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3:4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

第一篇: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

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

――――听课感受

青山街小学

童成文

这次,有幸观摩了省级六位优秀教师的《鸡免同笼》公开课,同课异构,精彩纷呈,让我是感受颇多。

1、透彻理解教材,合理进行编排架构。每位教师都能准确地捕捉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重难点,但每位教师的编排结构却不相同,各有侧重点。每位教师都独具匠心,给我们呈现了形式不一教学过程,却各有各的亮点。

2、合理对学生进行评价。教者展现了扎实的基本功,语言亲切有感染力。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精彩表现,能巧妙、合理地给予表扬性评介,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如:“你真棒”、“多么心灵手巧的小姑娘”、“教师和你握握手,你将来肯定超过老师,成为一位数学家”。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者的用语也比较委蜿,没有直接进行否定,而是给予鼓励,提一点合理的建议。如:“深思熟虑很重要,但是也要注意书写格式,你想不想改一下”。

3、教学中渗透了一些数学文化和思想。六位教师的教学环节不同,但都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古人的“鸡免同笼”数学问题中的数字比较大,学生很难进行猜测,教者就问学生怎么办,启发学生可不可以把数字变小一点。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时,就问学生知道中国的“四大名著”吗,在学生很兴奋地回答后,又接着问知道数学的“四大名著”吗,这样巧妙地引出《孙子算经》中的“鸡免同笼”,非常自然,同时也渗透了中国古代数学文化,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4、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鸡免同笼”是古代非常著名的数学问题,六位教师给我们呈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画图法、列举法、假设法、方程法、站立法等等。虽然有这么多方法,教学中也是有侧重点的。这样既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理解了哪种方法是根本。

第二篇: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学习体会

异样的风格,同样的精彩

——2013年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学习体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节课,同一个教学内容,同一个数学问题,用何种方式呈现给学生,如何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循着教师的导学路径,主动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培养问题意识,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准备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正确把握,巧妙引领。对同样一节课的思考、理解、设计、组织教学等,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有不同的教学过程,这或许是“同课异构”的精妙所在。

但如果从课的本质出发,对于同一课不管如何异构,这种认识与理解的本源依然不会脱离于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向是一致的,最终还将反映在教学效果的优次上,而这种教学效果探讨的不仅仅是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的受知度,更应关注的是过程,给学生以怎样的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塑造,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或许就是“纵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他不可能是莎士比亚,罗密欧亦或是朱丽叶。”

意识的不同,终要回归到事物本质的不变。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同,对教材知识点的挖掘途径不同,深度不同,教学架构不同,策略方法各异,同样要回归到课的本质,为了完成既定的目标,为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了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需要在良好的互动交流中感知,在自主探究中建构,这样的模式本质上是相融相通的。

5月21日,在滁州二小深度感知“同课异构”,欣赏了六节《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的课堂教学,执教的六位老师是2012年省优质课比赛的前六名,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教学水平高,对教材的理解均有独到之处,对教材知识点的挖掘也能达到一定的深度,课堂驾驭的能力强,来自不同的地市,代表着一方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运用,教学的风格与特色,可见呈现的六节课各有妙处,同样精彩。

六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各异,这种不同,如前所述,体现在“异构”之处,但均有“同工”之妙。

