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同志指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以及该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中有了点滴体会,愿请教于同仁。
一、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我认为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其一: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首先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本理论,文章学、阅读学等专业理论。这些不仅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且还可以为我们打开“崭新的视野”。其次,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媒体的巨大变化,教育改革引入了新的工具,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如投影教学、广播录音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应该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最后,还应不断摸索合乎校情、学情、教情的理论,这样才能做到因校择教、因材施教、因人用教。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我们可以明确创新教育的指导方针,可以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应用科学原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发展。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我认为,教师应用钻研的精神去掌握理论,用务实的精神去应用理论,用科学的精神去发展、创造理论。
其二: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同志在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中也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的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一重要论述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的任务和方向。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头脑这一火把的人,应当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主观环境
教师在拥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后,就应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使学生自己主观上就想创新,也敢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第一: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 1 新人格。尤其在中学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知道,高中学生还未进人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造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一句话,即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博大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如《石钟山记》中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探访自己认为的石钟山命名原因;《装在套子里的人》文章所反映出的守旧必死,创新求活的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是以语文为载体的学生的人生导师。
第二: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课堂上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如,教学《项链》一课,要求学生自己课下阅读文章,画出“玛蒂尔德”的命运曲线,并说明为什么这么画,上课后,学生争先恐后到黑板上来画,相互修改,积极发言,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画出的曲线不仅符合教学要求,而且有许多的讲解让人惊喜。
其次,鼓励质疑,允许有错,培养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与教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为了鼓励创新,让学生敢于创新,允许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在教学《药》时,为了领悟小说主题,在理出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后,我提问为什么要以华老栓买“药”为明线,夏瑜就义为暗线?有一位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革命者的悲哀。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更准确的应该是明写老栓买药突出了群众的愚昧,而且让人看到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革命者的悲哀,从而达到作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意图。当时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回答,而是和其他同学一起分析文章,让他在分析中认识错误。这样做,不仅使他从错误中学习,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后仍敢于发表见解。
最后,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每个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可设立创新之星,创新能手,创新小组等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事实上,创新教育的开展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所想所做,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以培 2 养创新能力。
三、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只有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才能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学方法要多变。要因教材、因学生、因时间、因地点而灵活多变。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练习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
其次,有效充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如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学习《智取生辰纲》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一节课完成了教学重点,而且学生耳听刘欢演唱的《好汉歌》,眼看杨志等人物的画面介绍,头脑中想象双方的矛盾冲突,兴趣盎然、思维灵活,不断创新。
此外,构建探索性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激趣----质疑----讨论----合作----创新”五步构成。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步:导语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男职工宿舍发现了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3年春,沙城中学高二153班学生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第二步:质疑。自杀?他杀?-----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第三、四步:讨论、合作。6人一组,选定调查选题(共四个: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任选一个)。小组讨论,一人执笔,15分钟准备。第五步:创新。每组选 一人宣读调查报告内容。这一步最让教师欣喜,学生调查的不仅周密详尽,精妙独到,而且有些措词用语颇具刑侦专业水准。课堂上气氛热烈,思想活跃,频频创新。学习至此,小说的主题一目了然,人物形象跃然眼前,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效果。
四、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运用灵活的作文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语文的创新重在作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两个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而变通是关键。只有一条思路,只会从一个方面看问题,其结果只能是流而不畅,独而不特。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经常进行“一题多做”的多角度思维训练,达到“一树梅花万首诗”的效果。逆向思维即“唱反调”,是从反面、对立面对一些常理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则正是在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观点。又如“弄斧必到班门”“ “‘东施效颦’好”“祖传的未必就好”等均是进行逆向思维得出的结论,观点新颖,蹊径独辟,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方面:写作文的方式要多样、作文的形式要创新。
首先,作文要常写,要打破每学期8 篇的限制。每周写二至三篇 写在周记本上,每二周给发四页稿纸,按正规的格式抄写好;练习本上的简单改,稿纸上的细致些。稍好的就张贴在教室后的学习园地上,再好的就装入信封寄出去 ;差的多鼓劲,能完成写的量也很不错。
其次,写和课文内容有联系的练笔。如学《祝福》,可让写《祥林嫂小传》或《“我”的日记》或写《祥林嫂死因调查报告》。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进行了多体裁的练笔。
再者,试用“各自写----集体改----各自改”的作文课模式。写一篇新作文时先让学生课下写,课上找一生读自己写的作文,大家从各方面帮助他一起修改,教师趁机讲授写作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每个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针对性强,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效果良好。
最后,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形式上大胆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引进大散文写作观,随想随写,不拘形式,不拘体裁,写真正的“随笔”,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干脆写科幻小说,有的一直在写诗歌,也有的学生练习他们自称为“长篇小说连载”的“随笔小说”。作文形式的解放与内容的解放同步进行,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五、语文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深化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近年来,我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等,并且创办了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4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
