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检测方案
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检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使每一位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提高教师办公效率,促进学校整体教育素质的提升。
二、测试目的
1、使广大教师能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实用基本操作知识与技能。
2、使广大教师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教育教学信息处理。
3、使广大教师能够比较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为教育教学及教学管理服务。
三、测试内容(一)希沃电子白板操作
会使用希沃白板软件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并利用软件相关的工具进行授课。
(二)一体机常见问题日常维护 问题:
1.问题:因非正常开关机造成,电脑系统正常启动、甚至硬盘损坏; 2.问题:电脑反应速度慢或者出现卡顿现象;
3.问题:显示器正常打开、电脑正常打开,但是显示器没有画面或黑屏; 4.问题:触控不能使用或者触控不准确 5.问题:一体机声音调控问题
6.问题:当SCT手写软件或海天地视频展台软件出现损坏,需要重新安装
7、影子系统的使用
8、u盘无法识别
9、win7无法修复问题
10、蓝屏现象 日常维护:
(1)液晶屏及红外框四周
液晶屏及红外框四周的灰尘每隔2周定期清理; 注意:使用微湿、柔软的抹布进行清理。(2)推拉绿板日常使用
A.不能用太湿的抹布擦推拉绿板,容易造成绿板表面附漆的脱落,影响书写效果以及绿板的寿命;
B.不能用尖锐、锋利的物体撞击绿板板面,由此造成的设备损坏,需要使用人自己承担;
C.用质量较好的粉笔和板擦,定期清理粉笔盒和板擦。(3)用“360安全卫士”或“金山毒霸”定期清理系统
(三)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
1、Windows基本操作
教师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资源管理器的基本使用;相关属性的基本设置、磁盘操作和控制面板中的常规操作。文件及文件夹的建立、命名、保存。文件及文件夹的删除、移动、重命名。文件内容的复制、剪切、修改和删除。资料查找。
2、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 Word文字处理:教师能熟练掌握文挡编辑;文字、段落格式设置与编排;表格与公式的制作;图文混排;掌握页面设置与打印输出,本学科试卷排版打印。
Excel电子表格:教师应掌握Excel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熟练掌握工作表的编辑和格式化;公式与函数的基本使用;各种图表的操作应用;数据清单的使用与管理;掌握页面设置与打印输出。
PowerPoint演示文稿:创建演示文稿,修改母板,新建模板,设置演示文稿的页面格式:演示文稿的页面设置;设置演示文稿的编排格式;演示文稿的插入设置;动画设置及放映。
3、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及手机软件的获取
能熟练运用相关工具从互联网、手机软件(微信、邮箱)和其他媒介获取教学相关的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资源,并能对相关资源进行简单的编辑和处理。
四、测评安排 1、6月份为板场片全体教师集中培训学习阶段。
2、预计9月份为板场片全体教师分层测试阶段。
五、测试形式
根据试卷内容集中上机操作。
六、考核的方法和形式
1.考试的内容为计算机实用操作技术,不考理论知识和死记硬背的内容。具体考核的内容由中心学校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统一制定。
2.本次计算机应用技术考核共分三个档次记录成绩,即:优秀(80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不合格(60分以下)。
第二篇:计算机应用能力免试条件
附件
3计算机应用能力免试条件
1.年满45周岁。
2.博士学位获得者或留学回国人员。
3.申报工艺美术、艺术、文学创作、农业技术、体育教练员、城乡社区卫生专业技术资格。
4.转评、兼评专业技术资格。
5.硕士学位获得者初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6.国家承认的计算机类大专以上(含大专)毕业人员(不包括其它专业设有计算机课程的毕业人员)。
7.获得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证书的人员。
8.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取得成绩,并获设区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人员。
9.经组织选派在援外、援藏、支边期间申报专业技术资格。
10.机关工作人员调到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首次申报专业技术资格。
11.乡镇基层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凡不符合计算机应用能力免试条件,申报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须获得3个科目(模块)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合格证书;申报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须获得4个科目(模块)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合格证书。
—14 —
第三篇:关于2010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
关于2010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 第三批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
菏人社字〔2010〕182号
各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直各部门(单位),中央、省驻菏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根据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科目更新有关问题的通知》(鲁人社办发[2010]30号)、山东省人事考试中心《关于2010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鲁人考函〔2009〕83号)要求,及我市人事考试工作安排,我市2010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三批考试工作将于近期进行,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考试范围及科目(模块)
(一)根据《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更新科目有关问题的通知》(鲁人社办发(2010)30号)文件规定:
1、2010年7月1日后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人员,须按照《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科目(模块)类别(2010)》(以下简称《类别表》,见附件1)所列类别要求进行报名考试。
2、评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者,须按《类别表》要求,在第1、2、3、5类科目(模块)中选取3个科目(模块)参加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
3、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包括正高级和副高级)者,须按《类别表》要求,在第1、2、3、5类科目(模块)中选取3个科目(模块)参加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另外还应根据各自岗位和从事专业工作的特点,在第4、6、7、8、9、10、11、12、13、14类科目(模块)中选取1个科目(模块)参加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
