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学生的“中国梦”插上一双翅膀--论初中英语教育
为学生的“中国梦”插上一双翅膀--论初中英语教育
思源中学 杨洁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就成为了教师的首要目标之一。所以在社会的发展下,要从中国梦入手,以此作为改革发展的方向,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有效教学方法与观念的影响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育的目标。基于此本文从中国梦发展入手,结合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进行了简要阐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学生;中国梦;初中;英语教学
前言:课堂是需要进行创新的,所以想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工作,确保教学能够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以此来培养好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一、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氛围的不足
想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好英语知识,要具备浓郁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师生互动性不足的现象,这样也就使得学生需要将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上,造成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了打击。其次,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过度关注自身的权威地位,很少会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得课堂氛围真实性严重不足,加之一些教师难以平等的面对学生,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内容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得学生不能主动运用英语语言,降低了语言的内化与发展[1]。
(二)语言学习活动不足
英语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载体,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一些教师习惯性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度关注自身的讲解,并要求学生进行记忆,尤其是对于词汇与语法知识来说,由于要求学生采取了机械的记忆方法,并套用了过去的模式,这样也就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降低了英语的实用性。
(三)反思不足
反思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具备一定反思能力的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的提升。但是通过对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进行调查可以看出,由于教师自身反思能力的不足,并没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这样也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出现了断层。可以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出现的错误往往都是比较珍贵的教学资源,所以如果学生出现错误,而教师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提示,那么也就出现了教学资源浪费等问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做好教学反思引导工作,帮助学生主动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2]。
二、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要从引导入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从传统的知识讲述转变成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来提高对技能的了解,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在教材中也明确提出了教师要保证教学要从全体学生的角度出发,所以为了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需求,在教学中就做好教学研究工作,在保证质的基础上实现量的目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帮助学生学会入手,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还要将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转变成为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的教育目标。其次,教师还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从教学过程上来说,要保证自身态度的准确性,通过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来说,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给学生创造出能够展现自己的舞台,借助语言实践的影响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
(二)更新教学内容
中国梦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所以在初中教学中要坚持从中国梦入手,综合好新课改中的要求,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同时还要运用好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这一背景下,任务型教学法被提了出来。一般来说,任务型教学法主要分为任务前、任务轮以及语言焦点三个阶段。在任务前其阶段中就是要从话题介绍与任务上来进行的,而在任务轮中则主要包含了具体的任务、计划以及报告等。在语言焦点阶段中则主要包含了具体的分析与操作,并通过成果展示的方法来展现出教学成就。所以说任务型教学法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展现出语言的价值与意义,同时还要从具体运用入手,帮助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来进行合作学习。从教师的层面上来说,要确保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好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在知识内化的基础上来运用到实际中。初中英语教材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编排的,所以也就使得其中的一些内容存在着重复与零散的现象。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受到教材的束缚,而是要从教材基础上来进行设计,创造出能够让学生进行交际的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实现学习的目标。