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2 23:5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第一篇: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胜利小学:吴相山

案例描述:

1、尝试练习:144×15。

(1)、学生尝试练习,板演,说笔算的过程。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引导归纳笔算的一般方法:

4、学习例1: 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1)、明确解答模式

学生尝试列式,师板书:145×12 12×145(2)、经历计算过程:

①估算:请你估一估145×12的积大概是多少,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②笔算:学生笔算,订正时说说笔算方法。③用计算器验算。

5、即时练习:(题目见练习纸)

学生独立练习,板演笔算题,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6、师小结。

7、学生看书P49,质疑。案例分析:

儿童具有好奇心,所以教学中要以疑引思。尝试教学法首先出示尝试题,立即吸引住学生,产生疑问,“教师还没有教,自己会算吗?”然后有了“试一试”的迫切愿望,为了解决尝试题,学生又需要阅读课本例题。尝试题完成后,学生又产生“自己做得对不对”的疑问,又迫切需要听听教师的讲解。因此,尝试教学法是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从一个阶段自然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它是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教学上的逻辑顺序的。

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在教师不断地指导下以及学生不断地尝试过程中逐步完成的。提出问题——>学生尝试——>教师指导——>学生再尝试——>解决问题

尝试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把学生尝试的过程,自觉地放在课堂内完成。这样做,能够促进教师及时发现错误,及时在课堂上订正错误,随时消除学生知识上的漏洞.就能保证提高教学质量。一节课下来优生可以吃饱,中下生也能得到训练。达到高效的目的。

第二篇: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新课程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1.教学目的

(1)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由直观感知、获得猜想,经过逻辑论证,推导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并掌握这一定理;

(2)通过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定理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3)通过命题的证明,让学生体会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的探索及P61例3。(人教版)3.教学基本流程

复习相关知识并由现实问题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分析定理,深化定理的理解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应用

学生练习,反馈学习效果

小结与作业4.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线线、线面的位置关系及判定线面平行的方法。思考并回答问题。温故知新,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引入】

(1)提出例3给出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稍作思考;

(2)点明该问题解决的关键是由条件“棱BC平行于面AC”如何在木料表面画线,使得工人师傅按照画线加工出满足要求的工件;

(3)引入课题——在我们学习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这一节课之后,我们就知道如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了。思考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通过实际例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习直线和平面平行性质的现实意义。【设问】

(1)提出本节《思考》的问题(1):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这条直线是否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平行? 引导学生做小实验:利用笔和桌面做实验,把一支笔放置到与桌面所在平面平行的位置上,把另一支笔放置在桌面,笔所在的直线代表桌面所在平面上的一条直线,移动桌面上的笔到不同的位置,观察两笔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

(2)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分析:a∥αa与α无公共点 a与α内的任何直线都无公共点 a与α内的直线是异面直线或平行直线。

(1)学生动手做实验,并观察得出问题的结论:与平面平行的直线并不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平行。

(2)学生由实验结果猜想问题的答案,再由教师的引导进行严谨的分析,确定猜想的正确性。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得出问题的结论,提高学生的探索问题的热情。续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在什么条件下,平面内的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讲述:与平面平行的直线,和平面内的直线或是异面直线或是平行直线,它们有一个区别是异面直线不共面,而平行直线共面,那么如何利用这个不同点,寻找这些平行直线呢?(1)长方体ABCD-ABCD中,AC平行于面ABCD,请在面ABCD内找出一条直线与AC平行。

分析:AC与AC这两条平行直线共面,同在面AACC内,可见AC是过AC的平面AACC与面ABCD的交线。

(2)在面ABCD内,除了AC还有直线与AC平行吗?如果有,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找到?

利用课件演示AC任意作一平面AEFC与面ABCD相交于线EF,验证学生的猜想。分析:因为AC∥面ABCD,所以AC与这个面内的直线EF没有公共点,由大家的这个方法做出直线EF,就使得EF与AC共面,故EF∥AC。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1)根据长方体的知识,学生能够找到直线AC与AC平行。随教师的引导,发现AC的特殊位置关系。

(2)由上面特殊例子的启发,学生逐渐形成对问题答案的猜想,随教师的引导,证明猜想的正确性。以长方体为载体,引导学生猜想问题成立的条件,推导出定理。续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剖析定理】(1)证明定理;

(2)分析定理成立的条件和结论;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0页倒数第一段的内容。要求学生认真听教师的分析,看定理的证明过程,阅读和理解课本60页倒数第一段的内容。深化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明确该定理给出了一种作平行线的重要方法。【巩固练习】

一、提出本节开始提出的问题(2),让学生自由发言。(不局限只有引平行线的方法)

二、判断题

(1)如果a、b是两条直线,且a∥b,那么a平行于经过b的任何平面。(2)如果直线a和平面α满足a∥α,那么a与α内的任何直线平行。

(3)如果直线a、b和平面α满足a∥α,b∥α,那么a∥b。学生自由举手发言,说明理由。通过练习再次深化对定理的理解。【讲解例题】例

3、例4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分析引导,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定理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及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化归思想【课堂练习】

已知:α∩=CD,β∩γ=AB,AB∥α,α∩γ=EF, 求证:CD∥EF

选取几份有代表性的做法,利用投影仪,讲评练习,反馈学习效果。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小结】(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2)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的应用。【作业】习题22A组第5、6题总结归纳学习内容,安排适当的课后练习。

11.直线和平面垂直教案

本课教学的基点放在提高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上,以问题引导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建构数学知识;通过课堂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在经历知识发展的过程中、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提高能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情境引入线面垂直的定义。

(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空间中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归纳出空间中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并加以证明。(4)通过建构线面垂直的概念、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例题的讲解,帮助学生认识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5)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几何直观能力。教学重点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教学难点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教学过程

问题及活动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教师活动1.旗杆与地面、电线杆与地面、路灯与地面给我们什么感觉? 2.砌房子的时候,为了保证墙脚线与地面垂直,人们常常用一根铅垂直线来检测。1.从实际问题引入,对线面垂直有一个直观认识。

2.理解研究线面垂直关系的必要性。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形成直观感觉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续表

问题及活动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教师活动3.用数学语言,如何定义直线与平面垂直?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线面垂直关系。思考引导4.平面可看成是由直线沿空间某一方向平移而成的,我们曾学过线线垂直,那么能否用线线垂直来定义线面垂直呢?旗杆与地面垂直,那么旗杆与地面内的哪些直线垂直呢?〖〗建构线面垂直的定义思考归纳线面垂直的定义提问、引导5.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是否也垂直于该平面?1.建构判定线面垂直的方法——定义法。

2.渗透无限与有限的转化思想。思考、证明演示实验 提问、引导6.用定义证明线面垂直时,在平面内的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内的所有直线,由于它的位置的任意性,也给证明带来了不便。那么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判定线面垂直呢?提出问题,为引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作铺垫。思考提问、引导演示实验:

木工师傅用角尺的一边靠紧直线,若另一边在平面内,说明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以该直线为轴转动角尺到另一位置,若另一边仍在平面内,便可断定该直线是与平面垂直的。由实际生活引入,通过直观感知,引导学生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观察、思考、归纳演示、讲解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实验:

将一张矩形纸片对折后略为展开,竖立在桌面上,观察折痕与桌面是否垂直?试证明你的结论。操作确认,进一步体会判定定理。小组实验、讨论个别辅导续表

问题及活动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例

2、有一根旗杆AB高8m,它的顶端A挂有一条长10m的绳子,拉紧绳子并把它的下端放在地面上的两点(和旗杆脚不在同一条直线上)C、D。如果这两点都和旗杆脚B的距离是6m,那么旗杆就和地面垂直,为什么?判定定理的运用,强化对判定定理的理解。思考、解答点评7.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平行直线,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吗?为什么?与例2相呼应,一正一反,强调判定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直线”这一限制条件。思考、回答点评9.在平面中,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那么,在空间:

(1)过一点有几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2)过一点有几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1.与平面几何类比,学生直观感知,得出线面垂直的性质,为介绍性质定理作铺垫。

2.引出“点到平面的距离概念”思考、回答演示、提问、点评图片演示: 五根旗杆垂直于地面,这些旗杆间是什么关系? 10.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是否平行?为什么?由实际问题自然引出线面垂直的性质,建构性质定理。思考、回答、证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11.若有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直线上各点到平面的距离是否相等?1.线面垂直性质定理的运用。

2.引出“平行直线与平面的距离”概念。探究、分析、证明引导学生思考课堂练习(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练习、讨论个别辅导12.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对知识的提炼、升华思考、概括点评

12.棱柱、棱锥和棱台 教案 1.教学内容

棱柱、棱锥和棱台的基本概念及其几何特征。2.教学目标

(1)认识棱柱、棱锥和棱台的几何特征,了解棱柱、棱锥和棱台的概念;

(2)经历用运动的观点形成棱柱、棱锥和棱台的概念,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理解棱柱、棱锥和棱台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3)重视立体几何知识与立体几何知识间的“类比”;体会“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转化”思想;

(4)接受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等一般的科学方法的运用。3.教学重点、难点

(1)形成棱柱、棱锥和棱台的概念;(2)作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直观图形;(3)棱台的画法和判断。4.教学过程

31用运动的思想阐述平面几何中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概念 31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312用运动的观点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课件演示)313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之间的相互关系(课件演示)32棱柱的概念的形成

321提出问题:下列几何体,用平移这种运动的观点来观察,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自由讨论,课堂交流。同时教师用课件演示棱柱的形成过程。)322概括棱柱的概念。

由一个多边形沿某一个方向平移形成的几何体叫棱柱。平移的起始两个面叫棱柱的底面,多边形的边平移所成的面叫棱柱的侧面。两个侧面的公共边叫棱柱的侧棱。323问题:棱柱的侧面是什么图形?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课堂交流。)324教师总结:(1)棱柱是空间图形,我们讨论棱柱的侧面的形状,是转化为平面几何中线段的平移的结果,这叫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2)平形四边形是线段沿某一个方向平移而得,棱柱是多边形沿某一个方向平移得到的,产生平形四边形和棱柱的方式相似,从而空间图形棱柱,可以与平行四边形“类比”。33棱锥、棱台的概念的建立 331演示棱锥、棱台的图形 332问题:(1)请仿照三角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讨论棱锥、棱台与棱台之间的关系。(2)指出棱锥、棱台的一些特点(3)指出可以与棱锥、棱台类比的平面图形。(学生自由讨论,课堂交流。)34学生阅读课本(P5—P7例一前)35知识的系统化 351填表 棱柱棱锥棱台底面 特征侧面 特征侧棱 特征底面 特征侧面 特征侧棱 特征底面 特征侧面 特征侧棱 特征

352几何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5.例题

例画一个四棱柱的一个三棱台。6.课堂练习P81、2、3、4 7.知识总结:本节课通过与平面几何“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系,学习了棱柱、棱锥、棱台的形成、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8.课后练习《中华一题》P1第一课时棱柱、棱锥和棱台棱柱、棱锥和棱台 设计说明 本堂课的设计基于

◆突出数学概念的发生过程、突出知识间的联系; ◆突出思维方法、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与训练;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数学知识主动建构; ◆淡化对非主体知识点的讲解。

(1)31用运动的思想阐述平面几何中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概念,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有意义的改组,为新的知识的形成提供“固定点”,使新的知识的产生与形成速度更快、更稳固;

(2)棱柱的概念的形成的重要环节是321下列几何体,用平移这种的运动观点来观察,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个环节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等一般的科学方法;数学知识的形成,是学生思维高度参与的主动建构过程,安排322学生自由讨论,课堂交流。

(3)设计332问题:(1)请仿照三角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讨论棱锥、棱台与棱台之间的关系。(2)指出棱锥、棱台的一些特征(3)指出可以与空间图形棱锥、棱台类比的平面图形。(学生自由讨论,课堂交流。)在于突出使学生用类比的思维方法,进一步展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安排学生自由讨论,目的是使学生的参与程度更高,学会合作,使平面几何中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知识和方法以及认识过程得到主动的迁移。(4)323问题:棱柱的侧面是什么图形?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课堂交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转化”的数学思想,324突出“类比”的数学思想。

(5)教师的讲解、引导,着力点放在主干知识上,非主干知识不讲解,采用学生阅读教材的方式教学,如,棱柱的底面、侧面、分类、记法等。

(6)在学生读完教材后,对数学知识系统化,设计的教学环节是351填表和352几何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13.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及其表面积和体积(教案)广东省廉江市第二中学数学科组吴南寿【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熟练掌握已知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何求其表面积和体积。

二、能力目标

先介绍由空间三视图求其表面积和体积,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和探讨问题。

三、德育目标

1.通过空间几何体三视图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2.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教学重点】

观察、实践、猜想和归纳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探究。【教学方法】

电教法、讲述法、分析推理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投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已知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何求其表面积和体积。【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如何求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例如:球、棱柱、棱台等)? 2.三视图与其几何体如何转化?

