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师范学院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与简答复习题(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23:5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喀什师范学院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与简答复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喀什师范学院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与简答复习题》。

第一篇:喀什师范学院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与简答复习题

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为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影响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影响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和桥梁,是教育领域中除教师和学生之外的一切因素的总

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情境。

教育情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情境可以理解为教学活动的场景。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范畴。狭义的教育情境是指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是教学中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指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育体制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和教育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教育体制的核心是教育管理体制。

学生的素质指以学生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前提,以后天的环境、教育为条件,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个体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个体的心理过程、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的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的综合体现。心理素质是生理素质与社会文化素质之间的中介。

德育在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我国学校的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或者说世界观教育、德育教育。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学生的一般认知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因为认知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学生在这些认识活动中体现的能力在心理学上一般被称为智力。创新能力是符合创新活动要求、影响创新效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它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创造性的决策、组织与实施创新活动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统一,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互补。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学生在掌握各种道德准则,并运用这些道德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评价各种道德现象,调节各种道德关系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文化素质,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意识、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在学生身上内化的结果。

学生的审美素质是学生在掌握审美经验,发展审美能力,并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去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文化素质。

课程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所有学科(或科目)的总和,它主要体现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之中。从广义来看,课程是按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安排和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一切活动。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亦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的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等。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教学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双边活动过程。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以期使受教育者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教育,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课堂教学,是根据年龄或文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艺术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为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采用的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环境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影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物理与心理因素的总和。

课程的分类A从课程形态划分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核心课程d整合课程B从课程的存在方式划分a显课程b潜课程C从课程设置形式划分a必修课b选修课D从课程开发过程划分a理想的课程b正式的课程c领悟的课程d观察的课程e体验的课程

我国全日制中小学的课程计划组成a指导思想b培养目标c课程设置d考试考查e课程实施 成绩评定的方式a百分制b等级制c评语制

教科书的编订与使用应注意哪些问题a正确处理好学科与科学的关系b选择适当的教科书编排方法c改革教科书的认知策略d教科书的编订技术e开发配套教材

实行课程改革所采用的方式类型a嬗变型b输入型c改良型d借鉴型

教学原则有哪些a教学的整体协调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c启发创造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e因材施教原则f直观性原则g巩固性原则

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具体形式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分类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读书指导法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a演示法b参观法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a练习法b实验法c实习作业法 历史上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a个别教学b活动课事制c道尔顿制d分组教学e特朗普制f合作学习教学评价的形式a总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内容a教学结果b教师的教学行为c学生的学习行动

教师上好一堂课必须注意a目的明确b内容正确c方法恰当d组织得好e积极性高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a备课b上课c课外辅导 班级授课制的两种变式a复式教学b现场教学

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要求包括a教学的目的和任务b教学内容c教学方法和手段d教学组织形式和结构e教师的教学素质f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艺术的特征a有效性b创造性c综合性

教学艺术的功能a激励与愉悦功能b调整与控制功能c审美与德育功能

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a科学规范b准确得体c生动形象d情感丰沛e优美动听f幽默风趣

教学方法的优化艺术a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b教学方法的动态、形象性c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性 创设教学情境应遵循的原则a目标性原则b开放性原则c现实性原则d激励性原则e时代性原则 教学风格的特征a教学风格的独特性b教学风格的规律性c教学风格的稳定性

教学风格的意义a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b有助于教师创造性教学能力的发挥c教师的教学风格,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形式d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师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第二篇:教育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

名词解释

1、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2、必修课:指所以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为了保证学校教育的质量,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必修课。

3、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

4、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换言之,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科学地运用人类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儿童(广义的)身心结构与功能,以达到全面提高公民素质质量的教育实践过程。

5、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6、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7、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8、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媒体的设计。

9、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的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10、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1、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12、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是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和独立完成作业,有疑难时才请老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

13、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的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包括政治、道德、社会角色社会化。

14、课程要素: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须的经验因素

15、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7.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18.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9.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20.教育情境:即教育、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21.教育目的: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具体教育目的、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 的设想或规定。P26)

22.教师的“教员”角色:是教师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它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于核心地位。其角色功能主要是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和评定学业。

23.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复杂的关系体系,包括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关系、组织关系以及相互产生的非正式关系。24.校风:一个学校社会的气氛。即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两种。

25.显性课程: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好考核的依据之一。

26.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实施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媒体的设计。

27.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

28.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 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

学生施加影响的方法。

29.素质教育: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

30.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简答

1、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P25(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2)·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简述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P57(1)·片面追求升学率(2)·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3)·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哪些规律?P37(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P34(1)·遗传(2)·环境(3)·教育(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5、简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基本要求.P333(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

(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6、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P191(1)·父母的表率作用(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3)·父母的文化修养(4)·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7.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P143)(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时使他们不断克服自己气质上的缺点,发展其优点

(2)·教师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还应当指出,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8.社区在发展教育中有着什么样的功能?(P196)(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

9.简要说明情境化了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P7)答:

(1)深化理论学习。(2)典型示范引导。(3)逼真的模拟训练。(4)知识转化技能。(5)理论联系实际。

10.简述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P15-P17)答:(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是以教育影响为中介。(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1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P34)

答:(1)遗传。是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点,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或生理前提。

(2)环境。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

作用。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12.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P25)

答:(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13.简述教师的知识结构。(P81)答:(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14.为什么说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简述理由。(P129)答:

(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3)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15.简述家庭的教育功能。(P182)

答:(1)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2)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3)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

(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具有独特作用。

(5)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影响。

16.简述隐性课程的功能(P227)

答:(1)陶冶功能。隐形课程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2)育美功能。美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氛围等能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

(3)益智功能。隐形课程通过情感影响智力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人际关系的和谐、教师的求真务实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4)健体功能。良好的环境,完善的设备有助于学生健全体魄。

17.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P244)

答:(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2)在教材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在编排上通常采取直线式与圆周式。(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18.教学设计的步骤有哪些?(P250)答:(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

(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形成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4)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呈现教材。(5)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反映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测量以及评价。19.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P289)答:

(1)是否符合学生特点、就是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

(2)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

(4)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

(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20.一般教学方法实施的步骤有哪些?(P292)答:(1)引起动机。吸引学生,调动兴趣,引起好奇。(2)呈现教材。教师分层次、有次序地呈现教材。(3)举例说明。

(4)归纳概括。教师对讲过的内容提纲挈领地加以归纳总结。(5)布置作业。通过练习、复习,对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和深化理解。

21.课堂管理的原则有哪些?(P227)答:(1)了解学生的需要。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4)建立教室常规。

22.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方式主要有哪些?(P336)

答:(1)系统传授式。是教师根据学法指导教材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学习方法。

(2)专题讨论式。采取专题形式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学法专题讲座。(3)学科渗透式。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科渗透学习方法。(4)学习诊断式。教师运用心理诊断技术帮助学生具体找出并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

(5)经验交流式。学生之间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学习过程的反思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23.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P346)

答:(1)整体性。素质教育是教育全员性和全面性的统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每一个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2)基础性。素质教育既要为学生的步步发展打下基础,也要为每个公民的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3)内化性。注重并切实把外在影响和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

(4)综合性。素质教育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个人等影响因素。因此整个社会也必须重视并切实优化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外部教育环境。

论述

1、论述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P333(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

(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阅读案例,回答问题.那是一个夏天,一家人正在院里乘凉,点着蚊香。调皮的航航端起蚊香盘,使劲一吹,嘿,这下可好,一家人被吹起的“烟雾”包围,着实呛了个够。„„

处理(1):我大发雷霆,怒喝道:“你干什么呀?!”孩子立刻怔住了,呆呆地不知所措,听到我的“吼叫”,哇哇大哭起来。

处理(2):孩子也被烟雾笼罩,妈妈站起声,把孩子拉到一边去:“你是想把灰尘吹走,对吧?”孩子点点头。妈妈继续说:“这是你想做好事,只是你用力太大了,你看,大家都被你吹起的灰尘笼罩啦!以后要轻一点,好吗?”孩子认真地点点头。

结合你所学的教育学知识评价案例中的两种教育方式。

答题要点为:

专制型和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比较。前一种处理为专制型教育方式,后一种处理为民主型教育方式。

1、专制型通常采用严厉、高压、强迫命令式的教育,只从父母主观意志出发,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经常打骂、体罚、使子女容易发展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或是另一极端,强烈反抗、冷酷、残暴。

2、民主型是最理想的教养方式。家长常常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和文化修养。对子女长期耐心教导,以身作则,启发说理,督促检查。这种家长教育处的子女常常具有很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独立性和创造性,社会适应良好。个体化和社会化协调平衡发展,易独立成才。

3·论述教学过程的规律.P267(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2)·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3)·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4)·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4·论知识学习的过程P320(1)·选择阶段(2)·领会阶段(3)·保持阶段(4)·应用阶段

5.论述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P289)(1)·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

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

(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

(4)·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5)·维持课堂记录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6·分析良好师生关系应当如何建立?

(1)·在师生相互态度上,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

(2)·师生感情关系上,需要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3)·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上,师生之间呈现出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

7.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2)·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3)·教育还具有交流· 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8.联系实际谈谈教师的智能结构(P82—P83)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二)·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1)·教育预见能力(2)·教育传导能力(3)·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

9、论述在师生关系中,如何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P162)(1)·师生相互态度: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2)·师生感情关系: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3)·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4)·效果:教学效果良好

10、论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P236)(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12、论述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P354—P361)(1)·道德认识的形成(2)·道德情感的培养(3)·道德意志的锻炼(4)·道德行为的锻炼

13、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应用)P50-52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学校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和结构;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影响到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到教育目的。(2)学校教育外部文化: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要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作用:延续、更新;普及;交流、整合(需补充)

14、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P205

(1)建立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与宣传部门联系,开展活动(宣传学校/制作、播放有教育意义的节目/竞赛活动或报告会)

(3)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联系(地质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戏室的清理整顿)

(4)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少年宫/文化宫/业余体校/选苗子)

(5)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建立联系(研究性学习/综合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劳动)

15: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须符合的要求:P327-331(应用)

(1)反映学习活动的整体性

A:要保证学习活动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B:要使学习活动既有多样性,又有综合性

C:一般心理活动与学科心理活动的统一

D:学习活动的程序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2)学习活动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

A:要保证不同年龄的学生必需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B:合理分配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的时间

C:合理设计各文化基本学科的作业量

D:合理安排劳动量与体育运动量

(3)劳逸安排的节奏性

休息:静止性休息;活动性休息(脑体活动交替;文理/动静科目交替;课时的安排)

16、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P162—163 答:

(1)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的类型(分别作简要描述)

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和民主型

(2)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中,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其表现在于:

① 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

② 学生尊敬教师,接收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

③ 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

(3)按照民主型师生关系原则,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的的措施有(分别作简要描述): ① 走进学生,了解学生。② 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③ 关注学生,及时评价学生。

17、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P355—361 答:

(1)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为: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行为的训练。一般是从知开始,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发展顺序进行的。但这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经常发生变动,即品德的培养可以以任何一个环节为开端着手进行,不过无论怎么变动,始终是构成品德的心理成分共同发生协同作用的一个综合的过程。

(2)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包括: ① 道德知识的掌握; ②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3)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4)道德意志的形成与发展。

(5)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第三篇: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民主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民主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民主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内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内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但发展速度则由每个儿童的遗传类型所决定的。环境和教育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它虽然可能暂时影响儿童发展的速度,例如营养不良或教育剥夺就可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但后者最终还是由生物因素所控制。

3.4.先天因素: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3.5.后天因素: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3.6.遗传素质: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型、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等。

3.7.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及发展趋向。3.8.智力: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念性特征。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3.9.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4.1.会堂教育时期:在公元前586年犹太国灭亡了,犹太人开始了长期漂泊不定的生活,希伯来文化面临着被其他文化吞并的危险。对年轻一代来说,他们不仅对希伯来的历史和家乡一无所知,并甘愿让本民族的文化成为新式文明的一部分。希伯来人的首领们意识到本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为了希伯来团结起来,使他们怀念过去和设法回到故乡,犹太人开始建立起犹太会堂。

4.2.白板说:洛克以其“白板说”而著称于世。他认为,人脑开始只是一张“白纸,没有特性也没有观念”。洛克认为,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

4.3.自然教育: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顺应人的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方式,让儿童得不到自由的发展。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持儿童的天性。

4.4.恩物:恩物(gift)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4.5.经验:“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主动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合。这样,行动和结果之间的连续不断的联系和结合就形成了经验。

4.6.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是以儿童为中心.一切需要的措施都应该是为着促进儿童的生长。4.7.做中学:杜威认为儿童在出生后对每一件事都是要学习的,如看、听、做等,但是他们只有对真实的活动本身产生了兴趣,才会对活动中产生的一切进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4.8.发现式教学法:给儿童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设备,激发儿童的兴趣,使儿童自由地去探索事物、发现问题、找到答案,这就是发现式教学法。这个过程就是利用儿童的好奇心,使儿童发挥自己的能力,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从而满足他们发现需要的过程。

4.9.多层智力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ener)花了数年时间分析人脑和人脑对教育的影响,其研究结论是简单但极其重要的。加德纳指出,我们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类型的智力,其中两种在传统教育中受到了高度重视,而其他五种则长期被忽略或忽视。

4.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即是儿童已经能够做到,但不是独立地而只能是在教育指引下来做到的那个区域。

4.11.情商:英文为EmotionalIntelligence。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它包括以下含义:同情和关心别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他人等。

4.12.教学做合一:包括三个方面,~是怎样做就要怎样学,怎样学就要怎样教,怎样教就要怎样训练教师。也就是说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二是我们要在做中教,做中学;三是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做事,“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可见,“教学做合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4.13.幼儿的完整学习:为幼儿提供完整的、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方面智力的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能的启发和健康身心的培养之境界。

4.14.整个教学法: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善地、有系统地教授儿童。运用的教材以故事或自然为中心或出发点,组织儿童进行学习的方法。但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故事或材料都是来自于儿童的生活,并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5.1.教育目的: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5.2.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得以完整表述,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6.1.活动区:近年来伴随幼教改革的推行而出现的新生事物。活动区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课桌椅排列小学化的模式,充分考虑了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情景,提供多样化的材料,满足儿童操作的不同的兴趣,使儿童通过游戏活动,获得认知、情感、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

6.2.活动区的界限性: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理。在划分界限时,除了考虑美观、漂亮之外,更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来设计。

6.3.活动区的相容性: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6.4.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如幼儿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活动,可能会延伸到积木区;幼儿在自然区的活动可能会延伸到美工区,如幼儿在自然区观察了金鱼以后,可能就想把金鱼在水里游的情景画出来。

6.5.创造性游戏: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游戏,包含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6.6.有规则游戏: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写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等。6.7.结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结构游戏的绝佳材料。

7.1.独立自主性: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

7.2.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是个体适宜性。7.3.综合性原则: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学科的发展。

7.4.启蒙性原则:学前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实质就是启蒙教育,也即开发蒙昧状态的教育,俗话叫“开窍”。7.5.活动性原则:源自于杜威的“做中学”,实际来自于苏联心理学家的“活动主导论”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在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的,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社会行为,而活动就是儿童这一主体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性原则要求学前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8.1.直观形象法: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这种方法符合直观性教学原则和儿童思维的特点。

8.2.参观法:与直观形象法有关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它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真人真事真实场合作为教育环境的一种现场学习法。

8.3.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8.4.语言法:儿童教师最常用的和最普遍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指导、劝说等,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最常见的语言法有故事法和讨论法两种。

8.5.讨论法: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认识模糊不清的、困难的、相互关系中矛盾的,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题等等,发表意见、共同议论商讨、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

8.6.移情法:强调认知一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和行为的教育。特别针对儿童期特有的自我中心化思维,能明显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和认知水平,提高其社会认知水平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8.7.角色扮演法: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

8.8.环境体验法: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教育要求,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甚至在体验环境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发展。

8.9。行动操练法: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8.10.发泄法:指教师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动作或活动,去发泄体内积聚的生理或心理能量以达到生理或心理方面新的平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理的发泄,二是心理的发泄。是使儿童生理心理得到正常发展的重要方法。

8.11.表扬鼓励法:奖励方式的一种,是儿童教育中的一种强化方式。表扬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的确认、肯定或强化,并给以支持和夸奖;鼓励则能帮助儿童明确是非,提高其学习良好行为的信心和上进心,促进儿童良性发展。

8.12.批评惩罚法:与表扬鼓励法相反的教育方法,也是儿童教育中常用的一种强化方式(负面的)。表扬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的确认、肯定,而批评则是对儿童不当行为的定性、否定;惩罚法也能像鼓励法那样帮助儿童明确是非,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对儿童的自尊、自信和上进心造成一定的伤害。

8.13.自然后果惩罚法: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8.14.认知提示:通过成人的言语提示、分析、讲解、组织儿童讨论、游戏、表演等形式,帮助儿童学会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儿童辨别他人情感和设想他人观点及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儿童认知水平和社会理解水平的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认知基础。

8.15.情绪追忆:运用言语提示唤醒被试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建立的联系,从而使儿童能够更好地辨别和区分各种情感。

8.16.情感换位:通过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境(家庭一父母~老人~邻居,幼儿园一同伴一老师等),让儿童进行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被试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情境中不同的情绪、情感状态,并促进其角色进入能力的发展。8.17.心智技能练习:借助于内部语言,认识事物时智力活动的技能练习,是顺利完成某些具体任务时所表现的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活动的方式。

9.1.家庭结构:家庭规模以及家庭的完整性。从家庭规模来看,一般包括核心家庭、联合家庭和扩大家庭。从家庭的完整性来看包括完整家庭和不完整家庭(如单亲家庭)。

9.2.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家庭关系比较密切,父母本身的价值观念、文化教养、性格等对子女产生比较直接和全面的作用。同时由于在核心家庭中只有父母和子女,孩子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容易使孩子出现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特征。

