的教学旨在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探索、合作、创新。这种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因为它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营造和谐向上、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语文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语文教师制定教学方案以及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参考。语文教师可以针对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地完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中,新课改下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策略有: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合作探究,引导质疑解惑;练习巩固,善于拓展延伸等内容。
(一)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
语文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直接执行者,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教师就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己。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内容。通过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完善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问题,促使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可以切实地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语文教师还应将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作为日常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的中心地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是新课改下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策略之一。为了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应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这一教学策略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优化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当讲解的课文是描写景色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去大自然中亲身观察、探索,在亲身实践中领悟课文的中心思想,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合作、探索、创新,促进小学生不断进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合作探究,引导质疑解惑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合作探究,引导质疑解惑,可以有效提高?W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环节,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个体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发挥合作探究,引导质疑解惑策略的优势,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学习合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以及语文表达能力。
(四)练习巩固,善于拓展延伸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练习巩固,善于拓展延伸,也是新课改下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策略之一。在新课改下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不但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助于语文教师帮助学生练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培养学生善于拓展延伸的学习能力。通过发挥练习巩固,善于拓展延伸的优势,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探究学习活动中,有效地完善自身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练习巩固,善于拓展延伸,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目标,积极地探究新课改下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发展策略,不断优化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语文表达能力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探究新课改下如何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宝成.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模式[J].新课程学习(中),2013(10).[2] 谭泽恩.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3).[3] 蔡家河.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新变化[J].小学时代(教师),2011(5).[4] 马进英.浅析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速读(中旬),2016(1).
第三篇:(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
第十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
张有弟 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中学 学科:物理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传统的“一言堂”注入式教学模式主宰着课堂,教师任劳任怨地主动灌输,学生神情漠然地被动接受或应付,久而久之,课堂变得了无生趣,学生的头脑被禁锢了,学生对老师形成了一种严重的依赖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实施新课程以后,教材变了,变得更贴近生活实际,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而我们很多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老师的包办和对学生的不放心,导致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模糊,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况愈下,上课开小差的多起来了,学生考试的分数越来越低,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不读书、厌学的学生也随之增多„„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便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关注新理念指导下的发展和创新原则
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突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创新,立足于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开拓崭新的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
1、关注人的发展,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关注发展就是关注学生的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指向未来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可持续学习的意志品质、兴趣、习惯和能力,并最终培养学生的不竭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建立全新教学思路。
2、推崇个性化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张扬个性,反对整齐划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及自由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想象,培养初步 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关注教与学动态发展的原则
我们主张活的教学,在相互促进、互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关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从双方动态发展的状况,来体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是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加强实践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二是重视教方法、学法,导规律。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三)关注“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原则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体现对人格的尊重与塑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重视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启发诱导、激励,立足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改特别强调人文性理念,强调提高人文素养,塑造丰富多彩的人格。
(四)关注教师教学创新,倡导开放性评价原则
我们主张以学定教,教无定法,教学相长,为学服务。倡导丰富多彩的课堂,反对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穷尽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开放,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因材施教,给被评价者留有广阔的创意的空间。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有关要求
1、确立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应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三个维度去确定,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2)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全面揭示本课的知识点,无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能进行智力(主要指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及创造力)训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学习方式、方法与习惯目标:①培养学生自学、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勤动笔的习惯。
