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篇五千字的美国物理博士申请总结(世毕盟留学)
申请季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了,总觉得该写点什么留个纪念,也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一点帮助。与其说这是一篇申请总结,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回忆录。
初遇世毕盟
我的申请,基本从参加世毕盟开始。初遇世毕盟是在大三上的十一假期,那时候我的很多高中同学在之前的一个学期已经签了世毕盟,介于我对找留学中介这件事情一直比较懒,所以就抱着咨询一次试试看没什么问题就直接签了的想法约了第一次咨询。当时我面临的情况是大三前一直想走物理+化学交叉方向,然而到了大三上突然不喜欢化学了,决定转回纯物理方向;在一个化院的组做本研,然而没有自己的课题,一直酱油,所以一直纠结到底要不要换组。第一次咨询的咨询师是P老师,他听了我的情况之后果断建议我一定要尽快换组,尽快开始自己的一段科研。他告诉我大三下申请暑研的时候唯一有用的就是自己的科研经历,如果没有的一段独立的科研会很难申到,后来事实证明他的建议是非常正确的。除此之外,他还给我理清了从当时到申请结束都要做的事情,让我对申请这一过程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次咨询后不久,我就签了世毕盟,免去了找其它留学中介的麻烦。
第一次meeting 签约后的第一次meeting是在我准备开始暑研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了美美哒培训师姐姐,和Mentor一起理清了之后一段时间该做的事。暑研是我第一次接触与申请有关的具体事情,开始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该从哪下手。这时Mentor给了我非常详细的指导,从去学校网页找教授,到写CV,套磁信,还给我推荐了他当时去暑研的学校的一些组。Meeting完以后,我按照模板写完了第一份CV,培训师姐姐和Mentor给我改了几稿后基本就定型。关于CV,我认为mentor给我的最有用的建议就是写自己的科研经历的时候一定要写具体,但是一些细枝末节比如说读文献之类的事情就不要写了。
申请暑研
暑研的申请是我在申请过程中唯一疏忽了的事情。因为当时对给教授发邮件这种事情比较犯憷,而且先开始认为每一封套磁信都要详细描述自己对教授哪部分科研感兴趣,觉得非常麻烦,所以一直往后拖到了3月份。寒假回来之后,同一个实验室的学长问我暑研找的怎么样了,我说还没有开始找。他告诉我一定要赶快开始发邮件,只要是方向相关的教授就可以发,每封邮件都发一样的就行,一周之内一定要都发出去。后来的事实又证明,学长的建议太及时了。我在那周给所有排名前15学校里做凝聚态的老师都发了邮件,收到的大部分回复都是[我这里暑研人已经满了],最后是一个马里兰的已经退休的老师的回复说我可以去。到了后一周,我的一个同学再发邮件的时候,就没有任何地方还有暑研的位置了。所以说,找暑研一定要早,这种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事情就看谁手快。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去做实验,和我同一实验室下一级的学弟学妹们基本都是从去年12月份就开始发邮件,最后都找到了不错的地方。
暑研的准备
因为我暑研申请的比较晚,所以是在五一的时候才开始办J1签证。等我填完了DS2019,把需要的材料都准备好给教授发过去之后,教授告诉我马里兰给J1签证的条件是至少要是研究生,所以我没有办法过去做实验了。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对我来说基本就是晴天霹雳,因为已经5月份,再找别的暑研肯定来不及了。后来是培训师姐姐建议我一定要再争取一下,问问教授能不能拿B签去。因为当时情况真的很棘手,我觉得我本身的背景就比较弱,如果没有暑研申请的时候可能会非常要命,所以给教授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邮件,跟他说明了这份暑研对我来说真的非常重要。非常幸运,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老教授,他说既然我那么想去,那我拿B签也可以去,不能做实验但是可以做一些文献调研和仿真模拟类的事情。
暑研确定可以去了之后,教授让我和他组里的一个师兄联系。我向师兄要了一些相关方向的文章,自己学了做模拟要用的软件CST。由于之后办B签又被check,所以我到7月中旬才正式开始了我的暑研。
暑研
暑研可以说是我申请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经历。非常幸运,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师兄。由于我暑研做的东西和之前做的完全不同,所以基本没有任何经验。为了能尽快熟悉要做的工作和相关背景,开始的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会去找师兄讨论和问问题。这样的好处就是我很快就可以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推进要做的工作,因为师兄当时也在准备他的PhD thesis和defense,比较忙,所以后来的一段时间基本都要靠我自己来解决各种问题,顶多是有实在解决不了的事情再去找师兄讨论。由于我去的时间比较短只有6周,而且看文献推公式计算模拟这种事情也不用一直在实验室待着才能做,所以暑研的这段时间里我的每天晚上和周末也基本都在干活,紧赶慢赶算是在走之前完成了一部分工作,给教授作了汇报。再加上回来之后又补了一些东西,十月份交了一份最后的总结。由于一直和师兄讨论问题,交流的比较愉快,最后拿推荐信的时候非常顺利,师兄直接帮我跟教授说我马上要申请,教授就很主动地跟我说如果需要推荐信可以找他要。这封推荐信应该在我的申请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暑研的时候师兄就一直跟我说,这位教授是一个非常有reputation的老教授,后来申请过程中面试和去open house的时候,也经常有老师跟我说“I know him.”
