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有效性实证探究

时间:2019-05-12 23:4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有效性实证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有效性实证探究》。

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有效性实证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有效性实证探究

【内容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程结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就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情境,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彩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来实施。本文主要通过实例探究语文情境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性 情境阅读教学模式 实证探究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的研究,因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有效的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树立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学有效益,即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符合新课程标准设置目标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

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学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无掌握特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是否得到相应的过程体验。如果学生不想学,学得很辛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辛勤投入,也依然不能构成有效教学。因此,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大小,取代教师投入的多少,成为评价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最主要标准。同时,有效教学又指教学有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是否实现了尽可能多的教学目标,是否调动了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实施有效教学?首先要根据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并大胆灵活处理教材,使之有效。活用教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一环,灵活使用教材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体现。结合教学实际,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照本宣科,而是适当取舍调整,重新排序,补充丰富教学内容,使教材更贴近学生。其次,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过程的体验。深化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实施有效教学是教师素质教育基本观念和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的体现,因此,必须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体验。

二、创设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样学、会不会学。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校语文科针对学校地处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地方,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实际情况,提出了“初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实证研究”的课题,并成功的成为广州市教育局中学语文教研会“广州市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及实证研究”课题的子课题。通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 2

课题研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国内外情境阅读教学研究的现状(1)国外现状

情境教学的概念,首先由BROWN,COLLIN,DUGID在1989年一篇名为《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的论文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决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动态相互作用的过程,BROWN等人认为知识和活动是不可分离的,是学习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BARAB和DUFFY认为人们在某种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形成某一共同体成员身份“实践共同体”。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包括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与学习共同体。目前应用研究较多的是抛锚式教学。主要注重教师是示范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或学习伙伴,主要是真实情境为主。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关于情境教学有各种不同的表述:“情境教学就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情境教学是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根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起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情境教学就是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2)国内现状

随着时代变迁,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我国基础教育迫切需要变革。我国教育工作者围绕认识对象、基础理论、基本研究范式等问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李吉林老师的 3

情境阅读教学是我国教改最有影响力的实验之一。他主张的情境教学以“情”为中介,具有形真、情深、意远、理念寓于其中的特点。他认为:“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推开后,由于情境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主要有启动思维式教学、主题式情境教学、助兴式情境教学等,主要是虚拟情境的教学。因此,有学者提出情境教学要“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拓宽研究的范围,深化研究的内容”、“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和现状研究相结合;在研究内容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相结合。”

(二)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提出

针对我校实际情况,为了充分利用本校周边地区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水平,寻找有效的途径和策略,探讨适合本校学生的阅读教学方式,形成本校阅读教学的特色;为了有效的改变我校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养成主动学习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树立创新意识;为了促进我校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校语文科提出了运用“文本初感——情境创设——合作探究——评价反思——能力迁移”五步阅读情境教学模式,把虚拟情境与现实情境相结合,把学校课堂阅读教学向课外社会大课堂学习延伸,形成“大阅读”、“大语文”的阅读模式。

(三)情境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

(1)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和热爱阅读的情感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涌现了屈原、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还有鲁迅、郭沫若、巴金等现代著名文豪。中国文坛上的璀璨星星真是举不胜举。他们写下的不巧篇章流芳百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许多名著载入史册,也编写进我们语文新课程教科书中。有家喻户晓的《木兰诗》、孔子的《论语》、鲁迅的《朝花夕拾》、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周敦颐的《爱莲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东波的《水调歌头〈明 4

月几时有〉》、刘禹锡的《陋室铭》、诸葛亮的《出师表》等等,都是千古名篇;还有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还有无数优秀的成语、寓言、神话、童话故事,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粹。作为中国的语文教师,有责任把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华传授给学生,肩负起营造学好母语的良好的语文环境,形成重视语文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热爱语文,主动阅读的精神,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适当介绍著名的作家作品。通过创设情境,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国化的文学教育,让学生爱看自己祖国的文学作品,爱读自己祖国的优秀诗文,爱写自己祖国的汉语言文字。让学生在读书求学阶段能潜移默化的受到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的熏陶。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发展的精神