二、新课讲解 [设置问题]

例1:(如下图1),这是一个奖杯的三视图,试根据奖杯的三视图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尺寸如图1,单位:cm,π取314,结果精确到1cm3)。[提出问题]

1.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什么? 2.怎样运用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公式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学生思考、总结板书]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是几何体表面的面积,它表示几何体表面的大小,体积是几何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先将直观图的各个要素弄清楚,然后再代公式进行计算。[承转过渡]

求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是将几何体的各个面的面积相加求得;求体积是将几何体各个部分的体积相加求得,那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假设没有给出几何体的直观图,只是给出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我们怎样解决求该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在例1有没有给出几何体的直观图? [学生讨论、总结板书]

例1没有直接给出几何体的直观图,只是给出实物几何体的三视图,要求该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应首先将该三视图转化为几何体的直观图,然后弄清给出直观图的各个要素,再代公式进行计算。[设问]

请问例1的三视图转化为实物几何体是由那几个部分构成?怎样求出该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讨论、板书]

该实物几何体是由一个球体、一个四棱柱和一个四棱台构成;应先分别求出一个球体、一个四棱柱和一个四棱台的表面积和体积。[分析解答、板书]

由三视图画出奖杯的草图可知,球的直径为4cm,则球的半径R为2cm,所以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为:S球=4πR2=4π²22=16π(cm2),V球=43πR3=43π²23=323π(cm)3。

而四棱柱(长方体)的长为8cm,宽为4cm,高为20cm,所以四棱柱(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为:

S四棱柱=(8³4+4³20+8³20)³2=272³2=544cm2,V四棱柱=8³4³20=640cm3 [设问]

如何求出四棱台的表面积和体积? [分析解答、板书]

(图2)从画出四棱台直观图(图2)来分析怎样求表面积和体积。由三视图所示,知道该四棱台的高为2cm,上底面为一个边长为12cm的正方形,下底面为边长为20cm的正方形。我们知道四棱台的表面积等于四棱台的四个侧面积与上、下底面面积的总和。所以关键的是求出四棱台四个侧面的面积,因为它的四个侧面的面积相等,所以主要求出其中一个侧面面积,问题就解决了。下面我们先求出四棱台ABCD面上的斜高,过点A做AE⊥CD,AO垂直底面于点O,连接OE,已知AO=2cm,则AE为四棱台ABCD面上的斜高: ∴AE=20-1222+22=25cm,所以四棱台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为: S四棱台=S四棱台侧+S上底+S下底=4³12+202³25+12³12+20³20 =(1285+544)cm2,V四棱台=1312³12+12³12+20³20+20³20³2 =23544+434cm3。[设问]

球体、四棱柱和四棱台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已求出来,是不是将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相加就是该奖杯的表面积和体积? [分析解答、板书]

不是,求体积可以相加,而表面积不可以相加。

我们知道表面积是几何体表面的面积,它表示几何体表面的大小;体积是几何体占空间的大小。所以分别将球体、四棱柱和四棱台的表面积相加不是奖杯的表面积。应将相加起来的和减去四棱柱的两个底面面积才是奖杯的表面积:

∴奖杯的表面积S=S球+S四棱柱+S四棱台-2³S四棱柱底面 =16π+544+1285+544-2×(4×8)=16π+1024+1285 ≈1360cm2,奖杯的体积V=V球+V四棱柱+V四棱台=323π+640+23434+544 ≈1052cm3。[学生活动] 请大家回想一下,在解答的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是什么?(让学生思考)[总结归纳]

求组合几何体的表的时候容易出错。[拓广引申]

(探究1)如果题目改为问:如果该奖杯是由一个球体、一个四棱柱和一个四棱台组合而成,则在制造该奖杯需要多少材料?那在计算时还需不需要再减去四棱柱的两个底面面积? [讨论板书] 不需要。[拓广引申]

(探究2)如果将奖杯底部四棱台的各侧棱延长,使它们相交于一点S(如图3所示),得到的正四棱锥S-ABCD的体积为多少? [讨论、解答板书]

(图3)我们要计算正四棱锥S-ABCD的体积,因为已经知道该四棱锥的底面面积,所以只要求出该棱锥的高问题就解决了。

设四棱锥S-EFGH的高为h,则四棱锥S-ABCD的高为h+2,由面积比等于对应边的平方比得:

hh+22=144400,∴hh+2=1220, ∴h=3cm,则四棱锥S-ABCD的高为5cm,所以四棱锥S-ABCD的体积为:V四棱锥=13³400³5=20003cm3。

注:求四棱锥的高还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求得。[拓广引申]

(探究3)假如从(图3)四棱锥的顶点向棱锥内注入某种溶液,求四棱锥内溶液体积V与注入溶液高度h的函数关系式。[讨论、解答板书]

我们可以看到,在注入溶液的过程中,溶液的体积由棱台变化为棱锥,即是注满四棱锥时溶液的体积为四棱锥的体积,未注满时溶液的体积为四棱台的体积。而四棱台的体积随着上、下底面面积与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下底面不变,上底面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应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当注入溶液的高度为h时,设溶液液面的边长为a,(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易得:a20=5-h5,∴a=20-4h,所以注入溶液体积V与注入溶液高度h的函数关系式为: V=13S上+S上S下+S下²h=13a2+a2³400+400²h =13(20-4h)2+20³(20-4h)+400²h =163h3-80h2+400h,(0≤h≤5)。

(充分挖掘各个知识点的联系,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课堂练习】

[投影]1.(巩固型)若将题中三视图的正视图改为(图4)所示,也就是已知奖杯中四棱台的侧棱长为5cm,其它条件不变,那又怎么求该奖杯的表面积和体积? [投影]2.(提高型)一个正三棱柱的三视图如(图5)所示,求这个正三棱柱的表面积。(单位:cm)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发现由三视图求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要先将三视图转化为其几何体的直观图,分清楚直观图中的几何要素,然后再代公式进行计算;特别要分清几何体的侧面积与表面积;平时多动脑筋,挖掘与题目相关联的知识点。【布置作业】

[投影]1.(如图6)已知一个组合几何体的三视图,请根据该几何体的三视图画出它的直观图,并计算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cm)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及其表面积和体积(教案的设计说明)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的怪现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很重要,但很难;学得很苦、太抽象、太枯燥无味,要不是高考升学要求,我们才不会去理会,况且将来用数学的机会也很少;所以许多学生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不会自学,不敢提问题,也不知如何提问题。这说明了学生一是不会学数学,二是对数学有恐惧感,没有信心,这样的心态怎能对数学有所创新呢?即使有所创新那与学生们所花代价也不成比例,其间扼杀了他们太多的快乐和个性特长。而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我们越来越感到研究性学习不应只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还应作为学习的方式渗透到学科教学当中。如果研究性学习还仅仅停留在活动课的层面,不能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就会出现高一高二轰轰烈烈搞研究性学习,高三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的现象。能否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即把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渗透到教与学的过程中。“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及其表面积和体积”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一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本部分内容的设计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有关三视图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运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进一步掌握在平面上表示空间图形的方法和技能。本节课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及其表面积与体积”的研究性课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整体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14.圆的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会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方法。2.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掌握其求法。3.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过程和方法

1.通过五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归纳本节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2.通过电脑演示,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图形的几何特征,再用代数的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几何的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通过具体情景,使学生逐步形成在坐标系下用坐标法解几何问题的能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运用观察、类比、联想、猜测、检验等合情推理方法,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难点: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

三、教学对象分析

圆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曲线。在初中几何课中已经学习过圆的性质,这里只是用解析法研究它的方程与其它图形的位置关系及一些应用。

对此,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经历如下过程:首先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的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这种思想应贯穿平面解析几何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不断地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首先研究圆的标准方程的特点,和怎样根据不同条件建立圆的标准方程。由于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含有三个参数,因此必须具备三个独立条件才能确定一个圆,确定a、b、r,可以根据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解决。还可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特征寻找圆心和半径,从而获得圆的标准方程。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可通过点与圆心的距离判定。以上的方法应尽可能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得到。本节知识结构如图所示

五、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电脑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

六、教学策略

1这是一节介绍新知识的课,而且本节内容还非常有利于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本节力求“过程、结论并重;知识、能力、思想方法并重”。

2在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尽量避免学生被动接受,而采取探究式,引导学生探索,重视探索过程。

3通过类比,进行条件的探求:通过点在圆上,点与圆心间的距离等于圆半径,类比可得点在圆外与在圆内的判定条件。

在整个探求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旧知识”及“旧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利用它探求新知识。这样的过程,既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和手段引入1确定圆的几何要素 2圆的定义 3圆的标准方程 4圆与点的位置关系

5求圆的方程常用方法通过五个问题,引出本节主要内容问题分析1确定圆的几何要素是什么? 圆心与半径。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形状画图启发2圆的定义(初中)平面上与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高中){M|AM|=r}(r为定长,A为定点)温故知新3圆的标准方程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x-a)2+(y-b)2=r2 圆心(a,b),半径为r〖〗用方程描述曲线

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课堂练习【练习1】根据圆的方程,指出圆心和半径(1)(x-2)2+(y-3)2=4(2)(x-3)2+y2=(-2)2(3)(x-3)2+(y+4)2=62 答案:

(1)圆心(2,3)半径为2(2)圆心(3,0)半径为2(3)圆心(3,-4)半径为6 结论:圆(x-a)2+(y-b)2=r2的圆心(a,b),半径为r对圆的标准方程的巩固,并由学生概括总结规律探究圆心在坐标原点的圆的标准方程如何表示探究学习课堂练习【练习2】根据圆心和半径,指出圆的方程(1)圆心为原点,半径为1;(2)圆心为原点,半径为2;(3)圆心为原点,半径为3; 答案:(1)x2+y2=1(2)x2+y2=4(3)x2+y2=9 结论:圆心在坐标原点,半径为r的圆的标准方程为x2+y2=r2由特殊到一般并由学生概括总结规律问题分析4圆与点的位置关系

点(x0,y0)在圆上,则点的坐标满足圆的方程(x-a)2+(y-b)2=r2,所以(x0-a)2+(y0-b)2=r2,那么点在圆外与在圆内如何判别? 点P(x0,y0)与圆:(x-a)2+(y-b)2=r2的位置关系(由点与圆心C(a,b)的距离判定)1)点P在圆内,则|PC|<r(x0-a)2+(y0-b)2<r2 2)点P在圆上,则|PC|=r(x0-a)2+(y0-b)2=r2 3)点P在圆外,则|PC|>r(x0-a)2+(y0-b)2>r2类比获得结论课堂练习【练习3】判别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课本P127—2)实践练习问题分析5求圆的方程常用方法

圆的几何要素是圆心与半径,故要求圆的方程,关键是如何确定圆心与半径引导学生探究课堂练习【练习4】求出下列条件下圆的方程(1)圆心为点P(-3,4)半径为2(2)圆心为点P(-1,0)半径为2(3)圆心为点P(2,-3)半径为5 答案:

(1)(x+3)2+(y-4)2=4(2)(x+1)2+y2=4(3)(x-2)2+(y+3)2=25 结论:已知圆心和半径,可直接代入得圆的方程由特殊到一般并由学生概括总结规律例题讲解例2:已知A(5,1),B(7,-3),C(2,-8)求三角形ABC外接圆的方程(课本P125)思路一: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含有三个参数,因此必须具备三个独立条件才能确定一个圆,点A、B、C在圆上,满足圆的方程,故可列出三个方程,确定a、b、r。思路二: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为三角形各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圆心与任一顶点的连线的长即为半径 过程略。

例3:圆心C过直线L:x-y+1=0,点A(1,1)与B(2,-2)在圆上,求圆的方程(P126)思路一:(待定系数法)点A、B在圆上,满足圆的方程,故可列出两个方程,圆心在直线L上,圆心(a,b)满足直线的方程,故可列出第三个方程,解方程组可确定a、b、r。思路二:(几何分析法)圆心在圆上弦AB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AB的垂直平分线与已知直线L的交点即为圆心。圆心与A或B的连线的长即为半径 过程略

求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另一方法:(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AM|=|BM|,可得AB的垂直平分线方程待定系数法与几何分析法课堂小结1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圆心(a,b),半径为r 2圆与点的位置关系 由点与圆心的距离确定 3求圆的方程常用方法(关键是如何确定圆心与半径)(1)直接代入法(2)待定系数法

(3)几何分析法回顾前面五个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课作业书本127页第1、2、3、4题

八、教案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教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同时认识到学生的认识规律,力求使它们同步协调,具体做法如下:

在探询圆的标准方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平面几何中常见的曲线——圆。从简单的、特殊的到复杂的、一般的,使用了观察、猜测、经验归纳等等合情推理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对照圆的几何图形,观察和欣赏圆的方程,体会教学中的美学——对称、简洁。

在课堂上,运用问题性,使教学富有情趣性、激励性,同时通过问题和建议控制研究的方向与进程,通过问题和提示,帮助度过难关。

肇庆中学曾若涛提供

三、教学回顾与反思

15.学生的感叹!自己的顿悟 16.在感受中发现,在领悟中升华

17.数学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的一些尝试 18.数学与生活的一点随想

19.函数应用教学中渗透研究式的学习20.信息技术与数学新课程教学 21.必修1、2教学后的感想 22.写在函数概念教学之后教学随想

23.新教材使用中的经验体会第二部分新课程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15.学生的感叹、自己的顿悟阳春二中范机在13班上完函数的第一课后,自我感到很不理想,课堂中学生的情绪也反映出来,心想在14班的教学要调整了,草草考虑,开始实施:一开始就举了多个函数应用的实例,如:由恐龙化石推算恐龙生活的年代,由木乃伊推算这人已故了多久,课本的投回报、人口增长、GDP等问题。然后话题一转: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要用到函数知识。学生由新奇有趣转达到渴望知识。上了若干节课后,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函数真有用啊!”学生的感叹!自己即时顿悟!于是又重阅教材,通过与旧教材分析对比,发现新课标实在是增加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1)真美——课本中的现实或教学理论发展的背景或数学发展历史上的背景,它展现了数学总有用的,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美的;(2)真恰当——使用观察、思考、探究、问号、网络等图标,它能引导学生去思考、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会观察、归纳、概括、交流反思的思维过程;(3)真及时——留空、留白的方式,它能鼓励我们的学生积极参与这个过程、主动思考相关的问题,自主探索其中奥秘。(4)真好——数学内容的本身调整和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它体现了课程的新理念,具有时代的数学语言作为近现代的气息,满足时代的要求。(5)真妙——集合渗透到课本的每部分内容,这能体现知识内容间的联系,使语言表达更加严谨。(6)真奇——读图题,它体现数与型的优美结合。(7)真难——教函数的应用,但解决这样实际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重新审视教案又有新的设想: 1带入美景

教材的概念引入和结论得到都有现实和数学理论发展的背景或数学发展历史上背景。为此,在教学中应该将背景描绘更加美好,说得更加生动;设置更加悬念、有趣,把学生带入美景,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增强、感受数学之美。2改变教法

教材编排就好象教案,主线:实际理论、背景引出问题通过学生思考、探究、实验、猜测、推理、交流、表达、类比、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获得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小结、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和能力推上高一层次或拓广到更大的范围。

为此教师的工作就不是原来的意义的教书,应改变为导书,即指导学生去读书,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要点拨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解疑析难,指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与思想方法,亦即将教法向导法转变。例如: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①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与二次函数b=ax2+bx+c(a≠0)图象有什么关系? ②要解决上述问题还得先确定探索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即通过具体的函数与方程来讨论。③分组实施 ④交流汇报结果 ⑤老师精点 ⑥引导猜想

