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时间:2019-05-14 11:3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第一篇:2011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2011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教育学与心理学复习资

教 育 学 笔 记

名词解释

1. 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和。2.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19世纪末在德国出现,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郎格、利特。3. 实用主义教育学 4. 制度教育学

5.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6. 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7.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观点见44 8.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9. 学制: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

10.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1.教师文化: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成年人这三者构成了教师文化的基本性质。12.学校制度文化: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13.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14.管理: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实现改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15.儿童个体发展: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16.学生主体性: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之一,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其基本结构

17.个别差异性:指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18.年龄特征:儿童在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19.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0.教师地位: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

21.教师培训: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帮助教师提高学历水平;二是了解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充实专业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

22.教师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

23.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24.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5.人的全面发展: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人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26.智育: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27.德育: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8.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29.美育: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30.教育美育: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

31.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32.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33.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它分为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微观。

34.课程论: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35.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6.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7.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38.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39.直观性原则: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40.系统性原则: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41.巩固性原则: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41.量力性原则: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防止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4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

43.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

44.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按时序列的统一,解决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等问题。

45.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46.非指导性教学法: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他以自己“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为基础,将其应用于学校教学领域性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47.发现学习: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既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48.范例教学法:主要倡导者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教育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主张借助精选的教材,通过与范例的接触,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49.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与实践的教学方法。

50.研究—探讨法:在教学过程中,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发错误的意思的教学方法。51.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52.暗示教学法

53.班级: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54.学生集体

55.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工作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56.班级组织的结构: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结构和生生关系结构。P324-325 57.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58.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评判活动效果。

59.教育评价: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来评量教育所期望的一切效果。60.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

61.安置性测验:测验的目的是为了分班、分组。即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进行摸底测验,以检测学生掌握学习新内容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62.形成性测验: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与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63.诊断性测验

64.相对评价(绝对评价)65.形成性评价:

66.法律责任:包括法律规范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义务,还包括了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

67.学校事故: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

68.教育国家化: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的一种趋势,被称为教育国家化。

69.教师申诉制度: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70.学生申诉制度: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71.法律救济: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简答或论述题 1. 学习教育学的价值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2.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5,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既受其制约,有对他们有反作用。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3.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出现了专门 4 的教育研究机构

4.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结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学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的元理论。5. 现在教育的基本特征

公共性(大众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生产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同时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科学性: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要面向世界。终身性: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6. 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

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7. 简述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8.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途径有那些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9. 学校如何实施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学校与家长应当在教育青少年、儿童的过程中建立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配合的紧密联系,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标,协调好学校与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通过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形式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分别给予一般性指导、针对性指导、分类指导和个别指导。10. 国家如果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11. 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12. 13. 14. 15. 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P92-93)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93-94 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81-82 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行政管理方法。2,法律方法。3,思想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重要的因素。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的家庭特点会极大地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孩子。子女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都受到家庭的影响。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相反,糟糕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反作用。对一个儿童来说,对他的身心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是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人是社会的动物,作为群体中一员,其发展深受群体的影响。如果该群体的形成基础是健康的,则对儿童的发展会有促进作用,相反,如果该基础是在不健康的思想下形成的,则会对儿童产生消极的作用。由于社会本身的复杂性,一个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会受到先进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可能受到没落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侵蚀。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能改变、净化和鼓舞人的灵魂,也能损害、压抑和毒化人的灵魂,对成长中的儿童尤其如此。16. 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物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17. 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普遍特点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无论其身体的发展还是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2,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明显的差异。3,阶段性。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4,个别差异性。在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每一个具体儿童的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18.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在遗传、环境和儿童主体的活动三者之间,惟有儿童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真正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遗传物质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会随着儿童的生理成熟的提高而降低。19. 杜威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P112-113 6

20. 21. 儿童个体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P116-117 教育在儿童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要求 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教育不等于发展。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体发展。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22. 学生主体性的内涵。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基本原则122-124 内涵:学生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但是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主体这一特征更为重要。

基本原则: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23. 中学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4. 教师聘任制度的基本特征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4,教师聘任有严格的程序。25. 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那些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26. 提高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

首先,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其次,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再次,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

27. 教师职业素质要求

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第一,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第一,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第二,教育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第三,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四,教育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3,职业道德素养: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8. 教师资格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 7

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的能力。29. 教师考核的内容与原则

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原则:客观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准确性原则。30. 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

主观依据: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即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

客观依据:首先,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其次,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再次,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最后,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31. 32. 简述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基本观点159-162 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条件 神学的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33.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34. 简述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35. 学校实施美育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教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2,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3,努力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对象美,并努力促进学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4。发掘并展示学科美。这不仅是美育的需要,也是对各科教学本身的一种促进。36. 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最基础的是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主要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纪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内容。3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37. 简述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第二,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三,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38. 39. 40. 简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功能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244-250 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变化下述的答案)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知识与能力。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 8

成和提高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41. 简要评价国内关于课程定义的主要观点

1,课程是知识。其基本思想是: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课程是外在与学习者并凌驾其上的。2,课程是经验。提出只有当学生与知识发生了相互作用,知识才可能真正转化为课程。这样的课程跳出了认识论的范畴,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终结实施课程。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42. 课程包括哪些基本范畴?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几个层次 基本范畴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的分类: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2,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即教学目标。43.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第一,宏观的课程设计。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第二,中观的课程设计。将宏观的课程设计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他形式的教材为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第三,微观的课程设计,即教学设计。是教师按照既定的中观设计在课程实施领域进行的再设计。44. 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结合实例拓展)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知识与能力。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45. 46. 试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1.充分了解学生。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的差异是绝对存在的。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教师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2,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3,面向每一个学生。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任何学生。47. 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活动必须考虑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方式。

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首先教学认识的对象是间接的,它是现成的、前人的认识结果。其次,教学认识的方式是间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读书、听讲、观察等方式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通过作业、实验等方式应用。3。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4,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学生在 9

教学认识中,不仅仅是掌握各种科学知识,他们的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能力也在经历着变化发展。48. 49. 简述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274 简述教学的任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0. 51. 简述教学活动的本质 常用的教学模式类型 1,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2,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3,是一种师生交往过程。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3,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52. 简述每一条教学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1直观性原则。要求教师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并且要明白直观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而且直观需要讲究把握时机。2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3,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教学。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4,巩固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巩固,保证巩固的科学性,方式的多样化,并且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5,量力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地方把握教学难度。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坚持正确的方向,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进行教学,并且讲究教育艺术。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总结收获。8,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面向每一个学生。53.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程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一“课”。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54. 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系277 罗杰斯主张教师应当把学生的情感和问题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教师自己的发言要有节制。并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以学生为本。2,让学生自发地学习。3,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4,给学生安全感。55. 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保证教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师讲授的概念、原理、事实、观点必须是正确的。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讲授的逻辑清楚,学生的理解才能够清楚。3,10

讲究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水平直接决定着讲授法的效果,因此必须不断注重和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56. 教师在运用讨论法时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1,选好讨论题目。首先,要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题目,其次,要选择难度恰当的题目。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对于未知的东西,任何意见都是有价值的。3,善于引导。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提醒讨论的主题,在结束时帮助学生整理结论和答案。57. 58. 你怎么理解范例教学法P296-297 一节(次)好课应当符合哪些标准?

1,教学目的明确。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都要贯穿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学生活动的设计和安排、教学环节的组织和实施等,都是围绕教学目的进行的。2,教学内容正确。教学内容要科学合理正确。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要求。3,教学方法适当。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正确的教学原则为指导,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紧凑。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教师也不可能真正把课上好。59. 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2,个别化教育将普遍实现。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个别化的教学,以满足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是人们长期追求的教育理想。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下,这种理想得到了实现的条件。教学将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引入促使教师的角色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使教师有更多的智慧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发展的考虑上。60. 教学工作的实施包括哪些基本环节

1,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过程。2,上课。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61. 教师布置作业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的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目的要明确,每作业都要有明确的意图,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训练服务。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要做到时间和难易适度,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独立完成,避免负担过重。3,布置作业时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4,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批改作业,教师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从而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教学。62.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试述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意义

计算机教育的主要任务应当定位在应用层面上,使得每个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一工具。使学生掌握和熟悉各种应用系统、网络系统,尤其是通过使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学习任务。63. 你如何理解、评价班级授课制?今日改革有何举措?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 11

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程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缺点: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改革的举措:1分层教学。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克服了班级教学中同学之间缺乏合作、互助交流的缺点。3,小班教学。64. 二战后新兴了哪些教学方法?你是如何理解并运用的