4、在2010年7月1日前参加考试所取得的合格证书继续有效。但已取得合格证书科目(模块)达不到原文件规定评聘职称要求,需继续参加报名考试的,本次报考所选科目(模块)与已取得合格证书科目(模块)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科目(模块)类别(2005)》(见附件2)或《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科目(模块)类别(2010)》中,不得为同一类别。
(二)根据《关于海外留学回国等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免于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通知》(鲁人发[2006]7号)文件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时,可免于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1、取得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博士学位的海外留学回国人员,或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的人员。
2、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
特殊津贴人员、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受省(市、自治区)政府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享受省(市、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三)符合《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鲁人发[2002]9号)有关规定,暂不参加考试或只考部分科目(模块)的人员,须由设区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或省直主管部门、高等院校人事处出具暂不参加考试或免考部分科目(模块)的证明。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时须将暂不参加考试或免考部分科目(模块)证明、考试科目(模块)的合格证书同时上报。下列人员可暂不参加考试:
1、现仍在乡镇(不含街道办事处)直属及其以下单位工作的;
2、评聘小学(含幼儿园)教师、体育教练和艺术系列中的演员、演奏员职务的;
3、评聘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
4、50岁以上的。
二、考试报名
我市2010 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三批考试仍实行网上报名、网上缴费的办法。报名时间为2010年7月28日至8月6日。
(一)报名方法
报考人员可登录菏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进行网上报名。报名时应按照网上报名流程如实填写、提交本人报考信息,下载《2010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报名审核表》(见附件3,以下简称《报名审核表》)一式二份。本人签名后交单位人事部门审核(实行人事代理的,由人事档案管理单位审核,下同)。单位人事部门对报考人员填报的个人信息、报考科目是否符合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系列等级要求审核无误后,在审核表签署意见并盖章。两份《报名审核表》一份由单位人事部门留存,另一份由单位统一交市(县、区)人社局考试中心备案。
(二)缴费事宜
报考人员根据单位审核后的信息登录菏泽人事考试信息网,按照建设银行或银联网上支付业务流程进行网上缴费(具体缴费办法详见菏泽人事考试信息网首页“信息快递”栏中的《建行网上支付业务流程和网上缴费常见问题解答》、及《银联在线支付流程》),缴费时间为2010年7月29日至8月7日。
(三)报名信息状态查询及准考证打印
所有报名缴费人员要在办理网上缴费手续后及时登录报名网站查询报名确认和缴费情况。具体查询操作步骤:点击“网上报名”栏目→进入计算机应用能力报名入口→查
询修改→详细信息。报名成功考生的审核状态和缴费状态标志应是“审核通过”和“已经缴费”。如考生已网上缴费但网上缴费状态仍显示为“未缴费”的,考生可通过审核单位与市人社局考试中心联系(各报名点情况一览表,见附件4)。报名成功的考生可于2010年8月15日至19日,直接在菏泽人事考试信息网下载准考证。
考生在报名时,由于自身原因报错考试科目或提供相关信息不实而造成的后果,由本人承担相应责任,各报名单位务必提醒考生注意。
三、考试时间
第三批考试于8月下旬组织实施,每个考生的具体考试时间、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四、考试方式
考试采用上机操作的方式,每一科目(模块)考试时间为50分钟,合格分数为60分,合格者可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科目(模块)合格证书。
五、考试费用
考试收费标准按照鲁价费发【2007】180号、鲁价费发【2009】14号文件执行,即报名费每人10元,考务费每人每个科目(模块)55元。
附件:
1、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科目(模块)类别(2010).doc2、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科目(模块)类别(2005).doc3、2010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报名审核表.doc4、各报名点情况一览表.doc.doc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计算机应用能力实习报告
计算机应用能力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设计专题的主要内容,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实习任务]:
对计算机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查阅资料为毕业设计做准备。[实习内容]:
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日益显露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伴随计算机的逐步推广和使用,计算机已在科研、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与此同时,单位技术成本也逐年有了明显的下降,然而办公室里的人事费用却不断增加。在国外,花费在专业、管理和行政人员上的成本占了办公室总成本的2/3—4/5,这一现象使人们对办公室自动化的要求与日俱增。我们必须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尽快使用现代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干部统计作为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干部情况的调查,整理和分析,了解干部队伍的发展趋势,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干部管理,改革干部制度提供准确数字的依据。其工作除涉及到干部的基本情况统计之外,还包括干部的工资统计,干部编制情况统计,干部奖惩情况统计,军转干部安置情况统计,老干部情况统计等方面,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干部的统计工作,大致要经过干部统计调查,干部统计资料的整理,干部统计分析三个过程,但这种手工统计过程,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管理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实施也需要协调发展,人事管理既然在管理系统中占有如此突出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需同步进行,才能使现代化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放大和增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事管理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是把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人事工作中,使人事管理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概括地说,人事管理现代化的内容是包括人事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人事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人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来实现人事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现代化和从事人事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现代化。
