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策略论文

时间:2019-05-15 11:3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策略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策略论文》。

第一篇: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策略论文

[摘要]对职高学生进行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树立学习信心。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探索职高学生语文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全面提升职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职高学生 语文教学 认知能力 自主学习培养策略

受应试教育影响,职高生的语文学习往往只是为了考试甚至应付毕业。在学习中,容易把注意力停留在对所学的显性知识的简单获得上,而忽视语文知识所蕴含的思想,语文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认知能力训练。当前,新课标倡导把学语文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这种转变的实现与语文行为认知能力的训练紧密相关。下面就如何培养职高学生语文认知能力提出了见解。

一、认知能力培养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职高学生语文认知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还是对职高语文教学的转轨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职高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和调节的认知过程。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虽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知识水平方面与许多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相比并无绝对优势,但在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上却不可同日而语,他们能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加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更自觉地使用有效的知识工具和策略方法。

2.能够促进学生自觉地调控语文学习活动,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不仅重视所学的内容,而且随时清晰地关注着自己的学习过程。由于认知是把学习主体自己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因此,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就能够促进学生自觉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语文学习过程,使他们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都能顺利达到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职高语文教学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模式

要想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首先必须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旧模式中脱离出来,对教学中生师关系进行重新理顺。

1.确立职高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认知学习理论被引入到课堂教学领域,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变化。有效的学习者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解释者和综合者,他能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存储和提取信息,努力使学习环境适立自己的需求,从而使自己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为此,教学中必须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体”的思想,还给学生三大权利即阅读的权利,思考的权利,发表意见的权利。在学习方式上,学生要从听、记、接受知识、被动地接受训练转向主动思考、讨论、实践,从重视学习、思维的结果转向重视学习、感悟、思维的过程,从强调积累知识,重视掌握知识的量及技能的熟练程度转向强调自我发现知识,重视掌握知识的质及发展综合素质,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实现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职高语文教学中学生地位的转变,要求教师的角色必然随之发生转变。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建立符合认知能力培养所需要的新的语文教育观。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真理的化身,而是与学生平等互动的合作者、交流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心理过程,而不是其外在表现,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在自己头脑中建立和发展语文认知结构的过程。另外,语文教师在高度重视本身观念更新的同时,也应重视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图促使学生自己的观念产生变化,要让学生摆脱凡事依赖教师的非主体行为,摆正自己学习主人翁的地位,极大地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行为认知能力的创新策略

在树立了正确观念,建立了正确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加强对职高学生语文认知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实施创新策略,在学生自主学习循环模式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1.明确目标,让学生了解语文认知知识

设立目标并反应学生自主学习的心态是自主语文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所学语文知识的类型和特点,同时,让学生明确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用目标去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通过目标强化和目标激励引导学生解剖自己,认清自己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及其与目标的差距,以便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的制定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语文学习目标与责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被动为主动,也有利于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2.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

职高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传授认知知识,并强化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对目标的认识和自身的认识的元认知体验逐渐丰富;可以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提问、呈现考查性的试题等方式,使学生认识明确自己是否达到认知要求;也可以在合作学习中,丰富元认知体验。合作学习,既能拓宽知识的深广度,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心得,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反馈自己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相互取长补短,也能够增进同学间的了解,促使同学们情感交流。还可以在课后练习和考试中丰富学生的元认知体验。课后练习是考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一个重要手段,题目的变换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多个侧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总之,只要我们采取适当、可行的语文教学策略,必将对开发和培养学生语文认知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职高语文教学中这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途径的实施,学生将逐步完成从“要我学语文”,到“我要学语文”,从“教师教我学语文”到“我自己学语文”的过渡,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建平.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和思考,教育革新[J].2005,(3).

[2]洪钦源.语文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J].江西教育,2003,(1).

[3]范继业.完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4]葛雪梅.让创新能力走进语文教学[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

[5]鲜志英.认知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研天地,2004,(6).