1,发现学习。2,探究—研讨法。3,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4,暗示教学法。5,范例教学法。6,非指导教学法 65. 66. 试述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和要求 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对学生提出教育要求,有助于很快地整顿学生集体的秩序和纪律,使刚刚建立起来的集体迅速走上正轨,但是教师所提的任何一个教育要求都必须得到全体学生的支持。2,树立正确的共同目标。集体的特征首先是有共同奋斗目标。明确的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好象是黏合剂,它能够把全体成员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集体。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良好集体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生干部队伍的水平,因为他们是集体的领导核心,是群众的带头人。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健康的舆论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67.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任务与重要性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68. 班级组织结构的构成及其构建班级原则

班级组织结构的构成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结构和生生关系结构。原则: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2,目标一致的原则。3,有利于身心反站的原则。69. 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70.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2,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3,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4,配合学校教师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5,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71.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

1,干预与矫正。包括缺陷矫正与早期干预。2,预防与发展。分为:问题预防和发展指导。72. 学校咨询的目标与原则

学校咨询的直接目标是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能自己独立处理。

原则:1,积极关注与信任来访学生。让来访学生感受到咨询者的关怀和信任,是他愿意继续参加咨询并进而产生积极改变的根本前提。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咨询者要切实地、敏锐地从来访学生身上发掘积极的、值得肯定的、有价值的地方,并对学生在咨询过程中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对咨询过程的主动参与是咨询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保密是学生对咨询和咨询者产生信任的基础。73. 简述主要的咨询方法

1,着重调整感情的方法。包括鼓励表达、深入共感和身体放松。2,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包括系统脱敏法,行为契约法以及模仿学习。3,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4,运用游戏及艺术活动。5,运用团体咨询。6,改变环境因素。74. 简述学校咨询的一般过程

1,建立咨访关系。2,澄清和评估问题。3,确定改变的目标。4,促成改变的实现。5,结束咨访关系及追踪咨询效果。75. 76. 良好测验的标准

如何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 1,实用性。2,可信度。3,有效性。4,难度。5,区分度。

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 77. 78. 79. 80. 81.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改革策略 简述如何进行测验的编制 编制测验的要求是什么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P382-384 结合实际谈谈如今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心理学笔记

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3.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意识: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功能:选择、维持、调节。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6.节律(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7.日节律:在人和生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8.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9.随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10.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2.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括三个方面:1对人的知觉。2对社会事情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13.超感知觉

14.感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器官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15.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要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16.记忆:在人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人经验的心理过程。

17.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18.编码: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受和使用的形式。

19.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学习者将传授者呈现的材料加以内化和组织,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再现或加以利用。

20.遗忘:对识记过的信息,不能提取或错误地提取的心理过程。前摄干扰: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的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克服遗忘或提高记忆力:①地点位置法②韵律法③记笔记

21.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感觉寄存器中保存来自各个感官的信息(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对感觉记忆的内容编码加工后得到的信息(记忆)。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22.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

23.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日常概念: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概念。科学概念:是可以用言语进行科学解释其确切内涵的概念。

24.发散思维: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聚合思维是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25.算法式: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26.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归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评价组成。三段论推理、线性推理、条件推理。

27.心理定势(心向):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28.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9.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30.智力:一种综合性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

31.流体智力: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晶体智力: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32.信度(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测量的有效性,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33.能力: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有两层涵义,分别是“所能为者”和“可能为者”。一般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特殊能力:音乐能力、数学能力等。

34.认知能力:接收、加工、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如: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35.操作能力:操作、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劳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6.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

37.离差智商:由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的智商的新的计算方法,是确定个人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38.比率智商:由智力年龄(心理年龄)除以实足年龄而求得的智商。

39.心理测验:在对心理进行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它由一组精心设计的测试题目或项目组成。成就测验: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心理测验。性向测验: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心理测验。

40.心理年龄:通过完成智力测验中一定难度系列题目的多少,计算出的相对应的年龄。41.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42.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的动机。(原因:合作、情谊、归属)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机,包含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工作动机: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有四种理论(X—钱、Y—内驱力、V—价值实现、Z—情感与组织目标)。社会动机:是以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它涉及个人的工作交往,对成就的追求等诸多方面。匮乏动机: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或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后趋于消失。成长动机: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43.认知与期待理论:动机力量=效价X期待(人类的动机不是来自于客观现实而是自身对客观现实的解释)。

44.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45.生理性动机(驱力):个人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

46.心境: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47.道德感: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在认识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48.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由知-情-意系统、心理状态系统、人格动力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构成(自我评价是最重要的条件)。

49.认识方式: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识风格。

50.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体现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是稳定的心理特征。

51.人格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52.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53.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的需要。分为专制型行为方式和服从型。

54.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55.社会助长: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56.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里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57.社会性压力源:主要是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和事件。

58.挫折:个人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59.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60.心理健康: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讲,从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简答题:

1. 观察法的优缺点?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被观察者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很少受到干扰,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是观察法的优点。它的不足之处是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实验者只能消极地等待预期的行为出现,而且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很难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发展,因此观察的结果难于重复。此外,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还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与偏见的影响。

2.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类变量,第一,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是实验条件。第二,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第三,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3. 简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首先,注意不等于意识。一般说来,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是“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提供了选择机制,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而什么东西不可以。只有被注意到的刺激,才能被个体所察觉,进而产生意识。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于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4. 注意的特点与功能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个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5. 简述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果根据周围环境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集合信息过程。在搜集、选择信息过程中,对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此外,社会信息的选择途径也有独特之处。最后,人们的先前经验也会影响到他对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信息的整合过程是在

完成了信息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理,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种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

6. 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不良影响?

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到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产生“一好百好,一差百差”的现象。7. 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感觉系统获取作用于感觉器官上的刺激。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成为人们所能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8.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通过知觉人们可以认识事物的整体,揭示事物的意义。但是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9.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它包含以下几个规律: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

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过去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

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10.简述遗忘的原因

遗忘的原因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可以恢复。干扰分为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11.简述提高记忆的方法。1.地点法又称位置法。地点法的原理是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间建立起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2.韵律法也称口诀法。3.记笔记。用相对精练的字句记下主要的观点,边记边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关联,清晰准确地总结主要的观点和例证。12.记忆的涵义与基本过程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人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保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提取—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编码是指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受和使用的形式。保持也称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提取分为回忆和再认两种表现方式。

13.简述短时记忆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它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收着什么以及正在做些什么。其次,短视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象。第三,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着暂时寄存器的作用。最后,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意愿。14.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需要哪些条件

15.美国Mayer提出的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学习的分类等 16.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段—目的分析法。17.简述思维的过程。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它具有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三个主要特征。思维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实现的,这些思维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1,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和分析相反,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2,比较。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系统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和综合。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

18.什么是问题解决?它有什么特点。问题解决:将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从其初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认知心理学中,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1,目标指向性。即问题的解决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操作系列性。问题解决必须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才能称为问题解决活动。3,认知性操作。问题解决这种目标指向性是依存于认知性操作的。不具备认知性操作的活动,不被看做是问题解决。

19.举例说明各种问题解决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策略的因素;举例说明各种推理(三种推理)问题解决策略:⑴算法式: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⑵启发式: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①手段—目的分析法:其核心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②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以退为进”,爬高山先爬小山。③逆向工作法: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影响问题解决因素:①问题的表征方式②无关信息的干扰③功能固着性,即人们在知觉

一个物体时倾向于从它的一般性功能去认知它。20.创造性的影响因素。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2,人格因素。一些心理学家通过比较高创造性和低创造性个体发现: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3,环境因素。大多数创造性活动都是在人际环境中发生的。人际期望很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创造性表现。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主要通过对个人的活动动机起作用,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促使内部动机发挥作用。4,动机因素。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造性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与激发。动机因素中,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21.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建立目标与意向;训练基本的技巧;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刺激和鼓励好奇心;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传授创造性思维的测量与技术;运用例子。2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由于人们在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生长环境和接受教育等方面都不相同,人和人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和智力的结构两方面。首先,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其次,每个人的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此外,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的形态,即个体智力出现的早晚也有差异。23.学校教育对智力有何影响 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是否接受教育的儿童,以及接受较好教育和较差教育的儿童的智力之间存在着差异。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最明显的方式就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能力不同于知识、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而智力是能力的一个表现方式。24.简述三元智力理论的观点 三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结构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首先,在他看来,智力的内部结构成分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既包括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应付熟悉的事情。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智力的这方面特点又称作情境智力。25.论述智力测验的性质 智力测验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心理测验所具有的性质,智力测验都具有。1,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智力是一种心理特质。所谓心理特质是指使一个人对于较广泛的一类情景稳定地做出同一反应的心理特点,它是建立在对人类大量相似行为进行观察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科学构想,不是客观事物。2,对智力的测验是间接的。智力作为一种心理特质本身