申请
暑研回来之后,申请季就算是正式开始了。理工科申请自己需要准备的文书无非就是CV和PS。CV可以直接改申请暑研时候的,PS有很多别人写的可以做参考。我是觉得让我按别人的思路写东西很困难,所以看了两篇别人写的之后还是决定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由于我的科研经历比较杂,所以整篇PS基本都是在写我做了什么事情,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解决或者没解决,从中学到了什么。写完这些内容PS的字数要求就到了,也就不用用各种活动经历去凑数。CV和PS写完初稿之后拿给mentor和培训师改,不得不说大神mentor真的是非常靠谱,帮我一点点理PS应该有的逻辑,哪些需要非常明确地写出来,哪些就不需要提到。由于我比较懒,PS也确实是非常写实的风格没有太多要改的,所以改了几遍之后就定稿了,拿给native去润色语言。
之后的事情就是选校填网申了。我当时对自己的背景非常没有信心,所以选校采取了一种非常保守的方法,选了很多保底校,总共申了19所。当时选校的时候一直非常纠结,经常是加两个保底校,删一个排名稍微靠前一点的学校,被P老师鄙视了无数次。。后来申请结果表明申那么多保底校是有点浪费的,所以建议保底校选3个左右就好,申5、6个就有点太不值了。填网申是一个非常麻烦也非常无聊的过程,选的学校太多也是给自己挖了个坑。陆陆续续填网申的那一个月我基本没课的时候就去世毕盟填,省的自己在宿舍填过于无聊,遇到不确定该怎么填的地方还能直接问。按培训师姐姐的话来说,那一阵我基本就是天天陪她去上班。在选校的时候非常建议学弟学妹们看一下物院的飞跃平台,上面登记了最近几年申请的情况,可以看一下和自己背景相近的人最后都去了哪里心里有个底,选校的时候也能更有针对性。
申请的材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推荐信,它的作用比CV和PS大得多。一般学校要求3封推荐信,基本是本研老板一封,暑研老板一封,某一任课老师一封就够了。非常幸运我的两个老板和找的任课老师人都非常好,愿意帮我提交19封推荐信。推荐信完全靠的是申请季开始前的积累,如果本研好好干活,暑研也好好干活的话,老板的推荐信就可以写的非常充分具体,这种推荐信就会对申请有很大的帮助。committee在审材料的时候还是能很容易分出来强推和非强推的区别的。
套磁
套磁是一个从申请季开始,或者从暑研就可以开始的过程。由于我对套磁非常犯怵,所以只是在准备文书填网申的时候隔两周发一波出去,总共发了2、3波。一般套磁收到的大部分回复都是【你可以申请,但是录取是committee决定的。】这种话,唯一套上的一个是西北物理系的一个教授。我对套磁本身没有抱很大的希望,一直没有很上心,但是也有我的同学通过套磁去了六大,所以说如果没有很反感给教授发邮件的话,套磁还是一个值得一试的事情。
申请后
提交完网申后基本就是等面试或者直接等结果了。一般学校有没有面试是固定的,比如说Maryland和UMich就是一定有面试的。当时我UMich committee的面试和西北老师的单面正好赶在了一天,先开始时间还重了。由于之前听说过UMich的面试基本就是纯聊天,所以我也没有很在意,以为面试就是走个过场差不多都能过,面试那天晚上就直接发邮件问面试的Li Lu老师能不能调个时间。他回复说我们第一个人的时间空出来了你要想面的话我们现在就开始吧,然后我就成了那天第一个面试的人。后来我收到offer去open house的时候听Li Lu老师说,面试是要考察语言能力的,并不是都能过,那天晚上他面的一张挺长的单子上也就过了4、5个。如果当时我知道这个情况估计对待这个面试会更认真一点,不会那么草率,虽然最后结果还是好的但想想还是觉得挺危险的,当时好久没说英语了听自己的发音都有点怪怪的。所以给学弟学妹们提个醒,UMich的面试是会刷人的,我也确实有同学面试了然后没有拿到offer,还是要认真对待。
西北老师的单面由于是套磁套到的,所以聊得内容也就更偏学术一点,但也没有涉及到很深的问题。基本就是他问了一下我做过的事情,问几个motivation和其它一些很基本的物理方面的问题,然后就开始给我讲他们在做的事。总的来说还是很轻松的。
申请结果
面试都完了之后等offer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尤其是一封都没有拿到的时候一直害怕会失学。当时每天经常刷gradcafe消磨时间,看哪个学校有消息了。最后的申请结果我觉得算是比较正常,拿到了UIUC, UMich, CU Boulder, Northwestern 和其它一些保底校的offer。拿到UIUC的offer算是比较意外,当时2月份大部分申请结果都出来了,UIUC那边一直没信,我就发邮件给之前套过磁的一个教授问了一下他们进展到什么地方了。之前套磁的时候教授给我的回复是他不在committee里,所以决定不了任何事情,所以本来发这封邮件我也没有抱很大希望。结果发过去的第二天我就收到了UIUC的offer,再过了一天我收到了教授给我的回复,说他不在committee里不了解情况,但是他把我的邮件转给chair帮我问了。所以说,UIUC的offer有可能是我自己催来的。这也再次证明了套磁还是会有用的,只要没有收到拒信之前都可以套。
选择
