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库之名词解释、简单及论述

时间:2019-05-12 23:3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库之名词解释、简单及论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库之名词解释、简单及论述》。

第一篇: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库之名词解释、简单及论述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库之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学习准备、关键期、学习、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习得性无助、自我效能感、知识同化、迁移、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问题与问题解决、启发式策略、创造力、学习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领会监控、策略的完形训练、品德与道德、态度、移情、角色扮演、审美认知、审美倾向、教学效能感、教学监控能力、微格教学、先行组织者、双向细目评价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程序教学、掌握学习、认知风格、群体与集体、从众与服从、非正式群体、课堂纪律、问题行为、测量与测验、成就评价和特征评价、标准化成就测验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库之简答题

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2、根据小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提出教育建议。

3、举例分析学习、人类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的区别。

4、分析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5、学校实施强化的要求是什么?

6、怎样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7、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8、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9、举例说明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

10、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11、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2、简要说明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

13、举例说明如何矫正不良品行?

14、举例说明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哪些成分?

15、从哪些方面分析教学内容?

16、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7、教学内容的组织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18、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有什么特点?

19、常见的课堂纪律问题有哪些?如何处置?

20、教学评价有什么意义?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库之论述题

1、举例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2、论证发展、学习、教育之间的关系

3、简要评价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4、举例分析成就动机的培养

5、根据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条件,举例说明如何设计教学过程?

6、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举例说明如何设计一个动作技能的教学过程?

7、试论述创造力的培养

8、根据品德形成的过程与影响因素,讨论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9、根据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和自己的人格特征设计自己的未来形象。

10、举例论证差生和优生的主要区别,并提出差生的教育措施。

11、如何根据群体心理的基本原理管理课堂纪律?

12、如何编制一份好的测验?

第二篇: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简答题

心理学的任务:基本任务是:

1、描述:心理事实

2、揭示心理规律

3、指导实践活动。

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1)、掌握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掌握心理保健知识,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并指导学生的心理保健。

3)、掌握心理学原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知觉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

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再现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意志行动及特征分析?

意志是受意识的支配和调节。意志行动(受意识支配、表现意志的行动),即意志的外部表现特点:1)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2)意志行动与史服困难相互联系。

在复习中,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是什么?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提高复习自觉性。

2)合理安排复习时间:1及时复习2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

3)得习方法多样化,要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

4)采用记忆术,提高记忆效果。

感觉的心理规律?

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间的相互作用4)联觉

个性的特征

个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可塑性、一般性、独特性、社会性、生物性等特征。

影响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生物因素(物质基础)2)环境因素(决定作用)3)实践活动4)自我教育.气质的特征?

1)气质的动力特征2)气质是先天性的个性心理特征3)气质的独特性4)气质的稳定性、可变性。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关系密切、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1)气质可使同一性格者有不同的表现,2)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速度,3)性格可制约气质的表现并改造气质。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气质是附属。

性格的结构特征?

1)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2)能力发展的类型差异3)早晚差异4)性别差异

教师的智力品质?

1)灵活的思维能力2)敏锐的观察能力3)准确迅速的记忆力4)丰富生动的想象力5)富有成效的创造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1)组织教学能力2)言语表达能力3)了解学生的能力4)独立创造能力5)实际操作能力6)适应新情境

教师的意志特征?

1)实现教育目的的自觉性与坚韧性2)进行教育决策的果断性3)处理师生矛盾的自制性。

树立教师角色威信的意义?

1)是学生接受教育引导的心理基础2)是点燃学生积极传感的火炬3)教师威信是增强榜样力量的条件。

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有那些?

1)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的矛盾,2)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3)主观高期望与工作实际效果的矛盾4)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协作性的矛盾。

/ 4

如何调适教师心理冲突?

1)充实提高、自勉自慰2)期望适度、不断成功3)情绪乐观、充满师爱4)宽的待人、乐交善处

知识巩固的途径与方法?

1)提高学习的自觉性2)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3)科学使用各种标记方法(正确利用机械识记、必须重视无意识记、合理安排识记材料)4)合理组织复习。

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

1)审题并形成课题的映像2)响应知识的重视3)课题的类化4)做出解题判断,并向实践转化。

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

1)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与巩固程度2)智力水平3)课题的性质4)当时的心理状态。

动作技能怎样培养?

1)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2)掌握有关知识和正确的练习方法3)根据技能形成各阶段的特点,适当分配联系的次数和时间4)提供信息反馈,提高练习效率。

学习的特点?

1)目的的特殊性2)安排的计划性3)知识的间接性4)过程简短性5)数量的丰富性。

提高学生学习策略的方法?

1)适当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2)给学生提供灵活使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3)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注意策略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便来考虑?

1)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2)加强对学习任务的理解3)尽可能使学习活动有意义。

为提高记忆策略的水平,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高学生记忆的元认知水平2)尽可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记忆方法。

学习策略的构成要素?1)元认知知识和体验2)学习的调节与控制3)学习方法。

学习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

1)从“他律”到“自律”2)从效果到动机3)从他人到自己4)从片面到全面。

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

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绪体验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3)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具体的途径和方法?

1)行为模仿2)行为重复3)有意练习4)与坏习惯作斗争。

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主观因素

10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2)异常的情感3)意志薄弱4)不良行为习惯。

如何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1)提高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2)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3)针对不同的意志品质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幼儿期词汇发展的特点?

