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浅谈学生数学的思考能力培养
临汾市实验小学 裴莉
传统的数学课堂体系大体上是严格按照科学的体系展开的,不大重视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内容一般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这样的内容虽然便于教师教给学生成套的数学内容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但学生只能被动参与,只要注重教科书提供的数学题目的计算和解答就行了。学习上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沉迷于题海战术。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普遍存在。这种传统的课堂体系及其产生的教学观,所带来的弊端日益呈现,与素质教育思想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日趋扩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度重视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其目的在于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学生在学校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计算能力,而重要的是获得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和利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对客观事实尊重的理性精神和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态度,获得创造性的思考能力。新课程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独立思考是人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培养善于思考的人,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更是新课标所强调的目标之一。以下就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会思考,谈谈几点拙见:
一、设计情境,培养学生思考的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穿插介绍一些科学家如何利用思维这一武器,去揭开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奥秘而取得惊人成就的事例把学生这种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使之产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欲望。我们还可以有目的地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然后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探索,使“障碍”最终得到排除,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尝试创造和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思考激情。在第三册“用乘法口诀求商”,我设计了猜数谜,让学生自己猜一个数,把它乘以3后,所得到的数告诉老师,让老师猜出学生所想的数,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经过几次准确无误的猜数后,不少同学欲知缘由;我不失时机,引导学生静下来进行思考,发现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抽象成一道应用题,进行训练。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几位同学,本来遇到应用题就打“退堂鼓”,经过这样有趣的练习,竟然慢慢地喜欢做应用题,每次都能积极进行思考。
二、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变式”是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时,突出其本质牲。“变式”教学,就是组织学生的感性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或是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各种具体对象时,不断变换引用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而让其本质的属性始终不变。“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助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思维惰性和感知上的错觉,防止学生把注意力固定于教材内容的非本质的偶然因素上,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从而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例如:某教室内有45位同学,第一次出去13位同学,第二次出去15位同学,教室内还剩下多少人?为了养成同学们动脑的习惯,我特意留下不少时间给同学思考,然后进行归纳:
(1)45-13=32、32-15=17,(2)13+15=28、45-28=17,有的同学想出了第三种解法:45-15=30、30-13=17;
通过观察比较,不难了发现第三种解法在运算上有较大的方便。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这道题进行深入分析,弄清本题所含的四个量:教室内的总人数、第一次出去的人数、第二次出去的人数、剩下的人数,然后与学生一起将进行编造题目。如“求第二次出去的人数比第一次出去的人数多多少人?”或“出去的总人数比剩下的人数多多少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采用对同一道题目,鼓励学生采取多种解法;对同一种题型,鼓励学生自己编造多样的题目。不但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的思维在解题上表现得更活跃,能主动、积极地变换思路,排除所遇到的障碍,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
采用“变式”要适当、科学,其成效不取决于运用题目的数量和问题的深度,而在于是否典型,能否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能否使学生摆脱感性经验的片面性的消极影响,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否则,效果就可能背道而驰。
三、“授之以渔”,培养思考的独立性
思考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能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和解决尚未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能自觉研讨获得新知识。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现代教学法,如“引导发现法”和“导学探究教学法”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发现、探究的方法,使之在认识和探究的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的自觉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就是“授之以渔”。
在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提出问题时先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给他们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动脑思考,而不是头脑灵活的同学抢先回答了问题,其他同学只能跟着他的思路走。当有同学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的时候,我会示意他们先把手放下来,给其他同学一点思考的时间。