学生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依靠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的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出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为此,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积极引导学生乐于自读、主动阅读、积极质疑、学会感受、享受审美、大胆评价等,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在课堂上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精神。

(3)重视学生感悟积累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性’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 5

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利于学生发展语言的能力。

(四)初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实证探究

“文本初感——情境创设——合作探究——评价反思——能力迁移“五步情境阅读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实施?笔者试从教学实践中的课例初中语文自读课《海滨仲夏夜》的课堂阅读教学探讨实施的过程。(1)文本初感——有效的阅读“备课”

“备课”就是设计教学计划,也就是教师对知识结构、学生个性和需要、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等统筹兼顾的“教学设计”,也就是对文本的最初的感悟。“备课”有三种计划“长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长期计划”是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是把各个单个课时统一起来指向一个共同主题和目标的计划;“课时计划”规定了每一堂课要完成的具体目标。我们经常要做的是“课时计划”,考虑教学目标通过什么样的内容和活动方式,要使用哪种资源和材料,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如何使学习延伸到课外得以巩固和扩展。为了使教与学的活动高效,需要计划采取何种方式和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以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备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学习者、学科内容结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如:初中语文第一册《海滨仲夏夜》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在完成学习本单元教读课《春》、《济南的冬天》之后进行自读的课文。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要和第三单元教读课的要求一致。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语文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

另外,还要考虑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这些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热情?”(2)

情境创设——有效的阅读“指导”

有效的阅读指导指有效“讲授”并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学习,包括有效“提问”和“倾听”学生。

在指导学生学习《海滨仲夏夜》时采用“导学——自读——思辨——点拔— 6

—互动——实践”的指导方式。上课开始,教师运用巧妙的语言情境导入,创设一种优美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激发自学兴趣。运用多媒体以情感创设情境来激趣:“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的四季是许多名家歌咏的对象……”教师通过抒情的语言,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投入到自读中去。

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之后对阅读材料生疑、质疑,提出自己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的责任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创设一种宁静的聆听情境,让学生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是一种情境。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必要时,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

另外,在点拔启发学生过程中,要传授一些自读的方法,如学会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去设问,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是怎样写的等。教会学生学习是新课程的要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如学生阅读《海滨仲夏夜》时,教师告诉学生按照“精读——略读——仿写”的程式学习,而精读的方法及思路是:“写了什么(感知)——如何写(理解)——写得怎样(鉴赏)——为什么写(感悟)——怎样学写(运用)。这样,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就会举一反三,有效地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水平。(3)合作探究——有效的阅读“激励”

有效阅读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激励上,有效教师的所有行为体现在教师是否具有激励性人格,如热情、期望和可信任感。“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兴趣和求知欲传达给学生,激励学生努力投入学习;有效阅读还体现在师生、生生合作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阅读中创设出来的互动也是一种情境,促使学生与教师的阅读成长。

如教学《海滨仲夏夜》时,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中自己读书,互相议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从旁扮演引导、启发、点拔、激励、解惑的角色。

(4)评价反思——有效的阅读“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的阅读评价要体现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倡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如读书笔记、阅读随笔、阅读档案卡、阅读反思、名著阅读、读后感、故事会等形式,鼓励广泛阅读,教师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如学习《海滨仲夏夜》之后,学生掌握了写景的方法然后学习仿写《白云山的冬天》、《美丽的广州》等。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收获和喜悦。(5)

能力迁移——有效的阅读“提升”

情境教学不但用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而且辐射、贯穿于整个教学教育过程,不但指外部环境,而且指主体的内部环境,整合成为心理场;不但在教室中创设,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社会大课堂中去,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去感受、体验、思考,把课堂学习到的知识有效的迁移到课外去,把本学科的知识推广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不但在于激发学生求知、求真,而且更可以用来激发美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引导学生求善求美,实施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品德行为养成教育。总之,情境教学能把学生的课堂阅读教学能力有效的提升,达到课外的能力延伸和迁移,因此,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多元、多构和多功能的。

综上所述,有效的语文情境阅读模式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效的情境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充分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新世纪出版社,2002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日报出版社,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重庆市黔江区马喇初级中学校 李 培 林 邮箱: lpl19830429@163.com 电话:***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探究