淮安市车桥中学 陈学胜 223221 淮安市车桥中学教科室推荐
【摘 要】在新时期,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同时,新课标、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承担着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的重任。教师更应主动迎接挑战;勇挑重担,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关键词】理论素养 氛围 质疑 实践
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转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我认为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其一: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首先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本理论,文章学、阅读学等专业理论。这些不仅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且还可以为我们打开“崭新的视野”。其次,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媒体的巨大变化,教育改革引入了新的工具,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如投影教学、广播录音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应该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最后,还应不断摸索合乎校情、学情、教情的理论,这样才能做到因校择教、因材施教、因人用教。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我们可以明确创新教育的指导方针,可以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应用科学原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发展。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我认为,教师应用钻研的精神去掌握理论,用务实的精神去应用理论,用科学的精神去发展、创造理论。
其二: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中也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的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一重要论述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的任务和方向。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头脑这一火把的人,应当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
二、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环境,营造一种探究氛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广泛的兴趣是一个人求知欲旺盛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的重要环节。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发展起来的,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气氛,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语言材料设计一些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或让学生就同一材料、信息进行讨论,探究不同答案,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自由、宽松、安全的课堂氛围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青少年正处于长智力、长身体的特殊时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用什么样的手段才能激发他们天性中的好奇心呢?我的经验是:在没有进入正课时,利用一些小故事或小幽默营造快乐的气氛,使教和学在愉快、宽松的氛围中开始,从而为创新思维准备好思想的开端。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才有探索和创新,“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重要”,的确,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源于“疑”。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但学生能够质疑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要求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要转起来,思维要活起来,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唯师,不唯书,大胆设想,大胆疑问。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质疑中,结合资料和众人的思考给出答案,从而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形成,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四、重视实践,启发想象,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如:《哈姆莱特》这篇戏剧可让学生自导自演;说明性质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学生在学中画、画中学、学中创。这样,不仅使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发展了创造思维。
面对未来社会空前激烈的竞争,培养一代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刻不容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运用在中学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如: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办手抄报。到学校阅览室看科普杂志,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动学生参加班级管理、社会公益劳动,品尝生活甘苦。开展“今天我值班”、“学当推销员”等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体会班干部、班主任的艰辛;以推销员的身份去“说商品”,大家来“比一比”,看谁说得好、卖得快。然后,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写出来,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奥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时,启发学生想象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你会发现学生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的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想象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仅是给学生串讲课文内容,那只是灌输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运用巧妙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目前,科技迅速发展,教学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声音、图像、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既可以节约大量的教学时间,又可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强化重要的教学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它还能扩大教学密度,加强教学的反馈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多媒体生动形象、直观性强,能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既便于学生储存记忆,又能开辟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
在新时期,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同时,新课标、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承担着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的重任。教师更应主动迎接挑战;勇挑重担,大胆探索,不断实践。过去是“不进则退”现在是“慢进则退”。我们要时刻按照当代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与时俱进,让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适应时代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绍森,陈东有.试论教育创新的基本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2002(3).[3]陈儒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M].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4]赵传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M].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拓展学生思维的智力核心,创新能力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学生只能在宽松环境下才能思维活跃。创新并不是天才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创新精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新发现给予表扬、鼓励,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课堂教学气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
⑴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
⑵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保护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并把微笑、鼓励、活泼的风格,适度的幽默带进课堂,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信任中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主动吸取知识的营养,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⑶民主评价学生。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