1)词汇数量的增加2)词类范围扩大3)词义理解的加深4)积极词汇增长。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1)具体形象性思维2)抽象逻辑性思维萌芽3)言语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

1)情绪稳定性逐渐提高2)情绪控制力增强3)社会情感开始发展且逐步丰富和加深。

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

1)创造条件,让幼儿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2)重视对幼儿言语能力的训练3)注意发挥成人言语的榜样作用。

儿童的学习内部动机分类?

1)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是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2)为了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3)为了个人前途而学习4)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学习。

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症状?

1)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2)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3)其他方面问题,如发育迟缓、品德问题等。

学习障碍儿童的预防和矫治?

1)避免可能造成损伤的因素2)注意儿童心理健康,培养健康人格3)关心儿童的学习,及早提供对差生帮助,使

/ 4

他们能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

1)提供特殊教育2)记性行为矫正

小学生思维的智力品质特点?

1)随着年级增高而逐步发展2)抽象逻辑思维还缺乏自觉性3)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1)小一到小三处于上升时期,小一到小二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2)小三到小五处于平稳阶段,起年级见无显著差异3)小五到小六有处于第二个上升期。

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

1)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虽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的,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的支持2)从少年期开始已有可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辨证思维规律3)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中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想象十分丰富、生动、而又十分复杂的其表现在: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2)想象的创造性不断发展3)想象的现实性不断提高。

初中生在哪些情况下易出现反抗行为?

1)独立意以受阻碍2)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防碍3)当个性伸展受阻碍4)当成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中观点,中学生拒绝盲目接受。

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那些变化?

1)情感上的脱离2)行为上的脱离3)观点上的脱离4)榜样作用的削弱。

影响高中声自我概念的因素?

1)生理因素2)认知水平3)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4)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

心理教育完成的任务?

1)心理素质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二者关系十分密切“1)德育中包含心理教育的内容2)从二者的内容看,二者都侧重子人的社会化教育3)二者不同之处,心理教育侧重个体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而德育则侧重与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4)二者相辅成,但不能相互代替。

心理教育与智育关系?

1)智育中,心理学起十分重要作用,智育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心理规律,非智力因素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2)心理教育是智育的基础,侧重于人的自我认识的提高,侧重于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3)智育体现子教学,教学蕴含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渗透与各学科教学。

心理教育与体育关系?

1)体育中包含着某些心理教育内容,2)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与体质的增强也有重要影响。

心理教育工作的意义?

1)对学校教育工作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是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2)其目标是,让学校产生最佳心理环境,让班集体产生最佳心理氛围,让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3)社会角度,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保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保证家庭幸福的需要4)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①促进学生学业成功②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③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

如何理解学校心理辅导?

1)学校心理辅导的顺利进行,必须的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为基础2)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帮助的过程3)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潜能开发。

心理辅导的目标?

学校心理辅导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促使学校教育一致的总目标的实现。中间目标:1)培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2)初步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3)学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发展自己健全的性格5)促进智力的正常发展。

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

1)学习辅导2)生活辅导3)职业辅导。

确定心理教育课目标的原则?

/ 4

1)超前的社会适应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操作性原则4)情感体验原则5)针对性原则

诱导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从教师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上看,教师扮演多重角色2)该模式重要环节是教师能够在班级中创设、确立并维持一个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信赖和理解的和谐气氛3)还模式主要方式是活动与教师的诱导相结合,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充分展示内心世界,在群体互动中达到互助和自助。

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功能主要表现?

1)使学生适应学习2)为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形成、思想品德、审美素质发展提供心理基础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学科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条件?

1)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2)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3)掌握必备的心理教育技能。

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指导思想?

1)快乐学习,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2)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学习负担适度,留给学生一块自由发展的空间,4)正确鼓励学生,不滥用惩罚5)让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6)每个教师都应成为”心理指导者"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1)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2)进行学法指导3)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智力训练和能力培养4)杜绝对学生的不良刺激5)锻炼坚定的意志6)培养活跃的思维7)陶冶积极的情感8)炼就字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班主任工作中的 批评艺术?

1)批评要合理2)批评与教育相结合3)批评要及时4)批评要考虑错误的原故5)批评要和风细雨6)不要当众批评7)批评要带有鼓励8)批评不要七嘴八舌。

/ 4

第三篇: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填空题

1、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和指导实践活动。

4、注意的功能为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5、根据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类型。

6、有意注意 是主动的、自觉的注意,是注意的各哦机形式。

7、德国心理学家为解释知觉的整体现象曾经归纳出多种原则,其中主要有接近性、相似性、闭合性和连接性等原则。

8、记忆的种类有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9、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组成。

10、识记的是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

11、根据思维所凭借的对象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3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思考途径,探索各种可能结论思维。

14、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以及具体化、系统化等环节。

15、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6、意志是受意识的支配和调节,经过克服困难及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7、需要、动机和兴趣都是人的个性倾向性即个体动力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他成分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8、兴趣的品质包括:指向性、广博性、持久性和

兴趣的效能性。

19、智力的核心内容是(抽象思维能力)

20、人在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诸方面都会表现出类型差异。

21、根据个体的理智、情绪、意志在性格结构中占据的优势情况,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性、情绪型和一致型。22、1990年情感智力概念被正式提出。