我对去哪个学校这个选择比较慎重,所以UIUC, UMich和Northwestern的open house都去了。最后选择了UMich,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去open house时候的直观感受。每个人喜欢的风格可能不一样,所以我也就不多说我选择UMich的原因了,只是建议最后做选择前open house一定尽量去,多跟教授和那里的同学聊一聊,也能切身感受不同学校所在地方的氛围。
Tips 最后说一点我去三所学校open house了解到的情况,可以给学弟学妹们明年做参考。
先说UMich,他们的物理系每年会发出100张offer,一定会有面试,面试是用他们自己的系统Blue Jeans,全程录像然后交给committee决定。就我了解到的情况UMich似乎比较喜欢中国学生,今年给北大的offer也不少,所以值得一试。但UMich对英语要求比较高,面试就是考察英语能力,对TOEFL也是有100分的要求的,99可能也可以。
然后说UIUC,UIUC的凝聚态非常强,也有很多老师在做,但是财政上有一定的问题,所以物理系每年给的offer都比较少。去open house的应该有20多个人,似乎他们会等去open house的人决定去不去之后再发一些offer。
最后说西北,从我套磁的情况和去open house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西北物理系的情况似乎是老师非常想招学生,但系里没有那么多名额,基本每个组里都缺人。所以如果有想去西北物理系的学弟学妹明年也可以试着去套一下,中奖的概率比较大。虽然这么说有点不厚道但是用来保底真的不错。我套到西北的老师叫Nathiel Stern,人非常好,去open house的时候还带我去看了他们物理系正在建的新楼,告诉我西北是私立学校所以财政上非常富裕,能够给学生很多支持。
后记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发现有太多的机缘巧合和太多的幸运。先是遇到了非常好的本研老板、暑研老板和师兄,在科研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有了充分的科研经历和很好的推荐信;然后在世毕盟遇到了靠谱的培训师姐姐,P老师和mentor学长,保证了我申请各个环节都没有落下没有出错;还有非常靠谱的学长和一起申请的小伙伴。申请季在世毕盟的节奏基本就是蹭吃蹭喝外加抱猫,顺便听听各种哪些学校好申哪些学校不好申的小道消息,过的非常欢脱,去找培训师姐姐填网申的时候对面坐着个美女姐姐也是十分养眼。对于所有在申请季帮助过我的人,除了感谢还是感谢,希望自己的PhD生活,能不负这些帮助,也不负自己的努力。
第二篇:美国材料学博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美国材料学博士申请总结
清华材料
GPA: 88(强行四舍五入)TOEFL: 103 GRE: 152+168 科研:勉强算三段吧,没有论文 海外暑期研修:有
Offer: UC Berkeley AS&T PhD, Duke 材料PhD, UC Davis 硕士 Rejection: UIUC, Harvard, Stanford×2(博士拒一次,硕士拒一次)Decision: Duke PhD
前言:
申请博士还是很看缘分的,感觉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都比较看缘分吧,不论是找导师,找室友,还是找对象。虽然有句话很俗套,但还是拿来说一下: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碰到什么样的人。并不是越厉害的老师就越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然你也可以觉得我是在为自己不牛开脱)。所以,申请的时候其实你基本有一个定位了,前三年是怎么过的,基本决定了之后你能去什么样的学校,找到什么样的导师。所以,最好前两年就决定是否出国,早作准备比较好(当然也见过某些院系年级第一临时起意搞完GT拿到神校的情况,当然这就不适合我这种划水的同学了)。
GPA:
我感觉这个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没什么可说的。看到我那几封拒信,就应该知道低GPA基本是不可能逆袭神校的。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地考高分,当然高分不一定代表你真的学得好,但是学得好的一般都能考高分的。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排名也很重要!!有的老师会问排名的。但是如果你排名不高,就不要在CV里写了,写个分数,0.5以上四舍五入,并不违法,反正官方给的分数也是精确到个位。
科研:
我写的顺序基本是按照重要性吧,所以GT会放在后面了。我勉强算做了三段科研吧,当然都没有做出什么成果,但是这三段科研还是让我在学术方面对材料这个学科有了更深的了解,申请的时候也有所针对。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第一段做的是纳米颗粒的合成,第二段暑期研修做的是X射线衍射(XRD),第三段是大四上学期以及现在在做的计算材料。这三段科研按研究手段可以大致分为合成(synthesis),表征(characterization),还有模拟(simulation)。经过这三段实验之后,我最后决定做偏向模拟和表征的方向,这也是我毕设的方向,也是我博士期间的课题。至于为什么的话,模拟和表征有理论模型和公式,可以算一算,觉得比较开心。
对于读博士和做科研来说,找到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方向很重要。如果你说喜欢的不适合,那我建议还是选喜欢的吧,都大学快毕业了,喜欢的也不太会变了,不适合可以慢慢学。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多了解自己的本科专业,找到愿意从事的方向。另外,科研老师往往也是给你写推荐信的老师,所以不管怎么样,每段科研都认真对待。
暑期研修:
暑期研修属于科研的一部分,但是我把它单独拿出来说一下,因为这段经历对我个人的提升比较大,无论是个人能力,思路,还是申请。
首先就是联系暑期研修,我记得当时发了两百封邮件,最后找到了暑期研修。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发得越多越好,后来我觉得发了这么多都石沉大海的主要原因是CV写得不好,邮件内容也没有条理。
CV的话可以找世毕盟要一些之前的看一看。邮件的话我觉得第一段说明来意,第二段介绍自己,最后加一个CV就差不多了。
然后就是暑期研修期间了。首先暑假期间可以亲自体验美国的生活和博士的生活,可能你体验完就不想读博了。同时,暑期研修可以要到推荐信,甚至直接是暑期研修老板的录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可以利用暑假面套一些你心仪的学校。
比如我暑假去的南加州大学电子系,就顺便面套了UCLA,Berkeley(Caltech太吊不理我,Stanford去的时候正好劳动节,在那瞎逛了两天)。而这次面套也为我拿到了一个Berkeley 的offer,而且这个老师还是化学系的。置于面套有什么技巧的话,就是对自己CV里做的东西了然于心,其余看缘分。
看到上一段会发现我暑期去的是电子系,拿到一个化学系老师的offer。(当然这并不是化学系的offer,是Berkeley一个交叉学科的项目,Applied Science & Technology,好像主要招PhD,推荐大家申一下)。所以,在最后申请之前,不要把自己定得太死,不一定非要哪个专业,哪个方向,像我这样的同学,当时想到的首先是有书读!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
最后,暑期研修对我未来的科研方向起到了转折点的作用。由于暑期研修是和XRD相关的,但又不是课程里学到的那些东西,因此我接触了一些新的模型和公式,也对X射线的理论有了更多认识。最后实验结果从数量级上来看还是不错的。回国之后觉得有公式算一算挺好的,干脆去做计算好了。碰巧带我做计算的老师超级好(感觉每个带我的老师都很好),接触一段时间之后也觉得计算挺不错的,就决定了主要申请这个方向了。所以后来发邮件套磁的时候,主要都是这个方向的老师。
再补充一点,暑期研修碰到了非常好的师兄师姐,对我帮助也很大,相信你们暑期研修也会碰到很好的师兄师姐。
选校&推荐信:
这俩放一块说吧,因为后者往往会限制前者。
选校基本就是我自己选的。浏览一个学校院系的网站,看是否有喜欢的老师(这里我用的是喜欢而不是感兴趣。回到前言,导师是你将来五年期间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人,一定要想好啊。至于何为喜欢,我主要看研究方向,学术水平,组内成员,还有看脸),如果基本没有的话,那么这个学校我就不申了,好像决定得有点草率。这样和之前说的首先有书读好像有点矛盾,主要是因为我个人的想法在申请过程中也是一直在改变的,现在觉得博士还是不要将就,选喜欢的老师,喜欢的科研方向,学校其次。我之所以决定去杜克就是因为和老师面试感觉不错,做得方向我也很喜欢,虽然学校专排不好,但我还是不愿意去Berkeley学习自己并不了解的化学方向。
发现有喜欢的老师之后,就是发邮件套磁了,如果有一两个回复你的话,那么就申这个学校,如果没有,但是你还是很喜欢这几个老师的话,那就强行申吧。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你会发现上述的情况过于理想,因为你会受到一个重要因素的限制,那就是推荐信的数量。我的推荐信组成是国内科研老师+班主任+国外科研老师,每人12封,所有学校都一样。因为如果你申某些学校如果少了某个和你关系密切的人的推荐信是不太好的,而有些老师你又不能要太多推荐信,所以这就对你的选校数量产生了影响。
上面其实也说了推荐人的选取,那就是和你关系密切的人,主要就是带过你的老师。选校的话,能不能保底看套磁情况,而不是看排名,像我的话,以为排名低可以保底的学校一个都没保住。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
CV&PS CV之前已经大概说了,自己改改就好。像我的话,没有Award和Publication可以写就很不好了,所以前三年一定要努力啊!