从实际教学来说,也要主动对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也等进行研究,结合好不同的单元特点,给学生安排出具体的任务。第一,在前期阶段中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任务要求,并给学生介绍出相应的话题,找出关键性的词语。如在进行听力或是阅读时,要借助多媒体等来对词汇或是语言现象等进行展示,帮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第二,在任务环阶段中,要从具体的任务以及设计、报告等方面出发,鼓励学生借助不同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说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避免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要借助口头或是书面等形式来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其他同学来找出其中存在的错误,确保表达的准确性。第三,在后完成阶段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任务,对学习中所掌握的语言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4]。
(三)帮助学生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阅读速度。所以在进行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首先,在阅读中要从默读出发。默读其实就是从视觉感官入手,直接对文字符号进行感知,所以也就使得默读的速度远远高于出声阅读。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在阅读中喜欢发出声音,而其他一些学生则喜欢运用东西指点进行阅读。所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分析出学生的阅读情况,明确其阅读习惯,以此来找出影响阅读的因素。其次,在阅读中要避免让学生查阅工具书。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在由于对知识的掌握并不全面,所以在阅读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生词。所以当在阅读中出现生词后,要告知学生不要养成立刻查找工具书的习惯,而是可以从猜测生词的含义出发。生词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是能够通过具体的线索而掌握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存在的线索进行猜测,找出其中的词义。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保证思路的连续性,这样才能快速找出其中的信息。最后,要从意思出发,做好阅读工作。也就爱是说将句子中的词进行爱互粉,运用视觉来找出词组中的信息,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保证理解的准确性。所以说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好句式内容,在面对复合句时,也要学会分析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5]。
(四)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运用机会相对较少,这样也就使得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欲望严重不足。所以想要帮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具体的运用中要从展现生活与现实入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出相应的机会,鼓励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真正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学生在学习“Look after yourself”的过程中,可以在讲解新时态以前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以前学习阶段中所学习的时代,且这些时态与哪些时间状语结合?在一般现在时中every……、at……等,在一般将来时中in ……等,通过回顾以往的学习时态,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主动搜索语法知识。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可以引入这一节教学中的内容。在吸引了学生目光的同时,将学生带入到了课堂学习中[6]。
(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借助英语教学活动,能够营造出和谐与民主化的师生关系。所以说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清楚认识到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当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不和谐的状态时,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英语知识产生出抵触的心理,同时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欲望。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如学生在学习“A famous story”的过程中,由于这一阶段学生在心智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对故事还是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以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故事,借助故事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教师还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来讲述故事。通过这种教学活动的影响,不仅可以锻炼好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也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摆正自身的地位,积极参与到学生中[7]。结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教师要从中国梦的发展入手,做好初中英语教学的创新工作,给学生提供出展示自己的舞台,培养好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出浓郁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的效果。参考文献:
[1]邓汝忠.简论中学英语教育改革转变[J].群文天地月刊, 2010,(04):102-102.[2]龚宜燕.浅谈初中英语教育的几点体会[J].未来英才, 2017,(08):78-79.[3]拉巴卓玛.浅谈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J].小说月刊月刊, 2016,(05):213-213.[4]马晓燕.浅谈新课程下中学英语教学中教材整合的几点体会[J].课程教育研究, 2016,(25):81-82.[5]孙爱丽.试论初中英语教育的创新方法[J].新课程导学, 2017,(27):46-46.[6]韦惠英.浅谈初中英语教育灵活性教学探究[J].教育, 2016,(11):293-293.[7]陈永梅, 唐宁.论中学英语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魅力中国, 2016,(35):61-62.