策略引入处:课前互动有正话反说(芜湖市育红小学冷涛),直白建模(淮南市谢家集区第四小学张鸿雁),《司马光砸缸》故事铺垫(滁州二小胡林玲),游戏正话反做(铜陵实小王庆甫),乘车返回路线(阜阳市鼓楼中心校李士梅),小猫钓鱼(合肥市海棠花园小学喻巧月),王庆甫老师也用到了这个情境。导入设计的目的均为正课铺垫,设计看似简单,实际是渗透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这种感知有的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有的建立在游戏情境之里,有的建立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一个模型之中,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引入都起到了唤起经验,激发兴趣,建立模型的作用,切入的手法很自然,平稳,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探究策略处: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但初步的感知,只能是引上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去领略路边的“风景”,循着什么样的路径去深层次领悟,更能显出教师的独具匠心。冷涛老师出示例题情境图后,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学生整理出问题后,接着追问:你能不能来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先解决什么问题?为了让学生深入认识倒推策略的特点,建构使用这一策略的要素,在引出倒推法后,出示缺少变化过程的一题,问:你有办法解决吗?再进一步问:你能加上一个条件,让它有办法解决吗?为了引出如“比一半还多1”的较复杂的问题解决,创设了比赛环节,让学生在作业纸上提问题并解答。胡林玲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倒过来推想的两个关键词“现在”“原来”,出示:一杯果汁倒入80毫升,现在有240毫升。问: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李士梅老师在出示例题情境图后就追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对于问题的解决,课标中指出“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学生有没有数学的思维,运用数学的意识,主要体现在会不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物,能不能发现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反映出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教育的思想境界。从几位老师的课堂中,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通过一问一答去完成,更多的是教师在课堂中那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教师的问题提出更多的是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参与的角度,认知的角度出发,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汲取。“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六位老师的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个教学过程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俨然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合作交流,“数学上有一种倒过来想的方法,我们共同来探讨。”“老师补充的条件与你们补充的有什么不同?”“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来展示一下?”“你还想了解老师的什么信息?”“老师发现一个聪明的孩子是这样做的。”„„伙伴式、组织式、探究式、体验式、激励式的对话,预设环节的步步推进,探究问题的逐个抛出,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学生围绕问题各抒己见,在问题探究中将知识内化吸收。六个课堂体现出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应该是开放的、创造的、合作的一种“学习共同体”。

不同的教学构思演绎了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风格,呈现了同样精彩的课堂教学,体会到异曲同工之妙。从几位老师智慧火花的迸射中,我对教学活动有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认识,还需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教学,从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三位老师用到“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来总结策略的价值和使用策略的思维。都说“课堂教学是一种缺憾的美”,我想说对于个性、秉赋、能力存在差异的一群孩子,为了践行“面向全体,适应个性发展的需要,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的到不同的发展。”,他们求知的课堂“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材料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

解决问题专题研讨会”,通过观摩7节高水平的课堂教学,领略了苏教版版本教材在“解决问题”领域所取得的可喜成果和不同的特色;通过聆听各位教师发言,更深入的了解了“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和今后发展的方向,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其重要性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在学习中,我感触颇多,既有感性的认识,也有理性的思考,下面结合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悟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汇报的题目是:走在思考的路上。由于本人的接受能力有限,有些东西还没有很好的消化、吸收,或者消化、吸收的不到位,敬请各位老师见谅。

一、数学课堂教学研讨基本情况:形式多样,扎实高效。

此次研讨共观摩了7节课堂教学,并进行了互动评课。分别是:郭永雄老师做了《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的发言、韩占秀老师以《数与代数应用问题的内容主线和教学建议》就传统应用题教学做了剖析;牟卓玛老师以《算数应用题的本质是数学建模》的观点。最后,陈仓中老师做了研讨总结,并提出了今后在“解决问题”方面的研究方向。

二、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一)7节观摩课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这7节课,执教教师基本功扎实,无论是从钻研教材的深度,还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感悟,都比较到位。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巧妙的预设,精彩的生成,机智的筛选生成,睿智的驾驭课堂。采用了不同的授课方法,有小组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启发讲授式„„但不论是哪一种方式都在教学内容、数学思想的渗透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2.课前谈话,轻松幽默。教师课前用几分钟时间沟通师生情感,轻松活跃课堂气氛,为课堂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学习而准备。让学生谈一谈如何学习数学,在轻松的谈话中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会听、会想、会说、会做,为新知的学习做了方法的铺垫。

3.解决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是让学生爱上“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教学中首先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之所在,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抽象的情景和脱离生活经验的问题无所适从,更难产生解决的兴趣和欲望。而具有现实意义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密切的问题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眼球”。

比如有的老师首先呈现了一幅路线图,教师提出问题:从家到学校怎么走?在学生很容易的解决以后,教师接着提出:原路返回怎么走?和去的方向如何?这个问题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关注度马上有了进一步提高,教师顺势指出:解决问题时有时需要反过来想、倒过来想,也叫倒推。然后以生活中“喝果汁”的问题来进行倒推策略的教学,并且老师设计的“喝果汁”问题杯子逐步增多,难度逐渐增大,挑战性越来越强,在不断的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越来越高。

4.培养学生观察信息、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关于信息处理这一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然后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关数学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它是不全面的。一个问题情景是一个整体,它呈现了多个数学信息,而不同的数学信息进行组合可以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信息,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组合。比如

