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针对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职业高中刘 浩时下社会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我们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却大都在感叹:现在的职高学生素质越来越差,课堂上呈现出“万马齐喑”的局面,学生对语文课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越来越难以开展。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随着普通高中的扩招,职高招生大都是在普高之后,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在职业教育中,学生为了能更好地就业,更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对语文课等一些基础学科不再像初中时那么重视等等。但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确实,“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深知这个道理。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令人尴尬的事实是——本应是最有魅力的语文课,长期以来却不受学生欢迎。近年来甚至有人声称:“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走进了死胡同!”。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和尝试之后总结了如下几条兴趣培养的途径,求教于大方之家,以期抛砖引玉。
一、尊重学生,体现语文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的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的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多样性。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所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丰富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抛弃过去“填鸭式”之类的教学模式,研究教材的价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首先必须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过程,尊重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教材是学生阅读的文本,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质量、个性气质不一样,所以,对阅读内容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富有个性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要划整为一。
二、交互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兴趣。
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苦口婆心地讲,而下面往往会出现睡觉、吃东西、聊天的情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缺少足够的师生互动的原因。笔者在这一点上深有感触,因为在我带的班中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后来,在讲授茅盾的《风景谈》中的六幅图画时,一改往日的教风,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找出文中关键性的事物,再自行给这六幅画命名并写在事先准备的纸片上。同学们听后立刻改变了往日的懒散习惯,全都行动起来。几分钟后,收上纸片,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肯定每一位同学的独到之处,指出其中的不足,并且表扬了几位命名有创意的同学。最后定下大家都认为的最佳名称。一节课下来,浑身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第一次在同学们那一双双获得知识后满足的眼神中迈出了教室。在以后的教学中交互式教学屡试不爽,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挖掘教材的思想美、语言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增长学生的技能。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它各科的基础。职高语文教材的入选作品基本上符合大纲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有助于学生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现行职高语文教材,有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列传》、《涉江》、《屈原》),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指南录》、《正气歌》),还有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有 1
确信“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林觉民(《与妻书》),更为有现代中华民族解放而奋斗的革
命导师、先烈,为建设新中国而殚精竭虑的科学家、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等。学生成为他们
强烈的爱国激情所感染,或为他们高尚的人格力量所震撼,进而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兴趣。语
文教师在授课中要牢牢抓住这些“兴趣点”,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的兴趣之花深
深扎根于远大理想的土壤之中。所以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
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认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将你自己发自内
心的对文学的爱好传染给你的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把考高分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
而事实上,一个真正热爱文学的学生又怎么会学不好语文呢?学生为什么怕学习古文,因为
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已经没用了,而且觉得学起来很枯燥。如果教师能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自豪感及古文的独特魅力传达给学生,那时你想要他不学古文都很难啊!《诗经》直率、大胆的情感、《离骚》忧国忧民的情怀、春秋的谋臣策士、战国的游侠门客、司马迁的发愤
著述、李白的浪漫气质、杜甫的博大胸怀、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柳永的“今宵酒醒”、李
煜的“一江春水”、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无不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如果教师能将这
一切贯注入学生的脑海,你想学生会不会对语文产生兴趣呢?同时,教材的语言文字基本上
合乎规范的,在措辞、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所选古代作品大都是有定评的名篇,因此适合职高学生学习。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基础知识,严格教授
读写知识、语法知识、文学和文言知识,同时有重点地逐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
写作能力。“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绝熟之功弥深。”(《叶圣陶教育论集》)这样,随着语文知识的增加,语文技
能的发展,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四、重视课外活动,开阔学生视野。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如下内容:①课外阅读,主要是推荐有益
读物,即报刊杂志上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字,揭示阅读方法;②课外写作,指导学生观察,写
日记、周记、随笔、笔记,办黑板报、墙报、手抄报;③课外听说,指导学生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短剧演出、影视欣赏;④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
语文教师在上述活动中要善于发现、珍惜、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予以正确引导。现在的职高
学生,他们精力旺盛,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凡新奇、有趣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好奇
心,从而对这些事物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外活动,积极创设意境,调动学生思维,增加其兴趣的广度,增强其兴趣的持久性,努力发挥其有效
兴趣。积极开辟语文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其知识,开阔视野,增
长其聪明才智。对于学生中流行的追星、追时尚、爱看动漫而不爱看名著的现象,我们大可
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我们为什么不放下架子,试着去了解一下这些东西呢?实际上,笔者
认为,很多的动漫是相当不错的,如迪斯尼的《狮子王》,不就是一部现代卡通版的《哈姆
雷特》吗?如果教师不是简单的呵斥学生,而是在了解之后适当的引导学生去阅读莎翁的原
著,那效果不是更好吗?而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点燃奥运圣火的拳王阿里不是很好的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典型吗?追星时如能多看看那些“星们”在光彩后面的汗水与努力,那追星又有什么不好呢?而前几年风靡一时的蔡志忠漫画不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中国传统文
化典籍的教材吗?