[内容摘要] 根据语文新大纲要求,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需要趣味性。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设计特色化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将语文新课改推向新的高潮。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一次说明了:学习需要兴趣,学语文更需要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排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中小学生朝气蓬勃爱说爱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针对这特点,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迫切需要趣味性。“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学习的动力”是探讨语文趣味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心态,树立学习信心;建立情感沟通的正常渠道,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用,学用两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培养正确心态树立学习信心

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心态和正确的学习观,教师可以从学生个人前途切题,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学习是为自己而学,以回报父母和国家的心态来端正学习态度;以先付出后收获的心态来激发学生做学习主人翁的意识,使他们产生我能学好语文的信心,从而坚定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念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排除困难,奋勇拼搏。

二、建立情感沟通渠道融洽师生关系

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可敬的师长,更要做他们可亲可近的朋友。大量事实表明:如果学生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因而肯下功夫学好这门课。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因此,教师要建立情感沟通的正常渠道,共同协商沟通交流的方式、时间、场合等。深入了解 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绪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唯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和谐,感情才能融洽,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乐在其中。

三、营造课堂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兴趣

课堂学习气氛是否轻松愉快,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以洒脱的仪表、文雅大方的举止、幽默风趣的语言吐吸引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轻松愉快的表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时愉快地度过每分钟,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学生拥有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应如何根据语文新课标来实施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通过掌握语文这门工具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多进行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综合素质。

2、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要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训练,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学--用--学”的路线有序地进行。“学”就是把陌生的变为熟悉的;“用”就是将自己拥有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活到老学到老”这就是再“学”;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素养产生综合效应,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无论是基础知识或综合实践,都应该注意语文的特点及其文学因素,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这课时,在听朗读课文基础上后,让学生欣赏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这五幅画面后。可让学生跟着音乐的旋律范读,忽慢忽快,时轻时重,学生在清新的音乐中欣赏朗读。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享受着语言文字的美,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然后鼓励学生模仿,给他们也配上音乐一起朗诵。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

除此之外,我们教师还应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例如,诗歌朗诵、讲演比赛、作文竞赛等,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开展,它既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课内知识的延伸。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进行适当地组织课外活动。其目的就是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巩固课内知识,营造学习语文的气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情趣。

总之,语文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教课本,要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和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现有的基础、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上,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把语文真正作为工具去教,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语文真正当成工具去用,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生动活泼,富于情 趣,才能更有效地把语文课程改革推向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钟启泉、崔永淳:《新课程标准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教出版社2003版

程 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2000年

周庆无:《语文教学现代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赵本中学 课题组组长 王玉国

我校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于2010年4月由县教科室正式批准立项。本项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得到了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今天正式结题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概念化、系统化,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可谓是“穿新鞋,走老路”。为使学生学得“扎实”,教师拼命地“细细讲评”,学生被动地、无奈地“听练”——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总体来说,在实施新课改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因此,作为一名站在中小学教育前沿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进行研究,去探索,去实践,真正地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起责任来,为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地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

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学生成长方面。因过分强调以提高教学成果为前提,免不了会产生教学的“固化”现象,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学习成绩,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因过分强调张扬学生个性、活泼好动,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勤奋刻苦、静心思考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过分强调探究创新,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产生浮躁、华而不实的心理,引起教学质量整体下滑的趋势。

教师培训方面。因过分强调教师培训的形式,忽视了培训的有效性,忽视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忽视了教师教育基本素养的提高,忽视了对教师的基本教育理论培训,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很多强制性要求下教师们只是忙于一些应付式的培训。显然,教师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学习特征、能力发展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那么他的课堂徘徊于传统课堂的“囹圄”之中也视为正常,教学中难免会充斥着大量的、无意义的、无效的教学活动。

为此,我们需要冷静地对待新课改,我们的学生需要在情感态度、文化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我们需要思考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怎样的有效的教与学。

本课题,站在一定高度,对我校课堂教学现状、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校教学资源等方面做一次较深入、透彻的调研,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并能形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基本原则和基本模式,以期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消除偏差、提高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由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质把握不准,一味地追求新理念,未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和学习水平差异性,使得新课程实验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情境偏差、学习方式偏差、教学方式偏差、教学组织偏差以及评价偏差等背离课改目标的行为,教学中易出现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填鸭式的教学现象随处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式的、作秀式的课堂愈演愈烈,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2、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目标,从而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其判断依据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是否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相适应,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更