9.3.不完整家庭:一般是指单亲家庭。在单亲家庭生活的孩子,只有母亲或父亲和他共同生活,一位家长担任了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容易使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出现混淆和模糊,不利于人格的发展。此外,在这类家庭生活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困扰,有时甚至面临经济的困难,家庭生活气氛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9.4.联合家庭:由三代人结合而成的家庭或由两个以上核心家庭联合而成的家庭。9.5.扩大家庭:包括叔侄、姑舅成员在内的家庭。10.1.托儿所:我国托儿所是3岁前儿童的集体保教机构。主要负责教养3岁前的儿童并为其父母参加工作提供方便,具有社会福利性和保教性等双重特性。

10.2.保教性:托儿所教育是保教并重的教育,是根据小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保育和教育,使3岁前儿童获得健康的成长。

10.3.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这里指出个体不仅应保持身体健康,而且应保持心理健康。

10.4.睡眠:有机体借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休息。通过睡眠使神经组织在觉醒时消耗的力量得以恢复,保护大脑皮层的细胞免于衰竭和破坏,有些科学家认为睡眠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过程,能将人在白天所获得的信息加以整理,排除无用的信息。

11.1.幼儿园: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11.2.“提前开始”计划:美国著名的“提前开始”计划(HeadStartProgram),就是面向有色人种和贫穷的白人家庭中的孩子进行的,其宗旨就在于向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促使他们和其他家庭背景的孩子一样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11.3.中期目标: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总的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1.4.近期目标:也称短期目标。它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如几个星期、一个星期或几天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11.5.活动目标: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名称、特征,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等。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11.6.完整儿童:儿童的社会、情感、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之问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不能片面追求幼儿的特长和技能。11.7.幼儿园环境:从广义而言,幼儿园环境指影响幼儿园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它既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家庭、社会、自然等幼儿园外的大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狭义而言,它主要指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包括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12.1.分离焦虑:“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幼儿最初离开亲人、家庭、对新环境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12.2.心理断乳期: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12.3.幼儿常规: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12.4.学前班:以学龄前1~2年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教育组织形式。

12.5.混合班:指将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12.6.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如打人、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骂人。

13.1.家长参与:家长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

14.1.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增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14.2.保育员: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

简答题 1.1.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答:从教育的起源看,它是在人类社会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学会制作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在从事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着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人与人也发生着性质不同的和多向的交往关系,并形成着一定的社会习俗和风尚,这一切都需要向新生一代传递,这些传递的活动便是人类社会的教育。再从人类的个体来看,作为人的个体,必然有着成长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纯自然的生长,而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接受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广泛的影响和教育,渐渐成长、成熟,人从出生到成人的成长过程比任何动物都要漫长,这标志着人类成熟水准绝对地超过了任何动物,这使人的个体成长、成熟的过程充满教育。教育为人类社会所独有,它与动物界中代与代间看似“教”和“学”的现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1.2.广义教育包括哪几种形式?答:包括四种形式:第一种学校教育,第二种通过各种媒体

第三种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人的活动,在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通过示范、模仿、交往等方式传递信息和经验,产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第四种自我教育。

1.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什么?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着十分复杂的互动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作用发挥得当,教育者创造了使受教育者发挥自身能力的条件都将引起上述的变化,我们期待在教育过程中发生这种变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相对变化虽经常发生,但不能改变在总体上的教育者的地位与责任。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受教育者变得“我要学”,而不是教育者要受教育者学,即“要你学”,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任教育者摆布的人。受教育者的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接受教育的学习过程中,还可表现在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中。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者而言所处的地位是接受者、受控制者的地位。但绝不因此而影响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是以主观能动的主体姿态参与、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不构成矛盾的对立面,而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是从不同角度说明二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能相互取代,而要把握二者的不同责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

1.4.如何实现人的个体发展?答:现代教育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为遗传、环境与教育。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自然与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起一定的制约作用;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

1.5.教育对个体发展如何起主导作用?答:(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2)教育,尤其是学校的教育,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负责,给予个体发展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的影响。(3)得力的教育为个体能动的发展创造主客观条件。(4)教育的主导作用更表现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1.6.当今教育增长的模式具有哪些特征?答: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处于革命性的变革中,其增长的模式有以下特征:(1)规模庞大;(2)增长速度快;(3)不均衡性;(4)波动性.。

1.7.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答: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是:(1)确立培养现代人的观念。(2)教育发展水平应有显著提高。(3)科学技术在教育中普及和深化,教育内容科学化程度提高。(4)教育手段方法的信息化程度提高。(5)教师的学历与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摆脱传统教育的桎梏。(6)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将大大增强,个人的志趣和潜能将获得更大发展。(7)教育制度不断创新,教育结构更加丰富多样。(8)现代教育是开放的,学校内部的开放、学校向社会开放、教育进入家庭、国际间教育的交流和比较研究等。

2.1.物质环境对学前儿童有怎样的影响?答:出生至入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赖于多方面的物质环境,儿童在适宜的物质环境中生活,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可获得可靠的保障。作为学前教育机构的托儿所、幼儿园,同样需要有一定的物质环境为其存在与发展的条件。我国有关部门对托儿所、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设备已有达标的规定,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2.2.精神环境对学前儿童有怎样的影响?答:学前儿童不论在家庭中、在幼儿园中,还是接触其他社会生活中,都在不断地接受精神环境的影响,其中有健康的精神信息,也有不健康的精神信息。学前儿童由于经验的不足,认识又具表浅性、片面性和情绪性,容易接受精神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在说明精神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对学前儿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环境包括: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家庭生活气氛,居住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及情调,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生活,托儿所、幼儿园的园风,直接教育者的品德修养等。2.3.经济对教育的作用是什么?答:经济与教育的决定作用具体在下述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变革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2.4.学前教育的目标,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经历了哪些变化?答:学前教育的目标,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是不同的:(1)工业社会初期——主要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2)工业社会——不限于看护儿童,对儿童施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3)现代社会初期——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4)现代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智能的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2.5.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是什么?答: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是;(1)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①权力机关利用其拥有的立法权②权力机关利用其拥有的组织、人事权利控制教育者的行为导向,使之符合教育目的。③权力机关通过行政部门控制公职人员的选拔与录用。④权力机关还通过经济杠杆控制教育方向,并对办学权力进行严格控制(民间办学均要申请审批)。(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2.6.政治与学前教育的关系是什么?答:政治与学前教育的关系是:(1)政府权力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领导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条件。(2)不同社会制度下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不同。

2.7.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是什么?答: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是:(1)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应在学前教育内容中反映出来。(2)应该根据家庭与区域环境的文化水平状况设计学前教育,组织学前教育。(3)我国学前教育应关注文化信息的传播,不断吸收新文化(知识、观念、技术等),丰富教育,改善教育。(4)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国情、乡情和儿童水平来选择文化。(5)应不断地改革学前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

2.8.我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什么?答: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1)对教育的目标及人才标准的影响。(2)对教育认识论和教育方法论的影响。(3)对个体的发展方面的影响。2.9.文化水平对教育的影响是什么?答:文化水平对教育的影响是:社会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具有极高的相关,一般社会都将其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作为该社会文化水平的指标。文化水平对教育的直接影响表现为:教师文化水平一教育水平一学生文化水平一受教育水平一家长文化水平一下一代,而社会与社区文化水平,以及周围的文化氛围、文化设施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水平。

2.10.人口对教育的影响是什么?答:人口对教育的影响是:(1)人口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影响。(2)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人口对教育纵向结构的影响表现为接受各层次教育的学生人数要随着人口的变化而调整。(3)人口对教育区域布局的影响。人口低速增长,教育规模可以小,经费可以节省。

2.11.我国人口现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是什么?答:人口状况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人口增长快,将给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多困难;人口分布不均,将影响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人口比例大,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则使学前教育难以普及,更难以深入偏远山区;而人口素质差、受教育程度低,则会加重教育的负担;另外,我国将来的独生子女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对学前教育产生许多特殊影响。2.12,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从人出生后开始的。儿童入学前,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能够从不懂、不会到逐步完善自己,并达到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让儿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环境,接触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不同性别的人,并引导婴儿与其发生交往活动。最初形成的社会习惯是较容易的,也是可贵的,而长大再去纠正不良的习惯,却是很困难的。

3.1.什么是发展?儿童发展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答:发展就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的发展与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是指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是指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3.2.简述遗传决定论的主要思想。答:遗传决定论认为,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这一理论夸大了遗传及生理成熟的作用,忽视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其他条件。其代表人物就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与“成熟势力学说”的创始人格塞尔。

3.3.环境决定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答:环境决定论强调后天影响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他们否认了遗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对遗传和环境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还有相当多的心理、教育和哲学家们选择了环境。在我国最早提出并回答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的是孔子,他强调了后天影响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先天禀赋是差不多的,人的成就和不同则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结论,在当时已是难能可贵的了;在西方的代表人物是洛克的“白板说”与华生的“教育万能论”。

3.4.皮亚杰的发展理论是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答:皮亚杰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有四个要素:即成熟、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社会性经验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由于这四个要素的不断相互作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皮亚杰强调儿童自身成熟这一前提条件,也强调了后天不断的练习与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他的理论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辩证性。从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中,我们不难看出,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但大致可分为先天与后天因素这两大类。

3.5.布龙芬·布兰纳关于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布龙芬·布兰纳的“生态系统学理论”认为,儿童自出生后就在社会中生活,周围环境、家庭及照管儿童的成人等各类“社会生态系统”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3.6.个体发展的规律是什么?答: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遵循着这个规律。(2)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个体的情绪发展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刚刚出生的婴儿只处于一种混沌的兴奋状态,但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这种单一的兴奋也就逐渐地分化出多种情感,在此基础上与社会规范和要求相结合,又能分化出一些高级的情感,如道德感、责任感等。(3)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大量的研究及事实表明,身体的上半部分比下半部分发育得早,内部器官比四肢发育得早。个体的心理方面的发展也遵循着由中间到四周的发展规律,他们往往从认识自己到认识周围的人,从认识自己身边的物体,到认识学校与社会。

3.7.个体发展的特征有哪些?答:个体发展的特征有:(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规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②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③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3)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从出生到成熟经历了三个阶段:婴儿期(三岁前);幼儿期(三岁至六七岁前);学龄期(六七岁至十六七岁)。

3.8.社会本位儿童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社会本位的儿童观是:人类祖先在文明初刨之时就认识到了儿童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当时的人类普遍重视儿童。但必须指出的是,古人之所以重视儿童,是因为儿童是氏族、社会或国家的财富,是家族传承和繁衍的工具,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儿童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社会群体的正式成员受到尊重,他们不过是父母的隶属物,没有任何权利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权也得不到保障。

3.9.人本位儿童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人本位的儿童观是: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社会普遍开始树立一个全新的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而服务的新人类观。从此,儿童的命运也有了重大的转变,儿童观也有了重大的改观,人们开始要求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所有的各种权利,如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等;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教育机会均等;儿童是学习主体。这种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是人类关于儿童认识史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然而这一时期的儿童观,是从理想的人的形象中推导出来的,并未否定儿童对父母的隶属关系,也没有把儿童本身看作是有个性价值的个体存在。因此,在社会上,把儿童作为父母的财产等儿童观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3.10.现代社会的儿童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现代的儿童观是:18世纪以来,相继发生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使人类对自身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其主要内容是:(1)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层次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2)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3)每个儿童都是独立.4.1.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答: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各阶段的特点为:(1)氏族社会时期。(2)母系氏族社会时期。(3)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是由每个家庭的成年妇女一起来教育年幼的儿童。(4)军事民主时期。私有制开始萌芽,由于所占财产的多寡和贫富分化,家族、部落间的互相争斗开始产生,战争也随之出现。

4.2.古埃及的幼儿教育有什么特点?答:古埃及幼儿教育的特点为:古代埃及的幼儿教育还处于一个萌芽阶段,它与初等教育时接时离,有时又融为一体,没有明确的年龄界限。从教育形式上看,它具有多样性与等级性。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它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与职业性。从教育方法上看,实行家长体罚。女童的学习受到歧视。古埃及的幼儿教育还处于一种相对较低的水平。但在当时来说,古埃及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办学形式之多样、学习内容之广泛实用,还是举世无双的。

4.3.古希伯来的幼儿教育有什么特点?答:古希伯来幼儿教育的特点为:古代希伯来人之所以对早期教育颇为重视,是因为它是为民族的救亡和传统的继承而服务的,为整个民族教育起着一种先导的作用。儿童从小就在家庭里或会堂里接受严格的教育,其教育内容比较狭窄、宗教意识的熏陶贯穿一切,要求他们逐步学会背诵祈祷词、圣诗、格言、谚语、圣歌和圣经,了解犹太民族宗教节庆和习俗惯例,崇尚自己的父辈和信仰。

4.4.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有什么特点?答:古代印度幼儿教育的特点为: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是与种姓制度和宗教神学密切相联系的。其幼儿教育有家庭教育和寺庵之分,但都是以信奉佛祖、吃苦修行、遵循教规、消极厌世为基本特征的。因此,古印度的幼儿教育始终被浓厚的神学说教所统治。

4.5.古希腊的幼儿教育有什么特点?答:古希腊幼儿教育的特点为:国家对幼儿的体质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优选法”等具体措施;教育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母亲是天然的教师;对儿童从小就开始进行道德行为的熏陶,灌输奴隶主阶级思想意识;整个幼儿教育还处在自发的萌芽状态。

4.6.夸美纽斯的幼儿教育观点主要有哪些?答:夸美纽斯的幼儿教育观点主要有:(1)夸美纽斯十分重视儿童的体育。他要求家庭要注意儿童身体健康,生活与学习要有规律,有节制,合理安排运动与休息。(2)强调德行的培养。(3)智力是无价之宝。(4)拟定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5)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6)提供了循序渐进的原则。(7)教学要彻底与巩固。

4.7.洛克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哪些?答:洛克的幼儿教育内容主要有:(1)体育。洛克指出一个人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就必须要拥有健康。(2)德育。他指出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少的,如果没有了德行,这个人今生今世都得不到幸福。(3)智育。洛克把智育放在德育之后,他认为读书、写字和学问,也是必要的,但并不是主要的工作。

4.8.卢梭的教育原则及教育方法是什么?答:卢梭的教育原则是: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持儿童的天性。因此卢梭强调指出,幼儿教育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具体来说那就是:(I)必须让儿童充分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相信他们也不会随便滥用这些力量;(2)考虑到儿童的一切身体的需要,包括智慧方面和体力方面的需要,对他们进行帮助,使这些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3)只有当儿童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去帮助他们,也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4)应当仔细研究儿童的语言和动作,真正地辨别他们的欲望究竟是直接由自然产生的,还是从心里想出来的。

4.9.裴斯泰洛齐的幼儿教育思想是什么?答:裴斯泰洛齐的幼儿教育思想是:(1)倡导爱的教育。(2)强调母亲的教育作用。(3)明确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他明确地提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认为数目、形状和语言是一切教学的最初的最简单的要素。他认为教学首先应该培养儿童的语文、测量、算术的基本能力。(4)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原则。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只有通过感官才能获得初步的正确的知识。(5)教育内容分为体育和劳动教育、智育、德育。

4.10.福禄贝尔的儿童发展三段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福禄贝尔的儿童发展三段论是:福禄贝尔认为教育的使命以及人的全部生活,都处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之中,这种发展是无限的、永恒的。而儿童的发展则是由“自然儿童”出发经由“人类儿童”最终成为“神的儿童”。儿童发展的这三种不同情况,是一个统一整体的三个方面,最先显现的是“自然的方面”,只有通过教育力量,才能把原来潜伏的“人类的”和“神的”两方面显现出来。这里所说的“神的儿童”是指:以圣经上所界定的做人标准的儿童,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目标。这里包括信仰神,以神的言行为楷模,为神服务,等等。

4.11.福禄贝尔认为儿童有哪四种本能?答:福禄贝尔认为儿童的四种本能是:第一为活动的本能(即是一种创造的本能),第二为认识的本能(即揭示万物的本能),第三为艺术的本能(即进行艺术创作的本能),第四为宗教的本能,是前三类本能的归宿。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儿童内在本能的发展,以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他把课程分为宗教及宗教教育、自然科学及数学、语言及语言教育、艺术及艺术教育四大领域。

4.12.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是什么?答: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是:(1)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福禄贝尔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有系统地把游戏活动列入教育过程中。(2)恩物引起幼儿的活动。引导儿童的发现,是带有游戏性的恩物;后lo种为综合恩物,着重于引导儿童的发明与创造,是带有作业性的恩物。恩物教学的主要宗旨,就是从恩物的游戏中训练儿童的感觉,让儿童形成整体和统一的观念。

4.13.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1)“教育即成长”。杜威认为,生活就是生长,儿童是具有独特生理和心理结构的人。(2)“教育即生活”。他说过“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使学生成为这个社会的成员,并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

4.14.蒙台梭利将幼儿分为几个敏感期?答:蒙台梭利将幼儿教育分为以下几个敏感期:(1)秩序敏感期。(2)细节的敏感期。幼儿在1~2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细小的细节上(3)行走的敏感期。这是在幼儿的发展中最容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4)手的敏感期。(5)语言敏感期。l岁左右幼儿开始学说话,他们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

4.15.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答:皮亚杰提出儿童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要素:(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2)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的作用。包括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间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4.16.皮亚杰的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有哪几方面?答: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教育原则有:(1)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的倾向。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教育中应该注意分析和考虑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因素:①生物成熟的影响②练习和习得经验的影响,它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所获得的经验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经验有两种:一种是物理经验,一种是数学逻辑经验。③社会传递的影响。④平衡化的影响。(2)发展儿童的主动性。(3)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4)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

4.17.简论加德纳的多层智力观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答: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花了数年时间分析人脑和人脑对教育的影响,加德纳指出,我们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类型的智力,其中两种在传统教育中受到了高度重视,而其他五种则长期被忽略或忽视。第一种叫做语言智力,即读、写和用词语进行交流的能力。第二种是逻辑或数学智力,即推理和计算的能力。他列出的其他五种智力是:(1)音乐智力。(2)空间或视觉智力。建筑师、雕塑家、画家、航海家和飞行员所使用的那种能力。(3)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4)人际智力。与其他人相处的能力——是销售人员、鼓动家和谈判人员应有的那种能力。(5)内在智力或内省能力。加德纳的多层智力观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是:要提倡幼儿的完整学习:即为幼儿提供完整的、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方面智力的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能的启发和健康身心的培养之境界。