[6]王听华.认知能力是学好高中课程的决定性因素[J].甘肃科技纵横,2006,(4).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

十堰市文锦学校

曾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语文教学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让学生自由表达,提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课堂更多关注教师教,教师忙于课前深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几乎都围绕着一条规律教学,那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是主宰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就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虽然整堂课达到了预定的效果,但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培养出的人才也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惧怕提问的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害怕提问的心理障碍,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放下架子,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将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和疑问提出来,并积极保护学生的发言,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差而提出比较幼稚问题的学生要满腔热情地给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自信心,切忌指责和嘲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异想天开,不唯教材,不唯师,甚至可以“班门弄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更进一步去探索问题,从而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真正做到让学生带者问题来,又带着问题走出去。

二、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质疑欲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外,还有努力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俗话说思考从疑问开始,对新知识的出现,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以引发学生好奇、期待,积极思考的探究质疑欲望,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例如,教学《向命运挑战》一文时,教师谈话激趣导入:大家都知道张海迪,从小学起患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但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和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作品,成为一代楷模,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像张海迪这样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物。(出示课题)他们事迹更使人惊叹,甚至使人不敢相信世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读题目后,自然很想知道文章写谁?挑战什么?怎样挑战的?通过这样的情景导入自然而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即可打开学生的思维,进而促使他们产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

三、探寻质疑途径,使学生善于提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要使他们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而善于提问质疑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需要反复训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他们总结质疑的方法并从中找寻规律。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提问能力,首先可以从语文教学中找方法:

1、看题目提出疑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围绕它大胆质疑,往往可以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则是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促使其思维向深刻性发展的有效方法。

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4.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5.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6、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7、可针对修辞手法进行质疑、可针对不明白的现象进行质疑、可针对难点处进行质疑等等。

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找原因,找依据,找联系,抓重复处,抓含蓄处等。这样经过方法的指导及训练,才能逐步由“敢问”到“善问”,真正使学生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疑问。在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毫不拘束地提问,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教材、老师,冲破标准答案,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作为独立的个性,去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

四、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个性,提出问题的空间,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从文本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有效提问。我们倡导学生自由发问,大胆提问,但是更有价值的提问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呢?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遇到难题就打退堂鼓,期待别人,要懂得深入思考。因为在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形成是思考的结果,而没有相当的知识支撑,问题就缺乏深度,丧失价值和意义,所以只有正确地思考才能提出深刻的问题。其次,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它要求我们转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同中求异,思维不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方面,是多向的、变通的。在语文课中要常常用这样一些语言来开启学生发散思维的智慧大门。比如,除此之外你还有那些思考?还有什么新鲜独到的见解?有没有比书上更好的方法?等等,让学生从多角度地去思考,探索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再次,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意识,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文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的本质不断变化,不断地推陈出新,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接受,如果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就会出现盲从,就会人云亦云。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把语文教科书信奉为权威而全盘接受,哪怕对不正确的问题,也不敢置疑,对于现状,我们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批判意识,做到有自己的思考,敢于否定前人的观点,挑战权威,不迷信与盲从,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

由此可见,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就必先让其拥有问题,要使我们的教学具有创新的意义,那就必须由过去“为问题而教”转变为今天的“教而生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而能不能从问题贯穿教学却在教师,教师为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必须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最佳的问题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提问的欲望,“授学生以渔”,使学生学会提问,并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促进学生相互提问,通过学生的问题逐步引导他们完成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特别是小学中年级学生刚刚开始从识字阶段向阅读阶段过渡,加强这一阶段小学生的阅读指导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提高阅读指导的全面性。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首先是把文字符号变成声音,后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那么,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到底如何呢?笔者就这个问题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95.3%的学生或多或少地读课外书,只有4.7%的学生从不读课外书。可见,课外阅读在学生中已是非常普遍的行为,这是非常可喜的。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真正对阅读感兴趣,能在课外阅读中汲取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享受阅读中的快乐的学生仅占一小部分,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没有对课外阅读真正感兴趣,不具有经常阅读的习惯,尤其缺乏自主阅读的能力。课外阅读尚处于一种消极、盲目、低效的状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势在必行。