4.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二、创建教学模式,诱发学生参与
教师要彻底改变教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诱发学生积极参与,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多项交流过程。
①教师要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使学生容易接受并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
②提问要有新颖性和多面性,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不要急于说出答案,需展开讨论,尤其是注意不能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勤于提问,变传统的“一言堂”为学生自主发挥创造机会。
2.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尤其要重视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发散性表现为对一个问题能从多种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然后从多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发散思维可使学生拓宽思维领域,开阔眼界,追寻不同事物、事物的不同方面存在的联系,调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获取众多有利信息,开放性地提出多种解决方法、设想、途径或答案;使学生善于调动知识储备,灵活转换视角,跳出常规套路,获得超越构思,求得与众不同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不同凡俗的新的观念,表现自我的独创意识;使学生善于朝着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开辟新的领域,发现新的问题,以表现自己对已有认识、已有结论的超越 为搞好发散思维训练,教师就得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正确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则应运而生。
三、加强学法指导,形成创新思维
学习创新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同时教师应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行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行为规则。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为大胆质疑,认真鼓励,积极引导,培养好学生的创新精神。
2.变“任务学习”为“发展学习”。许多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不愿更深地探索未知领域,因而学生的潜能被埋没了,结果培养出了许多知识程度相当,各门功课水平类似的学生,他们由于缺乏某一方面的兴趣和特长,将来极少能有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小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3.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事实证明,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仅学得快,而且有利于创新。在实践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四、注重课外阅读,发展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但不是唯一阵地。增加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学生课内所学到知识和技能向课外延伸迁移运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如可以通过阅读在学生间开展演讲会、辩论赛、读书报告会等,可以创办文学社,可以开展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还可以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或在自行试验和制作中去大胆创新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积累教学经验,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科学布置作业,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提要】本文从转变语文教学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在教学之中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渗透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等方面,对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策略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应在语文教学之中采取合理的策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转变语文教学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
初中阶段正是对学生创造能力进行培养的关键阶段,但就目前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方面对学生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来看,其因受到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即便是我国在此方面已经进行积极的改革,但仍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使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升学思想较为顽固,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也表现得较为保守,这种语文教学的方式就具有明显的枯燥、乏味、框架等方面的特征,这不仅仅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限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极为不利。因此,若想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则首先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思想进行转变,积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并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用自身的创新精神对学生形成感染,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言传身教。而在教师将自身创新意识落实的过程之中,最为重要的载体便是教师所采取的语文教学方面的方式方法,此时教师便应依据语文课堂教学之中的实际课程,精心的选取教学方法,并将创新教学意识融入其中,这不仅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在教学之中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最为重要的便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只有在教学开展中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具有多向思维能力,才能够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对每一篇课文的理解及思考上的不同,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认知效果,此时教师便可以将课文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相结合,实现对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开展《春》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在教学开展之前,让学生对自身的看法进行表达,如“说一说你眼中的春天”,并让学生们就这一话题进行分小组讨论,在讨论结束后请同学回答,而后展开教学。教学完成后,教师再让学生说出作者眼中的春天与自己眼中春天的不同,从而对二者加以对比,在这种不断的思考之中学生自身的思维不是固定化的,而是多元的多样的。而后在开展《秋天》这一课文的教学时,教师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并使学生说出春、夏、秋、冬的不同,并安排依据自己对四季的理解写一篇文章,此时学生对季节的理解必然有所不同,不再局限于冷热,可能更多的变现为叶子、水、花朵等等方面,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极为有利。
四、教学中渗透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几节课便能够实现的,其是需要一点一滴的累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良好开发,而在这一培养过程之中能力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培养环节,其中不仅仅包含着定期的创新思维明确性训练,还包含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的渗透性训练,只有将二者进行良好的融合,才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创造性语文教学氛围,最终促使学生拥有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应做到对学生的充分尊重,积极鼓励学生对文章的差异性见解,并引导学生对一直以来语文学习之中所产生的框架及定向思维加以打破,使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例如,在《塞翁失马》这篇文章的教学之中,教师便可依据文章的情节,在各个阶段设置问题,如第一阶段“马丢了是好事坏事?”在第二阶段“马回来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在第三阶段“文中儿子腿摔伤是好事还是坏事?”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学生通常会因惯性思维对这三个问题回答,当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便开展下一个问题内容的讲解,学生便会发现事情的发展并不能按照常理来解释,此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便会在对事物理解时拥有不同于以往的思维。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应提升对学生创造性培养积极提升方面的重视,以创造性的意识及方式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方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目的,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论文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体会