4.18。简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启示。答: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启示是: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即儿童已经能够做到、但不是独立地而只能是在教育指引下来做到的那个区域。最近发展区决定着教学的可能性,而教学也应当以它为目标。维果斯基写道:“教学不应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目标。”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教学才会走在发展的前面。因此教育教学的作用就在于创造“最近发展区”,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发展过程,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创造条件。教育应该超前于发展,教育者不仅要了解儿童的现状,还要判断儿童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帮助儿童勇敢地迎接挑战,激发思考力、创造力和意志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4.19.陶行知主张要解放儿童,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陶行知在了解儿童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主张“六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儿童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3)解放儿童的眼睛。(4)解放儿童的嘴。(5)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儿童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6)解放儿童的时间。

4.20.张雪门认为幼儿课程的来源、特点及组织标准是什么?答:张雪门认为,课程的来源有四个:(1)儿童自然的诸般活动;(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发生的活动;(3)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发生的活动;(4)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而合于儿童的需要者。张雪门认为幼稚园的课程和小学、中学不同,与大学更加不一样,幼稚园的课程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它的特点有三:(1)“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的一切,都是整个的”。(2)“当幼稚生的时期中,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希求”。(3)“幼稚园的课程,须根据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

4.21.陈鹤琴的教育方法是什么?答:陈鹤琴的教育方法是:陈鹤琴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儿童的几个特点,即儿童有“好动心”、“模仿心”、“儿童是易暗示的”、“好奇心”、“游戏心”,因此他要求教师要以“做”为主,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为此他提出了以下的教学原则:(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做;(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较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原则;(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要游戏化;(14)教学要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要精密地观察。

4.22.陈鹤琴的教育内容是什么?答:陈鹤琴制定的幼稚园教育内容是:(I)儿童健康活动。进行这项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儿童健全的身心(2)儿童社会活动。(3)儿童科学活动。进行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儿童科学知识,培(4)儿童艺术活动。(5)儿童文学活动。

5.1.学前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是什么?答:学前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是:(1)培养全面素质。(2)重视培养竞争意识、竞争道德、竞争能力。(3)重视培养幼儿开阔的眼界、宽广的胸怀、开放性的思维习惯;(4)重视培养创新精神。

5.2.造成我国学前教育实践中重智轻德的原因是什么?答:造成我国学前教育实践中重智轻德的原因是:(1)长期文化传统的影响。作(2)家长的功利需要。(3)应试教育的压力。

5.3.全面发展教育和因材施教的关系是什么?答: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但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并不等于对全体儿童进行同一标准的教育。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有年龄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身心特征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应该说,每一个幼儿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要根据儿童个人潜能和特性在体智德美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全面发展,也就是在“面面俱到”中做到“重点突出”,因人而异,因材而就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展现,这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社会、家长和幼教从业人员都应该认真加以理解,使每个儿童能够在教育的影响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5.4.《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是什么?答:我国在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包括以下方面:(1)体育目标。(2)智育目标。(3)德育目标。(4)美育目标。5.5.如何正确处理幼儿体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答:体育和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是:学前教育的对象是6岁以前的儿童,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关键期,身体各器官正在快速成长,身高、体重不断增加,神经系统成长加快,其身心发展速率是人生中最快的一个阶段。同时学前儿童又处于身体柔弱,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疾病抵抗能力都较弱的时期,因此坚持以学前儿童身体为重,保护、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是促进儿童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

6.1.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是什么?答:学前儿童的游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2)游戏是自由自在的。(3)游戏是愉快的。(4)游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的。

6.2.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是什么?答:

1、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2、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3有利于儿童情绪的发展;

4、有助于学前儿童身体的发展。

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1)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知识。(2)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3)游戏能够激发儿童创造力和思考力。

6.3.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是什么?答:游戏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孩子们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相互理解,共同遵守规则,学会与人相处,借助于游戏,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儿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学会理解别人,并尝试体验长大后可能成为的角色。在游戏中,他们首先学会发现自我,他们了解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别人会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反应,自己会对别人有什么样的反应等。

6.4.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是什么?答: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是:(1)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2)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3)游戏有助于消除孩子愤怒的心情。

6.5.游戏对儿童身体发展的作用是什么?答:游戏对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作用是: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身体的锻炼和成长。在童年的游戏中,有大量的运动性游戏,也是儿童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形式。

6.6.户外游戏活动的创设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答:户外游戏活动的创设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场地是儿童游戏必需的空间条件。(2)户外活动时间的保障。《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两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三小时。由于各个地区、各季节的气候各不相同,要因地制宜,尽可能让儿童有更多的时间在户外活动,包括游戏活动。

6.7.活动区种类和数量的选择依据是什么?答:关于活动区种类和数量的选择:在本班的活动室内设置什么样的活动区,设几个活动区是教师在创设活动区过程中首先会遇到的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1)培养目标。(2)本班的实际情况。(3)本阶段的教育重点。

6.8.活动区材料投放有哪些要求?答:关于活动区材料投放的要求有:(1)材料和玩具多样化。(2)材料和玩具摆放清楚、明确。多样化的玩具和材料应当有系统地分类放在开放性的、低矮的架子上,或者用透明的容器分类摆放,如筐、篮子、盘子等。通过上述方式既帮助幼儿轻松顺利地拿取和收拾物品,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便于教师管理。6.9.在管理和使用玩具材料时,应注意哪些要求?答:在管理和使用玩具材料时,应注意的要求有:(1)因地制宜,注意废旧材料的运用。(2)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3)制定常规,养成好习惯。制定常规,让幼儿养成爱护玩具,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6.10.如何树立正确的游戏观?答:要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要对游戏有一个正确的态度。(1)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2)爱玩、会玩是评价婴幼儿发展的标准之一。(3)游戏是婴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

6.11.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是:(1)创设游戏环境。(2)指导和促进游戏的开展。指导游戏是需要教育艺术的。①激发兴趣。②教师要多用肯定性的态度,在游戏过程中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③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3)观察和评估游戏。7.1.为什么说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的难点不在幼儿园而在于家长? 答:培养儿童独立自主性的难点不在幼儿园,而在于家长。有些家长因为童年没有得到良好的生活,因此有很强的补偿心理,对于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有些家长因为在小的时候备受父母的苛求,所以也就继承了老一辈的做法,对于自己的子女过分严格。由于家长的文化背景、民族、知识层次、工作与生活环境、所拥有的童年经历的不同,家长对于爱护儿童的观念与方法也出现千差万别的情况。我们在做工作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对于我们工作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2.教师应从哪几个方面做起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性? 答: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性:(1)教师要做到身体力行。(2)教师要让儿童真正认识到独立自主性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各种活动中,一定要时时抓住机会,让儿童了解独立自主性的重要性,如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活动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7.3.如何培养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答:在学习方面除了让儿童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外,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习兴趣,让儿童从小“做学习的主人”。

7.4.独立自主性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独立自主性教育应注意的问题:(1)教育在儿童独立自主性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给儿童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把在幼儿园学来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3)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总之,教师在培养儿童生活、学习独立自主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儿童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自主人格的人。这才是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7.5.发展适宜性原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答:发展适宜性原则提出的背景是:发展适宜性原则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1986年以后极力提倡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当时主要是针对美国幼教界普遍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等倾向而提出来的。幼儿园在很早就对幼儿进行正规学术培养的错误做法,引起了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和反思。大量的研究发现,幼儿期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具体形象的、以游戏为主的自发性学习,而不是这种“小学化”教学。另外,由于社会发展和儿童人托需要的多元化,早期教育服务也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其教育质量也相应地出现了“多元化”——参差不齐。虽然这些学前教育方案一直在适应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但却很少考虑其服务的对象——儿童——最基本的发展需要。其实,学前教育方案最应考虑的就是儿童的需要,并因儿童的需要来裁剪课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相反的来“裁剪”儿童以让其适应学前教育课程。

7.6.发展适宜性课程应有哪些特点? 答:发展适宜性课程的特点是: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能够考虑同一组儿童不同年龄和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兴趣和发展水平,而为其提供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活动。(1)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综合性的。(2)发展适宜性课程建立在教师对儿童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3)发展适宜性课程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4)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具体的、真实的,与儿童日常生活相关联的。

7.7.实施发展适宜性课程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实施发展适宜性课程应注意的事项:(1)发展适宜性课程应为儿童提供范围更宽的发展兴趣和能力,而不能仅局限于其生理年龄所限定的范围。(2)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适宜性不是指活动和材料的难度一旦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个体特点定下后就一成不变了;(3)教师也应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选择可能性;(4)应该为儿童提供没有性别偏好的、尊重多元文化的课程;(5)总之,发展适宜性就是要通过综合性教育教学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却又充满个性色彩的健康发展。

7.8.教师与保育员如何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答:第一,教师与保育员一旦发现合作不顺畅时,不妨与同事好好地沟通一下,这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方法。第二,当教师与保育员发现两个人的合作不愉快而造成情绪方面的困扰时,不妨找一个正确的发泄方式,把心中的不快发泄出来。第三,教师与保育员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相互要做好沟通工作。第四,在日常教育括动中,教师与保育员往往因为自身儿童观与教育观的不同而会有一些冲突。面对这一问题,教师与保育员要保持冷静的态度,不应该在幼儿面前出现相互指责的现象,而是要在休息的时间,相互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

7.9.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达到师生良好关系的基本条件有三个:一是真诚,即教师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师权威的面具;二是接纳与信任,教师要把每一个儿童都当作一个有价值的独立个体来看待,关心爱护他(她);三是深切的了解,良好的学习是建立在师生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的。教师有了上面三种态度,就可以解除儿童的防卫,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促进儿童自发地、主动地学习。

7.10.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答:达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做法是:(1)消除幼儿对教师的恐惧。(2)让幼儿学会如何尊重他人。(3)与儿童共同制定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

7.11.综合性原则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综合性原则所应注意的事项有:(1)教师的素质很重要。(2)因地制宜地使用综合性原则。(3)不可为综合而综合。

7.12.活动性原则的意义是什么? 答:活动性原则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在学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儿童是在其原有发展水平上,通过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或操作活动,或在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其智力,体验与理解自我与他人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因此.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7.13.如何实施活动性教学?答:活动性原则的实施:(1)提供活动机会和环境。(2)鼓励儿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活动是多样的。(4)活动不是装饰品。

8.1。运用观察法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答:运用观察法时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要培养儿童的观察兴趣。(2)教给儿童观察方法。(3)正确组织儿童观察。

8.2.运用演示法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答:使用演示法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恰当的时机,激发儿童新鲜感和好奇心。(2)使全体儿童都能看清演示的对象,把注意力集中于对象的主要方面。(3)辅以简明扼要的讲解和谈话,使演示的事物与所学的知识紧密结合,将个别的知识归纳成为完整的知识。

8.3.示范法又可分为哪几种形式?答:示范法分为以下多种形式:(1)完整示范。(2)部分示范。(3)分解示范。(4)不同方向示范。8.4.范例法的特点是什么? 答:范例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示范性。(2)直观性。(3)行为的定向作用。

8.5.运用直观形象法应注意哪些事项?答:采用直观形象法应注意的事项有:(1)内容的选择。(2)实施要求。①手段可以多样化。②形象化对象也可以多样化。③要与语言法相结合。④与行为练习相结合。

8.6.运用游戏化方法应注意哪些事项?答:运用游戏化方法应注意的事项有:(1)采用游戏化方法要注意“发展适宜性”原则。(2)明确游戏规则。(3)教师应掌握指导游戏的技能。(4)创设游戏角。教师要记住:一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二是教会孩子整理技能,三要运用表扬与批评、鼓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手段去督促他们的行为,四要学会有耐心和坚持。

8.7.故事法的操作形式有哪些?答:故事法的操作形式:故事法在教学中运用,一般以课堂教学形式出现,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可以运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口述、听录音、看图讲故事、情景教学、幻灯、录像、复述故事、表演、编故事开头或结尾等活动形式。

8.8.讨论法的操作特点是什么?答:讨论法的操作特点是:(1)实践性强。(2)针对性强。(3)自由性强。

8.9.讨论法的教育价值是什么? 答:讨论法的教育价值:在儿童教育中,有着其他教育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有效地提高儿童认识、情感、意志与行为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主动接受教育还可避免因说教过多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和行为。

8.10.讨论法的操作过程是什么? 答:讨论法的操作过程是:(1)运用情景表演引发问题。(2)运用各种手段展开问题。(3)运用正面行为练习展示问题解决方向。(4)运用各种讨论解决问题。(5)在实践中检验或修正讨论结果。8.11.如何正确运用移情法? 答:移情法的教育活动通常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运用认知提示和情绪追忆等基本训练技术。(2)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情境表演等基本训练技术。

8.12.角色扮演法可分为几个阶段?答:角色扮演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应着不同的心理作用。(1)及时模仿和简单再现。(2)认同。(3)内化。内化是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高层次。

8.13.角色扮演法的特点是什么?答:角色扮演法的特点是:(1)角色扮演训练是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减少消极社会行为的有力手段。(2)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兴趣。(3)角色扮演训练与表演游戏是截然不同的。(4)角色扮演注重对他人内心世界的分析,促进儿童角色承担能力的提高。8.14.角色扮演法的教育过程是什么?(六阶段)答:(1)开始。(2)选择参与者。(3)扮演及观察。(4)讨论及评价。(5)集体扮演。(6)经验共享与类化。

8.15..角色扮演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答:角色扮演法的注意事项有:(1)注意讨论重点,应该集中在:情感探讨、他人角色特点及所处地位的探讨、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技巧的探讨。(2)情景内容设计应该视儿童具体情况而定,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3)角色扮演训练要循序进行,开始可以由教师提供行为范例,由儿童扮演逐渐到由儿童预测结果,提出对付情景的适宜的行为方式。(4)开展训练的形式可灵活多样。8.16.环境体验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答:环境体验法的注意事项有:(1)所创设的环境要富有儿童情趣,不宜成人化。(2)为儿童提供熟悉的利于开展想象与拟人化交往的环境。(3)注意环境的可体验性、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4)可在局部环境中提供不太完善、不太平衡的环境让儿童去体验环境中不尽完善的一面。(5)随时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发展的需要调整环境布置。我(6)教师、家庭及其他工作人员要注意精神环境的一致性和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8.17.行动操练法可分为几种形式?答:行动操练法可分为:(1)动作技能练习。(2)心智技能练习。(3)分段练习。又称单项练习或分步练习。(4)综合练习。又称完整练习。

8.18.实施行动操练法应注意哪些问题?答: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行动操练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明确练习的目的。(2)行动操练的方法要正确。(3)练习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4)练习的方式和要求多样化。(5)家园配合。8.19.发泄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答:发泄法的注意事项有:(1)教师创设发泄环境。(2)教师向儿童介绍发泄角落的用途与使用方法。(3)培养儿童正当而多样化的发泄方式。

8.20.表扬鼓励法包括哪几种方式?答:表扬鼓励的方式有:(1)口头表扬与鼓励。这是儿童教师一般最常用的表扬形式。(2)眼神、表情、动作上的表扬与鼓励。(3)物质表扬与鼓励。(4)权力、委托方面的表扬与鼓励。(5)文字表扬与鼓励。

8.21.表扬鼓励的场合有哪几种?答:表扬鼓励的场合有:(1)集体表扬。(2)小组中表扬。(3)个别表扬。

8.22.如何抓住表扬鼓励的时机?答:抓住表扬鼓励的时机:(1)随机表扬与鼓励。(2)专门时间内的表扬鼓励。8.23.表扬鼓励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答:实施表扬鼓励法应注意的事项有:(1)正确选择所要表扬鼓励的行为。(2)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表扬鼓励。(3)表扬鼓励要具体明确、及时得当、不流于形式。

8.24.批评法的方式有哪几种?答:批评的方式有:(1)以动作眼神进行批评:批评也可是无言的,可用各种眼神、身体姿势或动作来表达老师的情绪和态度,暗示孩子们做错了某事。(2)口头批评是主要批评方式。

8.25.实施批评法应注意哪些事项?答:实施批评法时应注意的事项有:(1)要根据不良行为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批评方法。(2)批评要有针对性,实事求是,注重事实和儿童的态度。(3)批评必须做到公正合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原则。(4)批评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5)批评要注重实效。批评不是目的,不是为批评而批评,而是要着重指出错误的性质,帮助儿童提高认识。

8.26.实施惩罚法应注意哪些事项?答:实施惩罚法应注意的事项有:(1)要使惩罚具有教育意义。惩罚不是目的,必要的惩罚必须考虑其教育效果。(2)运用惩罚法要做到“三要”。惩罚要及时;惩罚要正确、公平、合理、适当;惩罚时间要短,不宜过长。(3)惩罚的基础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4)要注意儿童受惩罚后的情绪。(5)惩罚要依靠集体对儿童的帮助与支持。(6)采用惩罚方法要考虑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7)惩罚应和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8)要注意不要轻易惩罚儿童。

8.27.惩罚法的操作内容是什么?答:惩罚一般可分为社会性惩罚和生理性惩罚。(1)社会性惩罚。也称心理惩罚,具体有以下两种做法:①自然后果的惩罚,②剥夺性惩罚。(2)生理性惩罚。实际上就是体罚,这在幼儿园也是应该禁止的。

9.1.家庭结构有哪几种?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状况是什么?答: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构成。二是扩大的家庭,包括叔侄、姑舅成员在内的家庭。三是联合家庭,由三代人结合而成的家庭或由两个以上核心家庭联合而成的家庭。四是不完整的核心家庭。9.2.家庭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答:家庭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繁衍后代功能(2)经济功能。(3)教育功能。(4)休息娱乐功能。