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体会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端正教育指导思想,摆正教与学、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首先,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施教是为了不教。

同时,在教学中不仅注意教师授“法”,更要重视学生悟“法”,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授之以渔”而且还应让学生悟到“打鱼之术”,鼓励学生去积极地探究。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这说明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教”的过程,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只有这样,学生语言能力才会得以提高,而能力的获得又必须依靠学生的实践活动,即动口、动手、动脑。笔者觉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为主线,把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阅读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落实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减少自己不必要的讲解和提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语言行为的实践,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养成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批划的良好阅读习惯,使学生在质疑问难、讨论、剖析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

(二)、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

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课文中那些生动的画面,美好的向往,都会随着老师的范读,向溪水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在教学中,每学一篇课文,我都会用最美的语言来给学生范读。如教学《春风吹》[1]时,我在范读课文时,注重了诗歌的韵律美,突出了“绿、红、醒”等重音,读出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地下”的轻柔和“大家快来种树,大家快来种花”的欢快。我读完后,孩子们好象都陶醉了,有的孩子说:“春天太美了,老师读得更美,我好象看到了绿绿的柳树,红红的桃花。”有的孩子说:“我好象看到了燕子在天上飞,听到青蛙在呱呱叫。”这样,学生在细细的听读中,被老师美的情感,美的语调,美的语气感染了,激起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三)、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

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就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断句。完成对重点词句的准确理解。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只有对词语准确地把握,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精彩的马戏》[2]时,文中用了“哈哈大笑、哄笑、喝彩”三个词来写观众的反映,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三个词的联系与区别,猴子爬竿,观众哈哈大笑,因猴子很顽皮,又穿着小孩的衣服。熊踩木球,观众哄笑,因为黑熊笨重,一会儿要摔倒,一会儿又稳住身子,观众紧张后发出一阵阵欢笑。山羊走钢丝,观众喝彩,因为山羊既没有猴子顽皮,又不像黑熊那样笨重,而是稳稳地走在钢丝上,表现出色,因此人们高声喝彩。又如《我要的是葫芦》[3]中“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两句话,充分表现了种葫芦的人根本不只虫子、叶子、果实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小葫芦都落了”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以便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全文。

(四)、教给学生语言行为实践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所谓“动口”和 “动手”,实际上就是强化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活动,努力使学生成为阅读过程的主人,尽量多留出时间,激励、启发和指导形式动口、动手、动脑去对语言文字,对课文的字、词、句、段进行具体的阅读思考,让学生具体的读一读、看一看、划一划、问一问、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去开动脑筋独立地对字、词、句、段、篇进行分析、比较、揣摩、品味和表达,只有这样,阅读教学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阅读教学的质量。

(1)、让学生“动口”把握文章的内容。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朗读训练。“读”是理解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课文,去感受语言文字。学生只有“读”得充分,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当然这个“读”必须带着问题有目的得读,使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分析《黄山奇石》[4]中的“仙桃石”一段时,要让学生理解:人们为什么给这块石头起名叫“仙桃石”?就得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通过读,不难理解:仙桃石是由于这块石头样子象个大桃子,而且像从天上飞下来似的落在山顶的石盘上,人们根据这个想象而成的。另外“读”还应包括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体味情节时的自由轻读或表情朗读。这些“读”要贯穿课堂的始终。在小语界不是盛行一种“以读代讲”的说法吗,其根据就是语言文字常有一定的模糊性,有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我们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感模糊的识别功能,就能达到不需教而“自能读书”的境地。

(2)、让学生“动手”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地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动手画圈的方法,提供给学生一些画圈的符号,使学生易于操作,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从现在开始》[5]一文时,当老师提问:“小猴子当万兽之王与其他动物的做法有什么不同?”时,就得出示明显的训练目标,即请用“~ ~ ~”画出小猴子的做法,用“——”画出其他动物的做法。目标的出示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令性较为明确,效果良好。这样学习,学生首脑并用,使思维趋于定向,读书有了凭借,易于操作,学生析句品词等语言文字训练就能落到实处。有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画草图,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3)、让学生“说、议”,理解语言文字,领会文章中心。