综上所述,交互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培养职高学生学习语文兴
趣的前提,丰富学生知识、增长其技能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环节,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形式。职高语文教师只有认真学习、研究教育心理学理论,不断
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语文
教学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二篇:浅谈职高语文兴趣教学法
浅谈职高语文兴趣教学法
杨景悦
2009年6月
浅谈职高语文兴趣教学法
[内容摘要 ] 当前职高学生大多语文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
是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较差。
语文是职高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实践能
力的基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
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 键 词 ]职高语文兴趣教学
当前职高学生大多语文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较差。语文是职高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在工作的几年中,就职高语文教学兴趣教学法做了一些肤浅的尝试,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设计吸引学生的课堂导语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需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语——导语。一段好的导语有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每堂课内容的不同,我会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堂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导入新课。例如我在讲授“消息”这一文体前,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上课的前一天,我校三楼会议室召开了第六届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六届学生会成员。上课时我就谈到了这件事,然后问:“昨天三楼会议室的学生会竞选很激烈,参加的人很多,很遗憾我没去。我们班哪些同学当时在场啊?我很想了解当时的情况。”于是有同学举手,我就请他们起来说,结果讲得很随意,谁的演讲特别精彩,谁当选了学生会主
席,谁当选了国旗部部长„„在我的不断提问下,在许多同学的不断补充下,全班同学才搞清了这件事的具体过程以及结果。然后我总结说:“学校内发生的这样一件规模很大的活动,有的同学竟然没有注意,我觉得太遗憾了。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许多有意义的事,我们应该注意关注这些事,并且应该能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讲述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消息’这一文体的写作。”消息,可以说是最有用的应用文体,因为每天都会有许多新发生的事件。通过这样的课堂导语让学生意识到了这一点,那教学不可能没有效果。
二是讲解学生爱听的故事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荷花淀》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导语:白洋淀九十九个淀泊异彩纷呈,各有千秋,荷花淀便是其中一个美丽的淀泊。很久很久以前,荷花淀里
并没有荷花,那么它的荷花是怎么来的呢?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着一幅幅优美的荷花,配着流淌的音乐,给学生讲了白洋淀民间故事——荷花淀传奇。故事中荷妹下凡白洋淀与后生结缘的爱情故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三是选择合适的歌曲导入新课。例如,在讲《书信》这一文体时,我首先给学生唱了一首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学生们最爱听老师唱歌,我要求同学们边听边把歌词记下来,然后把歌词展示给学生,并总结这首歌的歌词其实就是一封书信,由此通过歌词内容讲解书信各部分组成,同学们心领神会,听得非常认真,而且通过对照歌词,把书信各部分内容牢牢掌握了。
二、创设情境、合作互动
基于职校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对教学内容的静态分析转向
让学生在动态情境、任务引领中感悟,通过文字资料、图片、影音文件等为学生创设社会生活的各种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想象与联想:通过学生自己参与、合作演绎各种社会情境,使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加深感悟和理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职校语文应用文教学内容之一《合同》,如果单一地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理论教学进而进行习作,不仅课堂气氛枯燥沉闷,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而通过创设情境之后,其结果则大不相同。本人在教学中曾尝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拟订一份《房屋租赁合同》,每组四位同学,两人作为出租方代表与另两位所谓的承租方代表进行
协商拟订,共同完成作业,并且各组所创设的情境毫无雷同,学生在拟订的过程中对于合同的性质、格式、写法、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了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对各组的作业以及规范的《房屋租赁合同》体例进行展示,通过学生的互评、教师的因势评析,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践了语文教学的专业化,事半而功倍。
三、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由于职高的语文课面对的学生,是接受完学校教育后要走上工作岗位的群体,所以教师在上语文课时要注重实用性,要与学生的专业课结合起来,以就业为导向,催化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重点训练学生的书法练习。字是一个人的“门面”!学生应聘填招工表,连字都写得站不稳,不是第一关就过不了吗?因此,几乎每堂课我都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教同学们练字,天长日久,同学们的书法有了很大提高。二是对学生的普通话加强训练。随着曹妃甸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南来北往的经济贸易交流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使得很多用人单位尤其金融业、服务业都要求员工使用普通话接待顾客,因此作为唐海的职校生,练好普通话是学生就业的必备素质,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否说好普通话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前途,所以学生们学得也很起劲,我平时在上课时亲自督导学生普通话的练习,纠正他们的发
音、指导他们把握正确的语速、培养他们的语感,并通过绕口令、男女对接话练习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要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语文课堂一定能成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
