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区服务能力培养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15:5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区服务能力培养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区服务能力培养的思考》。

第一篇:浅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区服务能力培养的思考

浅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区服务能力培养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社会工作城市社区社区服务

【论文摘要】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建构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和谐社区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社区工作发展的推动,和谐社区的建构逐渐由基础设施建设向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转变。就现实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低下,严重制约了和谐社区的建构过程。社会工作学生是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后备力量,他们社区服务能力的高低将影响和谐社区的建构。因此,培养他们的社区服务能力显得十分必要。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是和谐社区的建设。我国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社区工作的发展,使社区建设逐渐由基础设施建设向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转变。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欠缺和历史条件限制,我国专业社区工作者数量较少,且专业素质十分低下,严重影响了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与和谐社区的建构,从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构。因此,培养社会工作学生服务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专业社会工作者显得十分必要。1城市化过程中和谐社区建设要求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1.I城市化过程的发展

城市化即是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动态过程。城市和农村相比较,城市的建筑集中且高楼大厦林立。城市化除了要求高楼大厦等物质基础外,还需要大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强的城市社区。城市化是物质和精神共同建构的系统工程。高楼大厦构建了城市社区的物质基础,但和谐社区的建设还要从精神角度加以建构。

1:2城市化要求建构和谐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基础。从结构层次来看,城市一般都是市下设区,区下设街道,街道下设社区。从组织角度来看,城市社区不是政府行政机构,而是社区自治组织。但从实际执行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社区作为自治组织的功能是在街道及其上级行政部门领导下实现的。一定的结构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结构,需要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稳定功能和社会参与功能,只有城市社区得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这些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1.3和谐社区的建构需要提升城市社区的服务能力

和谐社区,就是指社区的资源得到合理运用,社区环境优良,人口结构合理,社区服务能力较高,社区凝聚力、认同感及归属感很强,本社区与他社区及社会环境能够进行良好互动。

社区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看,社区服务指为社区里的居民提供各种生活及精神服务,或者说服务于社区的一切O从狭义来看,社区服务指对社区内的残疾人、老人、儿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提供的服务,旨在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总体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量与服务的质都应该得到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充分调动社区资源,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提升社区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实现与他社区的良好互动。使社区成为和谐社区。

2我国社区工作重心转移要求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2.1社区工作重心由社区建设向社区服务转移

我国社区工作经历了一个由社区建设到社区服务的转变过程。我国早期社区工作主要是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组织、人员结构的建设过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的基础上筹建起来的。居委会是建立在单位制基础上的,而社区则是建立在社会化服务基础上的。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要逐渐实现“单位办社会”向“社区办社会”转变。这种转变包括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组织、人员的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在居委会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性建设,而社区组织、人员建设随着单位制的解体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探索生

建设。随着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组织人员结构的逐渐完善,社区服务逐渐成为社区工作的中心内容。社会发展有一个从结构建立到功能发挥的过程。就社区工作来看,社区建设是结构性建设,而社区服务则是功能性发挥。也就是说,社区工作逐渐经历由社区建设这种结构性变化到社区服务这种功能性发挥的转变,是社会结构建立到功能发挥的发展性过程。

2.2社区服务中心地位的确立要求量与质的提升

随着社区建设向社区服务的转移,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得到确立。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量与服务的质都应该得到提升。量的提升表现为社区工作者数量规模的扩大,质的提升表现为社区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提升。首先从广义社区服务来看,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性过程。就社区服务而言,就是要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服务设施,不断提高便民利民服务的质量,使社区居民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从狭义社区服务来看,社区服务要为社区里的弱势人群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福利服务,以便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由于社会转型的深人,以下岗为标志的结构性失业还在不断出现,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社区下岗职工和经济困难群体不断增多。要改善这些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就必须有更多的专业社区工作者参与进来,提供更充分的社区福利服务,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