②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和谐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独立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
③尝试多种学习方式:A、自主学习:正确的自主学习方式是强调“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B、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的变化,它是相对于“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C、探究式学习:探究学习即是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正确的探究学习方式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开辟学术研究的情境和氛围。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自主、合作、探究具有独立的意义和操作方式。但他们之间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学习必须真正是独立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合作的前提是自主,是在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而探究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方式。在教学中,绝非每一节课都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三种方式。它绝对不是程序,不是模式,只是学习的三种方式。自主和探究学习不等于教师不再讲授,合作学习不等于从此不再搞单独的质疑和答疑活动。一定要避免理论和实践上的极端倾向。
2、抓好教学实施
(1)把握教学内容的选择①能正确理解教材,善于利用、活用和开发教材,体现创造性。教材处理恰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②要挖掘教材中素质教育的因素,和人文性、教育性,能针对儿童的特点和思想实际,以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
(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陶冶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愉悦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安排适当的课堂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问题设计新颖、开放,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新意和挑战性,答案不唯一,呈现问题形式多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4)重视对学生的关注与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广阔时空。(5)呈现教学能力、素质、机智与情态。
(6)优化教法、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能根据学的需要设计教的内容,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出发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要恰当,讲求实效。
四、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第四篇: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模式探究
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模式探究
内容提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成了高中语文改革的重点。但是在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课堂主体地位不明确,阅读教学拘泥于形式等问题。笔者在本文中,试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探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思维的驱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就是要突显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但是在我们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阅读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因此笔者就这一问题谈如下一些看法。
一、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阅读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当然,这种对话,是无声的对话,是精神的对话,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是人的生命体验运动。当我们调动深度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以强有力的参与行为进入文章的艺术世界和情感领域时,便会蓦然发现作家正在向我们走来,和我们直面对话,倾心相谈。我们可以与他一起走在生命高度亢奋的意识刀锋上,从而目睹生命的本相,听见真理的告诫,悟得文章的真义,感到有一种心智为之洞开、灵魂得以抚慰的惬意。
可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智力,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形成则被认为根本不关语文老师的事,根本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把学生雕琢成一个模样,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直至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的欲望。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其阅读情况又是令人吃惊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老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的阅读很少,就是阅读了,也是随意性较大,或者因为任务,或者用来消遣,或者凭兴趣翻翻,至于研究性阅读,自然,只有少数几个学生知道,大部分同学不太清楚研究性阅读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对提高思维能力有什么帮助等。
这种现状的存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教学目标过于单一,为应付高考教师多将目标集中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美育目标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实,学生的个性情感得不到发展。
其次,教学内容上忽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特点,没有从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生阅读兴趣出发来理解和挖掘教材内容。
再次,学生个体学习存在差异性,而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常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抑制了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其次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映,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同时,教师既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一般说来,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决不能因此而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基于以上认识,我觉得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宜采用问题式阅读、体悟式阅读和探究式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第一,问题式阅读。语文教学通过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和审美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文章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无数个不同的答案,而且每个答案也无所谓对错,只有合理与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而不以一己之好恶轻率地否定,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方位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现在有七十多年,要让90后的学生充分感受本文的意味、情味很难。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消除时代隔阂,感受人文悲秋情怀,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我采用了对话教学,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验作者的内心情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体悟式阅读。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设置一些“障碍”。我们所谓的“障碍”是指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教师精心地捕捉课堂随即生成的资源或将一些预设重点话题抛出,使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欲望。
2、提供一个平台。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引导学生一分为二辨证的看问题,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建立起师生、生生、学生和书本之间的对话。教会学生学会借鉴和反思,引领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促进思维的健康发展。
3、指明一个方向。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应有明确的方向。对于学生交流中出现的各种偏颇,应及时的引导,指明一个准确的方向。
例如,在教授陆蠡的美文《囚绿记》一文时,我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他从文章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有的学生说,他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尝创新的乐趣。
第三,探究式阅读。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