是那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能获得高分的“书呆子”。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目前,对当前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各种现象和存在的问题需要作深入的了解、分析。当前,作为一线的教育研究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积极探索和改进现行课堂教学模式,认识和把握学生学习的特点、规律,有效地克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自觉性、预见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艺术性方面下真功夫。本课题的研究有望对改变当前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现象及推进今后的教学改革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是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是最核心的因素,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有成效,教师是关键。因此,作为教师应迫切需要建立有效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有效的发展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创新。在科学观的指导下,通过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探索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师生在教学改革中获得最大的“实惠”。我们通过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冲破传统课堂的“藩篱”,形成探究、合作、民主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大力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不断铸造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师团队,促使学校成为一所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及实验区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各年级学科。课题实验区的主区域为赵本中学的各年级段学生,并以此为基础,辐射到全县各中小学校

四、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及主要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术语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科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

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有效性,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高质量完成文化知识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概括地说有效教学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整个课堂体现了有效、高质、创新特点。

(二)本课题所涉及的主要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有效教学等经典教育教学理论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些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I)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B.A.苏霍姆林斯基智力理论。每一个教师都应当成为学生智力的得法的、有头脑的培育者。只有当教师不把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量的扩大视为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当作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喜好钻研的灵活思考能力的一种手段的情况下,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智育。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

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与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营造的学习环境之间存在较大偏离,如学习内容过难或过易,或以往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再加上在班级教学过程中学生间学习差异性,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的目标发展,因此造成学生无效学习的现象十分明显。在教学实践中,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实施分层递进目标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而要想让教学有价值,就必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者说,必须找到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地解决,却能在课堂教学的环境里、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教学之前确实是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而在教学之后却能够独立解决了,教学就显现了它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由于新课程的倡导者宣称它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而建构主义又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的社会性,强调“合作学习”,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都普遍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讨论,常常只是一个形式,是“为讨论而讨论”。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将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实践,从而实现“十五”到“十一·五”学校在高平台上发展,教师在高品位上提升,学生在高素质上成长。

具体目标:(1)使各学科教师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充分体现主体性、质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

(2)全面提高各科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从而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抛弃“权威”意识,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3)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设计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内容

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了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及操作策略的研究、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估研究。其中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研究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如何界定和评估一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是有效的学习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1、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师备课策略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利用生活资源。

2、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师上课策略的研究:优化课堂结构的策略,改进师生课堂交流方式的策略,优化评价方法的策略。

3、提高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激发学习动机、训练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的策略,课前预习、课堂构建、课后复习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学习方式子课题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资料分析,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专题研究、课题沙龙——借鉴学习经典理论、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题实验研究课、教学反思、课题阶段性研究中的课堂教学观摩和优课评比、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形成课题论文评比和结集、有效性教学案例集),经验总结(面向市县开展课题研究汇报活动、整理课题过程资料、总结提炼策略方法、完成结题报告力争完成一部课题研究专著)。

八、研究步骤设计

本课题研究步骤:先分各学科组进行调查分析、汇总,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制定实施改进策略的方案;再由参与实验的教师和课题组成员进行实验――反馈――调整――再实验——„„――总结;最后形成终结性报告(研究成果

2010年4月~2010年9月,界定课题、开题论证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教学有效性研究,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010年9月~2011年3月,数据分析、资料整理阶段。采用调查法,对全校师生进行教学活动有效性调查问卷;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近两年有关教案和教学设计,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

2011年3月~2011年9月,行动研究案例分析阶段。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草根化实践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两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题教学论文;每学年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创新,提出案例。

2011年9月~2012年4月,结论性研究阶段。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九、研究的主要过程

2010年4月~2010年9月,开题论证阶段。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我们深入进行了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依然被制约着,得不到培养和提高。群策群力,针对教师如何有效教,学生如何有效学,将课题定位在“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上。课题工作组专门召开了会议,共同探讨课题的研究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进行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什么形式呈现研究成果等问题,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我们初步形成了《新课程背

