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教学的新技能[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23:4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教学的新技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教学的新技能》。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教学的新技能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教学新技能的培养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使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课程标准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体系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改变了原有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为了适应新角色的需要,教师必须重新建构自己的能力结构,对传统的教学技能进行更新,适应变革,实施好新课程。

一、新课程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影响

1、教学策略的变化

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这样的要求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要求教师以人为本,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教师老是怕学生读不懂课文,总是包办代替。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传统的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概念、原理、定理和规律的过程不了解,那就只能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机械学习。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训练思维,增长知识和才干。

教学信息由单向传递向多向传递。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信息单向传递,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课堂是师生共创一个动态、生动、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以谈话进行的双向交流,讨论进行的多向交流,探究研讨进行的综合交流,形成一个立体传递与反馈系统。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帮助、影响、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体活动展开和整合的过程,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实现了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认知风格、思维方式的互补。

2、教学模式的变化

根据加德纳(Howard Ga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智力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人除了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9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了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而且,学生存在着差异性的发展。新课程强调“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由同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模式化教学向个性化教学转变。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正视学生现实,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全纳教育,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差异、知识差异、能力差异,尊重学生多样的选择,尊重学生的独特价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能因为思维、反应的迟缓,或者配合不良就遭到排斥,给学生以重视,给学生以关爱,主动地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安排多种形式的学习成果展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一些难度各异、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需求,让那些所谓的“差生”也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使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引领学生前行。

3、课堂管理的变化

传统的课堂管理侧重于要求学生对规章规则的服从,主要把眼光集中在控制学生问题行为、处理学生消极行为上,缺乏活力和创造力,学生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并不能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新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要求课堂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确定课堂管理目标,创设和谐、平等、宽松、合作的课堂氛围,促进课堂的生长。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教师必须补充新的教学技能

1、学习指导技能

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传统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传统的单

一、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此次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这一改变,自然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平等、自由、安全、快乐的课堂环境,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空间;其次要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提供一定的学习策略、方法指导和必要的学习资料,不要按自己的设想给学生指明方式、讲清结果,要解放学习主体,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和强化,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技能

新课程改变了原有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的生活范围有多大,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课程的资源拓展到儿童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一切空间,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新课程的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进行计划、教案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建设和开发的过程。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相对于教师而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也就是如何把课程资源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勤于思考,善于联想,在观察的基础上把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整理、选择、加工,编制教学方案,组织实施。

3、整合课程技能

整合课程实质上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它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首先要注重学科教学目标的整合,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学习科学概念、原理和观点与材料、方法和过程整合。二是注重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把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整合,文本教材与网络资源、生活资源整合,学科的传统内容与学科新发现、新观点、新问题整合。三是各学科内容的整合,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传授对人类和环境的连贯一致的看法。四是实现教学方法整合,尝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整合。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第二篇: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面对初中体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挑战,如何提高普通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如何在教学进程中整合运用,是体现体育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本文拟分析研究,提出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及教学设计理念。

一、课程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体现吻合性

初中体育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知识、内容和运动素材进行整合、重组和拓展性开发,从而确定一个具有趣味性、知识性、游戏性的学习主题,每个主题构成一个单元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开发的以运动项目和游戏相结合来呈现的主题《田径、游戏》教学单元;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完整的理解学习内容和构建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体育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又如主题《模拟消防员》教学单元;我们既可发展学生的体能和技能,又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集体项目进行整合。

二、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体现动态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只是注重课前设计,把大纲教材中规定的知识内容原本体现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如何教给学生现成的理论和结论,无需学生思考和实践。对在教学中有无问题,如何解决等确不曾进行设计,教学后的问题就更不关心了。教学设计不单是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个一个的片段,而应该是一个完整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的,动态的、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并选择和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调动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

三、教学设计中体现教与学的相互性

传统体育教学,体现的是教师的权威性,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呆板、机械的、灌输式的。一方面,教师如何控制学生、带住或看好学生,把教学内容按步骤进行完。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中没有问题的设计,学生只能简单地完成教师预定的、统一的教学和练习。这种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差异,从而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现和讨论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及意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体育课教学设计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通过搭建讨论模式,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施教的方法,去启发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倡导教师要树立新的“教”与“学”观点,确立“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服务意识,变“压迫性学习”成“主动性学习”。

四、教学内容设计体现针对性

教学内容设计时,不仅要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体系,还要考虑教材的难度、水平学段学生身心特点以及主题单元知识技能容量等情况。如跨栏练习,我们根据障碍跑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共设计4课时来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课时主题内容依次为,第1课次:前脚踩过(较低障碍物);第2课次:后腿拖过(较低障碍物);第3课次:跳过(正常低栏架);第4课次:完整跨过(正常栏架5个)。