方程f(x)=0有实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从而定义函数的零点。

⑦引导学生去总结出:函数y=f(x)有零点的特征(见课本P102)⑧应用

学生完成P102的例题、P103的练习⑨小结:(1)探问题的方法(2)得到的结果(3)能解决什么问题(4)解决问题的步骤 3转变学法

要实现教法的改变,必须转变学法,这更需学生树立正确态度和思想:我要学习、我急需学习,由一段时间努力和体会,学法会形成的。

16.在感受中发现,在领悟中升华——“函数的概念与图象”教学的一点随想深圳市平冈中学孙文彩当我拿着精美的新教材,看着一幅幅优美的图片时,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叙述形式充满浓厚的人文时代气息„„,特别是当我上完“函数的概念与图象”这部分内容后,感慨很多,在此略加采撷,旨在抛砖引玉,恳请同行指正!(一)让学生感受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

数学对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描述,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学生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如能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引入数学知识,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材中“函数的概念与图象”内容就是把学生身边的素材:国民生产总值,一天的温度变化曲线,自由落体运动函数,等等,教者如能把它制成幻灯片作为课堂引入,或者再因地制宜地举出一些其它的实例,如飞机票价表,数学用表,股市走势图,家庭生活用电数„„,使学生对熟悉的生活场景的回顾,感受到函数与我们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消除同学们对函数这一概念的陌生感、恐惧感。堂课的背景材料取材于学生最熟悉的资料,当学生看到自己非常熟悉的材料出现在课堂上时,那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会使他们的情绪空前高涨,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有了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课堂将会一片生机盎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从而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体验数学化的生活,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的材料,同时更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拉近学生与书本,与数学的距离。(二)让学生体验数学,涵养数学的灵气

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和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活动。新颁布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增加了过程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特别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所以数学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或独立思考、或与同学教师合作探究,让他们发展能力,感受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函数的概念与图象”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让学生举出自己生活中遇到,见到的函数实例。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举出许多生活中的函数实例,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原来函数就是如此!数学起源于生活,但经过抽象后形成的书本知识远比生活知识来的难以接受。如课本中的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分段函数等等,学生觉得数学难懂、难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课程知识与生活的经验严重脱节,把学生死死地捆绑在课本里,死记那些学生认为枯燥的概念和公式。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问题情境中,学会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同时教师要把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以此为基点,延伸,拓展,这种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上的知识就容易被他们掌握,理解,同化以致于转化成学生的一种数学能力。(三)领悟数学,升华思想,呈现本质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上让学生亲历体验,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掌握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发现规律、认识数学的一般方法。

案例:某种笔记本每个5元,买x(x∈{1,2,3,4})个笔记本的钱数记为y(元),试分别用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将y表示成x的函数。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给出函数的三种表示,领悟到一个函数有时可以用不同方法表示,同时不同方法的表示又有助于对函数的本质的深层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的过程,它是一种在已有经验和原有认识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形成技能,巩固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知识中去,内省为有效知识。(四)让学生应用数学

新教材内容特别注意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这是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数学从社会的幕后走到台前”,在很多方面可以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让学生学会数学认识数学、体验数学、形成正确数学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数学,不能仅仅追求知识的获得和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学会数学的思维,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感悟数学的精神并形成积极的数学态度。

案例:一座钢索结构桥的立柱PC与QD的高度都是60m,A,C间距离为200m,B,D间距离为250m,C,D间距离为2000m,E,F间距离为10m,P点与A点间,Q点与B点间分别用直线式桥索相连结,立柱PC,QD间可以近似看做是抛物线式钢索PEQ相连结。现有一只江欧从A点沿着钢索AP,PEQ,QB走向B点,试写出从A点走到B点江欧距离桥面的高度与移动的水平距离之间的函数关系。

这是课本中的一个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数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教者引导学生完成对问题的分析,提取,抽象,解剖,计算,总结,导出了数学建模,分段函数,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待定系数等到数学概念,把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成了“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其人文的、科学的和应用的价值,让学生通过对身边具体的事例研究,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在科学决策中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数学的抽象性,数学问题解决经常伴随着困难,但难度只要不超过学生的能力,总有可能获得成功。美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但在失败后的成功是更令人兴奋的,心中的愉悦是无法形容的,当学生有了这种情感体验后,就会不断地去追求,使自己的学习走向深入,就会感受到数学是伟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数学1,江苏出版社,2004年.2毛光寿.在教学行动中转变教育理念.中学数学与教学,2004年第3期.3王克亮.领会,类比,把握,防偏.中学数学,2004年第11期.17.数学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的一些尝试——“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一课教学感悟中山实验高中黄晓镜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较过去相比有了重大变化,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和理念。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能对《课程标准》的改革意义、作用和操作予于理解和把握,要在教学理念上有一个新的突破,才能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例如《新课程标准》谈到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而探究性学习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解决问题性,要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或由老师提示创设)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创设性的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交流和合作意识。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更值得我们老师们去思考和研究,下面就高一解析几何“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课谈谈自己的教学感悟。

一、概念、定理、公式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

高中教材中的定义、定理、公式都是前人经过长期探索而得到的,然而学生往往难以感受其中的探索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概念、定理等内容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讲授“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概念时,若直接引出方程Ax+By+C=0(A、B不同时为0)叫做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然后再论证、分析,从传授知识的角度上看,也许是没有问题的,学生也能完成相应的练习。但为了体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

首先提出问题:已学过直线方程有几种形式?(学生回忆写出)紧接设问:上述四种方程都是怎样的方程,是否具有统一形式?(学生分析、讨论、转化后回答)紧接着又设问,任何一条直线的方程是否都可以写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形式?反之二元一次方程是否都能表示一条直线?学生在探索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直线倾斜角不讨论或对直线方程,Ax+By+c=0中的B不讨论的情况,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然后学生形成了一个结果。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一直线都有表示这条直线的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反之,任何x、y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教师给予论证,最后顺理成章的给出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概念,整个过程顺畅自然,没有生硬灌输,学生的接受也较为愉快。

二、例题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

本节课教材中的两个例题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相对简单一些,学生的思维兴奋度不高,为此,我又补充了一道例题。

例:已知直线mx+ny+12=0在x轴、y轴上的截距分别是-

3、4,求m、n的值。学生经过探究讨论后,得出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解法(学生探究讨论,教师归纳)解法一:由截距意义知,直线经过(-3,0)和(0,4)两点,因此有: m×(-3)+n×0+12=0 m³0+n³4+12=0解得:m=4 n=-3 解法二:将mx+ny+12=0化为截距式,得: x-12m+y-12n=1 因此有-12n=-3-12n=4m=4 n=-3 解法三:直线方程可写成x-3+y4=1.整理后得: 4x-3y+12=0 与原方程比较,有: m=4 n=4 然后师生一起对不同的解法进行小结。

方法一: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在直线上,则坐标满足直线方程。方法二:熟悉一般式化为截距式,强化本节课的新概念。

方法三:先由截距得截距式方程,再与原方程进行比较,得出结果。

通过此例教学,学生的思维表现活跃,学习情绪高涨,也激励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后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时,往往有知识应用、思考方法比较单一,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忙于讲解习题,甚至有时仅呈现答案或解题过程,不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研究,则习题的功能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本节课在布置作业时,就安排了下面的一道探究题。

例:直线Ax+By+C=0(A、B不同时为0)的系数A、B、C满足什么关系时,这条直线有以下性质:

(1)与两坐标轴相交(2)只与x轴相交(3)只与y轴相交(4)不经过第二象限

这题是课本B组练习题,并做了改动,增加问题(4),安排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通过对这题的探究能很好地把握直线方程一般式的特点、一般式与特殊式的互化,以及会用二分法讨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论证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强调了用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培养了自己持续发展的能力。18.教学与生活的一点随想湛江市麻章区第一中学孙钢坪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主编寄语中也言道:“数学是自然的„„,其中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如果有人感到某个概念不自然,是强加与人的,那么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以及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你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的、浑然天成的产物,不仅合情合理,甚至很有人情味„„”

数学源于生活,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走进学生视野,走进课堂,使课堂文化变的更加具体、更加生动,更加有趣,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诱发学生内在的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口、动手、动脑,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调动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一、导入要趣味化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具体实例,找出问题在生活中的趣味点,然后设计出新颖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数学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答的思维精神。如:数学必修②(人教版)第二章: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P62页)开篇思考=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具有什么位置关系? 针对开篇的思考设计出如下的引入语来:

师:同学们请伸出你们的双手,大家观察一下,手掌上有什么东西? 众曰:掌纹。

师:大家知道最主要的那几条叫什么名字吗? 众:生命线,智慧线,感情线,命运线,婚姻线等。

师:(黑板上绘一手掌,跟着指出各掌纹具体位置出来)假如将这几条掌纹都看成直线,左手跟右手掌心相对,两手对称放置,即,两手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大家观察一下,左手的感情线跟右手的感情线呈什么位置关系? 某生:平行。

师生:再观察,左手的感情线跟右手的生命线又呈什么位置关系呢? 某生曰:异面。

师:那么能不能在右手找到一条掌纹所在直线跟左手内某掌纹所在直线相交呢? 众曰:不能。师:为什么? 某生:因为手掌所在的两个平面相互平行,没有公共点,所以这两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也没有公共点。师:因此,两个平面平行,那么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内的直线要么平行,要么异面„„

第四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P133页问题:一艘轮船在沿直线返回港口的途中,接到气象台的台风预报:台风中心位于轮船正西70km处,受影响的范围是半径长为30km的圆形区域。已知港口位于台风中心正北40km处,如果这艘轮船不改变航线,那么它会否受到台风的影响? 主题: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

开篇引入语:

主题=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时势背景—印度大海啸)师:这几天,印度发生大海啸,死亡人数已累积到15万人。众:啊?!师:我国政府本着慈悲为怀的思想决定对印度难民进行人道主义援助。众:好!师:我麻章一中也不甘落后,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你们班就很荣幸的被选为第一支到印度进行援助的先遣队。众:鼓掌,好!师:你们乘坐[麻章号]从中国的湛江港出发,目的地是印度港,直线前进。(黑板上演示,或多媒体分析)途中接到校长的电话,校长在祝大家新年快乐及行程愉快之后,转告大家气象台的最新预报:有一台风中心正位于[麻章号]正西70km处,台风的侵袭范围为半径长为30km的原形区域,已知印度港位于台风中心正北40km处,如果你们不改变你们的航线,那么[麻章号]会否受到台风的袭击呢?是安全到达?还是遭遇“泰坦尼克”类似的命运呢?请开动你们的脑筋,思考这道题目,记住命运永远掌握在你们自己手中!创设这样的情趣,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全身心进入“角色”,思维活跃,兴趣浓厚,争先发言,效果良好。

二、例题要生活化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数学枯燥无味,更加不知道学生数学到底有什么作用?实际上,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可以用之于生活,教师可通过改变例题出现的形式,使之更加生活化,趣味化,从而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溶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数学必修①(人教版)第一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P6页)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的关系吗?(1)A={1,2,2},B={1,2,3,4,5};(2)设A为新华中学高一(2)班女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B为这个班所有学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

现将第(2)问更改如下:

(2)设A为NBA中火箭队全体球员组成的集合,B为NBA全体球员组成的集合; 分析问题之前,还可以花一点时间跟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姚明和乔丹,开阔其视野,扩充其课外知识,为子集,真子集定义的推导和印证做好铺垫。印证真子集的定义时,用到上述知识:

在(2)中,AB,乔丹∈NBA球员,但乔丹火箭队队员,即乔丹∈B,但A,所以A为B的真子集。数学必修②(人教版)第四章: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P138页例题4:某圆拱形桥的圆拱的跨度AB为20m,拱高OP为4m,建造时每间隔4m需要一根支柱支撑,求支柱A2P2的高度(精确到001m)。引入如下:

师:毛主席曾教导我们,干革命,就要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式展开。现在我们来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式来说一说桥。

同学们,你们回忆一下,小山村中,当你们闲庭信步走到溪水边时,碰到的是什么桥呢? 众曰:独木桥。

师:一般的乡镇,尤其是江南的水乡,最多的又是哪类桥? 众曰:圆拱桥。走进大城市,大家在湛江见到的又是什么桥呢? 众曰:立交桥。

师:好,现在我们重点来分析一下圆拱桥,首先,大家知道最著名的圆拱桥叫什么名字吗? 众:赵州桥。(为课后P140页练习题第2题埋下伏笔)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其一:桥身进水的部分呈什么形状? 众:为一段圆弧。

其二:圆弧属于什么的一部分呢? 众:属于一个圆。

师:那好,我们将这段圆弧补成一个圆,大家观察一下,圆心和圆弧的中心以及圆拱跨度所在直线有何联系?请某某同学回答一下。

某生:圆心和圆弧中心的连线与圆拱跨度所在的直线相互垂直。

师: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就将这些桥的结构特点跟圆的特性巧妙地联系了起来,下面我们灵活地运用这些特点来分析一下书本上的例题4„„(板演,重点在分析桥的结构特点上)在数学教学法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通过探索,通过交流,品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三、师生要一体化

新《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新《课标》还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上。师生要一体化,体现在课堂的互动上,所谓还课给学生就是这个道理。

数学必修①(人教版)第三章: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P124-例6:某地区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体重平均值如表所示。身高/cm***20130140150〖〗160170体重/kg6137909991215150217502092〖〗26863111388547255505(1)根据表提供的数据,能否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使它能比较近似地反映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ykg与身高xcm的函数关系?试写出这个函数模型的解析式。

(2)若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男性体重平均值的12倍为偏胖,低于08倍为偏瘦,那么这个地区一名身高为175cm,体重为78kg的在校男生的体重是否正常? 第(2)问中,在计算了该生体重是否正常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本班的所有男同学的体重是否正常。此时,可以采用同桌相互检验计算的方法来完成。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

数学必修②(人教版)对几何问题观察能力的培养要求很高,所以老师要培养学生从身边寻找几何关系的能力,用学生来做Model(模特),来帮助完成教学工作,可作为一个尝试的方向。诸如:[观察]

①请某同学直立,大家观察,他身体所在的直线与地面呈什么关系? ②请两个同学直立,他们身体所在直线都垂直与地面,大家观察,他们身体所在的直线相互平行吗? ③请某同学直立,天上有太阳,大家观察,此时,人身体所在直线与人在地面上的影子呈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当太阳移动的时候,影子也移动,大家观察,人身体所在的直线与移动后的影子又呈什么位置关系?等等。