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方案》,初稿形成后,我们再次召开会议,在会上大家发表了对实验方案的意见,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会后对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改。然后在县教科室领导的指导下,构建了实施目标体系,确立了课题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撰写了课题研究方案。

2010年9月~2011年3月,课题启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确立重点实施目标,学习并吸取名师的宝贵经验,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本课题共设置了“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的研究”、“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等子课题,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开展,我们注重过程管理,坚持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总结每月的研究情况以指导下个月的工作。

先后学习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有效教学:在理性实践中前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追求有效:教学的永恒主题》等文章,使课题组成员有了可广泛借鉴的经验和理论,使全体教师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习有效教学理论,了解国内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

2011年3月~2011年9月,案例分析阶段。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草根化实践研究;主要进行实验操作,信息反馈,资料积累,撰写论文等工作。立足课堂,认真实践,通过集体备课讨

论、研讨课、经验交流座谈会、质量分析等形式,探寻一系列合理、科学的课堂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完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及其素材的收集工作,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1)营造交流氛围,扎实开展研究

邀请学校领导、学生家长来评价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听课、说课、评课等系列活动,探讨如何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逐步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 ;举办了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教育论坛,大家围绕“有效教学”这个核心畅说欲言,气氛相当热烈;分享了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研究体会让大家共享,有选择地整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中,为课题研究丰富了资料。(2)开展课堂实践,构建有效课堂

课题组教师率先垂范,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确保课题研究高质量地开展。常开设校内研究课,课题组教师首先带头进行课堂展示。围绕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课堂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示了课堂教学风采,课题组教师的引领为全体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并拉开了课题实践验证的序幕。组内成员围绕情境的创设、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练习等问题共同探讨,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案,这种同伴互助式的调研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起到了及时指导的作用,也极大保证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形成了高质量的教学案一体化资料,大大降低了低效课堂的出现。如此有效的同伴互助,不但促进了课题的研究,同时促进了教师群体的集体成长。

2011年9月~2012年4月,这一阶段为全面总结阶段。参加研究的所有人员都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对课题进行了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获得了我们预期的大量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十、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1、论文获奖情况:

王玉国论述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论文《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性》;

王连福论述高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论文《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政治课堂最优化》;

马福佑论述从学生兴趣入手多层设计有效价课堂的论文《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赵鸿雁论述从学生兴趣入手提高效率的论文《施英语趣味教学 让课堂变成学生的天堂》

钱长行论述合作教学及教学一体化的论文《谈合作教学与思维激发教学》

赵约松论述有效结合新课标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论文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科研获奖情况:赵鸿雁、马福佑获2010,赵约松获2011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王玉国获“265工程”优秀学员、班主任论坛优秀奖。课例:多人次举行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

1、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了教科研意识

课题引领科研工作,科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课题研究,打造了一批研究型的骨干教师队伍,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我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攀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2、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实施教学案一体化及有效课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变成了表演者;由原来的被提问者变成了提出问题者;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由原来的害怕发言者逐渐变成了争先恐后发言者,实现了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3、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总结反思能力

课题研究扎实开展,提高总结反思能力,在每学期学校组织的各年级学生的评教评学中明显感受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

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课前备课组集体编制教学案,教师能在教学中合理加以使用以提高教学效果②在讲授新课时能更多地选择“展示→提问→提示→讨论→呈现”,使学生得以积极思考主动学习③具有较多的有关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善于计划、评价、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适度调整教学方法,灵活地应用各种学习策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4、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各种研讨活动,探讨各个学科各种课型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各位老师突破教学方法的旧框架,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追求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促使老师们的课堂真正有实效、有价值。

5、改变了课堂评价机制,提高了教学管理效能

确立了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原则和要求,改变了课堂评价机制,提高了教学管理效能。

形成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三个要素——教师引导是关键、把课堂的主角真正让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五个理念——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地方、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会学习中学习、让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地学习;对教师的四方面要求——问题引导要抓住知识点的关键和核心,学生能讲的教师固定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代替,以多种形式开启学生的智慧、经常改变教学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成功多给予鼓励、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让同学帮助改正。