在教学《雨霖铃》时,我与学生一起探究了以下问题:
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这首词中有一“千古俊句”,你认为是哪一句?请说说理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2.“霸桥折柳”是什么意思?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的联系了。3.历来词评家赞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请你说说其妙处。学生品评、交流如下:此二句历来为人传诵,妙在集中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离人饮酒消愁,酒醒无异愁醒,愁醒更叫人难受。“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此其一。晓风残月,天未亮时特别凄清,古时赶远程常在此时动身。“惆怅晓莺残月,伤别。”(韦庄)此其二。4.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学生交流如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此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意识,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感悟。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互相影响导致的同化力量,能使环境和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让置身于该群体的个人通过日久天长的耳濡目染,感染上这个群体共同的风尚与气质。因此,有意识培养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应端正我们的观念,走出误区,以学生为主体,找到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指导,解答他们的困惑,适应新的教学评价。让他们扬起兴趣的翅膀,翱翔在语文浩瀚的海洋里,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
1、方文飞《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2、周保中《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3、袁承印《阅读在线》,《语文教学通讯》
第五篇:语文课题4自主-合作-探究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自主-合作-探究”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很好的实施呢?一年的实践,我进行了探索,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我就以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丰碑》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一、启动激趣,促使好奇心、求知欲的产生
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制造引人入胜的悬念,让学生初步感知体验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唤起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学生有了兴趣,便能主动地进行学习,取得最佳效果。教师的作用体现在:
1、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教师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最近发展区”,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复现已知的知识及学法,或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为新旧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3、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探索的方向。
在教学《丰碑》一课时,上课伊始,我是这样导入的:“在艰若的战争年代,无数英雄为国捐躯,请大家试着用最精练的一句话介绍一位英雄的感人事迹。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英雄的事迹都已名垂青史,但是还有许多英雄。我们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却永远记住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其中就有这样一位军需处长,在行军途中,他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活活地冻死,在漫天的风雪中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样以名垂青史的几位英雄引出文中的无名英雄-军需处长,进而引出他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把学生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一上课,便有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学习的情感和认知需要。
二、质疑探究,激发主动意识、进取精神
学生带着对阅读课文的兴趣和通过初步学习尚不能解决的疑问进入此环节,这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阶段。分步环节如下:
1、自主学习,个人尝试探究。
学生针对问题,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资源,挖掘思维原动力,尝试解决问题。教师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充分地读,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文字。教师的作用体现在:(1)巡视指导,了解学情。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自学的同时,注重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培养,加强个别辅导。(2)注重圈划批注与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运其才智”,主动阅读、主动求解。
2、协同学习,小组合作促究
在学生个人探究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课堂气氛宽松起来,使学生在与老师,与
伙伴的协同学习中消除恐惧感,消除拘束感;学会以他人之长,补自已之短。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氛围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组员间的互补性得到发挥,他们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角度、多方位、主动交流对问题的认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及时收集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各类信息加以归纳整理,为进一步研讨作准备。
3、创新学习,大组交流启悟。
素质教育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所以学习能力中最可贵的便是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合理的“异”要大加鼓励;不合理的“异”要小心保护,妥善引导,因为从某种角度看,“求异”就是“创新”。教师的作用体现在:(1)因势利导,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全面互动的机会,从而使信息渠道全面畅通。(2)重视“集体开窍反应”。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反馈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理解不当之处。(3)教师要抓住教学契机,巧为点拔。把语言训练、学法指导,思想教育三者有机结合。
教学《丰碑》一课时,在学生学完直接刻画军需处长一段时,请同学们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出学习方法: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然后请学生运用学法自学3-13 自然段中描写将军的部分。这时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人人动脑,人人动手,人人动口。需要是人进行实践活动原动力,从马斯洛的学说看“自我实现是需要的最高层次。”同样,阅读需要是人进行阅读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进行自主阅读,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积极地投入到新的自主阅读中去。通过自学,学生们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这时就请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小伙伴交流(4人小组),也可以将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共同商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表自已的见解。通过四人小组的讨论交流,学生有了不少新的体会,新的认识,此时,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合作学习信息交流处于高潮的时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以组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其他各组给予补充、评价。
三、反馈评价,注重个性发展,培植创新火花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表现、不同学习习惯,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学生既获得认知信息的反馈,又获得学习的信心,进一步获得更多的活动自主感和创新成功感。
教学《丰碑》一课时,在学生自读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后谈自己的学习方法时,对学生说:“同学们非常善于学习。”在依照学法个人探究描写将军的段落时,我对学生说:“通过刚才的自学,老师发现同学们已经养成了不学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评价:“同学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在课堂上,一位同学回答问题有自已独特的见解,我及时评价说:“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一个学生朗读完,我是这样评价的:“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在大组交流时,一个学生在板书“舍己为人”时,“舍”字不会写,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终于把这个字写了出来,这时,我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说:“这个学生不小心提笔忘字。”总之对学生的评价要贯穿于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则积极地起到指导、点拨、激励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和情感以及创新精神都得到开发和发展。教学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应在有关的理论指导下,遵循一定的原则,因课而异,因文而异,灵活地构建和应用,从而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