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讲语文

时间:2019-05-12 23:5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窦桂梅讲语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窦桂梅讲语文》。

第一篇:窦桂梅讲语文

窦桂梅讲语文

窦桂梅讲语文

(一):在纯净空廓的心灵奠基灿烂的中华文明 凭着一份做教师的责任,我从1994年8月所带的一年级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教改实验,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走出了“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般的寂寞尴尬境地,呈现出一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繁荣景象。本文是这项教改实验的记录和报告。(一)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娃”声一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学第一天,教室里就传来这朗朗的诵读声。这是我搞的一项特殊活动,就是学生在介绍自己姓名的时候,还要背诵上学以前学过的古诗。于是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加上老师夸张的表扬,他们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在孩子们尝到成功甜头的兴奋中,我宣布今后每天晨读20分钟时间,老师要和大家一齐诵读古诗。

就这样,我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选取从上古至而今的诗、词、曲,古今格言警句、成语寓言,让孩子们朗读背诵。至今,学生们已升入六年级,还有几个月就要毕业了,这18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天天读,周周读,月月读,年年读。从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到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孩子们畅游在中华古诗词的海洋里,吟唱着,诵读着。每天那习惯成自然的诵读成了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传统的每节课前的“课前一歌”已被学生自觉地换成“课前一诵”了。

1999年4月27日《人民日报》登载了“让民族文化血脉相传”的座谈会纪要。季羡林、王元化、金庸、余秋雨等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实施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读罢,我甚是高兴,因为自己几年前就这么做了。童年阶段是最好的记忆时期。“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学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每日的诵读既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记忆能力,更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名篇。我坚信,每天20分钟,坚持六年,孩子们定能终身受益。

但有时背多了,时间一长,张冠李戴,顺序颠倒,这首那首背混了的事常有发生。对此,我采用“对号入座”的方法,即作者、朝代及内容的连线练习;采取“定位联想”的办法,即读每首诗文时,一边背一边记每个字、每个词、甚至每句话在诗文中的位置;采取手势语练背法,即伸母指表示老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伸出食指,表示每句读一遍,伸出两个手指表示每两句连起来读两遍,伸出三个手指表示男女生轮读,伸出四个手指意思就是试背。就这样,采取朗读、大声读、小声读,直到读出味来,读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再让学生领背、齐背、对背。一首诗至少读10遍,背10遍。《学习的革命》中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伟大的方法”。我认为天天诵读古典诗文就是语文教育的最伟大的方法。四声的抑扬顿挫,联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如此等等,正是汉语独特的魅力所在。孩子们的诵读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人耳,愉悦于心。

也许有人认为在学生们还不具备对精品文章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大量阅读,似乎有些简单和莽撞。实际上,这却是语文教育和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

杨振宁说,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许多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70多年来,人生旅途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步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对诗句感悟更深了。

余秋雨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他本人10岁左右背诵诗文,直到40多岁较深刻地回味这些诗文的含义时,真是感受无限,他把这些感受写出来告诉读者,居然立即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热烈反应。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难想象巴金、臧克家、鲁迅、朱自清、郭沫若、钱钟书„„等人如果没有昔日足够的背诵积累会取得如此光辉的文学业绩。而且这种背诵积累不只用来培养文学家,它 1 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血脉文明素养和精神底蕴。上面提到的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我的学生们年龄还小,但目前已背诵了300首古诗词曲;200条古人、今人格言警句;200个成语典故(积累了800多条成语);100个寓言故事。此外,全班都读了《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哈姆雷特》等世界名著,读了秦文君、余秋雨、曹文轩、黄蓓佳等许多当代作家的作品。识字方面远远超过了《大纲》规定的任务。

随着慢慢的“酝酿”与渐渐的“反刍”,逐渐的量变一定会出现质的飞跃!我坚信,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精品,会同空气一样毫无痕迹地从学生的口中渗入血液,留存于生命之中。而且融会凝聚在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意境,并将成为他们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窦桂梅讲语文

(二):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以下是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开展的部分活动。

1.家庭自学充分利用家庭的有效时间学习古诗是巩固拓展古诗词学习的良好途径。目前小学生学习任务很繁重,学习的科目又多,再加上有些同学在校外还要参加一些音乐、英语、美术等方面的特长进修,因此,古诗文扩展教学的内容大多要靠学生自己挤时间自学完成。在这点上,教师的调度很重要。于是我周六、周日的作业少留一些,寒假、暑假的作业少留一些,以便留出更多的空余时间让孩子学习古诗文。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了更多的古诗词。而且学生们大多养成了每晚向家长背诵古诗的习惯。

2.单元辐射学习单元辐射学习即以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材)出现的古诗为基点辐射,连带出其他相关的古诗来学习。例如教学《夜宿山寺》时引出李白的另一首《望天门山》;由贺知章的《咏柳》引出另外一首《绝句》;由杜牧的《山行》引出另外一首《秋色》„„这样,由于新出现的诗与教材中的诗是同一体载形式,所以学生都学得比较扎实。

3.组织诗歌朗诵会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我都要分别举行两次诗歌朗诵会。在所学的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为了给小组争得荣誉,代表们有的配乐朗诵,有的浅吟低唱,有的编成小品进行表演。这项活动极大调动了他们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更使有一技之长的同学有了用武之地。经过两次评选,全班选出了5名背诵大王,教师给他们颁发奖品和喜报。

4.诗配画和诗化作文每周从背诵的3首古诗词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配上想象的画面,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出诗歌表现的空间与色彩形象。就这样,每周我都能欣赏到孩子们依据诗词的意境表现出的繁花锦绣般生动的“美”。另外,每周还要求选一首改写成小作文,将浓浓的诗情变为生动可感的篇章。学生们有的利用电脑多媒体设计出所想象的画面,有的上网互读改写的作文。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每周进行一次。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将自己喜欢的诗词在头脑中加工、物化,既训练了想象力,又培养了绘画能力、作文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 5.诗文集锦让学生把自己学过的诗词收集起来,并贴上自己的照片,附上最喜欢的一句格言警句,再适当配上插图,贴在日记本上,看着6寸大彩照上那一个个可爱、神气、漂亮的模样,读着他们钟爱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名言佳句,我真是喜不自禁!

6.给诗人写信每年的寒暑假,我都要求学生给自己喜爱的诗人写封信。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达2000多人,自村夫到皇帝,从稚童到老叟,诗坛群星灿烂。我让学生寻找诗人的足迹,了解诗人的生平、代表作及成才的事迹或悲凉的人生,写出对诗人的感受认识或者鉴赏评价。有的学生写道:“李清照奶奶,你的心情还好吗?”“谭嗣同,您够男子汉!”“李白,你的铁棒磨针的故事是真的吗?”“杜甫爷爷,我从未看见过‘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景象!”“虞世南先生,你的那首《蝉》难道仅仅是写不停叫着的‘知了’吗?不,你同时也在表明自己的心迹,也在描写着 自己。‘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感悟到其中蕴含的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这种活动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写作能力,既理解了诗人不同的精神境界又发表了新时代学子的看法。

这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成了学生精神家园,他们怎能不喜欢呢? 窦桂梅讲语文教学

(三):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头

面对自己的学生,我时常感到身为人师,难为人师。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体会到,当我忘记自己是老师的时候,我才是最好的老师。于是班级里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晨读我和学生一起朗读吟诵;午会我和学生一起讲成语典故、寓言故事。我和学生都有《唐诗鉴赏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等书籍,师生往往在背诵基础上共同查阅领悟。为了充实提高自己,也为了不断提升学生超越教师的标准,几年来,我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背诵了几百首古典诗词。但在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日子里,他们读得多了,看得多了,有时冷不丁冒出一个诗文典故或历史故事向你请教,任你学富五车也难以抵挡。这时就需要你坦诚地接受他们的“教导”。

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咱们学了很多王维的诗,你知道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吗?”“当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轻松地答道。“那么,你知道最能代表这一特点的是哪首诗呢?”我说:“你说说看。”他说是《山居秋暝》。我一想,这正是我参加九年义务新教材编写时编进去的一首诗,于是我便大声背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当我说“怎么样,不错吧”时,他问我后四句呢?我说没有哇。结果他朗声背道:“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我有些不好意思了,他却满面春风,洋洋自得。

前年,学生又给我提意见:“老师,让我们也过过上台讲课的瘾好吗?”我一听,对呀!“当仁不让于师”。这个主意好!于是全班的学生们争先恐后„„让我惊讶的是课堂气氛空前的活跃,台上台下都占有大量的古诗文资料,共同讨论和切磋。于是每周二的课堂上都由学生自己选定古诗文学习的内容,有时教师适当协助把关,经过精心备课,实现着互相激励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就在这样共同的进步中我和学生分享着快乐,在欣赏的喜悦中培养了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一位叫李京的同学落落大方地站在讲台上,他先范读了一遍,让同学听准读音认识生字,然后讲道:“这首诗的作者叫王昌龄,是唐朝很有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学习的《采莲曲》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请听我再配乐朗读一遍,请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然后把你想象的景象讲给大家听: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想象到在那一片绿绿荷叶、艳艳莲花丛中,采莲少女们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景象„„瞧!李京的教学方法多好!一开头就让大家在优美意境中自由遐想。

最精彩的是孩子们在家长面前的表现。每次开家长会,我都要让家长随便抽签考学生背古诗的情况。几十名学生站在台前,先是齐背,然后再自由抽背,最后点名背诵,即家长可以任选一名同学背诗。看到自己的孩子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吟诵,爸爸妈妈都露出满意的笑容,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在二年级的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同学的爸爸突然向正在背诵《枫桥夜泊》的同学发问:“你知道现在流行的哪首歌曲是根据这首诗改编的?”这位同学脱口而出:“《涛声依旧》!”台下顿时掌声一片。五年级时的家长会上,家长们专门挑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岳飞的《满江红》、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等大人背起来都挠头的诗词,谁知小不点儿们都能脱口而出,通通不在话下,赢来了家长们的一片赞叹。

第二篇:窦桂梅:演 讲 稿(定稿)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从教于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现任清华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国家“十五”课题“现代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组专家组成员。海淀心学区课程改革领导组副组长。

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全国反馈教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青年教师研究会副理事长。从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具体目标是“继承工具性,打牢语文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汉语学习规律。”在六年的实验中成绩突出,1999年获吉林省首届教改成果评比小学唯一的一等奖。1995、1997年两次参加国家级的教学比赛都获一等奖。1998、1999、2001、2002、2003年《人民教育》分别在“教师风采”、“新星舞台”“世纪演讲”“今天怎样当老师”等专栏介绍她的先进事迹、教改经验及教学思想,并先后到全国许多地方做专题报告和观摩教学几百余场。出版《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爱是一堆细节》《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 》四本个人专著以及《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主编或参编7本著作,发表文章近百篇。

窦桂梅先后评为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政府命名的“省管专家”,省首届“五四奖章”获得者,省三八红旗手,省师德标兵……1998年作为部分科教界优秀代表之一,受党中央国务院之邀,赴京得到江泽民、朱容基等7位政治局常委的亲切接见。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讲师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以及全国各地做专题报告。2002年作为国家西部义务讲学团成员到内蒙等地讲学。相信,新的工作环境也会继续努力再创佳绩。

演 讲 稿

老师们、领导们:

上午好!往这儿一站,有两点的感受。第一点,我觉得我特别地荣幸,能得到《新作文》杂志社赵主编等领导的盛情邀请,让我这一个刚刚出炉的小虾米来到这儿和贾志敏老师、支玉恒老师这些大师们同台献艺,简直是受宠若惊。我能够得到这样盛情的邀请,来到武夷山脚下和福建省的这些老师们相识,还没谈上相知。但愿我们以后能够彼此相知,你说这是多么荣幸的一件事啊!对于我个人来说,虽然已过中年,成为了一名中年妇女,但是,我想我和各位老师比,我发现,有的老教师的面孔比我还老。日出而行,日落而归是你每天工作的真实写照。上有老,下有小,工作还想提升,孩子需要辅导。每天,朝与曙露同起,暮与星月为伴。这是我们所有小学教师的真实写照。我想,我今天往这一站,我应该想点什么,说点什么。我尽管很累,昨天坐了四次飞机,从北京到宁波,从宁波转到上海,从上海又转到这儿,晚上十一点半才躺到床上。今天早上五点半赵老师就把我从床上拎起来让我上课。很对不起大家,我不知道几点开课,我竟然在大厅的沙发上睡着了,赵老师他们怕打扰我,没让我换地方,还给我盖了一床被子。起来时,我连脸都没洗,头发也没梳,请各位原谅!虽然脸没洗,头没梳,但是激情依旧在。老师们,可能也感到我嗓子哑了,年岁大了。不过人三十六,心却只有十六。面对同学们渴望求知的眼神,面对老师们那欣赏而理解的表情,面对老师们用发展的眼光看一位中年妇女的状态。我想,岁月使我容颜变老,你们的热情让我青春依旧!

那么亲爱的老师们,第二点感受,所以我荣幸、我高兴,我就要释放激情。另外,我还觉得很惭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关于作文教学,我只是刚刚开始,我自己也没谱。阅读教学的的确确也算是自己的一项特长,上的还算可以,尤其是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容易爱把别人教哭了,我先哭,他们再哭,大家一起哭。有的时候还真能达到所谓的三情共振。但是《新作文》要求我上作文课。我在想,当然阅读作文不分家的,上点什么呢?我想,还和这些大师们上,你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他们的水平,他们的认知,他们的高超,我觉得我只能仰视才能看他们,所以我很惭愧。怎么才能对得起今天来的老师们,才能让大家和我相处的这段生命历程里,生命有所增值。那个叫什么梅的,她教的没咋的。回过头来一点感觉没有,最后还觉得没意义。如果我能够让每一个生命,每一个心灵都觉得和杜老师在一起的时光可以留下一点点的痕迹,那就是我最大的收获。所以,惭愧之余,我就得努力。尽管我很累,尽管现在我的眼睛强着睁,但是从我的声音看,从我今天还要站着讲的状态看,我要用我的生命,用我的热情换来大家的理解和掌声。

书归正传。作文、作文,说句实话。阅读教学重要,作文教学同样重要。老大难、老大难,阅读教学抓住作文这个老大就不难。我们作文教学该怎么研究,该怎么突破,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去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首先,我们得弄清新的教学理念到底是什么?我们怎么样用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深深的懂得,理论和实践就是老鹰和小鸡的关系。一旦掌握了理论,你就会势如破竹,不可抵挡。有了这样的理论,你才会有效地指导你的工作实践。因此,我们今天的作文该怎么走,我们今天的作文该如何去进行?我想,说一千,道一万,今天的时间太有限,我呀,就简短点说,因为孩子还等着我点评。

咱们就讲讲纲、讲讲领。我记得听任何人讲话,一般情况下你不一定都记得,但你会记得他的一句话、一个词或一个观点。今天,我要发言的题目是让真实的作文在孩子的心灵里安营扎寨。说起真实,实际上就是我们新课标里所要求的,让我们作文的架子放下来。让我们原来总是美声唱法,像曹丕所说的,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也。包括孔子也说了一个格言一字都可以兴国也可以亡国。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怎么降下来,让我们的作文教学从美声唱法进入流行歌曲、通俗唱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样让孩子知道,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就是我怎么想就怎么写,我怎么说的就怎么写。只是当老师的不把技巧放在第一位,生活放在第二位。我们怎么能让孩子拿起笔来,在老师适当的点拨、指导写作技巧的前提下,让孩子总是感到作文不是多情总被无情恼,而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所以老师们,我今天的发言,不想像专家一样,因为我本身就不是专家,专家是围绕一个专题使劲的、一个劲地研究研究,研究到大家都听不懂了就是专家。我从实践中来,我是一线的老师,尽管我当了一年的业务校长,但是,我还依然给孩子们上课,研究教学。我是吃什么饭长大的,我知道我依靠的东西是什么,所以我依然没有离开我的一线。那么,我作为一线的教师,今天我要和大家谈几个东西,不想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我想从几个案例谈起,这些案例都是真实的案例。

我先讲几个妈妈的故事。我们走进这几个妈妈的故事,来反思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到底怎么了?我们的语文到底怎么了?我们看这样一位妈妈。这个故事是九十年代初发生的。北师大一位研究生叫卢迪到山海关旅游,听到这样一段母子的对话。妈妈问儿子,那长城好不好看?儿子说,好看。妈妈又问,你看那长城像什么?妈妈循循善诱,孩子心不在焉。孩子想了半天,说,妈,你说啥呀?看不出来?妈妈说,儿子,你真笨啦!你看这长城多像一条蜿蜒的巨龙,多么雄伟,多有气势!卢迪听了心里直起鸡皮疙瘩。因为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他怎么知道,什么叫蜿蜒,什么气势。他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龙,还愣说是蜿蜒的巨龙。他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妈妈就这样灌输着。卢迪想起了自己的妈妈、自己的老师不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吗。比如,写秋天的稻田,老师就在结尾加一句,充满丰收的喜悦。要写我武夷山的景象,结尾就加上,祖国大好河山,我爱你!如此,卢迪从小学到初中,作文就是这样走过来的。难怪他后来留学到了加拿大故宫面前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他肚子里装的这些词、那些句没法形容眼前这大自然的造化。

接下来,卢迪就当了一名家教。一天,卢迪看到了孩子的一篇作文。卢迪就问,孩子,你的作文是不是抄来的?孩子生气了,说,根本就不是,那是我自己写的。然后,卢迪就问他说,我问你,你热爱你的家乡吗?孩子看了看卢迪的表情,再转身发现他妈妈没在,他就说,你想听真的?卢迪说,对。他刚想说,妈妈端着水果进来了,他一伸舌头不说了。卢迪说,这样咱俩就用英语说吧。于是孩子说,我根本就不爱我的家乡,这里污染特别严重,经济非常落后,这里的人我都不喜欢。说句心里话,叔叔,我就想像你那样出国留学,最后到北京、到上海这些大城市。卢迪说,既然你心里这样想的,为啥不这样写?孩子说,这是我的心里话,这不叫作文。作文一定要写健康的,一定要写向上的。我们这样写,老师就给我们没影儿。卢迪心想,这可怎么办?说,孩子,你别怕,你就这样写,你要做个真实的人,不能虚伪。你怎么想,就怎么写,难道你写家乡不好就等于不爱家乡吗?不一定,说明你爱家乡,你有这样的感受,你一定会改变你的家乡。如果爱家乡就是说好好好,那家乡就不需要建设了。聊得忘了形,俩人用汉语开始说了,他妈妈早就在旁边听见了,便故意咳嗽了两声。孩子一听明白了,妈妈在旁边。于是卢迪就这样继续辅导孩子,完了,走到门口系鞋带的时候,就看见孩子的妈妈用手指着孩子的额头说,孩子,你作文千万不能听刚才卢叔叔说的话,听见没有?他留学这么多年了,不了解中国的国情,知道不?儿子说,我明白了。卢迪没法再解释,只好走了,但他心里非常的痛苦。他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上两位母亲不是典型的中国语文教师,但是最典型的中国化的语文老师。他们的引导与教诲就是最典型的中国化的语文教学方式。由此,我,大家在反思语文的教育体系,包括我们的社会环境。我们心灵语言和灵魂的委缩,都表现在以下几点:我们国家使用统一的教材,虽然现在是一纲多本,但大多数教材还是统一的,几亿的孩子学的大体一样的文章。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但选来选去总停留在那有数的几篇上。我们的眼光完全一致,冥冥之中,有一种东西,框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的精神视野扯住了我们本来应该放眼世界,纵横古今的目光。全国认同一种精神言语方式,用这统一的语言方式去统一我们不同的大脑,老师们,这是我们的妈妈的故事。