[参考文献]浅议职高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张燕
谈教师的人格魅力于漪
职校应用文教学初探杨景悦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养
【摘要】: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词句训练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阐述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实践阅读兴趣培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学生是阅读的主人,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的兴趣。因此,革新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型课堂模式势在必行,在改革的大背景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抓住课文内容与学生学习兴趣的相关点,进行教学预设是调动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鼓励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要义。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小学生也是如此。要多鼓励小学生阅读,及时肯定小学生在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二、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一)教会学生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还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将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5、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二)抓住课文内容与学生阅读兴趣的相关点
1、预设悬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置阅读悬念就是让学生产生对读物的期待与向往,对读物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结局的关注,对故事人物的命运的关切。从而产生对读物的强烈阅读愿望和期盼。
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本着从整体入手的原则,在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检查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时设疑激趣: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设置阅读悬念就是让学生产生对读物的阅读期待,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
2、预设表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课本剧的感悟品味,通过自己的朗读和角色扮演充分表现出来,让文本在愉悦的实践活动中悄无声息地进入学生的心里,努力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景。通过表演,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班内产生了良好的反应。实践证明,表演同学们搭起一个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创造生命的精彩,品尝成功的喜悦的舞台,为群体阅读兴趣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
3、预设争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由于各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不会完全相同。那么这一过程正为预设争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了可能。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文时,课前预习时我放手让学生提出与教师、与教材不同的观点质疑。我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同学们非常认真地阅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也体会到了作者呼吁人们增强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而且谈起环境保护,同学们都有亲身感受。那么,你们在读课文时有没有与作者不同的想法?有没有你想到而作者没有想到的地方?”一个学生回答:“既然矿产资源是不能再生的,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就会越来越少。那么,有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不是照样会越来越少吗?我认为课文对这句话阐述得不够清楚明白。”还有的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我的家乡环境的破坏就是因为过度开发矿产资源造成的。我觉得,课文应从过度开发矿产资源会造成森林、生物、大气等再生资源破坏来说明环境保护的意义„„”在展开争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会受教材的限制,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预设争论,悄然点燃阅读之火。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是产生阅读兴趣的原动力。有了这种原动力其兴趣才有持久性。
(三)实践练习,拓展创新。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阅读教学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书,在独立阅读中大胆地质疑,从而培养学
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四)总结
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词句训练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四篇:寓教于乐——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寓教于乐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盐城市冈中小学 徐慧琴
从心理学上讲,兴趣是一种伴随着注意而引起的从事学习的积极倾向和感情状态,它使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内在动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如果学生对哪个学科没有兴趣,那是根本谈不上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兴趣的培养,实践证明,这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分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很重要和必要的。只有学生对某学科学习有浓厚兴趣,才能引起“爱好”,才能进入最佳的状态,才能“如饥似渴”地去钻研,去探索,刻苦攻读,获得良好成绩,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呢,如何去培养这种兴趣呢?根据实践中的体会,兴趣的培养主要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培养和提高,将学生一时的兴趣与爱好转为永久兴趣,转化为学习上的孜孜不倦,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培养学习的兴趣。
