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论文
摘要:要学生思考,首先老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杜绝灌输意识,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思维发展作为首要问题来研究和备课。
关键词:“要思” “会思” “善思”
古人说:“学贵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是教学的线索,“思考”则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培养学生“要思”、“会思”、“善思”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
一、“要思”
“思”就是思考,要学生思考,首先老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杜绝灌输意识,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思维发展作为首要问题来研究和备课。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各种问题先交给学生思考。如“你对课文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其次,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从课题质疑,从课文看似矛盾质疑,从标点质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把不理解的问题勾出来,老师检查时,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对提出的问题有思考价值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以此激发学生提问和思考的积极性,养成遇事读书喜欢思考的习惯。
二、“会思”
一篇课文,学生从何思起?怎样思?这个问题老师要起主导作用,主讲课后要结合所教学的环节激疑引思,引导学生存疑解难,询疑问难,释疑解难,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维训练因素,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从课文之处引思。教材的很多课题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倔强的小红军》,紧扣题眼“倔强”引导学生设疑置问,“倔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小红军称为“倔强的小红军”?小红军倔强表现在什么地方?这样从课题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出,融会贯通。
2.从重点处引思。一篇课文中重点句、段表达中心的主体部分,也是教师讲课的关键,如《白杨》一文,在学生预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老师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质疑:(1)我们这里的田野都是绿色的,为什么大戈壁都是“浑黄一体”的呢?(2)爸爸看见几棵小树为什么“嘴角又浮出一丝微笑”?(3)为什么白杨树在大戈壁边能长得那么高那么直?(4)课文中说爸爸向孩子们“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是什么?教师以这几个问题进行教学,激发学生“自动研索”“自求解决”的积极性,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评论和听讲点,从而悟出大戈壁“浑然一体”的原理,理解白杨树“又高又直”的品格,而且深刻地体会出几个含蓄的句子的言外之意,说出“爸爸的心”是什么,明白了他又“微笑了”的缘故。
3.从矛盾处引思。在小学课文中有很多课文的内容中安排了“矛盾”之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矛盾,在对立统一中解决矛盾,悟出道理。如《苦柚》一文中,为什么伯文明知苦柚不太好吃,却要把小姑娘的一筐苦柚全买下?在学生读、议、思中拨开迷津:是小姑娘的诚实善良使伯文感动。这样既解决了疑难,又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4.从联系之处引思。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课文内容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跳水》一课,学生在自学存疑中提到:“不过是一顶帽子,孩子为什么会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这一问题提得很有思考价值,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去寻找答案,学生便可在形象的感知中理解事物的联系,从中学习语言,发展思维。
三、“善思”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除了会思外,还要善思,这是培养学生喜欢思考的最终目标,“善思”主要体现在:
1.能从所学内容中举一反三,学生掌握思考方法后,主动阅读时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自问、自悟、自得的效果。
2.能大量阅读。学生善思还表现在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量增多两个方面。通过对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的拓展练习,进一步提高自己读书的技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要思”“会思”“善思”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决不可轻视“三思”的培养。促使学生“思”的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也是变化极多的,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三思”的培养,学生才能在自学、自悟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思维才能更加广阔。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拓展学生思维的智力核心,创新能力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学生只能在宽松环境下才能思维活跃。创新并不是天才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创新精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新发现给予表扬、鼓励,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课堂教学气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
⑴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
⑵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保护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并把微笑、鼓励、活泼的风格,适度的幽默带进课堂,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信任中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主动吸取知识的营养,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⑶民主评价学生。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
4.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二、创建教学模式,诱发学生参与
教师要彻底改变教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诱发学生积极参与,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多项交流过程。
①教师要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使学生容易接受并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
②提问要有新颖性和多面性,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不要急于说出答案,需展开讨论,尤其是注意不能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勤于提问,变传统的“一言堂”为学生自主发挥创造机会。
2.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尤其要重视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发散性表现为对一个问题能从多种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然后从多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发散思维可使学生拓宽思维领域,开阔眼界,追寻不同事物、事物的不同方面存在的联系,调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获取众多有利信息,开放性地提出多种解决方法、设想、途径或答案;使学生善于调动知识储备,灵活转换视角,跳出常规套路,获得超越构思,求得与众不同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不同凡俗的新的观念,表现自我的独创意识;使学生善于朝着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开辟新的领域,发现新的问题,以表现自己对已有认识、已有结论的超越 为搞好发散思维训练,教师就得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正确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则应运而生。
三、加强学法指导,形成创新思维
学习创新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同时教师应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行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行为规则。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为大胆质疑,认真鼓励,积极引导,培养好学生的创新精神。