下面,我再讲几个学生的故事。首先,看发生在江苏的一次作文大赛,作文题目叫《值得庆幸的一次失误》。评委们批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作者这样写道:自己参加学校八百米运动会的比赛,他知道共有七位选手参加,取前六名。这时他的朋友小兰告诉他一个招,只要你在比赛的时候,绊倒一个选手,你就能稳拿前六名。既能给班级加分,还能给奖品。于是作者我在比赛的时候奋力冲在最前面,他在事先打好埋伏的地方蹲了下来。于是开始反复的解鞋带系鞋带,系鞋带解鞋带。等到第一个跑过去,第二个跑过去„„因为他算准了要绊倒第四个。第四个跑过来的时候,他伸出右腿就想给第四个一个腿弯儿。但他灵魂的左腿给了他一个大耳光,说,唉呀,你怎么这样没良心,这么不象话呀!于是灵魂深处的另一个我就开始折磨起自己,我这是干什么呢?高尚的我就否定了荒唐的、自私的我。最后,我就把我的脚收回了,继续向前跑,就这样,我成全了一次值得庆幸的美好时刻。

专家们看了这篇文章,哭笑不得。在硝烟弥漫、分秒必争的八百米长跑的竞赛场上,有谁跑着跑着蹲下去反复地解鞋带系鞋带,有谁又可能想那么多的想法。想我绊不绊,绊完了又不绊,还用手去打自己的耳光,最后又不绊,终于跑了上去,那是不可能的。老师们,看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扭曲了,这可都是小学生,咱们孩子扭曲到什么程度。

大家都知道98年的高考题目叫做《战胜脆弱》。《南方周末》报道了安徽省高考作文事件。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话》栏目崔永元知道后想办一期节目,结果安徽怕在全国影响太大,多方周旋,才不了了之。《战胜脆弱》这篇作文在安徽省的考场上35%的考生都是写在高考前夕不是父母双亡,就是家里着了大火,不是家里着了大火,就是发生了洪灾。因为98年抗洪。当时,安徽省没那么严重,只是有些地方受了点小灾。可是一百个学生竟然有三十五个写成这样。写的真是惨不忍睹,评卷的老师都掉着眼泪评卷,太可怜了!判一个又太可怜了!但可惜的是判着判着发现不对。中午,评卷老师正好和安徽省招办主任一起吃饭。于是,就聊了起来。一位女老师说,唉呀!你们这,今年还有一个用脚答题的考生啊!没有手那孩子的作文写得真漂亮啊!这孩子真惨哪!招办主任当时脸就白了,没有啊,我们全安徽考生没有一个用脚答卷的呀!这个老师说,唉哟,我的天!这个孩子撒谎了,用手写的,他说自己没有手,战胜脆弱嘛,用脚写,我还给了他最高分。完了,大家都议论,你们这安徽呀,经济太落后了,生活怎么这么可怕呢?35%的孩子不是没爸就是没妈,不是家里着了火,就是发洪灾了。招办主任一脸茫然,没有啊!你说这怎么查?当然,给这个用脚答卷的孩子降了一等,这孩子倒霉了,其余的孩子怎么查?你得查报考时的档案,查他爸爸在不在,他妈妈在不在,因为那档案是五份月登的,父母怎么怎么的。可别人七月份考的,万一中间他爸爸妈妈死了呢?你也没法说,你说你怎么查?最后,这个事没办法,弄来弄去,只好顺水推舟了。但是从这件事引发了整个教育界、整个社会深刻的思考,教育都假了,你说还有什么好,所以打假要从教育开始。以上是我们学生的故事。

接下来,我再讲讲咱们老师的故事,咱们老师真的不容易,为什么?你们是武夷山的,别看你们是旅游区,也许工资不一定高到哪儿去?我原来老家在吉林,工资也很低,现在到北京了,还可以。我们真的不容易,现在啊,我们上级教育部门给我们压力,校长给你压力,主任给你压力,就是不给你魅力,所以你也很痛苦。工资不高的前提下,丈夫还要爱,孩子还要爱,今天校长瞪了你一眼,你一惊,怎么着?我们都这么大年纪了,但我们还得同新课程一同成长,不成长也得成长,要让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说我们很难。尤其是现在的作文教学,新课标要求我们降下来,习作不叫作文,低年段叫写话,高年级叫习作。这些我不想多多赘述,因为新课标大家都很熟了。新课程降下来了,可是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专家制订了那么多好的理念,但是我们生活中的作文根本没降下来,我自依旧,我们仍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因为我们的脑子像酸菜缸都锈上了,怎么洗也洗不净。我们还是要求孩子的作文重心要突出。虽然叫写话了,我们作文教学还是要求孩子达到几百字,几百字。我们的专家光在理论的天空打雷,不在实践的土壤上下雨,因为高考的指挥棒没变。我理解老师们都很难,但是新课标下来了,我们就得改,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用白岩松的一句话就是:痛并快乐着。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轻轻松松的学作文,快快乐乐的学作文。

接着,我再给大家讲讲我女儿的故事。我女儿今年在清华附中读初一,她去年写了一篇文章叫《冷眼看作文》,给小学作文一顿批判,说六年来作文的训练,除了难忘的事就是有教训的事,有意义的事最后变成万能的事。要不半命题作文就是记一件××的事,还是那件事。总之,俗、俗、俗,苍白、苍白加苍白。我女儿很有主见,写作文总是写自己的感受。但六年来,一写作文她就偏题。六年级有道作文题叫《闲不住的××》,作文要求写人,我孩子写的是《闲不住的声音》,是一篇非常美的散文。但老师告诉她,你别这么写,跑题!我女儿给我谈了。我说,姑娘,坚持,没事!当然,也有我的原因,在纵容她,她爱写我也爱看。她有时也含沙射影的批评我。有一次,她评价这样一次作文,六年来没有谁不写的,叫《我的妈妈》。一般这样的作文,老师铁定的要求我们开头从妈妈的外貌入手,而妈妈的外貌描写大多聚焦于斑白的花发、眼角的鱼尾纹、布满皱纹的双手,弄不好就模仿《春蚕》里老舍妈妈一手的茧子。于是,一位上了年纪更年期的大妈却有着一位读着小学的孩子。可见我们国家的晚婚晚育工作做的是多么的充分和彻底。根据剧情的安排,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老师从来只让我们写正面的,不许写反面的。写妈妈怎么爱我、怎么爱工作、怎么省吃俭用,怎么辛苦不睡觉,就是不写妈妈脾气不好啊、不讲卫生啊。奇怪,中国孩子的妈妈都千篇一律。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写一位工作繁忙的敬业女性,日夜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拼命工作。这时候,老师又告诉我们,记事文章要有起因、经过、发展、高潮,一定要有高潮,还要有经过,经过要突出重点,结尾要扣住中心。在这样的要求下,主角先行定好,就是一名小学生,搞不好的话这个小学生的妈妈就是他的班主任。可他感觉妈妈对别人的孩子比对自己还要好,难免心理不平衡,气得内分泌失调,但也无可奈何。主角的妈妈工作繁重,经常给学生补课,难免有时晚回家。于是,主角对自己的妈妈就会生很大的埋怨。(这是老师要求写的,要形成强烈的对比)后面接着写妈妈我恨你,你是世界上最差劲的妈妈。接下来赶紧进入故事的高潮,那就是主角非得生病,不生病也得出事。这个时候,生病了之后,妈妈总是用那耶稣式的,用耶稣看世人充满怜悯的眼神居高临下地看了自己一眼就出门工作去了。然后,主角就很伤心似的林妹妹似的怜花爱玉一番不被重视的一颗破碎的冰冷的十岁儿童的心,昏昏沉沉地睡去了。这时候,就必须要让读者在这儿为老师捏一把鼻涕捏一把泪。最后妈妈深夜才回家,去叫主角,主角就是不理她。„„

还有这样一篇看图写话,叫《雨中送伞》。此类作文老师非得告诉我们有以下步骤,开头必须是我的老师一头短发,精神抖擞、中等身材,圆圆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有时候像母夜叉),但是写作文必须要这样写。由于作文要过老师那一关,一般写我的老师要写语文老师,因为那是最理想的选择,说得她高兴,上天没有地下也没有,诺贝尔奖不给她简直是有眼无珠。案发现场就在学校门口,根据剧情需要,天气描写必须要写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主角没带雨具,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百鸟归巢各自飞,窗外雨哗哗,主角心慌慌,带着一颗不被同情的没有温暖的破碎的冰冷的心站在门口不知所措。这时,老师会像奥运使者那样举着神圣的火炬,举着一把从地摊上买来的十块钱一把的降价雨伞出现在主角前(当然,我要这么写,就不美了)我一定要这样描绘,这时远方出现了一个身影,举着一把好看的小雨伞,带着神奇而又可爱的笑容。啊,那不是我的语文老师吗?于是,一个崇高老师的形象就被我给勾勒出来了。根据剧情的安排,老师一定不会带两把雨伞,也不会拿三块钱让主角坐人力车回家,更不会给他钱让他打车回家,非得要拿一把伞护送主角回家,这样才能感人,老师的形象才会高大。一路上,师生二人相依为命,风雨同舟。在崇高老师的带领下,他为了不让主角淋湿,愣是把雨伞往主角这边靠,自己的半个身子露在风雨中。于是老师的肩头全湿了,头也湿了,裤子也湿了,多么感人的一幕啊!于是,我还得要这样描绘一笔,风依然地吹着,雨哗哗地下着,我不禁打了一个哆嗦,转身一看,呀,老师的肩头全湿了,多感人的一幕雨中情啊!到了主角家中,崇高老师顾不了一切,不喝一口水,也不进屋,肯定站在门口,用手擦擦脸上的雨水转身消失在风雨中,而且还非常酷的帅呆了的一甩头。这时,主角就目送老师离去。原来我写的是省略号。我们的语文老师把省略号给我加了一句,我的眼睛渐渐地湿润了。第二天,主角上课,发现老师的鼻子红得像克林顿,崇高老师昨天被雨淋了,得了感冒了。这时候,主角还要发一通感慨,哇,多好的老师啊!为了爱我,为我们付出了这样多,而且今天还坚持上课,我一定要报答老师的爱,长大了为祖国作贡献。这样才能把老师的爱和为祖国作贡献紧密地结合起来。

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一定在感慨万千,议论纷纷。我知道,我举的这些例子偏激了些。但是,存在就是真理。我们都得反思自己,我们的作文到底怎么了?我们的孩子就带着这样的体会和感受走向中学、走向高中,会怎么样?我们今天还要把技巧放在第一位去教学生写作文?我出了四本书,我都是情动辞发,都是自己感受的就拿起笔来表达它。我不会把技巧放在最前面。技巧重要,但不是学习作文的法宝。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走进生活、体味生活,也应该让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捕捉文学、捕捉语文的心灵,去感受生活。比如说,有两个人同时骑自行车下山,都不知道前面有个大坑。第一个骑下去倒了,站起来骂道,今天真倒霉!谁这么缺德?然后,拍拍腿走了。第二个人也倒了,但是他一边拍腿一边想,唉,为什么会有个坑呢,我怎么栽了呢?„„这些经历写出来就是一篇作文。我们的孩子们应该有一双善于捕捉生活、高于生活的眼睛。再有,我们的饿写作技巧研究可以说是成绩卓著,上新华书店看看,什么快速什么法„„但是,快速什么法你得肚子里有啊!有的前提下才能谈快速什么法。你没有怎么能像女人生出孩子呢?我们要讲技巧,但是,我们该怎么把技巧于无形中教给孩子。比如观察,作文的观察与生物、化学上的观察是不一样的,我们老师就该弄清楚。要说的太多太多。今天我就说下面的一段话。新课标就是让我们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让我们的作文以平民的意识走进孩子。君不见,孩子们惟恐他们的爸爸、妈妈、老师登不上作文的大雅之堂,他们正以一只生花妙笔对他们的爸爸、妈妈、老师涂脂抹粉,非得把笔下的人物变成重工作、不重家庭的公众人物。因为不懂得作文的本质,在选材立意要精要新的劝导下,孩子们不再童言无忌。于是,他们的作文远离了平凡的世界、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思想、平凡的情感,留下的只有东拼西凑的故事和似曾相识的语言。我们不少的乡村小学生,很少有人能写出散发泥土芬芳的作文。一群群质朴的乡下孩子,只会用陌生的语言描写那遥远的城市生活。我不明白,那孩子们为什么不看看那沉默的远山、沉寂的池塘、广袤的原野,为什么不写写屋前的那棵大樟树、路边的马尾巴花。一个乡下的孩子失去了乡里的童趣,这是不是城市文化颠覆的一种可悲呢?老师们,我们该怎么办?作文之所以失真关键在于他们在错误的作文观念下,心灵没有说话,思想没有说话。当他们想说时,真实的思想与心灵的感觉往往被公众的言辞所淹没。因此,我想对各位老师说,只要我们活着,只要我们站着,我们就要活得最美丽。只要我们是语文老师,我们就应该让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在孩子们的心灵里安营扎寨。巴金说得多好啊,写作、写作就是无技巧的再现生活。我们就是要无技巧地教给孩子生活,也应该深情地,一直横亘到底地告诉他们,生活就是作文。我们回首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我们有那么多的大师横空出世,他们的作文功底从哪里来?当然,书是他们的生活,那是间接的。读书也是学习作文的一个法宝,但是,生活更是学习作文的法宝。区别在于一个是直接的,一个是间接的而已。说一千、道一万。我们今天突然明白,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她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天谈创新、谈新作文,其实没有新,只是让我们返朴归真。我们的创新作文不是游戏作文,创新作文正本清源,回归本质的话还是生活,还是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在我们今天还不知道创新怎么办的情况下,在我这个年轻的中年妇女还在困惑的前提下,我想起了《红高粱》中的一句歌词: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千万别回头!深一脚、浅一脚,想尽办法别崴脚。我想用这样一句歌词来回答我们的作文究竟怎么走?就在这句歌词里: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个水。

最后,我用一首歌唱出作文教学的落脚点,那就是《篱笆女人和狗》里的一段:星星啊还是那个星星,月亮啊还是那个月亮,山啊还是那座山哟,梁啊还是那道梁„„

“特级教师窦桂梅专业成长研讨会”上的发言

本文系作者2004年3月27日在海淀区新课程与教师发展系列活动“特级教师窦桂梅专业成长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简介:窦桂梅(1967——),女,吉林蛟河人。北京清华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十大杰出教师提名奖等称号。1998年作为科教界优秀代表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江泽民等七位政治局常委的亲切接见,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的主讲人在人民大会堂发言。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学。

启程——自发追求

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我以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 是教师自己。

我来自农村,那块沃土把执著追求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植入我的生命——我坚信,要自强不息,要奋力拼搏。不管在哪个单位,从事哪门教学,只要埋下头来,任劳任怨,必能成为业务骨干,做出成绩,显出存在的价值。

1982年,15岁的我走出山村,走进吉林师范学校。四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做文书工作。同学们羡慕,我却不情愿——既然学习了四年的师范,就该成为一名好教师。几经周折,终于改派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由于分配太晚,我被安排到教务处做辅助工作。在这个岗位,我一干就将近5年,先后教过语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几门课程。每一次代课,我都全力以赴。代数学课时,所带班级成绩名列前茅;代音乐课时,上过大型公开课。但我感觉自己还是喜欢语文,而且语文教学也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底蕴。因此,几年里我没有停止过恳求领导,要求岗位更换——教我最喜欢的语文。1991年,我终于如愿以偿。“打杂”的五年,使我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我也会不自觉地把音乐、美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形式整合到语文教学中。

(一)靠“韧”劲学习

小时候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我,当上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后来,上网阅读也成了我学习的一部分。无论工作怎么忙,我都挤出时间学习。教育名著、文学经典等各类书籍占据了家里四面的墙壁。《南方周末->>《人民教育》《书屋》等报纸杂志也成了我生活的伴侣。从23岁到32岁在作为居家女人最为辛劳的时期,我利用9年的时间,从函授的专科一直读到师大研究生课程班。记得报考中文函授本科的时候,我每天下午5点钟到师范学院进行补课学习,晚上9点钟到家后,再给孩子做第二天上幼儿园的菜,有时还要备课,或者给学生改作业。之后,我再复习成人高考的内容,直到半夜才睡觉。半年下来,我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中文函授本科。几年来,记下了 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二)靠“闯”劲实践

日积月累,书读得多了,听得也多了,我越来越感悟到:课堂教学真是一门艺术,有领导、专家指导的公开课更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快车道。于是我找到校长要求上公开课。工作了30多年的李校长,从没有见过自己争取上公开课的教师。他告诉我,要先在年级组内练’练,然后再说。于是年级组的教研活动,我都特别积极地参加。除了年级组内老师的帮助,我三天两头请领导、专家听课,每一次接受领导评课我都郑重地把本子打开念道:“上节课里您告诉我有以下几条缺点,您看这节课我改了多少。第一条„„第二条„„”我经常用录音机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录下来回家细听,把发现的问题记在心里,争取在下堂课改进。1992年我终于有了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执教《王二小》。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教,推翻了,再重来„„第二天就要上公开课了,下班后我一个人留下来做最后一次试讲。在我眼里,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就是我可爱的学生„„由于太投入,竟忘了去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来,可是课还没讲完——于是我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演练„„由于巧妙的情境营造,生动的语言感染,真诚的师生交流,加上《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感人歌声,打动了所有学生和听课教师。从此一炮打响,便有了更多的机会在市级、省级公开课中得到历练。平常,我努力把每一节课都当公开课来要求自己。久而久之,课堂教学水平明显提高。1995年和1997年,先后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

(三)靠“恒”劲积累

不断的积累已经成为我的自觉行为。在琐碎繁杂的工作之余,我努力挤出时间写教学随笔,教育心得,哪怕是几十个宇也赶紧记下来。另外,我在“教育在线”网站经常粘贴自己的豆腐块,以便和网友交流。几年来写下了100多万字的教育教学笔记。出版了《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著。在清华附小两年中,我和教师们一起大胆实践,勇于尝试,每一次听课后都给教师评课,努力做到优点说透,缺点不漏,策略给够。到年底听了 500多节课后,我给76位一线教师,每人写了一封长信,结集为《教育的对话》——总结我和教师交流中的收获和思考,并发给他们作为我的工作总结。这种交流的方法让教师有了一些感触和思考,我和他们在对话的过程中彼此了解,共同鼓励,一起成长。’ 通过自己的实践,我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首要的是教师要有自我专业追求。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解,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进发出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教师该怎样读书

专家在呼吁我们教师,应当以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第一要著,而且我们也努力这样做的时候,我深深敬重那些在清贫中仍然和书连在一起的教师们。另一方面我在想,如果读书总是和清贫的教师连在一起,知识就是力量的话语喊起来岂不底气不足?我们谈论读书的重要时,我们更应该谈论怎样读书有用,怎样使读书的教师成为教育社会甚至整个社会中最有力的竞争一群。

众所周知,知识在几十倍地爆炸。社会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事知道;三年不学习,学生知道。一劳永逸已经不是我们追求的精神标本,以不变应万变已经不是我们向往的神话。当今知识的更新率实在是太快了。对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我们最大的心病是一不小心就成了文盲。要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就得学会怎样读书。因此,作为教师,我想,读书的关键也许是:

第一,要通过读书,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人文素养是一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一个“软件”,软件往往比硬件难搞,这是计算机领域里的常识。可以肯定,人文素养不佳将成为你的营养不良症。人文素养不仅会决定你的教学水平高低,还会渗透到你的人格与个性中,影响你的教育世界观与教育方式,甚至造就你一系列的教育习惯。懂了这些,我们也许就会理解朱老师给我们列出的书目以及说明,而且我们会用行动不会让朱老师由希望变成失望。当然这世界书籍(就算是好的吧),就是你什么都不干,光读书也是读不完的,况且我们的工作性质又决定了没有更多的时间。所以也不一定什么都读,关键是要有悟性,这就要求我们:

读书不是追随,而是要有自己的参与;

读书不是接受,而是要有自己的创建;

读书不是仰视,而是要有自己的发现;