5.引导学生恰当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每种类型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借助一些灵活而行之有效的策略,比如:模拟实验、画图(示意图、线段图、列举图、集合图)、枚举、假设、转化等等。解题策略选择恰当,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弄清题意,理清数量关系,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的解决问题。同时逐步使学生加强对策略形成过程的体验,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策略意识”,能体会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和丰富内涵,掌握运用策略的基本思路和过程,能适当地将策略与实际问题匹配,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问题解决后的成功体验,最终达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

比如张光辉老师教《相遇问题》一课,教师呈现信息后,找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学生表达出题目的意思有点难以理解时,教师顺势提出: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表达这段话更便于理解?然后引出模拟表演这一方法,通过师生表演、生生表演,教师故意出现错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相遇”等关键词。在学生对题意和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把已知信息和问题画下来,通过展示交流,逐步对题意和数量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节课中,借助多种策略的帮助,学生对信息中的关键词真正理解了,对数量关系真正明晰了,问题的解决也就变得容易了,最关键的是学生切身感受到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方法来化难为易,而这种感受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是受益无穷的。

6.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肖尧老师教《路程.速度.时间》一课,开始老师出示猎豹,乌龟,小羊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谁最快,根据学生最直接的思维得出猎豹最快,接下来师问:你是怎样比较出来的?接着老师出示他们同时跑两分钟,谁快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说:在时间相同的时候我们比较路程。紧接着教师提问在路程相同的时候,我们比较什么?然后以学生喜欢的喜洋洋和沸羊羊在比较谁走的快慢的时候也出现了疑问。启发学生应该如何比较?这一环节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围绕自己的发现,进行深层次地思考,并通过猜想、验证,使学生得到“路程÷时间=速度”;通过实际分析介绍速度单位的组成。紧接着追问“速度表示什么?”,把学生的思维又带到了更深的层次,经过思维的不断碰撞得出“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老师在提出“说说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和“利用所学的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其中有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人在朝前走的时候是鼻子走的快,还是耳朵走的快?”刚开始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不少学生回答鼻子走得快,当一想到所学的速度知识以后学生立刻得到正确的解释。这个问题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更能亲身的感受到速度知识的魅力。

7.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总结。解决任何问题都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如果方法不当学生无处下手,无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但教师必须把握准方法指导的本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的体验、感悟,内化,变成自己的方法。

比如牟卓玛老师执教《连乘应用题》强调了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重视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把分析数量关系放到本课的首要位置。教师从复习开始渗透了分析数量关系的两种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从学生目前的思维来看,学生多是喜欢从条件入手,先合成一个新的条件,再求出问题(即用综合法)。因此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重视了从问题入手去寻找所需要的条件(即分析法)。在教学中,教师运用了贴关键字、箭头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8.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价值。在问题解决以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反思。通过梳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思考在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在学习方式方面有哪些收获?在学习方法方面有哪些收获?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帮助?在交流、讨论中,引导学生体验到学会解决这一问题的用处,找到其价值所在,有用的才是学生感兴趣的。

(二)课堂教学中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不够大。有时教师急于把解决问题的策略告诉给学生,不管学生要不要这个策略。策略不是靠教的,而是靠感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感悟策略,要让学生感悟策略的必要性,教学中不是要学生学策略,而应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后的内在需要。老师先入为主的教学生,学生是不是有需要,是否体会到策略的重要性?值得大家思考。

2.怎样使策略的教学与教学过程自然融合在一起,避免生硬的贴标签。不能为学策略而学策略。

3.如何使策略教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时高估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大段大段的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并不合适,要逐步培养,一节课承担的任务不要过重,不能求全求大,扎扎实实做好一两个方面就可以了,要细水长流。

4.如何让学生感悟、体验、回顾、评价解题策略?