当遇到新问题、新题型时,大部分同学受到理解能力的限制,往往束手无策,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时,应当适时鼓励学生试用已有的知识,加以分析,尽可能多考虑已学过的解题方法,在平时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例如:第四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我让学生先练习已学过的相应题目的运算,再以提问的形式,触动学生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思考,产生感性认识,便于学生在独立思考时生成疑团,产生独立探究的欲望,寻求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小学生正是处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期,为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代之新的教学法;主动了解学生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水平,运用教育心理学规律,有计划地给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机会和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高级的状态,有效地促进知识的牢固掌握及技能的培养,从而不断地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第二篇:关于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关于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人的创造力的潜力。” 江泽民曾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能力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创造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大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敏锐地抓住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发明的萌芽,从娃娃抓起,从培养创造力入手,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增强青少年的创造力。青少年学生能力创新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引导,培养创造兴趣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霍立原认为,在青少年参与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学习活动的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就是求知欲。也就是说,兴趣对科学创造具有启动功能,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的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兴趣又是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条件,兴趣能使人入迷,入迷的程度越深,其聪明才智也就发挥得越充分。
学生时期富于幻想,心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向往和追求,学生一般都有做个好学生的愿望,教师必须珍惜和保护这种愿望,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活动,对学生来说,憧憬和兴趣会使他获得新知和成功的体验而带来的满足。
总之,教师学生积极引导,重视对青少年各种兴趣的培养,并通过以身作则加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大自然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魅力,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生活带来无穷无尽变化的重要影响力,抓住青少年的好奇心,启发其求知欲,开阔其眼界,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突破口
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堂中心”的局面,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1、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符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学习。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当代教育思想,内容要新颖、有趣。在教学信息的恰当部位设疑及巧妙迂回的提问,富有“心机”设计及答案点拨,形式多样的练习等,能表现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大千世界的众生百相,人类历史的演进沉浮,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等都能通过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一个知识点都变成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使每一项活动都有成为学生获得进步的阶梯,以至“激情涌动,欲罢不能”。
2、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进电教、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需要彻底改变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考试制度,实行评价标准多元化;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加强那些概括性强、适应面广,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理论以及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建立灵活充实的课程体系。
3、在教育过程中应摒弃“仓库理论”,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专才专用,注重个性发展,提倡标新立异,即提倡创新教育。只有允许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他们的潜能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才可能发现新问题、作出新成果,孕育出真正的创造力,成为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要求的人才。
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一方面,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求知求学的道路上就会辨不清方向;而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教师包揽一切,知识就不会真正属于学生,就无法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教师的职责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更重要的在于指导学生“学”,教师不应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或装卸工,而应成为运动场上的教练员、识得良驹的伯乐。另一方面,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造能力的教师队伍。俗话说地好,要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创新素质的高低和创新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决定着有创造潜力的学生能否脱颖而出。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在讲课过程中能讲出新内容,出题时能有新思路,解题时能用新方法,议论时能发表新见解、新观点,科研中能有新创举、新发现,在学生中就会树立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表形象,就会通过潜移默化有效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祖国的未来需要青少年去创造,青少年需要教师去培养,我们教师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造志向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人才幼苗。