2.3社区服务需要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随着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中心地位的凸显,必须建立一支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来开展社区服务。有人认为,开展社区服务,只不过是上级政府拨些钱,放点权,盖几个社区服务中心,没有什么难办的,现有社区工作员就足够了,不需要建设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其实不然,社区服务固然需要政府的管理与领导,但由于政府对社区建设是宏观的领导,很多具体方面还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提供专业服务。由于居委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区工作员专业素质相对低下,不能够提供满足较高层次的社区居民需要的社区服务,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来开展社区服务。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培养的过程。社会工作学生正是接受这种专业培养的群体,他们是建设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最理想的接班人。

3我国城市社区服务队伍量与质的欠缺

3.1服务人员数量不够

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欠缺。首先表现为社区服务人员数量不够。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社会是在单位制的基础上运营的,单位给职工提供了很多便利和保障,这减轻了居委会的压力,因此,居委会的人员往往比较少。实行社区改革以后,新设置的社区工作员基本都是直接由居委会人员转变过来。由于单位制的解体,以前由单位给职工提供的便利和保障需要由社区单独来完成,社区工作员显得十分不够。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他们社区服务的人员充足,主要包括社区工作者和志愿服务的义工。由于社区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长,他们往往具有比较稳定的义工团体,这些团体来自不同的阶层,他们的义务服务会登记下来,形成时间储蓄,即他们提供义务服务的时间以后就是享受服务的时间,这刺激了更多义工的参与。与之相比,我国参加城市社区服务的义工比较少,几乎都只是一些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并且参与社区服务的频率也比较低。可见,我国社区服务人员数量还很不够。

3.2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欠缺其次表现为社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由于社区建设起步较晚,社区工作者几乎都是以前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而居委会主要由妇女和一些残疾人担任,由于从业门槛低,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社区工作知识。这首要表现为社区理论素养的缺乏。他们中很少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社区工作者。从业资格证一定程度可以说明专业素养。从职业认证角度来看,社区工作的专业认证很晚才在少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进行试点,全国性的从业资格认证考试2008年才开始。社区浓厚的地方特色,加上社会工作毕业生不愿到社区就业,造成我国大多数城市社区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毕业生,使得城市社区人员的素质极为低下。

要解决城市社区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必须完善社区人员的从业资格证制度,对长期不能通过的工作人员实行淘汰制度。

4社会工作学生是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后备力量

4.1社会工作学生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量的欠缺

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逐渐蓬勃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00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学生和毕业生不断增多,逐渐成为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主要后备力量,他们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量与质的欠缺。首先,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数量的欠缺。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大为提高,全国性社会工作资格认证考试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就业层次逐渐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毕业生开始到社区就业,壮大了社区服务的队伍。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都有到社区实习的实践课安排,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生也可以在实习督导和社区工作员的指导下进行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这弥补了社区服务队伍数量上的欠缺。4,2社会工作学生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质的欠缺

社会工作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将会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系统的学习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理论,掌握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对社区服务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我国社区服务队伍由于甚少接受专业理论的训练往往理论知识极为贫乏,只能用简单的方法去推行社区服务。随着社区的发展和社区居民需求的提升,这种简单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必须通过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来加以改变。对于经典理论模型的借鉴,社会工作学生在经过专业课的学习之后已经十分熟悉。他们能够提供比现有社区工作者提供的更高层次的社区服务,这种高层次的社区服务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5社会工作学生社区服务的实践能力相对不足

5.1社会工作学生对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

社会工作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基本掌握了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理论知识。由于社区工作是从西方传人的,其经典理论模型基本是建立在西方国家社区工作基础上的,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由于社会工作学生到社区进行实践和实习的时间较少,它们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如果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社区理论来指导我国社区服务的实践,必然会因为实践环境的差距而导致理论适用性不够,从而犯经验主义错误,不利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因此,社区工作学生应该经常深人社区,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有清晰的了解。