三、抓住本质,解疑释惑。

“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增的内容,是咱们广大一线教师最关注的焦点内容,也是我们感觉存在困惑最多、遇到困难最多的教学内容。

1.什么是“解决问题”以及正确理解“应用题”和“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就是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策略和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学习跟同学进行交流,养成反思和评价的习惯。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有很多弊端,不一一列举了,任全山老师举了一个“船长的年龄问题”的例子,我感触很深,这是国外的一个问题:“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几岁?”。20年前的实验有90%的学生得出来答案,学生直接把75和32两个数相加减。20多年过去了,课程改革也进行的如火如荼,老师又随机调查了12名小学生竟然62%的学生得出答案,这样一道根本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却按照常规解决了,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学校是不是把孩子越教越笨了?”这就是在应用题方面的一个缺陷,很多学生抱着“宁愿胡说,不要没说”的态度得出的答案。很多学生认为老师出的题目都是对的,都是有答案的。数学问题要求揭示事物内在的数量关系,牛、羊数目和船长年龄没有内在的关系,学生却盲目解答,明明不能做的题目,学生却非要做,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所以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一定要改,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眼下,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将传统的应用题并入了“解决问题”之中,也使得现实当中大家忌为谈应用题,好象谁一提应用题谁就落后,大家在解决问题时都不敢说“读题”,而是变为寻找“信息”,把“分析数量关系”变为你想怎么解就怎么解,满堂课热热闹闹的去探索,练习时却一头雾水,不会的仍然不会。现在的课标教材注重给孩子创设问题情境,但很多时候我们在处理第二个转化之处较马虎,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情境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但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充分条件,两者一个也不能少!所以我们现在的解决问题范围更大,内涵更丰富。

2.关于算术应用题的分类。应用题还需要类型吗?传统的算术应用题教学时往往会给各种类型的应用题进行分类,老师指出应用题还是需要类型的,但是不要类型化,不要分得太细。这种分类不是全没价值,不要一棍子打死,只是不能让学生死记类型,不能让学生根据类型解题。我们要适当的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对于运算的理解。这与以前教学中的“套题型”有着本质的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总结的主体不一样。以前是老师进行总结概括,学生主要的工作是理解和记忆,现在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自己进行总结归纳。第二方面是总结的基础不一样。过去是刚刚进入运算在学生还没有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就提出提醒然后进行大量机械的练习,现在是学生经历了多次解

决问题、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的基础上总结的。第三个方面是总结的目的不一样。过去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抓手”,为了让学生快速的解题,要求解题的速度越快越好。现在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以进一步加深对运算的理解。这里要注意的是让学生总结不宜过早,要在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对这类题目有了自己的充分理解之后适当的总结,要鼓励学生通过画图、举例、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于运算的理解,而不是统一要求背诵程序化的语言。另外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抓关键句、找关键词等,专家指出这些方法是可以用的,但是怎么抓?要注意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时原来是套用题型,现在是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去抓。第二个转变是由老师找转变成学生自己去找关键词语,使学生感受到找关键句的必要性。第三个转变是由老师介绍找的方法转变成学生探索自己的方法,而且是多样化的方法。即:“洞察骨架”。

3.解决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功能互补。

非常规问题:指的是如新增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等以现实问题为载体,综合所学的知识,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多元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常规问题:指的是融于“数与计算”等领域作为解决该领域比较常规的实际问题。

老师认为,解决问题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当一个问题解决之后,自己能反思并有所感悟,那么这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会成为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新成员。

各位老师分析了当前解决问题教学中的问题是对常规问题的教学不透明,编排体系不清晰,致使教学行为有所失控。在座的每一位老师的认同。各位老师给教材编写人员提出建议的同时,殷切地期望一线的教师们能吃透教材,突出数学本质,这是至关重要的。

4.掌握好图画情境题与文字“应用题”的过渡。

课标教材有许多图文并茂的情境题,这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老师一年级以图画情景题为主,从二年级开始出现一些半图半文、表格的、文字的题目。从低年级培养学生会看图、会读题、读懂题、把题意内化、消化。

5.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

这是我们现在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一线的老师们普遍感觉到现在孩子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了。不要忘记传统!在今天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除了要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如:加、减、乘、除),同时也要注意常见数量关系的分析,常见的数量关系有: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四、研讨总结:分析现状,指明方向。

(一)达成的共识:

1.把应用题融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领域之内,把它作为各领域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的有机部分而呈现,这种安排,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相一致,比较合理,也比较符合逻辑。实验教材将应用与计算结合在一起出现,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与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这无疑是重要并且应该坚持的。