迟丹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把学生由“加工的对象”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尊重个性,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以人为本 尊重个性 注重实践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文明进化永恒的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一个由没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的统一的个人所组织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学校的目标应当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才”【1】爱因斯坦的话,说明了培养创造性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说明了学校教育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教育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的重要使命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将不再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在创新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我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作一简单回顾
把学生由“加工的对象”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我国过去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于受传统的观念、体制、模式等等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断泯灭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我们的学校,为一种统一的模型我们的教师,正像辛勤的“园丁”,不管你多绿、多艳,为了整齐划一,都将在“园丁”修枝剪的咔嚓声中被无情地剪掉一个个充满想像力的孩子,随着年级的增高,就逐渐变成“听话”的“解题机器”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荣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求同创新榜样作先锋,鼓励学生积极创新鲁迅是很多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在学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我设置了一个话题讨论“我和鲁迅比童年”,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比鲁迅更具成功的客观条件,找到了向前辈学习的动力中学课本中这样的榜样俯拾即是榜样作先锋,富有启发性、鼓动性,给学生以创新的勇气和希望
示范创新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学生的模仿力相当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讲《送董邵南序》一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了一个“不倒翁”玩具,然后问学生我为什么要放这个玩具,学生各抒已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析异创新异义相析,启发学生创新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曾看过一位教师的课例,在学习《内蒙访古》一文后,学生问:修筑长城,巩固国防,抵制外敌入侵,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而胡服骑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现吗?如果这样讲得通的话,那么邓小平同志也是一个大大的英雄,能这样讲吗?【2】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深度,看来这位学生很善于思考,能够进行类比联想教师没有对这个问题一棍子打死,否定学生的提问,而恰恰相反,鼓励了这种钻研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方式,然后对“英雄”这个概念加以界定,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3】这个课例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我的教学中,效果不错兴趣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尊重个性,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我国的教育一个“统”字了得统一的体制,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命题,统一的考试,统一的答案,仿佛一切为了制造标准件这是计划经济那一套市场经济不需要全国统一的模式人是千差万别的,教育又怎能搞大统一、标准化呢?一个模式只能束缚校长、教师及学生的创造力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蔡元培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尚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4】可见,抒心灵深处真实的情感、展现个性是教育的关键创新精神,是建立在创新意识上的一种巨大的创新活动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敢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师生心理融合沟通《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富有创造力的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且意志坚强、自信心强,易反抗旧俗,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追根究源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教师如果没有博大胸怀和对学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创新教育中建立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学问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摒弃权威,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启发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并使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其答案也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即开放式的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是新颖,越具有强烈的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如熬夜是勤奋吗?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都明白,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关爱家园》作文课上,我在展示祖国的美丽的山山水水和同学们尽抒赞美之词之后,播放了母亲河被污染的新闻片,然后配乐朗读了两首诗《我们的星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再加上声情并茂的讲解,营造了一种氛围,接着我让学生想像地球的发展,学生一个个发言,众说纷纭,不乏创新精神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就学生而言,总在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以一定的职业作为归宿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所有学校教育都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做准备当人拥有一定的职业之后,在学校里习得的知识、技能或是道德,就变成一种综合的实践活动因此,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是每个学生的现实需要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让学生放胆作文中学生处于思想最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思想不正确可以纠正,认识模糊可以澄清,没有思想的文章等于废纸一张积极引导学生启动思想的航船,扬起想象的风帆,在现实生活的大海上劈波斩浪,奋勇向前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一些学生大胆评说中国足球,一些学生尖锐评说学校教育等等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形式上大胆创新,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写真正的“随笔”,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干脆写科幻小说,有的一直在写诗歌,也有的学生练习他们自称为“长篇小说连载”的“随笔小说”作文形式的解放与内容的解放同步进行,有力地冲击了“土八股”“洋八股”的束缚,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给大学生写家书”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举行辩论会,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三是创办学生文学社我校的校报《八极人》给学生提供了发表习作的园地,而众多的学生自发文学团体如雨后春笋,蔚为壮观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也构成了我校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
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心理学表明,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 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 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有的学生对新建的信誉商厦很感兴趣,写了《城关新景观──信誉商厦》,有的学生写了《孟村弯头畅想曲》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我们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了城关西的王宅北面的土地沙化情况,及汽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空气情况,并举办征文比赛,出现了一批佳作,如《请大家多种一棵树》、《为了摘下口罩》等一些文章,引起较大反响三是考察名胜古迹我们孟村属文化之邦,胜迹众多,名人辈出,带领学生寻古揽胜,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如有的学生在游览王天官墓古迹后,查阅了大量资料写了评论文章,在参观了八极馆后,写了建设性文章:《八极人应朝哪里走》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尽管作了一些努力,但认识是肤浅的,探索刚刚起步语文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愿和各位同仁共同携起手来为新世纪培养更加优秀的创造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教育论》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年版第85页 2.马伯成:《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
3.布鲁纳:《教育过程》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年11月第53、42页
4、蔡元培:《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