一、直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教学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直观性教学,能起到化难为易、形象具体、记忆深刻的作用。只要想办法,结合教学可以让学生看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挂图可以看,模型可以看,实物可以看,演示可以看,幻灯、投影可以看,录象、多媒体课件都可以看。利用电教设备教学,图片设计要简洁、明快、清晰,令人赏心悦目,学生就会感到耳目一新,兴趣盎然。我在语文教学中尽量多使用直观性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教学《秋游》一课时,我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小朋友在草地上干什么,可以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图上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来看课文中的第四自然段是怎么写的。又如教学《大禹治水》一文,这是一个古代的传说,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给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于是老师就播放了一段大禹治水的录象,让学生看,录象很好地再现了课文内容,学生看得十分投入,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这篇课文。再如《我们成功了》一课,我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课文声情并茂,使学生能观其境,闻其声,完全置身于天安门广场热烈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欢乐场面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语文,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语言有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为了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目标,我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恰当运用趣味性的语言,我鼓励学生自己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四人一小组去编谜语、编顺口溜等等,学生兴趣非常浓厚,思维非常活跃。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还真多!有的学生说:“三人一同看日落是‘春’字”。有的学生说:“双木不成林是‘相’字”。还有学生说:“不正就是‘歪’,上小下大就是‘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预习新课的能力,我提前把一些生字的谜语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谜面去分析这些字的构字特点。如“鸣”字小鸟张口叫。“午”字远看像头牛,近看没有头,要问是啥字,看看日当头。又如“思”字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动脑。学生尝到了编顺口溜和猜谜语的甜头,以后只要学习生字,都争先恐后地编。枯燥无味的识字课堂变成了无拘无束的自由学习空间。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游戏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每位学生都喜欢学习汉字。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思维活动中,以迸发学习兴趣与热情,不断获取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巧设疑问,创设合理的情境,以此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善于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来学习课文,那么学生就会学得很开心。如教学《小动物过冬》一文,当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时,老师说“三个好朋友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多有趣啊!同学们也想来商量商量吗?”“想!”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接着说:“那就先请大家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三至七自然段吧。”这时,学生们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一个个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在学生充分练读的基础上,让小朋友戴上自己喜欢的头饰,让小朋友感受到自己就是其中的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了,采用三人小组学习的形式商量商量,特别是要把自己说的话给记住了,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此时学生的情绪更加高涨,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商量,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怎样度过冬天的。最后,在充分商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这时,一只只可爱的“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已经跃跃欲试,准备交流各自的过冬方式了。这样,教师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作业多样,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作业的设计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因此,我设计作业尽量使作业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如学完课文《乌鸦喝水》后,让学生回家做一做乌鸦扔小石子喝到水的实验,验证课文中乌鸦所用的办法,再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能喝到水。低年级语文教村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课文,学完后,让学生把课文排演成课本剧,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小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有些课文描写的景象十分优美,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用画笔把美景画下来,如《水乡歌》、《夕阳真美》等课文,在画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学了《乡下孩子》,我让学生也当诗人模仿着写一段。学了《有趣的发现》后,我布置学生课外去图书馆、上网阅读有关达尔文的故事,或其他科学家的故事,利用活动课时间来讲给同学听。这样的作业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乐意学习语文。