9.3.家庭的教育功能是什么?答:家庭的教育功能具体表现为:(1)教导基本的生活技能。家庭生活是平凡而琐碎的。(2)教导社会行为规范。(3)指导生活目标。(4)培养社会角色。(5)形成个人性格。

9.4.家庭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家庭教育的特点有:(1)家庭教育的率先性。(2)家庭交往的密切性。(3)家庭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生活性。(4)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样性。(5)家庭教育的终身性。(6)父母对子女影响的深刻性。

9.5.如何营造和谐的生活气氛?答:(1)家庭成员互敬、互爱、坦诚、和蔼。(2)文明行为、文明语言。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儿童学习模仿的样板。(3)生活内容丰富、高尚、多彩。

9.6.家长应如何布置家庭环境,使其利于孩子的成长?答:家庭中的物质环境是无声的教师。家长在装饰室内环境,追求舒适现代的家居布置时,也要考虑到儿童的需求。(1)整洁是指摆放有秩序。(2)家庭环境装饰和布置应幽雅大方。(3)时有变化的环境。儿童喜欢变化和动态的环境,它可不断引起儿童的新鲜感,使儿童更加注意环境的变化,从而发挥环境中各种物品对儿童的刺激影响。

9.7.家长应如何为孩子布置安全的环境?答:家长应这样为孩子布置安全的环境:(1)电器设备的安置。(2)门窗的安全。家中的门窗应该牢固。儿童在家时应该将门窗关(3)管理好煤气、煤火,防止漏气造成煤气中毒,或者烧烫事件的发生。(4)家庭药品的管理。(5)家具的安全。(6)进行安全教育。

9.8.家长应如何为孩子布置属于儿童的天地?答:儿童天地的放置要求如下:(1)放置基本设备。(2)放置儿童玩具。(3)由儿童自己布置,自己管理。(4)儿童天地中的物品与儿童活动连接。

9.9.家长应如何为孩子做好榜样?答:家长自身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注意为儿童做出良好榜样:(1)凡是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务必身体力行。(2)完善自我,道德高尚。(3)自身缺点不宜回避。9.10.家长尊重儿童,应怎么做?答:家长应该尊重儿童,做到以下各方面:(1)重视儿童,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2)满足儿童生理的和精神的需要。儿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3)耐心对待,不粗暴、不歧视。(4)尊重儿童自然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导。

9.11.理智的爱的含义是什么?答:理智的爱有以下几层含义:(1)对孩子有要求,不一味迁就。爱孩子绝不意味着放任和放纵。(2)控制情感,掌握分寸。(3)增长儿童的爱心。爱孩子的更高目标是焕发孩子学会爱人,将人间的爱心永恒地传递下去。9.12.在家庭中,家长应要求孩子掌握哪些规矩?答:在家庭中,家长应该要求孩子掌握以下规矩:(1)教会儿童做好自己生活的事。(2)懂得文明礼貌。(3)懂得不打搅他人。(4)懂得关心环境。(5)懂得遵守社会生活秩序。

9.13.家庭教育中如何做到步调一致?答:教育的合力对儿童具有加倍的效应,教育各方面不统一,则会抵消教育的威力。因此家庭成员应对儿童有一致要求,一致态度,在方法上应沟通默契。(1)夫妻双方互相配合、支持,对儿童进行一致的教育.(2)两代养育者之间应保持协调一致。相互尊重理解;相互学习,优势互补。

9.14.适当回避指的是什么?答:适当回避指的是: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睦,家庭生活的某些方面儿童是不宜参与、不必知道的,这就是适当回避。

9.15.家长育儿守则的标准是什么?答:家长育儿守则的标准有:做好榜样;尊重儿童;理智的爱;规矩明确;步调一致;适当回避。

9.16.家长如何帮助幼儿的游戏学习?答:家长应这样帮助幼儿的游戏学习:(1)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2)提供适当的玩具材料。(3)多带孩子到户外游戏。9.17.父母应如何做轻松的父母?答:父母应这样做轻松的父母:(1)父母应该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留出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不要让孩子占据自己所有的生活而迷失了自己。父母也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有自己的事情和工作要做,不能随意打扰别人。(2)信任孩子。(3)体味孩子给父母带来的欢笑和快乐,和孩子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

9.18.家庭保护的法律责任是什么?答:家庭保护的法律责任是:(1)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2)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3)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卖淫。(4)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得允许或迫使未成年人结婚,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5)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9.19.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原则是什么?答: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原则是:(1)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3)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4)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9.20.家庭教育有哪些有效的方法?答: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有:细心观察;满足兴趣;动手多练;游戏学习;鼓励成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巧用提示;公平适度;做轻松的父母。

10.1.托儿所的性质是什么?答:托儿所的性质是:我国托儿所是3岁前儿童的集体保教机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保教性等双重特性。(1)社会福利性。(2)保教性。

10.2.我国托儿所的发展现状如何?答:我国托儿所的发展现状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我国托儿所目前仍然是学前教育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其类型大致可以分为:街道办的托儿所,单位办的托儿所或附设的托儿班,私立的托儿所等。由卫生部统一管理。由于管理部门及培养宗旨的不同,其收受婴幼儿的年龄亦存在差异。但就整体而言,托儿所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还不能令人满意。多数托儿所的从业人员只是受过中等教育以下的妇女而不是专业人员。对于3岁以前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的研究也很少。此外,近年来幼儿园的年龄向前延伸,囊括了3岁前儿童的教育,从而使托儿所与幼儿园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10.3.托儿所的保教任务是什么?答:l980年卫生部颁发《城市托儿所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其中明确规定托儿所的保教任务为:(1)保障小儿健康。(2)培养小儿的生活习惯,与人交往等各方面的良好习惯。(3)发展语言能力,获得知识,发展智力。(4)进行品德教育,培养泼泼开朗的性格。(5)给小儿适宜的艺术形式的陶冶,萌发小儿初步的美的情趣。

10.4.如何正确理解早期教育?答:(1)要正确理解早期教育,就要克服对其片面的、狭隘的理解,即把早期智力开发等同于提前开始的读写算等学业知识技能的灌输和训练。(2)早期教育是指对婴幼儿全面素质的基础教育,它不仅指早期智力的启蒙与开发,还包括其身体素质的提高,品德的培养与性格的陶冶。因此,早期教育一定要遵循儿童好动、活泼的性格,按照其心理发展的规律,从体、智、德、美诸方面打下全面的基础。

10.5.托儿所保育和教育的原则有哪些?答:托儿所保育和教育的原则有:(1)寓教于养,保教并重。以保为主,保教并重是托儿所教育的特殊教育对象所决定的,也是托儿所集体教养的核心。(2)个别教育为主,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①注重婴儿个别差异,尊重个性,给婴儿充分的活动自由。②根据年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3)适应婴儿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4)家长配合共同促进婴儿的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作为托儿所的教师应该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担当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10.6.提倡保教结合的必要性是什么?答:提倡保教结合的必要性有三:(1)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结合的。(2)保育具有了新的内涵。现代人对健康标准有了新的理解。(3)保教结合是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10.7.托儿所应如何选址?答:托儿所的选址应当充分考虑婴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地势平缓,空气新鲜的地方。(2)宁静的环境。(3)有托儿需求的社区。

10.8.托儿所应如何布置安全、卫生、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答:布置安全、卫生、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应注意:(1)室内布置要适合婴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2)托儿所室内基本设备要适合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需要,而且应保障安全,降低对幼儿造成的危险性。(3)提供丰富多彩的玩具和游戏材料。①玩具和游戏材料应符合安全(大致不能吞下)、卫生(可清洗)等标准。②根据婴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玩具和游戏材料。③注意废旧材料的利用。(4)创设有利于婴儿活动的户外场地。

10.9.应如何为婴儿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答:为婴儿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应做到:(1)睡床卫生、舒适和安全。(2)空气流通,室温适宜。(3)宁静温馨的睡眠气氛。

10.10.在喂养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答:在喂养过程中应注意:(1)不要喂养过量。喂养过量会使婴儿肥胖,肥胖并不是婴儿健康的标志。(2)托儿所必须为母亲喂奶创造条件。①喂养过程是建立亲子关系和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机。②喂养过程也是培养婴儿主动性和自主能力,发展动作和智力的过程。

10.11.婴儿饮食应注意什么?答:婴儿饮食应注意:(1)根据婴儿的不同年龄给予充足的营养。(2)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婴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10.12.对托儿所教师来讲,应如何照顾婴儿的大小便?答:对于托儿所的教师来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观察、记录孩子的大小便情况。(2)为孩子准备合适的便盆。(3)教师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要大小便的意图,并且教会他们表达的方法。(4)逐渐培养孩子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10.13.如何训练婴儿的动作?答:应这样训练婴儿的动作发展:(1)根据婴儿的不同年龄,发展抬头、翻身、爬、坐、站、走、跑、跳、攀登等基本动作,使之动作灵敏。(2)发展婴儿手的精细动作。(3)锻炼身体,增强活动能力,增进健康。(4)通过发展动作和锻炼身体,培养婴儿活泼、好动和勇敢等品行。

10.14.如何培养婴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答:婴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与训练应注意:(1)引导婴儿发音。(2)训练婴儿的听力。(3)指导婴儿进行早期阅读。(4)耐心倾听婴儿的谈话。(5)正确对待婴儿的“口吃”现象。

10.15.3岁前婴儿的情绪情感特征是什么?答:3岁前婴儿的情绪情感特征表现为:(1)需要得到成人的支持、赞许和爱抚。(2)感受性、模仿性和易导性强。(3)情绪活泼、明朗和易变,同时较难自我控制,易任性。

11.1.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存在着哪些问题?答:我国幼儿园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师资队伍不稳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2)幼儿园的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的幼儿园仍为少数。(3)市场经济下幼儿园的一些不良倾向。市场经济的浪潮也影响到幼教领域。11.2.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什么?答:《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的教育任务是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幼儿家长安心参加工作提供便利。在新的形势下,幼儿园双重任务的内涵有了新的含义:(1)幼儿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要服务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2)幼儿园担负教育幼儿全面发展的责任。

11.3.幼儿园应担负哪些方面的教育幼儿的责任?答:幼儿园担负教育幼儿的责任有:(1)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2)早期发现幼儿的身心障碍,进行早期治疗。(3)对处境不利的幼儿进行补偿性教育,使广大幼儿接受教育。11.4.幼儿园保教目标制定的依据是什么?答: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是:(1)社会要求。①幼儿园教育目标要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情的需求。②幼儿园教育目标也要预见社会新的要求,具有前瞻性。(2)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和规律。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

11.5.我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哪些问题?答:就目前来看我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如下问题:(1)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趋势。(2)独生子女问题。(3)农村、贫困地区对学前教育的需求。11.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的身心发展体现了什么样的特点? 答: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的身心发展体现出以下特点:(1)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呈加速度发展。(2)儿童智力发育好,知识面开阔。好奇、好问、喜欢想象,不断尝试新事物。(3)活泼好动,喜欢交往,但是在交往过程中也表现出主动性偏低、防御心理较重和在活动中自我中心较强、合作精神不足的特点。(4)运动能力偏低,独立性差。

11.7.幼儿园的保教目标是什么? 答:我国幼儿园的保教目标是: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里提出我国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具体保教目标如下: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11.8.幼儿园教育目标有什么特点? 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特点是:(1)重视幼儿身体健康。(2)幼儿智力教育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强调利用感官,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学习兴趣和求知欲。(3)幼儿品德教育。(4)幼儿美育。把培养幼儿感受美的情趣放在第一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11.9.幼儿园教育目标可分为几层?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有:(1)幼儿园教育目标。(2)中期目标。(3)近期目标。也称短期目标。近期目标的制订是为完成最终的目标服务的。(4)活动目标。

11.10.尊重儿童包括几层含义?答:具体来讲尊重儿童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儿童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有其特有的价值,不仅是下一个教育阶段的准备。(2)强调儿童学习的自动化和自律。(3)在人生的早期阶段儿童是通过操作来学习的;(4)儿童会做的是教育的出发点。(5)所有的儿童都能在适宜的条件下发展潜力;(6)在教育过程中成人和同伴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7)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儿童与知识、材料之间建立联系,而且也包括儿童与环境、人之间的接触。

11.11.幼儿园教师在处理与幼儿的关系时应注意什么?答:幼儿园教师在处理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时应该注意:(1)态度诚恳、和蔼可亲,对儿童表现出信任和忍耐。(2)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感受。(3)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11.12.幼儿园环境创设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一般来说,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物质条件:合格的物质环境是保证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第一要素。(2)精神环境: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由人的因素构成的。精神环境是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关键。

12.1.小班幼儿在身心发展上有哪些特点?答:小班幼儿在身心发展上具有以下特点:(1)动作迅速发展(2)幼儿对教师有很强烈的依恋感情,并向往得到教师的赞赏和认可。(3)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4)行动容易受情绪支配。幼儿期是情绪情感十分丰富的阶段。(5)喜欢模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6)开始关注同伴,社会性得到初步发展。(7)语言发展快,爱说话。随着儿童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认识了更多的事物,因而有许多话要说。(8)感知觉发展迅速,观察力有待发展。

12.2.入园对于幼儿成长有什么意义?答:入园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1)人园是促使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2)幼儿具备了参加集体生活的条件。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发展来看,3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参加集体生活的条件。父母应及时将幼儿送入幼儿园接受教育。

12.3.幼儿出现入园适应不良的原因是什么?答:幼儿之所以出现入园不适应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为:(1)环境的巨大变化。①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②成人与幼儿的关系。③陌生的活动室环境。④要求的提高。(2)家庭的因素。(3)幼儿自身个性与以往经验。

12.4.教师应如何做好幼儿入园工作?答:教师应这样做好幼儿入园工作:(1)进行家访。(2)发放调查问卷。(3)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求得家长的密切配合。(4)参观幼儿园,引起幼儿对于幼儿园的兴趣和向往。(5)把握好幼儿入园的第一个月。(6)分批接收幼儿入园。(7)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孩子。12.5.家庭应如何做好幼儿入园工作?答:家长应这样做好幼儿入园工作:(1)创造条件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2)激发幼儿喜欢幼儿园。(3)鼓励和培养孩子间的交往。(4)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5)家长为幼儿入园做一些必要的物质准备,并在此过程中引发幼儿对幼儿园的兴趣。(6)家长要坚持送幼儿来园,逐渐使幼儿树立一种观念:我已经长大了,每天都应该去幼儿园。12.6.教师在第一个月的活动中应注意什么?答:教师在第一个月的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布置活动室环境。(2)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幼儿。(3)用爱来打动幼儿。(4)灵活安排一日生活。(5)及时和家长沟通。

12.7.幼儿入园第一个月的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答:幼儿入园的第一个月的目的是:(1)帮助幼儿适应和享受新环境。(2)帮助幼儿适应与一直照顾他们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安心在园游戏、学习。(3)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使他们知道除了家中照顾他的人之外,还有人关心他们。(4)帮助幼儿平静情绪,舒畅地学习新事物。12.8.教师应如何帮助适应困难的幼儿?答:教师应这样帮助人园有困难的幼儿:(1)为帮助有困难的儿童适应新环境,找一个小伙伴,同他接近陪同他玩;(2)允许有困难的儿童暂时不参加集体活动,有年长的教师专门照顾和带领。(3)允许幼儿带一些家中的小玩具来园,减轻幼儿的焦虑感;(4)多表扬、鼓励那些努力克服分离痛苦的孩子。

12.9.常规的意义是什么?答:具体来讲,常规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培养幼儿的生活规律。(2)建立安全感。(3)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自律是指控制自己,并遵守一些共同制定的规则的能力。

12.10.在制定和使用小班幼儿常规时应注意什么?答:在制定和使用常规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常规应当是积极的,不能有使孩子感觉很坏的规则。(2)制定常规时应该向幼儿解释理由,使幼儿知道为什么。这样使幼儿接受起来比较容易。(3)教师在描述规则的时候应当用积极的语言,避免说反话。(4)教师要按一日活动的顺序制定明确具体的要求,并逐步让幼儿掌握这些要求。(5)讲解示范是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的基本方法。(6)行为训练。(7)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和必要的个别教育。在整个幼儿时期,由于幼儿的心理特点,行为上的反复较多。

12.11.应如何布置活动室的墙面?答:活动室墙面的布置应做到:(1)适合小班幼儿的身高。(2)配合教育内容。(3)美观、活泼和实用。(4)幼儿的参与。(5)儿童化。

12.12.独自游戏存在的原因和价值是什么?答:独自游戏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原因。一是认为幼儿独自游戏是独立的一个标志,是自主的、不受约束的活动,不是因为没有搭上伙伴而不得不退出伙伴集体,自己一个人玩。独自游戏是自由的、放松的、随便的,所以许多幼儿乐意一个人单独活动,另外一些幼儿可能十分愿意参加到伙伴集体中去,但是由于没有人愿意和他们玩,他们迫不得已才一个人玩。

12.13.结交小伙伴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什么?答:结交小伙伴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有助于培养交往能力。(2)提高自我认识能力。(3)增强集体观念。

12.14.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答:中班幼儿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运动机能进一步发展。(2)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3)强烈的好动活泼。(4)交往能力有所发展,能自动结伴交朋友。(5)游戏能力发展很快,游戏情节丰富。(6)认识能力提高。(7)词汇增加。

12.15.幼儿交往关系有哪几种类型?答:幼儿交往关系的类型有:(1)受欢迎型。(2)被拒绝型。(3)被忽略型。

12.16.教师应如何培养中班幼儿的交往能力?答: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与人交往。(2)教给幼儿交往的技巧。(3)通过角色游戏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角色游戏是一种集体性的游戏。(4)通过一些专门设计的活动来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12.17.如何正确引导幼儿的竞争行为?答:为了使幼儿养成正确、适当的竞争行为,教师应注意:-一(1)正确地理解竞争。(2)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3)处理好竞争与攻击的关系。