2.应用题要类型,但不要类型化。应用题按步数分:一步、两步和多步应用题;按内容和难易来分:一般应用题、复合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典型应用题中有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追击问题、盈亏问题、相遇问题等。这些分类都是从教学需要出发的,由易到难、循序前进,总要按部就班的排出一个次序来,因此是教学需要的,有必要的,不过,这些分类不涉及数学应用题的数学本质,学生并不需要知道。至于和差、和倍、差倍这样的分类,只起一个临时“标签”的作用,没有知识价值,不需要长期记忆。

3.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价格问题:总价格=单价×数量 利息问题:利息=本金×利率 利润问题:利润=成本×利润率 折扣问题:金额=价格×折扣率 本分数问题:数量=总量×百分比 4.数学建模。数学建模的工作流程图

实际情景—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模型)--数学结果—检验数学结果—实际结果

每一道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育价值,在于能将情景“数学化”,即将文字的表述转换为数学符号或图像的表示;将蕴藏在情景内的数量关系列为算式;用数学演算求的算式的答案,最终通过检验肯定解答的适切性。这些数学活动,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建模做好必要的准备。可以说,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将来学习数学建模的基础。

5.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关注题目中的大逻辑—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问题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结构的分析。抓关键字句是重要的,要明确抓关键字句的目的和“抓法”,实现三个转变:由为了套应用题型的抓关键字句转变为基于理解数量关系的抓关键字句;有教师要求找转变为学生自主感受找的必要性;由教师介绍找的统一方法转变为学生探索自己的方法并多样化的表达。要引导学生洞察骨架—数量关系,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都常发现某些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当读完一遍题目后,马上就能洞察到题目的“骨架”,这个骨架往往就是数量关系。

(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解决问题的内涵?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与应用题的关系? 2)怎样将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重要的目标,有意识的加以指导和教学? 3)实验教材将应用与计算结合在一起出现,教学时怎样把握每节课应该以应用为重还是计算为重?

4)实验教材在解决问题的安排方面的基本线索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5)怎样将解决问题的策略由“隐性”转化成“显性”策略?由抽象转化成直观?

6)解决问题有无教学模式?

7)如何让学生产生探索解题策略的需要?体会解题策略的必要性? 8)以什么方式回顾解题过程?

9)研讨总结时,陈仓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是否每节课都需要总结,如何来进行总结,只是问有什么收获吗?这样太笼统、太空洞,可否从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式去总结,比如:学习内容是否喜欢、学习方式是否喜欢,可以在课上反思,也可以在课下反思,可以让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习反思本,定时进行反思。

总之,受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弊端的惯性影响,“解决问题”教学的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尝试,优化课堂教学,让孩子真正的爱上“解决问题”。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

2013年6月,我参加了第12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堂与教学系列研讨会。这次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专家的讲座,各省选派的优秀课的展示,专家对展示课的点评。现在我将从两个方面和同行交流这次学习的心得。第一是把专家讲座的大致内容做个简单的汇报,第二是谈谈听课后给我的感受。

先讲专家的讲座,这次研讨会聘请的专家是美籍华人蔡金法教授,他是华人数学教育界知名学者,全美教育协会数学教育委员会主席,美国数学教育研究主任。他这次的专题讲座是《在课堂教学中读懂学生》,讲座内容有四大点:我们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研究学生的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学生?如何研究学生?他重点讲了第四点如何研究学生。

在第一点我们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中?一个学生连正常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分数考得再高,琴弹得再好,这样的教育算成功吗等?他在这个环节谈到了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美国高考和中国高考的区别。美国的高考不像中国一张试卷定一生,他说美国的高考是由几个方面的综合得到的,如学生自己写一篇文章,希望自己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平时的成绩和行为记录,老师的推荐信,最后是高考成绩。他通过提问和谈中美教育的区别,让我们思考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在第二点研究学生的什么?他例举了几条如学生知道了什么?知道的程度怎样?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的智力发展如何?学生的文化背景,学生不同时代,学习经验和期望的不同等等,都是我们要研究的。

第三点为什么要研究学生,他简单的提了下,研究表明,一个教师的成长与研究学生成正比,研究学生越多,教师成长越快,教师越优秀。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研究学生必不可少。