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应有所侧重,即每课时突出一个主目标,在主目标的统领下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一般情况下第1课次不直接进行技术教学,强调参与、体验、感知。通过第2、3、4、课次逐步推进,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五、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体现合理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安排一个教学内容,内容的搭配应符合教学目的,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以及学生差异的水平,还有男、女生人数的多少等。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先选择适合大多数人的运动项目作为主项,再选择适合部分有兴趣的运动项目作为兼项。无论是主项还是兼项都要搭配好。另外还要注意技能与体能的搭配、上肢与下肢的搭配、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搭配等等。体育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身体练习。能否取得身体练习的效果,如何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是设计的关键。在我们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只有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就要求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

六、课堂教学设计体现合理美观性

体育场地器材的分配与布置要精心设计,符合美学要求,讲究场地器材的布置美。首先,场地要整洁、卫生、安全、方便、美观;其次,器材最好带有色彩,排列要新颖、对称、协调。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和自身学校场地器材等实情,将场地布置设计得美观科学、线条清晰、图形新颖;器材放置井然有序,布局合理美观,给学生以美感。这样既便于组织教学,又艺术化,构成一种美的情景,让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进入运动状态。

七、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优化性

过去的体育教学,在教学设计时,几乎不考虑课程的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而是只注重大纲和教材,使教学唯教材是从,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只是面的拓展,教师教的僵化,学生学的死板,制约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而新课程倡导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开发利用。通过课程整合与资源开发等媒介,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如:安排时间让学生们观看运动项目教学片或利用照片和图片进行教学辅助。这样增加了教学的多样性,也增添了教学的娱乐性。

第三篇: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LOGO

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关注能让学生感到被尊重,能更好的控制学习纪律与学习态度,能找到师生交流的结合点,是师生情感的纽带。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这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员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人,存在着个性差异。关注学生要从细节做起,在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公平,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一视同仁的,不能偏爱优生,歧视差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被老师的尊重和爱护。

首先,要保证每一个孩子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的行为,更是学生的行为;不仅是优秀生的行为,也是“学困生”的行为。所以,要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思考,获得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认真了解学生情况,研究教材,思考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从而树立信心,取得进步。

其次,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为家庭环境、年龄、性别、交友等诸多因素,特别是行为习惯、性格态度,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学生成绩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造成了所谓的“学困生”,影响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态度等。教师就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的交流,关注学生的情绪,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有的时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是一个拍抚的动作,就会让一个孩子的学习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三,关注学习过程。不少教师过于看重结果,所以才有了优与差的结论了。学习活动要伴随一个人的终身,怎么能随便就说谁谁学习差呢?对基础差一点的孩子,在一次次失望之后,就把他放弃了,于是,“差”便成了最终结果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想取得进步,都想取得好成绩。所以,教师不能忽视“学困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这些学生能参与到,多给予鼓励肯定。比如成绩好的同学能做五个题,学困生可以让他们只做两个;成绩好的学生能做到第三第四步,学困生哪怕只做到第一不,虽然没有得到最后的结果或答案,那也是经过自己努力思考完成的,更要及时鼓励。只要能这样注重过程,长期坚持,学困生就越来越少,甚至消失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给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做到尊重每位学生的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中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不强加给学生某一种解题策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总之,教师要真正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上,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第四篇: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关注能让学生感到被尊重,能更好的控制学习纪律与学习态度,能找到师生交流的结合点,是师生情感的纽带。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这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员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人,存在着个性差异。关注学生要从细节做起,在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公平,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一视同仁的,不能偏爱优生,歧视差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被老师的尊重和爱护。首先,要保证每一个孩子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的行为,更是学生的行为;不仅是优秀生的行为,也是“学困生”的行为。所以,要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思考,获得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认真了解学生情况,研究教材,思考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从而树立信心,取得进步。其次,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为家庭环境、年龄、性别、交友等诸多因素,特别是行为习惯、性格态度,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学生成绩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造成了所谓的“学困生”,影响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态度等。教师就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的交流,关注学生的情绪,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有的时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是一个拍抚的动作,就会让一个孩子的学习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三,关注学习过程。不少教师过于看重结果,所以才有了优与差的结论了。学习活动要伴随一个人的终身,怎么能随便就说谁谁学习差呢?对基础差一点的孩子,在一次次失望之后,就把他放弃了,于是,“差”便成了最终结果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想取得进步,都想取得好成绩。所以,教师不能忽视“学困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这些学生能参与到,多给予鼓励肯定。比如成绩好的同学能做五个题,学困生可以让他们只做两个;成绩好的学生能做到第三第四步,学困生哪怕只做到第一不,虽然没有得到最后的结果或答案,那也是经过自己努力思考完成的,更要及时鼓励。只要能这样注重过程,长期坚持,学困生就越来越少,甚至消失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给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做到尊重每位学生的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中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不强加给学生某一种解题策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总之,教师要真正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上,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第五篇:《备课实务与新技能》与《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备课实务与新技能》与《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能够参加2011-2012教师远程培训,由衷的感谢为我们搭建这一学习的平台的领导们,《备课实务与新技能》和《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确实感到受益非浅。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最主要的战场是在课堂上,把课堂教学做好也是一名教师的基本任务。那我们要如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呢?其主要有两点:一是备课,二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是主战场、是教学的关键;备好课则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从根源上说,教师的备课行为在教学设计这门学科诞生之前就有了;备课程序并不来自于教育技术领域的教学设计,而是来自于教师个人及集体的经验积累,是一种经验性行为。备课与教学设计无论是在概念与内涵、性质、内容及时间维度等方面都具有显著差异。首先,传统的备课,是指对长期或短期的教学活动作出计划。它具有课时计划或教案、单元计划、周计划、学期计划和学年计划等形式。课时计划的实质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和计划,对即将上课的内容、方法、组织、教具等所采取的准备性的筹划过程。而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科学化的过程设计。其次,备课只是课前的准备和设计活动,而教学设计则是方法论性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再次,备课一般要求做好的三项工作,即钻研教学大纲与教材,了解学生和考虑教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组织策略等;而这些备课内容与教学设计中的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过程设计之间也有着本质区别。备课中的备教材,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进行的,是为“教”服务的;而学习任务分析是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学习任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提供决策依据。备学生是为了确定学生已学了什么,为复习旧知识提供依据;而学习者分析的最根本出发点是从学习者自身出发,通过分析,为有效的设计提供依据。教学过程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过程的分析、学习方式的设计等内容。显然,备课中考虑教法、教具、组织策略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并且考虑的出发点也都是教师,而不是学习者数学教师学习教学设计的意义。