12.18.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答: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一般而言,有以下原因:(1)生理特征。(2)家庭影响。(3)大众媒介。(4)幼儿园。12.19.教师应如何引导和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答:作为教育者应该关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并及时地予以纠正:(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2)提供充足的材料与空间,避免攻击的产生。(3)提供合作的榜样。(4)帮助幼儿转移情绪,给幼儿提供宣泄的机会。(5)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避免无谓等待的环节和时间,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12.20.幼儿说谎有哪几种形式?答:幼儿的说谎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1)分不清事实与想象的谎话。(2)夸耀式的说谎。(3)掩盖式的说谎。(4)模仿式的谎话。

12.21.幼儿告状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应如何纠正?答:告状是幼儿常见的行为,由于幼儿社会交往技能有限,当他们遇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不能够通过协商、帮助和谦让的方法来解决,所以求助于教师来解决。这种告状实际上反映了幼儿正在把别的儿童的行为与老师经常教导他们的行为准则做比较,并已主动地产生了某种道德体验。但是幼儿相互之间的频繁告状容易导致同伴之间的相互怨恨,也干扰了教师组织正常的活动,同时养成幼儿事事依赖老师,不能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不良习惯。因此教师在对待幼儿告状这个问题上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倾听幼儿的告状,对于幼儿出现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解决问题的技巧。

12.22.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答: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是:(1)身体发展迅速,动作协调。(2)语言能力增强。(3)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逐步加强。(4)责任感增强。(5)好学乐问。大班幼儿的特点是求知欲强,好奇好问,喜欢动脑筋思考,对周围一切都非常关注。(6)个性初具雏形。(7)社会性有很大发展。

12.23.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别是什么?答: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距仍然较为悬殊,表现为:(1)开始正规的学习生活,要求提高了。(2)幼儿园幼儿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教师不给幼儿打分,幼儿无压力,更谈不上对学习的责任感,而幼儿入小学成为小学生后,学习成为一种社会义务,开始系统地接受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进行基本的学习能力训练,这是社会的责任,这就迫使儿童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同样还要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并且要求取得好成绩,这就需要有意识的努力。(3)学习内容从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要求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难度增大。(4)学校实行升留级制,学习程度以分数衡量,分数的高低会受到周围人们的评价和成人的奖惩,儿童之间的竞争,必然引起压力、紧张和情绪上的恐惧。(5)生活制度的变化。(6)师生关系的变化。(7)生活环境的改变。

12.24.家长在幼儿入学教育中的责任是什么?答:作为教育的重要力量,家长在帮助孩子适应入学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在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入学教育的同时,也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放手锻炼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激发和引导幼儿向往入学的美好愿望。(3)为幼儿入学做好必要的准备。家长要在幼儿入学前准备好书包、文具、水壶等用品。(4)调整作息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以配合将来的小学学习生活。

12.25.学前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是什么?答:学前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是:(1)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2)制约幼儿智力的发展。(3)压制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4)不利于幼儿入学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2.26.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是什么?答: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原因有:(1)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2)师资力量薄弱。(3)办学条件差。

12.27.学前班的教育要点是什么?答:学前班的教育要点:学前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有其特有的教学目标、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要注意杜绝学前班“小学化”的倾向。(1)以游戏活动为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发展。(2)根据农村幼儿卫生习惯差、社会适应能力弱的特点,抓好生活常规的培养和文明礼貌的教育。(3)根据农村幼儿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读、写、算等能力,为人小学打下基础。(4)充分利用大自然对幼儿进行教育。(5)正确评价学前班的教育质量。

12.28.混合班的教育特点是什么?答:混合班的教育特点是:(1)科学安排一日生活作息表。(2)分层分组教育,促进原有水平的提高。(3)发挥混龄优势,让儿童教育儿童。

13.1.托幼园所与家庭的差异体现在几方面?答:托幼园所与家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1)目的性和计划性。(2)教育对象。(3)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13.2.托幼教师在处理与家长的关系时,通常有的错误做法是什么?答:托幼教师在处理与家长的关系时,有以下三种错误的做法:其一是有些幼儿教师和家长处于敌对状态。其二是教师单向影响家长,并没有吸收家长参与园所的教育活动。其三是园所与家长的联系只限于交流信息缴学费、让家长提供方便等,这种联系仅仅是因为儿童在园所才产生,家长工作并没有使教师与家长基于共同的责任而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使双方主动热情地合作。

13.3.教师应如何尊重家长及其育儿方式?答:教师应该尊重家长和他们正确的育儿方式:(1)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他们有不同的需要和传统。(2)家长一般会欢迎并接受教师的建议但是并不会改变太多。(3)教师应当把自己看作是家长教育孩子的资源和支持者。(4)教师可以提出建议,但是不要充当“裁判”的角色。(5)如果你不是家长,你就没有家长的亲身经历;如果你是家长,‘你只知如何抚养你的孩子。你不可能完全了解别人的经验和感受。(6)教师应当尊重所有的家长。

13.4.家长对托儿所、幼儿园的心态可分为几个阶段?答:家长对于托儿所、幼儿园的心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希求期(孩子初入园所)。第二阶段——忽略期。第三阶段——需求期。

13.5.教师应如何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家长?答: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家长应做到:(1)对孩子要求过高,急于求成的家长。(2)对儿童不太关心,认为交给老师就放心的家长。(3)不懂得如何教育婴幼儿或者教育方法不当的家长。(4)对儿童评价不当的家长。有一些家长总是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一朵花,没有缺点。13.6.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是什么?答: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是:(1)教师在与家长谈话时切忌使用专业术语。(2)要用平等的身份与家长交谈。(3)交谈时不要谈及别的儿童。与家长不要谈论别的儿童,也不要随意和别的儿童做比较,说长道短。(4)谈儿童缺点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5)如幼儿在场,教师要注意双方谈话的内容,以免影响幼儿的自尊心以及家长的威信。

13.7.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家长会的主要内容一般有:(1)新学期之初,向家长报告新学期的安排,主要的教育工作、计划以及家园配合的要求等,使家长心中明了幼儿园的主要教育工作,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家庭教育。(2)阶段性的家长会。(3)家长会也可以开成咨询、交流的形式。(4)新生家长会。

13.8.托幼园所家长工作的主要形式是什么?答: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要形式有: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咨询活动;开放日制度;家长接待日;家长委员会;电话联系;书面联系。

13.9.家访可分为几种形式?答:(1)新生家访。(2)定期家访。(3)情感性家访。(4)问题儿童的重点家访。

13.10.接送幼儿时,家长与教师的随机交流有哪些方面?答:在接送时可以交流沟通以下信息:(1)幼儿的健康情况。(2)幼儿表现的童真、说过的趣话。(3)生活情况,如饮食、睡眠、大小便等情况。(4)幼儿在园学习活动中的表现。(5)特殊事故或者意外发生的原因。(6)园所内的消息或者通告。(7)归还家长交来的幼儿衣服、药瓶或者幼儿弄脏的衣物。(8)育儿经验的交流。14.1.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一般包括几个方面?答:幼儿园教师资格的认定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1)遵守宪法和法律,拥护党的基本路线。(2)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人师表,忠于职守。(3)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有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5)身体健康。14.2.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是什么?答: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是:(1)纯真美好。幼儿园教师是一个纯真和美好的职业。有人形容幼儿教师永远都显得那么年轻和充满朝气。(2)教育效果的长期性。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形容教育者这个职业的特点具有长期性和远期效果。(3)幼儿教师的劳动是精神生产。(4)多重角色。14.3.幼儿教师劳动的职责是什么?答:幼儿教师劳动的职责是:(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2)观察分析并记录幼儿发展情况。(3)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4)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5)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6)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14.4.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答: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1)执著的事业心。

(2)自信、自尊。一(3)意志坚强。(4)聪慧的认知能力。幼儿教师应该是心思聪敏,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5)乐于接受新事物的良好心态。(6)合作精神和能力。(7)良好的自我形象和个性品质。

14.5.幼儿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答: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是:(1)爱心。爱心是教育幼儿的前提。(2)观察力。(3)沟通能力。(4)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5)科研能力。(6)写作能力。(7)自学能力。(8)意外事故的急救和处理能力。

14.6.教师与幼儿沟通时应注意什么?答:教师与幼儿沟通时应注意:(1)注意倾听。(2)教师在与幼儿交谈的时候注意身体的姿势。(3)语言的表达要简明,易于理解。(4)教师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使幼儿了解教师的想法。

14.7.保育员的职责是什么?答:保育员的职责是:(1)负责本班房舍、设备、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2)在教师指导下,管理幼儿生活,并配合本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3)在医务人员和本班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4)妥善保管幼儿衣物、药物和本班的设备、用具等。

14.8.保育员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答:保育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是:(1)合作精神。(2)意志坚强,耐心细致。(3)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形象。

14.9.保育员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 答:保育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是:(1)爱心。(2)丰富的知识。(3)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4)熟练的操作技能。(5)处理意外事故和急救处理能力。

论述题目录

4.1.论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4.2.论述杜威教育思想的特点及教育基本原则。5.1.如何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目标? 5.2.制定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6.1.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是什么? 6.2.教师应如何指导儿童的结构游戏?

论述题答案

1.1.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各自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答: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属于人的因素,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属教育的措施,为物质条件方面的因素。它们的作用是:(1)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目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在教育过程中处于领导、控制以及执教的地位,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2)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受教育者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容,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因而受教育者应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3)任何的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没有教育内容也无从产生教育活动。(4)从教育的发展进程看,由教育者选创的物质资源更多地进入了教育过程,它的丰富性、先进性、优质性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1.2.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你认为现代教育具有哪些特征? 答: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有以下表现:(1)教育的发展急剧增长。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处于革命性的变革期,其增长的模式有以下特征:①规模庞大:不仅接受正规中小学教育的人数增多,接受成人教育的人数更为庞大。②增长速度快:小学、中学、大学的人数增长有着超常的发展。③不均衡性:发达国家教育的增长快于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增长;许多国家中、高等教育的增长又快于初等教育的增长。④波动性:由于人口在不同年代有剧增和减少,造成各级教育的规模相应出现剧增和空余。(2)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显著变化。如高等教育结构多样化,高等职业大学大量涌现,美国有初级学院、日本有短期大学、英国有科技学院,还出现除正规全日制教育形式外的非正规高等教育。在中国当代也出现了职业教育、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教育类型。(3)教育的内涵扩大。教育覆盖了正规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正规学校教育是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非正规教育是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非正式教育是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4)教育作用愈加重要。(5)教育的不平等依然存在。20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教育民主化,教育在平等化上迈进了一大步,但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区域上的不平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差别,成人文盲大部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还表现在性别上的不平等,这种现象在许多国家都长期普遍存在,它与一定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关。1.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现代教育将沿着以下趋势发展:(1)全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方向。(2)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3)教育民主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民主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民主化的教育。(4)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等方面的变革9其中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核心。(5)教育与社会紧密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6)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决策的先导。教育的规划和决定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决策的先导。

3.1.我国现代学前教育观应明确哪些观点? 答:我国的现代学前教育观应明确的观点有:(1)儿童是学前教育的主体。(2)因人而异地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儿童发展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学前教育要全面促进这一动态过程的方方面面的发展,而不可顾此失彼、重教轻育、重智轻德或忽略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教育。当然,另一方面,由于儿童先天遗传素质或个人潜能所致,在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可适当地因人而异地实施有所侧重的教育,即力求在“均衡中突出重点”,而不是机械地、死板地、生硬地要求“一碗水端平”。(3)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发展适宜性”要求。这一概念则要求我们重视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采用与儿童发展水平相适宜并能及时有效促进其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方法。(4)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和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形式。各托儿所、幼儿园要注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以游戏为主”的基本原则。(5)家园配合,协同发展。3.2.试总结分析一下影响儿童发展的有关因素。

答:影响儿童发展的有关因素有:(1)遗传素质:①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儿童在智力、才能、个性等都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遗传素质的影响。②但是遗传素质并不能单一决定儿童的发展,儿童具有的遗传素质只有经与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2)后天环境和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也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比其他年龄阶段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4.1.论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为:(1)强调活动的重要性。皮亚杰认为,动作是连贯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一切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因此皮亚杰十分注重“活动法教学”,他提出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他也提出要重视视听教学,使儿童直观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日后的抽象逻辑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2)强调兴趣和需要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考虑每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3)发现式教学方法。给儿童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设备,激发儿童的兴趣,使儿童自由地去探索事物、发现问题、找到答案,这就是发现式教学法。(4)强调智力发展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建构过程。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从学习者内部构成的,因此教育必须重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学会自己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5)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的倾向。(6)发展儿童的主动性。皮亚杰的“主动性”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儿童直接作用于他的环境,一个是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主动性。儿童通过自己的主动性而培养兴趣和发展才能。(7)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8)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与他人交往及儿童之间相互交往,有助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和道德的发展。

4.2.论述杜威教育思想的特点及教育基本原则。答:杜威教育思想的特点是:(1)“教育即成长”。(2)“教育即生活”。(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杜威的教育原则是:(1)“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是以儿童为中心,一切需要的措施都应该是为着促进儿童的生长。(2)“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儿童在出生后对每一件事都是要学习的,但是他们只有对真实的活动本身产生了兴趣,才会对活动中产生的一切进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5.1.如何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目标? 答:(1)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球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①体育目标。②智育目标。③德育目标。④美育目标。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学前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体现了我国学前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和发展方向。(2)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①处理好体育和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②处理好智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早期养成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也会大大促进幼儿智力的进步。③处理好知识和智力的关系。④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有年龄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身心特征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应该说,每一个幼儿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要根据儿童个人潜能和特性在体智德美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全面发展,也就是在“面面俱到”中做到“重点突出”,因人而异,因材而就地“全面发展”。

5.2.制定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答:制定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是:(1)我国教育方针。(2)社会发展的需要。(3)学前儿童发展的需求。

6.1.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是什么?答: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是:(1)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角色游戏是儿童在扮演各种角色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扮演角色的认识,儿童可以体会到这些角色的行为特点,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2)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价值。通过角色游戏儿童可以满足其控制环境的欲望。(3)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通过儿童不断地扮演体验各种角色,他们对社会和周围环境事物的认识也大大加强了

6.2.教师应如何指导儿童的结构游戏?答:教师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时的注意事项:(1)逐步投放多样化的、可塑性强的结构游戏材料,包括一些废旧材料的应用,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2)引导儿童逐步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在结构游戏中起到导航的作甩,教师要学会观察、诱导、鼓励、评议、示范等指导策略。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做到:①不强迫,让幼儿有真正的自主选择权。②鼓励儿童进行尝试,激励儿童不怕失败,在儿童集体中总是有一些儿童害怕尝试新活动或在活动区内不知如何是好。③不限制,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4)重视结构游戏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游戏的成品或结果。(5)培养儿童正确对待游戏材料,教给儿童收放材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9.1.试述如何创造良好的育儿环境? 答: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和谐的生活气氛。①家庭成员互敬、互爱、坦诚、和蔼。②文明行为、文明语言。③生活内容丰富、高尚、多彩。(2)整洁优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置。(3)安全的、无危险隐患的环境。(4)属于儿童的天地。

10.1.论述3岁前婴儿情绪情感培养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答:3岁前婴儿情绪情感培养的重要性是:3岁前婴儿无论在生活上、情感上和心理上均依赖成人的照顾。对于他们来说,情绪、情感是影响和支配其行为的主要内在力量。因此在托儿所中,幼儿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培育多少技能,幼儿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孩子经常处于快乐的情绪之中,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发挥成长的潜力。3岁前是孩子生理,同时也是心理的转折点。这个时期婴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迅速,但是大脑皮质功能尚未成熟,仍然留恋做胎儿时在母亲体内的寄生生活,非常需要母爱,需要母亲的拥抱、抚摸,喜欢感受母亲那熟悉的心跳和呼吸,时时吸吮母亲的乳汁。婴儿情感培养策略为:(1)稳定新人所婴儿的情绪,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新环境。(2)教师与婴儿之间建立充满爱和亲密的关系。(3)培养婴儿之间初步的友爱关系。

11.1.论述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七大原则。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七大原则是:(1)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和谐发展。(2)尊重儿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①尊重儿童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③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④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⑤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⑦充分利用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

12.1.如何促进大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答:应该这样促进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1)引导大班幼儿集体责任感的发展(2)引导大班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①教幼儿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②当孩子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时候多肯定和鼓励孩子。③教会幼儿正确处理生活中的矛盾。④教会幼儿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正确态度。

13.1.论述托儿所、幼儿园、家长相互配合的原则。答:托幼园所与家长相互配合的原则有:(1)尊重家长和他们正确的育儿方式。教师应该认识到:①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他们有不同的需要和传统。②家长一般会欢迎并接受教师的建议但是并不会改变太多。③教师应当把自己看作是家长教育孩子的资源和支持者。④教师可以提出建议,但是不要充当“裁判”的角色。⑤如果你不是家长,你就没有家长的亲身经历;如果你是家长,你只知如何抚养你的孩子。你不可能完全了解别人的家长的经验和感受。⑥教师应当尊重所有的家长。(2)注重教师与家长及家长之间的相互作用。(3)开拓家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14.1.论述保育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答:保育员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1)心理素质:①合作精神。②意志坚强,耐心细致。③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形象。(2)专业素质:①爱心。②丰富的知识。③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④熟练的操作技能。⑤处理意外事故和急救处理能力。

1.1.结合实例分析教育的功能。答:(1)教育的宏观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现代教育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延续发展依靠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社会物质的再生产。(2)教育的微观功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教育对人体发展起主导作用:首先,教育是一种有日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体现了培养人的方向,也就是个体发展的方向。其次,教育,尤其是学校的教育,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负责,给予个体发展的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的影响。第三,得力的教育为个体能动的发展创造主客观条件。第四,教育的主导作用更表现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从生命开始的“自然人”,经过教育过程成长为“社会人”,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使个体积极地、能动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