5.2社会工作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还很不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设置还很不合理。实践课的安排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西方国家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进行实践课的学习,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安排往往很少,一个学期就几节实践课,往往还流于形式,这使得社会工作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阻碍了他们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

可见,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量与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的欠缺,需要社会工作学生加入到社区服务中去,而他们社区服务的能力却相对低下。因此,必须培养他们的社区服务的能力。

6结语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它离不开和谐社区建设,社会工作学生是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后备力量。要使我国城市社区服务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和谐社区的建构得以顺利实现,需要社会工作学生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量与质的欠缺。社会工作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理论知识,但他们的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培养社会工作学生的社区服务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第二篇:社会工作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培养

社会工作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培养

——以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为例

社会工作是研究如何将专业化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应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它能帮助民众摆脱困境,促使社会稳定、进步,更体现公平正义的现代精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社会工作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地位凸显,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曙光也应运而生。社会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应用要求高、实践性突出的特点,因此,培养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就是一项核心任务。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专业实践能力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

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高校专业改革的基本趋向。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人本——实践取向的教育学科,逐渐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并逐渐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其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社会工作专业不断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1、专业实践能力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社会工作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能,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学校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学生所面对的都是与社会各阶层紧密相连的部门及个人,坚实的专业实践能力毋庸置疑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应包括基本实践能力、技术能力、专业实验能力、专业科学研究能力等。

2、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成才与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着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状况,很多毕业生在求职和工作过程中备受自己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专业技能质量不过关的困扰;相当一部分在校学生在课程实践和专业实习中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人才的质量,是大学生成才的绊脚石,因此,致力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工作人才成型的必经之路。

3、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工作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社会问题也是随之改变,没有不断地实践是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无法摸清引发社会问题的根源,无法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也要跟随社会发展而调整教学重点,教师和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不断发展、创新服务技能,这些都必须依靠实践。实践是传统高等教育向现代高等教育转变的桥梁。

二、社会工作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缺失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具体包括大学生观察能力、专业操作与动手能力、科学实验设计能力、创造能力等。[]

1、基本实践能力有待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是以基本实践能力为根基的,包含基本实践能力的种种,如: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创新能力等。当前,我国高校受学生生源过多的影响,很多课程都采取大班教学的模式,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师教授的方法,学生往往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基本实践能力没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2、技术能力不强。不同专业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同,它的核心和关键部分是与其学校类型和专业特色紧扣的。社会工作者服务更多的是社会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生活上、心理上的帮助,如何透过自身和服务部门的努力使他人真正意义上脱困;如何帮助才能使他人自我独立,重塑生活;怎样的服务细节才能体现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这些得通过专业实践服务能力、专业咨询能力、专业操作能力来体现,我们也可把这些能力总结为“技术能力”[],临床实践中的会谈能力、选择能力、影响能力、活动策划能力等。在实践中,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专业性不强。社会工作的很多技能技巧与心理学方面的技能技巧是异曲同工的,甚至可以说,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方法就根源于心理咨询的方法,之不过它更加注重服务、持续关怀。很多社会工作教学机构为了区别于心理咨询,不敢让学生深入接触具体的心理咨询技能,一味地强调问题的现实性,殊不知,本土化的中国社会工作是无法在短时期帮助服务对象改变现实环境,我们还是应该首先让服务对象适应环境再来考虑如何解决社会问题。

3、专业实验能力薄弱。技术能力”的实现要依托专业实验能力的培养,它是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没有实验就没有临场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发挥,就没有不断改进、完善的空间。但是目前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普遍不高,实验意识淡薄,他们往往认为在实验情境中自己无法完全体验服务对象的真实情绪,这样的实验就只能停留在现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希望进入真实情境,接触真实案例,他们眼高手低,好高婺远,遇到困难后就只会抱怨,抗挫性不强。另外,社会工作触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其实务课程的设置相对较多,这一新兴专业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各课程的实践安排不尽人意,学生可能会为过多的实践安排左右,实践之余没有太多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