读书不是揣测,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

读书不是遵从,而是要有自己的批判。

不然,就会出现精神,情感,认识等方面即人文素养的僵化,退化,惰化,伪化,通化,同化„„导致最后成了五脚书橱。

第二,要通过读书,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读书不是让我们成为书籍的仓库,把脑袋变成了装书的袋子,而是书要为我所用,让“吃下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成为你工作中的生产力。

林肯一生博览群书,在当总统之前是大律师,但他和三教九流的人交流没有丝毫障碍。他的学识,口才和他的人格一样征服了从伐木工人到参议员等几乎所有的人。林肯一生常做的事情就是不停地把丛书中读来的东西讲给别人听,同时总是加上自己的看法。一个手不释卷的人能吸引大群的劳动者听自己讲书中的故事,这需要高超的表达能力,需要有一双善于挑选知识的眼睛,更需要把人家的语言和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想的能力。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选举八次都落败,两次经商失败,但他从没有放弃读书。

马克思与林肯是同时代的人,他对林肯的评价是:“„„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人物。这位出类拔萃的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至只有已经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的读书文化是书斋文化,而外国的读书文化是实践文化,是指向行动的文化,完成书斋文化向实践文化的转型,是21世纪中国教师的一个重要使命。

要完成书斋文化向实践文化的转型,就要先把读书的过程作为备课的过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可以说是爱书爱到骨头里。他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或四处搜寻经典教案,或完全照搬人家教法,那你就要读书。在这里,我又想起了商友敬说的话:“知识由两个层次组成,浮在上面的是‘信息’,它能为你所用,而不能沁人心扉;沉在下面的是‘文化’,它积淀而为你的修养,思想,观念。我们今天读书的弊端是取其‘花’而不取其‘实’,大家都成了追逐信息的‘狂蜂浪蝶’,难以培养出有文化,有修养,有思想观念,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由此,我们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种享受,一种执着,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才是真正的备课。

这样,在你所教的那门学科领域里,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学科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当你读过了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传》,再教学课文《月光曲》时;读过《走下圣坛的周恩来》,再教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夜的工作》时,在你看来一定是小菜一碟——轻松自如。教师还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学科知识就变得更加丰富。我想,一些经典藏书布满你家里整个墙头不说,《人民教育》、《随笔》、《教育参考》、《中国教育报》、《读者》、《读书》等杂志报刊也会成了你生活的伴侣。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给教师的建议》P.9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教师因读书铸就的备课灵魂,便成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有感于朱老师推荐的读书内容之感想)

第三篇: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有幸听了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的示范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多启示,尤其是她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3000多名师生。

窦桂梅老师,毕业于吉林师范学校,从教于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现任清华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课程班毕业班,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委及编写人员,国家“十五”课题“现代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组专家组成员,海淀中心学区课程改革领导组副组长。

窦桂梅老师示范课《游园不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吟”出了诗的韵味、意境和感情

对于语文教学,历来主张“读”,书是读出来的,古人说得好:“书主导百遍,其意自见。”但“读”也有各种各样的读法,平平淡淡,死水一潭地“读”也是读,就是千遍万遍地读,也仅仅是读而已,最好的效果就是将内容一字不少地背下来了,对于书中所蕴含的东西却不能了然于心,听的人听后一点感觉都没有,这叫死读书,读死书。窦桂梅老师在这一堂示范课教学中首先注重了读,其实说得准确点,应该是“吟”。

在上课之前,窦老师让学生齐声朗读以前学过的有关春的诗文。在此之前,师生这间是陌生的,并没有进行过一点交流,而这个时候学生的读,的确也只能说是读,给人有背着石头赶夜路的感觉。但当进入课堂,她首先指导的是学生该怎样读诗:平声应读得长,仄声应读得短。通过这一指导,学生读得已有些诗的韵味了,但这并不够,接着注重关键词的朗读。如“印”读得轻而且长,使人感觉到作者的小心翼翼,脚步轻重有别,距离有长有短。“苍苔”一词,两字之间的距离拉得较开,且这一词的后音又拖得很长,使人听来,仿佛觉得苍苔一片,而且是一大片,给人视觉上的形象,既有范围,又有色彩,使人联想到润湿的气候,小心翼翼的诗人,无限的春光。

第二句注重了“扣”、“柴扉”“久不开”的朗读。启发学生用动作感受是“扣”而不是“敲”,“扣”用动作尤其也用心,怕影响周围的人,不忍心,也衬出了环境的幽静,读得轻而且短。“柴扉”一词在朗读前,她首先问学生什么是柴扉,学生回答是门,她又问是怎样的门,学生回答是简陋的木门。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学生在几幅图片之中找到了被称为“柴扉”的木门之后,她就指导学生诵读这一词,通过几种朗读的比较,最后确定,这一词读得轻,两字之间拉得很开,后音拉得也较长学,使人觉得有区别于别的质地的门,也有别于崭然的木门,也仅仅是“柴扉”而已。“久不开”,尤其注意了“久”和“不开”之间的距离以及“不开”一词后音的延续,诗人的那种失落感由此而展现得淋漓尽致。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读得比较轻快,诗人的意外发现、惊喜的感情溢于一字之中。后句则重点读一“来”字。“来”读得长而且平,使人觉得伸出墙的一枝红杏充满了生机,同时也使人产生联想,联想到万千条春意盎然的枝条将冲出墙外。

诗的艺术是读的艺术。通过窦老师的一遍又一遍地指导朗读,这首诗的内容及情感,既就是教师不再点出,读者也能了然于心。所以,窦老师教这一堂课,“吟”就吟出了诗的韵味、意境和情感。

二、唱出了课堂气氛,并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综全学科,如果单把语文当语文来教,不但死板,而且越教越使人没有了兴趣,越学越使人没了感觉。因为语文是心的艺术,好多东西只可使人意会而不能言传,而对于美的感悟,用心去体会是其基本的方法,而教师就应该是心灵的使者,将作者与读者心与情架沟起来的桥梁

上课伊始,窦老师和学生一起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课前紧张的气氛一扫而尽,沉闷的空气马上变得活跃了起来,轻松了起来,师生之间的距离缩小了,这就为下面师生共同的活动作了一个有力地铺垫,同时激发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诗和歌有着必然的联系,加之她那优美的歌喉,很快地感染了听课的所有人。

出人意料的是,在本节课教授内容结束时,她将诗配上《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调唱了出来,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把学生学习的情绪一直延伸到了课外。这个时候的学生更能深切地体会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了。记得示范课结束了,到了休息的时间,许多听课的老师也一直在哼着《让我们荡起双桨》,从听课者的表情上可以看出窦老师示范课对大家的感染。

三、用教材而不宥于教材

窦桂梅老师上的是一堂小学诗歌手欣赏课,其实要说课堂内容的含量,我觉得远远地超出了课堂内容之外,向外拓展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确,语文的学习是没有界限的,让成人学习小学的内容,每天也会有新的收获;让小学的学生接触中学的内容,很多东西也不是太为难他们。窦桂梅老师《三超越式教学模式》之首,便就是超越教材。她认为,“语文学习更重要的在于高品味的阅读和积累”,于是她“把教材看作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地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自选教材”。

在本节示范课的教学过程中,窦桂梅老师联系到了“推敲”的故事,诗歌《寻隐者不遇》,为下面重点内容的教学作了必要的铺垫。尤其讲到了诗的后两句,联系到了陆游的,《马上作》“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和《临安雨雪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并与原文做了比较,讲本文运用语言之精妙。比较之中,使学生明确学习语言,须细细推敲,运用语言更须细细推敲的道理,同时前面讲得“推敲”的故事也派上了用场。在讲到诗的意境,联系到《雪夜访戴不遇》的短文,诱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绪。这个时候她问学生想对园主人说些什么,从而引出了访者与园主人的对话,访者与红杏的对话,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异常热烈。的确,教学是要求极高的教学,要求有丰富的知识积淀,但同时不能是卖弄知识的扯三拉四;与所教内容必须密切相关,为所教内容服务,又不是就课文内容的简单贩卖。窦娥冤桂梅老师说得好,“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而我们这些教书的人的工作在于“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广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

四、感人至深的情感投入

人是感情动物,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艺术与情感结合起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过工作。没有哪一门学科能比语文教学更注意对情感投入的要求了。甚至可以说,教师情感的投入与否,完全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窦桂梅老师这堂示范课之所以让人回味无穷,一个最大的秘诀就在于感人至深的情感投入。这里不是自欣自赏的自我陶醉,而是和学生共同投入的心有灵犀的交流。

不论是课闪课后的歌声,还是课堂内容的教学,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且师生一同激动。这样的课,能不感染学生吗?怎么会不让人有所收获呢?她在说起自己在排课本剧《王二小》时她说,她被感动了,融入其中,学生也被感动了,也融入了其中。当王二小被敌人杀害,学生放声大哭,听课的人也抑制不住自己,好多的人也泣不成声。这就是成功的语文教学啊。

虽然窦老师课堂的歌声、排课本剧的才能,与她对音乐的爱好、教授音乐课的经历不无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她能够把自己的特长用于语文教学之中,为语文教学所用,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层次,取得了古板教学难以取得的效果。教学是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艺术,是艺术的教学,是教学的艺术化。

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也渗透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内容朗读中表情丰富而且自然,多姿多彩的体态语,也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对学生的提问、及对学生回答的反应上,方法灵活多样,有热情的赞美,有轻轻的戏谑,也有笑语般的调侃,使回答准确的学生增强了自信心,从而更加积极思考;使回答不太准确或不准确的学生也不至于显得太尴尬,因而挫他们思考的积极性。

课堂上有了师生共同的情感投入,气氛就会变得轻松而且活跃,内容就会变得易解易懂易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窦桂梅老师说得好,“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以超越之。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与学生真正平等对门话的平台”,这样,学生才会有超越之胆,超越之识,超越之智,最后才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学生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标准答案中体会一次独立的思考。”语文教学“应该寻找一种和学生谈话的轻松、态度的平等亲切、心灵的坦诚和谐”。

第四篇:走近小学语文教学名师窦桂梅

走近小学语文教学名师窦桂梅

对窦桂梅而言,她的全部努力归结为一点,就是把已经被功利性教育割裂开来的课堂和人生重新弥补起来,而《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和《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就是她这种努力的记录

课堂要传达超越功利的人生之“道”

无论是在近来畅销的窦桂梅的《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还是新出版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名师课堂”之一的《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她都没有把目光离开课堂,课堂是她的魅力所在。不同的是前者更多的是对他人存在问题的课堂的梳理和“捉虫”,而后者则是呈现了她自己相对理想的课堂。如果将二者放在一起对照着阅读,我们会更清楚地把握她关于课堂、关于语文、关于教育的理念。换句话说,我们有可能找到她充满魅力的课堂的密码。

因而,这两本书是我们分析她的课堂的极好的资源。对窦桂梅的课堂,如果仅仅从技巧层面去分析,那是会忽略她课堂的根本要义的。尽管她的课堂是有技巧的,甚至很多技巧是可以模仿和复制的,但在她的课堂中有更重要的东西。可以说她的课堂在人生之中,是人生的一部分,又是完整的人生。作为对传统的语文课堂的超越,她的课堂已经将知识的传授融入到一些细节之中了,这些细节对她来说不用刻意准备。在她的备课预设中,她首要考虑的可能是“传道”的事情,这看似是虚的东西,却是语文课和语文老师的根本所在,从这个意义而言,她的课堂已经超越了传统“教书匠”课堂的价值,她的课堂是作为教育者的课堂出现的。

这是两种不同的层次和境界,“教书匠”式的课堂追求效率,这本无可厚非,但危险的是这种对效率的追求有时候缺乏终极价值的指引,换句话说,这种对效率的追求仅仅有一个短期的目标,那就是考试和升学。这可能是当前许多教师乃至名师成功所在,但这种成功显然无法让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充满自信和激情地面对学生的眼睛,缺乏了对人生根本要义传承的课堂是让人感到失落的。这种失落造成的巨大空白和遗憾是学生本不该付出的成长代价。

语文课堂成了缺钙的课堂,没有风骨和力量,没有社会和人心,有的是结构、段落、分析和支离破碎的思想。

窦桂梅的课堂的力度就在于此,她的课堂是有人生的课堂,或者说她的课堂就是人生。在她的备课预设中,她在思索学生的人生。在她看来,仅仅着眼于知识,对这些成长的学生们而言是残酷的。他们要面对生活,他们的生活中同样会有春天和冬天,那他们用怎样的姿态面对这一切,需要有人去考虑和思索,那种试图让学生们“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想法是偷懒和不负责任的。

缝合被功利性教育撕裂的课堂和人生

尽管教师无法为学生们指出一种恒久的价值标准,但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索的氛围和背景,这要求教师不要把人生和课堂割裂开来。对窦桂梅而言,她的全部努力归结为一点,就是把已经被功利性的教育割裂开来的课堂和人生重新弥补起来。本来,课堂和人生应该有精神上的一致,但目前的现实是课堂是课堂,人生是人生,它们在价值观上互不照应,甚至有时候是相互背离的。窦桂梅要让自己的课堂能够传达她对学生人生的关照,首要的就是件把这两者之间的裂缝弥补起来。这是一件艰巨的事情,我们有些人可能一辈子教书都不曾想到这一点。只有二者在价值指向上达到了一致,她才能让课堂承担“传道”的职能。

但凡宏大的东西都要纳入细微的行动中,窦桂梅在这一方面是低调的,她需要实实在在的效果来支撑她宏观的设想,因此她倡导“主题教学”,倡导“用教材教”等等,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对她而言是重要的,因为这是她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一些必要的手段,但同时这些东西又是不重要的,因为在她的教学中,必然会有更多更完善的方法出现,她更看重在这些可以触摸的技术层面后隐藏着的方向和价值。

效率当然是要追求的,但她要的效率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占有的速度,她想追求的是学生对人生的介入和体悟。听过她的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即她的课堂很充实、很丰富,这是一种很表层和直观的感受,影响听课教师对她课堂进行更深的思索的是常规的教学目标。从常规的教学目标来看,对她的课堂充实和丰富的评价并没有错误,这是一种效率的视角。但对窦桂梅而言,这不仅是效率,这是一种人生的厚度。她是在向学生传达人生的某种质感,让学生透过文本来感受人生。

比如,有人认为她的课堂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这是一种善意的误解。相反,激情只是她的表象,只是她的手段之一,她的激情是有节制的,是恰到好处的,在她的激情背后,你会发现理性的力量,这种理性的力量超过了激情,所以她的激情不肤浅,不是一种课堂上的热闹,而是包蕴着她的“道”。譬如,她倡导的“主题教学”就是她理性和深度的表现。倘若,你看看她是如何教《圆明园的毁灭》的,你就会发现用激情来概括她的课堂是肤浅的和直线思维的,在她大多数的公开课中,更大程度上表现的是她思想的力量,而且,尤为可贵的是她把这种思想的力量通过激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有愤怒、有激情,并沉着地思索,正如她在一篇反思性文章《用理性而非仇恨的目光照耀孩子》中所说的:“我们要相信未来——相信我们的后代会胜过我们,无论是视野、理性、智慧还是面对历史和人生的勇气。假如我们连这样的自信都没有的话,所谓的教育就显得有些悲凉。因而我们把事实本身留给学生,并不是什么残忍的行为。相反我们相信他们总会有比我们更强大的力量面对历史的尘烟。我们现在要给予孩子的就是帮助他们穿透历史尘烟的理性和智慧”。

从课堂文本寻找课堂魅力的密码

对窦桂梅的课堂,有人看到眼泪,有人看到激情,有人看到深度,有人看到广度,有人看到技巧,有人看到智慧,有人看到她对学生的爱,等等,不一而足。但倘若要把这些概括起来,却是很难,我们不过是管中窥豹,仅见其一斑,对于其整体的力度和力量却忽略了。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为我们把握她课堂的密码提供一个契机。作为窦桂梅经典课堂的文本形式,《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原汁原味地记录了她的课堂,这种文字的记录方式甚至比现场和教学光盘更重要,文字记录超越了时间的线性而将课堂变成凝固的东西,这让我们可以从她的课堂中抽身出来,用旁观的目光打量她的课堂,这种距离感对学习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当我们在她的课堂上、身临其境的时候,我们已经被纳入她的课堂的“场”中去了,我们也在直面不同的人生感悟和体验,而失去了对课堂本身的把握能力。例如,在她2004年3月27日在海淀区新课程与教师发展系列活动“窦桂梅专业成长研讨会”讲的公开课《再见了,亲人》中,当学生谈起自己的班主任刘老师的时候,特别激动,泣不成声,而正在听课的刘老师也情不自禁地从自己听课位置来到学生面前,拍着学生的肩膀说了一会儿话,而其他听课者则不自觉地用掌声表达他们的激动。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都处于“在场”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感性投入多,理性投入少。对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的教学来说,这是极其成功的。

但对研究来说,我们不仅需要感性的投入,更需要理性的投入。很多听过她的课的人只有感叹,而这远远是不够的,因为感叹是瞬间的,在感叹之后我们无法留下什么,对她的课堂,我们需要思索。假若我们只是听过她几节课,只是感叹她课堂的魅力,我们就无法把握揭开她课堂充满魅力的密码所在。

听过窦桂梅讲课或者看过她的教学光盘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窦桂梅讲课的时候语速较快,语言干净利索,对学生反映有敏锐的把握,这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和课堂的风格,实际上则暗示了她的焦灼感,她对学生人生和未来的焦灼与忧患。因为她明白,她课堂的使命所在。就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刘云杉副教授说:“窦桂梅的语文课就是‘小心地’呵护、培养孩子们的精神成长。她的课堂,吸引我的不是课堂教学的种种娴熟记忆,甚至也不是她所倡导的主题教学,而是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同时又是一个易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富有激情的学习者的姿态,陪伴、引领年幼的学习者。她的课堂忠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不再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而是基于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人心。”

窦桂梅需要激情,毕竟超越传统课堂是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激情的支撑。对她而言,不是课堂,不是教材,也不是任何关于教学的艺术,而是孩子,孩子是她努力的意义所在。她就是通过充满激情的创造,慢慢完成她对功利性教育的超越和对学生充满照耀的贴近。

而这一切,都在《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中用精彩的细节为我们展开了,这是一本期待你打开的书„„

《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6日第8版

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

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

一、简介

窦桂梅,女,1967年4月生于吉林省蛟河县,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从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具体目标是“继承工具性,打牢语文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汉语学习规律”。出版《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生长》、《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等专著。先后获得吉林省“五四”青年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等荣誉称号,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作《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的专题报告。

二、理论 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是我,是我们21世纪语文教师共同承担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超越教材

一篇篇经典的文章,一部部经典的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创造的积淀,她涵咏着人性的华彩,提纯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这些积淀了各民族以及人类精神的有效载体,应该成为学生基本的阅读教材。这样的阅读,这种精神上的营养关爱,会使学生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自我和世界,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生命状态。

可以说,我们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必须学好它。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我们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正像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描述的那样: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对教学的束缚。有了这种课程意识,就能把教材看作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手段,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并能准确地加工教材。

大家都知道,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加强积累。首先扩大篇章的阅读。几年来,我们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精讲了课本教材的180篇文章;泛读了84篇文章;适当整合部分课文后,新增加了72篇文章。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中高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幻漫画等多种书籍来读。从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到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的部分书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读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要告诉学生,读书就是用精神的牙齿咀嚼她,用思想的胃消化她;要告诉学生,读书不是学习的唯一,但要天天读书,用好书滋养自己使自己高贵起来,这是一天也不能断的潺潺小溪,一天也不能少的精神食量,她充实着思想的流脉,支撑着人格的大山。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是丰厚的,可我们却看到青年一代的人文素养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事“人之初”教育的我们,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我们的民族将来怎么会拥有高尚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还会有“曹雪芹”、“鲁迅”“横空出世”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这个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由我,由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搭建。