2.变“任务学习”为“发展学习”。许多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不愿更深地探索未知领域,因而学生的潜能被埋没了,结果培养出了许多知识程度相当,各门功课水平类似的学生,他们由于缺乏某一方面的兴趣和特长,将来极少能有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小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3.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事实证明,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仅学得快,而且有利于创新。在实践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四、注重课外阅读,发展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但不是唯一阵地。增加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学生课内所学到知识和技能向课外延伸迁移运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如可以通过阅读在学生间开展演讲会、辩论赛、读书报告会等,可以创办文学社,可以开展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还可以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或在自行试验和制作中去大胆创新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积累教学经验,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科学布置作业,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
十堰市文锦学校
曾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语文教学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让学生自由表达,提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课堂更多关注教师教,教师忙于课前深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几乎都围绕着一条规律教学,那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是主宰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就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虽然整堂课达到了预定的效果,但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培养出的人才也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惧怕提问的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害怕提问的心理障碍,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放下架子,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将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和疑问提出来,并积极保护学生的发言,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差而提出比较幼稚问题的学生要满腔热情地给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自信心,切忌指责和嘲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异想天开,不唯教材,不唯师,甚至可以“班门弄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更进一步去探索问题,从而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真正做到让学生带者问题来,又带着问题走出去。
二、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质疑欲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外,还有努力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俗话说思考从疑问开始,对新知识的出现,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以引发学生好奇、期待,积极思考的探究质疑欲望,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例如,教学《向命运挑战》一文时,教师谈话激趣导入:大家都知道张海迪,从小学起患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但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和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作品,成为一代楷模,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像张海迪这样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物。(出示课题)他们事迹更使人惊叹,甚至使人不敢相信世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读题目后,自然很想知道文章写谁?挑战什么?怎样挑战的?通过这样的情景导入自然而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即可打开学生的思维,进而促使他们产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
三、探寻质疑途径,使学生善于提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要使他们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而善于提问质疑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需要反复训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他们总结质疑的方法并从中找寻规律。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提问能力,首先可以从语文教学中找方法:
1、看题目提出疑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围绕它大胆质疑,往往可以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则是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促使其思维向深刻性发展的有效方法。
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4.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5.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6、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7、可针对修辞手法进行质疑、可针对不明白的现象进行质疑、可针对难点处进行质疑等等。
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找原因,找依据,找联系,抓重复处,抓含蓄处等。这样经过方法的指导及训练,才能逐步由“敢问”到“善问”,真正使学生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疑问。在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毫不拘束地提问,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教材、老师,冲破标准答案,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作为独立的个性,去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
四、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个性,提出问题的空间,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从文本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有效提问。我们倡导学生自由发问,大胆提问,但是更有价值的提问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呢?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遇到难题就打退堂鼓,期待别人,要懂得深入思考。因为在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形成是思考的结果,而没有相当的知识支撑,问题就缺乏深度,丧失价值和意义,所以只有正确地思考才能提出深刻的问题。其次,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它要求我们转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同中求异,思维不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方面,是多向的、变通的。在语文课中要常常用这样一些语言来开启学生发散思维的智慧大门。比如,除此之外你还有那些思考?还有什么新鲜独到的见解?有没有比书上更好的方法?等等,让学生从多角度地去思考,探索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再次,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意识,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文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的本质不断变化,不断地推陈出新,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接受,如果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就会出现盲从,就会人云亦云。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把语文教科书信奉为权威而全盘接受,哪怕对不正确的问题,也不敢置疑,对于现状,我们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批判意识,做到有自己的思考,敢于否定前人的观点,挑战权威,不迷信与盲从,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
由此可见,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就必先让其拥有问题,要使我们的教学具有创新的意义,那就必须由过去“为问题而教”转变为今天的“教而生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而能不能从问题贯穿教学却在教师,教师为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必须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最佳的问题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提问的欲望,“授学生以渔”,使学生学会提问,并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促进学生相互提问,通过学生的问题逐步引导他们完成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论文
一、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现状
1.说话品位低,不尊重他人
口语交际中,有的中职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人际交往的双向性,“我”字优先开头,强调自我感受,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不考虑说话时的环境。不知道运用礼貌语言,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利益;听话时,注意力不集中,左顾右盼,漫不经心,随意搭茬或打岔,打断别人说话等,随口说脏话,乱用词语现象很普遍。