PS的话一般认为写清楚为什么选我们学校,为什么我们学校要你。然而我感觉我写得比较偏心路历程了,因为三段科研基本不相关,如何从纳米转到XRD,再转到计算,我主要依靠自己想法的转变进行串联,但是主线是不变的,就是我是一个热爱科研,渴望投身科研的好同学!写PS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比较清楚地审视自己,也是在写PS的过程中我才完全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为什么要读博,为什么要做这个方向。
G&T 托福首战97,二战103。我感觉基础不错的话,直接做TPO就挺好的。
GRE首战151+163+3.5(别问我数学为什么这么低),二战152+168+3。感觉GRE主要是单词,verbal从来没做完过。
建议:心理上不要恐惧;短期内花时间搞定,比如两个月GRE,一个半月TOEFL,拖久了心理会疲惫。
面试:
如果面套也算面试的话,那我还是面了很多。
首先是UCLA面套了三个老师。第一个要不招人,只是随便聊聊。第二个我迟到了,没聊几句他就去开会了。所以有用的是第三个,第三位老师照着我的CV一条一条地问,甚至很多无关的问题,比如一些课外活动的经历,当时我就吓傻了,之后关于XRD的专业问题答得不清不楚。所以建议就是对自己写的每条东西都要很清楚,并且不要被突如其来的问题影响心态。
Berkeley面了两个老师,第一个老师向我介绍了他的实验室,问我对哪个方向感兴趣,然而我并不懂他做的方向,然后他就直接说good luck了。第二个老师没怎么问,后来申请的时候就拿到了offer,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建议就是对你要面试老师的科研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之后申请季面了杜克和wisconsin的老师,都是计算方向,问了我之前做过的科研,以及介绍他们自己科研方向并询问你的兴趣。建议就是介绍自己科研的时候一定要有条理,把为什么做,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讲清楚。
总结: 去年四月报了世毕盟的DIY博士项目,特别感谢雪莲姐和mentor的帮助,各种问题都可以随时骚扰!再次感谢各位帮助我的老师家长,师兄师姐以及同学,祝各位同学都能申到满意的学校!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
第三篇:美国金融学博士项目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美国金融学博士项目申请总结
我在2014年年底无意间了解到世毕盟。因为这家做高端留学申请,并且对PhD申请很有经验,就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申请会跟留学咨询机构发生任何联系。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2015年年初还是接触跟世毕盟了一下。我最初的想法是,如果能起一点帮助,总不是坏事。
既然都是要读博的人了,搜集信息和整理总结的能力自然不会太差的。所以第一次跟园姐聊的时候我就明确表示,不会pay for any public information。我记得她思考了片刻,最后还是比较自信地给了我肯定的答复。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事后来看购买世毕盟的咨询服务还是达到了预期价值的。
介绍经验之前,先说说商学院博士项目的特点。与动辄发几十个offer的其他一些专业的博士项目不同,商学院招生人数普遍偏少。而一旦录取,几乎全部提供全额奖学金和生活费,大多数的系也很少中途开除学生。以金融系为例,一个典型的博士项目每年招收2~4个学生,其中可能有1~2个会是华人学生。就业市场上,因为毕业生供给少,而商学院的教职,以及各专业业界岗位的需求不小,就业情况总体较好。另一方面,毕业生的收入相较其他大多数院系也较为丰厚。这对很多对学术研究感兴趣的学生都有吸引力,所以入学申请的竞争激烈程度很高。从录取率来看,商学院各专业一般都在2%~5%左右。申请人数年年创新高,其中finance的申请者数量最多,management和marketing次之。大多数申请者有硕士学位,还有很多申请者在读其他专业PhD项目,甚至已经拿到了一个PhD学位。我个人今年campus visit见到的某校金融系其他拿到offer或在waitlist上的学生中,有2个是美国经济学博士在读生,一个是在私募基金工作的沃顿MBA,还有一个是外国高校的青年教师。经常见到有数学,统计学,物理学或者工程学的博士申请金融学或商学院其他专业博士项目。因为竞争激烈,要从这个申请者的pool里脱颖而出,对大多数申请者来说都是不容易的。材料的重要性排序大致是:推荐信>研究经历>教育背景>GPA>GRE(GMAT),TOEFL。不过,上述几项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通常来说,能在排名较高的项目第一轮筛选中幸存的申请者的材料,大多没有硬伤。当然,如果哪一项特别突出,其他方面比较差,也是瑕不掩瑜的。光靠这几项整体不差可能还不够,因为筛选进入录取委员会的讨论投票阶段之后,成功的申请者也是靠闪光点脱颖而出的。世毕盟在这方面给我的帮助最大,因为mentor本身就在很好的学校在读,作为高年级学生,可以花时间介绍一些他们系或者美国普遍的情况,以及学术界的人评价申请者的一些风格。这些idea对修改CV和PS很有帮助。