4、专业科学研究能力缺乏。实务社会工作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研究之上的,专业科学研究能力是必须的,它一般通过社会调查能力来体现,需要相当的文化敏感程度和洞察能力。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教学体系

(一)课程的培养目标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目标是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规划重点,它应与职业面向和工作性质相对应,是一个导向性、具体性的问题。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一门有针对性的课程,在设计培养目标时对该专业相对应的角色活动要分析全面,以提供服务于青少年所要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我们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时刻掌握青少年需求的发展动态,熟知青少年服务机构的运作方式,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掘青少年的潜能,发掘各种可以服务于青少年的社会资源,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最后达到社会和谐发展。在我国现行的职业岗位设置中,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要求,有具体的工作对象,因此,我们将此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上,培养精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的教学计划围绕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来设计

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课程的教学计划的设计十分关键,要根据服务领域和职业标准来设计教学内容,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突出岗位要求,最好能与相关机构一起开发合作课程。

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一般要求具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调查、理论科学研究等专业技能,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我们始终围绕培养这些技能来设计,并制定与之相应的专业实务训练教学大纲。如:在讲授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特点的同时我们设计了社会调查内容——青少年心理性别的发展状况、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发展状况等,希望通过学生自己的实地调查加深他们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理解,意图让学生在服务中更快地与服务对象建立起专业关系,能用同理心平等地对待服务对象。在讲授青少年的社会问题的同时我们设计了学生讨论、报告课题——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留守儿童群体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目前社会学、心理学研究较热的社会问题,甚至紧密联系我国发生的与青少年相关的重要事件,如灾后青少年社会工作相关问题等,希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理论科学研究的兴趣,认识到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因为考虑到在当地要找到与之相应的工作对象比较难,在课题报告之后,我们还要求学生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方法就报告的课题做实务实验设计,为今后面对真正的服务对象做必要的准备。由于在青少年这个大范围内可以关注的服务对象很多,不可能逐一地在课堂上就其特点、服务内容进行讲解,我们利用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学生进入相应的青少年服务机构进行实践服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发展专业技能:进入漳州市芗城中学玉兰分校针对学校中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进行个案辅导并且以学业辅导为主题在学校中开展小组工作;进入漳州市芗城区开智学校服务弱智青少年;进入漳州市公安局收容教育所服务失足女青少年;与漳州市救助站一同开展外展社会工作,寻找流浪青少年。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服务于专业实践能力的优化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与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相一致,青少年社会工作这门实务课十分强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做到“教、学、做”一体化。社会工作这门“本土化”尚未完全的现在意义的学科,在中国自新兴以来就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正因为它强有力的社会性体现,西方教学模式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自然地运用于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断地开发新的合适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

1、运用多媒体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尽管社会工作者会主动地、积极地引导需要帮助者愿意接受服务,但传统中国人的民族特质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今的中国人,社会工作这种希望个体自愿把自身的困难向别人倾诉并寻求帮助的方式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工作仍然非常艰巨。尤其对中国青少年来讲更加困难,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为完全成熟可能导致他们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另外,中国的家长过多的把关注力集中在青少年身上,存在着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左右孩子的情况,可能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问题而忽视了孩子身上的隐患,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碰到真正的青少年服务对象的机会是少之又少的。学生只能通过教师口授或者文字呈现仅有的案例得到相关的工作经验,记忆与运用的效果不佳,如果大量运用多媒体手段,学生的感官刺激较为强烈,很容易对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吸收经验效果佳。如:笔者经常给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中与青少年相关的内容,看完每个资料都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在实践中,学生会有意识地回忆相关信息,自觉运用相关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