第二篇:为文言文教学插上一双翅膀
为文言文教学插上一双翅膀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情感对话 灵江中学 夏秀秀
[内容提要]目前高效课堂中存在着“形式对话”现象,浮华而缺乏深度,针对这种现象,本文提出“情感对话”的概念,与“形式对话”相对,提出对话是指向心灵和思维的碰撞,是一种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并从教学实例出发,探讨如何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情感对话。
[关键词] 文言文 情感 对话
高中教材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领地。因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词句疏通上,不能只为了应付考试而教,文言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浸润传统文化的精华,产生情感共鸣。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大汗淋漓的讲解无法替代学生“悟”。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个理念很多老师都有了,但是,怎么还?却还是一个问题。多年来许多老师尝试用对话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课堂主权的回归。从形式上看来,学生确实有所动作,但成效似乎不太理想。当前存在的问题:
1、假用: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不给每个小组成员落实明确的任务,听之任之,教师不参与,学生野放。
例有位老师教《兰亭集序》:读第二段,写了哪两种人?有何异同?概括出为什么“痛”。同桌讨论。约20秒钟老师就开始提问了。20秒的时间学生来得及思考吗?没有思考就没有自身情感的参与,没有自身参与,又如何与作者对话?王夫之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没有与作者的对话,哪里来的“自得”;没有自己的观点,小组讨论价值何在?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浮华和肤浅的。
有些课就更夸张了,老师干脆课外抛给学生几个问题,课堂上学生忙忙碌碌,忙于在各块黑板上呈现自己从参考资料里抄的答案,一阵忙乱后,老师把每块黑板上的答案读一遍,或者再来帖太平方:“不错”“很好”。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确实挺高效的,单位时间内可以呈现很多学生的答案,但深究下去呢?这些答案真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吗?学生真的进入文本了吗?学生与教师、与同学在课堂上的互动有心灵的触动吗?如果没有,那课堂上的对话就只是一种形式。
2、滥用:不管有无必要,不管具体内容,仅把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
还是《兰亭集序》,老师介绍完文学常识,让学生读课文讨论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讨论文章的情感。我认为内容的归纳没必要讨论。至于情感,浅层次的有原文“乐”“痛”“悲”,学生马上能找到,不需要讨论。深层次的生命悲感,此环节学生讨论也讨论不出来。所以这里的讨论就流于形式的热闹。
随着“高效课堂”的逐步推广,许多浅层次的“形式对话”纷纷浮现出来。学习从模仿开始,但我又不禁杞人忧天,形式的模仿很容易,浅层次的“形式对话”也不耗精力,长此以往,会不会给老师形成一种误解?会不会成为老师逃避备课的借口?于是针对上述的“形式对话”,我提出一个“情感对话”的概念。下面从一个例子说起,谈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情
感对话。
一位教师在教学《刘姥姥进大观园》时,与学生进行了一段问答—— 师:《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哪部作品? 生:《红楼梦》。师:《红楼梦》谁写的? 生:曹雪芹。
生:老师,曹雪芹男的还是女的? 师:你们说呢?
这下炸开锅了,有说男的有说女的,气氛异常活跃!老师笑而不语,争论了足有一分钟,老师说:男的,学生一声“哦”结束了一场的争论。
这种问答式对话,就属于形式对话,缺少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也缺乏自我思考和相互唤醒,仅仅停留在对话形式上,而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我觉得这种看似热闹实则无多大实效的对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本来学生的疑惑也正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若能抓住契机问:“你认为他是男人或女人的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把学生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去解读文本,在文本中寻找依据,学生再给出性别的答案就有了一定的意义。因为这里有了学生自己的融入,有了个人的思考和与他人的对话。
《现代汉语词典》对对话的解释是:1.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谈话(多指小说或戏剧里的人物之间的);2.两方或几方之间接触、商量或谈判。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显然又有所区别。教学是知识的传承,情感与灵魂的升华,所以课堂中的对话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说话和交谈,而是指向心灵和思维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是与作品展开无声的对话和对自我进行深刻的反思,是将自我的情感体验呈现并与他人的经验进行碰撞交流。相对于形式对话而言,我把这种对话称为情感对话。有时情感对话是非言语性的。比如在教《赤壁赋》时,我就借用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把周瑜与苏轼的人生经历进行对比,“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早生华发”。一个年少得志,一个却壮志难酬,就在一张周瑜与苏轼的人生经历对照表中,学生悟出了辛酸和无奈。情感对话是超越了形式的精神唤醒,与发不发声没有本质的关系。
那么,如何展开情感对话呢?文本、教师、学生三者在情感对话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下面我将从自己的教学实例出发去探讨这些问题。
首先,情感对话必须保障时间,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反思性行为。巴赫金认为 “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 ”[1](P387)。英国的物理学家、思想家戴维·伯姆则认为,“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
教《陈情表》时,我给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奄奄一息的老祖母,如果你是李密,你会选哪边?”很多学生提出第三种方案:背着祖母去上任。我又问:“李密智商不比我们低,为何他没想到这种两全其美的方法?”学生于是想到,李密肯定是不想出仕,于是我们探讨他为什么不想出仕。晋武帝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