重点讲下第四点,如何研究学生。

一,尊重人,尊重每一个小孩,给每个孩子发言权。

他理想的数学课堂是:把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给孩子尊重自信希望,让学生有成就感。蔡教授非常强调自信希望对一个人影响。他说人可以四十天没有食物照样能活,四天没有水喝,照样能活,四分钟没有氧气呼吸照样能活,但只要四分钟没有希望,就活不了。他说百分之九十的入狱的犯人曾听父母对自己说过:他们会把你关到监狱中。他说大部分人可以分辨谁对自己有信心,大部分人会竭力活出你对他的信心。所以你对你的学生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达到你的期望。那么如何对人有信心呢?要挖掘小孩的长处,寻找小孩过去的成功,帮助他人克服困难,从现在开始,小事开始。

二,检查学生的理解。

什么时候了解学生,可以是课前课中课后。如在课堂中,可以选取学生对话来了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做出判断来了解学生等。随时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适学生的学习目标,调整自己预设的教学流程,促进自己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蔡教授提供了在课堂教学中检查学生理解的几个策略:

1.我知道学生的一些误解或幼稚的想法吗?

2.有什么可以让我接受的证据来证实学生的理解?

3.我如何利用学生的理解来计划将来的教学?

4.检查理解不应该问一些过于笼统的问题

如“有问题吗?”“你们都懂了吗?”“理解这点了吗”等等

5.检查理解一些好的建议

A;让学生写下三个你会问的好问题,以便你能学到更多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B:今天的课中,请写下你最不清楚的或困惑的问题

C:写下两个问题,你认为老师可能会用于测试(重点知识)

D:归纳所学知识,为所学的内容加上一个标题,该标题必须抓住内容的主旨

E:自己编制两个问题,必须包括本单元最重要的一些概念。

三,课堂提问的建议(书本第8页)

1,尽量在提问之后,注意停顿,给学生思考时间

2,尽量避免提一些只需要用是或否回答的问题

3,在学生给出答案后要问为什么,或者把答案交给全班同学讨论

4,尽量少提一些仅仅依靠记忆即可回答的问题

5,避免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如,看到学生不认真听课,就叫学生回答问题

6,尽量不要提已经包含答案的问题

7,尽量提一些结果开放的问题

8,尽量不要给出问题的难度。如这个问题简单,这个问题难

9,尽量避免集体同时的言语应答

四,教师在课堂言语互动中的角色(书本第9页)

1,提出能激发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问题和教学任务

2,仔细倾听学生的想法

3,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阐明和证实自己的想法

4,决定在学生讨论中所产生的哪些想法应该深入跟踪

5,决定何时和怎么将数学概念及数学语言与学生的想法进行整合6,决定何时提供信息,何时阐明某一个问题,何时模型化,何时引导,何时让学生自己与困难抗争

7,监督学生的讨论,决定何时或怎样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正真的言语互动中来

上面这些是蔡教授的讲座的大致内容,再来说说我这次听课的感受。通过这次的听课,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点是:上课的学生表现特别的精彩,课堂就是展现他们的舞台。在课堂上,他们真的感想,敢说,敢反驳,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别人说错了,站起来就反驳,也就说明平时教师放得开,让学生充分去展示了自己,这也和农三师要求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体验,要充分相信学生这个理念是一样的。有位河南教师上了一堂购物策略课,学生的反应之快,考虑问题之全面,让我们台下1千多老师大开眼界,那一节课,台下的听课老师不由自主的为学生喝彩五六次,真正的掌声雷动。

学生的精彩还表现为:听了著名教育专家梁捷举的两个例子,她出示了两篇文笔非常优美的文章,让我们猜文章可能是谁写的,我们猜的都是大名大家。可梁捷告诉我们,这两篇文章一篇是中考学生的作文,一篇是高中学生的当堂作文。这让我们很震惊,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文笔,学生的想象力。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从这些例子中真正看到了教室是展示学生魅力,张扬学生个性的舞台。

p>

第二点是:教师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听了江苏省一位教师的课,课题是异分母分数加法,整个一节课就是学生拿着两张同样长的纸条,一张是分成四份,一张是分成六份,小组合作体验四分之一加六分之一到底等于多少?到最后,能体验出来的小组还不到一半,也就是说得出结论是十二分之五的只有3个小组,教师也没对结果进行任何评价,也没有总结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听课的教师提出质疑,每节课都这么上,教学任务怎么完成,怎么体现高效课堂?但专家对这节课的评价是很高的,我记得有一位专家是这么说的:这节课最成功的一个地方就是学生在真实的体验,在动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是一个长效与短效的问题的关系,我们不能单独去看一节课的效果,要把六年当成一节课来上,要用长远的眼光去看效果,这样体验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比填鸭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潜力,有可塑性。