2、创新课程教授方式,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项目设计法、问题探究法、学徒法,论文法,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迁移到生活中、工作中。在青少年问题的个案辅导实验课程中,笔者更多采用学徒法,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同时教师在一旁进行观察、记录,待角色扮演完毕教师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点评并示范,要求学生多次练习、改进,学生对这种方式表示肯定。笔者认为情境教学能刺激学生的实践热情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随时随地开发实践中的真实情境做为教学场所。在初中生学业辅导小组和失足女青少年自信辅导小组的实践中,教师组织学生观摩,不断地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要点,思考现场的领导者的处理方式是否得当,什么样的方法更适合现场气氛。

(四)课程的教学环境营造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氛围

1、专业教师要创设环境,使学生自觉地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笔者在第一堂课中就运用大组工作方法,主动与学生建立好关系,并且定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因为大学生也是青少年的组成力量,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要服务青少年其实也是服务自身,在不断的自我探索中,学生也能找到解决青少年问题的方法,达到助人自助。

2、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有相适应的教学环境,有符合实践教学需要的实训和实习场所,单靠学校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采取高带低的模式进驻机构,比如在课程开始之初,我们让在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涉及的实习基地——学校、社区、监所实习的毕业班学生带领学习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的低年级学生进入参观,观摩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参与活动策划等,在学期中段,低年级学生开始自主实践。

第三篇:浅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浅谈学生数学的思考能力培养

临汾市实验小学 裴莉

传统的数学课堂体系大体上是严格按照科学的体系展开的,不大重视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内容一般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这样的内容虽然便于教师教给学生成套的数学内容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但学生只能被动参与,只要注重教科书提供的数学题目的计算和解答就行了。学习上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沉迷于题海战术。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普遍存在。这种传统的课堂体系及其产生的教学观,所带来的弊端日益呈现,与素质教育思想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日趋扩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度重视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其目的在于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学生在学校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计算能力,而重要的是获得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和利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对客观事实尊重的理性精神和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态度,获得创造性的思考能力。新课程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独立思考是人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培养善于思考的人,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更是新课标所强调的目标之一。以下就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会思考,谈谈几点拙见:

一、设计情境,培养学生思考的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穿插介绍一些科学家如何利用思维这一武器,去揭开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奥秘而取得惊人成就的事例把学生这种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使之产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欲望。我们还可以有目的地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然后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探索,使“障碍”最终得到排除,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尝试创造和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思考激情。在第三册“用乘法口诀求商”,我设计了猜数谜,让学生自己猜一个数,把它乘以3后,所得到的数告诉老师,让老师猜出学生所想的数,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经过几次准确无误的猜数后,不少同学欲知缘由;我不失时机,引导学生静下来进行思考,发现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抽象成一道应用题,进行训练。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几位同学,本来遇到应用题就打“退堂鼓”,经过这样有趣的练习,竟然慢慢地喜欢做应用题,每次都能积极进行思考。

二、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变式”是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时,突出其本质牲。“变式”教学,就是组织学生的感性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或是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各种具体对象时,不断变换引用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而让其本质的属性始终不变。“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助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思维惰性和感知上的错觉,防止学生把注意力固定于教材内容的非本质的偶然因素上,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从而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例如:某教室内有45位同学,第一次出去13位同学,第二次出去15位同学,教室内还剩下多少人?为了养成同学们动脑的习惯,我特意留下不少时间给同学思考,然后进行归纳:

(1)45-13=32、32-15=17,(2)13+15=28、45-28=17,有的同学想出了第三种解法:45-15=30、30-13=17;

通过观察比较,不难了发现第三种解法在运算上有较大的方便。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这道题进行深入分析,弄清本题所含的四个量:教室内的总人数、第一次出去的人数、第二次出去的人数、剩下的人数,然后与学生一起将进行编造题目。如“求第二次出去的人数比第一次出去的人数多多少人?”或“出去的总人数比剩下的人数多多少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采用对同一道题目,鼓励学生采取多种解法;对同一种题型,鼓励学生自己编造多样的题目。不但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的思维在解题上表现得更活跃,能主动、积极地变换思路,排除所遇到的障碍,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