是抽象的,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因此对它的测量只能是间接的,即从行为样例中推理得出。3,智力测量具有误差。任何测量,无论是物理的还是心理的都会出现误差。任何测量进行多次,其结果不会完全一致,智力测量同样存在误差。4,智力测验的工具选用要考虑其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任何测验只有当它被应用于它所适用的目标群体时,才能显示出它的效能。由于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智力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把一个测验应用于目标群体之外的个人或是团体,那么使用其原有的常模来做评定就很不恰当。

26.结合实例说明多元智力理论(见P139-140)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包含7个方面的智力: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27.智力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通过对家庭谱系研究以及双生子的研究,都证明遗传因素对人的智力有较大的影响。遗传因素为人的智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与基础。2,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智力发展有影响。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发展,缺乏母亲抚爱的婴儿,可能出现智力发展上的问题,早期干预对儿童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不过这种积极作用随年龄增长逐步减弱。3,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是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的儿童的智力之间存在着差异。学校教育通过多种途径传授知识技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4,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当然也不例外。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和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28.Guilford智力结构论 P140 29.Das—PASS模型 143 30.效度和信度的分类。效度:1,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消的适宜性程度2,构想效度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或特质3,预测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性。信度:1,再测信度,指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又称稳定性系数。2,评分者信度,是指不同评分者之间在测验结果记分上的一致性。3,内部一致性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或分测验中各题目所测内容的一致性。3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3,从反映特点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情绪与情感的联系:它们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在一起的。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因此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而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了情感的深度,而且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常常饱含着情感。32.表情的种类

1,面部表情,是由面部肌肉和腺体变化来表现情绪的。是人类的基本沟通方式,也是

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2,身段表情,是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如竖起大拇指在许多文化中是表示夸奖的意思。3,语调表情,是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种副语言现象。情绪的四种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33.成就动机的涵义和结构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包含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特征:①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②具有坚定信念③正确的归因方式

34.举例说明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动机是指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藏,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所以,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35.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工作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36.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⑴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有时我们会努力去做某件事,只因为这件事能够给我们带来愉快与喜悦。⑵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即对动机的认知可以通过对情绪的辨别与分析来实现。

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⑴促进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

⑵瓦解作用。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

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笑一笑,十年少)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情绪是人们社交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是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37.心理健康的标准 ⑴有正常的智力水平⑵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⑶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⑷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⑸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38.不同的人压力感差异的主要因素: ①经验②准备状态③认知④性格⑤环境(小环境)39.挫折引起的可能反应:①攻击行为②冷漠③幻想④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

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

40.焦虑障碍的分类:①广泛性焦虑障碍②恐慌障碍③恐惧症④强迫症⑤创伤后应激症

焦虑的应对策略:①认清焦虑状况②克服焦虑(不回避,正面迎战,做记录)③学会放松自己④运用想象减轻焦虑⑤进行理性思考⑥接受专业治疗

第二篇:2010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笔记(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教 育 学 笔 记

名词解释

1. 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和。

2.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19世纪末在德国出现,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郎格、利特。3. 实用主义教育学 4. 制度教育学

5.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6. 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7.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观点见44 8.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9. 学制: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10.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1.教师文化: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成年人这三者构成了教师文化的基本性质。

12.学校制度文化: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

13.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14.管理: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实现改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15.儿童个体发展: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16.学生主体性: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之一,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其基本结构

17.个别差异性:指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18.年龄特征:儿童在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19.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0.教师地位: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

21.教师培训: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帮助教师提高学历水平;二是了解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充实专业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22.教师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

23.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24.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 1

标准和规格要求。

25.人的全面发展: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人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26.智育: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27.德育: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8.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29.美育: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30.教育美育: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

31.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32.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33.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它分为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微观。34.课程论: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35.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6.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7.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38.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39.直观性原则: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40.系统性原则: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41.巩固性原则: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41.量力性原则: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防止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

4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43.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

44.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按时序列的统一,解决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等问题。

45.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46.非指导性教学法: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他以自己“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为基础,将其应用于学校教学领域性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47.发现学习: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既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48.范例教学法:主要倡导者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教育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主张借助精选的教材,通过与范例的接触,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49.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与实践的教学方法。

50.研究—探讨法:在教学过程中,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鼓励学生的语 2

言表达,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发错误的意思的教学方法。51.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52.暗示教学法

53.班级: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54.学生集体

55.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工作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56.班级组织的结构: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结构和生生关系结构。P324-325 57.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58.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评判活动效果。59.教育评价: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来评量教育所期望的一切效果。60.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

61.安置性测验:测验的目的是为了分班、分组。即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进行摸底测验,以检测学生掌握学习新内容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62.形成性测验: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与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63.诊断性测验

64.相对评价(绝对评价)65.形成性评价:

66.法律责任:包括法律规范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义务,还包括了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

67.学校事故: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68.教育国家化: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的一种趋势,被称为教育国家化。

69.教师申诉制度: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70.学生申诉制度: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71.法律救济: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简答或论述题 1. 学习教育学的价值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2.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

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5、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既受其制约,有对他们有反作用。

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3.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4.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结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学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的元理论。

5. 现在教育的基本特征

公共性(大众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是为全体人民服务;

生产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同时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科学性: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要面向世界。

终身性: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6. 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

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二,第二,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7. 简述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8.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途径有那些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

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9. 学校如何实施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学校与家长应当在教育青少年、儿童的过程中建立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配合的紧密联系,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标,协调好学校与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通过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形式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分别给予一般性指导、针对性指导、分类指导和个别指导。10.国家如果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11.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12.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P92-93)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13.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93-94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14.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81-82 15.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重要的因素。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的家庭特点会极大地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孩子。子女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都受到家庭的影响。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相反,糟糕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反作用。对一个儿童来说,对他的身心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是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人是社会的动物,作为群体中一员,其发展深受群体的影响。如果该群体的形成基础是健康的,则对儿童的发展会有促进作用,相反,如果该基础是在不健康的思想下形成的,则会对儿童产生消极的作用。由于社会本身的复杂性,一个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会受到先进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可能受到没落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侵蚀。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能改变、净化和鼓舞人的灵魂,也能损害、压抑和毒化人的灵魂,对成长中的儿童尤其如此。16.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物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17.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普遍特点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无论其身体的发展还是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

2、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明显的差异。

3、阶段性。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4、个别差异性。在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每一个具体儿童的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18.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在遗传、环境和儿童主体的活动三者之间,惟有儿童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真正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遗传物质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会随着儿童的生理成熟的提高而降低。19.杜威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P112-113 20.儿童个体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P116-117 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教育不等于发展。21.教育在儿童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要求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体发展。

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22.学生主体性的内涵。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基本原则122-124 内涵:学生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但是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主体这一特征更为重要。基本原则: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23.中学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4.教师聘任制度的基本特征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

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

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4、教师聘任有严格的程序。25.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那些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26.提高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

首先,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其次,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

再次,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27.教师职业素质要求

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第一,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第一,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第二,教育 6

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第三,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四,教育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3、职业道德素养: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8.教师资格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的能力。29.教师考核的内容与原则

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原则:客观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准确性原则。30.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

主观依据: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即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

客观依据:首先,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其次,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再次,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最后,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31.简述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基本观点159-162 神学的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32.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条件

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3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34.简述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35.学校实施美育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教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2,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3,努力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对象美,并努力促进学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4。发掘并展示学科美。这不仅是美育的需要,也是对各科教学本身的一种促进。36.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最基础的是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主要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纪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内容。3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37.简述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第二,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三,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38.简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功能 39.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244-250 40.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变化下述的答案)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知识与能力。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41.简要评价国内关于课程定义的主要观点

1,课程是知识。其基本思想是: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课程是外在与学习者并凌驾其上的。2,课程是经验。提出只有当学生与知识发生了相互作用,知识才可能真正转化为课程。这样的课程跳出了认识论的范畴,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终结实施课程。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42.课程包括哪些基本范畴?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几个层次

基本范畴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的分类: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2,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即教学目标。43.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第一,宏观的课程设计。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第二,中观的课程设计。将宏观的课程设计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他形式的教材为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第三,微观的课程设计,即教学设计。是教师按照既定的中观设计在课程实施领域进行的再设计。

44.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结合实例拓展)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知识与能力。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45.试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46.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1.充分了解学生。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的差异是绝对存在的。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教师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2,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3,面向每一个学生。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任何学生。47.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活动必须考虑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方式。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首先教学认识的对象是间接的,它是现成的、前人的认识结果。其次,教学认识的方式是间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读书、听讲、观察等方式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通过作业、实验等方式应用。3。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4,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学生在教学认识中,不仅仅是掌握各种科学知识,他们的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能力也在经历着变化发展。

48.简述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274 49.简述教学的任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0.简述教学活动的本质

1,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2,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3,是一种师生交往过程。51.常用的教学模式类型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3,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52.简述每一条教学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1直观性原则。要求教师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并且要明白直观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而且直观需要讲究把握时机。2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 8

学生的积极思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3,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教学。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4,巩固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巩固,保证巩固的科学性,方式的多样化,并且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5,量力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地方把握教学难度。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坚持正确的方向,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进行教学,并且讲究教育艺术。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总结收获。8,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面向每一个学生。53.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程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一“课”。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54.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系277 罗杰斯主张教师应当把学生的情感和问题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教师自己的发言要有节制。并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以学生为本。2,让学生自发地学习。3,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4,给学生安全感。55.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保证教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师讲授的概念、原理、事实、观点必须是正确的。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讲授的逻辑清楚,学生的理解才能够清楚。3,讲究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水平直接决定着讲授法的效果,因此必须不断注重和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56.教师在运用讨论法时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1,选好讨论题目。首先,要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题目,其次,要选择难度恰当的题目。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对于未知的东西,任何意见都是有价值的。3,善于引导。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提醒讨论的主题,在结束时帮助学生整理结论和答案。57.你怎么理解范例教学法P296-297 58.一节(次)好课应当符合哪些标准?