这样,学生既感新鲜有趣,又能直观地感受到几何问题的存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华罗庚指出:“就数学本身而言,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由此可知,数学还有无限的精彩等着我们去挖掘,去开拓。只有让生活的灵魂真正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断地壮大和完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体化思想,才能真正地贯通数学的教与学之间的隔阂。前面的路还很长,但我仍将继续走下去,义无返顾。

19.函数应用教学中渗透研究式的学习龙川一中蒲利凤研究式的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变教师被动地教为学生主动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很有帮助。研究性学习内容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我们在新教材中,要善于人教学内容出发,挖掘出“值得研究”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指导学生研究,很自然地完成从“接受学习”到“研究式的学习”的过渡,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下面是就如何在函数应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想法,在此希望能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一、分段函数在生活方面的应用

分段函数虽然是高一数学的一个新概念,但学生在生活当中已经接触这一方面的模型,所以在讲到分段函数这一概念后,我们可以对这一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如:上网、查阅书籍、走访调查等方式寻找一些具有分段函数模型的实际问题,学生们交上来的问题可能各式各样:如关于商场优惠规则、通讯话费问题、计程车计费问题、停车费问题、邮资问题、个人所得税等问题,就学生提供的众多问题编拟一组关于分段函数的应用问题:

1.北京露天停车场白天(7∶00至21∶00)收费标准:四环路内小型车每小时2元,大型车每小时4元;四环路外小型车每小时1元,大型车每小时2元;居住小区小型车每小时1元,大型车每小时2元;王府井至东单、西单、前门、朝阳商务中心区,中关村核心区等八处繁华商业区小型车每小时5元,大型车每小时10元。露天停车场夜间(21∶00至次日7∶00)收费标准:不分地区类型一律执行小型车每小时1元,大型车每小时2元。星期六老王一家驱车(小型车)出去游玩,中午12∶00至2∶00在四环路以外的饭店休息,晚上7∶00至10∶00在王府井购物,老王这一天的停车费为。2.某市出租车收费标准如下: 里程收费(元)5千米以下10005千米以上,每增加1千米120(1)列表并用图象表示出租车行驶的里程数和费用的关系,并写出他们的关系式。

(2)出租车行驶的里程分别为4千米和15千米,各收费多少?

(3)现在有30元钱,可乘出租车的最大里程数为多少?

3.WAP手机上网每月使用量在500分钟以下(包括500分钟)按30元记费;超过500分钟按015元/分钟计费,假如上网时间过短,在1分钟以下不记费,1分钟以上(包括1分钟)按05/分钟记费。WAP手机上网不收通话费和漫游费。问:(1)小立12月份用WAP手机上网20小时,要付多少上网费?

(2)小立10月份付了90元的上网费,那么他这个月用手机上网多少小时?

(3)你会选择WAP手机上网吗?你是用那一种方式上网的?

4.国家规定个人稿费纳税办法为:不超过800元的不纳税:超过800元不超过4000元的按超过800元的14%纳税,超过4000元的按全稿费的11%纳税,某人出了一本书共纳税420元,这个人的稿费为()A.36000B.3800C.4000D.4200 5.“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国家征收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是分段计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公民全月工资、薪金所得不超过800元的部分不必纳税,超过800元的部分为全月应纳税所得额。设全月计税金额为:X=全月总收入-800税率见下表:级数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金额税率1不超过500元部分5%2超过500元至2000元部分10%3超过2000元至5000元部分15%„„„„„„„„9超过100000元部分45%(1)(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6)某人某月份交纳此项税款2678%元,则他的当月工资所得介于()

A.800~900元B.900~1200元 C.1200~1500元D.1500~2800(2)同学们同过调查得知晋江市个人所得税起征额为1100元,假如你是晋江二中会计师,将如何计算出每位教职员工某月需交纳的此项税款额?

(注:为了学生了解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特意让学生走访学校会计。)

6.中国国家邮政局2002年1月28日宣布,从2月1日起,使用多年的居民、长城等普通邮票将停止出售,新发行普通邮票两套。每套普通面值暂定为十种:5分、10分、30分、60分、80分、1元、15元、42元、54元。

下表是目前国内邮资邮件资费情况,单位:元 编

号业务种类计费单位本埠邮资[]外埠邮资1信函首重100克内,每重20克(不足20克按20克计算)060080继重101-2000克,每重100克(不足100按100克计算)1202002明信片每件06说明:

1.本埠以市属区(不含市辖县和飞地)为范围,本县以县为范围。

2.国内信函、印刷品邮计费方式由原递重等额累进计费改为分首、继重分别计费。3.取消邮政附加费。

根据以上信息,假如在信封上最多可贴四张邮票,试回答下面问题:(1)寄一份505克的信函,需如何贴上邮票?

(2)请你在06元08元两种面值基础上再重新发行的邮票中选出两种面值,形成一套四面值且能满足重量不超过500克的所有国内信函(含明信片)付费需要的邮票。

二、指数函数y=a(1+r)x在生活中的应用

《函数》这一章的“实习作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它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其研究成果的课堂,也给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堂。虽然我们是普通校的学生,但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笔者在学生学习银行利率问题后,计划以增长率为出发点提供一个研究y=a(1+r)x型函数的课堂,适逢2002年12月1日为第15个艾滋病日,12月20日为世界人口日,于是布置学生上网或通过通过报刊杂志寻找有关数据,以数学的方式告诉世人控制人口增长率的必要性以及艾滋病病毒感染速度之迅猛(模拟函数为y=a(1+r)x),由学生提供的材料编拟这样几题:

例1:中国青年报2002年9月19日报道:据北京市交通管理局的最新统计,目前北京机动车总量已突破180辆,每100个家庭拥有超过10辆汽车,城市汽车拥有量已跃居中全国首位。„„,到2008年左右,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将达到300辆,请你按以上信息,计算北京今后6年的机动车平均年增长率。(由第六届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初赛试题改编)例2:填表

国家和地区2001年年中 人口数(百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预测2050年年中

人口数(百万)世界603722913较发达地区1193111001不发达地区494425816埃及69828721阿尔及利亚3125619摩洛哥2982662冈比亚1443143几内亚76411923苏丹318341124贝宁6645153肯尼亚29634142埃赛俄比亚654441529„„„„„„„„„„„„并思考增长率与地区的关系。(学生下载整理并编拟的)例3:2002年12月1日为第15个艾滋病日,其主题为“相互关爱,共享生命”,据联合国11月26日最新统计数字表明,目前全球有4200万人有身上携带艾滋病病毒,今年出现了500万名新感染者,并有310万人已死于艾滋病,感染人数几乎是以几何级的数量疯狂增长。2002年上半年,我国报告发现艾滋病病毒累计感染总人数已增长到100万人(每1300个中国人就有一个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比去年同期的85万,增长了167%。(1)如果不加以控制,以此速度每年增长,那么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将达到多少?

(2)如果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不超过300万,那么年增长率应控制在多少范围内?(由学生提供的有关材料师生共同编拟)

[思考题]:一幅佛米尔(Vermeer,1632-1675)的绘画含有原有碳—14(半衰期为5739年)含量的995%,根据这一信息你能否判断出该画是不是赝品。解释你的理由。

三、教学启迪

通过这样两节课内外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既有针对性又有发展性,既响应高考要求又培养了学生素质。这样的教学内容也能使课堂氛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能够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发展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且在获取材料的同时能感受到数学的生活气息及时代气息,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并能够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20.信息技术与数学新课程教学珠海市第一中学刘仁学1.引言

我国在2003年发行的《普通高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应的部分),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习认识数学的本质,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数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数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不仅参加整合教材的实验,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和体会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观念上接受了整合的思想,身体力行地实践整合化的教学设计并不断从中获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我们深深体会到,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太小了,而结合了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则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不知不觉中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取知识。2.信息技术在传统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主要指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以数模技术为基础,结合现代通讯技术、传播技术的多媒体信息的高度集成性技术。

信息技术作用于课堂教学,自然会带来教学中的一系列的新的变革,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特征。1993年,美国教育部组织了十多位资深的专家(BMeans等)产生了一份题为《用教育技术支持教育改革》的报告,为如何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导性的框架。报告提出了改革新教学的若干特征,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明显差别。

报告进一步指出,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engagedlearning),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教育中应用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学形态有被动型向投入型转移。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特征对照表 关键要素传统教学信息化教学教学策略教师导向学生探索讲授方式说教性的讲授交互性指导学习内容单学科的独立作业模块带逼真任务的多学科延伸模块作业方式个体作业协同作业教师角色教师作为知识的施与者教师作为帮助者分组方式同质分组(按能力)异质分组评估方式针对事实性知识和离散技能的评估基于绩效的评估

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①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 ②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

③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 ④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的; ⑤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的。

31信息技术结合传统教学在新课程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从听觉获取知识,理解记忆率为30%,从视觉获取知识理解记忆率为20%,而同时使用这两种手段,可以使学生理解记忆率达到80%。因为结合了信息技术的物理教学可以提供多种感官刺激,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使得信息传输速度加快,动态的画面更加形象,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感知效率极高。新课程分模块教学,其内容十分丰富,教学课堂容量大。一方面,信息技术结合数学新课程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另一方面,有些数学问题,教师用语言是无法表达清楚的,这需要学生自己体会,信息技术结合传统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的媒体处理能力,多媒体信息有机的融为一体,实现可视、有声、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为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动态、情景,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去体会。例如,MicrosoftPowerpoint的文本、视频、音频、Flash控件的处理能力,可使我们快捷的展示我们心中所想但无法用单一的语言来表述的一些事件。几何画板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亦能作为规律性教学内容的直观展示工具。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2信息技术结合传统教学在新课程中可以完善学习情景的创设

新课程教学强调情景的创设,而传统的教学中只能凭借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去创设,有时未免枯燥。但信息技术结合传统却能够完善数学情景的创设。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时,学生就由原来的“听”数学,变成了“做”数学,在“三角函数图象的变化”这一节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句柄”控制三角函数图象,演示给学生看;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上机操作,自己输入A、ω、和φ,观察图象的变化,摸索A、ω、和φ对图象的影响,在电脑图形的不断变化,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教师的点拨指导等反馈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自我知识的重新建构。

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利用几何画版,创设的情景既形象又生动。

图1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引入(几何画版演示)图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几何画版演示)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在黑板上画演示图,很费时,且没有立体感。而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中,我们可以利用photoshop60、Flash等软件,而它们具有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住处的编辑能力,凭借这些,我们可以使微观世界宏观化、宏观世界微观化、瞬间过程永久化,展现二维三维的立体动态效果,以此建立使学生主动探究并解决问题的新型探究式教学情景,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可以使创设的情景便于学生思维的扩展。图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几何画版演示)33信息技术结合传统教学在新课程中可以分层显示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效果。例如:我们所选择的教材是人教版A,从目前我们使用的必修模块数学1和必修模块数学2来看,习题和复习参考题,都有一道信息技术题,在教学中都可以编制带有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这特别适宜于学生自我复习。

34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能够生动得演示数学的思维过程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使每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学题目都变成演示实验,在讲解的基础上,对学生有选择性加以示演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一题多解能力,最终达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来解 人教版A,必修模块数学1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中《函数与方程》在教学中,仅靠老师说,是讲不清楚的,必须结合信息技术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使用T1手持技术平台。案例:必修模块数学1,函数与方程,新课标P15。

要求: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分析:函数与方程的联系是新课标中一个新的重点内容,这一联系的基础是函数的图象.正是信息技术在处理图象方面的优势使得该联系容易表现,也令二分法讲解得以直观地进行。同时二分法是一个很好的算法实例,可以在算法教学中借鉴。此处使用信息技术弱化数值计算从而突出其算法实质。

设计:以求方程:f(x)=x3+x-l=0在[0,1]上的近似解为例。首先建立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作图象:

图4T1手持技术平台演示二分法

让学生探索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大概在哪儿,能不能准确一点再准确一点。探索过程,让学生体会并归纳二分法的步骤。最后学生动手用计算器实践求解过程。

说明:这是一个不能离开技术支持的案例,除了学生计算工具的作用外信息技术还起着多元联系表示的作用。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动态的特点可以方便地呈现对分区间的过程中函数图象与x坐标轴的交点情况,这种对图象的“Zoom”操作在没有信息技术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另外由“准确一点再准确一点„„”归纳步骤的过程正是算法形成的过程,虽然不提算法概念但思想渗透其中,这对日后算法教学是个拿来就用得好例子。

进一步从技术应用的角度考虑这个案例,学生需要处理两个问题:函数求值(三次多项式)与端点值寄存。如何充分利用技术安排好这两项工作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此处也可以看出数学教学对信息素质培养的作用。35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练习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层次分明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大大超过了传统教学中学生作业的效果。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可以使学生主动出击,化学习被动为主动,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真正激发学生发自内身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生作业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各种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使得每个学生都练有所获。当然,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亦能使教师在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免去了抄题和擦黑板的麻烦。加强了师生合作与交流,体现了教学本身的生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观性和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1.必修12教学的几个随想揭阳第一中学郑彦双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新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结果”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成果”更为重要。这就要求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随时为学生搭好知识迁移的桥梁,让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顺利地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进行知识重组,及时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并能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为此,笔者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1.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学习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从过去形成的知识、技能对新学习的知识产生的效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前者是指对新学习的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后者是指对新学习的知识产生消极的影响。如何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课题。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迁移理论与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1)问题的设置要阶梯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尴尬的场面:我们设置了一个“简单”的题目,而学生却无从下手,这通常都是问题设置的梯度不当引起的。进行设置问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尽量让问题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例如,有一次在分析“对数的性质”后,我在课本的例题基础上加以拓宽,给了学生一个这样的题目: 比较logx3x与logx(4x)的大小

本来以为学生稍作思考就想到点子上,谁知问了几次竞无人回答。笔者意识到该题涉及简单分类,且比课本例题抽象,所以就补充以下两题作为过渡: ①比较log25与log215的大小 ②比较loga2与loga4的大小

这样一来,学生有了头绪,也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迁移。(2)重视新知识的引入

新知识的引入是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的过程,在新知识引入中既可重视与旧知识的联系,又可创设有利于迁移的情景。所以能否讲好引入是讲好新课的一个关键。例如在讲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的时候,一开始我是这样引入的:

师:前面我们求异面直线所成角和线面所成角的时候,都是把它们化归成一个平面角,而且求出来都是唯一的。我们是怎样来衡量一个两面角的大小呢?怎样构造一个平面角来衡量?角是由一点所引出的两条射线所构成的平面图形,要定角,就先找点,然后作线。生甲:点能不能取在公共棱上?然后过点作线。师:很好,但这两条线要怎样作? 生甲:线要在面内。生乙:线要与公共线有关系。

师:如果我们分别在平面α、β内找到直线AB、CD,且AB∥CD。如下图所示,这时候会有什么结果呢? 生:所有的二面角的平面角都相等。

师:那能不能用它来衡量两个半平面所成交角的大小? 生:不可以。

师:如果是找两个相交线,那么它们的交点会在哪里? 生:在公共棱上。

师:在什么情况下,过公共棱上这一点且分别在α、β内的两条射线所成角会唯一?(结合图形分析)图甲:一条射线垂直与公共棱,另一条射线不垂直于公共棱。图乙:两条射线与公共棱所成角相等。图丙:两条射线都垂直于公共棱。生:最后的情况确定的角唯一。

师:无论是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和平面所成角、还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二面角,都是把空间关系转化成平面关系。这种转化思想在证明空间问题的时候也会经常用到,同学们在解几何题的过程中应该好好体会。

上面这种引入是因为新知识与旧知识有类似的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生产生“正迁移”提供条件。

原有知识可能使我们产生思维定势,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前形成的平面几何思维定势总是对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产生干扰。如“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这些在平面几何里面成立的性质,在立体几何却不成立。对于前者可以借助一个正方形,沿对角线折起来(如下图);对于后者可以用学生比较熟悉的长方体的棱的关系来说明。

为了防止旧知识对新知识产生“负迁移”,新课的引入也可以采用对比的形式。如讲“线面垂直”与“线面平行”、“面面垂直的判断和性质”与“面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当我们对知识结构有准确理解的时候,就可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定势,促进正迁移。如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理解了“升维”的思维模式,就可引导学生由平面几何中“同垂直与第三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通过拓展、变式,提出如下猜想:“同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同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同垂直于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证明或证伪。2.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发展 新课标首先贯彻的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数学教育比任何时候更重视“以人为本”。这就要求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数学老师要缓慢转变过去单一的“讲一听”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元教学模式。而培养“师生互动”,教师除了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应该关注“如何改变学生一贯形成的‘只听不问的被动学习态度”,让学生会主动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就说过:“教功课的任务在于引导并帮助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思索”。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发展这一对辨证关系。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终身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且学生学习能力获得发展可以更好地完成知识的传授,所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是核心所在。笔者以必修②的第一章为例,具体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1)课堂的自主化

由于必修②的第一章基本概念多、内容简单。例如在第一节简单的空间几何体,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具体模型结合教材获取知识。我列了一个表格,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研究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的结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组的学生特别活跃,最后还找出圆锥在教材上没出现的特称:横截面是圆;轴截面是等腰三角形;不经过轴的竖直截面是抛物线等。在最后,我表扬他们的表现,并要求他们按照这节课所学内容动手制作模型,同时告诉他们:所作的模型在后面求面积、作直观图的时候都要用到。(2)知识的形象化

由于数学的概念比较抽象且枯燥,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比较难。如果每位老师能在钻研教材的同时,把概念形象化、生活化、生动化,既可以便于学生理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例如,在学习几何体三视图的画法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投影的概念,我在教具中增加了手电筒(当然只能近似地把手电筒的光线看成平行线)。虽然最后在课堂上由于光线的影响,投影的效果比较差,但是从后来学生黑板上练习来看,还是可以比较好帮助理解投影这一概念的。(3)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

这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知识是被传授的还是被发现的?”必修②的第一章中的一些公式是学生在初中的时候用过但没推理证明过,如在柱、锥、台的体积和表面积时,就出现了一些学生很熟悉的公式。为了让学生的“数学就是死记公式一套用公式”的思想向“数学可以是理解公式一活用公式”转变。我在教具中增加了自己做的由三个棱锥最成三棱柱和一副扑克牌。在教学流程中:

先让学生判断扑克牌的不同放法会不会影响体积 师:底面积改变了吗? 生:不变。师:高改变了吗? 生:不变。师:那体积会不会改变昵? 生:不会。

由此得到结论:等底面积等高底柱体体积相等,再推广到锥体。②引导学生判断三个三棱锥底体积关系 生:三个棱锥的体积都相等。

结论:锥体的体积等于等高等底面积的柱体的三分之一。

在后续的课程中,笔者又向学生简单传授我国数学家祖冲之的儿子祖*发现的祖*定理:势幂既同,则积不容异。并及时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3.重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

自从M²克莱因的六卷本的《古今数学思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翻译成中文以后,“数学思想”(MathematicsThoughts)就引起国人重视,并有了大量相关研究。如何在中学数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当前,我们正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其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造精神是一个重要方面。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线,我在“函数的应用”复习课上,把数学建模引入课堂教学,渗透数学思想进行教学,做了一次小小的尝试,收到不错的效果。

题目:某平原镇有A、B、C、D四间公厂座落在边长为2km的正方形顶点上,为了交通畅顺,繁荣经济,镇政府决定建立一个使得任意两问工厂都有甬道的道路网。(1)请你设计一个道路网,使它的总长不超过55km;(2)请你设计一个总长最短的道路网.

这是一道策略开发题,须探索各种可行的方案,然后逐一比较、取舍,逐渐逼近题目的指标。我把学生置于平原镇“桥路设计师”的位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步骤1:引导学生获取题目的信息并转化成数学模型 步骤2:分组讨论

(刚开始热情高涨,慢慢失去信心)因为各组同学的设计过程基本出现了下面三种方案: 甲乙丙

但是计算的结果是:

甲方案:AB+BC+CD+DA=8(km)乙方案:AB+BC+EF=6(km)丙方案:AB+CD=42(km)都超过了题目要求的指标,很多学生束手无策。步骤3:引导学生探索方案

师:从上面的三个方案看来,虽然它们的总长都超过了指标,但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一个比一个接近目标。而且可以发现甲种方案是固定不变的;而乙种方案无论EF如何移动,总长至少有6km;那么在丙方案种,当四个路线的交点不在正方形的对称中心时,它们的总和会不会变化?若会,是怎样变化的? 经我这么一“提示”,学生又动手比划起来,很多学生用尺子测量之后发现,当路线的交点不在对称中心的时候,总长不但没变小,反而变大。有一位学生还用平面几何的知识证明了这个结论。他的思路是:连接对角线AC、BD,且AC∩BD=0,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证。图形如下:

当然,有不少的学生想用函数的知识来解决,当由于式子比较复杂,没能继续下去。既然四段路线仅有一个交点的情况也不可以,这说明这四段路线在中间必有一个公共路段,在根据正方形的对称性,初步拟定以下的方案:(1)(2)(3)步骤4:方案比较

根据上面三个方案,从实际生活、经济效益等多反面考虑,最后选定第三个方案。在这个数学建模的可过程中,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得到一定的激发,但由于学生及个人水平和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完全进行科学的建模过程。比如怎样科学的比较各个模型的优劣,如何更加密切的把模型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展开,自己尝试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22.写在函数概念教学之后东莞高级中学赵永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特点:精简传统内容,更新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应用增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实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

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函数的内容主要是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介绍给学生的,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着重理解如何运用函数来刻画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函数的思想方法贯彻于高中数学课程的始终。是进一步学习和参加实际生活中需要必备的基础知识,在高中教学中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函数概念是学生在初中代数课本内初步探讨了函数的概念、函数关系的表示法以及函数图象的绘制等,并具体地讨论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通过函数值的计算,列对应值表以及描绘函数的图象,使学生获得关于函数的感性知识,初步了解函数的意义,理解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函数性质画出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

必修1中的学习的函数概念、基本性质与基本初等函数(Ⅰ)和基本初等函数(Ⅱ)是函数学习的第二阶段,必修4中的三角函数,必修4中数列。这是对函数的在认识阶段。第三阶段选修系列中的导数及其应用是函数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因此函数概念的学习,是后续学习、获得较为系统的函数知识,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提高数学应用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函数概念中《新》。《实教》的对比: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1上)《数学》在比较中称《教》,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在比较中成《实教》)对比项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1上)《数学》①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异同页码范围P46页—57页P17页—30页要求或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正确理解函数概念;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函数概念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的抽象概括力同:理解

异:培养概括能力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在映射的基础上理解函数概念。

难点是函数的概念重点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概念,认识到函数到函数概念是描述客观世界中变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难点是函数的概念及符号y=f(x)的理解同: 重点:用集合与对应刻画函数 难点:理解概念

异:《实教》重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难点:符号理解引入复习初中概念以及学过的几种最简单的函数提出两个问题(1)y=1是函数吗?(2)y=x与Y=x2x是同一函数吗?复习初中概念,给出三个实例:(1)射高问题(2)臭氧空洞面积变化问题(3)恩格尔系数问题同:先复习函数概念

异:《教》从数集出发,抽象概括出函数概念;《实教》体现概念来源于生活设计意图从数集到数集归纳出共同特征,引如函数概念从表达式、图象、表格等三个方面来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概括出函数概念同: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异:侧重点不同续表

对比项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1上)《数学》①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异同概念设A、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A到B的一个函数。记作:

y=f(x),x∈A。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的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设A、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A到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

y=f(x),x∈A。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的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同:概念的描述以及相关的概念

异:《实教》增加了概念的英文注释,利用定义解释所学函数类型一次函数反 比例函数 二次函数 剖析引入的两个问题一次函数 二次函数

探究:反比例函数的三要素,并用定义描述这个函数同:研究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异:《教》中解答回应引入提出的问题《实教》中反比例函数作为探究题目续表

对比项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1上)《数学》①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异同列举函数例子,加深概念理解例1:求函数定义域(1)y=1x-2(2)y=3x+2(3)y=x+1+12-x 例2已知

f(x)=3x2-5x+2,求f(2),f(-2)和f(a),f(a+1)例3下列函数中哪个与y=x是同一函数?(1)y=(x)2(2)y=(3x3)(3)y=x2例1:已知函数 y=x+3+1x+2(1)求函数定义域;(2)求f(-3),f(23);

(3)当a>0时,求f(a),f(a-1)的值。例2下列函数中哪个与y=x是相等?(1)y=(x)2;(2)y=(3x3)(3)y=x2(4)y=x2x同:例题数目不同,题型基本相同,求函数定义域以及求函数值;函数式差异的比较

异:《实教》没有《教》对函数的比重大,但在求值上基本相当略有提高;函数式差异的比较《实教》中叫函数相等,《教》中叫同一函数函数的三要素对应关系的表示与理解、分式、无理式以及它们联合定义域的求法;函数值f(a)的定义;对应关系、定义域、值域(没有明确提出)函数符号除过用f(x)表示,还可以用g(x)、F(x)、G(x)等符号表示分式、无理式以及它们联合定义域的求法;函数值f(a)的定义(没有明确提出);

对应关系、定义域、值域;同:对应关系、定义域、值域名词理解一样; 异:《教》中强调符号表示具有多样性续表

对比项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1上)《数学》①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异同练习题P51页 1.对应问题;

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3.求值以及值域; 4.求定义域P22页

1.求定义域,(与《教》3题相同); 2.判断函数是否相等;

3.求值归纳规律《实教》同:求函数的定义域

异:《教》中有对应关系,知道函数值求相应的x;有求值域问题。《实教》加强用变量去刻画函数;让学生去计算、分析、总结归纳规律习题P51页 1、2.对应题目 3.求函数值和值域; 4.判断是否为同一函数 5.画图,说出求定义域和值域;

6.求定义域,P51页1.求定义域(有三小题同《教》中的3)2.判断函数是否相等; 3.画图,说出求定义域和值域;

4.求函数值;同:按照各自的要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题目,基本同练习题,只是没有探索性题目注释对函数一词来源解释比较到位;请同学们根据例子思考几种常见的函数的定义域构成的式子什么的函数是同一函数。介绍例题中用到的名词,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简单介绍函数名词的起源;对f(x)式子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提示和帮助(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出问题同:通过注释对学生提供帮助,更好的理解题意;异:《实教》涉及的范围更加宽泛。从以上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一、创设问题情景,符合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教》中函数概念引入时,采用三个既常见又被人们关注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缩小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和《教》中的相比为学概念而设计的引人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倍感亲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强调函数模型的背景和应用的要求,是高中课程目标的的规定。《标准》在课程目标中的第一条就明确指出:“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对于“函数”这一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当然就要加强函数模型背景和应用的要求,使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重要数学模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亲自经历上述过程中,更好的认识数学,认识数学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益是十分有益的。

数学探究,这一新的问题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它将有助于学生体验创造的激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实教》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转变学习观念,提高“以人为本”的思想

《实教》中函数概念引入时,采用三个活生生的例字容易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离我们很近,数学就在面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量意识和利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已经成为公民基本的素质,它们能帮助公民更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数学是有用的,所以我要学。实际上,数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数学的符号和句法、词汇和术语已经成为表述关系和模式的通用工具。同时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数学。二战时期图灵用数学方法破译了德军的密码,天气预报中用到的降水概率、正数、负数及表示空气污染程度的百分数,个人和家庭在购物、购房等投资活动中采用的具体方案等。这样就是“我为什么要学?”这有助于帮助他们走出以前的单纯的为学数学而学数学的的怪圈,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应用数学,愿意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现象。

两种教材从其比较,《实教》变的更加自然和清楚,没有刻意去为单独的巩固定义域、值域这些概念去单独的去设置题目,只要能有变量的思想刻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能接受一些现象,侧重点有很大的转变。

科学课程是为着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社会课程则主要是为着社会的发展;人文课程所直接关注和影响的是人的发展。可正是人文课程曾被长期忽视。一方面是取消了一些人文课程,另一方面是使一些人文课程的人文性质大大削弱或改变了。1978年以来这种状况有了很大变化,但并非十分自觉地有效地改变着,人文课程依然薄弱。《实教》中的函数概念教学课堂设计在课程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更能表明人本思想,以人为本的观念的意识的强化。