23、实现教育目的自觉性与坚韧性是教师的一致特征。

24、态度形成一般要经过“顺从到认同再到内化”三个阶段。

25、态度的转变过程一般为“解冻--变化--凝固”三个阶段。

26、教师威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权利另一个是人格影响即教师本人履行职责的努力和成效。

27、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

28、学习需要以个体的一定成熟为其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

29、经验和施展证明,成熟受用尽废退的自然 法则所支配。

30、学习必须适应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

31、审题要求学生在理解题意的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课题的影响。

32、技能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联系,使活动方式能够极少需要意识控制,能顺利、完善地进行时才形成。

33、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34、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

35、学习策略主要有元认知识和体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以及学习方法三个要素构成。

36、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指导、调节着学习者的认识过程。

37、监控学习进程,实际上就是根据确定的学习计划,检查评估学习方法与各种学习因素相符程度的过程。

38、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学习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学科学习直接相关的专用型的学习方法;一类是通用性较强的通用型学习方法。

39、知觉策略是指知觉过程中,在元认知活动作用下,家感觉通道,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有机构合起来的一种机制。

40、概念学习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寻找事物或现象分类的依据。

41、规则的发展学习是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42、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即算法和启发式。

43、一般说来预习有读、划、批、写、思、做等步骤。

44、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依赖与整个社会的存在。

45、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品德是通过个体反映了社会道德,它依赖和制约于个体。

46、一般认为,品德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几种心理成分,即由知、情、意、行四个部分构成。

47、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

48、道德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49、研究表明,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只有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

50、从少年期开始,比较自觉的、稳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51、人对自己行为的评定叫做自我评估。

52、一个人的道德评价水平同他所掌握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成熟和智慧也有关。

53、儿童的活动主要是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

54、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55七岁时儿童所掌握词汇的数量大约为三岁时的4倍。

56、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包括兴趣、害怕、快乐、依恋。

57、韩进之等人的研究表明,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58、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

59、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60、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61、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

62、道德情感的内容极其丰富,比如自尊感、友谊感、荣誉感、信任感、事业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阶级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感、革命人道主义感等。其中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是一个人的道德倾向性的核心,是标志品德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他们在人的整个道德情感中占有重要地位。

63、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64、与儿童相比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与性质都与幼儿存在完全不同的特点。

65、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的。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66、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67、(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原因。

68、(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程)是第二原因。

69、(独立意志)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第三原因。

70、作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就总体情况而言,其重心应该是心理素质教育。

71、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成功。

72、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正常的、健康的成长发展。

73、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

74、心理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背景教育。

75、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帮助的过程,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潜能开发。

76、学校辅导内容为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77、心理辅导的途径: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团组辅导、学科渗透、家庭辅导。

78、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成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

79、心理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包括:诱导式、自我分析模式、主体参与模式。

80、心理教育课的整个环节包括:确定主题、课前准备、上课。

81、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全体、和谐、互动特征。

8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必须抓好课前设计环节,课堂组织环节,师生交往环节。

83、对学生的心理偏差为偏爱、偏信。

84、班主任教育权威体现的是权利和威信的有机统一。

85、可以将班集体氛围归结为:人际、学习、教育、教师、群体、文化氛围等。

第四篇:2011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2011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教育学与心理学复习资

教 育 学 笔 记

名词解释

1. 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和。2.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19世纪末在德国出现,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郎格、利特。3. 实用主义教育学 4. 制度教育学

5.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6. 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7.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观点见44 8.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9. 学制: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

10.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1.教师文化: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成年人这三者构成了教师文化的基本性质。12.学校制度文化: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13.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14.管理: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实现改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15.儿童个体发展: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16.学生主体性: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之一,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其基本结构

17.个别差异性:指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18.年龄特征:儿童在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19.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0.教师地位: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

21.教师培训: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帮助教师提高学历水平;二是了解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充实专业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

22.教师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

23.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24.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5.人的全面发展: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人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26.智育: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27.德育: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8.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29.美育: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30.教育美育: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

31.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32.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33.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它分为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微观。

34.课程论: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35.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6.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7.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38.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39.直观性原则: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40.系统性原则: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41.巩固性原则: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41.量力性原则: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防止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4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

43.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

44.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按时序列的统一,解决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等问题。

45.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46.非指导性教学法: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他以自己“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为基础,将其应用于学校教学领域性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47.发现学习: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既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48.范例教学法:主要倡导者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教育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主张借助精选的教材,通过与范例的接触,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49.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与实践的教学方法。

50.研究—探讨法:在教学过程中,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发错误的意思的教学方法。51.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52.暗示教学法

53.班级: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54.学生集体

55.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工作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56.班级组织的结构: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结构和生生关系结构。P324-325 57.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58.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评判活动效果。

59.教育评价: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来评量教育所期望的一切效果。60.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

61.安置性测验:测验的目的是为了分班、分组。即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进行摸底测验,以检测学生掌握学习新内容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62.形成性测验: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与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63.诊断性测验

64.相对评价(绝对评价)65.形成性评价:

66.法律责任:包括法律规范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义务,还包括了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

67.学校事故: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

68.教育国家化: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的一种趋势,被称为教育国家化。

69.教师申诉制度: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70.学生申诉制度: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71.法律救济: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简答或论述题 1. 学习教育学的价值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2.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5,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既受其制约,有对他们有反作用。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3.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出现了专门 4 的教育研究机构