1,教学目的明确。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都要贯穿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学生活动的设计和安排、教学环节的组织和实施等,都是围绕教学目的进行的。2,教学内容正确。教学内容要科学合理正确。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要求。3,教学方法适当。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正确的教学原则为指导,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紧凑。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教师也不可能真正把课上好。59.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2,个别化教育将普遍实现。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个别化的教学,以满足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是人们长期追求的教育理想。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下,这种理想得到了实现的条件。教学将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引入促使教师的角色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使教师有更多的智慧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发展的考虑上。

60.教学工作的实施包括哪些基本环节

1,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过程。2,上课。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61.教师布置作业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的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目的要明确,每作业都要有明确的意图,为学 9

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训练服务。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要做到时间和难易适度,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独立完成,避免负担过重。3,布置作业时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4,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批改作业,教师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从而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教学。

62.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试述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意义

计算机教育的主要任务应当定位在应用层面上,使得每个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一工具。使学生掌握和熟悉各种应用系统、网络系统,尤其是通过使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学习任务。63.你如何理解、评价班级授课制?今日改革有何举措?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程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缺点: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改革的举措:1分层教学。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克服了班级教学中同学之间缺乏合作、互助交流的缺点。3,小班教学。

64.二战后新兴了哪些教学方法?你是如何理解并运用的

1,发现学习。2,探究—研讨法。3,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4,暗示教学法。5,范例教学法。6,非指导教学法

65.试述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和要求 66.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对学生提出教育要求,有助于很快地整顿学生集体的秩序和纪律,使刚刚建立起来的集体迅速走上正轨,但是教师所提的任何一个教育要求都必须得到全体学生的支持。2,树立正确的共同目标。集体的特征首先是有共同奋斗目标。明确的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好象是黏合剂,它能够把全体成员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集体。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良好集体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生干部队伍的水平,因为他们是集体的领导核心,是群众的带头人。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健康的舆论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67.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任务与重要性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68.班级组织结构的构成及其构建班级原则

班级组织结构的构成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结构和生生关系结构。原则: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2,目标一致的原则。3,有利于身心反站的原则。69.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70.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2,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3,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4,配合学校教师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5,协调学校和社区咨 10

询。

71.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

1,干预与矫正。包括缺陷矫正与早期干预。2,预防与发展。分为:问题预防和发展指导。72.学校咨询的目标与原则

学校咨询的直接目标是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能自己独立处理。

原则:1,积极关注与信任来访学生。让来访学生感受到咨询者的关怀和信任,是他愿意继续参加咨询并进而产生积极改变的根本前提。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咨询者要切实地、敏锐地从来访学生身上发掘积极的、值得肯定的、有价值的地方,并对学生在咨询过程中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对咨询过程的主动参与是咨询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保密是学生对咨询和咨询者产生信任的基础。73.简述主要的咨询方法

1,着重调整感情的方法。包括鼓励表达、深入共感和身体放松。2,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包括系统脱敏法,行为契约法以及模仿学习。3,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4,运用游戏及艺术活动。5,运用团体咨询。6,改变环境因素。

74.简述学校咨询的一般过程

1,建立咨访关系。2,澄清和评估问题。3,确定改变的目标。4,促成改变的实现。5,结束咨访关系及追踪咨询效果。75.良好测验的标准

1,实用性。2,可信度。3,有效性。4,难度。5,区分度。76.如何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

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 77.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改革策略 78.简述如何进行测验的编制 79.编制测验的要求是什么

80.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P382-384 81.结合实际谈谈如今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第三篇:2011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教育学与心理学复习资

教 育 学 笔 记

名词解释

1. 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和。2.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19世纪末在德国出现,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郎格、利特。3. 实用主义教育学 4. 制度教育学

5.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6. 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7.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观点见44 8.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9. 学制: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

10.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1.教师文化: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成年人这三者构成了教师文化的基本性质。12.学校制度文化: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13.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14.管理: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实现改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15.儿童个体发展: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16.学生主体性: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之一,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其基本结构

17.个别差异性:指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18.年龄特征:儿童在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 1 的典型特点。

19.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0.教师地位: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

21.教师培训: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帮助教师提高学历水平;二是了解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充实专业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

22.教师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

23.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24.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5.人的全面发展: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人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26.智育: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27.德育: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8.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29.美育: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30.教育美育: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

31.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32.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33.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它分为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微观。

34.课程论: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35.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6.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7.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38.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 2

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39.直观性原则: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40.系统性原则: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41.巩固性原则: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41.量力性原则: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防止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4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

43.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

44.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按时序列的统一,解决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等问题。

45.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46.非指导性教学法: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他以自己“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为基础,将其应用于学校教学领域性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47.发现学习: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既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48.范例教学法:主要倡导者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教育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主张借助精选的教材,通过与范例的接触,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49.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与实践的教学方法。

50.研究—探讨法:在教学过程中,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发错误的意思的教学方法。51.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52.暗示教学法

53.班级: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54.学生集体

55.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工作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56.班级组织的结构: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结构和生生关系结构。P324-325 57.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58.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评判活动效果。59.教育评价: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来评量教育所期望的一切效果。60.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

61.安置性测验:测验的目的是为了分班、分组。即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进行摸底测验,3

以检测学生掌握学习新内容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62.形成性测验: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与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63.诊断性测验

64.相对评价(绝对评价)65.形成性评价:

66.法律责任:包括法律规范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义务,还包括了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

67.学校事故: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

68.教育国家化: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的一种趋势,被称为教育国家化。

69.教师申诉制度: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70.学生申诉制度: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71.法律救济: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简答或论述题 1. 学习教育学的价值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2.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5,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既受其制约,有对他们有反作用。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3.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4.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 4

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结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学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的元理论。5. 现在教育的基本特征

公共性(大众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生产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同时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科学性: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要面向世界。终身性: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6. 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

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7. 简述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8.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途径有那些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9. 学校如何实施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学校与家长应当在教育青少年、儿童的过程中建立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配合的紧密联系,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标,协调好学校与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通过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形式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分别给予一般性指导、针对性指导、分类指导和个别指导。10. 国家如果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11. 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12. 13. 14. 15. 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P92-93)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93-94 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81-82 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行政管理方法。2,法律方法。3,思想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重要的因素。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的家庭特点会极大地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孩子。子女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都受到家庭的影响。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相反,糟糕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反作用。对一个儿童来说,对他的身心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是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人是社会的动物,作为群体中一员,其发展深受群体的影响。如果该群体的形成基础是健康的,则对儿童的发展会有促进作用,相反,如果该基础是在不健康的思想下形成的,则会对儿童产生消极的作用。由于社会本身的复杂性,一个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会受到先进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可能受到没落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侵蚀。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能改变、净化和鼓舞人的灵魂,也能损害、压抑和毒化人的灵魂,对成长中的儿童尤其如此。16. 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物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17. 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普遍特点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无论其身体的发展还是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2,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明显的差异。3,阶段性。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4,个别差异性。在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每一个具体儿童的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18.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在遗传、环境和儿童主体的活动三者之间,惟有儿童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真正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遗传物质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会随着儿童的生理成熟的提高而降低。19. 20. 21. 杜威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P112-113 儿童个体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P116-117 教育在儿童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要求 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教育不等于发展。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体发展。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22. 学生主体性的内涵。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基本原则122-124 内涵:学生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但是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主体这一特征更为重要。

基本原则: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23. 中学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4. 教师聘任制度的基本特征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4,教师聘任有严格的程序。25. 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那些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26. 提高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