在申请之前,建议可以尝试一些学术研究工作。通常可以以RA的形式为自己所在学校有经验的教授工作,顺便也可以得到一封高质量的推荐信;如果有合适的机会,还可以以coauthor的身份一起做一个project。如果有富余时间,建议做一份业界的实习,甚至全职工作一两年。这样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个informed decision:我们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做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而不是在模仿别人或者满足家人的期望。如果经过这个过程,我们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做学术,那就趁早放弃申请博士的想法。这对你来说可能是最好的结果,因为在未来一些年里,你的工作压力会较小一些,而挣的钱会更多一些。如果发现自己真的愿意吃这份苦,享受这种生活,那就只能义无反顾,风雨兼程。
在商学院博士项目的申请中,GRE(GMAT)和TOEFL分数不重要。考的高固然是好事,但并不能帮助你脱颖而出;考的太低,却有被从pool里很早直接筛掉的风险。说分数不重要,我的意思是,申请者应该不用太费力就能考出一个decent的分数(比如G320+,T100+)。如果你很费力很费力后都还达不到这个水平,那可能博士项目暂时还不适合,可以再考虑考虑。对于这两个考试,我建议准备申请的同学们尽早搞定,把后面的时间留到更重要的事情上。我的GRE在2011年本科交换时考了,后来一度放弃出国了,好在还没过期,正好申请时用上了。TOEFL是在2015年暑假时准备了2周就去考掉了,一次搞定,也没有浪费过多的时间。如果风险厌恶程度较高,在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前提下,可以考虑连报2场托福(间隔2周),这样不用花太多时间准备,一旦第一场没发挥好,还有补救机会。
建议国内的申请者尽量申请更多的项目。与正在美国读Master或者其它专业PhD的申请者不同,从国内直接申请的同学大多是没有项目可以保底的。所以除了那种“即使录取了也肯定不想去的”学校以外,大可以从下往上多申一些。一般来说,越是排名高的金融系,方向就越全面,因而top项目大多申请者都会申。排名越往下的学校,金融系的faculty人数一般越少,方向也越有所偏重。对于这些学校,值得花一点时间了解active的教授的研究的是不是自己也感兴趣的东西。一开始,我担心申请的项目太多,会加大推荐人的工作量,也会给人一种类似投机分子的不好印象。经过跟mentor的交流,基本打消了这个顾虑,与几位推荐人沟通后,最终申请了大概30个项目。
大概在1月上旬,申请就全部提交出去了。如果比较顺利的话,从2月开始,就陆续会收到若干通过邮件发送的面试邀请。拿到面试,恭喜你,说明离录取就更近一步了。一般来说,一个系会面试15~30个学生,其中3~5个会拿到第一轮的offer,排在他们后面几个会被放到waitlist。面试之前,可以好好休息放松一下,然后花时间大致了解下面试官的情况,并为面试做一些准备。这期间我世毕盟的mentor帮我做了一次mock interview,我从中得到了一些有帮助的建议。
最终决定能否录取的就是面试了。正所谓盘带半场,就看临门一脚。面试的表现主要靠过去几年自己的积累,但可以通过临时准备得到一定的提升。过去的积累,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能不能把自己感兴趣或者已经做过的研究工作讲清楚,英语听力是否能听懂各种口音,口语表达是否流利,遇到尴尬的情况时能不能得体地处理好等等。不同的教授面试有不同的风格,其中一些比较特别。比如某系的教授面试我时很犀利,抓住简历上一个点就一直提问,并且不等我回答完一个问题,就会打断然后进一步challenge。这种情况下,就很考验所谓的economic intuition,能不能灵活的给出令其信服的回答对录取结果影响很大。但也有很多值得我们临时准备的。比如也有的教授面试比较中规中矩,从why PhD, why Finance, why our school到研究经历等慢慢问过来,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定要想好(其实前两个why如果回答不了自己的话,建议还是要慎重考虑是否申请)。Skype一定要调试好,我在一个面试时这软件一直出问题,搞得对面两个教授有点不耐烦,后来不得不改为打电话继续面试,这样印象挺不好。另外一般面试的最后都会让申请人提问题,可以提前想好要问哪些。一场一场的面试结束后,会陆续收到offer,rejection或者waitlist的通知。人们往往以top10, top20,top30, top50, top100等来划分项目的层次。对金融学项目的排名,可以参考UT Dallas Top 100 Business School Research Rankings或者ASU Finance Rankings,以金融学三大顶级期刊发表数量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结合各个项目毕业生placement情况作出进一步判断。很少有申请者会放弃更高层次的项目而选择较低一层次的项目,所以如果拿了offer不去,对方也会理解,但请记得及时告知,让那个系有足够多的时间录取其他申请者。同一个层次的学校之间的选择要更慎重一些。每年的4月15日是美国学校协议约定的被录取者作决定的deadline。临近这时,基本尘埃落定,我的申请季也结束了。有努力,也有一些懈怠;有惶恐,也有过得意。虽然多少有点遗憾,没去到最想去的项目,但也算心满意足。感谢我的mentor给我提供的许多中肯的建议,以及coordinator的各种帮助。也祝将来的中国学生能申请得比我们更好,去到最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
第四篇:美国化学博士申请经验总结(世毕盟学员)(范文模版)
美国化学博士申请经验总结
Offer: Northwestern,TAMU,UMich(Interview)Decision:Northwestern Chemistry PhD, 2016 fall 关于选择