人事来之不易系统化,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点。研究人事管理,必须研究这个系统所处的环境,即研究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法律、科技和文教系统,人物系统和大管理系统对人事管理系统的影响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的反影响。离开周围的事物,去研究人事管理现代化,是注定要失败的。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写功能的有机整体。从一般意义上讲,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控制与反馈的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在系统理论中,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性能的理解。系统最佳化是系统设计成综合的内容。系统工程即用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或优化,把传统的组织管理工作总结成技术并使之数值化。用系统工程来分析系统问题是比较科学的,利用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的概念和原则,来进行人事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人事管理系统内有多种元素,如:管理人员、管理机构、办公设备、规章制度、各业务环节,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等,都可以看作它的“元素”。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是否有序,联系的方式和效果是否最优,直接影响着人事管理的水平。在不同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元素是不相同的。人事管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围绕着责任制和考核制,逐步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干部“进”、“管”、“出”制度。实现系统化,除了要解决制度问题外,还有一个掌握系统方法的问题,即学会应用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法,这对搞好人事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根据我校人事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1.确定人事管理的方针政策 2.确定人事管理体制、编制人事规划 3.编制人事计划,设置人事管理机构和岗位 4.制定人事管理的条例办法; 5.教职员工的业务培训;
6.人才选拔、使用、交流(流动); 7.考核、奖惩、任免; 8.工资、福利与保险 9.离休、退休、退职。
作为人事干部(人事管理人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能?这是人事管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对这个问题进行个体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个体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人员才能发挥之影响作用,可利用系统原理去指示。通过群体研究来寻求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来取得令人满意的配合效果等。
过去,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工作信息滞后,传递慢、“马后炮”,人事管理数据加工不及时。比如:干部考核、人员的工资计算、人事的统计、人事档案的填写,贮存等等。这些人事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准确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有关人事管理现代化的有关理论资料,提高对管理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尝试去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人事管理的现代化。比如现在有些学校和单位在人事管理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由于从事计算机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和从事多年人事工作的老同志的帮助,他们:
首先,开发了“中华职专职工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其次,将学校或单位人员的档案内容的所需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磁盘里,需要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维护,还可以将有关数据打印出来。
第三,还用计算机进行了日常办公现代化的管理工作的使用。第四,及时收集、加工、整理、存贮、检索新的变化数据。使其单位人事管理初步实行计算机化,让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使人事管理者总是根据准确、及时的人事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管理。只有计算机才能将现代化社会中,成倍增长的人事信息量,进行及时收集、加工、整理、贮存、检索、传递、反馈给决策者。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即:
(1)对输入的人事数据,进行数值运算和逻辑运算,求解各种问题。
(2)对人事信息进行加工来解决各种数据处理问题,为人事决策者在决策时提供依据。(3)对人事管理的各种资料数据和计算机顺序,具有记忆存贮的能力。
实践证明,当管理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达到某一限度时,即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贮等,可以使用人事基础信息,高效、合理、恰当地管理。这样,人事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发展而不断完善,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管理中的地位也就是益重要。
正因为如此,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人事工作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保密性越来越强,而且信息的密度不断提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人工操作手段已经无法搞好人事管理工作。而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有:
(1)计算机能够比人更快地提供有信息价值的人事数据;(2)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新的人事数据;(3)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加准确的人事数据;(4)计算机能够比人处理更多的人事数据等等。