首先,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其次,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再次,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

27. 教师职业素质要求

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第一,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第一,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第二,教育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第三,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四,教育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3,职业道德素养: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8. 教师资格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的能力。29. 教师考核的内容与原则

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

原则:客观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准确性原则。30. 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

主观依据: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即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

客观依据:首先,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其次,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再次,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最后,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31. 32. 简述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基本观点159-162 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条件 神学的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33.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34. 简述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35. 学校实施美育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教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2,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3,努力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对象美,并努力促进学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4。发掘并展示学科美。这不仅是美育的需要,也是对各科教学本身的一种促进。36. 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最基础的是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主要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纪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内容。3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37. 简述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第二,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三,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38. 39. 40. 简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功能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244-250 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变化下述的答案)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知识与能力。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41. 简要评价国内关于课程定义的主要观点

1,课程是知识。其基本思想是: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课程是外在与学习者并凌驾其上的。2,课程是经验。提出只有当学生与知识发生了相互作用,知识才可能真正转化为课程。这样的课程跳出了认识论的范畴,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终结实施课程。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42. 课程包括哪些基本范畴?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几个层次 基本范畴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的分类: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2,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即教学目标。43.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第一,宏观的课程设计。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第二,中观的课程设计。将宏观的课程设计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他形式的教材为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第三,微观的课程设计,即教学设计。是教师按照既定的中观设计在课程实施领域进行的再设计。44. 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结合实例拓展)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知识与能力。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45. 46. 试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1.充分了解学生。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的差异是绝对存在的。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教师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2,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3,面向每一个学生。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任何学生。47. 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活动必须考虑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方式。

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首先教学认识的对象是间接的,它是现成的、前人的认识结果。其次,教学认识的方式是间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读书、听讲、观察等方式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通过作业、实验等方式应用。3。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4,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学生在教学认识中,不仅仅是掌握各种科学知识,他们的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能力也在经历着变化发展。48. 简述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274 9

49. 简述教学的任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0. 51. 简述教学活动的本质 常用的教学模式类型 1,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2,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3,是一种师生交往过程。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3,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52. 简述每一条教学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1直观性原则。要求教师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并且要明白直观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而且直观需要讲究把握时机。2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3,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教学。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4,巩固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巩固,保证巩固的科学性,方式的多样化,并且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5,量力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地方把握教学难度。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坚持正确的方向,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进行教学,并且讲究教育艺术。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总结收获。8,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面向每一个学生。53.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程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一“课”。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54. 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系277 罗杰斯主张教师应当把学生的情感和问题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教师自己的发言要有节制。并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以学生为本。2,让学生自发地学习。3,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4,给学生安全感。55. 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保证教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师讲授的概念、原理、事实、观点必须是正确的。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讲授的逻辑清楚,学生的理解才能够清楚。3,讲究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水平直接决定着讲授法的效果,因此必须不断注重和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56. 教师在运用讨论法时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1,选好讨论题目。首先,要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题目,其次,要选择难度恰当的题目。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对于未知的东西,任何意见都是有价值的。3,善于引导。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提醒讨论的主题,在结束时帮助学生整理结论和答案。57. 58. 你怎么理解范例教学法P296-297 一节(次)好课应当符合哪些标准?

1,教学目的明确。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都要贯穿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学生活动的设计和安排、教学环节的组织和实施等,都是围绕教学目的进行的。2,教学内容正确。教学内容要科学合理正确。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要求。3,教学方法适当。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正确的教学原则为指导,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紧凑。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教师也不可能真正把课上好。59. 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2,个别化教育将普遍实现。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个别化的教学,以满足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是人们长期追求的教育理想。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下,这种理想得到了实现的条件。教学将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引入促使教师的角色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使教师有更多的智慧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发展的考虑上。60. 教学工作的实施包括哪些基本环节

1,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过程。2,上课。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61. 教师布置作业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的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目的要明确,每作业都要有明确的意图,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训练服务。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要做到时间和难易适度,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独立完成,避免负担过重。3,布置作业时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4,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批改作业,教师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从而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教学。62.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试述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意义

计算机教育的主要任务应当定位在应用层面上,使得每个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一工具。使学生掌握和熟悉各种应用系统、网络系统,尤其是通过使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学习任务。63. 你如何理解、评价班级授课制?今日改革有何举措?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程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缺点: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 11

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改革的举措:1分层教学。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克服了班级教学中同学之间缺乏合作、互助交流的缺点。3,小班教学。64. 二战后新兴了哪些教学方法?你是如何理解并运用的

1,发现学习。2,探究—研讨法。3,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4,暗示教学法。5,范例教学法。6,非指导教学法 65. 66. 试述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和要求 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对学生提出教育要求,有助于很快地整顿学生集体的秩序和纪律,使刚刚建立起来的集体迅速走上正轨,但是教师所提的任何一个教育要求都必须得到全体学生的支持。2,树立正确的共同目标。集体的特征首先是有共同奋斗目标。明确的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好象是黏合剂,它能够把全体成员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集体。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良好集体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生干部队伍的水平,因为他们是集体的领导核心,是群众的带头人。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健康的舆论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67.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任务与重要性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68. 班级组织结构的构成及其构建班级原则

班级组织结构的构成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结构和生生关系结构。原则: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2,目标一致的原则。3,有利于身心反站的原则。69. 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70.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2,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3,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4,配合学校教师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5,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71.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

1,干预与矫正。包括缺陷矫正与早期干预。2,预防与发展。分为:问题预防和发展指导。72. 学校咨询的目标与原则

学校咨询的直接目标是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能自己独立处理。

原则:1,积极关注与信任来访学生。让来访学生感受到咨询者的关怀和信任,是他愿意继续参加咨询并进而产生积极改变的根本前提。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咨询者要切实地、敏锐地从来访学生身上发掘积极的、值得肯定的、有价值的地方,并对学生在咨询过程中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对咨询过程的主动参与是咨询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保密是学生对咨询和咨询者产生信任的基础。73. 简述主要的咨询方法

1,着重调整感情的方法。包括鼓励表达、深入共感和身体放松。2,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包括系统脱敏法,行为契约法以及模仿学习。3,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4,运用游戏及艺术活动。5,运用团体咨询。6,改变环境因素。74. 简述学校咨询的一般过程

1,建立咨访关系。2,澄清和评估问题。3,确定改变的目标。4,促成改变的实现。5,结束咨访关系及追踪咨询效果。75. 76. 良好测验的标准

如何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 1,实用性。2,可信度。3,有效性。4,难度。5,区分度。

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 77. 78. 79. 80. 81.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改革策略 简述如何进行测验的编制 编制测验的要求是什么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P382-384 结合实际谈谈如今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心理学笔记

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3.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意识: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功能:选择、维持、调节。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6.节律(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7.日节律:在人和生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8.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9.随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10.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2.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括三个方面:1对人的知觉。2对社会事情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13.超感知觉

14.感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器官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15.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要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16.记忆:在人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人经验的心理过程。

17.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18.编码: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受和使用的形式。

19.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学习者将传授者呈现的材料加以内化和组织,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再现或加以利用。

20.遗忘:对识记过的信息,不能提取或错误地提取的心理过程。前摄干扰: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的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克服遗忘或提高记忆力:①地点位置法②韵律法③记笔记

21.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感觉寄存器中保存来自各个感官的信息(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对感觉记忆的内容编码加工后得到的信息(记忆)。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22.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

23.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日常概念: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概念。科学概念:是可以用言语进行科学解释其确切内涵的概念。

24.发散思维: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聚合思维是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25.算法式: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26.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归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评价组成。三段论推理、线性推理、条件推理。

27.心理定势(心向):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28.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9.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30.智力:一种综合性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

31.流体智力: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晶体智力: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32.信度(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测量的有效性,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33.能力: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有两层涵义,分别是“所能为者”和“可能为者”。一般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特殊能力:音乐能力、数学能力等。

34.认知能力:接收、加工、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如: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35.操作能力:操作、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劳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6.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

37.离差智商:由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的智商的新的计算方法,是确定个人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38.比率智商:由智力年龄(心理年龄)除以实足年龄而求得的智商。

39.心理测验:在对心理进行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它由一组精心设计的测试题目或项目组成。成就测验: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心理测验。性向测验: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心理测验。

40.心理年龄:通过完成智力测验中一定难度系列题目的多少,计算出的相对应的年龄。41.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42.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的动机。(原因:合作、情谊、归属)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机,包含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工作动机: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有四种理论(X—钱、Y—内驱力、V—价值实现、Z—情感与组织目标)。社会动机:是以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它涉及个人的工作交往,对成就的追求等诸多方面。匮乏动机: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或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后趋于消失。成长动机: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43.认知与期待理论:动机力量=效价X期待(人类的动机不是来自于客观现实而是自身对客观现实的解释)。