4.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结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学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的元理论。5. 现在教育的基本特征

公共性(大众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生产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同时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科学性: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要面向世界。终身性: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6. 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

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7. 简述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8.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途径有那些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9. 学校如何实施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学校与家长应当在教育青少年、儿童的过程中建立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配合的紧密联系,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标,协调好学校与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通过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形式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分别给予一般性指导、针对性指导、分类指导和个别指导。10. 国家如果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11. 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12. 13. 14. 15. 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P92-93)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93-94 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81-82 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行政管理方法。2,法律方法。3,思想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重要的因素。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的家庭特点会极大地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孩子。子女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都受到家庭的影响。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相反,糟糕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反作用。对一个儿童来说,对他的身心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是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人是社会的动物,作为群体中一员,其发展深受群体的影响。如果该群体的形成基础是健康的,则对儿童的发展会有促进作用,相反,如果该基础是在不健康的思想下形成的,则会对儿童产生消极的作用。由于社会本身的复杂性,一个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会受到先进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可能受到没落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侵蚀。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能改变、净化和鼓舞人的灵魂,也能损害、压抑和毒化人的灵魂,对成长中的儿童尤其如此。16. 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物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17. 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普遍特点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无论其身体的发展还是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2,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明显的差异。3,阶段性。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4,个别差异性。在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每一个具体儿童的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18.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在遗传、环境和儿童主体的活动三者之间,惟有儿童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真正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遗传物质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会随着儿童的生理成熟的提高而降低。19. 杜威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P112-113 6

20. 21. 儿童个体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P116-117 教育在儿童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要求 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教育不等于发展。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体发展。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22. 学生主体性的内涵。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基本原则122-124 内涵:学生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但是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主体这一特征更为重要。

基本原则: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23. 中学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4. 教师聘任制度的基本特征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4,教师聘任有严格的程序。25. 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那些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26. 提高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

首先,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其次,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再次,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

27. 教师职业素质要求

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第一,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第一,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第二,教育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第三,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四,教育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3,职业道德素养: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8. 教师资格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 7

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的能力。29. 教师考核的内容与原则

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原则:客观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准确性原则。30. 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

主观依据: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即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

客观依据:首先,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其次,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再次,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最后,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31. 32. 简述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基本观点159-162 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条件 神学的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33.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34. 简述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35. 学校实施美育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教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2,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3,努力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对象美,并努力促进学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4。发掘并展示学科美。这不仅是美育的需要,也是对各科教学本身的一种促进。36. 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最基础的是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主要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纪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内容。3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37. 简述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第二,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三,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38. 39. 40. 简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功能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244-250 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变化下述的答案)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知识与能力。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 8

成和提高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41. 简要评价国内关于课程定义的主要观点

1,课程是知识。其基本思想是: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课程是外在与学习者并凌驾其上的。2,课程是经验。提出只有当学生与知识发生了相互作用,知识才可能真正转化为课程。这样的课程跳出了认识论的范畴,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终结实施课程。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42. 课程包括哪些基本范畴?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几个层次 基本范畴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的分类: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2,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即教学目标。43.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第一,宏观的课程设计。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第二,中观的课程设计。将宏观的课程设计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他形式的教材为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第三,微观的课程设计,即教学设计。是教师按照既定的中观设计在课程实施领域进行的再设计。44. 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结合实例拓展)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知识与能力。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45. 46. 试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1.充分了解学生。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的差异是绝对存在的。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教师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2,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3,面向每一个学生。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任何学生。47. 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活动必须考虑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方式。

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首先教学认识的对象是间接的,它是现成的、前人的认识结果。其次,教学认识的方式是间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读书、听讲、观察等方式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通过作业、实验等方式应用。3。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4,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学生在 9

教学认识中,不仅仅是掌握各种科学知识,他们的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能力也在经历着变化发展。48. 49. 简述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274 简述教学的任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0. 51. 简述教学活动的本质 常用的教学模式类型 1,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2,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3,是一种师生交往过程。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3,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52. 简述每一条教学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1直观性原则。要求教师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并且要明白直观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而且直观需要讲究把握时机。2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3,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教学。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4,巩固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巩固,保证巩固的科学性,方式的多样化,并且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5,量力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地方把握教学难度。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坚持正确的方向,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进行教学,并且讲究教育艺术。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总结收获。8,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面向每一个学生。53.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程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一“课”。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54. 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系277 罗杰斯主张教师应当把学生的情感和问题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教师自己的发言要有节制。并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以学生为本。2,让学生自发地学习。3,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4,给学生安全感。55. 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保证教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师讲授的概念、原理、事实、观点必须是正确的。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讲授的逻辑清楚,学生的理解才能够清楚。3,10

讲究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水平直接决定着讲授法的效果,因此必须不断注重和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56. 教师在运用讨论法时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1,选好讨论题目。首先,要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题目,其次,要选择难度恰当的题目。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对于未知的东西,任何意见都是有价值的。3,善于引导。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提醒讨论的主题,在结束时帮助学生整理结论和答案。57. 58. 你怎么理解范例教学法P296-297 一节(次)好课应当符合哪些标准?