几年来,我带领学生在学好教材中的诗词基础上,阅读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抢救了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张一帆同学在一次期末语文考试中没考好。可是第二天,我意外地收到他送我三首词《西江月》《生查子》和自己独创的词牌子——《独笑傲》。他在这首词中写到:

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梦。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

试想,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拨动学生诗的琴弦,就会把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入血液,渗透到生命深处。这些融会在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等将成为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还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这些积累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是,超越教材,不能单单停留在量的积累上,引导学生就教材来说,不是告诉、分析、支解,而是唤醒、体验、批判、感悟;引导学生真正领悟其精华,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人民教育》发表了我的《敢向教材“发难”的孩子们》一文。文中讲了对《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进行延伸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情节的创造;讲了《荷花》《小站》等课文如何修改教材内容的情景。六年级有一篇李大钊女儿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如果只学这一篇文章,学生不会对李大钊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感悟李大钊》。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上网,可以请教别人,读有关李大钊的书,进行收集、加工、定稿,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几天后,学生们写出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论李大钊的博学多才》《浅谈李大钊的性格特点》等一个活生生的多维立体的李大钊形象。

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超越课堂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少年的学习生活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其结果夸张点说是“悠悠的小学六年里,肚中空如洗”。现在,我已经成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师,我时时提醒自己:教育的蓬勃发展告诉我们,今天的学生再也不能像我那样活。我们知道,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他们的生命不能等待。

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生命得以增值。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坐在课堂上已经不是学习唯一的渠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应该让学生懂得:在课堂上要好好学语文,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如何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无比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孜孜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尽可能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课上,我们一起讨论读书心得,讨论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我们一起和大师对话,与专家讨论素质教育,请教授给学生讲座„„课下,我们一起组织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到部队夏令营。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和学生一起去滑雪,玩老鹰捉小鸡游戏,跳绳,打雪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当然重要的还要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考卷。把生命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智慧与创造就表现在学生的手指尖上:从他们自己动手编辑的《萌芽文集》《创造文集》到《诗词配画文集》到《信息资料文集》;从《感悟文集》《心灵日记》到各种名字的《语文报》到省教委为他们出版发行10万册的

《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这一项项的创造,他们把生命中的潜在表现力尽情地释放了出来。

超越课堂,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我们开展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活动。家长在来信中,讲述着自己的求学经历,少年生活,工作压力,下岗困惑,母子情深,父子隔阂„„同学们的回信,家长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回信交流读后感。感情的交流,加深了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一位家长用13000多字讲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想。文中讲了自己自幼患有小儿麻痹,参加高考超出录取线35分但未被入取,现在下岗在家。生活的重重打击,他没有被击倒,而仍然顽强地自学了中文函授的专科和本科还学会了雕刻和画画的手艺。他在结尾写到:“亲爱的六年五班同学们,身体的健全是父母赐予你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用大脑好好地使用它们„„”。这位家长拖着残疾的双腿来到学校说:“老师,那天,您念完信后,儿子回家,眼睛含着泪水,把我在自己家里开的小餐桌擦了一遍又一遍。晚上还特意提醒我,明天早晨他要和我一起去早市买菜,我哪舍得让他去呀。这些年,我儿子不让我来开家长会,怕我让他没面子,在人多的地方他从来不喊我爸爸。你知道吗,我看了儿子的回信后很激动,他在信中这样写到:‘爸爸,以前我错了,现在我觉得您比谁都伟大!’你们搞的活动,不光是教孩子学语文,学作文,而是教孩子做人呐„„”家长流泪了,我也流泪了。家长来信虽然来自不同文化阶层,有不同的差异,孩子的回信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见解,但,这真实和真情的交流凝聚成的却是共同的道德力量,共同的精神力量!

后来,我们班又开展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我给每个学生写了一封2000左右的长信,用六年里发生的真实的小故事,叙说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优缺点等等,谈我的看法,叙说我们朝夕相处的感悟„„学生看后,纷纷回信。一封封含着浓浓的情、带着滚烫的泪的回信,让我的心伴着幸福的泪飞翔。省教委又为学生们出版了《我们一起成长——一位老师和她的学生的心灵对话》。同学们毕业留言这样写到:“也许再过20----30年,这份精神礼物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老师,在2000多个校园生活的日子里,您不是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召唤我,而是手拉着的手,肩并着肩,和我们一起经历风雨,享受彩虹,攀登人生,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我当然知道这是学生对我们当老师的鼓励,不过,还有什么能比得了此时的幸福呢!

超越课堂,语言已经不止是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超越教师

尊重教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超越教师,是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的表现。超越教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点化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的相长,双主的互动。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不是不可超越的。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超越了教师之后,放飞了他们的理想,解放了他们的灵魂,开掘了他们的智慧,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那才是理想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让学生超越教师,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学生才敢和你无拘无束的交流,平等真诚的对话,才会实现超越教师的真正行为。这种感觉需要教师精神的浇灌。我常想,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教师不能算是好老师。我还想,教师的笑是为了什么?难道见到学生是机械笑?故意摸摸孩子的头?让学生坐在屋子里感受窗外的阳光吗?不,教师的微笑只有一条,那就是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

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教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让我们用淳朴的微笑和真诚的鼓励划出学生幸福的人生起跑线。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才会长出快乐、自信、坚韧、向上等庄稼,从而排除掉那些狭隘、自私、自卑、失败等杂草。不然,学生超越教师就只能成为遥远的童话。

要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学生和你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自己上台当老师;敢和教师对话,敢挑教师的毛病;敢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重点抓住了:“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两句话体会这位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同学们讨论了之后,有的说,他的牺牲可不是被一颗子弹射中,被烈火活活地烧着他还一动不动,邱少云真了不起。”有个学生说:“我想,邱少云肯定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那样,在心里高喊:祖国万岁!共产党万岁!”这时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被开水烫过一次,那种疼痛实在难忍,当时我什么也没想,就是挺着没有哭。大火在邱少云的全身燃烧,他肯定没有想那么多,心里保证只有一个念头:挺住挺住再挺住!坚持坚持再坚持!才一动不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发出一声呻吟。”正在我要表扬这位同学们的独特见解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大声说:“不对!我觉得有问题,火势多大呀,敌人又那么近,很容易被发现。他身上又带了子弹、手榴弹,火烧了那么长时间,这些一点就着的易燃物,怎么没有爆炸呢?”我惊呆了,这可是我教了好几遍这篇课文,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课堂一时静了下来。我想,这是学生敢于向教材,向老师挑战的思考,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讨论。最后,这个问题还是发问者自己解决的。他说:“老师,枪支弹药一爆炸,整个形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影响战斗的胜利,导致战士的伤亡。邱少云会想,光身体一动不动可不行,他肯定会把一只手深深往泥土里抠,使劲地抠,奋力想把子弹或手榴弹埋在泥土下面,同时还要忍受大火对他无情的燃烧。最后用身子死死压住泥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当然同学们建议给邱少云当年所在的部队写封信,了解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且不管他的回答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况,但他这种敢于超越教材和教师的思维方法,让我们为之喝彩。今天孩子,有今天思维的敏锐,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看问题的视角。他们能够问倒老师,能够想到课文写不到的地方,这种创造思维正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啊。新世纪的教育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的教师,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同时,注意向学生学习,把自己当作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做到“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是新世纪教师成熟睿智的标志。

超越教师,是学生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

综上,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过程,就是生命奠基的过程。

横平竖直 写意人生――记窦桂梅 吉林教育记者 范书君 毛临宙

从来没有哪一段日子能让我们如此感动,也从来没有哪一种感动能让我们如此刻骨铭心――在清华附属小学采访窦桂梅老师的日子里,我们的心自始至终都被这种感动充溢着: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一段艰辛而勇敢的教改历程,一次荡气回肠的心灵对话„„走近窦桂梅,这种感动就会显得愈发生动而逼真――

横平竖直,窦桂梅在人生取向中始终书写一种小说的真诚。因为她知道,教育是事业,事业在于奉献;

浓彩重墨,窦桂梅在课堂教学中竭力营造一种诗歌的激越,因为她明白,教育是艺术,艺术在于创新;

精雕细硺,窦桂梅在语文教改中努力追求一种散文的隽永。因为她懂得,教育是科学,科学在于求真。上篇 与心灵对话:和孩子们一起幸福成长

在窦桂梅的日记本上,一直摘录着这样一句话: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无穷;得大道恩师而学之,乐在其中。作为教师,窦桂梅感到这些年来收获最大的就是这些可亲可敬的孩子、朋友所给予她的这种快乐和幸福。她说,她就是在这种快乐中幸福地成长着。

打开日历,那些细数时光的日子就这样在窦桂梅的娓娓倾诉中汩汩而来了。在记忆的长河中,在1991年以前的那些日日夜夜里,也许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理解窦桂梅――

一个朴素的愿望:让我当老师吧

1967年4月,窦桂梅出生在吉林省蛟河县的一个小山村里。这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姐弟四人中,她是老大,从懂事起,她就承担起一个家庭的角色――帮助父母带好弟妺,料理繁重的家务。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的清苦生活孕育了她坚韧的个性,为她后来的发展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许是从小受父亲曾有两年教书经历的影响,窦桂梅从小就想当一名老师,这个小小的朴素的理想一直护囿着她小小的充满幻想的心。1982年7月,15岁的窦桂梅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吉林师范学校。她高兴得好几天都没睡着,她以为,她离理想已越来越近了。4年后,当她面临毕业分配时,她才知道,她的从教之路竟会如此艰难!因为按当时的规定,中师毕业生一律分回原地,而分回原地,就意味着她必须改行!这对窦桂梅来说,不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万般无奈,窦桂梅凭着她四年优异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让她留校作行政工作。对这份令同学们羡慕不已的工作,窦桂梅却并不感兴趣,安逸和舒适并不是她的人生目标,她的唯一的愿望就是当一个真正的老师,站在讲台上,站在孩子们的笑脸中间,她觉得,只有那种生活,才是属于她的真正的人生。在那段日子里,窦桂梅在举目无亲的吉林市四处寻找着自己的人生座标,凭着一股子年轻的锐气,她跑市教委,跑学校,见到那些有权改变她命运的人,她便拖住人家不放,我想找个小学去工作,让我当老师吧。这是她那段日子说的最多的话,谈起那段日子,窦桂梅骄傲地说,我那时年轻,什么也不怕,那时就是想当个老师,就是这种愿望支撑着我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的。在窦桂梅的不懈努力下,一位主管人事的领导终于被她的精神感动了,不久,窦桂梅被改配到了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窦桂梅清晰地记得,到这所著名小学报到后出来,她一个人偷偷地哭了,走在吉林市的大街上,北方10月的艳阳就那样热热地照着她脚下的路,照着一个年轻女孩的小小的梦想。我终于要当一个站在讲台上的真正的老师了!――可是窦桂梅作梦也没想到,命运之神又一次和她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当时,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刚刚进行完教师定岗定编改革,因为教学岗位已满,窦桂梅报到太晚了,于是被分配在教务处,还是做行政工作!上传下达,或是替生病的老师代课,完成教务处交给的临时性工作„„这对渴望走上讲台的窦桂梅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将近5年啊!小小的教师之梦,漫漫的期待之路。在那5年中,代课成了她最大的奢望,她先后代过音乐课、数学课、美术课、自然常识课、思想品德课。对这一次次争取来的机遇,窦桂梅都分外珍爱。在别人看来,她是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替补队员,很没名,也很没劲,但她自我感觉却良好,她把自己当成了全能的主力队员。学校让她教语文,她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研究,让她教四、五年级的音乐,她就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教学之中,即使是代课,她还做过吉林地区的音乐欣赏课,让她教一年级的数学,她就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教研,使所教的班级成绩名列前茅。让她教一、二年级的思想品德,她就全身心地投入思想品德课研究之中,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导行的教育。可以说,她是教一科,爱一科,钻研一科,综合业务素质不断的提高。

1991年,窦桂梅执著的追求和强烈的事业心终于感动了校领导,学校把一年级的语文课兼班主任两副重担同时交给了她―― 一封勇敢的挑战信:向校长发难

5年的代课生涯也许没能让窦桂梅去全身心地投入到真正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但这5年的经历,也同样给了她更为丰厚的知识积淀和更多的技能底蕴,凭着那份与生俱来的自信,她一步步地走进教师的队伍;而当她一旦真正站在讲台上时,她还想向更多的人证明,她的教师梦还会做得更美、更辉煌!

凭着一股勤劲儿,窦桂梅向书本学习,几年来她的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

凭着一股恒劲儿,窦桂梅向实践学习,几年来她写下了10余万字的教后记; 凭着一股韧劲儿,窦桂梅向名师学习,几年来她竟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

青灯如豆,书叠千山,那一个个日夜给予窦桂梅的是最为充实而快乐的享受,她在一点点的营造着自己的梦想。因为她知道,和那些孩子一样,自己也正一天天的长大了。那时候,每当听别的教师做公开课时,窦桂梅那种不服输的劲儿就上来了,听着听着,她甚至觉得那讲课的人就是自己,她在心里不止次一次地想:为什么我就不能上公开课呢?

1992年,学校决定参加人教版的教材研讨,领导安排,每人准备一节,从中选出最好的课参加。窦桂梅似乎看到自己期待许久的机会终于来了!她很有信心地备课,精心设计,反复练习,她甚至把课堂45分钟分成2700秒来准备,她不想,她真的不想让机遇就这样从自己的身边轻易失去。

听课那天,领导却并没有走进她的教室,他们听完别的班的课,就从她的教室门前走过了。难道不听了?不能啊,说好了五个人中选一节的,怎么会不听呢?窦桂梅强忍着泪水,追了上去,领导的回答很明白:“下次吧,我们已经选好课了。”

午休时,窦桂梅再也忍不住了,生性倔强的她要以另一种方式向校长质问!不到半个小时,她写满了13页稿纸。泪水流在脸上、稿纸上,她顾不上擦。激动的甚至是过火的言辞,力透纸背,窦桂梅不顾一切地把这封信从门缝里“交”给了校长。

下午,校长看完了窦桂梅的信,面对窦桂梅的质问,他没有生气,他被这个倔强的部下深深地打动了,他对窦桂梅说,下次一定会把这机会给你补上――

一鸣惊人的<<王二小>>:倾听花开的声音

机会真的来了。1992年5月,吉林省教育学院要在吉林市召开德育渗透各科教学现场会,会上要做六节观摩课。校长没有失言,“如果试讲合格,就让你代表学校做小学阅读教学现场会的公开课!”

也许没有谁能把10年前的某一段日子还能如此清晰地记起,但是谈起1992年的那个5月,窦桂梅却还恍若昨天。确实,那20天对她来说是太难忘了。那次公开课,她选的是<<王二小>>。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讲;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来„„

在家里试讲,她让爱人和孩子当学生,近20天里,她说上句,不到四岁的孩子就能说出下句;放学后试讲,她对着空桌椅练,她把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当成她的可爱的学生。那段时间,她几乎总是全校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讲着讲着,常常忘了去只隔几十米的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来,她就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练习„„

20天的执著与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那天,听公开课的全省各地的教育专家及教师一千多人,窦桂梅站在那里,她镇定、从容的教态,她投入而忘我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与会的每一位代表。当她讲到王二小机智地把敌人带入埋伏圈,自己却被敌人杀害时,由于她巧妙的情境创设,生动的语言描述,感人的配音朗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王二小被敌人残忍杀害的场景中,孩子们哭了,听课人哭了,窦桂梅自己也哭了。<<王二小>>一炮打响,窦桂梅由此一鸣惊人--

一个寻梦者的足迹:在快乐中成长

当我们再次谈起1992年那个5月的时候,我们仿佛看见那个年轻而充满自信的窦桂梅正向我们款款走来。在时间之外,在掌声和鲜花的簇拥之外,窦桂梅清晰地知道,一夜成名只是她的一次小小的尝试,她还那么年轻,她还有更多更多的梦想,她还要干更多更多的事„

窦桂梅深知,要想有更多的作为,她的学识、经验都还远远不够。面对打开了阅读和生活视野、焕发出思维灵性的学生,她分外强烈地感到,她要学的竟是那么多:晨读时间,她和学生一起背诵古诗;语文活动中,她和学生一起讲成语典故和寓言故事;晚上,她还要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和教育专著„„一点一点的积累,一点一点的收获,比学赶帮,教学相长,她把自己也融入班级,在孩子们成长的同时,她也在不断地丰富着自己。几年来,她背诵了500多首优秀诗词,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和教育文献„„在这种学习中,在这种知识的汲取中,在成长的日子里,她感到她的每一天都是那样的快乐而充实。

这里,我们从窦桂梅编著的<<我们一起成长>>里摘录几段学生们写给她的心里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在与她的学生进行着一场多么充实而快乐的心灵历程--

“„„您的身教胜于言教。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您不顾身体的劳累,为我们75名同学精心地批改作业。为了让我们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为了一个问题,不知您要查阅多少资料、走访多少专家或学者。„„”(学生于笑丹)

“„„我见过您的语文书,里面夹满了纸条,那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字,这些小字记录着您的心血,您的汗水„„”(学生杨天奇)

“„„细细观察,我发现您正往一张张小纸条上写东西,并不时翻阅课外资料,还把纸条贴在书中。从您的表情,我可以看出,您好像在想:这样讲,同学们能听明白吗?怎样讲才能使这节课上的出色?„„您已成为名师了,还那么专注地读书、备课,而我呢?现在正是学习、读书的好时光,应该抓紧点滴时间来读书。”(学生孙一冰)

“古往今来,由于得到老师的指引而成为人才的,真的是数不胜数,您不是正在引导我们吗?不但培养我们鲜明的个性和锻炼了我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从竞争到合作,从学会到会学,从知识到能力,因为有您,所以我们已站在至高点上起跑,谁能说跑得不快呢?”(学生杨敬涵)

……

当我们摘录这一段段话语的时候,我们仿佛能听到这些孩子真实而生动的心音的律动。是啊,作为一个教师,还有什么能与这样的感动相比?如果说,当窦桂梅在一点点积淀自己的时候,她所感到的只是一种求知的愉悦;那么现在,当她看到自己的学生也在这种积淀中逐渐成长时,她所感到的是值得她一生去珍爱并骄傲的快乐。

在<<我们一起成长>>的序言里,窦桂梅如实地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在整理这20多万字的稿件时,我的整个身心无不为学生的纯真和对教师的那份热爱而激动万分,心里涌出的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当教师,值!同时,我也为自己能拥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学生而自豪!„„今天,他们离开了小学,带着一颗童心,带着老师的期盼,带着老师给予的自信与坚强,踏上了人生之路;将来在他们思想的田野里会把老师播下的种子悉心呵护、栽培,并开花、结果,因而感情会更加充实,知识会更加丰富,人格会更加完善。”

中篇 让真爱永存 :解读窦桂梅的教学艺术

如果说<<王二小>>是窦桂梅走向名师的发韧之作,那么,在不断的积淀与成长中,窦桂梅便更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了。学校把她当成一名教学骨干,让她做更多的公开课;上级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也把她当成省级的名牌推向全国。1995年、1997年,窦桂梅两次参加全国语文教学比赛,均获一等奖;1999年,在吉林省首届教育教学评比中她又荣获一等奖。几年来,她先后10余次在全国范围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作观摩课,先后应邀到北京、天津、南京、武汉等城市作教学观摩课及师德报告近百场„„教学艺术日益成熟的窦桂梅已成为全国小学语文界的一面鲜艳的旗帜了。

我们曾不止一次地置身于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曾不止一次地听过窦桂梅老师的公开课。如果说,窦桂梅前期的课是一道道苦心设计的精美的艺术品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教学艺术也正在一天天的成熟起来了。那种返璞归真的艺术魅力,那种激情四溢的审美取向,使我们每每在窦桂梅的课堂教学中,能够越来越多地体会到一种艺术的自然和流畅。

确实,年轻的窦桂梅已经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风格了。每一次,我们都会有不尽相同的发现;每一次,窦桂梅都会给我们以越来越多的艺术享受。

一、三情共振

窦桂梅的课堂教学每每是在一种充满真情的氛围中进行的。无论是听她的正常授课,还是听她的公开课,这种艺术感染力也会分外鲜明地体现出来。她全身心地投入,讲到激动处,激情飞扬;讲到愤慨时,扼腕长叹。可以说,每次课堂教学就是她和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灵的共振―― 课始激情情始生

窦桂梅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交流的一种最直接的知识对话,而课始的情能否激发则是一节课成败与否的关键。因此在每次的备课时,她都格外注重对学生的情的调动。

在讲<<麻雀>>一课时,她在备课中就认真地体味这一感人肺腑的故事,在老麻雀壮烈举动的画面与作者倾诉的情感之中找到一种师生能够产生共鸣的激情处。上课一开始,窦桂梅就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同学们,俄国有一位闻名世界的大作家,叫屠格涅夫。他写的<<麻雀>>,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脍炙人口。在预习中,课文一定给你们留下了较深的影响,请同学们谈谈哪些地方的描写最精彩,哪个地方让你最感动?”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她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增强对课文的整体认识,了解课文重点所在,画出文章的精彩之处,之后,提出自读时不懂的问题,并与学生一起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梳理,引导学生把感情与注意力集中到以下问题:为什么老麻雀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为什么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这些问题,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做了铺垫。这样,课堂教学伊始,学生就产生了深入探究课文的激情,为下一步的情感深化做了充分的预热。

在外地作公开课时,窦桂梅从来不事先和学生见面,邀请她讲课方有时担心她会把课讲砸,面对疑问,窦桂梅会心地笑了。她说,就是这种课始的激情使她能和即将见面的学生在瞬间接近。因为她深知,只有真正的艺术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里,我们将窦桂梅讲<<曼谷的小象>>一段课前激情“实录”如下:画面提示:某省一公开课现场。窦桂梅正与学生通过一些游戏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学生们积极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窦:刚才会场主持人介绍我,看谁注意倾听了。现在请同学们回答三个问题,好吗?看谁在老师没有发问之前就勇敢的举手!