44.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45.生理性动机(驱力):个人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

46.心境: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47.道德感: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在认识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48.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由知-情-意系统、心理状态系统、人格动力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构成(自我评价是最重要的条件)。

49.认识方式: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识风格。

50.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体现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是稳定的心理特征。

51.人格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52.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53.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的需要。分为专制型行为方式和服从型。

54.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55.社会助长: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56.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里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57.社会性压力源:主要是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 的情境和事件。

58.挫折:个人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59.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60.心理健康: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讲,从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简答题:

1. 观察法的优缺点?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被观察者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很少受到干扰,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是观察法的优点。它的不足之处是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实验者只能消极地等待预期的行为出现,而且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很难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发展,因此观察的结果难于重复。此外,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还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与偏见的影响。

2.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类变量,第一,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是实验条件。第二,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第三,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3. 简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首先,注意不等于意识。一般说来,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是“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提供了选择机制,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而什么东西不可以。只有被注意到的刺激,才能被个体所察觉,进而产生意识。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于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4. 注意的特点与功能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个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5. 简述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果根据周围环境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集合信息过程。在搜集、选择信息过程中,对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此外,社会信息的选择途径也有独特之处。最后,人们的先前经验也会影响到他对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信息的整合过程是在完成了信息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理,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种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

6. 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不良影响?

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到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产生“一好百好,一差百差”的现象。7. 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感觉系统获取作用于感觉器官上的刺激。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成为人们所能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8.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通过知觉人们可以认识事物的整体,揭示事物的意义。但是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9.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它包含以下几个规律: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

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过去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

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10.简述遗忘的原因

遗忘的原因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可以恢复。干扰分为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11.简述提高记忆的方法。1.地点法又称位置法。地点法的原理是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间建立起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2.韵律法也称口诀法。3.记笔记。用相对精练的字句记下主要的观点,边记边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关联,清晰准确地总结主要的观点和例证。12.记忆的涵义与基本过程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人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信息进入记忆系统,保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提取—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编码是指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受和使用的形式。保持也称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提取分为回忆和再认两种

表现方式。

13.简述短时记忆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它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收着什么以及正在做些什么。其次,短视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象。第三,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着暂时寄存器的作用。最后,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意愿。14.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需要哪些条件

15.美国Mayer提出的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学习的分类等 16.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段—目的分析法。17.简述思维的过程。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它具有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三个主要特征。思维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实现的,这些思维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1,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和分析相反,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2,比较。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系统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和综合。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

18.什么是问题解决?它有什么特点。问题解决:将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从其初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认知心理学中,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1,目标指向性。即问题的解决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操作系列性。问题解决必须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才能称为问题解决活动。3,认知性操作。问题解决这种目标指向性是依存于认知性操作的。不具备认知性操作的活动,不被看做是问题解决。

19.举例说明各种问题解决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策略的因素;举例说明各种推理(三种推理)问题解决策略:⑴算法式: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⑵启发式: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①手段—目的分析法:其核心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②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以退为进”,爬高山先爬小山。③逆向工作法: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影响问题解决因素:①问题的表征方式②无关信息的干扰③功能固着性,即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从它的一般性功能去认知它。20.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智商分

数之下,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2,人格因素。一些心理学家通过比较高创造性和低创造性个体发现: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3,环境因素。大多数创造性活动都是在人际环境中发生的。人际期望很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创造性表现。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主要通过对个人的活动动机起作用,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促使内部动机发挥作用。4,动机因素。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造性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与激发。动机因素中,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21.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建立目标与意向;训练基本的技巧;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刺激和鼓励好奇心;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传授创造性思维的测量与技术;运用例子。2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由于人们在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生长环境和接受教育等方面都不相同,人和人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和智力的结构两方面。首先,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其次,每个人的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此外,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的形态,即个体智力出现的早晚也有差异。23.学校教育对智力有何影响 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是否接受教育的儿童,以及接受较好教育和较差教育的儿童的智力之间存在着差异。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最明显的方式就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能力不同于知识、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而智力是能力的一个表现方式。24.简述三元智力理论的观点 三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结构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首先,在他看来,智力的内部结构成分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既包括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应付熟悉的事情。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智力的这方面特点又称作情境智力。25.论述智力测验的性质 智力测验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心理测验所具有的性质,智力测验都具有。1,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智力是一种心理特质。所谓心理特质是指使一个人对于较广泛的一类情景稳定地做出同一反应的心理特点,它是建立在对人类大量相似行为进行观察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科学构想,不是客观事物。2,对智力的测验是间接的。智力作为一种心理特质本身是抽象的,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因此对它的测量只能是间接的,即从行为样例中推理得出。3,智力测量具有误差。任何测量,无论是物理的还是心理的都会出现误差。任何测量进行多次,其结果不会完全一致,智力测量同样存在误差。4,智力测验的工具选

用要考虑其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任何测验只有当它被应用于它所适用的目标群体时,才能显示出它的效能。由于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智力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把一个测验应用于目标群体之外的个人或是团体,那么使用其原有的常模来做评定就很不恰当。

26.结合实例说明多元智力理论(见P139-140)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包含7个方面的智力: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27.智力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通过对家庭谱系研究以及双生子的研究,都证明遗传因素对人的智力有较大的影响。遗传因素为人的智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与基础。2,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智力发展有影响。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发展,缺乏母亲抚爱的婴儿,可能出现智力发展上的问题,早期干预对儿童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不过这种积极作用随年龄增长逐步减弱。3,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是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的儿童的智力之间存在着差异。学校教育通过多种途径传授知识技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4,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当然也不例外。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和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28.Guilford智力结构论 P140 29.Das—PASS模型 143 30.效度和信度的分类。效度:1,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消的适宜性程度2,构想效度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或特质3,预测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性。信度:1,再测信度,指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又称稳定性系数。2,评分者信度,是指不同评分者之间在测验结果记分上的一致性。3,内部一致性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或分测验中各题目所测内容的一致性。3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3,从反映特点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情绪与情感的联系:它们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在一起的。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因此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而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了情感的深度,而且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常常饱含着情感。32.表情的种类 1,面部表情,是由面部肌肉和腺体变化来表现情绪的。是人类的基本沟通方式,也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2,身段表情,是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如竖起大拇指在许多文化中是表示夸奖的意思。3,语调表情,是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种副语言现象。情绪的四种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33.成就动机的涵义和结构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包含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特征:①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②具有坚定信念③正确的归因方式

34.举例说明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动机是指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藏,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所以,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35.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工作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36.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⑴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有时我们会努力去做某件事,只因为这件事能够给我们带来愉快与喜悦。⑵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即对动机的认知可以通过对情绪的辨别与分析来实现。

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⑴促进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

⑵瓦解作用。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

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笑一笑,十年少)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情绪是人们社交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是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37.心理健康的标准 ⑴有正常的智力水平⑵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⑶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⑷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⑸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38.不同的人压力感差异的主要因素: ①经验②准备状态③认知④性格⑤环境(小环境)39.挫折引起的可能反应:①攻击行为②冷漠③幻想④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

40.焦虑障碍的分类:①广泛性焦虑障碍②恐慌障碍③恐惧症④强迫症⑤创伤后应激症

焦虑的应对策略:①认清焦虑状况②克服焦虑(不回避,正面迎战,做记录)③学会放松自己④运用想象减轻焦虑⑤进行理性思考⑥接受专业治疗

补充部分

文化教育学: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狄尔泰等人。该学说认为,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的目的就上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世界,从而培养完整人格;所以,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研究教育要采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培养人格的主要途径则是陶冶和唤醒。

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该学派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综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学校对儿童身心发展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1)教育目标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你是如何理解当代儿童发展观的? 答:(1)儿童的发展史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的主体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简述儿童发展的规律性。答:(1)顺序性: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还是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

(2)不平衡性:在连续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期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有明显差异。

(3)阶段性: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共同的典型特点。

(4)个别差异性: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比较,每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上都可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5)分化和互补的协调性:儿童各种生理、心理能力的发展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上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适应环境。

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规定着出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

简述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答:(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和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联系实际谈谈在新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化要求的背景下,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 答:

1、文化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技

(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的兴趣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1)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和运用于实践的能力。(2)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3)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3、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联系实际的内容不设标准答案,请自由发挥)

简述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基本观点。答:(1)神学的教育目的观:主张培养青年对上帝的虔诚信仰为目的。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

(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主张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

(4)教育无目的论:主张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

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答:(1)一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和完整结合。

(2)二是指克服人发展中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发展。

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简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功能