2.说话能力差导致面试不利
求职现场,在面对招聘者的时候,不少中职学生讲话或缺乏条理,或抓不住中心,或词不达意。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严肃的招聘者,学生往往大脑一片空白,即使是准备好的说辞也忘个一干二净,或沉默寡言,或语言生硬,或答非所问。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无法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推销自己、展示自己,从而影响了在面试中的成绩和日后的工作。
二、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职业教育“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只有加强中职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为将来踏入社会、成功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学重要内容的口语训练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笔者在此着重谈谈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些做法。
1.课前五分钟进行说话训练,给每个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和环境
每一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都留给学生,要求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班学生发言,2~3名学生轮流进行,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此项训练的具体做法如下。第一阶段:要求不高,尽量达到声音洪亮,语句流畅,表情自然,不规定内容和范围,培养学生开口的勇气,敢上台讲话就行,让学生先练胆后练口。学生上台前,老师先示范,让口头表达能力好的同学带头,起到榜样的作用,给每个同学说话的机会,克服心慌胆怯心理。第二阶段:明确要求,大胆开口,表达清楚,让学生做三分钟自我介绍,两分钟师生评讲,让学生明白,自我介绍是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面试实战非常关键的一步。人际交往是否顺畅,第一步自我介绍相当重要。其目的是让人了解你,学会自我介绍是走向社会、投入事业很重要的第一步。训练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增强信心,达到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的目的。第三阶段:在有了一定口语基础之后,提高要求,语句连贯,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要求学生放眼生活,放眼社会,拓宽说话内容,把观察学校、家庭、社会中发生的新鲜事,看到的电视新闻,在报纸杂志看到的国内外奇闻逸事,通过整理介绍给同学,这样说话内容广泛,能够使学生打开思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掌握的材料,自行选择说话的内容——从学生生活到社会现象,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历史到现在无所不及。一个学期坚持下来,大部分学生,哪怕是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能表达自己的意愿,甚至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2.抓住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有序训练学生说话能力
朗读不仅可以培养敏锐的语感,丰富口语材料,锻炼口才,还间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说”的能力的形成起着基础训练的作用。同时朗读还可以强化训练普通话,是用普通话进行说话的训练。所以把说话能力的训练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在朗诵中,力求多种感官的密切配合,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闻其声,心通其意,把书面语转化为有声语,声情并茂。朗诵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都要求读得响亮、清楚,努力做到准确、流畅。读出课文中规范、优美的语句,清除口语杂质,净化口头语言,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转化为口头语言,潜移默化之中把一些优美语句变为自己口语库中的储备,丰富自己的口语表现力。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将能驾驭文字。”其次,朗诵时可以通过播放课文录音,指名个别朗读、轮读、接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渗透朗读技巧:声音的弹性,音色的变化,音量适当,语调自然,停顿恰当,抑扬顿挫等。指导学生把握朗读作品内容,朗诵感情丰富,语调处理到位,动作表情协调自然,富有韵味和表现力。精彩生动的片段、内容深远的语段、历史传诵的古诗名篇,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这样不仅让学生思想获得熏陶,情感得到升华,还让学生积累了大量说话材料,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朗读中做语言的富翁,充实自己的谈资。再次,教师用普通话范读,对文中的语言、文字、词语、句子的品读,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和语气,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到文章中去,使学生触摸到文章的灵魂,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感。教师以身示范,学生听了范读课文以后,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在朗读时,学生会自觉纠正发音、语气和停顿等方面的错误,逐渐规范自己的口语表达,逐步提高说话技巧,养成正确、流利、清晰、富有表情的说话习惯,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3.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听说训练
学生热爱所学专业,专业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具体材料,用熟悉的材料练习说话,会感到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心理优势增强,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熟悉了专业技能,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当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向导,不同专业的学生从事不同的工作,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其对语文能力的侧重,强化说话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知识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与专业结合,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把能力、专业、就业紧密联系,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增强语文的实用性。
首先,教师精心构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特点的语言环境,在相同的话题下,引导他们结合所学专业特点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能够流利介绍自己的专业知识,表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自如地表述自己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其次,师生互换角色,走上讲台模拟演练,学生做老师,为其他同学讲授自己所学专业的最大收获,把自己高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课堂传授给同学,讲解自己在专业中学习中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将自己在校学习的知识和在实践中的经历相结合,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的交流,让学生在角色互换中学会做人做事,更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再次,多种方式并举,用讨论、辩论、演讲、交谈等综合方式进行训练,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要求和特点捕捉说话内容,利用课堂上学生的临场发挥,引导学生表达更准确、更流畅、更清晰。把课堂设置为就业前的演练大舞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准上岗”的专业化情境中的口语仿真训练,使学生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学习口语交际的技巧,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重视和热爱。着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训练语文能力要有明确的阶梯,从出发到目的地有一段路程,在这段路程中要步履清楚,拾级而上,要有合理的布局,要安排好恰当的程序,引导学生步步攀登。说话训练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培养说话能力的方法灵活多样,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况,但殊途同归,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今后发展积累受用终生的财富。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论文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体会
迟丹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把学生由“加工的对象”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尊重个性,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以人为本 尊重个性 注重实践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文明进化永恒的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一个由没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的统一的个人所组织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学校的目标应当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才”【1】爱因斯坦的话,说明了培养创造性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说明了学校教育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教育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的重要使命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将不再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在创新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我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作一简单回顾