四、鼓励青少年敢于动手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从人类的进化来看,在漫长的岁月里,劳动创造了人的手,手的发展又改造了人的大脑。从生理机制上来看,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从小重视动手能力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能的开发。翻开科学家的历史,追溯他们的成长的道路,我们会惊奇的发现,他们能在科学发明创造上获得成功,与他们从小就愿意动脑、动手有密切关系。瓦特从小喜欢各种机械,装了拆,拆了装,每天“动手”,后来终于发明了蒸汽机;莱特兄弟从小喜欢观察老鹰怎样飞行,自己动手制作风筝,后来终于发明了飞机。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实践操作的机会,促进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的发展。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些特殊的最富于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做某些精细的、灵巧的动作时,就能使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否则,这些区域将处于“沉睡”状态。所以,要经常设计一些让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际练习活动,加强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实践是思维的载体,是训练的基地,是创造的摇篮。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主动地去补充和拓展,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增强学生创造的信心和勇气,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能力以及应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使自身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要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某些科研课题或接受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研究任务,迫使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收集有关的研究资料,参与研究讨论,从而进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真枪实弹”的磨练;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深人生活实际,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比方说,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场馆、博览会(如汽车、建筑、电子产品、艺术博览会等)、科普展览,参加各种形式的创新作品大赛(如机器人设计大赛)、创造力大赛,与设计师、工程师一起,参与一些项目的设计工作,包括一些开放的实验室项目,利用网络完成一些互动活动,聆听专题讲座等,打破校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助于青少年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激发他们关注科技发展、亲身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使青少年的创造力乃至科学素养得以培养和提高。
总之,要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这是决定科技活动成功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作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必须
紧密结合活动的实际来展开和深化,在实践中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思维素质,开发他们的创造智能。在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实践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爱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异想天开”,不求一开始就成熟;
2、支持学生大胆实践,学中干、干中学,逐步总结提高,不求一下子就成功;
3、指导学生选准重点,总结提高,做到有所取舍,集中集体智慧,不求一揽子都解决。
如何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提出: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二十世纪心理学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发现创造力是智力正常人普遍具有的心理潜能。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开发它、利用它。就像一个人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这虽为日后成为音乐家提供了良好的先天素质,然而更需要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尤其是自我磨练,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家。创造力也是这样,虽然人人都有创造潜力,如果你不去开发它,它永远不会显露出来,就会被埋没;就像有嗓子不会用它去唱歌一样。实践证明,通过教育和训练,任何一个人的创造力都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其中又主要是智力的竞争,创造力的竞争。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造精神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智力能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启发、引导和培养训练工作,这一能源一定会被激发、被唤醒,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第三篇: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对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性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好学生的作文能力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文应贴近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达到自主作文的目的。”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可少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确实,孩子们从襁褓中开始牙牙学语,就享受着语言表达的快乐,他们乐此不疲的表达。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小学生受到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是空泛的属于别人的情感,失却了童心的纯洁无邪。总体而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如重表达,轻育人;重模式,轻能力;重课堂,轻生活;重指导,轻讲评;重范文,轻下水。如何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一直以来是我在实践中困惑且不断探索的问题。于是我确定了自己的实验研究课题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希望能在实践与探索中总结方法,积累经验,找到切实可行的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三、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2、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小学生各学段作文能力培养的途径。
4、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小学生各学段作文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激发写作欲望,克服惧怕心理。
2、如何利用文本资源,关注学生语言和写作技巧积累。
3、怎样指导观察积累,充实材料库,使学生有话说,说真话。
4、如何进行人性化的评价,增强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总体上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之以各种研究方法。
2、前期工作:采取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3、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4、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0.9—2010.10)准备阶段。认真进行理论学习,提出新的方案,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建立健全组织,加强管理。请专家论证方案,申报课题方案,再搜集相关的资料,组织培训,推出研究策略、方法、进行研究。