简述中小学的任务有哪些

联系实际论述学校体育的功能和主要任务。答:

1、学校体育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1)健体功能:

首先是指对身体机能的促进作用

其次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再次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2)教育功能:可以理解为体育的价值功能,具体表现在体育活动中对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促进上。

(3)娱乐功能:学校体育能够使学生在劳累之后在体力和精神上得到恢复和放松。

2、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是: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联系实际论述美育的任务和功能。(12分)答:美育的任务主要4四方面: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美育的功能主要由3方面:

(1)美育的直接功能就是“育美”。

(2)美育的间接功能是指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育德、促智、健体功能等。(3)美育的超越功能是指引导学生超越现实生活,形成对人生意趣和教育美学精神的追求。(联系实际的内容不设标准答案,请自由发挥)

泰勒模式: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曾提出过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分别是: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起这些教育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根据这四个问题,泰勒论证了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的课程编制模式。

泰勒关于课程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

答: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围绕四大问题展开(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起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其基本问题(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知识与能力(3)分科与综合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联系新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时代背景论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关系。(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知识与能力(3)分科与综合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以上要点必须展开论述,联系实际的内容自由发挥)

试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答:

1、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围绕着解决四大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对每个问题都进行了实际分析,而后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程序。(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围绕这个问题,泰勒论证了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解决了教育目标的筛选问题、规定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围绕这个问题,泰勒为学习经验的提出和选择制定了5条一般原则,还提出了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必备的4个特征。(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起这些教育经验?

围绕这一问题,泰勒提出了组织学习经验的主要准则和一般程序。(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围绕这一问题,泰勒把评价正式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中,并确定了评价程序的4个步骤。

2、该模式对教育实践的意义在于:

(1)泰勒模式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课程标志模式,其所提出的四个问题是课程设计所不能回避的

(2)许多后来出现的课程设计模式正是在对于泰勒模式反思和批评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泰勒模式是课程设计基础模式。

简述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答:(1)高难度:要将教学建立在高水平之上,促进学生迅猛发展

(2)高速度:只要学生已经掌握了学过的知识,就应当教给他们新知识,以广度求深度(3)理论知识为主导:加强和提高理论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4)理解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要能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应当能够理解知识得来的过程(5)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对于差生要特别注意发展其智力和个性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贯彻系统性原则? 26

答:以学科课程体系和学生发展规律为主,了解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顺序。

(1)按大纲顺序教学。(2)针对学生认识顺序。(3)灵活调整。

你是如何评价班级授课制的?结合教育现实谈谈教学组织形式在当今有哪些新的变化? 答:班级授课制有其优越性也有其局限性。

1、优越性表现在:

(1)效率高,使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2)保证教师主导,使教学活动计划有序。(3)同质性强,有利于学生间相互交流启发。

2、局限性表现在: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2)缺乏实践性和探索性学习。(3)缺乏灵活性。(4)不利于因材施教。

(5)难于保证学生之间展开真正的相互交流和启发。

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一些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纷纷出现,表现出一些新变化。

1、分层(组)教学: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2、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3、小班教学:

(1)压缩班级人数规模(15-25人),以保证教育公平性、公正性,提高教育质量

(2)采用包班制,取消或延缓教师分科年限,以增加师生交流机会,更充分地因材施教。(3)保证给予所有的学生均等的锻炼机会。

探究——研讨法

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这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洛扎洛夫创立了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在该方法中,教师广泛利用环境信息,上课如同游戏、表演,使理智与感情统一,尤其是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你是怎样理解范例教学法的? 答:(1)这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克拉夫斯基创立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并不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是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问题或者事例,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获得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知识结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能力。(2)范例的基本特征: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请你谈谈非指导教学法的运用特点。

答:(1)极大地依赖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

(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

二战后世界教育改革运动后出现了哪些新的教学方法?你是如何理解并运用的? 答:二战后下列新教学方法影响比较广泛

1、发现学习法

这是美国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其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该方法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其弱点是时间花费较多,且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2、探究-研讨法

这一方法没有严格的程序,但是有下列主要特点:(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3)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4)肯定学生再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3、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这是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纲要信号图式就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它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教学中以这种图表为辅助依据,通过各种信号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从而使教学有效贯彻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4、暗示教学法

这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洛扎洛夫创立了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在该方法中,教师广泛利用环境信息,上课如同游戏、表演,使理智与感情统一,尤其是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5、范例教学法

这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克拉夫斯基创立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并不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是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问题或者事例,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获得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知识结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能力。

6、非指导性教学法。〔p298-299〕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不重视技术,只重视移情性理解,无条件尊重和真诚等态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试述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和要求。

答:一般教学过程由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这四个环节构成。

1、备课: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要做好3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包括学习大纲、研究教材、阅读教参等3方面工作。

(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兴趣,班级一班状况和个体状况等。

(3)设计教学过程:编写出学年进度、单元教学、课时教学等3个计划。

2、上课: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

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适当。(4)教学过程紧凑。

(5)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3、布置和批改作业:是上课的延续。

(1)作业大致有4类:阅读、口头、书面、实践。

(2)布置作业要遵循4个要求:符合目的、分量适当、时间明确、及时批改。

4、课外辅导:上课的补充和辅助,主要有个别和小组两种辅导形式。

讨论法有什么特点?它与探究-研讨教学方法在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答:

1、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1)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能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2)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

(3)其缺点是易受学生水平限制,容易出现讨论流于形式或脱离主题的情况。

2、探究-研讨法没有确切的定义,但是有一些主要特点:(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3)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4)肯定学生再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3、这两种教学方法在运用上的主要不同是:

(1)两种方法的第一个步骤不同。讨论法是由教师事先选好包含有关学科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的一个较大的论题,并要求学生事先准备;而探究研讨法则是由教师提供一则具体的材料,这个材料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经历。(2)两种方法所追求的结果不同。讨论法最终要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商量和探讨达成共识,从而获取知识;而探究研讨法并不在乎最终学生能否形成共识,获取知识,它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学生社会性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

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

学生集体有哪些教育作用?联系工作实际谈谈班主任如何组织与培养学生集体? 答: 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有: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易接受;(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要组织培养学生集体,首先要了解学生集体形成的三个阶段:(1)初始阶段:组织和团结集体(2)第二阶段:初步建立核心和舆论

(3)趋于成熟并和谐发展的阶段:集体开始成为真正的教育手段

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3)建设一支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联系实际的内容不设标准答案,请自由发挥)

班主任的主要任务

.联系实际,谈谈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答:

1、首要任务:组建良好的班集体。

2、中心任务: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具体包括:(1)培养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2)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3)指导本班班委会、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工作。

(4)通过合理地组织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卫生保健工作。(5)评定学生操行。

(6)做好与本班学生家长联系工作。

(联系实际的内容不设标准答案,请自由发挥)

标准化测验:在试题编制、施测和评分过程中有着严格的规范的测验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中进行的、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改革策略。答:(1)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从多个视角、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

(2)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使评价指向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提高。

(3)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坚持以找优点为评价的出发点,坚持以个体为主的评价标准,突出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请结合实际工作谈谈现今中小学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答:

1、现存问题:单纯从学生学业成绩这一个方面去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不仅会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对教学改革形成阻力。具体表现在:

(1)重知识轻能力,助长死记硬背,加重学习负担。(2)片面追求分数,不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机。(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4)制约教学改革。

2、发展和改革策略:

遵循现代教育评价的基本特点,注重评价的形成性功能,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倡导自我评价,尊重被评价者的感受。

(1)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从多个视角、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

(2)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使评价指向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提高。

(3)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坚持以找优点为评价的出发点,坚持以个体为主的评价标准,突出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校事故侵权行为的特征。答:(1)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2)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人身权(3)必须是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

简述我国教育法体系的构成。(1)教育法(2)部门教育法(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教师的义务。答:(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激化,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教育

(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答:(1)学校所处的社会关系可分为教育行政关系和教育民事关系。

(2)当学校参与行政法律关系,取得行政权利和承担行政义务时,它就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应由行政法规定它的法律地位。

(3)当学校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时,它就是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教育法》规定学校具有法人资格。

学校的义务。答:(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我国教师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哪些? 答:(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激化,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教育

(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试述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答:1、教育是为儿童发展服务的一种特殊手段,能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通过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利用,使得自身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力高于其它手段。

(2)教育通过对社会生活需求的反映,使得自身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相一致。

2、要保证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发展的科学性,必须做到:(1)教育目标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2.简述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答:(1)高难度:要将教学建立在高水平之上,促进学生迅猛发展

(2)高速度:只要学生已经掌握了学过的知识,就应当教给他们新知识,以广度求深度(3)理论知识为主导:加强和提高理论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4)理解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要能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应当能够理解知识得来的过程(5)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对于差生要特别注意发展其智力和个性品质 3.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答:(1)学校所处的社会关系可分为教育行政关系和教育民事关系。