五、开展竞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好胜心较强,教学中如能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巧妙地、恰当地多组织一些竞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开展知识竞赛、写字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有的学生不仅课内知识掌握得扎实、牢固,课外知识也很丰富,在知识竞赛中就能脱颖而出,名列前茅。对于课外知识贫乏的学生,我就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看课外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还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学生的兴致很高,主动到图书馆借来课外书籍进行阅读,扩大了阅读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如,在班中开展写字比赛,表扬写得好的同学,鼓励有进步的同学,辅导后进生,激励每个学生把字写好。
还有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可以随时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每个小学生都希望能听到老师的表扬,那么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应用在恰当之处。例如:当一名学生很好的回答上一个问题时,我会投去亲切的目光并且说:“你回答得太棒了。”当学生没有回答对问题时我同样也会亲切的对他说:“你很勇敢,下次努力”“老师相信你下次会回答正确的”仅仅几句简单的话,激励着学生前进,使他们渐渐地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其思维,应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全过程,使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向知识的高峰不断攀登,也唯有如此,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才不是一句空话。
第五篇: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是社会中的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社会适应能力就像生命需要空气一样地必不可少,在融洽的社会环境中,我们的心情愉快,思维敏捷,学习高效。反之,则心情郁闷,身心受损。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同学、同事、朋友、亲人等相伴度过一生,为此我们必须与周围的人们共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但是,现实的状况不容乐观。当前的职高生在社会中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他们对于友谊的理解、朋友的选择、交往中的期待,存在着不成熟、非理性的一面,并由此形成交往欲强,而社会适应能力低的矛盾。笔者曾在2001年7月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持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MHT)对本校141名高二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41名职高生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91人,占被测人数的65%。其中,对人的焦虑占总人数的36%。这种焦虑的产生,往往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关。这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学业成绩密切相关。职高生正处于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也就是说,他们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及社会性发展不是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这时期的他们的心态往往矜持、闭锁、羞怯、自尊、冲动、对他人的友谊追求完美„„而且,目前的职高生在初中大多的差生,长期的落后失败使他们缺少自信和竞争的勇气,不敢面对社会,特别畏惧失败,非常害怕在大庭广众面前亮相做事,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影响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养成,继而影响到毕业生社会角色的定位。所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职高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研究表明,社会适应能力不是天生的,它可以能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而获得。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实践表明,除了对个别严重焦虑者要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外,对于大部分同学,更重要的应是利用各科教育,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营造健康和和谐的心理氛围,发展学生积极友好的人际关系。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必须确立一个大语文观。
观念是行动的指针,观念的错误,则必然使行为导向歧途。什么是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如果仅就形式而言,这话无疑是正确的。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似乎就是一个好老师。其实不然。没有内容,哪来形式?从本质上看,语文首先是生活。语言文字来自于生活,学好语言文字回归生活。语文是人学,与人交往的环境往往是学语文的佳境。蒲松龄不正是从与人聊天中积累,写成《聊斋志异》吗?语文教师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应当启发学生树立“交往即是学习”的观念,自觉将自己与人交往的过程转化为学语文的过程。所以语文的信息往往是以物质为载体的有限的文字教材与无限的生活载体互补起来,这才是语文的特性,语文的优势。因此,语文和社会在生活中同样必不可少。语文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工具,在生活中和社会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利用语文的思想性,促进学生认识的一致。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立组成特殊的王国。”不包含任何思想内容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不存在的,所以说,思想性是语文的固有属性,它蕴涵在语文教材里,贯穿在语言训练中。
教师可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正面内容,培养学生群体中的友爱情感,建立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如在学习《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之后,让每一位同学都明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又如在《纪念刘和珍君》的分析讲解中,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的热情。诸如此类的教材在语文中比比皆是,教师可利用它们增强班内聚力,树立正确价值观,统一衡量人及其行为的评价标准,从而在具体解决班级内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关系问题时,取得一致的认识,明白在社会中应该遵循平等互利、互相理解、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原则,从而减少矛盾和冲突,保持并在解决问题之后更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也可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素材和训练教育学生对分歧意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克服分歧的方法。在一个集体中对具体问题产生分歧是正常现象。为了问题的正确解决,要启发学生克服主观性和片面性,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改选我们的学习》这一文章就告诉我们要想辩证地分析问题,就得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消除因意见争论而造成的社会关系的紧 张。