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作为亡国之臣,不愿背负叛国之名,况且司马氏刚刚取得皇位,朝中矛盾重重,李密也不想此时进入这个政治漩窝。于是关键的问题出来了,我追问:“但这是拒绝皇帝,若不能感动他便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李密是如何打动皇帝的?”这时学生已经按捺不住自己说话的欲望了,有的说用真情打动皇帝,李密从小孤苦伶仃,与祖母相依为命,如今祖母年迈,正是反哺之时。“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愿乞终养”的拳拳之心被学生朗读得淋漓尽致。有的说李密善于说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孝治天下”是你皇帝的治国口号,我现在是响应号召,若遗弃祖母不顾就是抗旨。甚至有学生提出,说李密会说话,也是他达到目的的很重要的原因。以退为进,贬低自己,抬高对方,信誓旦旦,留有退路。学生进行了换位思考,解读文本的过程,成了他们自己人生修炼的过程,有了自己情感的渗透,才能悟透作者的内心,与作者精神融合,这才有了跨越千年的平等对话。
其次,情感对话要体现平等性,一个主体不能被另一个主体淹没,尤其是师生对话过程中,如果教师是神坛上的俯视,学生就会在沉默中遗失了情感,忘记了思考,成为没有思想的知识储蓄罐。巴赫金说“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1](P387)教师在教学中要成为与学生情感对话的另一个声音。
我教《项脊轩志》一课时,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老婆婆告诉作者“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作者就哭泣了。觉得这些句子没什么特别。如何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与作者归有光对话成了我教学的关键。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母亲都为你做过哪些让你感觉温暖的事。学生七嘴八舌地聊开了,说着说着,学生发现母亲为我们做了很多,她很爱我们,我们也依恋母亲。接着我告诉学生归有光八岁丧母,十八岁写此文,十年间缺失母爱,却又深深地渴望和怀念母爱。我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于这样的境况,你对母亲会是怎样的情感?让学生分享一下这种感受,我也分享我的感受,我母亲在我九岁时外出打工,我几乎在无人照应的情况下,跌跌撞撞的成长,有时看着别人跟母亲一起会辛酸,看到母亲用过的东西会难受,听到歌唱母亲的歌曲会哭泣。我带着我的情感深情朗读“先妣尝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音容依旧在,物是人非,读来不禁为之动容,潸然泪下。学生似乎也走进了文本,与作者的情感有了共鸣,他们觉得这些句子看似简单,却处处透露出母亲对儿女的爱,而对于十年间再也不曾得到这种爱的归有光来说,母亲是他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在读者面前的不再是一束印着黑色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的人。现在的孩子普遍情感麻木,生活中他们感觉不到父母的付出,作品中他们体会不到人物和作者的情感,写作时,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是赤裸裸的告白。这节课后我让学生练笔写自己的母亲,很多学生写得细腻而感人,有感动于母亲为自己一日三餐的奔忙,有感动于母亲为家计的操劳,有感动于母亲深夜为自己掖被子,学生在这种情感对话中也净化和升华了自己。
第三,情感对话过程是集体合作学习的过程。通过情感对话式的合作,学习成为社会的而不是个人的过程,在对话中,解释给他人自己所理解的观点,通过挑战彼此的偏见和假定去建立新知识,然后形成新的思考和理解;共同发展彼此的思想和理论以挑战和检验传统的知识来源的局限性;最终,在合作中并不只是保持知识而是创造了新知识。
在教学《报任安书》时,有一学生朗读时把“《说难》”读成“shuō nàn”,另有学生指
正应该读“shuì nàn”也有人说读“ shuì nán”“shuō nán”,一时间很难定夺。我让他们寻找说服他人的依据。最后学生找出韩非的原文,弄明白题目的意思是“游说的困难”,在碰撞之后形成了共识“shuì nán”。
《逍遥游》,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学生不喜欢它,觉得它太抽象,尽管疏通了字词,还是不知所云。我提炼出关键词“无所待”,与《劝学》中的“善假于物”比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展开讨论。学生谈到这是两种人生态度,儒家入世,凭借外物和他人完善自己,从而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完美的人,而道家出世,追求自我精神的自由。有的学生同意儒家观点,认为人活一世,应该有所作为,有些学生则喜欢道家思想,觉得人生苦短,“无名”“无功”多轻松,何必为难自己。讨论很激烈,但我发现学生的情感有偏差,对庄子的“逍遥”有误解。因而我又提出这样的问题:鲲鹏、学鸠等为什么会有所待?学生间探讨后明确,是因为他们自己还不够强大,还不足以无所待而遨游于无穷。学生终于领会了,逍遥不是无能者的精神避难所,“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生命的一种超越,自身足够强大,能掌握一切自然规律,顺应天理。它对个人的修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穿越千年,从先哲身上汲取智慧,完成了自我精神的重建和自我人格的完善。
文言文教学如果只是停留在语言教学上,最终只剩下文字而湮没了人文,我觉得愧对中国五千年文化。我们的课堂若只留下形式的喧嚣,而不能沉下心来进行情感的对话,我觉得愧对一个民族。《论语》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对话已经相当成功了,我觉得我们要做的是回归。在课堂中展开情感对话,让学生的心灵和思维从参考答案中解放出来。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插上一双翅膀,让学生以更美的姿态穿梭时空。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第三篇:为中国梦插上飞扬的翅膀
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为中国梦插上飞扬的翅膀
中共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6月1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引发境内外华文媒体关注。近日通过省公司网上党校及机关党支部、党小组等多种途径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我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了全新的认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事实证明,群众路线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法宝。在全国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形势下,群众路线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法宝。要想让梦想照进现实,党员干部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领路人,能否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实现中国梦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作为电力企业,要想实现国际先进电网企业的南网梦,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对公司系统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凝聚力量完成任务,保证安全、可靠供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实现伟大中国梦、南网梦,党员干部必须身先士卒,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挑起重担子,担起重责任。