高质量教学案编写的基本理念:一主线——以问题的创设、探讨、解决为主线设计各环节;两个原则——心中有人、目中有纲;两核心——能力核心、落实核心;五要素——学法、教法、知识、技能、提升;五模块——预习准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疑、重点提炼、应用落实。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组织形式——备课组合理分工,合作备课,协同施教,优势互补;活动形式——做到“三落实”:落实内容、落实时间、落实主题发言人;“四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重点与难点,统一教学提纲,统一例题与作业;教学内容——集体备课要“六备”:即备学情、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活动方式——集体备课应包括“合(集体决策)、分(自备、主备)、合(达成共识)、分(体现个性)”四个步骤,四个过程缺一不可;教学反思——一课一反思,每次集体备课首先讨论交流教后感,对教学进行集体反思,积累经验,总结教训。

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适合于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整体上将对学校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实现了课堂的教学有效、学习有效、管理有效的三个有效目标。课题研究的设想和打算

在今后我们更加深入的探究,并逐步推广有效教学模式,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研究课堂的有效教学,应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有效教学。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相信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的情景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情景教学模式探究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1.教学模式的概念的产生:

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正式的科学概念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1972年正式提出的。1972年他们合作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系统了各种教学模式。但教学模式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五段教学法”作为传统教学的经典模式,一直延袭至今。2.教学模式的概念的涵义:

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情境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策略及其相应的策略。

二、情景教学模式的概念 1.情境教学模式的涵义: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2.情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情境教学融合了我国古代“境界学说”中的“心物交融”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或选择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情绪,从而促使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体验客观情境。

(2)情境教学充分发挥大脑两半球的互补作用

情境教学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体验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为此,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调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力量。(3)情境教学充分运用人的直观认识原理

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的、有意创设的、优化了的,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有利于调动 情感,使学生加深对情境中的事物的感知与认识,从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积极而自学的活动,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情境教学模式 1.新课程的理念

(1)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育终身学习的基础。

(2)构建报有学生必需的共同基础,加强数学的应用和实践。(3)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需要,提供选择和发展的基础。(4)充分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索未知。(5)强化评价的教育功能,激励学生奋发进取。

(6)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2.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而学习方式的改善最后的落脚点却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善。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特色,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3.新课程理念和优秀教学方式的传承

数学教学模式是许多优秀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的积累,也是在数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数学教学的目标设计的数学教学结构和相关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它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和中介。一个数学教师,特别是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更需要掌握几种常用的数学教学模式。只有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之后,才能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类型、学生特点和教师的个人风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情境教学模式的类型:

1.问题情境:教师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内部矛盾冲突,学生单凭现有数学知识和技能暂时无法解决,于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成一种教学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

2.故事情境:老师通过讲数学知识发现的故事、有关数学家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接受思想教育。

3.活动情境: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活动,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掌握数学的知识。

4.实验情境:教师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在实验的情境事提高分析和问题的能力。

5.竞争情境:教师设计一些数学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创设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的情境,让学生之间开展竞争,比准确、比速度、比技巧。

五、教学情景设计的基本要求

情景要具体明确,以一定的知识依托。情景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情景要有新意,要有启发性。

情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思维的发展特点。

六、教学情景设计的基本方法

1.通过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设置问题情境。

2.通过从前面结论进一步引出没有解决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

3.通过实验设置问题情境。当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学习新知识的预备知识,但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不容易发现时,通过具体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规律、提出猜想,然后通过逻辑谁得到定理和公式。4.从同一问题通过不同推理和运算,产生形式上不同的结果,设置问题情境。

七、导入的功能和方法 1.导入的功能:

(1)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2)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3)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建立知识之间相互联系,为学习新的内容作好准备。2.一般原则:(1)明确目的(2)短小精悍(3)别致新颖(4)因课制宜 3.方法:

(1)实例导入(2)直观导入(3)实验导入(4)旧知识导入(5)悬念导入(6)类比导入(7)故事导入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物理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注重共同基础,体现选择性;在课程内容方面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设计模块课程供学生选择,这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要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则需要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体系,逐步形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现代物理教学方式。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物理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物理学科特征,结合教学实际,共同长期努力探索。