对于教师系统掌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专家马丁曾指出:“没有系统掌握教学设计的老师,他们不会有教学设计就是‘一个系统’的观念,也不知道怎样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走捷径,或‘剖析’一门课程或一个模型,他们对应用教学设计来解决问题的理解是有限的。”数学教师学习教学设计,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迫切性,其意义主要表现在:

(1)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落实。要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而不停留在理念呼唤或口号上,就要让教师的教学工作科学化,即摆脱原有的凭经验传承或教师主观意愿的方式。教学设计正是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来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线教师如果能够掌握教学设计这门科学的教学技术,成为自己学科的教学设计者,教学工作就能从单纯经验传承走向科学轨道,从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落实。

(2)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因为任何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参与和态度,取决于教师的质量及其专业化水平。当置身于真实教学情境中的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好的教学设计者,就要通过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科的有机融合,同时又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才能将教学设计个性化为一个理性与创造、系统与反思、互动与对话、辩证与发展的过程。这一反思与行动的过程,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3)促进教育组织及其相关力量的协作。学科教师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的直接使用者与实践者。在行动过程中,教师需要与理论研究者和专业的教学设计者展开充分的对话与互动,以寻求指导和支持。教师教学设计的开展还可以整合教师与教育管理者、教学资源开发者、学生及社区人士等多方力量,促进协作,达成共同的教学目标。

(4)促进教学设计实践主体的扩大。教学设计应成为教师教育的基础课程和在职教师的培训课程,以使其理论与方法通过学科教师及其他一线教学工作者之手直接服务于教学实践。

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归宿是各个学科,教学设计的学科化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数学教师成为自己教学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落实课程改革的关键。但当前,数学教师通常还是凭着朴素的理解进行教学设计。因此,让数学教师掌握已证明有效的各种设计技术和工具,真正成长为自己教学的设计专家具有迫切性。

社会的发展,课程的改革都要求我们的教学由指导学生继承学习向引导学生创

新学习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时代的要求。中学数学学科本身特点决定了中学数学教学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新时代的中学数学教师,毫无理由回避积极寻找、探索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中学数学教学的新路子。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

21世纪创新人材的培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创新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培养未来人的创新能力的历史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每个教师的肩上。虽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想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培养出惊天动地的创造发明也是不现实的。但却可坚信,只要我们以高度责任感,持之以恒地重视探索培养,她必定见效于学生未来的创造性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创新的教学设计,如何将设计的教学取得好的成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去钻研新课程,不断的去进行摸索,在这条道路上永不停息!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教学的新技能[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教学的新技能[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课堂教学新技能

    《新课程课堂教学新技能》学习体会 桂果中学 朱卉川 今天听了我校赵勇主任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新技能》的讲座,收获很大。通过典型的教学案例,分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的主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简介】 本课主要是根据新高中历史课程的变化,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结合新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引导学员认真钻研历史课......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新课改教学工作实验,略有收获,现把我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总结的教学体会整理如下: 一、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简介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杨莉 众所周知,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有效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有效教学 摘要:为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落实高效课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知识,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汉语拼音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汉语拼音教学 张秀华 小学高级教师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第四实验小学 063600 *** 拼音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以往的教材中,汉语拼音是做为一项......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吴起县第一中学杨培芬 一、教材依据 本课所处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