(在老师的鼓励下有些学生举起了手。)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第一个问题:看看老师的脸,猜猜老师今年多大了?

生:18岁了。(众笑)窦:哎呀,那老师也太年轻了!生:28岁了„„(略)

窦:老师的女儿已经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不过她提前上了一年,我女儿的年龄和你们一样大,我的年龄也和你们的妈妈差不多,老师今年已经34岁啦!(学生笑了)。第二个问题:猜猜老师姓什么?

生:姓窦,(窦桂梅马上板书这个字,让学生认识这个字)窦:那么怎么跟我打招呼哇? 生:窦老师好!窦:同学们好!最后一个问题:猜猜我哪里来呀?

生: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窦:但有个条件,不光痛痛快快地玩,还要仔仔细细地体会,把见闻讲给在座的老师听,回家后,讲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课题)

窦:我们说去就去,快快把书打开。„„

解读这短短的课前激情,我们不得不叹服于窦桂梅驾驶课堂的能力。让学生猜自己的年龄,主动告诉自己女儿的年龄,再引出“我和你们的妈妈差不多”,这种设计无形中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们把内心深处对***那种情感移情课堂;板书自己的姓,让学生在学会一个新字的同时还能真切地感到,窦老师是多么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啊,学生们也会同时有种想让老师来了解自己的冲动,为整节课学生的主动配合打下伏笔;最后,通过介绍自己来自哪里,自然地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的情景之中――

课中悟情情更浓

听窦桂梅的课,自始至终都会被一种浓浓的感动包围着。她对课文的倾情投入,她对课堂氛围的激情营造,她对学生情感的自如调动,都体现出一种完美的教学艺术。

不久前,我们有幸又一次沐浴在窦桂梅老师给我们倾情奉献的艺术之中。

<<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我”在50年前,目睹台湾一所普通乡村小学里师生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景。小学高年级老师普遍认为这是最难讲的一课,全文没有更多的故事情节,没有值得学生去背诵的精段美句,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去体会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用这样的课来作公开课,而且面对的是从没见过面的学生,这种选择,确实是一次真正的考验和勇敢的挑战!

上课伊始,伴随着张明敏的《中国心》,窦桂梅就以当时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巧妙导入新课,学生们的情感在她的一步步调动下正一点点的激发出来了。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课文出现了三次。这是整篇课文的要旨,窦桂梅紧紧抓住这一要点,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逐次仔细领悟。在体悟课文情感的时候,她让学生齐读、默读、自读、领读,一节课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就在这种不同层次的感悟中让学生读了十几遍,看得出,学生的情感一次次得到了升华,他们不仅领悟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自己在情感的世界里走了一趟!从开头窦桂梅和学生在黑板上、本子上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书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几个字,到最后她

又和学生用颤抖的笔再一次书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那几个鲜红的大字已经映出学生的情感,已经镌刻在学生的心灵。在悠悠的《思乡曲》中,她把余光中的<<乡愁>>适时地引入,并饱含深情地,用优美而哽咽的声音表达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意。当孩子们含着泪水再次高声朗诵“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全场900多位教师也含着泪水跟着学生朗读。她感动了听课的师生,也感动了自己„„

在上《葡萄沟》这节课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窦桂梅老师课中悟情的教学魅力。因是上课时才和学生见的第一面,窦桂梅对学生不熟,当师生陶醉在“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时,她发现一个女学生爬在课桌上哭了,窦桂梅毫不犹豫地停下课,孩子,你怎么哭了?可以告诉老师吗?那位女同学委屈地回答说:老师,你为什么不叫我啊?我都举了好多次手了!童真的充满真情的回答让在座的老师们都深深地感动了。窦桂梅特意安排她当了一次导游介绍葡萄沟。会后,女孩的任课老师深有感触地说,这孩子原来在课堂上很少发言,今天居然还会取一次发言的机会哭了,窦老师真不简单!

是啊,一节简单的课,一次可能会讲得空洞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而当窦桂梅把全部的真情和挚爱都融进去时,这节课就成为一种艺术的熏染,这就是窦桂梅课中悟情的内质,这种内质丰厚,自然,延绵不绝――

课终谙情情未了

如果说一节课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双边活动的一座桥梁的话,那么教师对学生课后的教学启迪则应是这座桥梁的基石,抓住课终时机,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让我们回头再看看窦桂梅在<<麻雀>>一课后的课终谙情。

全课学完了,学生们被老麻雀的爱子之情感动了。被作者的仁爱之心感动了,情感正处于沸点状态。如何抓住这一契机,给学生以情感的余韵?窦桂梅在教学结束后,有意布置了两个作业:一是带着对课文的感受去选读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等其他作品,做到更深透地理解<<麻雀>>蕴含的主题及作家的创作倾向,初步体会作品中人道主义和民主思想的表现。二是结合自己的理性认识,思考今后如何用同情之心、仁爱之心等去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从而成为一个富有激情的对生活充满爱的活生生的人,把真善美作为人生追求的主题。

不难看出,窦桂梅的教学艺术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45分钟的共鸣之中,她把这种艺术魅力延伸到了课外,延伸到学生的成长中。余音绕梁,是对学生的一种审美感动;真情永伴,这才是窦桂梅课堂教学艺术的真正魅力。

二、审美共享

窦桂梅认为,语文素质包涵语文审美能力。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条清泉,那么,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激流,就不可能有学生身心的愉悦和陶冶,更不可能有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把审美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在短短的45钟内,达到怡人、育人、感人的教学效果。

听窦桂梅的课,我们感受到的就是这种无处不在的美―― 语言美

窦桂梅的课堂教学语言美丽而生动,听她的课,仿佛置身于一个音乐的舞台上,控制自如的语速,抑扬动挫的语调,亲和温婉的语句,这一个个语言的音符,恍如一件件乐器,任窦桂梅随意弹拔,自如运作,彰显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窦桂梅讲课的语速较快,她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这种语速控制在一种学生思维可以跟进并能充分理解的速度中。课始,她的语速一般是最快的,这种快流露出她想把新知传授给学生的急切之情,更多时候她甚至明确地告诉学生,同学们快把书打开、同学们快读呀“同学们快抓紧时间表现自己呀”等等,这是她在课堂上最常用的话,也是她最真实的内心表达。这种较快的语速,在更多时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思维,都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窦桂梅又会随课文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而把语速进行适度的控制。舒缓,轻灵,让学生的思维随着自己的语速渐入佳境。把课堂的语言通过不同的语速艺术化,使整节课具备了一种美的价值取向。窦桂梅也同样注重语调的把握。或抑扬动挫,悲愤激昂,或娓娓而谈,润物无声。讲到高兴处,她慷慨陈辞,学生也会随着她的情绪而跃跃欲试;讲到感人处,她气定语咽,学生也会随之真情萌动。窦桂梅用她的艺术手段在弹拔着学生的心弦。在教<<王二小>>一课时,当学生理解到王二小壮烈牺牲一段时,窦桂梅抓住这一契机,结合幻灯片用低缓而深沉的语调进行描述:王二小被敌人用刺刀挑起来,摔死在大石头上,他的血染红了这块石头,染红了周围的草地,染红了蓝蓝的天空。小鸟为他哀鸣,秋风为他哭泣,我们的王二小却躺在这块冰冷的大石头上„教者话音末落,学生早已泣不成声了。如此声情并茂的诵读,窦桂梅就是通过这种对融入深情的语调的把握和变化,自如地调动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不仅如此,窦桂梅在课堂教学中对语句的选择也极具匠心。她的语句一般较短,使整个课堂的节奏控制都极为有效。“有进步”你真棒、你能行、你真聪明,等等,这一句句赞美的语言都给受众以美的享受。窦桂梅还善于在教学中引用一起美文佳句,或古典诗词,或流行歌曲,只要是美的,只有对学生理解课文有所帮助,她都会信口道来,字字珠玑,句句上口,美的语句使窦桂梅的课堂教学独具幽默艺术,文学修养,宛若雨后的彩虹,生动而不做作,美丽而不浮华。这一切,都使我们在解读窦桂梅的教学艺术时,会自然地去更多地关注她的另一个侧面――

视觉美

生活中的窦桂梅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是,当她在讲台上一站,她身上的那种美就分外强烈地让你感觉到了。听过窦桂梅课的人都说,她往那儿一站,她的眼里就有课,她的教态,俨然有种大家风范了。窦桂梅知道,恰当地把体态语言运用在课堂中,会使师生的双边交流变得更为轻松而直接。无论是哪个同学回答问题,她都要求学生必须要看着老师的眼睛来回答,她希望在这种对视中,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信;她常常会在学生自读时,摸摸他们的小脑袋,让他们享受这种教师的关爱;她有时也会把身子俯下,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举手投足间,她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学生们能够感到的蕴涵着真情和真爱的美。

窦桂梅写字从来都是一笔一划,横平竖直,每写一个字,她都力透纸背。她喜爱那种板书的工整和运笔行文间的昭示,因而她的板书也每每给人以一种美的欣赏。窦桂梅对板书的设计力求一种形象和逼真。因为她知道,美的板书,不仅能体现出一个老师的基本功力,而且能使学生更直观来欣赏美。一次,她在河北邢台讲<<庄稼的朋友>>一课,借助几根彩色粉笔,她用娴熟的笔法一下画出了8种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小动物。在短短的40分钟内,把人们带入恬静而多彩的境界中。课后,与会的全国反馈教学学会会长刘显国老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不等掌声平息,他就走上台去,用颤抖的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中间写了一个美字,之后一口气写了姿态美、语言美、图画美、创意美等八个大字„„

如果说,语言美可感,视觉美可观,那么在窦桂梅的课堂教学中,还有一种可以想象的、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美―― 空灵美

窦桂梅深知,实实在在的、能看到的那种美,只是美的一种浅层的表现,更高层次的美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这种美,能给人以更多的想像空间和创造空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壮丽之美;“翠叶松枝遮去路,未见花色先有香”,这才是一种空灵之美。窦桂梅喜欢这种空灵的美,她也在课堂教学中也努力营造着这种美。

就老师而言,一节课能讲的毕竟有限,语文课堂就是要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教给学生正确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就学生而言,老师课堂能教给他们的毕竟是他们一生所需知识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还需要他们自己去学习。听窦桂梅的公开课,许多老师深感无法记听课笔记;而在听完窦桂梅的课后,许多老师又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事实上,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这也正是窦桂梅高超教学艺术的一个集中体现。

在窦桂梅的课堂教学中,从来都没有重点,窦桂梅从来都不会按照课后或大纲要求给学生刻意去讲本课的重点。淡化重点,弱化学习目的,让学生在愉悦的审美过程中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对此,窦桂梅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课堂的美是不可分割的,我们老师一定不要在课堂教学中把一节课分成几个部分去讲,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这里该细讲,这里该略讲,这种做法其实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老师在讲林黛玉的美时,把她也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就告诉同学们:这是林黛的眼你看她多么有神!这里林黛玉的双手,白洁无暇!这是林黛玉的脚,你看她多美„„等等,最后,老师总结说,现在,我们知道林黛玉是多美了吧?如果我们老师这样讲,那么再美的东西也不会给人产生美感了。

还课堂给学生,还主体给学生,还差异给学生。这就是窦桂梅要精心营造这种空灵美的真正目的。给学生以感受的空间,想像的空间,创造的空间。

1997年4月,在湖北黄石市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委员会学科素质教育研讨会上,窦桂梅应邀为大会作观摩教学。教学伊始,她从美术的角度鼓励学生当小画家,再现文字中所表现的空间与时间的色彩形象,孩子们画出了<<小蝌蚪找妈妈>>中多彩的“群游图”、“寻母图”、“捉虫图”;窦桂梅又从音乐的角度鼓励学生当“小音乐家”,让学生从文字音韵、内容体会音乐的节奏和协和。这样,课文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了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纸上的字迹被孩子们能动地表现成了空间、时间中复杂的美。然后,窦桂梅又让学生伴着一幅幅内容各异的画面,随着一曲曲跌宕起伏的乐曲,去反复朗读与背诵课文,引导学生逐步地感受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接着,窦桂梅又让学生自愿到黑板上根据画面内容去写出图意,这样,一个个学生冲到前面进行了“板书设计”,最后,窦桂梅又鼓励学生当“小戏剧家”,于是学生争先恐后扮演了“小蝌蚪”、“鲤鱼”、“乌鸦”、“青蛙”。这个童话故事的内容和意境,被完整、生动、创造性地表现出来了。这种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使学生的认识、情感、审美、操作等诸因素有机统一的综合效果就是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生动写真。

窦桂梅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儿童具有“解语言、赏语言、储语言、用语言”的能力。从“美”入手进行语文教学,恰恰有利于儿童从感知语言到理解语言,从欣赏语言到积累语言,从储备语言到运用语言的过程优化。可以说,在有意的创设中学生无意识地进入角色,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美、追求美的能力和情趣。

此刻,当我们在这里解读窦桂梅的课堂教学艺术时,我们又仿佛体会到了这种情的激昂和这种美的熏染。永远都充满真情的窦桂梅,永远都追求美的窦桂梅,用她的全部才华和真情正营造着属于她自己的教学艺术的辉煌殿堂。

下篇 为生命奠基:窦桂梅语文教改模式探微

1998年,吉林省教委在吉林市召开“吉林省语文学科实话素质教育现场会”,推广了窦桂梅的教改经验;2000年7月,吉林省教育厅教研室和吉林省教育学院在吉林市共同主办了“窦桂梅语文教改成果展示会”,与会专家就窦桂梅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民族化教学思想、个性化教学艺术进行了研讨。在吉林省乃至全国的教育史上,为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如此兴师动众恐怕也不多见。

如果说,卓有个性的教学艺术特色是窦桂梅的教学才华的具体体现的话,那么持之以恒的语文教学改革则更能体现出她作为一个年轻教师的真正的价值,当老师,当名师,都不能让窦桂梅停下她追求的脚步,当一个勇于改革、勇于实践的教育家,这才是窦桂梅的最大理想。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徘徊在效率不高的低谷之中,教材陈旧,教法僵化,忽视母语教育的人文性和民族性。窦桂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认识到: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必须要体现一种人文的关爱。必须从语言习得的特点入手,从人的素质发展的规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在这样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窦桂梅开展了题为语文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的教改实验,建立了积淀――感悟――创新这一全新的教改模式。

积淀:打好两个底子

窦桂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打好两个底子,一是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一是打好精神发展的底子。这也正是她所倡导的积淀。这种积淀,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还应该是一种具有浓郁的主体能动色彩的经验、情感、智能的积淀。正是这种积淀,才能使学生将来成为服务于社会的人,同时也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在这一前提下,语文教学的改革也必须要继承工具性,打牢语言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就是有了这样的理念,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从1994年新接的一年级开始了,为了给孩子们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窦桂梅把帮助学生识记3500个常用汉字当成自己语文教改的奠基工程。她根据汉字的特点,采用“据形释义,形义联想”的方法教学生识字。

如教学“瓜”字时,她先出示“瓜”的像形字,然后让学生联想出各部分表示什么,瓜里有什么,可以作什么用,学生就由此非常轻松地学会了“瓤”、“瓣”、“瓢”这几个形声字。几年来,窦桂梅就是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初步发现了汉字的特点,增加了识字兴趣,掌握了识字方法。

在此基础上,窦桂梅还大胆改革,她将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删,保留了精读180篇、泛读72篇,她选择了300多首古典现代诗词,200多条古今格言,掌握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个典故,1000多条成语。让学生大量的背诵。这样做,她想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窦桂梅相信,随着孩子们的成长,随着那些古典诗词的逐渐发酵,量变到一定程度一定会产生质变的。六年过去了,在毕业的展示会上,专家抽测了窦桂梅所教班级的75名学生,识2000-2500字的有6人,2500-3000的有9人,3000-3500的有38人,3500-4000字的有22人。这一结果,远远超过了现行小学语文大纲规定的2500字左右的识字量要求。展示会上,台下的专家、学者可以从<<诗词集锦目录>>上的300首古今中外诗词中任意挑选一首,让台上75名同学中的任意一名进行背诵,像<<送杜少甫之任蜀 >>、<<声声慢>>等,甚至篇幅达300多字的<<正气歌>>,同学们也都能倒背如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心路历程他们也都能娓娓道来。同学们的表达能力之强、阅读范围之广令专家们拍案叫绝。与此同时,窦桂梅也适时地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她为学生开出100多本阅读书目,让孩子们博览群书。为了提高阅读效益,窦桂梅教给孩子们多种阅读方法:精读、泛读、略读、跳读等。对那些目前还“不了解”的书,她要求学生粗知大意即可;而对那些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她要求学生不但要熟记,更要牢记。窦桂梅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学生正在积累的时候,应该尽可能愉快地记住“精品”,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做好积累。

为了给孩子们打好精神发展的底子,窦桂梅在教改中也特别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情感。她认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种交际工具的过程,它更应是人的生命活动、情感活动、和心灵活动。这在她 的教学中已充分体现。但她更强调在生活中体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对此窦桂梅感悟很深。她认为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天天呆在几何图形排列成的教室是万万不行的!于是她努力将语文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引进时代的活水,着眼于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着力开拓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比如,请学者教授专家来讲座,答疑,带领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体育表演活动,口头作文大赛活动,课本剧表演活动,逛书店,看展览,进行一系列采访及社会调查活动,班级组成记者团,采访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去市里的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及儿童,让孩子热情投入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欣赏花鸟鱼虫的可爱。让学生触及社会热点、焦点,表达个人观点,培植理性情感。1999年5月,学校举行远足活动,同学们远望风景秀丽的的龙潭山,高兴极了,然而走到近处却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地方落脚,原定的登山挖宝游戏,同学们自发地变成了拾捡垃圾的活动了。那次龙潭之行,让窦桂梅更坚定了自己打好精神底子的信念了。