第二阶段(2010.11—2011.7)实施阶段。在骨干力量研究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展开研究,认真做好阶段性课题的总结与反思,并编排《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论文集,完成《案例集》和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三阶段(2011.8—2011.9)总结阶段。完成结题报告,举行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七、主要研究途径:
(一)转变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写作是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先进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中过分偏重作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即使强调思想内涵在实际作文中也只是流于形式;另外,假话、套话、空话、答话连篇累牍,导致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鉴于这种现状,我们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应该转变旧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明确小学作文教学饿性质和目的,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叶圣陶提出“要写出城市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作文务先求“真”,凡与这一道理格格不入的“陈腐观念”或“时髦观念”均要改变。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他们讲真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想写,写自己想写的、所追求的、所欣赏的,同时促进他们知、情、意、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题,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 学生是作文的主任,作文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写作兴趣方面,我们可采用以下措施:①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培养写作意识;②注重平时积累,作到厚积薄发;③开创多种训练形式,提高写作能力。
2、要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①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②大胆放手,肯定他们的创新意向,给学生广阔的创新空间。③踏踏实实地抓好学生思想素质、语文素质等各项基础素质的培养。④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创新意识。
(三)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阅读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协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
2、体验生活
作文教学是带有社会性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因此,当今小学作文教学无比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
3、课外练笔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练笔很重要。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写日记、周记,作读书笔记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灵活自如的练笔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材料,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
4、口头作文
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说”有助于“写”,经常性的口语训练能锻炼学生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书面,轻口头”的观念,加强小学生的口语训练,例如,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比赛、口头编故事活动等等,切实提高学生苦头作文的能力,以便为人际交往和书面作文服务。
(四)营造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 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为此,教师样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2、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所谓放胆表达,旧司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题材,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框框舒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是协作的方法,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真情实感。
3、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
作文教学一般简化为“指导——习作——评改”三个环节,其中评改作为收尾性工作,在这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据我们了解,目前小学的作文评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评级式。教师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敷衍了事型和越俎代庖型。要么对学生的作文草草批阅,要么字斟句酌。我们觉得,这两种做法都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了克服这些弊病,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倡导互批、自批和众批,创造良好的作文气氛,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1)课题研究报告。
(2)学生学习情况调查表及调查报告
(3)低、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实录4次。(4)相应的论文。
(5)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第四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扎实开展语文课外阅读能力活动至关重要,我们要下功夫抓好课外阅读,把语文课外活动开展好。经过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成功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首先应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由于小学生是社会现实的人,他们具有不同的社会经历与生活经验,以至于产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所以,他们对课外读物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作为语文老师,为学生创造零号的课外阅读条件,是开展好课外阅读的一大保证。因此,我们应采用多种的方法创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多阅读课外书籍。比如,教室里,可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开辟“读书角”、“心得体会交流角”等园地;也可设立图书角,并配备班级图书小管理员,图书定期轮换交流;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上图书馆、阅览室读书,吸引学生学习课外书;在训练习作过程中,及时表扬班中喜爱阅读的同学,请他们谈爱看书的体会,如何借鉴优秀习作来写好习作成功经验,随着年级升高,可开展读书交流会、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写作竞赛等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浓厚的氛围,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在这里,教师还可针对学生个别化的特性,介绍他们阅读相关读物,诱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对“贪玩、不求上进”的学生,教师应介绍他们阅读关于鲁迅、郭沫若、爱因斯坦等名人勤奋、自学成才的读物,让他们感悟到“低分未必无才,勤奋必定成才”的道理、对“高傲、好出风头”的学生,教师应介绍他们阅读诸如“大雁飞行”、“群狮捕食”等相关读物,让他们领悟到合作才能成功的真谛;对“懦弱,与世无争”的学生,教师应介绍他们阅读有关新加坡、日本等从地少人多的资源小国成为亚洲经济大国的相关读物,使他们领悟到如今世界充满竞争,惟有自强不息才能自立生存的道理,使他们真切地体验到读书有益心智,激起他们“我要读”的动机,真正激发起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要给学生指导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较好的阅读习惯。