在实现中国梦、南网梦的光荣征程上,党员干部的表现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梦、南网梦的实现效果。现在,一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出现了脱离群众的现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部分党员干部对公司的服务型定位认识不深刻,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有时候还停留在口头上,由行业特点带来的不良风气仍然存在,甚至把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当作以权谋私、滋生腐败的工具,严重背离了我们党的宗旨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对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按照总书记及赵建国董事长的要求,及时“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走群众路线,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最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人人都有梦想,也有追梦的权利。美好的梦想,需要党员干部带头实践真正的走好群众路线,切实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实现愿望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我们的“中国梦”不再是梦。作为南网人,我们的梦想是在实现国际先进电网企业的同时个人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则为我们的梦想插上了一双飞翔的翅膀。公司承担着提供电力普遍服务的义务,起着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作用。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离开群众的支持,企业就不能长远发展;不树立群众观点,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突出问题,即使问题暂时解决了,今后也会反复。服务人民群众是公司永恒的价值追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坚持“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的核心价值观,发扬“辛苦我一人,点亮千万家”的精神,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让电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在活动中,要把解决关系群众用电的突出问题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活动成效的标准。我们要务创先之实,创先既是公司战略的总目标,也是贯穿战略实施全过程的主要载体,是更高标准的日常工作,认识上一定要到位;要通过全球视野定标杆、找准差距,找到本单位改进管理、提升效率的需求,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要结合实际寻路径,形成正确的思路、科学的流程、有效的手段、严密的责任体系;作风要实,充分认识到创先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要沉下心来,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持之以恒求实效,持续改进上台阶;最后是成效要实,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完成创先指标。
以梦为马,奔向复兴。无论你是普通群众,还是党员干部,都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动力之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国际先进电网企业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奋斗,脚踏实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将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企业发展的宏伟目标,同祖国与时代一起进步成长。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
第四篇:为实现“中国梦”插上安全的翅膀
为实现“中国梦”插上安全的翅膀
商登莹
2013-4-2 15:56:49来源:学习时报 2013年04月01日
一提到安全生产,大家普遍反映往往是恶性事故、重大伤亡和严重损失,人们习惯于从负面的影响来认识安全生产、评论安全工作;舆论对安全生产事故报道的多,工作宣传少,安全生产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正能量”大家更是了解不够。事实上,安全生产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全国因生产安全事故减少而避免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3%。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管理的创新,对安全生产在保障职工生命健康、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应该有新的认识和定位,为实现“中国梦”插上安全的翅膀。
安全生产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安全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区域、行业领域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现代安全经济学对安全的重要性有一个三角形理论的形象比喻,即:经济为两条边,安全是一条底线,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才能构成稳固的三角形。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10年“双下降”,与此同时,助力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2012年GDP跃升到世界第二位。
安全生产状况的改善减少了大量经济损失。如2012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死亡71983人,同比上年减少3589人。按照海因里希事故法则,死亡事故、伤害事故、无伤害事件的比例是1∶29∶300,那么2012年减少伤害事故105792起、无伤害事件1094400起。如果死亡事故、伤害事故、无伤害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设施、设备、资产价值损失,工效损失,事故处理和赔偿等等)分别按 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进行统计计算,并取“事故损失间直倍比系数”为3,2012年因死亡人数减少而避免的经济损失高达6500多亿元。
安全生产的实现过程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全国安全生产每年仅伤亡事故下降减少的经济损失达数万亿元,而且不仅仅体现在事故损失的减少,它本身对经济就具有刺激、驱动和保障作用。从企业内部来看,安全生产保障生产秩序,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吸引人才和资源,促进了经济效益提高。从产业经济来看,加大安全投入,改进生产工艺,改善作业环境,有利于扩