1,教学目的明确。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都要贯穿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学生活动的设计和安排、教学环节的组织和实施等,都是围绕教学目的进行的。2,教学内容正确。教学内容要科学合理正确。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要求。3,教学方法适当。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正确的教学原则为指导,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紧凑。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教师也不可能真正把课上好。59. 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2,个别化教育将普遍实现。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个别化的教学,以满足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是人们长期追求的教育理想。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下,这种理想得到了实现的条件。教学将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引入促使教师的角色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使教师有更多的智慧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发展的考虑上。60. 教学工作的实施包括哪些基本环节

1,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过程。2,上课。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61. 教师布置作业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的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目的要明确,每作业都要有明确的意图,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训练服务。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要做到时间和难易适度,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独立完成,避免负担过重。3,布置作业时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4,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批改作业,教师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从而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教学。62.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试述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意义

计算机教育的主要任务应当定位在应用层面上,使得每个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一工具。使学生掌握和熟悉各种应用系统、网络系统,尤其是通过使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学习任务。63. 你如何理解、评价班级授课制?今日改革有何举措?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 11

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程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缺点: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改革的举措:1分层教学。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克服了班级教学中同学之间缺乏合作、互助交流的缺点。3,小班教学。64. 二战后新兴了哪些教学方法?你是如何理解并运用的

1,发现学习。2,探究—研讨法。3,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4,暗示教学法。5,范例教学法。6,非指导教学法 65. 66. 试述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和要求 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对学生提出教育要求,有助于很快地整顿学生集体的秩序和纪律,使刚刚建立起来的集体迅速走上正轨,但是教师所提的任何一个教育要求都必须得到全体学生的支持。2,树立正确的共同目标。集体的特征首先是有共同奋斗目标。明确的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好象是黏合剂,它能够把全体成员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集体。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良好集体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生干部队伍的水平,因为他们是集体的领导核心,是群众的带头人。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健康的舆论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67.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任务与重要性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68. 班级组织结构的构成及其构建班级原则

班级组织结构的构成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结构和生生关系结构。原则: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2,目标一致的原则。3,有利于身心反站的原则。69. 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70.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2,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3,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4,配合学校教师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5,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71.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

1,干预与矫正。包括缺陷矫正与早期干预。2,预防与发展。分为:问题预防和发展指导。72. 学校咨询的目标与原则

学校咨询的直接目标是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能自己独立处理。

原则:1,积极关注与信任来访学生。让来访学生感受到咨询者的关怀和信任,是他愿意继续参加咨询并进而产生积极改变的根本前提。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咨询者要切实地、敏锐地从来访学生身上发掘积极的、值得肯定的、有价值的地方,并对学生在咨询过程中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对咨询过程的主动参与是咨询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保密是学生对咨询和咨询者产生信任的基础。73. 简述主要的咨询方法

1,着重调整感情的方法。包括鼓励表达、深入共感和身体放松。2,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包括系统脱敏法,行为契约法以及模仿学习。3,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4,运用游戏及艺术活动。5,运用团体咨询。6,改变环境因素。74. 简述学校咨询的一般过程

1,建立咨访关系。2,澄清和评估问题。3,确定改变的目标。4,促成改变的实现。5,结束咨访关系及追踪咨询效果。75. 76. 良好测验的标准

如何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 1,实用性。2,可信度。3,有效性。4,难度。5,区分度。

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 77. 78. 79. 80. 81.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改革策略 简述如何进行测验的编制 编制测验的要求是什么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P382-384 结合实际谈谈如今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心理学笔记

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3.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意识: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功能:选择、维持、调节。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6.节律(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7.日节律:在人和生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8.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9.随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10.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2.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括三个方面:1对人的知觉。2对社会事情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13.超感知觉

14.感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器官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15.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要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16.记忆:在人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人经验的心理过程。

17.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18.编码: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受和使用的形式。

19.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学习者将传授者呈现的材料加以内化和组织,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再现或加以利用。

20.遗忘:对识记过的信息,不能提取或错误地提取的心理过程。前摄干扰: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的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克服遗忘或提高记忆力:①地点位置法②韵律法③记笔记

21.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感觉寄存器中保存来自各个感官的信息(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对感觉记忆的内容编码加工后得到的信息(记忆)。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22.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

23.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日常概念: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概念。科学概念:是可以用言语进行科学解释其确切内涵的概念。

24.发散思维: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聚合思维是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25.算法式: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26.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归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评价组成。三段论推理、线性推理、条件推理。

27.心理定势(心向):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28.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9.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30.智力:一种综合性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

31.流体智力: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晶体智力: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32.信度(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测量的有效性,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33.能力: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有两层涵义,分别是“所能为者”和“可能为者”。一般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特殊能力:音乐能力、数学能力等。

34.认知能力:接收、加工、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如: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35.操作能力:操作、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劳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6.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

37.离差智商:由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的智商的新的计算方法,是确定个人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38.比率智商:由智力年龄(心理年龄)除以实足年龄而求得的智商。

39.心理测验:在对心理进行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它由一组精心设计的测试题目或项目组成。成就测验: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心理测验。性向测验: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心理测验。

40.心理年龄:通过完成智力测验中一定难度系列题目的多少,计算出的相对应的年龄。41.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42.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的动机。(原因:合作、情谊、归属)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机,包含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工作动机: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有四种理论(X—钱、Y—内驱力、V—价值实现、Z—情感与组织目标)。社会动机:是以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它涉及个人的工作交往,对成就的追求等诸多方面。匮乏动机: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或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后趋于消失。成长动机: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43.认知与期待理论:动机力量=效价X期待(人类的动机不是来自于客观现实而是自身对客观现实的解释)。