说一说,议一议实质上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特别是受高考指挥棒——只考笔试,不考口试的制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说话训练方面都被忽视了。因此,我们语文教学要大胆地进行课堂结构改革,凭借教材,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说。教师要从鼓励入手,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恐惧感和自卑感,教给方法,指导他们练说。一般地说,可选用先听后说,先看后说,先读后说,先想后说,说写结合等方法。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和有关的读写等学习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有目标,有依据。例如教学《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相或插图后,要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奇石像什么,在读了课文描写的段落后,再让学生不看书说一说、记一记课文是怎么说的,这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

议一议这种形式要求较高,它既是学生思维的训练,又是形式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但要注意的是,课堂议论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读文章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必须对语言文字有较深入地理解。因此,必须培养小学生的品词和评句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句、重点词句的方法,而且要训练他们抓得快、抓得准,评得对,评得深。

例如在教《草船借箭》[6]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师可组织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议论知人情,先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忙,并叮咛鲁肃不要把造箭的计划告诉周瑜,让学生明白诸葛亮知道鲁肃老实,周瑜疾贤妒能,然后讨论船只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为什么知道“曹军不敢派兵出来”,让学生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最后小结使学生明白诸葛亮知人情。第二,议论知天文,讨论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赶造十万支箭,为什么第一、第二天都没有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才出发“取箭”,说明什么,使学生明白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第三,议论懂地理,讨论诸葛亮为什么敢于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说明什么,使学生明白诸葛亮通晓地理。通过议论,水到渠成,学生弄清了这个了神机妙算的原因是知人情,识天文,懂地理,从而领会了文章的中心。

(4)、让学生“做、写”,深化中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既可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又能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课文中的有些知识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学生只能从书本中得到间接的理性知识,这个认识仅停留在记忆水平,如果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这种认识则达到了理解水平,学生的印象较深。例如在《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猴子“抱”、“蹲”、“望”这三个动词时,教师可让学生上台分别表演出这三个动作,师生在台下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加以指导,使学生在活动中直观地理解词意,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如教学《乌鸦喝水》[7]一文时,边教边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做演示实验,一边指导学生把小石子漫漫地放进装水的瓶中(半瓶以上的水),一边观察水面的高度变化,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乌鸦遇到问题勤于动脑,积极想办法的良好行为,受到教育;在教学《詹天佑》[8]一文时,可以做“人”字形的铁路和两个火车头的模拟火车,边教学边让学生进行演示,从而加深印象,深刻体会詹天佑的聪明才智。

“写”挤进课堂,这也是当前得到小语界共识的问题,俗话说得好“磨嘴皮不如烂笔头”。因为书面语言表达有较充裕的时间进行思维,对于记录思想的文字可以进行推敲修改,因而可以使表达更准确、更条理、更严谨。它可以大大减少口头表达的毛病,使语言比较规范;另一方面,把“写”挤进课堂实质上就是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面大,不论程度深还是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语言文字得到训练。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在学生感知四块奇石的形状后,让学生动笔写出“它们像什么”的句子,进而继续加以深化,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什么像什么”这样的句子。这无形中就是给学生一次句式的训练,坚持这样做,时间长了就会提高形式语言表达能力。至于在课堂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哪些“写”的训练,我想,只要我们有了进行“写”的训练意识,就会找到众多的训练形式和内容。造句、命题作文不必说,还可以结合课文和学生实际进行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等。另外,凡是课文中要求口述的,好多都可以进而转为笔述,如说段意、说中心思想,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回答课后问题等。总之,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他们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爱动、好奇,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手、眼、脑等协同发展。

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又体会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联系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教学中有许多知识存在着联系,如在教学中,能巧妙地组织这些联系,从知识的联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与学生思想实际的联系,重视课文内在的联系,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重视与当前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联系中让学生自己去看事实,去理解思想品质。