(2)当学校参与行政法律关系,取得行政权利和承担行政义务时,它就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应由行政法规定它的法律地位。

(3)当学校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时,它就是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教育法》规定学校具有法人资格。4.如何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 答:(1)确定评价标准,进行全面衡量(2)进行多元评价,增强自我评价

(3)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听课和评课活动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者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学校德育能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生何种性质的影响.简述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改革策略。

答:(1)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从多个视角、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

(2)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使评价指向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提高。

(3)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坚持以找优点为评价的出发点,坚持以个体为主的评价标准,突出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第四篇: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名词解释

ww w.5 Y k j.CoM文

章 来源

1、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言之就是教育。

2、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

3、教育者:教育者是教教育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导性和社会代表性。

4、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对象,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5、教育措施:措施是教育活动的实施手段和方法,包括教育工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等。

6、双轨制:在资本主义的学校制度有两个相互独立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

7、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的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活动就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机构来实施的。

8、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些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9、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

10、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如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校园面积、校园布置、学校建筑、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等,都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

11、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

12、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同其他领域的管理一样,也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学校的管理对象是指学校的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他们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客体或被管理者。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只要在沟通过程中的任何一个五一节上遇到干扰,使信息传递受阻或造成差错,就算不上沟通。

13、遗传决定论:以柏拉图为代表,其观点认为人性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物点所决定的。

14、环境决定论:以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代表,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获得的教育引导。

15、辐合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16、儿童个体的发展: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生生理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17、教师:1993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3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8、教师资格: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条件》规定,依照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丧失教师资格的,他将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19、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

20、教师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

21、教师的地位:

1、从历史的角度上看,社会对教师的工作都相当尊重;

2、从现实的角度上看,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对于稳定教师队伍、加速普及义务教育、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2、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主题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蔡德总的质量标准与规格要求。

23、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以涂尔干为代表,认为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依赖于社会,教育质量规格只能以社会的需要来规定。

24、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以卢梭为代表,其观点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人的本性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的发展,所以应当依据个人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25、德育: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6、智育: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27、体育:体育是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28、美育: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29、技能:技能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写作的能力。

30、课程: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的身心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的。

3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分别地从各门学科中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他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3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发展能力。

33、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4、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叫法上的基本要求。

35、教科书:教科书简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36、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计划与安排。

37、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或“班级教学”它是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38、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介导的教学法。是指是教学过程中,从獐儿童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物点出发,在教师引导下,围绕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的思维活动,亲自探究和主动发现有关知识,从而产生新的领悟,得出相应的结论的学习方法。

39、教学: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40、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则指以某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度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41、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师生相配作用的活动。

42、直观性:直观性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43、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4、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45、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46、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中要适合学生发展水平。

47、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了。

48、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9、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他的基本形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具体地说,又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50、谈话法:是在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形式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51、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进行了学习。

52、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教学方法。暗示教学法采取与传统教学完全相反的做法,上课如同游戏、表演。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理是:广泛利用环境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53、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为其组织的多种教育活动,长期使学生得到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54、班级:是指将年龄相近,知识水平程度基本相同,有共同学习任务的一年级学生编成有固定的人数的学生群体。

55、班主任:班主任是受学校委托,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和班的教育目标全面负责和主持一个教学班各项具体工作的教师。

56、班集体:指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积极分子骨干,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自觉和纪律,良好的民主氛围的班级。

57、少先队:全称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58、学校咨询与辅导: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了诊断矫治的过程。

59、心理健康辅导:指学校咨询工作都通过课程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上的辅导和帮助,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60、信度:又称可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测试仪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1、效度:也称测验的有效性,指一次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

62、相对评价:相对评价是在群体中进行对比,这时衡量标准是相对的。

63、绝对评价:绝对评价是与预定的标准对比,只要达到标准,就称为合格。

64、形成性测验: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

65、总结性测验: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阶段总结分析。在一个段落或一门课结束后,老师会编制一套试题,全面考察学生的掌情况。

66、问卷调查:是一种书面调查方法,是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以了解被访者的意见和看法的研究方法。

67、实验法:设计某种新措施,然后用于实践中,考察其实际效果的研究方法,它有一种实施过程:

1、提出假设;

2、选择实际实验对象;

3、控制无关因素;

4、推行研究新计划;

5、对比前后测成绩,检验假设。

ww w.Y k j.CoM文

章 来源

第五篇: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笔记

教育学笔记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 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 前制度化教育 到 制度化教育 再到 非制度化教育 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 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

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 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考点: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群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 代化(简答)

$2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填空)

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 在论语中。(选择,填空)

考点: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克己复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战过后期,《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 教育思想遗产。《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设计了从基 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学不 足邋 等”,即循序渐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梅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

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米尔》(1762)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考点:规范教学的建立通常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835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提纲》,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贡献在于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形成了 教师中 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的特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笔记

(二)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2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它指的好似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 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 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考点: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教育资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3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与应用;第三次是信息技术革命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标志。

$4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考点: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界说

考点: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

2.学校文化的特征

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的传统为己任

d。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的物质化有二中表达方式:一,学校环境文化 二,设施文化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

一、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规章制度,三,角色规范

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的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

一、认知成分;

二、情感成分;

三、价值成分;

四、理想成分

考点: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三)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的特征:1.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

2.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

3.多样性 4.互补性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笔记

(三)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概念: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像 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2.外铄论(考点)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

1.个体身心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的个别差异性

$2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2.遗传素质的意义:

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c。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 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a.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b.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c.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学校对个体的特殊功能表现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遗存的社会条件,去发挥它的作用,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去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4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考点:初中生:

13、14--

16、17岁,处在少年时期,心理学家将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里断乳期”。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笔记

(四)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意义和作用

考点: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教师)

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考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

$2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础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3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意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考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 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笔记

(五)第五章 学生与老师

$1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事教育的课题。(辨析)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 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有关法律中规定的未成年学生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受教育权。

$2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笔记

(六)第六章 课程

$1 课程概述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选择、填空)

课程概念又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作,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问答题: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

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 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其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受性

4.课程理论

$2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知道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3 课程设计

一、什么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教学计划(课程设计)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育计划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性。

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一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学大纲的构成:说明部分、文本部分。

$4 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5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该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a。背景评价

b。输入评价

c。过程评价

d。成果评价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笔记

(七)第七章 教学(上)

$1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简答)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简介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辨析: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时间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简述: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为什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3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都属于教学原则的范围。

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案例分析

二、教学方法

1.概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c。学生特点 d。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谈话法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笔记

(八)第八章 教学(下)

$1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备课:包括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a。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b。课题计划 c。课时计划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二、上课

1.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单一课 综合课

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考点)

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学业的检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的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了结果。$2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未为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程固定的班级,根据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班级授课制是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而出现的。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梅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背景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直到现在班级授课制仍然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a。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b。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c。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d。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离;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因材施教。

3.分纲教学制

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3 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1.对教学策略的理解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a。综合性

b。可操作性

c。灵活性

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可按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区分

a。内容型

b。形式型

c。方法型

d。综合型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笔记

(九)第九章 德育

$1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简答)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

四、德育内容

1.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

4.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a。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b。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c。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2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发展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要素组成的。

2.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a。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b。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填空)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程的基础。

a。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简答)

b。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c。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d。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3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概念: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e。因材施教原则

二、德育的途径

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三、德育的方法

概念: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总和。

2.德育的基本方法:(简答、填空、选择)

a。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使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使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e。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笔记

(十)第十章 班级管理

$1 班级管理的意义

班级概念: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管理

概念: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管理资源是指: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

2.班级管理的功能:(简答)

a。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b。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c。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常规管理

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 马卡连柯

是指班主任级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

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 德鲁克

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3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性。

2.班级管理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4 班集体的形成

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融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a。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b。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c。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下载2011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 2.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是:美国教育......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学:“教育学”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库之名词解释、简单及论述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库之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学习准备、关键期、学习、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习得性无助、自我效能感、知识同化、迁移、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1、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2、每小题1分,3、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4、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述简答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生产开发使用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2:战略性人力资源:战略导向协同各项职能活动,保持竞争力和达到目标 3: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为了目标,通过培训发......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完整电子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

    在职教育硕士历年真题(1998--2013)教育学及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无答案)

    教育学 名词解释: 1998:学制、学科课程、校园文化、教学原则、体育 1999:个体发展的内发论、智育、综合课程、教学策略、陶冶教育法 2000:外铄论、劳动技术教育、活动课程、教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名词解释 简答论述(合集五篇)

    环境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强制力保障和推动的,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调整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环境法特征:1环境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