四、数学探究,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数学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无论人们未来从事怎样的活动,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中华民族历来都具有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美德,同其他学科比较,数学课程的学习更需要一点精神,需要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需要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决心,因而数学课程也就成为我们培养学生具备这种精神和态度的很好的载体。

在《实教》中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在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不轻易放弃对问题的解决,鼓励他们坚持下去,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钻研的的习惯、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进而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探究性学习(实习作业),给了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

有“空间”,才可能有想像力,才可以进行创造,费舍尔是当今世界一流的生物化学家,199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奖。当记者请他谈谈对中国教育的印象时,他说:“我对中国教育不是很了解,但我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一个印象:中国的学生承担着一个很大的压力,尤其是中学生。当然,很多国家的中学生都要通过很高的水平测试,而中国、日本学生承担的压力过大。”他还谈起他对教育的理解,他说:“我个人小时候的经历告诉我,教育应依两种情形进行,第一种是强迫手段,对孩子强迫地灌输信息、知识;另一种就是给孩子很大的空间,选择他自己想关注的事物。中国前一种情形多一些,学生没有充分的想像力,没有充分地解放自己。”费舍尔认为,“给学生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空间”,才可能有想像力,才可以进行创造。费舍尔自己走上科学之路就和“空间”有关。他15岁时,偶然读到一本关于肺结核的书,受到启发,立志成为微生物家。后来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两件事情上:弹钢琴、读大量的课外科学书籍。前者是他的爱好,后者则是他的爱好和追求。

“中国学生勤奋,但缺乏怀疑精神”麦克德尔米德是当今导电高分子和纳米材料研究的著名教授,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说:“我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见到不少中国的留学生。我的印象是,中国的学生在学习上比其他国家的学生有更高的热情。我所关注的现象是。大家太忙于学习了,没有时间问题。在中国、日本及其他国家,我作报告时通常提如下建议:不要盲目地、简单地相信我所讲的话,或盲目地、简单地听老师教的东西,不要盲目地相信书本、广播里得到的信息。要向一切发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有学生问我:如何获得诺贝尔奖?我回答说:提出一些很简单的、像孩子一样提出的简单的问题,然后去工作、工作、工作,然后再还像孩子一样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再工作、工作、工作。在美国,当老师要求学生做什么的时候,有更多的学生会问‘为什么,中国学生往往不会,好像学生不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怀疑。”麦克德尔米德在回答完这个话题时。特别追加了一句:“教师与学生要‘互教互交,学生要‘向一切发问,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这样的机会。”

六、《实教》中的阅读材料,开阔学生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观、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现数学的美学意义。总之,我们要以的基本理念为依据,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为目的,来学习和认识课程总目标和六个具体目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努力去学习、去实践。新教材使用中的经验体会恩平一中高一备课组新教材实施快一个学期了,在实践的操作中,我们结合《新课标》,新的教学理念,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谈谈我们的经验体会。

一、对新教材亮点的分析

以数学模块(2)第四章41圆的方程这一单元教学为例,虽然它只是新教材一部分,但它反映了整套教材的立意。仔细分析新教材,不难发现有以下亮点: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教材一改繁、难、偏、旧的旧教材体系,减少了与实践生活关系不密切的概念性知识等,增多了能力培训的内容如探究活动,每一课在书本的一旁有栏目:思考、提示、问题,探究等,旨在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

第二,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侧重于知识的获得,而更侧重于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但掌握知识仍是基本的要求,通过使用新教材过程的分析,对这个问题我们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的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点填入学生脑海,而是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点的技能,培养信息加工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推理的能力,因此,新教材一改过往教学的知识体系,表面看似乎凌乱,实际是将整理教材、找出本质规律的逻辑性过程交给了学生和教师,可以这么说,新教材呼唤着学生的主体精神。

第三,从编写的内容看,它一改旧教材结构功能体系,以模块形式呈现知识,每一课根据内容的不同,会在教材的一旁提出问题、给出提示、探究活动、思考。新旧教材在41这一节的主要知识点上大致相同,但新教材更能唤起学习者的内心喜好和情感,更符合面向未来的教育目的。而从另一角度看,它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第四,新教材通过知识的呈现方式,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探索研究。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教材的内涵,前苏联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学习中,这种需要特别有用,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成功是发展之母,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这种心理需要,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强大的内部力量,取得心的更大的成功。教材中的“提示、思考、问题,探究”等都体现了这个特征,并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宽阔的空间。新教材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对新教材的处理

新教材有新的布局,新课标有新的教学理念,我们作为第一线的教师应有新的教法。现以数学模块(2)第四章4.1圆的方程这一单元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这一单元的难点有三个,第一个是圆的方程的应用;第二是方程x2+y2+Dx+Ey+F=O在什么条件下表示圆;第三个是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着重抓好下列几个方面。1.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数学科学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提出、发现、论证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体系、处理技巧与思维方法。也就是怎样用数学知识体系去分析和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一种思想境界。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而解析几何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数形结合法。学生往往在解题时不会根据要求作出图形,结合题意与图形特点对照,不会根据图形特征抽象出其性质进行分析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注重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如:“411圆的标准方程”中,例3: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点A(1,1)和B(2,-2),且圆心C在直线L:x-y+1=0上,求圆心为C的圆的标准方程。我提问学生:“求圆的标准方程,就是要求出什么集合要素?”学生都会回答:“求出圆心坐标和圆的半径。”我又点名提问:“本题关键是求圆心坐标,应如何求解?”学生想了片刻回答不出来,于是我叫全班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平面几何知识找出圆心位置,让学生展开讨论,很快学生就找到了解法。

2.利用课本中“探究,思考,提示,问题”专栏,进行小组讨论,自主学习

《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自主探索、主动学习而获得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过程学习。为了体现这一新理念,教材中设有“探究,思考,提示,问题”,提出击中要害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不应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应由学生先讲、先做。体现出学生能够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想到的,教师不提醒。在小组讨论中要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如我在教学圆的一般方程定义中,先是利用课本中的“探究”专栏:方程x2+y2+Dx+Ey+F=0在什么条件下表示圆?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索结论。由于有学生课本中的思考题:“x2+y2-2x+4y+1=0表示什么图形?”做基础。故学生个个会动手先经配方变形然后展开讨论,迫使学生进一步探索得出结果。教学中的难点就得到解决。3.恰当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快捷的计算功能,丰富的图形呈现与制作功能等,若我们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并顺利地解决数学中的难点问题。

如“412圆的一般方程”中的例5,已知线段AB的端点B的坐标是(4,3),端点A在圆(x+1)2+y2=4上运动,求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

由于本题点M(x,y)所满足的条件是不明显的,学生第一次遇到此类问题,解题有一定的困难。我就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拖动A点使A在圆上运动,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图形?(是一个圆),于是我问学生能不能确定圆心的位置和圆的半径?(不能)我便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分析用转移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进行求解。这样通过信息技术的处理,使学生理解这种解法的奥秘。

4.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新课标》强调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师生互动。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不断地构造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

如我教完上例后,让学生做课本的B组题:等腰三角形的顶点A的坐标是(4,2),底边一个端点B的坐标是(3,5),求另一个端点C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是什么图形。

此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学生黑板表演,经观察,学生们都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高兴,但90%以上求出的方程是(x-4)2+(y-2)2=10,而忽视了题目的隐含条件:“C与B不能重合,C与B关于A的对称点也不能重合”。我提醒学生“题中有无隐含条件?”学生才恍然大悟。接着让学生完善解题后,总结出求轨迹方程的解题步骤。由于学生参与了解题的全过程,对出现错误的印象非常深刻。学生使会指出求轨迹方程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部分高中数学新课程课例实录实记

案例实录

1.直线的方程(2)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三部分高中数学新课程课例实录实记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1.直线的方程(2实录)深圳中学宋绍鹏上课,师生互致问候,电脑课件显示引例:如图x轴表示一条河,骆驼队从A地出发前往河中取水然后运到B处,你知道在何处取水,行程最短吗? 学生:找A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A†,连结A†B,交轴于P点,在P点取水,行程最短。教师:问题变为求P点坐标,怎么解决? 学生:求出直线A†B的方程就可以解决。教师:那么,如何求直线A†B的方程呢? 学生:利用斜截式,因为点A†和B的坐标都知道,代入斜截式方程,就可以求出直线A†B的方程。

学生:也可以利用点斜式,因为点A†和B的坐标都知道,就能求出直线A†B的斜率,再加上一点A†或B就可用点斜式直接求出方程。教师:好!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具体求出直线的方程。

学生给出直线A†B的方程及P点坐标的答案,教师肯定。指出利用斜截式求解用的是待定系数法,利用点斜式是新学知识,也比较简单。启发性提问,有没有用其它方法求解的? 学生:可以利用由A†B和A†P斜率相等,直接求出P点坐标。设P(x,0),有-4-05-x=2+4-7-5,解得x=-3,P(-3,0)。教师:一个很巧妙的思路!能过以上研究知道,知道两点的坐标,其相应这直线的方程是可以求出的。

投影显示问题:如果直线1经过两点:P1(x1,y1),P2(x2,y2),你能求出直线1的方程吗请学生自行推导出理想的方程形式,并讨论方程的局限性,能否弥补? 学生上黑板解答,板书y-y1=y2y1x2-x1(x-x1)y-y1y2y1=(x-x1)(x2-x1)学生评价:前一个不能表示垂直于x轴的直线,后一个不能表示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因为分母不能为0。

教师:评价的非常精彩,很简练!观察发现后一个形式规律性很强,等号式边的式子都是关于y的,而右边的又都是关于x的式子,它们形式完全一样。我们把它叫做直线方程的两点式。

教师板书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师生讨论后,对于重直于坐标轴的直线的方程形式予以补充。投影显示练习1求过点A(-1,4)和B(3,-2)的直线方程。练习2求过点A(3,2)和B(8,12)的直线方程。学生完成,及时巩固两点式。

投影显示例1已知直线1经过两点A(a,0),B(0,b)其中ab≠0,求直线1的方程。教师介绍两坐标轴的截距概念,指出截距不是距离,可正可负可零。板书推导截距式方程。教师:任意直线都可以用截距式方程表示吗?有没有局限性? 学生:不能表示截距的直线。

教师:说得好。如果截距为0怎么求解直线的方程呢? 学生:直线截距为0,说明过坐标原点,由y=kx就可以求了。

投影显示例2已知三角形的顶点是A(-5,0),B(3,-3),C(0,2),试求这个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P-78,边看边想,同学之间还可以研讨交流,关于给定两点求直线的方程的问题有什么心得? 学生:直线方程学了好几种形式了,点斜式、斜式截式、两点式、截距式等,哪种方便就选用哪种。

学生:两截距已知的话,就用截距式,知道y轴上的截距和直线上的一点时用斜截式比较方便,能不用两点式就不用两点式,感觉两点式还是比较麻烦的。

投影显示练习3求过定点P(2,3)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教师:同学们自己完成。同坐,前后坐同学可以商量商量,讨论讨论。学生讨论很活跃。请同学说思路。

学生:我求出有两条,一条是自式上之右下的,方程是x+y-5=0,另一条是过原点的直线,即直线OP。

教师:第二条稍候再说,先说说这直线x+y-5=0你是怎么求出的? 学生:我用截距式,是截距为a,则有2a+3a=1解得a=5,代回截距式方程得x+y-5=0。另一条直线过原点,方程是3x-2y=0。

教师:刚才同学一下子就想到有两条直线,说明思维是很严谨的,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漏掉OP这条直线,请同学们对截距为0的这一特殊情况给予充分的考虑。

学生:求直线x+y-5=0我还有别的方法,用点斜式,因为横纵截距相等所以它的倾斜角为135,斜率就是-1。学生:因为两个截距相等,所以直线的斜率是-1或1,加上过原点的直线OP,我认为应该有三条满足条件的直线,斜率为1的直线的方程我求得是x+y-1=0。教师:有同学举手了,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斜率不能为1,为1时,横纵截距是相反不是相等!教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学生:同意,截距不是距离,有正负之分也可以为0。

教师:好!问题提的很及时,同学的回答也非常准确。强化一下截距不是一段距离。学生:我还有别的方法„„

教师:你能不能把你的思路想到黑板上来? 还有没有同学有其它思路?„„好,把你的思路也写到黑板上。

学生甲板书:y=3或x=2显然不合题意,所以k存在且k≠0,设直线方程为:y-3=k(x-2),y=0时,x=2k-3k,x=0时,y=3-2k,2k-3k=3-2k,得k=32或k=-1。

学生乙板书:因为直线与坐标轴相交,所以k≠0,设y=kx+b,直线在x轴上的截距为-bk,在y轴上的截距为b,有-bk=b即(k+1)b=0解得k=-1或b=0 教师:先看甲的思路,先说明k存在且k≠0非常严谨,然后分别求出横纵截距使之相等解方程得出k值。可解。是个很好的思路,你知道好在哪里吗? 学生:两条直线一次性解决,没有遗漏。

教师:乙的思路和甲的大致相同,但采用的形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思路都很聪明,很巧妙。

投影显示开始上课时的引例,演变为新的问题“如图光线由A(5,4)点发出射到镜面经由B(-7,2)点射出,试求入射光线AP和反射光线PB所在直线的方程。”

学生:取A关于x轴的对称点A†,连结A†B,则A†B必过P点,A†的坐标可求,由两点式可求反射光线PB所在直线的方程。

教师:如此说来,这个问题和“骆驼队”的问题„„? 学生:差不多,确切地说,实质一样。

教师:这就是用同一数学模型来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接下来同学们看这样一个思考题:

投影显示思考已知2x1+3y1-4=0,2x2+3y2-4=0,能否求出过点A(x1+y1),B(x2+y2)的直线方程。

学生:2x+36-4=0。因为点A(x1+y1),Bx2+y2)都满足这个方程,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师:好!我们从一些相似的事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的数学形式,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

教师:我们这节课就学这些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东西。学生:我学到了两点式和截距式两个很重要的方程,还知道两点式、截距式都有局限性。学生:我解得数学很奇妙啊,由点斜式推出斜截式推出两点式又推出截距式,数学是有一个很强的逻辑思维在里面的,这些方程形式都是一个一个地推出来的。

教师:说得好!其实你也是在逻辑地思考,要是能把知识这样逻辑地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化,你一定能把数学得很好!学生:我学到思考问题要严谨,就是截距相等的那题,一开始我就漏掉了过原点的那条。学生:截距式的局限性是截距不能为0,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要考虑截距为0和不为0的两种情况。

教师:他的说法是对刚才同学说法的具体补充,可见,学会分类讨论很重要,能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严谨。还有,我们要有数学建模的意识,更多的东西,需要我们课后去思考。

布置作业P82—

5、6 下课。高一数学苏教版必修2《412直线的方程(2)》教案深圳中学宋绍鹏教学 目标使学生掌握直线的两点式、截距式方程。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的意识,渗透数形结合、数学建模、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重点直线的两点式、截距式方程。难点截距式方程的灵活应用。教法探究式。教具电脑。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评价引入引例如图x轴表示一条河,骆驼队从A地出发前往河中取水然后动到B处,你知道在何处取水,行程最短吗?