2.1.结合实例分析我国的人口状况给学前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答:(1)现状:①人口基数大,年增加量多,与一些发达国家比,人口年龄构成相对年轻,但正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化。②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地域分布不均;人口素质较差,如遗传病、新生儿畸形、低智儿发病率较高;人Vl文化素质偏低,文盲半文盲比例大,受中等以上教育的人所占比例小,等等。(2)趋势:21世纪人口将平稳增长;人口城镇化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加。(3)人口状况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人口增长快,将给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多困难;人口分布不均,将影响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人口比例大,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则使学前教育难以普及,更难以深入偏远山区;而人口素质差、受教育程度低,则会加重教育的负担;另外,我国将来的独生子女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对学前教育产生许多特殊影响。

4.1.你认为幼儿教育教学需要惩罚吗?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予以说明。答:我认为在学校里最好不用惩罚。从理论上说,学校如果办得完美,自然就用不到惩罚,但是学校不容易办得完美,惩罚也就不能废除了。陈鹤琴先生对惩罚提出了原则:(1)教儿童明了规则的意义;(2)使儿童了解规则是公共遵守的纪律;(3)惩罚不得妨害儿童身体;(4)惩罚不得侮辱儿童的人格;(5)惩罚不得妨害儿童学习;(6)在可能范围内须尽力顾全名誉;(7)须鼓励儿童勇于改过引起他们自爱;(8)施行步骤:友谊式的劝导——命令式的警告——揭示姓名——分座。总之,我们一定要多采用积极的鼓励手段,少采用消极的惩罚措施。并且,一定要慎用,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适用。

9.1.从切身体会谈谈家庭因素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答:家庭因素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有:在现实生活中,来自不同家庭的儿童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智力兴趣以及兴趣爱好等。为什么不同家庭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以下因素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1)家长职业和文化程度与家庭教育。职业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和象征。许多调查显示家长的职业和家庭教育影响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在一些调查中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一般来讲,文化程度高的家长,比较关注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教育质量,愿意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更新家庭教育的观念,以更好地教育孩子。(2)家庭文化与家庭教育。家庭文化在陶冶和塑造家庭成员的性格、气质、人品乃至世界观方面都有着别的因素难以取代的特殊作用,对人的发展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中成长的儿童性格开朗,具有积极向上、喜欢与人交往等品质特点。家庭的一日生活起居常规、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方式、消费方式和闲暇活动方式等生活方式与其价值观、人生观紧密相连,对人生的价值取向是其生活方式的核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差异就在于生活方式,尤其是闲暇生活方式。调查资料显示,不少家庭教育中,不文明的生活起居方式、消费方式和闲暇活动方式。(3)家庭经济与家庭教育。家庭经济是孩子成长的必要因素。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能够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经济状况如何对于教育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某些家庭中反而由于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孩子的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如孩子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大手大脚、懒惰等。(4)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规模以及家庭的完整性。从家庭规模来看,一般包括核心家庭、联合家庭和扩大家庭。从家庭的完整性来看包括完整家庭和不完整家庭(如单亲家庭)。研究表明,核心家庭和完整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更为有力度。(5)家庭气氛与家庭教育。家庭气氛如何对子女的影响很大。研究表明,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中,家庭内部的凝聚力加强,保证了教育效果。而在专断、紧张和常有冲突的家庭中孩子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另外在平淡、不活跃、关系疏远的家庭导致了子女与双亲的离心力,家长难以和子女沟通,也就必然削弱教育的影响力。(6)子女人数与家庭教育。我国自70年代末期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城乡独生子女的人数大幅度增加,目前城市独生子女约占90%以上。对独生子女的许多研究证明,独生子女存在着许多个性品质上的毛病,如自私、怯懦、生活能力差等。在许多调查和研究中还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相比在学业和品德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独生子女确实在个性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并且这种缺陷在幼儿和小学阶段较为突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同龄伙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使得这一缺陷得到弥补。(7)家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父母所持的对待人生、对待工作的态度、观念都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并在无形中影响着儿童的成长。积极向上、工作认真严谨的父母为孩子做出了榜样,反之,那些作风懒散、不求上进者也给予孩子一种负面的影响。(8)家长期望与家庭教育。每一位家长都对自己孩子有着这样那样的期望。适当的期望能够激励孩子奋发向上,努力地在做人、学业等各方面获得进步,但是家长过高的期望,超过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则会走向负面后果。综上所述,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因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有些因素并非是影响教育的必然因素,而有些因素在某些家庭中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正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下,儿童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差异。

12.1.某幼儿因其家长调动工作转入一所新的幼儿园,并仍然在中班。但这名幼儿在原来幼儿园就经常不参加集体活动,喜欢一个人独自玩,加之进入新环境有些陌生感就更不愿与同伴交往。班里幼儿刚开始还对其极大热情,但因其不说话也就渐渐与之疏远了。试分析幼儿的行为,假如你是该班教师,你会怎样做? 答案要点:(1)中班幼儿随着交往关系的发展,会在班集体当中逐渐形成不同类型的交往关系,该幼儿属于被忽略型,加之进入新环境有些不适应,造成目前的这种状况。(2)教师应在班里开一个小小的欢迎会,消除幼儿的害怕、紧张心理,为幼儿交往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针对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①尽可能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与人交往。②教会幼儿交往的技巧。③通过角色游戏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④通过一些专门设计的活动来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13.1.小明是某幼儿园中班的一名幼儿,经常与同伴发生争吵,甚至打架。一天,小明妈妈拉着小明站在教室门口,眼光不停地在来园的孩子中间搜寻,一边大声嚷嚷:“小海呢?小海在哪儿?我非找他算账不可!”试分析这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并具体谈谈,教师应怎样开展家长工作?.答案要点:(1)该家长的教育方法不正确,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错,都是别人的错,这样的家长蛮横不讲理,给幼儿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2)教师在开展家长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了解家长心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家长工作。②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家长。③讲究谈话和交往的艺术。

第四篇:法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4*5’)

一、法的目的价值(外在价值)与形式价值(内在价值)P296、P298 目的价值(外在价值):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所保护或助长的安全、自由、正义、福利等诸种价值,是存在于法律文本之外和社会生活之中的,它们构成了法律所追求的理想和目的,是法律所服务的对象。(or构成了法律制度所追求的社会目的,反映着法律创新和实施的宗旨,是关于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是什么的权威性蓝图,也是关于权利义务的分配格局应当怎样的权威性宣告。)形式价值(内在价值):法律自身在形式上应当具备和值得肯定的品质和属性。

异同:目的价值具有多元性、时代性的属性,法的形式价值中权威性、普遍性、统一性和完备性十分重要;但是目的价值系统在在整个法的价值体系中占突出的基础地位,是法的社会作用所要达到的价值目的,反应法律制度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形式价值系统则是保障目的价值能够有效实现的必要条件,离开了形式价值的辅佐,目的价值能否实现就要完全由偶然性的因素来摆布;二者同属于法的价值体系,是法的体系中不可分离,相互依存的构成部分。

二、实体正义与形式正义P335 实体正义:是关于制定什么样地规则和原则来公正的分配社会资源的问题。

形式正义:是怎样实施实体正义的原则和规则以及当这些原则和规则被违反的时候如何加以处置的问题。异同:在法律范围内,实质正义是法律创制中的正义,形式正义则是法律执行和适用中的正义。二者是从正义与主体关系角度对正义所进行的分类。

三、社会正义与个人正义P334 社会正义: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及其所含规则和原则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个人正义:个人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应公平地对待他人的道德态度和行为准则。

异同:社会正义适用于社会及其基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个人正义适用于个人及其在特殊环境中的行动。

四、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P338 分配正义:社会成员之间进行权利义务责任配置,给不同的人不同的对待,对相同的人给与相同的对待,是不平等基础上的正义。

矫正正义:对被侵害的财富、荣誉和权利的恢复和补偿,当分配正被侵犯或被违反,由法院或其他被赋予司法权力的机关执行,使受害者获得补偿。

异同:

1、分配正义基于不平等上的正义,而校正正义则基于平等的正义。

2、分配正义是实体的正义,矫正正义是程序的正义。

3、分配正义是立法的正义,矫正正义是司法的正义。

4、分配正义是形式的正义,矫正正义是实质的正义。

五、法治与法制P398 法治: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指法律制度的体系、体制与架构的整体。

异同:

1、是否强调法律至上不同,法治强调的是法的统治,具有法律至上的含义,法制不包含;

2、产生和存在的时代不同,法治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才存在,法制从法律出现以来就产生了,早在奴隶制社会已经存在;

3、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不同二者的首要区别,法治要求一切权力都必须服从法律,在法律之下活动,法制不作此要求;

4、具有的价值观念不同法制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即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法制的价值取向是指中性的;

5、与民主的关系不同,法治都是与民主相联系的,法制不要求必须有民主的政治基础。

任何法治都是以法制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没有法制作为基础,法治就不可能建立和继续存在,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之一。

六、法治与人治P397 法治: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人治:依靠领导人或统治者的意志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处理社会公众事务的治国方略、方式。

异同:

1、领导人或统治者的地位不同,法治中,法律至高无上,领导人或统治者都必须服从法律,人治中领导人或统治者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拥有否定法律的特权;

2、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法治中,法律至高无上,作用巨大,人治中,法律地位低下,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二者相冲突时,让步的总是法律;

3、权力是否受法律的约束不同,权力受法律的约束,是法治的基本特征之一,人治中的权力只服从于权力,最高的权力是不受法律约束的;

4、是否具有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观念不同,法治总以民主作为自己的基础和价值目标,同时把自由平等人权等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加以贯彻,而人治总与专制相联系。

5、各自所要求和所具有的政治基础不同,法治

以民主制度作为政治基础,人民在法治中总有自己的地位,人治以专制集权作为政治基础。二者同为古老的社会现象,是不同的治国理念和方式。

七、七、法律文化与法律传统P391 法律文化: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包括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是法的制度、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是人民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传统、习惯。法律传统:是历史上形成并流传下来的法律信仰、态度、习惯、制度等的统称。异同:法律文化的外延大于法律传统,它既包含着法律传统,也包含着社会发展中新形成的因素和对外因素的吸收。

八、法律文化与法律意识P391 法律文化: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包括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是法的制度、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是人民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传统、习惯。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

异同:采用狭义法律文化概念时,两者的外延相同,采用中义或广义的法律文化概念时,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

九、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324)

消极自由:指的是在“被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的强制,在行为上不受他人的干涉,也就是“免于强制和干涉”的状态。

积极自由:指人在“主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作为主体的人做的决定和选择,均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

异同:积极自由实际上会去干涉他人的消极自由。因此自由的底线和原则,是保护每一个个体的消极自由,而不是去推崇积极自由。

十、公平与平等

公平: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

平等:是人与人对等对待的社会关系,在社会中主要表现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上人与人之间的对等状态。区别:公平既针对人也针对事,还真对过程与结果,平等针对朱特、个体与群体,不针对结果、过程。

十一、效率与公平P328 效率:指法能够使社会或其他主体以较少或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以满足主体对效益的需要。

公平: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

异同: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社会价值,效率具体内容:1立法上的体现资源利用,资源分配上的效率2执法上的体现3司法上的体现4法律监督上的体现)

简述(4*5’)

一、法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P294 价值判断,即关于价值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

事实判断,在法学上是用来指称对客观存在的法律原则、规则、制度等所进行的客观分析与判断。

区别:

1、判断的取向不同。法律的价值判断由于是作为主体的人所进行的相关判断,因而它以主体为取向尺度,随主体的不同而呈现出相关差异。但事实判断则不然,它是以现存的法律制度作为判断的取向的。简单地说,事实判断是为了得出法律制度的真实情况,如果该种判断是正确的话,那么它的结论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判断的维度不同。法律上的价值判断,明显地带有个人的印记,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相反,就法律上的事实判断而言,其目的在于达到对现实法律的客观认识,因而无论是认识的过程抑或是认识的结果,都应当尽可能地排除自己的情绪、情感、态度等主观性因素对认识问题的介入,而尽可能地做到“情感中立”或“价值中立”。

3、判断的方法不同。法律上的进行的价值判断是一种规范性判断的方式,它关注法律应当是怎样的,什么样的法律才符合人性和社会的终理想。但法律事实判断则是一种描述性判断,其任务主要在于客观地确定现实法律制度的本来面目,是典型的“实然”判断。

4、判断的真伪不同。法的价值判断的真伪,取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契合程度。但事实判断有同,事实判断的真伪主要在于其与客体的真实情况是否符合。

就区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意义而言,主要在于:第一,有利于明确认识、评价法律的多维角度,从而拓宽法学研究与法律分析的视野。第二,有利于协调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固有张力,从而使得法学研究能寻求事实与价值之间 的固有平衡。

二、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原则P322

1、每个人自由并存原则,法律所确认的自由,不应当只是社会中某些人的自由,而应当是所以社会成员的自由,每一社会成员的自由应当是并存的,要保证每个人有同样的自由,并且每个人的自由应当互不冲突;

2、消极自由之保障原则,法律应当保持对主体行为最大的不干预,仅当主体行使自由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时,得将干预施于该主体之上,即使是为了促进被干预者的福利也不构成对干预的授权;

3、公益干预原则,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或促进重要的公共福利,可以构成对个人自由干预的授权;

4、积极自由之保障原则,当主体无力做成所希望的事项或者主体忽视某种自由时,外界的一定积极干预恰是为了保障被干预者自由的实现,因而是可行和必要的。

三、简述法对正义的实现作用P337

1、法促进和保障分配正义,法在实现分配正义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把指导分配的正义原则法律化、制度化,并具体化为权力和义务,实现对资源、社会合作的利益和负担进行权威性的、公正的分配;

2、法促进和保障诉讼正义,法为公正地解决冲突提供规则和程序,主要标志是无偏见的适用公开的规则,此外法律还提供了司法独立、回避制度、审判公开等规则保障冲突和纠纷的公正解决;

3、法促进和保障社会正义,以法律规定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与社会负担之承担,防止权力对资源的垄断,对负担的无理分配,保障公民平等地参与竞争社会环境,并为之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4、法促进和保障社会正义,国际关系的法律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现在,进步人类已经提出了建立世界法治社会的任务,法律在促进国家平等相处、促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制止国际犯罪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简述法对人权的保护作用P350

1、法对人权的法律保护首先表现为国内法的保护,其次表现为国际法的保护,二者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互为保障;

2、人权的国内法保护主要包括a宪政保护(确认和保障人权是宪政的核心价值和主要功能)、b立法保护(法律规定了法定人权的内容和范围,并未人权的确定的享有、实现、保护和救济提供有效的的措施和可行的方式)、c行政保护(政府认真执行宪法的人权条款和权力机关的人权立法,并将保障人权作为决策的决定性因素)、d司法救济(司法救济是人权的法律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人权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3、建立在国籍法基础上的国际人权保护和救济制度,具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由于加入国际人权公约和公认的国际法原则而承担了保护人权的国际义务,二是有关人权保护的国际机构负有调查、监督人权问题及其解决情况的职责。但是必须坚决反对以人权为借口,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

五、简述法律秩序的特点P304

1、无论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都存在秩序,社会以秩序为常态;

2、秩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限制、控制与禁制因素,社会生活有一定的相互性、关联性,社会生活存在可预测性,存在一致性与不平等性,存在相对稳定性);

3、秩序具有时代性,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秩序;

4、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秩序的最终决定因素;

5、只需有好坏、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六、简述法与宗教的关系P388

1、宗教与法的联系,表现在精神、规则、组织结构三个层面上,在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这种联系各有不同;

2、在政教合一的国家中宗教与法在精神、规则、组织结构三个层面都是融为一体的。a在精神层面,宗教的精神就是法的精神,法的正当性、行为的正当性均从宗教教义的基本精神来解释;b在规则层面,宗教规范即是法律规范,不仅调整和管理宗教事务,同时调整和管理世俗事务;c在组织结构层面,有时宗教领袖亦即国家的领袖,但更多的情况是世俗国家的领袖从属于宗教;

3、在政教分离的条件下,国家不得确定或禁止吗,某个宗教,国家行为与宗教分离,宗教不得干预国家活动,不得干预国家设立的各项制度,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宗教组织管理宗教事务,宗教事务在社会公共领域需遵守国家的法律。

区别:

1、调整范围不同,法律调整人的外部行为,宗教调整人的外部行为,也调整人的内心思维

2、调整对象不同,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宗教调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权利义务不对等

3、制裁方式不同,法依靠国家强制力,宗教依靠内心强制力

七、简述法与党的政策的区别P374

1、所体现的意志的属性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通过国家机构所反映的人民的意志;而政策本身则是党的主张,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

2、表现的形式不同,法律作为国家的规范性文件,具有确定性和规范性;以国家名义规定人们的权力和义务,便于国家机关和公民对它的普遍遵守和执行,也便于人民群众对执法进行监督;政策作为党的文件,是以纲领、宣言、声明、指示、建议等等形式出现的,它的内容相对来说规定的比较原则,带有号召性和指导性;

3、实施的方式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任何人的违法行为都要负法律责任,都要受到国家的制裁;党的政策是由党的组织制定的,对党的组织和党员具有约束力,但不能强制党外群众去执行党的政策;

4、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完全相同,法律一般是调整那些对社会整体状况有直接和普遍影响的社会关系;由于党对国家、对社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政策实现的,因此党的政策在社会的许多领域发挥着作用。

八、简述法对政治的功能P368

1、协调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基础是政治利益,法律通过分配政治利益来协调政治关系;

2、规范政治行为政治斗争类型反映着法律的历史类型,体现着法律的本质,法律的本质又规定着政治斗争的程度和方式,法律还为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提供必要的途径,实现其对政府的相应的合法控制;

3、促进政治发展,法律使政治措施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现实性法律能够为政治改革指明方向,为政治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巩固政治改革的成果;

4、解决政治问题,尤其在当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政治生活的主题,法律在解决政治问题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九、为什么国家不能无法而治P372

1、法律是反映国家本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国家权力的一种经常性的系统表现;

2、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3、法律是组建国家机构的有效工具;

4、法律能增强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权威性;

5、法律对于完善国家制度有重要作用。

论述题(20’)法的价值冲突P301 法的价值冲突的表现:

一、法的价值准则和冲突

1、自由与平等

a、立法中的表现:侧重点

关于政治经济权利的立法价值是自由,关于社会保障的立法价值是平等 b、执法中的表现 c、司法中的表现

2、自由与秩序

主体个性发展vs有序社会的建立与维持 a、自由优先,理由:

秩序是自由的确认者、分配者、保护者,而不是否定者、妨碍者;当发生冲突时,应强调自由,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追求;用秩序来损害自由的法不是良法; b、秩序优先,理由:

法与秩序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自由的限制与约束;二者冲突时,自由应无条件服从秩序,无序状态从最根本上损害了自由,秩序价值应高于自由价值,在立法执法司法中,应将秩序放在第一位,秩序与正义一般情况并不并存;

3、秩序与正义

秩序与正义一般情况不并存,为了正义,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秩序(时效制度);

4、公平与秩序

5、效率与公平

整体发展与个体保护的冲突

二、法的价值观冲突

1、主体自身法的价值观冲突

2、主体相互间法的价值观冲突

三、法的价值冲突的解决

1、价值位阶:这是指在不同位阶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在先的价值优于在后的价值。在法律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可以考虑按照位阶顺序来确定何者应优先保护。

2、个案平衡:这是指在处于同一位阶上的法的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必须综合考虑主体之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得个案的解决能够适当兼顾双方的利益。

3、比例原则:价值冲突中的“比例原则”,是指为保护某种较为优越的法的价值必须侵犯另外一种价值时,不得逾越此目的所必要的程度。例如,为维护公共秩序,必要时可能会实行交通管制,但应尽可能实现“最小损害”或“最

少限制”,以保障社会上人们的行车自由。这就是说,即使某种价值的实现必然会以其他价值的损害为代价,也应当使被损害的价值减低到最小限度。

1.法的价值的含义:简单的说,法的价值是指这种规范体系(客体)有那些为人所重视,珍视的现状、属性、和作用。具体地说,法的价值包括以下意义

(1)体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法律无论其内容抑或是目的,都必须符合人的需要,这是法的价值概念存在的基础。

(2)法的价值拥有正面意义,它体现了其属性中为人所重视、珍视的部分——法的价值它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3)法的价值包括对实然法的认识,更包括对应然法的追求——其研究不以现行的实在法为限,他还必须采用价值分析、价值判断的方法,来追寻什么样的法律才是人的需要的这一问题。

2.法的种类: 包括秩序、自由、正义、效率等。

3.法的价值冲突:可以理解为法的某种价值的得到体现时,可能对其它价值产生抵牾的现象。如保证正义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就必须牺牲效率为代价,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舍一择一”的局面。

从主体而言,法的价值冲突常常出现于三种场合:

(1)个体之间法的价值冲突

(2)共同体之间发生价值冲突

(3)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发生法的价值冲突,典型的是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出现的矛盾。

4.法的价值冲是突难以避免的,因而必须形成相关的平衡价值冲突的规则。可采纳的原则有(上述)

5.法的价值冲突情形过于复杂,其相关原则、依据及处理规则还有待与研究。

1.法的价值冲突(1)涵义:法的价值是一个多元化的庞大体系,其中包含着不同的价值准则,每一种价值又都有自身相对的独特性。法律所追求的多重价值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即为法的价值冲突。例如,当一个国家遭遇紧急状态时,政府往往需要牺牲公民的部分自由来保障法律的秩序价值;而在某些国家,政府为了促进平等的价值,改善弱势群体的待遇,往往需要向富人群体多征收税款,但却使企业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不足,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损害法律的效率价值。

(2)价值冲突的形式或场合:个体之间的价值冲突、共同体之间的价值冲突、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价值冲突。

2.价值冲突的平衡(上述)法与道德的关系P383 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据的,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者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称。

道德是有关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文明与野蛮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归根结底它是由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并由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保证实现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主要由这个社会的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保证实现的有关善恶、是非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不是抽象的人性的反映,而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道德是个历史的范畴,它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道德也有某些共同之处,即具有继承性。

(一)、法与道德相区别:

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前者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相同。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益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即应当做什么或者不应当做什么,并不一定要求社会或者他人对其承担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结构不同。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施的力量不同。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等诸手段。

5、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同。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6、法与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同。可以说大多数的社会关系即可以由法和道德共同调整,也可以由它们各自调整;但是也有少数的社会关系只能由道德来调整。

7、法与道德的发展前途不同。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正确认识法与道德的区别,才能理解两者不能相互代替和混淆,不能偏废,从而有利于划清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界限。尤其在司法实践中,不能把应属法所调整的行为、应负法的义务的行为,只用道德规范去调整,使其仅负道德义务,以至纵容违法犯罪;也不能把应属道德规范调整的行为,应负道德义务的行为,用法的规范去调整,去追究法律责任,以至影响社会安定。

(二)、法与道德相联系

1、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2、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

3、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5、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6、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7、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8、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法与道德的一致性

(1)两者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有共同的本质,都担负着确立和维护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使命,在基本原则上也有诸多一致之处。

(3)两者相辅相成。它们都有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是指引、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法侧重于对人们外部行为进行调整,道德则首先调整人们内心的活动。它们各自从不同角度发挥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作用。

(2)两者相互渗透。法既体现某些道德精神,又直接赋予某些道德以法的效力,使其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的规范。一般说,凡是法所禁止的行为,也是道德所遣责的行为,违反了法往往也违反了道德;法所要求的行为,往往也是道德所鼓励的行为。

二)法与道德的相互作用

1、道德是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1)道德对立法有重要意义。道德的许多原则和要求,反映和贯穿在法律意识中,从而指导社会主义法的制定。我国一系列立法渗透着道德的内容和精神。另一方面,我国立法不能超越现阶段人们的道德水准,否则就无法取得实效;立法也要随着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而向前发展,否则就落后于社会实际。

2)道德对法的实施有重要意义。由于法反映了道德的许多原则和要求,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必然有助于增强人们守法的观念和自觉性,支持和拥护法的贯彻执行。另一方面,道德作为启发人们内心觉悟的无形力量,是国家强制力无法代替的。加强道德建设,谴责和抑制违法犯罪行为,鼓励见义勇为、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行为,对法的实施可起到超出国家强制力范围的作用。此外,执法和司法人员的道德品格如何,直接对法的实施产生很大影响。

3)道德对法还有弥补不足的作用。需要由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往往并不是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即使立法相当完备了,也难以详尽规定所有需要法来调整的社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往往要担负起调整法无明文规定的某些社会关系的任务。

2、法是传播、推行道德的有效途径

1)法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要求确认下来,使它们不仅成为道德规范,也成为法的规范,从而使这些道德规范的实现和传播有了双重保证。这些法的规范直接宣传着道德,指引社会成员按道德规范来行为。

2)法的实施进一步宣传和推行道德。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理和制裁,以及对先进、模范行为的表彰和奖励,可以使人们受到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和熏陶,在增强法制观念的同时也增强道德观念。

在法的实施过程中,凡是法所禁止的行为,通常也是道德所谴责的行为;凡是法所鼓励的行为,通常也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赞许的行为。社会主义法的实施过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表现在违法犯罪行为方面的不道德或旧道德观念进行斗争的过程,或是对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模范的表彰过程,因而也就是传播、推行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的过程。

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1、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都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又都反映和作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它

们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们的许多基本原则和内容也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为了确认和维护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利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2、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道德存在区别

社会主义法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由社会主义舆论确立的;社会主义法表现的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国家认可的习惯,而社会主义道德表现为一般社会意志,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舆论之中;社会主义法着重要求的是人们的外部行为及其后果,而社会主义道德着重要求的是人们的内心世界的善良和高尚;社会主义法是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而社会主义道德是由人们的内心信念 和社会舆论来保证实现的。

3、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相互作用

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道德有着密切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法在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法贯穿了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是健全法制、厉行法治的重要思想基础。

法治国家P403

试论述法治国家中权利、权力、义务以及责任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权利、权力、义务、责任的概念。

①权利是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表现为权利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或者请求相对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其表征的是权利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手段。

②义务是为了满足权利人的某种利益需求而要求义务人必须作出的某种作为或不作为,表征一种利益的负担。

③权力,是由国家机关专门享有的强制他人服从的力量,但权力的基础在于公民权利,其行使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公民权利最大限度的实现。

④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或约定的义务,或不当行使权力,权利而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其本质是因违反第一性义务而产生的第二性义务,是对社会利益的再次平衡。

(2)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是与专制国家相对立的,法治国家是依法治国而形成的理想状态,在法治国家里,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主要的社会关系均纳入法律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整,而法律是建筑在尊重民主、人权和潜能,保护和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的。

(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①在法治国家里,权利与义务具有主从关系,但就整体而言,权利处于主导地位,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义务的设定以保障和实现权利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法治国家里,义务应当法律化,即根据实现权利的要求,借助法律确定义务的范围,而义务的法律化也正是法治与专制的分野。

②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义务的履行,法律总是以确认和维护某种利益为其价值目标,但单纯的权利并不足以使利益得到实现,而是必须通过设定义务去保障权利目标的实现,没有义务也就无所谓权利。

(4)权利、义务与权力的关系。

①从法律运行角度看,权利、义务与权力形成制约关系。个人的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导致国家义务和责任的产生,因为国家权力以公民权利为运行界限,国家对个人生活的制约,导致个人义务的形成。

②国家权力的行使以为公民创设权利实现的条件为目标;同时,权利的实现也离不开权力的运行。

③在法治国家里,公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权力的主体,但公民基本义务的履行是国家权力运行的基础,对国家而言,公民的基本义务即是国家的权利,公民若不忠实地履行基本义务,必然会对国家力量产生损害性的后果,从而最终也会影响到公民自身权利的实现。

(5)权利、权力、义务与责任的关系。

①法律责任产生于义务的不履行,权利、权力的不正当行使。

②法律责任的追究是为了使义务得到履行,使权利和权力得以正当行使。

③法律责任的追究也离不开权利和权力的行使。

④在法治国家,法律责任的追究应当遵循责任法定原则,因果联系原则,责任相称原则,责任自负原则,严禁责任擅断与责任泛化。

法治国家的条件:

(1)制度条件。

即一是完备的法律和系统的法律体系,二是相对平衡和相互制约的符合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的权利运行法律机制。三是独立的具有极大权威的司法系统和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四是健全的律师制度;学易网

(2)思想条件。包括法律至上,权利平等,权利制约和权利本位。权利本位具体包括: 第一、在国家的公权利和公民的私权利之间,要限制公权利,保障私权利。第二、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之间,要注意义务的履行是为了更好的行使权利。

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 一,法治含义论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也是中国进入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新修改的宪法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国家的根本原则和治国方略写进本文之中,使中国人无不开始重视法治问题,思考人治与法治的对立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弊端.可以说,关于法治问题的探讨不仅仅是一个热门话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种时代趋向和人心所向,它还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在它面前,每一个人,包括普通公民,学者,更包括掌握政权的官员们必须付出深深的思考.(一)法治的概念和含义

关于法治,人们目前研究的很多,给它下了许多的定义.原因在于,法治的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极不相同的理解.最早的法治概念,可以说是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先秦的思想家们提出并论证的,继其之后,历代思想家前赴后继不遗余力地对法治问题进行了探讨.法治一词,在西方为“rule of law”或“legality”.古代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法治的观念,认为法治包含两层含义,即(1)“己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2)“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实际,这个定义勾画了法治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含义两个明显特征,或两个最根本的标志.首先,法治是要有已经制定出的法,人们遵守现行法;其次,这个法律必须良好,不是恶法,不是落后,残酷,等级制的法.纵观起来,法治大致可以从五个方面概括其含义: 1,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是与人治对立的,依法治理国家的制度,手段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法治一般被定义为“依法治国”或“以法治国”.从字面理解,法治首先是与人治的治国方略相对立的,前者强调法律的作用,强调“人们普遍服从良法”,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中选择了以法律作为主要手段进行社会控制.后者强调人的作用,主要选择以贤明的君主和官吏作为国家运转,社会控制的手段.我国自将“依法治国”理论写入十五大报告以来,基本的提法,就是将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的基本定义,在报告中表述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见沈宗灵教材第220页)2,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即法律制定后,任何个人和组织的活动都应该受法律规则的约束,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以任何理由违背法律规则,在这个意义上,法治被称之为“依法办事”.这里有两点需要解释,一点是,之所以将法治说成是理性的,原因在于它是人们预先根据自己的意志设定的规则,这种规则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和统一性,不为个人的意志和感情所左右.第二点,这个意义上的法治,主要强调的是已经制定的法的正当性和权威性,只要是既定法律规则,即现行法律规则,所有的机关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执行.也就是说,它注重的是法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不是内在价值,无论法是“好法”还是“恶法”,个人和组织都要遵守它.虽然有人批评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法治,说恶法(如法西斯法)也要遵守是对法治价值的破坏.但在法律面前,只有先做到形式合理,才能做到实质的合理,现代法律往往精雕细琢而成,并且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所以“依法办事”也是法治建立的基本要求.3,法治是政治民主在法律制度中的体现,是一种民主的法制模式,在这个意义上,法治和法制即有联系也有区别.从法治和法制的关系上看,一度两个概念混用,后来学者将其区别而论.(1)法制主要是一个静态意义上的概念,法制的“制”指制度的制,往往指一国一地区的现行法律和制度,如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从动态意义上讲,法制是指“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关键),执法必严(要求),违法必纠(保障)”的法律制定和实施的过程,这被称为十六字的法制内容.(2)法治与民主的观念相联系,是一系列民主原则,民主制度,民主程序在法律中的体现.制度可以是民主的,也可以是专制的;可以是立法技术很发达先进的,也可以是相对落后残酷的.没有了民主的精神,便没有了法治,只剩下作为工具使用的法制.如封建社会,我们说其没有实现现代意义的“法治”,但并不等于说封建社会没有“法制”,当时的法制也是封建君主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君主在法律之上,法自君出,言比法大,所以不可能真正实现依法治理.历史告诉我们,法制和专制结合,就会成为专制的工具,如封建法制;法制和民主制结合,就会为民主制服务,如社会主义法制.世界文明发展到今天,大多数国家已经废除了专制制度,而实行民主制度,则法治成为民主的法制模式.所以在当代意义上,法治和民主的法制概念通用,但法制绝不能与专制的法制通用.如,我们能说,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就是实现“法治”,但我们不能说,在奴隶制时期和封建时期也实现了近代意义上的法治,只能说,当时有“法制”,制度的制.4,法治是一种文明的法律观念或法律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法治被称为“法治原则”,“法治理念”,“法治观念”,“法治信仰”等等.法治精神和观念主要有:法律至上,法律平等,权力制约,权利本位,正当程序等.法治在外观上表现为要有良好的法律并使这种良好的法律获得执行,但法治还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理性的观念和原则,它是法律文明的象征,它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它与一系列人们接受了的价值准则相联系.反过来说,如果人们都不在内心接受公平,正义,自由,权利等法治精神,而维护的是等级,特权,压迫,强权的价值标准,即使有好的法律,也谈不上实现了法治.5,法治还意味着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这被称之为“法治社会”.法治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体现在有一种合理规范的社会秩序存在.如果社会动荡不定,战争频繁,人与人利益得不到合理的分配与调节,则也不能说实现了法治.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法律可以约束国家管理运转,可以协调国家机构的权力平衡,可以规范政府与公民的行为使之不发生激烈的冲突,可以保证各利益集团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可以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等.当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保障了这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我们说才真正实现了“法治”.(二)法治思想的发展历史,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历史上早就有关于法治与人治的争论.(1)儒家和法家关于法治有不同见解,争论的核心是实行人治还是法制.儒家主张人治,或称德治,礼治,认为国家要由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贤明君主或圣人贤人通过道德感化和约束进行治理.为此,儒家的代表人物进行了充分论证,如说:“道之以政,齐之以邢,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即,法使人民无廉耻之感,而礼则使人们不仅知道廉耻,而且有了规矩.相反,法家主张要由掌握国家权力的人,通过制定实施强制性的法律,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如韩非要求统治者应该“不务德而务法”,“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2)古希腊思想家关于法治与人治也有争论,争论的核心是是否实行“良法”之治.他们关于法治的论述,主要是与自然法,良心,公平,善良等哲学政治学伦理学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法治思想只是其庞大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的组成部分.其中,柏拉图是积极主张人治的代表人物,他以为,如果没有“贤人政治”,使哲学家成为国王,则人类永无宁日;同时,他较为藐视法治的作用,反对将法律的约束强加于“优秀的人”.与柏拉图相反,希腊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其理由是,法治体现着理智的因素,并且免除了一切情欲的影响;而人治不能排除兽性的因素,虽然有最好的贤人,也不免会有执政的偏见.在古希腊,还进行了世界历史上比较早又相对发达的法治实践,这就是确立了雅典奴隶制民主政体,从梭伦立法改革到伯里克利“宪法”,都维护雅典民主制度,它和专制相区别,是由人数较多的统治者共同掌握国家权力的体制.(3)近代以来,法治与人治之争,在政治制度领域主要表现为实行民主还是专制之争,法治思想的核心是权力分立与权力制衡.由于人治将国家治理寄托于一个贤明的君主之上,实际是拥护君主制或寡头政治,而主张法治的思想家则对于君主专制进行了抨击和批判.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在君主政体下,如果继任的后嗣是一个庸才,就必然会危害全邦,而在实行法治的情况下,就不会发生这一问题.”他还说:“多数群众也比少数人为不易腐败”.17,18 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总是把实行法治还是人治与政治制度,国家体制联系起来.美国思想家潘恩宣称:“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应该成为国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更高高地举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他说:“凡是实行法治的国家——无论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就称之为共和国;因为惟有在这里才是公共利益的统治者,公共事务才是作数的”.正是在这些启蒙思想家思想的支持下,美国等国的宪法,首先将法治原则体现在宪法之中,使该原则真正通过法律而贯彻到民主政治的国家生活之中.二,法治原则论