(二)、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可以说,作家离开想象,就无所谓作品。同样,我们读文章离开想象,就不能披文入情。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来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理解好。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三是创设安静的环境,留给学生开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拓宽思维空间。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是阅读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称象》[9]这一课时,我首先设计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让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紧接着问:“同学们,如果不用石头,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吗?”这一问,顿时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思维也变得更为流畅了。有的说:用泥土,因为泥土比石头方便;有的说:用水,这样既省时又不费力气;还有的说:用人最方便了,能上能下。随着学生各种方法的提出,我及时又问:“这些办法合理吗?谈谈你的看法。”班里一下子更热闹了,大家议论纷纷。“可以用土。”“用水最好。”“用人不方便,无法和大象同样重。”这样一来,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有利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教学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从而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成为有机整体。苏霍姆林斯说:“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谈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是不无裨益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越读越爱读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端正教育指导思想,摆正教与学、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语言行为实践的方法;同时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联系的习惯和能力,注意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注意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教版教科书小学《语文》 [2]百度“阅读的重要性”。

[3]百度“阅读的意义”。

[4] 百度“目前学生阅读的现状”。[5]读者。

[6]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中学《语文》教材。

[7]小学《语文》研究。[8] 中学《语文》研究。

[9]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中学《语文》教材。[10]人教版教科书九年级中学《语文》教材。

第四篇: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是社会中的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社会适应能力就像生命需要空气一样地必不可少,在融洽的社会环境中,我们的心情愉快,思维敏捷,学习高效。反之,则心情郁闷,身心受损。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同学、同事、朋友、亲人等相伴度过一生,为此我们必须与周围的人们共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但是,现实的状况不容乐观。当前的职高生在社会中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他们对于友谊的理解、朋友的选择、交往中的期待,存在着不成熟、非理性的一面,并由此形成交往欲强,而社会适应能力低的矛盾。笔者曾在2001年7月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持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MHT)对本校141名高二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41名职高生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91人,占被测人数的65%。其中,对人的焦虑占总人数的36%。这种焦虑的产生,往往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关。这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学业成绩密切相关。职高生正处于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也就是说,他们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及社会性发展不是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这时期的他们的心态往往矜持、闭锁、羞怯、自尊、冲动、对他人的友谊追求完美„„而且,目前的职高生在初中大多的差生,长期的落后失败使他们缺少自信和竞争的勇气,不敢面对社会,特别畏惧失败,非常害怕在大庭广众面前亮相做事,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影响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养成,继而影响到毕业生社会角色的定位。所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职高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研究表明,社会适应能力不是天生的,它可以能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而获得。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实践表明,除了对个别严重焦虑者要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外,对于大部分同学,更重要的应是利用各科教育,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营造健康和和谐的心理氛围,发展学生积极友好的人际关系。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必须确立一个大语文观。

观念是行动的指针,观念的错误,则必然使行为导向歧途。什么是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如果仅就形式而言,这话无疑是正确的。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似乎就是一个好老师。其实不然。没有内容,哪来形式?从本质上看,语文首先是生活。语言文字来自于生活,学好语言文字回归生活。语文是人学,与人交往的环境往往是学语文的佳境。蒲松龄不正是从与人聊天中积累,写成《聊斋志异》吗?语文教师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应当启发学生树立“交往即是学习”的观念,自觉将自己与人交往的过程转化为学语文的过程。所以语文的信息往往是以物质为载体的有限的文字教材与无限的生活载体互补起来,这才是语文的特性,语文的优势。因此,语文和社会在生活中同样必不可少。语文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工具,在生活中和社会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利用语文的思想性,促进学生认识的一致。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立组成特殊的王国。”不包含任何思想内容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不存在的,所以说,思想性是语文的固有属性,它蕴涵在语文教材里,贯穿在语言训练中。