第三,利用语文的情意性和美感性,促进学生情感的和谐。语文学科在传递知识、训练能力、灌输思想是常常是情注其中,意蕴其内,有着“移情炼意”的功能。同时语文是美的对象,含有丰富的外形美和内质美,是打开美的大门的钥匙,语文教育可通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美,表述美,鉴赏美,创造美,实现“美感”的积淀,发挥其“其化人”的功能。如用自然形态美进行爱国语文教育,用社会精神美(广州起义的“碧血横飞,浩气四塞”;鲁迅的“横眉冷对”;文天祥的“正气之歌”等等)进行英雄主义教育,用普通蔻者的品质美进行道德情操教育,用悲喜剧效应培养学生鲜明的爱憎情感。
总之,语文学科的这两大特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形成班级集体内良好的心理氛围。职高生大部分住校,集体是他们学习、生活最主要的场所,良好的心理氛围必然使每个学生心情舒畅、愉快,减少冲突,积极投入班集体生活之中,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的吸引力和温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会不断地、自觉地克服交往上的弱点。所以说这种心理氛围不仅是一个班级集体积极性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集体人际关系和谐的条件和标志。在这种积极的心理中,即使有些分歧也容易化解消除而不至于恶化。
第四,利用作文,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促进学生心理相容。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对自己完整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识自己的身体和生理状况;二是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三是认识自身于 外界的关系。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他人和克服对他人的成见、偏见。事实上并非如此,笔者在大量访谈中发现:许多同学伤心地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厌弃,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所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是搞好社会关系的关键一点。认识自己途径很多,通过写作,站在他人或公众的立场上自我反思,就是一个好办法。
写作的目的无非是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总之,写作必须围绕任教这一轴心运转。照直说,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应当是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最近南京一些学校推出“反作文”训练课题,反对让学生鹦鹉学舌,拾人牙慧“作”文章,提倡学生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北京一些中学则重提“放胆文”鼓励学生大胆抒写个人的感悟,阐明自己的观点,大胆表情达意。这一切告诉我们,写作要以人为本,写出自己,认识自己。
当然,要真正认识自己并非易事。人们在纷繁的假象和迷惑之前往往容易迷失自己,步入青年期的职高生尤其如此,他们需要师长的帮助与指导。语言教师应该从职高生的心理出发,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更好地实现做人和作文的发展和统一。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重视写作中的真情实感。情感是写作中的“血液”,写过文章的人都会懂得“文以情生”,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情”字。语文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在作文讲评中,都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这一点,体会这一点。如教学《故乡的榕树》 指出文章之所以写得如此优美而感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任教真实地反映了自己浓浓的思乡情。其次,要培养写作中的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从何而来?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要获得真情实感,根本的经验就是用心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思考生活,使生活理性化、情感化。去年的高教作文以“诚信”为话题,无疑给社会和青少年一个明确的导向:作文要体现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诚信”即真诚,实信,做人如此,作文亦如此。也只有这样的作文,才能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反省自己。
如果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能消除对他人的成见,就会正确认识他人。一旦这一切都做了,则同学之间就不会产生龌龊,对某个问题意见上的分歧也不会把私人感情掺杂进去。即使过去彼此心里有一点芥蒂,由于成见已消,这些不愉快的痕迹也会自然平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间的心理相容也就易于实现,社会关系也就协调了。
最后,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与人交流。
有了必要的社会知识之后,就要积极地去尝试,去实践,即敢于表现自己。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活动频繁,活动是施展才能的舞台,活动是谋求发展的阵地,活动是脱颖而出的契机。语文教学最具活动特质,课内课外,听说读写,点点面面都可以拨动学生活动开来,实现交流,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值得推荐的是演讲,这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实践。教师可在每节课前三分钟安排学生开展小演讲活动,每位同学按一定次序轮流进行,教师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对每位同学的演讲作以简要而中肯的评说,肯定成绩,指出努力方向; 同学们是听众,也是评委,对每位同学的演讲打等级,记录在案,作为民主评议“最佳演说者”的依据之一,使每个人“说”的潜能多得到充分挖掘。值得注意的是,活动应分步骤进行。第一步练敢说,敢于上台,敢于面对大家,敢于用尚不标准的普通话大声说,敢于说到底。第二步练能说,能大大方方地上台,能从从容容地面对大家,能熟练地用普通话说,能脱稿说。第三步练会说,会简明流畅地说,会抑扬顿挫地说,会声情并茂地说。第四步练巧说,巧于取材,巧于联系,巧于想象联想,巧于挖掘发挥,巧于结构表达。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自然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作为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优化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社会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在学习中,在于人交往中学会社会,使自己成为整修社会发展的“合力”中的一个因子,以此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就会以此有所建树。同时,也在社会在学会学习,培养和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