法治作为一种宏观广义的原则或观念,被学者们议论纷纷,可以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可以从价值原则和形式原则两个方面理解.1,法治的价值原则,即实现法治的目标目的性原则.法治思想在现代主要含有下列观念:法律至上观念,人民主权观念,天赋人权观念,权力分立观念,以权制权观念,平等自由观念.具体言,法治原则或价值观念主要有:(1)生存.这是首要的人权.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经济条件极差,生存权的享有对于普通大众只是空谈.目前,社会发展已经提供了绝大多数人的生存条件,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法治建设为改善生存环境条件服务仍然是一个紧迫的重要的任务.(2)安全.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说“人民的安全是最高的法律”,此句极为简单但很深刻.封建社会盛行酷刑和刑讯逼供,人民安全无所保证,也就谈不上实现了法治.现代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把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自由作为重要规则,换言之,法治的起码任务就是维护安全.(3)民主.民主与法治的联系更为广泛和深刻.如前所述,民主的涵义就是人民的政权或治理,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法治,在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强调人民来治理国家.如果有人以高高在上的“主人”自居于人民之上,实际就是对民主的一种亵渎,也是对法治的一种破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人民享有民主的局限,所以还必须为追求民主付出努力.(4)自由.自由和权利一样,在各国的法律中都被具体的作了规定,如集会自由,结社自由,言论自由,通讯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等.但自由从来都是受法律限定和约束的,法律一方面赋予了人们享有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又防止和制裁滥用自由侵犯他人自由的行为.(5)平等.平等也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法治观念和原则.在封建社会,法律维护等级制度,因而人们之间极不平等.资本主

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以平等为法治原则,当然,含义和实现条件是极为不同的.平等既包括法律上关于平等的规定,但这只是书面上的东西,是一种形式的平等;更重要者是在执法司法过程中真正实现平等,有人称之为实质的平等,程序的平等.(6)正义.关于正义,在法的价值一章中已经论及,它的最为合理的标准是,是否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正义的观念和平等,自由,民主,安全的观念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实现民主,自由等,也就谈不上实现了正义.(7)和平.和平对于作为主权行为体的国家和对于普通的个人都很重要,因为,和平的对立面是战争,侵略,征服,掠夺,饱受其苦的最大受害者是老百姓.如果国际社会不能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和平,则不能认为国际上有法治可言;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保护自己的国民处于和平的环境之中,这个政府也就是无能的的政府,甚至应该是必须下台的政府.因此,世界上进步的人们都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法西斯主义和侵略战争.(8)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和平和发展被认为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特别对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尤其强调发展权是基本的人权之一.原因在于,如果国家贫富悬殊过大,一些发达国家会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控制世界,使国际秩序失衡.在现代,中国在国际法律关系构建中,正尽可能地获得和平发展的时机,反对经济垄断和霸权,反对经济交往中的不平等.(9)共同福利.共同福利是现代一些福利国家普遍强调的法治原则之一,其特点是注重公共事业,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一些国家,如瑞典,瑞士等甚至标榜自己的国家是福利国家.反映到法治建设方面,即为重视社会保险,社会保障立法的发展,如环保法,保险法,城市建设法,医疗保障法,社会救济法等,都是共同福利原则在立法上的具体体现.(10)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作为法治观,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其针对矛头是封建的司法专横.封建法制以残酷野蛮著称于世,无数酷刑扼杀人的尊严,理性和生命,可以用“罄竹难书”来形容.为改变此种状况,西方国家提出了刑罚的人道主义原则,如废除肉体刑,用减轻犯人痛苦的方法执行死刑,改善监狱条件等.2,法治的形式性或程序性原则:指实现上述法治目标所必须具有的形式或程序.根据我国和其他国家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和学理探讨,有下列必须遵守的形式原则需要掌握:(1)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2)诉讼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3)适用法律一律平等,这被称为法律的一般性;(4)法不溯及既往;(4)坚持公开审判原则;(5)实行两审终审制,回避制,陪审制,辩护制;(6)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7)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实行分工合作,相互制约的制度;(8)刑事诉讼实行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无罪推定原则;(9)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过程中,因违法行为造成损害的,受害人可取得国家赔偿.三,法治国家论(一)法治国家释义

“法治国家”的概念最初是与“警察国家”相对称的,后者不受如何制约而行使“公权力”而使“私权利”受到侵害.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意思是指国家权力,尤其行政权力必须依法行使,所以,也被代称为“法治行政”或“法治政府”.由于法治相比人治有着极大的优越性,人们目前越来越关注法治建设.(二)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和社会条件

法治不是仅靠宪法予以规定,或领导人讲几句宣传性口号就能够实现的,它的确是被人们号称的一项“社会工程”,这个工程的铸造需要所有官员,百姓的努力,需要几代,几十代人的奋斗.一般地说,实行法治的社会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如经济较发达,社会较稳定,立法较完备,社会成员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等.具体的指标和条件有下列五项: 1,法治国家的政治统治模式应该是民主政体形式.从古至今,世界各国主要有君主政体(如中国的封建帝制);贵族政体(如古罗马时代的贵族共和制),和民主政体(如现代西方国家的民主制).民主政体的特点,是在国家管理中服从多数人决策,容许少数人意见,由民选议会,责任政府,独立的司法机关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废除了世袭制,独任制和专权的国王.在历史上存在的专制政体下,一般是不存在法治的;而在政治较民主的美,英,法等国,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法治.2,法治国家的国家权力结构应该是分工制约关系.以前,一提分工制约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必须受到批判.但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国家权力结构必须是有平衡有制约因素的.如果一个国家,权力机关高高在上,滥用国家权力,不受任何约束和制裁,就会导致腐败和专横,贻害无穷.我们有一些政府要员,可以以牺牲国家利益换取私人利益,就是因为缺乏权力的监控机制.王宝森将大量国家资金转入外国,有谁控制 事后对于犯罪的追究固然重要,但事先的制度约束更为必要.在此方面,西方国家有成功的经验,应该予以参考借鉴.3,法治国家的社会控制原则应该是服从法律治理.国家对于社会进行控制的手段方式多种多样,诸如执政党政策,道德习俗,宗教信仰,思想教育,个人威望,行政命令,社会舆论等.但所有的手段方式中,法律的力量最有优势,因为法律具有其他手段不具有的特点:明确性,普遍性,稳定性,强制性,补偿性等等,这使法律的作用力更为强大和深刻.其他社会调控手段相形之下,地位是附属的,作用是微弱的.4,法治国家的经济条件是市场经济机制.纵观历史,法治从来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国家垄断的计划经济无缘.如

在土地为根基,贵族为主体的封建社会,强调等级特权,还有什么平等自由的法治精神可言.而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是当事人建立平等互利,等价有偿的交易关系,这就要求在法律中体现权利观念,自由观念,平等观念,契约观念,利益观念,效益观念等,于是有人称“法治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5,法治国家的文化条件应该是进步发达的理性文化基础.文化基础和素养如何,也同样决定着法治的实现程度.在愚昧,无知,迷信和盲从的文化环境中,必然派生出“人治”的肌体,“儿皇帝”在中国照样的统治,就有赖中国人的人性方面的固有弱点和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弊端.相反,当所有的公民都普遍拥有文化知识,科学精神,法律信仰,公民意识,人权思想,正义要求的时候,当人们都尊重真理,遵守规则,认识规律的时候,人们就不会把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个别人的智慧和品行之上,靠法律治理国家才能成为必然的选择.所以,我们目前才要强调法律宣传和教育,我们不能把法律的实施只看作国家和政府的事情.文化对于法治的作用力是最根深蒂固的,也是最为基本的和重要的,普通的公民必须认识到自己对于法治的重要,这才是我们应该强调和宣传的基本要点.(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在自身的法治实践中,应该对于资本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予以总结和积累,社会主义国家同样需要进行法治建设,并且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做法.由于我国法治体制还不发达,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破坏法治的现象,还不能认为已经达到了“法治”的地步.要完成建立法治国家的任务,必须从以下方面付出努力,换言之,法治国家的基本要素为以下几点,或实现社会主义法治需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建立统一完备,严谨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的法律体系,实现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再到拥有完备科学的法律体系的转变.法治的首要含义是要有“法治”之“法”,社会主义法治首先在外在形式上要求有“良法”或“善法”.这种法,必须在根本上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潮流;还应该确立权力分立的原则,以防止国家权力的过分集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已经选定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也颁行了大量法律,法规,无法可依的现象已经改观,但做到法律的规范,易知,简明,科学,严谨不是一日之功.如我国立法中,落后过时,矛盾冲突,消极被动,权宜之计,短期行为,效力不足的法还大量存在,需要下大力气改观.具体要求是:(1)法律应公布,使人人知晓;(2)法律应明确,不含糊不清;(3)法律应相互协调,不矛盾冲突;(4)法律应稳定,不朝令夕改;(5)法律应现实,不规定不可能实现的事务;(6)法律应预见,反馈时代趋势.2,建立严格公正的执法制度,要求行政机关依法办事,实现从行政权力缺乏制约,到行政执法制度初步建成,再到行政法治实现的转变.在法治国家里,政府要能有效的维护法律秩序,同时要为制止行政权力滥用提供法律保障.行政权力是法律赋予的,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深刻认识到其享有国家权力的目的是保护公民权利,必须遵守 “无法定依据即无权力”,“无授权即无权力”,“政府要守法”的原则,不允许行政机关有超越法律之上或之外的特权;必须深刻认识特权是法治的大敌,政府要谨守为政之道,人人要与权大于法,仗势欺人,以权谋私,侵犯民权,滥施淫威,“条子现象”等作坚决的斗争.同时,现代社会,虽然允许行政机关在从事行政行为时,享有权限范围内的“自由裁量权”,但这种权力的行使,必须在坚持“合法性”和“合理性”双重标准,不能变成为所欲为的任意活动.3,建立独立,公正的司法制度和专门化的法律职业队伍,实现司法制度从不健全,到初步健全,再到形成公正司法程序的转变.目前,学者们普遍谈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司法改革.因为司法权被认为是一项终极性的权力,司法权的不公正会导致受损害的组织和个人无处使自己的权利获得最后的恢复和补偿,在刑事审判中还可能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剥夺人的自由和生命.有人形容:“医生可能把病人治成死人,但很少把好人治成坏人”,因为好人一般不前往医院.但司法行为不同,它有可能将一个无辜的人或受害的人致于死地.为此,保证司法公正对于法治建设极为重要.司法公正有很多标准要求,最主要者为:(1)要使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允许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对正常的司法活动进行干预,法院为防止国家权力滥用而对公民提供法律保护;法官受法治引导,无所畏惧地执行法治.(2)要坚持程序公正的司法原则,使程序符合正义的要求.程序公正,有利于错案追究和法律监督,上诉,申诉,抗诉,辩护,陪审等程序的执行,会预防或纠正某些不该发生的司法错误.反之,程序不公正贻害无穷.如在程序上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说起来易,做起来难,法官吃请,长官干涉,证人伪证等,都可能导致同罪异罚.(3)要走法律职业化道路.法律职业化,主要是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公证人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门化.法律是靠人执行的,如果司法权力掌握在无知,盲从甚至野蛮的非职业者手中,很难想象法的执行会合理公平.如有的警察配枪以后滥杀无辜,就是教训;而复转军人进法院目前也正在受到学术界的尖锐批评.法律的职业化含义应该包括:第一,法律工作者应当熟谙法律知识,掌握办案技能;第二,法律职业者应当有严格的任职资格,实行考试任用考核制度;第三,法律职业应具有专职性和稳定性,从而保持司法的中立.4,注重政治关系的法律化调整,实现从民主制度不完善,到初步完善,再到民主制度真正落实的转变.实现依法治国必须付出一定的政治代价,特别是掌握政权的统治者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比如,要达到法治目标,行政手段,政策手段,计划手段就必须适当的放弃;当官者的权力就必须受法律限制;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也会受一定的制约.具体而言,有下列要求:(1)大部分政治行为由法律调整,政治活动实现规范化和程序化;(2)国家权力受到控制,包括受法律控制,受权利控制,受其他权力制衡;(3)政策可以指导立法,但不能代替立法;当法律调整与政策调整发生矛盾时,应以法律为准绳;(4)法律保障民主的体制,民主的权利,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5,公民和社会组织都应培养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国家则承担赋予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责任.在社会生活中,公民享有免受国家非法干预的权利,当这种权利受到侵害时,公民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公民也应自

觉承担法定义务,作到知法守法.与此适应,国家也负有维护每个人“尊严权利”的责任;因公使个人利益受损失时,国家还应承担的赔偿之责,这说明法治国家的核心和实质问题是——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合理配置关系问题.在此方面,我国以前主要强调个人权利服从国家权力,而现在,极端化的观点是强调个人绝对权利,如对抗国家税收收缴,地方保护主义.两种极端都是不可取的.当然,法治绝不是万能的,法治本身也有局限.教材以四点说明:(1)法不是唯一的社会关系的调节手段;(2)徒法不足以自行;(3)法的理想和法的现实脱离;(4)有时,法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前三点易于理解,后一例如:当房产归属发生争执时,法律的正义要求保护房屋真正主人的合法利益,但证据的灭失或伪证有时会掩盖事实真相,导致法律并没有保护合法人的合法利益.由于法治存在上述缺陷,加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不可避免,实现法治国家还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为法治建设不遗余力.

第五篇:2014财务管理复习题名词解释及简答

《财务管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以资金为主要管理对象的一项价值管理活动,包括对筹资、投资和分配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决策、规划和控制,通过财务管理,正确地处理各种财务关系。

2.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主要是财务报表分析,即以企业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资料为主要依据,采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专门的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实力和经营业绩。

3.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是: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100%

资产总额

4.财务杠杆系数

财务杠杆系数是对融资风险的测定,是每股利润变动百分比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百分比的倍数。计算公式为:

财务杠杆系数(DFL)

5.本量利分析 每股盈余变动率EPS/EPSSVcFc 息税前利润变动率EBIT/EBITSVcFcI

本量利分析是利用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依存关系进行利润分析的简称,它是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销售数量、价格、成本和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利润规划。其公式是:

利润=单位售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或利润=(单位售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6.资本运营

资本运营是以价值管理这特征,通过对企业所拥有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存量资本的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方式进行有效运营,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的目的。

7.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比率,基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

8.货币时间价值 流动资产100% 流动负债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在周转使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也称为资金时间价值。

9.净现值

是指在面目计算期内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的代数和,它是一项投资的未来报酬总现值与投资额现值的差额。其公式为:

NPVNCFt

tt0(1i)n或NPV=未来报酬总现值-投资额现值

10.证卷投资组合证卷投资组合又称证券组合,是指在进行证券投资时,不是将所有的资金都投向单一的某种证券,而是有选择地投向一组证券。

11.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对外内销产品、供应劳务等而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

12.存货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备的物资,包括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产成协作件以及商品等。

13.ABC控制法

ABC控制法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企业的存货划分为A、B、C三类,分别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一定的标准”通常是指金额标准和数量标准。

A类存货:其成本占全部存货成本的70%以上,而品种数量则不超过20%;

B类存货:其成本占全部存货成本的20%左右,而品种数量一般不超过30%;

C类存货:品种数量较多,约占整个存货的50%以上,而成本比重则一般不超过10%。

14.筹资

筹资是指企业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及调整资金结构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采用适当的方式,经济有效地获取企业所需的资金的财务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现金流量表分析的意义。

答: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汇总说明企业在报告期内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变动净额,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项目从期初到期末具体变化过程的动态会计报表。

现金流量表分析的意义具体分为:

(1)现金流量表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支付能力

(2)现金流量表可以用来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3)现金流量表可以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

(4)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企业资产及收益质量

2.简述筹资的原则。

答:筹资是指企业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及调整资金结构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采用适当的方式,经济有效地获取企业所需的资金的财务活动。

为了实现筹资目标,在筹资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度原则,需先确定资金的需要量,防止融资不足或过剩。

(2)适时原则,要把握筹资的时机,以避免取得资金过早或过迟。

(3)低风险原则,应使企业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保持合理的结构关系防止负债过多或集中支付而增加企业的风险。

(4)低成本原则,应确定筹资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或筹资方式组合进行筹资。

(5)合法原则,企业应依法筹集资金,履行约定的责任,维护投资者的权益。

3.简述债劵投资的优点?写出债劵估价模型。

答:债券投资是指企业购买政府或其他企业发行的债券的活动,比如购买国债和企业债券等。

债劵投资的优点:

(1)本金安全性高。(2)收入稳定性强。(3)市场流动性好 债劵估价模型:Pt1nIF(1K)t(1K)n或P=I×(P/A,K,n)+F×(P/F,K,n)

式中:F为债券的面值;I为各年利息收入,计算公式为I=债券面值×票面利;K为市场利率或投资者要求的投资报酬率。

4.简述股票的种类。

答: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自有资金而发行的有价证券,是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所持有股份的凭证,它代表了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发行股票是股份公司筹集权益资金最重要的方式。

股票的种类分为以下四种:

(1)按股东的权利和义务不同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

(2)按是否记名分为记名股票和无记名股票

(3)按股票是否标明金额分为面值股票和无面值股票

(4)按发行对象和上市地区不同分为A股、B股、H股和N股等。

下载喀什师范学院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与简答复习题(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喀什师范学院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与简答复习题(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保障名词解释与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制度: 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

    成本会计简答与名词解释

    成本会计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集中工作与分散工作:所谓集中工作方式,是指成本会计工作中的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和考核等各环节的工作主要由厂部成本会计和机......

    国贸名词解释与简答

    1对外贸易量: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2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

    教育学与教学法简答

    教育学简答 1 简述教育本质的含义。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 简述教育本质的特性。【1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

    教育学与教学法简答

    教育学简答 1 简述教育本质的含义。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 简述教育本质的特性。【1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

    美术教师考试简答和名词解释

    1. 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领域的重要发展变化 (1)艺术的自身功能被人们认识,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2。)山水画开始萌芽(3。)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批确有历史记载的画家,......

    《经济法》(自考)简答与名词解释

    == 《经济法》(简答与名词解释) == 第一章简答: 1、法的本质和特征:①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 2、法与政策的区别表......

    2012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 2.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是:美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