正因为如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建立的人事信息系统,即计算机人事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人事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可以及时掌握整个人事管理系统的全面情况,提供系统的准确的人事信息,可以促进人事工作的规范化及各项管理制度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是可以提供各种加工处理了的人事信息,以满足人事管理的特殊要求,适应新形势对教职工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帮助选择方案,实现优化决策。
当前,不少单位的人事部门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仅限于简单的单机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复杂、用户的需求,其应用还会
总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的客观要求,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大进步。今天我们运用计算机进行了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初步现代化的开发和使用,它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它把人事干部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精力从事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和其它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去;它能使决策、计划和其它管理活动更加科学、精确、灵活。因此,建立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客观发展必然趋势。尽管在人事管理方面还不可能普遍使用计算机,但从长远来说,人事管理现代化和计算机是不分割的。轻视或者拒绝利用计算机技术,就不可能真正地、全面地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的,人才开发管理的加强,我们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使用计算机的人事管理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也已同步发展,但是由于一些现实因素,教育信息化的成果并不令人满意。由于地域、经济的差距,很多农村小学的中老年教师群体对于信息化教学知之甚少,没有使用信息化多媒体上课的经历和经验,对于最基本的计算的使用都有
难度。在省教育现代化创建进行的关键时期,如何解决快速提升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所以研究如何让提升这部分群体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办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 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该能力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计划纲要》出台以后,信息技术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化教学迅速席卷校园,来势汹汹。这是一次信息技术由上到下的普及,是信息化教学的全面覆盖。为响应此趋势,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自2013年初正式步入省教育现代化创建的高潮阶段,从市区实验学校到偏远农村学校所有多媒体硬件设备配备都一步到位,那么应用多媒体主要是计算机进行信息化教学就成了当前摆在中老年教师面前的最大的任务。众所周知,电脑自普及开来真正用于教育教学的时间也仅仅不到二十年,而且是从发达地区到落后地区、从高学段到低学段缓慢过度的。而由于经济教学条件落后,农村小学多数是中老年教师留守,所以在省教育现代化正式延伸至农村小学的今天,中老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将彻底面临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一台电脑,一件投影机”的本质转变。所以如何提升农村小学中老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成为教育现代化普及所要解决的首大问题。
二、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1.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知识
我国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年龄主要集中在45-53岁,第一学历主要集中在中师和大专层次,还有一些是非专业的代课老师出身。调查表明,我校中老年教师群体中,第一学历专科的教师占69.2%,有30.8%的老师曾是代课老师;目前这个教师群体中通过函授学习获得本科学历的老师占92.3%。
这部分教师的学历层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只有利用完善的知识结构,把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技术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有效结合,才能充分体现教育教学的艺术性、科学性和严谨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教学设备现代化以及教学模式的转变,都让农村小学教师意识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信息化教学对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性。但是,偏远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条件落后,中老年缺少与年轻教师同等的学习机会,再加上本身安于现状的惰性心理,导致他们逐渐脱离新形势下的新教学,难以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
2.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就是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创新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在经过新课程改革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后,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渐转变,我校84.6%的中老年教师已经认识到终身学习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只有23.0%的中老年教师能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并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其余15.4%中老年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转变,而传统的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形式也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农村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或者确切的说行为表现普遍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3.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调查显示,92.3%的农村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就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能力,84.6%的中老年对于信息化教学最核心的设备——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极度匮乏,尽管部分农村教师能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只是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制作与教学相关的文档课件资源;甚至有23.1%的农村中老年教师连基本的开关电脑都有问题。尤其又缺乏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再加上农村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滞后,缺乏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高能力、高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师,因此,在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的信息化教学时代,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进度令人堪忧。