是啊,窦桂梅教改实验伊始,就把“人”鲜明地放在了第一位,她希望她的学生能在这种积淀中,广猎博涉,正直敏感,可以说,这种“积淀”意识,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地使学生积累知识、生活、情感等财富,以达到文化底蕴的日渐厚实与丰满,这也正体现出窦桂梅对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价值取向――宽厚的知识体系,广博的的人文情怀。

感悟:体会三种境界

在窦桂梅的语文教改中,这种感悟既是一种心智活动,又是一种情感历程,同时它还是一种审美体验。用窦桂梅的话说,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是唤醒,是点化,是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窦桂梅力图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不光有理解,还要有发现。教师去营造一种空灵的艺术魅力,学生只有感受并真正领悟到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灵之美,能悟得许多老师由于没有充分展开抑或是无法教给他们的东西,也许就是感悟的最高境界。

--在书本中感悟语文感悟人生。在窦桂梅所提倡的这种感悟中,她认为感是感性的认识,悟是理性的思考,悟性乃是思考与独创的本性,非思考不能有悟,非独创不通算悟。她提出的感悟,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学,主动悟。

首先要培养学生一定的理解能力,要引导学生以诵读原文为主线,对语言与文化信息的提供者的立场、观点的尊重与理解,尽可能准确弄懂,接近对方的原意,如果是文学作品,还要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真诚的感动和对作品神韵的总体感受,“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他们真实的欢乐与痛苦。

其次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概括能力,能迅速抓住别人讲话的要点成文章的重点的能力。这在当今信息社会听读量较大的情况下尤其重要,这只是“感”。完成了以上过程后,还有一个把别人的话或文章内化为“自己”东西的过程,这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不光理解,还要有发现的过程。首先要有与“自己”原有东西的比较,也就是在旧知与新知的比较中,对所听到的或读到的语言材料作出判断,哪 些有价值,是新的创造与发现值得学习的,汲取过来,并通过联想与创造性发挥拦其扩大与深化,哪些是不足的,可质疑的,有缺陷的,甚至是错误的,应予以抛弃或改造。

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抄词,解词,析句,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熟读背诵充满灵性的感悟,学生不再无的放矢的改错,选择,判断,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卓有成效的整体吸收、内化,教师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心灵碰撞。由此,在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改变了自己的角色,成为一名顾问,一名指点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广泛的师生间、同学间的宣讲、讨论、交流。甚至学生走上讲台讲课,可以说教师给孩子多大胆,学生就会有多大产,从<<荷花>>到<<落花生>>,孩子们敢大胆修改教材,从<<温暖>>到<<飞机遇险>>,孩子们敢大胆向领袖提意见。学生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了,思维当然也改变了,他们不但感悟到作品的思想,而且感悟到作品的语言以及自己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自己感悟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他们的,更不是教师“交”给他们的。他们的脑子不是 被别人的“马”践踏的草地而是自己“制作产品”的加工厂。

在教师身上感悟语文感悟人生。窦桂梅认为,“情”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特殊,它是联接教师、教材、学生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教师如果有真情,学生才会产生共鸣,窦桂梅深知这一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她总是全身心的投入,“三情共振”的课堂教育艺术,就是她在实践中的最好明证。有了情的激发,学生才会有感而发,情动于心。从画一片叶子到画一片片叶子让学生感悟“茂密”;从“新绿”一词中让学生感悟到希望的勃发之势,从“落叶”中,感悟秋天的萧瑟与季节的变更。如在<<葡萄沟>>的教学中,老师扮演新疆老乡和学生跳新疆舞、吃葡萄让学生感悟老乡的“热情好客”。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情动于衷。即使是有些情淡或是无情的文章,窦桂梅也要努力创设情景,让情淡变情浓,让无情变有情,达到篇篇抓着情,时时想着情,处处注重情,堂堂见真情。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师生的情感共永。同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窦桂梅也把自己的美展示给了学生,她挖掘教材内在的美,提高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素质美。因为她深知,教学的美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突破口,是使学生追求真善美这一崇高美好愿望的精神内驱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美都会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染。因此,窦桂梅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审美境界:情要靠读中悟,理要靠在读晓,方法也要在读中找。只有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达到一种境界,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他们不但感悟到作品的思想,而且感悟到作品的语言以及自己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们感悟到的这些东西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

对学生而言,这种情与美的感受与升华,正是教师以广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完成的。在生活中感悟语言感悟人生。

一位哲人说过,世上有两种东西最为高贵:一种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准绳,一种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窦桂梅也深知这一点,因些,在她的教改实践中,她在注重学生知识积累、情感养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生活体验的感受。她要求学生必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对此,窦桂梅是这样阐述她的教育理念的:“从语文习得的规律看,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语言学习的完成,而且必将影响能否继续将感悟所得内化升华华为一种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质;从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角度看,感悟结果的优劣高低正是将来能否实现自身价值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志!”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以说,如果单靠翻字典,单靠课本,学生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感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多,认识就越深刻。窦桂梅时时提醒自己:“给孩子一双慧眼吧,让他们赶快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让孩子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发现,发现生活世界的无限丰富与美妙;像数学题的一题多解一样,用自己的眼光发现周围世界里属于自己的东西,然后写进自己的作文和日记,甚至写进自己的考卷,当然,更重要的是是镌刻心灵。有一次,天气阴沉沉的,窦桂梅即兴出了一个作文题<<今天是阴天>>。于是,有的学生描绘了当天的天气情况,有的联想到同区孩子的学习,有的写出阴天之后必定是晴空万里的生活哲理„„学生的感悟能力正是在感知世界、自我丰富中提高了。可见,学生感悟的不光是语言文字本身,而是思想!在生活中感悟语文,感悟人生真谛是内养而成,这始既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又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的精化。又把语文学习当作生命活动、情感活动、思想活动的过程。学生们正是在发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无限丰富与美妙,不停质疑与批判的同时,发现了自己,升华了自己,超越了自己。

创新:提倡三个超越

窦桂梅提倡孩子们超越教材。在她的班里,在她的课堂上,我们每每惊异于那些孩子的“大气”和“霸气”,他们敢于向教材质颖,敢于向名人发难,更可贵的是,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总是充满灵性。

在讲<<荷花淀>>第二段时,窦桂梅引导学生背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开了,有的打着花骨朵„„”背着背着,学生们便说,“老师,我想向叶圣陶爷爷提个意见!你看他这段写得多没顺序呀!要么先写没开的,再写才开的,最后再写全开的,要么就先写先写全开的,再写„„”

在讲古诗<<小儿垂钓>>时,学生们又对其中的揷图提出质颖:诗的大意是一个蓬着头的小孩在河边学习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地上,青草掩着孩子的身子。可是图中的小男孩却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坐在石头上,周围根本没有草!这和诗中的描述简直格格不入!„„

<<飞机遇险>>这一课讲的是总理把降落伞给小杨梅的故事,教学中窦桂梅满怀敬意地赞扬总理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精神。她以为同学会随着她声情并茂的讲读而感动,可有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总理这么做对小杨梅来说很伟大,但对中国的前途来说太渺小了!敬爱的总理要去重庆谈判,这关系到祖国的命运,他和小杨梅相比究竟哪个价值更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窦桂梅索性不讲了,她让同学们自由讨论。

学生们的思维像喷泉似的涌了出来。有的说,为了祖国的命运,总理不应把伞包让给小杨梅;有的说,总理怎么不和小杨梅一起跳伞呢?有的说,课文写得不合理,当时情况那么危急,文中却用好几句写总理对工作人员的嘱托和对小杨梅的鼓励,而且后边还加了省略号,我认为当时总理肯定来不及想出那么多道理来教育别人,因为时间不允许呀!有的说,不知小杨梅还活着没有,我想采访她,核实一下当时的真实情况„„

这一节节发人深省的课,这一个个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孩子,窦桂梅所尝试的“积淀”、“感悟”教改实践在这里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敢于发表新鲜意见,不拘泥于经典,不信权威,不满足于现在。在窦桂梅的课堂上,她从不花费全部的时间把课文嚼烂。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是语文课的要求,但窦桂梅不一定去做统一的答案,对中心思想的归纳,她从不要求学生把划一的中心背下来,而是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悟和见解。“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窦桂梅就是这样理解并运用教材的。

窦桂梅鼓励孩子们超越自我。听过窦桂梅课的人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她教的那些孩子,往那儿一站,就有股大气袭来,他们勃发的精神体态,他们充满灵性的言辞,处处都透出一种自信和敏锐。确实,窦桂梅已把她关注“人”的教育理念注入这些孩子们的身心了。“你能行”、“你真行”、“你真棒”,这种赏识教育给使这些孩子能时时自信地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对他们此后的人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窦桂梅让她的孩子们永远都坚信这一点。

班里有个叫张丰的学生,动作特慢,学习吃力,有一次听写20个生字,他竟然写错了14个。窦桂梅对他说,你真棒,你写对了6呢!于是她就在写对的6个字上印了6颗小星星。第二次,窦桂梅又让他写这20个字,张丰写对了14个!窦桂梅高兴地鼓励他:“你真了不起!这回20个字你竟然写对了14个,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哇!下次老师还考这些生字。”

窦桂梅相信,这种鼓励或是赏识,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是巨大而有益的,哪怕孩子一千次地跌倒,也要一千零一次地帮助他站起来!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这种自信,他就谈不上超越自己,更谈不上创新了。

班里有个叫张一帆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一向优异,但在一次考试中马失前蹄,这位要强的孩子在日记本上连续写下三首词,其中的首这样写道:“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风光还似旧时同,恰如一场大梦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荣辱成败,算什么!

仍笑明朝春风。”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种才情兼备的抒写,这种健康向上的理念,这种自信不屈的精神,不正是一种对自我、对人生、对知识的超越吗?

窦桂梅在她的语文教改中,更注重对人的智力潜能的全面开发,从而使学生的精神潜质和人格境界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和超越。从学生自己动手编辑的<<发现父母>>(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萌芽文集>>、<<创造文集>>、<<感悟文集>>、<<诗化作文集>>中,我们能看出孩子们对家长、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不同思考和感悟。从小组创办的每月向全校生印发的<<先锋报>>、<<小松树>>、<<蒲公英的种子>>等不同刊名的语文报中,我们又能看到合作的力量和令人惊奇的艺术才华。从张跃东、于笑丹等同学出版的个人专集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看到他们已能创造出自己的产品了!学生们还走进现代化的网络系统,利用电脑自己设计出封面各异、内容不一的科幻文集,如<<金字塔之迷>>、<<F-117旅行记>>等。。。

在窦桂梅的日记本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如果每个孩子都学会了赏识自己,都找到了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那么,不仅教师的任何担心和唠叨都是多余的,而且他们将获得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也许,这就是她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最好诠释。

不仅如此,窦桂梅更高兴孩子们能超越老师。在课堂,她喜欢孩子们把她问住;在生活中,她喜欢孩子们能学到更多的职能。在超越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这种超越才是对老师的最好报答。

人们都开玩笑说,窦桂梅班里的名人太多了,老师是个名人,学生里的名人也真多。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几年来,窦桂梅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及模范教师奖章;省首届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省师德优秀标兵;市十杰青年教师、“全天候”教师,党代表,优秀辅导员,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等等。

再看看窦桂梅的学生:张一帆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第四次少先队员代表大会,受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范林被评为吉林省三好学生;孟林获吉林省百名好少年称号,于笑丹等三人获吉林市三好学生,市优秀少先队员,康宁、王梦阳钢琴水平达到国家九级,刘宇、杨雨同的画夺得世界金奖;张跃东等同学出版个人作文集„„

如今,这些孩子已经毕业了,在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以全市最优的成绩考入吉林市第五中学的学生共56名,而在这56名学生中,窦桂梅班的就占25名!升入初中不久,在吉林市五中举行的口头作文比赛中,窦老师的学生以他们流畅的语言、完整的叙述、深刻的思想、独特的创意,令五中师生刮目相看!

是啊,有窦老师给他们的知识积淀,有窦老师给他们的情感体悟,有窦老师教给他们的那种自信心和创意意识,他们还怕什么!

当我们在窦桂梅老师教学改革的园地里体悟她的教育理念的时候,当我们想采撷这一个个感人的事例来为她的教学理念作出诠释的时候,我们才如此真切地感到,窦桂梅身上的那种情感、那种美是我们的笔所无法表述的。我们曾不上一次地听过窦桂梅老师的课,但是,只要有机会,我们还是想听,她在课堂上营造出的那种美,那种艺术魅力,她对她的职业、她的学生洋溢着的那种真情,她在语文教学中所做出的那些值得我们深思的探求,都将会在此后的日子里,感动校园,感动教育的内心„„

三、实践 窦桂梅:《朋友》课堂实录及点评 选文1:《记住的和忘却的》

阿拉伯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佰、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至一个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佰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就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佰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佰与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佰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就在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佰打了马沙一耳光。”当他们旅游回来之后,阿里好奇的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佰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将吉佰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佰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我会忘得一干二净。”

记住别人对我们得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在人生的旅途中才能自由翱翔。选文2:《管鲍之交》

从前,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

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大王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內乱,就带着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小王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大王子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內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

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选文三《胖子和瘦子》

这两个朋友约好到森林里去玩,玩得真开心啊!突然,灌木丛中一声咆哮,一只大熊向两个朋友扑过来。“救命啊!救命!”两个朋友叫喊着,拼命向前奔逃。瘦子很灵活,他抱住一棵树,三下两下爬了上去。胖子不会爬树,他伸出手,叫着:“瘦子,快拉我一把呀!”瘦子可顾不上许多了,他自个儿拼命往更高的树梢上爬去。大熊一步步逼过去,胖子再也无路可逃了,他脚下一滑,摔在了地上。绝望中,胖子想起了一件事:熊是不吃死人肉的。于是,他装成死人。大熊走近胖子,在他脸上、身上闻了闻,转身走开了。瘦子见大熊走远,这才从树上爬下,问:“那只熊在你耳边说了什么?”胖子冷冷地说:“大熊说,遇到危险,只顾自己逃命,不顾别人死活,不算朋友。”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选文四 《皮斯阿司和达蒙》

公元前四世纪,在意大利有一个叫皮斯阿司的年轻人,因为触犯了国王而无辜被判绞刑,将在某个法定的日子里被绞死.皮斯阿司是个孝子,在临死之前,他想与远在百里以外的母亲见上最后一面,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歉意,因为他不能为母亲养老送终了.他的这个要求被转告了国王,国王感其诚孝,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条件是他必须找一个人来替他坐牢,如果到时候他还不回来,替他坐牢的人也将替他被绞死,这是一个看起来简单,其实却是近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有谁会去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替别人做牢?但,茫茫人海,就是有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来了,替皮斯阿司坐牢,让他回家去向母亲诀别,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

达蒙住进了牢房,皮斯阿司回家和母亲诀别.人们静观事态的发展,日子如水,皮斯阿司一去不回头,眼看刑期在即,皮斯阿司也没有回来的迹象,人们一时间议论纷纷,都说阿蒙上了皮斯阿司的当。行刑之日是个雨天,当达蒙被押赴刑场之时,围观的人都在嘲笑他的愚蠢,那真叫愚不可及,幸灾乐祸的人大有人在。但,刑车上的达蒙,不但面不惧色,反而有一种慷慨赴死的豪情。

追魂炮被点燃了,绞锁也已经挂在了达蒙的脖子上。有胆小的人吓的闭上了眼,他们在内心为达蒙深深地惋惜,并痛恨那个出卖朋友的小人阿斯达司。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淋漓的风雨之中,皮斯阿司飞奔而来,他高喊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却原来是皮斯阿司和母亲见了面,尽时间干了些他能干的活,就匆匆往回赶,为了早点赶回来,他抄了森林里的小路,不小心却迷了路,可怜他为了赶回来送死,拼命奔跑,裤子被树枝撕破了,腿上脸上满是划痕,终于在关键的时刻赶到了刑场。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刚和同学们见面,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老师,我想问您,您平时喜欢交朋友吗?

师:你说呢?

生:喜欢。

师:对呀!我愿意和你们交朋友。我和自己的孩子就是朋友。自然而然和你们也是朋友啦!(学生鼓掌)

师:新朋友见面,送大家一份见面礼,读读吧!(出示格言——)

生:没有朋友,生活的菜肴里就缺少油盐;没有朋友,生命的天空中就缺少光线。

师:同学们,这句话围绕一个词来写的,顾名思义,就是—— “朋友”

(学生说出)。谁来到前面大大方方、工工整整地把这两个字写在黑板上。(一学生上台,按老师说的,一笔一画地写下了“朋友”两个字。)

师:说“朋友”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很轻松。你看,刚才咱们一见面就成了朋友。大家有没有看过中央电视台王刚叔叔主持的《朋友》这个栏目?

生:(省略)„„

师:王刚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说起“朋友”这个词很轻松,真正地要去体验它、感受它、实践它,却并不轻松。比如老师在35年的人生历程中,伴随着朋友的搀扶、点化、纠正,伴随着快乐和泪水,伴随着自己的一步步成长,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朋友真好啊!(老师深情地叙述,教室里很安静,同学们凝神注视着老师。)

师:每每在生活中交朋友,在书本中咀嚼到这样那样的朋友故事的时候,我都以朋友的真情来激励自己的成长。最近,我就看了几本书,《虚掩的门》《鞋里的沙》《心里的锁》《上帝的笑》,每本书中都能读到“朋友”。每次读的时候,总被里面的故事所感染,有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我想,我应当把书本中获得的对朋友的感悟印发下来,和同学们分享,想到这儿,我就选了四篇文章,就是同学们手中拿到的四篇。(这四篇文章分别是《记住的和忘却的》《管鲍之交》《胖子和瘦子》以及《皮斯阿司和达蒙》。)

师:大家是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读了文章后,多多少少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篇来谈谈,可以说主要内容,也可以直接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生:我对《管鲍之交》这篇文章有很深的感受。齐桓公登位后,要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却极力劝说,并坚决辞掉相国之位,推荐管仲。这是出于对朋友的真情!齐桓公不记前嫌,重用管仲,并不是因为管仲的才华有多高,其实是被他们的情谊感动了。而管仲深知鲍叔牙对他的深情厚谊,就不辜负鲍叔牙的深情,逐渐施展出了才华,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师:通过对《管鲍之交》内容的理解,你对“朋友”怎样理解的?

生:我认为朋友应该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取长补短。

师:好,就请你把这句话写下来。(生到黑板上书写)

生:我读了《记住的和忘却的》这篇文章,深有感受„„(学生主要讲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你读了这篇文章,你对“朋友”怎么看?

生:就是要“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

师:再简练一些。

生:记住恩惠,洗去怨恨。(生到黑板上写下了这句话)

生:我有补充„„要知道一个没有朋友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飞不起来。

师:向你祝贺,同学们给他鼓掌。他把书上的语言进行了充分的“消化”,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这真了不起!

生:读了《胖子和瘦子》这篇文章,我觉得在朋友有难的时候,我们要去帮助他,而不能选择逃跑!

师:可以用一个什么成语来形容?

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学生在启发下,脱口而出。)

师:刚才的同学说得很好,就这样说,想补充的也行,谈别的文章也行。

生:读了第二个故事,使我想起了文章后面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真正的朋友,应当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朋友着想,这种友谊是高尚的,是纯洁的。(学生联系相关的故事,来谈对朋友的理解。)

师:太好了,我发现你刚才讲的那个故事书上没有,你把她补充进去,这是多好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去写上。(学生在黑板上写感受)„„

师:好,我们看看黑板,来齐读一下你们创造的名言。(孩子们在黑板上写满了自己对朋友的理解的话,就像“小名人名言”。)(生朗读)

【走进去——体验第一个“但”】

师:(学生都读完黑板上的语言之后)你看你们多了不起呀,自己读书,就获得这么多对朋友的理解,这让我想起罗曼罗兰说的一句话,“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升华自己,超越自己”。同学们,今天时间有限,我们选其中的一篇,在人家的情感世界里,静心去走一趟,在文章中真正的发现自己,检查自己,超越自己好吗?《达蒙与皮斯阿司》中的故事,我们这一生也许遇不到,我们就来好好地体会体会,体验体验他们对朋友的理解吧。

师: 现在你们细读这篇文章,同学们可以读一读,画一画,看看,哪些地方对你触动大,选择你自己的读书方法来读,大声读也可以,默读也可以。

„„

师:这对你有什么感触?