教师可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正面内容,培养学生群体中的友爱情感,建立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如在学习《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之后,让每一位同学都明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又如在《纪念刘和珍君》的分析讲解中,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的热情。诸如此类的教材在语文中比比皆是,教师可利用它们增强班内聚力,树立正确价值观,统一衡量人及其行为的评价标准,从而在具体解决班级内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关系问题时,取得一致的认识,明白在社会中应该遵循平等互利、互相理解、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原则,从而减少矛盾和冲突,保持并在解决问题之后更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也可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素材和训练教育学生对分歧意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克服分歧的方法。在一个集体中对具体问题产生分歧是正常现象。为了问题的正确解决,要启发学生克服主观性和片面性,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改选我们的学习》这一文章就告诉我们要想辩证地分析问题,就得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消除因意见争论而造成的社会关系的紧 张。

第三,利用语文的情意性和美感性,促进学生情感的和谐。语文学科在传递知识、训练能力、灌输思想是常常是情注其中,意蕴其内,有着“移情炼意”的功能。同时语文是美的对象,含有丰富的外形美和内质美,是打开美的大门的钥匙,语文教育可通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美,表述美,鉴赏美,创造美,实现“美感”的积淀,发挥其“其化人”的功能。如用自然形态美进行爱国语文教育,用社会精神美(广州起义的“碧血横飞,浩气四塞”;鲁迅的“横眉冷对”;文天祥的“正气之歌”等等)进行英雄主义教育,用普通蔻者的品质美进行道德情操教育,用悲喜剧效应培养学生鲜明的爱憎情感。

总之,语文学科的这两大特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形成班级集体内良好的心理氛围。职高生大部分住校,集体是他们学习、生活最主要的场所,良好的心理氛围必然使每个学生心情舒畅、愉快,减少冲突,积极投入班集体生活之中,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的吸引力和温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会不断地、自觉地克服交往上的弱点。所以说这种心理氛围不仅是一个班级集体积极性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集体人际关系和谐的条件和标志。在这种积极的心理中,即使有些分歧也容易化解消除而不至于恶化。

第四,利用作文,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促进学生心理相容。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对自己完整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识自己的身体和生理状况;二是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三是认识自身于 外界的关系。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他人和克服对他人的成见、偏见。事实上并非如此,笔者在大量访谈中发现:许多同学伤心地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厌弃,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所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是搞好社会关系的关键一点。认识自己途径很多,通过写作,站在他人或公众的立场上自我反思,就是一个好办法。

写作的目的无非是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总之,写作必须围绕任教这一轴心运转。照直说,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应当是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最近南京一些学校推出“反作文”训练课题,反对让学生鹦鹉学舌,拾人牙慧“作”文章,提倡学生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北京一些中学则重提“放胆文”鼓励学生大胆抒写个人的感悟,阐明自己的观点,大胆表情达意。这一切告诉我们,写作要以人为本,写出自己,认识自己。

当然,要真正认识自己并非易事。人们在纷繁的假象和迷惑之前往往容易迷失自己,步入青年期的职高生尤其如此,他们需要师长的帮助与指导。语言教师应该从职高生的心理出发,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更好地实现做人和作文的发展和统一。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重视写作中的真情实感。情感是写作中的“血液”,写过文章的人都会懂得“文以情生”,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情”字。语文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在作文讲评中,都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这一点,体会这一点。如教学《故乡的榕树》 指出文章之所以写得如此优美而感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任教真实地反映了自己浓浓的思乡情。其次,要培养写作中的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从何而来?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要获得真情实感,根本的经验就是用心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思考生活,使生活理性化、情感化。去年的高教作文以“诚信”为话题,无疑给社会和青少年一个明确的导向:作文要体现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诚信”即真诚,实信,做人如此,作文亦如此。也只有这样的作文,才能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反省自己。

如果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能消除对他人的成见,就会正确认识他人。一旦这一切都做了,则同学之间就不会产生龌龊,对某个问题意见上的分歧也不会把私人感情掺杂进去。即使过去彼此心里有一点芥蒂,由于成见已消,这些不愉快的痕迹也会自然平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间的心理相容也就易于实现,社会关系也就协调了。