4.农村小学中来年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
科研状况
信息化教学的大面积开展和新课程改革贯彻实施使得基础教育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农村小学教师应不断反思并提升自身研究教学实践的能力,从而改善提升教学效果。调查表明,30.8%的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认为教师应针对信息化教学实践开展教育科研,但仅有7.7%的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能够针对自己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建立教学案例,并对
之进行反思和研究;30.8%的农村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反思和研究信息化教学实践对提高现代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性,认为教师是否开展教育科研并不重要。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已经从思想上意识到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科研是为了解决现代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但实际上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一直处在低水平层次上,无法保证信息化教学的全面高效开展。
三、提升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策略
农村小学种种现实因素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村小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低则是首大障碍。几乎100%的村小老师都反映:现在不会电脑是关键,过了这一关,什么都好说。所以针对阻碍教育信息化的这个主要矛盾,我校经过一段时期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和受培训教师的问题反馈分析,初步总结了提升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硬件配备必须到位
其实,到2012年为止,江苏省基所有的村级小学也只能说配备有电脑机房,基本上没有用于正常学科教学的多媒体教室,而且即便是机房的电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得到保证,有的村小根本不足以为学生开设计算机课程。就我自己所在的学校来说,2012年是建校之初,曾经的旧电脑基本已全部作废,新电脑迟迟没有配备到位,所以,一学年学生没法上信息技术课,而正常学科教师的教学仅仅是凭借一本手写教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2013年我区正式进入如火如荼的省教育现代化创建时期,村级小学的教室多媒体、机房设备和校园网络等一系列教学相关信息化设备全部配备到位,为响应创建工作,老师也每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用于现代化教学。
2.注重培养村小教师信息化素养
如果说农村小学信息化设备短缺是阻碍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性因素,那么教师信息化素养则决定信息化进程的关键性因素。信息素养的定义包括以下几点: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的人;能清楚的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2]。现在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已经被全世界接受和重视,并逐步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性思想。而拥有信息化素养正是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问卷调查显示,我校中老年教师群体13人中仅有1人具备这样的信息素养,能够独立自主学习,将网络上有用的信息筛选、整合、并应用与教学和正常的交流中。其他教师根本缺乏独立自主、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意识弱,信息敏感度低。多数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信息面窄,缺乏对信息的敏感意识和处理能力,而且心理还对现代信息化教学极度不适应;二是对于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精。他们缺乏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的不断发展,这部分教师群体越来越停滞不前。所以在校园网络也已通行的今天,首先要对这部分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这就需要各校跟军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制度,从心理层面到能力方面逐步接受信息化教学模式。
3.加快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要想快速应对信息化教学模式并熟练应用,需要专业人员的专业性指导,信息技术教师不可或缺。当前国内偏远地区农村小学有的不具备信息化教学条件,有的即使达到要求,也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在各学科当中,计算机学科无疑被认为是所谓的“副科”,需求不高,不受重视,在条件落后的农村小学更是如此。基本上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主科教师中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好的兼职,所以缺乏专业性指导。当前要想带动整个教师群体的信息化发展,就必须先对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以小群体带动大群体,系统的提升整个教师群体的家算计应用教学能力。
我校目前教师总数23人,专业信息技术教师仅有1人,为响应省教育现代化创建,信息技术既要教师要负责现代化档案材料创建、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各学科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等任务。目前我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多数集中在城市初、高级中学,农村小学本科计算机教师微乎其微。所以,政府领导应该为农村小学大力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并积极鼓励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相关专业的在职研究生,以达到不断提高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技术教学能力,真正实现个人发展带动群体发展。
4.加强信息化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指导