1、讲练结合:这里的“讲”不是教师讲,而是学生阅读后自己讲。低年级进行简单复述;中高年级讲前拟发稿提纲,或拟要提的问题及答案。学生所提问
题从自己的实际水平出发,其他学生也乐于答题,促进全班学生对自读课文的研读。鼓励学生进行读书讨论,讨论他们最喜爱的文章,最喜爱的人物,最感兴趣的事。利用练习题,让学生自读自做,师生共同评议。学生也可自发组成一个读书小组,交流读书心得。
2、比较、扩展。在课内,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总结并掌握学习课文的方法,课后选择与课内教材同类型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运用从课内学到的学法,独立阅读理解,扩展学生课文阅读范围。如,学习了《落花生》这篇课文后,掌握了借物比喻的写作方法,这时可让学生课后学习《闷头花》、《甜藤儿》这两篇文章,思考解决文章是借闷头花和甜藤儿来告诉人们有什么道理。
3、交流讨论。阅读后,学生间可互相交流反馈阅读的情况,可共同讨论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难题,互相交流学法心得。这样,不仅可使学生掌握到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也可使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迪,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会日臻完善,同时学生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有好处。
4、读书做笔记。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把读到的好词、佳句、甚至好段、篇摘录下来。这摘录时可分类进行,如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景物描写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读得仔细,又能从中体会到好词佳句的作用,为进一步运用这些好词佳句创造条件。老师要及时鼓励学生把这些好词佳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写作之中,使它们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让学生学会运用积累的材料,形成能力。
此外,可举办阅读知识小讲座,传授一些较好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技巧,养成边读边想边批、勾、画、注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足够的时间保证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首要条件。如今的小学生仍存在着课业负担过重的突出问题,这成了进行课外阅读的严重障碍。为了给予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我们教师应首先做到改进课堂教学,少讲精炼。但是毋庸否认,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学校特别是许多边远山区的学校,课堂教学仍停留在“授受”的层面上。在课堂上,教师好像有讲不完的“知识”,问不完的“问题”。这样一来,大量的练习只好安排在课外完成,因此学生在课外时间只能淹没在所谓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之中了。为此,必须彻底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少讲精练”上下功夫,多留些课外时间给学生。其次教师应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时间。过多的课业负担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自然也就挤掉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为此,教师应依据上级有关“减负”精神,确实实施“减负”计划,严格控制学生每天的在校时间及学生的作业量。学生的作业(除实践性作业)尽可能在课堂里完成,而且应坚持精简的原则,坚决摒弃大量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以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四、选择学生合适的读物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方涉猎。写作知识要读一点儿,历史地理要读一点儿,童话寓言要读一点儿,科普文章也要读一点儿,切不可“偏食”,从而增加知识储量,这对于学好语文很有好处。所以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选择。低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少,阅读能力较差,可以选择一些内容浅显、情节生动有趣的注音读物或一些图文并茂的图书,如童话、寓言等进行阅读;中年级学生兴趣逐步发展,对于英雄人物事迹及科普知识饶有兴趣;可以为他们推荐这方面的图书;高年级学生已经形成初步的兴趣爱好,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爱好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读物,而且可以适时地为他们推荐一些名著名篇,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其次可采取课内外结合的阅读原则。坚持课内外结合的原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读书效果大有裨益。课内外结合的阅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课内的学习延伸和补充。通过阅读,了解与课文学习相关的科普知识,了解课文所描述的时代背景以及故事的发展等。如学习《只有一个一球》一文时读读《少年百科全书》,了解一些有关地球的常识;学习《狱中联欢》时读读长篇小说《红岩》,深化对革命前辈不屈斗争的感受和理解。(2)阅读技能的实践与运用。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帮助形成稳定的阅读技能。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必须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教给他们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第五篇: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我们的学生平时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感到无话可说,感到无材料可用,不知从何处下笔。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时候,不但要教会学生写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为写作丰富材料。那么究竟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于是我结合平时对作文教学的观察、思考与实践,对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探索。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增强学生的作文自信,培养浓厚的习作兴趣。
作文是生活实践、思维与语言的统一。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通过多种形式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给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再也不把作文当做是负担,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通过写作来自我表达,通过写作来与人交流。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开放课堂,激发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谁也无法预料在倍感压抑的氛围中,学生能够灵思不断,感悟无穷。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开放的:
平时上课可利用前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演讲,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内容就以平时的生活经验,或观察所得,或读书心得为主,可以是当天新闻,道听途说,童年趣事,人物简介等等,每次两三个人,天天锻炼,日积月累,以养成会说话的习惯。