把学生由“加工的对象”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我国过去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于受传统的观念、体制、模式等等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断泯灭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我们的学校,为一种统一的模型我们的教师,正像辛勤的“园丁”,不管你多绿、多艳,为了整齐划一,都将在“园丁”修枝剪的咔嚓声中被无情地剪掉一个个充满想像力的孩子,随着年级的增高,就逐渐变成“听话”的“解题机器”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荣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求同创新榜样作先锋,鼓励学生积极创新鲁迅是很多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在学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我设置了一个话题讨论“我和鲁迅比童年”,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比鲁迅更具成功的客观条件,找到了向前辈学习的动力中学课本中这样的榜样俯拾即是榜样作先锋,富有启发性、鼓动性,给学生以创新的勇气和希望
示范创新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学生的模仿力相当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讲《送董邵南序》一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了一个“不倒翁”玩具,然后问学生我为什么要放这个玩具,学生各抒已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析异创新异义相析,启发学生创新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曾看过一位教师的课例,在学习《内蒙访古》一文后,学生问:修筑长城,巩固国防,抵制外敌入侵,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而胡服骑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现吗?如果这样讲得通的话,那么邓小平同志也是一个大大的英雄,能这样讲吗?【2】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深度,看来这位学生很善于思考,能够进行类比联想教师没有对这个问题一棍子打死,否定学生的提问,而恰恰相反,鼓励了这种钻研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方式,然后对“英雄”这个概念加以界定,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3】这个课例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我的教学中,效果不错兴趣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尊重个性,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我国的教育一个“统”字了得统一的体制,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命题,统一的考试,统一的答案,仿佛一切为了制造标准件这是计划经济那一套市场经济不需要全国统一的模式人是千差万别的,教育又怎能搞大统一、标准化呢?一个模式只能束缚校长、教师及学生的创造力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蔡元培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尚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4】可见,抒心灵深处真实的情感、展现个性是教育的关键创新精神,是建立在创新意识上的一种巨大的创新活动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敢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师生心理融合沟通《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富有创造力的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且意志坚强、自信心强,易反抗旧俗,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追根究源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教师如果没有博大胸怀和对学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创新教育中建立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学问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摒弃权威,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启发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并使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其答案也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即开放式的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是新颖,越具有强烈的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如熬夜是勤奋吗?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都明白,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关爱家园》作文课上,我在展示祖国的美丽的山山水水和同学们尽抒赞美之词之后,播放了母亲河被污染的新闻片,然后配乐朗读了两首诗《我们的星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再加上声情并茂的讲解,营造了一种氛围,接着我让学生想像地球的发展,学生一个个发言,众说纷纭,不乏创新精神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就学生而言,总在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以一定的职业作为归宿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所有学校教育都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做准备当人拥有一定的职业之后,在学校里习得的知识、技能或是道德,就变成一种综合的实践活动因此,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是每个学生的现实需要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让学生放胆作文中学生处于思想最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思想不正确可以纠正,认识模糊可以澄清,没有思想的文章等于废纸一张积极引导学生启动思想的航船,扬起想象的风帆,在现实生活的大海上劈波斩浪,奋勇向前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一些学生大胆评说中国足球,一些学生尖锐评说学校教育等等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形式上大胆创新,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写真正的“随笔”,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干脆写科幻小说,有的一直在写诗歌,也有的学生练习他们自称为“长篇小说连载”的“随笔小说”作文形式的解放与内容的解放同步进行,有力地冲击了“土八股”“洋八股”的束缚,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给大学生写家书”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举行辩论会,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三是创办学生文学社我校的校报《八极人》给学生提供了发表习作的园地,而众多的学生自发文学团体如雨后春笋,蔚为壮观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也构成了我校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
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心理学表明,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 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 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有的学生对新建的信誉商厦很感兴趣,写了《城关新景观──信誉商厦》,有的学生写了《孟村弯头畅想曲》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我们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了城关西的王宅北面的土地沙化情况,及汽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空气情况,并举办征文比赛,出现了一批佳作,如《请大家多种一棵树》、《为了摘下口罩》等一些文章,引起较大反响三是考察名胜古迹我们孟村属文化之邦,胜迹众多,名人辈出,带领学生寻古揽胜,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如有的学生在游览王天官墓古迹后,查阅了大量资料写了评论文章,在参观了八极馆后,写了建设性文章:《八极人应朝哪里走》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尽管作了一些努力,但认识是肤浅的,探索刚刚起步语文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愿和各位同仁共同携起手来为新世纪培养更加优秀的创造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教育论》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年版第85页 2.马伯成:《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
3.布鲁纳:《教育过程》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年11月第53、42页
4、蔡元培:《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