44.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45.生理性动机(驱力):个人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

46.心境: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47.道德感: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在认识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48.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由知-情-意系统、心理状态系统、人格动力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构成(自我评价是最重要的条件)。

49.认识方式: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识风格。

50.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体现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是稳定的心理特征。

51.人格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52.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53.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的需要。分为专制型行为方式和服从型。

54.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55.社会助长: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56.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里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57.社会性压力源:主要是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和事件。

58.挫折:个人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59.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60.心理健康: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讲,从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简答题:

1. 观察法的优缺点?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被观察者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很少受到干扰,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是观察法的优点。它的不足之处是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实验者只能消极地等待预期的行为出现,而且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很难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发展,因此观察的结果难于重复。此外,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还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与偏见的影响。

2.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类变量,第一,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是实验条件。第二,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第三,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3. 简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首先,注意不等于意识。一般说来,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是“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提供了选择机制,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而什么东西不可以。只有被注意到的刺激,才能被个体所察觉,进而产生意识。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于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4. 注意的特点与功能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个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5. 简述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果根据周围环境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集合信息过程。在搜集、选择信息过程中,对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此外,社会信息的选择途径也有独特之处。最后,人们的先前经验也会影响到他对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信息的整合过程是在

完成了信息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理,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种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

6. 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不良影响?

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到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产生“一好百好,一差百差”的现象。7. 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感觉系统获取作用于感觉器官上的刺激。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成为人们所能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8.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通过知觉人们可以认识事物的整体,揭示事物的意义。但是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9.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它包含以下几个规律: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

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过去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

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10.简述遗忘的原因

遗忘的原因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可以恢复。干扰分为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11.简述提高记忆的方法。1.地点法又称位置法。地点法的原理是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间建立起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2.韵律法也称口诀法。3.记笔记。用相对精练的字句记下主要的观点,边记边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关联,清晰准确地总结主要的观点和例证。12.记忆的涵义与基本过程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人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保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提取—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编码是指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受和使用的形式。保持也称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提取分为回忆和再认两种表现方式。

13.简述短时记忆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它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收着什么以及正在做些什么。其次,短视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象。第三,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着暂时寄存器的作用。最后,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意愿。14.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需要哪些条件

15.美国Mayer提出的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学习的分类等 16.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段—目的分析法。17.简述思维的过程。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它具有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三个主要特征。思维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实现的,这些思维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1,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和分析相反,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2,比较。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系统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和综合。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

18.什么是问题解决?它有什么特点。问题解决:将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从其初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认知心理学中,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1,目标指向性。即问题的解决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操作系列性。问题解决必须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才能称为问题解决活动。3,认知性操作。问题解决这种目标指向性是依存于认知性操作的。不具备认知性操作的活动,不被看做是问题解决。

19.举例说明各种问题解决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策略的因素;举例说明各种推理(三种推理)问题解决策略:⑴算法式: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⑵启发式: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①手段—目的分析法:其核心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②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以退为进”,爬高山先爬小山。③逆向工作法: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影响问题解决因素:①问题的表征方式②无关信息的干扰③功能固着性,即人们在知觉

一个物体时倾向于从它的一般性功能去认知它。20.创造性的影响因素。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2,人格因素。一些心理学家通过比较高创造性和低创造性个体发现: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3,环境因素。大多数创造性活动都是在人际环境中发生的。人际期望很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创造性表现。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主要通过对个人的活动动机起作用,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促使内部动机发挥作用。4,动机因素。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造性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与激发。动机因素中,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21.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建立目标与意向;训练基本的技巧;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刺激和鼓励好奇心;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传授创造性思维的测量与技术;运用例子。2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由于人们在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生长环境和接受教育等方面都不相同,人和人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和智力的结构两方面。首先,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其次,每个人的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此外,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的形态,即个体智力出现的早晚也有差异。23.学校教育对智力有何影响 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是否接受教育的儿童,以及接受较好教育和较差教育的儿童的智力之间存在着差异。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最明显的方式就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能力不同于知识、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而智力是能力的一个表现方式。24.简述三元智力理论的观点 三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结构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首先,在他看来,智力的内部结构成分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既包括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应付熟悉的事情。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智力的这方面特点又称作情境智力。25.论述智力测验的性质 智力测验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心理测验所具有的性质,智力测验都具有。1,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智力是一种心理特质。所谓心理特质是指使一个人对于较广泛的一类情景稳定地做出同一反应的心理特点,它是建立在对人类大量相似行为进行观察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科学构想,不是客观事物。2,对智力的测验是间接的。智力作为一种心理特质本身

是抽象的,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因此对它的测量只能是间接的,即从行为样例中推理得出。3,智力测量具有误差。任何测量,无论是物理的还是心理的都会出现误差。任何测量进行多次,其结果不会完全一致,智力测量同样存在误差。4,智力测验的工具选用要考虑其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任何测验只有当它被应用于它所适用的目标群体时,才能显示出它的效能。由于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智力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把一个测验应用于目标群体之外的个人或是团体,那么使用其原有的常模来做评定就很不恰当。