生:“无辜”这个词,对我感触很大,皮斯阿司不是真正犯罪,而是被国王无辜打入死牢的„„

生:“但,茫茫人海,就有一个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这句话对我触动大。

生:“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淋漓的风雨中„„”

生:“但,刑车上的达蒙„„”(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感动的地方,并随机请学生说说感受。)

师:同学在谈感受的过程中,我发现你们谈的句子里面都隐藏着“但”这个字,好,我们再把这段话找出来读一下。(生读含“但”的三句话)

师:在什么情况下会用“但”这个字?

生:转折的时候。

生:上面的意思就是没有人肯为朋友坐牢,但是达蒙真心为皮斯阿司坐牢,强调了他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一个人。

师:对,当文章的上面的意思和下面的意思完全相反的时候我们才用“但”,像这样的句式我们着重强调的是——

生:后半部分。

师:那好,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研究这几个句子。联系上文,请你进一步谈谈第一个有“但”的句子的理解。(但,茫茫人海,就有一个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

生:这句话上面用了一个“但”字,证明为了朋友会去做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就从这件事来说,想回家看看母亲,但是没有人为他坐牢,就是这个朋友真的为他坐牢。

师:所以你想突出这个意思。带着你的体会读读吧。

生:(读句)„„

师:他谈出了对这段话的理解,也着重突出“但”字强调他的理解,还有哪个同学想谈。(学生没有一个举手发言的,好像没有想好的样子,沉了一段时间。)

师:有人说,听话听音。这样吧,老师给你们读一遍,看看你是否听出了弦外之音。(教师朗读,注意了突出了“茫茫人海” 这个重点词。)

生:我听出了黑暗中的一点光线。

生:没有一个人为皮斯阿司坐牢,只有他的朋友达蒙。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达蒙很信任皮斯阿司,达蒙是一个勇敢的人。

师:啊,这黑暗中的一点光线就是勇敢,那就请你读读这段话,让人感觉达蒙是那样勇敢。老师第二次读这句话,突出“真的愿意”词语。)

师:这一次,你又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他们都有颗互相信任的心,他们友谊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之上。达蒙是心甘情愿为他坐牢。

生:我感觉达蒙自己主动来的,不是人家请求他,他才来的,而且是真心的。

师:好,你们真正体会到了达蒙的“真的愿意”。请大家再读一遍,体会达蒙是“真的愿意”为皮斯阿司坐牢。(学生读这句话)

师:还是这句话,我再读读。(老师三读这句话,语气又有了变化,突出的是“皮斯阿司的朋友”。)

师:你还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这个朋友不是别人,就是达蒙。他之所以为皮斯阿司坐牢,是因为他了解皮斯阿司,相信皮斯阿司。(学生再次读书,又读出另一番感受。)

师:这段话中的破折号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强调,当然也表示说明。

师:你还可以再读出破折号所要表现的内涵,请你试试。

生:(读课文)„„

师:如果说读书是和文中的人物对话,那么,朗读就是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你看,仅仅一句话,我们就读出了达蒙的勇气、果敢、真诚。其实,你再读读,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只要读出自己的滋味来就行,谁来试试!(一学生大胆尝试,深情地朗读出个人的体验。)

生:我也来试试。(许多孩子都举了手,教师点了多名学生读书。)

师:读出自己的滋味来,就是自己的体验!

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实话实说”的节目。如果你们碰到了这件事,你们会不会替他去坐牢?请实话实说。(学生们议论纷纷)

生:我会去,因为朋友之间的友谊是珍贵的,因为他是一个讲信用的人,所以我会去。

生:我会去,如果我被砍头了,我就会千古留名,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千古留名,留的是为朋友而死的名,就精彩了。

师:别坐下,请注意黑板上有一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那么,假如皮斯阿司做的事情不对你也去帮助他吗?

生:不一定,我要看他做的是什么事。因为他是无辜打入死牢的,我应该帮助他。

师:很好,你注意了课文中的“无辜”一词,这就对朋友的理解深刻了。现在流行什么“为朋友两肋插刀”啊,“够哥们意气”啊,对待这句话,我们应该有一双慧眼,分辨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对的,朋友有错误,就应该教育他,而不是纵容他。

生:我是达蒙的话,我就不去,因为我的生命也很重要,来到世界上只有一次啊。

师:你也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可以理解。

生:我会去的,我信皮斯阿司,我知道他一定会来的。

生:如果我是达蒙,我就不去,因为我还没有做出一番事业就死去了。况且死了,我妈谁管呢,今后也不能孝敬父母了。

„„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所说的去或不去,其实这就是达蒙复杂的思想斗争啊,他会不懂自己的生命只有一次吗?

生:懂。

师:他会不懂自己的母亲也需要孝敬?

生:懂。

师:他了解不了解自己的朋友是无辜被处死的。

生:了解。

师:那么,达蒙为什么做出这个决定,他最终心里是怎么想的,才作出这样的决定的?(出示延伸句让学生补白:但,茫茫人海,就有一个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他心里想

。)

生:皮斯阿司是一个这么孝敬母亲的人,我为他死值得。

生:我的朋友一定会回来的,我相信他。

生:朋友被无辜处死,已经够冤了,他就有一个愿望,我应该满足他。

生:如果我不信任自己的朋友,朋友怎么能信任我呢。

师:好,同学们,你就是达蒙,就心怀这样的想法,这样的决定,读读这句话,把你的心里话传达给大家。(多名学生读书,不但读的有滋味,而且读得很有感情。

„„

【“生”出来——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

师:通过这堂课的理解,你对朋友想要说什么,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或者一首诗等等都可以,或者你想唱,也可以。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此时你对朋友说的话。

生:人世间最真诚的莫过于朋友间的友谊了。

师: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你想对谁说,你面对谁,用眼睛看着他说。

生:我想对徐薇说,你好,朋友间最重要的是互相信任,不能互相猜疑。

生(徐薇):我也想对你说要相信朋友,信任朋友。

生:朋友,我的老师,您是我人生中最亮的启明星。

生:您就像甘泉滋润着我的心田,您就像阳光驱走了永久的黑暗,您就像五彩缤纷的彩虹,为蓝天增添了光彩,朋友,我的妈妈,您太伟大了。

师:亲爱的同学们,就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当你对朋友的理解走进心灵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的感到朋友的意义。那么把这些散落的珍珠穿起来,朗诵给大家吧„„(师有技巧地指黑板,生读黑板上的所有词句,听起来,就是散文诗。)

师:千言万语化作开始我们朗诵的那句话,让我们大声歌唱,警醒自己,也唤醒别人——

生:“没有朋友,生活的菜肴里就缺少油盐;没有朋友,生命的天空中就缺少光线。”

师:亲爱的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命的感悟,你对朋友一定会理解感悟的更多、更深刻,这两节课的朋友话题感悟只是一个人生思考的开始,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应该怎样作朋友,选择怎样的朋友等等话题还等待我们去进一步去体会。但愿这两节课像一颗健康的种子深深种在你的心灵里,最后开出朋友的真理花朵。

最后,我还想说,明年的这个时候,你们已经是一名中学生,在此,我代表你的老师,以及所有听课的老师向你们说一句:朋友,请你一路走好!(一些学生眼里已经浸满泪水)

【点评】

丁筱青扬州教育学院副教授,特级教师

四篇文章用两节课完成,这本身就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方式的挑战。学生在窦老师设置的情境中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朋友的情感和意义,大声吟诵、大胆想像、调动自己的日常体验„„他们完成了一次对朋友认识的升华,完成了一次对情感的感悟。“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窦老师的课非常好的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岳乃红(扬州双桥实验小学教师,国家骨干教师培训班首期学员)

整堂课,窦老师涤荡心怀的话语一步步地牵引着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对生命的感悟,由此昂扬其率真而灵动的生命激情。书读到这份上,不能不说——精彩!

邱凤莲(江苏省邗江实验学校教师)

窦老师的课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改革不是件简单的事,并不是在课堂上进行无数遍“撒手式”的读书就完成了改革,并不是说安排了几次四人小组、五人小组的合作讨论就完成了改革。没有繁琐的语文知识的机械训练,没有条分缕析的分析与讲解,但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碰撞却一次又一次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如果我们还只是追求改革的形式,而不去关注改革的实质,关注孩子自身的兴趣和发展,那么,改革也只是徒具其表。窦老师之所以能在课堂上打动孩子,是与她自身情感的丰富、丰厚的积累分不开的。听了窦老师的课,联系到眼前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笔者认为:称职的语文教师,起码应具备两点基本素质:

一、丰富厚实的文化底蕴;

二、对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满腔热情。只有具备了这两点,才有可能投入到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去。

马琴(江都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有人曾形象的把近年来的语文教学比成空中一条被风干的丝瓜,课内的芝麻被弄成西瓜,课外的西瓜一个也没抓。说的是学生缺少大量的阅读。目前,“课标”已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科学而详实的要求。针对现实如何落实要求,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面临的问题。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朋友》一课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

时金林(江苏省邗江实验学校教师,省骨干班学员)

窦老师执教的《朋友》一课充分地尊重了孩子,给足时间,让孩子发表,让孩子充分“占领”课堂。这是第一个过程。第二个过程,就是从书中走出来,生发开去,拓展开去,创造开去,即“跳出文本看文本”的过程。采用了角色换位、朗读揣悟、师生访谈、生生对话沟通,加深了个体对“朋友”的理解和感悟,由“务虚”走向“务实”,把孩子对“朋友”的理解植根于生活的“大熔炉”中,指导着交友的实践,这必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的发展。

刘咏春(宝应县教研室副主任)

窦老师带来的四篇阅读材料要在两节课内引导孩子学完。如何操作?窦老师在她的课堂上尝试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教学的前半段,侧重于略读点拨,后半段侧重于精读指导,目标明确又各有侧重。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多的关注活动,关注情趣,关注电教手段,关注教育对象,这些都是应该的,但在关注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语言学科最基本的属性?我们应永远坚持“小语姓语”。

徐冬梅(扬州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亲近母语课题主持人)

在听这节课之前,我曾经听过别人评价窦老师的课,有人说,窦老师的课不像语文课。听了这一节课后,我明白了有人这样说的原因,我们习惯了练习的、分析的、理性的语文课堂,却不习惯感悟的、动情的、个性化的课堂。窦老师打破了传统的“披文以入情”的阅读过程,突破了四平八稳的“从语言文字——思想感情——语言文字”的教学程式。她从对朋友的理解和感悟说起,从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开始,她把阅读这四篇文章的过程当作了引导学生认知朋友、感悟朋友,引导学生精神成长的一个环节,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启发谈话,还是让学生谈读四篇课文后的感受,还是对最后一篇选文的精读探究,还是让孩子实话实说,都立足于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也许这就是有些老师说她的课不像语文课的原因。

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标准的语文课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在听了《朋友》这节课后,我们看到了她对学生读书的引导,看到了她对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看到,她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书本世界,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一个民族化和现代化的语文课程在她的实践下,已有了一个可爱的雏形。

有容乃大:管窥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艺术之路

——兼评《三打白骨精》课堂教学艺术元素

文章作者:吴礼明

要充分认识窦桂梅老师《三打白骨精》这一场80分钟的课堂盛宴,将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将所理解到的窦老师语文教学艺术探索之路在这里呈现一下——我想窦老师的探索理应为今天更多的教师指示路径——既期望给本节课堂元素作一个清晰的梳理,同时又期待为教改暗路上那些苦苦求索的老师增加一些动力。

为说明问题,还是先来描述一下窦老师的课堂新路探索,对于理解这一课或许意义更大。

在《阅读课该怎么上》一文中,窦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一直没能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阅读课程体系。怎样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整合呢?„„于是我们学校专门开设了阅读课,并且通过研究课进行相应的探讨。”自东北来到清华以后,她便开始系统的校本研究,以期为儿童提供一种“可能性”。与“简单语文”提倡者的观点迥异,在她看来,“儿童才是成长的儿童,而不是长不大的儿童”。同时,她坚信“一个小学有一个小学的文化”,必须营造出浓厚的氛围。此为一。

同时在上文中还严峻指出,“不少教师通常把阅读教学的目标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学会读书。在教学中习惯用支离破碎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应当先以文字为先——要让学生先读书,和文字对话,„„不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具体文章的亲近之情。另外„„比如高年级,应当让学生事先预习,或者围绕阅读的内容查阅相关材料,这样,每一个同学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差异完成准备工作,在课堂上,教师就不用为了下一个环节而‘一刀切’。”由此可见她对目前语文教学现状非常清醒,也非常有办法。此为二。

应当看到,窦老师较早期的语文教学在语言层面,通过对字词重点强调来体现她的语文观。但有其显著的特点,即结合中国语文注重“炼字”的传统,进行字词句的品味与推敲,在相关比较与选替中进行体味与深悟,所以词语在她那里有真情、有神妙。毋庸置疑,她找到了适于她个性与课堂的紧合点,融教师品德与职业精神于激情与思想之中,所以早期课堂最大亮色即在于将教师个人魅力所展现的巨大能量融入到课堂之中。于是,编者的教材经过教师的整合变成强大的流而进入了学生的心田,从而激起强烈的震撼。其一则是由于语文本身是“情”“理”结合的产物,抓住了情感,便执住了有力的环节。再则对窦老师来说,又由于自身天然的优势,使得语文课堂成了一个天然戏剧舞台,为激情的发挥提供了更多鲜活的元素,于是课堂成了人性的“场”。这当然是更广意义上、教育本体论层次上的表演。

于是她自然走进了文本细读。这绝非单纯进行语义阐释,在窦老师的课堂所呈现的是“诗性”挖掘,正是因为解读注入新的元素,诸如语调、情感、身体语言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联系,使得文本显现出强大的张力。这也为教师和学生的文本解读提供了更大包容的空间。此即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而为语文增加了“悟”性。所以正如黄亢美老师所说的,“品词时悟语有多深,品读时悟情就会有多深。”这是第三点。

然后是从“三个超越”,到现在的“主题教学”,重视教材中哲学主题和文化主题的寻找和挖掘,又如史金霞老师所说,“她从生命的层次、哲学的高度,„„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着力于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形成了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的一种思想。„„使课堂教学在高处大处着眼,从细处小处落脚,„„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思辩能力和精神层面。”

这一点,从近年来窦老师在全国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和《游园不值》等观摩课可以见出。前者,商友敬先生认为课堂在历史、思想与文化上等具有穿透力。为此,薛瑞萍老师则作了精彩的描述,“像一支不知疲倦的主力军,长驱直入,一战再战;„„招来挥去,往返穿插;数量众多的图片、词条,又如机智的特种兵,一次次完成漂亮的单兵作战„„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海浪般一波波涌起,大气磅礴,然而不乏灵敏细腻。”而后者,充分利用诗歌多重文本间(贾岛、邱为、皎然和李白的诗歌,及《世说新语》等古文片段)的比较解读,因文会心,追溯心路,让人获得快意的巡游与美的享受,孙绍振先生甚至一气作了十一点精到的剖析。这些都显示了窦老师在文本发掘上惊人的突破力。这是第四点。

在此背景之下,再来看窦老师这一课。(仅举一例,其余请类推。)

第一,阅读的可能性。这一点,窦老师通过“修复”课文中被大量修改和删节的章节,唤起了孩子们阅读的种种崭新的体验。

第二,读者的能动性。课前有六年级的孩子提前完成读书报告单;在“聊小说的要素”环节里,还有学生用“不太押韵的诗的形式”对有关部分的概括,这些都充分说明孩子并不是被动的接受器,因此也有了更多的话题可以表达。

第三,文本细读。字词的领受上,在本课的“聊故事的环境”中就使用了一个很微妙的替换术,如“在你的读中,我没看到‘高山’,我看到的是一座‘小土包’。(生再读,语气还不够)山还不够‘高’,再读!(生再读,终于读出了高山的险峻。)”这两个回合中,“高山”“小土包”之不同,要通过读者的体会,其关键在“高”度上,学生领会到了而终于可以读出感觉来。而其生命的表演,如“聊故事的情节”部分里对于妖精和唐僧师徒的精细描述与梳理,以及第二课时部分里对于唐僧师徒三人的性格评价与揭示,都可以看出一个个鲜活的元素。窦老师自身的动作语言无须多说,就文本来说,以“聊故事的情节”里的“三变的情节”来说,“聊”到白骨精变成一个“月貌花容”的女子时,课堂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空间滞留,将妖精的眉毛、身材、长相之妙都呈现了出来,这就是解读的能量流,所谓铺陈其事的效果。不如此便不能感受到妖精险恶的用心和对唐僧诸人的诱惑。

以上诸要素在窦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探索路径里都会时时获得呈现。这是她在“精讲”课文中体现“主题教学”理念的要素。需要指出的是,它们既体现注重教材自身解读的深度,又体现“课外阅读课内整合”的特点。

第四,在细读与表现外,在本节课又加进了新的元素,是为文本“多重阐释”。特别是将法国人类学者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阅读与其纵横阅读法,以及俄国结构主义学者普罗普的功能阅读法引进来,为本文的要素的提取与重新组合找到了新路,从而初步实现了她所倡导的“一课书带动一本书”的教学新意图。一则是因为这一方法是对其“主题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所要达成的是,对于事件所蕴涵的复杂意义和关系进行更深入地分析,以进到对故事深层结构的把握,从而拓展它丰富的思想内涵。这在课堂里是通过深入“三变”“三打”和“三责”而获得了精彩的展示。尤其是运用功能阅读法,将五彩缤纷的故事背后“千篇一律”的特色提起来,从而加深理解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意义和其特定的行为。正如在第二课时,对“反复叙事的写法”进行归纳所显示的,从而使文本获得了多维度的揭示。再则,学生自然也在课堂上感受和理解到阅读所呈现的多维视野。

最后,特别说明的是,“主题教学”前景诱人,“以超文本为依托‘主题教学’,在引导学生摆脱传统文本连同课堂练习及其标准答案的束缚而在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精神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将窦老师的‘主题教学’看成是摆脱‘传统的文本训练学习’而为‘超文本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舞台。”其重视个体经验与多重文本间的碰撞与交融,打通了原来被严格限定的学科内容所阻断的与学生丰富的人生、社会和世界的联系,及与鲜活的生命状态的关系,一步步地将教学引向深入,并已结出累累硕果,这是非常振奋人心的。

所以,“主题教学”的价值更在于新的教学模型之确立,既体现教师的引领,又不乏学生的能动,并展示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合力作用。而且,由文本细读到多维阅读,由单一文本到超文本阅读可以寻出清晰的路径。同时,窦老师的课堂由情感的渗透到文本的深解,再到文化的分享,可以视为她的“为语文奠基”工程已经落成——这就是情感激活,诗性表现和文化分享。

小学教育怎么做,小学语文怎么上,已然不再是个直接而尖锐的问题了。窦桂梅老师以其勇气和学识在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之外开创了新路,相信广大一线老师完全可以从她身上取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革命”,相信会有更多如窦老师这样思想底力深厚、紧密结合当前教育教学、既激发热情、又开启视野、更指示路径的名师专家不断涌现出来。新课程必将迎来她的丰硕期!