采用“变式”要适当、科学,其成效不取决于运用题目的数量和问题的深度,而在于是否典型,能否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能否使学生摆脱感性经验的片面性的消极影响,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否则,效果就可能背道而驰。

三、“授之以渔”,培养思考的独立性

思考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能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和解决尚未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能自觉研讨获得新知识。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现代教学法,如“引导发现法”和“导学探究教学法”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发现、探究的方法,使之在认识和探究的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的自觉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就是“授之以渔”。

在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提出问题时先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给他们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动脑思考,而不是头脑灵活的同学抢先回答了问题,其他同学只能跟着他的思路走。当有同学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的时候,我会示意他们先把手放下来,给其他同学一点思考的时间。

当遇到新问题、新题型时,大部分同学受到理解能力的限制,往往束手无策,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时,应当适时鼓励学生试用已有的知识,加以分析,尽可能多考虑已学过的解题方法,在平时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例如:第四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我让学生先练习已学过的相应题目的运算,再以提问的形式,触动学生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思考,产生感性认识,便于学生在独立思考时生成疑团,产生独立探究的欲望,寻求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小学生正是处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期,为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代之新的教学法;主动了解学生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水平,运用教育心理学规律,有计划地给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机会和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高级的状态,有效地促进知识的牢固掌握及技能的培养,从而不断地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第四篇:关于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关于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人的创造力的潜力。” 江泽民曾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能力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创造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大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敏锐地抓住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发明的萌芽,从娃娃抓起,从培养创造力入手,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增强青少年的创造力。青少年学生能力创新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引导,培养创造兴趣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霍立原认为,在青少年参与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学习活动的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就是求知欲。也就是说,兴趣对科学创造具有启动功能,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的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兴趣又是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条件,兴趣能使人入迷,入迷的程度越深,其聪明才智也就发挥得越充分。

学生时期富于幻想,心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向往和追求,学生一般都有做个好学生的愿望,教师必须珍惜和保护这种愿望,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活动,对学生来说,憧憬和兴趣会使他获得新知和成功的体验而带来的满足。

总之,教师学生积极引导,重视对青少年各种兴趣的培养,并通过以身作则加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大自然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魅力,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生活带来无穷无尽变化的重要影响力,抓住青少年的好奇心,启发其求知欲,开阔其眼界,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突破口

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堂中心”的局面,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1、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符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学习。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当代教育思想,内容要新颖、有趣。在教学信息的恰当部位设疑及巧妙迂回的提问,富有“心机”设计及答案点拨,形式多样的练习等,能表现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大千世界的众生百相,人类历史的演进沉浮,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等都能通过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一个知识点都变成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使每一项活动都有成为学生获得进步的阶梯,以至“激情涌动,欲罢不能”。

2、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进电教、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需要彻底改变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考试制度,实行评价标准多元化;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加强那些概括性强、适应面广,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理论以及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建立灵活充实的课程体系。

3、在教育过程中应摒弃“仓库理论”,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专才专用,注重个性发展,提倡标新立异,即提倡创新教育。只有允许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他们的潜能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才可能发现新问题、作出新成果,孕育出真正的创造力,成为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要求的人才。

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一方面,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求知求学的道路上就会辨不清方向;而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教师包揽一切,知识就不会真正属于学生,就无法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教师的职责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更重要的在于指导学生“学”,教师不应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或装卸工,而应成为运动场上的教练员、识得良驹的伯乐。另一方面,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造能力的教师队伍。俗话说地好,要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创新素质的高低和创新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决定着有创造潜力的学生能否脱颖而出。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在讲课过程中能讲出新内容,出题时能有新思路,解题时能用新方法,议论时能发表新见解、新观点,科研中能有新创举、新发现,在学生中就会树立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表形象,就会通过潜移默化有效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祖国的未来需要青少年去创造,青少年需要教师去培养,我们教师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造志向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人才幼苗。