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仅劳动防护用品的产值就达500多亿元,再加上作业环境治理、安全卫生设施建设等,其产值是非常可观的。更重要的是,劳动者安全和健康权益与国际经贸关系十分密切,国内日益改善的职业安全健康水平,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国际形象和市场竞争力,而且也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塑造了责任大国的形象。
安全生产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安全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安全发展是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和保障,把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与安全得到切实保障的基础上,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党的十六大以来,安全发展从科学理念上升为指导原则,继而被确立为战略思想,是对科学发展观在认识上的深化、在落实上的深化,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安全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本,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安全发展要求把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放在首位,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同步实施,在确保劳动者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安全发展就没有科学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性也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目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速度与经济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发展,是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统一的发展。近年来,通过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矿小厂,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的提高。以煤炭行业为例,“十一五”期间累计关闭小煤矿近万处,淘汰落后产能近5亿吨/年。通过实施“科技兴安”,推进安全生产科技进步,推广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安全生产为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效保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到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安全生产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效保障。
安全生产是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人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要小康,必须首先实现人的安全和健康。安全和健康是最大的民生,保障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才能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创造和谐的劳动关系、人际关系。安全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小康社会奠定了人文和经济基础。
安全生产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需求。作为劳动者,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和智慧,企业则通过加强安全生产,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体现了安全生产领域的社会公平。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追究安全生产事故责任,伸张安全生产领域的社会正义,最大限度减少、防止、弱化社会矛盾的产生,保持了良好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
安全生产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序。安全生产事故的后果,除经济损失外,还会造成受害者的身体损失、受害者家属的精神损失,以致波及社会稳定。尤其是重特大事故,对心灵造成严重冲击,容易产生群体性恐慌心理,进而降低人们的社会安全感和对政府的信任感。安全生产事故很可能成为群体性社会事件的引爆点,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大局。近年来,我国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幸免于难,数以十万计的家庭因此而幸福美满。特别是重特大事故显著下降,为从源头上减少不和谐因素、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作出了重要贡献。安全生产助力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为“中国梦”插上安全的翅膀!
(作者系吉林省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党组书记)
第五篇:读书,为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现在我们的世界里,有了平板,有了手机,有了电脑,就把书籍弃之脑后,若长此以往,将来我们如何传承中华文化,又将如何建设自己的家园呢?
曾看到过这样一篇短文:日本的妈妈在孩子们刚会爬行的时候,便在各种书上涂上蜂蜜,孩子们去舔食,让孩子从小感受到书籍的甜蜜与乐趣。而中国不少年轻的父母则抱着年幼的孩子去打麻将。孩子饿得哇哇大哭时也置之不理。哎,看到两国妈妈截然不同的做法,真有说不出的滋味啊。
当今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而现在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就是打麻将、上网和看电视。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量为0.7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相比之下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实在可怜啊!
印度工程师孟莎美说得对,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同学们,该是我们认真反思时候了,有的同学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马马虎虎,平时除了玩还是玩,从来不自觉读书,想想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十二岁时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少年强,则国强。今天我们是潮气蓬勃的少年,朋友们,让我们振作起来,行动起来!投身到轰轰烈烈的读书活动中,多读书,努力读书,自觉读书,让读书成为中国梦腾飞的翅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