投影演示引便,请一名学生读题,要求同学们分析,给出方案。

引导学生探索求解直线A†B的方程的方法。学生研读题意,根据对称知识回答:找A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A†,连结A†B,交x轴于P点坐标。解决方法:(1)先求出直线A†B的方程,令y=0求出P点坐标。(2)由A†B和A†P斜率相等,直接求出P点坐标。经讨论学生给出两种求直线A†B的方程的方法:(1)利用斜截式根据待定系数法。

(2)求出直线A†B的斜率,利用点斜式方程。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已知两点求直线的方程的问题,突出知识的产生与应用。创设宽松的问题情景,给学生以探索的空间。新课抛出问题:“如果直线1经过两点:P1(x1,y1),P2(x2,y2),你能求出直线1的方程吗?” 请学生自行推导出理想的方程形式,并讨论方程的局限性,能否弥补?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讨论研究。

提示学生要善于发现规律性强的数学形式为我们所用。板书两点式方程。得出两点式方程: y-y1y2y1=x-x1x2x1 讨论得出它不能表示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给出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的方程的形式。变等积式以弥补局限性。

利用等斜率求解方程,分析严谨性。引例使两点式的思路水到渠成,对两点式局限性的深入研究,训练了思维的严谨性,渗透分类讨论数学思想。突出重点。练习投影显示练习1练习2两题学生迅速完成熟悉两点式方程。例题例1已知直线1经过两点A(a,0),B(0,b)其中ab≠0,求直线1的方程。

介绍直线在坐标轴上的截距概念。板书解答过程,指出截距式方程。请学生评价截距式方程。注意到题中条件ab≠0,进一步发现截距式的局限性,思考解决截距为0时的直线方程的求法。

研究截距定义,明确截距不是一段距离,可正可负可0。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新知识的产生。例题例2已知三角形的顶点是A(-5,0),B(3,-3),C(0,2),试求这个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投影显示例题,请学生看书,谈关于给定两点求直线的方程的问题有什么心得(体会)?学生认真看书P-78例题的解答过程。回答:给定坐标轴上的两个截距时,截距式较简单:给定一点和y轴上的截距时,适用斜截式,能不用两点式就不用两点式。例题难度不大,学生完全可以解决,让学生去比较分析司到何时用何种方程形式较好。练习练习3求过定点P(2,3)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投影形式练习3,请学生谨慎思考,充分交流、讨论、研究,充分展示学生的方法。经过一番思考与研究学生发言,利用截距式,可求出一条,考虑到截距式的局限性,想到截距为0的情形,求出了第二条直线,直线OP。有学生指出也可根据倾斜角求出斜率,利用点斜式。

设斜率为k,利用点斜式,分别求出横纵截距,根据相等求出k值。发现一次性求出两种情况。

学生在讨论或是争论分散思维有合理收敛。

学生板书思路。给学生提供相对复杂的问题,在探讨中使思维更严谨,视野更开阔,思路更活跃。思维在不断的迁移中得到完善,使课堂推向高潮。思考如图光线由A(5,4)点发出射到镜面经由B(-7,2)点射出,试求入射光线AP和反射光线PB所在直线的方程。将开始上课时的引便改换成以上的问题,请学生思考。指出同一数数学模型在不同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思考,联系物理学相关知识,很快发现和引便问题是同一实质,可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思考已知

2x1+3y1-4=0,2x2+3y2-4=0,能否求出过点A(x1,y1),B(x2,y2)的直线方程。

指出从相似的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的数学形式,就是一个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观察发现,2x1+3y1-4=0,2x2+3y2-4=0,这两个式子和相似,进一步发现点A(x1+y1),B(x2+y2)都满足方程2x-3y-4=0,此方程就是所求直线的方程。通过对知识的整合,使思维在发散、收敛以及迁移之中得到升华,让学生

第三篇: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静观当前小语课堂,新形势下又衍生出新“症状”——“虚,语文训练不落实;闹,学生思考没时间;杂,„编外‟内容占空间;散,支离破碎乱肢解……”可以这么说:语文教学在传统与现代,有效与无效间徘徊,“高耗低效”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传统与现代中优化融合、和谐共生,从无效走向有效?

(一)习惯、基础——在重锤敲打中训练养成。

识字、写字、组词、了解词意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石。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师注意了有意识地进行识字、写字、组词、了解词意的训导,但缺少必要的练习,语文教学始终在有效与无效之间徘徊。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局面呢?下面正反两个案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1、只训不练,过眼烟云

案例一:《窗前的气球》(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师:下面我们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生字:户、亚、角、病、床……)

师:哪个小朋友来读一读生字?大家想一想怎么记住这些生字?你能记住哪些生字?用什么方法记?

生:我能记住“病”,它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疒”字头,里边放个丙,合起来就是“病”。

师:真聪明,那这个字怎么写才漂亮呢?

(多媒体演示“病”字书写的注意点)

师:记住了病字的字形结构,我们用“病”字组词。

(学生组了“病了、病房、传染病”)

师:知道什么叫“传染病”吗?

生:知道,“传染病”就是会传染人的病。

生:“传染病”就是会把病菌传给别人。

师:对,“传染病”就是会把病菌传染给别人的病。下面谁说说你还记住了哪个字?

2、既训且练,打下烙印

案例二:《窗前的气球》

以上步骤同前例

生:我能记住“病”,它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疒”字头,里边放个丙,合起来就是“病”。

师:真聪明,那这个字怎么写才漂亮呢?请小朋友们认真听、仔细看(老师边讲解边板书示范)一点在中间,一横短短的,一撇长长的,一点头朝下,一提向上方,里面是个甲乙丙丁的“丙”。请大家拿出笔在田字格里临写一个。

(选取典型,师生品评、矫正,然后要求学生再临二个。)

师:刚才小朋友们“病”字写得真不错!你们能给“病”字找个新朋友,组个词语吗?

生:病床、生病、病人、看病、病菌。

师:你从哪里知道“病菌”这个词的?

生:我是在医院里看到“病菌”这个词的。

师:你真会学习!医院里也有学问呀!

生:病房。

师:“病房”这个词语是我们课文中的,从书中找词语也是一种组词的好方法。小朋友们从书中还能找到哪些含“病”字的词语呢?

生:病了、传染病。

师:什么叫“传染病”?

生:“传染病”就是你得了感冒,我们和你在一起也会得感冒。

生:就是说别人得了这种病,你去看他,也可能会得这种病。(大屏幕出示句子。)

生:(齐读)他得的是传染病,医院规定,谁也不准来看他,他也不能到病房外面去。

师:谁也不能来看他,妈妈能不能来看他?

生:不能。

师:妈妈都不能来看他,他不能到病房外面去,不能看风景,不能上学。得了传染病他还不能干什么呀?

生:不能和小朋友玩游戏,不能到公园去玩。

生:还不能动手,因为他的手上吊着针水呢。

师:这么多开心的事他都不能做,就是因为他得了——

生:(齐)传染病。

启示:巧引妙导,扎实有效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认认真真地过好识字、写字、读书关。要把识字、写字这一重点学习任务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字音读准,把字的笔画写正确,把字的结构写漂亮,要扎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习得语文基本技能。对“病”字的写字练习,案例一中教者仅仅满足于媒体演示,至于学生会不会写,写得好不好,全然不顾,恰如“君子动口不动手”。案例二中教师诱人的板演,相机的指导,师生在“君子动口又动手”中模仿、品评、矫正、练习,仅仅多给了学生一些时间,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于识字教学,我们说虽然语文教材中进行了系统安排,但有关识字与写字这一“双基”训练,绝不仅限于书本的学习,教师对源自生活中的识字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于组词,案例一中的教师就组词而组词,局限于课本。案例二中的教师在教学“病”这个生字时,不囿于书本,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组出了“病床”、“病人”、“生病”、“看病”、“病菌”等词语。

在解读“传染病”这个词语时,案例一中的教师就词解词,止于定义。案例二中,教师再一次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话中,学生自然地把科利亚的生活世界与自己的生活世界链接起来,延伸开去,说着科利亚的传染病,想着科利亚的生活——“不能玩游戏”、“不能到公园玩”、“不能动手”……也许孩子们还说不清传染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但是在他们的脑海中对传染病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它会给人带来那么多的“不能”,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解读足够了。

我们说,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语文素养,甚至关系到他们的终身发展。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扎实的语文功底从何而来?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在“训”中引导,在“练”中落实。叶圣陶老先生曾深刻地指出:“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然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新课改的课堂中却惧于“练”,怕“练”花费时间,似乎一提训练就有违背新课程之嫌。殊不知习惯的形成,基础的奠定非一日之功,非动动口就行,它需经重锤敲打,扎实训练。因此,该让学生读的就要读,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只有脚踏实地,有效训练,才能使语文教学走得更宽、更广,才能使语文学习更实在、更有效,也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另外,习惯的形成,基础的奠定非一朝一夕之功,非随口说说即行,需经重锤敲打才能使学生做到身边的工具书随时翻翻,手中的笔记随手记记,心中的疑问处处画画……才能使学生方方正正写好字,切切实实读好书……

(二)积累、运用——在巧妙引领中丰富灵活。

缺漏:训不得法,机械僵化。

课例:《小镇的早晨》(苏教版第八册)

师:教室里轻轻地飘荡着优美的朗读声,现在同学们都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这么美的语言,如果不把它背下来,那可太可惜了。同学们想不想将它背下来?

生:想。

师:那我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大家再读读,争取背下来。

(教室里传来杂乱的读书、背诵声,学生各种读书的形态皆有。)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千古真经”,是学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的重要途径。将名言警句、妙语华章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学生就能较迅速的掌握语言。然而,实际教学中,背诵往往被简化为简单的机械诵读,死记硬背,成了让学生生厌头痛的痛苦折磨。

小贴士:精彩训导,妙趣横生。

同一教学内容,一位老师是这样进行背诵指导的——

师:这么美的语言,如果能背下来,那多好啊!我们来一个背诵比赛,看看是你们背诵快,还是我的记忆好。

师生各背3分钟)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淡淡的霞光下,河面闪烁着一片片银鳞。河水清得透明,静静地和街道并行穿过小镇。沿街的河边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两座拱形的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镇两头。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从河上轻轻飘过。船驶远了,船工哼的小调,还在河上轻轻荡漾。

师:我已经会背了,能允许我先背吗?(老师试背,并故意漏掉“河面、沿街、两座、不时”这四个句首词语)

生:老师,你背的时候漏了句首词语。

师:谢谢同学们的提醒。请帮一下忙,把我漏掉的词语写在黑板上。这三个词都是句子开头的词语,句首词在背诵时往往容易忽视。背诵时,我们可以把这些词语写在纸上以便提醒自己,这是背诵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积累在效率提高的同时,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氛围中掌握了方法。“过程、方法”的维度目标在实实在在的得到了落实。

在积累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方法的引领,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积累,精当运用。学生在巧妙的背,创造性的用的过程中涂抹下语文亮丽的底色,积淀下厚实的语文功底。

(三)情感、态度——在高效对话中积淀形成。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然而,情感不是飞来之物,文本的情感跳动需要转化为师生的情感生活。转化需要基础和过程。生活的体验,场景的再现是情感产生的依靠,造势、铺垫、蓄积、喷发是情感深化的过程,有了依据和过程才有真情的体验和流露。课堂情感更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激情奔放,它更需要对话与碰撞,引诱与点燃。

小贴士:铺陈转合,潜移默化。

学生的情感如何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让我们欣赏孙双金老师《二泉映月》的教学片段:

师:让我们先听《二泉映月》乐曲,边读边画出文中带“听”的句子。

师:师父说倾听泉声会听到什么声音?

生:奇妙的声音。

师:五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了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眠,他长大后又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这次他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这声音奇妙吗?

生:不奇妙。因为阿炳卖艺度日。

生:不奇妙,因为阿炳双目失明。

师:请你们闭上眼睛,此时你们会感觉到什么?

生:闭眼一分钟。(品味双目失明)……

师:你见过卖艺的人吗?他们卖艺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阿炳卖艺度日的情景: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

夏日,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

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度、40度,他

(在凄凉悲壮的《二泉映月》乐曲声中,学生想象阿炳卖艺度日的情景。)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读出来。

(师引读课文第五节“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的滑动着……”学生读得情真意切,荡气回肠。)

语文最具情感,最有灵性。透过文字挖掘情感,根据文字还原场景、画面或故事,在场景中体现,在画面中感受,在故事中品味,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渲染、浸染,真情在自然而然中体验、流露、表达。

(四)思维、理性——在深度叩问中提升发展。

缺漏:低级徘徊,“山间竹笋”。

面对教师设置的简单、缺乏思维冲突与碰撞的问题,学生对照文本进行单向、线性的思考,思维难以深入。即使有些学生说得较精彩,也是浅薄的僵化的精彩,也是围绕文本内容本身的精彩,无法引领学生走进精神的领域,思考的天地,理性的空间。问题的浅表导致学生思考的浅层次,甚至没有思考,学生在热闹的自圆其说中丢失了思考的权利和可能,思维、理性在原地打转,思想在学生头脑的沟回中轻轻拂过。

小贴士:设置冲突,让思考充盈课堂。

对同一文本,我们尝试通过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挑起思维矛盾,引导学生在思维窒息与突围的过程中应对思想的挑战,积淀深沉的理性——

师:当皮埃尔发现海底即将发生地震或火山喷发时,他面临着哪几条道路的选择?不同的道路意味着什么?