对于所有申请者而言,首先要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要转行,决定工作、出国还是保研,若出国,读master还是PhD…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对于身在其中的我们而言,做出选择并不容易,选择也因人而异。我的感悟是遵从本心即可。其实这些选择没有绝对的优劣,有的只是合适与否。对于申请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尽早做出合理的决定,并发自内心地认同、坚持下去。
我在做出这些选择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毕竟做出决定用五年时间读化学博士是需要勇气的。在此期间,世毕盟的龚老师提供了各个专业的详细资料以及申请难度方面的信息。可以想象,若是没有龚老师的帮助,仅凭我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想要搜集这么完整的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世毕盟微讲座平台也对了解不同专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关于标准化考试
标准化考试在整个申请过程中不会成为加分项,然而却可以成为申请中的硬伤,或者在申请过程中耽误很多宝贵时间。对于英语功底较弱的同学,提前准备好足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可以避免它占用其他申请材料的准备时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化学专业的申请而言,标准化考试还包括GRE sub考试。一般会选择在大四时参加sub考试,但是如果大三及海外科研期间时间方便的话,选择这段时间参加考试可以多一次考试机会。
关于选校和套瓷
在此我想着重分享我对选校和套瓷的看法。选校和套瓷是一脉相合成的。对绝大多数PhD申请者而言,套瓷是申请中最重要(没有之一)的一步,也应当是最费心力(没有之一)的一个过程。它贯穿整个申请过程,其中的trick很多。多数所谓“逆袭”的申请者都是凭借套瓷中的优异表现得到对方教授的认可的。然而即便如此,也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申请者是真正在读完教授的文献并与该领域的同学老师探讨后发出套瓷邮件的,也只有更小的一部分申请者可以坚持长达半年的weekly report。其中原因就在于GGU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申请者是否下定了足够的决心,是否足够想去心仪的学校,所以通过选校过程在了解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非常重要,这是从主观的角度说。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所谓申请,其根本是寻找最大匹配度的过程。这是我整个申请季以来最想与后来人分享的体会。举个例子,有很多大牛拿到了Harvard的offer却被诸如MIT之类的学校reject,其原因不在于能力问题,而在于申请者是否是该校想要找的学生。申请美国学校的好处也在于它不再以唯一的标准衡量每位申请者。于是,学校倾向于找某一类的学生,也就意味着申请者可以通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而提高录取的几率。这个隐藏的机会对于每位申请者都是有效的。比如,绩点的优势在藤校的申请中可能被放大,科研经历的优势对一些很注重发表情况的学校就变得很重要。选校是申请过程中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喜好的机会,后者会直接影响申请策略的制定,因此选校不仅仅关乎学校。
选校的最终目的是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划定学校范围,并在大范围的基础上拉开梯度选择三所重点学校,重点学校自然需要重点套瓷。在套瓷中申请者可以做的很多很多,在这一过程中我非常感谢世毕盟的培训师和mentor建议我采取一种简单有效的套瓷方法,并在短时间内帮我准备好了一套套瓷的资料。我本是内向的人,但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参加了几乎所有我可以参加的本方向的讲座,并在此基础上与国外的大牛交流。至少可以说我在短短的半年间经历了很多次模拟面试,但我的收获远远不止这些。从申请的角度看,世毕盟向我建议的套瓷方法保证了我可以随时抓住机会,同时也为我省去了大量宝贵时间。
关于暑期科研
暑期科研很重要,也确实有很多同学通过暑期科研拿到了很好的推荐信,甚至拿到了大牛的offer。暑期科研是且仅是向教授展现自己实力的机会,这对国际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它并不能改变个人的能力(国外的教授们也都是火眼金睛的)。值得肯定的是,国外教授推荐信的含金量普遍比国内教授的高,因为他们的推荐可信度更高。世毕盟有最全面的暑期科研报名的信息和资源,有志于通过暑期科研为申请加分的同学最好提早打算。
关于文书
很多同学在最初申请时都很关注一个问题,即在申请文书中那一项最重要。我倾向于把申请材料看作一个整体,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向招生官介绍申请者。因此总的来,探明哪一项尤其重要意义不大。但对个体而言,能出彩的文书即是最重要的文书,所谓能出彩是指能很好的展现申请者与众不同的优势。比如若是能很好的挖掘自己学习本专业的GGU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心路历程(对于博士而言能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更好),那么PS就值得花费更多时间和经历凸显申请者的实力。