北京师范大学特级教师,著名课堂教学专家王树声说过:让题海战术失灵,向死记硬背说不,教师的水平和布置的习题量成反比,我们的课堂要产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效果好起来的良性循环。其实,我经常听到高中教师抱怨小学初中教师管学生管得太死,练得太多,到高中一点潜力都没有,成绩直线下跌,倒是那些调皮的学生潜力相反好得多。我觉得这位教师的尝试与创新与农三师教育局提出的创设开放性教学情境,探索体验性教学模式是一致的。

第三点就是情境串的创设:一个情境融入教学的全过程。记得2011年,贾老师去参加兵团的课赛,在准备课的时候,当时的援疆副校就提出个建议,能不能用一个情境从头串到尾,当时不是很明白他的意思,通过这次听课,我才明白他的意思。这次的展示课里有两堂课用到了情境串。第一堂是天津选送的展示课——小树有多少课,这是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口算课。这节课将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到老师带领学生参观万亩果园的情境当中,巧妙的将种植,采摘和售卖融合到新知的探索,计算经验的获得和运用里。在种植区学生看到的是有几车装有各种树苗的车,让学生计算每种树苗多少棵?在这个环节由复习表内乘法引入新知,整十乘一位数。在采摘区计算采摘员每天摘多少个水果,这个环节是整百整千乘一位数,在售卖区让学生买水果,使学生在自己贴近生活实际中探索,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第二堂课是吉林选送的——搭配中的学问,这也是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节课以小丽的数学日记为主线,贯穿了猜生日,裙子搭配,食物搭配,路线搭配,及老师与学生的握手等等实践活动。整个课堂围绕生日活动,让学生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是发生在身边的,有趣的搭配,为学生学习搭配问题创设了一个搭配环境,有利于学生快乐的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坚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心教学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验证中得出结论,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让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使自己从一名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听课心得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听课心得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听课心得

x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xx一中举办的全国第三届两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听课活动,来自台湾、江苏、上海、山东、黑龙江、河南等地区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名师、专家以“同课异教”的形式进行研讨交流。听课内容是五年级《统计》,四位老师把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现将自己的几点感想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四位老师在这一部分采用了不同的情景,但是这些情景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非常感兴趣,也非常容易接受,第一位老师采用“开心果园”引入,提出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为学习新课奠定了基础;第二位老师一上课就和学生谈话交流,她先问了学生xx的一些特产,学生都积极地回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用招聘启示引入新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第三位来自***的葛老师采用一段***舞蹈视频引入,第四位老师采用学校选拔运动员引入,这些情景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教学过程精彩

在教学新知识时,四位老师都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老师让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进行比较,从比较中理解三者的含义,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什么是众数,还复习了以前学的平均数、中位数。理解三者的含义时老师们举了许多例子,这些例子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学校选拔运动员,选参加舞蹈小组的同学,帮助自来水公司制定用水标准等等。

三、练习设计合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四位老师都精心设计了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使学生掌握了众数、平均数、中位数使用方法,这些练习题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中提炼出练习题,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坚定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我的收获很大,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今后多学一些专家名师的教学实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下载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苏村中心小学 车升玉 11月2-3日,我们在沂南双语实验学校有幸聆听了参加省级讲课比赛的六节课,感觉收获颇多。上课的六位老师不愧是临沂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宁国市实验小学3月17日到3月19日,在安庆市石化三小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全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究活动。来自全省各地的有18位参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2014年9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扎旗汉授小学数学课改研讨会。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观摩了五节小学数学优质课。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2014年10月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2014年10月18号,我有幸参加了保山市教育局组织的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一天的时......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2014年5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举办、六枝特区教育局承办,并在六枝煤机厂电影院举行的“中小学有效衔接”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20xx年xx月xx号,我有幸参加了保山市教育局组织的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一天的时间先后聆听了2位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和精彩的讲座,让我颇多感悟,受益匪浅,每节课都有着自己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会发言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会发言稿 上苑小学 郑艺荣 教学活动不只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完善同学人生、促进同学全面发展的过程,当今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观摩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观摩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观摩心得体会1 3月17日到3月19日,在安庆市石化三小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全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究活动。来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