26.结合实例说明多元智力理论(见P139-140)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包含7个方面的智力: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27.智力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通过对家庭谱系研究以及双生子的研究,都证明遗传因素对人的智力有较大的影响。遗传因素为人的智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与基础。2,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智力发展有影响。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发展,缺乏母亲抚爱的婴儿,可能出现智力发展上的问题,早期干预对儿童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不过这种积极作用随年龄增长逐步减弱。3,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是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的儿童的智力之间存在着差异。学校教育通过多种途径传授知识技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4,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当然也不例外。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和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28.Guilford智力结构论 P140 29.Das—PASS模型 143 30.效度和信度的分类。效度:1,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消的适宜性程度2,构想效度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或特质3,预测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性。信度:1,再测信度,指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又称稳定性系数。2,评分者信度,是指不同评分者之间在测验结果记分上的一致性。3,内部一致性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或分测验中各题目所测内容的一致性。3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3,从反映特点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情绪与情感的联系:它们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在一起的。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因此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而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了情感的深度,而且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常常饱含着情感。32.表情的种类

1,面部表情,是由面部肌肉和腺体变化来表现情绪的。是人类的基本沟通方式,也是

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2,身段表情,是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如竖起大拇指在许多文化中是表示夸奖的意思。3,语调表情,是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种副语言现象。情绪的四种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33.成就动机的涵义和结构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包含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特征:①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②具有坚定信念③正确的归因方式

34.举例说明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动机是指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藏,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所以,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35.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工作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36.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⑴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有时我们会努力去做某件事,只因为这件事能够给我们带来愉快与喜悦。⑵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即对动机的认知可以通过对情绪的辨别与分析来实现。

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⑴促进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

⑵瓦解作用。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

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笑一笑,十年少)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情绪是人们社交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是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37.心理健康的标准 ⑴有正常的智力水平⑵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⑶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⑷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⑸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38.不同的人压力感差异的主要因素: ①经验②准备状态③认知④性格⑤环境(小环境)39.挫折引起的可能反应:①攻击行为②冷漠③幻想④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

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

40.焦虑障碍的分类:①广泛性焦虑障碍②恐慌障碍③恐惧症④强迫症⑤创伤后应激症

焦虑的应对策略:①认清焦虑状况②克服焦虑(不回避,正面迎战,做记录)③学会放松自己④运用想象减轻焦虑⑤进行理性思考⑥接受专业治疗

第五篇: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简答题篇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简答题篇

心理学的任务:基本任务是:

1、描述:心理事实

2、揭示心理规律

3、指导实践活动。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1)、掌握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掌握心理保健知识,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并指导学生的心理保健。3)、掌握心理学原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知觉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 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再现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意志行动及特征分析?

意志是受意识的支配和调节。意志行动(受意识支配、表现意志的行动),即意志的外部表现特点:1)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2)意志行动与史服困难相互联系。在复习中,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是什么?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提高复习自觉性。

2)合理安排复习时间:1及时复习2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3)得习方法多样化,要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 4)采用记忆术,提高记忆效果。感觉的心理规律?

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间的相互作用4)联觉 个性的特征

个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可塑性、一般性、独特性、社会性、生物性等特征。影响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生物因素(物质基础)2)环境因素(决定作用)3)实践活动4)自我教育.气质的特征?

1)气质的动力特征2)气质是先天性的个性心理特征3)气质的独特性4)气质的稳定性、可变性。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关系密切、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1)气质可使同一性格者有不同的表现,2)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速度,3)性格可制约气质的表现并改造气质。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气质是附属。性格的结构特征?

1)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2)能力发展的类型差异3)早晚差异4)性别差异 教师的智力品质?

1)灵活的思维能力2)敏锐的观察能力3)准确迅速的记忆力4)丰富生动的想象力5)富有成效的创造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1)组织教学能力2)言语表达能力3)了解学生的能力4)独立创造能力5)实际操作能力6)适应新情境 教师的意志特征?

1)实现教育目的的自觉性与坚韧性2)进行教育决策的果断性3)处理师生矛盾的自制性。树立教师角色威信的意义?

1)是学生接受教育引导的心理基础2)是点燃学生积极传感的火炬3)教师威信是增强榜样力量的条件。

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有那些?

1)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的矛盾,2)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3)主观高期望与工作实际效果的矛盾4)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协作性的矛盾。如何调适教师心理冲突?

1)充实提高、自勉自慰2)期望适度、不断成功3)情绪乐观、充满师爱4)宽的待人、乐交善处

知识巩固的途径与方法?

1)提高学习的自觉性2)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3)科学使用各种标记方法(正确利用机械识记、必须重视无意识记、合理安排识记材料)4)合理组织复习。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

1)审题并形成课题的映像2)响应知识的重视3)课题的类化4)做出解题判断,并向实践转化。

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

1)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与巩固程度2)智力水平3)课题的性质4)当时的心理状态。动作技能怎样培养? 1)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2)掌握有关知识和正确的练习方法3)根据技能形成各阶段的特点,适当分配联系的次数和时间4)提供信息反馈,提高练习效率。学习的特点?

1)目的的特殊性2)安排的计划性3)知识的间接性4)过程简短性5)数量的丰富性。提高学生学习策略的方法?

1)适当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2)给学生提供灵活使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3)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注意策略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便来考虑?

1)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2)加强对学习任务的理解3)尽可能使学习活动有意义。为提高记忆策略的水平,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高学生记忆的元认知水平2)尽可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记忆方法。

学习策略的构成要素?1)元认知知识和体验2)学习的调节与控制3)学习方法。学习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

1)从“他律”到“自律”2)从效果到动机3)从他人到自己4)从片面到全面。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

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绪体验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3)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具体的途径和方法?