生:一条道路是立即离开这儿,意味着他和妻子会脱离危险。一条道路是向来往的船只通报这一信息,意味着他和妻子将葬身海底。

师:面对着自己深爱的、已经严重受伤的妻子,面对海啸会带给自己的灾难,他应该选择哪条道路?

(品味皮埃尔与妻子的真情,体会应该立即离开。)

师:皮埃尔作为这世界上惟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在海难还没有发生前,他可以选择哪条道路?

抓“惟一确切知晓”、“离海难发生还有30分钟”体会可以离开。)

师:但是皮埃尔最终有没有离开?是什么使他在应该离开,可以离开的情况下没有离开?

生:最终皮埃尔没有离开,因为作为一名船长,作为一个惟一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他有责任去挽救更多的生命……

生:一个具有人性的人都不应该看着灾难发生视而不见,坐视不管,只顾自己逃生……

师:这是一种博大的爱心,是一种人性之美,人格之美……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出人意料。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开了,思考深入、全面、个性化了。在情感的撞击中,在矛盾的冲突里,学生在思索中学习思索,在探求中学会探求。理性在沉淀,思想的火花在不时闪烁。

(五)课堂交流“立体化”——言语操练求高效

王崧舟老师教《一夜的工作》时,曾问学生:“你觉得总理这一夜是怎样的一夜?”一位学生站起来说:“简朴。”王老师接道:“你的回答也很简朴,再说说理由好吗?”于是这位学生想了想说:“因为他是一国的总理,办公室里就算有高级的摆设都不过分,现在却只有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而已,因此我觉得总理非常简朴。”由于王老师的追问,学生的发言从一个词增加到了非常有理有据的一段话,语言因“立体化”而大大提升了“含金量”。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些课,学生发言虽积极投入却只能蜻蜓点水式地说些粗浅感受,缺乏“含金量”;有的则虽然观点较深入但语言不规范,表达欠妥、词不达意;更严重的,甚至还有诸如语序失调、逻辑紊乱等现象。这样的课自然很难说是“高效率”和“有成色”的。在语文教学中,课堂交流环节既是学生心得交流的最佳“平台”,更是言语操练最主要“时段”。因为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课程,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不讲究、不习练、不规整自己的语言,那应该在什么课上去讲究、去习练、去规整呢?

(六)“读解策略”“学科化” 《詹天佑》一课,尤其是文中“人字形路线”比较难处理,教师单方面的讲有“灌输”之嫌,学生自己画则又茫无头绪。一位青年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把“人字形路线”演示了一遍给学生看!他的解释是:“试教时也曾让学生画,但都画得乱七八糟,我想用课件演示是直观形象的,我认为用这种方法处理这样的难点是可行的……” 有老师就质疑:学生只需要知道课文在“讲什么”就行了吗?况且完全是在老师的讲解和演示的基础上知道了课文讲了什么。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实际上,学习一篇课文,关键是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阅读、自行参悟,以努力求解和破译课文在“讲什么”“怎么讲”。上例中,如果学生不经历一次“乱涂乱画”,教师的演示让学生失去了一次宝贵的研读深究的机会,这种“免费获得”让学生“损失巨大”!但仅仅让学生乱涂乱画,既浪费时间有没有收获。怎么办呢?我想可以这么办:根据课文叙述来画,先读,理解了吗?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我来考考你?)①山高坡陡,②火车爬不上,③师追问:怎没办?激起学生探索兴趣。④挖隧道,为什么不这样?⑤加大马力,还不行。师引导,桥很高,很陡,有什么办法降低坡度?延长坡道。⑥怎样延长坡度?建桥或铺路,⑦为什么不?工程巨大。⑧怎么办?顺着山势,设计人字形线路。⑨人字形线路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原先西北方向,到青龙桥,折向东北方向,人字形岔道口,再折向西北方向。坡度长了,分两个台阶,容易爬。⑩这段话中,那个词最能体现詹天佑的匠心独具。你能做做詹天佑把这线路画出来吗? 画后边用语言介绍人字型线路的情形和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虽然花了一点时间,但能让学生得到真真切切的练习机会,并且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研读和积极的思维,产生了自己研究的成果,再现了詹天佑当时的设计思路而不仅仅是设计成果,既激发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再现科学思路,又体会到詹天佑的聪明才智,还体会到文章用字遣句的准确和别具匠心。学语文需要熟读和精思,事实上,不管时代怎么变,学语文的方法都是感性的“听说读写”而决非理性的“推理、判断”,也不是手段的推陈出新。这实际上是一个目标、解读方法、效益三个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在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下了解人字形线路;/学生通过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熟读和精思,加上老师的点拨,了解人字形线路并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并能正确画示意图和用自己的话介绍这一设计。体会詹天佑的聪明才智和文章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

(七)因教学活动走过场而低效

上海版的三年级课文《花钟》中有这么一个自然段: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通过问答,教师改写的短文: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七点左右,月光花开了;晚上八点夜来香开了;九点左右,昙花开了。

师: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感受?

生1:文中用了许多“开了”这个词。

生2:“开了,开了”,这个词重复了好多次。

师:课文中描写得如何?

生1:具体、生动。

生2:很形象。

师:你最欢其中那一句。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本想这是一个设计的多好的教学环节,教师可通过比较、品析来感受文本语言的精辟。但没想到教师却轻描淡写地走过场。特级教师卢雁红老师却是这样上的,通过对比,一定会给你我带来许多启发。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真棒,我们把刚才说的连起来就是,(出示: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七点左右,月光花开了;晚上八点夜来香开了;九点左右,昙花开了。)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

生1:“开了”一词用得太多了。生2:“开了,开了”,太单调了,有点烦。生3:“什么花开了,什么花开了”,太枯燥乏味,一点儿也不美。师:课文是不是跟老师这样写的?(生答不是)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读一读,画一画。请挑其中一句,反复朗读,想象一下这花的样子?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牵牛花还真像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儿。师:(满脸笑容)你也来吹吹看。(生边做吹喇叭的动作,边读这句话。)师:(灿烂地笑)唉呀!吹得还真响呢。生:“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就是这样(他用双手捂着脸,再打开,露出一张可爱的笑脸)。师:(大笑)哇,还真像个迷人的花仙子。生:“万寿菊欣然怒放。”(边做动作边说)就像过年时放烟花一样,“嘭──啪”,很快地向四面八方绽放,五彩缤纷。师:(会心地笑)真是一位豪爽的花大姐。

生边做心花怒放的动作,边读这句话)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花,我觉得这些花就好像是我们班的学生,他们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姿态。真是五彩斑斓,生机勃勃。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卢老师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同样是一段话的比较,我们往往会像前一位教师只是走过场,而卢老师却能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淡化了教学行为,淡化了僵硬的学习,而学生却学得那样轻松自然,愉快充实。这种“润物细无声”扎扎实实教语文的教学境界正是我们在努力追求的。

原因何在?因为卢老师教师的用教材教、教学的意识特别强。在语言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衬托等及其它们的作用)、(书上:比喻;教学中:加上拟人)遣词造句(词句的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等,以及它们的特点、作用、效果;)和语言风格(平白、幽默、调侃、朴实、优美、文雅等)。我们的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这种意识强烈吗?

(八)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有效引领

如果说,我前面所讲的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前面几个教例,都是精心的设计、提前的预设,但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即在课堂上实施课前预设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地融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和始料未及的体验,需要教师灵动地融入自己的教学机智和经验积累,在新旧知识冲突处、在学生的经验与探索疑惑处、在不同探索结果的差异处,都需要教师把握学情、相机引领。从引领策略与生成性教学的关系讲,教学策略的价值取向就在于为生成性教学提供最佳途径和最大可能,将生成的过程最优化和生成的空间最大化。下面,我以案例的形式,依据一些教学理论和平时的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在动态生成教学中实现有效引领。

[案例1]捕捉学生认知错误,提炼顿悟

一学生读《林海》中重点句:“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不大一样”。

师:他刚才哪里读错了?

生: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不大一样”。

师:这两个词意思相同吗?

生:意思不同。“大不一样”是说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差别并不大。

师:读读课文,想想秦岭与大兴安岭差别大不大?

生:他们差别很大。秦岭“云横”,而大兴安岭则是“那么温柔”。

师:谁到黑板上来画画,看看各是什么样子的?(生作画)

师:(指图)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是——

生:大不一样。

思考与引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错误,教师是难以一一预测的。教师不能为执行教案而按部就班,必须对学生这些认知错误,现场作出价值判断并决定如何进行纠错,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由此可见,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当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及时捕捉并经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习的最好材料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因此,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谬,即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推衍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那么,即使是错误也变得异常美丽。

第四篇: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社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他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多方面的考虑。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模式应简单实用

教学中都采用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然后再做全班展示汇报。做汇报的学生要讲出思路、讲出方法、讲步骤„„,汇报展示之后,台下的学生如果谁有疑问,谁就可以随时站起来进行质疑,主讲学生能释疑的就进行讲解。而老师则适时作出补充。这样的课很有效率,师讲得很少,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达到了“低耗时高效率”的教学目的,老师教的不累、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并且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的方式。

要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新的课堂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完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

三、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课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

由于人数较多,姓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四、以多元化方式评价学生

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有关注学生情感与态1

度的形成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有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我所教班的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唐伟华同学平时不太安分,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好,我及时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更加积极。有好几个学生如马元元、李靖宇、王佳乐等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事实证明,小组互助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交流,而且对于差生的转化,尖子生的培养都是一种有利的形式。通过发挥小组优势。我班的数学学科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2013-12-17 2

第五篇: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周岱文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就是老师教学理念必须高效;学生所获必须高效;教学投入产出必须高效。高效课堂可以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为学生营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谈到教育时,提出“六个解放”:(1)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2)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3)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4)解放学生的嘴使他们能说;(5)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扩大认识的眼界;(6)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空闲消化学习,干一点他们高兴的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的深刻见解,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敢想、敢说,为学生营造有利于他们学习、发展的课堂环境。

二、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数学素养。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时,问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首先要做到有趣。因为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趣,若问题不能引起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样的问题不可取。其次是问题有数学味。若问题中数学含量很少或根本不含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也不可取。最后还要注意问题有挑战性。要有挑战学生思维的功能,使学生在数学思维得到极大的开发与发展,但是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中要注意,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更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所占时间不宜过长。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去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而给教师的定位与原来数学大纲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就是说整个教学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活动的场所,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动脑、动手,去创新。只有这样做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好。

总之,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地理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周翠华

随着初中地理教学课堂的不断改革,结合自身实际,本人在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方面粗浅的做法是:

一、课前教学设计准备

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学生上好地理课的关键,在设计教案时教师要注意突破三点:

1、目标性——教师授课目标应清晰。在每堂地理课堂上师生需要完成哪些教学目标,怎样完成教学目标。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吃透教材,考虑好每段小结,在学生每个阶段的活动之后能够给予学生一个简洁、精辟、深刻的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其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佳状态,利于教与学的稳定平衡。

2、针对性——首先教学内容是面向全体,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教师应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了解学生容易在什么地方出问题,对教学的这些关键点,教师应提前构思好教学方案,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渡过难关。其次,教育全体学生,但要针对最大群体的学生,这样以牵前引后,扩大学生吸收面。

3、高效性——课堂45分钟时间里应高效地达到或接近目标。这就意味着要最大化地利用好时间成本。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们在想学的前提下,潜意识里计算着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消化最多的知识;或者是在知识一定的情况下,怎样利用最少的时间。这种时间利用的效用都体现着高效性。如果教师没有合理的安排,多出的时间他们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来消费。所以,教师教学要想体现出高效性,关键在于如何扩充知识容量或者如何扩展思维的空间。在一般情况下,这两者应相互协调为宜。

二、实现思维的交融,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的关键在课堂,课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战场。而课堂也是师生思维火花的交融之地。

要实现思维的交融,首先教师要修炼精湛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从某种意义讲,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大部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大小。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语言应用能力,尽可能多的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还可以采用特殊地理语言,如地理谜语、谚语、成语、别称、诗歌、歌曲等。只有吸引了学生,知识才能进入学生的头脑,思路才能打开。其次,开展多种途径的教学方式,建立多形式的信息交换平台,学生思路才能通畅。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启发式谈话、自学、提问、师生讨论,要求学生回答或绘画地图,以及巡视课堂作业,个别指导等多种形式,保证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信息交换的畅通;同时还包括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包括旧有知识,其它学科知识以及社会实践知识等)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大脑中各系统所储备的信息联系起来。这对于学生学习进步是有重要意义的。再则,提醒或强化学生在45分钟内完成知识过手。由于地理评价目前只是笔试成绩,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好的记忆力也不如正确的笔记记得正确。所以教师应培养学具备在最短的时间记好笔记的能力。另外,在记笔记的基础上,调动五官刺激大脑,该用眼睛定位置的注意观察与比较;该用嘴巴大声读的做到朗朗上口,该用耳朵听的做到声声如耳的地步。在这种高要求之下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问,要求学生答疑,教师最后补充解答总结。特别是每堂课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智慧的闪光点进行放大,鼓励学生参与自评与相互评价。比如说学生的提问好在哪里,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受到同学的尊重与赞扬。这是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培养了除笔试能力外最易被忽略的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了地理能准确完整地说出来,这是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重点,也是真正意义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快捷方式。

三、课外实现创新与常规相结合。

创新思维要解决的是地理教学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常规性的思维解决的是重复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每节课都会留下个别遗憾,创造性地解决常规问题是对教师教育水平的考查。不论何种思维的训练都要针对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这样的群体。每个班都有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所以开展好异步目标教学也很关键。大胆尝试,在课外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任务,目的是让聪明的孩子更优秀,让普通的孩子更自信!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动力,他们往往能反馈出我们意料之外的成绩。

下载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渊泉小学张梅 通过这段时间对数学高效课堂的学习和研究,我对高效课堂有了新的认识。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最终定稿)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张春荣 一、认真钻研业务、准确传授知识这学期我担任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首先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为......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经验交流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经验交流 通过这段时间对数学高效课堂的学习和研究,我对高效课堂有了新的认识。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渐渐认识到高效课堂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较大容......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毅力和能力。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我认为构建......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一、 目标预设 复习目标是复习课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指向标,更是衡量教学有效度的标竿.每节复习课都要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凤州镇中心小学李艳 这学期我担任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能认真学习新课标,研读教材,课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寻求多种方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