最后,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与人交流。

有了必要的社会知识之后,就要积极地去尝试,去实践,即敢于表现自己。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活动频繁,活动是施展才能的舞台,活动是谋求发展的阵地,活动是脱颖而出的契机。语文教学最具活动特质,课内课外,听说读写,点点面面都可以拨动学生活动开来,实现交流,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值得推荐的是演讲,这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实践。教师可在每节课前三分钟安排学生开展小演讲活动,每位同学按一定次序轮流进行,教师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对每位同学的演讲作以简要而中肯的评说,肯定成绩,指出努力方向; 同学们是听众,也是评委,对每位同学的演讲打等级,记录在案,作为民主评议“最佳演说者”的依据之一,使每个人“说”的潜能多得到充分挖掘。值得注意的是,活动应分步骤进行。第一步练敢说,敢于上台,敢于面对大家,敢于用尚不标准的普通话大声说,敢于说到底。第二步练能说,能大大方方地上台,能从从容容地面对大家,能熟练地用普通话说,能脱稿说。第三步练会说,会简明流畅地说,会抑扬顿挫地说,会声情并茂地说。第四步练巧说,巧于取材,巧于联系,巧于想象联想,巧于挖掘发挥,巧于结构表达。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自然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作为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优化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社会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在学习中,在于人交往中学会社会,使自己成为整修社会发展的“合力”中的一个因子,以此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就会以此有所建树。同时,也在社会在学会学习,培养和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第五篇:浅谈职高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职高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将是创造教育的世纪。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从基础教育抓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创新能力已被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传统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以培养学生迅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为目标的,往往忽视了将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目标加以强调,这已不适应目前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要求(http://www.xiexiebang.com/)。本人作为计算机教师,就如何在计算机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在此谈谈本人的一些经验。【关键字】:创新教育;建构主义;创造性思维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要在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改变以往以传授更多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旧观念,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教育观。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真理、知识的过程,教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努力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掌握自学的金钥匙。由教学生“学会”变为教学生“会学”。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教育学/学科教育论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因此,在进行教学实践以前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和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二、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是满足于把完成题目的步骤和方法详细告诉学生,让学生能够根据你的步骤把题目完成就算了。以《网页设计》课为例,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表格进行页面规划同时,我引导学生使用其它方法进行页面规划,尽管学生提出的方法有很多都是不能实现的,但我不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检查试验自己构思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找出正确的方法。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xiexiebang.com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应该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我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班级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灵活结合实际,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专业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强的特点。而且不同的专业课其特点也各不一样。因此,在教学过程必须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结合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对于《Photoshop》课程,我会先给学生介绍一些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一些必要的基本知识,然后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文件和教学课件,让学生利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时,通过竞赛等形式鼓励学生设计具有个性的photoshop作品,并且把优秀的作品共享给大家欣赏,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网页的兴趣和创作的热情。

而对于《VB》之类的程序设计课程,我会设计一些难度适中,同时具有探索性的综合课题,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其它各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和多运用不同的语法完成同一道题。

对于《五笔字型录入》课,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Wwt)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试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下载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策略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策略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职高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职高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蒋翠英沛县中等专业学校221600 摘要:文章阐述的是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造“氛围”,培养学......

    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针对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职业高中刘 浩时下社会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我们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却大都在感叹:现在的职高学生素质越来越差,课堂上......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段玉湘 赣州市于都县车溪中心小学 342300 摘要:本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学......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桂林山水的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 淮安市车桥中学 陈学胜 223221 淮安市车桥中学教科室推荐 【摘 要】在新时期,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同时,新课......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封丘县赵岗镇初级中学 杨卫华 内容摘要 在呼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初中语文教学......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发布者:赵静 发布时间: 12/7/2011 PM 10:07:58 人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变幻无常的世界中,天地间的自然景物与我们人类朝夕相处,密不可分。......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如下几点体会: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拓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