1)行为模仿2)行为重复3)有意练习4)与坏习惯作斗争。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主观因素

10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2)异常的情感3)意志薄弱4)不良行为习惯。如何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1)提高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2)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3)针对不同的意志品质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幼儿期词汇发展的特点?

1)词汇数量的增加2)词类范围扩大3)词义理解的加深4)积极词汇增长。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1)具体形象性思维2)抽象逻辑性思维萌芽3)言语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

1)情绪稳定性逐渐提高2)情绪控制力增强3)社会情感开始发展且逐步丰富和加深。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

1)创造条件,让幼儿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2)重视对幼儿言语能力的训练3)注意发挥成人言语的榜样作用。儿童的学习内部动机分类?

1)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是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2)为了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3)为了个人前途而学习4)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学习。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症状?

1)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2)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3)其他方面问题,如发育迟缓、品德问题等。

学习障碍儿童的预防和矫治?

1)避免可能造成损伤的因素2)注意儿童心理健康,培养健康人格3)关心儿童的学习,及早提供对差生帮助,使他们能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1)提供特殊教育2)记性行为矫正 小学生思维的智力品质特点?

1)随着年级增高而逐步发展2)抽象逻辑思维还缺乏自觉性3)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1)小一到小三处于上升时期,小一到小二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2)小三到小五处于平稳阶段,起年级见无显著差异3)小五到小六有处于第二个上升期。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

1)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虽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的,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的支持2)从少年期开始已有可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辨证思维规律3)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中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想象十分丰富、生动、而又十分复杂的其表现在: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2)想象的创造性不断发展3)想象的现实性不断提高。初中生在哪些情况下易出现反抗行为?

1)独立意以受阻碍2)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防碍3)当个性伸展受阻碍4)当成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中观点,中学生拒绝盲目接受。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那些变化?

1)情感上的脱离2)行为上的脱离3)观点上的脱离4)榜样作用的削弱。影响高中声自我概念的因素?

1)生理因素2)认知水平3)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4)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

心理教育完成的任务?

1)心理素质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二者关系十分密切“1)德育中包含心理教育的内容2)从二者的内容看,二者都侧重子人的社会化教育3)二者不同之处,心理教育侧重个体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而德育则侧重与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4)二者相辅成,但不能相互代替。心理教育与智育关系?

1)智育中,心理学起十分重要作用,智育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心理规律,非智力因素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2)心理教育是智育的基础,侧重于人的自我认识的提高,侧重于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3)智育体现子教学,教学蕴含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渗透与各学科教学。

心理教育与体育关系?

1)体育中包含着某些心理教育内容,2)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与体质的增强也有重要影响。心理教育工作的意义?

1)对学校教育工作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是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2)其目标是,让学校产生最佳心理环境,让班集体产生最佳心理氛围,让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3)社会角度,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保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保证家庭幸福的需要4)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①促进学生学业成功②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③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

如何理解学校心理辅导?

1)学校心理辅导的顺利进行,必须的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为基础2)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帮助的过程3)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潜能开发。心理辅导的目标?

学校心理辅导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促使学校教育一致的总目标的实现。中间目标:1)培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2)初步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3)学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发展自己健全的性格5)促进智力的正常发展。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

1)学习辅导2)生活辅导3)职业辅导。确定心理教育课目标的原则?

1)超前的社会适应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操作性原则4)情感体验原则5)针对性原则 诱导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从教师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上看,教师扮演多重角色2)该模式重要环节是教师能够在班级中创设、确立并维持一个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信赖和理解的和谐气氛3)还模式主要方式是活动与教师的诱导相结合,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充分展示内心世界,在群体互动中达到互助和自助。

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功能主要表现?

1)使学生适应学习2)为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形成、思想品德、审美素质发展提供心理基础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学科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条件?

1)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2)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3)掌握必备的心理教育技能。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指导思想?

1)快乐学习,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2)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学习负担适度,留给学生一块自由发展的空间,4)正确鼓励学生,不滥用惩罚5)

让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6)每个教师都应成为”心理指导者"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1)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2)进行学法指导3)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智力训练和能力培养4)杜绝对学生的不良刺激5)锻炼坚定的意志6)培养活跃的思维7)陶冶积极的情感8)炼就字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班主任工作中的 批评艺术?

1)批评要合理2)批评与教育相结合3)批评要及时4)批评要考虑错误的原故5)批评要和风细雨6)不要当众批评7)批评要带有鼓励8)批评不要七嘴八舌。

下载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库之名词解释、简单及论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库之名词解释、简单及论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行动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

    2011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教育学与心理学复习资

    教 育 学 笔 记 名词解释 1. 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和。 2.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19世纪末在德国出现,代表人物狄尔泰、......

    2010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笔记(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教 育 学 笔 记 名词解释 1. 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和。 2.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19世纪末在德国出现,代表人物狄尔泰、......

    教育心理学论述(推荐阅读)

    维纳的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自己的学习动机归因特点。 该理论认为学生对学业成败会做出不同的归因。学生往往倾向于从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身体状况等......

    2011年河北教师资格考试大教育心理学(范文)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http:// 2011年河北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合集一、2011年河北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举例......

    教育心理学新编(名词解释)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有意义学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