我不认同“文书对PhD申请不重要”这种说法,曾有招生官明确说明他们是很看重PS的。而且事实也证明,仅有paper和高绩点未必能换取理想的申请结果。我想这也是理工科学生申请愈发需要留学培训和咨询机构的原因。在我的文书准备过程中,我的培训师少芳和mentor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我的所有文书都经过了从思路到内容,从内容到语言的反复修改。在数十次修改的过程中,几乎每次修改都可以在两天之内得到回复,考虑到时差这已经是可以达到的最快速度了。与多数学员一样,我文书的最终版本与第一版本可以用面目全非来形容。
关于文书,前人提供的信息已经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最后想强调的一点也与前文一脉相承:在文书的准备过程中,站在招生官的立场上评价自己的文书诚然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但是过度揣测并迎合招生官的喜好对申请只有负面的作用。因为招生老师经验都很丰富,仅凭纸面上的文字并不能改变申请者本身的能力。与其如此,不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以上是我对申请过程的总结。在此要特别尤其郑重感谢为我写推荐信的四位老师们。在大学四年间,他们给予我无数无私的帮助、鼓励、教诲。还有组里的师兄师姐们、化院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以及各位小伙伴们,与大家相识是我的幸运。另外,非常感谢世毕盟在整个申请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我也希望这篇总结可以帮助世毕盟的学弟学妹们。
GGU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
第五篇:世毕盟:美国留学申请本科奖学金要求
http:///
美国留学申请本科奖学金要求
资金准备是留学美国筹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很多留学家庭“不差钱”,但没有人会排斥锦上添花的“奖学金”。奖学金
政策不仅可以减少一些负担,也是个人综合实力的证明。在留学市场走访了解到,今年以来,不少留学地政府、院校和社会机构对于留学生普遍持鼓励的态度,并出台奖学金政策来进一步吸引各国留学生前往深造,动辄数千到上万美元。不过,要吃上这份“免费午餐”,依然需要费一番心思。
美国大学一直以来都受到中国学子的青睐,于此同时,高额的留学费用也成为不少学子关注的话题。面对激烈的竞争和高昂的费用,不少同学希望通过申请奖学金来减轻家庭负担。新东方前途出国留学专家指出,只要你各方面条件达标又掌握了奖学金的申
请技巧,申请美国奖学金也就变得“so easy”。
“美国院校本科奖学金一般对于学生的专业、语言能力、入学前的成绩、在校成绩等有着清晰的要求,针对不同专业供不同的奖学金额度。尤其名校,都有非常多种类的奖学金可行申请。”留学专家介绍,美国本科奖学金申请其实和专业有很大的关系,申
请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会拿到不同的奖学金额。
留学美国申请本科奖学金良好的托福成绩是必要条件
一般而言,申请美国读本科托福成绩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如果仅有托福的好成绩,很难申请到前50名的好大学,更不可能申请
到前30名的好大学,美国本科奖学金申请也会比较困难。“想要申请美国奖学金的学生,托福至少要100分左右,最好达到105分以
上。想申请美国前100名院校的奖学金。”良好的托福成绩是申请奖学金的必要条件。
留学美国申请本科奖学金SAT分数越高可能性越大
SAT考试成绩1600分以上的,按每200分是一个档次。如果考1800分以上就可以申请美国前100名以内的好大学。如果分数接近
http:///
2000分,可以申请前50名的大学。成绩达到2300分,就完全能够申请前20名的大学,美国本科奖学金申请到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
SAT考试的重点是考察学生的学业能力、考试素质以及学业素质,实际上是能力与智商的测试,美国超一流的大学非常看重SAT的考试。想进入前50名的名校必须有SAT的考试,否则托福就足够了。
留学美国申请本科奖学金有思想的ESSAY能带来奇迹
一般的美国名校要求申请人提供简历和2-5篇小短文。这是考察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思想的重要根据,也是申请最难的一个部分
。一套好的Essay,往往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一些学生考试成绩平平,高中成绩也很一般,在国内可能考不上好的大学,但由于
这个学生很有思想,不但在自己的短文中能充分表达出自己成长的家庭及学校对于自己的影响,而且可以真切表达出自己所选专业的充分动机,因而他就有可能被几所很好的美国学校录取,并且给其奖学金。“短文写作在美国本科奖学金申请中的作用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因为只有通过短文写作,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特才能和思
想,才能最终说服录取委员会。”短文的写作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极难的作业,只有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写出独特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