一、关于教法

1.从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思维的形式和方法,以调动其自觉、主动性。只有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来进行思维,才能使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理、论证得法,具有抽象逻辑性,培养出深刻性的思维品质。这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2.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的实质就是前述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习的类型主要是“意义学习”,即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其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这是最有价值的学习。学习进行的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即要学习的全部内容都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献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加以“内化”,大量的知识和材料都要靠此获得。

3.因材施教,开展课外活动,培养一些优秀学生,使他们不受思维定势的约束,大力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强调直觉思维是爱因斯坦科学观的一个重要特征。他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得到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以对经验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探索就得用直觉思维:整体的、跳跃的、猜测的,以知识结构为根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

二、关于教材

1.建立高中物理的整体的知识和逻辑的结构和系统;同时建立各部分的子结构和子系统,以及各章、节的结构,并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适应。

2.强调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认为观察和实验是不依赖于理论的观点,改变认为实验方法的本质是完全离开理性的体系,单纯起着事实的裁判作用的观点。随着实验研究对象远离人们直观经验的领域,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实验的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实验与观察依赖于理论,实验所获得的认识实际上受制于仪器和实验设计中所包含的假设,是不可能摆脱理性思维的指导的。尤其是高中物理,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学生又没有误差理论的系统知识,往往对于实验原理、实验得到的数值都抱着轻视的态度,而集注意力于操作上,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不利的。为此,高中物理实验的重点,应放在实验的设计思想、仪器的原理,以及在中学仪器条件下对实验数据的认识和处理上,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操作和观察上。

3.例题和习题的配制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中,构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概念的形成和问题的解决。概念不仅是学科结构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框架”的“交结点”,而且是思维的“细胞”。而问题的解决,即应用,正是结构中各部分之间联系的建立,以及结构的发展所必须经过的阶段。这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统计表明,仅就中学生而言,掌握归纳推理的水平略优于掌握演绎推理的水平。在实践中,人们也常常发现就多数学生而言,从自然现象和实验归纳出概念和规律,学生掌握较好,而运用概念和规律去解决问题则困难较大。这是由于演绎推理较之归纳推理可以通过更多种形式来表现,掌握起来也复杂些,因此,就需要有意识地多加指导和训练。按照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编写例题和习题,并加以适合的配量。这与“题海战术”是有本质区别的。当前,好的例题和习题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西蒙说得好:“如果我们观察一些好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在数理课程中,或者其他一些需要发展解题技巧的课程中,我们看到学习所得大多来自解答每章后面的习题的活动或者学习课本中已经解出的例题的活动。有一种编制人工智能学习程序的方法就是试图模拟这样一类过程。”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评价

教学过程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因此是可以量化的。现代系统科学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式”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人的短时记忆的最小单位定为“组块”,多大是一个组块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数字、字、词、符号、成语、短语等都可以是一个组块。它的存贮时间需要0.5秒,而转化为长时记忆至少需8秒。掌握物理学科,要懂得物理语言,大脑中要有一套物理符号系统,即在长时记忆中要存贮一定数量的组块。仅有组块还不够,还必须把组块组成若干程序,形成产生式系统。一个产生式包括两部分:条件和动作。一定条件做出一定动作就是一个产生式,如果能仔细地将高中物理教材中必须掌握的组块和产生式统计出来,实行控制是有可能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能否事先进行最优化选择,现在也有人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加诸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计算机进行事先的最优选择。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有效性实证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有效性实证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从2003年 9月起,我们县的小学、初中起始年级继续整体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为了实验推进的规范、有效,市教育局推出了2004—2005学年第一学......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的探究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音乐、美术等艺术性课程重现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但是在当前初中音乐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依旧遵循......

    新课程下有效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程下有效教学浅谈 凤县黄牛铺小学陈玉娥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有: 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有效性实施研究”工作报告

    铜梁区2013年度教育科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有效性实施研究”工作报告重庆市铜梁实验中学课题组一、课题来源(说明) 据目前教育形势和我校教学实际,我们于2014......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合集5篇)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问题的提出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2008年秋季,我省普通高中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第三年。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革命,是......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新......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旨在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