四、鼓励青少年敢于动手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从人类的进化来看,在漫长的岁月里,劳动创造了人的手,手的发展又改造了人的大脑。从生理机制上来看,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从小重视动手能力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能的开发。翻开科学家的历史,追溯他们的成长的道路,我们会惊奇的发现,他们能在科学发明创造上获得成功,与他们从小就愿意动脑、动手有密切关系。瓦特从小喜欢各种机械,装了拆,拆了装,每天“动手”,后来终于发明了蒸汽机;莱特兄弟从小喜欢观察老鹰怎样飞行,自己动手制作风筝,后来终于发明了飞机。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实践操作的机会,促进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的发展。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些特殊的最富于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做某些精细的、灵巧的动作时,就能使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否则,这些区域将处于“沉睡”状态。所以,要经常设计一些让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际练习活动,加强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实践是思维的载体,是训练的基地,是创造的摇篮。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主动地去补充和拓展,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增强学生创造的信心和勇气,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能力以及应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使自身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要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某些科研课题或接受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研究任务,迫使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收集有关的研究资料,参与研究讨论,从而进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真枪实弹”的磨练;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深人生活实际,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比方说,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场馆、博览会(如汽车、建筑、电子产品、艺术博览会等)、科普展览,参加各种形式的创新作品大赛(如机器人设计大赛)、创造力大赛,与设计师、工程师一起,参与一些项目的设计工作,包括一些开放的实验室项目,利用网络完成一些互动活动,聆听专题讲座等,打破校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助于青少年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激发他们关注科技发展、亲身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使青少年的创造力乃至科学素养得以培养和提高。

总之,要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这是决定科技活动成功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作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必须

紧密结合活动的实际来展开和深化,在实践中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思维素质,开发他们的创造智能。在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实践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爱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异想天开”,不求一开始就成熟;

2、支持学生大胆实践,学中干、干中学,逐步总结提高,不求一下子就成功;

3、指导学生选准重点,总结提高,做到有所取舍,集中集体智慧,不求一揽子都解决。

如何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提出: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二十世纪心理学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发现创造力是智力正常人普遍具有的心理潜能。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开发它、利用它。就像一个人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这虽为日后成为音乐家提供了良好的先天素质,然而更需要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尤其是自我磨练,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家。创造力也是这样,虽然人人都有创造潜力,如果你不去开发它,它永远不会显露出来,就会被埋没;就像有嗓子不会用它去唱歌一样。实践证明,通过教育和训练,任何一个人的创造力都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其中又主要是智力的竞争,创造力的竞争。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造精神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智力能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启发、引导和培养训练工作,这一能源一定会被激发、被唤醒,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第五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讨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讨

摘 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大量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笔者确认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本文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出了素质与能力的具体要求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基本素质 专业素质 职业能力 具体要求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大量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笔者确认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

一、学前教育专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体育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并具有一定的竞技能力。

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达到国家普通话考试二级甲等以上水平;能写一手好字;英语要获得国家统一考试的二级(或三级)证书,能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能运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及开发幼儿智力,并会制作幼儿园的教学课件,同时要获得国家非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的四级证书;具有健康的体魄。

培养方法、手段与途径。注重学生入学时的军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道德规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组织好认识实习,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组织儿童故事大赛,促进普通话的提高,并参加国家级普通话等级测试。请外教上课;去社会“英语角”训练口语;去幼儿园见习“双语”教学,并利用社会实践时间去幼儿园体验“双语”教学。进行教师模拟计算机等级考试训练,并让学生实际去参加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⑤组织好学生体育达标考试及儿童韵律操考试。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1.具有组织综合教育活动的素质与能力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对儿童的发展负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容忍和尊重幼儿的差异,尊重并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支持幼儿学习,促进幼儿认知和智力发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人格的积极性和谐发展,对幼儿的学习发展负责。

儿童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掌握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规律,在与儿童交往和教育过程中研究儿童发展。有效地组织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幼儿教师的创造性与幼儿的创造性高度相关。