每周上好两堂作文课,课堂上可以是:
1、活动作文:让学生学会观察。如片断训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例如“传球比赛”,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人物神态、动作、心情等。10分钟后上交,由老师选读。学生兴致高涨,非常认真。
2、想象作文:通过教学情景的层层设置,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如播放孙悟空多媒体动画课件,请学生谈自己假如有七十二变;出示一句诗,请学生想象画面、场景;成语接龙;根据“雪天、小熊、房子”几个词语进行想象作文等。
3、妙语锻炼:借鉴广告语的创作,确定一个对象,然后要学生尝试以不同的角度、句式来表达,看看谁的语句最佳。此外,还有文章续写、改写、扩写等。
二、运用灵活的学习方法,获取广阔的学习素材。
1、多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是写作文章的建筑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到哪里去积累呢?我们要告诉学生要善于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语文课本后又是有一些有趣味的小知识、小资料等,这些东西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供学生在记叙文中展开纵横驰骋的联想;可供学生作为议论文的依据,已足以应付一般性的作文需要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语言材料积累的多了,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写作时才能文思敏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多读书。读书就象蚕吃桑叶,写作就像蚕吐丝,让蚕不断的吃桑叶,自然它就会吐丝,不给它吃桑叶,它就不能吐出丝!所以丰富学生写作材料,要多读书,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不会感到空洞无物,无所适从。
首先,教师不应再将目光、精力全放在教材所给的文章上,要从课上、课下抽出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阅读。采用多种读书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和阅览室去读书,也可以把图书馆的书借给学生去读,也可以鼓励学生订阅图书杂志和报纸,让学生从课外的书本上搜集一些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学生都很感兴趣,搜集得很认真。然后,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来的材料,达到了互为补充,共同积累的目的。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读书心得展„„让学生读有所用。读书讲故事,不但可以积累材料,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讲书上的故事,也可以将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读书的感受,背诵优美的语言等。这样学生对看过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在以后的写作中,学生对这些材料就能够自觉地运用。
不仅要阅读,还要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包括以下方面:
1、作摘记: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神话、典故和史实等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
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
3、写心得:写出感想、收获或思考、评价。
三、指导学生自己批阅、修改作文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修改的意义,同时明确自己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自己修改习作,而不是代替他们来改文章。只有师生双方达成了共识,才有可能形成“老师敢于放手,学生乐意修改”的良好局面,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1)指导学生运用“抄读法”修改自己的作文。实践证明,“抄读”的确是指导学生修改文章的有效方法,它可以精练词句,突出主题,听取意见,加工修改。同时通过誊写作文又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
(2)启发学生参加作文批改、评讲的过程,教给他们写作知识,作文评改,应该对学生采取“扶”的方针,即通过启发学生参加批改评讲的过程,教给他们写作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这样才能逐步达到“教为不教,改为不改”的目的,也才能由“扶”到“放”了。根据具体作文的文体和要求的不同,可以采取灵活的方法,如集体“面批”法或小组“互批”法。
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首先,学生对批改同学的作文很感兴趣,积极性高。他们自己写作时常有粗心大意、马虎潦草的毛病,看别人的作文却相当认真、仔细,眼睛尖,会挑剔。更重要的是他们或多或少都能从这种互相批阅、讨论、修改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特别注意让那些平时写作较差的同学批改那些写作较好的同学的作文,使之在批阅的过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四、精心评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作文实际教学中,评价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更应该注重实效,善于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闪光点。并要播散爱心,关注优生,情系差生。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如果使用唯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就会使暂时落后的学生丧失信心,逐步成为差生。评改时要因人而异,在评价上不用唯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而是按照个体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不一味地去批评,尽量不随意修改,尽量用一些启发性的评语,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让他们有所适从,看过评语后,茅塞顿开,兴趣盎扬,回味无穷,引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与激情。兴趣是求知的起点,而学生的下一次写作兴趣,就源于老师的批语。特别是现代学生的叛逆性,更加喜欢教师的认同。所以评语不可太过于随意,应在批语上多下工夫,寻章摘句,力求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当看到他的文章立意高远,构思巧妙,字字珠玑,句句锦绣的佳作时,情不自禁评上一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并激励他追求下一个目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对于一些语言清新质朴的文章,也要赞上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欣喜、激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就是一些整体水平不高,但还有一些颇为精巧的地方,如仅仅是一个词语准确生动,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些赞美、欣赏、激励性的批语,不仅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更多学生往往带着欣喜、带着骄傲去阅读、去感受、去欣赏。例如:有一位学生平时作文水平一般,但他为了拿高分,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抄袭了一篇文章, 这令我为难了,该怎么办?最后我在他的作文上评了一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须努力,你定行!老是期盼着你下一篇的亲笔佳作”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从而自己去修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举一反三,有效地提高了他的写作水平。可见,赞美是一道射进学生心灵的阳光。学生的写作犹如演员的演出,他们当然也希望得到观众的掌声和鲜花,教师这位唯一的观众对他的由衷的赞美和掌声,必定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突显他们的特色,张扬他们的个性。总之,我们要大力提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