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

主题教学让语文与生活共振

现代社会的种种变革给教育带来机遇,同时带来挑战。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必须正视以下问题:学生喜欢看漫画、看电影、看电视,不喜欢看书,有人称我们已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学生的阅读内容远离“经典”,大多为“文化快餐”;孩子们的阅读方式由传统文本转向电脑浏览,对于白纸黑字的课本越来越难以亲近。语文教师该怎样增强课堂教学的时代感,才能将学生从漫画里、电脑前拉回到书本上呢?窦桂梅认为,主题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什么是主题教学?主题教学是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并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简单地说,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说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如诚信、家乡、邮票、朋友,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等等。借助于主题,学生会觉得原来语文学习并不那么枯燥,原来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这就好像每一个戏剧的引子、每一个风景点的引道一样,先把孩子从声、光、色的世界里引进语言的殿堂,然后教师仍旧借助主题给学生指出一个个路径,让学生有可能走进更多的作家、更多的文本,进行更丰富的语文实践,他们的收获才会更大。

理论上讲,主题教学确实不错,但实践中的效果又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薛瑞萍老师观摩窦桂梅《落叶》主题教学之后的感想:

随着文字,孩子们成了落叶纷飞中的小虫、蚂蚁、小鱼、燕子。他们飞,他们藏,他们乘船顺流而下,他们结伴嬉戏玩耍——在一种近乎迷幻的氛围里,他们忘乎所以,身外的一切不复存在。只有课文,只有落叶,只有窦老师带他们由白纸黑字出发而到达的童话境界。

就这么飞着读,就这么游着念。观众无法记录了。他们笑着,沉醉着,和孩子一样,如怕冷的生灵迷恋太阳。一个念头,如同光之箭,射穿了许多人心中尘封的阴霾——原来,语文可以如此灿烂、美丽和芬芳!

“喂——你是谁?”“我是小鱼。”“小鱼,小鱼,你好哇!”“落叶姑姑,你好呀,我喜欢你!”“那你就来吧!”于是,这个男孩,这条幸福的小鱼,旁若无人地划动双臂,扭动着小小的身子,游到了台上。美丽的“落叶”(窦老师)随孩子游动的节奏,于想象的风中翩然起舞——小鱼儿则如一粒有灵性的音符,依顺心中美妙的旋律,环绕着她,兜兜转转,摇摇曳曳。

没有音乐,可是,所有人都在心灵深处响起了至为和谐的乐声——这是天籁。是造物主曾经赋予了我们每个人,而我们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令它失落、沉寂的自然之音、人性之音。今天,窦老师将它拨响了。

这种奇妙的效果是怎样实现的呢?主题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操作框架: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但这是个开放的框架。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所谓“入境始与亲”;再通过对重点(最好是经典的)文本的敲打、感悟、反思,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窦桂梅称之为“典范方为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者相关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谓“拓展求发展”。

例如,在窦老师以“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她以同一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我的老师》为主讲教材,结合现实生活,补充丰富的语文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引导学生建构对亲人的理解。教学时,她从会意字“亲”入手,想象“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帮助学生领会亲人之间的血脉相连。然后,窦老师引导学生从抗洪抢险的战士、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以及“感动中国的人物”身上体会“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的“亲人”之爱。接下去,她又引导学生跨越国界、放眼全球,学习《再见了,亲人》,体会其中轰轰烈烈的爱,继而回到《我的老师》中平平淡淡的爱。最后,窦老师推荐给学生几本表现各种各样亲情的书,如《爱的教育》、《马燕日记》、《我们仨》、《鸟奴》、《红奶羊》、《一只猎雕的遭遇》、《独耳大鹿》、《雁王》和《消失的野犬》等。

窦桂梅认为,这小小的课堂是不能把“亲人”这一主题讨论得全面而深刻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亲人”的体悟去感受更为博大的亲情。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感动,而且会将感动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从而学会去爱。这也正是主题教学的根本追求——在学生的心中,播下求真、向善、爱美的种子。

做快乐的教师

-观窦桂梅《我的成长》报告有感

老师们,上星期我和大家一道观看了窦桂梅老师的成长报告,和在座的各位一样,我们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涤,她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去追求,作为一个人应该怎样活。我觉得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窦老师是一个快乐的教师,她是一个善于创造快乐的人。结合自己的体会,我着重谈三点:

一、我健康 我快乐

窦老师在报告的一开始就说,她有四幸,第一幸就是父母给了她好的身板。是啊,回忆起在教育在线上令人激动的《窦桂梅的一天》和报告中描述的窦老师的忘我的工作,没有好的身体的支撑,能有窦老师辉煌的今天吗?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人只有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些都从不同层面说明,好的身体是产生快乐和幸福的前提条件,作为我们老师,只有珍视自己的身体,才会有成长为一个好老师的可能,正因为如此,上次在我在提出“教师一日16问”时加了一条:问问自己的身体和心情。当然,我所说的珍视自己,不是溺爱自己,我们学习窦桂梅,不一定要学她那种拼命三郎的做法,因为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她那个身板,而是要像她那样尽己所能承载,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我能理解身体不好的人的想法:要是我能像窦桂梅那样有能承载巨大工作强度的身体,那是多么快乐和幸福的事啊!是的,试想,当吃苦、受累成为享受快乐和幸福的理由,我们的老师会不逐步成长吗?

二、我和谐 我快乐

窦老师所说的第二幸是说她遇到了好领导和好同事。我们农村有句俗语:你好,我好,大家好。从窦老师的成长历程来看,有时并不一定是都是好领导和好同事,而是她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有的领导和同事,从而为自己赢得了宽松、积极的发展空间。我觉得优秀的品德是一个老师最重要、最根本的素养,是自我成长的基石,这一点对语文教师尤为重要(我总觉得语文对育人的责任要大些),对要谋求发展的老师更为重要。一个品德好的老师,必定是一个尊重别人(包括领导)、与人为善、热爱学生、热爱家庭的人,你要谋求专业发展,你的宽松、和谐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就是领导、同事、学生、家庭所给予的,没有他们的支持,你无疑会越走路越窄,窦老师在报告中,多次提到每当有困难时总是去“磨领导”、找朋友,说的应该就是这个理,当然,我所说的这种尊重,不是物质、外在的,而是内心精神世界的。因此,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要特别注重修身立德、怡情养性,只有这样,你的追求才会以快乐地满足而成功实现,正如窦老师所说:只要你不要踩着别人地肩膀,把别人弄得死去活来,而你自己要快乐、开心,你认准目标,勇往直前,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因和谐、宽松、自由的环境而成长、而快乐,从这个意义上讲,别人的快乐就是你自己的快乐!

三、我学习我快乐

我认为,有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外部环境,你才只是一个平凡的好人,但作为教师还不够,作为一个谋求专业发展的老师就更不够!就像我们农民,虽然有了自己的耕地,如果你不去播种、耕耘,你不光注定没有收获,而且你的快乐生存也会受到威胁。因此,不管你是把教师作为谋生的职业的人也好,还是把教师作为事业追求的人也好,都要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正如窦老师所说:人的命是“天”定的,但运是走出来的(运是走字底),那种不走就想与好运握手的事是没有的,怨天尤人也没有用,因为不学习,你的底蕴就浅薄,试想,没有真本领。空有报国志有什么用呢?因此,窦老师说:要改变命运(自己的、学生的),就是要刻苦学习,向学生学、向同事学、向教材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把学习贯串于整个生活,这就是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己的快乐是自己创造的!

总之,窦老师的报告,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让你的亲人、同事、学生因你的存在而幸福、快乐,也因他们对你道德的肯定、知识的折服、情感的依恋而使你快乐一生。终了,你亦因创造和享受了一生的快乐而进天堂

第五篇:窦桂梅与她的语文质量手册(本站推荐)

2.主题讲读。以教科书中的精读课文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由课文而提炼主题,以主题带动阅读指导与训练。学生不仅“得意”,而且“得言”“得法”,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阅读品位,习得读书方法、作文方法,培养读写能力。

3.主题阅读。使阅读由一篇文章“精读”的点到整本书“略读”的面,由阅读“个例”到阅读“群文”乃至读整本书。可以是“一篇带多篇”,一本带一本甚至带几本。阅读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很难实现“质”的飞跃。没有课内的阅读指导、展示、交流作保证,很难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清华附小不仅规定每学期必读和选读的书目,而且从课程安排上做到了课内外阅读的贯通,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化”。

4.主题诵读。做到专辟时间,日有所诵。既吟诵古典诗文,又朗读现代诗歌、散文。学生口诵心惟,在诵读中思考,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在诵读中积淀文化,在诵读中培育精神。

5.主题作文。一是体现课内如何进行“读写结合”,用足教材进行仿写、续写、改编等习作训练;二是课外延伸,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围绕一个个“主题”,形成了由绘本创作,看图作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作文,话题作文,想象作文,诗歌创作,应用文写作等组成的作文训练体系。不同年段还开发了多种多样“处方式”习作策略。如,绘画日记、接力日记、语言积累本、生活速记、人物素描、书签及贺卡制作、小记者活动等,使习作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表现着主题。

在以上五个板快的研究中,逐渐积淀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积累了一批成功的课例,越来越明晰了“三个一”在各年段的教学要求。

更可贵的是,这个研制团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认真研读了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梳理了教学内容,提炼了训练重点,在提出具有普适性的语文教学内容,特别是学习策略指导序列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就这样,从2002年开始,清华附小语文教师团队在窦桂梅的带领下,历时七年,用心规划,潜心研究,反复实践,披沙拣金,聚沙成塔,由一册到一套,由初稿到反复修改定稿,终于研制出一整套适合各个版本教材教学的,质量目标清晰、具体,教学内容丰富、厚重,教学策略实用、灵活,教学评价简便、易行的《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

幸福了学生,成就了教师

《手册》全套共12册,对应小学六个学年12个学期。每册由“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三个板块组成。每个板块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一、质量依据;

二、质量目标;

三、实施策略;

四、质量评价;

五、相关附件。

“质量依据”,援引《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该学段、该板块的要求,以期使用者明确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也表明以下各个部分的阐述与规定,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质量目标”,是对《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无论是“三个一”的哪个板块,其目标均以不同的关键词呈现,十分醒目、鲜明。如,“一手好字”的关键词是“正确、规范、美观”;“一副好口才”的关键词是“倾听、表达、应对”;“一篇好文章”中“读懂一篇好文章”的关键词是“理解、统整、评鉴”;“能写一篇好文章”的关键词是“积累、观察、运用”。在三个关键词的总目标下,每个学段都有所侧重。在每个关键词下,有具体的文字说明,以利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每个关键词及其解释,得来不易,是长期研究、实践和反复推敲的产物,可谓“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实施策略”,更是清华附小教师群体教学智慧的结晶,提供了落实质量目标的方法、策略,阐明了如何落实“知识点”,如何教给方法,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养成习惯,凸显了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指导,体现了《手册》的核心价值——解决到达教学目标彼岸的“桥”和“船”的问题。“质量评价”,针对“质量目标”和“实施策略”,规定了具体的评价标准,提出了“内容分类、考核分项”的评价方法,体现了重激励、重反馈的评价功能,彰显了“三全”(全面评价、全程评价、全员评价)的评价理念。配合每项评价内容,还设计了相应的测评样卷,包括综合测试卷、读书报告单、朗读及吟诵的测评篇目和考评要求等。不仅使《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变得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为学校、教师进行质量检测提供了具体参照。

可以这样说,这是在目前我国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情况下的一个创造,为解决评价制约教学改革的“瓶颈”问题,提供了可资研究与借鉴的有益经验。“相关附件”,意在给使用者提供必要的“菜单”,供其自由选择,灵活运用。如,“一手好字”中包括词语、成语、识字小贴士;“一篇好文章”中列出推荐的古诗、古文、儿童诗、现代诗等。

这套《手册》由于每册对应一个学期,12册涵盖六个年级,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诸方面,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体系,具有系统、科学、实用的特点。它依据《课程标准》,又完善了《课程标准》;源于多套语文教材,又超越了各套教材;来自基层的教学经验,又高于具体教学经验;从《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出发,又使教学评价便于操作。它是教师教学的依据,领导评估教学的参照,学校进行质量检测的凭借,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帮手。《手册》的研制成功,幸福了学生,成就了教师。

《手册》研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探寻母语教育的本真,实现儿童快乐、高效的语文学习。我们欣喜地看到,与《手册》研制同步的“主题教学”改革,使附小的学生学得更好更多、更主动、更快乐,他们在享受语文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提升语文素养,为生命奠基。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在进行教改和研制《手册》漫长的过程中,窦桂梅和附小的教师团队共同读书、共同教学、共同研究、共同编写,既经受了长期、艰苦的磨炼,又获得了幸福的体验。这是教师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其间不仅收获了教育科研的成果,而且享受到专业成长的幸福。

我谨以上面的文字,向窦桂梅和清华附小的教师团队表示深深的敬意,并郑重地将她们的研究成果《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介绍给教育界同仁,以便大家在研读与试用《手册》的过程中,分享她们的经验,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使其更臻完善。

(备注:崔峦,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全国小语会会长。该文章发表于2009年12月24日的《中国教育报》,也是四川教育出版社为我们出版的12本《手册》中的序言。)

2.主题讲读。以教科书中的精读课文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由课文而提炼主题,以主题带动阅读指导与训练。学生不仅“得意”,而且“得言”“得法”,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阅读品位,习得读书方法、作文方法,培养读写能力。

3.主题阅读。使阅读由一篇文章“精读”的点到整本书“略读”的面,由阅读“个例”到阅读“群文”乃至读整本书。可以是“一篇带多篇”,一本带一本甚至带几本。阅读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很难实现“质”的飞跃。没有课内的阅读指导、展示、交流作保证,很难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清华附小不仅规定每学期必读和选读的书目,而且从课程安排上做到了课内外阅读的贯通,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化”。

4.主题诵读。做到专辟时间,日有所诵。既吟诵古典诗文,又朗读现代诗歌、散文。学生口诵心惟,在诵读中思考,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在诵读中积淀文化,在诵读中培育精神。

5.主题作文。一是体现课内如何进行“读写结合”,用足教材进行仿写、续写、改编等习作训练;二是课外延伸,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围绕一个个“主题”,形成了由绘本创作,看图作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作文,话题作文,想象作文,诗歌创作,应用文写作等组成的作文训练体系。不同年段还开发了多种多样“处方式”习作策略。如,绘画日记、接力日记、语言积累本、生活速记、人物素描、书签及贺卡制作、小记者活动等,使习作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表现着主题。

在以上五个板快的研究中,逐渐积淀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积累了一批成功的课例,越来越明晰了“三个一”在各年段的教学要求。

更可贵的是,这个研制团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认真研读了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梳理了教学内容,提炼了训练重点,在提出具有普适性的语文教学内容,特别是学习策略指导序列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就这样,从2002年开始,清华附小语文教师团队在窦桂梅的带领下,历时七年,用心规划,潜心研究,反复实践,披沙拣金,聚沙成塔,由一册到一套,由初稿到反复修改定稿,终于研制出一整套适合各个版本教材教学的,质量目标清晰、具体,教学内容丰富、厚重,教学策略实用、灵活,教学评价简便、易行的《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

幸福了学生,成就了教师

《手册》全套共12册,对应小学六个学年12个学期。每册由“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三个板块组成。每个板块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一、质量依据;

二、质量目标;

三、实施策略;

四、质量评价;

五、相关附件。

“质量依据”,援引《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该学段、该板块的要求,以期使用者明确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也表明以下各个部分的阐述与规定,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质量目标”,是对《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无论是“三个一”的哪个板块,其目标均以不同的关键词呈现,十分醒目、鲜明。如,“一手好字”的关键词是“正确、规范、美观”;“一副好口才”的关键词是“倾听、表达、应对”;“一篇好文章”中“读懂一篇好文章”的关键词是“理解、统整、评鉴”;“能写一篇好文章”的关键词是“积累、观察、运用”。在三个关键词的总目标下,每个学段都有所侧重。在每个关键词下,有具体的文字说明,以利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每个关键词及其解释,得来不易,是长期研究、实践和反复推敲的产物,可谓“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实施策略”,更是清华附小教师群体教学智慧的结晶,提供了落实质量目标的方法、策略,阐明了如何落实“知识点”,如何教给方法,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养成习惯,凸显了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指导,体现了《手册》的核心价值——解决到达教学目标彼岸的“桥”和“船”的问题。“质量评价”,针对“质量目标”和“实施策略”,规定了具体的评价标准,提出了“内容分类、考核分项”的评价方法,体现了重激励、重反馈的评价功能,彰显了“三全”(全面评价、全程评价、全员评价)的评价理念。配合每项评价内容,还设计了相应的测评样卷,包括综合测试卷、读书报告单、朗读及吟诵的测评篇目和考评要求等。不仅使《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变得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为学校、教师进行质量检测提供了具体参照。

可以这样说,这是在目前我国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情况下的一个创造,为解决评价制约教学改革的“瓶颈”问题,提供了可资研究与借鉴的有益经验。“相关附件”,意在给使用者提供必要的“菜单”,供其自由选择,灵活运用。如,“一手好字”中包括词语、成语、识字小贴士;“一篇好文章”中列出推荐的古诗、古文、儿童诗、现代诗等。

这套《手册》由于每册对应一个学期,12册涵盖六个年级,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诸方面,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体系,具有系统、科学、实用的特点。它依据《课程标准》,又完善了《课程标准》;源于多套语文教材,又超越了各套教材;来自基层的教学经验,又高于具体教学经验;从《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出发,又使教学评价便于操作。它是教师教学的依据,领导评估教学的参照,学校进行质量检测的凭借,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帮手。《手册》的研制成功,幸福了学生,成就了教师。

《手册》研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探寻母语教育的本真,实现儿童快乐、高效的语文学习。我们欣喜地看到,与《手册》研制同步的“主题教学”改革,使附小的学生学得更好更多、更主动、更快乐,他们在享受语文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提升语文素养,为生命奠基。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在进行教改和研制《手册》漫长的过程中,窦桂梅和附小的教师团队共同读书、共同教学、共同研究、共同编写,既经受了长期、艰苦的磨炼,又获得了幸福的体验。这是教师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其间不仅收获了教育科研的成果,而且享受到专业成长的幸福。

我谨以上面的文字,向窦桂梅和清华附小的教师团队表示深深的敬意,并郑重地将她们的研究成果《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介绍给教育界同仁,以便大家在研读与试用《手册》的过程中,分享她们的经验,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使其更臻完善。

(备注:崔峦,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全国小语会会长。该文章发表于2009年12月24日的《中国教育报》,也是四川教育出版社为我们出版的12本《手册》中的序言。)

下载窦桂梅讲语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窦桂梅讲语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窦桂梅小学语文教学有感

    听窦桂梅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 有感 首先确定“主题”的核心概念界定。不同于专题、话题,也不同于课题,而是结合中华言语,主题式“表现与存在”,母体存在的“文以载道” 方式,围绕......

    窦桂梅 总结

    视频选择60多分钟的那个从9分40秒开始播放,主要是介绍的“三个超越”(如果时间上不允许可以把视频只放一段) 开始播放视频时请加上这样一句话“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孩子的生命奠......

    窦桂梅讲话稿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从教于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现任清华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

    窦桂梅观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古诗教学课有感 寒假期间,赵校长给我们留了一份作业,观看窦桂梅教学视频并写观后感。对于窦桂梅我是一无所知。很好奇校长为什么让我们去看她的教学视频,到家......

    窦桂梅观后感(范文)

    在这学期新开的名师案例研究中,我发现老师好像特别推崇一位名师,那就是——窦桂梅。其实在刚开始接触时,我只是觉得她特别有气质,而后便是她那独具一格的主题教学深深打动了我。......

    窦桂梅感悟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转眼间,我的第一届学生马上要升入二年级了,不知不觉一年的生活就这样过去了,没有感觉自己的变,却感觉学生逐渐懂事爱学习,回过头来慎思自己工作后的......

    窦桂梅介绍

    一、窦桂梅的教育主题 窦桂梅,语文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出版《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玫瑰与教育》等多部专著,主编《小学语文目标质量手册》。她提出的“三个超越”......

    窦桂梅老师

    2013年3月22日,我和李娜老师赴长沙参加了《育师启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学习名师基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创......