2.具有艺术素质与能力

高职学前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好的艺术素质与组织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在音乐方面要具有识谱和创作儿童歌曲的能力,要具有边弹边唱、即兴伴奏、为他人伴奏和演唱歌曲的能力;在舞蹈方面要具有儿童舞蹈创编、表演、编排的能力;在美术方面,要具有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布置的能力,具有指导幼儿绘画和制作玩教具的能力。

除第一课堂教学外,要开展第二课堂延伸教学。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强化技能训练,促进个性发展。加强音乐边弹边唱和即兴伴奏的综合能力的考试,并自编教材《儿童歌曲弹唱》,以培养学生边弹边唱的能力。加强儿童主题画创作和玩教具制作等美术综合能力和幼儿园五大领域教法综合能力的考试。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和美术画展,学会艺术欣赏。去幼儿园实践,为幼儿园编排舞蹈和进行环境创设与布置。

3.具有科研素质与能力

学前科学研究亦即幼儿科学研究,是探索幼儿教育科学的认识过程,以揭示并促进发现幼教的客观规律,研究幼儿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为目的,进而用于指导幼儿教育实践,改进幼教内容和方法,提高幼教质量,更好地完成幼儿教育的任务。所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探索幼儿教育规律和方法的能力,具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现代的幼儿教育需要的是研究型幼儿教师。

4.具有管理素质与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掌握国家政策法规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幼儿园管理意识,掌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具有幼儿园管理的理论知识。不仅要具有管理一个幼儿教学班的能力,而且要具有管理一所幼儿园的能力。

运用案例教育、模拟教育等方法进行教学。请专家做报告,请幼儿园园长兼职教学。参观幼儿园的管理。开展做园长助理的社会实践活动。⑤实习保育员和教养员的全部工作。

5.具有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信息时代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如下能力:具有运用多媒体进行幼儿园教学的能力及制作课件的能力。具有驾驭信息的能力。即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自主、高效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具有信息时代公民的人格教养。即努力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应有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6.具有国际化观念与借鉴国外幼儿教育先进经验的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具备国际交流的能力,善于接受各国的文化和信息,熟悉国际的通行规则,加强国际合作,具有借鉴国外幼儿教育先进经验、洋为中用的能力。

讲授国外幼儿教育的最新理念,观看有关录像。参观幼儿园的蒙氏班和瑞吉欧班。让学生亲身实践并学会蒙氏教具的使用方法。进行专题研究与实践课,撰写中外学前比较教育的文章。通过国际合作办学,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进程。通过国际合作,推进课程和教材的国际化。通过国际合作,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认证的国际化。

三、结语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其中包括组织综合教育活动的素质与能力、艺术素质与能力、科研素质与能力,信息素养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国际化观念与借鉴国外幼儿教育先进经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肖湘宁著的《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黄人颂著的《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下载浅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区服务能力培养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区服务能力培养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摘要 本文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的特征,以及当今创新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要求,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积极开展有意义......

    服装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服装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罗灵巧 来源:《职业·下旬》2012年第05期 随着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提高与转变,在人类生活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服饰设......

    财会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一、架构岗证互通的课堂教学模式财会专业的学生要更好的就业和发展,在具备基本素质和能力同时,还应该获得一定的数量资格从业证书,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学生的职业证书。同时,根据工......

    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对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性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好学生的作文能力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扎实开展语文课外阅读能力活动至关重要,我们要下功夫抓好课外阅读,把语文课外活动开展好。经过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

    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我们的学生平时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感到无话可说,感到无材料可用,不知从何处下笔。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时候,不但要教会学生写法,更重要的是要教......

    如何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课题方案 贵阳三十中王保敏 研究内容: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研究对象:初一(2)班、初一(4)班 研究目的:通过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

    培养学生讲话能力

    培养学生当众讲话的能力刻不容缓学生在校内校外乃至家庭生活的众多场合中,与他人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其主要渠道都是靠说话,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也必须发展学生说的能力。现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