目前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所面临的是首要问题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太低,满足不了实际的教学需要,这无疑需要制定一个全面而又系统的培训计划,由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牵头,进行系统的实践培训教学。但是,实践教学过程中也不能缺乏理论指导。缺乏实践操作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3]。当然,农村小学的中老年教师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信息化教学理论知识,他们所进行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也并非完全盲目,但就他们第一阶段计算机培训实践操作效果来看,仅注重技术的学习和使用却没能掌握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理论,也是影响他们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一个更为主要的原因。
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来看,就三大办公软件,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迫切需要学习的是课件(ppt)制作技术,因此有必要在进行计算机全面操作技能培训的同时,给他们更详细地提供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根据这批教师专业成长及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情况,信息化教学理论扎实与否,既影响教师学习相关技术的态度、动机以及应用技术的能力、方法,也将反过来影响中老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影响他们信息化教学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因此培训、研究人员认为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信息化教学理论的培训。
5.互帮互助,相互影响,创造整体性发展趋势
为了快速提升村级小学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首先通过让他们观摩和研讨现代信息化教学的案例,提高农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其次,针对农村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低的状况,结合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创建的实际及其教育教学实践,精心制定中老年教师计算机技能培训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基于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校本培训体系,使农村小学教师在电脑知识培训的过程中体会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学习的同时,结合他们自己的教学实际,引导老教师在学习、自我反思、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农村教师要主动应用和反思信息化教学,并针对教学实际问题不断进行学习,在懂得使用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案例交流、网上论坛发帖、互动交流研讨、课题研究讨论等多种方式与其他教师进行切磋合作,提高自身利用电脑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及有效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的能力,真正促进自身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针对培训,还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反馈机制,因为培训也是出于摸索阶段,我们要不断为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供指导和服务,不断提升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群体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日常教学的能力。
6.实施奖励机制,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调查问卷中发现,多数村小中老年教师很少有展示自己教学技能的机会,而92.3%的老教师认为针对中老年教师这个特定的群体开展的多媒体赛课活动将能大大激发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产生动力。外在设施到位了,教师的内在需求也就产生了。我区经常会有学校教师到其它学校参加各种校际交流活动,而且校内也会定期举办多媒体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等赛课活动,但以年轻教师教师居多,少数中老年教师参与也都相对处于劣势,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学习发展。目前我们迫切需要为村小中老年教师群体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借助这个平台展示自己,可以让他们的所学尽力发挥展现。从我们周身边的环境来说,集体备课,教师间课程的互动交流,校本培训,继续教育学习,学校的的学科教学研讨会,示范课,公开课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完成展示自我的平台;对外来说,校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更能激发他们拼搏的斗志,创造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共同和整体发展。而伴以一定的奖励机制,将能都大大催生这些教师心中的积极正能量,这些教师们在这些活动能够中互相学习,分享成功教学的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研究结论及展望
省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已逐步接近尾声,正面临全面验收,对于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这个群体应如何快速提升计算机教学应用能力,以彻底实现我区教育现代化,通过对我校中老年教师群体计算机应用能力现状分析、制定培训方案、培训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反馈得出如下研究结论:首先要保证基础信息化硬件设备配备到位,这是保障和前提,其次再针对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短缺不足的地方进行填补,最主要的是计算机实用技能培训,最后针对中老年教师心理发展特征提出采取有效学习竞争方式,整体上对于提升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很大提升促进作用。
对于农村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前人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我区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这个群体,抓住特殊地区特殊时候影响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因素——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策略进行有效研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地方法。在接下来的教育现代化验收工作中,我区村级小学的中老年教师群体将会以新的姿态展示自己!
参考文献
[1]廖龙龙.农村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8,2005,08
[2]郭力.浅谈中职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J].民风·期刊1671-1297(2008)07-093-01
[3]赵国平.论实践教学足与理论教学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